第一篇:教师节祝福诗3首
教师节祝福诗(一)
一许晨光
温暖了雨蝶
一支孤笛
唤醒黑暗,清风荡着秋千
高歌
教师节快乐
都道鸟鸣山幽
而今
荡漾心海
任其澎湃
一条短信,皓月存心,几多信赖!
课堂之上,苍穹尽收,几多感慨!
叹须臾
同学录前,满目疮痍!
念去去
岁月朝暮
飞鸟还栖
叠叠清云
随风渐淡!
今天
抓住日月旋转
献上一份感谢
直到永远!
教师节祝福诗(二)
你是红烛燃烧着亮丽的生命,奉献几多血和汗,不求青史留英名,你用真情传播着智慧的火种。
就象那春蚕献出一生的忠诚,就象那冬梅吟唱着早春的歌声。
多少个不眼之夜,多少次灯光长明,你在漫漫的长夜里有伏案的身影,青丝之间添华发,三尺讲台荡笑声,你用友爱缩短着心与心的路程。
你是那阳光融化冷漠的冰雪,你是那向导引人走出科学的迷宫。
啊!光荣的教师,辛勤的园丁!
桃李芬芳是你的欢乐,默默奉献无私的心灵。
啊!光荣的教师,辛勤的园丁!
桃李芬芳是你的欢乐,默默奉献无私的心灵。
教师节祝福诗(三)
是谁——
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
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
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师!
第二篇:教师节诗歌3首
教师节诗歌3首
教师节诗歌3首
七律诗:教师节有感
导读:这是一首教师节有感的七律诗,表达了作者对教师职业的依恋,就算是蜡炬成灰,春蚕到死也无悔,因为看到自己种下的树苗终于开花结果了,曾经的学生已一个个已成大器,心中无比自豪。
离别杏坛约数年,每至池园久流连。
海树增高春寂寂,江花遍地果珊珊。
/
成灰蜡泪李商隐,到死春蚕屈平原。
堪喜学生成大器,悠然梦里执教鞭。
教师节诗歌:《善教》
您用善意的诱饵
垂钓。钓起迷魂阵里的学子
围绕您精彩地游
游览知识的后花园
/ 您以鸣蝉一般的激情
唤醒一只只可爱的“笨蛋”
在学海炼成坚强的战士
/ 您唱学生的歌
学生说您的话
师生在同一战线迎接东方欲晓
用智慧跑步,用想象
编织美,脱离低级趣味
教师节诗歌:《育人》
您是一株绿树
吃下阳光,制造丰富的氧气
养育学生瘦小的精神
/ 您慧眼识珠
把一棵棵荒地上的野草
移植花盆,长出漂亮的红花苞
/ 世界是万花筒
岁岁月月地旋转
您害怕“冲动们”迷失踪影
就站岗路口,千万叮咛
第三篇:山西3首美景诗
山西3首美景诗
作者:福建霞浦一中 林承强
1.壶口瀑布
万里洪涛天下奇,飞珠溅玉吼千狮。云开石堑白虹起,惠泽神州一卷诗。
注:东濒山西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
2.山西乔家大院
双喜临门鹊唱梅,四时如意在开来。读书积德根基厚,乔氏家风出俊才。注: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乔家大院。
3.山西皇城相府
康熙御匾拜先师,书阁琴斋有好诗。勤俭传家春永驻,午亭院落德为基。
注:山西晋城古建筑群。
第四篇:古代劝学诗3首赏析
劝学诗
唐代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
有志气的男儿每天坚持学习到三更半夜,凌晨五更天快亮的时候又马上起床读书。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没有勤奋读书,但是已经太晚了。注释:
更:古时夜间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为两小时。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头发白了,这里指老年。方:才。赏析:
《劝学》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解释为“勉励”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的诗歌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更灯火五更鸡”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第一句用客观现象写时间早,引出第二句学习要勤奋,要早起。第二句为第一句作补充,表达了年少学习时应该不分昼夜学习,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报家报国,建功立业。
第三、四句写的是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了年纪大了,在想要学习也晚了。句子中“黑发”,“白首”是采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借指青年和老年。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读书学习要趁早,不要到了老了后悔了才去学习。从结构上看,三、四句为对偶句,“黑发”与“白首”前后呼应,互相映衬,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深入浅出,自然流畅,富含哲理。核心是“黑发早勤学,白首读书迟”。作为有志气的人,要注意抓紧时间读书学习修身养性,最好的读 书时间是在三更五更,晨读不息;而且只有年年月月刻苦坚持,才能真正学到报国兴家立业的本领。从学习的时间这一角度立意,劝勉年轻人不要虚度光阴,要及早努力学习,免得将来后悔。诗人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的态度方法等角度立意,希望人们重视后天学习,以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偶成
宋代
朱熹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译文:
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时间流逝的很快,他不会等待任何人。)春天时,池塘生春草的景象的仿佛像是一场美梦一样还没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萧瑟秋风里沙沙作响了。注释:
1、池塘春草梦:这是一个典故,源于《南史·谢方明传》,谢方明之子惠连,年十岁能属文,族兄灵运嘉赏之,云:“每有篇章,对惠连辄得佳话。”尝于永嘉西堂四诗,竞日不就,忽梦见惠连,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为工。常云:“此语神功,非吾语也。”“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诗句,后被赞誉为写春意的千古名句,此处活用其典,意谓美好的青春年华将很快消逝,如同一场春梦。
2、秋声:秋时西风作,草木凋零,多肃杀之声。赏析:
这是一首逸诗,具体写作年代不详,大约在绍兴末年(1162)。日本盛传此诗,我国大陆亦不胫而走,以为为朱熹所作,姑且存以备考。其主旨是劝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该诗语言明白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梦未觉,阶前梧桐忽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倍增劝勉的力量。
汉乐府·长歌行
汉代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注释:
⑴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
⑵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⑷”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布:布施,给予。德泽:恩惠。⑸秋节:秋季。
⑹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huā):同“花”。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 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⑺百川:大河流。
⑻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⑼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赏析:
此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 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就像青青葵叶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了。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就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第五篇:诗歌3首
七语学案
课题:《望岳》、《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
编者:晓玉
校审:七年级语文组
《望岳》
学习目标:
1.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2.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3.领悟诗中的哲理。导入: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尚河南)人,被今人誉为“诗圣”,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被誉为“诗史”。作品集有《杜工部集》。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岱()夫()眦()2.听录音,注意停顿。3.齐读诗文,注意节奏。再读诗文,疏通文意
结合旁批,大致翻译诗文。
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1.这首诗中的每一联都围绕“望”字着笔,但望的角度不同,请具体分析。
2.本诗中的“钟”、“割”、“小”用得都非常传神,突出了泰山的特点,任选一词,加以分析。
3.这首诗表现了泰山的特点? 七语学案
课题:《望岳》、《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
编者:晓玉
校审:七年级语文组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请简要分析。
课堂检测:理解默写
1、《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3、《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链接中考,真题演练 1、2009年中考
⑴.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 样,突山了泰山
的形象。(2分)⑵.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3.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七语学案
课题:《望岳》、《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
编者:晓玉
校审:七年级语文组
4.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登飞来峰》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境。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看峰、认识事物的不同,理解诗中蕴涵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导入: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发动“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改革。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问世。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听录音,注意停顿。3.齐读诗文,注意节奏。再读诗文,疏通文意
结合旁批,大致翻译诗文。
七语学案
课题:《望岳》、《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
编者:晓玉
校审:七年级语文组
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1.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两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中的“浮云”和“最高层”是指什么?
3.从修辞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千古名句,从写法和表达情感两个方面具体分析。
课堂检测:理解默写
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作者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
链接中考,真题演练
1.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2.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七语学案
课题:《望岳》、《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
编者:晓玉
校审:七年级语文组
《登幽州台歌》
学习目标:
1.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导入:
作者简介:
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 负。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他曾在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38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听录音,注意停顿。3.齐读诗文,注意节奏。再读诗文,疏通文意
结合旁批,大致翻译诗文。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应该是指哪一类人呢?
2.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谈谈你的理解。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什么? 七语学案
课题:《望岳》、《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
编者:晓玉
校审:七年级语文组
4.诗人选择登“幽州台”而歌有何深意?说说你的理解。
课堂检测:理解默写
1.写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句子:。2.写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寂凄凉之情油然而生的句子:。中考链接,真题演练
1.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2分)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 的感慨,抒发了 的思想感情。(2分)3.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