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组织部长培训班发言材料—实施“5+2”工作法探索基层干部服务群众新模式
实施“5+2”工作法探索基层干部服务群众新模式
×年以来,×市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干部中大力实施了“×+×”干部驻村工作法,着力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干部“岗位在村、重在服务、责在联心”工作机制,探索了基层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新模式,实现了基层干部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角色的转变,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进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明确包村驻村的时间和任务。从转变乡镇驻村干部作风入手,经过熊集等乡镇试点探索实践,总结成功经验,在全市推行了基层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法。建立乡镇(街道)干部包村驻村制度,每周到村工作两天时间,与村干部一起集中办公,具体完成五项任务(召开两委会议、宣传政策信息、接待群众来访、开展代办服务、走访重点农户),固定时间、地点和任务有效解决群众找人难和办事难问题,矛盾和难题在基层化解,惠民实事在一线落实,利民便民服务在身边体会,促进干群关系融洽。
加强对镇村干部的考核督查。镇村干部在开展宣传政策、接待群众、代办服务、走访农户等工作过程中,及时准确地做好相关工作记录,做到内容详实、有据可查。乡镇主要负责人每月对乡镇干部的驻村工作记录进行查阅批注,驻村乡镇干部每月对所驻村干部的日常工作记录进行查阅批注,每次检查情况由乡镇党政办公室统计汇总后,在镇政府为民服务大厅(公示栏)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市委把推行“×+×”工作法纳入“大督查”范畴,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督查,市镇两级坚持对镇村干部到岗到位情况、民情记录情况、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日巡查、月检查、季通报、年考核,确保“×+×”工作法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
注重考评结果的综合运用。把工作成效的检验和评判权交给党员群众,结合基层党组织“三述两评一提升”活动(村“两委”干部述绩、述廉、述误,党员和群众代表民主评议支部班子、民主评议“两委”干部,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一并对驻村干部实施“述评”。评议得分高的乡镇干部在第二年度的干部驻村双向选择中,可以优先选择驻点村。各乡镇结合年度目标考核,配套×元至××元不等的绩效资金,用于驻村干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考评。同时,实行严格问责,对市委督查室、乡镇党委连续两次抽查不在岗的乡镇干部,取消年度绩效考评奖金,市委或乡镇党委发文通报,年度考核不能推荐为优秀等次;
对连续两次民主评议在本村排名末尾的村干部,乡镇党委进行诫勉谈话,针对存在的问题责令限期改正。严重失职的,按有关程序撤销(罢免)相关职务。
“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通过立制度、严督查、群众评、组织考,涌现出“誓将汗水化清泉坚持到一线抗旱的战斗员”李秀兵、“一心为民甘当老黄牛的实干员”丁志成、“深入一线现场化解矛盾的协调员”张成功、“随叫随到的服务员”尤洪国等一批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好干部、好公仆。一批“育民、便民、富民、乐民、安民”的惠民实事在基层得到了充分落实,受到了基层群众广泛好评。我市推行基层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法,被省委组织部、省委政法委、省民政厅、省党建研究会等四部门联合评选表彰为全省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现代化优秀创新案例。
第二篇:社区“爱心储蓄银行”探索服务群众新模式
常山:社区“爱心储蓄银行”探索服务群众新模式
2014年03月25日 14:38:43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常山县以“党员进社区”为契机,设立社区“爱心储蓄银行”,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志愿关爱服务机制,引导全县党员干部带着爱心走进社区、服务群众,推进党员群众关系的亲密融合。
“献爱心”对接“微心愿”,建立爱心联动机制。由社区建立微心愿服务站,面向社区困难居民、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等群体,广泛收集“微心愿”。党员干部结合自身实际和能力,积极开展捐赠物品、参与志愿服务等“献爱心”活动,认领“微心愿”。常山村镇银行等企业也纷纷出资,建立“爱心储蓄基金”,用于社区助残、扶贫、帮困等爱心救助服务。目前,全县共征集微心愿1500多个,党员干部认领完成微心愿425个,筹集“爱心储蓄基金”善款5万余元,出动志愿者服务队180余次,参与人数2020余人。
“存积分”兑换“服务券”,建立关爱回馈机制。党员干部参加社区关爱服务后,社区“爱心储蓄银行”——常山村镇银行会为其办理一本“爱心存折”,里面存储的是由捐赠物品和志愿服务所折算成的一个个“爱心”积分。现已办理党员干部“爱心存折”1336本。当“爱心积分”积累到一定数值后,党员干部可以凭积分到“爱心储蓄银行”兑换“公益理发券”、“家政服务券”、“免费停车券”等消费服务券,实行“以服务换服务”的爱心回馈机制,形成党员干部服务社会无限良性循环的环境。
“评星级”激发“辐射力”,建立服务长效机制。建立星级会员制度,“爱心储蓄银行”依据每位党员的累计爱心分值,划分为一至五个星级,每个星级对应相应的爱心积分值,达到三星级以上的社区党员干部给予社区荣誉称号;建立优秀义工奖励制度,每年定期评选出一批爱心积分高、服务表现好的社区党员义工,进行表彰和奖励;建立爱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公布党员干部服务信息和物资捐赠接收、使用情况,同时借助新闻媒体、官方微博、QQ群等多种渠道,大力提升“爱心储蓄银行”品牌的辐射力与影响力,引领更多的党员干部参与到“爱心储蓄银行”活动中来。
第三篇: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模式
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扩大,流动人口在基础建设和经济增长中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巨大的城市流动人口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难题,给社会治安、城市建设、文化、社会管理等方面带来许多新的突出问题。流动人口已成为当今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非常大的社会群体,流动人口与社会的和谐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发展,因此,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重中之重的任务。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日前提出,要加快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同志指出,要按照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原则,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公安机关户籍部门承担着对流动人口的直接管理服务职能,然而,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由于受我国传统体制和具体国情的影响,存在着较多与和谐社会理念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加以改革完善。我国现有的流动人口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不健全,目前实行的户籍制度陈旧滞后,弊端日
益显现,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从建立健全法规着手,加快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服务管理新模式,才能提升管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的管理难题。
一、流动人口户籍管理的现状
户籍制度,实际上是政府对公民迁徙、居住的管理制度,在任何国家都是必须的。但是,公民都有迁徙的自由,我国宪法同样赋予了公民这项权利。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处于加强管理的考虑,我国的户籍制度从登记制改为许可制,持续至今。
改革开放以后,户籍管理实际上趋向松动,人口流动大量增加,但由于户籍管理形式上的严格,导致人户分离现象严重。类似于呼和浩特等大中型城市还能用“暂住证”制度这种实际上的登记户籍制来补充,但小城镇和农村的户籍管理往往处于真空。
我国现行的户口管理是将劳动用工、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公民权益与户口性质相挂钩,并划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
二、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弊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严格的户籍管理极大地方便了政府的管理,也极大的限制了公民的自由,造成了城乡之间实际差别的加剧。以至于现在很多人担心一旦承认事实上的人口迁徙,放开户籍登记,会导致大城市人口压力大大增加,其实这种现象的发生就是因为目前无法可依造成的。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的管理法律中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居多,缺乏全国统一的管理标准。
目前的许可户籍制,往往仅限制住了某些需要正规手续的高素质人口的某些需求,而对于大量城市外来人口却没有相应的法律可以来管理;同样,大量存在的城市贫困人口因为户籍取得的困难,宁愿在城市接受政府救济,也不迁徙到生活成本低的地方去,造成人口向大城市的单向流动。
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突出,对于流动人口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公民待遇不公平,影响民工心理认同和社会稳定,甚至引发犯罪率上升,加大了流动人口管理难度,也影响了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
三、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难点
户籍差异是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城乡一元化管理,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市民,并随之享受城镇居民一样的就医、就业、就学、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显然,这个转化过程不可能单纯靠一个取消户籍限制就能实现的,推进城乡一体化重在打破机制障碍。目前,各地都在就这一课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实际。
城乡二元结构在我国根深蒂固,不同户籍的背后,代表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权利。实行城乡户籍管理一元化,不仅存
在如何让农民进城的问题,也存在着如何吸引农民进城的问题。有的地方尝试取消了户口本,实行身份证管理,表面上看差别没了,但事实上差别依然存在。
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必然要求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来考虑和把握,找到一条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切合当地实际的有效路径。
四、如何提高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能力
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发展趋势决定了在今后相当
长一段时间内,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人口流动现象将长期存在,然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人口的大量、无序流动使得政府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能力呈不断弱化趋势。流动人口的管理不当给社会安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隐患,因此转变流动人口管理的传统观念,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
(一)完善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制度
依法治国是指导流动人口管理基本方针,是从行政管理转向法制管理的有效途径,流动人口长效管理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法制化管理。面对目前流动人口管理法律文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面对传统体制造成的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法律地位的差异,只有抓住机遇,重新构造相关法律,才能以缩小与宪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差距,真正做到依法管理,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管理的难题。
(二)加快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加快推动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推行一元化户籍管
理,推动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配套改革,才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保证,也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顺势之举。只有逐步取消目前的许可户籍制,实行新的登记户籍制,才能打开人口双向流动的大门,才能依法管理流动人口。
(三)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
人口流动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但是,人口流动给公安机关以户籍人口管理为主的传统模式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健全和完善综合治理的管理机制是解决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强化全国一盘棋意识和流动人口齐抓共管的责任感。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要树立一体化思想,互相配合,协同管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流入地与流出地要多加强联系,达成工作上的默契,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对流动人口齐抓共管的有效管理机制。
(四)加快推动配套制度改革
推动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实现城乡生产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逐步让流动人口享受城镇居民一样的就医、就
业、就学、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充分激发调动流动人口投身城市管理的积极性。
(五)探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
***同志在题为《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的文章中提出,要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目前我国户籍管理主要还是“以证管人”,通俗的说就是“公安局管户口”,身份证属地在哪儿,户口就在哪儿。“以房管人”是把户籍和房产挂钩,房子买在哪个区域,业主就划归这个区域管理。“以业管人”则是以工作属地管理为主,以工作单位来管人。至于改革的方向,指导思想就是从目前单一的“以证管人”向“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相结合转变,还需要考虑各地实际情况,要因地制宜。
(六)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全国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的作用,加强信息交流与管理。当前要切实做好本地流动人口信息资料的录入进档工作。在录入信息资料时,一定要本着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对待,真实录入,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网络信息管理的作用。强化流入地职能部门作用,加强对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加强基层民警队伍建设,建立准确细致的流动人口基础帐册。
第四篇:新津县创建“1133”群众约谈机制探索政务服务新模式
新津县建立“1133”群众约谈机制
探索化解矛盾纠纷新路子
新津县紧紧围绕“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目标,积极探索建立党政机关党员干部主动约见群众协商解决社会矛盾问题的“1133”群众约谈工作机制,即一条“阳光热线”、一个工作网络、三步工作方法、三级督查督办制,确保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有人办、高效办、办得好”,在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依托“阳光热线”,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一是以县广播电视台“阳光政务﹒服务热线”栏目为平台,由县级部门或镇乡负责人到演播厅直接回答群众通过热线提出的问题,与群众“零距离”交流。二是由县政务服务中心“阳光热线”话务员为群众提供24小时政策咨询、意见建议和投诉等各类非紧急救助服务。1—9月,“阳光热线”共受理和转办群众热线电话和信函事项2694件,办理回复率100%,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三是按照对群众诉求“一抓到底、一管到底”原则,依托“阳光热线”创建群众约谈工作制度,对群众不满意的办理意见进行主动约谈,变“推磨式”向“解套式”社会管理模式转变,明确规定县级党政机关和镇乡在办理回复群众举报、投诉以及意见建议后,群众仍不满意的,各单位党员干 1
部必须主动约见群众进行解释沟通,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做到件件有落实,切实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建立分级机构,构建群众约谈工作网络
一是成立由县委常委、纪委书记为组长,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群众约谈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建立群众约谈联席会议制度及办事机构,统筹协调全县群众约谈工作。二是各镇乡和涉及群众工作的党政部门建立50余个群众约谈室,配备精干力量,明确规定在开展群众约谈过程中,党员干部必须带着感情、带着责任访谈群众,做到“想群众事、进群众门、说群众话、办群众事”。三是针对一些群众所反映问题政策性、法律性、专业性较强的特点,专门组建一支由15名志愿者组成的法律志愿者队伍,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具体解决办法,切实增强工作专业性和科学性。
三、完善工作流程,有序推进群众约谈工作
推行群众约谈“三步”工作法。第一步,由“阳光热线”牵头,会同县级有关部门和镇乡认真梳理每一件群众来电、来函事项,找准问题根源和症结;第二步,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查阅相关法律法规和资料,依据相关规定,科学制定矛盾问题化解方案;第三步,坚持“能办到的,迅速办理;办不到的,详细解释;不合理的,耐心做工作,争取支持和理解”的原则,邀请群众到相关单位约谈室进行约谈,或者单位党员干
2部到村(社区)、田间地头或群众家里访谈,把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向群众宣传到位、解释清楚,争取群众理解、信任和支持。
四、强化三级督查,确保约谈事项件件有落实
建立“热线督办、纪委督办、领导督办”三级督查模式,推动约谈工作规范高效运行。一是由“阳光热线”负责梳理县级部门或镇乡办理回复群众后群众仍不满意的事项,通过网上平台发函到相关单位,要求各承办单位在5个工作日内开展群众约谈,在承办单位临近办结时限,办公系统发出催办信息,提醒承办单位加快办理速度。二是由“阳光热线”牵头,会同县纪委纠风办对已开展的群众约谈事项逐一再次进行电话回访或到现场查看,询问事情办理进度,调查群众满意度,并征求建议批评意见。三是由“阳光热线”牵头,会同相关单位认真梳理每周约谈情况,整理形成《群众约谈工作专报》送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审阅。截至目前,“阳光热线”先后组织相关单位开展群众约谈92次,群众满意和理解率达95%,凡是群众的合理诉求都得到有效解决,部分不合理诉求也得到群众理解,基层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和及时处理,未发生一起到市级以上非正常上访事件。
第五篇:高士镇:“一线工作法”直接联系服务群众
高士镇:“一线工作法”直接联系服务群众
------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抓手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
为把机关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落到实处,高士镇党委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抓手,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在全镇推行“一线工作法”,要求镇机关全体干部深入农村、企业、项目建设和维稳一线,现场解难题、保稳定、惠民生、促发展,提高了为民服务办事效率,受到了群众、企业和服务对象的欢迎。
深入农村一线,现场办实事。通过开展“干部下基层、真情办实事”活动,镇机关干部每人走访不少于20户。活动分两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以访贫问苦、奉献爱心为主要内容,集中走访各类弱势群体和困难党员群众,共发放慰问金、慰问品折合人民币9.7万元。第二阶段,以征求意见、宣讲政策为主要内容,集中宣传“两会”精神和重点工作部署,并就相关问题征求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目前,全镇共走访750余困难户,发放政策明白纸880余张,征求意见37条。
深入企业一线,现场促发展。按照“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镇招商办联合镇工商、供电、公安、国土、规划和信用社等部门,开展“主动上门,走访企业”活动,全面落实领导班子包重点落户企业责任制,先后成立了1个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和1个企业转型升级服务领导小组,实现了人力、财力、政策向重点工作“聚焦”,全力协调服务于重点在建企业项目建设和企业转型升级。先后解决了供电、融资、征地等问题。同时镇农组办、团委也积极跟企业对接,先后成立高新建司、西圩米业、金茜豪制衣、云裳制衣4家非公党支部及非公团支部5家。实现了企业生产和党建团建共同发展、互相促进的良好作用。
深入项目一线,现场排难题。积极配合县直有关单位积极做好国家、省、市、县四级大项目启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支持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洗粉村水稻提升工程、泥塘沟二期工程、农网提升改造和松材线虫病等大型项目,重点做好宣传引导、前期动员、积极深入、跟踪服务,为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和快速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深入维稳一线,现场化矛盾。对全镇16个村进行了重新分类排队,共排查出3个维稳信访综治难点村。对维稳后进村和信访突出村实施合力攻坚,选派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威信高、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干部进行重点包联,不改变面貌不脱钩。开展“一线寻访”活动,变上访为下访,“带案下访”,通过归口办理、限期结案等措施,主动到一线发现问题,解决矛盾。目前,共化解箭坝村伤人致死、黄河村新建祖堂纠纷、新坝村民生工程和童岭村宅基地纠纷等涉及刑事案件、民事纠纷和来信来访等方面的问题27件,有效维护了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