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典小学高段语文教学论文大全(共)
经典小学高段语文教学论文大全
我对多年来的小学高段语文的教学,并不能作为经验来交流,只能说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我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方面:爱自己的学生,相信他们,他们才会喜欢学习语文
爱是教育的基石。只有老师真心实意地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时候,才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到自己的周围。爱越深越切,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具体做法是:
1.可以对学生进行理想,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的理想。
2.可以直接了当的告诉学生:老师爱你们!你们就是老师的孩子!你们在老师心中就是一个个小精灵,做一个最好的你,那么你就是老师的好孩子。
3.尽量让语文课堂生动有趣,我知道每一位有经验的老师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和独到的本领。因此,每堂课都会上出自己的风格,想办法让语文课成为吸引学生的课,让学生爱上语文。
4.对学生要宽严有度,每时每刻都要关注自己的学生,而大多数的时候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视而不见,不一定激励,更不能轻易批评,更多的应该是包容。还可以偏爱一些有缺陷(比如孤儿、单亲、残疾和留守)的孩子,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
爱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爱学习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即使他努力了也考不出好成绩,你也不要过分的责怪他,反而要多关爱他,帮助他。学生能记得你对他们的好,说不定你就是对他一生成长影响最大的老师。所以,我认为要爱学生,相信学生。
第二方面: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态度决定一切,良好的习惯造就美好的未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要做到两点:1、经常强调习惯的'重要性;2、要随时纠正不良习惯。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习惯,预习复习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培养这些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安排小组长负责检查,汇报不服从管理的学生等。
第三方面:培养优生,促进后进生的发展
培养优生,促进后进生工作是教学中的热门话题。相信每位老师在教学中都有自己的方法和措施。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如果后进生没有进步,只要保持原状,你就没有错;如果后进生有了进步就是你的功劳。每接一个班级,总是对优生和后进生印象深刻,而中等生这一块,往往被我们忽视了,常记不住他们的名字。然而,正是这一块才是我们老师的用武之地。我们可以把中等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有可能成为优生的,另一部分是保持原状的。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培养优生,促进后进生的发展。
1.找机会告诉他,你完全可以成为优生,只是你之前的老师没发现,现在老师发现你是优生的料。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经常和学生谈心,关心他们,让学生感觉老师是重视他们的,是爱他们的,老师要一视同仁,不鄙视、不歧视他们,从心理上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要因材施教,并给予相应的辅导。研究他们的试卷、学习状态,帮助学生找出薄弱点,让这些学生跑起来。当然我们一时间没有足够精力照顾那么多个中等生,我们可以有计划的、分批的引导。针对后一部分中等生你就先让他们保持原状,先让他们按原来的速度学习,然后选准时机,逐步点化。
2.对于后进生在课堂上要尽量照顾,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有体验成功的机会。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多提问他们,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鼓励、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老师要与家长多交流,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等。让家长和老师配合好,督促孩子认真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方面:抓好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1.备好课。掌握规律性的东西,提高课堂教学中的针对性。对高段学生而言,主要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谋篇布局的掌控。因此,教学难度偏大,针对这种情况,我就认真组织教学,构建有效课堂,无论哪节课教学目标都要明确,都要对所教的的内容进行认真分析,精心准备,要准确把握教材内容,要能提炼和归纳教材中的知识重点和训练重点,要找准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精讲、少讲,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的获取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上好课。结合今年全员培训《上好课》的专题,我从培训里学到了很多,也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运用。上好一堂课需要学生的兴趣、情趣,精神状态等。在这一方面我的感受是:课堂上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研究性学习,讨论式学习,小组内互动式学习,多利用小故事,有趣的事情穿插其中,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联系一些社会热点拓宽学生的视野。
3.学法指导。小学语文高段教学,着重是进行篇的训练,要在加强对课文条理、层次、内容理解、篇章结构训练的基础上,突出布局谋篇的训练。这时的学生,年龄已达十一、二岁。从心理特征上看:他们已能长时间地、有效地知觉事物,能区分事物主要和次要的特征,思维的发展已达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大大加强;从学习方法上看:他们已基本学会和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具体方法。
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是:熟练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基本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有新的提高。
4.复习检测。做到每单元检测一次,并做好学生成绩的分析与反馈,让学生有紧迫感。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考试答卷的指导,养成良好的规范做题习惯。要把每一次检测当作正式的考试,来训练学生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只要做到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上老师认真引导,学生积极学,课后做好反思和巩固练习,就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篇:小学高段语文作文教学探究
小学高段语文作文教学探究
写作水平体现着学生语文学习的功底,同时,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成为教学新目标。在此阶段,学生要学会多类型作文写作,要学会记叙,要学会想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目标,不断变革教学方式。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2.082
在小学学习阶段,学生语文知识学习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积累优美词句,也可以学习写作技巧,感悟作者的所思所想。《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不仅要熟知教学内容,更应研读教学内容,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便完成教学计划,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整。教师要根据课文要求进行不同的讲解,让学生能从每篇文章中都学到相应的知识,了解更多的写作技巧,不断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
一、让学生感悟生活,从生活出发进行写作
写作通常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生活常能启发学生思维,带给学生感悟及写作灵感,所以学生应立足生活来写作。但学生生活经历较少,这导致他们缺乏写作素材,缺乏对于生活的感悟。受思维限制,学生在写作时不知从何处开始,不知该讲述何种故事,这使得他们所写出来的作文质量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注意引导,通过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感悟生活,并将所感所悟记录下来。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丰富自身生活,丰富自身情感,而且可以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写作灵感。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全面展现自己,活动后的记录,便于学生真实的情感流露,获得真实的感悟。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回忆,让学生在回忆中寻找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回忆中追寻真情实感。比如,写作中经常会有“你觉得幸福是什么”这类的作文写作,这便需要学生表达自身的真实感受。虽然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不同,但是对于更多的学生来说,幸福就是有父母陪在身边,能够感受到父母之爱,享受父母的关怀。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父母为自己的点滴付出。例如,无论什么天气,父母总会风雨兼程送自己去上学;无论多累,父母总是不辞辛苦为自己做好一日三餐……这些幸福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便会发现并体会到,其实幸福就在身边。教师的引导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感悟,使学生的感情更加丰富,更能在写作中流露真情实感,从而使学生的作文更具感染力。
二、借故事及科技发挥学生想象
发挥想象力能帮助学生进行更多的创作,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关于童话写作,学生首先要学会认识图片,在读懂图片内涵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深层想象。在?M行写作时,学生除了要具有独特的想象力外,还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流畅性。表达流畅,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学生在写作时需要格外注意文章内容的连贯性。
学生所处年级不同,对于想象类文章的创作也处于不同阶段。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学大纲》仅要求学生能够看图识物,通过简单的图片内容来描述故事。这些图片的主角一般为动物,学生在写作时可结合平时所学知识,比如通过学习《龟兔赛跑》便可知乌龟较有毅力,兔子具有侥幸心理。学生了解了动物的特性,在写作时便可以根据动物的特性进行创作。学生也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在写作中寻找更多规律。
六年级学生进行写作已不仅仅与动物有关,学生更需要学会结合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比如,地球资源有限,科学家正在寻找与地球环境相同的星球,学生在进行写作时便可以想象人类在外星球生活的状态。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不仅要有较多的生活常识,还需要对科学研究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应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想象,写作内容要与其紧密联系。另外,学生的思维应极其缜密,这才能够使所写文章在不缺乏创新与想象的同时,不会远离科学研究。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列举一些生活实例,还要讲解一些科学知识,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如此,所写的作文也会更具欣赏价值。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学生在写作中需要写作材料,这些材料能提升文章内容的可信度,同时,大量的写作材料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灵感。因此,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积累优美词句。多积累一些优美词句,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提升写作水平。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揣摩如何使用词句,使表达更加准确生动,久而久之,使写作能力有较大的提升。学生在创作中不仅仅需要运用优美词句,更要学会运用写作材料,这能够更好地体现文章的灵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一方面可以为写作积累素材,另一方面可以积累更多的知识。学生通过分析每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了解了每一篇文章的表达主旨,更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明确阅读目标,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例如,在进行阅读之初,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读物。有些读物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读这些文章,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能改变学生的部分认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更应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例如,有的学生对于阅读不够投入,有的学生容易在阅读时走神,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制订阅读计划,让学生按照阅读计划进行有效阅读。课外阅读能够使学生收获很多知识,教师可以定期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或以提问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或以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分析读物内涵,并在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进行必要的指导,以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不断完善教学目标,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研读,从课本中提取对学生写作有益的素材,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教师还要通过科学知识的讲授以及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使学生具有更高的写作水准,这更符合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的要求。
第三篇:小学语文高段答辩题
小学语文答辩
10.22
A、语文课程阶段目标是从哪五个方面提出的?
答:①“识字与写字”;②“阅读”;③“写作”(1—2年级为写话)④”口语交际”⑤“综合性学习”
B、《林海》的作者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可概括为哪四个字?这四个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答:亲切舒服。三次。【08】
A、说出《课标》中“阶段目标”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要求学生认识和会写常用汉字各是多少?
答:第二学段(3—4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5—6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B、《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作者是谁,选自哪一篇文章?本文的思路是什么? 答:吴瑛 《在沉痛悼念的日子里》 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
11.12 A、《课程标准》中,要求第三学段背诵优秀诗文多少篇?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多少篇?《课程标准》小学阶段又推荐多少篇优秀诗文? 答:《课程标准》中,要求第三学段背诵优秀诗文60篇。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程标准》小学阶段又推荐70篇优秀诗文。
B、《爬山虎的脚》一文所描写的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是什么?
答:一是“绿”,“绿得那么新鲜”。二是又“多”又“密”,“铺在墙上”“不留一点空隙”。三是“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0】
A、《课标》中“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体现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B、《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答:一是了解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和珍贵收藏;二是体会圆明园毁灭的惨痛。
11.26 A、《课标》中要求“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答: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B、《挑山工》一文的教学应向学生渗透哪些思想道德教育?
答:启发学生学习“挑山工”的顽强意志,在人生的道路上踏踏实实向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奋勇前进。【12】
A、请根据《课标》关于阅读方面的要求,说说“阅读”和“阅读教学”的区别是什么?
答“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B、“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中的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第二个没有加引号,这样用标点突出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第一个“鸟的天堂”引号的作用。
答: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认同和赞叹。表示引用别人的话,是指大榕树。
12.10 A、《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什么? 答: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B、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答:①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②有感情地朗读。【14】
A、《课标》要求在作文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哪些能力?作文教学要求鼓励什么,提倡什么? 答: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些命题作文。
B、怎样指导学生写好记人的文章,使学生描写的人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答:指导学生写好人物的外貌神情、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还可以指导学生写人物的一些典型事例。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完整。
12.24 A、《课标》中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认识多少个常用的汉子?其中要求学会的字是多少?“学会”字与“会认”字在要求上有什么区别?
答: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学会的字是2500个左右。“学会”与“会认”字的区别是:“学会”字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要会写。“会写”字只要求读准字音。B、怎样指导学生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试举例说明。
答:①抓住重点词语,着重理解;②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举例略。【16】
A、小学各年级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那么通过让学生多读要达到哪些要求? 答: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感情,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B、怎样指导学生分清文章的主次,试举例说明。
答:主要内容写的非常具体、详细;次要内容写得简略,有时一句带过。举例(略)【17】
A、一节好课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答:教学目的明确;对教材理解准确、有深度,传授知识准确;教学中能处理好师生的关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妥当。
B、《古井》一文是以什么来命题的?本文的表现方法是什么? 答:以物命题。借物喻人。【18】
A、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什么?应从哪些方面优化教学过程? 答:改革课堂教学。①优化教学管理;②优化教学内容;③优化教学评价体系。B、成语“闻鸡起舞”的意思是什么?并说说这个成语的来历。答:“闻鸡起舞”比喻有志向的人奋发图强、勤学苦练。【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19】
A、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B、修改病句的方法,可用哪四个字来概括?
答:增(增加字词)、删(删除多余字词)、调(调整 修改语病的方法 字词的顺序)、换(更换字词)。【20】
A、你是如何理解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 答:面对全体学生不是要所有学生都达到目的要求,而是要在教学中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程度的提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B、按句子的语气分,句子可以分哪几类?
答:可分四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21】
A、你是如何理解主体与主导之间关系的?
答:主导是充分发挥主体的关键,只有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学生这个主体作用才能充分得到发挥。
B、按修辞法来分类可分哪几类?
答:四类: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排比句。【22】
A.学生的主体精神要指哪几个方面?
答: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的精神;主动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的精神;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求异、求新的精神;对自己自我认识和自知之明。B.找中心句一般的步骤是什么?
答:(1)认真阅读全文从整体入手。(2)认真比较辨别,以最能概括主要内容而不是中心思想的句子作为中心句。【23】
A.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B.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请说你组织学生开展过那些语文实践活动? 答;讲故事、诗朗诵、读书报告会、专题演讲、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24】
A、人的素质包括哪些方面?
答:生理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B、引导学生改变句式的练习,常见的有那几种形式? 答;(1)把陈述句改成“把”字句、“被”字句;(2)“把”字句与“被”字句互改;(3)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改;(4)因果关系的句式变化;(5)改变说话的角度;(6)把表示时间、地点、条件等词语提前式。
第四篇:2014暑假小学高段语文教学梳理
2014暑期小学高段语文教学梳理
第一部分:教学准备
一、课标意识、课标解读。课程标准,始终都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根本依据——它不仅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目标,也体现了国家意志。为此,研读课标,解读课标,明确各个学段的“学段目标”,进而将年段目标逐步分解为:年级目标——单元目标——文本目标——课时目标,在逐步分解与细化的过程中,提升教师自身的课标解读能力,加强课标与教学之间的联系,使得课堂教学目标更细化,措施更得力,效果更明显。
二、文本解读能力。(直面文本、沉入词语、还原场景、发现秘妙等等)“一本教参、一套课本”就能教学的思想意识是不负责任的!也是教师职业惰性的具体表现之一。对于任何一位小语教师来说,文本解读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王崧舟老师在《如何进行文本细读》讲座中提到:任何一位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首先需要做的不是去查看教参,而是要“直面文本”——阅读文本、感悟文本,读出自己的真实体悟。在“直面文本”过程中,我们需要“沉入词语”,需要“咬文嚼字”,需要“还原场景”,从而发现文本独特的教学价值——文本秘妙。而教参只是“教学的参考”(它为全国教师呈现了统一的教学分析、教学建议,甚至是教学设计。如果每一位教师都按照教参去教学,那全国的小语课堂就是一样的,培养出来的孩子也都是一样的,那将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情!),我们不能完全按照教参进行授课,抛却自己对文本的见解,抛却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学情分析。(兴趣点、原知点、疑惑点)
教学因何而精彩?因学生的不同,因课堂的生成而精彩!我们对学情分析往往停留在“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的程度,却忽视了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吉春亚老师提到:为了“顺学而导”对于学生的学情分析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原知点和疑惑点。
四、教学方法。
1、教学要整合,用教学主问题切入教学—— 如:《姥姥的剪纸》教学中“怎么写出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的?”)
2、听说读写相互配合,实现工具、人文统一。
3、实现知识“类化”。(读法类化;写法类化)(1)读法归类:
①借助背景资料读人:詹天佑在怎样的背景下接受任务? 伽利略在怎样的背景下敢于公开试验? 五壮士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
②借助人物表现(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对人物的直接刻画; ③借助文中的侧面描写。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父亲挖掘时,很多人来劝阻,完全可以一笔带过,为什么要展开写?
再如,写伽利略公开试验,还写了人们的反映,为什么写?体会对主要人物烘托的作用。
(2)写法归类: 如,①布局谋篇:游记移步换景的写法,事件+启示的写法,详略安排(《落花生》)等;
②表现手法:借事抒情(《梅花魂 》)借景抒情(《小桥流水人家 》)借物喻理(《落花生》)托物言志 ③句段修辞运用:略
4、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如何“以学定教”?有的老师提出“在课堂教学之前,给学生20分钟左右的预习时间”,而在预习过程中,教师给出学生的预习任务,并参与学生预习。之后,以检测的方式,完成对学生学情的分析。然后,以此为基础,灵活改动教学设计,并在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兴趣点和疑惑点展开教学,完成“顺学而导”。
这需要教师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并以尽可能翔实的文本解读为依托。为什么大家总是觉得“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只是一种理想,而很难实现呢?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习惯以教参为依据进行教学,导致教师自己对文本没有深刻理解和感悟,从而不敢,也无法实现这一教育理念!
第二部分:阅读教学
一、识字写字教学: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2、书写工整、美观、有一定速度。
3、能用毛笔字书写楷书。
4、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从课例中不难看出,“识字写字教学”依旧是高段语文教学的基础和重点。只不过比低、中段小语教学的要求更高一些,方法更灵活一些。高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一般采用“随文识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指导书写”、“学生练写”等方法,并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很少以单独的教学环节来呈现。
二、听和读:
1、倾听的能力。(不在说教,在于吸引)
倾听能力也是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孩子们在倾听中学习其他人的想法,思考自己的理解,从而提升自身对文本的认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以简单的“组织教学”来完成,更多的还是需要教师自己精心设计教学,以灵动的语言,飞扬的思维,以及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来吸引学生。
2、培养默读的速度;学习浏览;突出有感情朗读;培养吟诵。默读速度和浏览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具体方法的指导,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要求;有感情朗读和吟诵需要指导,需要过程,需要活动的锤炼,需要展示的激励!
3、在读中体会表达效果。
引导孩子们读出语气,读出情感,思考文字表达,交流表达效果,是学习语言,领悟表达效果的有效方法。例如赵昭老师执教的《匆匆》一课中的“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刘广祥老师执教的《姥姥的剪纸》中“剪猫像猫,剪虎像虎„„”这种句式运用的好处,都是在读中完成思考的。
4、在读中认知表达顺序。(例:《我的舞台》):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提出:你能看到“我的舞台”都在哪里吗?当学生发现了这些舞台,展示在黑板上的时候,文章的表达顺序也就很自然地呈现了出来。
三、说和写:
表达,既包括说,也包括写,它们直接指向语言文字运用!文本教学中,我们需要引领孩子们“得意、得言、得法、得能”——
得意:从文章整体来说,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读懂文中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标点、每一个段落乃至整篇课文的意思。让学生在“得意”中享受文本的情感滋养、人文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和任务。
得言:“得言”就是指学生在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内化积累语言,懂得课文是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即让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习运用语言的技艺。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就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现形式,就要让学生在“得意”的过程中“得言”,从而实现“言意”兼得。
得法:学贵有法,课堂中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获取知识更重要。就语文学科而言,要通过课堂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识字、写字、理解词句、把握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的方法,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倾听,怎样阅读,怎样说话,怎样习作的方法。
得能: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任务的自身条件(包括生理和心理条件)。语文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组织语言与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等,概括说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就要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1、说:说理解、说感悟、说生活、仿说等。
2、写:
补白型练笔(《姥姥的剪纸》)模仿型练笔(《匆匆》)
续写型练笔(结合课文所学方法、合理想象)……
四、阅读教学过程:
崔峦理事长在全国第九届阅读教学大赛讲话中提出:课堂教学要呈现学生学习过程——要让学生真读、真思、真议、真练,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这需要教师教学意识的进步,需要学生表达意识的增强,需要教学设计的精心策划,需要教师真正将学习还给学生!
第三部分:习作教学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兴趣、说真话,抒真情)如何让学生知道“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似乎我们的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是沉闷的,是无趣的,是不愿也无法写好作文的。与管建刚老师的习作教学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在习作教学中,为学生呈现的是枯燥的“任务”,不让孩子们说自己喜欢说的话,甚至在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说假话,套作文格式。如此的习作教学,毫无兴趣可言,我们让孩子们说什么?又怎么说呢?因此,既然是学生的作文,就应该符合学生自己的言语特点,说出他们想说的话,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言语能力。
2、留心观察。(教师引领)很多老师认为:现在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太多感受生活的机会。其实,孩子们的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枯燥,也不是一点写作素材没有——教室里、学校里、街道上、家里,等等地方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故事,孩子们有他自己的一个世界。可为什么孩子们不愿说,不能写呢?原因很简单——他们没有养成观察的习惯,老师们的引领没有跟上。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简单的”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在思考:我们为了应试中取得好的作文分数,是不是将孩子们习作的要求拔高了?课标修订版明确指出:只要求孩子们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就好。
4、修改习作。
(自评、同学互评、师评)采取多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能从多角度来评价自己的作文,赏析别人的作文,还能让孩子们明白:写作是为了与同伴交流。
第四部分:课外阅读
崔峦理事长强调:要千方百计把儿童阅读的指导、展示、交流、激励挤进课堂,抓出实效。
激励孩子阅读,与学生一起阅读——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展示优秀阅读,指导普通阅读——为学生阅读感悟提供展示的机会。如此推进课外阅读,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提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知识,感受语言文字运用,涵养自己的内心。
思路梳理:
一、高年级就是“句段篇”的训练。
二、高段阅读教学,我们至少应培养学生这几个能力:
1、概括能力(抓住关键词、合并段意)
2、质疑能力(比如《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中学生依据题目进行质疑,从而获得文本主要信息。)
3、想象画面能力(抓住关键词想象,可以像《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中,出示提示语,让学生想象)
4、运用文本写作方法进行写的能力(比如赵昭老师执教的《匆匆》中出现了这样的设计——利用课文第三自然段的“
的时候,日子从
中过去”句式进行仿说,而后连成小诗。)
5、批注的能力(《维也纳生活圆舞曲》这一课体现的最为充分。)
6、读的有感情的能力。(比如强晓娇老师执教的《献你一束花》引导学生读出“沮丧”的情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人物当时的内心活动。)
三、对高段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备课与课标修订版结合起来,拥有课标意识,找准文本教学的“语言训练点”、“方法习得点”和“能力培养点”。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在全面把握课标之后,需要具备“文本解读”的专业能力。
2、高年级应该尝试“自学在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师的作用在哪里呢?营造氛围、引导方向、及时点拨、适当小结、必要示范、恰当评价。
3、“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习惯、激励学生阅读,引动学生语用”,实现小语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真正实现孩子们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五篇:小学语文高段教学活动梳理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活动梳理
——鲲鹏小语2013暑期“高段教学”课例观摩与研究
主持人:常新涛
资料整理:常新涛
龙华
闫晓枫
活动背景:
此次活动以 7月15日~7月20日“鲲鹏小语暑期高段教学共十一节课例观摩活动”为依托,以新涛、龙华、闫晓枫三位主持人的思考为主,在认真听取与会教师的意见之后达成的共识。
此外,鲲鹏小语群在暑期进行了“专家讲座”、“课例观摩”、“习作教学研究”等活动之后,为进一步促进群活动为一线教师服务,开始进行“微课程”研究:13日——小语高段教学梳理;14日——特级教师张祖庆“我的班级写作计划”讲座;15日——名师朱煜引领全体教师对《梅花魂》进行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三次活动分别涉及“年段教学”、“习作教学”和“阅读教学”三个方面的研讨,希望能从小语教学的各个细节入手,诱发一线教师对自身教学的思考,从而提高教师素质,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活动过程:
主持人:“小语高段教学梳理”是我们在观摩了第九届阅读教学大赛中11节高段教学课例之后,进行的总结。虽然今天的活动尽力关注到“年段教学”,研究范围明显缩小,但对于整个高段教学来说,仍然包罗万象,涉及到方方面面。
同时,由于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高段教学又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内容,今天的梳理可能为大家呈现的“思考点”很多,却很难延展、深入。所以,我们今天的活动绝非“讲座”,而是研讨,我所能做的也只是“抛砖引玉”而已!
今天,我将围绕“教学准备”、“阅读教学”、“习作教学”、“课外阅读”四个方面,尽力还原高段教学形成的过程。
小语高段教学梳理:
第一部分:教学准备
一、课标意识、课标解读。课程标准,始终都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根本依据——它不仅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目标,也体现了国家意志。为此,研读课标,解读课标,明确各个学段的“学段目标”,进而将年段目标逐步分解为:年级目标——单元目标——文本目标——课时目标,在逐步分解与细化的过程中,提升教师自身的课标解读能力,加强课标与教学之间的联系,使得课堂教学目标更细化,措施更得力,效果更明显。
二、文本解读能力。(直面文本、沉入词语、还原场景、发现秘妙等等)“一本教参、一套课本”就能教学的思想意识是不负责任的!也是教师职业惰性的具体表现之一。对于任何一位小语教师来说,文本解读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王崧舟老师在《如何进行文本细读》讲座中提到:任何一位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首先需要做的不是去查看教参,而是要“直面文本”——阅读文本、感悟文本,读出自己的真实体悟。在“直面文本”过程中,我们需要“沉入词语”,需要“咬文嚼字”,需要“还原场景”,从而发现文本独特的教学价值——文本秘妙。而教参只是“教学的参考”(它为全国教师呈现了统一的教学分析、教学建议,甚至是教学设计。如果每一位教师都按照教参去教学,那全国的小语课堂就是一样的,培养出来的孩子也都是一样的,那将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情!),我们不能完全按照教参进行授课,抛却自己对文本的见解,抛却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学情分析。(兴趣点、原知点、疑惑点)
教学因何而精彩?因学生的不同,因课堂的生成而精彩!我们对学情分析往往停留在“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的程度,却忽视了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前几天吉春亚老师到鲲鹏小语呱呱房间进行了讲座,其中提到:为了“顺学而导”对于学生的学情分析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原知点和疑惑点。
四、教学方法。(由晓枫老师提供)
1、教学要整合,用教学主问题切入教学—— 如:《姥姥的剪纸》教学中“怎么写出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的?”)
2、听说读写相互配合,实现工具、人文统一。
3、实现知识“类化”。(读法类化;写法类化)(1)读法归类:
①借助背景资料读人:詹天佑在怎样的背景下接受任务? 伽利略在怎样的背景下敢于公开试验? 五壮士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
②借助人物表现(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对人物的直接刻画; ③借助文中的侧面描写。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父亲挖掘时,很多人来劝阻,完全可以一笔带过,为什么要展开写?
再如,写伽利略公开试验,还写了人们的反映,为什么写?体会对主要人物烘托的作用。
(2)写法归类:
如,①布局谋篇:游记移步换景的写法,事件+启示的写法,详略安排(《落花生》)等;
②表现手法:借事抒情(《梅花魂 》)借景抒情(《小桥流水人家 》)借物喻理(《落花生》)托物言志 ③句段修辞运用:略
4、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如何“以学定教”?有的老师提出“在课堂教学之前,给学生20分钟左右的预习时间”,而在预习过程中,教师给出学生的预习任务,并参与学生预习。之后,以检测的方式,完成对学生学情的分析。然后,以此为基础,灵活改动教学设计,并在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兴趣点和疑惑点展开教学,完成“顺学而导”。
这需要教师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并以尽可能翔实的文本解读为依托。为什么大家总是觉得“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只是一种理想,而很难实现呢?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习惯以教参为依据进行教学,导致教师自己对文本没有深刻理解和感悟,从而不敢,也无法实现这一教育理念!
第二部分:阅读教学
一、识字写字教学: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2、书写工整、美观、有一定速度。
3、能用毛笔字书写楷书。
4、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从课例中不难看出,“识字写字教学”依旧是高段语文教学的基础和重点。只不过比低、中段小语教学的要求更高一些,方法更灵活一些。高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一般采用“随文识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指导书写”、“学生练写”等方法,并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很少以单独的教学环节来呈现。
二、听和读:
1、倾听的能力。(不在说教,在于吸引)
倾听能力也是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孩子们在倾听中学习其他人的想法,思考自己的理解,从而提升自身对文本的认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以简单的“组织教学”来完成,更多的还是需要教师自己精心设计教学,以灵动的语言,飞扬的思维,以及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来吸引学生。
2、培养默读的速度;学习浏览;突出有感情朗读;培养吟诵。默读速度和浏览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具体方法的指导,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要求;有感情朗读和吟诵需要指导,需要过程,需要活动的锤炼,需要展示的激励!
3、在读中体会表达效果。
引导孩子们读出语气,读出情感,思考文字表达,交流表达效果,是学习语言,领悟表达效果的有效方法。例如赵昭老师执教的《匆匆》一课中的“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刘广祥老师执教的《姥姥的剪纸》中“剪猫像猫,剪虎像虎„„”这种句式运用的好处,都是在读中完成思考的。
4、在读中认知表达顺序。(例:《我的舞台》):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提出:你能看到“我的舞台”都在哪里吗?当学生发现了这些舞台,展示在黑板上的时候,文章的表达顺序也就很自然地呈现了出来。
三、说和写:
表达,既包括说,也包括写,它们直接指向语言文字运用!文本教学中,我们需要引领孩子们“得意、得言、得法、得能”——
得意:从文章整体来说,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读懂文中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标点、每一个段落乃至整篇课文的意思。让学生在“得意”中享受文本的情感滋养、人文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和任务。
得言:“得言”就是指学生在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内化积累语言,懂得课文是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即让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习运用语言的技艺。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就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现形式,就要让学生在“得意”的过程中“得言”,从而实现“言意”兼得。
得法:学贵有法,课堂中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获取知识更重要。就语文学科而言,要通过课堂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识字、写字、理解词句、把握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的方法,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倾听,怎样阅读,怎样说话,怎样习作的方法。
得能: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任务的自身条件(包括生理和心理条件)。语文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组织语言与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等,概括说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就要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1、说:说理解、说感悟、说生活、仿说等。
2、写:
补白型练笔(《姥姥的剪纸》)模仿型练笔(《匆匆》)
续写型练笔(结合课文所学方法、合理想象)……
四、阅读教学过程:
崔峦理事长在全国第九届阅读教学大赛讲话中提出:课堂教学要呈现学生学习过程——要让学生真读、真思、真议、真练,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这需要教师教学意识的进步,需要学生表达意识的增强,需要教学设计的精心策划,需要教师真正将学习还给学生!
第三部分:习作教学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兴趣、说真话,抒真情)如何让学生知道“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似乎我们的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是沉闷的,是无趣的,是不愿也无法写好作文的。与管键刚老师的习作教学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在习作教学中,为学生呈现的是枯燥的“任务”,不让孩子们说自己喜欢说的话,甚至在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说假话,套作文格式。如此的习作教学,毫无兴趣可言,我们让孩子们说什么?又怎么说呢?因此,既然是学生的作文,就应该符合学生自己的言语特点,说出他们想说的话,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言语能力。
2、留心观察。(教师引领)很多老师认为:现在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太多感受生活的机会。其实,孩子们的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枯燥,也不是一点写作素材没有——教室里、学校里、街道上、家里,等等地方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故事,孩子们有他自己的一个世界。可为什么孩子们不愿说,不能写呢?原因很简单——他们没有养成观察的习惯,老师们的引领没有跟上。
朱君英老师在博客中详细介绍了他引到孩子们“观察——交流——习作——评价”的过程,引领孩子们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开拓自己的观察视角,并在交流中弥补自己观察的不足。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简单的”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在思考:我们为了应试中取得好的作文分数,是不是将孩子们习作的要求拔高了?课标修订版明确指出:只要求孩子们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就好。
4、修改习作。(自评、同学互评、师评)采取多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能从多角度来评价自己的作文,赏析别人的作文,还能让孩子们明白:写作是为了与同伴交流。
第四部分:课外阅读
崔峦理事长强调:要千方百计把儿童阅读的指导、展示、交流、激励挤进课堂,抓出实效。
激励孩子阅读,与学生一起阅读——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展示优秀阅读,指导普通阅读——为学生阅读感悟提供展示的机会。如此推进课外阅读,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提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知识,感受语言文字运用,涵养自己的内心。
思路梳理:
一、高年级就是“句段篇”的训练。
二、高段阅读教学,我们至少应培养学生这几个能力:(龙华老师提供)
1、概括能力(抓住关键词、合并段意)
2、质疑能力(比如《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中学生依据题目进行质疑,从而获得文本主要信息。)
3、想象画面能力(抓住关键词想象,可以像《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中,出示提示语,让学生想象)
4、运用文本写作方法进行写的能力(比如赵昭老师执教的《匆匆》中出现了这样的设计——利用课文第三自然段的“
的时候,日子从
中过去”句式进行仿说,而后连成小诗。)
5、批注的能力(《维也纳生活圆舞曲》这一课体现的最为充分。)
6、读的有感情的能力。(比如强晓娇老师执教的《献你一束花》引导学生读出“沮丧”的情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人物当时的内心活动。)
三、对高段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备课与课标修订版结合起来,拥有课标意识,找准文本教学的“语言训练点”、“方法习得点”和“能力培养点”。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在全面把握课标之后,需要具备“文本解读”的专业能力。
2、高年级应该尝试“自学在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师的作用在哪里呢?营造氛围、引导方向、及时点拨、适当小结、必要示范、恰当评价。
3、“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习惯、激励学生阅读,引动学生语用”,实现小语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真正实现孩子们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