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及合格分数
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及合格分数
教师资格证每个学段的考试科目略有不同,中学要考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能力。小学考试科目为两科,分别是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幼儿园要考的是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及合格分数,希望有所帮助!
教师资格证考什么
中小学各个学段的笔试科目与内容都不尽相同。报名幼儿教师资格证在笔试阶段要考的科目有《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两门,其中保教知识与能力更偏重于幼儿园保教的专业知识。
报名小学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有《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其中《综合素质》主要考察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等知识点;《教育教学能力》考察教育基础、学生指导、班级管理、学科知识、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方面。
报考中学教师资格证笔试会考《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与能力》三科,其中《综合素质》中除了职业理念略有差别外,其他方面与幼儿园、小学基本相同;《教育知识与能力》以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课程和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心理、中学德育和班级管理等内容为主,其中的重要知识点较多;最后一门《学科知识与能力》侧重于考察考生对于自己选择任教科目的基础知识架构、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的掌握能力,专业性最强。
教师资格证合格分数
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笔试70分算合格过关。教师资格笔试卷面分数满分150分,最后核算成绩时以学生的卷面考试分数乘以0.8,为最后分数,最后分数70分为合格。考生需要拿到87.5分及以上的卷面分数,折合成实际分数则是70分以上。
教育部考试中心根据考试标准和当次考试情况,确定各科目全国统一的合格分数线。由于各个科目难度存在差异,其合格分数线不尽相同。为统一各科目的.合格分数线,采用线性转换的方法,将考生0~150分量表上的原始成绩换算为0~120分量表上的转换分,并使各科目的合格分数线统一转换为70分。
第二篇: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整理
教育学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答1阶段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3、简述近代教育的特征
答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答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7、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绝对作用
答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8、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答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9、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答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10、简述传统教育与现代(网络)教育的区别
答1传统的学校教育史“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2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志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3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4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史跨时空的教育。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传统文化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11、简述学生文化的特征
答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12、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答1内发论2外铄论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14、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作用: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16、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答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础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及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7、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要点
答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教学的作用:
答: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18、简述如何推进素质教育
答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史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9、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答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3学生不单要掌握知识,还要培养道德个性的完整性4学生是有个性的人
24、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答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
25、简述教科书的作用
答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6、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答1安排课程表 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27、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答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9、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辩证关系
答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史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0、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答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35、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答: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的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1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2难易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3不利于学生发展主体性
36、简述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1内容型策略2形式型策略3方法型策略4综合型策略
37、简述德育教育的意义
答1德育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38、简述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的要求
答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形式,具有与祖国休戚与共的感情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具有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坚毅勇敢,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品格。
40、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答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41、简述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42、简述贯彻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基本要求
答1要统一学习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
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1.说服法2.榜样法3.锻炼法4.陶冶法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43、简述说服法的要求答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44、简述运用陶冶法应注意的问题
答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45、简述运用奖励与处分应注意的要求
答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3注重宣传与教育
46、简述班主任实施平行管理是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班集体真正陈伟教育的力量2要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促进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3要实施对班级集体与个别学生双管齐下、互相渗透的管理
47、简述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答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48、简述班集体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
答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得氛围
49、简述如何培养和组织班集体
答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0、简述班主任如何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答1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⑴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 ⑵了解学社个的群体关系 ⑶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了解学生的方法:⑴通过阅读学身份的档案材料来了解学生 ⑵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 ⑶在自然条件下观察
51、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答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论述:
0、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答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经济上和其他条件上的不平等,受教育权仍是不平等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1、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考过)
答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2教育史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宣传,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的有效阵地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
2、论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要做到循序渐进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要注重各阶段之间的过渡和衔接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要抓住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教育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自信心和意志品质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做好因材施教
3.教师职业的特点:1.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2。授业,解惑者角色。在对人类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以特定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4.管理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肩负教育教学管理职责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教师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活的个体,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4、论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答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⑴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⑵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⑶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⑷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⑴遇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5、论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答: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⑴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⑵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⑶对学生知道、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时民主平等的关系:⑴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⑵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时相互促进的关系:⑴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⑵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28、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答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潜力的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是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得统一(情感,意志,兴趣等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6、论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答:原则: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循序渐进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运用:1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让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运用:⑴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⑶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⑵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⑶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⑷发扬教学民主3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运用:⑴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⑵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⑶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4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要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⑴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⑵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5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运用:⑴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⑵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指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运用:⑴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⑵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⑶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⑷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试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其关系
答1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2⑴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和做好其他环节的先决条件⑵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关节,既对各课质量的检查,又对后续环节有重要影响⑶作业检查与批改和课外辅导既能检查学生听课质量,又能弥补和改进上课的不足⑷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时对前四个环节和整个教学工作的检阅,并能促进下一个阶段教学工作的全面提高
39、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答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概括为提高到的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8、论知、情、意、行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1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知、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2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是中介,“意”是保障3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论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答1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2⑴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⑵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⑶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认真执行
10、论当前高中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思路
答1存在问题:⑴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⑵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2改革思路:⑴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⑵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⑶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11.对比分析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理论与杜威的现代教育理论的特点
答1.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理论的特点: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2.杜威的现代教育理论的特点:生活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3.传统教育理论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中心地位,但易造成脱离生活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代教育理论强调生活经验的价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心理学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发展过程
答1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2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的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人类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的本质区别
答:首先人类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人经验之外,还要掌握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的生活实践中,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3: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功能
答1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赴欧东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2它一般具有三种功能:一是具有激活功能,二是具有指向功能,三是具有强化功能。成败归因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答 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结果推断个体的心里特征,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结果推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动机。
6:什么是迁移及其作用是什么?
答1迁移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2迁移的作用:首先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其次,迁移是习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8:原有的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
答 首先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其次是原有的认知结构概括水平,再次是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 9: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
答 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的教材发挥的最直接环节,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教学都应体现迁移规律,在宏观上教学应该将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机构,在微观上,应注意学习的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
10:知识学习的作用是什么?
答: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11: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提高知识直观效果?
答: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包括实物直观和模具直观的选用、词与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12:直观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观察前,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2)观察中,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把握合理的观察顺序;
3)观察后,要求学生做观察记录或报告。14:简述遗忘的进程
答: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的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也可以说,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性。
15:什么是操作技能,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是什么? 答: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2培训要求:⑴标准的师范与讲解 ⑵必要而适当的练习⑶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⑷建立稳定清晰地动觉: 16:心智技能的培训要求
答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性,正确使用方言。17:学习策略的含义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2特点:⑴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⑵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⑶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⑷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18:简述学习策略学习的原则
答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的监控6个人自我效能感 19:什么是问题解决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呢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2特点:⑴目的性 ⑵认知性 ⑶序列性
21: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答: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22:提高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答: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概括,重视知识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的结构。23:简述创造性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答1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2基本特征:⑴流畅性 ⑵变通性 ⑶独创性
26:态度的结构
答: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
27: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有三种
答: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
28: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伦理品德的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的发展由自律到成熟。
29:伦理道德是道德的最高阶段
答 形成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自我意思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渐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30: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答1外部条件:⑴家庭教养方式 ⑵社会风气 ⑶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⑴认知失调 ⑵态度定势 ⑶道德认知
31:群体约定可以按照如下程序来操作
答:清晰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思,清楚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英气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学生在执行计划的额过程中改变态度,引导大家改变态度的评价。32;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对现实有效的直觉,自知自尊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和协调,生活的热情和工作的高效率
33:在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上,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答:应该兼顾个体内部协调和对外良好适应,心里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
34:心里健康的意义
答: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学生心里健康的需要。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发展,对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35:学校开展心里辅导的途径
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课程,开设心理活动辅导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班级团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辅导,小组辅导。
36:影响课堂管理的因数
答: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的规模,班级的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37:教学测量与评价:
答: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2.是学校坚定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评价的决策和依据。
38:教师职业特征和职业成就的关系‘
答:教师的认知特征和职业成就的关系,教师的人格特征和职业成就的关系,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39: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途径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反思教学经验。40:微格教学
答:微格教学是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做小型的课堂教学,使教师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加直接和深入,增强改进教学的针对性。论述题
1、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要想实施启发教育,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即需具有一定难度 需学生努力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校效果有明显影响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促进迁移? 答1精选教材: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是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先教什么、学什么,后教什么、学什么,处理好这种教学与学习的先后次序是非常重要的。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答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我们强调先进行模象直观,在获得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后再进行实物直观,比一开始进行实物直观的效果好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在该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提供明确的观察目标,提出确切的观察指导,提出合理的观察程序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要想在直观过程中获得有关知识,首先必须注意和观察直观对象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通过对一定教材的操纵,其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在直观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
4、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答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在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抽取本质一面,也要注意抛弃非本质一面2正确运用变式。即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3科学的进行比较。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及本质和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教师应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
5、作为教师应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答1深度加工材料。人们在获得信息时对他进行深度加工,那么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提高,并有利于信息的抽取和回忆2有效运用记忆术。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3进行组块编码。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4适当过度学习。即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即进行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并尝试背诵。
6、谈谈教师如何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
答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⑴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知识 ⑵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⑶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⑴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式 ⑵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联系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⑴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⑵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⑶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7、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⑴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⑵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⑴保护好奇心 ⑵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⑶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⑷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⑸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⑴发散思维训练 ⑵推测与假设训练 ⑶自我设计训练 ⑷头脑风暴训练
8、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培养良好的品德?
答1有效地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信息或证据,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2树立良好的榜样。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任务,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行为的行为而习得3利用群体约定。经集体成员共同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其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4价值辨析。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的认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析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5给与恰当的奖励和惩罚。奖励与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11、请简述一下同辈群体对于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答案要点:(1)同辈群体为学生的心理沟通构筑了平台(2)同辈群体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体验(3)同辈群体为学生的兴趣发展创造了机会(4)同辈群体为学生的交往互动提供了场所(5)同辈群体为学生的文化融合营造了环境
14、简述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
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导入要有针对性;导入要有启发性;导入要有趣味性;要恰当把握导入的“度“;导入要有艺术性
15、简述课堂讲授的基本要求
课堂讲授的基本要求:语言要规范、简明、生动;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要与板书、体态语相配合;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16、简述教学反馈的基本要求
教学反馈的基本要求: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要多途径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反馈必须及时;反馈必须准确;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反馈。
17、简述结课的基本要求
结课的基本要求:结课要有针对性;结课要有全面性和深刻性;结课要简洁明快;结课要有趣味性。
18、简述课堂观察的基本要求
课堂观察的基本要求: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将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结合起来;要保持观察的自然状态;要尽可能排除各种主观倾向。
19、简述教学反思的作用
教学反思的作用:教学反思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体系。20、班主任工作的评价主要依据哪几个方面?
答案要点(1)班主任的职责和任务(2)班主任的素质(3)优秀班主任的特点和条件(4)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的反馈
21、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1)制定合理的学生管理目标(2)建立规范的学生管理制度(3)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管理
22、怎样打造一个高效的学生团队?
第一,强化共同愿景,提高团队凝聚力;第二,加强沟通,建立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第三,营造团队文化,增强成员的归属感
23、简述一下班级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教育性特点、凝聚性特点、制约性特点、自主性特点
24、简述一下团活动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要由内容决定形式;(2)要从实际出发;(3)要适合青少年特点
25、新时期下,如何对青少年同辈群体进行正确引导与管理?
(1)以教育引导取代强制管理;(2)利用“参照群体”,发挥个体的“领头羊”效应;(3)加强教育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27、教学设计的依据主要有哪些?(1)依据现代教学理论;(2)依据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3)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4)依据学生的特点;(5)依据教师的教学经验
30、为什么学校教育工作必需要保持以教学为主?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议的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道路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需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能阐明这一点。
31、请阐明教育目的同培养目标的关系。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的是根教育目的制订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其次,培养目标的断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5、什么是体态语言?他有什么特点?
答 体态语言是指通过身体的各种动作代替语言,借
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广义而言,体态语言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和四肢所表达的意义: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体态语言只包括四肢所表达的意义。其特点是:辅助性、习惯性、真实性、可塑性。
6、德育管理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了解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背景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建立良好的德育管理机制是德育管理的组织保证构建德育网络是德育管理的必要手段。
16、如何为学生选择和设计作业任务?
答:A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且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和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B 作业份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度C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D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作业
24、现代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答:a发展性或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b主体性或学生的身心必须得到全面的发展c 完整性或差异性或学生具有个人不同兴趣、爱好、追求、品格的人
27、教师应如何发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
答:发掘教材知识和智力教育因素;发掘教材情意教育因素;发掘教材技能教育因素;发掘教材思想教育因素
28、惩罚的负效应有哪些?
答:过多的惩罚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导致退缩、逃避及说谎行为的发生过多的惩罚还会使学生把避免惩罚作为行为目的,为逃避惩罚而养成虚伪的不良性格过多的惩罚会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导致师生关系的对立 不恰当的惩罚会降低学生的内在惩罚机制 不恰当的惩罚会使学生产生压抑心理,从而妨碍智力及创作力的健康发展。
39、简述说课的作用?
答:说课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对话交流提供了平台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40、学生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复杂性 全面性教育性周期性 沟通性
51、何谓班级管理,其功能是什么?
班级管理是班级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遵循班级教育和管理的规律,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的功能是:①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②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③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师德
1.依法执教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模范的遵守宪法及其他的各种法律法规。教师要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2.廉洁从教的道德要求:1公正执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2坚守大义,发扬奉献精神;3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非正当利益的诱惑。
3.尊重家长的道德要求:1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2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3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4教育学生尊重家长。
4.严谨治学的基本要求:1要有精神的专业知识;2要有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3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4要有锐意创新的品质。(锐意创新是教师严谨治学必备的品质)。
5.教师团结协作的基本要求:1同行相尊,取长补短;2主动交往,相互勉励;3友好合作,公平竞争。6.热爱学生的基本要求:1要深入了解学生;2要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3要始终信任学生;4要严格要求学生;(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严而有情);5要平等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严谨治学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两项基本内容,是教师爱岗敬业的具体体现,也是评判教师行为价值和整个教育价值的基本标准。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也是教师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教师职业道德高低的试金石。
7.教书育人的途径:1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2要有奉献教育事业的精神;3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4要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各门学科教学之中。
8.教师注重礼仪的作用:1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示范、表率作用;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3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意义:1.教学方法是联系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纽带;2.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3.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4.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师威信和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5.教1学方法影响学生身心发展.1.愉快教学法:上海特级教师倪谷音
2.情景教学法: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首创的。3.尝试教学法:由江苏常州特级教师邱学华首创。4.成功教学法:是以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 国外教学法运用我国教学实践中
发现法 2.范例教学法 3.目标教学法 4.程序教学法 5.“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 6.暗示教学法 7.非指导性教学法当代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特点?(问答1)答:1.重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2.重视教学中学生知情智力的整合统一;3.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4.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5.教学方法的模式化。教师选着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目的和任务 2.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 3.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4.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5.教师自身的素养 6.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教学方法的要求:1.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 2.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做到最佳选择和优化组合 3.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二、(多选)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新的课程改革要求
现代教学设计要体现如下几个主要特征:1.以学生学习为中心;2.关注真实生活;3.以“研究”超越“经验”;4.创造性和灵活性。
三、(简1)教学设计的依据?答:1.依据现代教学理
论;2.依据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3.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4.依据学生的特点;5.依据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答:1.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2.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3.难度适中;4.便于检测。
教学目标的功能:1.导向功能;2.激励功能;3.标准功能。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对学习者认知因素的分析 2.对学习者非认知因素的分析 3.对学习者社会因素的分析 15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2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作用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作用 4.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步骤和方法:1.教学目标分析2.情境创设3.信息资源设计4自主学习策略设计5协作式教学策略设计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以学为主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策略:1支架式教学策略2抛锚式教学策略3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何思考题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3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方法4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答:(1)明确演示的目的,做好演示准备;(2)演示时要使全体学生都能观察到演示活动,并尽可能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并加深印象。(3)演示时要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演示对象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方面,以发展学生观察力和思考力。
自主学习教学法的类型:1任务型教学法2项目教学法3尝试教学法4问题教学法5六部教学法
自主学习教学法的基本要求:1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2帮助学生优化学习策略3把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学生4提供适当的练习机会5采取多种指导方式
合作教学法的特点:1互动性2交往性3生成性 合作教学法的类型:1问题式合作教学2表演式合作教学3讨论式合作教学4论文式合作教学5学科式合作教学
探究教学法的基本要求:1选择合适的探究内容2为学习探究提供支架3提高学生的探究素养4要重视总结交流
教学组织发展的特点:1.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化;
2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综合化;3.教学组织形式的个别化;4.更加重视课外、校外活动。
教学组织的选择:1根据学校的物质资源选择教学组织形式2根据师生数量和教师专业水平选择教学组织形式3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根据课程的性质和课程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5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教学组织形式6选择恰当时机灵活运用教学组织形式 你认为当前班级授课组织形式的改革重点是什么?/发展趋势?答: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2.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传统的课堂座位排列形式是秧田形);4.探索个别化教学。
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1.合理的设计问题2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3目的明确把握好时机4提问语言要准确,具有启发性5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6要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课堂倾听的内容:1学生的回答和讨论2学生的提问和质疑3学生的需要和情感4学生的思想和心声
课堂倾听的基本要求:1创设平等的师生对话情景2营造和谐轻松地课堂氛围3欣赏学生的独特性4倾听不同学生的声音5倾听后要及时反馈
课堂板书的基本特点:1精选内容,突出重点2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3要形式灵活,布局合理4要文字精当,科学性强5书写规范,示范性强6要把握时机,适时板书
简述教学反馈的基本要求
教学反馈的基本要求: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要多途径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反馈必须及时;反馈必须准确;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反馈。
教学强化的基本要求:强化目标要明确2强化态度要诚恳3强化时机要恰当4强化方式要灵活5强化要与反馈有机结合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1.内容要精心选择、2.难易要
适度、3.数量要适当、4.题目要有启发性、5.形式要灵活
62、批改作业的基本要求:1.批改作业要及时、2.批
改方式要灵活、3.要尊重学生、4.批改态度要认真、5.批改符号要统一、6.批改要与讲评紧密结合。
现代教学媒体运用的基本原则:
1教育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技术性原则4艺术性原则5经济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功能:1教学评价的导向与激励功能2教学评价的鉴定功能3教学评价的改进提高功能4教学评价的管理功能5教学评价的研究功能 教学评判的分类:
(一)根据评价的时间和作用分类,教学评价哦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1诊断性评价是指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感情等状况进行的测定与预测。2形成性评价是现在倡导的一种过程的评价。3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是指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或完成之后所进行的评价。
.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1方向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客观性原则4发展性原则5可行性原则。
说课的内容:1说教学目标2说教学内容3说学生情况4说教学方法5说教学程序设计6说练习的内容和方法)说课的基本要求?
1、语言简明,重点突出。2关
注教学创新,突出自身体色。
3、说理透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反思意识。听课的内容:
1、“听”教师的教。
2、“听”学生的学。
3、听教学过程。
4、听对教材的分析处理。
5、“听”教学细节。
105.听课的基本要求:
1、要认真记录。
2、要善于思考。
3、听课后要及时总结交流评价 法规
1、教育法规的特征: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教育法规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要求;教育法规的内容与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相适应。
2、教育法规的作用:教育法规具有指引作用;教育法规具有评价作用;教育法规具有教育作用;教育法规具有保障作用。
3、教育法规的形式渊源:宪法;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教育行政规章;地方性教育法规。
4、简述教育法律规范的类别
答:按照教育法律规范要求人们行为的性质,可以分为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
5、法律规范的结构:法定条件、行为准则、法律后果。
6、按照法律规范表现的强度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7、按照法律规范的法律后果可分为:制裁性规范和奖励性规范。
8、教育法律关系由教育法律关系的主题、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和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三个要素组成9、教育法律关系的种类:教育内部的教育法律关系和教育外部的教育法律关系;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和平权型教育法律关系;调整型教育法律关系和保护型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一般包括物、行为以及与人身相联系的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和其他成果)等。11 简述教育政策的特点
答:教育政策的目的性与可行性;教育政策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教育政策的权威性与实用性;教育政策的系统性与多功能性
11、简述教育政策的功能
答:教育政策的导向功能;教育政策的协调功能;教育政策的控制功能
12、教学政策制定的程序分为认定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选择政策方案
13、我国制定教育政策的机关有党的机关、国家权利机关、国家行政机关。
14、简述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联系
答: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都决定于上层建筑,具有共同的目的;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依据,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教育政策决定教育法规的性质,教育法规内容体现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实施教育法规的指导,教育法规是实现教育政策的保证
15、简述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区别
答 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不同;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执行方式不同;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规范效力不同;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调整和适用的范围不同;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不同
16、简述教育立法的原则
答:必须坚持子法从属于母法的原则;必须反映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必须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必须借鉴外国教育立法的有益经验
17、教育执法的原则:国家教育法规优先于地方教育法规原则;总的教育法规优先于单项教育法规的原则 ;后定教育法规优先于先定教育法规的原则;特别教育法规优先于一般教育法规的原则教育法规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社会力量的监督。
19、学校法律地位的特点:办学自主性 ;财产独立性 ;机构公益性
20、机构公益性指:学校不得以盈利为目的;学校的活动要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学校必须接受国家和社会进行的管理和监督。
21、设立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组织机构和章程;教师;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办学资金和经费来源。
22、简述《教育法》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行使的权利的规定
答: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招收学生和其他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费用;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活动的非法干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学校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教育教学方面的义务;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对学生及其家长的义务 ;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依法接受监督
23、学校规章制度的体系结构:制度系统 ;制度观念系统制度执行系统;制度教育系统
24、学校规章制度建设的要求:整体性原则;重点突出原则;适量适度原则。
25、教师的基本权利: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26、管理学生权包括;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学生品行评定权;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权。30、简述教师的基本义务
答: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31、简述教师资格的条件
答:必须是中国公民;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32、教师考核的内容: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
33、教师违反教育法规的法律责任: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应负法律责任;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应负法律责任;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应负法律责任。
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倡导以师德为先强调以学生为本;重视教师能力提升;践行终身学习理念。
34、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专家引领、校本研究、科研沙龙、专业进修、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科学管理。
35、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有主动系统学习间接经验您的人;学生是有独特性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37、简述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
答:享有参加教育活动并适用教育资源的权利享有国家给予的物质帮助的权利;享有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 ;享有申诉权;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38、简述《教育法》规定的学生的义务
答;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39、简述对待特殊学生群体的保护
答:对女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保护;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保护;对残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的保护;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受教育权利的保护
40、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专有的权利有免试入学权、就近入学权、不交学费权
41、学生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逃学、辍学行为;考试舞弊行为;扰乱教育教学正常秩序行为;因故或不慎造成同学伤害的行为。
42、教育法律救济的特点:以纠纷存在为基础;以受损为前提;以补救伤害者的合法权益为根本目的。
43、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有:诉讼渠道、行政渠道、其他渠道
44、教师申诉制度制度的特征: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法定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的权利救济制度;教师申诉制度是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的特征:法定性、行政性、准司法性、准独立性、非诉性。
45、教育行政复议程序基本上分为申请、受理、审理、决定和执行几个步骤。
46、教育行政诉讼作为教育行政法律救济手段的特点:主管恒定;诉讼专属;被告举证;不得调解
47、教育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损害事实;侵权行为主体;执行职务的违法行为;因果关系。学生与团队管理概述
1.管理的内涵: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及创新等手段,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期高校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2.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学校的各种组织和方式,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各种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学生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学生管理既是一个计划、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互动的过程。
3.学生管理的特点:①学生管理的复杂性、②学生管理的全面性、③学生管理的教育性、④学生管理的周期性、⑤学生管理的沟通性。
4.学生管理的目的:1学生管理是以“育人”为目的的活动2学生管理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5.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6.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中心任务之一,肩负着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重任。
7.在管理中,要杜绝体罚和变相的体罚,杜绝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摒弃那些用贬损人格的方式对待学生的做法。
8.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中心任务,肩负着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重任。
9.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学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学生的管理也就成为了整个学校管理工作的中心。
10.学生管理的任务:制定合理的学生管理目标 建立规范的学生管理制度 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管理
11.学生管理的内容:学生学籍的管理、学生的常规管理、学生的德育管理、学生学习的管理。
12对学生学习进行管理的基本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学习作出积极的评价
13.班级管理方法的分类: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活动教育法、情境陶冶法、实践锻炼法。
14.自我管理法是指学生自己组织起来,自我评价、自我认识、自我控制的一种管理方法。
思想教育方法就是学校领导、教师从思想感情上接近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学生,打动学生,是学生按照老师的正确教导去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管理方法。
行政管理法依据学校行政工作的计划和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育、奖励、评价的管理方法。
制度管理法就是根据教育目标、教育方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学生学习、生活诸方面的行为准则条款,并要求学生按照这些条款学习和生活。
15.团队的核心要素:目标、人员、团队的定位、职权、计划。
16.团队管理的特点?1团队以完成共同目标为主要任务;2团队以成员的相互依存为重要保障;3沟通协调是团队运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4团队成员共同担负团队的责任。
17.团队的组织形式:问题解决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多功能型团队、虚拟型团队。
18.高效团队的打造与管理?1强化共同愿景建设,提高团队凝聚力;2加强沟通,建立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3营造团队文化,增强成员的归属感。第二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19.班级的概念: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20.教师可以在同一时间和地点对整个班级进行相同内容的教学。班级不仅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21.在整个古代教育中,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而不是班级教学。22.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1、公元前一世纪上半期的尼录时代,昆体良的老师 帕利门使用了班级授课制;2、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并著有《大教学论》;
3、1862年 清政府的京师同文馆 产生了班级授课制的最早雏形。1901年的“废科举、兴学堂”开启了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的现代教育。
25.班级管理的特点:目的的教育性、内容的广泛性、对象的不成熟性。
26.班级管理的意义与作用?1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的基础;2班级管理是教育活动的保证;3班级管理是班集体建设的必要条件;4班级管理是营造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27.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步骤与方法:分析现状、研究信息、把握理论、体察民心、确立目标。
28.制定班级管理目标制定的方法:师生共商法班级管理者定夺法
29.班级管理的内容:班级德育管理、班级学习管理、班级文体活动管理、班级常规工作管理
30.班级学习管理:1营造学习环境;2制定学习计划;3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31.班级管理的过程:(制定计划、落实目标、检查和总结工作。)
1、班级管理计划的制定;
2、班级管理计划的实施;
3、班级管理的总结。
32.班级管理方法主要包括:了解学生的方法说理法自我管理法
33.了解学生常用的方法:观察法、书面材料分析法、谈话法和调查法
34.班级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生活中的一切文化要素。狭义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全体成员创造出来的独特的文化。硬文化也就是 显性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软文化是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
35.班级文化功能: 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方法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能够为学生树立典型化的人格榜样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有利于有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
36.班级文化的特点:教育性、凝聚性、制约性、自主性。
37.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类型 : 班级物质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
38.班级文化的营造与建设 : 重视环境建设,营造和谐向上的物质文化氛围强化制度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班级制度文化塑造班级精神,打造努力进取的精神文化
39.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全体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老师。班主任产生班级授课制。
40.班主任的职责?1(判)组织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首要工作;2(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3(判)协调校内外各种力量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4(判)组织与开展班会活动是班主任重要的日常工作。
41.班集体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共同的生活准则平等和融洽的氛围
42.为了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须做到以下几点?1 选拨和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2 对全班同学提出班级建设目标;3 制定班规并认真的贯彻执行;4 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
43.班主任的思想品德素质: 1.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旺盛的进取精神2.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3.要有献身教育事业和尊重热爱学生的高尚品质
44.思想品德素质主要包括人的政治观点、理想信仰、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及道德规范等内容 45.班主任的知识素质:
1、精深的专业知识;
2、全面的教育理论知识;
3、广博的文化知识。
46.班主任的教学管理能力? 1 设计教学环境的能力;2 选拔和培养班干部的能力;3 组织班级活动的能力;4 深刻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5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能力;6 应变能力;7 广泛的交往协调能力;8 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47.班主任培养的途径:开展全员培训、实施岗前培训、进行专项培训。
48.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和领导的,并委托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直接领导的少年儿童群总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
49.少年先锋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1.第一次国内战争的“劳动童子军”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共产儿童军”3.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儿童军”4.解放战争时期的少先队和儿童军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少先队
50.少先队的标志包括:少先队的红领巾;少先队的队礼;少先队的队旗;少先队的称号;少先队的鼓号和少先队的队会仪式。这些都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生动教材。
51.少先队的性质:我们对的性质: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
52.少先队的性质: 1.革命性2.教育性3.儿童性4.群众性5.自主性
53.少先队的组织机构,是依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的,体现了共青团对少先队的领导,也体现了少先队自身的系统领导。
55.中国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委托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领导的。少先队经常工作的领导机构是全国少先队工作委员会,该委会由全国少先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56.中国少先队全国工作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少先队委员会是全国和地方少先队的领导机构。
57.少先队文化建设的特征:1.政治性和导向性 2.组织性和教育性 3.自主性和创新性 4.实践性和社会性58.少先队文化内容的层次: 1.物质文化层次2.行为文化层次3.制度文化层次4.精神文化层次 59.少先队活动的原则:1.全面性原则 2.教育学原则 3.实践性原则 4.趣味性原则 5.自主性原则 第四章共产主义青年团
60.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61.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原名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共青团1922年5月诞生。
62.团的标志:团徽、团章、团旗、团歌。
63.共青团的基本职能:党的后备军、国家政权的支柱、联系群众的纽带。
64.中学(中专)学校团的组织系统一般分为三级:一级团组织为校团委,二级团组织为年级团总支,三级团组织为团支部。
65.团干部的作用:先锋作用、核心作用。
66.团干部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培养、知识能力的培养、协作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培养。
67.学校团文化建设的功能: 1.育人功能2.凝聚功能3.导向功能4.激励功能5.娱乐功能6.审美功能
68.共青团活动的特性: 1.活动的教育性2.活动的时效性3.活动的趣味性 4.活动的目的性
69.共青团活动的重要作用?
1、通过活动吸引、团结广大青年群体;
2、通过活动增添团组织的活力;
3、通过活动教育广大团员;
4、通过活动使团干部和团员受到锻炼。
70.共青团活动的形式:团日活动、具有特色的活动、各种文体活动。
71.学生会是在学校党组织领导和共青团组织指导帮助下,学生自发成立的群众性组织,是广大学生参与校园民主建设、文化建设、实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重要机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是广大学生利益的忠实代表。
72.学生会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目的、谋求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群众团体。学生会的作用:桥梁纽带作用、榜样示范作用。
73.学生会的工作原则:1民主集中制原则;
2、弹性结构原则;
3、责权统一原则;
4、民主监督原则。74.学生会的干部队伍建设?1.选拔贤能,加强学生会形象建设;2.奖惩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3.因势利导,提高学生会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75.同辈群体又称同伎群体、同龄群体或伙伴群体。因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兴趣及活动,处于相近年龄(或同年龄)和发展水平而组成的群体。
76.同辈群体强调的关键词应该有两个,一是“同辈”,二是“意愿”。“同辈”一词决定了群体的年龄层次,强调的是年龄的相近性;“意愿”一词决定了同辈群体选择的资源性,体现的是个体在自愿选择、自由结合的基础上自发组成的群体。
77.最早拉开同辈群体研究序幕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科尔曼。
78.同辈群体的特征:交往的自愿性、关系的平等性、群体的凝聚性、价值的趋同性。
79.美国学者克拉克给同辈群体的分类:娱乐型群体、学习型群体、违规型群体。
80.同辈群体对于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1、同辈群体为学生的交往互动提供了场所;
2、同辈群体为学生的兴趣发展创造了机会;
3、同辈群体为学生的心理沟通构筑了平台;
4、同辈群体为学生的文化融合营造了环境
5、同辈群体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体验;
81.美国的 玛格丽特•米德在她的《未来与文化》一书中呈现了“三喻文化”即:后喻文化、同喻文化、前喻文化。后喻文化是信息、网络发展的结果,是年幼者想年长者传授的文化,或者说是年长者向年幼者学习的文化,这种传递方式是一种自下向上的传递;前喻文化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是年长者想年幼者传授的文化。
82.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1.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不良影响 2.同辈群体的“亚文化”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83.同辈群体的教育干预与管理:1.用“教育引导“取代”强制管理“2.利用”参照群体“,发挥群体间的影响作用3.整合多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84.虚拟同辈群体是指青少年在虚拟网络中通过各种方式认识的年龄相近、兴趣相投,并以情感为纽带而自发形成的网络频繁互动的群体。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现实群体的网络化,二是基于互联网而形成的同辈群体。
85.网络环境下同辈群体的特征:
1、群体交往的开放性;
2、群体交往的超时空性;
3、群体交往的匿名性。
86.虚拟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积极影响:
1、有
利于青少年信息的共享;
2、有利于青少年交往范围的扩展;
3、有利于青少年情感的表达和释放;
4、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张扬和不同自我的认同。消极影响:
1、信息混乱,良莠杂陈;
2、网络成瘾,不能自己;
3、群体极化,观点偏颇
87.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解释: 1.心理缺陷说2.挫折—侵犯说
88.学生犯罪的社会学解释 :1.差异交往说2.控制缺乏说3.亚文化理论4.标签理论
89.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1.同辈群体亚文化的消极影响;2.“重要他人”的消极影响;3.哥们义气或同伴排斥的消极影响。
90.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而言。它是指由特定社会群体发明、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
91.“重要他人”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 提出的概念,专指对个体的社会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1、简述教育目的同培养目标的关系。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简述心智技能培养的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简述教师应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的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的知识的概括 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简述制定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的要求
制定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的要求:要通读教材;内容项目要齐全;分析要准确深入;教学目标要明确,进度要合理科学;措施要得力。6 教学设计的依据主要有哪些?
(1)依据现代教学理论;(2)依据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3)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4)依据学生的特点;(5)依据教师的教学经验
7、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科技提高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因(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3)科学技术转变了教育技术。为什么学校教育工作必需要保持以教学为主?(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议的(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道路;(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需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能阐明这一点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资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别,为学校发生供给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录与收拾到达了一定水平,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4)国度机器的发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论述遗传和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表现在:
(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2)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其他因素。
除了遗传和环境,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还有教育各个体主观能动性。
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表现在:教育史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青少年的发展方向;教育给人以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影响;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可以确保教育工作的效果与效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个体主观能动性对身心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人作为主体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参与和接受客观的影响,从而获得发展的;人们是按照自己的认识、经验以及需要、兴趣等来对客观事物作出反应,并为了实现意向,自觉地、有目的地开展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活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直接影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试论“经济发展,教育要先行”。
教育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教育先行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教育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并不意味着教育消极的等待经济条件,而应当在现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经济条件,使教育发展先走一步,从而为经济的发展做好人才准备,因此教育必须超前于经济的发展;其次,教育先行是当代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现代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使科学知识与人结合,同时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再次,教育是为未来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教育工作效益的滞后性,决定了教育的发展必须先于经济的发展。
12、.结合教学实际,简述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答案要点,自行展开论述)
1)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体现为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认知差异表现: ①场独立与场依存: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②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所谓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所谓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
种类型 ③辐合型与发散型:提出者:吉尔福德(美国)
(二)智力差异(1)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2)智商呈常态分布,即: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3)差异表现:个体差异 群体差异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13、接洽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答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进作用,使教师坚持良好的从业心态(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要害时代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1)对事业忘我奉献;(2)对学生,真挚酷爱;(3)对同道,团结协作;(4)对自己严厉要求,以身作则中学共青团的思想教育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灌输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激励和批评帮助相结合的原则 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榜样引路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团内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应如何发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
答:发掘教材知识和智力教育因素;发掘教材情意教育因素;发掘教材技能教育因素;发掘教材思想教育因素在教学工作中如何贯彻循序渐进原则1)按照教程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17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有哪些?
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的监控6)个人自我效能感。18 何谓德育目标,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有:①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②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③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④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教师职业道德构成因素: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 ,教师职业态度 ,教师职业纪律 ,教师职业技能 ,教师职业良心 ,教师职业作风 ,教师职业荣誉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鲜明的继承性, 强烈的责任性 ,独特的示范性 ,严格的标准性
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蕴含:教育价值 ,文化价值 ,伦理价值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协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现代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答:a发展性或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b主体性或学生的身心必须得到全面的发展c 完整性或差异性或学生具有个人不同兴趣、爱好、追求、品格的人22 现代教育学的发展主要有哪些特征?
①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青年期的心理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
①认识能力有了深入的发展;②情绪、情感不仅丰富而且复杂,意志趋于成熟;③自我意识发展逐渐趋于成熟;④对异性好感与爱慕;⑤热烈追求理想,开始探索人生意义。教师热爱学生的意义:1热爱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奋发向上2热爱学生为教师的施教提供了感情基础3热爱学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创造了契机4热爱学生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5热爱学生有利于激励教师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学校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 ○2教育教学方面的义务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对学生及其家长的义务 ○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6依法接受监督在理解与把握心理健康标准时,应该考虑:○1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的适应 ○2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3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 ○4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惩罚法6自我控制法教学计划的构成:1教学计划设计的知道思想2培养目标3课程设置及其说明4课时安排5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6考试及考查制度7实施要求
第三篇: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
简答题 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a 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b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c帮助教师预测干预学生d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当今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a 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b 学习观:学习不是有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有其他人代替c 学生观: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动机的含义及功能: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a 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使人产生某种活动b 指向功能 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c 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迁移的作用:a 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b 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C 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迁移的定义以及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规律,平时我们说的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即是典型的迁移方式。a 相似性 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b 原有认知结构(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知识背景,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条件(2)原有认知水平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识活动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C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常常指同一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6促进迁移的教学:a 精选教材b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c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d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知识学习的作用:a 知识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b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c 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a 配合利用正例和反例b 正确利用变式c 科学地进行比较d 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a 准确的示范和讲解b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c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d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10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a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b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c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11资源管理策略:a 学习时间管理b 学习环境设置c 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d学习工具的利用e 社会型人力资源的利用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a 主体性原则b 内化性原则c 特定性原则d 生成性原则e有效地控制f 个人自我效能感
13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1目的性2认知性3序列性
14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15问题解决的概念及影响其主要因素: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
16创造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是指个体产生新其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1环境2智力3个性
17高创造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1具有幽默感2具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中小学品的发展的基本特征:a 伦理道德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b 品德发展有动荡向成熟过度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a 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b 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20 良好态度与品德学习的有效方法:a 有效地说服b 树立良好的榜样 c 利用群体约定d 价值辨析 e 给予值当的奖励与惩罚。心理健康的标准:a 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b 自制自尊与自我接纳 c 自我调控能力 d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e 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f 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a 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b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c 对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途:a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b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c 在学校教学中渗透 d 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e 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f 小组辅导教育学教学反思的要求:a 要对教学反思有正确的认识 b 要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c 从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出发,循序渐进提高反思水平25 娇态语言表达技能的基本要求:a 身姿稳重端庄,字言得体 b 表情要真实自然,适当湿度 c 衣着要朴实整洁,美观大方。学生团队与管理学生管理规定 a 按照惯例的不能性质内容分为:品德、学习、教育活动、学籍及生活的常规的管理。b 根据学生在校内的每个不同阶段的管理:学生入学、学生其中、学生期末、毕业时期、学生寒暑假的常规的管理。c 根据不同的管理规范和管理范围:学校、班级、学生个人的常规的管理。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依据:a 基本依据(社会对教育的总要求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总体依据);b 理论依据(科学的理论包括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管理科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等);c 实践依据(班级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所属班级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要时刻考虑到学生的具体实际)班级管理的方法: a 了解学生的方法(观察法、书面材料分析法、谈话法、调查法);b 说理法(利用威信教育学生;说理要入题、入理、入情、入心;因材说理);c 自我管理法(提高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引导学生参与决策;建立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新机制);d 其他方法(情感激励法、实践锻炼法、创新管理法)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形成必须做到以下:a 选拔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 b 对全班同学提出班级建设目标 c 制定班规规认真的贯彻执行 d 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5 学校的德育管理:a 加强组织领导 b 健全学校教育管理系统 c 提高管理者的素质 d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e 改革学生的德育评价制度 f 充分发挥校外资源的影响作用问题行为学生的管理:a 定义:指那些同年龄段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首要表现在品德方面,主要表现在学习、行为、心理方面 b 特点:自卑感、逆反心理较强 c 形成原因:自身原因、家庭原因、社会的影响、学校管理 d 如何对待:尊重、理解问题行为学生;帮助问题行为学生提高思想认识;与社会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学校团组织的队伍建设:重视团组建设,激发团员活力;充分发挥基层团委作用;规范团员队伍建设;加强团干部的管理;做好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
8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正面影响:同辈群体为学生的心理沟通构筑了平台;同辈群体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体验;同辈群体为学生的兴趣发展创造了机会;同辈群体为学生的 交往互动提供了场所;同辈群体为学生的文化融合营造了环境。
9虚拟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a积极:有利于青少年信息的共享;有利于青少年交往范围的扩展;有利于青少年情感的表达和释放;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张扬和不同自我的认识 b消极:信息混乱;网络成瘾;群体极化
10学生管理的任务:a制定合理的学生管理目标b建立规范的学生管理制度c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管理
11对学生学习进行管理的基本要求:a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b增强学生的自信心c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
12新时期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a摆正学生管理工作的位置 b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体制c建立学生管理团队d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13班级管理的意义与作用:a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的基础b班级管理是教育活动的保证c班级管理是班集体建设的必要条件d班级管理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14如何做好自我管理法:在班级管理中,学生不仅是被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管理者。首先,提高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其次,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第三,引导学生参与决策,第四,建立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新机制
15班主任工作的内容:a组织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首要工作b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c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d组织与开展班会活动是班主任重要的日常工作
16班会活动的程序:a确定班会活动的主题b设计班会活动的方案c实施班会活动d班会活动的总结和深化
17共青团活动的作用:a通过活动吸引、团结广大青年群体b通过活动增添团组织的活力c通过活动教育广大团员d通过活动使团干部与团员收到锻炼
18同辈群体的含义:同辈群体又称同侪群体、同龄群体或伙伴群体。它是指年龄层次相同,地位相近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其成员一般具有大体相近的价值观念、经历爱好和行为方式,是学生在学习与活动中基于不同的兴趣,能力和需求自发形成的个人属性层面的关系
19同辈群体的特征:交往的自愿性、关系的平等性、群体的凝聚性、价值的趋同性 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教育发生的巨大变化:a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b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c教育的世俗化d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4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a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b强化普及义务、延长义务教育年限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d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e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f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现当代教育的一些新特点:a教育的终身化b教育的全民化c教育的民主化d教育的多元化e教育技术的现当代化 6当代教育学的发展:a马克思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代世界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时间b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c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学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格局
7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a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b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c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8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a教育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b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c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d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9信息技术与教育:a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b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c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0学校文化的特征:a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b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c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d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11学校文化的成因:a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b同伴群体的影响c师生的交互作用d家庭社会经济地位e社区的影响的缩影
12学生文化的特征:非正式性,过渡性,多样性,互补性
1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a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不同阶段选择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方法和手段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或落在关键期d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e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
14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a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b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2成熟个体发展的影响,人的机体的发展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a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b环境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c人在接受环境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有教师指导,活动的结果还要接受检查。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无又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a学校教员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社会对个体提出一系列规范,学校根据这些要求做。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最近发展区”更有成效。C具有及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具有长远的价值,无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D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学生的差异,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表现与发现。学校教师和领导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素养,有助于他们发现学生的个性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15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2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3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4确定远大而有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个人实现抱负的现实道路。
16制定教育目标的基本依据1教育谜底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a不同的社会发展有不同的教育目的b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c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2教育的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17教师的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1“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基本精神a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b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和谐发展c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8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a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b每个人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a创新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b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且相辅相成c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实现当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19简述学生观a学生是出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c个性化与差异化d学生是完整性的人
20教师的素养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3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4职业道德道德素养
20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1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22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2教师不良的个性品质
23学生和教师的关系:1师生在教育内容和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a从教育内容上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b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c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a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是与教师平等的b严格要求的民主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a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b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只是上智力上的,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
24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a目标评价模式,十一目标为中心展开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使用美国心理学家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来的。C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25教学活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6教学的一般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力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的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7对“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的批判观点:1这是一种唯一本质论2认识过程并不是教学的全部3忽视了学生的多种心理的参与对教学的意义4只描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的一面中掌握教材,认识事物的那部分,忽视了学的一面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等活动,同时还忽视了教的过程
28如何上好一堂课: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a语言要流利b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c组织严密5气氛热烈
29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循的要求: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作业
30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31平行管理: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即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2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1a用于收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b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2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的班级管理制度a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b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c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适当增加小干部岗位,适当进行小干部轮换 33教科书的作用:a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b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c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的根据d根据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统筹安排本学科的各种活动的依据
34课程实施的结构:a安排课程表b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c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d选择并确定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宜的教学模式e对具体的课和单元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f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g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35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a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b课程性质和教材的特点c学生特点d教学时间设备的条件e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36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优点:a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b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c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不利于因材施教 37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的要求:a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b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c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反面的基本要求
38班集体具备的特征:a明确的共同目标b一定的组织结构c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d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
39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40班集体的形成于培养:a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b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c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d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e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许多因素影响,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学多意识的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对东学习的持久动力)b启发学生独立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注意提问,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过程中要有耐心要有重点要深入下去)c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与实践)d发展教学民主 教学技能
1钻研教材的基本要求:a通览教材,全面理解b精读教材,深层领会c精细加工,再创教材 2如何精细加工再创教材?教材语言的转化、教材内容的取舍、教材内容的增补、教材内容的调整、教材内容的再加工
3编写教案的基本要求:a要高度重视,端正态度b要切合实际,坚持无性c要优选教法,精设课型d要重视正本,关注附件e要认真备课,纠正背课f要内容全面,并及时调整 4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a合理地设计问题b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c要目的明确,把握好时机d
提问的语言要准确,具有启发性e提问态度要温和自然f要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5课堂板书的基本要求:a要精选内容,突出重点b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c要形式灵活,布局合理d要文字精当,科学性强e要书写规范,示范性强f要把握时机,适时板书 6结课的基本要求:a结课要有针对性b结课要有全面性和深刻性c结课要简洁明快d结课要趣味性
7课堂观察的基本要求:a要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b把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结合起来c要保持观察自然状态d要尽可能排除各种主观倾向
8编制考试试卷:a确定考试内容的范围b进行试卷的设计c确定试题的类型和层次d试题的编制e拼组试卷
9课堂教学口语的基本要求:a符合规范,内容科学,合乎逻辑b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于启发c条理清晰,参差分明,重点突出d要富于创造性,有独特的风格
10教师指导学生做到:一是要明确性息加工计划;二是要学习文字处理技能;三要学习数据加工技能;四是要学习图像处理技能;五要学习录制声像技能
11说课的基本要求:a语言简明,重点突出b关注教学创新,突出自身特色c说理透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d增强说课的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
12说课的作用:a说课为教师学习共同的对话交流提供平台b说课有利于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c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13说课的内容:说教学目标、说教学内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程序设计、说联系的内容与方法
14教学反思的作用:a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经验b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c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体系d有利于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15课堂讲授的基本要求:a语言要规范简明生动b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c要与板书体态语相配合d要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16课堂倾听的基本要求:a创设平等的师生对话情景b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c欣赏学生的独特性d要倾听不同学生的声音e倾听后要及时进行反馈
17课堂对话的基本要求:a营造对话气氛b选择适当的对话话题c真诚的倾听学生言说d有效地调控教学
18布置和批改作业的作用:a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b引到学生学会学习c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d有效的调控教学
19批改作业的基本要求:a批改作业要及时b批改方式要灵活c要尊重学生d批改态度要认真e批改符号要统一f批改要与讲评紧密结合 20学生新型能力的要求:信息能力指导、自主学习指导、合作学习指导、探究学习指导
21自主学习能力指导的要求:1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2帮助学生优化学习策略3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4提供适当的练习机会5采取多种指导方式
22评课的基本要求:1评课标准要多元化2要坚持评课之道,讲评课之德3评课要有激励性 23教学反思的途径:1阅读理论文献,在理论解读中反思2撰写教学日志,通过写作进行反思3寻求专业引导和同伴互助,在对话讨论中反思4征求学生意见,从学生反馈中反思 论述
一 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用此影响学习效果。学习动机直接制约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学习需要与学习效果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学习上良性循环,反之就是恶性循环。是恶性循环转呈良性循环关键在于:a改善学生的成败体验,使他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b改善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弥补齐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欠缺,教师应掌握评分的艺术使学生保持学习上的成就感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新的学习需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一是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一是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学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的就是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因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习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二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状态,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多种多样,并贯穿在教学过程始终。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美国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型曲线),中等程度的动机及其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越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这是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和避免再犯错而增强学习动机,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推进作用,但是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a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b归因方式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实际意义
学生完成莫以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
三 促进迁移教学 1精选教材:教师应该选择那种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础知识、技能和行动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同时选择教材时还必须包含基本的,典型事实材料,脱离事实材料空谈概念、原理,则概念原理是空洞的,无生命力的也无法迁移。2合理比安排教学内容: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结构化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性、合理的逻辑联系;一体化是联系的有机整体;网络化指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错联系要沟通。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先教什么、学什么、后教什么、学什么,处理好这种教学与学习的先后次序是非常必要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应努力体现迁移规律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意味着仅教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是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迁移所学的内容、迁移的有效性如何等等。学习策略及原认知策略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同时能提高学习者的迁移意识 四 如何有效地进行只是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教师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取本质的一面,也要注意抛弃非本质的一面。正例又称例证,包含着概念和规范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是不包含和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和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2正确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和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常见的错误是把所共有的特征看作本质特征,在概括中人为的增加或减少失误的本质特征,不合理的缩减或扩大概念。
3科学地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在概括中人为的增加或较少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合理的缩小或扩大概念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教师因该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自己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五 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2有效运用记忆术:用联系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关键方法。
3进行组块化编码: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储存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组块的方式主要依赖于人过去的知识经验。4适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北宋以后的附加学习。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
5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六 创造新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b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A保护好奇心b解除个体对大错误的恐惧心理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e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堂,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A发散思维训练b推测与假设训练c自我设计训练d头脑风暴训练。
七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A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知识b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c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A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b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联系的机会。应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多种形式联系,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与广泛性。八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最好提供正面证据;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证据。当学生没有相反的观点时,教师应只呈现正面观点,不一提出反面观点;当学生原本就有反面观点时,教师应该主动呈现两方面的观点,以增强学生对错误观点的免疫力。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2树立良好的榜样。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可接近感。榜样行为的示范有多种方式:直接的行为表现,言语讲解来描述某种行为方式,身边的真人真事现身说法,借助于各种传播媒介象征性的示范。多种示范方式的结合是较有效的。
3利用群体约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4价值辨析。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的意识到,辨别和分析价值观念并知道自己的道德行为。礁石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与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和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给予奖励时,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应强调内部奖励。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
九、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a谁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b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的领导权的控制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a什么人接受什么教育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b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a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出来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b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就不同c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社会的伦理道德直接受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学校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政治道德也同样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十 教育对经济政治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a任何一种政治经济制度要培养文化素养和文化水平高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a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b学校又是知识分子集中地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藉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a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b普及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就能增强人民的权利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c很难想象一个文盲充斥迷信蔓延的国家会有清明民主的政治很较高的办事效率d教育政治的关系的演进实质上就是政治民主化和教育民主化演进和发展的作用
十一 生产力发展的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a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b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是物质生产资料为教育的发展提高的物质基础另一个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在生产多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决定着教育的发展的个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和结构c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的文盲率入学率义务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发展的水平直接相关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a教育结构通常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b社会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a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教育内容不断改进和更新b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4教育相对对立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十二 教育对生产的的促进作用:1教育在生产劳动力的促进作用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a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者在生产劳动力的重任b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前辈积累的科学知识通过教育让后代人掌握,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在生产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可以高效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的任务2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当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理论把这些因素归结为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各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十三 教育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科学的轨道前进。具体地说,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十四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加油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科学知识的生产是直接创造新科学的过程,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则是将科学生产的主要产品经过合理的加工编排,传授给更多的人;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这是因为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加油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高校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教育技术成果在教育上的应用,从而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十五 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技术是人类现代文明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信息技术队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概念,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数量观念和质量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将成为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处所,而知识的学习将让位给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信息技术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首先,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育进度,是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其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祥和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与惩罚,同时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乃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4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信息技术将使知识与长者和德者完全分离,避免师生尊卑差异。
十六、你认为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1和谐社会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教育具有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完善民主政治和促进文化发展等重要的社会功能3教育可以通过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尤其是提高国民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十七、为什么教育以人为本?你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1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活动。
2、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卓越有效,必须建立在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上。
3、在教育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十八、谈谈你对教师职业的看法,你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质?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进行界定:教师是教育者,教师是旅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包含了两方面内容:a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B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2教师的专业素养:a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一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二是了解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三是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四是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b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一是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二是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三是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c职业道德素养:忠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D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十九、从培养学生的角度谈谈对上述“四个学会”的理解
1“四个学会”这种经营理念是为适应21实际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所提出的,它是学习社会的四大支柱,反映了素质教育的实质。2学会求知就是学会学习。教师应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转化。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本领。3学会做事就是学会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教师应从教会某种职业的实际技能转向注重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4学会共处就是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合作。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共处的能力。5学会做人是建立在前三种学习基础上一种基本过程,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和终身学习的最终目标。6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相互关系、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新时期教书育人工作始终应遵循的教育理念。
二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人人右手加油的权利,创造条件实现这种权利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学校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要读来看的,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因此教育换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素质教育即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又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是每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觉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A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B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C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记忆,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现代社会,知识的学习成为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应试教育的危害:a束缚了教育的视野,把教育引向考试的狭窄天地,抹杀了学生的其他兴趣。b、弱化了学生的能力。c影响教育公平d导致学生片面发展e局限了学生的思维f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f较重教师工作的负担。
二十一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是要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方向性,一直到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基本要求;a 坚定正确的的政治方向;b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a 坚定正确的的政治方向b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c 要把德育的理想和现实性结合起来。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他们积极向上。基本要求:a 讲明道理数到思想b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c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细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相结合起来,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基本要求:a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b 要求教育这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铅块适度c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认真执行。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
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基本要求:a 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b 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c 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细想认识和品的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将进行不同的教育,是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另好的发展。孔子提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基本要求:a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b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c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二十二、对网络教育1一方面是指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 另一方面是指在网络上构建网络学校。
2网络教学的优点:a 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b 工作与学习完全融为一体c 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d 按照学习者的意愿或需要进行选择。
3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区别:a 传统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度教育,网络教育确实平等的,开放式教育b 传统学校教育是“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是“兴趣选择”c 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d 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着是空间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教育。
二十三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由教师的指导,活动的结果还要接受检查。教育不是万能,教育既不能超越他所依存的社会条件,无又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社会对个体提出一系列规范,学校根据这些要求做。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最近发展区”更有成效。3 具有及时的价值,而且具有淹死的价值。具有长远的价值。无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的能力。4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学生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表现与发展。学校教师和领导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素养,这有助于他们发现学生的个性。
二十四 现代教学树立什么教学观1学生是出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a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塑造性。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变化之中有极大的可塑性。b 学生发展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客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a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b 学生具有依赖性,但学生并不是完全盲从,学习具有主干能动性c 教师尊重和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权威,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3学生具有个性化、差异化。4学生是完整性的人(全面发展)
二十五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书本)与直接经验(自身实践)相结合。
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的关系,至于性的关系。a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这是一条认识似的捷径。最短的时间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举出,和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承人是客观世界,继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b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是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靠个人以往积累的和现实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等。选择的经验材料是经改造的、少量的。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A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认识和发展智力。B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教学发展认识能力从而获得完全的知识。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条件,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第三,重视教育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第四,培养学生管理熬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相互作用,同时介入;知、情、意是教学过程内在的因素,它们的协调发展不仅与教学内容、也与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法的运用有关;近年来,人们十分关注被称为人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在教学中的作用,认识到情感、意志、兴趣等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因素。
4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一直是教育史上的一个主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a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b.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的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的。C.建立合作、有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学过程师生共享教学经验的过程。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十六、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过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学生观察教师语言。基本要求:a.正确选择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直观教具可分为两类,一是实物直观,二是模象直观。三是语言直观b.只管要与讲解相结合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2启发性原则: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要求: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许多一时的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注意提问,在启发学生思考过程要有耐心,要重点,要深入下去C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与实际d.发扬教学民 3巩固性原则。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的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基本要求:a.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b重视组织各种复习c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基本要求:a.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b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c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5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是每个学生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基本要求:a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了解学生特点因材施教b.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基本要求:a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只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才能生动活泼,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b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重视教学实践、社会实践c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训练的关系d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二十七 教学方法1教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演讲三种方式。基本要求a 讲授内容要科学型、系统性、思想性;b 注意启发;c 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和巩固知识的方法。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基本要求:a 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b 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既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难易要因人而异c 要善于启发诱导d 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3讨论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基本要求:a 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b 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的启发引导c 做好讨论小结。
4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试验和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和巩固知识的方法。基本要求:a 做好演示前的准备b 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c 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5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基本要求:a 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b 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c 严格要求。6实验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基本要求:.a 明确目的,精选内容b 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c 要求学生独立操作,要求所有学生都亲自操作。二十八 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多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A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学生的品德是有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这几个因素是相互独立的,又相互联系的。
B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是品德行为习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端性。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思想品德规律。A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并接受其检验。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作德育过程的基础。
B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学生在学习中进行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A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B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通过内引而起作用。C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能力。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A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客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和矫正训练的过程。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渐进的过程。B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二十九 德育方法:
1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基本要求:a 明确目的性b 富有知识性,趣味性。C 注意时机d 以诚待人 2榜样法:是以其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要求:a 选好学习的榜样b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c 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锻炼法:是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要求:a 坚持严格要求b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c 注意检查和坚持。4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要求:a创设良好的情境b 与启发说服相结合c 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创设。5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批评处分是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作出的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要求:a 公平、正确、合情合理b 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c 注重宣传和教育。
三十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学科是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标志,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60为标志,美国杜威《民国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夸美纽斯-教育理论体系是教育学形成规范学科的开始,他把哲学中的传统观念移用过来。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但是“三中心”容易造成忽视学生的主体租用。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杜威与《民本主义与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生长过程,所以教育也是生长。教育实际上惊艳的改造或改组,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掌握方法,创痛学校“静听”,思维活动将经验到的模糊、以南、矛盾的情景转化为清晰、确定、和谐的情景。强调儿童中心主意主义的代表人物,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威的缺点是学不到系统知识 案例分析 教师公正所谓教师公正即教师的教育公正,是指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公平合理的对待和评价每个学生。教师公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水平的标致。教师公正的内容:坚持真理、秉公办事、奖罚分明。教师公正的作用:a 有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b 有利于学生形成公正无私的道德品质c 有利于教师为新的行程d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一.教师的法律责任A 侮辱(人格尊严权)、殴打(生命健康权)教师的法律责任。教师法第35条规定: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侮辱方式包括行为侮辱、言辞侮辱、图文侮辱。b 打击报复教师的法律责任。教师法第36条规定: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
c 拖欠教师的法律责任。违反教师法拖欠教师工资的法律责任: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责令其限期改正;有上亿机关责令限期归还挪用的经费,并根据具体情况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构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责任。d 教师违反教育法规的法律责任。教师法第37条规定:教师故意不完成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但比喻有两个条件:一是故意,二是造成损失,二者缺一不可)。教师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教师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以行政处分或解聘:情
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经刑事责任。轻微体罚不构成违法的行为。
2教师的基本义务:a 遵守宪法和法律职业道德,为人师表b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实现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的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律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d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e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f 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3学校的权利:a 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b 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工作 c 招收学生和其他受教育者 d 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 e 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f 聘任教师及其他员工,实施奖励或惩罚 g 管理和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费用 h 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活动的非法干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法律。
二.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1 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a 享有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b 享有国家给予物质帮助的权利c 享有公平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d 享有申诉权e 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2 教育法规的学生的义务:a 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b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c 努力学习、完胜规定的学习任务d 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第四篇:教育法规概论--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
教育法规概论
1. 教育政策是教育法规的基础、灵魂,而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体现,是政府实施教育政策的有力保证。
2. 我国教育法规的形式渊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宪法、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教育行政规章 3. 教育法律是教育法的最主要的渊源
;德国最早推行义务教育
4. 义务教育在一些国家又称“强迫教育”。
5. 义务教育法是近代教育立法以来最早出现的教育部门法
6. 1986年4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标志着我国教育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7. 最早的职业技术教育法是伴随着封建行会中的学徒制的没落而出现的有关产业工人教育的法律
8. 我国199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9. 狭义的特殊教育主要包括盲、聋、哑教育和工读教育;广义的特殊教育,对身心超常和身心有缺陷少年儿童的教育。
10.1993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1.教育法律规范的分类:义务性规范(关键词“必须”、“应当”、“义务”、“禁止”、“不准”、“不得”)、授权性规范(关键词“可以”、“有权”、“不受······的自由”)。
12.教育法律关系有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和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三个要素组成。
13.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人和组织;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物、行为和精神财富。物可分为不动产和动产;精神财富包括智力、教案、教法、教具的发明。
14.学生的受教育权是最基本的教育权利。
15.根据《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学生享有以下权利:自主管理权;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权;招收学生权;教职工的聘任和奖惩权;设施和经费的管理、使用权;对教育教学活动非法干预的拒绝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如民事权利等。
16.教师教育权利的主要包括: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指导学生权;获取工资报酬权;民主管理权;参加进修权。17.案例分析:(1)学校的做法是错误的,违背了教育法规的要求;(2)他违反了相关的《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他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劳动报酬权》《财产权》《身体健康权》《生命健康权》《人格权》《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3)学校应该立刻停止这种错误的做法,并向学生进行必要的解释和道歉;(4)学校的相关责任人员应担负相应的行政(民事)法律责任;(5)作为学生要遵守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也要受到相应的批评和纪律处分。如果是意外死亡的:学生发生意外没有与老师有必要的直接的因果联系,不用负刑事法律责任,学校及其老师要负民事赔偿责任。
教师职业道德
1. 教师职业道德是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等因素构成。
2. 教师职业道德具有自身的特点:鲜明的继承性、强烈的责任性、独特的示范性、严格的标准型
3. 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明显标志。
4. 教师职业道德产生萌芽时期:原始社会;形成的时期:奴隶社会
5. 孔丘要求教师在道德教育上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良好品德。
6. 唐朝时我国文化教育的鼎盛时期
7.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衡量和判断教师行
为恶善的最高道德标准。
8.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
本原则。
9.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
心内容
10.忠诚于人民教师事业是集体主义原则在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中的具体体现。
11.自律是教师职业道德最有效的形式和最高境界,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以形成的决定性因素。12.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四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知识。
13.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4.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注重礼仪,遵守公德;尊重家长,团结协作;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15.依法执教是判断教师行为是非善恶的最根本的道德标准。
16.依法执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政治方向,保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所培养人才的社会主义方向。
17.1997年8月,国家重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特意加进“廉洁从教”的师德规范。
18.教师注重礼仪的主要内容:个人礼仪、学校礼仪、交往礼仪和公共礼仪。
19.教师礼仪的特点:率先性、示范性、整体性、影响的深远性
20.教师的威信来自两个方面:管理学生的权利;自身的素质和言行。
21.教师劳动即是个体劳动,又是集体劳动。22.团结协作有利于增进教师职业人生的归属感和职业幸福感。
23.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也是教师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24.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教师职业道德高地的试金石。
2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严格要求与尊重相结合。26.教书育人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终体现。
27.严谨治学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严禁教学是责任感最直接的体现。
28.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积极倡导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并视之为从师立脚的前提。
29.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人民教师整个职业道德体系的显著特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历史社会对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
30.勇于创新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也是21世纪师德修养中应当涵盖的内容,是教师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31.教师网络道德修养:教师要正确享用网络的服务功能;恰当地运用网络技术;教师要正确地进行网络道德评价;教师要及时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责任。
32.环境道德规范的核心主要是人类应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人与人)。
33.教师良心的特点:公正性、综合性、稳定性、内隐性、广泛性。
34.教师公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水平的标志。35.职业道德案例分析:a.依法执教b.热爱学生c.尊重长辈d.睿意创新
(1)这一做法是错误的,说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2)某老师的做法违背了热爱学生这一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在教育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发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关注学生的成长,不要对学生进行惩罚。教师违背了依法执教这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尊重相关《教师法》、《教育法》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充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到教育的权利。尊重家长,教师要保持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3)作为教师要按照教师职业道德,作为学生要遵守校规校纪。
教学方法导论
1.传统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分为四大类: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教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
2.教师的语言要做到:语言准、语言精、语言美、语言活
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
1.教学技能是教师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烦死体悟而形成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和心智活动方式。
2.教学的最高追求——教学艺术。
3.教学技能的特点:示范性、复杂性、发展性、发展性、操作性、整体性
4.微格教学的创始人德瓦特·爱伦
5.教学技能训练的常用方法:观察法、书面作业法、对镜练习法、录音训练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介入教学、教育教学训练、微格教育
6.根据参与备课的人数的多少,可以把备课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根据备课把握的内容,可以把备课分为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教案)。
7.备课的内容: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8.教材是一部分课程内容的物化形态,是学生借以获得课程经验的中介和手段。
9.说课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将教案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实践演戏。
10.说课就是教师阐述在课堂教学中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的教学研究活动。11.说课与备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说课与备课的形式不同
备课是教师个体独立进行的一种静态的教学研究行为;说课是教师集体共同开展的一种动态的教学研究活动。(2)说课与备课的内容不同
备课主要是教师解决怎样上好一节课的问题;而说课不仅要解决怎样上好一节课的问题,而且主要回答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3)说课与备课的对象不同(4)说课与备课的目的不同
12.说课的基本内容:(1)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2)说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在该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3)说学生情况(教师应首先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分析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分析学生群体中学习基础不同);(4)说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趣味练习法);(5)说教学程序设计(新课的导入);(6)说练习的内容与方法
13听课的基本要求:要认真记录;要善于思考;听课后要及时总结交流评价。
第五篇: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第三章 班级管理
第三章 班级管理
一、班集体的特征
1.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2.具有健全的组织与坚强的核心 3.具有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
4.具有正确的集体舆论与优良的班风
5.经常开展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二、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
1.班级组织管理
班级组织管理主要针对班级组织机构的管理。班级组织机构包括班委会制度、值周班长制、建立各种类型的小组、班级学生会议制度等。
2.班级制度管理
班级制度管理主要包括班级组织制度、行为规范、集体舆论和班风等方面的管理。
3.班级教学管理
班级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学态度以及教学活动的常规管理。
4.班级活动管理
班级活动是学校教育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发展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班级的教育管理是通过各种活动实现的,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班主任的角色
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和人生导师;班主任是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
四、班主任的职责任务
1.全面了解、深入分析、关心尊重班级内每一个学生
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班级良好秩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指导班委会和团队工作。
3.组织、指导班级活动
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问题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4.组织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组织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学生认真记载成长记录,实事求是地评定学生操行,向学生提出惩罚建议。
5.经常与认可教师和其他教职工、家长、社区联系与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综上,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中心任务则是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五、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这是有效开展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1)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
这包括学生个体、学生集体两方面情况,具体包括家庭情况、生活习惯、学习状况、思想品德状况、身体健康状况、心理状况等。
(2)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谈话法、档案袋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测量法等。其中,观察法是最基本方法。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
健全的班集体不仅是班主任实施教育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也是班主任获取工作经验的宝贵资源之一。所以,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和途经该。
培养班集体的基本方法是:
(1)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共同的奋斗目标是集体形成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是集体团结的基础,前进的动力。目标首先要符合我国的教育目的;其次要有着队形,符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最后要具有吸引力、时代感。
为此,要使全体成员都成为集体的主人,积极参与制定目标;要领导大家做践行者,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要大力宣传集体成员为实现目标所做的每一点牡蛎,以增强实现目标的信心。
(2)建立健全的组织与坚强的核心
班级组织及其成员是集体的领导核心,是带头人,是团结学生集体的重要因素。班级中的每个成员都是通过一定的班级结构组织起来,这一机构维持和控制着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成共同的人物和实现共同的目标。
(3)制定班级的规则和秩序 规则和秩序是班级管理的脊柱。
培养规则意识是现代化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制定班级的规则和秩序,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的行为,约束学生的课堂的行为,强化学生的几率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形成。否则班级容易涣散、混乱而缺乏生命力。制定班级规则和秩序的店和归宿是服务于教学,规则和秩序意识的养成则离不开师生的共同的参与。
(4)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具有正确的班级舆论是衡量班集体成熟的主要标志。
集体舆论是集体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赞同的意见和思维取向。健康的舆论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感染与熏陶的方式,使学生明辨是非、美丑与善恶,对集体成员具有约束力。
培养健康的舆论,一要经常进行正面教育,使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荣辱有正面的认识;二十要结合实际事例引导学生做出正确评价;三要注意控制各种信息,表扬和宣传积极的共产主义思想行为,对消极落后的言行,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加以抵制;四要特别重视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5)经常组织开展班级教育活动
班级活动是班级集体教育的经常性形式。中小学生喜欢参加各种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集体活动。班级奋斗目标要靠班级每个成员参与共同的活动而实现;健康积极的集体舆论和良好风气通过集体活动才能形成;学生的集体观念、集体的义务感、责任感、荣誉感自己为自己集体服务的能力,只有在班级集体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没有经常性班级活动的集体,其生命是缺乏生气的、孱弱的,会导致集体发展的停滞甚至“窒息”。健全的班集体不仅善于组织班级活动,并且能够主动地、经常地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教育意义的班级教育活动。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1)先进生的教育
做好先进生教育工作的要求: 一是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二是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三是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四是发挥优势,全班进步。(2)后进生的教育
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
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3)中等生的教育
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
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个别教育。
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做好学生操行评定工作
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
5.协调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
(1)与家庭的协调
一般而言,家庭协调的常用方式主要包括: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家长沙龙。
(2)与社会的协调
把学校教育拓展到全社会,这是现代社会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广泛的社会资源是实现其资源整合的重要保证。因此,班主任应主动了解、研究社会,经常与校外青少年社会教育机构保持联系,主动取得社会对班级工作的配合与支持。
6.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分为学期(或阶段)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响应的,班主任总结也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学期计划一般包括基本情况,班级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措施,本学期主要活动与安排是哪个部分。班主任工作总结,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局都做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进行质的评议和量的估计。
六、班级活动的功能 1.满足学生的交往需求
班级活动符合学生党额身心特点 班级活动满足学生党额心理发展需求 班级活动有利于提高班级生活质量 2.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学生在班级中的学习包括显性学习与隐形学习两类。班级活动通过营造现实中的“生活世界”,对促进学生的隐形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
3.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班级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行为习惯等。班级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包括思维能力、组织能力、运动能力、交往能力、劳动能力等。
班级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律水平,包括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等。班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
班级活动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包括生活态度、情绪状态、社会适应、交往状况、学习心理等。
4.促进健全全班集体的建设
班级活动有利于健全坚强的班级组织及核心
班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班级活动有利于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5.提升班主任的组织与管理水平
班级活动有利于班主任熟悉和了解学生
班级活动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
班级活动有利于促进班级自主管理
班级活动有利于提高班主任活动指导水平
七、班级活动的类型和要求
(一)日常性班级活动
日常性活动是每天或每周都要进行的。日常性班级活动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包括: 班队会活动 班级晨会活动 值勤活动
班级舆论宣传活动
(二)阶段性班级活动
阶段性班级活动的内容随全校性的活动进程而变化,有利于班集体与全校的工作保持一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大局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也有利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工作型活动 竞赛型活动
八、班队活动的类型
1.主题教育
主题教育是指办护照人或辅导员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教育的计划,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其主要形式有:主题班队会、主题报告会、主题座谈会和主题伦理性讲话。
2.班队例会
班队例会是指以班或队为单位,通过会议形式,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它的类型一般有:班务会或队务会、民主生活会、周会、晨会等。
3.班队文艺活动
班队文艺活动是班队文化艺术娱乐活动的简称,是指学校通过健康的文化艺术娱乐性活动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以发展学生的美感和健康心理品质的教育形式。班队文艺活动最常用的是联欢会的组织。
4.班队体育活动 班队体育活动是指在学校体育课意外开展的,以增强体质,提高体育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活动。
5.班队科技活动
班队科技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如科技班会、科学知识讲座、科学兴趣小组、参观、调查、科技演示、科学知识竞赛和科技游戏等。其中参观、科学兴趣小组和科学知识讲座是班队经常开展的科技活动。
6.班队劳动
从形式上看,班队劳动主要有生产性劳动、社会公益性劳动、自我服务性老冬瓜。适合于小学生的班队劳动主要有社会公益性劳动和自我服务性劳动。
7.班队游戏活动 依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游戏活动分成不同的雷兴国,教育者可以根据教育的需要进行选择。依据游戏的教育目的,可把游戏分为智力游戏好和体育游戏。智力游戏主要是指以发展学生智力为主的游戏。体育游戏主要是指为学生体力而进行的游戏。
8.少先队活动
9.少先队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简称。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
少先队活动的特点:
教育性:是第一原则,一切活动都是为达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自主性:自主性要求少先队员自己出主意、想办法、定计划、做事情,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子自己,做少先队组织的主人。
组织性:少年队教育的根本特性是队的组织教育。
趣味性:是指开展少年第教育活动过程中,要遵循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用知识性、活动性、群体性、新异性、竞赛型、游戏性、趣味性等具有激励性的工作方法,满足少年儿童兴趣与爱好,从而激发他们对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实践性:少先队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结合,引导和组织少年队员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接触现代科学技术,在“三接触”中得到锻炼,接受教育。
创造性:在设计和开展少年队教育活动过程中,少先队员和辅导员充分发挥创新精神,运用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能,使少先队教育活动具有新思想、新内容、新形式,以达到更好的教育功能和创新效益,从而逐渐培养少先队员树立创造的指向,培养创造的才干。
九、班级管理的模式
1.常规管理
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班级常规管理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
2.平行管理
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体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平行管理的提出者是马卡连柯,他认为教师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影响学生所在的这个班级,然后通过学生集体与教师一起影响每个学生。
3.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班级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使每一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4.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办法。
十、课外活动的特点
1.性质的资源性和选择性
2.内容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3.形式的多样性
4.活动组织的自主性
5.活动方法的实践性
6.活动评价的综合性
十一、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1.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也称个别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和帮助下,根据个人的特长、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独立地进行的学习和实践活动。
2.小组活动
课外活动小组,是各种普遍参与的持续性专项活动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3.群众性活动
群众性活动的规模比较大,至少以一个年级的学生作为活动参与者,也可扩大为全校活动或校际联合活动。这类活动主要以下几种组织形式: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各种比赛;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社会公益活动;墙报、黑板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