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家庭的碰撞与融合 ——文化心理学视野下对《孙子从美国来》分析

2022-06-01 08:3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中美家庭的碰撞与融合 ——文化心理学视野下对《孙子从美国来》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美家庭的碰撞与融合 ——文化心理学视野下对《孙子从美国来》分析》。

中美家庭的碰撞与融合——文化心理学视野下对《孙子从美国来》分析

摘要:《孙子从美国来》讲述的是野生动物研究员杨栋梁因对藏羚羊的研究,与女友爱华和她的孩子布斯回到老家,期间他与爱华前赴西藏将布斯托付给皮影戏艺人父亲杨树德,爷孙俩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经历了许多文化造成的隔阂与真情带来的欢乐。最终布斯从对中国文化的抵触拒绝转为理解接受,中美两国的家庭习惯有较大差异,前者注重家庭的集体性,后者注重个体的独立性;但是两者对于孩子的爱护与尊重,对于家庭和谐的珍惜与追求是相同的,这也就促成了跨国家庭的构成,最终一家人在老家过春节其乐融融。

关键词:《孙子从美国来》 家庭 文化 心理学

布斯是爱华在美国与前夫的孩子,自小在美国社会环境中成长,但由于母亲的工作与中国相关就读于中文双语学校,对于中国有依稀的了解但并未在中国真正生活过,在异国他乡初来乍到既有惊慌也有好奇,他的生活经历是折射中美家庭传统的碰撞的镜子。

电影的主角是爷爷杨树德和孙子布斯,爷爷代表的是中国的传统家庭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孙子代表的是美国的家庭价值观和西方文化,我们将从角色和其行为对他们的文化与背后的价值观进行文化心理学视野下的分析。

传统的老手艺人——爷爷杨树德

爷爷杨树德是一个乡间的皮影传承人,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都是中国传统的,因此当儿子杨栋梁回家告诉他爱华丧偶和带着布斯时,整个眼睛都眯起来,连声说着“你真是把祖宗的脸都丢尽了,娶了个带拖油瓶的寡妇”;传统中国文化中提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不由当事人自己做主;同时在择偶方面极力追求门当户对,以求经济条件相匹配以免今后家庭习惯中相冲突。因此,爷爷在知道儿子的亲事后感到恼怒,因为他的婚姻选择首先是先斩后奏,木已成舟后的通报而不是事前的请求许可;其次,在婚姻的标准上,按照传统的择偶观念显然是条件不匹配,男方还没有结过婚但女方已经是二婚还有孩子。从爷爷老杨头的话语里可以看出,传统中国人在婚姻和家庭的选择上是集体主义的,儿女的婚姻与他们所在的原生家庭密切相关的,私守终生不被家庭和社会所认可。而儿子的选择则表现的是美国社会的婚姻家庭选择方式,那里更强调个人主义,成年人享有恋爱自由和婚姻自由,同时他们也必须为自己的婚姻和家庭负责,经济条件不能限制人们的婚姻选择。

在家庭里的教育方式上,爷爷老杨头一开始采取的是类似“棍棒教育”的严加管教,在布斯多次的反抗下逐步转为了尊重与理解。例如,布斯坚决不吃方便面,牛肉汤,执意要求牛奶和鸡蛋。老杨头气得直接拿起了扫帚,“我还治不了你了?”,但毫无作用。拿起扫帚的动作暗示老杨头曾经的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如此,习惯成自然,中国传统家庭的教育方面强调服从性和规矩性,在儒家思想中就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有序的规则强调;而且在家庭社会观念上又有“天地君亲师”,老杨头把自己真正带入到了布斯的爷爷的角色,认为布斯也应该和中国小孩一样遵守中国的传统家庭价值观,所以会和以往夫子拿起戒尺一样拿起扫帚。

在事件的归因和孩子培养的方向方面,传统中国家庭观注重于情境归因和培养依赖型自我的人。例如,布斯爬树看鸟窝,不慎摔了下来,弄得头和腿都擦伤了。老杨头的责备中“你们国家是怎么教育的啊?”把布斯在他眼中的种种不守规矩的行为归因于国家教育的不合格,把责任归结于社会环境上而不是布斯本人上。同时他在给布斯上药时,不忘念叨“你这样我怎么跟你妈交代啊。”,老杨头更注重的是家庭内的责任和关系,不能把照看孩子的差事办砸了;他并没有积极引导布斯或者鼓励布斯注意安全等,孩子的本身的权利在他的眼中是不及家庭的和谐的。

在让步与妥协方面,东方文化表现的更为委婉含蓄,表面的厌恶与愤怒并不代表内心同样的想法,很有可能是心里想着完全相反的作法。老杨头在面对布斯的不合心意的行为经常一副怒容,但其实他的内心是深深爱着这个洋孙子的。在布斯强烈要求要买下蜘蛛侠的头套时,老杨头因为价格过贵一心想拉着布斯离开,“咱不要这。”,但在布斯抢着要进商店时虽然表情上一脸厌烦,但还是掏钱把布斯心爱的蜘蛛侠头套买了下来。老杨头脸上的不情愿甚至拒绝是他曾经教育方式的习惯使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节俭与克制,重视家庭关系过于个体,他希望以此教育布斯顾及家庭经济条件;但在为了加强与布斯的情感关系的目标下,他在实际行为中选择了妥协,默默地给布斯买下了头套。

然而,在对孩子的关爱和生活照顾方面,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目标都是一致的,追求给孩子以安全感与幸福感,这也是爷爷老杨头改变与孙子相处方式的根源。从一开始说教,棍棒,斥责转为之后的约定,相携都展现了老杨头的对于美国文化中的个体主义的理解与尊重。例如,老杨头在追逐布斯的过程中将他的心爱的蜘蛛侠玩偶踩坏,按照以往的习惯他必定会大加斥责“布斯,你为啥把玩具放在这啊,不能乱拿乱放。”但随着和布斯的朝夕相处的时间变长,他也逐渐理解和尊重了孙子的生活方式,在白天演完皮影戏后夜里连夜把蜘蛛侠的皮影玩具做好,一笔一画都按照原先的玩偶。老杨头放下自己作为家长的权威,勇敢承担自己的过失并积极弥补,这不仅仅是因为对布斯的关爱,其实也是他从内心里把过失归因于自己,并尝试在和孙子相处时适应个体主义的生活方式。

开放独立的孙子——布斯

布斯自小在美国长大,尽管在学校学了中文,但仅仅只限于语言方面,在日常的生活方面接触的中国元素其实是很少的。

来到传统的中国家庭生活,爷爷老杨头的一些习惯让他很不适应;例如,作为传统中国家庭的父母,查看孩子的玩具是件很平常的事,不需要经过孩子的允许。但在美国家庭里,孩子从小培养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属于孩子的东西父母要查看必须要经过允许。老杨头拿起布斯的蜘蛛侠玩偶时,布斯马上跳下来制止“不许动,这是我的。”,这表明美国家庭中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是作为独立个体相互尊重的,与中国家庭中孩子和父母是作为一体相互依赖无法分割的有很大不同。

同时美国社会提倡自由和平等,布斯自小就接受人人平等的思想,要求和爷爷相处时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因此,在爷爷做的早饭没有牛奶和鸡蛋时拒绝吃饭,老杨头气得自己吃早饭并斥责“咋那么多事啊。”,布斯就做出了代表单挑的手势,并作势要拿起书包离家出走。这些举动表明布斯有很强的自我权利意识,要求家长尊重自己的生活习惯;同时也表现出美国的家庭文化具有很强的感性特点,布斯内心的愤怒直接就通过行为发泄出来,并不会向中国的孩子一样会考虑父母的感受;个人的情绪只为自己负责,表达自己的意愿,展现的是深刻的个体主义的色彩;而且,从布斯的养父杨栋梁的留下书信中可以看出中美的家庭文化的对撞:“布斯有时候任性,脾气大。”从中国人的角度而言美国孩子的极强个体意识被视为任性,他们不会像中国人一样关乎周围的亲人的感受,美国人将个体视为主体,中国人将个体以及亲密关系的个体组成的团体作为主体。

在人身权利方面,美国家庭反对对孩子体罚,而一般中国家庭却不反对,有些甚至支持。影片中,老杨头因为布斯没经过允许玩了他心爱的皮影道具,气得要拿扫帚好好管教布斯;正逢王站长来送合同,布斯拼命尖叫企图呼救。这一片段反映布斯把体罚视为对自己生命安全的侵犯,而老杨头作为传统中国家长内心秉持的是“无有规矩,不成方圆;棍棒地下出孝子;亲子同心。”,认为体罚是保证孩子服从和遵守家庭规则的必要方式;而且布斯的呼救行为表明在美国社会家庭暴力被视为一种对社会的侵犯,需要请求社会外界力量的干预来制止,家庭与家庭以及家庭与社会的联系非常紧密。在中国文化中,往往强调“家丑不可外扬”,“亲亲相隐”,家庭追求的是关系的和谐,孩子需要服从父母,体罚作为一种不是很好的教育方式也能够允许,社会对此也承认接纳。

布斯强烈的自我意识不仅仅体现在于自我权利的诉求,还体现在他的勇敢的责任担当。一次掏鸟窝布斯不小心摔下来,擦伤了脸和腿,爷爷老杨头上药的时候,他都是忍住疼,即便被斥责为“咋不飞上天。”他也没有反驳而是选择接受。

接受自己过失的后果,在中国文化中视为男子汉气概,在美国文化中视为理所当然。最终布斯和老杨头约定春节一起吃饭,拉勾立约,而儿子告诉老杨头准备和爱华分手后,布斯成功说服父母复合真的春节团圆。在侧面这反映了美国文化里契约精神是很重要的部分,同中国文化中的千金一诺有异曲同工之妙。

碰撞与融合美国的家庭文化与中国的家庭文化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注重于个体的快乐与幸福,后者注重于家庭关系的和谐。美国家庭中孩子也是有自我权利的和家长平等的个体,教育方式上家长也必须尊重孩子的内心感受,社会的培养目标是独立自主的个体。中国家庭中孩子视为父母的一部分,俗话说“父母的心头肉”,孩子并不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孩子需要服从家庭和社会的要求,父母在教育方式上可以忽略孩子的感受。中国的家庭文化有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往往强调家庭的幸福和谐的目标,反对个人的享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两者也有相近的价值共通地带,美国社会和中国社会都强调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相互尊重。比如美国基督教传统中“人是主神之下的弟兄姊妹”,“爱你的弟兄。”都是提倡互敬互爱,中国传统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是如此。从而尽管生活习惯与价值观的分歧并没有让老杨头和布斯相互对立,而是在共同的价值地带上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达成生活中的和谐家庭关系。

两国的家庭文化与价值观的偏向之处有所不同,但老杨头和布斯的相处经历为不同文化的和谐融合作出了一个典范。

参考文献

[1] 丁淑芳.文化心理学视角下的丁玲[C]// 丁玲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2] 敬南菲.文化心理学视野下幸福感缺失因素透视——以《店员》中的海伦为例[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010(004):P.59-65,70.[3] 李英华.栖居于虚实两境:网生代青年心理样态透视——基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 2019(8).[4] 张敏, 李鑫.试论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谈判的相互影响——基于跨文化心理学的角度[J].中国商界月刊, 2010(01):107.[5] 胡庆亮.从法德和解看中日关系的发展——一种文化心理学角度的解析[J].东南亚研究, 2005(04):45-50.

下载中美家庭的碰撞与融合 ——文化心理学视野下对《孙子从美国来》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美家庭的碰撞与融合 ——文化心理学视野下对《孙子从美国来》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