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华成语故事(五篇)

时间:2021-02-05 14:2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典中华成语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典中华成语故事》。

第一篇:经典中华成语故事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5篇

【导语】学成语的目的是为了用成语,想熟练运用成语,就要掌握成语的含义,这样才能把话说得或者写得更简洁、更准确、更生动。下面是东星资源网分享的经典中华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经典中华成语故事

安然无羔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兴奋,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假如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它的意思是: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灾祸。

【篇二】经典中华成语故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公元73年,东汉明帝的高级侍从官窦固奉命征伐匈奴,四十一岁的班超被任命为假司马。在这次征战中,班超立了战功深受窦固赏识。不久,窦固派他和军中的高级参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带了三十六名勇士,首先来到鄯(shàn)善国。国王开始对他们很尊敬,礼节也很周到,但不几天忽然变得冷淡起来。班超与手下判断认为,这必定是北方匈奴的使者来了,国王态度摇摆不定,吃不准服从哪一方的缘故。于是把接待他们的胡人叫来,诈骗说:“匈奴使者来了几天,此刻在哪里?”

那胡人很惶恐,招认了实际情况,证明班超的判断是正确的。班超把胡人禁闭起来,然后把三十六名勇士全部集合起来喝酒,喝得畅快的时候,班超激怒大家说:

“你们和我都在这极远的地方,想立大功以求得富贵。现在匈奴使者来到这里才几天,国王对我们的礼节和敬意就终止了。如果他逮捕我们,把我们送给匈奴,那我们连尸骨都会被豺狼吃掉。你们看,这事怎么办?”

他的下属表示了同一个意愿:“现在处于危急关头,不管死活都听从您的命令。

班超下决心说:“好,不进入老虎洞,不能提到小老虎。眼前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趁着黑夜,用火攻击匈奴派来的人。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一定非常震惊,这样就可以把他们全部消灭。消灭了这些敌人,国王就会吓破胆,我们大功告成,事业也建立了。”

大家同意班超的行动计划,但又提出这件事要和郭恂商量一下。班超发怒说:“是凶是吉决定于今天。郭恂是个文弱而又庸俗的官员,听到这件事必定害怕,会泄露我们的计谋,这样我们就会白白送命,当不成好汉。”

大家都同意班超的看法。当天夜里正刮大风,班超带领勇士们悄悄来到匈奴使者的驻地。他布置十个勇士拿着鼓,藏在匈奴使者的房舍后,并跟他们约定,见火烧起来就打起鼓大喊大叫。其余的勇士都拿着武器,埋伏在大门两侧。

一会儿,班超顺着风势把火烧起来,顷刻之间战鼓齐鸣,杀声四起。匈奴人惊慌失措,乱成一团。班超亲手杀死三个敌人,勇士们杀了匈奴使者和随从三十多人,还有一百多人被烧死。

还有一百多人被烧死。

第二天,班超把这件事告诉郭恂,郭恂听了大惊失色。班超马上对他说,你虽然没有参加行动,但我哪里会独占功劳呢?郭恂听了这话很高兴。

接着,班超去见鄯善国王,并把匈奴的头颅给他看。国王吓得不知如何是好。班超对他作了解释,并且加以抚慰。这样,国王终于决定靠向汉朝一边,并且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汉朝去做人质。

——《后汉书·班超传》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意思】不进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原指不亲历危险的境地,就不能获得成功。现也比喻不亲历艰苦实践,就不能认识事物或取得重大成功。焉,怎么。

【篇三】经典中华成语故事

锲而不舍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相当活跃,名家辈出。当时有一位哲学家、教育学家荀子,其博大的学问、深刻的见解,令后人敬佩不已。他写有许多散文,《劝学》称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出不懈地学习可以增长人的才干、改变人的气质。他特别指出,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荀子说:“只要你不断地堆积泥土,就能最终堆成高山,风雨就会从山里产生出来;只要你不断地积聚少量的水,就一定会形成深渊,那里就会有蛟龙来潜藏;只要你做好事做多了,就一定会养成一种美德,如此,要完全具备圣贤的思想品质也就不难办到了。

“这里重要的是,绝不能看轻点滴的积累。人若是不一步一步地走,哪能走到千里之外?不汇积小河里的水,大江大海又怎么能形成呢?一匹千里马如果只跳一下,连十步的距离都不可能超过;而最劣等的马如果连续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后者的成功就在于从不停止前进啊!

“一个人如果懒懒散散,刻几下木头就停下来,他连朽木也刻不断;而如果他发愤图强,刻而不停的话,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总之,人要成功,就得不断地、专一地奋斗下去!”

荀子的这些话成为至理名言,一直流传至今。

【篇四】经典中华成语故事

明察秋毫

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

几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田辟强也想称霸。

齐宣王对孟子说:“您能把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答道:“对不起,我们孔夫子的门徒向来不讲霸主的事。我们只讲王道,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

齐宣王问道:“那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我听说,有一次新钟铸成,准备杀牛祭钟,您看见好好一头牛,无罪而被杀,心中感到不忍。凭您这种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统一天下。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您干不干罢了!比方有人说:‘我的力气能举重三千斤,但举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鸟兽毫毛那样细微的东西,却看不见满车的木柴。’您相信这种话吗?”

齐宣王说:“当然不相信!”

孟子紧接着说:“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心能用来对待动物,却不能用来爱护老百姓,这也同样难于叫人相信。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够安居乐业,是您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显然,这都是干与不干的问题,而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您问能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问题也是如此,是不去干,而不是不能干!”

【篇五】经典中华成语故事

熟能生巧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的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杓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翁很谦虚的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

第二篇:中华成语故事

中华成语故事

中华成语故事1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作“成语故事”里面的成语都是由故事引出来的.。看了这些故事,我有很多感想。

在“程门立雪”这个故事中,古人杨时对老师非常尊敬。他在去上任的途中,不辞千辛万苦,特意绕远道去看望老师。当他来到老师家时,看见老师在打盹。为了不打扰老休息,就算天空下着雪他的鞋已被大雪浸湿,他也恭敬地站在门外等老师醒来。从这个故事中我深刻体会到要尊师重教,诚恳求学。

在“半途而废”的故事中,乐羊孑外出求学一年就回家了。妻子问他为什么回家,他说“就是想家了”。妻子把织到一半的布剪断,说“布是一根根丝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或一丈。今天我把它剪断,以前的时间就白白浪费了。书也是这样,学到一半就回来了,和剪开的布又有什么两样呢?”乐羊子被这番话感动了,又继续学业直到学业完成才回来。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半途而废,要有始有终。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个道理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中华成语故事2

我相信你们都读过《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吧!是不是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呢?每一个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守株待兔》这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下这个让人发醒的故事!

《守株待兔》讲述的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农民,他天天在地里干农活,感到很累。一天,正在他干农活的`时候,突然从草丛里窜出来一只兔子直接撞到了树上,死了。这个农民看到了很是高兴。从此以后不再干农活了,天天坐在树旁边等着窜出来的兔子。就这样时间过去了很久也没有再有兔子窜出来,而他的庄稼也枯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这样一个道理,不要太贪心,否则会造成更大的损失;也不要死守狭隘的经验,要懂得变通,否则就会一无所获。

中华成语故事3

八仙过海

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韩湘子以花篮渡水: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

[提示]比喻各有一套办法或本领去完成任务。一般连用。

中华成语故事4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这话真是太妙了。在中华文化浩渺的烟波里,成语故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她是一扇清新的窗,激励着每一个寻梦者。

在我7岁生日的那一天,妈妈送给我一本《中华成语故事》。

我很喜欢这本书,一有空就拿出来读。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闻鸡起舞”这个故事。故事讲述的是西晋时,有个勤奋的孩子叫祖逖。他有很大的志向,很想报效祖国。他有一个叫刘琨的好朋友,两人都很勤奋努力,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读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写毛笔字的事情。每天中午妈妈提醒、督促我写毛笔字,可是每次写毛笔字的时候总是提不起精神,字写得像爬爬虫。没有大人的督促就不写了,能偷懒就偷懒。难怪字写不好。

再看看祖逖,祖逖虽然不和我们一个朝代,但都生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因为他有一种勤奋刻苦的精神,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果我也像祖逖一样坚持不懈还能有做不好的事情吗?

后来,我下定决心要把字练好,每天中午一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起毛笔,专心写大字。一年多下来来,我坚持不懈,从不间断。我的字有了很大进步。妈妈也说我越来越懂事了。我没有告诉妈妈为什么我变得这么优秀,只是一个人偷偷的'笑了。

一个人如果要想成功,光靠想和说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行动。我想,在学习上我也应该珍惜时间,做事不拖拉,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我要学习祖逖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的精神,为了理想发奋图强,勤奋学习。

长大后我也要向像祖逖一样成为有学问的人。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读后感木偶的森林读后感《聊斋志异》读后感

中华成语故事5

道听途说

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成语“道听途说”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的。这一成语比喻在路上听到没有根据的言论或传闻,再去传给别人。

中华成语故事6

孺(rú)子可教

据传说,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漫步,适遇一年迈老人。只见老人故意把鞋扔下桥底,慢慢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拾鞋!”张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训老人,但碍于老人的年纪,不忍下手,只好下桥取鞋。取鞋后,老人又令张良给他穿上,张良膝跪于前,小心帮老人穿鞋。事毕,老人非但不谢,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回,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五日后的'黎明,与我会此。”二次会面,皆因张良迟到而散,第三次张良夜半赴约,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给张良一本书,对他说:“读此书则为王者师。后十年天下会大乱。十三年后你会见我于济北谷城(今山东平阴西南),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很快走了。张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书,方知书名为《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军师)。张良就日夜诵读此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tāo)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智囊”。十年后果然陈胜起义爆发,十三年后张良去谷城,山下确有黄石一尊,老人的预言神奇般地得到应验。这个故事虽属后人虚构,但他赞扬了张良的聪慧过人。

成语“孺子可教”,后来常指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授给他。

中华成语故事7

最近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中华成语故事》,这里面有一个成语最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江郎才尽”。

这个成语讲的是南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家境十分贫困。尽管条件不好,但还发奋读书,由于他刻苦自学,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文章。可是到了晚年,他的才思大大减退,写出的文章也没有风采了,人们都摇着头说:“江郎才尽了。”

关于这个成语其实还有一个传说:有一次,江淹在亭中午睡,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只笔在你那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来还给他,从此,江淹文思枯竭,便再也写不出什么好文章来了。后来人们就用“江郎才尽”来比喻人的文思减退。

从这个成语故事中我知道了:学无止境,只有不停的学习,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才不会像江淹一样不断倒退,使原有的才华枯竭。

中华成语故事8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鲋鱼在车辙中只要借斗升之水即可活命,而如果去游说吴越之王,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鲋鱼早就渴死了。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言过其实、形式主义岂不是比比皆是!

中华成语故事9

胯下之辱

韩信少年时很贫穷,有志向但没有力气。在淮阴钓鱼,靠一个洗衣的老婆婆每天分饭给他吃。韩信说:“以后我一定要好好报答你。”洗衣婆婆很生气,责备他:“我看你像王孙公子,不忍你挨饿,才给你饭吃,哪里想你重重报答?”韩信一次上街,被屠宰欺负,屠宰调戏他:“你不怕,就拿刀杀我;如果不能,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没办法,俯下身从屠宰胯下爬过去,街上的人都说韩信胆小懦(nuò)弱。后来刘邦的丞相萧何三次将韩信举荐给汉王刘邦。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韩信辅佐汉朝有功,被封为齐王。

成语“胯下之辱”现在常指胸有大志,能暂时忍受屈的'人。

中华成语故事10

一败涂地

秦朝时候,沛县县令叫泗水亭长刘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骊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连三地逃走了很多。刘邦想:这样下去,不等到骊山,就一定会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来想去,索性把没有逃跑的人都释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阳二县交界的山泽中。

秦二世元年,陈涉在大泽乡起兵反秦,自称楚王。沛县令想归附,部属萧何和曹参建议说:“你是秦朝县令,现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刘邦召回来,挟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办了。”沛县令立即叫樊(fán)哙(kuài)去请刘邦。可是当刘邦回来时,沛县令见他领有近百人,恐他不服从自己的指挥,又懊悔起来。于是下令紧关城门,不让刘邦进城。刘邦在城外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射给城里的父老,叫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们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沛县,并请他做县令。刘邦谦虚地说:“天下形势很紧张,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会‘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迟选别人吧!”但最后,刘邦还是当了县令,称做沛公。

“一败涂地”本来是一旦破败,就要肝脑涂在地上的`意思。但后人则一直借用它说明失败之后,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势。

中华成语故事11

【成语】画龙点睛

【注音】huà lóng diǎn jīng

【典故】

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

【释义】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用法】

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写文章等

【成语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好龙的皇帝。

他派人去打听了一个很好的画家,然后要求他在宫门前画出三条巨龙,就重重有赏。

画家就画了三条巨龙并点了眼睛。第一个看见龙的人是一个小孩。他左看看右看看觉得哪有点好玩,于是他把三条龙的眼睛擦去了。过了好一会画家和皇帝刚想出宫看龙,但还没出到门外就听见人们的`讨论,有人说:“这条龙怎么没有眼睛。”画家解释道说:“我明明画上眼睛了呀!”皇上说:“再画上去就行了。”画家说:“皇上,万万不可,万万不可呀!”皇上听了说:“为何?”画家有解释道:“要是这三条龙再点一次眼睛的话,它就会飞走的。”皇上已经很生气了,听了这话气上加气,命令道:“你在说这些话,再不画好,朕就要你的人头!”画家不得不画了了。

画家刚点好三条龙的眼睛,突然墙上的画不见了,乌云盖满了天下,然后只见三条龙,腾云驾雾而过,然后才恢复了平静。

从此以后这个皇帝再也不敢叫人画龙了,而画家拿了赏后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中华成语故事12

中华成语故事里有好多成语故事。有些是讲品德意志的,如《百折不挠》。故事里的乔玄为了让强盗受到应有的惩罚,只好忍痛牺牲自己十岁的儿子。而且他从不向困难屈服。我觉得她很伟大。《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里的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去做了县令。但是县令的俸禄只够买五斗米。一天上级派邮督来督察。为人骄横的邮督一到彭泽县就叫人把陶渊明叫去,而且要他穿宫服去,否则就会影响陶渊明的官程。陶渊明终于忍无可忍了说:“我不可能为这个乡里的小人折腰!”说罢,便对邮督交了官印,回家种田了。陶渊明非常有骨气,没有因为五斗米而像这种低三下四的人低头,我十分敬佩他。《过门不入里》的大禹曾经三次过家门而不入,因为他知道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去干呢!可见大禹十分爱国,为民着想。

还有讲为人处事的.,像《鞠躬精粹,死而后已》。故事里的诸葛亮,为了辅佐后主刘禅用尽了毕身的力量。他曾几次带兵北伐,尽管失败了,但他也没有放弃,一直坚持着。经过几次失败后最后成功了,诸葛亮最终积劳成疾,病逝于北伐的途中。他这种精忠报国的决心令我十分感动。

在这本书里,我知道了很多道理,让我受益匪浅!

中华成语故事13

这个假期我读了《成语故事》,有很深的感受,《成语故事》是文明智慧的源泉,思想文化的结晶。汉语成语,浓缩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中的一枝独秀的奇葩。在文字表达中恰当地使用成语,能起到画龙点睛、生动形象、意境深奥的效果,这也是其它语言文字难以比拟的地方所在。

我从“不自量力”的成语中学到了:要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能高估自己。

我从“大公无私”中学到了,要完全为集体利益着想,没有一点私心。也可以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才能受人爱戴。

我从“悬梁刺股”中学到了: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成为大器之材。感受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一个成语故事往往就是一段历史,一个传奇,一个哲理,我要以史为鉴,学习古人的智慧,时时反省自己,严格地要求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中华成语故事14

有个叫王三的'人,他想做生意挣大钱,就拿了一笔钱,高高兴兴地来到了集市上。

见到一群小毛驴,看上去不错,就想买几头回去卖,据说能赚钱。

王三痛痛快快地买下了五头小毛驴,就骑上小毛驴乐颠颠地往家走。他一边走一边想:“我回家把驴卖了,赚到了钱,家里人都得佩服我。”他一边走一边寻思着:“这五头驴能赚……啊?一、二、三、四。怎么只剩下四头驴了?”

他连忙又数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哎?奇怪了!没少啊!是五头驴。刚才我眼花了。”再骑上去一数:“一、二、三、四,啊?怎么又少了一头驴?”他急忙下来又数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奇怪,是五头啊!哦!只要我骑上驴就会少一头!”最后,他想了一下:“嗯,算了,我不骑驴了,这样不划算!”

于是,他下驴来跟驴一起走了回去。

中华成语故事15

我喜欢看书,我经常看的就是《中华成语故事。,在这本书离,我读到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更让我懂得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在这本书中,有一个‘精卫填海”的故事:传说炎帝有一个女儿,名叫女娃,她非常喜欢玩水,一天,女娃到东海去游泳,突然天空起了变化,乌云四起,狂风大作,水面突起了一道巨浪冲向女娃,把他推向海中央。女娃心想;啊,这下完了。她努力地在海里挣扎着,拼命向岸边游去,可是有一个巨浪打来,把女娃的身体整个卷入海中,海面上只留下了一个个巨浪,再也看不不到女娃的影子了。

女娃心不甘,他死后变成了一只鸟,发出"精卫,精卫“的啼叫声,所以人们便叫它“精卫鸟“。为了避免更多人淹没在大海里,精卫鸟决定要把大海填平,她每天从西山衔来树枝,石子,飞到东海上空,将他们投下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它终于八代还填平了。

从这个成语故事中我们学到了:无论做什么是都不能半途而废,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获得成功,精卫填海是这样,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

第三篇:中华经典成语故事

中华经典成语故事

(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四)盲人摸象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第四篇:经典中华成语故事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1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鲋鱼在车辙中只要借斗升之水即可活命,而如果去游说吴越之王,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鲋鱼早就渴死了。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言过其实、形式主义岂不是比比皆是!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2

熟能生巧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的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杓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翁很谦虚的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3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作“成语故事”里面的成语都是由故事引出来的。看了这些故事,我有很多感想。

在“程门立雪”这个故事中,古人杨时对老师非常尊敬。他在去上任的途中,不辞千辛万苦,特意绕远道去看望老师。当他来到老师家时,看见老师在打盹。为了不打扰老休息,就算天空下着雪他的鞋已被大雪浸湿,他也恭敬地站在门外等老师醒来。从这个故事中我深刻体会到要尊师重教,诚恳求学。

在“半途而废”的故事中,乐羊孑外出求学一年就回家了。妻子问他为什么回家,他说“就是想家了”。妻子把织到一半的布剪断,说“布是一根根丝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或一丈。今天我把它剪断,以前的`时间就白白浪费了。书也是这样,学到一半就回来了,和剪开的布又有什么两样呢?”乐羊子被这番话感动了,又继续学业直到学业完成才回来。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半途而废,要有始有终。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个道理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4

一则成语,少的四、五字,多的七、八字,意思可丰富啦。如果把它写在文章中,用得好,就好像画龙点睛。读了这则成语后,就更深的印在人的脑子里。

记得在《中华成语故事》中有一则---按图索骥的成语故事,它讲的是春秋的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并写了一本《相马经》。但他有一个儿子却资质很差,但他很想继承父亲的事业,于是,就将《相马经》读得滚瓜烂熟。有一天,他按照书上所写的特征去找千里马,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象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并将它捉回去,父亲看了,长叹一声说道:“你这样按图索骥是不行的,要学好相马的本领,必须多多去看马,养马。”这则成语比喻做事死板,不能灵活变通。

读了这则成语后,它深深印在我的脑子里。理解了这则成语的喻意,我在以后的学习上要多动脑筋,多注重实践,不生搬硬套。在做数学题目时要灵活巧妙的运算,这样才能找出最好的答案。在语文阅读时,要认真的找出重点的词句和文章的中心,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

在学校里、家里、书店里、图书馆中,都可以读到许多书。书充实了我的大脑,才有了我天天向上的进步。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5

明察秋毫

【连鸟兽秋天新长的细毛都看得清楚,比喻目光敏锐,能深入观察问题。例﹔没有领导人能够明察秋毫﹐所以民意调查和新闻自由非常重要。】

战国时的齐宣王想称霸,做众诸侯的领袖,因此,向孟子请教。

孟子说﹔”我们孔子的门徒,不讲霸道,只讲王道,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

齐宣王问道﹔”像我这样的人,能不能用王道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能﹖我听说,有一次你看见一个人牵着一头牛去宰杀,你看到它那恐惧的样子,感到不忍心。凭你这种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统一天下。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你干不干罢了﹖比方有人说他能举重三千斤,但是却举不起一根羽毛。比方他又说,他能看清秋天鸟兽的毫毛那样细微的东西,但实际上却看不见满车的木材。你相信这种说法吗﹕”

齐宣王说﹔”那当然不相信﹖”

孟子紧接着说﹔”如今您的好心能用来对待动物,却不能用来爱护老百姓,那么您的好心也同样是难叫人相信的。看来,一根羽毛之所以举不起,是那个人根本不肯举的缘故?一车木材之所以看不见,是那个人根本没有看的缘故。所以说,这是干不干的问题,而不是能不能的问题。您问,您能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问题也是如此。”出自《孟子》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6

明察秋毫

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

几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田辟强也想称霸。

齐宣王对孟子说:“您能把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答道:“对不起,我们孔夫子的门徒向来不讲霸主的事。我们只讲王道,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

齐宣王问道:“那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我听说,有一次新钟铸成,准备杀牛祭钟,您看见好好一头牛,无罪而被杀,心中感到不忍。凭您这种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统一天下。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您干不干罢了!比方有人说:‘我的力气能举重三千斤,但举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鸟兽毫毛那样细微的东西,却看不见满车的木柴。’您相信这种话吗?”

齐宣王说:“当然不相信!”

孟子紧接着说:“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心能用来对待动物,却不能用来爱护老百姓,这也同样难于叫人相信。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够安居乐业,是您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显然,这都是干与不干的问题,而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您问能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问题也是如此,是不去干,而不是不能干!”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7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惊弓之鸟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更羸(léi)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更羸并没有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只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本事!”更羸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胸有成竹

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与可,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

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与可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人们都纷纷往家跑。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与可,急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与可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同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

由于文与可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

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与可说:文与可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鞠躬尽瘁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

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握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伐魏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8

公元前541年,楚国的令尹公子围杀害了楚王,自己当上国君,史称楚灵王。公子围原本是个善于玩弄权术的人,篡夺王位后, 更是为所欲为,任意迫害他看不上眼的人。

灵王篡位不久,就出兵攻打齐国,将齐国的一个大夫全族处死。 接着又突然袭击弱小的.赖国,从而引起各诸侯国的强烈不满。 为了供自己享乐,灵王不惜耗费大量钱财,征用无数民工,建造了一座豪华的章华宫,给百姓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 宗室大臣白公子张对此非常忧虑。为了楚国的前途,他明知灵王不愿听逆耳之言,也要寻找一切机会向他进谏,劝他节制淫乐,爱 惜民力,以德待人。 灵王开始还能让子张把进谏的话讲完,但次数多了。越来越感 到讨厌。一天他问一位大臣:“子张最近老是在我面前唠叨,要我注 意这当心那,你看用什么办法叫他不再开这种口?”

那大臣回答灵王说:“以后子张再咳叨,大王可以对他说,我常 和鬼神打交道,听到各种各样的劝谏,不想再听其他话了。”’ 不久,子张又向灵王进谏,灵王就用那大臣教给他的话回答。子 张听了,愤慨他说:“殷朝的武丁是位贤明的君主,还到处求贤。大王的德行比不上武丁,却如此讨厌别人规劝。做大王的臣子太难了!” 灵王听了这话,不便指责子张,勉强地说:“好,那你就继续进谏吧。我虽然不能采纳你这些规劝的话,但还是愿意把它放在耳朵里的!” 子张无可奈何,苦笑一声,说:“臣是为了大王采纳才进谏的。不然的话,巴浦产的犀角和象牙多得很,大王尽可以用来做滇(zhen) 塞耳,又何必把规劝的话当作滇来填耳呢?”

“以规为滇”这一典故,比喻不重视别人的规劝,简单易懂。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9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成语“画龙点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惊弓之鸟”,正确、流利的朗读故事。

2.大致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

3.积累好词好句,学会阅读成语故事的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字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积累过的成语中,你知道哪些是和动物有关系的吗?(亡羊补牢、守株待兔……)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和生肖中的龙有关的成语——画龙点睛。

(设计意图:从动物的角度切入,激发学生兴趣,师生交流日常积累的成语。同时,引出“画龙点睛”)

二、新授(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齐读成语“画龙点睛”三遍,初识成语,读准字音睛(jīng)。

2.大声朗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不漏字、不加字、不错字,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问同桌或请教老师。

3.第一遍读文后,出示易读错的词语(带拼音),生在文中划出,扫清阅读障碍:

逼真栩栩如生荒诞张僧繇腾云驾雾光芒四射佩服

4.将词放入句中,熟悉文本。

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张僧繇。

他画龙画得极其逼真,简直是栩栩如生。

人们觉得他说的太荒诞了,根本不可能有那样的事,坚持让他把眼睛画上。

两条龙睁着光芒四射的眼睛冲出了墙壁,腾云驾雾飞到天上去了。

5.再读故事,思考问题,在原文中画出答案:

a张僧繇生活在哪个朝代?他的特长是画什么?画得怎么样?

b张僧繇为什么不给墙壁上的四条龙画眼睛?

c画上眼睛的两条龙发生了什么变化?那没点眼睛的龙呢?

6.第三遍读文,了解成语的含义和故事大意,积累好词好句。

(设计意图:低段学生的阅读目标是正确、流利的读通文本,在大致理解文意的情况下重点积累好词好句。通过三遍的读文,由浅入深,从扫清阅读障碍到读懂文意再到积累好词,学生能从教师的引导中逐步掌握阅读成语故事的方法,并从中丰富自己的'识字量和词汇量)

7.师生交流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故事。

a认识成语,读通文本,读准字音。

b再读文本,师生提出问题,了解故事大意。

c第三遍读文,知道成语大致涵义,勾画好词好句。

8.生生交流读“惊弓之鸟”的故事

a认识成语,借助插图猜测成语大意,正确、流利的读通文本。

b互相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根据答案再读文本。

c轮换读文,了解成语大意,互相交流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

9.展示环节:选择读书较好的同学进行展示读,也可分组读。

三、总结、拓展

1.总结成语故事的阅读方法(第一遍读文,扫清障碍;第二遍读文,理解文意;第三遍读文,了解成语意思,积累好词好句)。

2.情境拓展,选词填空:

在写文章或讲话时,用关键的话语点明中心,使文章生动形象。(画龙点睛)

只要我们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肯定能学到很多知识,比喻专心致志,就一定能打成目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比喻曾经受到过惊吓,遇事便惊慌失措的人。例如:在的追捕下,小偷们如(惊弓之鸟)一样到处乱跑。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10

三令五申

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家名叫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hé)闾(lǘ)。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说也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jǐ)。队伍站好后,孙武命搬出铁钺(yuè)(古时杀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诫。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

孙武见状,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三令五申”,即反复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11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公元73年,东汉明帝的高级侍从官窦固奉命征伐匈奴,四十一岁的班超被任命为假司马。在这次征战中,班超立了战功深受窦固赏识。不久,窦固派他和军中的高级参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带了三十六名勇士,首先来到鄯(shàn)善国。国王开始对他们很尊敬,礼节也很周到,但不几天忽然变得冷淡起来。班超与手下判断认为,这必定是北方匈奴的使者来了,国王态度摇摆不定,吃不准服从哪一方的缘故。于是把接待他们的胡人叫来,诈骗说:“匈奴使者来了几天,此刻在哪里?”

那胡人很惶恐,招认了实际情况,证明班超的判断是正确的。班超把胡人禁闭起来,然后把三十六名勇士全部集合起来喝酒,喝得畅快的时候,班超激怒大家说:

“你们和我都在这极远的地方,想立大功以求得富贵。现在匈奴使者来到这里才几天,国王对我们的礼节和敬意就终止了。如果他逮捕我们,把我们送给匈奴,那我们连尸骨都会被豺狼吃掉。你们看,这事怎么办?”

他的下属表示了同一个意愿:“现在处于危急关头,不管死活都听从您的命令。

班超下决心说:“好,不进入老虎洞,不能提到小老虎。眼前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趁着黑夜,用火攻击匈奴派来的人。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一定非常震惊,这样就可以把他们全部消灭。消灭了这些敌人,国王就会吓破胆,我们大功告成,事业也建立了。”

大家同意班超的行动计划,但又提出这件事要和郭恂商量一下。班超发怒说:“是凶是吉决定于今天。郭恂是个文弱而又庸俗的'官员,听到这件事必定害怕,会泄露我们的计谋,这样我们就会白白送命,当不成好汉。”

大家都同意班超的看法。当天夜里正刮大风,班超带领勇士们悄悄来到匈奴使者的驻地。他布置十个勇士拿着鼓,藏在匈奴使者的房舍后,并跟他们约定,见火烧起来就打起鼓大喊大叫。其余的勇士都拿着武器,埋伏在大门两侧。

一会儿,班超顺着风势把火烧起来,顷刻之间战鼓齐鸣,杀声四起。匈奴人惊慌失措,乱成一团。班超亲手杀死三个敌人,勇士们杀了匈奴使者和随从三十多人,还有一百多人被烧死。

还有一百多人被烧死。

第二天,班超把这件事告诉郭恂,郭恂听了大惊失色。班超马上对他说,你虽然没有参加行动,但我哪里会独占功劳呢?郭恂听了这话很高兴。

接着,班超去见鄯善国王,并把匈奴的头颅给他看。国王吓得不知如何是好。班超对他作了解释,并且加以抚慰。这样,国王终于决定靠向汉朝一边,并且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汉朝去做人质。

——《后汉书·班超传》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12

锲而不舍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相当活跃,名家辈出。当时有一位哲学家、教育学家荀子,其博大的学问、深刻的见解,令后人敬佩不已。他写有许多散文,《劝学》称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出不懈地学习可以增长人的才干、改变人的气质。他特别指出,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荀子说:“只要你不断地堆积泥土,就能最终堆成高山,风雨就会从山里产生出来;只要你不断地积聚少量的水,就一定会形成深渊,那里就会有蛟龙来潜藏;只要你做好事做多了,就一定会养成一种美德,如此,要完全具备圣贤的思想品质也就不难办到了。

“这里重要的`是,绝不能看轻点滴的积累。人若是不一步一步地走,哪能走到千里之外?不汇积小河里的水,大江大海又怎么能形成呢?一匹千里马如果只跳一下,连十步的距离都不可能超过;而最劣等的马如果连续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后者的成功就在于从不停止前进啊!

“一个人如果懒懒散散,刻几下木头就停下来,他连朽木也刻不断;而如果他发愤图强,刻而不停的话,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总之,人要成功,就得不断地、专一地奋斗下去!”

荀子的这些话成为至理名言,一直流传至今。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13

网开三面

【撤掉三面的网?比喻放人一条生路。例﹔对他不要逼得太紧﹐还是网开三面吧﹐否则他会做出激烈的反抗﹐反而把事情弄糟。】

古时候,商国的首领商汤有一天到野外去玩,看见一个人张着四面网在捕鸟。捕鸟人祝愿说﹔”愿天上飞下来的鸟,地下飞上来的鸟都能进入我的网里来。”商汤听见后对捕鸟人说﹔”你这样做太残忍了,鸟儿都要给你捉光了。”他叫捕鸟人把网撤掉三面,只留一面。

商汤祝愿说﹔”鸟儿啊﹖你们愿意往左飞就往左飞,愿意往右飞,就往右飞,实在不想活了,就进入我的`网里来吧。”

诸侯听到这件事后说﹔”商汤是一位仁慈的王啊﹖”于是有四十多个部落来归顺他。最后,商汤率领各部落的队伍灭了夏朝,成了商朝的第一个皇帝。出自《吕氏春秋》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14

安然无羔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兴奋,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假如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它的意思是: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灾祸。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15

(一)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二)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三)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四)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五)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六)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七)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八)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队伍,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第五篇: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

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

《中华成语故事》里有好多成语故事,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有些是讲品德意志的,像《百折不挠》。故事里的乔玄为了让强盗受到应有的惩罚,只好忍痛牺牲了自己十岁的儿子。而且他从不向困难屈服。我觉得他很伟大。

《不为五斗米折腰》里的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就去做了县令。但县令的俸禄只够买五斗米。一天,上级派邮督来督察。为人骄横的邮督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去,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陶渊明忍无可忍,说:“我不能因为五斗米而向这个乡里小人折腰!”便交出官印,回乡下种田去了。他非常有骨气,没有因为五斗米而像这种小人低头哈腰,我非常敬佩他。

《过门不入》里的大禹曾三次路过家门口,但一次都没进去过,因为还有很多治水工程等着他去干呢!我觉得他非常爱国,为了百姓们,他可以一次都不进家门。

还有讲为人处世的,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事里的诸葛亮为了辅佐后主刘禅尽了自己全部的力量。他曾两次带兵北伐,第一次失败了,但他不放弃,还一直坚持着。第二次终于成功了。但后来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北伐途中。他这种“忠心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很令我感动。

在《中华成语故事》里,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主人公的品德意志让我非常敬佩,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的故事!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里,记载了我们伟大祖国五千年的历史,无数位英雄的故事流传至今,读后感《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所以我非常喜爱这本书。

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位叫李陵的骑都尉在和匈奴打了败仗,投降了。大臣们都谴责他贪生怕死,而司马迁不以为然:李陵带去的兵不足五千,他深入敌军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够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了。汉武帝一听,大怒,把司马迁下了监狱,处以腐刑。司马迁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个重要的工作未完成——写<<史记>>。他在史记中,给好人高度的评价,对受到压迫的人物表示同情...........<<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故事中的司马迁虽然被关进了监狱,但他却没有放弃,继续写史记,造福子孙。生活中也有像他一样的:警-察抓住坏人,给我们安宁;医生治好病魔,给我们轻松;老师帮助我们,给我们智慧;父母生育我们,给我们快乐……..读了这个故事,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一件事要有决心,不能三分钟的热度。在这一点,我不由想到了自己,做事总是虎头蛇尾,现在想起来,真惭愧啊!

下载经典中华成语故事(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典中华成语故事(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

    《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1 最近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中华成语故事》,这里面有一个成语最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江郎才尽”。这个成语讲的是南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家境十分贫困......

    读《中华成语故事》有感

    读《中华成语故事》有感 谢集初级中学九年级1班 程蕾 回首暑假,读完了一篇又一篇的成语故事,使我感触甚深,如今想起那一篇篇历史故事,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我清楚的记得,读书时,我......

    中华成语故事典故大全

    中华成语典故大全 一、数字成语 一唱一和、一呼百应、一干二净、一举两得、一落千丈、一模一样、一暴十寒、一心一意、一败涂地、一本正经、一臂之力、一尘不染、一见如故......

    中华成语故事读书小报

    中华读书小报 四8班陈钰 黄粱一梦 黄粱:小米。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后喻荣华富贵如梦一般,短促而虚幻;美好之事物,亦不过顷刻而已,转眼成空;或喻梦寐以求之欲望落空,常用此语。......

    中华成语故事100个(5篇范例)

    中华成语故事100个 1、太公钓鱼 商朝末年,纣(zhî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

    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共五篇)

    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李沐和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这话真是太妙了。在中华文化浩渺的烟波里,成语故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她是一扇清新的窗,激励着每一个寻......

    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全文5篇]

    《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 前几天,老师给我们全班同学每人发了一本书,叫做《中华成语故事》,我手捧着这本书,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高兴。从小我就很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关于古代的成语故......

    中华成语故事测试题三[5篇材料]

    成语故事测试题三 一、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列哪个成语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 不知变通。 A 掩耳盗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