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薯对食叶性害虫抗性鉴定技术规程.tcs
ICS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DB36 江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 XX/ XXXXX—XXXX
甘薯对食叶性害虫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sweetpotato to leaf-feeding insects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文稿版次选择
XXXX-XX-XX 发布 XXXX-XX-XX 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XX/ XXXXX—XXXX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术语和定义........................................................................1 3 人工接虫鉴定......................................................................1 4 田间自然发虫鉴定..................................................................2 5 评价规范..........................................................................2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甘薯主要食叶性害虫识别特征......................................4
DBXX/ XXXXX—XXXX II 前言 本标准按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应用微生物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姚英娟、徐雪亮、刘子荣、王奋山、范琳娟、吴彩云。
DBXX/ XXXXX—XXXX 1 甘薯对食叶性害虫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甘薯对食叶性害虫抗性鉴定的术语和定义、人工接虫鉴定、田间自然发虫鉴定和评价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甘薯对食叶性害虫的抗性鉴定。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甘薯麦蛾(Brachmia macroscopa Meyrick)鳞翅目,麦蛾科。
2.2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 鳞翅目,夜蛾科。
2.3 烦夜蛾(Anophia leucomelas Linnaeus)鳞翅目,夜蛾科。
2.4 卷叶类害虫 害虫幼虫吐丝将甘薯叶片卷折,幼虫隐匿在卷叶内危害的一类害虫。如:甘薯麦蛾。
2.5 暴食类害虫 害虫幼虫取食量大,可将甘薯叶片取食殆尽的一类害虫。如:斜纹夜蛾、烦夜蛾。
2.6 人工接虫鉴定 人工将食叶性害虫接到甘薯叶片上,通过甘薯叶片受害情况,测试不同甘薯品种对食叶性害虫的抗性水平。
2.7 田间自然发虫鉴定 将甘薯种植于大田中,通过田间自然发虫鉴定,测试不同甘薯品种对食叶性害虫的抗性水平。人工接虫鉴定 3.1 虫源准备 取2~3龄幼虫作为试虫,备用。
DBXX/ XXXXX—XXXX 2 3.2 供试甘薯准备 采用塑料盆钵种植供试品种,每品种设3次重复,每重复10株。正常肥水管理。
3.3 接虫 在分枝结薯期,甘薯麦蛾每株接入2~3龄幼虫10头,斜纹夜蛾或烦夜蛾每株接入2~3龄幼虫5头,接到主枝基部。
3.4 接虫后管理 甘薯苗接虫后,罩上80目尼龙网罩。正常水肥管理。
3.5 抗性调查 当甘薯麦蛾为5~6龄幼虫,斜纹夜蛾、烦夜蛾为4~5龄时,调查测试甘薯品种的抗性结果。
每株调查2~4根薯藤,每根薯藤从生长端开始调查5~10片完全张开的叶片,每株共调查10片叶。
卷叶类害虫根据每株甘薯所调查叶片的卷叶数量,计算单株卷叶率,评定每株抗性级别。暴食类害虫根据每株甘薯调查叶片的取食面积目测取食比例,计算单株平均取食比例,评定每株抗性级别。田间自然发虫鉴定 4.1 实验田选择 在甘薯害虫常发区,宜选择排灌方便、肥力均匀的田块。
4.2 播种及秧苗移栽 供试甘薯品种4月-6月均可播种,2个月后扦插。试验设3次重复,各小区随机排列。每小区面积22 m 2(7 m长×3.2 m宽),共种植4行,行距约80 cm,株距约23 cm,共种植120株。小区边缘留1行保护行。
4.3 试验田管理 正常水肥管理,整个生长期不施用杀虫剂防治害虫。
4.4 抗性调查 当甘薯在分枝结薯期,甘薯麦蛾主要为5~6龄幼虫,斜纹夜蛾、烦夜蛾主要为4~5龄幼虫时,调查田间抗性结果。
每个小区共隔行调查2行。每行从第3株开始,每隔1株调查1株,每行共调查10株,即每小区共调查20株。
每株调查2~4根薯藤,每根薯藤从生长端开始调查5~10片完全张开的叶片,每株共调查10片叶。
卷叶类害虫根据每株甘薯调查叶片的卷叶数量,计算单株卷叶率,评定每株抗性级别。暴食类害虫根据每株甘薯调查叶片的取食面积目测取食比例,计算单株平均取食比例,评定每株抗性级别。评价规范 5.1 卷叶类害虫抗性鉴定评价规范 按照供试甘薯植株受害情况评价抗性,分级规范见表 1:
DBXX/ XXXXX—XXXX 3 表1 卷叶类害虫抗性鉴定评价规范 5.2 暴食类害虫抗性鉴定评价规范 按照测试样品结薯期叶片被食面积评价抗性,分级规范见表2:
表2 暴食性害虫抗性鉴定评价规范
5.3 相对抗性差异比较 虫情指数=∑[各被害分级代表值×各被害级别株数] /(最高被害级别代表值×调查总株数)× 100 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对虫情指数进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品种间的相对抗性差异。分别以P<0.05、P<0.01代表差异显著或极显著。
单株被害级别(值)
甘薯植株被害状 0 未发现卷叶症状 1 轻微卷叶症状,即卷叶率为 0-20% 3 中度卷叶症状,卷叶率约为 20-40% 5 严重卷叶症状,卷叶率大于 40%-60% 7 卷叶症状极其严重,卷叶率大于 60% 9 卷叶率大于 80% 单株被害级别(值)
甘薯植株被害状 0 0 级表示未发现缺刻症状 1 有轻度危害,叶片取食面积约为 0~20% 3 中度危害,叶片取食面积约为 20~40% 5 严重危害,叶片取食面积约为 40~60% 7 极其严重,叶片取食面积大于 60~80% 9 叶片基本被取食殆尽,取食面积大于 80%
DBXX/ XXXXX—XXXX 4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
甘薯主要食叶性害虫识别特征 1.甘薯麦蛾
甘薯麦蛾又称甘薯卷叶蛾、甘薯卷叶虫,属鳞翅目,麦蛾科。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态。
1.1 卵
甘薯麦蛾雌虫羽化后 1-5 天开始产卵,卵单粒散产于甘薯嫩叶正面或背面中脉间或叶脉交叉处,产于叶正面的卵与产于叶背的卵几乎相等,少数卵产于新芽和嫩茎上。卵椭圆形,长约 0.6mm。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为淡褐色,表面有网状纹。
1.2 幼虫
共 6 龄。纺锤形,老熟幼虫体长 15-18mm,头部稍扁,黑褐色。前胸背板褐色,两侧暗褐色,暗褐色部分呈倒八字形。中胸至第 2 腹节背面漆黑色,中、后胸前缘及第 1-2 腹节前方为白色,第3 腹节以后各节底色为乳白色,亚背线黑色,第 3-6 腹节各节有一条从亚背线分出的向后斜伸的黑色纹。腹足细长,白色。全体生有稀疏的长刚毛,着生于漆黑色的圆形小毛片上。
1.3 蛹
纺锤形,头钝尾尖,长 8mm左右。化蛹初期淡白色略带红色,其后逐渐变为黄褐色。表面散生细毛。腹部前 4 节背面节间有深黄色胶状物,第 4-7 节背面近后缘处有深黄褐色短小刺毛群,腹末有钩刺 8 个,环状排列。
1.4 成虫
黑褐色小型蛾。体长 6-8mm,翅展 15mm左右。头胸部暗褐色。前翅狭长,暗褐色或锈褐色。前翅中央有 2 个眼状纹,外部灰白色,内部黑褐色,沿外缘有 1 列小黑点。后翅菜刀状,淡灰色或淡灰褐色,外缘和内缘的缘毛长。
2.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又称斜纹夜盗蛾、莲纹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态。
2.1 卵
卵块大多数产于寄主植物的叶片背面,叶片正面、叶柄、茎秆上着卵极少。块产,表面密被雌蛾的灰黄色体毛。每一块卵由 1-4 层卵粒组成,多数为 2-3 层,每一层卵排列整齐。初产卵黄白色,孵化前变为黑色。每一块卵平均有卵 300 粒,最少 20 粒,最多 700 多粒。卵粒近扁圆形,与基质接触的一面比反面更扁平。卵孔透明易见,成一黑点。花冠 2-3 层,第一层菊花瓣形,9-10 瓣。第二层略宽,不规则,16-17 瓣。第三层不规则,与纵棱相连接,11-16 瓣。纵棱从上部直达底部,中部共有 36-39条。横道下陷,低于格面,格为横长方形,较平坦而略凸出,几与纵棱同高。
2.2 幼虫
共 6-8 龄,以 6 龄居多。老熟幼虫体长 39-43mm。体色变化大,大发生时幼虫密度高,体色多为黑褐色或暗褐色;发生少时幼虫密度小,体色多为淡灰绿色。头部、前胸及末节硬皮板均为黑褐色,背线、亚背线黄色。沿亚背线上缘每节两侧各有一半月形黑斑。腹部第一节的黑斑大,近于菱形,两个几相连,第七、八节黑斑为新月形,也较大。中、后胸及腹部第 2-7 节半月形斑的下方有橙黄色圆点,以中、后胸的最为明显。气门线暗褐色,气门椭圆形、黑色,其上侧有黑点,下侧有白点。气门下线由污黄色或灰白斑组成。腹部腹面暗绿色或灰黄色,其上散布白色斑点。胸足胫节内侧无明显的泡突,跗
DBXX/ XXXXX—XXXX 5 节内侧刚毛不膨大。腹足俱全,但第 1 龄和第 2 龄幼虫缺前两对腹足,趾钩单序,第 1 对腹足趾钩 23-27个,第 2-4 对腹足趾钩各 26-30 个,臀足趾钩 31-35 个。
2.3 蛹
体长 18-20mm。圆筒形,末端细小。蛹体暗红棕色。头部略向腹面倾斜。唇基侧片缺如。下唇须细长,纺锤形。下颚末端达前翅芽末端前方。前足腿节、转节可见,前足的长度为下颚的 1/2 以上。中足不与腹眼相接,末端达下颚末端的前方。后足在下颚末端微露出一部分。前翅芽达第 4 腹节后缘。腹部第 4-7 节各节背面前缘及第 5-7 节腹面前缘有密而细的圆形或半圆形刻点,尤以 5-7 节背面刻点最为明显。臀刺短,末端着生刺一对,刺的基部分开,尖端不呈钩状。中胸气门不显著,腹部气门椭圆形,向后倾斜,气门片深褐色,前缘很宽,在气门之后有凹陷的空腔,空腔比气门小。
2.4 成虫
体长 14-16mm,翅展 33-35mm。头部和胸部灰褐色,额有黑褐斑。颈板有黑褐色横纹,下唇须灰褐色,各节端部有暗褐色斑。胸部背面灰褐色,具鳞片及少数毛,翅基片褐色,边缘灰黄色。前翅褐色,但雄蛾翅色较深,基线不明显,内线灰黄色、波浪状,在臀脉之后向内弯曲,中线不甚明显,外线灰色、波浪状,在第二肘脉后方向外弯曲,亚端线和端线褐色,近于平行,末端略向内弯,环纹不明显,自环纹处向后至后缘为一褐灰色斑纹,肾纹黑褐色,内侧灰黄色,外侧上角前方有一桔黄色斑,环纹和肾纹之间有一斜纹,由 3 条黄白色线组成,中室M-cu脉黄白色,将斜纹横切,内线与基线之间棕褐色间蓝灰色,除边缘处为黄色条纹外,其后有一叉形纹,外线的外方,从翅尖起迄后缘,有灰蓝色斑,向后形成一弯曲内凹的宽带(雌蛾色灰黄),端线内各纵脉间有黑色小点,缘毛黑褐色与白色相间。后翅银白色,半透明、闪紫光,翅脉及外缘淡褐色,横纹不明显,横脉黄白色,缘毛白色。足褐色,各足胫节有灰色毛,均无刺,各节末端灰色。腹部背面灰褐色,第 1-3 节背面有褐色毛簇。
3.烦夜蛾
烦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态。
3.1 卵
田间卵多产在枯草等植物上,单粒散生。半球形,直径 0.74-0.81mm,表面有放射状纵隆线,线条与横隆线相交成许多方格。卵初产乳白色,近孵化时呈灰褐色。
3.2 幼虫
共 6 龄,老熟幼虫体长 36-45mm。头部黄色,有黑点。体色灰色至黄绿色,背部桔黄色,较宽,背线黄色,第八腹节背面中断,而第八腹节背面有一灰白色的斑块,边缘有 8 个褐色小斑块。亚背线,气门上线及亚腹线呈黄色。腹面有黑色斑块。胸足和腹足灰色,外侧有小黑点。气门上线桔黄色。
3.3 蛹
体长 14-19mm,化蛹初期黄绿色,其后逐渐变为红褐色。腹部第 5-7 腹节的腹面中间及腹侧分别有反弧状和倒八字形斑纹,末端有臀棘 3 对。
3.4 成虫
体长25-27mm,翅展33-35mm,喙发达。下唇须向上伸,头部及胸部黑棕色,颈部有一黑线。胸部被鳞毛,后胸有明显的毛簇。前翅长,翅尖较钝,棕黑色,基线黑色,内线双线,波浪形外弯,环纹灰黑色,边缘黑色,肾状纹较大而弯,两侧带白色,外侧中部及前后端各有一白点,中线黑色。后翅白色,基部与后缘黑色,外缘有一黑色宽带,近顶角及亚中褶处白色,缘毛亦白色,其余为黑色。前翅反面白色,中室端部有一长方形黑斑。后翅中室端部有一黑纹,外缘近顶角及亚中褶处各有一白纹,前后翅外缘有一黑色宽带。雄蛾腹部细长,向后端渐宽,臀毛簇长,腹部第二节有一对向上弯曲的侧毛簇,腹部背面基部四节有明显的毛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