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科学(湘科版)】初识与考察大自然4练习题[本站推荐]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科学 年级 一 年级 学期 第 一 学期 课题 初识大自然+考察大自然 教科书 书名:《科学》
出版社:
湖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年 7 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课后练习
大家要保管好采集来的物品,下节课带来。看看谁对采集来的物品观察最仔细,发现最多,想法最丰富。
老师最后再提示大家一次,一定要在家长的陪伴下考察大自然。
第二篇:部编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初识大自然》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大自然里有什么,知道大自然里有许多秘密值得探索。
2.科学探究
能静心听声音,判断和想象大自然中的事物。尝试搜集自然风光图片,尝试向同伴介绍大自然风光。
3.科学态度
感受自然的美丽、神秘,让学生热爱自然,激发探究欲;学习达尔文科学考察过程中主要方法和不畏艰辛、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提前搜集自己喜爱的自然风光照片,向大家介绍这是什么地方?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教师准备:蝉鸣、蛙鸣、杜鹃鸣叫、蟋蟀鸣叫、雷鸣等音视频资料。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大自然,是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什么是大自然?大自然里都有些什么?这节课,让我们来初步了解。
(二)新课学习
1.提取对大自然的已有认知并予以丰富
(1)老师播放来自大自然的声音(选取带有各种自然之声的声音资料,学生听音判断和想象)。
(2)学生认真听,把听到的声音与对应的物体(现象)画下来。
(3)交流。学生将头脑中一幅幅大自然的画面,用图画和言语表述出来。
(4)出示大自然的声音对应的事物(现象)图片,与之前的交流结果进行印证或纠正。
(5)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自然风景,丰富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6)小结。大自然里有山有水、有动植物,有各种自然现象(例如雷电)。
大自然中蕴藏着很多奥秘,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揭示出其中的道理。
2.了解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科技史实
(1)阅读。学生看图、看拼音自读短文,然后互相讲讲达尔文的故事。
(2)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3)总结。我们要像科学家达尔文一样,爱自然,多观察、勤整理、记录、善坚持。
(三)下课
第三篇: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1课 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1.科学知识
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2.科学探究
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3.科学态度、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小餐碟。教师准备:水果刀,砧板。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首先,我们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
(二)新课学习1.整体观察西瓜 西瓜 眼鼻手
(1)交流观察后的发现。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响等。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1)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起来(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滑程度、硬度;耳——听觉——声音;鼻——嗅觉——气味;舌——味觉——味道)等。3.品尝西瓜 4.小结 说一说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用各种感官 5.讨论延伸
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官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 6.保护感官
(1)总结正确保护感官的方法。
(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整理材料、下课.第2课 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学习比较方法,初步形成比较能力。3.勇于尝试新的比较方法,逐步形成仔细比较,如实描述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观察比较能力,找出被比较物体的不同和相同。
三、教学难点
渗透比较时需要统一标准。
四、教学准备
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轻重、软硬、材料不同的小球、体重秤、米尺或软尺、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棒等
材料准备建议:教师和学生自备或淘宝网购买(搜索“湘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实验材料”)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猜一猜:教师用左右手分别握着一根小木棒,这两根木棒长度相差一厘米左右、粗细不同,学生观看,提问:猜猜哪根木棒更长?
2.怎么证明呢?(引导学生想办法证明猜想,聚焦到比较方法上来,渗透比较时需要一个参考的标准)
(1)两根木棒并排立在一起,对齐底端,观察另一端谁高,谁矮;(2)也可以用直尺分别量长度。
二、活动一:比一比
1.出示颜色相同但形状有不同的四块积木,“我们先用眼睛来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颜色一样,形状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
2.提供同色(绿色)、同形状积木两块和同色(红色)不同形状积木两块,(引导学生通过眼睛观察比较,发现除了形状的相同与不同,还有颜色的相同和不同。)3.提供两个玩具球(小皮球和乒乓球或者其他大小不同,质量也明显不同的两个球类物体),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引导学生除了用眼睛还可以借助其它感官进行观察比较,重点比较轻重,学生可能还会说大小,光滑程度等。)4.提供玩具球和积木块。(或者其他两个软硬完全不同的物体,引导学生利用多个感官进行观察,充分找出它们的不同。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出二者软硬不同。)5.同桌之间,利用学具材料积木,找出相同的积木,并说说是什么相同。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总结,重点总结比较方法。(如:多个对象比较时要选择比较标准。比轻重,软硬的方法是……)
三、活动二:找我们的不同和相同
1.“刚刚我们比了很多玩具的不同和相同,我们同学自己之间可以比一比
第3课 给物体分类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品的外部特征。知道什么是分类,知道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2.科学探究
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分别经历给定标准、自定标准的分类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分类方法,提升观察、比较、分类能力,渗透归纳方法。3.科学态度
逐步形成细致认真的习惯,乐于制定不同的标准为物体分类,体会分类活动在生活、学习和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每组5根不同颜色铅笔,带橡皮头的铅笔(削尖的与未削的)各一支,普通铅笔(削尖1支、未削的2支)。
每组四个容器: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小塑料杯,带盖透明圆筒,带胶塞玻璃试管。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开门见山,交待学习任务
(二)新课学习1.认识分类
(1)出示按教材准备好的五支铅笔,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2)学生尝试分类:各小组学生根据比较的结果整理铅笔。将某一特征相同的铅笔放在一起,没有这一特征另外放在一起。
(3)教师示范分类:例如以是否带橡皮头为分类标准,整理、示范分类的过程,帮助学生提炼分类的流程:明确对象、观察比较对象的特征、找出相同和不同、选择分类标准(同一次只能采用同一个标准),依据标准分类。
(4)学生再次分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一分为二的标准(例如按是否削尖、按冷暖色、按铅笔型号、按品牌等)将铅笔再次分类。(5)汇报交流,小结(重点小结一分为二的方法)。2.分类练习
(1)提供4个不同的杯子,(2)放手让学生按一分为二的标准给杯子分类。(3)交流、评价。
(三)讲述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对动物分类的科技史,体会分类工作由来已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四)课后拓展
用学过的分类方法,整理散乱的图书。
一、教学目标
第 4 课 让我们发现更多 1.初步 认识 积木的特征,察觉稳度、形状、结构间 的 关系。
2.会对哪种形状积木容易堆叠有猜想,并记录;会在搭建中观察、比较,找到容易搭建的积木,并记录。巩固分类方法,形成动手能力。在教师指导下,能初步归纳概括容易搭的物体的共同之处。
3.分工合作搭建;耐心细致完成工作;乐于挑战,用不同形状搭建出既高又新颖的作品。
4.初步了解搭建活动在人类建筑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学生在动手做的活动中,经历并感知探究过程,体验到动手、动脑、创新实践的乐趣,激发学生上科学课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
初步 了解稳度、形状、结构间关系。
四、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自带各种形状的积木;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 积木,建筑图片 积木搭建作品图片
材料准备建议:教师和学生自备或淘宝网购买(搜索“湘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实验材料”)
五、课时安排 1 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出示一袋积木,学生 观察。(积木可以瞬间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提前挑好具备几个需要的形状)
2、挑一挑:让学生将形状不同的积木挑出来。(学生回顾观察比较的方法)
二、活动 1 什么样的物体更容易搭
1.提出问题: “什么样 形状 的积木更容易搭 起来呢?”,让学生先 进行猜测,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将猜想填写在第 9 页的记录单“猜想”一栏中。(因教材循环使用,可另备记录单).怎样证明自己想的是否正确 ?(是在让他们明白验证猜想,需要动手去尝试,并且 动手前 还要 想好 方法。)
3.全班 交流。(学生应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即同一形状的积木不断搭高,比一比谁更容易搭起来。注意引导出方法,之后让学生去进行尝试,验证。)4.学生搭建:引导学生依据方案进行搭建试验,求证推测是否正确,并及时记录(让 学生把试验结果填写在 书上 记录单中,判断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5.分类:容易搭的放一边,不容易搭
第二单元 第1课 初识大自然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大自然里有什么,知道大自然里有许多秘密值得探索。2.科学探究
能静心听声音,判断和想象大自然中的事物。尝试搜集自然风光图片,尝试向同伴介绍大自然风光。3.科学态度
感受自然的美丽、神秘,让学生热爱自然,激发探究欲;学习达尔文科学考察过程中主要方法和不畏艰辛、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提前搜集自己喜爱的自然风光照片,向大家介绍这是什么地方?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教师准备:蝉鸣、蛙鸣、杜鹃鸣叫、蟋蟀鸣叫、雷鸣等音视频资料。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大自然,是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什么是大自然?大自然里都有些什么?这节课,让我们来初步了解。
(二)新课学习
1.提取对大自然的已有认知并予以丰富
(1)老师播放来自大自然的声音(选取带有各种自然之声的声音资料,学生听音判断和想象)。
(2)学生认真听,把听到的声音与对应的物体(现象)画下来。
(3)交流。学生将头脑中一幅幅大自然的画面,用图画和言语表述出来。(4)出示大自然的声音对应的事物(现象)图片,与之前的交流结果进行印证或纠正。
(5)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自然风景,丰富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6)小结。大自然里有山有水、有动植物,有各种自然现象(例如雷电)。大自然中蕴藏着很多奥秘,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揭示出其中的道理。
2.了解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科技史实
(1)阅读。学生看图、看拼音自读短文,然后互相讲讲达尔文的故事。(2)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3)总结。我们要像科学家达尔文一样,爱自然,多观察、勤整理、记录、善坚持。
一、教学目标第2课 考察大自然——从校园开始
1.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知道一些自然现象。2.科学探究
初步经历明确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制定考察计划,经历考察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3.科学态度
乐于参与考察活动 观察仔细认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在考察中知道要爱护大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手册中考察大自然的选项表,笔,小收纳盒子。教师准备:考察提示PPT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模仿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方法,在校园中考察身边的大自然。
(二)新课学习1.明确考察对象
提问:1.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 2.我们在校园里考察身边的大自然,选取哪个区域进行呢? 2.交待考察提示(1)选择植物多的地方
(2)考察时,要记录观察到了什么和有什么发现。(3)带回2-3样大自然的物品。(4)爱护校园环境(5)注意安全
3.排队,教师带领下,在校园中的已选取区域进行考察。4.完成考察任务之后,教师带领下排队返回教室。
(三)整理
(1)各自整理自己带回的物品,并要求妥善保管好。(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为下节课作好准备。
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
第3课 大自然中的发现
认识物品的特征。初步感知自然界的物品分为有生命和无生命的 2.科学探究
培养观察、比较、分类能力。3.科学态度
细致观察,如实描述,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自然的兴趣。4.STSE 爱护环境,不破坏环境,引导学生建立科学与技术的关联。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放大镜,塑料托盘,自己考察带回来的自然物品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提问:1.观察物体,需要哪些感官参与?用感官观察时要注意些什么? 2.达尔文是怎样考察大自然的?
(二)新课学习
1.观察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1)学习使用放大镜
教师首先演示怎样使用放大镜——手持镜柄,眼看镜片中的物象,调整镜片距离物体的远近,直至看到清晰放大的物象,然后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并警示学生注意安全,例如“不要用放大镜对着太阳看,以烧伤眼睛”。(2)小组内分享自己带来的物品,讨论怎么观察每个物体(借助感官和工具)。(3)指导制订观察计划(包括观察时组内成员怎样分工,如何做观察记录)。(4)学生观察。
2.给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分类(1)确定分类的标准(一分为二)(2)自行分类
(3)展示分类结果,小组内交流,相互评价
(4)扩大物品范围(由个人物品到全组物品)再次分类(5)继续扩大物品范围(由小组到全班)再次分类(6)发现问题:物品越多,一分为二的分类标准比较难找。(7)教师指导:将物品按照有生命和无生命划分。3.考察交流会
(1)组内整理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2)全班交流,问题汇总
(3)小结:在观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与之相关的科学问题。科学家们就是这样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使得科学不断进步的。
第三单元
第1课 多样的天气
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
知道阴、晴、雨、雪、风、雾等天气现象、主要特征和相应的天气符号。(2)科学探究
初次经历较长时间地、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并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3)科学态度
培养坚持性,激发学生关注天气的兴趣。
(4)STSE(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了解到人们在监测、获取天气信息的方法与途径。
二、教学准备
各种天气的图片、录像,天气符号图片,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天气,与我们密切相关。这节课,我们要开始学习有关天气的科学。
(二)新课学习
1.认识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1)这是什么天气?
依次出示晴、阴、雨、雪、风、雾等不同天气的图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2)找晴天和阴天的特征
首先出示不同地点的晴天图片,找晴天的主要特征(太阳没有被云遮住)。接着出示不同地点的阴天图片,找阴天的主要特征(太阳被云遮住了)。(3)用符号表示晴天和阴天
首先同时出示同一地点的晴天和阴天图片两张。提问:用图形符号表示晴天和阴天,怎么画才好区分呢? 学生试画,然后交流。
最后出示教材所画的晴天和阴天的天气符号,与之对照。(4)用符号表示雨、雪、风、雾等不同天气 依次出示雨、雪、风、雾等不同天气的多个图片。找上述每种天气的主要特征。学生试画,然后交流。
最后出示教材所画的相应天气符号,与之对照。(5)看符号认天气
出示不同的天气符号,学生认天气。2.观察记录一周天气现象(1)明确任务
任务1: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会相同吗?(例如,学校,每天下午3点)
任务2:不同地点,同一时刻,天气会相同吗?(例如,不同区域的两家住地,每天7点)(2)领取任务
同学们选择任务,相同任务的几个人组成小组。(3)记录指导(4)交待注意事项 课后观察,坚持观察一周。及时记录和交流。注意安全。
3.说一说获取天气信息的方法(1)亲自观察、测量
(2)电视、广播中播放的天气预报(3)其他有天气信息的设备或人员
9点、12点、第2课 天气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能列举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们的生活影响实例。2.科学探究
多角度分析不同天气对人们的活动方式的影响。查阅整理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资料。3.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关心天气的兴趣。4.STSE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观察和长期的记录是有用的,有助于我们学习更多的关于天气的知识。
二、教学准备
图书资料、网络和终端设备、资料卡。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我们知道了各种天气现象,还要能列举天气变化对人们和动植物生活影响的例子。
(二)新课学习
1.了解天气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观察教材中的6幅图
(2)说一说:每幅图表示什么天气?人们在干什么?还适合干什么?
(3)播放人们在不同天气中从事不同活动的图片资料(验证学生所说,丰富学生认知)
(4)依次出示放风筝、冬季户外运动会的场景图。(5)说一说:以上活动,在什么天气进行比较好?(6)小结
2.了解天气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1)观察教材中的4幅图
(2)说一说:蝴蝶的行为有什么变化?蒲公英的形态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变化与天气有关吗?
(3)对照教材场景图,教师讲述蜜蜂与天气的故事。(4)提供学生查阅天气对动植物影响的资料(5)进一步交流(6)小结
第四单元
第1课 生活中的材料
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
认识、辨认生活中的常见材料。知道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2)科学探究
经历观察、比较、归纳、分类等方法了解到常见材料的相同与不同。学着使用材料概念图,分类整理物品。(3)科学态度,STSE 体验到材料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而意识到科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生活中的材料多是以组合的形式存在的。
二、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各种单一材料制成的物品,如吸管、纸、抹布、镜子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看看我们的身边,课本是用纸印制的,衣服是用布做的,因此,纸是印制课本需要的材料,布是做衣服需要的材料。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二)新课学习1.认识常见的材料
(1)依次出示教材上提供的6种单一材料制成的物品
(2)思考:图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什么材料可以制成什么物品?(3)指导学生表达。
例如:吸管、矿泉水瓶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可以制成吸管,塑料可以制成矿泉水瓶。
(4)针对其余5种材料制成的物品,学生照上面的方式依次表达。(5)小结:塑料、金属、纸、玻璃、木头、布,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6)出示更多由以上6种单一材料制成的物品或图片。(7)按照材料的不同,将各种物品分类。
(8)观察比较这6种材料有什么不同(如光滑度、软硬度、透明度等)。(9)小结:同种材料可以制成不同的物品。同类物品,也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成。
第2课《纸》
一、活动目标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2.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3.能与同伴合作,较细致地进行操作活动。
二、活动前期经验
1.幼儿会折纸,学习画折痕的简笔画、写数字。
2.教师试试纸上能放几块积木,根据纸的强度选择用多大的纸。
三、活动准备 1.铅画纸若干。
2.积木多块,小组记录表。3.每人四张纸
四、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1.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师:这是什么?纸有什么用?
师:你们能不能让纸站起来呢?每个人从桌上拿一张纸,想想办法,让纸能自己站起来。
2.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折、卷等方法,自由探索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师:噢,你让纸站起来了。你是用折的方法。你折了几下啊?两下。你呢,数不过来了。你是用卷的方法。3,小结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了,看看谁的纸站得最稳?
(二)、再次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探索
1.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能摆放积木。师:站起来的纸上能摆放积木吗? 2.幼儿猜测后,教师拿一块积木尝试,全体幼儿发现纸上是可以放积木的。3,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4.鼓励幼儿尝试。
师:确实纸上能放积木,纸的哪种变化能让放的积木又稳又多呢?我们每个人可以用纸试试,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几块积木。5.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规则和要求。师:两人一组试一试,每一组一张表格,让我们把纸折的样子画在这个格中,猜的数量都记在“?”号的格子中。两人商量一下,一个记,一个放,也可以轮流放。6.幼儿将自己的猜测记在格子里。7.分组尝试将纸折叠后可放多少块积木。(三)、讨论,再次进行实验
1.幼儿搬椅子转成半圆坐,一起参与讨论。2.出示不同幼儿折的纸,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师:怎样才能放更多的积木?
师: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纸折的次数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要把纸对齐折;先让纸自己能站稳,再小心地轻放积木,不能碰桌子。3.设置挑战,再次尝试
师:刚才,我们在纸上放的最多的是14块积木,现在大家换张纸重新折,再试一次,比一比哪组小朋友放得最多。
4.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第二次记录的要求。师:两人一组
第3课 塑料
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 了解不同(2)科学探究
经历观察、比较对不同的塑料的过程,训练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3)科学态度,STSE 能意识到塑料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感受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树立安全、健康的生活意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不同的塑料袋、塑料瓶子,放大镜 学生自带品:在生活中搜集不同的塑料制品。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依次出示教材中的7种塑料制品。
塑料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材料。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塑料。
(二)新课学习1.比较不同的塑料(1)比较不同功能的塑料袋 首先出示四种不同的塑料袋。
接着提问:这些塑料袋有哪些不同?(透明度、韧性、软硬、透水性……)可用什么方法比较?不同的特性的塑料袋适合干什么?
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观察计划,交流之后予以完善,并展开对比观察活动。最后进行实验汇报和总结。(2)比较不同功能的塑料瓶
首先出示3种不同的塑料瓶(分别与指南车信箱中的3种安全标识相对应)。接着提问:这些塑料瓶有哪些不同?可用什么方法比较?不同的特性的塑料瓶适合干什么?
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观察计划,交流之后予以完善,并展开对比观察活动。最后进行实验汇报和总结。(3)认识塑料瓶安全标识
出示与指南车信箱中的3种安全标识相对应的塑料瓶图片 讲述安全标识的用意
2.调查家中塑料瓶的作用是否安全(1)明确调查目的(2)选用恰当的调查方法(3)做好调查记录(4)分析,得出调查结论。(5)做好安全宣传。
第五单元 第1课剪子和刀具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剪子和刀具的特征、结构,知道剪子和刀具有不同用途。2.科学探究
经历使用剪子和刀具完成制作纸制物品的过程,总结剪子的使用方法。模仿设计制作小挂件。3.科学态度、STSE 树立安全使用工具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意识到改进工具的意义。
二、教学准备
学生用剪刀、裁纸刀、其他种类的刀和剪、手套、石块。
做小挂件的材料和工具:剪刀 笔、裁纸刀、线绳、胶水,薄厚不同的彩纸。
三、教学时间 1至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出示各种漂亮的窗花图片。剪窗花,需要使用剪子,有时,事先还要用刀具把大纸裁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剪子和刀具。
(二)新课学习1.分开一张纸
(1)提问:包书皮,需要把一张大纸分开,怎样才能分开呢?
(2)学生回答之后,出示教材中提供的3种方法(图片):用手撕开、用剪刀剪开、用裁纸刀割开。
(3)观察比较裁开纸的效果。
(4)讲解使用剪子和裁纸刀的安全要求:既要防止伤害自己,也要防止伤害他人。(5)教师示范操作。
(6)学生实操。教师巡视指导。(7)再次比较3种分纸效果。
(8)小结。使用工具比直接用手撕能更好地达到要求,工具是我们的“好帮手”。2.制作小挂件
(1)出示小挂件的图片或实物,提出任务:过新年,我们一起制作一些小挂件装扮教室,烘托节日气氛。
(2)思考:做这样的小挂件,需要什么材料和工具?怎样做?(3)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出示并解读小挂件设计图、分步制作示意图。(4)根据教师的范例,学生分组交流并口述设计及制作思路。
(5)教会使用剪刀的小窍门(用剪刀的刀口后部剪硬纸片,用剪刀的刀尖部分把彩纸剪成碎纸条)。
(6)交待注意事项,尤其注意安全。
(7)分发材料和工具(材料:如薄厚不同、多种颜色的彩纸、线绳、胶水;工具:剪子、裁纸刀、笔等)。(8)学生实操。教师巡视指导。(9)作品展示和交流。用挂件装饰教室。3.认识多种多样的剪子和刀具
(1)出示多种多样的剪子和刀具实物,配图简介名称,并演示操作
第2课其他常见工具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锤子、筛子、漏斗、镊子等更多常见的工具,知道他们的用处。知道安全使用工具的方法。2.科学探究
尝试建立工具的结构、用途、操作方法三者的联系,能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工具完成指定的工作。3.科学态度、STSE 初步体验和认识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大胆地表达探索使用工具的经验。乐于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工具类物品:漏斗、老虎钳、镊子、转笔刀等
操作类物品:需要削的铅笔、铁丝、瓶子棉花等、螺丝类积木玩具(内有扳手、螺丝刀、锤子)。
三、教学时间 1-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儿歌导入:小锤子,敲敲敲;小钳子,夹夹夹;小剪刀,剪剪剪;订书机,咔咔咔。小小工具用处大,本领强大人人夸。
儿歌中说了哪几种小工具?它们各有什么用途?你还知道哪些工具?
(二)新课学习1.认识更多的工具
(1)出示与教材中7幅插图相对应的工具实物。(2)说一说:这工具叫什么?它有什么用途?(配图)
(3)出示学生自带或者教师准备的其它工具,像前面一样进行介绍。
(4)观察比较这些工具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用途,继续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的关联。
(5)想一想:如果缺少了这些工具,会带来哪些不便? 2.巧用工具(1)出示教材中的6幅插图
(2)明确需要完成的任务(削铅笔、舀红“汤园”、瓶中取棉花等)。
(3)出示教材中提供的工具插图,遇到不认识的先注意观察它的结构,猜想其用途。
(4)想一想,完成某个任务选用什么工具合适?(记录下来)(5)交待注意事项,提出安全操作要求。
(5)试一试,比一比,是这样吗?(与之前的记录对照)(6)交流。说一说试用工具的体会。
例如:削铅笔时,使用转笔刀最方便,其次是水果刀,剪刀的一侧刀刃也可以,但不方便。又如,舀红“汤园”,试了好几种工具,还是用漏勺最方便。
(7)小结。工具是我们的好帮手。选用合适的工具可以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
第四篇:湘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写写帮推荐)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水
第1课 认识水
教学目标:
1.能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水的物理性质,认识到水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的液体。
2.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表达和描述实验结果。3.初步认识水占据空间。
4.在活动中能够细心观察;能够合作互助,善于交流;能用证据说明问题。教学重点:
观察水、辨别水,认识水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
水无固定形状。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烧杯、平底烧瓶、锥形瓶、试管、U形管、牛奶、酒精、水、植物油、盐水、一次性筷子或棉签、托盘等
演示材料:1个透明塑料桶、石头、小石头、细沙、水,自然界中各种水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观察水
1.老师口渴了,带了一杯纯净水。水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来观察水、认识水。
2.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观察这杯水呢?(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
3.教师指导:
●用眼睛看发现水有什么特点?(无色、透明的)●“闻”有一种科学的闻的方法——扇闻法。大家用这种科学的方法闻一闻,发现水有什么特点?(无气味)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尝”,对于不明的物质我们千万不能随便尝,今天我准备的是纯净水,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尝。尝也有方法,我们用吸管蘸取一点放舌头上尝尝。大家用尝的观察方法又发现水有什么特点?(无味道)
4.小结过渡:我们通过看、闻、尝,发现了水的哪些特点?(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的)我们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形状,西瓜是球形,粉笔盒是方形„„,那水有形状吗?我们把水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
5.在这几个容器里,水是什么形状?你还能制造不同形状的水吗?如何制造呢?(气球装水,可以变各种形状,材料袋里配有气球,可课后试试)
6.完成活动手册第一课涂色题。把水放入以下几个容器,水是什么形状的?用你喜欢的颜色画出水的形状。
7.想一想:水有固定的形状吗? 8.看板书,总结水的特点。
9.像水这样能够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的物质叫做液体。(板书液体)像水这样能够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的液体还有哪些?
二、活动一:辨水识水
活动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水的基本特征啦,让我们利用这个知识来解 决生活中的一个小问题吧。
1.提出任务:
(牛奶、醋、水、食用油、盐水)
师:每个小组桌上有五杯物质,分别标明了1、2、3、4、5号,其中就有纯净水,我们试着找找纯净水。大家在找的过程中觉得可能是纯净水的放桌面,觉得肯定不是纯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净水的交上来。
2.分组活动:
(1)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2)汇报说说方法和理由。
(3)回顾刚才的活动,你们刚才是用了哪些方法找到这杯纯净水的?首先用的什么方法,然后用的什么方法?填写记录单。
(引导学生分析辨识的顺序,什么样的顺序更合理、安全、快捷。最后能得出人们辨识时一般遵循一看二闻三品尝的原则。)
三、活动三:水占空间 1.观察魔术: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塑料盒,(展示一下)里面是空的。下面,我要表演一个魔术。我先往里面装几个大石头,装满了,还能装这样的大石头吗?再装一些小石头,不能装小石头了。还能再装一些细沙吗?细沙也装进去了,又装满了。还能装吗?装什么?为什么还能装水?(里面还有空间,水因为可以流动,还可以装进去,水可以占据里面剩余的空间。)
2.归纳概念:
师:适时板书,水占据空间。看来大家对水的认识又进一步了,有了新的发现。
师:反过来,假如:先装满水,还能装石头吗?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四、拓展:说说大自然哪里有水
1.我们生活中离不开水,自然界中到处都有水。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 水?这些水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利用PPT出示一些自然界中水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水域。图片或资料中,可有隐含水的形态变化的内容,如教材展现的有晶萤剔透的露珠,也可以展示雪山上覆盖的冰层,以此拓宽学生的认识。)
板书设计:
认识水
用气泡图形式板书水的特点
教学反思: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2课 比较水的多少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提炼“统一标准”的思想方法。2.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并实施。3.动手自制刻度杯,了解刻度杯的优点。
4.尊重证据,用证据来说话。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能积极思考。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教学难点:
提炼“统一标准”的思想方法,并能想办法利用标准小杯制作刻度杯。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粗的杯子、高的杯子、一次性塑料杯、小杯子、饮料瓶、直筒玻璃杯、记号笔、尺子、水槽、电子秤等。
教师准备材料:两个盛水瓶(瓶子相同、水位不同)、两个盛水瓶(瓶子大小不同,水位相同)、两杯水(直径大的杯子里水位低,直径小的杯子里水位高)、红墨水、已制好的刻度杯。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依次出示三种情境进行比较:
第一组:出示两瓶水(水位不一样,瓶子相同)比谁多。
第二组:再出示两瓶水(水位相同,瓶子大小不一样)比谁多。
第三组:再出示两瓶水(水位不同,瓶子大小不一样)比谁多。并说出理由。
(逐步引发思维冲突。表面上是结果的冲突,其实质是学生比较思维中标准不统一的冲突,这就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导入:第三组的两瓶水,到底哪杯水多呢?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二、活动1 哪杯水多
1.到底哪杯水多?(学生自由猜测)
怎样证明我们的猜想?(实验、试一试、比一比)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口头设计实验,进行交流、评价和补充,完善实验设计。如材料、方法(特别提到做记号)。
3.学生进行实验。同一组用同一种实验方法。4.分组汇报。(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比较方法虽然很多,但都是有一个比较标准的。)
5.引导提升。综合各组的实验方法,教师引导:比较的方法虽然不同,但用这些方法比较时有什么相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那就是都确定了一个标准来进行对比。至此完成思想方法的提炼——“统一标准”)
三、活动2 自制刻度杯
1.提问:通过实验,我们比较出来这两杯水哪杯多?那多多少呢?
2.讨论:学生自由回答,然后教师提示用小杯子装水,看看各能装满几小杯,最后再来比多少。
3.过渡:这种方法可以比较出水的多少,但操作时,麻烦费时,而且容易将水洒出来。如果要比较更多杯的水,怎么知道多多少呢?
4.我们可以制作一个刻度杯。(出示老师做好的刻度杯,引导学生思考“刻度杯”的制作关键:装满一小杯水倒进大杯里,在水面处做记号。)
5.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完成制作。
6.再用自制的“刻度杯”去比较水的多少。7.“刻度杯”有哪些优点?
8.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刻度杯”及用途。
板书设计: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比较水的多少
统一标准比较 自制刻度杯(图)
教学反思: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3课 小水轮
教学目标:
1.知道流动的水有力量并能举例说明。初步了解人类科学利用流水的历史。2.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教材图示,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3.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
4.积极思考、大胆设想。注重实践,尊重事实。能意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初步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教学重点:
知道流动的水有力量。教学难点:
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教学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制作小水轮的材料。(实验室提供或网络购买)教师准备材料:与流水有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水转筒车图片。也可利用筒车相关视频导人,介绍它带来的好处。
2.提问:水轮是怎样转动的?
3.导入:我们自己制作一个小水轮来进行探究吧。
二、活动1 制作小水轮
1.观察安装图:认识制作小水轮所需的材料零件,了解安装步骤。
2.学生根据安装图或材料说明书进行组装,教师可示范,巡视给予指导。
3.组织学生对小水轮进行展示,并交流安装经验。4.教师可视具体情况要求学生改进制作。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课后做出更多的小水轮。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三、活动2 让小水轮转起来
1.怎样让小水轮转起来呢?(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去发现:小水轮是靠流水的力量转动起来的)
2.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转得更快呢?(引导学生分析并进行实验尝试)发现流水的高度、流量、压力和水轮叶片的形状、面积、安装角度等都可能会影响水轮转动的速度。
3.汇报展示。体验“流动的水有力量”。怎样让小水轮转得更快,用不同的实验结果寻找产生的原因,从而初步体会到要建立因果联系需要控制实验条件。
四、拓展活动
1.自然界、生产生活中流水的力量展示。课件出示图片:竹排、水力发电站和洪水决堤。
2.流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呢?(从正反两方面提醒学生要用辩证的观点科学地看待自然事物,使学生认识到事物具有两面性。)
3.小结提升:我们要利用科学来减少水害或者其他自然伤害的发生,并将它们作为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造福人类。
板书设计:
小水轮
靠流水的力量转动
教学反思:
第五篇:三年级科学上册试题 一课一练4.4《 沉与浮》习题-湘科版(无答案)
4.4《
沉与浮》习题
一、填空题
1、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
2、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要受到()。
3、淘米时()浮在水面上,()沉到水底下。
4、浮在水面上的游泳圈,利用了()。
5、同体积的铝片比水重,所以在水中它要(),把铝片做成盒状,它的()没有变化,它的()变大,受到的浮力增大,所以能浮在水面上。
二、判断题
1、水中的鱼并不受到水的浮力。()
2、钓鱼用的浮子依靠水的浮力浮在水面上。()
3、把一块石头放入水中,它立即沉入水底,这说明,石头不受水的浮力。()
4、轮船在水中受到了水的浮力。()
5、潜伏在水中的潜水艇不受水的浮力。()
6、漂在水面的物体比沉在水底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
7、重的物体在水中一定下沉,轻的物体在水中一定上浮。()
8、物体浸入水中越深,所受的浮力越大。()
9、乒乓球在浮出水面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越来越小。()
10、潜水艇靠改变受到的浮力来上浮下潜的。()
三、单选题
1、关于浮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同一物体漂浮在不同液体的液面时,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不等
B.物体完全浸没在同一种液体中,在越深处它所受的浮力越大
C.漂浮在液面上物体所受的浮力一定大于沉到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
D.漂浮在液面上物体所受的浮力一定小于它所受的重力
2、一条小鱼吐出的气泡在水中的上升,关于气泡受到的水的压强和水的浮力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受到水的压强增大
B.受到水的压强不变
C.受到水的浮力增大
D.受到水的浮力减小
3、小华在游泳池游泳,当他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若水底布满小石头,则下述体验与分析合理的()。
A.脚底疼痛感觉减弱,因为人越来越轻
B.脚底疼痛感觉减弱,因为水对人的浮力越来越大
C.脚底疼痛感觉加重,因为人越来越重
D.脚底疼痛感觉加重,因为水对人的浮力越来越小
四、简答题
1、为什么在水中能把一个人扛起来,在岸上却不能?
2、轮船是怎样利用沉浮原理在水中航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