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草原教学反思(推荐5篇)

时间:2020-02-15 15:1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草原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草原教学反思》。

第一篇:语文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记述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原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草原教学反思1

《草原》是老舍先生采访内蒙草原的一篇特写。作者用细腻的笔调,以饱满的热情向人们展现了内蒙草原的迷人景色和浓厚的草原风土人情,赞美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谊。

文章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样一个对偶句浓缩了依依惜别的感人场景,这句话是文章感情的升华,也是文章中心的表达。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农村的孩子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

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文字,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课文,抒发美的情怀

课中,我努力让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通过自己投入地诵读,让孩子们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感受课文中作者描述的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

借助多媒体展示与文字内容相符的美丽的草原图片,学生走进语言文字里了,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来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着草原的无限秀美。然后,我抓住重点语句,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绣上的白色大花、翠色欲流”等,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感悟、理解。

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语言文字”产生了自己的读书见解,对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语言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学生经历了这一读书过程,心中自然产生了诸多感受,再安排配乐吟诵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朗读出来,用有声语言再现美,表达美。多媒体的应用,减少了繁琐而徒劳无功的讲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草原教学反思2

踏上草原一直是我和孩子们的梦想,遗憾的是久未成行;这堂《草原》,经过课前的精心准备,深入挖掘教材,与学生融洽配合,终于实现了一场心灵的旅行。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在识字写字中渗透语文味

结合课标中提出的“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这一

目标要求,在教学生字环节,我重点抓住了“貌”字的字源进行呈现和讲解,通过汉字的演变,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了主动识字的习惯。

学习渲染和勾勒,除了认读准确,更要理解词语的含义。我通过图片的方式给学生呈现,用与之前学过的《鱼游到了纸上》中出现的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进行对照,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同时又引出之后要学到的“白描”“细描”写作手法,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二、在阅读中挖掘语文味

首先,课堂的开始用儿童诗导入,既轻松自然,又充满诗情画意,给学生提供了从另一种角度欣赏草原的视角。

其次,在文本的解读时,侧重了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比如通过浏览课文,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景和人的特点;突出了阅读批注能力的训练,比如,让学生画出感觉优美的句子,并想一想为什么觉得美;侧重了文本写作思路和技巧的挖掘,最用心设计的就是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分析,从比喻、拟人、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中体会细描手法的精妙,通过二至五段“握手再握手”这样白描语句的朗读和体会,发现另外一种文字的魅力,体会不同写作目标可以选择不同写作手法的道理。同时,将第一自然段转换成小诗的形式,师生共同朗读演绎,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让学生欣赏文字的美。

另外,课堂最后依然采用以往推荐阅读的方式,既有同一作者文章的推荐,也有同类作品的推荐,为学生关联阅读打开一扇大门。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够成熟之处,一是教师自身的教态不够热情大方,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有待加强;二是课堂后半部分处理有些仓促,白描手法的引导和挖掘不够深入,学生掌握起来还有一定难度;最后,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仍存在参与不够积极,部分学生不主动的问题,这些都应该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提高。

第二篇:《草原》语文教学反思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1

《草原》是一篇集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文章既写出了草原的独特风光;又写出了蒙古同胞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古族人民的心灵之美,各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全篇文章文笔优美、语言清新流畅,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闹欢腾的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的`学生很难体会到草原那种一望无际、满眼都是绿色的美。于是我准备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想象、感受草原的美,听一首描述草原美景的歌曲,学生闭上眼睛随着歌词想象那儿的景。

让学生爱上想象,为学生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从此在智慧的天空自由翱翔。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2

教学目的: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句子意思,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感受草原人民对这片神奇的土地的深切的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诗歌,感受牧民的幸福生活,产生热爱草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诗中出现的拟人、比喻等句子,体会草原的美,牧民的幸福生活。

教学难点:

理解“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思读中绘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草原的图文资料、音像资料、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歌声飞扬激情引领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导入新课)

师: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大海是鱼儿的家,美丽的大草原是牧羊姑娘的家。一首由蒙古歌手德德玛首唱,并在近三十年岁月中久久萦绕在人们心头的动人旋律,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直让人们对内蒙古有着无限的遐想与神往。

现在,让我们也来聆听这优美的旋律,欣赏大草原的无限风光,边听边看边想,这首歌能使人们想到什么呢?

(预设: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如草原的美,到处是绿草鲜花;天空也是那么蓝;牛羊遍地。或是想到诗歌《敕勒川》)

2、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这节课,就让歌声引领我们共同走进草原、亲切草原、品味草原(板书课题: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齐读课题

过渡:草原我们总是用辽阔、宽广、无边无际来形容,其不知,在它那博大的怀抱中,有着无数的美景,风吹草浪,鲜花点头,蓝天、白云、绿地令人神往。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听读课文,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感受,美丽的草原究竟美在哪里呢?

二、配乐读文,再现草原

1、师配乐读文。提问:美丽的草原究竟美在哪儿?

(相机板书:景色美生活美)

2、草原的景色美,生活也美,相信同学们读得会更美。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要学习的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3、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并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可以说子的结构,组词,换偏旁等方法识记字形)

4、汇报检查

(1)大屏幕出现生字,生读,并说说记忆方法。

(2)多音字“撒”(可以请学生回忆前面那篇课文曾出现过?《父亲的菜园》中读成sā撒尿,本课读sǎ)

(3)读一读本科的生字

5、生字我们已经认识了,可是你能读一读么?(找生读课文)

三、图文并茂,置身草原。

1、师:草原景色美,生活美,作者又是抓住了哪些词语来展现草原美的呢?找同学读一读,说一说,从这首诗中都知道了什么?

(预设:草原遍地都是绿色;鲜花盛开引来无数的蜜蜂和蝴蝶,还有各种小鸟在歌唱;轻轻的溪水缓缓流淌;牛羊骏马就像天上的云朵和璀璨的珍珠;比喻句:毡包好似白莲花)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绿草彩蝶碧水骏马牛羊毡包

2、过渡:这些优美的词语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大屏幕出示词语)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词语,谈谈这些词语是你想到什么?

(学生:想到了大草原上风儿把绿草吹动,好像一层层麦浪,蝴蝶展翅飞舞,彩云映在清澈的溪水中,聆听鸟儿的叫声,好像置身于仙境。)

你能把头脑中的画面画一画么?(组内共同完成)

3、展示作品,请生介绍自己的画。

4、同学们用自己的画笔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看来,你们也非常的喜欢,是呀,置身于这美丽的仙境,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它是那么的坦荡、辽阔,大地万物都包容于此。老师突然有想喊想唱的冲动,你们想么?就让我们大声的朗读一下,把我们心中的烦恼统统抛掉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就是草原的人,草原就是我们的家。

5、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心中也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并且老师把它们绘制成一幅幅画面,你们想看么?(点击词语展示美景边介绍)

(师:风吹绿草好似麦浪,彩蝶纷飞花争艳,一湾碧水映斜阳,水清草美育牛羊,绿色的海洋泛波浪,春光万里美如画,遍地花朵迎朝阳,百鸟齐唱草原美,彩云朵朵染碧天)

多美呀!1975年作者火华来到锡林郭勒草原,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草原,一下车,就被眼前景色惊呆了,蓝天白云下芳草萋萋,鸟语花香牛羊遍野。夕阳西下,一顶顶蒙古包上空炊烟袅袅,火炉上奶香阵阵,草地上歌声嘹亮,怎能不让作者浮想联翩呢!

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激动心情么?你能带着这种情感在读课文么?

(生:老师读了课文,我有个问题不明白,“牧民描绘幸福景”描绘的是什么?)

四、突破难点,畅游草原

1、师:“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美丽的家谁不爱,内蒙古大草原的牧民更爱自己的家,他们自己当了作了主,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使家乡更加多彩。想当年是凄苦的马头琴声伴随他们四处漂泊,地主、王爷逼死他们的亲人,夺去他们的牛羊,苦难和泪水让他们流浪,鲜血染红了绿草地。复仇的决心令他们催动骏马奔向红旗飘扬的地方,是毛主席,我们的党给了他们雄鹰的翅膀,让他们拔起刀枪消灭恶狼,让草原再现蓝天绿草,牧民们看是幸福的明天,他们要让苦难的草原变成欢笑的海洋。所以才有了今天幸福的美景。

(出示现在的草原的风光和现代化的设施)

2、师:仔细看,这就是你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草原张开了怀抱迎接五湖四海的来宾,在座的老师们也想去游览观光,想请你们这些草原的小主人做导游,你能介绍自己的家乡么?(给5分钟做准备)

3、请出勇敢而又热情的小导游,带我们共同畅游美丽的草原

五、热爱家乡,不忘草原

这一趟草原之旅,老师不仅欣赏到了草原的风光美,还看到了草原的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冬不拉轻快的弦音奏出了你们的友好与热情,香甜的酥油茶令我们久久难以万忘怀。美丽的草原我还要再来,你们欢迎么?

那就让我们和草原轻轻说声再见,美丽的草原,我们会记住你,不久的将来我还会再到来。大家一起有感情的再读一遍课文好么?

师:草原儿女爱自己的家,我们也爱自己的家,老师要请你们写一写,(大屏幕出示,请生读)相信我们的家乡九台,也会在你的笔下熠熠生辉,看看那位小诗人能把我们的家乡描绘的最美,最让人留恋。

教学反思:

一、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感悟。

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学探究,弄清“你从哪些地方感悟到了草原的美”这个核心问题,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习的体会。在研读时,我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学生抓住遍地花想象到草原到处都是花,彩蝶纷飞想到各种颜色的蝴蝶在百花丛中翩翩起舞,百鸟唱想到很多鸟在草原上叽叽喳喳的叫着……在此基础上,我还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并结合课件让学生想象,这样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的画面,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二、运用课件营造学习氛围。

教学中我搜集了很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把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吸引过来,一下就将同学们带进了学习的氛围。在授课即将结束时,我让学生亲耳聆听这首歌,并欣赏大草原的无限风光。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有的同学甚至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翩翩起舞。整节课在歌声中结束,使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抓朗读走进文本

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强。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气氛。我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男女生比赛读、喜欢读的同学起立来读、评价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朗读中的无限乐趣,使语文教学变的生气勃勃,促进学生感悟能力的发展。学生一旦读进去了,那么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再熟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背诵就水到渠成了。

四、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叶老一句“教是为了达到不教”道破了阅读教学的天机。“教”怎样达到“不教”呢?它的关键在“教”的内容,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懂得一篇文章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等,更重要的是教学生阅读方法。掌握了方法,学生才自能阅读,教师才可能“不教”。在学完歌词的第一小节,我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此段的方法,学生在相互启发的基础上,总结出读文找句子,抓词来理解,感情来诵读,熟读背下来。然后进行学法迁移,学生再去学习第二、三小节歌词,也就轻松自在了。同时我又引导在理解的基础上去积累,并且让学生感悟背诵的方法。进行及时的总结,逐渐形成学生学习的能力。

五、读写结合,创编歌词

学文后,我还让学生以《美丽的长春我的家》进行仿写训练,效果较好,我发现他们写完后还在互相欣赏呢。我想语文教学就是要既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要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这样才能相得益彰。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3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远客部分,我问学生:为什么把前来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学生的回答就多种多样,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接下来的问题是:蒙古族人民见到原来的客人,为什么不下马交谈,而是立刻拨转马头?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与学生共同评价,教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1、《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淳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脉络清晰,衔接紧凑,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淳朴简练,生动感人;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课前,我收集了许多优美的草原图片和音乐,为上好这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和音乐,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在音乐的伴奏下,我范读了全篇文章,学生还没有接触课文,便被草原的美丽风光吸引住了,从而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很好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接着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读,自读、指名读、赛读等朗读形式,走进课文,理解课文。学生们读得绘声绘色,入情入境。充分地感受到草原的碧绿辽阔的特点。

2、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例如: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哪个词?(生答: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这一设计,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展开学习,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3、在进行“夕阳话别”教学环节时,我创设蒙古包外依依惜别的情境:找同学扮演主人和蒙古族老乡。设计了一道拓展练习题:此时此刻,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是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环节,使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情感得到了升华。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精读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充分发挥想象,受到美的陶冶。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抓住“明朗”一词,让学生再去找出具体表现出明朗的一些句子来品读,然后让学生读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学生通过朗读和理解就了解了那是作者受到美的感染,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

三、不足之处

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的地方:1、在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得不够,使学生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地锻炼;2、老师的评价语过于单一,应具有针对性;3、不能够兼顾全班学生,对于学困生还需多关注。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人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习。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走进文本。然后围绕中心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最后,创设一个夕阳话别时的情景,拓展想象,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4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不过,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决定了教学的难度,再加上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挑战。在讲课之前,我就在思考,如何能指导学生把这篇文章学好呢?课后,我觉得蛮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某种启迪。在第一课时,我就播放了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投影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在音乐的伴奏下,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学生还没有接触课文,便被草原的美丽吸引住了,从而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很好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二、兵分两路,既重景色的欣赏,又重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首先写草原的美丽景色,再谈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我首先让孩子们学习有关景物的描写,然后再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民族情谊。这样的教学,侧重点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

三、注重朗读,在读中感悟

我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读。学生们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走进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我尽可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5

《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让学生去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的勤劳、欢乐。

在教这一课时,我首先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方面,从看图入手,先引导学生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内容,然后再指导朗读。在朗读的时后,先让孩子们自由诵读,然后听老师范读。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多给予读书的技巧,通过熟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其次,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利用图片和音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比较抽象的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比如,我用一张春天茂密的草原图来解释“铺满新绿”,你看到草原的`颜色是什么样的?草原的草刚刚发出新芽,嫩绿嫩绿的,而且到处都是,所以课文中说(铺满新绿)。再如我让学生听听牧羊人的歌声,让他们从欢快的歌声中感受牧民们辛勤劳作时喜悦的心情。这节课我把读书和观察画面结合起来,有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6

教完《草原》一课,我觉得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课后进行如下的反思:

一、准备不足,考虑不周全

在教学设计中,我有设计了学生部分的回答,但在孩子们别样的思维中,别样的回答中,我没能及时反应并加以点评,这充分说明了我在备课时候考虑欠周,准备得不充分,在课堂上没能变通,思维受到了限制,一味的按照设计的走,一步走错,步步错。

二、埋头书本,未能及时赞赏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同时,要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评议,面对学生精彩的发扬,我竟然忘记了“赞赏”这两个字,甚至最基本的鼓励话语和眼神也没有。对学生的发言,又没能及时地给予点评,从而让学生对自己的回答都一头雾水,挫伤了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我死板的照着我的'教学设计去走,整节课,我仿佛是用一个个的问题当稻谷引导鸟雀们进食,没有给孩子们更多的选择,但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能在我心不在焉的情况下,做出一个又一个跌宕起伏而又精彩的回答,这着实让人兴奋,我没能及时地引导,导致孩子们慢慢地沉闷。

三、文本细读,未能有效

在课堂上,虽然我抓住了一些字词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感情人物形象,但在有效上,未能表现出来,大多是点水蜻蜓,点到即止,因此学生跟着我的脚步,“饱食”了文本,却食之无味,腹中无物。

此外,对文中要弄明白的“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文眼,也没能引导孩子们通过回顾全文来加以理解,在他们还在慒懂之中,我已经结束了全文的教学。

四、几点启示

1、多练语言基本功,让自己的语言更加生动精彩,让自己课堂上的过渡能够水到渠成。点评学生时,多从小处着眼。

2、与学生交流时,应该更加平易近人,自然一些;要多关注学生,不要一味关注自己的教科书和课件,学生一旦发觉自己被忽略了,兴趣自然不高。

3、学会及时指导学生,给予孩子以鼓励性的语言或暗示,如果多给孩子一次机会,也许能改变孩子一生。

4、课堂上,多让学生自主阅读。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学习母语尤其要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7

《草原》是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深入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一、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首先,我在课前已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2、其次,为了更好地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一方面,我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将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草原的美景分为三大部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图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

3、我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通过让学生们划分段落,总结段意,让学生们整体地把握了文章的结构,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的巧妙。

4、由于品读优美语句,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于是,我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此外,我还出示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优美的句子,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从而更进一步深入地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相互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5、最后,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走进西部,了解西部和热爱西部。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结如下:

1、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的熏陶,产生共鸣。在这课中,我投影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吸引了同学们,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兼顾两方面,既重景色的欣赏,又重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首先写草原的美丽景色,再谈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我首先让孩子们学习有关的景物的描写,再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民族情谊,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朗读,在读中感悟。

我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们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走进课文,理解课文。

三、不足之处

虽然这一课的学习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课中,我还有不足的地方。我觉得我的语言还不够优美,语气语调的把握上有欠缺,在对学生的回答问题上的激励评价针对性不够。

四、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增加课件中对草原景色图片的展示,注重自己的语调、语气,以自己的语言魅力感染学生,及时、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回答,给予回答精彩的同学以肯定,给予回答不到位的同学以鼓励和点拨,使得这节课互动效果更突出。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8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本课重点一是让学生通过文章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对草原美景及人民热爱的`情感;二是在阅读课文中学习、体会作者是如何准确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从而提高表达能力。课后“思考练习”题,也是围绕“学语言、用语言”这一特点编排的。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不足:

本课教学重点之二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学习、体会作者是如何准确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从而提高表达能力。课后“思考练习”题,也是围绕“学语言、用语言”这一特点编排的。教学设计中,我也是围绕这一重点设计的,但是在讲解“那么……那么……”、“既……又……既……又……”这两个词时,只留于表面,没有深入进行讲解,应该告之学生:两个“那么”连用,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既……又……既……又……”之间是并列的关系。然后启发学生用这个词造句加深理解就更好了。因课上的失误,作业中学生在对这两个词进行造句时错误率较高。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9

原文:

内蒙(měng)古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kuò)而又美丽的。

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fù)盖着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mò)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qiàn)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dāng)花,散(sàn)发着阵阵清香。

草原不仅(jǐn)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矫(jiǎo)健的雄鹰(xióngyīng)在自由地飞翔,百灵鸟在欢快地歌唱。成群的牛羊安闲(xián)地嚼(jiáo)着青草。小马驹(jū)蹦蹦跳跳地撒(sā)欢儿,跟着马群从这边跑到那边。偶尔(ǒu'ěr)还会看到成群的黄羊,它们跑起来快极了,像一阵风。一碧千里的草原上,还散(sǎn)落着一个个圆顶的蒙古包。牧(mù)民骑(qí)在高高的马背上,神气地挥(huī)舞着鞭(biān)子,放声歌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教学反思:

《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描写了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和草原上欢腾的场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我国草原的热爱,同时体会课文从不同方面描写草原特点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

通过听王老师的课使我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草原的美丽不仅仅表现在它的广阔,还体现在其自然景观的无雕琢,蓝天白云,大大小小清亮的湖水,湖水中闪烁的太阳的七彩光芒,绿色草原上盛开的各色野花,组成了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作者在这部分的描写中由远及近,层层展示了草原的广阔美丽。其次,草原上欢腾的场面是由动物无拘无束的活动,牧民们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构成的。课文中描写的动物从天上飞的到地上跑的,进行着各自的活动互不干扰,小牧民神气活现的歌唱着自己美好的生活。草原从静态的广阔美丽到动态的欢腾,展现了生动的生活气息。

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使我站在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心中有数,收放自如。在教学中,我按照王老师的思路,在我们班上了一节。但是我又加入了更多的相关资料充实课文的内容,如:课题“锡林郭勒”的意思;内蒙古的地图;草原上各种湖水、野花、动物活动的图片等,我把这些资料制作成课件,在课上提供给学生,作为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依据,并在学习野草时复习学习过的古诗《草》,在体会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时介绍蒙古族的民情生活,这些资料的融入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草原、对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由于有了这些资料的铺垫,学生在编写歌词时变得轻松、自如,不觉得没话可写。

结尾和小牧民一起歌唱,在歌声中结束教学,使学生觉得意犹未尽。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满了新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体现,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这样几个例子:在总结草原广阔美丽时,毕云瀚说:草原是美丽的,有一碧千里的野草,有清亮的湖水,有各种各样的野花,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锡林郭勒大草原》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广阔,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草原图画,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每每读到此文,我都会被草原的美景深深吸引,怎样让我的学生也产生这样的感受呢?为此,我精心备课,设计了多样的教学方法,引领着我的这些从未见过草原的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感悟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一步步走进这沃野千里,绿草茵茵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展示色彩艳丽的图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的老师”,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教学开始我播放草原色彩艳丽的图画,草原上各种湖水、野花、动物活动的。图片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带着这种感觉来从文字上来感受草原的广阔,美丽。使学生眼中有图,心中有话,并能激发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体会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时介绍蒙古族的民情生活,这些资料的融入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草原、对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由于有了这些资料的铺垫,学生很快理解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能说出有哪些动物在活动,对草原的喜爱不言而喻。结尾和小牧民一起歌唱,在歌声结束教学,使学生觉得意犹未尽。

二、抓住重点词,句来进行品读。

整堂课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满了新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体现。学生自读自悟,介绍大草原的美丽、广阔、欢腾,品味其中的重点词句。孩子们抓住“清亮、一洼洼”感受湖水的清透;通过“开满”“各种各样”“清香”等词感受野花的多、美、香。抓住“一直”“铺向”来理解草原的广阔。

三、放飞想像,感受美景。

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还不够,若要亲身感受草原的景色就要披文入境、发挥想像。在学习野草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通过抓住“满眼绿色”想到草很多,我问“假如此时你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昵?”学生说“野草很多,很多,到处都是绿绿的青草,真漂亮!我又继续引发学生想像那绿绿的青草一直铺向远方,都铺到了哪里?学生答:“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很远很远的地方,望不到边”。

此时,我出示了一张图片,说“那青青的野草一直铺向远方,仿佛与蓝蓝的天空连在了一起,多辽远啊!”这张图片及教师的语言给了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此时再让学生朗读则读出了草原的广阔与美丽。

在学习湖水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是难点,我用两组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谈有什么不同感受:

1、草滩上嵌着清亮的湖水。

2、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学生体会到了第二个句子不仅写出了湖水清透干净,还写出了湖水很多,但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湖水的神奇。于是,我请大家轻轻把眼睛闭上,我来描述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当然,课堂教学是难以完美的,本教学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需要改进:

1、教师语言的感染力不够,导致有部分学生发言不积极。

2、在介绍欢腾的草原这一节,没有更深的理解“欢腾”的世界。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主研读:草原的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别忘了在你感受很深的地方做上记号;接着让学生交流说感悟;最后,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我觉得通过“默读”“边读边想”,潜心会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又通过学生“放声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让学生经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阅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11

一个学生在读了《草原》这篇课文后,写下了这么一段文字。

今天,我们学了《草原》这篇课文,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真是美不胜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把小丘柔美翠绿的特点写了出来,把小丘比作成一幅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难怪老舍先生写道:“在这样的境界里,连老牛和骏马也静立不动”。是啊,连老牛和骏马都被这草原美景深深的陶醉了,又怎能不叫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假如我是歌唱家,我要让最美的歌声回荡在辽阔的草原;假如我是摄影师,我要用最高超的技术来拍摄这如诗如画的草原;假如……草原上风景美,草原上人们的热情更感人。“不知怎么得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还端来了最出名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们唱的唱,跳得跳,表达着他们对汉族人民的友好和欢迎。“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一首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怪不得老舍先生在文章最后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我觉得,这是对老舍先生语言魅力的另一个注解。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12

《草原》是苏教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六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为第二个课时的教学,我将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段,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展开想象,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美好意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待客话别)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用~~~勾画出来。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2、开展活动,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a、创设情境,模拟蒙古包外见面握手的场面。

b、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

c、如果我就是蒙族同胞,我来到美丽的阳城观光旅游,你们会怎样招待我?

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教师语言还不够优美,激励评价还应更有针对性。

3、课堂上读的层次和形式还应更多样一些,有效一些。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13

1、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设计了学生想像美景、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感受人情美、上网查资料了解草原等环节。学生通过直观和想象后,对课文内容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愤比较活跃。

2、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儿童诗童年仿写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这一点体现得不够明显。

主要问题:

1、学生放手不够,有迁的迹象。

2、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

3、第二部分处理的较仓促。

4、教师的点拨语,过渡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

5、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有待研究。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14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景色。在教学这一自然段时,我是这样做的。

先自己熟读课文,画出中心句,弄懂作者观察顺序(即从上到下)和写作特点(总分)。大体了解了这些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再细读课文。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用横线画出来。接着逐句分析,看看草原的天空是怎样样的',齐读,品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天空的明朗和作者愉快的心情。从天到地,地上作者采用的是总分的写作方法,先总写: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分析这一句:草原辽阔,一片碧绿这种美是真实的,充实的,所以绿得实在而不空洞。分别找出描写小丘。羊群。骏马大牛的句子分别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再一起朗读,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抓住比喻句,拟人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并参透写作指导,并结合这个自然段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参透。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15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我个人看来,这篇课文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定了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有是一个大的挑战。在讲课之前,我还犹豫再三,担心学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点而理解文章的“神”。而一节课下来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把我的担心全都打消了。学生们那独特的见解,那入境入情的想法,有时连我这个老师都自愧不如。

回忆教学前的准备及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引发学生兴趣,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第一课时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在范读中学生改变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读起了课文。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了时空。

文章篇幅较大,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那么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学生主体在反复读中理解,在反复说中明理。

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强。在学习《草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上的人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气氛。教师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从而真正理解课文。学生一旦读进去了,那么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

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

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每个学生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加以汇报,在汇报中全班学生没有丢掉一个知识点,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难点自然突破。

在这节课中我也找出了自身的问题:

一、课后练习中的读读写写落实不够。

读读写写中的很多词正是重点句中的重点词,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词义,而不应局限于第一课时中单纯的句词。

二、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课前总担心学生理解不透其实学生的能力很强,只要做法得当,学生会理解到位。

第三篇:《草原》语文教学反思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1

原文:

内蒙(měng)古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kuò)而又美丽的。

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fù)盖着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mò)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qiàn)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dāng)花,散(sàn)发着阵阵清香。

草原不仅(jǐn)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矫(jiǎo)健的雄鹰(xióngyīng)在自由地飞翔,百灵鸟在欢快地歌唱。成群的牛羊安闲(xián)地嚼(jiáo)着青草。小马驹(jū)蹦蹦跳跳地撒(sā)欢儿,跟着马群从这边跑到那边。偶尔(ǒu'ěr)还会看到成群的黄羊,它们跑起来快极了,像一阵风。一碧千里的草原上,还散(sǎn)落着一个个圆顶的蒙古包。牧(mù)民骑(qí)在高高的马背上,神气地挥(huī)舞着鞭(biān)子,放声歌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教学反思:

《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描写了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和草原上欢腾的场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我国草原的热爱,同时体会课文从不同方面描写草原特点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

通过听王老师的课使我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草原的美丽不仅仅表现在它的广阔,还体现在其自然景观的无雕琢,蓝天白云,大大小小清亮的湖水,湖水中闪烁的太阳的七彩光芒,绿色草原上盛开的各色野花,组成了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作者在这部分的描写中由远及近,层层展示了草原的广阔美丽。其次,草原上欢腾的场面是由动物无拘无束的活动,牧民们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构成的。课文中描写的动物从天上飞的到地上跑的,进行着各自的活动互不干扰,小牧民神气活现的歌唱着自己美好的生活。草原从静态的广阔美丽到动态的欢腾,展现了生动的生活气息。

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使我站在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心中有数,收放自如。在教学中,我按照王老师的思路,在我们班上了一节。但是我又加入了更多的相关资料充实课文的内容,如:课题“锡林郭勒”的意思;内蒙古的地图;草原上各种湖水、野花、动物活动的图片等,我把这些资料制作成课件,在课上提供给学生,作为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依据,并在学习野草时复习学习过的古诗《草》,在体会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时介绍蒙古族的民情生活,这些资料的融入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草原、对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由于有了这些资料的铺垫,学生在编写歌词时变得轻松、自如,不觉得没话可写。

结尾和小牧民一起歌唱,在歌声中结束教学,使学生觉得意犹未尽。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满了新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体现,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这样几个例子:在总结草原广阔美丽时,毕云瀚说:草原是美丽的,有一碧千里的野草,有清亮的`湖水,有各种各样的野花,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锡林郭勒大草原》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广阔,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草原图画,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每每读到此文,我都会被草原的美景深深吸引,怎样让我的学生也产生这样的感受呢?为此,我精心备课,设计了多样的教学方法,引领着我的这些从未见过草原的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感悟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一步步走进这沃野千里,绿草茵茵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展示色彩艳丽的图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的老师”,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教学开始我播放草原色彩艳丽的图画,草原上各种湖水、野花、动物活动的。图片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带着这种感觉来从文字上来感受草原的广阔,美丽。使学生眼中有图,心中有话,并能激发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体会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时介绍蒙古族的民情生活,这些资料的融入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草原、对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由于有了这些资料的铺垫,学生很快理解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能说出有哪些动物在活动,对草原的喜爱不言而喻。结尾和小牧民一起歌唱,在歌声结束教学,使学生觉得意犹未尽。

二、抓住重点词,句来进行品读。

整堂课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满了新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体现。学生自读自悟,介绍大草原的美丽、广阔、欢腾,品味其中的重点词句。孩子们抓住“清亮、一洼洼”感受湖水的清透;通过“开满”“各种各样”“清香”等词感受野花的多、美、香。抓住“一直”“铺向”来理解草原的广阔。

三、放飞想像,感受美景。

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还不够,若要亲身感受草原的景色就要披文入境、发挥想像。在学习野草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通过抓住“满眼绿色”想到草很多,我问“假如此时你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昵?”学生说“野草很多,很多,到处都是绿绿的青草,真漂亮!我又继续引发学生想像那绿绿的青草一直铺向远方,都铺到了哪里?学生答:“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很远很远的地方,望不到边”。

此时,我出示了一张图片,说“那青青的野草一直铺向远方,仿佛与蓝蓝的天空连在了一起,多辽远啊!”这张图片及教师的语言给了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此时再让学生朗读则读出了草原的广阔与美丽。

在学习湖水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是难点,我用两组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谈有什么不同感受:

1、草滩上嵌着清亮的湖水。

2、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学生体会到了第二个句子不仅写出了湖水清透干净,还写出了湖水很多,但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湖水的神奇。于是,我请大家轻轻把眼睛闭上,我来描述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当然,课堂教学是难以完美的,本教学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需要改进:

1、教师语言的感染力不够,导致有部分学生发言不积极。

2、在介绍欢腾的草原这一节,没有更深的理解“欢腾”的世界。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2

《草原》是人教课标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1、用多媒体展现草原美景。学生随着一幅幅画面的展示,充分认识了草原的天、地、小丘、羊群的美;再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句子,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进一步理解了作者的感受。

2、小组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 待客 联欢 话别)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用~~~勾画出来。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3、开展活动,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想象画面)

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那内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此刻,要是你是在场的汉族兄弟,你会说些什么?

同桌互说。

课件展示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在悲凉、沧桑的音乐声中,在学生深情的吟颂中,在学生深情的话别演示中,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难点得到很好的突破。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1、感情朗读指导不到位,。老师缺乏范读。第一段是描写草原的经典之作,写得非常美,应该用饱含深情的朗诵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2、整体感受草原的美没有到位。老师让学生对草原美景逐句分析,切割了草原整体的美。在第一段教学的开始和结束,应该让学生在头脑中有草原整体的印象。

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4、教师语言还不够简练,还有很多正确的废话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3

一个学生在读了《草原》这篇课文后,写下了这么一段文字。

今天,我们学了《草原》这篇课文,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真是美不胜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把小丘柔美翠绿的特点写了出来,把小丘比作成一幅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难怪老舍先生写道:“在这样的境界里,连老牛和骏马也静立不动”。是啊,连老牛和骏马都被这草原美景深深的陶醉了,又怎能不叫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假如我是歌唱家,我要让最美的歌声回荡在辽阔的草原;假如我是摄影师,我要用最高超的技术来拍摄这如诗如画的`草原;假如……草原上风景美,草原上人们的热情更感人。“不知怎么得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还端来了最出名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们唱的唱,跳得跳,表达着他们对汉族人民的友好和欢迎。“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一首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怪不得老舍先生在文章最后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我觉得,这是对老舍先生语言魅力的另一个注解。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4

《草原》是苏教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六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为第二个课时的教学,我将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段,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展开想象,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美好意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待客话别)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用~~~勾画出来。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2、开展活动,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a、创设情境,模拟蒙古包外见面握手的场面。

b、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

c、如果我就是蒙族同胞,我来到美丽的阳城观光旅游,你们会怎样招待我?

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教师语言还不够优美,激励评价还应更有针对性。

3、课堂上读的层次和形式还应更多样一些,有效一些。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5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景色。在教学这一自然段时,我是这样做的。

先自己熟读课文,画出中心句,弄懂作者观察顺序(即从上到下)和写作特点(总分)。大体了解了这些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再细读课文。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用横线画出来。接着逐句分析,看看草原的天空是怎样样的,齐读,品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天空的明朗和作者愉快的心情。从天到地,地上作者采用的是总分的.写作方法,先总写: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分析这一句:草原辽阔,一片碧绿这种美是真实的,充实的,所以绿得实在而不空洞。分别找出描写小丘。羊群。骏马大牛的句子分别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再一起朗读,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抓住比喻句,拟人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并参透写作指导,并结合这个自然段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参透。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6

【课前反思】:

本课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那么怎样让孩子们感受“文散而意凝”是本文处理的关键,而且身处内地的孩子很少有见过美丽的草原,因此我想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赏读兴趣,于是播放音乐《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然后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看图想象,而后行成互动。再通过我找一些美丽的草原图片以课件的形式播放出来,让孩子们有一个更加直观鲜明的印象,这样,通过“画中感,读中悟”,最终让孩子们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和欢乐!

《草原的早晨》教学设计一

一. 歌曲导入:

1. 今天我们先来欣赏一段歌曲,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2. 你们听出歌曲里唱的是哪儿了吗?----------草原

3. 那么你们想了解,游览草原吗?好,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草原的文章------《草原的早晨》

4.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复习字词:

1. 草原上牧民啊都非常的好客,热烈欢迎咱们去他们的大草原上做客呢!可是,他们有一个条件:凡是过了生字关的游客才允许他去大草原游玩呢,你们想试试吗?

2. 出示生字词,要求:开火车读。读对的跟读两遍;读得不对,大家就把小嘴闭的紧紧的

三. 正文学习:

1. 好,带上了生字朋友,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牧民的脚步去看看草原的早晨吧!出示课件

2. 来到了大草原,你最想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呢?(学生想象)

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呢?(学生放声读课文)

3. 把你最喜欢的段读给大家听!

4. 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不懂的问题呢?(带着问题学课文)好,接下来,让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把这些问题解决掉。

学习第一段:

1. 大家读了这么多,老师也想把第一段读一读!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啪!啪!”此时音乐戛然而止

2. 你们看,春姑娘来到了草原上,小草长出来了,草原又变绿了,而且草原上到处是绿色,这真是——铺满新绿的草原!

3. 小草长出来了,草原上的牛啊,马啊,羊啊又可以吃到鲜嫩的草了,牧民也开始忙碌起来。天刚蒙蒙亮,人们还在睡梦中时,远处传来了响亮的.鞭声,是谁这么早抽响了鞭声?(牧民)

4. 随着这鞭声的响起,宁静的草原已不在睡梦之中,铺满新绿的草原怎样?(醒来了)

5. 指导朗读第一段。

学习第二段:

1. 宁静的草原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此时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学生展开想象回答)

2. 那我们来看看作者看到了什么?自读,指名读

3. “一只羊”和“一只只羊”有什么不同?那么,从“涌出”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羊多)

4. 牧民们是怎样放羊的呢?(跨上,追赶)

5. 指导朗读第二段。(仿佛自己骑上骏马,开心激动地奔驰在大草原上)

学习第三段:

1. 同桌互读(读好了给他在书上课题处画一个五角星,读的不正确你来当个小老师教教他)

2. 羊儿成群地散布在草原上,慢慢地移动吃草,所以远远望去,很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3. 好客的牧羊人邀请咱们欣赏他们的歌声呢!(放音乐)谁来说一说,这是什么样的歌声?

4. 那么美那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吹着,传到很远的地方去,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到呢!书上用了一个词————-回荡

5. 我相信,那么美的歌声,和快乐的羊群一定会深深留在你的脑海中,美读第3段。

四.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 春姑娘已经带我们游玩了美丽的大草原,此时你心里最想对她说些什么呢?

2. 春姑娘就要走了,她还要走进农村,走进城市,你们准备送什么礼物给春姑娘留做纪念呢?

3. 老师帮大家出个主意,每人画一幅画,名字就叫做“草原的早晨”!好吗?好,下课!

【课中反思】:

通过第一次平行课的公开教学,发现了一些这节课存在的实质性问题。好多地方处理的华而不实,学生没有真正的领悟到草原的美与牧民的勤劳。但在几个词语的细节处理上有显的碎而乱。由于用的不是本班的孩子,但师生间的互动与配合是我不曾想过的默契。因此,在课下又通过全组老师的研究与探讨备出了第二次的详案。

《草原的早晨》教学设计二

一. 歌曲导入:

1. 我知道大家平时都很喜欢唱歌,今天我们就先来听一段美妙的歌曲。《天堂》

2. 你们听出歌曲里唱的是哪儿了吗?----------草原

3. 对了,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草原的早晨非常的美,今天呀我们就再一次跟随作者的脚步走入草原,看看草原的早晨究竟美在哪里?

4.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复习字词:

1. 好了,我们要出发了,把我们的生字朋友也带上吧!你们看,他们来了!

2. 出示生字词,要求:开火车读。读对的跟读两遍;读得不对,大家就把小嘴闭的紧紧的!

三. 正文学习:

1. 好,带上了生字朋友,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牧民的脚步去看看草原的早晨吧!出示课件

2. 师范读课文,草原的早晨究竟美在哪儿?

3. 生回答。师小结:是啊。绿绿的草原,蓝蓝的天空,欢快蹦跳的羊儿,快乐的牧民,动听的歌声都值得我们慢慢品位,细细学习!

学习第一段

1. 下面自己来读第一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从哪句话,哪个词你读懂的?)

2. 理解“醒”,人睡一觉醒来了会伸个懒腰,可草原是怎么醒来的?这是怎么回事啊?

刚才草地上还是静悄悄的,现在太阳升起来了,草地也亮起来了。

3. 指名读。生评价,怎么个好法?

4. 全班齐读。“人多力量大,让我们把这美丽的草原唤醒吧!”

学习第二段

1. 宁静的草原一下子就醒来了,那么醒来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 生答草原醒来的样子。先说近处,再说远处。真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 指名读第二段。这段话有几句?先读第一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看出来的?从“涌”字你想到了什么?你挤着我,我挤着你,谁也不让谁!所以用了“涌出”

指名读本句。带着羊儿欢快的感情读。

4. 羊儿欢快地去吃草了,游戏了,那牧民呢?指名读第二句,你听了有什么感觉?

5. 全体起立,老师范读,生表演,再齐读。(来吧,小牧民们,让我们骑上骏马,开心激动地奔驰在大草原上吧!)

6. 齐读第二段

学习第三段:

1. 小牧民们,刚才在放牧的时候,远处的羊群是什么样的?

2. 指名读第3段

3. 齐读前半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说的真好,羊儿成群地散步在草原上,慢慢地移动吃草,所以远远望去,很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4. 再读前半句,想想此时的羊群还像什么?

5. 读后半句,那么美那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吹着,传到很远的地方去,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到呢!书上用了一个词————-回荡!

6. 我相信,那么美的歌声,和快乐的羊群一定会深深留在你的脑海中,美读第3段。

四. 总结全文:

1. 我想,现在这个时候响亮的鞭声,铺满新绿的草原,成群的羊儿,快乐的牧民,优美的歌声已经深深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了。

2. 今天我们领略到了草原早晨的美景,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快乐下面让我们也带着这种快乐把课文美美的读一读。

3. 想办法,动脑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留下这美丽的草原。

【板书设计】:

5.草原的早晨

羊儿 一只只 涌出

醒 美

牧民 跨上 追赶

【课后反思】:

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通过讲授《草原的早晨》这一课,我明白了要想上好一节成功,生动的课,千万不能在课堂中形成“学生死角”

在这一节课上,由于自己本身对教案的不熟悉,导致在上课时不能更多的关注全体学生,尤其表现在学生回答问题方面:

教师在设计问题以及在课堂上与学生生成问题时,应首先以学生思维及角度从实际出发考虑。而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如果大部分学生还回答不出来,此时教师应让学生再继续深入地理解,吃透教材,教师切不可在此时只叫那些反应快,优秀的孩子回答,而要面向全体。

所以我也更加清楚地知道,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首先自己得把教材,教案深熟于心,只有这样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才能与学生的配合游刃有余,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受教育的孩子,正所谓“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7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远客部分,我问学生:为什么把前来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学生的回答就多种多样,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接下来的问题是:蒙古族人民见到原来的客人,为什么不下马交谈,而是立刻拨转马头?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与学生共同评价,教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1、《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淳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脉络清晰,衔接紧凑,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淳朴简练,生动感人;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课前,我收集了许多优美的草原图片和音乐,为上好这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和音乐,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在音乐的伴奏下,我范读了全篇文章,学生还没有接触课文,便被草原的美丽风光吸引住了,从而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很好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接着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读,自读、指名读、赛读等朗读形式,走进课文,理解课文。学生们读得绘声绘色,入情入境。充分地感受到草原的碧绿辽阔的特点。

2、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例如: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哪个词?(生答: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这一设计,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展开学习,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3、在进行“夕阳话别”教学环节时,我创设蒙古包外依依惜别的情境:找同学扮演主人和蒙古族老乡。设计了一道拓展练习题:此时此刻,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是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环节,使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情感得到了升华。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精读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充分发挥想象,受到美的陶冶。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抓住“明朗”一词,让学生再去找出具体表现出明朗的一些句子来品读,然后让学生读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学生通过朗读和理解就了解了那是作者受到美的感染,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

三、不足之处

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的地方:1、在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得不够,使学生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地锻炼;2、老师的评价语过于单一,应具有针对性;3、不能够兼顾全班学生,对于学困生还需多关注。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人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习。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走进文本。然后围绕中心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最后,创设一个夕阳话别时的情景,拓展想象,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情感目标: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快乐。

激发学生热爱大草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看图理解词语,启发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牧民的勤劳。

教学用具:

光盘、录音歌曲、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听!悠悠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哪里?(板书:草原)(放录音歌曲)

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去美丽的大草原,看看那里的早晨是什么样的。(补充课题:的早晨)

齐读课题。

二、看图感知

看!(播放光盘)

你喜欢草原吗?你喜欢草原的早晨吗?

三、初读课文

1、那就翻开书,自己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2、能把课文再读给你的好朋友听听吗?

要求:请拼音小博士帮好你的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好朋友仔细听好,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然后两人再交换进行,开始!

3、练读了几遍课文,那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用手势来表示。

四、细读训练

1、谁来先读好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

评价,指导:你读得很流利。

好象鞭声还不够响亮,谁再试试。

黎明时,草原还没有苏醒,是很静很静的。读好:宁静。

眼前,你看到了怎样的草原?读好:铺满新绿。

谁愿意当一回牧民,甩起鞭子将草原唤醒。

草原还没彻底醒来,再来一遍。

齐读

2、此时,草原开始热闹起来,欢乐起来!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评价: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不够?从朗读中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谁来读好它。谁能超过他。

喜欢羊儿出圈,喜欢跨马追赶的同学一起来读吧!

3、让我们眺望远处。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草原的远处十分迷人。谁来读。为什么这样读?

悠悠的感觉读得真棒!学他的样子一起来读。

4、草原真是太美了,这样美的地方,这样美的课文,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起读了。

(齐读)你觉得草原怎么样,草原的早晨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五、写字教学

小朋友把课文读得这么棒,相信课文中的生字你也能学得很棒。

1、认读生字卡片

小火车开起来(带拼音,去拼音)

2、这堂课我们学习两个生字“动、牧“

自学笔顺表,掌握笔顺。学生书空笔顺。

自己分析字型结构,左右等宽。结合学习新偏旁。

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注意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词:

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

2、指名认读,介绍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二、背诵指导

1、各自朗读课文,准备口头填空练习

(1)的(),打破了()。()的草原醒来了。

(2)()羊儿()圈门,()奔向()。牧民们(),追赶那()。

(3)()羊儿像()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

2、结合口头填空,理清文章结构。

3、读了课文,我们又懂得了什么?

4、练习背诵。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无打处民原新

2、指名认读。

3、仔细看光盘上生字书写笔顺,比较每个生字的结构安排。

指导:“无、民”都是独体字。“无”最后一笔是竖弯钩,沿竖中线往下写,“民”的最后一笔是斜钩,幅度较大。

“处、原”是半包围结构。“处”第三笔是平撇,“原”里面是“白、小”。

四、作业

1、练习描红。

2、各自练习书写生字,觉得难写难记的多写几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3、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在教这课时,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方面,从看图入手,先引导学生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内容,然后再指导朗读。通过熟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因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我就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挂图来展现大草原的美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课文阅读分析中,我紧扣了一个“情”字:

一、在导入课文时,激发动机——入情

我说:孩子们,我们生活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到处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购物娱乐都很方便,但还有一个比大都市更美丽的地方。下面请孩子们听这首歌描绘的是什么地方:“辽阔的草原,蓝蓝的天空,洁白的羊群,奔腾的马儿……就是我的家”。合着优美的歌声,我不时用手势、表情进行表演。孩子们被优美的歌声和我恰当的抒隋表演所感染。

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察觉他们向往这个美丽的地方,然后让他们带着向往之情去读课文。

二、在感受课文的描写中——动情

如何让孩子们“动情”呢?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去感受课文的描写。所以我主张“强化语感,淡化分析”。

先让孩子们自由诵读,然后听老师范读,让孩子们正确把握语气,把握感情。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总是饱蘸着感情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音乐、表演的艺术形式,让他们通过读去品味。例如:我在处理课文欢乐踊跃这一场景时,想方设法用音乐和图画相结合的方法,让孩子们体会“涌出的…”、“蹦跳的…”、“跨上的…”、“追赶的…”这一欢乐的`场景。此时此刻的课堂,师生都沉浸在一个无形的充满情感交流的草原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在表情朗读中——抒情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了,他们会情不自禁的进行抒发。

我采用分小组进行赛读、点名诵读、小组选代表表情诵读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尽情的诵读,抒发他们内心的真切感受。这节课,师生的情感随课文的情感起伏而推进、延续,使课堂变成了草原,孩子们成了羊儿、马儿……

学完这一课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图画。《美丽的草原》,远处,蓝天下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飘荡……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在作业画展中展示出了学生那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通过学生亲手绘画,即培养了他们爱美的情趣,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9

语文课上,我正引导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让他们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草原静谧的美。按教学思路,我该引导学生朗读全文了,让他们能在朗读中体会草原的动态美与静态美,同时领会课文的条理。可刚一读完第三自然段,第一大组里就冒出了一只小手。“曹悦,你有什么事吗?”我耐心地问。曹悦站起来,拿起书,郑重其事地说:“老师,我知道为什么说羊群像白云。”我很高兴,提醒全班学生:“同学们注意了,现在曹悦小朋友有一个重大发现,让我们来听一听。”

曹悦说:“因为白云是白的,羊群也是白的',所以说羊群像白云。”曹悦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冒出了更多的小手:“老师,我还知道。老师,我还知道。”“于润泽,你说说看。”于润泽站起来,说:“如果是一只羊的话就不像白云了,要许多只羊在一起才像白云。”“对。还有,如果羊群在跑的时候也不像白云,因为白云不会跑得那么快。只有羊群一边吃草一边走的时候才像朵朵白云在飘动。”刘悒杉干脆就不站起来,坐在座位上直接插话。再读这句话,学生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

这时,下课铃响了,虽然教学任务没能完成,但我很兴奋。我真佩服这些孩子,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发现,会表达。而且孩子们在小组学习中充分讨论,畅所欲言,让他们的思维不受局限,更加开阔。在交流中他们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对课文的理解在一步步加深。如果我在教学中对第一只突然举起的小手视若无睹的话,我想我会错过一次又一次的发现,失去一次又一次和学生真正交流学习的机会。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经历了这一次后,使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10

在假期里把教材通了一遍,重点研究第一单元教材。课文不陌生,但是怎样教好需要下功夫。《草原》一课是传统老课文,结合新课标和先学后教的模式,设计了流程。

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开学初就去听课。在听了聂老师课后,感觉条理更清晰了,训练什么心中更有数了。在读熟练课文后,让学生理清条理,再一部分一部分学习。结合训练点,让学生随堂练习巩固。如第一段中几个比喻句的.训练,又如,把酒联欢部分,敬酒时他们会说什么?引导学生想象。要求背诵的第一二段及时进行背诵,积累语言。

本课生字按说不难,但是由于刚开学,学生没有进入学习状态,记忆生字有些懒惰,导致听写时出错。只好再学习,再听写。刚开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11

在教学本课时,我注重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词句理解的训练。词语和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含义也会有所不同,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或句子是词句教学的重要方法。例如在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藏北的.草原是温柔的,……”对“温柔”这个词应该怎样理解呢?这是文章的重点。我问学生:“‘温柔’这个词我们一般用来形容谁?”学生很容易想到——形容妈妈。我引导道:是啊,一想起温柔这个词啊,立刻就让我们的心窝里有一种亲切的、温馨的、充满爱意的感觉,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啊!那么作者在这里用温柔形容谁呢?是草原!难道草原也像母亲一样吗?你从这一段的哪些地方读出藏北草原也有着那母亲般的温柔?这样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学生再来读整段课文,感受就不一样了,他们结合文中的句子谈到了小羊在草原上悠闲惬意地吃着嫩草、小伙子们自由自在地奔跑,在大草原上无论你做什么都是那样舒服、自由,这不就像是待在母亲的怀抱里一样吗?这样也才是真正理解了“温柔”这个词以及这个词背后包含的作者的满腔深情。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12

《草原》是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深入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一、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首先,我在课前已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2、其次,为了更好地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一方面,我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将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草原的美景分为三大部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图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

3、我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通过让学生们划分段落,总结段意,让学生们整体地把握了文章的结构,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的巧妙。

4、由于品读优美语句,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于是,我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此外,我还出示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优美的句子,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从而更进一步深入地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相互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5、最后,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走进西部,了解西部和热爱西部。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结如下:

1、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的熏陶,产生共鸣。在这课中,我投影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吸引了同学们,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兼顾两方面,既重景色的欣赏,又重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首先写草原的美丽景色,再谈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我首先让孩子们学习有关的景物的描写,再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民族情谊,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朗读,在读中感悟。

我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们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走进课文,理解课文。

三、不足之处

虽然这一课的学习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课中,我还有不足的地方。我觉得我的语言还不够优美,语气语调的把握上有欠缺,在对学生的回答问题上的激励评价针对性不够。

四、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增加课件中对草原景色图片的展示,注重自己的语调、语气,以自己的语言魅力感染学生,及时、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回答,给予回答精彩的同学以肯定,给予回答不到位的同学以鼓励和点拨,使得这节课互动效果更突出。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主研读:草原的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别忘了在你感受很深的地方做上记号;接着让学生交流说感悟;最后,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我觉得通过“默读”“边读边想”,潜心会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又通过学生“放声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让学生经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阅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14

教学目的: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句子意思,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感受草原人民对这片神奇的土地的深切的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诗歌,感受牧民的幸福生活,产生热爱草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诗中出现的拟人、比喻等句子,体会草原的美,牧民的幸福生活。

教学难点:

理解“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思读中绘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草原的图文资料、音像资料、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歌声飞扬激情引领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导入新课)

师: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大海是鱼儿的家,美丽的大草原是牧羊姑娘的家。一首由蒙古歌手德德玛首唱,并在近三十年岁月中久久萦绕在人们心头的动人旋律,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直让人们对内蒙古有着无限的遐想与神往。

现在,让我们也来聆听这优美的旋律,欣赏大草原的无限风光,边听边看边想,这首歌能使人们想到什么呢?

(预设: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如草原的美,到处是绿草鲜花;天空也是那么蓝;牛羊遍地。或是想到诗歌《敕勒川》)

2、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这节课,就让歌声引领我们共同走进草原、亲切草原、品味草原(板书课题: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齐读课题

过渡:草原我们总是用辽阔、宽广、无边无际来形容,其不知,在它那博大的怀抱中,有着无数的美景,风吹草浪,鲜花点头,蓝天、白云、绿地令人神往。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听读课文,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感受,美丽的草原究竟美在哪里呢?

二、配乐读文,再现草原

1、师配乐读文。提问:美丽的草原究竟美在哪儿?

(相机板书:景色美生活美)

2、草原的景色美,生活也美,相信同学们读得会更美。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要学习的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3、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并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可以说子的结构,组词,换偏旁等方法识记字形)

4、汇报检查

(1)大屏幕出现生字,生读,并说说记忆方法。

(2)多音字“撒”(可以请学生回忆前面那篇课文曾出现过?《父亲的菜园》中读成sā撒尿,本课读sǎ)

(3)读一读本科的生字

5、生字我们已经认识了,可是你能读一读么?(找生读课文)

三、图文并茂,置身草原。

1、师:草原景色美,生活美,作者又是抓住了哪些词语来展现草原美的呢?找同学读一读,说一说,从这首诗中都知道了什么?

(预设:草原遍地都是绿色;鲜花盛开引来无数的蜜蜂和蝴蝶,还有各种小鸟在歌唱;轻轻的溪水缓缓流淌;牛羊骏马就像天上的云朵和璀璨的珍珠;比喻句:毡包好似白莲花)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绿草彩蝶碧水骏马牛羊毡包

2、过渡:这些优美的词语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大屏幕出示词语)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词语,谈谈这些词语是你想到什么?

(学生:想到了大草原上风儿把绿草吹动,好像一层层麦浪,蝴蝶展翅飞舞,彩云映在清澈的溪水中,聆听鸟儿的叫声,好像置身于仙境。)

你能把头脑中的画面画一画么?(组内共同完成)

3、展示作品,请生介绍自己的画。

4、同学们用自己的画笔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看来,你们也非常的喜欢,是呀,置身于这美丽的仙境,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它是那么的坦荡、辽阔,大地万物都包容于此。老师突然有想喊想唱的冲动,你们想么?就让我们大声的朗读一下,把我们心中的烦恼统统抛掉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就是草原的人,草原就是我们的家。

5、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心中也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并且老师把它们绘制成一幅幅画面,你们想看么?(点击词语展示美景边介绍)

(师:风吹绿草好似麦浪,彩蝶纷飞花争艳,一湾碧水映斜阳,水清草美育牛羊,绿色的海洋泛波浪,春光万里美如画,遍地花朵迎朝阳,百鸟齐唱草原美,彩云朵朵染碧天)

多美呀!1975年作者火华来到锡林郭勒草原,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草原,一下车,就被眼前景色惊呆了,蓝天白云下芳草萋萋,鸟语花香牛羊遍野。夕阳西下,一顶顶蒙古包上空炊烟袅袅,火炉上奶香阵阵,草地上歌声嘹亮,怎能不让作者浮想联翩呢!

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激动心情么?你能带着这种情感在读课文么?

(生:老师读了课文,我有个问题不明白,“牧民描绘幸福景”描绘的是什么?)

四、突破难点,畅游草原

1、师:“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美丽的家谁不爱,内蒙古大草原的牧民更爱自己的家,他们自己当了作了主,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使家乡更加多彩。想当年是凄苦的马头琴声伴随他们四处漂泊,地主、王爷逼死他们的亲人,夺去他们的牛羊,苦难和泪水让他们流浪,鲜血染红了绿草地。复仇的决心令他们催动骏马奔向红旗飘扬的地方,是毛主席,我们的党给了他们雄鹰的翅膀,让他们拔起刀枪消灭恶狼,让草原再现蓝天绿草,牧民们看是幸福的明天,他们要让苦难的草原变成欢笑的海洋。所以才有了今天幸福的美景。

(出示现在的草原的风光和现代化的设施)

2、师:仔细看,这就是你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草原张开了怀抱迎接五湖四海的来宾,在座的老师们也想去游览观光,想请你们这些草原的小主人做导游,你能介绍自己的家乡么?(给5分钟做准备)

3、请出勇敢而又热情的小导游,带我们共同畅游美丽的草原

五、热爱家乡,不忘草原

这一趟草原之旅,老师不仅欣赏到了草原的风光美,还看到了草原的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冬不拉轻快的弦音奏出了你们的友好与热情,香甜的酥油茶令我们久久难以万忘怀。美丽的草原我还要再来,你们欢迎么?

那就让我们和草原轻轻说声再见,美丽的草原,我们会记住你,不久的将来我还会再到来。大家一起有感情的再读一遍课文好么?

师:草原儿女爱自己的`家,我们也爱自己的家,老师要请你们写一写,(大屏幕出示,请生读)相信我们的家乡九台,也会在你的笔下熠熠生辉,看看那位小诗人能把我们的家乡描绘的最美,最让人留恋。

教学反思:

一、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感悟。

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学探究,弄清“你从哪些地方感悟到了草原的美”这个核心问题,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习的体会。在研读时,我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学生抓住遍地花想象到草原到处都是花,彩蝶纷飞想到各种颜色的蝴蝶在百花丛中翩翩起舞,百鸟唱想到很多鸟在草原上叽叽喳喳的叫着……在此基础上,我还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并结合课件让学生想象,这样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的画面,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二、运用课件营造学习氛围。

教学中我搜集了很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把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吸引过来,一下就将同学们带进了学习的氛围。在授课即将结束时,我让学生亲耳聆听这首歌,并欣赏大草原的无限风光。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有的同学甚至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翩翩起舞。整节课在歌声中结束,使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抓朗读走进文本

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强。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气氛。我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男女生比赛读、喜欢读的同学起立来读、评价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朗读中的无限乐趣,使语文教学变的生气勃勃,促进学生感悟能力的发展。学生一旦读进去了,那么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再熟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背诵就水到渠成了。

四、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叶老一句“教是为了达到不教”道破了阅读教学的天机。“教”怎样达到“不教”呢?它的关键在“教”的内容,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懂得一篇文章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等,更重要的是教学生阅读方法。掌握了方法,学生才自能阅读,教师才可能“不教”。在学完歌词的第一小节,我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此段的方法,学生在相互启发的基础上,总结出读文找句子,抓词来理解,感情来诵读,熟读背下来。然后进行学法迁移,学生再去学习第二、三小节歌词,也就轻松自在了。同时我又引导在理解的基础上去积累,并且让学生感悟背诵的方法。进行及时的总结,逐渐形成学生学习的能力。

五、读写结合,创编歌词

学文后,我还让学生以《美丽的长春我的家》进行仿写训练,效果较好,我发现他们写完后还在互相欣赏呢。我想语文教学就是要既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要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这样才能相得益彰。

《草原》语文教学反思15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本课重点一是让学生通过文章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对草原美景及人民热爱的情感;二是在阅读课文中学习、体会作者是如何准确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从而提高表达能力。课后“思考练习”题,也是围绕“学语言、用语言”这一特点编排的。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不足:

本课教学重点之二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学习、体会作者是如何准确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从而提高表达能力。课后“思考练习”题,也是围绕“学语言、用语言”这一特点编排的。教学设计中,我也是围绕这一重点设计的,但是在讲解“那么……那么……”、“既……又……既……又……”这两个词时,只留于表面,没有深入进行讲解,应该告之学生:两个“那么”连用,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既……又……既……又……”之间是并列的关系。然后启发学生用这个词造句加深理解就更好了。因课上的失误,作业中学生在对这两个词进行造句时错误率较高。

第四篇: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

老舍先生写的《草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由于本文是本组单元——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着重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无限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激起了解西部,热爱西部的兴趣。为此,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正确、琉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2揣摩‚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等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我的教学目标,首先,我在课前已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其次,为了更好地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一方面,我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将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草原的美景分为三大部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图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另一方面,我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由于品读优美语句,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于是,我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此外,我还出示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优美的句子,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从而更进一步深入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相互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最后,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走进西部,了解西部和热爱西部。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即使学生和老师是多么喜欢这篇课文,多么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师生从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中、从文章字里行间中能感受到草原的美丽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但是始终未能亲身到辽阔而又美丽的大草原中感受,目睹这一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感遗憾。正如古人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确如此,我个人认为,假如学生和老师都能到蒙古草原中走一趟,臵身其中,相信体会绝对比现在看图片、看书、看录像、读书深刻得多。我上这节课与上一次教学这一课相比,时隔五年。这五年,因为新课程的实施,新理念的学习、运用,更因为注重运用了我校课题成果,教学离开了我前两次上课的轨道,师生沿着‚美‛的新线索重新解读文本,建构新的阅读体验。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大语文‛教学观提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教学《丝绸之路》,可以把了解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结合起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这篇略读课文故事性强,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围绕课文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

二、为了增进学生对丝绸之路的了解,课前,我要求学生多收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教学时,我又恰当地补充了有关知识,课后,我又让学生积累有关知识。从而了解祖国丝绸之路灿烂的历史文化。

由于重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理念。本课教学师生收获多多。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问题入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问题是学习的先导,在起始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由于同一课题具有多义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质,既可以这样考虑,也可以那样考虑,学生经过思考后,就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而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见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再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⑴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特色?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并使学生懂得,前者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写白杨树并非直接描写景物,而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紧接着我就抛出新问题: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

通过读课文,学生明白了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另外,我还利用板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结构比较清晰。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了课文的主要问题,从大家的发言中,能感受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较到位。通过引导,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那些建设者身上所具有的顽强、乐观的精神。

在教学时,我首先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然后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不容易。学生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找到了阻碍筑路大军前进的困难所在,并纷纷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这些困难,我们的建设者们又是怎样克服的呢?请从文中找出答案,并谈谈你的体会。‛这个问题较好回答,学生能轻松得从第6、9自然段中获取答案,并且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如‚昼夜、反复、彻夜通明、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等,感受建设者充满智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堂课快结束时,我还补充了《生命禁区的早晨》这篇课外读物,在听到‚科技人员为了测量的准备性,早早起床去唐古拉山腹,而到中午才吃‚早饭‛,在山中,张嘴吃到的是沙土,眼睛只能睁开一条线‛时,他们不由得面容沉重起来,于是让他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去朗读全文,自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口语交际教后反思:

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讨论与远方同龄人建立联系,加强交流,开展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目的是使学生亲历一次‚手拉手‛实践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沟通和交际的能力。我先创设情境,介绍一些遥远地方小学的情况以及他们对交友的渴望,激发学生建立‚手拉手‛活动的兴趣,然后再由学生来汇报。

《古诗三首》之《牧童》教学反思

《牧童》是一幅图。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自由自在与惬意的生活。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视野里的。课堂开始,我让学生通过读单元提示来引入新课教学。然后通过自读,指名读,齐读,想象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最后积累描写儿童的儿童诗。

整堂课下来,我认为主要环节是比较清晰的,但是总上不出古诗的味道,后来听了王老师的指导,对于《牧童》的教学才有了新的体验:

一、导入

可以以学生自己童年时光的幸福和美好,激发学生探究古时候的儿童是怎样度过自己童年的兴趣。再可以聊到吕洞宾,学生可能会谈得很开心,会说他是八仙之一。这样轻松自在的聊天可以让大家自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教学过程

可以紧紧围绕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这几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教学。首先全诗可以抓住‚悠闲‛这个诗眼,将诗读出三个层次:诗的韵味(节奏),读出‚悠闲‛,读出‚渴望‛。然后抓住‚悠闲‛一词,引导学生找出从哪里体会到这种悠闲,找到‚弄‛、‚卧‛‚铺‛,体会到牧童能够弄笛是一种悠闲,能够不脱掉蓑衣就躺下望月是一种悠闲,能够在这种悠闲的环境中做这些事也是一种悠闲。这样,学生就能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也许有的同学能从‚铺‛字体会草的翠色欲流、生机勃勃,就像软软的毯子和草场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有的同学能从‚弄‛字体会到了一种情趣和牧童顽皮与可爱;有的同学从‚卧‛字中能体会那种无忧无虑、充满野趣的牧童生活。

总体来说,我还是觉得留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少了,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少了。这些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引起注意。另一个值得思考的是学生课外收集了很多描写儿童的诗歌,由于课堂展示时间有限,课下该如何指导学生交流欣赏积累。本周进行了第二单元的语文教学,第一课便是《古诗三首》的教学。进入了五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了,以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自学、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

课堂伊始,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童年时光的幸福和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儿童是怎样度过自己童年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初读古诗,互读古诗,提示容易出现错误的字的读音,并且落实重点生字‚牧‛‚蓑

《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教学反思

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教学中,我做到了:

一、创设情境,营造情感基调。

上课前,课件播放歌曲:《童年》,让学生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齐读课题后质疑: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从课题入手,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欣赏一组老北京城南生活的挂图,把学生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

二、品读感悟,体味童年趣事。

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分品读、圈划、想象、体会、交流,笑谈童年趣事之趣,逐渐加深情感体验,重视感情朗读。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不足的是:

在教学中我抓住体会林海英天真好问的个性,再到对童年的怀念,却忘了整篇文章应该基于骆驼这个载体,从喜欢骆驼提升到对童年的怀念。还有单独的把‚妈妈的话‛ 拿出来,破坏了文本的整体性,自然是无法让学生体会到林海英对骆驼的喜欢和想念,也就没法让学生明白文中的几件生活小事为何给作者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很遗憾。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文章是以季节的变化回忆了英子童年的往事,一个可爱、活泼、天真、充满好奇心的小姑娘的形象跃然纸上。按理说孩子理解写童年生活内容的文章,在情感上应该是非常容易引起共鸣的。但是由于文章的写作背景离现在的孩子较为遥远,不是同一个时代的童年,生活的环境也不同,所以要引导孩子走进英子的童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这些问题的:

首先,了解作者林海音和文章的写作背景。通过上学期学过的《窃读记》回忆对林海音的认识以及她的代表作《城南旧事》,再结合课文后面的资料袋里面的文字,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一下子回到林海音的那个时代。

其次,教会学生理解文章的课题。在教学中我问学生:‚你发现这个题目跟以往的题目有什么不同?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或者看了题目,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图画。‛有一学生在发现间隔号之后还问了我一个问题:‚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语之间为何有圆点。‛我告诉孩子们:‚中间这个点叫间隔号。前面两个词语是表示时间的。而后面这个词语表示事物。作者把这三个本来毫不相关的词语写在一起,体现的是一种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富有诗情画意,我们读了这幅图,眼前就会出现一幅美丽的图画。‛

再次,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内容,图文对照,概括作者回忆的童年有关骆驼队的四幅画面,理清文章脉络。之后通过学习难点词语‚嚼‛这个字,导入对前两幅画面的学习。在本课中,‚嚼‛这个字出现次数较多,并且是多音字。在第4自然段里读‚咀嚼jue‛,在第5自然段里读jiao。再根据咀嚼这个词的‚对事物反复体会‛这层意思,导入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尤其是英子学骆驼咀嚼这一段写得特别的传神,课堂上我上得兴起还叫了几个同学到讲台前来演示骆驼咀嚼的样子,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咀嚼‛这个词的意思。再我采用先质疑,读懂读通句子,再感悟句子的方法来学习后两幅画面。

最后,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英子对那一去不还的童年的无限怀念和眷恋。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教给孩子学习知识的方法,提高孩子学习能力。首先,我一直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预习习惯。其次,我在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比如教会学习理解课题,懂得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重要性,学会快速浏览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等等。

二、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欣喜地发现班上爱提问题的小问好越来越多了,孩子们争当小老师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了。孩子们通过反复品赏诵读,并展开想象,能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但是,与此同时,我也现在了不少问题。从课堂结构来说,学生质疑的时间过长,时间的分配上有些本末倒臵,感悟句子这个重点部分的时间明显减少。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我在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上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我在课前虽然进行了精心设计,但是‚预设‛的弹性明显不足,从而导致了课堂上资源的浪费,同时,又由于本人的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加强,还不能非常灵活、妥善地去应对意料之中、之外的‚生成‛。所以导致‚预设‛与‚生成‛有些脱节。

二、孩子们没有掌握紧紧围绕课文主要内容来质疑的方法。这一点,将是我今后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里充满自由,充满生命的气息,童年的作者是自由的,这自由是作者童年快乐的源泉。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河兰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思考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我让他们交流的同时,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要求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祖父的园子》语言幽默,富有诗意,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讲述了作者在祖父园子里的一些故事,读起来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在作者笔下,园子里的小动物,小昆虫,花草树木都像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思想,生活自由自在。

课堂上检查预习情况时,我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读到有趣的地方,比如第14、17自然段时,学生不由地笑了,他们被新鲜的语言感染了,被作者的童年生活影响了,于是我请读的学生坐下,让全班同学自由放声读起来,发现他们读地特别有劲,我也暗暗高兴,因为他们对这篇文章一定感兴趣。

在精读课文的时候,我主要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整个过程有两个地方感觉学生讲得很好:

一、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在讲到‚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时学生讲到作者以童年的角度去看,在她眼里这树像在童话中一样,会叫,会冒烟,还会发光,在她看来一切是那么美好。真的为学生的答案喝彩,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想法感悟作者,感悟文字。

二、在联想中感受自由

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新奇,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一个个都举起了手,热烈地说着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从树上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再让他们读课文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受。

另外课文第17自然段写‚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学生就说黄瓜也像人一样,很天真,有思想,有情绪,爱耍小脾气,生活无拘无束。最后一句‚太阳也不知道。‛感觉写得很突然,作者认为太阳是什么都知道的,却不知道蝴蝶飞哪里去了,想法很有趣。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着力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在得到语言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整篇课文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思维自由洒脱,想说的话特别多,真正走进了祖父的园子。课文学习快结束时,我进行了延伸练笔:‚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园子里玩着,闹着,玩累了就在园子里的那棵大榆树下睡着了,一觉醒来……‛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萧红在祖父园子里的自由和快乐,按照作者的表达方式来续写。孩子们热情参与,融入了自己的童年体验和感受,一篇篇生动的续写提升了文本,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续写完成之后再欣赏《祖父的园子》中的精彩描绘,对比之中找到了自身与作者的差距,顺势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积累,充实文笔,使学生感受更深刻。

总之,文字是美丽的,充满魅力的,课堂上,让我们语文老师带着学生在美丽的文字间徜徉,享受学习语文的幸福,领略语文的诗情画意。

我决定按照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以‚发现‛为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养成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同时,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满足学生兴趣,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第二课时以‚形象‛感悟为线索,引导学生欣赏课外的语言,体会费奥多罗夫童年天真可爱的形象,享受童年发现的快乐。

由于教学时‚以学路定教路‛,满足学生的兴趣,遵循了学生阅读的规律,所以,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通过逐段的初读情况检查,不仅使学生较快地读通了课文,理解了字词和课文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学得扎实到位。

2、通过教师示范与点拨,学生较好地学会了抓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性格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3、通过对作者童年形象的感悟,欣赏了课文的语言特色;通过模仿课文说自己童年的发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地做到了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熏陶的和谐共振。

4、重视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这是我第二次教学《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备课时,第一次教学这篇文章的种种不足就浮现在眼前,因此,无论是对教材的分析,还是对学情的估计,我都进行了较为周密的考虑,盼望能有所突破。

也许是准备充分的原因,前面的课堂效果较为理想,我心中颇为得意。没想到,意外出现了。当我问:‚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我预先认为这将是一个精彩的瞬间)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一个个默不作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突然,我脑中灵光一闪,何不讲一讲自己童年的发现来启发启发学生。我马上想到‚蜘蛛在雨天结竖网,晴天结横网‛,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好!‛顿时,全班同学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慢慢地讲到:‚小时候呀……‛话音刚落,教室里便慢慢地嘀咕开了。但这时学生说出的发现多是用眼睛看到的,这种情况下,我让学生回忆课文,让他们说说作者的童年发现是什么,是用什么发现的,从而让他们知道发现可以是用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甚至可以用脑子想。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会是多角度的,对他们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将很有作用。

课堂中的这个小插曲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能让灵感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更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我在备这一课时,就根本不觉得让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是一个难点,反而觉得只要教师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快说出很多发现来。因此,完全没料到学生会出现思维障碍,出现冷场。但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时的一个小发现来抛砖引玉,打破了僵局,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多么重要。

当然,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再学习──思考──实践,长期坚持,循环往复,经过艰苦磨砺和用心领悟而来的。它像一个人的语感一样,是属于个性化的范畴,是一种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它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开阔的心胸、敏捷的思维、丰富的阅历、迅捷的反应力等。因此,我们不能不永远当‚学生‛。

《儿童诗两首》教学反思

本课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一首写出了儿童神奇的幻想,一首正如题目一样,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的剪影。其中《我想》这首诗极富韵律美,每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用词也非常讲究,如:安、接、装、种、悠、长、望、飞等,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小诗,提问:你觉得作者的想法美在哪里?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觉得最美的愿望,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出最喜欢的画面。有的说‚牵着万缕阳光‛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人感觉春天的阳光是那样地柔和,那样地舒服,晒在身上暖洋洋的,与阳光共舞;有的说‚长‛看出春天万物生长,草木葱翠,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讲到蓝天是我的课堂的时候,我让学生想象课堂上可能有些什么?学生联系诗歌,发挥想象,与作者一道沉浸在一连串美妙的幻想中,他们说小鸟是我的同桌,白云是我课桌,太阳是我的老师……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主要方法,然后我让学生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感受意境,并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的?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当学完整首诗时,我给学生自由展示的空间,让有兴趣的同学也学着模仿《我想》的写法创作一首儿童诗。

口语交际《难忘童年》教学设计与反思

交际要求:本次话题与课文紧密结合,通过刚刚学习作家的童年故事,来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还结合了学生自己的生活,更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在交际前,一定要打开记忆的大门,想一想,你玩耍过的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经历过的哪些场景让自己记忆犹新;哪次发现又让自己兴奋不已。并考虑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引导学生回忆本组课文,体念作者们的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感觉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久久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二、勇于交流,展示自我。

在小组内交流,要大家大胆地把童年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讲述出来,要以孩子的口吻,用口头语言,并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把故事讲具体、清楚。

三、用心倾听,真诚合作。

表现自我的同时,要倾听别人的讲述,注意学习别人的长处,并得体地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还可以就你了解的情况做一此补充。

四、总结、练笔。

教师指出学生表达中好的地方,让学生记住。再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深刻的童年写下来,要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总结与反思: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难忘童年》,与课文结合得非常紧密。刚读了关于童年的诗和故事,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讲述的兴趣,又把学生的目光从书本引向了生活。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在学生交际的实践中,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口语交际教学,毕竟不同于学生一般意义上的交际。所以,教师必须关注学生说话与听话方法、态度、能力、习惯等方面目标的达成。在学生讲述自己童年故事的时候,我有意或者无意地引导学生体会:说什么,怎么说清楚,怎么说具体。我在‚说具体‛这一点上刻意作了点文章。学生讲述的多是一个一个片断,没有完整地讲述。当时,我感觉到学生好像深入不下去,为了让学生没有过多的负担,才没有提出讲述完整的要求。这个问题,我现在也在思考。理想的状态下,应该让学生讲述一个完整的童年故事。如果调整,可以要求学生,把所讲述片断的时间、原因等补充进来,相对就会完整,学生习作时,就会有水到渠成的效果了。

第五篇:《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我个人看来,这篇课文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定了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有是一个大的挑战。上完《草原》这一课后,我的最大感受是感动。学生们那独特的见解,那入境入情的想法,有时连我这个老师都自愧不如。我被课文中所描写的美丽景色所感动,也为文中所表现的蒙汉情深所感动,更为课堂上学生的那份热情而感动,我觉得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

一、自主读议、感悟交流。

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促使学生自主读文,边读边想,读中感悟。我觉得学生感悟的特别深刻,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去体会 感悟。学生在谈感悟的过程中,得到了我的充分肯定,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反复多次的有感情朗读中使学生体会到草原的景色美,我又不失时机引导学生进行背诵积累。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景美之后,我用动情的导语抛出牵引全文的问题:“„„你们体会到了蒙汗民族间那浓浓的深情了吗?把你们动情之处读一读、划一划、议一议。”在自学交流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出示学习提示,同时也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读中自悟、悟中体情。

《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对于这篇体现“景美、人情美”的文章,在“语中悟情”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以“景”为主线,积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由学生自主感悟,通过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等学生喜欢的方式,充分地进行富有个性的语言实践与体验。再通过表演读、推荐读、比赛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充分感悟课文内容,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在学习“情美”的段落时,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深地感受到了蒙汉人民之间的浓浓深情,特别是情到深处时,学生演唱歌曲、朗诵自己写的小诗、展示图画,更加深了学生的体验。在课堂中,教师创设了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在朗读中增强了学生的感悟力,真正体现了“读中自悟,悟中体情”。

三、问题分析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是启发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回顾本节课的教学,也不乏一些激励性的评价语。起到了点拨学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如:“你能抓住课文内容提问,很好!”“你能把其他学科的知识用在语文课上,看出你很会学习”“你读得真认真”„„。我还真喜欢这些颇有新意的评价语,但我细读《课程标准》中“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这一句时,我意识到这节课授课我的评价方式比较单调,生自评、互评的力度不够,更没有生对师的评价,使评价只停留于表面,并没有使课堂活起来,这样看来,本课在评价上还真是有些缺憾!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把课堂激活,其关键就在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课堂上要通过评价激发动机与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滋润情感的幼芽,从中获得认知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评价语要有针对性,要有“导向作用。拓宽思路,使思维具有广阔性;或联系学生的实际,产生亲切感;抑或感情驱动,唤起心灵的共鸣„„。充分发挥学生互评的作用,学生互评可以使他们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并能看到他人的闪光点,取长补短。同时可以增强合作,交流意识,共同促进提高。而自评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享受成功的体验。教师要以在课堂上做好评价,就要掌握教材,积累经验,吃透学情,善于处理学生“突发”的问题,知识面要宽,还要全心的爱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产生最佳效果。

2009

下载语文草原教学反思(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草原教学反思(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是老舍先生采访内蒙草原的一篇特写。作者用细腻的笔调,以饱满的热情向人们展现了内蒙草原的迷人景色和浓厚的草原风土人情,赞美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1 《草原》是老舍先生采访内蒙草原的一篇特写。作者用细腻的笔调,以饱满的热情向人们展现了内蒙草原的迷人景色和浓厚的草原风土人情,赞美......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 于祥茂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我个人看来,这篇......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15篇 草原教学反思1 这篇老舍的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

    <<草原>>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富有特色的语言,向人们生动展示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和内蒙古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教学反思。这篇文章结构......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这一课是以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为线索,让学生体验草原的美,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人格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教学的难点。 本节课在教学......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1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