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培育乡村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小编整理)

时间:2021-02-28 13:2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着力培育乡村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着力培育乡村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

第一篇:着力培育乡村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障,是乡村振兴之“魂”。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为此,建议如下:

一、要强化分类施策,资源整合最大化

乡村文明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就我市而言,主要包含公民道德建设、最美家庭创建、文明村镇建设、赡养老人巾帼展风采主题活动、农村移风易俗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及文化惠民工程等。涉及宣传、团委、妇联、文化、教育等多部门。建议由宣传部牵头拿总,做好顶层设计,各部门分工合作,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立足实际,找准切入点,发挥部门优势,咬定目标精准发力。各部门制定可操作、易管理、有针对性、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打出组合拳,形成合力。同时要注意避免造成基层上面千条线,下边一根针,疲于应付的现象。

二、要补齐服务短板,发挥优势,创新举措

贫困乡村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领导干部重视不够,认识有偏差;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乡村环境脏、乱、差有待进一步改善;农民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覆盖程度不均衡。这些短板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乡村文明建设。针对这些短板,一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组织机构,自上而下健全组织网络,做到有人负责,有人干事,有人落实。二是完善政策措施,强化政策引领,激发正向发展的动力。三是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眼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生产推广农民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提供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群众的文化服务。要充分利用好党员之家、妇女儿童之家、文化宣传站、综合服务室等,满足乡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支持农村业余演出队发展,开展文艺演出、体育健身、读书征文、书画摄影、劳动技能比赛、寻找最美家庭、美丽庭院创建等活动,使农民在参与中抒发情感、愉悦身心。充分利用国家及少数民族重要传统节日,广泛开展节日民俗、文化娱乐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五是广泛开展文明乡风评议活动。制定完善乡规民约,发挥村民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培育乡风文明。乡村要继续深化“美丽庭院”“赡养老人巾帼展风采”等活动,着力发现、挖掘、传播蕴藏在“最美家庭”中的良好家风,让广大家庭和妇女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自觉认知和接受家庭道德教育,提升家庭文明水平。

三、要强化思想引领,激发村民内生动力

村两委处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要加强思想引领、道德建设,让先进文化占领精神高地。一要两手抓两手都过硬。要激发农民摆脱贫困的思想动力,坚决摒弃等、靠、要的懒惰思想;要注重提高脱贫质量,让自食其力、勤劳、有积极脱贫意愿的劳动者特别是职业农民获得更多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二要用先进思想润泽百姓生活。结合寻找“最美家庭”“美丽庭院”创建、“赡养老人巾帼展风采”等活动,着力发现、挖掘、传播蕴藏在百姓中的良好家风,让广大家庭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自觉认知和接受家庭道德教育,以家风促民风,以民风带乡风。三要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劳模、老退伍军人、乡村能人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四要抓好正面典型选树。大力表彰勤劳敬业、诚信经营、尊老敬老、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等方面先进典型,通过报刊、电视等现代传媒加以宣传推广,扩大典型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四、要强化责任监督,确保乡村政令畅通

坚持统一、明确、清晰原则,建章立制,完善制度体系建设,用制度管人管事;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在人员、制度、政务、信息等方面,建立通报制,落实好具体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主管部门要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上下同责,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头雁作用,激活基层党组织“神经末梢”。

第二篇:乡村振兴推进实施方案

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

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

(2018年2月20日)

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以总书记“三农”思想为指引,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工程化、项目化、清单化的方式,切实抓好农村的基本产业、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基层组织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建设农业强省,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湖北乡村振兴新篇章。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走在中部前列,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富美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富美乡村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强省全面建成。

二、加快推进农业强省建设

坚持质量强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1.实施质量强农战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农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实施荆楚农优品工程。整合区域农业资源,着力打造10个荆楚农优品区域公共品牌、50个企业品牌和200个产品品牌。大力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建设双低油菜生产保护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精品果园、生态茶园、放心菜园、道地药园和现代烟草基地。优化养殖业空间布局,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推广按户连片耕种、稻田综合种养等模式。加快发展现代高效林业。完善标准体系,健全监管体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切实发挥农垦在质量强农中的带动引领作用。

2.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和水利“补短板”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机农艺农事农信融合发展。加强农林水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做好“三农”气象保障服务。

3.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开发农业多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实施农村电商工程,到2020年底实现快递物流、村级电商服务站点村村全覆盖,力争每个县建成1个电商产业园、培育1个以上电商小镇、10个电商特色村,全省农村电商销售额过千亿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培育精品旅游名镇名村和乡村旅游目的地。支持供销、邮政、快递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

4.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实施农业科技工程,加快建设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到2020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围绕优质农产品,提高种业创新和保障能力,培育10个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创新基地。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健全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推进公益性服务与社会化服务融合发展。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三、着力建设富美乡村

坚持绿色发展,改善农村环境,重塑乡村文明,完善乡村治理,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5.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实施荆楚富美乡村建设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乡村生态系统保护。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到2020年完成精准灭荒200万亩。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编制并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方案,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实现乡镇生活污水治理3年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推进“厕所革命”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省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100%。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严格环境监察,落实县乡两级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6.繁荣农村文化。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文化兴盛工程。充分挖掘荆楚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古树、民俗、农业遗迹等遗产。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每个乡镇建设1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每个村建设1个文化活动室,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破除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讲究排场等陈规陋习。

7.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实施“红色头雁”工程,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发挥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作用,方便农民群众办事。探索村“基层党建+集体经济+乡村治理”的治理模式。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继续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推进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完善农村网格化管理机制,实现基层服务和管理精细化、精准化。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继续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合理确定红白喜事消费标准、办事规模。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建设平安乡村,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和境外渗透活动打击力度。大力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

8.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工程,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持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资金项目、金融的支持力度。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强化造血功能。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帮扶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将2018年作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集中力量解决突出作风问题。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加强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落实召回制度。

9.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促进三年行动计划和农家乐创业扶持项目。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大力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途径,让农民广泛参与其中获得更多增值收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四、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10.大力实施“三乡”工程。推动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与农村资源有效对接,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适合各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引导“三乡”主体与村集体、农民开展股份、租赁、流转等合作发展,兼顾各方利益,保护农民权益。打好“政策牌”“政治牌”“亲情牌”“特色牌”,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力争3年内推动100万市民下乡、吸引10万能人回乡、引进1万个企业兴乡。省级筹措资金,对“三乡”工程建设先进县市给予奖补支持。

11.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连续3年每年建成1万公里农村路,推动农村公路向进村入户延伸,探索自然村、组公路的管养机制。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建造与改造升级,实现村村通动力电。实施“气化乡镇”工程。持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力争到2020年解决全省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进光纤宽带向自然村延伸,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4G网络覆盖步伐,开发适应“三农”特色的信息产品和服务。

12.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落实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优化乡村学校布局,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进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每个村建成1所幼儿园。落实省级统筹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机制,加强城乡教师培训交流,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支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改善条件,加强乡村医生培养,提高服务水平。实施“湖北社保共享计划”,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巩固城乡居民医保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政策。支持有条件、有意愿、在城镇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有序落户,依法享受城镇公共服务,并全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动态化、精细化管理工作,把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13.引导人才支持乡村振兴。支持高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制定在大专院校为乡镇农技机构定向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政策。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鼓励大学生到乡村和企业实习实训。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加强对下乡组织和人员的管理服务。

五、深入推进农村改革

坚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着力推进农村改革,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14.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建立完善全省农村承包地信息应用平台。全面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完善承包权有偿退出和经营权抵押担保机制。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15.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落实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出台支持乡村振兴的土地利用政策。

16.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集体成员身份确认,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挥村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集体资产。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探索将财政支农资金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为村级集体持有或参与经营分红。加快建立全省统一联网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

17.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农垦改革等。推进实施粮食收储制度改革。

六、强化乡村振兴组织领导和保障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注重科学规划,加强宣传引导,确保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有效实施。

18.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

级党委和政府要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各部门要做好协同配合,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建设,充分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党委和政府每年要向省委、省政府报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完善“三农”综合考评制度。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提升能力和水平。

19.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健全农业农村财政支出优先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优化财政供给结构,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增加市县政府自主统筹空间。支持市县政府统筹使用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用于支持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领域的公益性项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探索将财政支农资金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实行滚动、有偿使用。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用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政策,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偿还易地扶贫搬迁借贷。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探索建立政银担三方共同参与的合作模式。推进省级农业投融资平台建设,支持组建农垦集团。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引导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拓展业务,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和引导县市政府结合实际开办特色农业保险品种。积极推进农业大灾保险试点,探索农业巨灾保险。

20.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制定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根据发展现状和需要,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都市城郊乡村振兴先行区、扶贫片区乡村振兴试验区。

21.营造乡村振兴良好氛围。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振奋基层干部精神,加强乡村振兴宣传报道,凝聚全省振兴乡村强大合力。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做好乡村振兴档案工作。鼓励地方创新、尊重基层创造,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第三篇:乡村振兴

乡村到底该如何振兴

村里有许多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土地、山林等资源,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资源变资本,吸引更多外来的企业工商资金进入乡村。鲁家目前已引入外来工商资本近20亿。

二、从村庄策划规划上突破。

怎样让美丽乡村转发为美丽经济呢?

1、需要用活村内的旧屋、河道、果林、菜园等素材,而不是城市化的照搬照抄;

2、要按照村庄原有的脉络进行梳理,策划新产业,引进新思想,让更多年轻人回到村庄,将规划与运营有机结合,让美丽乡村产生美丽经济;

3、要创新产业规划设计,打造合理的乡村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更多人爱上乡村。

所以当时鲁家村花了300万请设计公司对整个村子进行村庄环境规划、产业规划和旅游规划。

三、从产业融合创新上突破。

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正巧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于是鲁家村提出了打造家庭农场聚集区的理念在全村范围内建设了十八家差异化的农场,其中包括了鲜花农场的6亿资金投入的这个大项目。同时我们着重关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正与浙江省农科院合作打造属于鲁家自己的农业高新产业园区。孤立的农业种植不会提升土地的附加值,发展创意农业,把田园变乐园,村庄变旅游景区,就能大幅提高土地的收益!孤立的加工生产也不会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要让生产劳动更具乐趣、让加工生产更具体验性,就会提升产品价值。可开发伴手礼等土特产品,扩大知名度,形成收益的互补。

四、坚持市场导向为主体。

鲁家村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原则,走市场化道路,成立经营公司专注景区的管理和营销宣传。

通过市场化的机制让农场开发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乡村旅游产品,各个农场内休闲项目通过有机组合而成若干条旅游线。

旅游休闲项目可融合乡村观光、游乐、休闲、运动、体验、度假、会议、养老、居住等多种旅游功能,打造特有的“田园综合休闲旅游”,如开设垂钓、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等项目。在具体开发中,可根据各自具体情况侧重打造其中某一项或几项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公司+村+家庭农场”模式,让农田变农场、小村变景区、村民变股民!

“呜呜呜”——伴着清脆的汽笛声,“阿鲁阿家”号观光小火车满载着游客缓缓开动。窄窄的铁轨伸向远方,深深浅浅的绿,在阳光下更加诗意和耀眼。小火车从中穿行而过,串起了绿意浓浓的灵芝农场、竹园农场、桃花农场、蔬菜农场、石斛农场……

6年前,浙江省安吉县递铺街道的鲁家村还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如今已蜕变为“开门就是花园、全村都是景区”的中国美丽乡村新样板。鲁家村以“公司+村+家庭农场”模式,启动了全国首个家庭农场集聚区和示范区建设,将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有农有牧,有景有致,有山有水,各具特色”的独特魅力呈现给世人。2016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2850元,村集体总资产超过1亿元。

鲁家村能有今天的成绩,得益于其开创性的家庭农场集群模式,即利用本村的4000多亩低丘缓坡,建设18个各具特色的家庭农场,通过社会招商吸引外部资本和专业机构投资运营,带来乡村旅游的繁荣,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鲁家村的家庭农场集群模式是如何打造的?有何独特处?

1、顶层设计

为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家庭农场,鲁家村不惜出资300万元,聘请高端专业团队,按照4A级景区标准对全村进行规划设计。先期设置的18个家庭农场,则根据区域功能划分,量身定制各自的面积、风格、位置、功能等。其中包括一个核心农场,位于中心村,其余17家农场错落有致分布在四周。18家农场分别以野山茶、特种野山羊、蔬菜果园、绿化苗木、药材等产业为主,没有一家重复,这是鲁家村家庭农场的特色。此外还设计了一条4.5公里的环村观光线,将分散的农场串点成线,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2、组织架构

鲁家村采用“公司+村+家庭农场”的组织运营模式,与安吉浙北灵峰旅游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安吉乡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安吉浙北灵峰旅游有限公司鲁家分公司,前者负责串联游客接待场所、交通系统、风情街、18个家庭农场等主要场所,后者利用多年经验和客源做好营销宣传。

后来又成立了安吉乡土职业技能培训有限公司,为鲁家村民、村干部、创业者、就业者提供乡村旅游方面的培训。三家公司均由鲁家村集体占股49%,旅游公司占股51%。

在农场的投资运营层面,鲁家村引入外部资本对农场进行项目投资和运营管理。目前已有10多亿的工商资本投资这些家庭农场。

3、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

鲁家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得村集体、旅游公司、家庭农场主和村民都能从中获得相应的收益,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

鲁家村建立了合作分红机制,由村集体、旅游公司、家庭农场主按照约定比例进行利益分配,村民再从村集体中享受分红。案例总结: 鲁家村的家庭农场集群是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模式上的一次大胆创新,特别对于大型农业园区或村集体主导下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它采取类众筹的方式,借助社会化的力量,突破了资金、人才的瓶颈,实现了资源资产资金的聚合。

其次,它解决了规划的统一性和定位的差异化的问题。美丽乡村,规划先行。早在2013年鲁家村就启动了发展蓝图的设计,18家农场的雏形已经跃然纸上。再次,生态圈的打造和多方共赢的合作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鲁家村注重生态圈的建设,18家农场不是孤立的存在,在它的周围,分布着村民自主经营的农家乐、民宿、农副产品,为农场提供配套服务。

此外,村里还统一修建了游客服务中心、风情街、10公里绿道和4.5公里村庄铁轨等设施,为游客出行提供方便和多样化的选择。在营销推广层面,村里成立了旅游公司进行统一宣传;在人才培养层面,成立了乡土职业培训公司。这些力量为入驻的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当然,鲁家村的模式也不是谁都可以学。

家庭农场集群模式有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和土壤,比如自然资源禀赋较好,适宜发展乡村旅游,土地较为集中,基础设施较好,颜值较高,加上政府的特别扶持。据统计,截至2017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各类经营主体已达33万家,比上年增加3万家,营收将近5500亿元,整个产业呈现“喷井式”增长趋势。近日,为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扩容,发挥乡村旅游对促进消费、改善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带动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13个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全文如下:

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富民效果突出、发展潜力巨大,是新时代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升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在扩大乡村旅游规模、提升乡村旅游品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持续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仍面临较多制约,突出表现在部分地区乡村旅游外部连接景区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垃圾和污水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历史欠账多,乡村民宿、农家乐等产品和服务标准不完善,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建设意愿不强、融资难度较大。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乡村旅游提质扩容,进一步发挥乡村旅游对促进消费、改善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带动作用,特制订如下行动方案。

一、补齐乡村旅游道路和停车设施建设短板

(一)推进全国乡村旅游道路建设。结合“四好农村路”建设,统筹考虑全国乡村旅游道路发展,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布局,加快乡镇、建制村硬化路“畅返不畅”整治,优化通建制村硬化路路线走向,尽可能串联带通更多自然村,推进较大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加快提升改造低等级农村公路。(地方有关部门,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大对乡村旅游公路建设的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乡村公路建设列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予以支持。贫困县可按要求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乡村旅游道路建设的支持力度。(地方有关部门,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财政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支持乡村旅游停车设施改造提升。修订《城市停车场建设专项债券发行指引》,将专项债券适用范围扩大至乡村旅游停车设施。(地方有关部门,发展改革委)以县域为单元统筹布局县城、乡镇、景区及特色保护类村庄内停车设施。鼓励在有条件的农村公路周边设置交通驿站等服务设施,综合考虑停车等方面需求。以集约复合利用为主要导向,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停车设施,加强乡村旅游高峰期停车管理,加大车位智慧停车引导服务。(地方有关部门,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文化和旅游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支持。各地区在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预留少量(不超过5%)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零星分散的单独选址乡村旅游设施等建设。(地方有关部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按职责分工负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依法使用自有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其他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有关部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按职责分工负责)对使用“四荒地”及石漠化、边远海岛建设的乡村旅游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出让底价可按不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应收取相关费用之和的原则确定。(地方有关部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按职责分工负责)经市县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等主管部门认定为仅在内特定旅游季节使用土地的乡村旅游停车设施,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相关设施不使用永久基本农田、不破坏生态与景观环境、不影响地质安全、不影响农业种植、不硬化地面、不建设永久设施的前提下,可不征收(收回)、不转用,按现用途管理。超出特定旅游季节未恢复原状的,由市县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等主管部门责令恢复原状。(地方有关部门,自然资源部、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大对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力度。实施“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行动计划,在“十三五”文化旅游提升工程中增补一批旅游基建投资项目,专项用于支持“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地方有关部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进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输

(五)建立垃圾和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在已实行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的农村地区,探索建立农户付费制度,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户承受能力、垃圾和污水处理成本等因素,合理确定收费标准,促进乡村环境改善。(地方有关部门,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垃圾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探索乡村旅游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分类收集、定点投放、分拣清运、回收利用、分类处理”模式。完善垃圾收运体系,全面推行垃圾就地减量化与分类收集,对乡村旅游建设、经营中产生的易腐垃圾、煤渣灰土、建筑垃圾等分类处理并就地消纳,重点建设垃圾收集站、中转站等收转运基础设施。加大农村地区存量垃圾治理力度,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坚决遏止出租、承租土地填埋垃圾牟利等行为,优先开展乡村旅游景区、水源地、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的治理工作。(地方有关部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根据农村不同区位条件、村庄人口聚集程度、污水产生规模,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推动有条件的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积极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鼓励采用生态处理工艺。加强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地方有关部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合理选择改厕模式,加快推进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开展厕所粪污治理。引导人口规模较大、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的村庄,配套建设无害化公共厕所。大力推进农村公共厕所建设,提升规范化服务管理能力,积极实施公厕生态化改造。研究修订卫生厕所技术标准和相关规范,鼓励各地区研发推广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改厕技术和无害化处理模式。探索建立运营管护体系,妥善解决改厕后管护维修、粪污处理等问题。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地方有关部门,文化和旅游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发展改革委、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建立健全住宿餐饮等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标准 输

(九)规范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服务标准。推动落实农家乐(民宿)建筑防火导则,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鼓励地方针对民宿、农家乐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保障安全的技术规范标准。(地方有关部门,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农业农村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服务配套标准。出台适宜乡村旅游公路和停车设施的建设规范和运营管理标准。完善标识标牌、交通旅游驿站、公厕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提升旅游承载能力。(地方有关部门,文化和旅游部、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健全标准强化乡村旅游市场监管。加快乡村旅游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乡村旅游主体信用档案,将相关信用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将涉市场主体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通过“信用中国”网站、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予以公示,动态梳理乡村旅游红黑名单,建立联合激励和惩戒机制,并对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进行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推进乡村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推动建设乡村旅游相关服务标准,提升乡村旅游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地方有关部门,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建设 输

(十二)创新社会资本参与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通过PPP、公建民营等方式参与有一定收益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引导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扩展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融资渠道,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降低融资条件和门槛,服务乡村旅游发展。(地方有关部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规范农户、村集体等参与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扶持有条件的农户修缮、改造自有住房发展民宿。鼓励城镇有意愿的组织和个人通过租赁民房开办民宿。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改造建设乡村旅游活动场所。(地方有关部门,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配套政策支持 输

(十四)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旅游特色发展。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规划,积极开发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产品,防止大拆大建、千村一面和城市化翻版、简单化复制,避免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加强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利用。(地方有关部门,文化和旅游部、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加大对乡村旅游债券融资支持力度。支持乡村旅游企业依法合规发行旅游产业专项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工具,进行直接融资,在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的前提下,支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满足乡村旅游多样化资金需求。(地方有关部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探索建立乡村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实际情况设立以社会资本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社会领域相关产业投资基金,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投资乡村旅游精品建设。(地方有关部门,发展改革委)

(十七)加大对乡村旅游贷款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对乡村旅游企业发放中长期贷款。拓宽抵押担保物范围,依法合规探索开展景区企业经营权和门票收费权质押贷款业务,鼓励开展林业经营主体的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地方有关部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大本地乡村旅游带头人培养力度,建立健全对口帮扶制度,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本地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定期开展服务技能、市场营销等培训。重点吸引大学生村官、乡村旅游管理和专业人才、旅游职业经理人等群体回乡创业,以及规划建筑等设计人员下乡,在人才待遇、发展机会等方面给予支持。(地方有关部门,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提质扩容对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作用,形成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扩容的合力,2018年底前各项任务取得积极进展。各地有关部门要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因地制宜,制定乡村旅游提质扩容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主体,推进各项行动任务早落实、早见效,实现本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重点突破,加强对地方的工作指导,着力营造乡村旅游良好发展环境。

第四篇:乡村振兴推进要求讲稿

乡村振兴推进要求讲稿

第一,要全力提振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态势。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工作重心转移了,我们的认识、思路、举措和力量都要聚焦到乡村振兴上来。特别是“四大家”领导要发挥“关键*”作用,把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统筹起来、推动起来。

要明白中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华*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和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作出具体规定。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决策部署和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扛起乡村振兴政治责任,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要厘清工作思路。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中央确定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具体指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央确定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发展方向,需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科学系统谋划。

这个谋划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就是去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各乡镇(街道)要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积极性和创造性,既突出当地发展特点,又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画出乡村振兴“路线图”,实行“挂图作战”,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实践模式。同时,要树立“一盘棋”思想,指导各村(居)同步做好发展规划。

第二,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要体现在行动中。要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扎实实做好乡村振兴各项任务,确保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有新起色、有新变化。

“面上”推进。重点抓*件事情:一是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等导致基本生活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动态清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强化搬迁后续扶持,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二是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做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规划,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加快推动农村水、电、路、气、通信、物流等设施提档升级。有力促进城乡要素双向循环,推动城乡要素双向融合互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三是发展好乡村特色产业,按照全县“*+*+*”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布局,真正做实*万亩脆李、*万亩柑橘、*万亩中药材、*万亩核桃、*万亩烤烟。

突出“种好”“管好”“卖好”三个关键环节,深入推动“三变”改革、“三社”融合,加快现代农业“接二连三”。

四是构建好乡村治理格局,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断深化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村规民约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持续强力整治大操大办、人情攀比、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面源污染治理、污水垃圾处理等工作,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点上”示范。县上确定创建*大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区:一是围绕乡村旅游、乡村治理、农村改革、乡风文明,规划建设骡坪、竹贤等特色产业发展“下庄”片区;二是围绕脆李产业、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农旅融合、生态康养发展,规划建设……等特色产业发展“摩天岭”片区;三是围绕柑橘产业、*河流域生态保护、旅游发展,规划建设……等特色产业发展“小三峡”片区;四是围绕大景区大旅游,规划建设*等特色产业发展“*峰”片区。同时,其余乡镇围绕“一村一品”产业特色打造一批重点村。这些示范片的创建和重点村的打造,一要把规划拿出来,各联系县领导要严督实导,动员各方力量制定好片区发展规划;二要把形象树起来,所涉乡镇和部门要把工作做在前头,先行先试、主动作为,确保在年底前出形象、出效果、出经验;三要把氛围提起来,采取有效宣传方式,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努力营造人人讲乡村振兴、人人谋乡村振兴、人人推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第三,要全面形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合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全县上下要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各县领导要发挥“指挥长”作用。每月至少一次到所联系的乡镇(街道)开展督导,把乡镇(街道)和帮扶人员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在全县的规划框架下,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编制可操作性强的乡村振兴规划,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见效。各乡镇(街道)要发挥“主体”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在乡镇(街道)、主战场在农村。

县委已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今天也审议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要点。任务已经明确,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县委、县政府部署要求,一项一项抓好落实。各帮扶工作团和工作队要发挥“帮扶”作用。县委明确了帮扶工作团、选派了*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员。各乡镇(街道)要强化日常管理,让其发挥作用。各派出单位要加强跟踪管理,每半年听取*次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汇报,全面了解工作、思想动态;单位负责同志每年要到村调研指导、推进工作,确保帮扶见实效。

第四,要建立健全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体系。乡村振兴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厘清了相关机构和单位的职能职责,才能有效保障各项工作高效运转。之前,我们审议了相关部门工作任务分工和运行机制方案、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议事规则,要按照审定的意见抓好落实。这里,我再强调一下。要明确县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的责任。就是要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及时研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重大问题、制定重要政策、谋划推动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要明确乡村振兴主管部门的责任。现阶段,县乡村振兴局已挂牌。对照国家和市级层面的做法,县委农办要抓好乡村振兴工作的统筹谋划、总体协调、督促指导;县农业农村委要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产业振兴工作;县乡村振兴局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具体工作。要明确职能部门的责任。聚焦“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等方面,涉及部门要牵好头,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做到一盘棋部署、一体化推进,合力推进乡村振兴。

第五,要切实加强推进乡村振兴的督查考核。

“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是否落实到位、乡村振兴工作成效如何,都需要有效的监督检查和考核来检验。脱贫攻坚期间,从中央到地方,正是建立了专项督查和成效考核机制,压紧压实了脱贫攻坚政治责任,为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提供了有效保障。乡村振兴阶段,要充分借鉴和运用督查和考核机制,这也是做好有效衔接的一个重要方面。专项督查要跟上。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印发《关于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专项监督?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要求纪检监察机关要主动贴近中心、服务大局,找准监督检查切入点,推动各级各部门把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一系列要求落地落实。虽然我县不属于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但监督工作不能丝毫松懈。由县纪委监委牵头,县农业农村委、县乡村振兴局配合,深入开展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监督方案,切实提高监督的精准性,推动责任落实到位。县委组织部要强化驻乡驻村工作队伍的教育监督管理,确保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评估工作要跟上。

第五篇:如何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如何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以来,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中央作出决策部署,要把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国家在多地开展了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工作,各地也都在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把乡村振兴建设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本文对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工作进行了归纳总结。

一、产业兴旺

合理利用土地,优化配置农田水利资源,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结合产业发展实际,配备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设施,提升农业装备水平,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应建设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如建设益农信息社、村邮站、农村快递服务点等服务平台,提高物流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物流节点全覆盖。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益农信息社服务能力,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

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产业和其他产业,形成1个及以上带动农民实现持续稳定增收致富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含乡村特色产业园)。整合本地优势资源,发展农业教育、乡村旅游(民宿)、岭南农耕文化、农村康养、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产业,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的综合经营服务机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育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或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一村一品”,推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或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规模化畜禽粪污全部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病死畜禽全部回收并作无害化处理,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清塘、清涂;无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焚烧。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集体成员身份确定,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规范粮食流通秩序,有效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实行农业投入品规范化管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建立农技推广工作站和“三农”终身培训机制,定期开展产业政策、实用技术、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培训,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队伍。

二、生态宜居

合理布局生活空间,注重保留原有乡村特色与人文环境,维护原生村居与生活风貌。村口设有村名标识,在村庄主要出入口、村内公共空间等重要节点建设景观小品。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制度,规范农民建房程序。实行风貌管控,村庄建筑的外立面得到有效整治,形成鲜明的室外岭南特色、基本统一的外立面、整洁的外观。旧房危房、违章建筑、废弃猪牛栏、非法违规广告及招牌、乱搭乱建等得到有效拆除,无新增违法用地及违法建筑;危房户安置合理,涉及公共安全的危房有效处置;宣传栏、广告牌、店招等设置规范;供水、供气等管道,供电、通信、有线电视等线路搭建规整。

开展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合理设置游览路线、游步道(栈道)及导向系统。建设覆盖自然村的垃圾收集点,配备保洁员,垃圾收集设施(如垃圾桶)完备,定期、及时清运垃圾,可视范围内无明显垃圾。村庄保洁覆盖面和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开展“厕所革命”,厕所粪污得到有效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100%,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积极采用乡土树种,兼顾经济和景致效果,对农户房前屋后院内、村道巷道、村边水边、空地闲地进行绿化美化,并定期清理荒地杂草、修剪苗木枝叶。保护好村域水面、水质,实现河道清洁,水体流畅,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以水为纽带,推进农村水文化景观建设,提升乡村水韵。

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制度。无非法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行为;无违规采砂、取水、取土、取石、填埋水域、烧山行为;无非法占用林地、盗伐与滥砍滥伐林木、非法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行为;无休渔期违法违规捕鱼作业,无电鱼、炸鱼及毒鱼现象。对村庄山体、水体、农田、湿地、植被、森林等自然资源进行整体保护和监管、生态保育和修复。河长制、湖长制等管理制度落实到位。河道、湖泊等长效保洁。

三、乡风文明

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广泛征集形成优秀家风家训,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化墙。打造农村文化品牌,建立农村志愿服务队。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有学校的)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社会风尚。开展诚信户、诚信企业创建。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人民调解员等活动,做好“玉州新乡贤”宣传推广。

挖掘并传承农耕文化、历史建筑文化、民间戏曲、民俗活动、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等乡土文化。挖掘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红色革命遗址,因地制宜建设村史馆、乡村振兴展示馆、家风家训馆、红色文化展馆等。保护乡村原有特色建筑风貌和村落格局,体现原生田园风光。历史文化村落、文保单位、文保点、古建筑得到有效保护,无人为破坏。

建有文化活动场所,包括(电子)图书阅览、科普讲堂、村广播等内容。建设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小公园、小广场等,有条件的地区可配备篮球场、乒乓球台、室外健身器材等体育设施。组建农村文体队伍,组织开展文艺演出、文化展览、体育比赛等群众文体活动。

四、治理有效

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向党组织报告工作的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党组织讨论决定重要工作的机制,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实行“四议两公开”。建立并规范村“两委”办事制度。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注重从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规范党员管理,落实党内民主和激励关怀帮扶制度。

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和,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实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并得到有效监督。建立村民议事厅等议事场所,村规民约内容全面、合法合规,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建立农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等各类组织权责清单,落实重要事权清单管理,推进公共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有多种形式的民主法治宣传,及时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建设示范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社会平安稳定,做好纠纷调解工作,矛盾不出村。建有专职群防群治、义务消防等队伍。根据不同自然灾害类型设置和管理相应防灾设施和避难场所,及时排查自然灾害隐患点;应制定和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消防管理制度健全,有应急响应处置能力;农村消防规划、建筑的防火设计及防火改造、消防安全管理。在重要地段(乡村主要道路卡口,学校、幼儿园、广场、宗教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人民群众公共活动场地)安装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并接到村综治中心,有专人运维并正常运行。

五、生活富裕

村庄道路通畅,路灯设置合理,公共区域亮化。通自然村完成村道路面硬化,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合理建设村庄道路、公共设施示意图、指示牌。落实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建设和配备抗旱、防风等防灾基础设施。集中供水覆盖率达到100%。广播、电视、电话、邮政、光纤网络等覆盖到村。建有具备公共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社会志愿等功能的村级综合服务场所,提供便民服务。有卫生院或卫生室,开展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落实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宜发挥群众管护主体作用,鼓励村集体和农户筹资投劳承担基础设施日常保洁和维护义务,建立村民参与村庄基础设施运行维护共管机制。

幼儿园和中小学建设符合教育布局规划要求;无义务教育辍学失学学生;通过宣传栏、广播等渠道提供普法、科教服务。医疗卫生满足基本需求,孤老残障得到有效照料,医疗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有条件的乡村宜建立统一、规范的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定期随访。农村五保供养实现应保尽保,目标人群覆盖率100%,集中供养能力达到50%以上。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均达95%以上,被征地农民按相关规定享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农村基本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农村特困人员应救尽救、应养尽养;优抚对象、困难家庭、残疾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群体得到有效帮扶。

下载着力培育乡村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着力培育乡村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 2013-03-08 09:54:00 来源: 浙江日报(杭州) 有0人参与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推进工作汇报

    平邑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推进工作 情况汇报市委农工办: 《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沂市2012年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要点与责任分工〉的通知》下发后,平邑县迅速召......

    推进乡村振兴 建设美丽村镇(5篇可选)

    推进乡村振兴 建设美丽村镇 ——上半年特色亮点工作汇报材料 上半年,在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的同时,我们不等不靠、自我加压。以乡村振兴为统领,在“农业”、......

    建设“数字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建设“数字乡村”助力乡村振兴--**市数字乡村试点工作典型案例近年来,**省**市以“农业生产智能化、特色产业电商化、安全监管平台化、生活服务便捷化、农技推广信息化”为工......

    乡镇乡村振兴建设工作总结

    乡镇乡村振兴建设工作总结 乡镇乡村振兴建设工作总结1 20xx年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国土局的全力支持和正确指导下,我局在充分用足、用活现行政策外,积极调整土地资源要素配置更多......

    打造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打造生态文明美丽乡村 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几年来,泉州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宜居环境建设决策部署,以抓好美丽 乡村建设为抓手,有力推动乡村旅游稳步发展,努力......

    推进融合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推进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主要抓手。作为全省唯一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整体推进试点市,是新时代省委......

    推进乡村振兴 谱写XX新篇

    推进乡村振兴谱写XX新篇——从精准扶贫走向乡村振兴XX乡党委书记XXX(2021年2月25日)我国进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期,做好两大战略有效衔接,既是精准扶贫向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