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单元反思(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11-30 00:34: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单元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单元反思》。

第一篇: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单元反思

《圆柱、圆锥和球》是本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上完本单元后再通过小测验,我把整个单元的课前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课后作业做了如下反思:

一、课前要精心准备。

圆柱、圆锥、圆都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几何形体,认识了它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首先,我让学生自己在家找有关圆柱、圆锥、圆的物品,这样为课堂提供了生动、形象、直观的实物,从而服务于课堂;再者,我在课前制作了一些相关课件和卡通动画片,来导出新课。这样使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圆柱、圆锥、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构建“兴趣----探索----发展-----创新”的思维品质的形成过程,着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设计要掌握轻重策略。

根据实物讲解各种形体的各部分名称时,学生能了解、认识就行。要把学习的重心放在它们的表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上。首先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再通过观察、寻找、讨论等活动形式整体感知、体验新知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并组织学生观察、想象、操作、验证;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多媒体动态演示,发现各形体的高、表面的特点,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与新知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行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掌握概念,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概念。以这种开放、合作、探究、交流等方式得到的知识,学生不容易忘记,即使忘记了也可以通过回忆整个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来回想起学习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联系设计力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动静结合,适时升华。

三、教学过程要敢于放手。

课堂上采用操作和演示,讲解和尝试联系相结合的方法,使新课与联系有机地融为一体,做到讲练结合。在教学中要不拘泥于教材,要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将生活中的油漆桶、水桶、烟筒等拿到课堂学习中,加深学生对表面积实际计算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显示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理解表面积的基础上,探讨出计算方法,得出各部分面积的数据,合理自然地计算出表面积。四、课后练习要有目的、有层次。

在练习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合作、讨论、测量并计算。练习设计要有层次,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豆油体现。练习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既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注意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因材施教的措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学习空间,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达到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的目的。练习安排注重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切实体验到数学存在于自己的身边,数学对于了解周围世界和解决问题是非常有作用的。

总之,在这单元的教学中,力争关注美意个孩子,注意尊重学生的思想方法和个性,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多维的、开放的空间,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得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美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第二篇: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从实施情况来看,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在教学中,一改往日应用题教学的枯燥、抽象之面貌,而是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有效地理解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实用价值。

1、改变应用题的表述形式,丰富信息的呈现方式。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例题、习题时,呈现形式应力求多样、活泼,让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本课的教学中,我大胆地改变了教材中的知识例题,重组和创设了“实验活动”这样一个情境,从而引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即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习的实际需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更好地为下一环节的自主探索、主动发展作好充分的准备。

2、突出数学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要让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例题从学生的游戏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己的探究,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又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研究解决生活的其它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例题的教学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创设民主氛围,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前提条件。在本课的“请你选择感兴趣的百分数尝试编一个百分数应用题”中,学生卸下了书本应用题、教师思维的束缚,大胆设想、讨论,从实际效果来看,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学习发挥的淋漓尽致。更培养了学生自己收集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多一份“放手”的信任,少一点“关爱”的指导,大胆地让学生在学习的海浪中自由搏击,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学习的方法,有头脑、有个性、有能力的学生才能应运而生。

第三篇:六年级下册数学单元反思

六年级下册数学单元反思

吴小青 《负数》教学反思

“负数”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读法、写法。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负数”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小中“数学的衔接与过渡,因此教学的侧重点、教学的方式非常重要。

第一节课的重点是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难点是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在设计预案与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也成为此次教学实践留给我的最大收获。

1.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数学好玩”,能创设好玩的数学学习起点,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本节初识“负数”,我不仅考虑知识自身的特点,更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导入新课。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游戏情境,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还能抽象出数学概念。

“负数”这一概念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且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通过收看每晚7点半中央一台全国各地的天气预报节目,学生对它已有了认知基础。负数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并有着广泛应用,学生的身边处处都有负数,只不过是他们暂时缺乏认识,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辅以具体的直观情境,是可以促使学生对负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以游戏的形式感知“相反”量的意义,(比如:师说向左看!生:向右看!)又比如:设计的一张表格,我口述信息,学生填写(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最后集体讨论优化,重点介绍用+或-来表示的学生记录。由此引入正、负号,学生接受的快。又通过设计大量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从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中抽取出数学问题,并在熟悉的情境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最终通过学生广泛举例和对“电梯”、“海拔高度”以及“方向”中正、负数的重点讨论,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3.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在本节课设计的过程中,把负数概念的引入作为重点,力求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首先通过我的介绍,引导学生再现对已有知识的认识并体会数据的重要作用;然后,利用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三件事,引导学生亲自动手纪录数据。让学生在看似简单的活动中,明确体会到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4.重视在对比中建立概念

本节课始终借助气温等一些具体事例中的正、负数,注重直观理解、加强对比。首先,在开始情境中“进球和丢球”、“转来和转走”以及“赚和亏”这些相反意义的数量成对出现,把实际问题凸现在学生面前;其次,充分利用城市气温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明确对比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不同,进而使学生感悟到零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另外,在引导学生动手在温度计上找温度的活动中,把抽象的理解蕴涵在直观的可操作性的活动中,通过在温度计上直观的比较—5 和+

5、—15和—5,力求把负数的意义润物细无声的根植于学生的脑海之中。

5.练习的多样化

例题和练习题中,选取的内容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如:海拔以地平面为准,上为正,下为负;气温以0摄氏度为准,零上为正,零下为负;收入以盈为正,亏为负。学生能解答这些约定俗成的问题,并不能说明是真正理解了正负数是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相反这些典型事例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了思维定势。本节课的重点是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只有例题的学习是不够的。因此,在这题解答后,提问:如果张军向西走30米,记作+30米,那么李刚向东走50米,记作()。如果张军向南走40米,记作+40米,那么李刚走“-40米”表示他向()走了()米。

6.多媒体课件与自制教具相结合

在频繁使用多媒体课件的今天,或许老师使用一下最原始的自制教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本节课中,我出示了自制的非常简陋的温度计,课后竟有学生上来好奇地问:老师,这是真的温度计吗?看来,我的温度计做的还蛮像的。

探讨:正号和负号能等同于加号和减号吗?

我的观点是:正号和负号在某些地方等同于加号和减号,但在某些地方正号负号与加号减号的又有些差别,例如:8-(-8),这两个“-”,前一个“-”我们习惯上说是减号,后一个“-”我们习惯上说是负号。

实践让我再次体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朴实无华、真实有效”才是真境界。“它是真实、真效、真智慧的生动过程,是师生智慧共生的乐园!”

圆柱圆锥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习惯是让课堂尽量按着教师的设计意图生成的。但实际上,课堂教学瞬息万变,有时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冷场。上课时,当同学们合作解决第一个求圆柱体侧面积的学习目标时,学生汇报: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这个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体的高;我问:有其他想法吗?没有学生举手。等待片刻依然沉默,于是我顺手拿起学生刚刚展开的圆柱体侧面积,我说:“你看这个长方形的长可以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那么谁还可以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呢?”我一边说一边把这个长方形卷起来。学生通过老师演示,立刻就明白了长方形的宽也可以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纷纷把小手举了起来。虽然,这节课教学内容已完成,但是我感到学生在初学圆柱体表面积时,知识没有拓展到长方形的宽也可以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

在掌握了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圆锥,并进一步教学圆锥的体积。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由于形象直观的操作,学生能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运用自如。

第二课时,在学习了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课件出示):墙角有一堆沙子,现在想知道它的体积,该怎样做?实物展示让学生们一眼看出这是一个四分之一圆锥,在原有知识技能基础上的创新练习让同学们体验到数学的无所不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提高了兴趣。

但教学过后,仍感到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三角形旋转成圆锥体,哪是底面半径哪是高,个别学生还不能清晰辨别。在复习圆柱圆锥体积后,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出现混乱,主要体现在求圆锥忘了乘三分之一。

《比例》教学反思

在教学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

第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还可以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直接计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依样画葫芦罢了。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课后我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2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2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2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2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进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比较在教学比例尺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

第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其实在这一块知识上,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一样的画葫芦罢了。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今天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5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5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5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进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

《统计》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的统计并不是教学新的统计方法,而是要求学生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通过教学,认为要注意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应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对统计结果做出正确解释,并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准确的判断、预测。比如在教学例1时,引导学生分析图中“其他”部分的具体含义,使学生明确:“其他”占彩电市场份额的47%,其中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作统计图时,一定要客观准确地反映信息。

2、通过比较,让学生懂得不要被统计图表面的信息迷惑、误导,要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例如在教学例2时,可先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谈谈直观感受和看法,再引导学生分析统计图表达和包含的数据信息。提醒学生不能仅仅关注统计图的外在表象,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的统计信息,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抽屉原理》教学反思 《抽屉原理》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本堂课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感

受数学的魅力。

一、生活情境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抢椅子”的小游戏,简单却能真实的反映“抽屉原理”的本质。通过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

二、注重自主探究,培养问题意识。

在本节课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猜想、验证、推理、应用的过程。

1、采用列举法,让学生把3根小棒放入2个杯子里的所有情况都列举出来,初步感知抽屉原理,再通过把4根小棒放入3个杯子里的操作熟练列举法。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最简单的“抽屉原理”。

2、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让学生类推猜测6根小棒放入5个杯子里会有什么结果?然后提出如何验证?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发现,把小棒尽量多的“平均分”到各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里能分到多少根小棒,剩下的小棒不管放到哪个杯子里,总有一个杯子比平均分得的小棒数多1根,还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这一数学规律。

3、大量列举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抽屉问题”的一般规律,即“小棒数比杯子数多1时,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

4、在此基础上,我又主动提问:还有什么有价值的问题研究吗?让学生自主的想到:小棒数比杯子数多2或其它数会怎么样?来继续开展探究活动,同时,通过活动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归纳出求至少数的方法——“商+1”。

5、游戏中深化知识。课前的游戏简短有效,在结束新课前,用“抽屉原理”来解释,会有一种前后呼应的的整体性。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试一试环节里,我设计了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三、注重“说理“活动,培养学生逻辑能力。在这节课中,由于我提供的数据比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抽屉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通过学生归纳总结的规律:到底是“商+余数”还是“商+1”,引发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和说理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反思 六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很多很杂,而事实上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总复习,一直让老师很为难,如果一味地将知识重新再现,学得好的学生认为自己都会了不要听,学得不好的学生也没有定心听,老师觉得上复习课很痛苦,该怎样避免枯燥重复,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呢?我在概念课的复习教学上做了一次小小的尝试。

如果按课的类型分,可以分成计算课、概念课、平面图形课和统计课等,每种课的类型在复习时各有特色。数学的复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体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整理和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毕业班的复习课注重帮助学生把分散在各年级、各章节中有关的数学知识上下串联,左右沟通起来。因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们联在一起,即是一种多半为被遗忘的知识。”理清知识体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帮助、点拨和补充。如我执教的《比和比例》属于概念课,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当问学生“关于比和比例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时,同学们讲了很多,同时也深深感到这些知识点如果这样处理的话会显得零乱、无序、缺乏系统化,这一环节的处理旨在激发学生“自主萌生出整理知识,梳理结构”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学生在明确了学习要求之后学习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学生学习方向明确,学习要求具体,认知冲突相对集中,这样学生的兴趣浓厚了,每一位学生有了具体的任务,避免了小组学习只搞形式学生无事可干的尴尬局面。本课从构思到实施已是几易其稿了,我的矛盾在于学生将知识图表化的过程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如果把这一过程放在课堂上的话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但是如果放在课前去完成的话,学生的整理只是把概念抄一抄而已,还是缺乏知识的系统化。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我决定还是把这个过程放在课堂上去完成,因为一直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我:复习课我该给学生些什么?难道仅仅就是一些题海战术吗?我想应该给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才是学生一生都受用的。事实上,每一门学科有自身的特点,而同一学科的不同类型的课也各有特色,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复习重在强化转化思想,计算复习课重在计算的策略与实际运用,统计复习课重在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对统计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而概念复习课则在于选择合适的方法将相关概念系统化,学生能对之整体把握,进而形成清晰的认识。因此我觉得这“浪费”的时间是值得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整理出来的知识体系,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总之,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也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表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第四篇:六年级第二单元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试题

一、填空:(20分)1、12÷1/3 表示()。2、12×1/3 表示()。1/3×12表示()。

3、把5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6段,每段长()米,每段占全长的()。4、40分=()时,1又1/8吨=()吨()千克

5、六(2)班有学生81人,今天出勤79人,今天出勤人数与请假人数比是():()。

6、15米的1/6 是(),()的 1/3是1/2 吨

7、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3/4平方米,它的底边长1/3米,高()米。

8、把3/4 分子加上6,要使分数值不变,分母应增加()。

9、加工一批零件,甲独做要6小时,乙独做要7小时,甲、乙两人的时间比是():(甲、乙二人的工效比是():()。

10、化简比的根据是()。

11、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顶角和一个底角的比是1:4,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分别是(度、()度、()度。

12、实际用电比计划节约了1/6,实际用电是计划的()。

二、判断:(10分)

(1).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2).一个大于零的数除以1又1/3 的商,比这个数乘1又1/3的积大。()(3).80米剪去它的1/8后又增加1/8,结果还是80米。()(4).甲数比乙数多1/5,乙数则比甲数少1/6。()(5).已知3ɑ=2B(ɑ、B不为0)那么ɑ:B=2:3。()

三、选择:(10分)

1.一根长12CM的铁丝,截去1/3后,还剩()米。A. 11又2/3CM B.4CM

C.8CM 2.一个数(0除外)除以1/4,这个数就()。A.缩小4倍

B.扩大4倍

C.减少1/4),)

3.200克盐水中含盐40克,盐与水的比是()。A.1:6 B.1:5 C.1:4 4.ɑ×1/3=B÷1/2=C×1(ɑ、B、C都大于0),则:()A.ɑ>B>C B.ɑ>C>B

C.B>C>ɑ 5.两个正方形的边长比是1:3,它们的周长比是()A.1:3 B.1:6 C.1:9

四、计算:(21分)1.直接写得数(6分)7×3/14=

1/8÷5/2=

1/3×0.15=

1÷3×1/3=

4/5÷5/4=

1/2×1/3÷1/3×1/2= 2.先化简比,再求比值:(6分)25:6.53/7:3/1

49:3/10 3.简便方法计算(9分)7/18÷11/5+11/18×5/1(38×1/4+17×1/4)÷7/8

(8-7/15-8/15)÷ 1/14

五、文字题:(9分)

(1).12减去10个4/5所得的差除以1/2,商是多少?

(2).一个数的5/6是40的3/4,这个数是多少?(3).3/4与1/3的和除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六、应用题(30分)

1、一个长方形地,周长是15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小红有24张画片,送给小芳4张后,小红的画片恰好是小芳是4/5,小芳原有多少张画片?

3、某工程队要修一条路,已经修了220米,比全长的4/5多20米,这条路有多少米?

4、六年级三个班要植90棵树,一班种总数的3/10,二班、三班种的棵数比是5:4,二班种多少棵树?

5、甲仓库有货物70吨,从甲仓库运出2/5,运出的货物正好是乙仓库的一半,乙仓库有货物多少吨?

6、小明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3/10,第二天看了24页,还剩下全书的3/5没有看。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第五篇:六年级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备课时间:2008年2月21 日

教材简析:

本单元共有3篇课文,分别都是战争时期的文章。

《卢沟桥烽火》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国国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军民一心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半截蜡烛》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德夫人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文章真切而生动地叙述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他们送往日本驻地的经过,反映了将军的宽仁大义和中日友好的友谊。

教学理念: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以为是“快乐享受”,在情智校园、情智活动、情智课堂中,当我们的学生快乐地享受思考、享受对话、享受倾诉、享受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弄动懂战争时期人民为革命的胜利尽了自己的力量,世界和平是每一个人的希望。学习主人翁的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本单元生字。

3、学习主人翁的爱国情怀与沉着,勇敢和机敏,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认识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世界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1、《卢沟桥烽火》„„„„„„„„2课时

2、《半截蜡烛》„„„„„„„„„2课时

3、《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2课时

实践活动

(二)„„„„„„„„„2课时

练习2„„„„„„„„„„„„„2课时

下载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单元反思(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单元反思(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能用分数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会解决一般性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

    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试卷分析

    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试卷分析 一、 试卷情况分析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分数乘法,试卷通过乘法口算来检验学生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掌握及其计算能力,通过画图、填空、判断及实际......

    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学反思1 《詹天佑》这篇课文以人物姓名为题,重点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

    第二单元反思

    汉语拼音教学反思 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一年级的汉语拼音教学总算拉下帷幕了,这磕磕碰碰的一个月学习,感受很多。 辛苦:在课堂上要跟着老师反复的练习朗读,有时一堂课就是读拼音......

    六年级第二单元作文

    第二单元作文 选题一: 1. 演讲稿的主题要鲜明,表达的感情要真挚。 2.集要充分选取的材料能恰当地为表达自己的观点服务。 3 .语言简洁明快,有一定的号召力。 选题二: 1. 2. 3. 抓住......

    六年级第二单元(范文)

    第四课 会动的剪影 课堂类型:设计 应用 课时:2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用黑色卡纸制作剪影人物。 2、了解皮影艺术的特点。 3、增强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 教具、学具准备......

    六年级第二单元备课

    第二单元:祖国在我心中 【单元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中华儿女报 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激发学生热爱 祖国的思想感情。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关键......

    六年级第二单元作文

    关于祖国的歌曲: 1、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 。。。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 为她富裕为她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