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桂西北白裤瑶铜鼓舞基本特征及形成因果论文[范文大全]

时间:2019-11-25 17:0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桂西北白裤瑶铜鼓舞基本特征及形成因果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桂西北白裤瑶铜鼓舞基本特征及形成因果论文》。

第一篇:论桂西北白裤瑶铜鼓舞基本特征及形成因果论文

[摘要] 从宗教习俗中可窥探出,白裤瑶古老的铜鼓舞所表现的內容和舞蹈特征,无一不和本民族人民的历史生活、宗教习俗息息相关,它是瑶族人民创造的民族舞蹈形式,是本民族文化的结晶,正因为它与本民族的信仰和情感如此紧密相连,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盛行不衰,独具一格。

[关键词]桂西北白裤瑶勤泽格勒宗教习俗环境因子

舞种及播布区

在云贵高原南麓的桂西北,有一个山区小县一广西河池市南丹县。这里不因地处偏僻而冷清,却得民族艺术文化浸润而显山露水。在这块391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一个勇敢而坚韧、勤劳而朴实的民族——白裤瑶(因该民族男子穿白裤而得名,《岭表纪蛮》中记载:河池瑶民,头裹白帕,衣蓝衣,长仅及脐,着白裤,黑边为饰,长仅及膝)。瑶民其位置所在地,多倚山建筑,有山麓以至山岭随处皆有。故人瑶山者,时见层楼乐阁,踞于凌云之高峰上,烟云摩荡,独立天空,气象雄奇,尤如海市蜃楼。因而注定了这个民族是个多情善舞的民族。在白裤瑶地区,广泛流行着这样一种古朴的铜鼓舞——“勤泽格勒”(瑶语),汉语称为“打老猴舞蹈”(注:以下均简称为《勤》舞)。该舞是为死去的亲人举办丧事时而跳的一种祭祀性舞蹈。

《勤》舞种传播地区主要流传在南丹县里湖、八圩两个瑶族乡的山寨里。

《勤》舞表演的人数不限,就铜鼓的多少而定,铜鼓多时排成方行。皮鼓一面居中,是整个舞场的指挥。舞者全部为男性。

《勤》舞基本舞蹈动作为:正面双击鼓、绕鼓双击鼓面,绕鼓双击鼓身,单击鼓、以及猴子戏鼓等十四个基本动作。舞者模仿老猴取食,攀摘的姿态,动作古朴,粗犷敏捷,刚劲有力。

典型舞蹈基本特征因子分解

“舞蹈是在直观上可以感受到的具有同一表意审美特征的一簇舞动,也是提取舞蹈形态特征的基础单位。”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取《勤》舞典型舞蹈基本特征:

1、节奏型

“节奏型是舞蹈的特征之一,分析舞蹈形态,必然要依据其节奏的类型来提取特征。”《勤》舞是以陪伴该舞的鼓点为据,从音乐的角度来看,舞蹈是用人体的运动来表现音乐的“质感”,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节奏。那么,《勤》舞的基本舞蹈与该舞种鼓点之间的关系如何?

(1)音乐(打击乐):

第一拍:俯身左前吸腿跳,双鼓棒在右腋前互击一次。

第二拍:左脚向前落地成双腿半蹲,左拧身;左手“提襟”位,右手鼓棒击鼓第一次。

第三拍:做第一拍对称动作。

第四拍:做第二拍对称动作。

第五~八拍:反复第一~四拍动作。

从这一蔟舞蹈动作中可以看出,伴随舞动的鼓点是具有强弱均匀的2/4节奏,舞动的节奏型是上下起伏的运动。因而音乐与舞蹈的节奏型是相呼应的,整体流程形成稳定流畅的波动感,两者是对应进行的节奏型。

2、呼吸型

“呼吸,这是构成舞蹈内在韵律的重要因素。与其他形体运动门类相比较,舞蹈的呼吸不仅有实用价值——生理需要,在而具有表意和审美功能并且与节奏型紧密相关。”各民族舞种有各自的呼吸特点,一个舞动起码会有一吸一呼,一般按舞蹈规律可分为自然型、非自然型两种。《勤》舞“呼吸型”与“节奏型”是紧密相关的,从该舞的舞蹈特征看,其属自然型呼吸型(即一拍一吸一呼),伴随着舞蹈的节奏型形成重拍吸、弱拍呼的内在韵味特征。

步伐

“步伐特征应从时域、空域两个方面来确认”。《勤》舞的典型舞蹈特征属于屈膝走步类(即吸腿类)。例如:

1、脚:全掌自然着地,重心左右移动,步幅中度,脚下线路为直线型。

2、大小腿:二度纵折动,均匀屈伸型。

显要动作部位及其动作

“人体运动中相对运动幅度最大的部位称作显要动作部位(简称显要部位)”。《勤》舞显要动作部位及其动作分别为:

1、显要部位动作:(1)躯干随之整体上下波动三度;(2)小臂纵折屈伸三度。

2、次显要部位动作:(1)大小腿纵折屈伸二度;(2)大臂纵向上下移动二度。

3、次次显要部位动作:(1)序握鼓棒互击、击地;(2)头部随之整体变换方位。

意义内涵:模拟老猴觅食,出葬时跳的一种祭祀性舞蹈。

形成这种典型舞酬的环境因子

1、地域和生产(劳动方式)

历史上瑶族是一个游耕民族。瑶民以往受封建统制者的歧视和压迫,大多避居在高山峻岭,深幽山谷之中,以耕山为业。“南岭无山不有遥”的俗谚概括了瑶族居山的特点。南丹白裤瑶居住地区属云贵高原的一部分,这里山靠着山,山叠着山,山上有山,山外有山,一般的山岭都在海拔七百米以上,其地理环境极为恶劣。解放前,在这特定的山区自然环境里,给白裤瑶带来三大难。第一交通难,直到1958年,除了黔桂铁路过本区西南之瑶寨、甲坪、八圩三个地方外,全境无一公路,运输全靠人力肩挑背负。“白裤瑶家住深山,群峰重迭把路拦;猴子难越千道涧,鸟儿难飞万重山。”这就是当时交通闭塞的写照。第二人畜饮水困难。因为瑶寨地区地属喀斯特地貌,地下多伏流,“大雨一来水汪汪,大雨一停水跑光。”造成水源极为缺乏。所以当地世代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瑶寨水浅地皮薄,闷水清清难得喝(闷水即伏流),一天只得三挑水,夜晚还要走奔波:开天辟地几千秋,冬天吃水人发愁,一盆清水几样用,洗脸煮饭又喂牛。”第三生活困难。这里山高谷深,平地少,多是瓢一块碗一块,丢顶草帽,不见一块的山腰石缝地。人们只能靠一把砍刀,一包火柴,把树砍倒,放火一烧,下了种就等待收获,这样一种“刀耕火种”、“过了一山又一山”的游耕生活方式,因而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其简单。为了生存狩猎活动便成为白裤瑶先民们一项重要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乾隆《庆远府志》卷十《杂类志·诸蛮》说,南丹瑶族“暇则射猎,以药敷驽,箭所中之,兽立毙”。从这狩猎的工具描述中即可窥见这一生活方式。由于这些特定的地域环境和劳作方式,使先民们长期形成了含胸屈背、吸足摔背、攀登行走的固定姿态,这些习惯动作必然会反映到本民族舞蹈中。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人的理论认为,从猿到人,是劳动把人类从动物中区分出来。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可见人类的文化在劳动中生产、发展、变化,更使其动作进步美化,尽其充分表达情感的任务,于是成为了富有魅力的舞蹈。

2、宗教习俗

白裤瑶在办丧事时所跳的祭祀性铜鼓舞“勤泽格拉”,有其民族独特的宗教风俗丧葬仪式——砍牛卜葬。广西南丹县的白裤瑶每当村寨里有人死时,都要举行砍牛祭祀仪式。出葬那天要请鬼师(师公)拿火把在棺材前面带路,做法事,画符念咒,跳《勤》舞后方能把死者抬到山上埋葬。认为这样死者的灵魂就不能回家闹事,才能超度亡灵升天,后人才能平安。

砍牛时间一般在下葬的前一天进行。所砍的牛一定是公水牛。人们认为牛死后其灵魂会阴阳互变,即公的变成母的,母的变成公的。所以一定要杀公牛,这样才能繁殖,死去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才有更多的牛使用。

在砍牛过程中,亲友们带来的铜鼓也就登场,少则十几面,多则百来面。亲友们敲起铜鼓,跳起《勤》舞,舞至下葬完为止或翌日方散。

白裤瑶砍牛祭丧,就象汉、壮人做道场一样。举行砍牛仪式时,四方亲友前来观视,络绎不绝,男女靓装而至,结队唱歌,籍此以谈恋爱,寻找对象等民俗活动。

从宗教习俗中可窥探出,白裤瑶这一古老的铜鼓舞,它所表现的内容和舞蹈特征,无一不和本民族人民的历史生活、宗教习俗息息相关,她是瑶族人民创造的民族舞蹈形式,是本民族文化的结晶。正因为他与本民族的信仰和情感如此紧密相连,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盛行不衰,独具一格。

3、服饰

由于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因素,白裤瑶族人民上山、下山、劳作等生活方式,无一不贯穿着蹲、抬、跨、攀等常态动作,因而服装必然是宽窄适度才能适应于山区生活的需要。故男子的衣服是用黑土布做成的对襟衫,无纽扣,背后衣(脚)开口,裤子是用白土布制成,没有裤头(即大板裤),裤裆宽松而大,长度及膝,裤脚为窄口马裤式,冬天缠上绑腿。长发往前额上方挽起,用白布条包里,黑布包外。服饰适应于各种形体运动,吞(后腿为吞)、吐(前伸为吐)、沉(下蹲沉稳为沉)、浮(腾身纵越为浮)运用自如。因而该服饰对于本民族舞蹈语汇的形成有着紧密的关系。

4、舞具

该舞舞者双手持鼓棒而舞,鼓棒(长印公分)短小轻便,时而从上至下擂鼓面,时而击打鼓边,时而击打鼓身,时而上击棒下击地,姿态千变万化。行似猴,动似猴,技巧娴熟,动作自如。

5、音乐(鼓点)

该舞均以皮鼓指挥,铜鼓齐奏,雄浑而又激昂的铜鼓声,继以较强烈的共鸣声,加之节奏互衬匀称的2/4拍,形成稳定的波动感,与舞蹈的节奏相呼应,从而形成自己浓郁的民族特色。

结语

综上所述,白裤瑶族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地域环境、砍牛祭祀的宗教仪式、民族服饰、道具以及特有的铜鼓音韵等,对于广西河池南丹县白裤瑶族铜鼓舞中的典型舞蹈特征及舞蹈语汇的形成来说,是息息相关,紧密结合的,具有同一接合点。因此,对于各舞种的研究“只有把同一接合点的生态因子归纳到一起,才能比较它们与舞蹈关系的密切程度,并且考察它们对舞蹈影响,制约的综合效应。”

下载论桂西北白裤瑶铜鼓舞基本特征及形成因果论文[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桂西北白裤瑶铜鼓舞基本特征及形成因果论文[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