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断开辟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新境界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出版发行了,全党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掀起新高潮。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重要论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指明了方向。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发展,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需要紧紧跟上、不断加强。通过话语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创新,进一步推动新思想扎根基层、扎根群众,入脑入心、深入践行。
对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要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小众化不是大众化,而通俗化也不是庸俗化。大众化是目的,而通俗化是手段。大众化,就既要讲覆盖力,还要讲有效覆盖率,实现有形、有力、有效“三有”真正相统一的覆盖。要到边到底,全员覆盖,达到“化”大众的目的。通俗化要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浅显易懂,也不能碎片化、故事化、草根化。而要根据不同对象需要和认识能力,分层次、分人群,实现分众化、差别化基础上的大众化。大众化、通俗化的对象在基层,基层的党员干部和群众,最终目的是达到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
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毛泽东同志指出:“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任何理论都要遵循这个普遍规律,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展现出推动时代发展的真理力量。理论指导实践,前提是理论要被群众掌握。党的创新理论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规律化认识,与人民群众既有天然的亲近感,又有一定距离。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在这样的实践中产生的理论,天然带着群众的基因,与群众有血肉联系。然而,理论毕竟是理性认识,是经由实践中的感性经验升华而来,经过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与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感性认识和生动经验有了较大差别,造成人民群众与理性认识之间存在一定客观差距,必须要解决桥和船的问题。只有让党的创新理论与人民群众再次紧密结合,也就是理论掌握了群众,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武器的强大作用。
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就是要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这个过程并不会自动生发,而是一个需要再创造的过程,这就为我们开展大众化通俗化提供了广阔的工作天地和施展才华的舞台。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就要认清和处理好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的内在逻辑关系。认识到大众化通俗化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大众化是目标指向,通俗化是手段工具。大众化的目的要经通俗化而达到,通俗化要为实现大众化而服务。唯有通俗才能掌握。大众化是质的规定性,通俗化从属于大众化,是其具体化和深化,离开大众化而谈通俗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会走弯路。没有通俗化而要展开大众化可能举步维艰、收效甚微。通俗化要以大众化为标尺,来衡量通俗化的成效。大众化要借助通俗化,更好展开并实现。
就通俗化而言,毛泽东主席1939年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他用铺子比作本领来说本领恐慌,极其通俗易懂。习近平总书记也经常打比方,他把“一带一路”前期工作就比作“大写意”,接下来是要画“工笔画”,让人一听就明白、就清楚。通俗,“俗”是“通”的前提,而“通”才是目的。只有通俗化,才能接地气、冒热气、有底气,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生动活泼,让人懂、让人信、让人行,既提高新思想覆盖率,又提高覆盖力。同时,还要谨防庸俗、媚俗、低俗,在全面、准确的基础上,让理论通透地传播到群众心田,为群众理解、掌握,真正成为指导实践的锐利思想武器,发挥指引和推动作用。
理论宣讲是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的重要途径和主要载体。理论宣讲的过程就是理论大众化通俗化的实现展开。要使理论大众化通俗化达到最优化,就要做到精准的第一位要求,精彩的第一位方向和入心的第一位目标。
坚持“精准”这个要求,前提是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二三卷等,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本地区本领域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开展学习研讨、思想交流,做到全面系统、及时跟进、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学,努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在学出政治方向、思想深度中把握好理论传播的精准度。坚持“精彩”这个方向,就要牢记理论宣讲的力量根植于理论本身。通俗化要特别警惕形式大于内容,宣讲可以借助民俗俚语、顺口溜,也可以借助诗歌、音乐的语言表达,但不能又成了文艺表演。牢牢把握住基层理论宣讲的实质,立足于内容讲全、精神讲准、重点讲透、难点讲清,创造性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理论大餐成为“一日三餐”,不断引发听众发自内心的共鸣和认同。坚持“入心”这个目标,就要做到宣讲视野的宏大性、主题的鲜明性、理论的精准性、结构的严谨性、故事的贴切性、语言的流畅性有机统一,灵活运用理论宣讲的方式方法,通过生活化、互动化、分众化的理论宣讲,不断提高理论宣讲实效,做到“深入浅出”让人“点赞”,“浅入深出”让人“点头”,使理论为亿万人民所接受,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
第二篇:党课讲稿: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党课讲稿: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在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方面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这一科学的理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产生重大影响,是因为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分析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创立的,是经过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的基础上,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运用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的产物,在科学性和真理性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坚持用唯物史观研究世情国情党情,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新变化,明确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提供了科学依据。
坚持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全面把握我国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观察,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改革开放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生产关系不断完善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断巩固和上层建筑不断进步的有机统一、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
坚持事物矛盾运动基本原理,突出问题导向,依靠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长期发展积累下来的矛盾、在解决旧矛盾过程中新产生的矛盾、随着形势变化新出现的矛盾等各种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际关系方面的各类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等各种利益矛盾,在矛盾普遍性中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在解决矛盾过程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运用物质世界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相互转化等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发展和创新了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系统思维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和处理事物,在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灵活运用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这一人民的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创造历史实现美好愿望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根植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正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主要体现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上。
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这生动诠释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回答了党领导人民进行奋斗究竟是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是新时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
坚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强调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唯物史观。
坚持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归宿,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激励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勤劳致富、守法经营中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生动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美好社会共同富裕的思想。
坚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强调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路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贯穿到党的全部工作之中,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亲民、爱民、忧民、为民的真挚情怀。
这一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中国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践性方面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强调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把调查研究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有着准确把握,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民族特点有着独到理解,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有着清醒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活的行动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我们党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方位、开创性成就的取得,深层次、根本性变革的发生,既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的巨大实践威力。
这一开放的理论体现新时代中国实践要求也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些论述深刻表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品质,总是随着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不断向前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和鲜活的时代气息,既是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最生动最鲜活的实际运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开放的姿态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从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出发把握中国发展、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走向,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的开放性,表明它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科学理论,势必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第三篇: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作者:本报评论员 《光明日报》(2016年07月03日 01版)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特别提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八个方面要求,其中首先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做好中国自己的事情。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就告诫全党,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我国的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也要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越是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越能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我们坚守的主义也就越能够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在时代的大舞台上正在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活剧。当然,在不断创造新的历史奇迹的同时,也遇到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多的问题和如此大的困难。面对它们,不仅要求我们在真理的认识、思想的探索、理论的创新上不能止步,而且要在寻求通向真理的道路上有新的进步。这些都需要在指导思想上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需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坚定信念,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历史和现实已经并正在反复启示我们,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方向,我们的发展就有可能误入歧途,就可能会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出现偏差。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发展的指导地位,绝不是一般的认识问题,而是 2 政治上的大是大非问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本报评论员)
第四篇:党课讲稿: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党课讲稿: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这一要求,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导向,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本质特征。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首要任务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引领人们奋进新时代、建功新时代。
只有扎实深入推进大众化,才能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好地为群众所掌握,更好地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就要架起党的创新理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要通过对象化差异化分众化理论宣讲、编写通俗理论读物等方式,做好党的创新理论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准确深入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把它作为主心骨、定盘星、度量衡。要注重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联系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的历史伟业,联系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化,联系人类社会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论深度、实践广度、历史厚度、现实温度,不断增进人们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要强化问题意识,积极探寻党的创新理论与基层工作的切入点、与百姓思想的结合点、与地方发展的契合点,既回答“怎么看”又讲清“怎么办”,既“解扣子”又“指路子”,切实提高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党的创新理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传播手段创新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我们跟上新时代节拍,善用现代化手段,把理论与舆论、网上与网下统筹起来,不断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力影响力。要整合“报、台、网、微、端、屏”等资源,充分利用各种新应用、新工具、新平台,推动各级各类媒体抓好内容策划、选题设置,综合运用多种栏目形式、节目形态,同向发力、协同联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主流舆论矩阵。要运用个性化创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的方式开展宣传,通过制作通俗电视节目、网络音频节目、微视频、动漫、H5等,推动进入QQ群、朋友圈,让党的创新理论“活”起来、“动”起来。要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之中,用科学理论引领文化兴盛,用文化活动传播科学理论;融入思想道德建设、典型宣传和精神文明创建,融入主题教育、重大活动之中,使党的创新理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理论并不枯燥呆板,而是充满理性之美;理论并不高深莫测,而是朴实无华、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思想武器。列宁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就要着力创新话语方式,善于用普通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更有感染力的表述来传播,让理论从抽象到具体、从深奥到通俗。要善于汲取群众语言智慧,培育“百姓名嘴”队伍,把“基本原理”转变成“常识道理”,让理论宣传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形成“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的化学效应。要活用网言网语,根据受众需求多样、参与意识增强、思想观念多元等新情况新特点,合理借用简短精炼、形象生动、传播快捷的网络流行语,为社会公众及时提供“理论快递”,抢占理论传播“最先一公里”,提升网上理论宣传的到达率、阅读率、点赞率,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要把大道理讲成“小故事”,把陈情与说理结合起来,把“听人讲”和“自己讲”结合起来,以事实说话、以案例说话、以群众的切身感受说话,使闻者众、听者信,使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