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胡明道名师的课堂设计
胡明道执教初一语文《狼》
教师:同学们,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是我的同行,教书之余,他在路边摆一个茶摊,无偿为路人提供茶水,你要喝他的茶水,就为他讲一个故事。有一个故事,里头有个人流汗,有个人流血,还有一个在笑。我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学生齐答“不好”。
教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生1:摆茶摊的人是谁?
生2:故事中的人是谁?
生3:为什么会流汗?为什么会流血?
生4:老师怎么会有时间摆茶摊?
师:这么多问题,一定想知道结果,对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摆茶摊的主人写的一篇文章《狼》。
请同学们拿起书和笔,自己默默地读,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快快快。
接下来,同学们互相讨论疑难,老师分小组布置任务,每6人负责一个自然段。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解决疑难的句子,二是说出本小组解决疑难的绝招。
学生分小组讨论。约五分种后,老师让第一组的一名学生翻译,另一名学生指出:“我们的绝招就是加一个字把古文变成现代文。
第二组:甲翻译。乙:有两个绝招,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二是参考注释。
第三组:甲翻译,教师插问:回答我几个问题,哪是“放下”、“拿”、“互相看着”?学生一一回答。教师:我们试试“眈眈相向”。师生表演。
乙:绝招就是根据注释和所在语境加以推断。
第四组:甲翻译,师问:什么叫“暴起”?你们的办法是不是就在这里呀?
乙:我们的方法就是古今不同意义的词要注意辨别。
第五组:甲翻译。师问:“断其股”是什么意思?“股”到底是大腿还屁股?生答“是大腿”。乙:我们的经验就是把以前学过的古文用上。
第六组:一学生翻译。师问:“罢了”在哪里?生答:是“耳”。
乙:我们根据“亦……而…… ”确定它是“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
教师:好,现在我们把大家的成果一起汇报出来,汇报的方式就是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现在你们说说这是什么故事?
生(许多人):一个屠户和两只狼的故事。
师:大家已经知道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理解了故事。
教师串讲故事。
教师总结学生学习的办法:查、加、改、联。
那么,故事里流汗、流血、笑的人是谁?
师:你们看过朱军的《艺术人生》没有?看过王志主持的《面对面》没有?他们俩就有本领把别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
我们现在就把流汗的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请后两闰的同学组成记者团,一起设计问题采访屠户和蒲松龄。前排的同学研究文本,猜猜他们会问什么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的依据。现在分头准备。
教师:(三分钟后)“面对面”言谈开始。看看发问的能否问到对方心里去,回答的能否把问题准确地回答出来。
生1:屠户,你第一次流汗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流汗?
生2答:
生3问:第二次流汗是什么时候?
答4:前后都有狼,而骨头都扔完了,我怕前后夹击,狼会吃掉我的。
生5问:当你发现麦场上的草堆时,你怎么想的?
生6答:我想这下好了,我有救了。
生7问:当你看到一只狼装睡时,你为什么要杀他?
生8答:我想这是最好的机会,莫失良机,先下手为强。
生9问:你怎么会到草堆后面杀另一只狼的?
生10答:并非故意。当我来到草堆旁随便转转时发现的。
生11答:我想另一只狼一定就在附近,就四处找找,果然找到了。
师(问生9):你觉得两个人的猜测谁更有道理?
生12:请问经历了这些,你自认是个勇敢的人吗?
生13答:应该是,基本上是。
师:基本上是,你们同意吗?
生答:同意。
教师小结这部分的答记者问:屠户基本上是勇敢的,也还算机智的,对不对?(大家造成赞同)
另一组针对“蒲松龄”的访问开始了。
问:请问蒲先生,你为什么把故事安排在晚上?
生1答:因为晚上更能突出恐怖的气氛。
问:你为什么要笑?
生2:因为狼想欺骗屠户,但手段并不高明,所以想笑。
师补充问:写的是狼的故事,为什么故事的结尾却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而不是说“狼之变诈”?
生3:由狼推广到别的禽兽。
师(恍然大悟状):我懂了,不仅是狼,一切想害人的,只要想坑人,最后的下场一定是可悲的。
生问:蒲先生,你为什么要写这个寓言?
生4答:这个故事可以使后人得到启发。
师问:蒲先生,你觉得自己写得最妙的地方在哪里?
生5答:第4段第2句。(教师提醒他念出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教师示意他表演一下这几句所写,生微眯眼睛,慢悠悠地摇头晃脑。
师:大家觉得这个“笑”字笑出了人的自豪。那么,在中国古典作品中狼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纷纷答:凶猛、贪婪。
师:我刚才听到有同学喜欢看科普文章,动物大世界,说说那里面的狼是怎样的?
生1:狼是群居动物,他们非常团结合作。
师:现在有环保主义者提出要“拯救狼”。
教师结合演示文稿告诉学生三个有关拯救狼的事实。然后问:“你觉得这是什么回事呢?是蒲松龄错了吗?还是环保主义都忘了要保护人类呢?
现在就让大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文学狼”与“自然狼”的问题研究。
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才是新时代同学的风貌,让问题伴随始终。
第二篇:胡明道老师讲座学习心得
做学习型的教师
上高中学
易流英
“就教学设计,对青年教师的要求或建议:准确、深刻、创意。”胡明道老师在会上的这句话猛的撞击着我的心灵。这句话就像一道光一般让在黑夜迷茫中摸索前进的我豁然开朗。
听到这话的第一反应是汗颜不止。为何?备课的“准确”是我们一堂课的前提。而准确的前提是精心。如何精心?我们要精心的阅读文本,要文本要反复的阅读。精心的基础上又是广泛。文本本身存在的就是那样一篇摆在学生和老师的文章。可是作为老师,我们要把表层的文字与学生解读和共享。我们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作为老师,我们是学生的引路人,我们必须要有广泛的阅读,要有丰富的阅读经验和储备。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深刻,才能让我们的教学创意。学生的学习才愉悦而又收获。可是,我们平时的备课只是基于表层,只是从教材或网上随意的选用教学设计。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备课,没有反复的阅读文本,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没有完善的知识储备,我们的教学设计只能是错误的,是空洞的。没有准确,何谈深刻,何谈创意。
当然,在汗颜不止自愧不如的同时,胡老师的话更让迷茫中的我茅塞顿开。如何准确?“作学习型的老师”这一句话迅速的闯入脑中。是的,作学习型的老师!我们要不断的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和阅读。让我们的思维延伸的更宽,站的更远!对于我们语文来讲,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的载体。任何一句话也可是作者心声的流露。同样一句话,怎样激发学生,怎样引导学生,需要我们对作者对背景对文章作深沉的了解和解读。我们要在平时要不断的学习!学习的对象不只是文学,还有学习心理,我们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学习理论知识,让我们的教学有指导性。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我们的知识;不断学习,不断深刻我们的深度;不断学习,不断创意我们的理念。
不断学习,让我们自己更美丽;不断学习,让我们学生更快乐!
最后想引用几句教学名言来自勉:
“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
——(德国)爱因斯坦
“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愉悦的,是教师的最高本领,而这要求教师的知识是丰厚的。”
——(德国)爱因斯坦 “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古语
“生活的全部好处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的增加更多的知识”
——左拉
第三篇:名师课堂
名师课堂,促我成长
——涉县“学科建设展示月”送课下乡活动听课心得
涉县关防乡关防小学任基伟
2010年11月20日,作为“学科建设展示月”的系列活动,由县教研室李书朝老师组织的“送名师课下乡”活动在我校举行,我也有幸欣赏到了朱德江老师六年级《图形之间的关系》和蔡宏圣老师四年级《用字母表示数》这两节精彩绝伦的数学课。又一次这样真切的走近名师的课堂,切身体会名师的风采,我如痴如醉……细细体味听课后心里沉淀下来的东西,我感觉又学到了不少东西,又为我的专业成长注入了新的血液,提出了新的目标,促生了新的动力。
1、数学课堂的两个特点(简约朴实、灵动启智)被两位教师演绎得淋漓尽致。简约朴实主要表现在教具准备,媒体课件的使用以追求实用为目的,没有太多的华丽和做作,课堂上看到的更多的是粉笔与黑板的质朴表现,听到的更多是师生间真实朴素的交流与表达,甚至是学生一次又一次仍不够完美的回答,和老师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启发纠正。灵动启智则表现在教师教学语言的引导性上,特别是朱老师,常常能抓住学生的疑惑点、易错处,去发问,去质疑,去启发,还善于捕捉教师讲析的着力点,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启迪了智慧。
2、数学课的一种新理念(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被两位老师阐释得更为形象具体。朱老师的复习课《图形之间的关系》,先给学生一种方法的启示与示范,用一种形式(如集合图)来表示已学过的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然后布置核心任务,让学生自己去回顾复习,去辨析争论,去表达图形间的关系,去体会知识间的联系。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或指导方法,或解惑释疑,引导帮助孩子们最终建立本节课复习内容的知识体系。蔡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循序渐进,层层推进,最后又以数学发展史的角度,展现了“用字母表示数”这一数学知识发展变化、逐渐形成的过程,最终让一班四年级的孩子接受了如此抽象的知识。
3、课堂气氛的民主、宽松、和谐是优秀教师高超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体现。越是成“家”的著名教师,课堂气氛就越好。朱老师的课显得是那样轻松自然,一切教学活动都在一种对话交流中悄无声息地进行着,所有的知识点和学习方法就都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深入学生心里,纳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之中。蔡老师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生成,很善于适时调整学生的学习活动,调节课堂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幽默风趣的语言总在牵引着学生一步步向知识和真理靠近,前行。
4、“学科意识理念”在这次听课活动及李老师的专家引领中得以初步形成。学会用学科意识的观念、眼光去看一节课,评价一节课,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之间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在学科建设的发展中,我们首先要善于学习借鉴,把好的,适合于本学科的东西汲取过来,并积极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上,还要努力尝试、创新,寻求新的适用于本学科的课堂操作技巧,不断使我们的课更有水平,更高效,更精彩。
听课学习,吸纳汲取,尝试应用,反思改进,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循环过程中一点点进步的。参加培训学习活动是教师成长的基础与开端,我们要抱着学习态度、取经的决心参加每一次学习活动,用心汲取每一节名师课堂的精髓,努力促进自己在课堂教学和专业技能上的不断成长和进步。
第四篇:名师课堂学习心得
【泉山实验学校*学习心得】名师课堂观摩活动学习心得
九月二十四日去了临沂兴华学校参加了语文名师课堂观摩课,每一位老师都有其教学风格,三位教师风格迥异,设计环节也堪称典范,层层递进,循循善诱。但我最喜欢王崧舟老师的课。
王菘舟老师一堂课下来感觉到“雅”。《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是作者深夜游湖心亭所见,王菘舟老师如山水大雪中走出的一位隐士,遇到风雪迷途的路人,颔首曰“随我而来。”徐徐前行,不急不缓,娓娓道来。王老师赏雪,我们也跟着看出点眉目,王老师析人,我们也便知晓雪景后,张岱的深情和独守。作者大雪后独去湖心亭的的雅情和王菘舟老师言谈诵读中的雅致相得益彰。渺渺笛声,天地一白,张岱一人摇舟,王菘舟老师抑扬声起,古今二人似又相逢,相视一笑。雅极。
王菘舟老师的问题有股情愫。为什么不直接写成“天云水雾”而偏偏要加上三个与字,“天与云与水与雾”?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与平时表达有出入,源于何?两个游客赏雪和张岱有何不同?舟子曰:只知相公痴,更有痴甚相公者?若你是张岱你会如何答?一堂下来,没有嘈杂声,甚至于没有讨论声,因为每个同学都在思考,连同台下坐着的老师。每个问题有深度,深究其隐含的那份情愫,每个问题和《湖心亭看雪》一样的闲静淡雅。当我读这篇文章和在我听完王崧舟老师讲完课后,完全是不同的体验层次。“三与”体味出四处融为一体之天地归一之静;天地万物藐若浮沉,此天人合一,超物之静;万物不见踪影,偏张岱驾一叶扁舟而行,这是心境之静;与游人相遇,舟子之言,不辩不驳,这是性情之静。这静是张岱的情愫,王崧舟老师用问题从《湖心亭看雪》表面文字带着所有听课的人探讨张岱的内心。文字不仅只有本身,还有它背后的情义。
王崧舟老师在最后的讲评中提到了“禅文化”,“禅”:宁静的心,质朴无瑕,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百度到的)一堂精彩的课需要悉心雕琢,一位名师也会有他自己独特的教育哲学,“禅”这大概也是王崧舟老师的教学哲学。宁静的心,文字和心灵的相同,心灵和心灵的对话,没有吵杂,亦无活泼,严肃真诚。
听了王崧舟老师的一堂课,太多的折服。感悟最深的,一个教师需要有自己丰富的涵养,这涵养立足与教育哲学,有了自己的教育哲学,才能有自己的教育风格,找到了自己的哲学,大概也就得到了教学的真谛。不断尝试、不断否定、不断寻找,过程辛苦自不必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第五篇:名师课堂学习心得
学习体会
韩莉
每一次外出学习心中总是充满了感激,感激学校给了我这样增长见识的机会。因此我也倍加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丝毫不敢懈怠。而这一次有幸见到几位名师的课堂更是觉得不虚此行。这次我们一共观摩了7节优秀课例,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有的幽默风趣,有的语言严谨,有的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等等,这些都是我可望而不可及的。从他们每一位老师和我们的交流中我体会到了他们之所以能具有这些能力是与他们读书密不可分的。因此我知道了要想自己变得更加丰富就必须要多读书。
这几堂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黄爱华老师的课堂,正如他所说的营造智慧课堂一样,在课堂里,他就是一个智者。对课堂的调控,对学生的把握都是那样自如。在他的课堂里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任由孩子们尽情的去猜想,去验证,去体会。他给予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更多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我想这样的过程便能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此外他幽默的语言也是我应该学习的。在课后的交流中黄老师还告诉我
们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用心、专心、耐心地去倾听学生的回答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课堂更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与赞美。的确如此,在课堂上的我很多时候总会忽略了学生的表达,这样我就不能了解他们真正的思想,又怎能苛求他们很好的掌握知识呢。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要努力客服这个毛病。另外,还应该发自内心的欣赏自己的学生,哪怕就是班上的最差生他也有闪光之处。对他们给予赞美和表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黄老师还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两只青蛙掉到井里,不停地往上跳。站在井边的人不停地说话。一只青蛙以为人们在不停地讽刺他,便泄气不跳而死。而另一只青蛙以为外面人在不停地鼓励她,于是使劲地往外跳,而最终跳了出来。一则小故事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使我忆犹新,也多了些许思考。
这次学习虽然很认真地听了7节课,希望能将专家名师所讲的每一个环节一一记住,但一走出礼堂大多的环节已经忘记,可名师们的教学思想和他们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却深深的印在我的心底。我会将自己所感悟的所体会的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少给自己 的留一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