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月亮与六便士》与毛姆
摘要:“月亮和六便士”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材料。它描述了最初是普通的伦敦股票经纪人斯特里克兰(Strickland),他突然成为一名艺术家并抛弃了他的妻子和儿子。放弃他人的繁荣和幸福的生活,前往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岛,用笔刷写出他的辉煌人生的故事,并将生命的所有价值注入华丽的画布中。
关键字:毛姆 理想与现实 《月亮与六便士》
作品是作者思想的外在体现,如若我们想深度了解一部作品,当然先离不开去了解作者。谈及《月亮与六便士》,当然离不开毛姆这一个人。其实毛姆这个被誉为“最没有英国气的英国作家”在英国的地位实在有些尴尬,由于他并非一开始是从事于写作,而是半路出家,弃医从文。文笔不同当时主流作者,他注重作品的趣味性,故事性。所以他的作品是时常被读者们津津乐道的,在读者之中有超高的人气。不同的是,他在文学评论家们的评价却大相径庭,毛姆被他们称为只会迎合大众的二流作家,其作登不了什么大雅之堂。不容置喙的是他的确是一个伟大的讲故事的人,他善于编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让读者身临其境。风格尖锐,讽刺尖锐。细细品读他的每一部作品也就会发现这些通俗的故事之中都隐藏着深刻的人生哲学。《月亮和六便士》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1)思特里克兰德:魔鬼,还是艺术家?
月亮代表着理想,遥远却皎洁。每人都想得到却又难以触及。六便士代表财富,声誉和地位。这象征着俗世的羁绊近在咫尺却失了高雅。大多数人成为的不是他们想要成为谁,而是他们必须成为谁。大多数人觊觎这月亮却舍不得六便士,而抛弃六便士选择了月亮的人往往就显得凤毛麟角了。思特里克兰德便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无暇顾及着满地的六便士,他的心中只有属于他的明月。
为了追逐明月,他舍弃了原本体面的股票经纪人的工作,离开了他生活几十年的温暖的家庭,远赴巴黎,他人都纷纷怀疑他是因为外面有人才做出这常人无法理解的举措,而事实更令人出乎意料。他却仅仅是为了画画。正如他说道:“艺术的灵魂充满了我的身体,我已经无暇顾及其他了”可以这么说,他自私自利,恬不知耻。他抛弃了与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妻子与儿女,对于在在病榻上对他无微不至照顾的施特略夫不闻不顾,甚至还染指了他的妻子布兰奇,致使她自杀身亡。他像是一个人性泯灭的野兽显得与这个文明的世界格格不入,说他是一个可怕的魔鬼毫不过分。正如但是他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艺术,为了崇高的理想。就算在世俗眼中他有多么的荒谬可笑,但他的内心却是无比纯洁朴素。这么说来,他也可以被称为一个高尚的艺术家也毫不过分。思特里克兰德死前那一幅“既美得惊人,有污秽邪恶”的巨大壁画可以说是他一生的写照吧。完成了这一幅绝世之作的他,也算追逐道月亮了吧。
(2)毛姆——另一个思特里克兰德
毛姆不同于他人,他从童年时期起就被一片阴霾笼罩。他不到10岁时,他的父母已经去世了。他与其他的孩子们相比他身材矮小还患有严重的口吃,因此常常受到欺凌。在年幼的毛姆心里已经种下了自卑的种子,逐渐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世界对他的恶意,使他变得愤世嫉俗。已经玷污了他的价值观。
毛姆的作品就是他思想的表达。思特里克兰德就像是毛姆来向世界宣泄自己情绪的工具。多次情感失败让毛姆对女性产生很大的敌意与轻蔑。我们可以从斯特里克兰的许多词中看到
“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这是人性的弱点。我是男人,有时我需要女人。但是一旦我的欲望得到满足,我就准备做其他事情。女人是我快乐的工具,我讨厌她们在事业或生活中向我寻求帮助。
毛姆曾说过:“人为了虚荣、安乐和利益,总是不顾‘真’的。人们不是靠“真相”生活,而是在欺骗自己的职业。”而思特里克兰德又成为了它的代言者。从月亮和六便士上看,斯特里克兰德可以说是最鄙视谎言的人。
“我支持她十七年。她为什么不能改变自己并养活自己?他们过着舒适的生活。大多数孩子从未如此幸福过。“ —这是斯特里克兰(Strickland)离开妻子和儿子去巴黎的解释。
…………
Strickland的原型是Gauguin,Gauguin的生活受到质疑和批评。在死后其作品才得以被世人赏识成为一代大师。毛姆也是如此,前半生过得不尽人意,没有人去赏识他。他也不认为自己是“泰晤士河轰动”。而是慢慢随时间推进,人们才渐渐懂他。1954年,英国女王授予他“荣誉仆人”的称号。成为皇家文学学会会员。此时荣誉才纷至沓来,年迈的他才受到了世人尊敬。我们这些后人才会对这个“伟大的讲故事的人”津津乐道。
《月亮与六便士》好坏如何,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思特里克兰德他的“追逐月亮之旅”,的的确确是给我们的人生好好上了一课。对于思特里克兰德走的路笔者我不敢苟同,毕竟这份经历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岂能是常人所能走的呢,所以我不提倡如思特里克兰德一般。但是我们一定要去客观的理性的去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每个人都能够去追逐着属于自己的月亮。
参考文献:<英>毛姆.月亮和六便士[M].福为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