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外出考察报告和改版设想5则范文

时间:2020-11-13 12:4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年外出考察报告和改版设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年外出考察报告和改版设想》。

第一篇:年外出考察报告和改版设想

精品文档

外出考察报告和改版设想

报告核心:

办报或改版需要一定的条件,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是办报或改版成功的基础;《经济导报》及《江苏经济报》在某些方面的探索思路可供我们借鉴;尽管与之相比,我们有一些不利因素,但在很多方面,我们拥有比他们更多、更好的条件;主报应以“当日新闻深度化”为主进行改革;新办周刊应以生活服务类为主,凸现“服务创造价值”的理念。

xx 年年 5 月 29 日至 6 月 3 日,我随报社谋划组一行到济南、南京对《经济导报》和《江苏经济报》进行了学习考察,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在探索中发展

《经济导报》和《江苏经济报》与我报及绝大多数省份的经济报相似,都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正值改革开放轰轰烈烈的时候,政府部门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整个社会对经济信息的需求空前高涨,而党报及行业报纸尚未转变思路,依然以工作报道为主,无法满足人们对经济信息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各地经济类报纸应运而生,并迎来了一段上升时期,从“小报”变为 “大报”,从周报变为日报。

然而,好景不长。进入九十年代,晚报、都市报迅速崛起,以更加实用、更加可读的内容在很短时间内占领了市场,并不断增加

经济信息的含量,使经济类报纸进入了艰难时期。此时,经济类报纸不 是积极设法提升质量,通过更加吸引人的内容争夺市场份额,而是“另辟蹊径”,紧紧抱住政府部门及行业机构的“大腿”,希望过上 “寄生”生活。当逐渐远离了市场,而又根本不可能取代各地党委机关报地位的尴尬处境落到头上的时候,经济类报纸便进入了边缘化时期。此时,屋漏偏逢连阴雨,报刊治理整顿政策的出台,促使政府部门将经济报“一脚踢开”,在观念、人员、机制都没有做好充 分准备的情况下,经济报仓促“下海”,自寻出路,进入了艰难时期。

《山东经济日报》xx 年更名为《经济导报》,试图使自己从一张地区性报纸转变为区域性报纸,并改变机关报办报模式,向市场化迈进。尽管事后《山东商报》的成功证明了这一定位的正确性,但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经济导报》终究没有迈进市场的门槛。无奈之下,《经济导报》改出新经济周刊、新生活周刊和前哨证券周 刊,同样是由于资金原因,运作数月后,除前哨证券周刊略有盈余 外,其它两个周刊都每况愈下。xx 年,《经济导报》将新生活、新经济两个周刊合二为一,主攻财经,主攻高端市场,经过两三年的调整,亏损逐渐减少。xx 年,《经济导报》推出以休闲益智为主要内容的文摘周刊——他+她周刊,迅速打开了零售市场,发行量突飞猛进。xx 年,收购《家庭生活报》,并更名为《新晨报》,解决了 《他+她周刊》的刊号问题。目前,《经济导报》已形成主报(周三

刊,每期 12 版)、《新晨报》和娱商网三个利润中心。

《经济导报》开办“齐鲁工商”、“质量在线”、“临沂商城”年创刊的《江苏经济报》也把协作办版视为 1984 等协作版面一样,一条财路,与税务、工商等多个厅局、地市合办专刊、专版,用这种手段促经营、促发行。xx 年,《江苏经济报》创办了《精品购物导刊》、《金周刊》等,通过细分市场去占领市场,选择都市强势消费群体(如白领、成功人士、经营者等)及影响消费的人群(如学生、年轻人)作为终端读者,错开了 XX 市场同质化的报业竞争。在内容上,以生活服务为主,着力提供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实用到位的服务信息,不仅如此,通过表现形式的出新(如消费新闻、体验式报道、编排方式等),使读者更易于接受广告主的诉求。通过不断加强策划,确立了 “消费专家向导”的概念。在推广上,通过飞机、商务大巴、高档场馆、公寓写字楼等固定场所的赠阅及在零售市场上的投放,产生了不错的影响。xx 年,在《金周刊》的基础上,创办了新锐财富杂志《苏商》,每期发行 5 万份(其中订阅 7600 份,零售一部分,其余赠阅),在苏商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除了以广告经营为主,《经济导报》和《江苏经济报》都借助自身品牌和影响力,推出了“年度财经风云榜”、“年度最佳企业公 民”、“著名企业领袖峰会”、“十大经济新闻”、“品牌战略和国际化”、“新苏商高层评选”、“风云苏商人物”、“中小企业论坛”等活动,并将这些活动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在发展中寻找亮点

《经济导报》的亮点主要是《新晨报》(其前身为《他+她周刊》、年年,三报合一,形成了 xx《家庭生活报》、《天下财富周刊》,《新晨报》),每周一、四出版,四开 24 版。办刊初衷就是想办一份能挣钱的文摘周刊。当初,原本想做财经类文摘,但市场调查后,决定追求“读者的最大公约数”,放弃了这个想法,转做新闻文摘。内容涉及时政、军事、外交、财经、法制、情感、娱乐、时尚生活 等方面。每篇稿件的处理都以读者愿不愿读作为取舍标准。将头版 作为经营重点,精心选择头条、标题导读和最有特色的美女大照片。由于以零售为主,开始时,报社工作人员全部上街向读者、商贩推 销、赠阅,然后,根据报摊反馈情况对版面进行改进。目前,部共 有 13 人,其中文字 7 人;主要通过批发商向报摊推广,每期实际销售量为 3 万份左右;广告主要由广告公司代理。

据《新晨报》主编介绍,该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报纸定位被人称为“小报”、“黄报”,人员地位较低,不被重视;2、由于 以文摘为主,难以出现好新闻,影响编采人员的职称评聘;3、晚报、都市报的国内新闻、社会新闻同样以文摘为主,特别是市场上同类 报纸的增多(当地报纸仿效开办《行周刊》、《阅读天下》等),增加了难度;4、由于经营压力,不得不刊登大量医疗广告,同时,稿件内容也容易流于低俗,带来了不少问题,招致了有关部门的一些批评;5、报纸零售受天气影响较大,退报率较高。

《江苏经济报》的亮点是《精品·苏商》杂志。该杂志创办于

xx 年,主要脱胎于《金周刊》,办刊宗旨是“给管理以智慧,给经

营以镜鉴,给决策以勇气,给成长以力量”,以“共建,共赢,共享”为办刊理念,采编思想是“关心读者的关心”,办刊措施是“专家办 刊,开门办刊”,目标读者为“创业者,经理人,企业家”,主要内 容是通过对“观点、事件、人物”的多角度、多层次报道,达到 “传播价值资讯,整合财富资源”的目的,以此满足读者需求。每期 128 页,铜版纸印刷,定价 15 元(印刷成本为 8 元左右)。除征订(7600 份)、零售外,主要以赠阅为主。部共有 27 人,设部、研 究院、数据中心等,并成立理事会,入会企业需交纳 1.8——8.8 万元的费用,可以享受企划等 10 项服务。仅理事会一项,杂志社的年收入就为 380 万元。

据《苏商》杂志主编介绍,该杂志的兴起,与江苏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类似杂志在外地未必能够成功。报社的本质是企业,所以在办报时一定要引进工厂化理念。变相贩卖版面的做法会导致报纸的层次越来越低。报纸的定位不可过宽,区域化、专业化、互动化的报纸应该是有前途的。经济类报纸应将话题、专题放在第一位,把新闻放在第二位,这样才能和机关报区分开来,体现自己的存在,避免“第二党报”的尴尬处境。应叫响“服务产生价值”的口号。应树立大经营思想,围绕经营来搞策划。

三、关于本报的改版设想及几点建议

1、巩固报纸的主流地位,成立专题新闻工作室,做好“当日新闻深度化、外地新闻本地化”,以“新闻影响决策”为宗旨,找问

题、提建议。强调新闻写作故事化、现场化、情节化,以区别于

《河北日报》,体现自己的存在。在这方面,《北京商报》的“今日调查”可 供借鉴。. 2、创办一份面向市场的周刊,以盘活人力资源、优化内部结构,为报纸的整体市场化探索一条新路。

3、鉴于时机(《他+她周刊》得益于抢占先机,已经形成了有一定影响的品牌,其他文摘类报纸很难存活。如《读者》占领市场 后,其他文摘类杂志处境艰难)、市场(石家庄报纸市场已经存在大量文摘类报纸,《书刊报》、《大众阅读报》等本地文摘类报纸的日子并不好过)、时效性(无法与晚报、都市报相抗衡)、办报环境(为 了销售,难免流于低俗,影响报纸的品牌;许多稿件或者不敢刊登,或者刊登后招致有关部门的批评)、编采力量(文摘需要独特眼光和敬业精神,过去我们曾经办过文摘类周刊,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

等因素,为尽量少地规避风险,不应创办文摘类周刊。

4、结合《新晨报》和《苏商》杂志的经历,特别是《江苏经 济报》创办《精品购物导刊》的做法,可以试办一份生活服务类周 刊,营造“主报占主流,周刊占市场”的局面。目前,石家庄报纸 市场还没有针对当地读者的服务类报纸,晚报、都市报都在拼新闻,服务类内容是个弱项;《家庭百科报》更多的是刊登一些生活常识,没有太多地域性的内容;《精品导报》正逐步小资化,缺乏实用性。与精神方面的阅读需求相比,石家庄读者更需要实用性较强的报纸,帮助他们创富、理财、消费。北京的《精品购物指南》、《青年周末》、天津的《假日 100 天》、上海的《申江服务导报》、《上海壹周》、广州的《羊城地铁报》、河南的《今日消费》等成功地证明了服务类报. 纸拥有广阔的市场,是目前石家庄读者的“最大公约数”所在。抓住了这个“最大公约数”,才能为“二次销售”奠定基础。

第二篇:外出考察报告及改版设想

外出考察报告及改版设想

报告核心:

办报或改版需要一定的条件,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是办报或改版成功的基础;《经济导报》及《江苏经济报》在某些方面的探索思路可供我们借鉴;尽管与之相比,我们有一些不利因素,但在很多方面,我们拥有比他们更多、更好的条件;主报应以“当日新闻深度化”为主进行改革;新办周刊应以生活服务类为主,凸现“服务创造价值”的理念。

XX年年5月29日至6月3日,我随报社谋划组一行到济南、南京对《经济导报》和《江苏经济报》进行了学习考察,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在探索中发展

《经济导报》和《江苏经济报》与我报及绝大多数省份的经济报相似,都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正值改革开放轰轰烈烈的时候,政府部门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整个社会对经济信息的需求空前高涨,而党报及行业报纸尚未转变思路,依然以工作报道为主,无法满足人们对经济信息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各地经济类报纸应运而生,并迎来了一段上升时期,从“小报”变为“大报”,从周报变为日报。

然而,好景不长。进入九十年代,晚报、都市报迅速崛起,以更加实用、更加可读的内容在很短时间内占领了市场,并不断增加经济信息的含量,使经济类报纸进入了艰难时期。此时,经济类报纸不是积极设法提升质量,通过更加吸引人的内容争夺市场份额,而是“另辟蹊径”,紧紧抱住政府部门及行业机构的“大腿”,希望过上“寄生”生活。当逐渐远离了市场,而又根本不可能取代各地党委机关报地位的尴尬处境落到头上的时候,经济类报纸便进入了边缘化时期。此时,屋漏偏逢连阴雨,报刊治理整顿政策的出台,促使政府部门将经济报“一脚踢开”,在观念、人员、机制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经济报仓促“下海”,自寻出路,进入了艰难时期。

面对这种“艰难”处境,各地经济报作了很多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山东经济日报》XX年更名为《经济导报》,试图使自己从一张地区性报纸转变为区域性报纸,并改变机关报办报模式,向市场化迈进。尽管事后《山东商报》的成功证明了这一定位的正确性,但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经济导报》终究没有迈进市场的门槛。无奈之下,《经济导报》改出新经济周刊、新生活周刊和前哨证券周刊,同样是由于资金原因,运作数月后,除前哨证券周刊略有盈余外,其它两个周刊都每况愈下。XX年,《经济导报》将新生活、新经济两个周刊合二为一,主攻财经,主攻高端市场,经过两三年的调整,亏损逐渐减少。XX年,《经济导报》推出以休闲益智为主要内容的文摘周刊——他+她周刊,迅速打开了零售市场,发行量突飞猛进。XX年,收购《家庭生活报》,并更名为《新晨报》,解决了《他+她周刊》的刊号问题。目前,《经济导报》已形成主报(周三刊,每期12版)、《新晨报》和娱商网三个利润中心。

和《经济导报》开办“齐鲁工商”、“质量在线”、“临沂商城”等协作版面一样,1984年创刊的《江苏经济报》也把协作办版视为一条财路,与税务、工商等多个厅局、地市合办专刊、专版,用这种手段促经营、促发行。XX年,《江苏经济报》创办了《精品购物导刊》、《金周刊》等,通过细分市场去占领市场,选择都市强势消费群体(如白领、成功人士、经营者等)及影响消费的人群(如学生、年轻人)作为终端读者,错开了南京市场同质化的报业竞争。在内容上,以生活服务为主,着力提供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实用到位的服务信息,不仅如此,通过表现形式的出新(如消费新闻、体验式报道、编排方式等),使读者更易于接受广告主的诉求。通过不断加强策划,确立了“消费专家向导”的概念。在推广上,通过飞机、商务大巴、高档场馆、公寓写字楼等固定场所的赠阅及在零售市场上的投放,产生了不错的影响。XX年,在《金周刊》的基础上,创办了新锐财富杂志《苏商》,每期发行5万份(其中订阅7600份,零售一部分,其余赠阅),在苏商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除了以广告经营为主,《经济导报》和《江苏经济报》都借助自身品牌和影响力,推出了“财经风云榜”、“最佳企业公民”、“著名企业领袖峰会”、“十大经济新闻”、“品牌战略和国际化”、“新苏商高层评选”、“风云苏商人物”、“中小企业论坛”等活动,并将这些活动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在发展中寻找亮点

《经济导报》的亮点主要是《新晨报》(其前身为《他+她周刊》、《家庭生活报》、《天下财富周刊》,XX年年,三报合一,形成了《新晨报》),每周一、四出版,四开24版。办刊初衷就是想办一份能挣钱的文摘周刊。当初,原本想做财经类文摘,但市场调查后,决定追求“读者的最大公约数”,放弃了这个想法,转做新闻文摘。内容涉及时政、军事、外交、财经、法制、情感、娱乐、时尚生活等方面。每篇稿件的处理都以读者愿不愿读作为取舍标准。将头版作为经营重点,精心选择头条、标题导读和最有特色的美女大照片。由于以零售为主,开始时,报社工作人员全部上街向读者、商贩推销、赠阅,然后,根据报摊反馈情况对版面进行改进。目前,编辑部共有13人,其中文字编辑7人;主要通过批发商向报摊推广,每期实际销售量为3万份左右;广告主要由广告公司代理。

据《新晨报》主编介绍,该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报纸定位被人称为“小报”、“黄报”,编辑人员地位较低,不被重视;

2、由于以文摘为主,难以出现好新闻,影响编采人员的职称评聘;

3、晚报、都市报的国内新闻、社会新闻同样以文摘为主,特别是市场上同类报纸的增多(当地报纸仿效开办《行周刊》、《阅读天下》等),增加了编辑难度;

4、由于经营压力,不得不刊登大量医疗广告,同时,稿件内容也容易流于低俗,带来了不少问题,招致了有关部门的一些批评;

5、报纸零售受天气影响较大,退报率较高。

这位主编建议:做文摘类报纸有一定的风险,如果一定要做,应将眼光放远,尽量多用外聘人员,必须增加自采稿件。

《江苏经济报》的亮点是《精品·苏商》杂志。该杂志创办于XX年,主要脱胎于《金周刊》,办刊宗旨是“给管理以智慧,给经营以镜鉴,给决策以勇气,给成长以力量”,以“共建,共赢,共享”为办刊理念,采编思想是“关心读者的关心”,办刊措施是“专家办刊,开门办刊”,目标读者为“创业者,经理人,企业家”,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观点、事件、人物”的多角度、多层次报道,达到“传播价值资讯,整合财富资源”的目的,以此满足读者需求。每期128页,铜版纸印刷,定价15元(印刷成本为8元左右)。除征订(7600份)、零售外,主要以赠阅为主。编辑部共有27人,设编辑部、研究院、数据中心等,并成立理事会,入会企业需交纳1.8——8.8万元的费用,可以享受企划等10项服务。仅理事会一项,杂志社的年收入就为380万元。

据《苏商》杂志主编介绍,该杂志的兴起,与江苏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类似杂志在外地未必能够成功。报社的本质是企业,所以在办报时一定要引进工厂化理念。变相贩卖版面的做法会导致报纸的层次越来越低。报纸的定位不可过宽,区域化、专业化、互动化的报纸应该是有前途的。经济类报纸应将话题、专题放在第一位,把新闻放在第二位,这样才能和机关报区分开来,体现自己的存在,避免“第二党报”的尴尬处境。应叫响“服务产生价值”的口号。应树立大经营思想,围绕经营来搞策划。

三、关于本报的改版设想及几点建议

1、巩固报纸的主流地位,成立专题新闻工作室,做好“当日新闻深度化、外地新闻本地化”,以“新闻影响决策”为宗旨,找问题、提建议。强调新闻写作故事化、现场化、情节化,以区别于《河北日报》,体现自己的存在。在这方面,《北京商报》的“今日调查”可供借鉴。

2、创办一份面向市场的周刊,以盘活人力资源、优化内部结构,为报纸的整体市场化探索一条新路。

3、鉴于时机(《他+她周刊》得益于抢占先机,已经形成了有一定影响的品牌,其他文摘类报纸很难存活。如《读者》占领市场后,其他文摘类杂志处境艰难)、市场(石家庄报纸市场已经存在大量文摘类报纸,《书刊报》、《大众阅读报》等本地文摘类报纸的日子并不好过)、时效性(无法与晚报、都市报相抗衡)、办报环境(为了销售,难免流于低俗,影响报纸的品牌;许多稿件或者不敢刊登,或者刊登后招致有关部门的批评)、编采力量(文摘需要独特眼光和敬业精神,过去我们曾经办过文摘类周刊,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等因素,为尽量少地规避风险,不应创办文摘类周刊。

4、结合《新晨报》和《苏商》杂志的经历,特别是《江苏经济报》创办《精品购物导刊》的做法,可以试办一份生活服务类周刊,营造“主报占主流,周刊占市场”的局面。目前,石家庄报纸市场还没有针对当地读者的服务类报纸,晚报、都市报都在拼新闻,服务类内容是个弱项;《家庭百科报》更多的是刊登一些生活常识,没有太多地域性的内容;《精品导报》正逐步小资化,缺乏实用性。与精神方面的阅读需求相比,石家庄读者更需要实用性较强的报纸,帮助他们创富、理财、消费。北京的《精品购物指南》、《青年周末》、天津的《假日100天》、上海的《申江服务导报》、《上海壹周》、广州的《羊城地铁报》、河南的《今日消费》等成功地证明了服务类报纸拥有广阔的市场,是目前石家庄读者的“最大公约数”所在。抓住了这个“最大公约数”,才能为“二次销售”奠定基础。

我们所办的周刊应以“实用第一,可读第二”为宗旨,在满足读者需求的过程中获得成长,让服务产生价值。

目前,石家

第三篇:外出考察报告及改版设想

外出考察报告及改版设想

报告核心:

办报或改版需要一定的条件,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是办报或改版成功的基础;《经济导报》及《江苏经济报》在某些方面的探索思路可供我们借鉴;尽管与之相比,我们有一些不利因素,但在很多方面,我们拥有比他们更多、更好的条件;主报应以“当日新闻深度化”为主进行改革;新办周刊应以生活服务类为主,凸现“服务创造价值”的理念。

xx年年5月29日至6月3日,我随报社谋划组一行到济南、南京对《经济导报》和《江苏经济报》进行了学习考察,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在探索中发展

《经济导报》和《江苏经济报》与我报及绝大多数省份的经济报相似,都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正值改革开放轰轰烈烈的时候,政府部门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整个社会对经济信息的需求空前高涨,而党报及行业报纸尚未转变思路,依然以工作报道为主,无法满足人们对经济信息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各地经济类报纸应运而生,并迎来了一段上升时期,从“小报”变为“大报”,从周报变为日报。

然而,好景不长。进入九十年代,晚报、都市报迅速崛起,以更加实用、更加可读的内容在很短时间内占领了市场,并不断增加经济信息的含量,使经济类报纸进入了艰难时期。此时,经济类报纸不是积极设法提升质量,通过更加吸引人的内容争夺市场份额,而是“另辟蹊径”,紧紧抱住政府部门及行业机构的“大腿”,希望过上“寄生”生活。当逐渐远离了市场,而又根本不可能取代各地党委机关报地位的尴尬处境落到头上的时候,经济类报纸便进入了边缘化时期。此时,屋漏偏逢连阴雨,报刊治理整顿政策的出台,促使政府部门将经济报“一脚踢开”,在观念、人员、机制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经济报仓促“下海”,自寻出路,进入了艰难时期。

面对这种“艰难”处境,各地经济报作了很多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山东经济日报》xx年更名为《经济导报》,试图使自己从一张地区性报纸转变为区域性报纸,并改变机关报办报模式,向市场化迈进。尽管事后《山东商报》的成功证明了这一定位的正确性,但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经济导报》终究没有迈进市场的门槛。无奈之下,《经济导报》改出新经济周刊、新生活周刊和前哨证券周刊,同样是由于资金原因,运作数月后,除前哨证券周刊略有盈余外,其它两个周刊都每况愈下。xx年,《经济导报》将新生活、新经济两个周刊合二为一,主攻财经,主攻高端市场,经过两三年的调整,亏损逐渐减少。xx年,《经济导报》推出以休闲益智为主要内容的文摘周刊——他+她周刊,迅速打开了零售市场,发行量突飞猛进。xx年,收购《家庭生活报》,并更名为《新晨报》,解决了《他+她周刊》的刊号问题。目前,《经济导报》已形成主报(周三刊,每期12版)、《新晨报》和娱商网三个利润中心。

和《经济导报》开办“齐鲁工商”、“质量在线”、“临沂商城”等协作版面一样,1984年创刊的《江苏经济报》也把协作办版视为一条财路,与税务、工商等多个厅局、地市合办专刊、专版,用这种手段促经营、促发行。xx年,《江苏经济报》创办了《精品购物导刊》、《金周刊》等,通过细分市场去占领市场,选择都市强势消费群体(如白领、成功人士、经营者等)及影响消费的人群(如学生、年轻人)作为终端读者,错开了南京市场同质化的报业竞争。在内容上,以生活服务为主,着力提供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实用到位的服务信息,不仅如此,通过表现形式的出新(如消费新闻、体验式报道、编排方式等),使读者更易于接受广告主的诉求。通过不断加强策划,确立了

“消费专家向导”的概念。在推广上,通过飞机、商务大巴、高档场馆、公寓写字楼等固定场所的赠阅及在零售市场上的投放,产生了不错的影响。xx年,在《金周刊》的基础上,创办了新锐财富杂志《苏商》,每期发行5万份(其中订阅7600份,零售一部分,其余赠阅),在苏商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除了以广告经营为主,《经济导报》和《江苏经济报》都借助自身品牌和影响力,推出了“财经风云榜”、“最佳企业公民”、“著名企业领袖峰会”、“

十大经济新闻”、“品牌战略和国际化”、“新苏商高层评选”、“风云苏商人物”、“中小企业论坛”等活动,并将这些活动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在发展中寻找亮点

《经济导报》的亮点主要是《新晨报》(其前身为《他+她周刊》、《家庭生活报》、《天下财富周刊》,xx年年,三报合一,形成了《新晨报》),每周一、四出版,四开24版。办刊初衷就是想办一份能挣钱的文摘周刊。当初,原本想做财经类文摘,但市场调查后,决定追求“读者的最大公约数”,放弃了这个想法,转做新闻文摘。内容涉及时政、军事、外交、财经、法制、情感、娱乐、时尚生活等方面。每篇稿件的处理都以读者愿不愿读作为取舍标准。将头版作为经营重点,精心选择头条、标题导读和最有特色的美女大照片。由于以零售为主,开始时,报社工作人员全部上街向读者、商贩推销、赠阅,然后,根据报摊反馈情况对版面进行改进。目前,编辑部共有13人,其中文字编辑7人;主要通过批发商向报摊推广,每期实际销售量为3万份左右;广告主要由广告公司代理。

第四篇:XX年外出考察报告

XX年外出考察报告

XX年外出考察报告

一、身为钢研人,让我自豪。

考察活动共历时一天半的时间,我们所到之处均受到网贵宾礼遇,唐、津两市的市级相关领导、相关司局负责人均全程陪同。考察团成员感受到了唐、津两市对中国钢研的重视,体验到了作为一员中国钢研人的自豪感。

二、“白加黑、五加二”的拼搏创业精神,支撑了天津速度

三、身处首钢京唐公司,兴奋中伴有惆怅。

首钢京唐钢铁公司是所有中国钢铁人的骄傲,特别是作为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项目的主要牵头单位,中国钢研为京唐钢铁公司的规划、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研发、咨询等智力支持,得到了包括京唐公司各级领导、专家在内的行业人士(来源: ***)的普遍认可,中国钢研的科研实力和品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里成为每一个钢研人的骄傲。但面对着世界最一流的现代化钢厂,兴奋之余,却总让人产生一种“不明”的惆怅:近700亿的投资呀,我们分得了几杯羹?这不得不让我们每个人冷静思索:我们的科研实力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转化为我们的创收能力;我们的工艺新技术优势如何才能转化为工程设计、装备制造优势。这些问题的解决应是集团公司冶金工艺工程领域在淘汰落后、整合限产、装备大型化、资源循环化的钢铁行业发展大趋势下,实现跨越式发展,后来居上,取得未来工程市场的入门资格,做大做强的关键所在。

四、“滨海新区”一个企业发展的绝佳战略要地。

滨海新区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距首都北京仅1个小时的车程,距海港18公里、天津机场9公里、天津火车站19、5公里,交通运输极其方便,是一块难得的宝地。其独有的政策、人才供给、基础设施条件、产业聚集效应、品牌影响力、发展定位等优势不言而喻,被誉为继深圳、上海浦东之后,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成为各大知名企业的必争之地,已有多家央企抢先一步进行跑马圈地,打造企业发展的机会平台。其中新能源、新材料发展带已入驻的企业包括航天一院、航天五院等知名企业。

作为中国最权威的材料类高科技企业,似乎这里更适合我们的发展,原因如下:

1、天津是我国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最大聚集地

天津一直是我国新能源、新材料行业发展的领头羊,这里聚集了天津18所、天津大学等我国最权威的电池研究机构,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最知名的手机电池生产基地,光伏电池产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上下游配套齐全。

2、天津的新能源、新材料行业人才储备丰富

除天津所属各院所的人才之外,全国乃至全球的行业人才在天津聚集较多。

3、滨海新区是目前国内投资升值潜力最大的区域

滨海新区的土地价格约为30万元/每亩,仅约是中关村永丰基地现地价的1/5,配套的住宅价格仅约为4000元/每平米。可以预测3到5年内,升值将达到3至5倍。

4、滨海新区有多家我们的战略客户

在天津布点发展,有利于拉近与即将组建的天津钢铁集团,以及空客、一院、五院等客户的距离,有利于提升中国钢研的知名度,有利于拓展天津地区的市场网络。

5、滨海新区有最佳的争取政府资源的渠道

滨海新区由天津市直管,入园企业在争取国家、市等政府项目时将得到天津市政府的直接支持。

以上仅是个人在学习考察活动后的一些肤浅感受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XX年外出考察报告

4月28日下午至4月29日,第一考察学习小组一行9人在副校长李宏生同志的带领下,先后到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高职院校,就学校升格高职后在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机构设置、分配制度等方面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考察学习,并参观了相关高校的校园及实验实训基地。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感受

我校于上世纪90年代初实行校科二级管理模式,经过长期运行和不断改进后,我校在校科二级管理上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各处室、专业科的岗位职责明确,各项管理制度、考核制度齐全,各部门在党总支、校长室的直接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部门工作,确保了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高速高效运行,促进学校事业发展不断再上新台阶。

由中职升格高职校后,学校在办学理念、育人规格、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必须发生质的变化;搬迁新校区后,学校的办学规模急速扩大,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学校的实际,为此,对学校的机构设置、分配制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已成为我们全体学习成员的共识。

二、具体建议

1、建立健全完善系部岗位职责、考核制度等系列规章制度。

这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较强,工作量较大,工作过程繁杂的系统工程。学校于今年已组织人员多次到外地的高职院校考察学习,对校内机构设置、岗位职数等框架也已基本明了,因而可以组织一班人马,结合学校实际对现有管理手册修订完善,明确各系部的岗位职责,健全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学校搬迁新校区后,就可立即向高职校系部管理模式过渡,在以后运行过程中逐步发现问题,根据学校实际再加以修改,使之日臻完善。

2、对职能处室和系部负责人配备要精干。

实行系部二级管理,学校要给予各系部一定程度上的权利,包括人、财、物;但各系部不得单独设立帐户,所有收入必须交入学校大帐,统一支出。系部负责人的权限相对大了,而相应承担的责任也应加大,必须全面负责系部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工作。系部负责人的能力要强,工作方法要灵活,凝聚力要高,但大局意识、服从意识更要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的服务、协调、监督作用要进一步发挥。这样,在校长室的领导下,职能处室与各系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推动学校工作快速发展。

3、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4、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要坚持“优质优酬、合理分配”的分配制度,实行个人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实绩挂钩,要逐步形成向突出人才、特殊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奖勤罚懒,重实绩、重贡献,合理拉开差距,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XX年外出考察报告

20**年12月15日至12月24日,我们名师考察团一行46人,在xx院长、xx老师和xx老师的带领下,在江苏、上海参观考察了七所小学并聆听了相关讲座。10天的学习考察,所见所闻颇多,感受良多,我将从以下三点谈谈这次考察带给我的启示。

一、观察与感受

感受一:专家引领,理论提升

我们有幸聆听了四位专家的专题讲座,这些讲座分别是:《回归普适与朴素:基础教育教学创新的品质》、《“办好学前教育”的实践解读》、《小学教学专业标准的制定与解读》和《平静中做教改》,每位专家的讲座内容都不同,内容丰富,理念超前,可以说是对我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一次洗礼与提升,使我受益匪浅。印象深刻的是杨启亮教授《回归普适与朴素:基础教育教学创新的品质》的报告。杨教授从“为什么要主张四个方面回归普适与朴素”、“教育的目的”、“课程的困惑”和“方法的思考”等四个方面对基础教育的问题进行了精辟的剖析。

杨教授给我们诠释了什么是朴素,他指出:“朴,就是未经雕琢的意思。素,原样,是什么就是什么,原汁原味。”“普适,是普遍合适。”基础教育创新的品质应当是普适与朴素。但是当前社会存在着浮躁、浮华的现象,存在着一定的形式主义,这势必对教育产生严重的影响。

接着杨教授讲到了教育的目的,即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他指出,基础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是培养适应社会、自食其力、能负起社会责任的普通劳动者,基础教育要以人为本,要关注全体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

在谈到课程的困惑这一问题,杨教授说,当前中国的基础教育考业负担非常严重,有句话影响深远:“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恰恰这句话让孩子增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很多学生自杀的现象。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产生如此多的因为压力无法承担学习压力而自杀的现象。这种教育甚至让学生连基本的体育课业也让步了,忽视了学生的健康,导致学生身体体能下降,一些高校连3000米、5000米长跑也取消了,这不得不说是个悲哀。

最后,杨教授谈到了回归普适和朴素的方法。一是要慎言创新。二教法是最朴素和普适的一种方法。三合适的方法,顺其自然就好!——教学自然、儿童自然、教师自然。

普普通通的实例、朴实无华的言语、独特的见解,让我们见识了一位与众不同的教育家。也留给我诸多的思考:

1、教育要均衡,要关注弱势群体;

2、切实减轻孩子的考业负担势在必行;

3、教育要回归自然。

然而,反观当前,基础教育的浮躁、浮华、形式主义,这一切的一切,是谁造成的?作为一线老师,很多事情的改变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例如,名校的打造,一考定终身的体制等问题。只要高考这根指挥棒还在,那么,各级部门势必会组织各种筛选的考试;一有考试,势必排名排序;为了名次,教师势必想尽一切办法。那么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就很难落到实处了。

作为我,或许我能做的,就是让我的课堂自然、朴实、普适,让我的学生享受课堂的自然、乐趣、幸福,爱上学习。

感受二: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我们考察的7所学校历史悠久,有的属于百年老校。风风雨雨百年中,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一代又一代的老师,一任又一任的校长,他们不断传承和提炼,走出了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办学之路。南京夫子庙小学的“夫子”文化,学校的一切活动、课程都是基于孔子文化而形成的,而且挖掘的很深入、很全面、很细致。我最感兴趣的是“开笔礼”,一年级入学就到学校对面的大成殿举行“开笔礼”,穿上汉服、写人字、点朱砂、撞钟,隆重的仪式让孩子们一入学就浸润在夫子文化中。长江路小学倡导“和谐教育”,以著名特级教师王兰、刘军为代表的优秀教师群体以“爱职业、爱儿童”为职业精神,营造和谐校园、构建和谐课程、实施和谐管理、打造和谐文化,让师生在充满智慧的校园中和谐共生。苏州市金阊新城实验小学推行和合教育,传承与发扬以“和”为根基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学为乐、和为贵”为校训,打造出了自己的教育科研特色。上海日新实验小学以“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为办学宗旨,全面塑造有国际视野背景、身心健康活泼、有丰富创造力、有责任心的、有一定英语交流能力的、具有今日和未来幸福生活能力的儿童,成为一所社会广泛认同的好学校。

感受三:环境优美,育人有方。我们考察的学校都比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放大校园文化在全面育人中的作用,着力打造优美和谐校园。走进夫子庙小学,整个校园呈明清建筑风格,雕梁花窗,飞檐出甍,闹中取静,古朴清幽。行走在校园之中,无处不感到一股浓郁的孔夫子文化氛围,进门处的小景观题名为“亦乐泉”;升旗台前刻着大大的八个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操场中央竖立着巨大的孔子对着学生授课的雕像;操场的围栏上雕着三个大字“仁”、“礼”、“信”;雪白的墙壁上排着一大块长竹简,上面雕着“星星论语”;每个教室门口的班牌上都会写有一句孔子的名言„„就从校园文化来看,可以说处处皆有文化,处处皆有内涵。漫步在苏州金阊新城实验小学的校园,处处都能感受到一种“和合”的氛围。文化墙上是“踢好球、读好书、做好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标语。教学楼里,展示本地风土人情的文化标牌和师生各类活动画面、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教学楼醒目的墙壁上。与其相呼应的,是楼道内安全警示语、温馨提示语、教育引导语,细心和关爱无处不在。而教室内的“名人名言、古诗美文”标牌则催人奋进,发人深省。诗情画意的综合楼里,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绘画 作品,一件件温馨、贴心的装饰品。校园两侧的花坛旁,像诗一般的提示语让人在赏心悦目的同时,多了一份环保意识。而踏进日新的校园,我更感受了一个“新”字。校园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艺术气息,过道两边是学生的作品,有记忆画、油画、剪纸等等;拾阶而上,楼道也挂着一张张校园活动和教研活动相片。教室里也布置得精致有序,尽可能利用地方陈列孩子们的作品。每一间房、每一面墙、每一根柱、每一个景点都成为育人的场所,时时充盈雅致、处处陶冶情操,让学生耳闻目睹受教育、时时处处受激励。感受四: 师资优化,课堂高效。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办好学校,提高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的关键,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考察的学校都非常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夫子庙小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提升教师的个人能力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围绕“聚星轩”“思辩苑”“博学坊”,充分发挥名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努力培养具有“夫子气”的智慧型教师。这些学校更为关注的是课堂教学。苏州长江路小学的“和美课堂”、新苏附小的“自主学习”等等。这几天,学校也给我展示了一些课例,授课老师大多是年轻的教师,他们基本功扎实,教态亲切、自然大方,印象深刻的是上海日新实验小学的《the jounary of little water drop》,首先教师清新自然,就像个邻家小女孩,毫不做作,一口漂亮的英语,整节课思路清晰、过渡自然、一气呵成;其次,教法新颖,如导入时运用fly a paper plane游戏,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击破难点,扫清阅读障碍;在复述故事 时,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还觉得一个“实”,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扎实,导入——故事 整体输入——故事回顾——复述故事——重编故事,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非常注重小组合作,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探究。

感受五:素质教育,特色纷呈。上海日新小学各项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艺体教育方面:创意剪纸系列课程、剪纸、围棋课、长跑、游泳、合唱、电子琴、舞蹈等;民族节日系列活动;社会考察系列活动:野营、野宿,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阅读方面:每日自由阅读一刻、每周经典阅读、每年举办读书节,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习惯,不愧为一所多元性、国际化的实验学校。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基于上海大都市对人才的要求开展双语教学,他们的快乐reading、快乐morning,校本教材走遍地球村,英语节等等,双语文化氛围特别浓厚,创出了双语教学机制。

二、思考与感悟:

思考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发展的根基

思考二: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思考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培育人才的沃土

思考四:高效的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保障

思考五:丰富的特色活动是学生发展的根本

三、启示与设想:

作为一线教师,我更多关注的是教育理念的提升、自身素质与教学能力的提高:

(一)、教育理论的提升

江苏、上海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目前之所以走在全国前列,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江苏、上海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能依靠雄厚的当地高校资源,利用高校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研究,理论先行,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 教育实践。

作为老师,特别是名教师培养对象,系统的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之前总是抱怨自己没有时间读书,其实是一种懒性在作祟。为提高理论水平,必须给自己压力、动力,应该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一读教育理论:精读导师组推荐的书籍和其他相关书籍,并做读书笔记;二读教育报刊: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三读人文书籍: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在这个喧嚣的的年代,只要坚守者内心的良知与理想,自觉拒绝世俗的诱惑与时尚的挑逗,一个有追求的教育者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甚至还可以走得足够远”。我相信,只要能以平和之心坚持下来,理论方面定能有所提升。

(二)、教学能力的提高

我目前正在主持《小学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初步形成的研究》、《小学生自主写作 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在自主学习这一方面的理论有一点认识,我将继续这一理念的学习,并把这一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融入教学实践,研究小学英语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上公开课、示范课,不断磨练,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自身素质的提升

此次考察学习,我感触最深的是上海的英语教育,无论是学校的重视,还是老师的素质、学生的水平无疑都走在全国前沿,特别是几位英语做课老师的素质,她们一口漂亮的口语,娓娓动听,使我感到还是有差距的。我将制定详细的计划,并落实到行动,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

为期10天的考察活动结束了,我会把自己的学习体会 积极内化,实施于自己的工作之中。同时也感谢项目组各位领导、老师的辛勤工作,感谢一路有你们的陪伴!谢谢!

第五篇:外出考察报告

外出考察报告

东平县教育局 袁秀芝

12月5日至9日,我们踏上了外出考察之旅。在五天的行程中,我们克服了风雨交加、风雪交加等恶劣天气带来的种种困难,不辞艰辛先后考察了青岛、威海、烟台、蓬莱等胶东半岛海滨城市。漫步青岛海滩,领略“五月风”的风采;阔步刘公岛,“甲午风云”激起我们的爱国情怀;穿行“牟氏庄园”,感叹牟二黑的聪明能干;徘徊蓬莱仙境,八仙遗迹依稀可辨„„通过一路考察,一路对比,一路思考,普遍感到触动很大,感受很深,收获很多,受益匪浅。

一、对海洋文化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经过对青岛、威海、蓬莱等地的扫描式参观,对海洋文化有了粗略的感受。具体而言,青岛给我们留下了以下美好的印象:

印象一:青岛的自然风光所孕育的城市容貌是美丽诱人的。

青岛旅游地图中的如下介绍,一点也不虚传: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南部,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接壤,面积10654平方千米。青岛三面大海环绕,碧海映着蓝天,绿树掩着红瓦,山峦秀丽叠嶂起伏。天孕而成的地理环境,特殊的城市风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及人文景观构成了一幅幅集“海光、山色、洋城、古郊”为一体的中欧风情的风景画卷。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

印象二:青岛的百年沧桑所铸造的城市胸襟是宽厚大度的。

青岛百年间所经历的几件大事,让人感怀。尤其是“还我青岛”作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更是令全中国人民感怀系之。

由此而来的历史渊源,使青岛在道路的命名上,显得心胸极为开阔。全国每个省市区乃至大一点的城市都能在青岛找到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街路,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的亲切。相互的包容之心,融通之情溢于言表。

印象三:青岛的工业崛起所打造的城市品牌是令人惊叹的。

没有品牌的城市,是没有活力的,没有实力的,也是没有形象可言的。青岛不仅有自己的品牌,而且有诸如海尔、海信、双星、青岛啤酒、澳柯玛等众多的品牌。这使得青岛不仅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而且有了鲜活的形象魅力,成了令世人瞩目的理想休闲城市。

威海、蓬莱的旅程,除享受了以海为主体的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以市容为载体的人为亮点之外,还有以下关于文化方面的几点感悟:

其一,刘公文化

以刘公岛的历史传承为背景,以刘备的后人为主角,演绎了由逃难到创业到施救的动人故事,传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勾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理想的向往与期待。

其二,甲午文化

甲午战争中,当时号称亚洲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居然被日本海军打得全军覆没。由此所引发的思考,何止是沉痛与沉重,简直心灵都在滴血。

师夷之长技能制夷吗?腐败的吏治能不误国误民吗?控制海权就真的等于控制了世界贸易?控制了世界贸易就真的等于控制了世界财富?也就真的等于控制了世界本身?

大海的哭泣可以惊涛骇浪,大海的翻滚可以惊心动魄;大海的笑声又何尝不能笑傲江湖,大海的惊醒又何尝不能昭示后人?

甲午海战是残酷而泣血的,但邓世昌、林永升、刘步蟾等民族先烈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又是振聋发聩的,警策后人的!

其三,英国租借文化

如果英国租借青岛、威海等地能算作一种文化的话,那这样的文化,也只能是演绎地、回忆地、反思地、借鉴地、勾画地,有时甚至是粉碎地,对某种独特环境条件下、独特时空里、独特地域内的自然和人文因素,所作出的一种片面的反射、积累和影像。这种片面的积累、反射和影像在解除租借以后,被后来的参观者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得以凝聚和升华。

由此可知,被迫的开放,不是真正的开放;被动的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被逼的文化,不是真正的文化。

由此而来,但愿租借的历史一去不复返,租借的文化不再以为荣;更愿反思的文化更有力,威海的未来更有威!

其四,神仙文化

蓬莱是传说中八仙过海的地方,而二十多年前红透全国的《八仙过海》电视剧就是在这里拍摄。我们到达蓬莱的时候,虽然风雪交加,但这为充满玄妙气息的人间仙境平添了些神秘色彩。

蓬莱素有仙境之称,传说蓬莱、瀛州、方丈是海中的三座神仙,为神仙居住的地方,自

古便是秦皇汉武求仙访药之处。丹崖山上的蓬莱阁,始建于北宋嘉佑6年(公元1061年)。蓬莱阁矗立于丹崖山巅,云海簇拥浪山轻托,海山美景层出不穷,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阁内文人墨宝、楹联石刻,不胜枚举。

秦皇汉武为了追逐长生不老,先后多次驾临蓬莱,希望能够见到传说中的仙人,获得长生不老之药。然而,他们一次次的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历史如滔滔江水,不舍昼夜的流过。今天,蓬莱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把这里建设成了人间仙境。正如《八仙过海》的主题歌唱的一样:“俗世比仙境,也不差一些。”

几点启示:

一、积极实施名牌战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品牌的追求越来越明显,知名度高,有信赖感、安全感的品牌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因此着力培育品牌,不仅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也可以为企业生产带来更高的效益。要注重泰安工业企业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创立品牌,打响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声誉。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坚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建设专业化、商品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使基地生产逐步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由兼业为主向专业化生产转变,提高基地建设的整体水平,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系列化生产。积极培育、扶持泰安特色农场产品龙头企业,发展蔬菜、果品、茶叶等农产品的冷藏加工、出口,使泰安市农产品的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化的生产方向发展。

三、加快旅游业发展

虽然泰安旅游很有前景,政府提出了“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奋斗目标,但离形成规模效应还有距离。

实现泰安的跨越式发展绝不是一日之功,建设经济文化强市要认真系统思考,打造国际旅游名城也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当务之急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抢抓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历史机遇期,吃透中央精神,敢于探索,领先一步,先行先试,争取发展的先机。

2011年12月

下载年外出考察报告和改版设想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年外出考察报告和改版设想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外出考察报告

    外出考察报告学院:美术学院班级:2011级书法一班姓名:李阳学号:110607010外出考察心得与体会时间真的过得很快,我们已经大三了,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外出考察。十天的考察学习时间匆匆......

    外出考察报告

    外出考察报告范文5篇 外出考察,既可开拓视野,吸取新鲜空气,换换脑筋;又可拿来 他山之石 ,取长补短,改进自己的工作。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外出考察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外......

    外出考察报告

    外出考察报告为了使学校扩建的规划和设计更加科学,更加符合我校办学实际规模和创办国家级示范高中的需要,由公司领导带队,省设计院和太原理工大设计院派人参与一行六人外出考察......

    外出考察报告

    目录 上海、乌镇、苏州和杭州考察报告. 第一部分:实习概况 一、 实习地点:上海、乌镇、苏州和杭州 二、 实习时间:2012-4-9至2012-4-23 第二部分:实习个人心得 一、 上海 1、......

    外出考察报告

    安监局2013年外出考察报告为切实加强我市烟花爆竹经营销售的安全监管,保障市民节日期间生产生活的安全,2013年安监局借鉴外地经验,到潍坊市考察学习了烟花爆竹安全监管方面的经......

    外出考察报告

    精选范文:外出考察报告(共2篇)外出考察报告 为了使学校扩建的规划和设计更加科学,更加符合我校办学实际规模和创办国家级示范高中的需要,由公司领导带队,省设计院和太原理工大......

    外出考察报告

    历史学专业考察报告 院系:历史与文博学院班级:********姓名:*** 学号:********* 一、考察时间:2014年6月18日至20日 二、考察地点:河南大学、龙亭、延庆观、城摞城遗址、河南博物......

    外出考察报告

    外出考察报告 姓名:付军军 班级:11工业设计1班 学号:2011105130109 考察路线:华东一线 考察地点:浙江江苏上海 考察时间:2013-10-28—2013-11-10 2013年10月28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