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观中共三大会址有感
4月2日,随中青一班二支部参观位于广州越秀区新河浦路的中共三大会议遗址及纪念馆,并集体重温入党誓词。瞩仰三大代表个个英姿勃发的面容,阅读一份份历史文稿和物件,重温“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词,整个思绪仿佛回到那激情燃烧的1923年:炎炎夏日,天下豪杰,群贤毕至,思想碰撞,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斯是盛况,惊天动地,令人感喟不已。三大会议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个人感触较深的有三点:
一、理想至上。20世纪20年代,中国志士仁人的先进分子,在比较过各种新思潮、新学说,经历了血与泪的教训后,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选择共产主义道路为中国的发展目标。党的一大以来,党的组织、党的群众基础在激荡的社会变动中不断发展壮大,到党的三大召开前,全国共产党员已发展到420名。参加此次会议的党代表约40位,由北京、上海、湖南、广东等地推荐参加,可谓优中选优,精英中的精英。他们多数为知识分子,受过良好的教育,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蔡和森等天之骄子、才华横溢,张国焘娴熟的英文写作水平也让我们汗颜不已。即便是唯一的工人身份代表徐梅坤,也是能文能武,不同凡响。这些代表绝大多数意志坚贞,对革命理想终生不渝。如浙江代表金佛庄,毕业于保定军校,一直执着于寻求人生价值和救国救民真理,最后信仰马克思主义,无论是蒋介石的利诱还是北洋军阀的威逼,都不为所动,至死不渝。“忆往昔,峥嵘岁月稠”1923年6月,正值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工人运动陷入低潮之际。40位党的精英分子,为了救亡图存的共同愿望,为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从本可独善其身的安乐窝、小确幸中挣脱出来,义不反顾地投身于革命洪流中,自全国四面八方,通过各种秘密渠道向广州汇聚,共商共产党的发展大事,他们是那么精神笃定,那么踌躇满志,那么风华正茂,那么斗志轩昂!他们的精神风范定格于历史瞬间,却将流传万世。习近平总书记说,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理想之光不灭,念念之光不灭。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共产党员,只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才能发诸于心而形之于外,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勤奋工作、廉洁奉公,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二、顺势而为。从客观实际出发,不唯书,只唯实,顺时代潮流而动,不断调整自己的纲领主张、路线方针政策,使之适应世情国情民情,这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虽历经磨难仍能顽强生长、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一大、二大沿袭共际共产的传统做法,主攻工人运动,全国先后开展了180次轰轰烈烈的罢工运动,初显无产阶段的威力。但到了1923年,国家大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如中共三大宣言所述“北京政局之纷乱儿戏,北洋军阀统治之下工会、学生会日在压迫摧残中,山东、河南兵匪之猖獗,外人之借端要挟,并要拿回华盛顿会议所赏的利益,沙市、长沙日本水兵之暴行,外人强令棉花出口,吴佩孚、齐燮元争相制造广东之战祸,吴佩孚、萧耀南合力助成川乱;
又若未来的奉直战争及直系军阀之内哄”尤其是军阀与帝国主义的残酷无情(以二七惨案为代表),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仅仅依靠势单力薄、手无寸铁的工人阶级、学生开展革命是不可行的,要联合更多的革命力量,才能完成“打倒列强、铲除军阀”的目标。这时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都将目光转向广东这片热土。一方面,广东一直是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长期进行革命活动的根据地,革命的气息一直比较浓厚。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在广东的传播也如火如荼,党、工人、团的组织发展迅猛,党员人数仅次于上海,工人运动、农民运动有声有色,国共两党在反帝反军阀上密切配合、互相支持。最主要的是孙中山晚年也意识到依赖军阀闹革命靠不住,国民党必须进行自我改造,他提出了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和依靠工农。正是基于对时局的精准分析,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应势而变、顺势而为”这是天地运行之道,也是一个组织、个人成长的规律。纵观整个党史,中国共产党基本上能保持敏锐的判断力,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根据不同时期的革命与建设形势要求,及时调整党的中心任务与工作举措。如七届二中全会解决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看似寻常最奇峻,成如容易却艰辛”,回顾历史似乎总是那么稀松平常、风清云淡,只有设身处地、回到现场才能体会到每个决择背后的艰难、斗争、痛苦,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叹党的强大自我调适能力,感叹革命先辈们的远见卓识与冷静笃定。
三、民主集中。国共合作及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这是共产国际的指示。一开始,党的领导人陈独秀等并不赞同,但按照组织原则也改变看法,将其列入三大的中心议题。大会广开言路,让到会的代表们充分发言,做到言无不尽。虽然共产国际和马林、陈独秀等人已经明确主张必须实行国共合作,但大会并不把这些指示和意见强加于人,而是组织了认真的讨论。大会争论非常热烈、深入,一个星期基本都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蔡和森和向警予是夫妻,又同为会议代表。在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讨论中,蔡和森反对国共合作,遭到了爱人向警予的强烈反对。同时,对持反对意见的少数人,党组织不是采取高压政策,而是互相说理,把问题讲清楚。蔡和森在发言中坚决反对陈独秀的意见和共产国际的指示,但在选举中央执行委员会时,蔡和森仍然以高票(40票中的37票)。经过充分讨论,《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在会上仅以5票的优势(21票赞成,16票反对)通过,反映了党内对这一决议的真实态度。最难能可贵的是,党的领导人能够自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当时党的最高领导人陈独秀在三大上作主报告,公开批评了中央委员会、特别是自己的工作。他说:“中央委员会也缺乏知识,这是罢工失败的原因。”“现在我想对个别中央委员提出批评意见。陈独秀由于对时局的看法不清楚,再加上他很容易激动,犯了很多错误。”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乃至性格上的缺陷,这是需要很大勇气和民主意识的。在封建王朝,帝王有重大过错,偶尔也会叫人代写个“罪己诏”,书面承认自己的不德不仁,但更多时候沦为政治作秀、拉拢民心的手段。而共产党的领导人能够在党员大会、大庭广众上尖锐地做自我批评,这种胸襟与担当更值赞赏,这也体现了党内民主的逐渐成熟。习近平总书记说,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我们党最大的制度优势,是激发党的创造力、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在新时代,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统一,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真正“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惟有如此,我们党才能不断革新完善、永葆青春活力。
第二篇:参观中共三大会址观后感
参观中共三大会址观后感
2013年9月20日,医院组织了我们到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了中共三大会址。
首先我们参观了一楼的三大会址具体地址的模型,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开会时的塑像。二楼展厅就是一些当年的历史文献、资料还有当年的武器和军队穿着等等。
通过参观学习,我知道中共三大的主要议程有三项:
一、讨论党纲草案;
二、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
三、选举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大会主要解决了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问题,决定在保持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的独立的前提下,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共同开展国民革命运动,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党的三大之后,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召开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共产党组织也迅速得到发展,为大规模培训革命运动骨干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工农群众运动的高涨,为统一广东、出师北伐、推动国民革命由广东向全国扩展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孙中山先生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奠定了基础。
正是因为这次中共三大的成功召开,正确制定了党的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为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对随后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它使共产党和革命力量迅速壮大,使广东成为国共两党实行合作,共同掀起大革命运动的中心。
通过这次参观中共三大会址,我了解到我国历史,中共党史外,能亲身体会当年的国情,能感受祖国昔日的艰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增加历史使命感。
第三篇:流动党员参观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体会[最终版]
流动党员参观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体会
200x年x月2日,我作为xxx街流动党员,第一次参加了东风街流动党员党委举办的第五、第六支部共同进行的党日活动。
我们在越秀区党员管理中心先进行了支部预备党员转正大会、重温入党誓词仪式和民主评议党员活动,然后集体步行到东山恤孤院路后街31号——昔日中共三大会址。三大是至今为止唯一一次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党代表大会。三大会址是1938年日军飞机轰炸广州时被炸毁的。那一带的地方经过悉心整理和修复,尽量重现过去会址的风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解说员的介绍,我们在中共三大纪念馆里浏览相关的历史资料,有文字、有图片、有文物、还有不同的影音片段。我对历史文物、仿真模型最感兴趣,都仔细地看了一遍,特别是人型蜡像,动作眼神都栩栩如生……看着这些见证中共历史的珍贵资料,解说员的话语缓缓通过耳边,我仿佛感受到中国当时的动荡不安,感受到昔日众多中共党员、民主党员及其他百姓的爱国热情,他们集中在一起为祖国统一,为共同抗敌而费尽心机,他们的努力造就了国共合作……我再次认识到中共三大是成立中华民族共和国的历史步伐之一,是不可磨灭的历史见证。
我们身为共产党员,除了学习、了解我国历史、中共党史之外,能亲身体会当年的国情,能感受到祖国昔日的艰辛是很不容易的。活动的那一天,我们参观了会址一带及春园,在纪念馆里再次对中共三大的历史背景与历史意义的学习,使我们深有体会,使我们重温了一次中共历史的部分细节。
感谢党委能组织这样有意义的党员活动,不仅是书本上的,是亲身参与的活动,感触更深,收获更多。希望今后支部能再组织如此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好让我们丰富理论的背景知识,开开眼界,也好让我们紧记自己是一名中共党员,应该向历史以往众多优秀党员学习,增加历史使命感
第四篇:参观中共一大会址有感
参观中共一大会址有感
从初中的时候就知道中共一大是在上海召开的,借着在这个繁华的地域学习的便利,2012年10月27日,我们怀着虔诚和敬仰的心情来到了我们伟大的共产党诞生的神圣的地方,我真的感觉自己很幸运,可以瞻仰到伟人的遗迹。
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纪念馆位于上海市区黄陂南路374号(原法租界望志路树德里106号)。纪念馆的“一大”原址是两栋砖木结构的两层石库门楼房(上海20年代的典型民居),一栋是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家宅,另一栋是一大代表在上海的住所——文博女校。它们的建筑风格是中西合璧式的。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0日在这里秘密召开,各地的7个共产主义小组派出了1 2名代表出席,他们代表了全国的53名共产党员,这些代表是:上海代表李达,李汉俊; 北京代表张国焘,刘仁静;武汉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广州代表陈公博;长沙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济南代表王尽美,邓恩铭;旅日代表周佛海,此外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也参加了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柯尔斯基列席了会议。
解说员首先给我们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时代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1920年秋后,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有组织、有计划地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发起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工人刊物,开办工人学校,领导工人成立工会,开展工人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就基本具备了。
1921年7月23日,终于在上海召开了。后因被法国巡捕房发觉,在李达夫人建议下,中共一大的第七次会议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至此,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1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13位代表的展位以籍贯为单位陈列: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的陈公博;留日学生周佛海以及陈独秀委派的包惠僧。柔和的灯光下,这些陈旧的历史照片和文物史料,似乎又把人们带回了那段峥嵘岁月。在展厅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时按中共一大会议室原状开辟的一个蜡像室。人物都是栩栩如生,仿佛世界定格在这一刻了,仿佛当时的情景再现,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对伟人的敬仰,同时也产生一种对中国的能工巧匠的敬佩!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战斗的司令部,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的道路将从此改变!
第五篇:参观中共一大会址有感
参观中共一大会址有感
——卢晔晨
在大一上学期,中德学院党总支组织毕业生党员及参加党校学习的预备党员赴“一大会址”,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共一大会址,就从这幢青墙红砖的石库门里踏出了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历史性的一步,虽不是惊天动地却也足以堪称开天辟地.本次通过参观一大会址纪念馆,我们零距离地“感受”了那段创业维艰、卓绝奋斗的岁月。馆内鲜红的党旗让人感觉是那样的神圣和高尚,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崇敬和激动。
这虽是我第一次来这里,却与想象中的场景十分相似:老式的石库门,黑漆的大门。走进里面,有了一些改造,除了一大的会议室的布置没有变动(包括桌椅的排放),里面有增加了中共创建历史文物陈列室,收集了很多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文物,让我们透过时空的隧道,仿佛亲身体验到在时空那一端正在发生着的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其中在我们身处的地方便有一件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那便是中共一大的召开。
漫步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展览厅,看着陈列的革命文物、文献和历史照片当我驻足在会议场景:毛泽东慷慨陈词,董必武侧耳倾听,李达会心微笑,栩栩如生的蜡像定格伟大一刻。这些仿佛又让我回到1921年,在这个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代里,有这么十三位青年,在上海法租界里这个不起眼的老式石库门住宅的简陋客厅里开起了秘密的会议。面对强大的中国统治者和帝国主义列强,居然宣布他们要合起伙来结党,要改天换地,获得中国的万里江山……在这次会议上,这批伟人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章程、制定了救国救民的方针。正是由这十几个不起眼的人物发起的中国共产党,克服了千难万险,写下了人间的一个神话,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多么不容易有伟大的一件事呀!
看着那些一如我们的年轻的脸庞,背后却是如此强大的力量和勇气在亡国之即呼唤起一道明亮,黑暗和悲痛不会消磨他们顽强的灵魂,满心只是奔涌出火一般的浓烈和热忱。与国家同命运,一个国字是如此铭刻于心指引年轻人为之可以放弃生命,在今天这样的年代,在繁花似锦如花似玉的年代,怎样找回这丢失的激情和崇高?何处去呼唤起同样的激愤和勇气?我们是不能还是不敢,是无力还是无法?内心的依然存在的明火将如何敲击以至燃烧?
我们今天能够怀着崇敬和喜悦之情来到这里也得益于当年的这次会议,想到这一点,也让我重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几十人的小党发展到今天一个拥有几千万党员的执政党是多么艰辛的事!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自己作为一个预备党员的光荣身份,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虽然不是在80多年前的革命战争年代,而今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也同样需要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共同努力。即将成为党员的我们更多了一份不可推卸的神圣职责。
时光不再,英雄虽逝,光辉长存。他们的精神犹如长夜中的明灯,照亮了我们党前进的道路,照亮了中华民族崛起的前程。抚今追者,我们踌躇满志,我们所接过的使命是不仅仅对党的忠诚和敬仰,更是令华夏子孙世代繁荣的热望。
参观过程并不很长,我的心中久久无法平静。时光不再,先烈们已经远去;抚今追昔,我们踌躇满志。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们要继承发扬前辈们坚忍持重、奋勇向前的作风,坚定信念,舍小家为大家,舍个人为国家,在党和国家的发展壮大中履行党员义务,发挥自身的作用,使自己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