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时代意蕴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认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对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哲学素养及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教给我们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则教给我们科学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掌握方法论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喻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总钥匙”,他认为“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正因如此,他要求全党同志要“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自觉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主要包括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三个部分,与此相对应,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主要包括实事求是方法、唯物辩证方法、实践检验方法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遵循的思想方法”,“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正因为如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实事求是贯彻到领导工作全过程,自觉做坚持实事求是的表率”,“深刻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和精神实质,始终按实事求是的要求办事”。唯物辩证方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它强调要坚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观察事物;
强调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强调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
强调要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科学抉择。实践检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要求的根本方法,是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原理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运用,理论来源于实践,但科学理论形成之后又对实践产生能动的反作用,对人们从事新的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实践中使认识得到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这是认识客观规律的根本途径,也是把握客观规律的必由之路”,“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三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指的是我们认识社会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它主要包括社会意识反作用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群众路线方法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成以后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引领作用,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在社会实践中的科学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群众路线方法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在实践中的科学运用,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方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四
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指的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路径与能力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修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坚持和运用好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升科学思维能力是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要求。战略思维指的是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客观辩证地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指的是从历史视野和事物发展规律视角来思考分析问题、把握前进方向和指导现实工作的科学思维,推进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需要不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指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它要求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正视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创新思维指的是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或方式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不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法治思维指的是善于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的思维方法,提倡法治思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底线思维指的是从客观设定最低目标出发来争取最大期望值的思维方式。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会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牢牢把握主动权。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意义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意义总结
一、唯物论的方法论意义: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
2、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其二,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
1、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第二,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第三,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应顺应世界潮流,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发展自己。
2、把握矛盾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意义 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我们自觉地利用矛盾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它还说明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未来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也会层出不穷。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矛盾分析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2)“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3)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4)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5)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6)等。这些方法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表现。
特别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求我们具体分析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唯物辩证的矛盾观的重要方法论,是辩证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要求和重要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意义表现在:①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也是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区分事物,认识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4、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这一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在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5、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6、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应该做到与时俱进。
7、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既要看到量变又要看到质变,注意特殊量变引起的质变。
三、认识论的方法论意义:
1、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2、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4、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形成新认识的过程。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这是我们治党治国之道,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道,也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工作的成功之道。
四、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意义:
1、要尊重社会存在的第一性,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第一,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第二,它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破天荒地破解了“历史之迹”,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实践上,它为无产阶级改造社会、争取解放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量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更高阶段。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的二者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这一规律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这一规律也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一把钥匙,对于每一历史时期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都可以从社会的经济基础中得到科学的说明。这一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客观依据,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自觉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要尊重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5、要尊重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6、要尊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是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内容;要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放在首位,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第三篇:“三严三实”的历史意蕴和时代价值
“三严三实”的历史意蕴和时代价值
2015年5月19日
学习时报
“三严三实”体现了价值评价的社会标准和个体标准的统一、历史标准和道德标准的统一、动机和效果的统一、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引领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标准,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蕴含着中华优秀文化从政修养的精华
中华文化历来把修身作为从政的基础性工程,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且在修身上要求“严”和“实”。
在“严”方面,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从政者要“正己”,为“正己”而要求“克己”。“正己”即要使自己端正,“克己”即克制自我的不符合道德规范的各种欲念和行为,以符合“仁”和“礼”的要求,而且要“勿终食之间违仁”,即任何时候都要符合高尚的道德要求;要“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一 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社会规范,要求可谓非常严格。不仅如此,还要求“慎独”“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即在意念上也不能出现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杂念,在细微处也不能违背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因此,要求“正心”“诚意”,即从思想深处牢固树立正确的义利观,随时随处都要体现“仁”“礼”的要求;要求“内自省”,每天都要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省,剔除精神污垢,防止邪欲入侵。
在“实”方面,注重现实、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的悠久传统。这种以农业社会所崇尚的经验理性为基础的文化传统,熏陶和培育出了中华民族鲜明的务实性格。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等,都极其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先民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实践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这种精神的表达。儒家等传统文化要求从政者“敏于事而讷于言”,即勤勉实干,不尚空谈,还提出“敏则有功”,即实干创造业绩。明代的王阳明则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合一”,强调不但要思想自觉,还要行动自觉,认识和实践要统一起来。
“三严三实”吸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所倡导的价值观、秉持的执政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是对中华文化从政修养精华的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
传承着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对自身从严从实要求的政治品格,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严”与“实”的优良传统。
铁的纪律是“严”的充分体现,它既是党执纪的要求,也是对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要求。我们党历来要求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余部上井冈山时,在荆竹山雷打石立下了“行动听指挥、打土豪筹款子要归公、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三项纪律,后来逐渐发展为人民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针对当时由于处于广大农村的环境、长期分散独立活动的游击战争环境,容易产生某些党员的“个人主义”“无组织的状态”“独立主义”与“反集中的分散主义”等违反党性的倾向,提出了严肃的要求。毛泽东说,共产党人最讲认真,讲认真也是“严”的表现。还有,在自身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党内严格的政治生活习惯,形成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老一辈革命家及广大干部、战士自觉从严要求自己,如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朱德与战士一起挑粮;在中央苏区时期,苏区干部自带干粮去办公。当时的江西省苏维埃主席刘启耀不仅长期自带粮食去办公,而且在红军长征后,他保管着省苏维埃政府留下的价值万元的黄金,极度穷困下,不动用毫克,而靠乞讨度日,被战友们称为“腰缠万贯的讨米人”。这些都是共产党人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模范。
“实”是中国共产党在复杂艰巨的革命斗争中、在血与火的考验下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既表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表现为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实事求是也是我们党对干部党性的重要要求。毛泽东指出:“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又一优良传统,不惧困难,顽强拼搏,争取胜利。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将士睡山洞、盖稻草,在对敌斗争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长征时期,红军吃草根树皮,过雪山草地,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延安时期,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荒种地,把南泥湾变成了塞上江南,打破了经济封锁,渡过了难关。
“三严三实”体现了我们党的核心价值,是对中国共产党优秀传统的继承,是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本真要求的回归。
体现了时代价值
当前,我们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新的历史方位、历史任务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严三实”是时代的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树立“三严三实”的价值理念。在“四个考验”“四种危险”面前,同样要求发扬严的精神、实的作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求党员干部“三严三实”。“三严三实”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从党和群众的需要、利益出发提出来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推动社会进步的需要,具有社会价值。
“三严三实”是党员干部的精神标识、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的新要求,“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要求,这些新概括和新要求集中体现了新的实践对干部既严又实的要求,即在信念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统一,坚持理想和实干的统一;在人格上坚持党性原则、宗旨观念和高尚情操的统一;在行动上坚持守纪律讲规矩和为官有为敢于担当的统一,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由此,将做人与做事融为一体,把思想品德、思想作风与工作方法、为人处事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既干事创业又廉洁自律。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时代品质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时代品质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其深刻内涵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在与历史和时代变化的新特征的结合中,在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的结合中,对时代与社会发展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新的回答,得出新的科学结论。马克思主义的品质的特殊魅力在于它的历史先进型和客观科学性。它的基本原理的正确性,不因历史的演变而过时,也不因条件环境的变化而迂腐,它始终保持着新鲜的活力。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所独有的,是世间任何理论所不具有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时代品质 在中国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品质的科学内涵
(一)“时代”的含义
“时代”一词的最一般含义是反映事物发展某一特定阶段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时代是一个社会政治历史的政治概念,基本含义是指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逆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2]他还说,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发展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恩格斯也说:“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3]
对时代的正确认识,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基本路线和发展战略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对时代的人是划分和把握,有三大要素:其一,时代划分的整体性。“时代”不是指个别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而是包括所有国家、地区在内的整个历史政治经济的发展阶段,即世界历史发展的“大时期”。其二,时代划分的综合性。整个世界经济政治形势是一个多侧面、多维度的综合体,划分整个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进程的尺度,必须综合多种社会关系、社会现象,抓住其中最本质的东西和最具全球战略地位的问题。其三,时代划分的阶级性。列宁强调,时代的判断和划分必须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这个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的发展方向,时代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4]
时代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时代是一个客观实在的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和人类社会发展一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同样不已人的意志为转移。改变它,违 1 背它,必然会偏离时代发展的轨迹,偏离客观世界;认识它,顺应它,就能把握客观规律,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二)“品质”的含义
品质就是:“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5]这个定义可以在作三方面的理解:(1)任何事物,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本质,这种本质使自己与其它事物区别开来,从而形成自己与其它事物不同的质的规定性。(2)事物的本质、人的本质(包括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一定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本质的表现是各种具体现象、各种形式和方式,各种具体的自然和社会形态。(3)品质表现在各个领域和时空、自然界、人类社会、思想意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品质问题是哲学和实践发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宇宙观的基本问题,也是认识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品质是衡量自然界、思想意识和人类社会发展本质的一个综合性的认识标准。它除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综合,对人的认识综合外,还是对理论、思想意识等方面本质的综合认识的表现。
(三)马克思主义品质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最先进、最正确、最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是在人类社会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产生的。除了它本身内在科学的理论体系之外,还表现在他的形成和它体现出来的风格、精神、品格方面也是世界理论史上最优秀的理论,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最新潮流和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品质区别了它与以往时代理论的不同特点,极其鲜明地显示出这一理论永葆青春的强大活力。因此,马克思主义本质的体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过程的本质的认识,就是它不同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的体现,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格魅力、思想作风、理论风格、精神风范等的高度凝炼的结晶。
马克思主义的品质的特殊魅力在于它的历史先进型和客观科学性。它的基本原理的正确性,不因历史的演变而过时,也不因条件环境的变化而迂腐,它始终保持着新鲜的活力。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所独有的,是世间任何理论所不具有的。不少理论思想、观点,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退出了世界思想舞台,有的烟消云散,有的被世人遗忘,而唯独马克思主义以他的理论品质不断开拓胜利前进的道路,生机勃勃。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品质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本质,时代性作风的体现。它的魅力在于随着时代的变化,环境的变迁,始终保持新鲜的活力,不断生机勃勃地开拓胜利前进的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品质的特点
1、马克思主义时代品质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特点。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实践性的科学决定了它所具有的时代品质。早在1845年马克思就说过:“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这里不仅强调了实践对于哲学研究的重要性,而且突出了“改变”即发展变革的重要性。既然要发展变革,就必然要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这就决定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品质最本质的特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奠基人认识和界定时代性质的基本方法,他们对人类历史发展中每一个时代的界定,都是在具体、深入地研究了该历史阶段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从来不把主观愿望当做现实。马克思指出:“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荐冲突中去解释。”[7]恩格斯也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8]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应该把基本理论放到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去看待,他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9]检验理论的正确途径应当是把它放到具体时代背景下的实践中去。从马列主义经典作家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既是一个理论概念,更是一个实践概念,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来源于实践,并由实践来验证,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我们研究当今时代的性质,既要以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为指导,又要在它的指导下研究现时代世界发展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既要掌握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又不能不加分析地照搬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在他们所生活的年代得出的个别结论。
2、马克思主义时代品质体现了强烈的革命进取精神。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终归会被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所取代。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这种进取性不仅表现为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被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所取代,而且表现在某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演化和发展上。这在资本主义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送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10]“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下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11]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又:“我们看到,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是如何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变革,不断革命的;分工如何必然要引起更进一步的分工;机器的采用如何必然要引起机器的更广泛的采用;大规模的劳动如何必然要引起更大规模的劳动。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一次又一次地把资产阶级的生产甩出原先的轨道,并迫使资本加强劳动的生产力,因为它以前就加强过劳动的生产力;这个规律不让资本有片刻 3 的停息,老是在它耳边催促说:前进!前进!”[12]这就是说,这种进取精神是一切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阶级都具有的,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在其发展的一定阶段也是存在的。对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者来说,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革命进取精神还有另一方面的更为重要的内涵;即对时代问题的研究,绝非对世界现象的简单描述,而是为了革命事业的发展服务,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向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鼓舞革命者的斗争意志和胜利信心。
3、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品质也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性。
为无产阶级制订革命战略和策略提供依据,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认为,时代是一个大历史时期,在其发展中,作为时代基本内涵的各种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和形势都是不断变化的,一个大的时代可能出现不同的运动,无产阶级需要根据具体条件制订和调整革命的战略和策略。列宁曾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恩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此外,如果谈到某一国家,那就要估计到在同一历史时代这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各国的具体特点。”[13]“只有首先分析了从一个时代转变到另一个时代的客观条件,才能够了解我们面前发生的极其重大的历史事件”,只有“首先区别不同时代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历史上的个别情节,我们才能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14]列宁的这一论述,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苏联东欧国家社会剧变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形势,无疑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时代品质在中国的发展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本身是时代条件的产物,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反映和折射。随着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随着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生形态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相继形成和提出,这些新生形态都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结果,都是新的时代特征的产物。正是由于时代条件的变化、时代主题的转换,使马克思主义原来一些反映特定时代、针对特定情况的原理、观点,变得有些不合时宜,因此必须改变它、修正它和发展它。总之,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和不同历史阶段的新发展,生动活泼地创造着和延续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
(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品质的发展
毛泽东致力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和发展途径,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道路,创立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风格的毛泽东思想,在中国这块大地上把马克 4 思列宁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毛泽东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时代品质,把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早在1930年的《反对本本主义》中就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一定要纠正脱离情况的本本主义。”[15]毛泽东还讲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科学的革命来学习。”[16]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品质的深刻体现。
然而由于20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运动内部僵化观念和体制的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特性遭受严重制约。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所以会出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长达20年“左”的错误这样的曲折,原因固然有众多方面,其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关乎全局的原因,就是脱离已经变化了的时代特点和各国的具体实际,抽象地谈论、搬用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理论原则或具体结论,严重地扭曲、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从而导致关于社会主义的理念期待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强烈反差,导致企图超越现实条件加快社会主义过渡进程,导致一系列急于求成的建设路线和政策,乃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上,陷入了迷惘和困惑。严重的教训启示人们:要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发挥马克思主义对于现实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作用,必须面向新的时代,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深入研究现实社会主义面临的新情况和呈现出的新特点。邓小平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面向新时代回答新问题的伟大科学成果,因而它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当代世界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体现。
(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品质的丰富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世界格局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新科技革命和高科技的广泛应用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其巨大的影响,以至向传统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理论提出了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二是世界性战争失去了全面爆发的客观条件,和平与发展逐步代替战争与革命而成为时代的主潮流,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多极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三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内在危机的反省和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经验某种程度的借鉴,实施了若干改革与调整措施,使资本主义制度在具体运作中出现了与自由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阶段许多不同的特点;四是50年代形成的社会主义阵营逐步解体,传统的社会主义理念和实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如此种种根本性全局性的新变化,如果固守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具体结论,则很难作出清晰的梳理和正确的判断,以致陷入迷惘和困惑。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敢于直面新时代,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以寻求社会主义新的生路。邓小平正是这样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指出: 5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的答案,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17]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最重要和最迫切的是创新和发展,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内涵,这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品质的本质要求。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着力解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面临的新课题,是邓小平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一方面邓小平非常重视对冷战之后世界新格局的梳理和时代新主题的揭示,透过纷纭芜杂的国际事务现象,抓住世界格局新变化的本质,寻求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契机和基点。由此精辟地指出:当代世界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格局,给中国带来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不仅提供了加快发展的宝贵时间,而且扩大了对外开放的空间。考虑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问题,必须始终立足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邓小平非常重视从时代变化的高度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进行深刻的总结,从中透析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问题,梳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思路,并明确指出:搞社会主义,只能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不断总结人民群众把社会主义理想具体化的实践经验,来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上述两个方面——提炼时代主题,总结根本经验,一个是认真地分析“世情”,一个是深透地研究“国情”。自然,它所产生的伟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就在既适应时代特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起点和层面上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力。
(三)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品质的诠释
世纪之交,世界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为一些局部地区战争频仍,西方国家对我国“西化”、“分化”图谋加剧。这种现象是否意味着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概括已经过时?这是在21世纪社会主义进程必须首先搞清楚的重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认识,不仅直接关系到我们对国际格局的总体判断,而且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坚定不移地贯彻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战略思想。假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判断已经过时,那末作为和平与发展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也就失去了现实的时代价值。江泽民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邓小平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对世纪之交国际国内的复杂变化进行了精辟分析,作出了科学判断,深刻指出:“尽管天下仍很不太平,但在较长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是一个充满复杂斗争的长期过程,但这一历史方向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和正在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江泽民1999年11月15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一重要论述,完全符合世纪之交国际格局的现状和21世纪世界变化的趋势。正是在 6 新世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由此,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在强调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同时,又强调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以及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事业布局的论述,它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它在发展观和社会建设这两个方面赋予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这是在时代、实践和形势都已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光荣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对未来的准确把握和科学预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新世纪与时俱进的新特点新趋势。
参考文献:
[1]朱瑛,李运祥.马克思主义品质研究[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48.[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4] 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1959.[5]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1959.[14]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1959.[1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1-112.[16]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33.[1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第五篇:当今时代应该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
1、当今时代应该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
(“过时论”;“革命理论”;“阶级斗争理论”„„)
六小组讨论顺序(提纲):(总时间21——23分钟)
(一)简单阐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谈谈产生原因和在中国的作用影响等(6—8分钟)
1、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中心思想总结为以下方面:
1、国家是阶级分化和斗争的产物。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历史的发展。
3、由于生产力的进步,产生了私有制和剥削,如奴隶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等,但也会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消失,因为它们自身内在也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4、社会发展的最高形式是共产主义社会,而之前共产主义的初级时段可称为社会主义。目前,中国就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毛泽东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人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之所以要马克思主义,是源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成功,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个落后国家的胜利给饱受折磨的中国人带来了希望,中国人民看到同样是落后的俄国经过革命而走上了一个新的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加之当时苏俄积极支援东方落后国家的革命运动,就有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这个传入不是偶然,是先进的中国人民在经过比较选择之后确定的。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答: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按照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建党立党,使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这中间,有过激情燃烧的岁月,有过世人赞叹的成就,也有过令人心碎的挫折。而中国之所以能够从国民党政府留下的烂摊子变为今天生气勃勃的新中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提供了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理论武器。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不断在中国传播、发展,在这过程中,先后取得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长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性标志,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核心是什么?
答:毛泽东思想是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包含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事,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广大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
邓小平理论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4、毛泽东思想产生背景及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产生背景及指导意义?
答: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就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简单总结下,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就其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它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过时了吗,产生原因(5分钟)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什么,产生原因?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也过时了吗?
答: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的分析已经过时了。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变化。变化形式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质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层与阶级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理解上的马克思主义主义开始与实际发展有了偏离,很多领域难以继续指导社会主义完善、进步与发展。同样这种类似的看法也曾出现在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上。
(三)当今时代应该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六小组结合(一)、(二)各项的分析,经讨论得出小组答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指导思想,意义深远。(10分钟左右)
1、当今社会应该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答: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5 年后的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又明确指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并特别说明“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有些论述虽然在原则上至今还是正确的,但是就其实际运用来说毕竟已经过时了。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对自己的经典著作都能采取如此客观豁达、不断发展的态度,作为后继者们,我们更不应该拘泥于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
马克思主义诞生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和中国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却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不是某位学者在书斋里制造出来的某种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丰富着、发展着的科学体系。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也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意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列宁主义,在中国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不证明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的科学。
2、当今社会应该如何看待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 答: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落足点。
首先,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理论与实际相统一是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包含解放思想的涵义——它主张敢于超越已有的结论,敢于追随时代的鼓点和历史的步伐,确定符合实际的新思想、新观念;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这些思想显然没有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
其次,毛泽东同志毕生践行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中始终想着人民,把人民视为共产党人的“上帝”。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如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思想不仅没有过时,不应该摒弃,而且要在新形势下发扬光大。新一代领导者多次重申要带领群众发展致富,把解决好群众的利益问题作为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
最后,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我们有权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物。这些思想也是不会过时的。
邓小平理论: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必将不断地产生丰富的新鲜经验,我们不仅要在实践中善于坚持和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理论,而且要善于通过总结从中提炼出规律性的认识和结论,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键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去观察当今世界、观察当代中国,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开拓前进。总之,在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