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里充满自由,充满生命的气息,童年的作者是自由的,这自由是作者童年快乐的源泉。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河兰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思考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我让他们交流的同时,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要求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我想作为老师自己,是非常想学生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而这个快乐的童年将永远留在学生的记忆深处,久久不能忘怀的。但现在的考试制度却时刻牵动着老师们的心,老师们担忧的是
假如放松了学生,让他们快乐无忧地玩耍,分数是否会下降,而家长们把希望也寄托在学生身上,总是担心他们成绩能否名列前茅,会否比不上其他孩子,于是,无论节假日也好,平时也好,根本不让学生喘口气,不断地给孩子报这个兴趣班、那个兴趣班,剥夺了孩子自由的权利,玩的权利,难怪孩子会如此羡慕文中的作者了。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2以下是薛发根在“教海探航”颁奖会议上对《我和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反思,最近,我在博客上连续对他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和思考,旨在发掘名教师在备课、洗课、上课上的研究资源,进而启发自己与同仁。
教海探航的活动近几年我都参加,再累再忙都会如期的参加。昨天一直在想怎样才能上得更好。在学校里一直没上过。在泰州时有三个板块。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读课文,概括,体会是怎样写具体写形象。第二是作者在园子里的生活是怎样的。第三点是作者是怎样写好的。只上了两个板块。我回家后反思,这样上效率不高。我的目标没有达成。我一定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表达方式,一定要让学生写作,这是我一直主张的过程。写一定要充分,15-20分钟,要有酝酿的过程。我怎么样才能省下时间让学生写呢?在张家港上时,先让学生谈我对祖父的园子有哪些了解。我与祖父生活的园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做了些什么。学生找了摘花……我与祖父在做同样的事时有什么不同,学生找出哪里等词,找出这些虚词,因为虚词是表达情感的。再用一个词概括童年生活。第二板块,作者既然写童年生活,为什么还要写其它呢,这些与童年生活有什么联系。写园子里所有的……
这里写自由,前面也是写自由,这里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前面是描述,这里用了排比的句式,愿意怎样就怎样,学习萧红这种特殊的写法,用了10分钟时间。一下子就切入主题,比较冷。我就琢磨,这样上有什么问题,让全体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语文的状态,有什么方法。这两节课我到底让学生干什么,我教什么我知道了,让学生要动,让所有的学生要参与。让所有的学生都要动起来,我反复地看这篇课文,生字要学,生字与内容一梳理,发现有了三种,一组是词语,是写丰富多彩的园子,第二组是写很多庄稼,韭菜等词是生字,在孩子与祖父的园子是不一样的,孩子眼中的园子是不一样的,成人关注的是做什么,孩子关注的是有什么。
第三组孩子在里面干什么,我整理出来了。三组词用出来了,这里有一个草帽这个词,怎么让他写。既要让他写,还要让学生归类,让学生有这样一种意识,词语只有归类,学生才会意识、进行记忆与运用,所以用了第一个环节,默写。因为学生不一定会默写,所以允许让学生看课文。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记忆深刻,只有他在写不出来的时候,才会特别注意。我们要研究怎样让学生进行高效的记忆,语文老师从来不强调高效的记忆。第二个板块这些昆虫与庄稼在作者的眼里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在确定了教学内容后,关键是让学生如何去学,我们要关注让学生如何活动。首先让学生读得充分。要让学生读得有感情。指导不能刻意,要自然。上课要与课文的基调结合,要让学生读出什么,读到什么程度。要读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读懂。读出怎么写的,这才是本质的。语文关键是要让学生懂得言语的表达方式,这才是语言学习的本质,不然学习不能课文的精髓。这才是真正能促进学生学习语言的根基。第一个学生读得没感情,所以让学生推荐一个,读得不好的时候,千万不要批评。第二个学生读时读得很好,所以我让学生说她为什么读得这么好,这个学生说得很好,有感情,有想象。真正有感情的朗读离不开想象,否则是机械的,无效的。第三个学生的读摇头晃脑,这个学生很有表情。以前教材中有表情朗读,当学生的表情发生变化时进入了真情。所以让学生进行有表情的朗读。
开始学生没表情,后来有表情读了,这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同,巧妙地引导学生朗读,如果学生水平很低,这时候就要老师读。朗读完后,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每个学生的感情不一样,应该保持学生独特的感受。然后体会作者的写法,每篇文章的写法,总有那么一处两处是独特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学生从每篇文章中学一点,学生表演的方法就逐渐丰富了。第三个板块让学生将课文写庄稼自由快乐的写法进行牵移。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都能基本运用了。学生能用愿意怎样就怎样,当然有学生有创造性,尤其是那个学生写到天空蓝悠悠的。这个学生的语感。要让不同学生都有发现的究竟。运用得多了,就变成自己的了。表达与阅读理解是融为一体的,阅读课有表达。
最后一句话是看看学生的敏感度,学生的语言这种细微的差别你不提示,你不放大,学生就会忽略。学生就会麻木。如果你经常点,学生的语感就会发展起来。现在我们发现对语感是很木讷。教学内容要集中,要精妙,要取舍,教学过程要让所有学生动起来,让所有的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逼迫学生,人在逼迫的情况下潜能就会发挥。只说不练的课堂是不行的,哪怕写一个词,写一个字,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养成了用笔去思维,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更严密,更全面。如果学生即兴地说,学生的思维常停留在一个层次,所以语文课要养成用笔思维的习惯。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3第一篇。主要写了我幼时和祖父在园子里自由生活的情景,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好奇、贪玩和幼稚。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文中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朴实、充满童趣,运用拟人、排比,使语言整齐而优美。欣赏这样的文章,对于成人是勾起了那平常不太想的一大串童年趣事,而对于那些生活在城市中成长起来的小学生来说,就好像一次野外踏青一样,体验了别样的生活,与自然好好地对了一次话。
教学名著,我的定位在通过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以此走近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感觉她和祖父的一段亲情,知道一篇名著《呼兰河传》,了解先辈的一段生活历史,初步感觉萧红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著名作家矛盾对《呼兰河传》的赞誉──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教学时,我紧扣这情感线索,展开教学。
一、课题切入,走进园子,绽放心灵的自由
题目中最核心的词语是园子。是园子给了萧红自由欢乐、幸福的童年,是园子承载了祖父和萧红纯真、亲密而浓厚的亲情之美。作者萧红在二十九岁回忆故乡的园子时,仍备感亲切与温暖,那园子是她一生难以忘怀的最温馨的家。教学中我紧扣园子展开教学。课始,以园子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为引子导入课堂教学,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萧红童年时代的那个动人的生活环境。学习第二自然段,重在体会园子的特点:大、样样都有,同时感觉作者对童年生活环境的怀念和喜爱之情。学习倒数第二自然段,重在感觉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感觉园子的活泼和灵气。通过学习,学生进入情境,趣味盎然。第二次学习倒数第二自然段,是在学习了祖孙俩在园中发生的趣事后,在学生完成了填空这园子是。后,情绪达到高潮,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再次读这一段,感觉另一番情致,是境由心生;他们会与作者共鸣,仿佛自己就成了园中的一朵花、一只虫、一只蝴蝶,情不自禁为萧红和祖父的这份纯真亲情而感动。如果说第一次学,是打开书本,自由的心灵绽放,那么,第二次学,则是合上书,心灵在自由中绽放。
二、趣事引路,走进童年,共沐自由的阳光
体会童真童趣的前提是明白萧红当时的年龄是四岁,只有以四五岁孩子的心灵去体察世界,才会体会那颗充满神秘的童心,才会与作者快乐共享,所以在学习三至十二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那些能反映童真童趣的句子,想像当时的情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自身感悟,谈谈理解。这一部分课文的内容很长,如何长文短教,我认为重在体会童趣,感觉小萧红快乐的心灵,感受祖孙两人深厚的、没有隔阂的亲情挚爱。这部分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可选择自己最觉得有趣的说。学生的体验和感悟都是个性化的,对于他们来说,体验和感悟的高低、深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就能提高思维品质。如果有共识也有异见,丰富多彩而又各圆其说,那就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三、赏读为全,实现诗化的语言与自由的情思和谐同构
本文的语言自然、率真、朴素,正如一个孩童最纯真的、口语化的语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学习语言为主。在教学方法上,着重以赏读、品读、美读为主,全面引导学生积累、感受、领悟课文的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根据课文内容实际,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悟出情,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第二自然段中着生感受作者用诗化的、平实的文字表达生活的写法。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前后要次序一致,除非是特别需要着重指出的,如文中的蜂子的动态。倒数第二自然段中,着重体会关联词、排比句的运用,体会作者把鸟飞虫鸣写得有声有色,植物也赋予了人的思想和感情,体会诗一般的语言。在品读赏读中,抓关键词语,如活自由要就愿意就谎花,切身体会萧红语言的优美整齐、文笔的活泼流畅。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语文课堂不能仅仅限于读懂内容、读出情感,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结尾如何开篇的,第二段倒数第二段都是直接描写园子的,但作者并没有把这两节作为开头和结尾。开篇写祖父,结尾写自己睡着了,都极富有诗意。课堂中引导学生体味萧红的语言时,始终围绕矛盾先生的评价: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来展开教学,真正为学生打开一扇门,引领他们走向优秀文学作品,走进优美的文学殿堂。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4课文《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篇课文以富有孩子气、且又带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语言,重点描述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读来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亲切、神往。
一、教学效果
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交流作者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二、教学收获
整个过程有两个地方感觉学生讲得很好:
(一)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文中许多ABB式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在讲到“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时,学生讲到作者以童年的角度去看,在她眼里这树像在童话中一样,会叫,会冒烟,还会发光,在她看来一切是那么美好。真的为学生的答案喝彩,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想法感悟作者,感悟文字。
(二)在联想中感受自由。
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新奇,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一个个都举起了手,热烈地说着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事情。再让他们读课文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受。
三、不足之处
课下,认真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没有放手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总是一步一步牵着学,对学生不放心。其次,学生活动的面儿小,站起来发言的总是个别同学。再次,文章语言优美,文中出现了许多ABB式的词,如:胖乎乎、圆滚滚等,应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让学生积累下来,而我根本就没提到。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机智,要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及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调整教学方法。另外,要特别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增加知识储备。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5《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对很多人来说:童年是一块糖,总是弥漫着甜甜的味道;童年是一挂秋千,飘荡着一串串清脆的欢笑;童年是一架风筝,装载着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希望。而作者童年的乐园则是祖父园子里那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学课文时,我从介绍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导入:有人说,萧红是一朵盛开在中国北方原野里的花,盛开在中国东北的农家院落里,她从来不用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却越开越红……无论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她的笔写着她的字,大气的文字。她的命运如此悲惨,那么她的童年会是什么样呢?
在导入文本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的阅读提示,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思考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在交流反馈的同时,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这部分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可选择自己最觉得有趣的说。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悟出情,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不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另外,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也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满心的快乐。遗憾的是由于文章太长,课堂上花了很多时间去读,后面没有时间去积累词语,训练学生说类似的词并用词说话,只能匆匆收场。我想,如果让学生在得到语言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堂将使学生受益非浅!
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学生都非常羡慕文中的“我”,觉得“要是我现在的生活如作者的童年生活般快活,那该多好啊!”听了他们的感慨,我不知该为他们生活在这个年代觉得幸运还是不幸。我想,作为老师,我是非常希望他们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然而,社会制度和周围的环境却决定了他们生活的疲惫和孤单,这是谁的悲哀呢?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6这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课文中的语言富有孩子气,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再现出来了,学生读来感觉亲切,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课中,我补充了《呼兰河传》的一些节选部分,学生听了忍不住被文中那充满天真、幼稚的“我”的表现逗得哈哈大笑。
笑过之后,我问:“你们为什么会笑,作者为什么会把你们逗乐。”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只是用真情实感去表现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所以会打动读者,那么我们读这类文章要带着感情去读,写文章也有怀着感情去写。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7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瞎闹、一动不动”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与快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将跟随著名女作家萧红走进她祖父的园子,看看她的童年是怎样的。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2、简介作者和小说《呼兰河传》。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呼兰河传》就是她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她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是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组织谈话,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用文中的语句表达。
3、提问: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都做了些什么?(栽花、铲地、捉蜻蜓、浇水)
三、细读品味,感受快乐。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全班交流
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
对园子的印象(1—3小节)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什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①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②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小节)
“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大课堂。这几个小节围绕着“我”错把谷穗当野草割掉的趣事展开,通过对话表现“我”的年幼无知和天真顽皮,也表现出祖父对“我”的喜爱和呵护。一老一少,形象鲜明,语言生动,特别是人物心理很耐人寻味。教学中,还可安排角色表演的形式,激发兴趣、丰富内容、加深体验。
③小结:“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我”在园子里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④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捡了这个,扔了那个,心里却又想着另一个”,这种微妙的心情,是每个孩子共有的心理特点,因此,这一环节应重视孩子的朗读体验,读出孩子所特有的俏皮可爱。
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16—17小节)
①思考: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②交流、讨论: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 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③重点朗读17小节,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理解作者在这一小节排举了大量事物,花费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用意,充分感受园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有感情地朗读后面三段话,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四。拓展谈话,领悟写法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这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具有真情实感。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这篇课文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使人心驰神往?缘于作者敏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她选举的例子看似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却往往最易打动人,印证了“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作者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写出自己生活的快乐、自由、幸福,这种写法就是──借景抒情。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3、在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我们读到一个孩子自由的空间和快乐的心情,请大家课后去读读萧红的《呼兰河传》,用心去感受一下。
板书设计:
7、祖父的园子
园子在心中的印象——充满生命的气息
在园中童年生活——自由自在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我们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走进了祖父的园子。孩子气十足的强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象的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的突出特点。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能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作者的表达方法,能指导学生抓住作者的语言特点,用心去领悟。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8《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
第三章第一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在教学课文时,我从介绍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激情导入:有人说作者萧红是一朵开在中国北方原野里的花,盛开在中国东北的农家院落里,她从来不用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却越开越红,越开越旺盛。事实就是这样,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萧红就像是她笔下那北方庭院的花儿们一样,鲜明而热烈地开放,泼辣地,不娇贵,不做作,自由自在地开在阳光下。无论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她的笔写着她的字,大气的文字。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是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也就在写完后的一年,这个女子就从世间消失了,只有31岁。但她把她对乡土农家的爱恋,把她对生活的严肃思考,传达给了她的读者,世世代代的读者。在《呼兰河传》里,她用了许多的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
一、走进园子,初步感知园子的自由
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用一个词语概括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学生通过初读很容易就能感知这是一个非常自由的园子。学生的答案异彩纷呈,如:生机勃勃、无拘无束、鸟语花香、丰富多彩、自由自在……
二、深入园子,感知动植物的自由和我身心的自由
我让学生先学习第一和第十七个段落,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和想象画面中,在一次次的小练笔中孩子们感受到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感受到园子的活泼、快乐和灵动。在作者萧红心中,倭瓜、黄瓜……是有灵性的,自己为自己做主,是自由的快乐的,不受任何约束的,由着自己性子生长,它们的事情,人不去干涉,太阳也不过问。这种感受与作者快乐的童年分不开。通过交流讨论:我在园子里做了哪些事?我们可以发现,我跟着祖父种小白菜、铲地、浇菜时,也是自由的,种小白菜,我是在瞎闹;铲地,我是在乱勾;浇菜,我是在乱闹。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一切都是自由的。孩子们在交流互动中感受到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劳动时的那份自由和快乐,情不自禁为萧红和祖父的这份纯真亲情而感动。
三、课堂小练笔,走进童年,共享自由的阳光
学习第十七自然段时,朗读感悟 “一切都活了,花开了……”分析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进行本课的第一次小练笔。在学习“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怕上房……太阳也不知道。”后,举例:哪些动植物是自由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进行本课的第二次小练笔。在总结升华这个环节,我设计了第三次小练笔: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当你来到这生机勃勃、无拘无束的园中时,你想干什么?(请用上“想……就……愿意……就……”)这种设计,既考查了学生对这种句型的把握,又能充分体会到萧红那颗充满自由的童心,让学生与作者快乐共享。
四、走进原著,进一步感受作者的童心
最后我简单补充萧红的资料,《呼兰河传》这本书里写道:“呼兰河这座小城住着我的祖父,也埋着我的祖父……”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想让学生通过这些能对作者如此眷恋故土与怀念祖父的认识会更深刻与明白,祖父和祖父的园子是萧红心灵中唯一温暖的家园,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9《我和祖父的园子》讲述的是作者萧红童年的故事,那份在祖父的园子里随心所欲,想做什么便做什么的自由令人向往,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我试图在通过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以此走近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感觉她和祖父的一段亲情,.了解先辈的一段生活历史,初步感觉萧红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赞誉──“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在对教材的多次研读后,我们发现整篇课文的第13自然段概括了主题。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快乐。教学时,我紧扣情感线索,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在朗朗的书声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整节课以自由、快乐为线索,“四读”13自然段,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学生的认知得以升华:一读13自然段,初步感受园子里的一切是自由、快乐的;二读13自然段,学生感知园子里的一切的快乐是因为我是快乐的,引导孩子们在字里行间中徜徉,感受“我”的快乐;三读13自然段,学生懂得了“我”的快乐是因为有祖父的疼爱,重点品读对话,感悟浓浓的祖孙情;四读13自然段,体悟写作技巧,掌握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了解作者生平,升华对作者的情感认识,感悟作者追寻精神家园的那份执著。
教学这堂课,我感觉思路是清晰的,教材的把握是准确的,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堂上师生的思维激情碰撞,学生灵动、智慧的语言,声情并茂的朗读充分展示了我们东台实小孩子厚实的语文素养。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比较到位,开课的欢快,课尾的伤感,感染着孩子。如果把这样一篇课文仅仅解读为自由、快乐,那肯定是片面的,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出作者对自由、快乐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资料的呈现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再三推敲,最终选择了课中的简短介绍,却字字给学生以引导和启示,因此学生的感悟是深刻的,也是水到渠成的。这堂课留给我很多的思考:一切设计应由学情出发,并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要做作者的知音,真正走进作者的心,才能正确把握文本。面对丰富的课程资源,教者如何取舍、选择,从而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到最优。教学中,一节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怎么去指导孩子们乐学乐思,并学有所获。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0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沈大安先生认为:略读也就是大略地读,可以叫粗读,体现在教学上,就是不以精细、全面,但求大致理解,大致掌握即可。教学步骤也相对粗放一些。
为此,我在执教略读课《祖父的园子》时,摒弃了繁琐的分析,把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体验和表达。一是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园子。二是默读课文,找出园子中我做的事、看到的物,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积累背诵精彩句段。三是猜读,通过补充材料,拓展思维,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了学生的实践,凸显语用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在读书上,我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课文,如:自由读、默读、接读、分角色读、跳读、范读、欣赏读等形式,从读中去找寻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趣。在默读时,我让学生圈画关键词句,提取信息,为以后作批注打基础,在语言表达上,我把自由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在最后拓展环节,通过猜想萧红长大以后得生活状态,推荐阅读《呼兰河传》和《小学生萧红读本》。
由于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首先我让学生初读捕捉信息;其次聚焦重点段,划出关键句段,不求一字一句全部哦去读,直接找出与园子有关联的,没有关联的内容直接跳过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鸟瞰感知园子,初步把握文章主旨。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读文章,抓住“一切都活了……”那一段,感受作者心中的园子,一切都是自由的,紧扣“自由”来想象作者心中的园子,然后聚焦到4——15段,体会园子中一切皆自由,而这种自由正是作者童年生活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的真实写照。
在朗读形式的设计上,我力求营造“快乐、轻松、自由”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
教完这节课,发现课外阅读如果忽略了课内阅读,那么语文教学的主题就显得单薄了,所以在教学中,应适当引入课语段来对比读,读出不同的感受。在这样的设计中去完善教学,把语文课上得有语文的味道,而不是单纯地欣赏、熏陶,通过咬文嚼字培养语感,通过本课教学,通过这一类文章的教学,给孩子语文学习的脚步打下坚实的根基,给孩子们的童年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2.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3.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反思
4.《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反思
5.《我和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反思
6.《我和祖父的园子》课文教学反思
7.有关《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范文
8.《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范文
9.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范文
第二篇: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
这一课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讲的都是菜园子里的事,学生也很感兴趣。作者是萧红,曾学过的《火烧云》就是她的文章。
课堂上检查预习情况时,我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读到有趣的地方,比如第14、17自然段时,学生不由地笑了,他们被新鲜的语言感染了,被作者的童年生活影响了,于是我请读的学生坐下,让全班同学自由放声读起来,发现他们读地特别有劲,我也暗暗高兴,因为他们对这篇文章一定感兴趣。
学习主要采用在联想中感受自由。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新奇,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一个个都举起了手,热烈地说着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从树上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另外课文第17自然段写“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学生就说黄瓜也像人一样,很天真,有思想,有情绪,爱耍小脾气,生活无拘无束。最后一句“太阳也不知道。”感觉写得很突然,作者认为太阳是什么都知道的,却不知道蝴蝶飞哪里去了,想法很有趣。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着力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在得到语言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整篇课文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思维自由洒脱,想说的话特别多,真正走进了祖父的园子。课文学习快结束时,我进行了延伸练笔:“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园子里玩着,闹着,玩累了就在园子里的那棵大榆树下睡着了,一觉醒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萧红在祖父园子里的自由和快乐,按照作者的表达方式来续写。孩子们热情参与,融入了自己的`童年体验和感受,一篇篇生动的续写提升了文本,收了较好的效果。在续写完成之后再欣赏《祖父的园子》中的精彩描绘,对比之中找到了自身与作者的差距,顺势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积累,充实文笔,使学生感受更深刻。
作者通过本文主要表达童年时的自由,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学习时让学生抓住表达作者自由的句子进行体会,感同身受,孩子们也被作者的这种自由所感染。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2
由于是借班上课,在课前谈话时占去了上课的时间,上课中,学生活动时间较长,这都影响了进度,导致课尾的匆匆收场,以至于没有计论好:为什么在17自然段没有一处是写“我”的自由、快乐,却能让人清楚地感觉到自由和快乐?这一问题虽然有一部分同学从感性中理解,但还应让学生有一个理性思维,明白这种“借物言志”的写法。学生交流这一段的学习所得时,提到了“愿意”这个关键词,老师还应让全体抓住它,放大它,通过自由读来体会它的意义。在组织上文的学习汇报时,虽然没有发现学生划出“瞎闹”、“乱闹”等词,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在这一自然段中它们最不能少,从而培养学生去粗取精的阅读能力,这更是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所为、大有作为”的地方,略读可以减掉一些,但这里须加强一下,合理运用好时间便能够做到。
在布置学生写“广告语”时,如果引导其力争在写话中运用上“愿意”、“瞎闹”、“乱闹”等词语,不仅深化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还能获得真正的意义延伸。教学本该如此,在败笔与遗憾中生长教学智慧!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会认读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新课
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东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给你留下哪些难忘的记忆呢?告别童年东阳下的骆驼队,我们走进了第7课《祖父的园子》。(齐读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文章的生字新词。读好后想一想:
这篇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2、自由读,交流:
(园子里有很多可爱小动物;“我”跟祖父一起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菜;“我”在园子吃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园子里的小动物自由自在的;“我”在园子里睡觉……)园子是丰富多彩的,我的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
3、默读课文,想一想: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哪里体会到?
2、交流:(快乐的,自由的……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板书“自由自在”
三、学习“我”在园子的做的事情,重点为朗读。
1、是啊!“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做了很多事情,对这些事情,作者进行了“详略”处理,其中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件事情?(铲地)
2、找出相关段落,自由读,从哪些的动作和语言可以看出作者的自由自在。
3、交流: (5-12自然段)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做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1)动作:伏在、乱钩(哪个句子说明我是乱钩呢?)、抛给。(板书)
(2)语言:
A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把最后一句话改成直接叙述,再师生分角色朗读;
你从我和祖父的对话中体会到什么?(无拘无束、调皮、惬意、漫不经心、调皮、懒散;祖父的亲切、慈祥、宽容、哭笑不得)
B再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读着读着,我们会发现,祖父有一个典型的动作——笑(板书),透过“笑”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祖父的话” 你对祖父又有哪些深刻的认识?
祖父的“笑”和我的自由有什么关系呢?(正是祖父的爱放飞了我自由的天性)
C 祖父始终“笑”着面对我,那我又是怎么说的呢?作者并没有写出来,这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请你们自由的读一读,你觉得“我”会怎么说呢?(练习指名)
(调皮地、大声地、不耐烦地、嬉皮笑脸地、没大没小地、一本正经、天真地、满不在乎地……)
指名读“我”的话,加上这些词语,作者的形象就更生动更立体了!
D 同桌合作:练习、展示(多么和谐的画面! 多么温馨的情景!)
4、我们抓住重点词,通过朗读,体会出作者的自由自在,你还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呢?指名学生读相关句子,简要说明。
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
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钩一阵。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开火车读读这几个典型的句子。
四、学习园子里其他生物的表现,重点为练笔。
1、过渡:慈爱的祖父,对“我”的瞎闹是这样的宽容,他对“我”倾入了无限的爱心与耐心,放飞了“我”的自由,于是“我”眼中一切都是自由的,特别是课文的第17自然段,字里行间都流淌着自由的气息。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果,就结一个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2、自由读,思考:你有什么感受?
3、交流朗读:(我体会到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哪个句子让你的这种感受特别深刻?
4、读着读着,你发现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
三个“就像……似的”——拟人排比——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啊!(男生朗读)
七个“愿意”—无比自由—作者笔下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自由快乐的!(女生朗读)
板书:“就像……似的”、“愿意”
4、只要我们的心灵是自由快乐的,那么我们眼中的一切都是无拘无束的!你们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指名学生说,如:我今天考了好分数,特别高兴,觉得校园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有一天,妈妈带我公园里放风筝,我很高兴,觉得公园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有一天我一个人在家,特别自由,觉得家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5、请学生也像作者一样用上“就像……似的”、“愿意”等词语和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写写自己心中的那份自由。
6、交流
五、回归全文,领悟写法
1、小结: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份自由,重新回到祖父的园子。因为我的心“情”是自由自在的,所以我看到的一切“景”色都是自由自在的;也正因为满眼的“景”色都是自由自在的,所以我的心“情”就更加自由自在了。这就叫做“情景交融”。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板书“情”“景”“交融”)
2、齐读课题:我是自由的,园子是自由的,而慈爱的祖父正是这种自由的源泉,所以作者深情地称这个园子为“祖父的园子”。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3、阅读补充材料A《一朵中国北方原野的花——致萧红》,深入了解作者。
4、阅读补充材料B《呼兰河传》(节选),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在1和2之间选择一题;在3与4之间选择一题。)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4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注重训练学生默读。根据“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这一要求,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根据需要搜索信息。对于这样的长篇,默读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学习方式,最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中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理解感悟,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阅读的方法,最终达到能自主阅读和理解感悟的`目的。在课堂中,学生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方法深入阅读和感悟,深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多种读书方式穿插进行,在课堂上,学生时而浏览课文,时而默读片段,时而在我的引领下深情朗诵,通过个别读、范读、师生对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把教学推向了高潮。
四、为了将学生引进文学的乐园,在教学中适时插入《呼兰河传》结尾中的章节,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同时也弥补了课文的空白。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中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是教师引导得较多。
2.课堂容量偏大,个别地方处理得较为仓促。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5
课堂上检查预习情况时,我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读到有趣的地方,比如第14、17自然段时,学生不由地笑了,他们被新鲜的语言感染了,被作者的童年生活影响了,于是我请读的学生坐下,让全班同学自由放声读起来,发现他们读地特别有劲,我也暗暗高兴,这篇文章他们一定感兴趣。
在研读课文的时候,我主要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
在讲到“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时学生讲到作者以童年的角度去看,在她眼里这树像在童话中一样,会叫,会冒烟,还会发光,在她看来一切是那么美好。真的为学生的答案喝彩,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想法感悟作者,感悟文字。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6
《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讲述的是作者萧红童年的故事。那份藏在祖父园子里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令人向往。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儿童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文中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朴实、充满童趣,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整齐而优美。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句式比较,感受作者用语的精妙。
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的载体就是语言文字。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
教学时,我发现课文的第3、13自然段文字的描述与我们平时写作时的用语有所不同,一种近似于反复的写作手法,对于凸现主旨有很好的作用。我想:何不让学生也来体会作者用语的精妙之处,或许对他们今后的写作有帮助呢?于是在学习这两处时,我尝试进行句式比较,出示一段平时常用的描写,如针对第3自然段前半部分内容出示“我和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我们带着草帽一起摘花、一起拔草。”然后让学生读读原文中的语句,让学生体会到“我”的好奇、活泼以及园子给予“我”的自由外,感受作者用语的精妙,接受一次写作方法上的熏陶。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这篇课文很多词语很有特色,都是儿童的表达形式,很受学生喜欢,文中许多ABB式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有些动作的词语也是很口语化,如“东一脚、西一脚、踢飞”,这些动词充分写出孩子无拘无束,园子里的活动丰富多彩的特点。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想法感悟作者,感悟文字。
(2)推己及彼,感悟快乐。
课上完后,学生们对文中的小萧红羡慕不已,文中所写的小事虽然内容看似零散,但都围绕“趣”字展开。此时,如果课文仅仅停留在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远未触及课文的教学价值,我继续引导学生把关注点落在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上,让学生明白:小萧红是快乐的,她看到的蜜蜂、蚂蚱等都是快乐的,都是别有一番情趣的,我们也有自己的童年,自己的“趣事”,我们的快乐和自由不仅仅局限于田野、图书馆、操场、河边,包括属于自己的房间,我们也应该有不一样的快乐,学生畅所欲言,由童年的快乐拓展开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课堂就会变得更有生趣了。
3.不足之处(思失)
反观整堂教学,也有一些遗憾:在总结升华这个环节,我设计了第三次小练笔: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当你来到这生机勃勃、无拘无束的园中时,你想干什么?学生练笔后内容不充实,我在练笔时应该给出句式:请用上“想……就……愿意……就……”,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很有条理了。
4.改进措施(思改)
以后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预习进行导入,出示三组词语“第一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第二组: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第三组: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让学生注意这五个词语之间有哪些内在的联系,然后激情导入:“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有这么多的昆虫、这么多的庄稼。在我童年的眼里,这些昆虫、这些庄稼又是怎样的呢?读读描写昆虫和庄稼的两个段落。大声、用心地读,要让老师听得到你读书的声音”,这样的导入和预习课文结合起来,不空洞,切实有效。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7
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中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
1.资料交流:学生出示自己课前准备的作者的资料,以了解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2.体会作者的情感。
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我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并在读书的基础上 ,交流(1)“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2)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交流中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3.拓展迁移。
在你的生活周围,有你曾经难忘的去处吗?讲给班上的朋友吧!
收获:作者的富有孩子气的语言,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的惟妙惟肖。同学们边读,便发出会心的笑。让人真正感受文字的魅力!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8
这是第二次教这篇文章,说实话,这篇文章给我的感觉是,写得很美,完全体现了一种儿童的心态,无拘无束,自由。读起来很美,可讲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初次教的时候,觉得没什么可讲,翻遍了很多教参、教案,仍然没有找到方向。于是就让学生读了读,这篇文章就结束了,可心里总觉得有点空空的。后来,有幸听了于永正讲这篇文章,我就特别留心听,发现了我自己的欠缺究竟在哪里,那就是对文本的解读,没有自己的思路,同时还不够开阔,经常性的被教学参考左右。于老师用3个问题和一个示范朗读就把这篇文章给整体解读了,而且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也很乐意学,在这样的过程中还训练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可谓一举多得。
第一个问题,初读课文,你看到什么了?生画下来,板书看到的这些,有没有同类的?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个问题,用心看,你又看到了什么?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祖父:宽容,慈祥
第三个问题,你从哪儿看出来这些的?
这次,第二次教这篇文章,我就仿照了于老师的方法来上课,发现学生的.能力一点也不比其他学校的学生差,在老师这样的循循善诱下,他们不但积极性很高,而且概括能力,语言表达都很有空间。我想,我们在教材的解读上还得要多用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生动起来,活跃起来,也才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9
这堂课,我得到了本校多位教师的热情指导,评议,尤其感谢工大附中的盛大文老师,对我的这堂课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下面是对我这堂课做一简单小结。
教材分析: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
学生分析:
这篇文章重点写了“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劳动和玩耍的情景,洋溢着童真童趣,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感受到“我”童年生活的有趣、快乐。但文章字里行间祖父的爱,景物描写清新隽永的意境,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欢乐的文字背后淡淡的哀愁,是学生较难理解与感悟的。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想像体验,平等对话,从而触摸文字的温度,体会文字的意蕴,感悟文字的新鲜、自然之美
教学设想:
1、反复朗读,品味感受
这篇文章,文字优美,是一篇值得反复读的美文,因此在教学中我用了大量的时间,变换多种形式如:自读、默读、引读、合作读等来让学生反复读文,理解文本,丰富感受。通过读文,学生对我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祖父对我的疼宠呵护,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2、寻找文眼,形散神聚
首先,在教学中要立足文本的特点,要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从学生阅读的前理解出发,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索,以此来推进教学流程。文中“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可谓文眼,扣住此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体会园中景物的自由,“我”的自由自在,是祖父的爱给予“我”自由,以及心中有自由,看什么都是自由的,由浅入深,使学生对“自由”的理解逐步深刻与丰满,使教学如同一篇散文,形散神聚。其次,在教学中始终抓住文题,通过( )的我,( )的祖父,( )的园子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园子不仅是“我”的乐园,更是一个充满爱的园子,是我心目中美好的`家园。
3、激发想象,体会温暖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让学生想象情境的方法,来让学生体会祖父对我的爱,以激发朗读的兴趣,在学习课文5至10自然段时,让学生想象祖父在我犯错时,总会笑,他会说什么呢?这一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眼前仿佛一次又一次地浮现了祖父的笑,笑中的温暖洋溢在课堂中。
4、本文教学中,文章中所带的淡淡哀愁是学生很难理解与体会的,因此在收尾处我采用了配乐诗朗诵的形式,这时,教师不需多言,只需让生静静感受。简单渗透了淡淡的哀伤情绪,从课后教师的反馈中,这也成为我本文教学的亮点之一。
不足:
(1)、课堂容量较大,想面面俱到,但反而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2)、本文是一篇美文,在教学中让生多读,读中悟情,教师如何抓住有利时机让生入情入境,这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研讨的。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0
这节课,我从介绍作者入手,先介绍作者萧红。有人说,萧红是一朵开在中国北方原野里的花,盛开在中国东北的农家院里,她从来不用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却越开越红,越开越旺盛。事实就是这样,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萧红就像她笔下那北方庭院里的花儿们一样,鲜明而热烈地开放,泼辣辣地,不娇贵,不做作,自由自在地开在阳光下。无论她地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她的笔写着她的字,大气的文字。
然后介绍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是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也就在写完后的一年,这个女子就从人世间消失了,只有31岁。在《呼兰河传》里,她用了许多的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
之后开始学习,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让孩子们发现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回想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之后开始本节课的学习之旅。共有三次读课文:第一次是浏览——祖父的园子给自己留下的初步印象(五彩缤纷、美丽、自由等),接着是第二次默读,带着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园子?找出文章的1,2段。孩子们先齐读,读过之后,脑子里会蹦出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园子?这是一个大花园,作者写花了吗?那花园里有没有花?通过这个问题,让孩子们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借助蜜蜂、蝴蝶来写花园里的花,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园子。
接下来出示“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太阳也不知道”这段话,请一位孩子来读。如果把这段话读成一句话呢,读成一个词语呢?自由。园子中哪些事物是“自由的”“一切都活了”的呢?你觉得这园子里自由的事物仅仅只有这些吗?引导孩子展开想象说话,用上“愿意……就……”作者是怎样把园子里的一切事物写得那样自由自在的?从表达上你有什么发现?由这个问题让孩子发现在这段话中,作者采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把这些动植物都写得这么自由呢?由这个问题,引出作者在这个园子里很自由。在这个自由得园子里,祖父和作者都做了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孩子们再次默读课文,圈出祖父和作者做得事情。明白作者在这个园子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作者之所以在这个园子里很自由,那都是因为她有一个爱她得祖父。
学到这里,关于课文的内容孩子们都已经理解了。那么写作方法呢?让孩子们仿照“倭瓜、黄瓜”的写法,写自己感受到的自由。再读读课题,这还是一个普通的园子吗?作者不仅仅怀念的是这个五彩缤纷,自由,快乐的园子,更怀念自己的那段拥有真情的童年岁月,怀念让自己感受到了爱的慈祥的祖父。
这节课的思路比较清晰,听,说,读,写都涵盖了,但是在读的方面,可以再深入一些,让孩子感悟园子的五彩缤纷,自由之后,可以让学生再读读,读处园子的五彩缤纷,样样都有,自由,快乐。还有就是再写这一块,提问了三个孩子,三个孩子不约而同都选择了“妈妈不在家的时候……”都写自己愿意看书就看书,愿意写作业就写作业……孩子们在说的时候,可以提醒重复的不说,这样孩子的思维可能会更发散。也可以就自己的提示,请三个孩子来说。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1
教学中抓住词语让学生去感受,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新奇,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一个个都举起了手,争着说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从树上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再让他们读课文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
整节课的教学,我着力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对文本进行解读。课文学习快结束时,我进行了延伸练笔:“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园子里玩着,闹着,玩累了就在园子里的那棵大榆树下睡着了,一觉醒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萧红在祖父园子里的自由和快乐,按照作者的表达方式来续写。孩子们热情参与,融入了自己的童年体验和感受。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2
课文《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篇课文以富有孩子气、且又带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语言,重点描述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读来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亲切、神往。
支玉恒老师曾经说过:“不管什么文章,只要让学生充分朗读,不管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课堂上老师无须刻意提出许多问题让学生回答。
”因此,教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交流作者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新奇,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一个个都举起了手,热烈地说着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从树上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事情。再让他们读课文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受。
整篇课文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氛围浓厚,想说的话特比较多,真正走进了祖父的园子。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3
经过前一段学校语文公开课的教学,本人深受启发。现就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谈谈一些体会。
一、师生谈话可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在公开课的教学上,往往是借班教学。师生之间的陌生使得师生的关系显得疏远,势必影响下面语文课的深入开展。为此,很多的教学专家和名师都会通过诙谐幽默的师生谈话,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有了很好的环境,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放得更开,后面的课堂上会显得生机勃勃,富有活力。但是,师生谈话的话题,最好渗透着本课要学的内容,这样就一举两得了。
二、奇妙的课堂导语,是成功的一半。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的第一课时,一定要有引人入胜的导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设计不同的导语。有的可以故事导入,有的可以美轮美奂的画面导入,有的可以生活实践导入,有的甚至可以一个词导入……不管怎设计导语,一定要简洁、生动、有趣。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也更好地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去。
三、生字的认识是读通全文的一把金钥匙。
第一课时,重在初读课文,读通全文。要达到这个目标,识字是前提,也是一把金钥匙。因此,如何让学生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内容。识字的方式很多,可以出示生字词,个别带拼音读,再去拼音读;可以开火车读,再齐读;可以让小老师领读;可以比赛读;可以教师示范读……在识字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易读错的字,进行纠错,让学生时刻提醒自己别读错。比如,多音字、前后鼻音字、翘舌音字等。
四、抓住个别重点生字进行画龙点睛地写字教学。
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段教学的重点,应紧抓不放。但第一课时,时间毕竟只有40分钟,如何在课堂上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识字的教学,这就要教师巧妙地设计,机动灵活地处理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难写的1-2个生字,重点的指导书写。可先示范,再描红。这样,不仅每课都渗透写字的教学,也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的写字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写字能力会不断提高,书写汉字也会越来越认真规范。
五、读通全文,了解大意是第一课时的重要目的。
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大意。为此,读通读顺课文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在学生已识字识词的基础上,将生字新词带入课文读一读,不仅巩固刚识的生字新词,而且再次整体感知了全文。也可以通过分自然段读课文,并随机通过评价及鼓励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读好课文,读通课文。为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课文,在设计识字这个环节时,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分类分层识字,从而潜移默化地感知了全文主要内容;也可通过填空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渗透对课文的整体归纳,以便更好地整体感知课文。
六、切入课文细节,挖掘教材,是点睛之所在。
因为在设计第一课时,有的教师将写字的教学大部分放在了学完课文后再进行,这样,就留下了一部分或大量时间,以进一步切入课文细节的教学。对于这个环节的设计,有的教师选择了某个方面来教学,以突出教学的难点,做好第二课时教学的铺垫;有的教师选择了课文开始的部分来教学,以作为下节课教学的引子;甚至有的抓住课文重点,通过层层深入,以读感悟,从而突破重点,体悟情感……
总之,教无定法。第一课时的教学,要从多方面的考虑来设计。诸如,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文本的题材内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及需求、教师的自身素质等都是设计第一课时的重要因素。教师一定要全面考虑,根据实际,恰如其分地选择某种方式,设计出可行而精彩的第一课时。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4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走进童年。通过引领学生朗读一篇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感受童年的天真烂漫与童年时光的可贵,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将学生领进课外阅读的乐园,让他们走进原著,走近作者,将课内与课外有效的衔接,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
《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讲述的是作者萧红童年的故事。那份藏在祖父园子里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令人向往。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儿童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我试图通过本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以此走近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走进她的作品――《呼兰河传》,更深层次的领悟她和祖父间的情。初步感悟“萧红体”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赞誉──“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面对这样的名篇,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读懂作者的心,真正领悟字里行间的情,课后能静下心来读《呼兰河传》呢?在备课前我想了很多,尽管这只是一篇略读课文,可它却承载了满满的语文味儿,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典范。因此在我对《呼兰河传》认识的基础上,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作者写这本书的'背景,以及找了许多名师上这一课的视频,借鉴他们的一些方法,最终才把本课的教学设计定稿。
教学中,我把这节课的内容划分为四大板块。板块一:整体感知,鸟瞰园子;板块二:眼中园,样样都有;板块三:心中园,一切自由;板块四:梦中园,光芒四射。这四大板块也是教学中的四大环节,整节课就以这四个环节推进,不难看出,这个设计是层层递进的。由于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在课上我带领孩子们尽情地在园子里走了个来回,用评委彭老师的话说,孩子与我都在园子里畅游了一节课,仿佛自己就是园中的一员。
上完本节课后,我们组织了评课、议课,所有观课老师都发表了自己独到的看法。结合观课老师的评课和自我反思现将本课中的得失总结一下,老规矩,还是先谈谈做得好的方面吧!
1、突显了年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索信息。在本节课中,我安排了两次默读,并在默读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默读时要圈画关键词,做批注。对于这样的长篇,默读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学习方式,最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突显了教材特点,半扶半放,抓重点词。
课堂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始终都是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如在感悟祖孙情时,主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祖父对“我”的爱语句,在学生充分默读、圈画后进行交流,并拓展了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的片段。
3、突显了本体特征。
语文课就要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一。在课堂上,学生时而浏览课文,时而默读片段,时而在我的引领下深情朗诵。特别是在体会园子的自由时,通过个别读、范读、师生对读、接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把教学推向了高潮。读后顺势让学生写,园子中还有什么也是自由的。
4、突显重难点。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可见,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是应该在略读课中得到训练和提高的。何谓学以致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这些话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道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功能。精读课是为学,略读课是为了用。老师平时在精读课加强指导,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孩子才能在自主读书中训练和运用读文能力,最终达到能自主阅读和理解感悟的目的。在课堂中,学生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方法,圈点勾画重点词句,深入领悟“萧红体”的文字魅力。
5、突显方法的指导。
虽然课文篇幅很长,但我没有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采用了提领而顿的教学策略。在品析重点词句时,适时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如作者描写园子是个大花园时,没有直接写园里的花儿,而是写蜜蜂和蝴蝶,就势学习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6、补充原文。
为了将学生引进文学巨匠的乐园,在教学中多次穿插《呼兰河传》中的章节,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同时也弥补了课文的空白。
课堂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就没有完美这一说,课后细细回想课堂中的一些细节,发现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因为我有个无法逾越的心理障碍――字写得难看。因此只要有人听课,我一般都把板书精简成电报式,从不在黑板上多写一个字。本课中的写作指导方法――侧面描写、借景抒情等都没有板书,只是一带而过。若板书了,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其次,在课堂上没有大刀阔斧的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还是我引得较多,显得有些匆忙,若一个问题提出,学生没有及时答上来,就立马指手画脚。最后一点就是课堂容量偏大,加之在品析重点段时用时过长,导致后面草草收尾。说明我的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无涯,学无涯。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语文教师,我还得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库,修炼内功。常反思,多读书,多积累,多向名师名家学习,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氛围,力争早日成为一名语文味十足的语文人。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5
一、引导学生走进园子,体会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先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认识到作者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这些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并感受到作者在园中不管做什么都是自由的、快乐的。接着分别请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部分朗读,再次感受作者的自由、快乐。
二、走近祖父,体会祖父的慈爱。
让作者感受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祖父教作者区分“谷子”和“狗尾草”那部分后,都能抓住两个重点词“笑”和“慢慢”体会到正是因为祖父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
三、走近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再次让学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读书,再次体会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的眼里倭瓜、玉米、黄瓜、蝴蝶等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总之,在教这篇课文时,我觉得很轻松,学生也学得很愉快。我深深体会到支玉恒老师讲的,只要让学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反复读书,不管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无须教师在课堂上过多的分析、概括、总结。
第三篇:《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
祖父的园子给了作者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虽然命运悲惨,但作者并没有失去童真。在讲授此课时,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诉说自己的童年生活。以此为切入点,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之后引入课文,在学生初读课文后与自己的童年生活进行对比,说一说不同之处,并选择其中一种,说明原因。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诉说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2
根据五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在教学中一定要多读少讲,要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
《祖父的园子》是一篇略读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思考:“我眼中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并找出相关的句子谈一谈。在交流的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院子的五彩缤纷和无限生机。并通过朗读ABB式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
通过朗读,学生充分感受到园子里动物植物的自由后,我让学生抓住“愿意······就······”来把作者在院子里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心情体现出来。比如说:我愿意栽花,我就栽花;我愿意铲地,就铲地;我愿意把谷穗当做狗尾草割掉就割掉······这样一来,学生既走进了作者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也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正因为作者有了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所以才写出了富有孩子气,富有诗情画意语言。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从略读课文变为精读课文,增加了较为沉重的阅读链接部分,使课文中快乐自由的童年生活增加了一份怀念向往的沉重。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我依旧采用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自主默读朗读,感受萧红独特的语言特点,体会文中的情感。然后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交流“我”在园子里的`举动有着怎样的心情,体会到祖父对“我”的包容与爱。学生们都大方分享了他们喜欢的句段,结合作者的生平,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祖父和园子久久不能忘怀的情感。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4
《祖父的园子》语言幽默,富有诗意,真实地再现了作者多彩的童年生活,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河兰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我让他们交流的同时,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要求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在精读课文的时候,我主要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整个过程有两个地方感觉学生讲得很好:
1、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在讲到“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时学生讲到作者以童年的角度去看,在她眼里这树像在童话中一样,会叫,会冒烟,还会发光,在她看来一切是那么美好。真的为学生的答案喝彩,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想法感悟作者,感悟文字。
2、在联想中感受自由
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新奇,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一个个都举起了手,热烈地说着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从树上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再让他们读课文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受。还有最后一句“太阳也不知道。”感觉写得很突然,作者认为太阳是什么都知道的,却不知道蝴蝶飞哪里去了,想法很有趣。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着力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在得到语言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总之,文字是美丽的,充满魅力的,课堂上,让我们语文老师带着学生在美丽的文字间徜徉,享受学习语文的幸福,领略语文的诗情画意。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5
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家园是人类诗意的栖居地”。“祖父的园子”就是作家萧红精神的栖息地。《我和祖父的园子》讲述的是作者童年的故事, 那份在祖父的园子里随心所欲,想做什么便做什么的自由令人向往。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我试图在通过 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以此走近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感觉她和祖父的一段亲情。了解先辈的一段生活历史,初步感觉萧红语言文字的魅力,体 会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赞誉──“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在对教材的多次研读后,我们发现整篇课文的 第13自然段概括了主题。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快乐。教学时,我紧扣情感线索,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在朗朗的书声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 由和快乐。整节课以自由、快乐为线索,“四读”13自然段,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学生的认知得以升华:一读13自然段,初步感受园子里的一切是自由、快乐 的;二读13自然段,学生感知园子里的一切的快乐是因为我是快乐的,引导孩子们在字里行间中徜徉,感受“我”的快乐;三读13自然段,学生懂得了“我”的 快乐是因为有祖父的疼爱,重点品读对话,感悟浓浓的祖孙情;四读13自然段,体悟写作技巧,掌握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了解作者生平,升华对作者 的情感认识,感悟作者追寻精神家园的那份执著。
教学这堂课,我感觉思路是清晰的,教材的把握是准确的,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堂 上师生的思维激情碰撞,学生灵动、智慧的语言,声情并茂的朗读充分展示了我们东台实小孩子厚实的语文素养。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比较到位,开课的欢快,课尾的 伤感,感染着孩子。如果把这样一篇课文仅仅解读为自由、快乐,那肯定是片面的,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出作者对自由、快乐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资料的呈现显 得尤为重要。经过再三推敲,最终选择了课中的简短介绍,却字字给学生以引导和启示,因此学生的感悟是深刻的,也是水到渠成的。这堂课留给我很多的思考:一 切设计应由学情出发,并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要做作者的知音,真正走进作者的心,才能正确把握文本。面对丰富的课程资源,教者如何取舍、选择,从而让课程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到最优。教学中,一节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怎么去指导孩子们乐学乐思,并学有所获。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6
温儒敏教授认为:“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是多么重要的事情。然而,语文又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无论是面对当前的考试还是学生今后的发展,仅仅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是不够的。更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语言的积累,多进行练笔活动。
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主要来自于课堂,评价课堂质量的高低不是看老师教了多少,教得精不精彩。而是看学生有没有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对老师所教的内容有没有兴趣。即使老师教得再精彩,可是学生没有兴趣,这样的课堂教学也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正如课程论专家泰勒所言:“评价一堂课质量的高低不是看教师教了什么,而是看学生学会了什么。”然而无论是今天的这节课还是前几节课中,都使我产生了一种这样的感觉:这种课堂并不是我所想要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之中缺乏活力,不够投入。我不知道是在哪里出了问题,但是一直都困惑着我。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学生的.读书兴趣还是比较浓的,自学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如何在教学设计上多下点功夫,充分地发挥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呢?在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地进行相关的探索,改进教学设计的方案,使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近年来,随着管建刚老师提出了“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的口号,以及许多专家提出的“与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口号,导致语文教学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重理解到重表达,这其中确实为语文教学开拓了新的天地。然而,无论怎么样的改变,言语积累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学生的言语积累的质和量不过关,将是严重影响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的。然而,这一转向又给我造成了一些困惑:课文理解的内容在教学中到底应该占据多大的比重?以言语形式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才能激活学生学习的生命力?以《祖父的园子》这课为例,文中第十七自然段的语言表达形式非常优美,语言文字中透露出了一种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这种感觉学生自己一读也能够读懂。但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体会这段文字的言语表达之美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我始终觉得,任何言语形式及的谋篇布局,最好是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只有学生自己发现的,学生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这段话改成了诗的形式进行教学:
花 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通过这样的改编,学生在朗读中会看得更加清晰明了。学生欣赏了之后,自己就可以动笔进行写一写。但是,我始终觉得在课堂中安排这样的读写结合活动,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并不是学生主动想尝试去写的。即是说这样的教学设计并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但是到底要如何进行改进呢?“假如你就是小萧红,你打算写一段相类似的文字来体现出你当时的自由自在与无忧无虑,你会怎么写呢?写好之后,请在同学面前大胆地展示一下吧,可以带上你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哟。”进行这样的改进会不会好一点呢?
教学,教学,无非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才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什么是好的教学设计呢?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7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
童年的乐园。这里充满自由,充满生命的气息,童年的作者是自由的,这自由是作者童年快乐的源泉。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河兰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思考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我让他们交流的同时,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要求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当学习完这篇课文,学生都非常羡慕文中的我,纷纷向我提出:“要是我现在的生活如作者的童年生活般快活,那多好啊!我想作为老师自己,是非常想学生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而这个快乐的童年将永远留在学生的.记忆深处,久久不能忘怀的。但现在的考试制度却时刻牵动着老师们的心,老师们担忧的是
假如放松了学生,让他们快乐无忧地玩耍,分数是否会下降,而家长们把希望也寄托在学生身上,总是担心他们成绩能否名列前茅,会否比不上其他孩子,于是,无论节假日也好,平时也好,根本不让学生喘口气,不断地给孩子报这个兴趣班、那个兴趣班,剥夺了孩子自由的权利,玩的权利,难怪孩子会如此羡慕文中的作者了。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8
《我和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成名作《呼兰河传》,文章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回忆了“我”小时候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幸福的童年生活。
走近作者,才能走进心灵。我首先领导孩子们交流了有关萧红的资料,对她有了深刻的认识。
教学这一课,我最大的感受是文章看似平淡,实则蕴藏着作者深深的情感,那么,教者就要引领学生将这种感情通过对字里行间的咀嚼,慢慢得以品味,同时也要让学生通过开放自由的感悟方式去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在体会感悟语言文字精妙的同时,感悟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了反复的表达方式,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在教学时,我感到引导学生体会“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自由的几件事的`体会由于时间偏紧,感悟还少够深入,所以,在课结束时,“当你轻轻走出祖父的园子时,它给你留下了什么?”这一问题的交流还是缺少一定的深度和厚度。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9
课文《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篇课文以富有孩子气、且又带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语言,重点描述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读来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亲切、神往。
一、教学效果
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交流作者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二、教学收获
整个过程有两个地方感觉学生讲得很好:
(一)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文中许多ABB式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在讲到“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时,学生讲到作者以童年的角度去看,在她眼里这树像在童话中一样,会叫,会冒烟,还会发光,在她看来一切是那么美好。真的为学生的答案喝彩,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想法感悟作者,感悟文字。
(二)在联想中感受自由。
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新奇,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一个个都举起了手,热烈地说着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事情。再让他们读课文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受。
三、不足之处
课下,认真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没有放手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总是一步一步牵着学,对学生不放心。其次,学生活动的面儿小,站起来发言的总是个别同学。再次,文章语言优美,文中出现了许多ABB式的词,如:胖乎乎、圆滚滚等,应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让学生积累下来,而我根本就没提到。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机智,要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及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调整教学方法。另外,要特别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增加知识储备。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0
课堂上检查预习情况时,我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读到有趣的地方,比如第14、17自然段时,学生不由地笑了,他们被新鲜的语言感染了,被作者的童年生活影响了,于是我请读的学生坐下,让全班同学自由放声读起来,发现他们读地特别有劲,我也暗暗高兴,这篇文章他们一定感兴趣。
在研读课文的时候,我主要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整个过程有两个地方感觉学生讲得很好:
一、(一)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
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
在讲到“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时学生讲到作者以童年的角度去看,在她眼里这树像在童话中一样,会叫,会冒烟,还会发光,在她看来一切是那么美好。真的为学生的答案喝彩,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想法感悟作者,感悟文字。
二、(二)在联想中感受自由
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新奇,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一个个都举起了手,热烈地说着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从树上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事情。再让他们读课文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受。
整篇课文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氛围浓厚,想说的话特比较多,真正走进了祖父的园子。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1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作者童年的乐园则是祖父园子里那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
通过学习教学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做了充分准备后,我确定本课读写训练目标为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生活情趣。读写训练落实内容为让学生回忆,小时候做好哪些有意思的事?
在教学课文时,我从听《童年》和介绍萧红入手,激情导入:有人说,萧红是一朵盛开在中国北方原野里的花,盛开在中国东北的农家院落里,她从来不用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却越开越红……无论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她的笔写着她的字,大气的文字。她的命运如此悲惨,那么她的童年会是什么样呢?
在导入文本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的阅读提示,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思考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在交流反馈的同时,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这部分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可选择自己最觉得有趣的说。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悟出情,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不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遗憾的是由于文章长,课堂上花了很多时间去读,后面的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太短,导致有一些问题匆匆收场。指导学生领悟写法时,我没有耐心引导好学生自己体会,有时候采用了“告诉”他们的方式。课上设计的几次表达训练,问题设置学生觉得有点难。设计问题时,应该更接近孩子们的实际和兴趣点。
上完课后,我认识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了解课本的意图,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都觉得学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更有效地实现语文教学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2
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要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在研读课文的时候,我主要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整个过程有两个“亮点”值得回味:
一、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文中许多ABB式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叙述的孩子气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握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
二、在联想中感受自由。
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这个乐园,体会那份自由,孩子们都高兴极了。另外采用“愿意……就……”句式,来说一说作者在这个园子里所在的一切,去引导学生感怀语言特点,体会表达方法。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3
萧红——一个不幸又幸运的女孩,生命短暂且没有享受过父母之爱的苦命女孩却得到了年迈祖父的万般疼爱,这是《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透射出来的令人感动的一种情怀。要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浓浓的祖孙情,适当地补充一些关于作者的背景资料是很有必要的。课前,我就让学生搜集关于萧红的资料,由于搜集途径有限,学生的搜集成果非常贫乏。课堂上,我及时进行了资料的补充和简单阐述,学生对萧红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为学习本文奠定了情感基础。
本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通过对“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文章段落颇多,看似凌乱,实则脉络清晰,尤其是对园子的描写很有层次感。学生刚开始接触课文还没有领会课文的深刻含义,所以在分段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有同学说:“文章的第二小节和第十三小节都是描写园子的,为什么要把它们分开呢?”其实,我非常感谢那位同学,他看上去只是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实际上,他为我们学习课文,领悟文章内涵打开了一个缺口。如果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孩子们就能完全懂得文章这样安排的用意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通过找一找描写色彩的词语,体会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美丽的园子),再找出描写小动物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园子)。这样一来,学生对园子就有了最初的印象。接下来,重点学习第二大段(3—12小节),跟着“我”和祖父去看一看祖孙俩干农活、玩耍的情景。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地体会出了人物的特点——慈祥的祖父、疼爱下一代的祖父;可爱、淘气、充满好奇心、幼稚的小女孩。透过文字,一个充满生机与自由的园子也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在这个园子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快乐无比。在这个园子里,没有责备,没有烦恼,有的只是一个年迈祖父对小孙女的疼爱和怜惜。由此,再引入第13小节的学习,学生对这个园子又有了新的`认识,不仅通过大自然美好的事物,更是前面“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一切活动,让这个园子不仅充满生机与活力,更充满了自由,这时候的园子在孩子们的心中活了。
一开始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是不是应该感谢那个提问的孩子呢?
为了让“自由”得到更充分地展现,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想一想,说一说:小姑娘睡醒后,又会闹出什么好玩的事?从课堂内的自由到课堂外的自由,从感性的文字的自由到抽象的思维的自由,这就是一堂课留给我的最深的感受。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4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沈大安先生认为:略读也就是大略地读,可以叫粗读,体现在教学上,就是不以精细、全面,但求大致理解,大致掌握即可。教学步骤也相对粗放一些。
为此,我在执教略读课《祖父的园子》时,摒弃了繁琐的分析,把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体验和表达。一是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园子。二是默读课文,找出园子中我做的事、看到的物,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积累背诵精彩句段。三是猜读,通过补充材料,拓展思维,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了学生的实践,凸显语用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在读书上,我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课文,如:自由读、默读、接读、分角色读、跳读、范读、欣赏读等形式,从读中去找寻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趣。在默读时,我让学生圈画关键词句,提取信息,为以后作批注打基础,在语言表达上,我把自由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在最后拓展环节,通过猜想萧红长大以后得生活状态,推荐阅读《呼兰河传》和《小学生萧红读本》。
由于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首先我让学生初读捕捉信息;其次聚焦重点段,划出关键句段,不求一字一句全部哦去读,直接找出与园子有关联的,没有关联的内容直接跳过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鸟瞰感知园子,初步把握文章主旨。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读文章,抓住“一切都活了……”那一段,感受作者心中的园子,一切都是自由的,紧扣“自由”来想象作者心中的园子,然后聚焦到4——15段,体会园子中一切皆自由,而这种自由正是作者童年生活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的真实写照。
在朗读形式的设计上,我力求营造“快乐、轻松、自由”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
教完这节课,发现课外阅读如果忽略了课内阅读,那么语文教学的主题就显得单薄了,所以在教学中,应适当引入课语段来对比读,读出不同的感受。在这样的设计中去完善教学,把语文课上得有语文的`味道,而不是单纯地欣赏、熏陶,通过咬文嚼字培养语感,通过本课教学,通过这一类文章的教学,给孩子语文学习的脚步打下坚实的根基,给孩子们的童年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5
早在大学时期,我对作家萧红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喜爱。人教版第十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正选自萧红的成名作《呼兰和传》,为了上好课,我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中,去感悟语言,思考文字中包含的作者的感情线索,琢磨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跟我一起感悟语言的魅力。
拿着教材,脑子里思路比较乱。正所谓是名家名篇。在网上收集资料时,发现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刚上过这一课,上得非常精彩。可是当我读完课文后,被萧红的文字深深感动,所以就硬着头皮上这一课了。我深知应该向大师学习,但是上课的教师、学生不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也不同,不能够随意“克隆”大师的教学设计,必须自己深入钻研教材,设计符合自己特点,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案。
在教材研读中,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接着读,逐字逐句细细地读,读着读着,渐渐地主题清晰起来:作者写了童年生活的美好,这份美好就在于:在祖父的园子里,生活是自由自在的。文章的思路也渐渐清晰起来,作者首先描写了祖父的园子是个五彩缤纷的昆虫的世界;接着写自己在祖父身边做的很多有趣的事:种白菜,除草,洒水,到处疯玩;结尾处借景抒情,升华自己的感受:祖父的园子是个自由的园子。于是,教学的重点和大体思路也随之顺利出来了:以“自由”为突破口,以文本为抓手,通过“在祖父的园子里在祖父的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的,()愿意()就(),愿意()就(),愿意()就()……”这个句式进行多层面的练习,达到理解、品味、积累、运用语言的目的,使课堂洋溢出浓浓的
但是,光有粗线条的思路是不行的',怎样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文本的语言,提升学生理解的层次,也是设计教学预案时的重点。那就接着再读课文,读着读着,好多地方会突然之间顿悟,灵感顿生。教自己的顿悟过程,恰恰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像园子的自由一部分内容,在多遍的朗读中,找到了中心句,体会园子中万物的自由。
复多遍的阅读、朗读文字的过程中,我还不断调整教学预案,课堂上的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如果我们仅仅考虑自己的角度,考虑自己一厢情愿想要达到的理解高度,不管学生的实际水平的话,很可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学生会不卖你的账,课会上得很累的。因此设计中还要多问几次:这里学生能跟得上吗?我希望学生的回答达到怎样的程度?如果不行,我该怎么引导?
课堂上基本完成了教学预设,教学内容的实施比较流畅。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化文本上,学生在与语言文字的亲密接触中,能基本感受文字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通过引导学生对诗意的语言的品味朗读,通过对文字留白处的想象描绘,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有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的意识,但是因为教学经验不够,所以还有过多的顾虑,还欠缺娴熟的引导技巧。学生个别朗读比较有感情,齐读部分效果还不够理想;课上设计的几次说话训练,学生有内容说,但面不够广,说得还不够生动。当学生朗读不够到位,没有感情时,当学生说话语言贫乏,语调平淡时,我因为赶进度而没有充分引导,给学生练习和表现的机会。因此,学生的情绪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有沉闷的感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摈弃这些功利的想法,实实在在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教学,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上作重要的因素来考虑。
文字是美丽的,充满魅力的,课堂上,让我们语文老师带着学生在美丽的文字间徜徉,享受学习语文的幸福,领略语文的诗情画意。
第四篇: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5篇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里充满自由,充满生命的气息,童年的作者是自由的,这自由是作者童年快乐的源泉。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河兰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思考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我让他们交流的同时,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要求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祖父的园子》语言幽默,富有诗意,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讲述了作者在祖父园子里的一些故事,读起来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在作者笔下,园子里的小动物,小昆虫,花草树木都像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思想,生活自由自在。
课堂上检查预习情况时,我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读到有趣的地方,比如第14、17自然段时,学生不由地笑了,他们被新鲜的语言感染了,被作者的童年生活影响了,于是我请读的学生坐下,让全班同学自由放声读起来,发现他们读地特别有劲,我也暗暗高兴,因为他们对这篇文章一定感兴趣。
在精读课文的时候,我主要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整个过程有两个地方感觉学生讲得很好:
一、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在讲到“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时学生讲到作者以童年的角度去看,在她眼里这树像在童话中一样,会叫,会冒烟,还会发光,在她看来一切是那么美好。真的为学生的答案喝彩,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想法感悟作者,感悟文字。
二、在联想中感受自由
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新奇,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一个个都举起了手,热烈地说着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从树上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再让他们读课文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受。
另外课文第17自然段写“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学生就说黄瓜也像人一样,很天真,有思想,有情绪,爱耍小脾气,生活无拘无束。最后一句“太阳也不知道。”感觉写得很突然,作者认为太阳是什么都知道的,却不知道蝴蝶飞哪里去了,想法很有趣。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着力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在得到语言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整篇课文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思维自由洒脱,想说的话特别多,真正走进了祖父的园子。课文学习快结束时,我进行了延伸练笔:“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园子里玩着,闹着,玩累了就在园子里的那棵大榆树下睡着了,一觉醒来……”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萧红在祖父园子里的自由和快乐,按照作者的表达方式来续写。孩子们热情参与,融入了自己的童年体验和感受,一篇篇生动的续写提升了文本,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续写完成之后再欣赏《祖父的园子》中的精彩描绘,对比之中找到了自身与作者的差距,顺势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积累,充实文笔,使学生感受更深刻。
总之,文字是美丽的,充满魅力的,课堂上,让我们语文老师带着学生在美丽的文字间徜徉,享受学习语文的幸福,领略语文的诗情画意。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2
在教学祖父的园子时,我首先自己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专》有详细的了解了萧红的生平,对作者以及她的作品有了全面以及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这样更能让学生走进作品,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上课期间,不断穿插萧红的生平和她的一些作品,以及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刻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3
题目中最核心的词语是“园子”。是园子给了萧红自由欢乐、幸福的童年,是园子承载了祖父和萧红纯真、亲密而浓厚的亲情之美。作者萧红在二十九岁回忆故乡的园子时,仍备感亲切与温暖,那园子是她一生难以忘怀的最温馨的家。教学中我紧扣“园子”展开教学,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萧红童年时代的那个动人的生活环境。学习第二自然段,重在体会园子的特点:样样都有,同时感觉作者对童年生活环境的怀念和喜爱之情。学习植物自由生长一段,重在感觉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感觉园子的活泼和灵动。
通过学习,学生进入情境,趣味盎然。学习祖孙俩在园中发生的趣事后,在学生情绪达到高潮,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再次读这一段,感觉另一番情致,是境由心生。最后通过朗读语段,和补充材料,引导体会萧红梦中的园子,深深体会萧红对祖父的怀念之情。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4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
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里充满自由,充满生命的气息,童年的作者是自由的,这自由是作者童年快乐的源泉。
本课我用三问引导学生学习。先问:“‘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体会“我”和祖父关系的亲密。再问:“祖父在劳动,‘我’也真的在劳动吗?从一些词句中,你看出了什么?从而感受‘我’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再说说形成这一切的原因。通过解读,学生明白了为什么把园子称作“祖父的园子”,感情朗读时,也就融入了对祖父的思念之情。
另外,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也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满心的快乐。遗憾的是由于文章太长,课堂上花了很多时间去读,后面没有时间去积累词语,训练学生说类似的词并用词说话,只能匆匆收场。我想,如果让学生在得到语言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堂将使学生受益匪浅!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5
1.在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活跃的。不过,举手的却总是那六七个,大多数同学却还是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对文本兴趣是有的,可是却不太愿意投入到文本中去挥洒自己的情感。这就导致课堂明显地分成了两拨,一拨人热情洋溢,能与文本产生共鸣,而另一拨人则敛声息语,不知其掌握的情况如何。
2.在本文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两条线索去教学。一是景,二是人。景是自由、快乐的;人也是自由快乐的。景,无论是原来的果园,还是后来的花园,都是充满了生趣,清新漂亮;人,无论是玩着,还是睡着,都是那般的惬意、悠然。景衬人,人衬景。
3.教学中,还是有许多教学点没有落到实处,走得有些匆忙。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教学不能光为了达成目标而去教,但也不能忽略目标。在本节课,我的教学虽然线索清楚,但教的时候教得零碎,缺乏整体性。这一点需要加强注意。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6
课文《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篇课文以富有孩子气、且又带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语言,重点描述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读来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亲切、神往。
支玉恒老师曾经说过:“不管什么文章,只要让学生充分朗读,不管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课堂上老师无须刻意提出许多问题让学生回答。
”因此,教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交流作者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新奇,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一个个都举起了手,热烈地说着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从树上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事情。再让他们读课文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受。
整篇课文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氛围浓厚,想说的话特比较多,真正走进了祖父的园子。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7
《祖父的园子》是女作家萧红写的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行文挥洒自如。
这篇课文要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的特点,让学生徜徉在美丽的文字间。
课上我让学生边读边体会作者童年的自由。通过三问:先问:“‘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体会“我”和祖父关系的亲密。再问:“祖父在劳动,‘我’也真的在劳动吗?从一些词句中,你看出了什么?从而感受‘我’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再说说形成这一切的原因。”通过解读,学生明白了为什么把园子称作“祖父的园子”,感情朗读时,也就融入了对祖父的思念之情。
《祖父的园子》一文是萧红的《呼兰河传》中对故乡回忆录中的精彩片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我决定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她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以激发兴趣。
课前我找到了《呼兰河传》节选的文章以备用。铃声响过,让学生谈谈预习感受并激情导入:有人说,萧红是一朵盛开在中国北方原野里的花,盛开在中国东北的农家院落里,她从来不用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却越开越红……无论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她的笔写着她的字,大气的文字。命运如此悲惨,那么她的童年会是什么样呢?接着引学生入情入境去品读文本,孩子们和我同时被萧红在祖父园子中的自由、快乐所吸引。顺利地朗读、感悟、融入真情,再现文章的生命……引导想象:“我就变成……啦!我想……就……”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孩子们一个个美妙的幻想被充分激发出来。
学文快结束时,我进行了延伸练笔:“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园子里玩着,闹着,玩累了就在园子里的那棵大榆树下睡着了,一觉醒来……”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萧红在祖父园子里的自由和快乐,按照作者的表达方式来续写。孩子们热情参与,融入了自己的童年体验和感受,一篇篇生动的续写提升了文本,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再欣赏《呼兰河传》中的精彩描绘,对比之中找到了自身与作者的差距,顺势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积累,充实文笔,学生感受深刻。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8
教学中抓住词语让学生去感受,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新奇,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一个个都举起了手,争着说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从树上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再让他们读课文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
整节课的教学,我着力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对文本进行解读。课文学习快结束时,我进行了延伸练笔:“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园子里玩着,闹着,玩累了就在园子里的那棵大榆树下睡着了,一觉醒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萧红在祖父园子里的自由和快乐,按照作者的表达方式来续写。孩子们热情参与,融入了自己的童年体验和感受。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9
记得很久很久以前了,我就读过萧红的《呼兰河传》,现在对主要内容已记得不多了,残留在印象里的是这是一部很精彩的小说,作者叙述的童年生活是令人向往的课文《祖父的`园子》就选自《呼兰河传》。使自己又有机会拜读了这部小说的精彩章节.感觉真好.这章写了“我”幼时和祖父在园子里自由生活的情景,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好奇、贪玩和幼稚。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文中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朴实、充满童趣,运用拟人、排比,使语言整齐而优美。欣赏这样的文章,要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去粗取精的阅读能力。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音,教学时主要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整个过程有三个“亮点”值得回味: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近她魂萦梦饶的祖父的园子。
1、抓住佳词佳句感悟作者的写法。
文中许多ABB式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握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注意让学生积累.
2、在联想中感受自由。
课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童年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作者轻松自在的文字也让我们体会到无拘无束,倭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黄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写得多好啊!还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们都举起了手,热烈地说着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从树上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事情。再让他们读课文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受。体悟童年生活的情趣。
3、拓展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机会读一读整部小说。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0
《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讲述的是作者萧红童年的故事。那份藏在祖父园子里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令人向往。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儿童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文中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朴实、充满童趣,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整齐而优美。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句式比较,感受作者用语的精妙。
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的载体就是语言文字。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
教学时,我发现课文的第3、13自然段文字的描述与我们平时写作时的用语有所不同,一种近似于反复的写作手法,对于凸现主旨有很好的作用。我想:何不让学生也来体会作者用语的精妙之处,或许对他们今后的写作有帮助呢?于是在学习这两处时,我尝试进行句式比较,出示一段平时常用的描写,如针对第3自然段前半部分内容出示“我和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我们带着草帽一起摘花、一起拔草。”然后让学生读读原文中的语句,让学生体会到“我”的好奇、活泼以及园子给予“我”的自由外,感受作者用语的精妙,接受一次写作方法上的熏陶。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这篇课文很多词语很有特色,都是儿童的表达形式,很受学生喜欢,文中许多ABB式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有些动作的词语也是很口语化,如“东一脚、西一脚、踢飞”,这些动词充分写出孩子无拘无束,园子里的活动丰富多彩的特点。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想法感悟作者,感悟文字。
(2)推己及彼,感悟快乐。
课上完后,学生们对文中的小萧红羡慕不已,文中所写的小事虽然内容看似零散,但都围绕“趣”字展开。此时,如果课文仅仅停留在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远未触及课文的教学价值,我继续引导学生把关注点落在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上,让学生明白:小萧红是快乐的,她看到的蜜蜂、蚂蚱等都是快乐的,都是别有一番情趣的,我们也有自己的童年,自己的“趣事”,我们的快乐和自由不仅仅局限于田野、图书馆、操场、河边,包括属于自己的房间,我们也应该有不一样的快乐,学生畅所欲言,由童年的快乐拓展开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课堂就会变得更有生趣了。
3.不足之处(思失)
反观整堂教学,也有一些遗憾:在总结升华这个环节,我设计了第三次小练笔: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当你来到这生机勃勃、无拘无束的园中时,你想干什么?学生练笔后内容不充实,我在练笔时应该给出句式:请用上“想……就……愿意……就……”,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很有条理了。
4.改进措施(思改)
以后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预习进行导入,出示三组词语“第一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第二组: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第三组: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让学生注意这五个词语之间有哪些内在的联系,然后激情导入:“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有这么多的昆虫、这么多的庄稼。在我童年的眼里,这些昆虫、这些庄稼又是怎样的呢?读读描写昆虫和庄稼的两个段落。大声、用心地读,要让老师听得到你读书的声音”,这样的导入和预习课文结合起来,不空洞,切实有效。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1
在前往深圳学习之后了,今年我们学校的语文课堂进行了改革,于是,仅仅围绕学校提出的“主题阅读”教学,我和其他教师都在一步步改变着原有的教法,一点点地给学生灌输新的课改理念。在得知郑州教研员要来我校调研,并且还要我上一节观摩课的时候,我更是不敢掉一惊心,因为在这节课上,展示得不仅是我们新的课改方向,还会展示出我们学校的教师水平。我虽然不能胜任,但是恭敬不如从命,我只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接受这次调研。
在执教的《祖父的园子》中,我以“以读带讲”的方法尝试了“以文代文”的课堂教学模式,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充分的进行了预习,并且也已经上了“单元导读”课和“整体识字”课,所以整个课堂流程非常顺畅,其实,也许有老师可能会认为这节课比较假,但是我想说的是,我平时的课堂也是这样的,只不过在公开课时纪律比平常会更好些而已。
徐睿老师的点评,是我非常期待的,因为她的评课早已让我耳闻,犀利的语言早已让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可是当她真正的坐在我面前评课时,她的话语却在一点点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特别是许睿老师提到的“三实”和“四生”,即扎实、朴实、真实和生活、生动、生本和生成。在许睿老师看来,语文课堂不能丢掉的是字、词、句和学生的自由。不论在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生字的教学一定不能丢掉,这一点我非常的认同。虽然“整体识字”课我已经上过了,但是根据徐睿老师的批讲,我脱离的课文的识字,真的和这节课一样,是无效的。
徐睿老师还说了很多,她的话并不像想象中的难以接受,而是一点点地征服了我,控制了我的思想。
我想,我今后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2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里充满自由,充满生命的气息,童年的作者是自由的,这自由是作者童年快乐的源泉。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想让他们观察书中的图片,欣赏课文情境,然后我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河兰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讨论文章主要描写的情景,进而体会作者的心情。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要求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祖父的园子》语言幽默,富有诗意,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讲述了作者在祖父园子里的一些故事,读起来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在作者笔下,园子里的小动物,小虫,花草树木都像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思想,生活自由自在。
由于课文具有散文化的语言美,适合想静静欣赏而不是分析解剖,因而讲读分析的方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文章的欣赏度。如果仅用于欣赏,让学生们体会写法,也许效果会更好。
对于本节课来说由于课前准备不足以及上课时突发情况,使课件不能正常使用甚至课内一些关键问题不能及时出示,造成了授课过程中部分环节进行的不顺利,连接不流畅。对于授课时如何应对突发情况值得思考。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3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沈大安先生认为:略读也就是大略地读,可以叫粗读,体现在教学上,就是不以精细、全面,但求大致理解,大致掌握即可。教学步骤也相对粗放一些。
为此,我在执教略读课《祖父的园子》时,摒弃了繁琐的分析,把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体验和表达。一是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园子。二是默读课文,找出园子中我做的事、看到的物,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积累背诵精彩句段。三是猜读,通过补充材料,拓展思维,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了学生的实践,凸显语用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在读书上,我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课文,如:自由读、默读、接读、分角色读、跳读、范读、欣赏读等形式,从读中去找寻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趣。在默读时,我让学生圈画关键词句,提取信息,为以后作批注打基础,在语言表达上,我把自由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在最后拓展环节,通过猜想萧红长大以后得生活状态,推荐阅读《呼兰河传》和《小学生萧红读本》。
由于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首先我让学生初读捕捉信息;其次聚焦重点段,划出关键句段,不求一字一句全部哦去读,直接找出与园子有关联的,没有关联的内容直接跳过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鸟瞰感知园子,初步把握文章主旨。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读文章,抓住“一切都活了……”那一段,感受作者心中的园子,一切都是自由的,紧扣“自由”来想象作者心中的园子,然后聚焦到4——15段,体会园子中一切皆自由,而这种自由正是作者童年生活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的真实写照。
在朗读形式的设计上,我力求营造“快乐、轻松、自由”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
教完这节课,发现课外阅读如果忽略了课内阅读,那么语文教学的主题就显得单薄了,所以在教学中,应适当引入课语段来对比读,读出不同的感受。在这样的设计中去完善教学,把语文课上得有语文的味道,而不是单纯地欣赏、熏陶,通过咬文嚼字培养语感,通过本课教学,通过这一类文章的教学,给孩子语文学习的脚步打下坚实的根基,给孩子们的童年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4
这堂课,我得到了本校多位教师的热情指导,评议,尤其感谢工大附中的盛大文老师,对我的这堂课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下面是对我这堂课做一简单小结。
教材分析: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
学生分析:
这篇文章重点写了“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劳动和玩耍的情景,洋溢着童真童趣,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感受到“我”童年生活的有趣、快乐。但文章字里行间祖父的爱,景物描写清新隽永的意境,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欢乐的文字背后淡淡的哀愁,是学生较难理解与感悟的。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想像体验,平等对话,从而触摸文字的温度,体会文字的意蕴,感悟文字的新鲜、自然之美
教学设想:
1、反复朗读,品味感受
这篇文章,文字优美,是一篇值得反复读的美文,因此在教学中我用了大量的时间,变换多种形式如:自读、默读、引读、合作读等来让学生反复读文,理解文本,丰富感受。通过读文,学生对我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祖父对我的疼宠呵护,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2、寻找文眼,形散神聚
首先,在教学中要立足文本的特点,要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从学生阅读的前理解出发,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索,以此来推进教学流程。文中“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可谓文眼,扣住此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体会园中景物的自由,“我”的自由自在,是祖父的爱给予“我”自由,以及心中有自由,看什么都是自由的,由浅入深,使学生对“自由”的理解逐步深刻与丰满,使教学如同一篇散文,形散神聚。其次,在教学中始终抓住文题,通过( )的我,( )的祖父,( )的园子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园子不仅是“我”的乐园,更是一个充满爱的园子,是我心目中美好的家园。
3、激发想象,体会温暖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让学生想象情境的方法,来让学生体会祖父对我的爱,以激发朗读的兴趣,在学习课文5至10自然段时,让学生想象祖父在我犯错时,总会笑,他会说什么呢?这一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眼前仿佛一次又一次地浮现了祖父的笑,笑中的温暖洋溢在课堂中。
4、本文教学中,文章中所带的淡淡哀愁是学生很难理解与体会的,因此在收尾处我采用了配乐诗朗诵的形式,这时,教师不需多言,只需让生静静感受。简单渗透了淡淡的哀伤情绪,从课后教师的反馈中,这也成为我本文教学的亮点之一。
不足:
(1)、课堂容量较大,想面面俱到,但反而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2)、本文是一篇美文,在教学中让生多读,读中悟情,教师如何抓住有利时机让生入情入境,这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研讨的。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5
领学生学习第二课《祖父的园子》,我没再使用优教助手里面的课件。
我们教学都习惯把优教助手里面的课件下载下来,稍作修改就加以利用。以前我也是这样,自己研究完教材,已经定下教学思路,可是到优教助手上找找课件,竟发现优教里面的课件上,内容比我备的课丰富许多,恨不能解读课文及课文牵扯到的训练都设计上了。一个课件好几十张图片,很多都舍不得去掉。整理一下拿到课堂上运用,却发现一节课光走课件,都上不完该上的内容。于是两课时的课往往上成三课时,或者不止三课时。想压缩,很多内容又舍不得去掉,于是把学生延时也用来讲了课。其实,这已经是我们大家的通病,因为都反应按照课件上不完。每次按课件上,我想要执行的“挂一漏万”——一课只讲一个知识点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次开学前,我根据教材内容算算时间,发现这学期可没那么多时间在这里磨蹭。于是我决定还是不用大家下载修改的课件,而是尽量少使用课件。第二课就这样。
一、介绍作者萧红时,我用课件呈现了相关内容,不仅讲到萧红是现代作家及其作品,更简单提到她一生的坎坷。并由此导入课文。
二、领学生读通课文后,只是认识生字词我使用了课件,而后,我们的学习就在端着课本对课文的读和讨论中进行。我问学生“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学生很自然地就找到了前三自然段。从中我们在反复读中共同体会了院子里面有些什么——昆虫、花草树木;有什么特点——美丽且充满了生命力。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说写这个园子里的景物的段落不止这些。很快学生就找到了课文的第15至19自然段。我让学生再读这些段,看看和开头三个段所要表达的是否一样。学生读过发现,这后面的段落写的是院子里所有东西及人的自由快乐、无拘无束,是主人公在这园子里的感受。我问大家为什主人公在这园子里这么自由快乐,大家结合预习,一下想到了是因为祖父对她的宠爱。于是我让大家找出写祖父宠爱她的段落——第4至14自然段。让学生读、说自己的读书体会。孩子们很容易就抓住了文中的“我”在园子里瞎胡闹而祖父又极其和蔼宽容的句子。于是我和孩子们共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并反复读喜欢的段落或语句。
三、针对作者在园子里的快乐,我直接领学生打开《同步练习册》,把拓展阅读中萧红写给爷爷往帽子上插玫瑰花的部分也直接抓紧了课堂,和学生进一步体会爷爷的慈爱和主人公在园子里、在和爷爷相处过程中的快乐。然后顺便又读了《从井里捞上来的美味》一篇,让学生再深刻体会爷爷对她的疼爱。到这里之后,我询问学生,有谁知道爷爷为什么对这个小女孩如此疼爱与宽容?已经读完《呼兰河传》的同学告诉大家,是因为这个小女孩早早没了母亲,她的父亲又给她娶了后妈,后妈对她不好,父亲也不爱她。最后我们回到课文后面读阅读链接中的内容那是小说的结尾部分,让大家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大家体会到了伤感。
四、越是生命坎坷,越是怀念曾经幸福的时光和给她带来幸福的爷爷。最后我鼓励大家继续把《呼兰河传》读下去,去充分了解萧红的一生。
如此,两节课,我终于甩开课件的繁琐,上了一节大阅读式的语文课。
我庆幸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城乡之间,对课文所描写的内容还不是太难理解,这篇描写儿童童真快乐的文章孩子们也比较喜欢。不再逐句逐词地深分析课文,而是把时间放到反复读、多篇读上,我课上得痛快,孩子们也读得快乐。
我感觉这次领学生学习《祖父的园子》,很符合我的心意。
第五篇:《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里充满自由,充满生命的气息,童年的作者是自由的,这自由是作者童年快乐的源泉。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对于这篇课文的内容,因为我们班的孩子大多从小生活在农村,他们对农村的生活不是很熟悉,因此,我首先我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感受一下文中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怎样的自由和快乐。学生能够抓住重要语句进行阅读,边读边写出自己的感受,接着我让学生进行交流,同学们的兴趣非常浓厚,他们能抓住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谈出自己的感受。当学生谈到“追蜻蜓”“捉蚂蚱”时,所有学生的兴致都很浓,于是,我放飞学生的思想,“你们做过这么有意思的事吗?”学生七嘴八舌都诉说着自己的乐闻趣事。此时,我也意犹未尽,讲到了我小时候“捉麻雀”的趣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沉浸在自由快乐之中。
那作者是如何写得这么生动感人的呢?我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感受作者选材的精妙以及用词的准确,把孩子眼里的天真烂漫的童年展现给我们,也就是说要有真情实感。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对自由和快乐的体会深,谈论多,而对于这种快乐和自由是源于当时的生活环境以及作者的年龄认识不够。其实,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我们也有我们童年的自由和快乐,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和自由的眼睛。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2
《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作者自己的口吻叙述了自己的祖父菜园无拘无束的玩耍和自由自在的生活,使她感到了无比的自由和快乐,正是这样她才对祖父的园子是那样的喜爱,同时包含了对童年生活的无限怀念。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祖父园子的样貌和园中的景物,重点叙述我和祖父在园子的活动。在讲述祖父园子样貌的时候,通过以读带讲的方法,文章思路清晰,有些内容显而易见,学生都能很快的掌握,并对详写部分和略写部分重点做了区分,让学生领悟到详写和略些可以使文章主次突出。本课的重点是我和祖父在园子的活动,因为我们地处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比较熟悉,学生能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受萧红在园子中那种激动,欢快,天真烂漫,放肆玩闹的情景,所以采用入情入境的方法让学生去感悟,原来童年乐园的那么的美好。尤其是课文第十三自然段中摘黄瓜吃黄瓜,黄瓜没吃完,又去捉蜻蜓,蜻蜓追不上又去采倭瓜花、捉蚂蚱,她放肆的玩闹,玩的是那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而此时祖父看到眼前的这一切,没有任何责备,反倒宠爱有加,由着我放肆的瞎胡闹。而这更体现了祖父对我的喜爱,他是那样的慈爱、宽容、有耐心。
祖父的园子是那样的特别,就连太阳在园子里都显得特别大,特别亮,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的蚯蚓不敢钻出地面,亮得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就连天空也显得特别高,光芒四射的太阳让祖父园子的一切都有了生命,抒发了作者不仅喜爱祖父的菜园,还对童年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怀念。而祖父园中的景物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作者采用寄情于物得方法,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倭瓜、黄瓜、玉米、蝴蝶上,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在祖父园子的快乐,自由。用重点读,重点体会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品味。
通过这一节的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多么的重要,把学生的发展做为课堂中最重要的因素来考虑。文字是美丽的,富有魅力的,让我们带着学生在美丽的文字间徜徉,感受学习语文的幸福,领略学习语文的诗情画意。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3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
第三章第一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在教学课文时,我从介绍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 激情导入:有人说作者萧红是一朵开在中国北方原野里的花,盛开在中国东北的农家院落里,她从来不用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却越开越红,越开越旺盛。事实就是这样,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萧红就像是她笔下那北方庭院的花儿们一样,鲜明而热烈地开放,泼辣地,不娇贵,不做作,自由自在地开在阳光下。无论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她的笔写着她的字,大气的文字。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是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也就在写完后的一年,这个女子就从世间消失了,只有31岁。但她把她对乡土农家的爱恋,把她对生活的严肃思考,传达给了她的读者,世世代代的读者。在《呼兰河传》里,她用了许多的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
一、走进园子,初步感知园子的自由
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用一个词语概括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学生通过初读很容易就能感知这是一个非常自由的园子。学生的答案异彩纷呈,如:生机勃勃、无拘无束、鸟语花香、丰富多彩、自由自在……
二、深入园子,感知动植物的自由和我身心的自由
我让学生先学习第一和第十七个段落,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和想象画面中,在一次次的小练笔中孩子们感受到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感受到园子的活泼、快乐和灵动。在作者萧红心中,倭瓜、黄瓜……是有灵性的,自己为自己做主,是自由的快乐的,不受任何约束的,由着自己性子生长,它们的事情,人不去干涉,太阳也不过问。这种感受与作者快乐的童年分不开。通过交流讨论:我在园子里做了哪些事?我们可以发现,我跟着祖父种小白菜、铲地、浇菜时,也是自由的,种小白菜,我是在瞎闹;铲地,我是在乱勾;浇菜,我是在乱闹。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一切都是自由的 。孩子们在交流互动中感受到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劳动时的那份自由和快乐,情不自禁为萧红和祖父的这份纯真亲情而感动。
三、课堂小练笔,走进童年,共享自由的阳光
学习第十七自然段时,朗读感悟 “一切都活了,花开了……”分析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进行本课的第一次小练笔。在学习“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怕上房……太阳也不知道。”后,举例:哪些动植物是自由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进行本课的第二次小练笔。在总结升华这个环节,我设计了第三次小练笔: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当你来到这生机勃勃、无拘无束的园中时,你想干什么?(请用上“想……就……愿意……就……”)这种设计,既考查了学生对这种句型的把握,又能充分体会到萧红那颗充满自由的童心,让学生与作者快乐共享。
四、走进原著,进一步感受作者的童心
最后我简单补充萧红的资料,《呼兰河传》这本书里写道:“呼兰河这座小城住着我的祖父,也埋着我的祖父……”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想让学生通过这些能对作者如此眷恋故土与怀念祖父的认识会更深刻与明白,祖父和祖父的园子是萧红心灵中唯一温暖的家园,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4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呼兰河传》。文章通过描写我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教学这篇散文时,让学生感受快乐的气氛不难,但让学生透过快乐感受眷恋怀念之情就稍显困难了。
在教学中,我遵循着散文“文散而神聚”的特点,在初读的基础上,直接抓住学生的初读感受——小女孩在园子里是快乐的、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充分朗读,感受文中自由的快乐。
其一:学生抓住课文中快乐的事,体会小女孩的自由。无论栽花、拔草,也无论种菜、铲地,学生在朗读那些看似重复,又充满情趣的句子时,脸上是带着笑的,心里也一定是快乐的。特别是文章中描写“狗尾草”“浇菜”的段落更勾起孩子们的回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时,我也用这样的感叹来回应着孩子们的朗读和交流:“是呀,踢出的是泥土和种子,可飞出的却是快乐!”“我扬起的不仅是水滴,更是我的无忧无虑”“是呀,玩得累了,玩得睡着了,玩得多尽兴呀!”……
其二:学生们抓住自由的景物,体会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尤其是课文第二、和倒数第二自然段。文章中那些抓住色彩来描写的语言、那些“要怎么就怎么”的无拘束的语言,充满着感染力,学生在朗读挑战中发出这样的感叹:“园子里那些黄瓜、倭瓜、蝴蝶、蜂子都是自由的,生活在园子里的我和祖父更是快乐的了!”“这样无拘无束的天地,一定充满情趣,我敢说是我们大家都向往的!”我也附和着他们的感受说:“是呀,快乐是不嫌重复的,自由是不嫌罗嗦的!只有拥有了爱的快乐和自由,才是最快乐的,最自由的,最让人难以忘怀的。”
其三:引导学生抓住快乐的主线,感受亲情无限。当孩子们带着满心的欢喜,满怀的自由,陶醉其中时,我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这样的快乐是怎样获得的呢?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终于,他们发现了其中的奥秘,那就是“笑”,祖父的笑。这时,我们才完全明白了,是祖父的爱让“我”拥有了快乐和自由。“是这份温暖的爱,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祖父那甜甜的笑时,萧红的心中的园子,就立即成了一个爱的园子,一个充满快乐和自由的园子。”至此,孩子们才从更深的情感中感受着课文的内涵。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5
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中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
1。资料交流:
学生出示自己课前准备的作者的资料,以了解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2。体会作者的情感。
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我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并在读书的基础上 ,交流(1)“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2)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交流中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3。拓展迁移。
在你的生活周围,有你曾经难忘的去处吗?讲给班上的朋友吧!
收获:作者的富有孩子气的语言,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的惟妙惟肖。同学们边读,便发出会心的笑。让人真正感受文字的魅力!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6
在引导学生感受“庄稼的东园”一节后,我也想到了只让学生体会庄稼在园中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是不够的。于是,我也是带学生“再走一步”,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对整个园子的印象,学生这是兴趣来了,各抒己见,异常积极。有的说这是个“五彩缤纷”的园子,是“丰富多彩”的园子,是“自由自在”的园子,是“生机勃勃”的园子,是”鸟居虫栖“的园子等等,这一环节即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的词语积累,更是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进行到文章最后一个环节时,师生共同感受“祖父的园子”是“我的东园”。如果在此只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园中的东趣,体会作者的童真,童趣。这很容易做到。但我姐的此时应“再走一步”。让学生在感受作者快乐的同时,联系自己的生活,找一找自己有没有与作者相似的生活场景,这一句,学生的兴趣来了,思维打开了,快乐洋溢在脸上,幸福蕴含在学生一段段精彩的描述中,读到到作者跟祖父在院子中干活的情景时,学生都联想到了自己在田间跟父母劳动的场面,都感到这段描写太熟悉了,简直就是在写自己的生活,还有当同学们读到作者用瓢给庄家浇水。将水浇向天空时,有个男生回忆起了自己玩耍的情况,他记得当时那里一个喷水枪,将水喷到天空,没想到天空中竟然出现了一条彩虹,伙伴们兴奋极了,叫着,跳着,笑着,飞快的从彩虹桥下钻过……
教学至此,课文的学习也接近了尾声,教室里同学们沉浸在作者的快乐和自己的幸福生活中,我也感受到了教师在教学中深挖教材的意义,在教学中,除了使学生看到文本表面的绚丽之外,“再走一步”,使能体会到文本背后的深邃。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7
这篇文章中,萧红的文字充满了“童年”的味道。只有童年的孩子眼中,才会有蜻蜓、蜂子、蝴蝶、蚂蚱;只有在孩子的眼中,这些东西才会显得富有生机与活力。只有在孩子的眼中,种菜才会变成踢土;只有在孩子的眼中,才会将韭菜当作野草割掉;只有在孩子的眼中,才将将狗尾草当成谷穗……
既然,这是一篇充满“童年”味道的文章,就应该用“童年”的味道去教这篇文章。
首先,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里充满了童年的乐趣,肯定与园子里面的东西有关,因此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以“祖父的园子里有哪些东西?”为题引导学生仔细、认真的阅读课文,找出祖父园子里的东西。这对学生很容易,学生很快会说出,有蜻蜓、蜂子、蝴蝶、蚂蚱、黄瓜、倭瓜、白菜种、玉米、甚至当然有作者“我”和祖父,不然这些东西是谁看到的呢?板书也可以不用老师写,直接让学生将看到的东西写到黑板上,孩子们也很开心,这样也能提高孩子的兴趣和孩子的成就感。列数了祖父园子里的东西,这是读懂课文的第一个步骤,可是祖父的园子里东西太多了,如果顺势将祖父园子里的这些东西分类,用总分的句式来表达,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便也得到了锻炼。看到了祖父的园子里有这么多的东西,能不能用一到两个词语来形容一下祖父的园子?这是分类之后的又一个提升过程,也中积累学生词汇的过程,孩子们也很快想到了一些词语,如五彩缤纷、应有尽有、生机勃勃……
其次,用“儿童”的心去看祖父的园子。从文字中,不难看出,祖父的园子里的东西有哪些。但是如果用心去看,则是将文字的理解推进了一个层次。看到祖父的园子里“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的“愿意”,好像这些植物有自己的想法,并后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可以体会到园子里的植物的“自由与自在”。园子里的植物都如此的自由了,更不用说这园子里的人——萧红了。祖父做什么,他她便做什么,而且祖父是在劳动,而她不但没有帮忙,反而还在帮倒忙,只为了自己开心就行,小萧红在这园子里享尽了快乐与自由,天真与烂漫,更难得的是,祖父对于小萧红所做的一切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还很耐心的为她讲解,再用一层眼光去看,小萧红在这园子里的自由也不是没有条件的,那就是祖父的宽容与耐心。而祖父对她的宽容与耐心正源于祖父对她的爱。沉浸在爱里面的孩子,什么不是快乐的?什么不是自由的呢?
文字的“童年味”来自于祖父的`宽容与爱。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8
这节课,我从介绍作者入手,先介绍作者萧红。有人说,萧红是一朵开在中国北方原野里的花,盛开在中国东北的农家院里,她从来不用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却越开越红,越开越旺盛。事实就是这样,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萧红就像她笔下那北方庭院里的花儿们一样,鲜明而热烈地开放,泼辣辣地,不娇贵,不做作,自由自在地开在阳光下。无论她地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她的笔写着她的字,大气的文字。
然后介绍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是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也就在写完后的一年,这个女子就从人世间消失了,只有31岁。在《呼兰河传》里,她用了许多的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
之后开始学习,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让孩子们发现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回想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之后开始本节课的学习之旅。共有三次读课文:第一次是浏览——祖父的园子给自己留下的初步印象(五彩缤纷、美丽、自由等),接着是第二次默读,带着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园子?找出文章的1,2段。孩子们先齐读,读过之后,脑子里会蹦出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园子?这是一个大花园,作者写花了吗?那花园里有没有花?通过这个问题,让孩子们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借助蜜蜂、蝴蝶来写花园里的花,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园子。
接下来出示“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太阳也不知道”这段话,请一位孩子来读。如果把这段话读成一句话呢,读成一个词语呢?自由。园子中哪些事物是“自由的”“一切都活了”的呢?你觉得这园子里自由的事物仅仅只有这些吗?引导孩子展开想象说话,用上“愿意……就……”作者是怎样把园子里的一切事物写得那样自由自在的?从表达上你有什么发现?由这个问题让孩子发现在这段话中,作者采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把这些动植物都写得这么自由呢?由这个问题,引出作者在这个园子里很自由。在这个自由得园子里,祖父和作者都做了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孩子们再次默读课文,圈出祖父和作者做得事情。明白作者在这个园子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作者之所以在这个园子里很自由,那都是因为她有一个爱她得祖父。
学到这里,关于课文的内容孩子们都已经理解了。那么写作方法呢?让孩子们仿照“倭瓜、黄瓜”的写法,写自己感受到的自由。再读读课题,这还是一个普通的园子吗?作者不仅仅怀念的是这个五彩缤纷,自由,快乐的园子,更怀念自己的那段拥有真情的童年岁月,怀念让自己感受到了爱的慈祥的祖父。
这节课的思路比较清晰,听,说,读,写都涵盖了,但是在读的方面,可以再深入一些,让孩子感悟园子的五彩缤纷,自由之后,可以让学生再读读,读处园子的五彩缤纷,样样都有,自由,快乐。还有就是再写这一块,提问了三个孩子,三个孩子不约而同都选择了“妈妈不在家的时候……”都写自己愿意看书就看书,愿意写作业就写作业……孩子们在说的时候,可以提醒重复的不说,这样孩子的思维可能会更发散。也可以就自己的提示,请三个孩子来说。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9
《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我们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走进了祖父的园子。孩子气十足的强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象的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的突出特点。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能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作者的表达方法,能指导学生抓住作者的语言特点,用心去领悟。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0
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家园是人类诗意的栖居地”。“祖父的园子”就是作家萧红精神的栖息地。《我和祖父的园子》讲述的是作者童年的故事, 那份在祖父的园子里随心所欲,想做什么便做什么的自由令人向往。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我试图在通过 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以此走近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感觉她和祖父的一段亲情。了解先辈的一段生活历史,初步感觉萧红语言文字的魅力,体 会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赞誉──“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在对教材的多次研读后,我们发现整篇课文的 第13自然段概括了主题。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快乐。教学时,我紧扣情感线索,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在朗朗的书声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 由和快乐。整节课以自由、快乐为线索,“四读”13自然段,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学生的认知得以升华:一读13自然段,初步感受园子里的一切是自由、快乐 的;二读13自然段,学生感知园子里的一切的快乐是因为我是快乐的,引导孩子们在字里行间中徜徉,感受“我”的快乐;三读13自然段,学生懂得了“我”的 快乐是因为有祖父的疼爱,重点品读对话,感悟浓浓的祖孙情;四读13自然段,体悟写作技巧,掌握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了解作者生平,升华对作者 的情感认识,感悟作者追寻精神家园的那份执著。
教学这堂课,我感觉思路是清晰的,教材的把握是准确的,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堂 上师生的思维激情碰撞,学生灵动、智慧的语言,声情并茂的朗读充分展示了我们东台实小孩子厚实的语文素养。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比较到位,开课的欢快,课尾的 伤感,感染着孩子。如果把这样一篇课文仅仅解读为自由、快乐,那肯定是片面的,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出作者对自由、快乐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资料的呈现显 得尤为重要。经过再三推敲,最终选择了课中的简短介绍,却字字给学生以引导和启示,因此学生的感悟是深刻的,也是水到渠成的。这堂课留给我很多的思考:一 切设计应由学情出发,并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要做作者的知音,真正走进作者的心,才能正确把握文本。面对丰富的课程资源,教者如何取舍、选择,从而让课程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到最优。教学中,一节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怎么去指导孩子们乐学乐思,并学有所获。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1
在教学祖父的园子时,我首先自己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专》有详细的了解了萧红的生平,对作者以及她的作品有了全面以及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这样更能让学生走进作品,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上课期间,不断穿插萧红的生平和她的一些作品,以及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刻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2
这是第二次教这篇文章,说实话,这篇文章给我的感觉是,写得很美,完全体现了一种儿童的心态,无拘无束,自由。读起来很美,可讲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初次教的时候,觉得没什么可讲,翻遍了很多教参、教案,仍然没有找到方向。于是就让学生读了读,这篇文章就结束了,可心里总觉得有点空空的。后来,有幸听了于永正讲这篇文章,我就特别留心听,发现了我自己的欠缺究竟在哪里,那就是对文本的解读,没有自己的思路,同时还不够开阔,经常性的被教学参考左右。于老师用3个问题和一个示范朗读就把这篇文章给整体解读了,而且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也很乐意学,在这样的过程中还训练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可谓一举多得。
第一个问题,初读课文,你看到什么了?生画下来,板书看到的这些,有没有同类的?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个问题,用心看,你又看到了什么?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祖父:宽容,慈祥
第三个问题,你从哪儿看出来这些的?
这次,第二次教这篇文章,我就仿照了于老师的方法来上课,发现学生的能力一点也不比其他学校的学生差,在老师这样的循循善诱下,他们不但积极性很高,而且概括能力,语言表达都很有空间。我想,我们在教材的解读上还得要多用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生动起来,活跃起来,也才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3
课文《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优秀发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主要写了“我”幼时和祖父在园子里自由生活的情景,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好奇、贪玩和幼稚。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文中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朴实、充满童趣,运用似人、排比,使语言整齐而优美。欣赏这样的文章,对于成人是勾起了那平常不太想的一大串童年趣事,而对于那些生活在城市中成长起来的小学生来说,就好像支野外踏青一样,体验了别样的生活,与自然好好地对了一次话。
教学名著,我的定位在通过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以此走近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感觉她和祖父的一段亲情,知道一篇名著《呼兰河传》,了解先辈的一段生活历史,初步感觉萧红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赞誉──“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教学时,我紧扣这情感线索,展开教学。
一、课题切入,走进园子,绽放心灵的自由
题目中最核心的词语是“园子”。是园子给了萧红自由欢乐、幸福的童年,是园子承载了祖父和萧红纯真、亲密而浓厚的亲情之美。作者萧红在二十九岁回忆故乡的园子时,仍备感亲切与温暖,那园子是她一生难以忘怀的最温馨的家。教学中我紧扣“园子”展开教学。课始,以“园子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为引子导入课堂教学,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萧红童年时代的那个动人的生活环境。学习第二自然段,重在体会园子的特点:大、样样都有,同时感觉作者对童年生活环境的怀念和喜爱之情。学习倒数第二自然段,重在感觉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感觉园子的活泼和灵动。通过学习,学生进入情境,趣味盎然。第二次学习倒数第二自然段,是在学习了祖孙俩在园中发生的趣事后,在学生完成了填空“这园子是。”后,情绪达到高潮,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再次读这一段,感觉另一番情致,是境由心生;他们会与作者共鸣,仿佛自己就成了园中的一朵花、一只虫、一只蝴蝶,情不自禁为萧红和祖父的这份纯真亲情而感动。如果说第一次学,是打开书本,自由的心灵绽放,那么,第二次学,则是合上书,心灵在自由中绽放。
二、趣事引路,走进童年,共沐自由的阳光
体会童真童趣的前提是明白萧红当时的年龄是四岁,只有以四五岁孩子的心灵去体察世界,才会体会那颗充满神秘的童心,才会与作者快乐共享,所以在学习三至十二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那些能反映童真童趣的句子,想像当时的情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自身感悟,谈谈理解。这一部分课文的内容很长,如何长文短教,我认为重在体会童趣,感觉小萧红快乐的心灵,感受祖孙两人深厚的、没有隔阂的亲情挚爱。这部分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可选择自己最觉得有趣的说。学生的体验和感悟都是个性化的,对于他们来说,体验和感悟的高低、深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就能提高思维品质。如果有共识也有异见,丰富多彩而又各圆其说,那就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三、赏读为全,实现诗化的语言与自由的情思和谐同构
本文的语言自然、率真、朴素,正如一个孩童最纯真的、口语化的语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学习语言为主。在教学方法上,着重以赏读、品读、美读为主,全面引导学生积累、感受、领悟课文的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根据课文内容实际,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悟出情,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第二自然段中着生感受作者用诗化的、平实的文字表达生活的写法。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前后要次序一致,除非是特别需要着重指出的,如文中的“蜂子”的动态。倒数第二自然段中,着重体会关联词、排比句的运用,体会作者把“鸟飞虫鸣”写得有声有色,植物也赋予了人的思想和感情,体会诗一般的语言。在品读赏读中,抓关键词语,如“活”“自由”“要……就……”“愿意……就……”“谎花”,切身体会萧红语言的优美整齐、文笔的活泼流畅。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语文课堂不能仅仅限于读懂内容、读出情感,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结尾如何开篇的,第二段一第数第二段都是直接描写园子的,但作者并没有把这两节作为开头和结尾。开篇写祖父,结尾写自己睡着了,都极富有诗意。课堂中引导学生体味萧红的语言时,始终围绕茅盾先生的评价:“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来展开教学,真正为学生打开一扇门,引领他们走向优秀文学作品,走进优美的文学殿堂。
四、借助网络,辅助升华,拓展自由的深刻内涵
对于开篇就从呼兰河中的祖父谈起,这一点学生在认识上是很有难度的。在走进园子,体会了萧红与祖父的那段感人的亲情之后,激起学生的强烈的需要,再去了解萧红的家庭、萧红的童年生活及萧红以后的人生经历,学生对作者如此眷恋故土与怀念祖父的认识会更深刻与明白。在突破这部分难点时,我借助网络媒体,一改以往课前先了解时代背景的学习策略,我制作了“走近萧红”的站,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更生动的学习环境、视野空间和阅读空间。通过上查阅资料,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充分激活学生身心,展开讨论,使学生在扩散阅读中拓展心空,并与作者进行时空的心灵对话,从而顺畅的解决以?夏训恪W娓负妥娓傅脑白邮窍艉煨牧橹形ㄒ晃屡的家园。这种学习方式也培养了学?“从文本到作家的生活、性格;从作家的生活、性格到文本。”这样一种探究的思考习惯和思维习惯,同时也渗透了正确的文学观、价值观。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4
这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课文中的语言富有孩子气,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再现出来了,学生读来感觉亲切,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课中,我补充了《呼兰河传》的一些节选部分,学生听了忍不住被文中那充满天真、幼稚的“我”的表现逗得哈哈大笑。笑过之后,我问:“你们为什么会笑,作者为什么会把你们逗乐。”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只是用真情实感去表现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所以会打动读者,那么我们读这类文章要带着感情去读,写文章也有怀着感情去写。
一、值得肯定的方面:
1、教学中把握住了重点:即引导学生自主读书,体会作者在祖父园子里自由快乐玩耍的情景。
2、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学生成了课堂上真正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新课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3、课前预习较为充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很扎实,对课文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
4、注重了新课导入的设计,通过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熟知的菜园子为新课学习做铺垫;后又通过介绍作者传奇的身世,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有待改进的方面:
1、教学环节的设计还不够紧凑,比如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太独立,实际是可以融在一起的。
2、第一环节用时过多,致使完成后边的任务显得很匆忙,出现拖堂的现象。
3、教学用语不够干净利落,语言激励性不强。
4、朗读的指导和对重点段落的朗读训练不够。
5、虽然有拓展,但由于时间不够实际没有拓展开。
6、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发言面少,显得拘谨。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5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篇课文以富有孩子气、且又带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语言,重点描述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读来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亲切、神往。
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不管什么文章,只要让学生充分朗读,不管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课堂上老师无须刻意提出许多问题让学生回答。因此,教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交流作者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扫清障碍,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感知,为后边的学习做铺垫。老师准备得很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讲练结合,对重难点、易错点的把握精准,讲解细致,环节紧凑,方法多样,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指导学生记笔记,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效果好。
再准备充分的课堂也会留有遗憾,本节课在字词的指导上,虽说易错字老师已经想方设法让孩子去识记,让孩子写,但还是没有教师亲自示范书写,学生跟着写一遍的效果好。直播时,电脑声音控制那块没调好,声音不稳定,有时声音小。
因此,针对本节课出现的问题,今后在准备直播课时,就要把这些问题给解决掉,备课时就要各方面因素都要考虑到,准备要更充分。教师在示范书写这方面要想方设法去克服困难,使学生学习更高效。做一项工作就要想法尽善尽美,我一定会不断地摸索不断实践,使自己的综合素质有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