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慕课学习的认知参与程度及体验效果研究论文(5篇范例)

时间:2019-10-31 11:2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对慕课学习的认知参与程度及体验效果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对慕课学习的认知参与程度及体验效果研究论文》。

第一篇:大学生对慕课学习的认知参与程度及体验效果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以合肥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 对其慕课学习经历、认知程度、认识途径、能力要求、动机、行为方式、学习体验等进行了调查, 通过数据分析, 得出大学生对慕课认知情况较高, 慕课学习动机以开拓视野, 顺应形势为主, 并就促进慕课在高校的应用与发展, 提出相关的问题与改善对策。

关键词:合肥师范学院;慕课;调查;

Abstract:Tak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Hefei Normal University as the object of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cognitive level, cognitive approach, ability requirement, motivation, behavior style and learning experience of the students.Through data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higher degree of cognition of MOC, motivated students to broaden their horizons, adapt to the situation, and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C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 relevant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Keyword:Hefei Normal University;MOOC;investigation;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许多新鲜的教学方式成为可能, 慕课(MOOC)学习即是其中之一[1]。慕课, 即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缩写为“MOOC”), 是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网络学习的平台[2]。其理论基础是基于连通主义和网络学习的开放教育学, 课程范围覆盖了科技学科、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 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方式。2012年出现了三个最知名的慕课平台, 分别是Coursera、Udacity和ed X[3]。MOOC在中国的兴起也是始于2012年, MOOC的快速兴起和广泛应用, 引发了教育领域的“一场风暴”[4]。慕课的出现和发展, 不仅为我国普通本科院校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 更为众多大学生带来了平等学习的机会[5]。为了了解大学生慕课学习现状, 本文以合肥师范学院为调查对象,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大学生对慕课学习的认知、参与程度、体验效果等情况。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合肥师范学院311名在校大学生。按照性别划分为女生223人, 男生88人;按照专业划分:人文类85人, 理工类48人, 经管类163人, 艺术类1人, 其他类14人;按照年级划分:大一5人, 大二106人, 大三194人, 大四6人。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2、调查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该问卷分为四个部分, 主要由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对慕课的认知情况、参与慕课学习情况以及慕课使用评价组成。总共发放问卷320份, 收回311份, 回收率97%。

2、调查结果分析

2.1、慕课认知情况

2.1.1、慕课学习经历丰富

通过调查发现, 11.58%的在校大学生没有学过慕课, 21.54%的大学生学过一门慕课, 22.51%的大学生学过两门慕课, 22.51%的在校大学生学过三门慕课, 21.86%的在校大学生学过三门以上的慕课。调查对象中将近有88.42%有慕课学习的经历, 数据表明大学生慕课学习经历丰富, 体现出较高的积极性。

2.1.2、慕课了解程度较高

在关于对慕课的了解程度的调查中, 认为自己非常了解慕课的占比4.82%, 认为自己了解慕课的占比33.44%, 感觉自己对慕课了解一般的占比51.77%, 认为自己不了解慕课的占比7.72%, 认为自己非常不了解慕课的仅占2.25%, 自2013年以来, 我国已经拥有中国大学MOOC平台、清华学堂在线平台、网易云课堂等多个慕课平台, 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慕课教育行列,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表明, 在我国高校日益重视慕课的环境下, 调查对象对慕课这种教育方式了解程度较高。

2.1.3、慕课了解途径主要是学校、老师、同学介绍

在了解慕课的众多途径中, 调查结果显示:学校、老师、同学是最主要途径, 89.39%的大学生对慕课认识来源于学校、老师、同学介绍, 网络推荐、电视报纸和其他途径占比均较低, 如图1所示。

图1 了解慕课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可见学校、老师、同学介绍在慕课推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高校引进慕课, 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 更有利于大学生找寻和获取优质网络学习资源, 拓宽了大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 促进了本科院校大学生的慕课学习。

2.1.4、慕课学习过程中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最重要

在对“学习慕课需要哪项最重要的能力”的调查中, 83.92%的大学生表示自我调节、自主学习的能力最重要。虽然慕课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在线教育产物, 在调查中, 仅有6.11%的大学生表示学习慕课中计算机操作能力最重要, 6.43%的大学生认为社交网络的使用能力最重要, 另外有3.54%的大学生认为其他能力最重要, 如表2可见。慕课作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方式, 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的特征, 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学习, 慕课学习过程中缺乏监督机制, 大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与控制, 并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任务及进度等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大学生认识到慕课学习中自控能力非常重要。

表2“学习慕课需要哪项最重要的能力”比例表

2.2、慕课学习情况

2.2.1、慕课学习动机以开拓视野、顺应形势为主

慕课凭借开放、优质的网络在线教育资源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掀起热潮, 在本次调查中, 36.98%的调查者出于好奇与尝试的目的选择慕课学习;36.66%的学生想要提高学习成绩而选择慕课;慕课包含全球知名大学的丰富的课程资源, 学习者可以免费或者以低廉的成本掌握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 其中78.46%的大学生表示因开拓视野、顺应形势而选择慕课学习;慕课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学习方式灵活多样, 30.55%的大学生想要回避传统课堂而选择慕课。(图2)

2.2.2、慕课日均学习时间低于两小时

从调查者每天用在慕课上学习时间来看, 48.87%的大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少于1小时, 其次, 44.37%的大学生每天用1到2个小时进行慕课学习, 学习2到3个小时人数占5.14%, 3个小时以上时间用于慕课学习的人数仅占1.61%。大学生慕课学习受主客观因素影响, 学习氛围不够, 缺乏系统的学习规划, 便会导致学习者实际学习时间骤减。

2.2.3、慕课学习中参与度低

通过调查发现, 高达82.64%的学生在慕课学习中不太活跃, 主要以观看课堂视频, 浏览信息为主, 16.4%的学生有点活跃, 可以经常发帖子参与讨论等, 仅有0.96%的学生在慕课学习中非常活跃, 经常积极表达个人观点。网络课程教学视频缺乏互动性, 大学生在慕课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浏览课程视频信息, 以完成观看任务为主, 缺乏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课程的讨论与意见的表达, 在慕课学习中参与度很低。

图2 选择慕课的动机是什么

图3 慕课学习的实用性与收获

2.3、慕课使用评价

2.3.1、慕课学习效用良好

参与调查的学生均对慕课学习的收获做出了选择, 认为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占46.95%, 知识学习的拓展占90.35%, 能力培养的提高占69.45%, 创新精神的培养占39.23%, 由此可知, 慕课学习能够提升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 是一项很好的网络学习选择。在对慕课网络课程的实用性调查中, 48.23%的学生认为慕课学习帮助很大, 36.66%的学生认为没有多大帮助, 15.11%的学生对慕课实用性不了解。调查显示, 慕课作为一种依托网络在线自主化学习的教育方式, 能够得到大学生们的积极支持与认同, 同时对提升学习者综合能力帮助很大, 如图3所示。

2.3.2、慕课学习满意度较高

慕课平台相关内容的设置与学生学习的体验感密切相关, 在对学生调查过程中, 对于慕课的课程安排, 16.72%的学生非常满意, 43.73%的学生比较满意, 36.98%的学生持一般态度, 2.57%的学生不满意慕课的课程安排;对慕课授课老师的评价中, 非常满意的占24.12%, 满意的占44.05%, 一般的占30.55%, 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各占0.64%;对慕课授课内容的评价中, 23.79%的学生认为很好, 43.73%的学生认为好, 31.19%的学生认为一般, 各有0.64%的学生认为不好和很不好。随着慕课在我国的不断发展, 慕课这种学习方式在大学生中接受度高, 多数学生持肯定态度, 其课程、授课老师和授课内容的安排均得到大学生的广泛好评。如图4所示。

图4 对慕课课程、老师、内容的满意度

3、结论

本次调查以合肥师范学院学生为例, 对大学生慕课学习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 研究发现大学生对慕课的认知情况处于较高水平, 参与慕课学习的人数较多, 对慕课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认为其具有丰富的优质课程资源, 学习时间灵活自由, 教学方式新颖, 并且能够开拓视野, 顺应形势要求, 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3.1、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慕课学习缺乏监督与约束, 师生互动性较低。

大学生在慕课学习中不太活跃, 与传统线下教学模式相比, 主要以观看课程、浏览信息为主, 且学习时间少、学习不专心。由于学习氛围不够, 参与互动很少, 多数学习者都是偶尔参与课程学习, 还有些学习者边学边玩。

3.1.2、慕课学习中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 缺乏实战性。

慕课仅能作为教学咨询传递的手段, 无法提供实际的师生教学沟通体验, 虽然课程平台安排有客服人员, 但是受到时间设置、学习者人数众多等因素的影响, 遇到问题时无法及时解决, 缺乏学习体验的完整性。

3.2、改善对策

3.2.1、建立健全慕课学习监督机制。

慕课能够加强高校交流, 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提高教学质量, 为更多大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为促进慕课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与发展, 线上慕课平台应完善防刷课技术, 增加学习阶段性打卡制度、学习提醒制度、互动监管制度等, 建立健全慕课学习线上监督机制。

3.2.2、学校加强对慕课学习的指导。

MOOC发展对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具有重大影响……但我们也不能夸大这种重要性。这种虚拟教育不是传统真实大学教育的替代品[6]。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与老师、同学直接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学习效果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应该鼓励慕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 引进慕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加强大学教师对慕课学习内容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许朝阳.大学生慕课学习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2]胡钦太, 林晓凡.面向社会教育的MOOCs应用模式及优化设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4(11):30-36.[3]李京杰.MOOC——一种新型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模式探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3(9):20.[4]高地.MOOC热的冷思考——国际上对MOOCs课程教学六大问题的审思[J].远程教育杂志, 2014(02):39-47.[5]李娇, 张博夫.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慕课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基于吉林省8所高校的调查[J].科教导刊(下旬), 2016(12):188-189.[6]申灵灵, 韩锡斌, 程建钢.“后MOOC时代”终极回归开放在线教育——2008-2014年国际文献研究特点分析与趋势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4(03):17-26.

第二篇:中国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调研报告及反思

中国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调研報告及反思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中文系2010级中文1班

课题组成员:李显龙 田宇 陈名扬 李丹

【内容摘要】本课题研究目标是,在全球化、多元化、民主化浪潮下,我国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如何,他们对待而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冲击下的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抱有如何的期望。课题组采用抽样定量的数据分析方法,结合当今社会前沿思潮,分析并批判我国大学生目前的传统文化接受状态,并作出了属于大家共同探讨的一些解决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 传统文化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社会思潮

一 课题解剖

目标与方法

课题初阶目标: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课题高阶目标:分析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的应用现状并作出分析与解决之道。对象和方法:中国在校大学生,此处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生为抽样调查对象。

课题的界定和理论假设

“文化”是符号,代表着共同的语言要素、行为要素、价值评价要素和心理认知要素。“传统文化”是历史共同体在长时段(布罗代尔)的社会综合发展(饮食起居、居住条件、气候风土、婚丧人伦、宗教仪式、权利语言等)下阶段呈现,是可以长期保留并辩证进步(层累效应),是长期影响共同体存在和体验方式。也可发生断层(突变)。如果我们再一次确证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下的逐日衰退,再一次确证了资本主义现代主义后工业文明下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紊乱的体系存在,那么我们就应该给出再一次确证性的技术机制和文化心理层面的建设与自主行动意见,以达到预防、解除或减轻忧患,营造新型危机共同话语的作用,保证最后一根稻草的遗存。

二、课题背景和进阶意义

课程背景简述

哲学背景现代主义所代表的技术理性、权利机制令世界多是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压抑之中,出卖剩余价值的大多数成为“单向度的人”。而在后现代解构主义对宏观叙事的全面反动下,元话语的丧失,导致的团体的缩小与话语交流的障碍,越来越令这个多元的世间困惑。政治背景作为全球第二经济总值的中国,面临着在全球化、多元化、民主化世界大潮中如何界定自己身份的问题。

社会背景作为传统民族国家的公民,特别是代表着国家主治人群更新的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当在如此的世界发展趋势中如何界定自己的身份?

文化背景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的文化的认知与行效在技术生活现代化的世间是如何一个情况,以及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课题进阶意义

当代哲学思想界语言学和文化转向;当代历史学界受年鉴学派影响更加关注长时段下的社会生活(社会史研究)和历史的文学性(阐释);当代文学界受波德莱尔、乔伊斯、卡夫卡、索绪尔、萨特、罗兰·巴特、德里达、利奥塔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葛兰西、F·詹姆逊、萨义德影响下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影响。

人文社会科学在当代的转向和目前的研究状况,反映了自工业革命来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1社会文化的重大变迁(从保守向多元开放)2人的存在危机:自二战来伦理道德统一规范和价值评价准则的丧失(宗教语言落寞,政治话语的团体性)导致的人的行为的自主性(对犹太人的屠杀,中日战争,性道德的共产,南北国家的差距,PX事件)。

在了解目前全球学生和我国学生总态的直观和理论层面的基础上(前辈的研究和经验),我们小组以第一师范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通过实证主义的数据的量化的方法,对传统文化在而今还遗存着多少影响,我们还应不应该加强传统文化,如何提升我们的文化意识,在技术层面和心理层面、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如何加强自主体用做出思考。

三、课题研究设计与实施(调查阶段)

制作调查问卷200份,分发各年级(大一至大三)各系部(中文系、教科系、外语系、数学系、音乐系、美术系、体育系、信工部、思政部),然后收集整理数据(收回171张问卷),并作出了如下分析结果。

调研数据结果和分析如下:

●数据

1性别:21人为男生,其余150人为女生。因为一师男女分布问题,所以可能会存在调查误差(那么请忽视之)。

▲分析:比例大概与吾校男女比例接近。在吾校有一定代表。

●数据

2所在年级:91人为大一,30人为大二,50人为大三。

▲分析:限制于调查对象的选择,大一和大三占主导。

●数据

3专业类别:理科类30人,文科类120人,21人为艺术类。

▲分析:比例基本符合吾校学科分类。

●数据

4家庭所在地:城市77人,乡镇28人,农村66人。

▲分析:比例可能倾向城镇,可能与我校实际有些出入。

●数据

5对传统文化了解多少:

A 很少49人B 了解一点78人C很多6人D 模模糊糊38人。

▲分析:从此点看出,对于传统文化,大多数同学还是了解的,但是也存在严重的极差性,即另外一面来说,也有87名同学对传统文化表示模糊或很少。那么,我们文化传承上是否出了问题了呢?让我们接下来看。

●数据6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作用:

A 有很大的促进作用85B一般般37C 可有可无5D 有消极作用44E 其他 0

▲分析:将近过半的同学肯定传统文化,但也竟有37位同学表示一般般,而且44名认为有

消极作用,还有5名同学大胆表露了其对于传统文化可有可无的看法。不得不令人幽思。请继续。

●数据7

四大名著阅读情况:

A 只读过一部46B读过两部69C 读过三部7D都读过12E都没读过37

▲分析:很庆幸的是有12位同学都读过四部名著,只有37名同学都没读过,那么也是呈现很严重的“极差”(即分化严重)局面。

●数据8

是否有必要学习国学:

A应该84B 不应该0C 没必要0D 不清楚87

▲分析: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应该的同学84名,不清楚的同学居然有87位,真是让人难以相信这是真实的啊!

●数据9

傣族传统节日回答正确率100℅

▲分析:对于傣族节日而言,看来旅游宣传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数据10

京剧历史正确率21℅

▲分析:从此项结果我们认为,京剧的普及率实在是低呀,我们认为,京剧若是作为真正的国粹,恐怕还有很长一段宣传推广的道路(似乎成为了特殊一部分群体的爱好?)。●数据11

中国节日回答正确率56℅

▲分析:对于传统节日的分析,我们认为,由于清明节、端午节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节日认知、认同,但由于多元化及传统形式的缺乏(古艺人的数量等),故还是很尖锐的矛盾。

●数据1

2是否有民族传统的文化生活:

A还有一些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57

B全球化大环境下,华夏传统即将遗失9

1C说不清23D 其他

▲分析:这个结果又道出了大家的真实想法,大多数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快完了,但也有近60名廉洁清正之士表达了坚决捍卫传统文化之决心。

●数据1

3百花王正确回答律34℅

▲分析:相比较日本有其独立之国花“櫻”,我国并未有真正统一之国花,以至于同学们都找不到“国家象征”。(问题实在是严重呀)

●数据1

4“耄”年龄指涉正确回答率45℅

▲分析:说明了国学教育在中学的一定程度的落后性。另外,根据最近热门讨论的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问题,实在是让吾人中文学子汗颜背痛呀!

●数据1

5对传统文化未来:

A 很乐观12B比较乐观6C 不乐观98D 不清楚55

▲分析:再一次验证了我们的全球视野的分析,受到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冲击下的我国当代大学生(代表着绝大多数群体了),已经“觉悟”到了传统文化的危机意识。大多数人并不是想要全盘西化,在他们的内心也种着祖辈文化的光明,可是由于自然的破坏,为物质金钱的洗脑,以及对于宗教的误判,可惜呀可惜呀。故,吾等调研小组认为,传统文化,保还是不保,决战在此夕!

四、调研数据问题说明

由于性别比例失衡,而且2受团体精英程度话语视野分化影响,不能与各高校参看,仅代表我校情况,似不能代表全国大学生情况。而且3还存在民族问题,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非汉化民族存在差异,如藏族、维吾尔(以西南民族和西北民族为主),我校不在西藏和新疆等非非汉化地区招生,故不存在此调研落差(客观分析结果)。

我们也不能确定我们所调研的对象是否代表了知识水平各个层次的同学,因为受到地域、家庭和学业成绩影响,也会造成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重大差异。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农村和城镇比例还算差异不太大(程度不好界定),但对于同学知识层次的选择,无法控制此项目(技术难度较大),故此抽样的定量的调研具有高度模糊性。

即使如此,我们的数据也可以说明一部分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五、调研后的集体反思

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苑举正教授2013年4月19日在湖师大讲演提到当代社会四大危机:政治危机:误解公民意识而导致泛政治道德体制。社会危机:缺乏社会福利理想所导致的虚无个人主义危机。经济危机:沉溺于追求不断成长所导致的数字的盲目危机。文化危机:迷惘于外来文化所导致的丧失主体危机。

无一不验证我们小组所做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调研之结果。虚无个人主义的危机,盲目的自信与自信的丧失,主体的危机与极端的客观化(标准化),都是我们心灵和人生发展的杀手呀。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程恩富同志在《正确对待七大思潮,自主创新社会科学》中罗列出目前我国存在的七种社会思想类型,分别是1新自由主义、2民主社会主义、3新左派、4折衷马克思主义、5传统马克思主义、6复古主义和7创新马克思主义。

根据此项分析,我们应当结合复古主义的有力因子,以防备各种社会思潮的全面侵略。

本小组认为,作为炎黄子孙的吾侪同窗是应该继承我们共同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背离之、唾弃之、忽视漠视之。

痛心的是,一路走来总会看到许多触目惊心的调研结果,还有很多表面上光鲜而内在特别伪劣的现代建筑,这些都是跟目前的世界危机很大的关系。这也是不得已的现象,国家的现代化、全球的一体化也是必然的趋势吧。可就算是必然,面对这悠久历史酝酿的传统文化,也希望能用尊重祖辈的感恩态度去开发。站在老鹰飞翔、各种昆虫生息、四季风光和人们生活协调的祖国土地上,难道不该更谦虚地建设未来吗?我们不禁感到忧心与愤怒。

作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全球危机影响下的我们也是可爱可怜的,泛政治话语全领域监控媒体下自主运行的我们,并不是完全的自觉(《云图》)。受价值认同危机影响下的我们被强制性地设置在社会与学术研究的某一个领域(一切行业的专业化)。那么虚无主义的我们(《白象似的群山》),在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的境遇下,如何把握跨国界的文化传播(传播素材:影音和新闻语,心理期待与反叛意识),如何处理国际意识(INTERNATIONAL VIEW)和民族意识(NATIONALISM)的冲突呢?如何在如此复杂多元的境遇下解决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主义的肆虐”(孙正聿教授语)呢?如何在没有统一知识场,众声喧哗(巴赫金),严刻的交往理性(哈贝马斯)和“解魅”的影响下,重新把握神圣的传统要义,复归文化内心和自由世界的绝妙交响呢?

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各界分析,我们有以下几条建议:

对于我们自己:

●正确对待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危机,疏明去蔽寻找内心的真我,而寻找真我的最佳途径就是回到古典的中国!

“后现代主义的是处于问题的最后部分,而不是解决办法的最后部分。”(伊格尔顿)

“万物由它产生,也必复归于它,都是按照必然性;因为按照时间的程序,它们必受到惩罚并且为其不正义而受审判。”(阿那克西曼德)

●认清目前传统文化与现代主义的交锋特征,平常心看待世界斗争,吸收古哲智慧,为了理想和兴趣而工作、学习。

对于国家社会:

●重新创造社会公共道德话语平台,积极发挥民主集中制的结合优势,改正执政坏脾气,回归仁政。

●社会媒介的传统文化符号的引导扩充,加强支持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支持传统技人的行业化,重新规划语汇建构。

●利用传统文化节日,扩充神圣仪式的文化作用,引导社会传统价值自信和互相尊重。●正确对待宗教问题,数立国家神圣意识,梳理建构民族象征符号。

● 精心基础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评判语系的选择,注重传统文化的修身作用。

最后引用钱穆先生一段以做结尾:

“今日者,清社虽屋,厉阶未去,言政则一以西国为准绳,不问其与我国情政俗相洽否也。扞格而难通,则激而主「全盘西化」,以尽变故常为快。至于风俗之流失,人心之陷溺,官方士习之日污日下,则以为自古而固然,不以厝怀。言学则仍守故纸丛碎为博实。苟有唱风教、崇师化、辨心术、核人才,不忘我故以求通之人伦政事,持论稍稍近宋明,则侧目却步,指为非类,其不诋诃而揶揄之,为贤矣!”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参考资料】

1赵一凡《西方文论讲稿续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方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3【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商务印书馆。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学习策略对小学数学差生认知灵活性的促进研究教育论文

〔摘要〕通过传授小学数学差生具体的数学学习策略,考察学习策略是否会促进其认知灵活性。结果发现:

(1)实验组前测和后测中使用学习策略的人数差异极其显著,被试掌握了具体的学习策略;

(2)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认知灵活性前测差异不显著,后测差异极其显著,后测中实验组任务转换反应时显著低于控制组。研究结果表明,小学数学差生通过掌握学习策略,其认知灵活性有显著的提高。

〔关键词〕学习策略;数学差生;认知灵活性

一、问题提出

认知灵活性是指顺应改变的情境而转换到另一种思想或行为,以符合新情境需要的能力。也就是在面临改变的情境时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认知灵活性可以使我们的反应适合当前任务的需要,使个体在某个特定的任务情境下产生最优的反应[1]。认知灵活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许多研究表明,对于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业成绩不同的个体其认知灵活性存在差异。研究表明,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从加法转换到减法,以及类似的心理定势转换方面存在困难[2]。李美华等[3]的研究结果表明,认知灵活性与数学成绩关系相当大,而与语文成绩的关系稍弱,数学学业成绩差的学生其认知灵活性较低。司徒年好(Rebecca Szeto)的研究发现,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成绩差的儿童的数学成绩和基础算术技能差[4]。认知灵活性差的儿童,总是固守过去原有的知识框架,不能将新知识同化、顺应,只要知识背景稍有变动就不能解决问题,知识的迁移能力弱,并且反复犯同样的错误[5]。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法的总和[6]。科比(Kirby)把学习策略分为微观策略与宏观策略两种,前者更多地涉及到特殊的知识与技能,与认知执行过程关系更密切,后者应用范围较广,更多地涉及到情感与动机因素[7]。史耀芳提出学习策略由情感策略、学习方法、认知策略等组成[8]。研究者普遍认同学习策略应是操作成份、情态成份、元认知成份几个基本因素的有机统一。但是在以往研究中很少将情感策略考虑在内。学习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而且不同的学习策略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9]。何进军等对10~14岁学习困难生与学习优秀生的认知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这两类学生在认知策略的掌握与应用上差异极为显著[10]。刘电芝等的研究发现[11],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应用题的学习策略训练后,被试的记忆刷新和注意转移发生了显著性的改变。学习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能在知识背景变化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学习策略特别是学科学习策略的学习与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认知灵活性和策略学习都是高级的认知功能,已有研究表明,策略训练会使被试的注意转换能力发生显著改变[11],而注意转换则是认知灵活性的一种研究范式,这说明策略的训练或学习有助于学生认知灵活性的提高,不过目前探讨学习策略和认知灵活性之间关系的研究非常少。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高效率的学习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认知灵活性在学习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将探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认知灵活性,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儿童的认知策略有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其中从小学升入初中是认知策略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12]。以往研究很少有针对学业成绩较差学生的认知灵活性干预研究,因此,本研究选取数学学业成绩较差的小学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由于大部分小学高年级数学差生在应用题的学习中存在困难,其中主要原因是学习策略的匮乏,同时近年来的认知发展理论反复强调认知加工、认知发展领域特殊性和情境性,而应用题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因此,本研究选取应用题为实验材料,旨在培养数学学业成绩较差学生的应用题解决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某小学六年级班级里选取数学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期末成绩排名在年级后40名),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控制组。每组为20人,被试的平均年龄为12.5岁。

(二)研究工具

利用E-Prime软件编写实验程序;应用题前测和后测问卷(难度相等);学习策略干预材料;口语报告记录表。

(三)研究过程

1.认知灵活性前测

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被试进行认知灵活性的前测,具体程序为:被试进入实验室,在一台14.0的笔记本电脑屏幕前坐好。呈现指导语:“请你认真观看出现在屏幕上的数字,如果在屏幕上方出现数字,则按颜色判断,红色按 “↑”,绿色按 “↓”。如果在屏幕下方出现数字,则按特点判断,奇数按 “←”,偶数按“→”。”被试明白后点击任意键进入下一程序。出现十字注视点,呈现时间为1000ms,刺激呈现,刺激为呈现在屏幕上方或下方的不同颜色的数字,被试按键作出反应后,自动出现黑屏。被试明白后点击任意键进入下一程序。出现十字注视点,呈现时间为1000ms,刺激呈现,刺激为呈现在屏幕上方或下方的不同颜色的数字,被试按键作出反应后,自动出现黑屏,实验中对被试的反应不作反馈。此为第一个trail,如此继续从注视点到下一个trail之间一共有15个trail,第16~30个trail数字呈现在屏幕下方。第31~45个trail数字呈现在屏幕上方,第46~55个trail数字呈现在屏幕下方。实验结果采取每次转换前的5个trail和转换后的5个trail的反应时进行分析。

2.应用题前测和口语报告记录(略)

3.干预阶段

对实验组被试进行每周两课时、一共10课时的应用题解题策略干预,一个课时为一小时,每个策略的学习时间是两课时。具体的学习策略有以下五种:等量关系策略,即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把相等的数量用不同的式子表示出来;列方程策略,将问题的未知部分假设为X,建立关于X的方程,从而解出未知数,再将求知数代入原题,检查答案是否正确;转化策略,通过将已知条件等价变形,把复杂、新颖的问题变成简单、熟悉的问题,从而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画图策略,把题中的数量关系用线段或图形描述出来,使题中的数量关系形象直观,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单位“1”可表示由若干个相同计数组成的整体,单位“1”策略是在解题时将未知的总体假设为“1”,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方法。以上五种学习策略是通过参照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材和相关资料,并请教了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小学数学教师得出的。在学习策略培养的教学过程的同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让学生有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学习的愉悦感;发现和培养数学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梯度习题。控制组学生正常参与学校活动。

4.应用题后测阶段

对实验组被试进行应用题后测,采用口语报告表统计其策略使用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对其策略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检查策略干预有无显著的效果。

5.认知灵活性后侧

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被试进行认知灵活性的后测,实验程序同前测相同。

三、结果与分析

实验的所有结果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干预实验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共有40名学生。每组被试都进行了前测和后测,前测和后测试卷分别有10道应用题,每两道题测一种策略。五种策略分别为等量关系策略、列方程策略、转化策略、画图策略和单位“1”策略。

采用SPSS11.5对干预前后运用策略的人数进行卡方检验,得出X2=39.696,p ﹤0.001。表明经过实验干预,运用策略的人数明显增加。

(二)认知灵活性前测、后测比较研究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前测进行比较,t =0.368, p ﹥0.05,表明两组的前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用同样的方法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后测进行比较,t =3.270, p ﹤0.01,差异极其显著(见表2)。同时,对实验组的前测数据和后测数据进行相关样本t检验,结果为t =2.929,p ﹤0.05,达到显著水平,表明一个多月的数学策略干预训练提高了六年级学生任务转换的成绩,促进了其认知灵活性的发展。

表2 实验组和控制组认知灵活性的前、后测比较

注: * p<0.05,** p<0.01。

四、讨论

(一)具体学习策略的掌握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对实验组前测和后测使用各种策略的人数进行卡方检验,发现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后测使用策略的人数要显著多于前测使用策略的人数,表明解题策略的干预是有效的,被试运用解题策略的能力有显著的提高。已有研究表明,不结合具体学科知识的策略训练研究,学生很难将学到的策略知识应用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对学科成绩的提高帮助也很小。数学认知能力是个体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数学学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探讨小学生数学认知策略的掌握与学习有助于了解个体整个认知策略的发展。同时小学数学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学习的分化点,大部分数学差生都不会解答应用题。因此我们在小学生具体的数学学科学习中,结合具体的学习策略来进行训练,并选择数学应用题为策略训练材料。研究结果也表明:被试掌握了应用题解题过程中要用到的五种策略,能在不同的应用题中有效应用各种策略,而且能将策略知识迁移到不同的应用题中;在学习过程中,被试对数学应用题的学习兴趣也有明显的提高,在上课前能主动搜集不同的应用题来学习。这表明学习策略的学习是有效的。

(二)学习策略对认知灵活性的促进作用

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认知灵活性的测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认知灵活性前测差异不显著,后测差异极其显著;实验组认知灵活性前测和后测差异显著。表明实验干预变量,即学习策略对实验组的认知灵活性产生了显著影响。数学认知和执行功能都属于认知范畴,从理论上来讲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内在心理成分和生理基础,这些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之间的交互作用使执行功能与数学认知之间可能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13]。在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体现了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同时对数学认知能力的训练也会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陈英和等对执行功能与算术认知策略执行之间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策略转换能力强的儿童与在初始概念形成上所需次数较多的儿童相比,算术策略的执行正确率都更高[14]。经过学习策略干预后,实验组的认知灵活性反应时明显减少。这一结果与刘电芝等的研究发现一致,即小学五年级学生应用题的学习策略训练后,被试注意转移发生了显著性的改变。而本研究选取的对象是六年级学生,平均年龄为12.5岁。因为小学升入初中是认知策略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针对学习策略匮乏、数学学业成绩较差的六年级学生来说,学习策略无疑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而实验结果也表明学习策略的干预是有效的。根据以往研究,12岁是个体认知灵活性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年龄阶段应通过学习策略的干预来培养其认知灵活性,共同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并且针对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增加他们在学科学习中积极的情感体验,来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强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实验结果也证实,在六年级这个关键的年龄阶段,采用合理的学习策略来培养儿童的认知灵活性是有效的,本研究也为今后的素质教育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和理论依据。有助于我们为教育者进行学科教学制定教学方案,并为其提供心理学理论支持和指导。

五、结论

(一)通过对口语记录表策略使用人数的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学习策略使用人数前测和后测差异极其显著,后测中各种策略使用的人数有明显的增加,表明策略的干预是有效的,被试有效地掌握了应用题解题过程的五种具体策略。

(二)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认知灵活性的测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和控制组认知灵活性前测差异不显著,后测差异极其显著;后测中实验组任务转换反应时显著低于控制组,实验组认知灵活性前测和后测差异显著;后测中任务转换反应时显著低于前测,表明经过实验干预后,被试认知灵活性能力有显著提高。

注释及参考文献:

[1] Hill E L.Evaluating the theory of executive dysfunction in autism.Developmental Review,2004,24:89~233.[2] Rourke B P.Arithmetic disabilities,specific and otherwise:A neuro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1993,26:214~226.[3] 李美华,沈德立,白学军.不同学业成绩类型学生的认知灵活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91~193.[4] Rebecca B,Gaia S.Executive Functioning as a Predictor of Children’s Mathematics Ability:Inhibition,Switching,and Working.Developmental Neuropsychology,2001,19(3):273~293.[5] 李美华,沈德立,白学军.不同年级学生认知灵活性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8):80~86.[6]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00~201.[7] 郝慧颖.小学数困生应用题学习策略的特点及干预研究[D].硕士论文.太原:山西大学,2007.[8] 史耀芳.浅论学习策略[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3):55~58.[9] Cepeda N J,Pashler H,Vue E,etal.Distributed practice in verbal recall tasks:A review and quantitative synthesis.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6,132(3):354~380.[10] 何进军.10~14岁优差生的认知策略及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1996,(3):189~190.[11] 何华,李凌云,刘电芝.小学五年级儿童执行功能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2):353~355.[12] 何进军.西方心理学关于学习策略研究的进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1):19~23.[13] 魏勇刚,庞丽娟,夏婧.执行功能与儿童数学认知[J].心理科学,2008,31(3):652~653.[14] 陈英和,王明怡.儿童执行功能与算术认知策略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9,32(1):34~37.

下载大学生对慕课学习的认知参与程度及体验效果研究论文(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对慕课学习的认知参与程度及体验效果研究论文(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