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译赏析(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21-02-23 12:4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译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一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译赏析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⑴

城阙辅三秦⑵,风烟望五津⑶。

与君离别意⑷,同宦游人⑸。

海内存知己⑹,天涯若比邻⑺。

无为在歧路⑻,儿女共沾巾⑼。

注释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倒装句,意思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⑷君:对人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挥泪告别。

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创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在长安时候写。“少府”,唐朝对县尉通称。姓杜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赏析

此诗送别诗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情景,尾联点出“送”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志向、豁达情趣和旷达胸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皇宫前面望楼。“城阙”,指唐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送别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杜少府要去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形势和风貌。送别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五津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视力所及,用想象眼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

“与君离别意,同宦游人”。彼此离别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规定,却有其独到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永恒,无所不在,所抒发情感乐观豁达。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不朽名句。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一句话,意思:“在这即将分手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对朋友叮咛,也自己情怀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结尾,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却要拖一个尾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译赏析2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古诗简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抑扬顿挫,壮阔谨严,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该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翻译/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注释

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赏析/鉴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同时写出了作者对好友的不舍之情。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该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第二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注释:

城阙(què)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huàn)游人。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同:一作“俱”。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在歧(qí)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无须、不必。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赏析: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请别在分手的岔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译文二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译文三

雄伟的长安城有辅佐的三秦,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都是离家在外做官之人。只要四海之内有一知己朋友,纵使远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邻。不要因为我们就要离别两地,就像普通儿女一样泪湿衣襟。

译文四

(即将告别)由三秦环绕护卫着的都城长安,(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我)同您(此时)都怀有惜别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离乡在外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朋友,(即使)远隔万里(也)如近在咫 尺。

译文五

三秦护卫着长安,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茫。我和你在离别时都有惜别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出外做官的人。只要全国各地都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像近邻。不必在告别的地方,像普通儿女一样挥泪告别。

注释

1、少府:官名

2、之:到、往

3、蜀州:现四川崇州

4、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5、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6、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

7、宦(huàn)游:出外做官。

8、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9、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10、无为:无须、不必。

11、比邻:并邻,近邻。

12、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13、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创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赏析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第一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作诗,往往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万山于几席,览千春于瞬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这首诗运用这种手法,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是不相同的。

第二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这两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比较疏散。这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也有其独到的妙处。开头如千尺悬瀑,从云端奔泻而下,接着便落入深潭,潺潺流来,飞韵清远,形成了一个大的起伏、一个强的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三句

再接下去,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气象阔达,志趣高远,表现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第四句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有的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这首诗是采用第二种手法结尾的。欣赏古代诗歌,特别是象五律这样既严整又短小的诗歌,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还要领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顿挫、腾跃,变化和发展。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如此。

总述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初唐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王朝的开端。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高峰。延续二百年左右的诗歌的大革新、大发展是以初唐为滥觞的。王、杨、卢、骆等当时的诗坛健将是较早出现的开拓者。首先,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杨炯说,王勃“尝以龙朔初岁,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可见他是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病,提倡刚健的诗风的。就拿王勃的这首诗来说,该诗一洗绮丽之习,质朴雄浑,横溢奔放,曾使那时的读者耳目一新。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其次,他们对新诗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以五言律诗为例,这种在唐代逐渐成熟和盛行起来的新诗体,在王勃等人的笔下已经开始尝试和形成了。王勃的这首诗,就是二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再读一读王、孟的五律,进而读一读李,杜的五律,就会发现这种新诗体在有唐一代的发展如大江奔流,一脉相承,而越往前去波澜越壮阔。

中心思想

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体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⑴

城阙辅三秦⑵,风烟望五津⑶。

与君离别意⑷,同宦游人⑸。

海内存知己⑹,天涯若比邻⑺。

无为在歧路⑻,儿女共沾巾⑼。

注释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倒装句,意思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⑷君:对人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挥泪告别。

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创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在长安时候写。“少府”,唐朝对县尉通称。姓杜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赏析

此诗送别诗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情景,尾联点出“送”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志向、豁达情趣和旷达胸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皇宫前面望楼。“城阙”,指唐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送别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杜少府要去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形势和风貌。送别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五津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视力所及,用想象眼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

“与君离别意,同宦游人”。彼此离别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规定,却有其独到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永恒,无所不在,所抒发情感乐观豁达。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不朽名句。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一句话,意思:“在这即将分手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对朋友叮咛,也自己情怀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结尾,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却要拖一个尾声。

第三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请别在分手的岔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译文二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译文三

雄伟的长安城有辅佐的三秦,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都是离家在外做官之人。只要四海之内有一知己朋友,纵使远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邻。不要因为我们就要离别两地,就像普通儿女一样泪湿衣襟。

译文四

(即将告别)由三秦环绕护卫着的都城长安,(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我)同您(此时)都怀有惜别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离乡在外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朋友,(即使)远隔万里(也)如近在咫 尺。

译文五

三秦护卫着长安,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茫。我和你在离别时都有惜别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出外做官的人。只要全国各地都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像近邻。不必在告别的地方,像普通儿女一样挥泪告别。

注释

1、少府:官名

2、之:到、往

3、蜀州:现四川崇州

4、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5、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6、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

7、宦(huàn)游:出外做官。

8、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9、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10、无为:无须、不必。

11、比邻:并邻,近邻。

12、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13、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创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赏析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第一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作诗,往往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万山于几席,览千春于瞬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这首诗运用这种手法,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是不相同的。

第二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这两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比较疏散。这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也有其独到的妙处。开头如千尺悬瀑,从云端奔泻而下,接着便落入深潭,潺潺流来,飞韵清远,形成了一个大的起伏、一个强的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三句

再接下去,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气象阔达,志趣高远,表现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第四句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有的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这首诗是采用第二种手法结尾的`。欣赏古代诗歌,特别是象五律这样既严整又短小的诗歌,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还要领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顿挫、腾跃,变化和发展。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如此。

总述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初唐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王朝的开端。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高峰。延续二百年左右的诗歌的大革新、大发展是以初唐为滥觞的。王、杨、卢、骆等当时的诗坛健将是较早出现的开拓者。首先,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杨炯说,王勃“尝以龙朔初岁,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可见他是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病,提倡刚健的诗风的。就拿王勃的这首诗来说,该诗一洗绮丽之习,质朴雄浑,横溢奔放,曾使那时的读者耳目一新。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其次,他们对新诗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以五言律诗为例,这种在唐代逐渐成熟和盛行起来的新诗体,在王勃等人的笔下已经开始尝试和形成了。王勃的这首诗,就是二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再读一读王、孟的五律,进而读一读李,杜的五律,就会发现这种新诗体在有唐一代的发展如大江奔流,一脉相承,而越往前去波澜越壮阔。

中心思想

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体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赏析: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名家点评

明代顾璘《批点唐音》:读《送卢主簿》并《白下驿》及此诗,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

明代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苍然率然,多少感慨,说无为愁,我始欲愁。

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顾华玉曰:多少叹息,不见愁语。胡元瑞曰:唐初五言律唯王勃《送薛华》及此诗,终篇不着景物而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此是高调,读之不觉其高,以气厚故。

明代锺惺、谭元春《唐诗归》:此等作,取其气完而不碎,真律成之始也。其工拙自不必论,然诗文有创有修,不可靠定此一派,不复求变也。

清代黄白山《唐诗矩》:前后两截格。前二句实,后六句悉虚,恐笔力不到则易疏弱,此体固不足多尚。

清代孙洙《唐诗三百首》:陈婉俊补注云: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

清代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此等诗气格浑成,不以景物取妍,具初唐之风骨。

清代张锡麟《唐诗近体》:前四句言宦游中作别,后四句翻出达见,语意迥不犹人,洒脱超诣,初唐风格。

清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吴北江曰:壮阔精整(首二句下)。又曰:凭空挺起,是大家笔力(“海内”二句下)。姚曰:用陈思《赠白马王彪》诗意,实自浑转。

清代俞陛云《诗境浅说》:一气贯注,如娓娓清谈,极行云流水之妙。大凡作律诗,忌支节横断,唐人律诗,无不气脉流通。此诗尤显。作七律亦然。

清代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先生曰:通首质序,未免起率易之嫌。顾尔时开拓此境,声情婉上,正是绝尘处。陈伯玉之近调,高达夫之先驱也。五六直作腐语,气旺笔婉,不同学究。结强言耳,黯然之意,弥复神伤。

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文《滕王阁序》颇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第四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唐代〕

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翻译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注释

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同:一作“俱”。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沾手巾,形容落泪之多。

赏析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创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于王勃在长安时期。“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第五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注释:

城阙(què)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huàn)游人。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同:一作“俱”。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在歧(qí)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无须、不必。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赏析: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⑴

城阙辅三秦⑵,风烟望五津⑶。

与君离别意⑷,同宦游人⑸。

海内存知己⑹,天涯若比邻⑺。

无为在歧路⑻,儿女共沾巾⑼。

注释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倒装句,意思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⑷君:对人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挥泪告别。

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创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在长安时候写。“少府”,唐朝对县尉通称。姓杜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赏析

此诗送别诗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情景,尾联点出“送”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志向、豁达情趣和旷达胸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皇宫前面望楼。“城阙”,指唐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送别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杜少府要去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形势和风貌。送别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五津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视力所及,用想象眼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

“与君离别意,同宦游人”。彼此离别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规定,却有其独到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永恒,无所不在,所抒发情感乐观豁达。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不朽名句。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一句话,意思:“在这即将分手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对朋友叮咛,也自己情怀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结尾,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却要拖一个尾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翻译:

译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请别在分手的岔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译文二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译文三

雄伟的长安城有辅佐的三秦,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都是离家在外做官之人。只要四海之内有一知己朋友,纵使远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邻。不要因为我们就要离别两地,就像普通儿女一样泪湿衣襟。

译文四

(即将告别)由三秦环绕护卫着的都城长安,(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我)同您(此时)都怀有惜别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离乡在外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朋友,(即使)远隔万里(也)如近在咫尺。

译文五

三秦护卫着长安,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茫。我和你在离别时都有惜别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出外做官的人。只要全国各地都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像近邻。不必在告别的地方,像普通儿女一样挥泪告别。

注释:

1、少府:官名

2、之:到、往

3、蜀州:现四川崇州

4、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5、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6、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

7、宦(huàn)游:出外做官。

8、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9、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10、无为:无须、不必。

11、比邻:并邻,近邻。

12、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下载《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译赏析(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译赏析(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本站推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⑴城阙辅三秦⑵,风烟望五津⑶。与君离别意⑷,同宦游人⑸。海内存知己⑹,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样例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原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翻译:译文一古代三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模板 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读后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读后感三(5)班 钱佑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其中又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读后感。还是先回忆一下这首诗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注释,赏析(大全5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注释,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 朝代:唐朝原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翻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共5则范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4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⑴城阙辅三秦⑵,风烟望五津⑶。与君离别意⑷,同宦游人⑸。海内存知己⑹,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反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反思我在教学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诗题,《送杜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