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四有”好干部
一、要有一颗“爱心”,始终把职工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
政绩为谁而树,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非常朴实的话语,点明了政绩为谁而树的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这也决定了我们做工作必须要把职工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职工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职工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要把政绩写在职工的笑脸上。谷文昌同志离开我们30多年了,但在福建东山已经形成了“先祭谷公、后祭祖宗”习俗;杨贵同志几十年后重回林县,成千上万的百姓翻山越岭看望老书记。现在的领导干部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工作难度都比过去要长、要多、要大,经常“白加黑”、“5+2”干工作,但为什么达不到焦裕禄、谷文昌、杨贵的口碑和高度?甚至有的时候还费力不讨好、职工不买账。究其原因,我感到最根本的还是有的在维护职工根本利益上出现了偏差,有时没有赢得职工的理解和支持。焦裕禄同志“除三害”、谷文昌同志治风沙、杨贵同志修人工天河,都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真心实意为百姓解忧难、谋利益。对照焦裕禄、杨贵等模范的先进事迹,自己也深刻反思,多年来,自己虽然从内心来讲始终抱有为企业谋发展、造福祉的朴素情怀,但囿于条件限制和工作能力等等原因,也并不是每项工作都办到了职工的心坎上,有时候虽然能坚持了职工的观点,但由于方式方法上还有欠缺,工作的效果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新冠肺炎这件事更让我体会到,只要我们做决定、做工作时心中始终装着职工,始终从职工利益出发,就会得到职工的拥护和支持。同时,决策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入职工、倾听呼声,了解职工真实想法的过程,一线工人最有力量,只有赢得职工的真心理解和支持,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工作也就能顺利推进。我们经常扪心自问,入党为什么、提干干什么。我觉得,当我们离开一个工作岗位的时候,能够获得职工的认可和称赞,我觉得比做多大官,获得多大荣誉都重要。
二、要有一颗“公心”,始终坚持实事求是
近年来,自己进一步加深了对实事求是的认识和理解,越来越深刻地感到,实事求是作为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领导干部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衡量政绩观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实践证明,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实事求是原则坚持的好,工作就会不断向前发展;坚持的不好,工作就会遇到挫折。要做到实事求是,我感觉:一是在思路谋划上要实事求是。思路决定出路。二是在目标确定上要实事求是。合理的发展目标对于氛围形成、凝聚士气具有重要的作用。三是在工作推进上要实事求是。对职工期盼的事情,有能力去做的就一定要把它做好,条件暂时不成熟也要积极努力,创造条件,能完成多好就完成多好。同时,一个部门、一个人的财力、精力都是有限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分清轻重缓急,办一件成一件,见效一件,不能不顾事实、不顾职工能力,乱安排。
三、要有一颗“恒心”,始终树立功不唐捐的理念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和公益广告都长篇宣传过的右玉就是个再好不过的例子。右玉曾经是晋西北黄沙弥漫的不毛之地,新中国成立以来,19任领导干部的办公室里都有一把植树的铁锹,60多年来一张蓝图绘到底,他们始终都在做同一件事:种树。右玉林地面积由解放前的不足0.3%提高到53%,让荒漠变成了绿洲,创造了被总书记高度称赞的右玉精神。追求显绩还是追求潜绩只是在“一念之间”,但这“一念之间”考验着我们的政绩观,决定着我们的工作成效。
四、要有一颗“决心”,始终强化责任担当
作为办公室的一名党员干部,敢于担当是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面对相互推诿扯皮时敢于亮剑,面对困难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身为党员干部,我们就应该挺身而出,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拿出“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气魄,跳进矛盾漩涡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矛盾问题的解决带动工作进展。
工作中,机遇稍纵即逝,抓住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遗憾,关键就在于我们有没有责任和担当。只要我们本着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从实际出发,以担当的精神、实干的态度,扎扎实实推进下去,咬定目标不放松,不见成效不松手,这样才能取得成绩,这样的政绩才是真正的、经得起检验的政绩,这样的领导干部才是职工满意的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