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征文投稿
【篇一】
神圣的2019年10月1日,是祖**亲的七十华诞,各民族华夏儿女满怀豪情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通过电视屏幕把目光聚集在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国庆当天,北京天安门广场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的国庆典礼一定会震惊全世界。那一天秋高气爽,灿烂的阳光照耀在金壁辉煌的天安门城楼上,漫天飞舞的彩球像盛开在空中的一片花海。伟大的习主席同国务院中央领导人精神焕发、红光满面向全国人民、国外华侨、港澳侨胞发表重要讲话,重温七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四化快速发展中取得的各项科研成果,胜利的七十年、辉煌的七十年、震惊世界的七十年,紧接着习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或乘坐专车穿越在检阅线上,纵观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
首先是陆、海、空官兵织成的方阵,他们紧握钢枪雄赳赳气昂昂、英姿飒爽,迈着铿锵有力步伐接受中共中央主席的检阅,随后是陆海空火箭军、战士官兵的闪亮登场,他们紧握方向盘驾驶着锃光瓦亮高科技的武器装备。我们的飞行员驾驶着十几架最新研制的战斗机梯形队向前飞驰,机尾排放着七彩烟雾掠过上空。我们的火箭炮、坦克、装甲车等方阵也一批批从天安门广场缓缓驶过,向全国全世界人民彰显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军事装备的强大,以展我军风采,扬我军威,我们的强国强军梦指日可待。
回首七十年前,更使我们感慨不已,在那一穷二白的旧中国,毛泽东主席领导全国人民面对多方敌人先进武器的进攻和威胁,只有靠人民的智慧、团结的力量、钢铁般的意志和英勇杀敌不言败的精神,取得了一次次伟大胜利。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生活在崭新的中**亲的怀抱,家家太平幸福的同时,一定要万众一心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相信我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打不败的“天下无敌手”,党和国家永远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向祖国致敬,共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亲万寿无疆。
【篇二】
祖国是一部可以影响历史的世界名著,每一页都有时代的最强音。2019年祖**亲即将迎来第70个生日。为了庆祝祖**亲的生日,我院团委举行了庆祖国七十华诞,贺青年百载铿锵暨寝室是我家青年素质养成教育主题征文活动。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信息18-1刘江英的优秀征文吧!
黎明驱走了黑暗,日出带来了光芒,祖国的光辉好似阳光,在2019年,我们也迎来了建国的七十周年。
从1949年到2019年,弹指之间,新中国迎来了它的第70个年头,中国也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国发展成了如今的第二大经济强国,70年前的中国百废待兴,70年后的中国百业昌盛!
2008年8月8日,当璀璨的焰火点亮鸟巢的夜空,当弥漫着中国古老文明元素的开幕式赢来一阵又一阵的欢呼,我们终于可以自豪地说:“这一刻,中国点亮了世界!”从氤氲的水墨,到悠扬的管弦,从活字印刷,到论语吟诵;从飞天曼舞的仕女,到击缶而歌的壮士;从清明上河图,到徐徐展开的画卷,到缓缓旋转的星球;
从行云流水的舞姿,到春江花月夜,到蔚为壮观的船员;从璀璨悠久的历史,到从容不迫的今天。在这一刻,世界不仅看到了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更看到了一个充满自信,充满力量,充满智慧的现代中国!
现代中国,正处于沉舟侧畔千帆竟的时代,全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雄越越,气昂昂走在大路上,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我们播种心情,播种自信,播种智慧,播种力量,13亿中华儿女,张开臂膀,收获着万紫千红的春的华意。天涯海角:柑橘红了叫人乐,芒果黄了叫人爱,芭蕉熟了任你摘,菠萝大了任你来。天山南北:牧场的草滩鲜花盛开,沙枣树遮住戈壁村庄,博格达峰遮不住金波银浪,塔里木的石油新城灯火辉煌。长城内外: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一片高梁,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大河上下:绿油油的果树满山岗,望不尽的麦浪闪金光,丰收的歌声响四方,幸福的歌声千年万年长。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科学发展,强盛中国,和平崛起,朝气蓬勃,旗帜下奔腾着大江黄河,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阔。
纵观当今世界,我国正处于百年难得的战略机遇,70年的积累,让我们处于一种主动的态度,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始终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刻不能放松,我国人民已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奋发国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瞩望未来,我们更加信心满怀,让我们紧紧抓住眼前的历史机遇,万众一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亲爱的祖国,70年来,遍历人间种种,70年后的今天,我以您为傲!
【篇二】
民以食为天,一粒米一滴油都和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一日三餐浸润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从“吃不饱”到“吃饱”,从“吃饱”到“吃好”,从“吃好”再到“吃健康”,饮食上的变迁印证着百姓生活逐渐走向小康的幸福脚步,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虽然自己是一名“90后”,没有经历过上世纪筚路蓝缕的艰苦岁月,但从家中留存的一些老物件以及祖辈父辈的口耳相传中也能体会到时代的沧桑和社会的发展。
爷爷:“能吃饱就行了”——几张粮票勾起的回忆
家里收藏了几张粮票,是爷爷留下来的。我曾经问爷爷粮票是干什么用的,爷爷说:“我们那时候买粮要粮票,买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就连火柴、做衣裳用的棉线这样针头线脑的日杂用品都得凭票购买,逢年过节买东西就得天不亮去排队,迟了就没有了。”想起以前的艰苦岁月,爷爷总是有说不完的话,说:“以前就图个能吃饱就行了,平时高粱面、玉米面这样的粗粮都定量,过年时才供应豆腐两块半、猪肉一斤,吃顿带肉的饺子那可是了不得的事情,哪能想到现在顿顿有肉吃”。上学之后我明白了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处于一穷二白的时期,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都是按人口分配,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票证,城市居民每户一个购粮本,上面确定人数、购粮时间以及每月的购买明细。现在粮票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曾经影响几代人的粮票也逐渐被遗忘,这就是国家发展的成果。
父亲:“在家吃多便宜”——下一次馆子娶个媳妇
父母上世纪80年代末结婚,那时候计划经济的产物粮站、食品站、供销社都已纷纷解体,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市场上的农产品变得丰富了,流通的农贸市场应运而生,粮票、肉票、油票、糖票等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家里餐桌上的饭菜品种也更加丰富,不仅能吃上肉,甚至三菜一汤都成为家常便饭,但那时候吃饭还大多在家里,下馆子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父亲总是有些“骄傲”地对我说,“你妈是我下馆子用一顿饭钱娶回家的”。原来父亲是通过别人介绍认识的母亲,第一次见面时就相中了,父亲嘴笨,不善言谈。快到中午的时候,媒人给我父亲使眼色,意思是带着我妈出去吃个饭。我爸憨厚地说:“在家吃多便宜,下馆子多贵”,就是这句话把我妈气得这门亲事差点没成。后来经不起媒人的劝说,父亲总算带母亲下馆子吃了一顿饭,而且还足足点了四个菜,花了好几十块钱,心疼了好几个月。原来那是父亲第一次下馆子,不想带母亲去不仅因为怕贵,但更多的是怕出丑。但就是那次下馆子后,两个人确定了终身大事,于是父亲总是说,“那次下馆子值了”。
母亲:“多吃点青菜”——不再往我碗里夹肉
进入21世纪,人们开始注重饮食健康,生活水平的高低标准再也不是大鱼大肉所判定的,人们开始学习养生,不单要吃饱吃好,科学健康的观念更是深入人心,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一度让人们吃得发愁,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又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价格也不断逆袭,超过了大米白面,有的甚至还翻了好几倍,还有的成了亲朋相互馈赠的礼品。我记得小时候吃饭的时候母亲总是给我碗里夹肉,说“多吃点肉,这个有营养”,而现在,吃饭时母亲又说,“少吃点肉,多吃点青菜,这个健康”。人们在21世纪后的饮食也变得越来越挑剔,水果要吃当季的,蔬菜要吃新鲜的,鸡鸭鱼肉要吃活蹦乱跳的,吃面食要吃粗粮……从母亲餐桌上给我夹菜的变化中,我切身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
妻子:“今天不做饭了吧”——网上点餐成为新时尚
如今,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快捷,餐饮行业也插上了信息科技的翅膀,出去吃饭不仅成为常态,网上订餐更是成为时尚。我和妻子两人平日工作都挺忙,有时晚上下班不想做饭也不想出去,于是“要不今天不做饭了,点外卖吧”这句话就成为我跟妻子之间“偷懒”的惯用语。妻子还喜欢吃水果,这两年的口味也是越来越刁钻,西瓜喜欢宁夏西瓜、梨子喜欢宁夏小香梨,之前这种外地的水果都比较贵,妻子心疼钱买得比较少。但最近我发现家里经常有这些水果,我揶揄道,“怎么不过日子了买这么贵的水果?”妻子说这些水果也不贵,都是团购的,和普通水果一个价,而且还能免配送费呢……原来网络的发展更是让天南海北、国内国外的美食离我们只有“一指之遥”,手指一动美食即送上门。
7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仅是沧海一粟,但对于祖国的发展来说越是日新月异。“吃”的记忆成了历史符号,记录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巨大变化,也转变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变迁。如今的我们生活越来越好,但却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要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中国梦中砥砺前行。
【篇三】
说到灶台,对于现代人来说它可能是一个过时的存在,但在许多农村地区却仍有它的身影。庆幸的是,奶奶家还保留着这方灶台。每次我们回到她家时,她总会用这方灶台做出可口的饭菜。说来也怪,奶奶用柴火灶烧出来的饭菜就是比在电饭煲、电压力锅这些智能电器里做出来的香,那股略带柴火清香的的米饭总让人念念不忘。如今,智能化、现代化的电气灶具琳琅满目,蒸、煎、焖、煮各类电器样样齐全。父亲也曾经给奶奶换置过新的灶具,可总被奶奶“退货”。其实奶奶不愿舍弃这方灶台,是因为它陪奶奶度过了70多年的光阴岁月。这方灶台见证的不只是生活的改变,还有它背后流淌的美好时光……
(一)“又见炊烟起”
奶奶说,他们那个年代使用的是典型的土坯灶。土坯砌成的灶身,灶口大得足够小孩子爬进去,上面顶着一口大黑铁锅,有的还带有陈旧的木制手动风箱,这便是当时最常见的灶台。煮饭时,直接把柴推进灶里,柴很快就化成了灰烬。因为那时还不兴给灶台打通烟囱,所以厨房时常浓烟滚滚,烟雾缭绕,每到做饭真可谓是“又见炊烟起”。那个时候,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情感就在烹饪的烟火中温婉流转。外祖父一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于是奶奶就自然而然地跟着外祖母学习打点家务,因此她也就成为了厨房里的“好手”。每当外祖母烧火做饭时,她总是控火的小能手。做烘干饭需要什么火候,煎油饼需要多少柴禾,烧红薯需要柴禾空心还是实心,这些操作对于奶奶来说则是得心应手。每当看着大家坐在灶台旁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她的劳动成果时,他们大快朵颐的模样亦是奶奶最大的幸福。那一刻,大人们撇开了农活的忙碌,孩子们尽情地享受着美味,平凡朴实的生活就是这样氤氲流淌。也许,在袅袅炊烟之中,一家人围坐在这一方小小的灶台边欢声笑语,这便是最美好的时光。
(二)“依依墟里烟”
后来,土坯灶逐渐被淘汰,替而代之的则是水泥灶。都说“穷看厅堂,富看厨房”,那个时候拥有一口好灶是必不可少的。灶台用砖块垒砌成灶身,四周再抹上一层厚厚的水泥,有的则会给灶身四周贴上瓷砖,还有的则会贴成一些花纹图式,这样做起饭来不仅干净卫生,还美丽雅观。除此之外,一口合格的灶台一般还分为三个锅。靠墙壁内侧的为大锅,外侧的为中锅,大锅正后侧为小锅,三个锅的灶膛都是相通的。一般小锅用来温水,通过前两个锅中的任意一灶烧火产生的热量来温热锅里的水,这样便能充分地利用资源,真正做到物尽其用。同时,为了解决一烧火便烟雾缭绕的问题,烟囱也是必不可少的。小锅一侧通过用土垒起来的墙壁留有一个长长的烟囱直通屋顶,并裸露在外,这时候满屋的浓烟则会通过烟囱飘向屋外,远远望去,好似小屋顶上有位仙人在吞云吐雾一般,诗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说的便是如此了吧。那个时候,父亲们放学后便会约着小伙伴一起上山拾柴,这也成了他们童年最大的乐趣。一人一个背篓、一只竹耙,相约从林底出发,谁拾捡的柴禾多谁就获胜。于是你总会看到这样欢快的背影:一个个皮肤黝黑、蓬头垢面、身落杂草的“熊孩子”从林间蹿出;
他们背着满满一背篓的枯枝杂草,一路哼着小曲,在嬉戏打闹中走向回家的路……
(三)“岚雾今散去”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家家户户除了使用传统的灶台做饭外,厨房里还添置了一个炉子,这就是蜂窝煤炉。小小的炉子通体呈圆柱形,四周是水泥砌成的炉身,厚约8厘米,高约70厘米,中间留着约10厘米的空心柱,蜂窝煤就放在里面燃烧。因为蜂窝煤用煤制作而成,通身为空心圆柱形,就像蜂窝一样,故而得名。蜂窝煤因为极少烟雾且小巧易操作,可谓是“岚雾今散去”,故而在当时十分“受宠”。与此同时,用煤炭代替柴禾在灶台里烧火也盛行起来。相比灶台需引火添柴而言,煤炭的可持续性燃烧使人们烧火做饭轻松不少。那个时候,我最开心的差事就是照看灶台了。冬天,我们小孩子围坐一团,把冻得红通通的小手往灶口一放,一股暖意瞬间袭来。有时候母亲还会在灶里烤红薯,闻着甜甜的红薯香味,我们可以一直呆在灶口守好久。而在夏天母亲则会做我最爱吃的米锅巴。当滤过水的米饭用小火煨在锅里后,给米饭插几个小孔透气,十分钟后,在米饭和铁锅的相接处,就会有一层金黄松脆的锅巴。这时候一口咬下去,那种清脆焦香瞬间弥漫至口舌的每一处,这个味道伴着乡间傍晚的风和天空,至今难以忘怀。
(四)“智能进万家”
当我上了高中之后,传统的灶台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燃气型灶具。还记得第一次父亲扛着液化气罐回到家里时的情景:只见一根如水管般粗细的软管一头连接着液化气罐,另一头连接着燃气灶。父亲打开阀门后,只听见嗞嗞的声响,接着对灶炉一点火,“嘶”的一声,就蹦出了蓝色的火苗。就这样,母亲开始了燃气灶的使用,而小小的灶台也因房屋重建被拆除。如今我们早已长大,燃气型灶具也变得更加智能化、科技化。现如今各种前卫新颖的现代化灶具在市场上遍地开花:天然气燃气灶、集成灶,电磁炉、微波炉,电压力锅、抽油烟机等应有尽有。厨房灶台比之往昔的凌乱变得整齐卫生,复杂的操作亦变得更加简单智能。如今的厨房已是家里一道别样的风景,那些“袅袅炊烟”的老屋、被炊烟熏眯了眼的灶台,已渐渐成为历史。不过对于奶奶们这一辈的人们来说,再智能的灶具也比不上那带烟火味的灶台。犹记得奶奶生日那天,她用柴火做出的酸菜干饭被我们大家一抢而空,这口老灶台做出的饭菜还是那样的吸引人。所以,奶奶至今还保留着那方灶台,那饭菜里的人间烟火味便是我们记忆里最美的时光。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70年光阴如水,你我都有诉不完的故事,这方寸之间的灶台承载着岁月的温馨,也见证了我们流淌的美好时光。从“袅袅炊烟”里的柴火灶,到智能化科技化的电气灶,改变从未止步,我们也相信:祖**亲将会越来越好!
【篇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家作为一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伴随祖国一起走过的这70年,是充满欢笑和感动的70年。而对于祖国的印象,我们三代人有三个不同的“标签”。
“40后”的中国印象——百废待兴,顽强之国。爷爷是“40后”,当时的中国刚经历战争的洗礼,千疮百孔,又充满希望。爷爷爱回忆那段艰辛的岁月,那个时候,吃不饱穿不暖是常事,但他仍然坚信读书改变命运,他热爱学习,每周徒步往返50公里仍坚持去上学。爷爷常说,“那个时候大家都苦,我一年四季穿的都是同一双鞋,班里有同学更苦,一年四季都是打赤脚上学,但是大家每天都乐呵呵的,因为大家都相信只要认真学习,日子会越来越好的。”后来爷爷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问起爷爷为什么要选择当老师,他这样回答我,“我当年读书的时候就在想,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回来教书,让娃娃们都有机会成才,回来建设家乡。”爷爷也常用这个教育我要认真学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要辜负了无数先辈受过的苦难,爷爷的话朴实而充满力量。
“60后”的中国印象——勤劳致富,制造大国。爸爸是“60后”,正赶上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那时候中国开始快速发展,出现一批“下海”热潮,爸爸也随着潮流南下,开启了自己的奋斗人生。说起这段往事,爸爸是怀念又感慨的,那个时候大家兢兢业业、吃苦耐劳,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工作,坚信勤劳就能致富。当时的东莞、深圳、无锡等地各种制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madeinchina”开始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记得小时候,爸爸给我带过一个小熊玩偶的礼物,他特别骄傲地告诉我:“这是我们做的,是要出口到外国去的,现在外国好多东西都是我们中国做的。”当时小小的我觉得特别自豪,中国制造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90后”的中国印象——创新发展,科技强国。我是“90后”,出生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亲身体验了从实体店到电商平台,从现金支付到手机支付的巨大变化;
亲眼见证着中国从“4g”到“5g”、从遥感机器人到人工智能的科技领跑。中国在这短短20多年,依靠科技创新,跑赢了许多国家,追平了许多历史。许多和我一样的“90后”,已经投身到了新中国的科技发展中,“火箭专家于新辰、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种植万亩牧草的王祉翔和他的‘90后’团队、利用网络直播让山货变‘网红’的女村官和倩如、将锔瓷工艺创新发展的新匠人徐文华……”他们挑起了科技创新的大梁,能和他们一起见证中国科技的腾飞,与有荣焉!
70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
70年的岁月变迁,见证了祖国的蓬勃发展;
70年的峥嵘旅程,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壮秀历史。能和祖国一起走过这70年,我和家人都感到光荣而自豪,未来,我和家人会继续记录祖国发展的点点滴滴,把中国故事一代代传扬下去。
【篇五】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今年刚好70年。
70年前,爷爷刚出生,中国的经济还很落后,生活条件很差,用爷爷的口头禅来说,就是“穷得叮当响”。那时候家里穷,吃不上饭,被逼无奈只能外出寻找一条活下去的生路。从陕西西安辗转到现在的宁夏银川,一路经历过的事情让我们这辈人想也想不到,路有冻死骨那可是常有的事。路上走着走着,身边随时都有可能倒下一个人,没办法,饿的。兄妹几个忍饥挨饿硬是“闯关东”似的到了亲戚家,寻求活下去的希望。身上穿的是从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那“退休”下来的“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碎花棉衣,还要经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家里一间十几平的小房间便是最温暖的家了,能避风,能避雨,已经是很好的条件了。家庭条件不好的,躺在大街上过夜也是很多的。遇上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就得下小雨,被子被打湿还不算,更糟糕的是家里地势低,屋外的雨水要往屋里灌,全家人要一起动手拿着脸盆往外舀水。家里孩子多,父母两个人要拉扯6个孩子,谁家也不好过,大人少吃点,留给孩子吃,能保证孩子不饿死就是好的光景了,遇到年景不好的时候,田地里面没收成,真的是到了只有外出讨饭才能活下去的地步。
爷爷说那时候家里穷,他们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连学校是啥样都不知道。十几岁的他已经是家里的壮劳力了,跟着父母下地干活,“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常年累月在农地里摸爬滚打,他的手上长满了干黄干黄的老茧。麦子是一镰刀一镰刀地割出来的;
玉米是一根一根掰下来的;
地是一犁一犁翻出来的;
水是一桶一桶从井里拉上来的。不容易啊,真是不容易,爷爷说想想那时候的日子是真苦,今天吃饱了不知道明天能不能吃上饭。
后来,随着咱们国家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家里条件逐渐改善起来了,虽然家里人穿的还是缝缝补补的衣服,全身上下找不到一块完整的布,但那已经很好了。男孩比较调皮,总爱四处乱跑、乱跳、翻墙头、钻地洞、爬树.......衣服磨破了就用一块布盖在上面,用缝纫机缝好继续穿。爷爷奶奶都是极勤快的人,早上六点多就出去工作了,地里的庄稼打理完以后还要到队上工作,天不亮的时候出去,天黑了才能回来,进门都要摸着走,不然看不到。晚上是没有电灯的,只有蜡烛可以用来照明,“如果你不勤快,连蜡烛都买不起呢,晚上只有抹黑喽。”爷爷说,他们当时的主食还是玉米面,就是今天我们拿来喂羊的那种,把玉米碾碎了当主食吃,家里条件好的可以吃上白面馒头。
能够吃饱肚子以后,爷爷奶奶不用再饿着肚皮干体力活,家里的壮劳力慢慢多了起来,大家自己修房子,盖了一间大房子,虽然还是土坷拉砌的房子,但是大家心理舒坦。地方大了,房间里有了站脚的地儿,有了活动的空间,屋外下雨屋内不见了小雨。每到秋收季节,家里的房檐下面挂的全是金黄色的玉米,还有房顶上,堆的也全都是丰收的玉米,远远看去,谁家的房顶堆的玉米高,说明谁家今年收成好,所以爷爷总是把自家房顶的玉米堆得特别高。
80年代的时候,家里条件越来越好了,以前靠双腿走遍天下,外出全靠“飞毛腿”,几十里路全靠步行,现在家里面有了辆三枪牌自行车,一天之内就可以来回县城了,偶尔也可以偷偷骑着自行车在田间地头上兜兜风。穿的衣服也多了,鲜艳的衣服穿起来格外鲜亮,自家的缝纫机也都闲置许久。因为手里面有了些许零钱,可以到村子里裁缝店做衣服。玉米面逐渐淡出了家庭的餐桌,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蔬菜、肉、牛奶、水果等,极大地满足了大家对饮食的需求,“吃糠咽菜”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饥肠辘辘、忍饥挨饿的日子都是过去时了。爷爷说这个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上门乞讨的人变少了,要搁在以前,隔三差五都会遇到要饭的人。短短几年时间,变化太大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人一天比一天精神,只要奋斗就会过上好日子,幸福的生活就在不远处。
今天,我们的条件是更好了,经济发展迅速,穿衣打扮成为了时尚,逛街买衣服成为了日常再普通不过事情。在家摆酒席,出门“下馆子”,饮食上已经不愁吃得少,而是怕吃得多。农村发展很快,家里通了暖气,一排排整齐的房子格外漂亮,部分人到城里住楼房。摩托车、电动车、小汽车随处可见,出行极大地方便。如今,穿衣看潮流,网购随心选;
饮食选美味,外卖送到家;
住在新农村,环境好得很;
出门有高铁,再远不用愁。70年的发展,让我们“衣来伸手”,让我们“饭来张口”,让我们居有所安,让我们日行万里。时代很新,中国很新,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爷爷总说共产党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说确实,这七十年,真的是变化太大了。
第二篇:建国七十周年征文
建国七十周年征文七篇
【篇一】
我的祖国叫“中国”,这是一个伟大并且美丽、也饱含力度的名词。“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
中国屹立在世界之林,建国70年以来,她用自己的进步与发展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真正的实力。
仅从吃穿住行来说,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华儿女们日益丰衣足食。听我的父亲说,他们小时候五六十年代,生活条件艰难,身上穿的衣服不知道缝了多少遍,兄弟姐妹们从大到小依次穿遍。一年几乎吃不到几块肉。到了有我的七八十年代,生活就有了好转。可以穿上新的衣服,可以经常吃上肉。现在到了二十一世纪,现在中国的城市到处是林立的楼群,农村到处是丰收的麦田,和谐社会的祥和与美好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
我的祖国华诞70周年,70年的时间,一棵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我的祖国完成了蜕变,但并不是那么风平浪静,那么平平坦坦,而是经过了无数坎坷才走到了今天。“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那岩缝中的青竹,饱经风霜却依然挺拔,心中怀着一种催人奋起的信念:锲而不舍、勇往直前!我的祖国正是具备这种精神与斗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用汗水和智慧,开展了伟大的实践,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的祖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等都已经实现了辉煌的跨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14亿人民正在携手冲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梦想。
我的祖国不但自己要强壮,要发展,更是为了世界和平与发展一直在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发出铿锵有力的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多么大的气魄、多么大的底气。和平与发展顺应历史潮流,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妄自尊大和独善其身都已经陈旧落伍,只有坚持和平发展,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共赢共生,才能真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世界。
不论祖国的繁荣与富强,还是全世界的和平发展,都要靠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努力与奉献。我身为国家公务人员,不但为祖国的日新月异感到无比自豪,为祖国取得的成就而感到骄傲,我也正在努力践行着,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0世纪末,我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数年后又从一名普通科员走上了领导岗位。历经21年,战斗在经济一线,我无怨无悔,是祖**亲给了我努力的动力,给了我强大的力量,给了我拼搏的目标。
在庆祝建党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先后
次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开宗明义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到底什么是“初心”?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什么?习总书记提出的使命又是什么?十九大报告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作为**金家岭金融区管委资本市场招商处处长,作为一名党龄23年的党员干部,我必须牢树“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必须以更高的境界、更强的本领、更优的作风、更好的精神状态,以工作高标准、招商高质量为立足点,通过亲商、扶商、安商,迎着困难做工作,盯着问题抓落实,率领招商团队实现招商工作新突破,全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今年是我的祖国华诞70周年,我为你骄傲!我为你自豪!您是一位坚强的母亲,饱经风霜,我祝母亲“生日快乐”!愿我的祖国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强大!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相信我和我的祖国明天会更好!
【篇二】
八十年代初,我出生在孔孟之乡、泗河之滨的一个小县城里,自幼受儒家思想和革命传统文化滋养。世纪之交到武汉开始了四年的求学生涯,开阔了视野,磨炼了心智,但最难忘的是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经组织选调,到黄海之滨的岛城工作已近十五载。十五年来,自己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美丽嬗变,更亲身经历了奥帆赛、世园会、上合峰会等难忘时刻。无论是在组织人事一线的摸爬滚打、第一书记岗位的走村入户,还是挑灯苦思的文稿撰写时,始终不变的是自己入党时在党旗下举起右拳的那份庄严承诺,不改的是自己对**这座魅力之城的由衷喜爱。今年适逢新中国七十华诞,经组织安排自己到市委党校参加第55期中青班集中培训,这是一次难得的自我净化、自我提升的机会。结合自身工作、学习实际,提报如下体会。
一要真信。
“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提出的“12字要求”,明确了新时代好干部应当具有的各项素养的必备要求,为广大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加强修养、锤炼作风、提升自我提供了根本遵循。这其中,信念坚排在了首位。革命理想高于天。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打牢思想根基,才能补足精神之钙、筑牢立身之本。正因如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自己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路航标”和“打底工程”,着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真正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通过理论的坚定来增强信念的坚定,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二要深学。不断增强本领。“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现代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必须认真谋划、深度研究。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的新时代,只有时刻保持“本领恐慌”的紧迫感和危机感,鞭策自己不断学习,才有适应时代前进、解决时代课题的能力和底气。只有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学习,细读原著、领悟原理,加强理论武装,学出本领、学出担当、学出自信,以学习增底气、以积淀养才气,从中汲取真理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奋进的力量,不断增强适应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的能力。既要学理论,又要勇实践,在学深圳、赶深圳的实践中,要敢于向国际、国内最先进经验看齐,放大坐标找差距,综合运用法治化、市场化的理念,提升城市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要实干。“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实事求是,力戒空谈”“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些至理名言告诫我们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认识、遵循和运用规律,决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实际,热衷于喊口号,做表面文章,搞盆景工程,口惠而实不至。“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只有发挥实干精神,才能不断汲取营养,才能推动工作,才能增长本领,才能干出实绩。迈进新时代,每一名党员更要守住实干之心,继续弘扬敢担当、重实干精神,紧跟时代的步伐,听党指挥,和人民一道,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绘制出的美好蓝图,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劲头和“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拧紧“螺丝”、上紧“发条”,天天抓实、月月抓紧,与时间赛跑、为荣誉而战,用“实干”创造辉煌,赢取未来。
四要为民。深扎群众“沃土”。“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城市管理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息息相关。只有扎根基层、扎根群众,拜人民群众为师,才能涵养德才兼备的底气,积蓄向上的后劲。不干事,首先损害的就是群众的切身利益;干不成事,也就直接辜负了群众的信任,导致群众对政府失望。要把党的初心、党的使命铭刻于心,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群众观念和群众意识,用脚步丈量民情,从群众身上汲取智慧力量,把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地解决好,时时与群众共甘苦、共忧乐、共奋进,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教诲记心上,奋斗在路上。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要认真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12字要求”,融入到自身修养的各方面,贯穿干事创业的全过程,切实做到信念上树得牢、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为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化大都市作出应有贡献。
【篇三】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分离……”,今年是祖国70岁生日。1949年,毛主席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两会期间,《我与我的祖国》在大疆南北唱响,歌声飘过了农村、飘过了社区、飘过了城市、飘过了牧区、飘过了青藏高原……每当歌声响起,作为一名中国人,内心不由自主地热血沸腾、血脉偾张,祖国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的辛酸,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取得今天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来之不易,我由衷地为祖国日益繁荣、日益昌盛、日益强大而骄傲、自豪。
作为祖国大家庭的一员,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小学初中的时候“小康社会”、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成了80年代自己最憧憬、最盼望的事情。那时候,这些事情如同梦境,感觉离自己还是那么遥远、那么遥不可及。90年代,大学时期,与同学们一起从电视上目睹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当国旗升起的时候,深深地感觉到我们的祖国强大了。那一刻,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无比自豪、无比骄傲。1999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进一步了解了祖国一步一步走过的艰辛历程,让自己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平环境。
大学毕业后,我有幸成为了一名选调生,并且成为了一名组工干部。在组织部这个大家庭中,更加直接的感受到了祖国的发展变化:申奥成功,圆民族百年梦想;抗击非典、汶川地震,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度难关;神州5号、嫦娥1号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取得重大成就;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彰显民族力量;改革开放40周年,见证祖国发展历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阅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彰显国防力量……。
近20年来,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时刻牢记“进入组织部门,意味着责任和担当;成为组工干部,意味着奉献和付出。”从进入组织部的那一天起,就深刻感受到肩上的担子沉重,责任重大。我在从事基层党建工作、出国审批、援派干部服务、干部选拔任用等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做到从严要求、严谨细致、公道正派、精益求精,坚持一个一个政策学、一件一件事情做,力求把每一项工作做成“精品”。正是在组织部这种高标准、严要求的环境下,锻炼了意志、开阔了心胸、培养了斗志、增长了才干,让自己信仰更坚定、立场更明确、头脑更清晰。相信有了这种磨砺和锻炼,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自己会走得更加自信坚实有力。
“我最亲爱的祖国,你像大海永不干涸,永远给我碧浪清波……”。祖国给了我不竭的动力和养分,相信进入新时代,祖国会更加繁荣富强。在祖国七十岁生日即将来临之时,我再一次发自内心的呼喊:祖国,我为您骄傲、为您自豪,我为自己作为中国人骄傲、自豪!
【篇四】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进入2019年,“快闪”、合唱、朗诵.....《我和我的祖国》成为中华儿女抒发爱国情感的最强音!
今年是建国70周年,全国各族人民正以不同方式庆祝这一伟大的节日,而对于我个人来说,今年也注定是我终生铭记的日子——我脱下穿了35年的军装,转业地方工作。
“35”,单看这个数字意义不大,可把它放进共和国70年的历史长河里,就赋予了它不平凡的意义——新中国成立70年,我的军旅生涯35年,正好一半的时间以军人身份与祖国共成长。
回望过去,我一直感到自己很幸运,有幸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有幸见证了国家、军队由弱到强的发展变化,有幸赶上了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好时代。1983年深秋,南方边陲自卫反击战的硝烟还未散去,我和绝大多数热血青年一样,怀着“从军报国、慷慨赴死”的豪情来到了部队,后来尽管未能如愿“血洒疆场”,可我有幸成为武警某部重新组建后的第一批新兵,并且一干就是35年,由一名士兵成长为武警部队师职领导干部。
35年弹指一挥间,刚入伍时的情景犹在眼前。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见到大海……对于我这个自小生长在鲁西南乡下的人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和“好玩”。刚到部队那会儿,我们睡的是地铺,吃的是白水煮白菜,穿的大衣还是老兵倒下来的;我们中队有个摩托班,说是一个班,其实真正能拉出去派上用场的也没几辆,可这却是当时部队最好的装备了。那个时候中队驻地离市区还很偏远,外出一趟到中山路要倒好几次车,事没办完该归队了,时间都耗费在路上啦。现在,中队原来的地方已经变成闹市中心,出门有新能源公交和地铁,还可以滴滴呼车;中队官兵住上了标准化的营房,学习娱乐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穿的也从“两的”(的卡、的确良)换成了“五服”(夏常服、春秋常服、冬常服、夏季作训服、秋冬训练服、礼服);装备也由“半自动”换成了“突击步”“狙击步”、“偏三轮”换成了“装甲车”。后来我任政委期间,每年给新兵上传统课讲到这些,他们好像听一个很遥远的故事一样。这些只是短短二三十年变化的几个小片段,可这不就是改革开放成就的缩影吗?
35年里,我在参与完成一次次任务中得到锻炼,在一次次系统纯粹的教育中得到提高。我曾参与“严打”、“止乱”、“战台风”、“灭山火”、“清浒苔”、重大活动安保及处突维稳等任务,每完成一次任务,革命意志和斗争精神就得到一次升华;作为有着32年党龄、10多年旅团级单位党委书记、长期从事政治工作的一名老兵,我参与组织了“三讲”、“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一次次的教育,坚定的是信念,锤炼的是党性。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亲自擘画军队改革,“改棋盘”、“动棋子”,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已经落地,武警部队领导指挥体制改革也已完成,军队在重建重塑重构转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置身改革大潮,感受的是我们党自我革新的勇气,体悟的是习主席的大气魄和大手笔,坚定的是看齐追随的行动自觉和思想定力。在35年军旅生涯中,最让我引以为傲、终生不能忘怀的是:我曾有幸受到胡主席一次接见和习主席三次接见。这是我军旅生涯的最高奖赏和最高荣誉。
能够从一名农家子弟发展到现在,我深知自己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组织的培养,是部队这个大家庭教育了我,在我成长的各个阶段,是各级党组织教会我如何做人、如何干事、如何吃苦。部队是我成长进步的摇篮,我经常思考自己从哪里来,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告诫自己要永远铭记党的教育、部队的培养之恩。饮水思源,有了这种感恩之心,无论是当一名普通干部,还是后来走上领导岗位,我始终把组织嘱托和岗位责任牢记在心,工作从不敢懈怠,思想从不敢放松,才能心平气和对待进步,与人为善对待同志,才能把“不贪功、不恋权、不计较、不算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今年我转业地方工作,这是人生的又一大转折,能够在人生的下半段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我依然感到幸运。虽然面对的是新环境、新岗位、新角色,但作为一名共产党人,一名老兵,我会初心不忘,本色不改,传统不丢,永远跟党走而不要被抛弃,永远守住底线而不被“身外之物”诱惑,永远追求人格和工作的完美而不被别人所鄙夷,担当作为,狠抓落实,为建设“现代、开放、活力、时尚”的国际化大都市做出应有的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国七十周年!
【篇五】
人们总是喜欢把祖国比作母亲,有人说:“那是因为祖国用她江河的乳汁喂养了我们。”也有人说:“那是因为祖国用她那宽广的胸怀抱大了我们。”对此,我十分赞同,因为只有“母亲”这个词才能表达我们对祖国最忠诚、最纯洁、最真挚、最深厚、最伟大的情感。
作为6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我们属于“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茁壮成长的一代人。1978年参加工作第一年,正赶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让我有幸亲眼目睹、经历、见证了祖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奋斗历程和巨大变化。时至今日,伴随着祖国的发展、壮大,自己也从一名18岁的青年,成为了即将退出职场的花甲人,能在59岁这个年龄再次到党校参加学习培训,倍感珍惜。通过党性大讲堂这个平台,再次回望曾经走过的每一步路,不由得感慨万分,心绪久久不能平静。自身的成长经历,让我深深体味到,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只有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发展壮大,才有我们每个人安定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才有我们每个家庭和谐、富足而美好的生活。作为一名受党教育多年的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心系祖国,心系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化责任担当,不断加强党性修养,立足本职岗位,努力为党的事业奉献一份力、发出一份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完全契合党的执政理念,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发展大势,为全党奋勇前进提供了思想遵循、行动指南和根本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人防战线上的一员,就是要认真学习领会和加深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防空是国之大事,是国家战略,是长期战略”的深刻内涵和时代要求,牢记习总书记嘱托,从国家发展和安全高度充分认识人民防空的重要性。要本着对党的事业负责,对人防事业发展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始终如一、善始善终,站好最后一班岗,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做好传帮带。一是要始终保持政治坚定永不动摇。作为一名老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坚决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第一位的政治自觉。二是要始终保持赤胆忠心永不改变。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和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三是要始终保持优良作风永不褪色。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始终保持作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始终保持与基层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答疑释惑。四是要保持务实进取永不懈怠。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扬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人防事业健康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篇六】
人们总是喜欢把祖国比作母亲,有人说:“那是因为祖国用她江河的乳汁喂养了我们。”也有人说:“那是因为祖国用她那宽广的胸怀抱大了我们。”对此,我十分赞同,因为只有“母亲”这个词才能表达我们对祖国最忠诚、最纯洁、最真挚、最深厚、最伟大的情感。
作为6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我们属于“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茁壮成长的一代人。1978年参加工作第一年,正赶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让我有幸亲眼目睹、经历、见证了祖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奋斗历程和巨大变化。时至今日,伴随着祖国的发展、壮大,自己也从一名18岁的青年,成为了即将退出职场的花甲人,能在59岁这个年龄再次到党校参加学习培训,倍感珍惜。通过党性大讲堂这个平台,再次回望曾经走过的每一步路,不由得感慨万分,心绪久久不能平静。自身的成长经历,让我深深体味到,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只有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发展壮大,才有我们每个人安定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才有我们每个家庭和谐、富足而美好的生活。作为一名受党教育多年的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心系祖国,心系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化责任担当,不断加强党性修养,立足本职岗位,努力为党的事业奉献一份力、发出一份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完全契合党的执政理念,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发展大势,为全党奋勇前进提供了思想遵循、行动指南和根本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人防战线上的一员,就是要认真学习领会和加深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防空是国之大事,是国家战略,是长期战略”的深刻内涵和时代要求,牢记习总书记嘱托,从国家发展和安全高度充分认识人民防空的重要性。要本着对党的事业负责,对人防事业发展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始终如一、善始善终,站好最后一班岗,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做好传帮带。一是要始终保持政治坚定永不动摇。作为一名老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坚决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第一位的政治自觉。二是要始终保持赤胆忠心永不改变。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和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三是要始终保持优良作风永不褪色。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始终保持作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始终保持与基层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答疑释惑。四是要保持务实进取永不懈怠。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扬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人防事业健康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篇七】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永远给我碧浪清波”,每当吟唱起这首脍炙人口的旋律时,心里总是抑制不住激动和自豪。在高中阶段,这首歌开始广为传唱,从那时起,便不断激励我们要“好好读书,早日为祖国建功立业”。
经过努力,我如愿考取了烟台大学法律系,大学毕业后,我成为检察战线上的一员,工作期间,驻过村、办过案、挂过职,工作看似简单枯燥,其实责任重大,它一头连着百姓的利益得失,一头连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我始终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社会稳定了,经济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强大,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因此,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保持一颗初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像海浪一样分担着海的忧愁。在刑检岗位上,依法严惩犯罪,努力为群众追脏挽损;在反贪岗位上,“打虎拍蝇”惩治腐败,积极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
在组织的培养教育下,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宣誓的那一刻,意味着这就是为党和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要永远跟党走,立足本职,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履行好自己的承诺,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答卷。
时光如梭,转眼间,在检察工作岗位奋斗了近三十年,祖国大地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即将迎来建国70周年。伴随着祖国的发展壮大,我从一名书记员逐渐成长为一名检察长,年龄在增长,职位在变化,不变的是我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无比坚定和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是看他是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全部精力乃至生命。这为党员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使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奋进新时代,筑梦新征程,展现新作为已成为新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政法姓党是政法机关永远不变的根和魂。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牢牢把握检察工作新的时代坐标,树立“以人民为中心”、“转隶就是转机”、“双赢多赢共赢”等检察工作新理念,聚焦大局、服务大局、保障大局,以“我将无我”、“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廉洁奉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俯下身子,撸起袖子,精兵强将攻山头,典型引路稳阵地,为**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贡献检察智慧和力量。
第三篇:庆建国七十周年征文
庆建国七十周年征文五篇
【篇一】
在山城宝鸡工作20余年,随着时代的日益发展,城市人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西方的时髦节日城市人也普遍接受,尤其到了七夕节、情人节,娃他妈总爱打趣说我不给她买玫瑰花。说起给媳妇买花,我便想起和她在上世纪90年代在新疆共同修建兰新复线铁路给她采摘红柳花的事。
1963年1月开通兰新铁路后,国家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但这条铁路已经满足不了新疆石油、煤炭、盐、棉等物资运输的需要。在此情况下,国家正式立项建设兰新铁路复线工程,并于1992年9月正式开工,我有幸作为五公司(那时还叫铁五处)1000多名参建员工的其中一分子,在1993年参与了兰新复线铁路建设。
当时,我们的段部设在距新疆达坂城火车站不远的地方,初到工地,印象中没有王洛宾歌词描写的“达坂城的西瓜甜又大,这里的姑娘辫子长”的美景,迎接我们的是能把火车吹翻的大风,迎着风走路,每步都难以前行,大风吹起,有时候人要抱着铁路上的铁轨。后来听老工人说,当时我们10队住的后沟是三十里风区,曾有一列从上海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在“三十里风区”遭受劫难,有
10节车厢被大风掀翻,其中有一节车厢腾空而起,在空中打了几个滚才落地。而这样的大风一年要刮一半时间。
新疆的冬季是寒冷的,人在外面打水,水滴在身上,马上就结冰,加之刮着大风,工地的小姑娘洗漱用水(那时只有食堂有水龙头)、打饭就是我们这些单身小伙的事了,我就是天天给她们打水打饭,才低成本的娶到了现在的媳妇。最令人尴尬的事就是因冬天温度低,厕所(那时是旱厕)里的东西都结冰了,义务劳动清理厕所,拿着钢钎、铁锹使劲的戳,粪便沾的人一身,不过倒不臭。
为了应付寒冷的冬天,每间职工宿舍要盘地炉和火墙,这可是一门手艺活,和泥,砌砖,考虑通风效果,不过这难不到我们这些出身农村的小伙,在劳动的过程中,大家增进了友谊、活跃了气氛。在队上,工人们住的“地窝子”,就是在靠山坡的地方,用挖机挖一个深2.5米、长6米~8米、宽3米~4米的土坑,上面用粗树干做檩条,用细树干做椽子,铺上树条或苇把,撒上一层麦草,盖上一层碎土,然后糊上一层厚厚的草泥,正中间留一个天窗做成的宿舍。虽然不通风,倒也暖和,就是一刮风,屋里到处是土。到了冬天,蔬菜就少了,那时的大棚菜还少,一个冬天,就吃海带,我们打趣的说,天天吃海鲜。偶尔吃一顿青菜,总是那么解馋。
春秋天的达坂城是美丽的,不刮风的日子,天高云淡,晴空万里。维吾尔族老乡家的杏子熟了,一个人跑去摘了一大兜,带回驻地,分享给同事,当然主要讨好我现在的媳妇,吃起来,那叫一个甜,要知道,那真正是无公害、不打农药的。记忆的深处,春天来临到5月份,最美的就是达坂城的红柳了,道路两旁,戈壁滩上到处都是,有的成林、有的单株,红柳花静静地开放着,一枝枝絮状、深粉红的花儿,像似了一只只美丽的手,在风中舞动着妖娆着,空闲之际,采摘数枝,送给心仪的女孩,放在宿舍,装扮一下,给生活平添许多色彩。后来经过了解,知道红柳虽然生长在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戈壁荒滩,但它不怨天尤人、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通过把根深深植入大地深处,吸收戈壁盐碱中的层层苦涩,把最灿烂的生命之花,绽放在戈壁荒原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管冬日有多么严寒,夏日有多么炎热,也不管戈壁滩的风有多狂妄,而她该开花时就开花,该妩媚时依旧妩媚,锻铸了红柳一身的硬骨。我想这不也是对我们筑路人坚忍不拔、无私无畏、无怨无悔扎根祖国的铁路事业,敢为人先,顽强拼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精神的最好诠释吗?
在天气晴好、瓜果丰富的日子里,工作间隙,我们也会约好几个同事,去达坂城镇上,感受一下新疆地区的民族风情。论公斤卖的西瓜、葡萄、哈密瓜,因新疆日照时间长,所有的水果含糖份较多,都很甜,尤其是那一种无籽的葡萄,捋一把放在嘴里,真是过瘾。还有那新疆拌面,制作时不用擀、压的方法而直接用手拉制成,加入了各种蔬菜和牛羊肉,面条筋道,滑溜入口,别有一番风味。一盘拌面,菜和面都有了,常吃不腻,经久不饿,吃完干活也攒劲。还有那色香味俱全、鸡肉外酥内嫩、味道麻辣爽口的柴窝铺辣子鸡,已是多年未曾吃过了,只留在味蕾的记忆深处。
有艰苦,有快乐,我们筑路人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与环境下,掀起一个又一个施工高潮,短短两年,天天隧道群贯通。1994年9月16日,对促进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加强民族团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兰新铁路复线提前全线铺通。作为当时参建队伍的一员,在离开项目后,还收到项目给邮递回来的纪念品,一床绸缎被面的被子,20多年过去了,上面的兰新复线留念几个字还是那么清晰。一如那一年我在兰新复线参加工作的历程,回忆起来,诸事仍历历在目,仿佛犹在昨日。
【篇二】
我的祖国,因遇见最好的您,我才可以骄傲的说出自己是中华儿女;因为遇见最好的您,我由衷的自豪自己是炎黄子孙。70年前,您饱受列强欺凌、铁蹄践踏,但经过先辈们的欲血奋战、不懈努力,终于迎来了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面向世界宣布的强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是您历史的转折点、也是您向世界的呐喊,更是巨龙的腾飞、是雄狮的觉醒。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的祖国,您自此一路向好。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的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当山头高音喇叭传出这首歌,山村所有孩子都会激动的跟着轻哼。我的童年是在四川一个偏僻小山村度过,那时候山村没有电视机、收音机,山头的广播是人们接受资讯、日常娱乐、判定时间的唯一现代化工具。那时我还是五、六岁的样子,刚有记忆,“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这句歌词深深植根在童年的脑海。是呀,经过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全国上下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而当五星红旗插上天安门城楼时,标志着我的祖国您涅槃重生。
我是1975年出生的,我父亲的年龄和新中国差不多大,从他的口中、书本上以及影视剧中我了解到很多关于您的事。刚解放,国民党带走了所有的金银财宝,全国工业薄弱得几乎为零,社会物资贫乏但又贫富差距大,同时还要面对敌对势力威胁。对此,全国军民团结、上下一心从产业救国到抗美援朝、从一五计划到三大改造,当然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最终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浪潮。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就在那个春天,改革的春风吹遍大地,祖国您再一次启航扬帆。我的父亲是一名铁路工人,作为筑路人一辈子逢山开隧遇水架桥。作为铁二代的我,在铁路领域耳闻目睹着祖国的变迁。从天兰到兰新、从成昆到阳安、从京九到青藏;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从解放型到东风号再到和谐号动车;从40公里每小时到350公里每小时,这不是简单的数值加大,它标志中国铁路质的飞跃。我能想象父辈们修筑成昆线时艰难,却体会不到那种艰苦和那种激情。那时,开山是人工凿眼、运输是肩挑背扛,工地人山人海,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热情激荡。
随着经济和社会进步,后来进入半机械化施工,风钻和电瓶运碴车不断提升着工效;再后来凿岩台机、无轨运输、衬砌台车等得以运用;如今,我们进入TBM掘进机等全机械和全信息施工时代。
那是1993年,我有幸成为了筑路大军中的一员,记得在宝成复线隧道施工中,我们用掏耙撮箕出碴、用大铲浇筑衬砌混凝土,每天累得腰酸腿痛一个月下来能掘进五六十米。后来渐渐改成了机械出碴、泵送混凝土浇筑,工作越来越轻松,施工进度不断创造新高。我们工地变化的不仅仅是施工工具,还有职工收入、工地生活条件。记得刚上班时我拿着200多元的工资高兴不已,后来随着祖国不断富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工资从一千到三千,再到现在翻倍了。项目驻地越变越好,从用竹席作墙、牛毡糊顶的牛毛毡房,到石棉瓦工棚,再到现在的标准化活动板房,真是日新月异呀。现在,我们项目的驻地可谓标准化、园林化,配有洗衣机、空调,24小时热水、无线网络全覆盖,娱乐室、心理咨询室、运动场等一应俱全。这一切见证了祖国您越来越美丽,作为您的儿女,我们真心为您骄傲。
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惠民、为民作为您不变的宗旨,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才是长久的造福人民。作为筑路人,我们认真践行着,我们秉承改造自然但绝不破坏自然的理念。为保护古树,国家重点工程可以为之改道;为不阻断动物迁徙线路,我们可以不惜多花上千万为其修建迁徙通道;为不污染破坏江河生态,我们按标准修配污水处理池,绝不将施工废水直排入江河;在林区施工时我们运用多项技术、不断优化方案,只为少挖几棵树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书记是站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给我们引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目前,我们的施工现场标配自动喷淋降尘、出入口自动洗车、PM2.5自动监测、移动雾炮机降尘、全管段道路定时洒水等等,改变了以前晴天满天尘、雨天遍地泥的工地形象。惠民、为民,作为筑路人的我们就是要为社会交出满意工程、交出放心工程,做到安全质量红线的严格卡控,让精品工程的不断涌现。因遇见了最好的您,所以我们要为您更美、更好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
因为遇见最好的您,我们骄傲。看看我们每人身上所穿、看看我们每餐桌上所食,用锦衣玉食形容一点不过;再看看城市拔地而起高楼、方便快捷的交通、应有尽有的商品,真是庆幸生在如此盛世;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看看我们走出国门同胞,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因为有一句话他们常常自豪的听到,那就是“china
is
good”。
【篇三】
哪儿需要我们,就在哪儿住下,......;
任凭风吹雨打,我们爱自己的家,.......;
换一次工地,就搬一次家,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
每每看到到艾青的这首脍炙人口的《帐篷》,我就仿佛又回到童年,看到了在那遥远的工地上,那一顶顶军绿色帐篷旁父辈们布满汗水黝黑又憨厚的笑脸。
作为中国**一局子弟的我,在学生时期的每一次寒暑假几乎毫无例外的跟着母亲去工地探望父亲,因为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年幼的我曾一直固执的认为远离在外工地就是父亲的家。
在最初的记忆里,在一片尘土飞扬的工地旁,一排排军绿色的帐篷,因地制宜的分布着,就是父亲工地的“家”,那时工地上的施工机械屈指可数,父亲和他的兄弟们多数时间用他们年轻而强壮的身体承担着更多的劳动负荷,几乎全靠着肩挑手扛,成就着一座座大桥、隧道、铁路。年轻的劳动者们结束了一天的劳动后,回到有些热闹而稍显局促的帐篷中洗漱、用餐。然后集中参加文化培训班,这是单位为了提高他们普遍不是很高的的文化程度而开办的,在工地上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小伙子,这会儿拘谨笨拙的拿起了手中的笔纸,笨拙而认真的学习。学习结束后他们就开始一天的最热闹惬意的工余时光,他们常常会三五成群的聚在门前的空地上唠唠家长里短,惦念着远在家乡的父母、妻儿,牵挂着的今年庄稼的收成好不好。时不时还互相间开开无伤大雅的玩笑,阵阵笑声萦绕在小小的帐篷群的上空,真有些居陋室而达天下的气概。那时隔三差五会有单位的放映队来放电影,放映的那个夜晚便聚欢乐的海洋。天没黑,工友们便呼朋引伴的早早的搬起小板凳凑到了放映场,高声谈论着期待着。电影的放映内容会成为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重要的谈资。帆布的帐篷有时面对极恶略天气有些束手无策,不是被狂风掀了翻了顶,就是被暴雨浸透了底。而且冬凉夏暖。在这样的“家”里父辈们却甘之如饴,那时他们会把“铁人”王进喜、雷锋当做偶像,常常会说:这已经很享福了,老一辈人那才叫艰苦呢!
慢慢的再去父亲的工地上,发现父辈们的劳作方式在悄悄地改变,他们从已经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已经逐步解放出来,更多的机械投入到了施工现场,机器的轰鸣声萦绕绕在工地的周围,父辈们工作的重心转移了,他们更关注的的是施工变革、科技立项,解放生产力。父亲的“家”也变结实了、舒适了,一排排红砖为墙,油毡为顶的砖房代替了绿色的帐篷,房子宽敞明亮,地面也铺上了红砖,宿舍看起来整洁、清爽,夏天用上了吊顶电风扇、冬天有了烧煤的铁炉子。下班回来的父辈们常常参加项目夜校学习,学习回来后,还三三两两的在一起讨论今天学习知识运用到工作中那个地方可以更好的改进。之后或是去电视、打牌、下象棋。更有精力充沛的会跑到篮球场来一场篮球友谊赛,打球的生龙活虎、看球的喊得热火朝天。球赛散了,笑声、嬉笑声零落的分散进了每个宿舍,渐渐地在夜幕中归于平静,一片静穆、祥和。项目的工会在公休的时候会组织大家去工地附近的景点旅游,大家换下工装,穿上最新最漂亮的衣服出门。旅游的时候工会还会义务给大家照相,洗出的黑白的照片分发给大家,照片上定格的是大家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没多久这些照片会随着一封封家书,飞到故乡,成为家中的珍藏。那个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全国,工地生活也不例外,谁家又成了万元户、谁又南下、出国挣了大钱成了茶余饭后的最热门谈资。向往富裕生活、渴望了解世界的成了他们最大的向往和追求。
我长大了,作为**一局的一名员工,成了名副其实的“铁二代”,工地成了我和父亲共同的家,我们项目的工地进行了标准化建设,办公区、生活区、施工区分区建设,施工现场严格执行环保要求进行减污降噪。办公区、生活区没有了施工噪音,还按标准进行了绿化,绿树红花掩映下一栋栋蓝白相间的彩钢小二楼就是我们的家,如果说我们的家就像一个漂亮的公园也毫不过分,房子里安上了空调、饮水机,地板上也铺上了瓷砖。住宿区还设有专门的职工活动室,专门的洗衣房、浴室。办公区设有劳模工作室、夜校、甚至还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同事们下班后会在电脑手机上了解事实政治、世界格局、科技发展、更有不少人拿起了各种资质证书的备考教材孜孜不倦的学习起来。喜欢运动的在宽敞、漂亮的运动场和活动室恣意的辗转腾挪,好不快意。我们的项目党支部、工会还经常会开展多种多样形式的活动:党课、党日活动、送清凉、送温暖、文艺汇报演出,都极大的丰富了我们党员、群众的工余生活,使我们的生活蓬勃向上、精彩纷呈。
最近我们工地上还兴起了在“学习强国”软件上上学习赶超的热潮,学习之余,大家对政治理论、时事热点开展热烈的讨论。每个人深切的感受到:几十年来国家的日益强盛、企业的稳步发展使我们员工的生活更自信、更幸福。作为中国**一局的员工我们骄傲、自豪!
家是千万国,国是千万家,我们的企业的工地之家日臻完美,我们的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璀璨夺目!
【篇四】
我家里至今还保存着计划经济那个年代所特有的粮票,还有那个年代特有的写着毛主席语录的书、本、搪瓷茶缸等老物件,这些物件见证了我的童年,陪伴着我一路成长;也是我们的父辈和我们七零后这一代人的铭心记忆和珍贵历史档案。
打开记忆的档案,从新中国改革开放开始,我们那一代人经历了多少酸甜苦辣和风霜雨雪的考验,见证了多少天翻地覆、日新月异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全国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当这股春风吹到我的家乡那个偏僻的小山村时,年幼的我们并没有什么深刻记忆。只记得村里有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每到晚上7点前,主人家就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把音量调到最大,当经典的《新闻联播》音乐一响起,正在吃饭的撂下饭碗、正在干活的立即收工、正在疯玩的孩子们也马上结束游戏,全村男女老少几乎万人空巷般地聚集到电视机跟前,即使电视屏幕仅十余寸大小、即使画面布满雪花甚至不断扭曲变形,大家依然看得津津有味。
随着香港武侠剧、台湾言情剧、日本动画片等的热播,从城市到乡村,几乎每个人都会唱“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一首《我的中国心》,让每个人心里都汹涌澎湃着满腔的爱国热情;“聪明的小一休”成为我们那一代小伙伴的童年偶像;那个年代的每个男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拯救苍生的大侠,每个女孩子心里都藏着一个温柔多情的琼瑶;那时候小伙子们的“梦中情人”标准是“即使比不过钟楚红、张曼玉,至少也要和刘晓庆差不多”,那时候的少女们每人都有一本色彩缤纷的日记,里面藏着多情的少女心和浪漫的小秘密……
而今这些都已成为“档案”,封存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伴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我们迎来了彩电、电脑、手机、网络、支付宝等高科技产品,翻开家中的抽屉,总能看见各类发票、使用说明书、保修卡等等“家电档案”,每一份都承载着我们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的宝贵记忆。
前些年回乡下老家整理老房子里的东西,从一口红漆斑驳的老箱子底下翻出一本泛黄的礼单,是当初这个老房子建成封顶时乡邻们送的贺礼记录。老旧褪色的红纸上,苍劲的毛笔字依然散发着淡淡墨香。那是八十年代末时的事情了,那时候乡亲们日子过得都不宽裕,送的贺礼也是五花八门,有送五块十块钱的,有送活鸡活鸭的,还有送米面青菜的。那时候的十块钱足够一家人一两个月的开销,那时候即使一棵青菜也能彰显出乡里乡亲的纯朴情谊。
当今社会,很多人依然传承着中华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家里重大事情的礼单、生日节日间同学朋友赠送的精美贺卡、世代传下来的书卷字画、多年收集珍藏的浓缩精华的邮票、铜钱,还有记录夫妻爱情和孩子成长精彩瞬间的照片、证书、奖状……这此充满了爱和故事的物件,组成了“家庭档案”,每当翻阅这些档案,一家人世代传承,光阴里总会有风雨、有彩虹,也会有眼泪和欢笑,爱情和亲情也因此变得历久弥新,让人倍加珍惜。
在学校的时候,图书馆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几乎每天课后都会去那里,随便选上一本书,找个安静的角落,读到精彩动人之处,认真抄录到随身携带的日记本上,常常一两个小时就在字里行间悠然而过。去得多了,就和学校图书管理员熟悉起来,也通过他学到了一些图书分类和图书档案知识。刚参加工作那些年,网络并不发达、手机也不普遍,报纸书刊杂志成为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小养成的爱读书爱记笔记的习惯也从未改变,东一个豆腐块、西一个小布丁,抄抄剪剪,至今家里已有好几大本摘录笔记了。这些东西看似一文不值,对我而言却如珍宝一般,它们丰富了我从小到大的文化生活、拓宽了我的思维领域,更成为我如今工作中常与文字打交道的良师益友,正是得益于这些“文化档案”,我才能在撰写各类稿件时,虽比不上名人大家,却也能够信手拈来、下笔从容。
如今智能图书管理和网络已经普遍应用,再也不用人工去给每本书分门别类和建立档案,再也不会看完报纸后满手乌黑;方便快捷的同时,却是再也体会不到纸张翻阅间散发出的那种幽幽墨香,再也感受不到阅尽浩瀚书海、冥思苦想、历经艰辛才得到答案的那种成就感了。高速发达的网络,让各种信息和知识几乎都能在网上搜索到,常常无暇读书看报,那些笔记和剪报早已尘封箱底,偶尔闲来翻翻看看,这些“文化档案”见证着每一个不同时期的书报文化特色,陪伴着我的学习和成长,永远都是我追逐梦想途中不离不弃的好伙伴。
我们那个年代的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真正能称之为“档案”的应该是“人事档案”了。当时的国家百废待兴,很多人来自贫困山区,从来不知道自己的人事档案为何物。当初因为父亲是**一局五公司的职工,我常跟随他到各个工地辗转上学,直到中考的时候,需要把户口档案从四川迁到山西才能参加考试,那时我才对自己的“人事档案”有了初步概念。那个年代想要迁移户口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父亲历尽周折才办妥,让我顺利地参加了中考。后来毕业参加工作了,以学校的集体户口转到公司所在地。直到多年以后,买了房安了家,才真正拥有属于自己个人的户口本。
我现在从事的基层办公室综合管理工作,对员工的基本档案管理是主要工作之一,员工人事命令、工资待遇,员工证件、荣誉、职称,以及党员的组织关系等等,都在办公室汇集和分类归档。这些档案与每个员工都息息相关,通过这些档案,领导可以更好地考察、任用和提拔员工,我也似乎比别人知道更多的“秘密”,因此更加感觉自己的工作虽平凡却神圣,更加感觉到管理好、运用好基层员工的最基本信息和档案是从事综合办公室工作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
新中国70载风雨历程,我们一代代人也跟随祖国一同成长,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自己专属的“档案”,每一份“档案”都肩负着不同的使命。生命终将逝去,但我们的人生信仰不会逝去,时代巨变,但我们追逐梦想的初心不会改变。站在新的起点,将过往的沧桑与繁华存入记忆档案,带着我们出发时的梦想和承诺,踏上新的长征,终将创造更加辉煌绚丽的新时代“档案”。
【篇五】
这是一段25年依旧未完待遇的缘分。
火车埋下的种子
七十年代我出生在陕西礼泉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上学前从来没有去过礼泉县以外的地方,西安、咸阳这些大城市只在祖父、父亲的口中听说过。
有一次听父亲说起北京天安门,父亲说那是全国人都想去的地方,他也没有去过,只知道北京在我们家东北方向,距离两千多里。两千多里在我心里是那样遥不可及,我问父亲,这么远,怎么去啊?父亲,说坐火车去。父亲说,火车有十几节车厢,在铁路上跑,能拉很多人,拉货的火车有几十节车厢,能拉上千吨的东西,速度比汽车快……我觉得非常神奇。
父亲说,咸阳市就有铁路,有火车,我不由得心生向往,想亲眼看看火车到底是什么样子。后来我有机会跟父亲去过两三回西安,但因为种种原因,还是没有看到火车。
终于,机会来了。那是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年村里的西瓜种植面积特别大,一年风调雨顺,西瓜产量特别高,光我家就产了几万斤西瓜,西安、咸阳等地市场的西瓜一度滞销。后来,父亲决定把西瓜拉到宝鸡市去卖。于是,父亲雇了一辆大卡车,把西瓜运往一百多公里外的宝鸡市,我跟随父亲一起去帮忙。
我们是白天装的车,晚上半夜走的。那时候没有高速公路,车走了一晚上,天快亮的时候才抵达宝鸡市的一处农贸市场。很快,有西瓜商贩和父亲谈好了价格,开始卸车过称了,那时还在用小磅秤过称,一称只能过几百斤,一车西瓜要过好长时间。父亲突然告诉我,农贸市场南边几百米处有火车经过,可以去看。我特别高兴,立即动身,快走到的时候,突然脚底下传来很大的振动,越来越强烈,接着,我看见一辆火车从远处正在呼啸而过,我快速奔跑到铁轨跟前,路基有好几米高,边坡很陡,我吃力地爬上边坡。大概过了几分钟,又一辆货车呼啸而来,巨大的轰鸣声让我有点害怕,我赶紧退下了路基,那时候火车速度不是很快,我数了一下,整整五十多节。过了一会,我又看到几列绿皮客车,里面人头攒动。一列列飞驰而过的火车竟让我看得入了迷,直到父亲找过来,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后来,报刊、杂志上有关铁路修建的文章,我都很喜欢看,知道那次在宝鸡看到的铁路就是陇海铁路,是祖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
上初中的时候,看到有一篇文章,说我国铁路还非常落后,全国仅有5万多公里,人均长度还没一根香烟长,而且大多数为单线铁路,速度很低,运力严重不足,而同时期美国已有28万公里铁路,比我们多好几倍。文章还说修铁路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和技术能力,但那时候国家经济还不发达,资金不足、技术落后,铁路建设速度很慢,西延铁路“几上几下”,西康铁路因秦岭隧道开凿难题搁浅,青藏铁路和川藏铁路因为自然环境、技术和资金等多种原因未能实现……那时候,我就在心里埋下了一个种子,那就是能成为一名铁路建设者,亲自参与国家的铁路建设,把铁路越修越长,让火车越跑越远……
因梦想与一局结缘
1990年7月,我参加完高考,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我把目标定在了铁路院校,在班主任老师的推荐下,第一志愿报考了铁道部重点高校——西南交通大学,被机械系录取。
西南交通大学在四川成都,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出陕西省,也是我第一次乘坐火车。这次坐火车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车次我现在还记得,是273次,西安到重庆的火车。火车上人特别多,走廊过道都站满了人,火车速度也没有想象中的快,一路摇摇晃晃了17多个小时,才到成都。有一年寒假回家,我坐得是从成都开往太原的186次火车,买的是无座票,想要上车的人太多了,从车门根本挤不上去,眼看快发车了,我们几个人急了,直接从窗户翻了进去,上车以后,人越上越多,挤得我连脚都不敢抬,因为脚一抬起来,就没地方落下去了,等十多个小时火车到咸阳的时候,两条腿和脚板全肿了。上大学这几年坐火车的来来往往,我深刻体会到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投身铁路建设事业的愿望更加强烈。
毕业前夕,我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国内各家铁路施工企业,其中一家企业铁一局(也就是现在的**一局)给我的感触最深,总部位于西安,号称“天下第一局”,修建了新中国四分之一的铁路,是中国铁路建设行业最大的施工企业,我不由得对其产生了巨大好感,并期望着毕业以后能成为铁一局的一员,投身祖国铁路建设事业。
1994年我大学毕业,在校园招聘会上,我如愿签约铁一局,终于成为了一名铁路建设者。
梦想在一局照进现实
1994年7月,我怀揣着梦想,来到**一局西安总部报到,被分配到位于咸阳市的铁一局机械租赁公司,专业对口。在机修车间工作的三年里,虽然没能到铁路施工一线直接参与铁路修建,但想到经自己的手修好的设备不断地被送往铁路施工现场,就感到欣慰和满足。1997年,机械租赁公司被合并到桥梁公司,我就成为了桥梁公司的一员,也是在这一年,我被安排至西康铁路项目工作,负责设备管理,终于来到我日思夜想的施工一线。
虽然项目部比车间苦,比车间累,还没有节假日和礼拜天,但是能够为国家铁路建设贡献力量,我很快乐,也很自豪。在工地现场,我被铁路建设者们夜以继日、吃苦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下决心一定要向老一辈的铁路建设者们学习。在1999年,我被调往秦沈项目,参与了国家第一条铁路客专——设计时速达160/小时的——秦沈客专的修建,也是在这一年,我被定职为工程师,我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和责任更加重大了。
2001年我转战西北,参加了宝兰铁路二线的建设,在此期间,我被任命为项目副经理。2002年,我参与西格铁路二线的建设,这是我工作经历中自然环境和条件最为恶劣的工地,最低温度零下二十几度,几乎每天都要刮七级左右大风,但是铁路建设者们没有被吓倒,依然冒着严寒和大风奋力拼搏,硬是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完成了线下工程。
2006年,我参加了国家首批开工的高速铁路——设计时速达350公里/每小时的郑西高铁的建设,在这里,我参建了当时我国最长的铁路桥梁——长达80公里的渭河特大桥。2008年,我参与了京石高铁的施工。2010年,桥梁公司组建混凝土供应中心,我被聘任为中心经理,在这里我负责的十几座混凝土拌合站遍布桥梁公司各铁路、高速公路项目,为中南通道铁路、沪昆高铁、合福高铁、德大铁路、久永铁路、兰新客专、恩黔高速公路等项目生产数百万方混凝土。2013年,我被调到合福项目部任党支部书记,亲眼见证合福高铁的通车,2017年我调任现物资设备租赁事业部任副经理。
从参加工作至今,一晃二十五年过去了。一路走来,几多风雨,但我一步一个脚印,在**一局实现着儿时的梦想。如今,我们国家的铁路通车里程已经达到十二万多公里,而且大部分是电气化的双线铁路,其中光高速铁路就达两万多公里,遥居世界第一,客货运输量也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翻了好多倍,曾经难啃的硬骨头西延铁路、西康铁路、青藏铁路也早已修好。现在坐火车再也不用彻夜排队买票了,一只手机就能实现网上购票,火车上的环境也大为改善,速度也快得多了,现在,从西安到成都坐高铁3个小时就到了,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象。
现在每次坐火车从自己战斗过的地方经过,看到自己曾经为之辛勤付出的一座座桥梁、隧道,就感觉非常骄傲和自豪。回想起小时候的梦想,万分感慨,我要说一句:**一局,我感谢你,我要永远爱护你,来到这里,无怨无悔!
在**一局见证铁路事业发展
现在我的工作是与施工的机械设备打交道,透过这些施工设备,我也亲自见证着祖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
刚毕业在机修车间工作的那几年,接触到的设备如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压路机、汽车起重机等,比较先进的几乎全部都是进口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牌子,国产的设备非常落后,无论从性能还是质量上都跟进口的设备存在很大差距。
那时施工现场,混凝土设备非常落后,拌合站都是简易的,水泥靠人工配料,生产线没有操作室,设备也没有除尘装置,混凝土生产一开始,水泥粉尘污染就非常大,操作人员站在简易狭小的操作台上操作机器,砂石料也没有电子计量装置,用普通磅秤称重,然后靠人力用手推车上料,每班20多人,一个班仅能生产二三十方混凝土。后来,才逐步有了电子计量装置,上砂石料的铲车,封闭的操作室,电脑控制的操作。等到了2006年,修建郑西高铁的时候,拌合站已经开始采用全数字化自动控制的生产线,所有用料全部都用电子计量,粉料也全部为全封闭式,主机采用了脉冲式除尘器,操作室是全封闭的空调房,一座拌合站每班能就能生产上千方的混凝土。
不仅是混凝土设备,其他新式装备也是飞速发展。900吨架桥机、900吨运梁车、隧道盾构机,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的设备,现在已经很平常,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国产装备,相比九十年代,国产设备的质量性能已经大幅提升,有的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十多年来,随着国家基础建设的飞速发展,**一局也发展成为了一个特大型施工企业集团,年施工能力达到六七百亿元,并且走出国门,将工程修道海外,并逐步在国际上具备竞争力。回首这二十五年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亲身亲历,无不感叹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一局事业越来越好。
第四篇: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征文:永远跟党走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征文:永远跟党走
永远跟党走
聂拴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建国七十年来,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福祉。我想从我一生的求学、工作经历,谈谈我的获得感。
我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在农村生活长大。在十六年的人生求学路上,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家人的全力支持和同学们的相互辅助,终于在1968年河南农学院毕业。整个求学的过程,终生难忘的是三年的高中学习和四年的大学生活。
高中期间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困难重重,中途曾几次放假停课。但全体同学意志坚强,在校领导、各班主任老师的教育引导下,互相鼓励信心满满。特别我们班的团支部,每位委员个个深入人心,做好每位同学的思想工作,使大家勤奋努力终于完成了三年学业。我们班有八位同学被大学录取、还有八位同学被省供销社职业学校、中央干部学校录取、被国防科工委郑州十三所直接招录参加了工作。在离别时,团支书专门对我提出要求“祝你永远做一名彻底的革命者”,我的回复是“翠柏之青四季,学友之情永世”,祝愿我们的友谊万古长青。四年的大学生活,使我学到了专业的知识技能,也弄懂了如何做人的技巧。学习期间也曾被派往某炮兵部队锻炼培训一个半月,又先后被派往漯河市原郾城县和南阳县农村驻村支农,开展了大量的调研走访,与贫下中农一起“抓革命、促生产”,支持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也曾外出徒步串联,从郑州出发,经由信阳、武汉到达湖南省长沙市,参观了毛主席旧居,后继续南上井岗山,最后到达瑞金并拍照纪念。后按国家政策,返回郑州继续学习。
大学毕业后,我返回故乡渑池县,开启了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征程。先后在南村兽医站、坡头兽医站、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县原种场和农业局机关工作达20年;在原池底乡政府工作5年;在县原科委工作13年,于2006年3月正式退休。回顾38年的工作历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国家干部,可以说为党的事业和全县人民的幸福贡献了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对得起给我生命的父亲、母亲,更对得起从小含辛茹苦把我养大并供我大学毕业的养父养母。我要衷心感谢共产党,感谢给我知识的老师园丁,感谢大力支持我工作的爱人,更要感谢在我的工作历程中给以大力帮助、支持、鼓励的领导、同事和朋友们。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并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78年党中央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使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得到了真正的贯彻落实,并要继续坚持和发展。社会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血脉相连的,相通的,对中国的繁荣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互相贡献的。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始终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一定要按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最终目标,一定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给以实现,取得丰硕成果。
党的干部是执政骨干,人民公仆,既要有想干事、真干事的自觉,又要有会干事、干成事的本领,更要有追求事业成功的胸怀和意志。但它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对党忠诚,相信群众,干净坦荡,敢于担当。
我的一生,目睹了祖国如火如萘的大建设,见证了建国70年来的伟大变化,如今享受着无忧无虑的晚年生活,感谢党,让我们成为健康幸福快乐的老人。革命人永远年轻,我们虽然退休了,离岗了,但绝不会马放南山,一定会尽心尽力,尽己所能为党和国家再做贡献,为人民的幸福和祖国的建设发展增砖添瓦。我相信,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富强,我永远跟党走,相伴而行,直至永远。
第五篇:建国七十周年打油诗
建国七十周年打油诗
新中国初建,哇哇来到人间。七十年见证,应有发言权。困难时期吾童年,农村贫穷今难言。住茅屋一两间,炼钢铁无幸免。衣衫破补丁盖,终年四季赤脚板。南瓜红苕当正餐,白米干饭难得见。生产队,挣工分,凭劳力,把个田土翻了遍;到年头,窖无薯,仓无谷,春荒难度号饥寒。山坡光秃秃,河岸草不见。耕田锄地牛使劲,谷物丰欠仰仗天。家禽畜牧摇钱树,凭它换取几个钱。煤油肥皂带洋字,计划供应还凭券。读书在破庙,教室一二间。先生仅一人,教了几个班。家有女孩读书少,男儿上学非情愿。童年记忆难磨灭,苦难时艰成宝典。
幸运七三农门跃,踌躇满志去川南。光阴似箭矢不返,日月如梭年复年。四十多年过矣,历经祖国巨变。
改革开放,持续发展,和平稳定民自安;联产承包,土地到户,逐步越过温饱线;市场经济,企业改革,一朝打破铁饭碗。政策好百姓安居乐业奔小康;民心聚万众奋发图强振家邦。
今之中华,人类翘首;繁荣华夏,五洲奇葩。上九天揽月镇妖魔;下五洋捉鳖惊鱼虾。卫星遨游苍穹,北斗联通万家,天上街市也繁华。汽车多如蚁群,动车形如巨蟒,地下铁龙也畅达。中国巨龙行万里,逶迤惊啸驰欧亚;航母游弋卫沧海,英雄铁血护天涯。
锦绣城市,虹霓闪烁,街道纵横,四通八达,楼群如聚雾屯云。
美丽乡村,松柏森森,阡陌交通,山清水绿,田地似翠玉堆金。
繁荣市场,店铺多多,货物琳琅,飘香溢彩,购销若奔涛流银。
黉门学堂,书声朗朗,蓬勃朝气,奋发向上,俊杰自有后来人。
发达科技,人才济济,同心竭力,极尽心智,硕果累累占鳌头。
富裕共享,高楼摩天接青云,别墅小院林森森;手机电脑天然气;空调冰箱安全门。昔日鸭掌只唯地主有,如今山珍海味不稀罕。
祖国春秋七十诞,人生感慨随系万端。随心赋闲零开始,欲拾书香把梦圆。幸有伯乐识衰马,愚翁披甲不为钱。能彰平生点滳技,极尽心力也情愿。
只叹光阴似流水,事儿未成吾已衰。一天权当几日数,算来仿佛几千天。休管世道有公理,人谋居半除垢难。寻仙求方为延寿,向天再借五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