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教学反思(大全)

时间:2019-10-23 16:1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卖炭翁》教学反思(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卖炭翁》教学反思(大全)》。

第一篇:《卖炭翁》教学反思(大全)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下面给大家分享《卖炭翁》的教学反思,欢迎借鉴!《卖炭翁》教学反思1

《卖炭翁》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诗人塑造了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揭露了宫市的弊端以及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教这篇文章时,我是按照文言文教学的常规套路走的,即: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懂课文(翻译并理解中心),读好课文(领悟文章炼字炼句处同时注意文化的渗透)。

一、读通课文

读通课文要处理好两件事,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准字音好办一些,看课文下的注解,注意通假字,必要时查字典;读准节奏略有困难,不同的老师教会有细微的差别,再说语文这门功课中的好多知识有争议,包括朗读,我到网上查询了大量朗读视频,最后选了中央广播电台方明老师的朗读视频作为学生练读的范本。网络上选择朗读要把握几点:1.听得舒服,2.停顿合理,3.有配文画面(有些课文朗读找不到配文画面)。

二、读懂课文

读懂课文一般要做四件事:1.翻译文言文(短一些文章可以设计同桌互译,长一点的文章找一些重点句、难句),2.理一下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梳理文章脉络,4.理解作者的思想。

三、读好课文

这一步的中心任务是品味文章的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这是教学最难的一步,没有处理好,文章一滑而过,学生几乎没什么收获,处理得好,学生兴趣盎然、印象深刻,收获满满。鉴于前几篇文言文在“读好课文”环节处理得比较粗糙,自我感觉不那么美妙。本文教学时设计了以下六道思考题:

1.从诗中哪里可以看出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

2.“衣正单”“愿天寒”“可怜”分别包含老翁和作者各自怎样的心理和情感?

3.“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4.“牛困人饥日已高”写出了哪些内容?

5.“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6.“把”“称”“叱”“牵”几个动词有何深意?

这六道题中有内容的理解,有对比的写法,有语言的赏析,有中心的领悟。

我发现,孩子们在独立思考后讨论,再交流,真正培养了语感。

文章教完后,我感觉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主问题设置是一个难点,老师们往往不能很好地设计出主问题,要么随性而为,要么人云亦云。我想:要解决这个瓶颈,一是要思考,二是要多读相关理论,三是要参考名家的赏析,四是要同行相互讨论。

这节课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朗读训练没有做到位。一篇千古名文,老师没有带领学生去朗读、去领悟作者情感读,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卖炭翁》教学反思2

《卖炭翁》这首诗选自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描写一个烧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要使学生理解这首诗,就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一贯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写诗是为老百姓而写,写作《新乐府》也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卖炭翁》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寄托着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学习这首诗就是要使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一步步感悟到这一点。

一、层层铺垫,深入挖掘主题

这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反复诵读,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为了一步步达到这个目标,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是选择了一段“白居易诗进长安”的动画视频,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氛围,又初步了解了白居易“要为老百姓写诗”的志向。接着,我有意识的在介绍白居易时加入了他的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初步铺垫。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抓住自己阅读时的第一感受——“卖炭翁苦!”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因为我觉得这是读完这首诗最直接最深刻的感触,学生应该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中我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果然,学生纷纷踊跃发言,认为他是一位生活很艰苦、很悲惨、很可怜的老人。这次教学经历让我明白:打动我的地方就是打动学生的地方,从这个角度着手找准突破口,会使我们的课堂激荡起思想的浪花。

苦!难!这是我们对卖炭翁的第一印象,但是真正理解这首诗,我们不能简单停留在这里。如何加深印象、领会人物形象,使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卖炭翁可怜可叹的遭遇呢?于是我引导学生进一步从老人外貌、心理等描写入手,通过反复诵读,从烧炭、运炭、卖炭以至最后失炭,使老人的形象以一个个画面凸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年老体迈仍奋力“伐薪烧炭”、衣衫单薄却渴望天气寒冷、天没亮就赶着沉重的牛车艰难行走在雪路上、看着“半匹红绡一丈绫”的绝望神情……

那么,这首诗是不是仅仅为了写卖炭翁之苦呢?苦之根源又是什么呢?卖炭翁烧炭、卖炭,最终却只换来“半匹红绡一丈绫”的结局是偶然吗?

在学生们一个个思维碰撞中,画面不断的闪现,心里不由为像老人一样的劳苦人民掬一把同情的泪,有同学情不自禁的说“太惨了,那两个宫使真可恨!”他的说法马上得到了同学们一致的赞同。

这时,我马上意识到,学生已经沉浸到文本当中了,但是仍然不够!打铁要趁热,“你们觉得这两个宫使是什么样的人呢?”同学们气愤的说:“强盗、无耻之徒、剥削者……”“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这两个宫使的行径却是当时社会制度无法割裂开的。”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为事”即为反映社会现实。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什么?我们从课下注释很轻易的找到——《卖炭翁》题注云“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宫市”是唐朝宫廷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方式。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门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有时撕给你两三尺破旧的绸纱,算做报酬;有时候不但不给任何报酬,反而要你倒贴“门户钱”和“脚价钱”。所以每逢宫使出来的时候,连卖酒卖烧饼的小店铺都关上店门不敢做生意了。

由此,诗歌主旨呼之欲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更上一层楼。他们纷纷指出:这首诗就在反映宫市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白居易写这首诗也表现了他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前在教诗歌的时候,往往觉得请学生来概括主旨太难,可是现在看来,只要引导得当,浸入文本,我们就可以明白诗歌所蕴藏的内涵了。

二、随文学习,品读语言滋味。

语文课堂上离不开品读,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将朗读及语言的品味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希望通过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

歌德曾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卖炭翁》语言较为浅白,但要想读透,就要体味浅白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比如有同学在品读诗歌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时候读得清清淡淡,他虽然明白: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卖炭翁身上的衣服很单薄,可是为了使炭能够卖个好价钱,他仍然希望天气寒冷。这样的理解当然正确,但显然仍不够到位,因为他并没有深刻的体会到老人那份矛盾的心理是何等强烈,自然也读不出这种味道!

怎样读出味道呢?《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要“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学习诗文,就是以读带品,以品促读的过程。诗句之间绝不是单列的平行线,而是相互关联的,需要我们从整体上结合上下文感悟。于是,我追问:“卖炭翁这么想让自己的炭卖个好价钱,换来的钱他会用来做什么呢?”有同学马上就找到“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将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看,卖炭翁是为了赚钱营利呢?显然不是。诗人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用设问自问自答,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老人辛辛苦苦在终南山熬了一年积攒下的一车炭,是他全部的心血,就仅仅是为了能够有衣穿,有饭吃!

这时,刚才谈想法的同学迫不及待的举手,要求继续他未完的品读:寒冬里,人们都恨不得裹得严严实实,希望天气赶紧暖和起来,身着单衣的老人更应该如此!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个“愿”字是强烈的盼望,他冷不冷?肯定冷!可能冷得身子发抖、牙齿打颤,但是这和他生存唯一的、迫切的希望相比算得了什么呢?这一次,当他再读这两句诗的时候,同学们给了他热烈的掌声。

我再一次追问:“你们觉得他读的最好的地方在哪里?”

学生答:“他这次很明显的在‘可怜’和‘愿天寒’两个词上加了重音,感情更加强烈。他读出了作者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

不错,我们朗读诗文,就是在还原诗文的原滋原味,把自己当成作者去理解诗文的内涵。他的朗读启发了同学们的思考,有学生马上发现了后面的“半匹红绡一丈绫”,这是老人根本用不上的东西,更不是值钱的事物。“千余斤”的一车炭换来的是不能吃、不能穿的废品,老人今后怎样生活,实在令人担忧,更是无尽的“可怜”!至此,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诗歌的主旨,课堂也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这堂课我上的很投入,学生也很激动,他们在课堂上回溯到千年前的那个社会,更感受到诗人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但一堂课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诗歌中对比作用突出,如果我能适时抓住契机,梳理出几组对比并在品读中强化理解对比作用的话,效果应该会比我在练习中单独讲解要好得多。另外,虽然课堂上我注意了朗读,但朗读的方式显得有些单一。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一步步使我的课堂更具深度,教学更加有效,我将继续在语文教学的漫漫长路上踏踏实实的求索前行!

第二篇:《卖炭翁》教学反思

《卖炭翁》教学反思通用

《卖炭翁》教学反思通用1

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整个过程既动口动手又动脑,既有个人独立完成又有小组合作。这样非常适合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叶老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做老师的一定要明确: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读背是文言文教学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方法。在教学的'第三个环节中,我对学生进行了朗读指导。《卖油翁》是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语文版),像这种小故事的文言文,还有《〈世说新语〉二则》、《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戴震难师》。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让小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这三篇文章,这样可以得到举一反三的机会,将知识变成学习能力。

《卖炭翁》教学反思通用2

今天上了一节课-----《卖炭翁》,是应夏教授安排上一节古诗教学的课,课上完了,回想一下从备课到上课的过程,确实还是值得反思一下的。

这首古诗上过很多遍了,每次都不一样,侧重朗读的,侧重人物形象分析的,侧重作者情感态度的,这次上课,我设计的意图是如何上成一节真正的学习古诗的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初中生制定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标。“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的内容,这样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对增强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无裨益。

基于《课标》的要求,通过研读文本,我认为本课教学目标应该做如下设置:

1、体会诗歌韵律、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根据作品相关背景、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

3、理解诗中人物形象和写作方法。

目标设置合理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有了目标的引领,课堂环节设置才有方向和意义。根据此目标和诗歌的特点,我设置的第一个课堂环节是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歌更是如此,如果没有一定的朗读做基础,诗歌的学习一定是苍白的.,有了朗读做基础,我的第二个课堂环节是赏析,建立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之上,再次进行朗读感悟,赏析诗句。为了使赏析更加有深度,在赏析之前我加入了诗歌背景介绍和诗人白居易的创作主张,为了课堂上孩子们的精彩表现和学习目标的达成,我首先进行了一个范例赏析,随后给予他们课堂交流讨论时间,一切的烘托是为了精彩的发生,有了这些铺垫,孩子们小组交流非常成功地完成了接下来的赏析,通过赏析,这首叙事诗中的两个人物形象从诗歌中款款走出,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社会中对立的两个阶层截然不同的表现。当然,对比的写作手法也在赏析中自然生成。

第三个环节是感悟诗人情感,当然还是依托朗读,有感情投入地朗读,有了前两个环节的烘托,有了人物形象的对比赏析,有了背景的介绍,诗人的情感自然呼之欲出,虽然诗中没有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诗句,但是字里行间诗人的情感倾向已经非常明显了,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发现了“可怜”、“忧”、“惜”等几个词,并深刻感受到了“宫使”带给老百姓的痛苦,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感受到诗人对贫苦老百姓的深切同情。

至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达成,但是课后我反复思考回味,还是觉得这堂课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我发现自己设计的虽然是以朗读为主线,但是整堂课给孩子留下的朗读时间并不多,虽然每个环节设置都有朗读,但似乎是蜻蜓点水,没有达到真正提高孩子朗读质量的目的。

古诗教学范读的引领必不可少,但是我却在课堂上没有进行示范朗读,配乐也都准备好了,可是担心时间不够,只是让学生自读和和齐读各两遍,纠正字音后,我应该示范朗读,但没有进行,导致诗歌朗读教学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实质性效果,就如后来张老师说的那样,诗歌是一定要范读的,老师的引领作用是要发挥的,而且我让学生在还没有学的情况下就让他们自读,这也不符合教学规律,张老师说这难道不是你在让学生故意犯错误吗?仔细品味了张老师的话,是啊,我是不是落到了什么都总是让学生自学的怪圈里了啊?有些知识还是需要老师示范的啊,尤其是古诗词文言文教学,对于已经流传千古的古诗词,更需要引领和示范。

关于人物形象分析,我从“遇见是美好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遇见都是美好的”说开来,让学生设想卖炭翁“遇见”宫使会发生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们之间的相遇却注定是一场悲剧。在此,我给出了一个范例,“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此时已经是两鬓苍苍的老者,十指却因烧炭而变黑,这句诗歌对卖炭翁的肖像进行了描写,表现出卖炭翁年岁已高但却仍然要为生计而以烧炭卖炭为生,因此,生活是艰辛不易的。再看看迎面走来的“宫使”,由对卖炭翁的描写启发学生分析“宫使”的特点,在进行了几分钟的思考和讨论后,学生说到了“翩翩两骑”写出了“宫使”的趾高气昂……由此展开了对诗歌中卖炭翁和宫使两个人物形象的对比和分析。此环节是我认为设计的比较巧妙的环节,但是课后发现虽然预设的是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完成,我还是说的过多了,因为怕孩子说错,所以很多地方我情不自禁就越俎代庖直接给出结果而忽略了孩子自学思考的能力,我知道这样是无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的,不能因为急于达成目标而剥夺孩子自己思考探究的权力。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遗憾虽然无法弥补,但会留下美好的印记,每一次对遗憾的回味都会让我燃起再来一次的欲望,希望每一次留下的遗憾能够让我不断进步。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笔记小说,它通过卖油翁和陈尧咨之间的一段小故事,用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这篇文章故事性很强,学生较易理解。但面对初一学生,要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思前想后,按照常规预设好教学目标,学生一定很厌烦。要是我们一起来参与并研究教学,应该会更有趣味。自己提出目标并达成目标定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于是在教学开始之前,我没有按常规出示教学目标,而是把关键字词写在很班上,让学生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寻求目标并达成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

《卖炭翁》教学反思通用3

《卖油翁》这篇课文就学生掌握情况来看,基本上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学生学有所获。而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抓住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一、预习充分,质疑大胆

课前我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尽量扫除文字障碍,找出难以理解的词句;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致内容;查找作者生平等。由于准备充分,在授课时,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疑惑,并认真听取同学及老师的讲解。课后检测证明,学生对这一课词句理解的记忆是既快又牢。所以说,做好充分的准备后,放手让学生质疑,这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角色朗读,读中有获。

我在教学中多次安排学生朗读,这篇文章从动作、语言、神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从语言描写来说清晰地再现了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一个骄傲,一个谦虚。学生在分角色朗读和翻译的时候对两人说话的语气把握还比较准,而且朗读热情比较高,读出了自己的感悟。对于比较简单的知识,我并没有过多讲解,让学生自己翻译自己评价。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卖油翁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在学习的辅助材料中早有定论,但是学生的拓展思维是不可预设的,如:当我问到“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你感觉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时,“熟能生巧、不要骄傲自满、学无止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也让我深刻的意识到:如果充分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定会还你一片精彩。在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的根本是提高同学们语文学习的效能,进而增加文化底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认真专研教材,善于抓住这种机会,酝酿这种机会,更要努力创造这种机会。

整堂课下来,感觉节奏紧凑。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较高。当然,这堂课也存有不足,因学生在课堂上都比较活跃,出现了多次泛答的情况。也有学生的回答,相当精彩,可我没有进行简要的鼓励与点评,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改进。

《卖炭翁》教学反思通用4

《卖油翁》是我进行升本课堂教学迈出的第一步,虽然在执教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却留给了我宝贵的经验。

将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应该是学生们解决问题的地方,而非老师们展示自己才华的地方。将课下学生们发现的问题,拿到课堂上来集中讨论,通过生生讨论交流,教师着重点播,达到解疑学习的目的。在本堂课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能动性,尤其是在处理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讨论交流达到了巩固和学习的目的,而在这其中老师只是引导者和新知识的补充者。课堂气氛活跃,融洽,其中出现了很多创新的火花,这是在传统的将授课中所见不到的。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知识到方法到情感,这是学生最基本的认知规律。切忌打乱甚至是颠倒这个规律。对于文言文来讲,积累是重点,切不可脱离实词虚词的积累而一味追求文本分析。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文言文就是因为语言上的障碍,但是实际上,每篇文言文中需要大家学的词语寥寥无几,只要注重积累,学生就能完成陌生文言文篇目的理解。切不可忽视积累从而影响学生阅读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重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实际上每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某种看法、观点。我在这篇文章地讲授中,用“我想对……说”,这种方法,将学生在本堂课的情感体验用一句话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

但在这堂课中我也发现了很多不足: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更好的利用课下注释,课下注释有的在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候就不应该再作为重点讨论了。

其次,课件应用要灵活,课件上的知识有很多在课堂上已经解决了,但因为课件在课前设计的,所以与课上出现了矛盾、重复,浪费了时间。

最后,可能是由于学生紧张,提问的情况不如平时课堂,回答问题的同学仅仅局限于一部分,以后还应该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人人思考、人人发言的良好局面。

《卖炭翁》教学反思通用5

《卖油翁》故事情节浅显易懂,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没什么大的障碍。通过对比陈尧咨善射与卖油翁酌油入葫芦的共同点,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概括出文章所蕴涵的熟能生巧的.道理。文章篇幅不长,但人物描写很传神,教学时引导学生学生抓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关键词,及时追问,反复玩味。卖油翁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在学习的辅助材料中早有定论,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拓展思维是不可预设的,通过对语句的分析也许会有思维的火花碰撞产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你感觉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熟能生巧、精益求精、戒骄戒躁、学无止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在亲手实践这个环节,学生先尝试直接向瓶子里倒水,第二次再尝试向扣有铜钱的瓶中倒水,然后再细读卖油翁倒油的环节,进一步体会卖油翁技艺的娴熟。在这个环节,无论是亲手动手尝试的同学还是观看的同学都感慨颇多,对于熟能生巧这个道理也理解的更为透彻。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堂课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需要我们去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改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篇:卖炭翁教学设计

卖炭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卖炭翁形象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卖炭翁形象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课件

教学方法:

研讨式教学、学生自学、教师导拨。

教学过程:

1、导入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鼎盛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有力地促进唐代文学的繁荣,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不仅诗歌的艺术风格、流派多样化,而且艺术形式也很完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乐府诗《卖炭翁》。

乐府诗主张诗歌应“文章合时而著,歌诗合事而作”,那《卖炭翁》又是作者为何事而作呢?

2、检查预习:

薪(xīn)鬓(bìn)碾(niǎn)翩(piān)叱(chì)骑(jì)系(jì)

3、朗读课文

(1)抽一学生朗读,正音。

(2)教师朗读

4、思考:《卖炭翁》一文是作者为何事而作呢?(时、地、人、事、结果)

5、理解文意、句意:

圈画关键字词,学生分组研讨文章的词义句意。

关键词、重点句、

抽学生翻译句子,师生导拨。

6、卖炭翁形象分析:

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出买炭翁的生存状态,劳动艰辛、年岁已高。

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卖炭翁孤苦无助,急于通过卖炭获取生活资料,“可怜”两字表现出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

动作描写:“伐薪烧炭”“哓驾炭车碾冰辙”写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和卖炭的不易

卖炭翁形象: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高

7、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即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公

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失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卖炭翁》教学设计}.

8、课堂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白居易为我们塑造了一卖炭翁的形象,通过他的遭遇,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宫市对百姓的巧取豪夺,感受到百姓生活的疾苦和无奈。同时文章也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憎恨。

9、作业布置:

背诵《卖炭翁》全文

板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外貌——烧炭艰辛悲

卖炭翁心理——矛盾反常(同情)社会

|对|行动——运炭艰辛苦

| |

|比| “翩翩”——趾高气扬宫掠黑暗

宫使“把、称、叱、牵”——蛮横无理

“千余斤”、“半匹”“一丈”——强烈反差市夺

卖炭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居易诗进长安》视频导入,了解其人其事。

师:(顺势导入)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PPT),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这首诗歌的体裁叫做乐府诗,什么叫乐府诗呢?我们一起看大屏幕,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指生读)

(乐府是指自汉代以来收集和整理创作诗歌的官署,后也指自乐府流传出来的诗歌。叫乐府诗)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同学个读课文,教师从旁指导。

3、播放PPT,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5、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三.再读

指生读。(一人读)

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字“裳”(板书),这个字在这首诗里的字音读做cháng,(板书标音),同学们和我一起读一下,这回,大家在下面在再练习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生读)

指生汇报读。(一人读)

同学们注意,这首诗里,共有几句话?(五句话)

那么我们再读的时候注意,一句话之音的停顿要短一些,而二句话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并且注意把问句读出来。再练习读一读。

指生读。(一人)

相信大家这一回一定能读的更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

四、读读品品

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

再读诗歌,圈画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词句,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略)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生活状况?(其间穿插朗读)

“苦”:

烧炭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外貌描写:年老体弱、劳动艰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为贫苦生活所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描写:艰难无奈)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自己在下面默读课文,结合诗下面的注释,把不理解的或不清楚的字、词、句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同学们请做好,谁愿意把自己画出来的地方和大家说一说呢?

南山:指长安附近终南山

烟火色:烟熏火燎的颜色。(用图片来解读)

何所营:营:用处,有什么用处。

怨:盼望(相对的方法)

好了,同学们,大家现在的疑问都解决了,现在请同学们前后桌为一个小组,试一试,能不能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呢?(要注意,小组分工要明确,有人说,有人记录)

(注意巡视)

指生汇报,(2人)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诗的意思,那谁来说一说卖炭翁长的什么样?(生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还有哪个地方描写了卖炭翁的样子。(生读:可怜身上衣正单)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呢?(生: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

在描写人物中,这些描写叫什么描写?(外貌描写)(板书)

刚才同学们读的都是卖炭翁的外貌描写,通过外貌描写,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生答:这个地方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注意,如有可怜,请及时把握住。)

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呢?(生:可怜)(板书)

对于卖炭翁生活的可怜,你从刚才的那些外貌描写中找出来吗?(生:满面尘灰烟火色)

从对面部的描写,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很?(艰苦)(板书)

还有哪句话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的可怜?(生:两鬓苍苍十指黑。)

你找的真准确。这句话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么样?(大)

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干什么呀?(生:休息,看孩子,做饭等)

你们平时观察的可真仔细呀!但文中的卖炭翁却在年龄很大的时候在自己“伐薪烧炭”,说明卖炭翁生活怎么样?(引导说出“困苦”)(板书)

同学们再找一找,还有哪一句说明卖炭翁可怜?(生:可怜身上衣正单)

找的太准确了,就是这一句,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烧炭的季节都在什么时候呀?(生:秋、冬季)

那个时候天气冷不冷呀?(冷)

在这么冷的天卖炭翁却穿一件单薄的衣裳,说明卖炭翁生活很?(贫困)

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来说明,(指前二个板书,引导说出“贫苦”)

我们来看卖炭翁的生活,(指板书)生活可怜,表现在(指板书,齐读:艰苦、困苦、贫苦)

看到卖炭翁的这样生活,你心里同情他吗?(生:同情)那么,谁能带着这种同情来读一读这三句话。(一生读)

他读的我觉得有一点同情,那么谁能读的比他更富有同情的感觉?(一生读)

我相信集体的力量是最伟大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三句,注意一定带着同情的心情去读,(齐读)

(二)心理

课文除了描写卖炭翁的外貌,还有哪些句子描写卖炭翁的?(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大屏幕出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老者自己身上“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透过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者的处境十分艰辛。

我们知道这是一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谁能通过读来把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读出来呢?(一生读)

我觉得他读的确实反应了矛盾的、反常的心理,但是不够突出,谁能说说用什么方法可以读的`更好呢?

(生:读的时候要声音缓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矛盾的感情)

再读,齐读

(三)读

现在,让我们一起把整篇课文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要把“可怜”读出来。(齐读)

五、升华

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的价钱,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要干什么用呢?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回来。(生汇报)

生齐读“身上衣裳口中食”

六、主旨探索

“身上衣裳口中食”,多么简单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那么这么一个简单而又微薄想法能不能实现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卖炭翁》的全文。(这里面有全文的录音)

思考:卖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欣赏完后,卖炭翁寻个简单而又微薄想法----“身上衣裳口中食”实现了吗?

卖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实际这“半匹红绡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是一点用处没有的,即不能当吃,也不能当穿,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了解一下。

之前我们说道: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七、布置作业

1、抄写并背诵《卖炭翁》

2、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卖炭翁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相关工具书,领会诗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讨论,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3、反复诵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读懂课文,把握作品所表达的中心。

2、难点:领会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说明:

把握文章中心,去体会作者对老人的同情,对“宫市”制度的批判是重要的。学生虽然距离那个时代比较遥远,但在教师的指导下,应该能有所把握。而对于“对比”这一重要写作手法,学生在辨别,特别是分析上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本课将对比作为学习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谁能介绍一下“白居易” 结合自己的文学常识,概述白居易的生平、作品、风格。 使学生了解白居易。

感知文本 结合工具书,自己通读全文。有疑难字词,作好标记。

班级交流。 学生自读。

学生对自己没有把握的字词进行交流。 养成学生主动学习习惯。

疏通文字。

深入理解 诗中刻画了2组人物,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人物形象。

对于这样的人物,文中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作用。

学生回答。

圈划批注,学习文章。

学生在课文中圈划,并组内交流。

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大致定位。

明确要使人物生动,需要运用描写。

学习对比的.写法,理解对比的作用

作业 通过阅读学习后,请你分别概括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你的思想感情,填入表格中。 学生思考、填表。 梳理文章脉络,中心。

思路点拨

从文章的描写入手,通过学习对比,去理解人物、作者,是本堂课的教学思路。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感知文本部分可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富实效。结尾的表格可以作为作业,也可以作为课堂练习。

练习举隅

1、解释加点词:

(1)伐薪烧炭:(2)何所营:(3)心忧炭贱愿天寒:(4)手把文书口称敕:

(4)回车叱牛:(5)惜不得:(6)系向牛头充炭直:

2、本诗中哪些方面表现了卖炭翁生活的贫苦?

卖炭翁教学设计4

第一个环节:自读。(8分钟)

读课文,读注释,再读课文,自讲课文。

第二个环节:诵读。(12分钟)

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读第二遍,要求读得顺畅。

读第三遍,要求节奏鲜明。

读第四遍,要求读出情感。

读第五遍,要求读出“情景”。

读第六遍,要求集体背诵。

第三个环节:品析。(15分钟)

1.教师:我们可抓住课文的哪一点来理解课文、分析课文。

同学们发言:

①抓“苦”:烧炭苦,卖炭苦,炭被抢更苦。

②抓“炭”:烧炭,送炭,失炭。

③抓对比描写:对卖炭翁的刻画,对宫市使者的刻画。

④抓卖炭翁的人物形象:外貌,心情,遭遇,。

⑤抓卖炭翁周围的的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

卖炭(经营)环境,社会环境。

⑥……

教师:我们就抓住诗中的两组对应性的艺术描写诗句来理解课文吧。

①分析对卖炭翁的肖像描写。

②分析对卖炭翁的生活环境的描写。

③对比分析对宫市使者的描写。

形成如下板书:

卖炭翁:面、发、指、衣、心 辛劳、穷困、挣扎、痛苦

对比

使 者:把、称、回、叱,系 专横跋扈,肆意掠夺

第四个环节:练习(10分钟左右)

1.写出含下列字词的四字词语。

①伐 ②薪 ③面 ④鬓 ⑤辙 ⑥苍苍

2.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或诗句。

①状其劳动环境之脏 (尘灰)

②写其长期烧炭之劳 (烟火)

③绘其饱经风霜之衰 (苍苍)

④诉其生活无着之苦 (心忧炭贱愿天寒)

3.说说卖炭翁被抢之后的心情。

(痛苦中酝藏着愤怒。)

[评 析]

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评析这个教例的美点。

教路严谨,目的明确。

自读,意在训练学生自学自悟,疏通文意。

诵读,意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技能。

品析,意在点拨学生品读课文的'基本思路。

练习,意在教给学生检验所学知识的方法。

整个教例的主旋律是:让学生学会读书。

四个教学环节形成一个“诵读、品析、积累”的鲜明的课堂教学思路,很有层次感, 很有可操作性。

手法多样,教学有方。 一开始就变学生的默默聆受为主动感知。

诵读六遍既让学生有了阅读初感,为整体品析作好铺垫,又让课堂教学书声琅 琅,热气腾腾。

品析课文的第一个设问实在妙极。这一问实际上“反客为主”,把学生顺利地带上了品读课文的初阶。抓住“对比”这一条线来分析赏读课文,可谓切中肯綮。 练习设计别出心裁,全是“活”题。第1题意在“迁移”,第二需要反向品评揣摩,

第3题则须进行联想和想象。

四个教学环节,给人以“入之愈深,而其见愈奇”之感。

以上只是就课评课。

评析之后掩卷沉思,忽然有思想火花闪现:

诵读,品析,积累:这是否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三要素”?

卖炭翁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描写卖炭老人肖像、心理、动作的语句。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一、新课导入

导入:时常在古诗苑中漫步,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诗作。很多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这样的诗词你知道哪些呢?

补充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悯农》杨万里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水浒传》施耐庵

导入:其实在文学作品中,谈及悯农的不甚枚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板书:卖炭翁 白居易)

二、教授新课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正音: 骑 jì 将 jing 系jì

【再读古诗 读准节奏】

明确:七言为主,基本上是二二三,断句根据句意

【三读古诗 理清大意】

质疑:同学间解决疑难语句的大意(预设质疑不多,顺势分享故事补充白居易文风特点:浅白如话,介绍作者)

朗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注意其意思及断句

引导:“可怜”一词的含义,并拓展其意思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怜悯)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李商隐》(可惜)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可爱)

追问:诗中“可怜”是怜悯,卖炭翁哪里让人怜悯呢?

心理描写,“忧炭贱”“愿天寒”六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卖炭翁内心的矛盾与心酸。寒冬时节,自己穿着单薄,但为了炭能卖一个好价钱,还希望天更冷些。这无不体现出卖炭翁生活的艰难,着实可怜。

【分析人物 理解情感】

提问:诗中还有哪些词句让你觉得卖炭翁可怜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抓关键字词分析,或者从人物形象对比的角度分析)

明确:

1、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动作描写,“伐”“烧”写出了卖炭老人在山高林密、荒无人烟的南山中辛苦劳动的艰辛。

引导读:秋风萧瑟,树叶落尽,

你看,卖炭翁,_________

日近黄昏,北风呼啸,

你看,卖炭翁,_________

月黑风高,豺狼嚎叫,

你看,卖炭翁,_________

2、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从整体面貌上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两鬓苍苍”“十指黑”两个数量短语,一黑一白的比较,更加突出了卖炭翁的艰辛。

引导读:“烟火色”“苍苍”“黑”,这是诗人用简笔勾勒了卖炭翁生命的.颜色,这十个木炭一般乌黑的手指负担着生命的全部期望,为了生存,他已经__________

3、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动作描写,“驾”“碾”“歇”三字,写出了卖炭翁年老体弱,运炭卖力。

引导读:此时此刻,卖炭翁心酸无力。他早起开窗看到________,于是____,此时_______。

4、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心理描写。“一车炭,千余斤”,宫使不懂其中的艰辛,换了“半匹红纱一丈绫”,这不等值的强换,卖炭翁心有怨言却无能为力。

5、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裳儿。

外貌描写,“黄衣使者”“白裳儿”写出了宫使生活滋润,小人之间勾结谋私。神态描写,“翩翩”快活的样子,展现了宫使的得意。

6、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吃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把”“称”形象地刻画了宫使盛气凌人、仗势欺人的可恶嘴脸。“回”“牵”写出了宫使蛮横无理,强取豪夺的丑陋面孔。

【全诗朗读 体会情感】

提问:卖炭翁伐薪累、烧炭苦,运炭艰辛,还遇到小人作祟,我们不得不哀叹一声“唉”,如何读出这种悲叹呢?

明确:读的时候要声音缓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心酸无奈的叹息。(尝试在诗歌前加感叹词“唉”酝酿情绪)

唉!卖炭翁……

【补充背景 提升情感】

提问:同学们,“宫使”嚣张跋扈,盛气凌人,是不是只有卖炭翁的生活苦上浇油呢?

解读诗歌写作背景

此诗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提问:宫使嚣张跋扈,盛气凌人,宫市盘剥私肥、勒索掠夺,是谁助长了如此黑暗风气呢?

明确:社会制度 社会环境

追问:黑暗制度下的卖炭翁“可怜”,其他劳动者呢?

明确:诗歌主旨揭露宫市的罪恶及统治阶级的残暴,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顺势补充白居易诗歌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此文正是揭露当下。

【勾连佳作 升华情感】

引导:有一句话这样说:文学艺术家所表现的不仅仅是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而且是他认识到的人类的情感。这不是卖炭翁一个人的悲哀,不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而是所有底层劳动者的悲哀啊。

难怪杜甫大声疾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难怪白居易创作的《观刈麦》,得到世人共鸣。

推荐阅读:《观刈麦》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卖炭翁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本课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课题为《唐诗二首》,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两首诗,这一节课着重学习《卖炭翁》。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其主题为“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首诗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有限的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又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去读去比较,从而初步了解新乐府诗的特点。还要让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动笔改写,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

部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学习的量,因此,即将结束初二学习的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初中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但也应当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入地思考、分析与品味,更不会将诗歌学习与自己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是有偏误的,背诵只是诗歌学习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传诵千古的优秀诗作,其学习价值远不止于诵读。因此,要以诵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新乐府诗”的相关知识。

2.理解“宫市”的剥削实质,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分析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自由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熟悉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通过与《钱塘湖春行》的比较阅读,理解新乐府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从直接体验出发,分析写作技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4.读写联动法: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促使学生仔细阅读、深入理解作品,同时,通过借鉴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熟读诗歌,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熟读作品,在读中对作品有了初步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怀揣着他的诗作及治国安邦的梦想来到京城长安,他

去拜访一位当时的文学前辈名叫顾况,或许是因为见过太多希望得到自己引荐的年轻人,顾况对他颇为不屑,他一面漫不经心接过年轻人奉上的诗作,一面随口说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可当他看了那首诗,尤其是读到那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赞叹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容易在这都市居住发展了。这个年轻人就是白居易,他是唐代颇负盛名的诗人。

(设计意图:用这个小故事引入,一方面因为故事更具趣味性,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白居易的印象,也引发他们对白居易诗作的好奇心。)

(2) 比较阅读,了解“新乐府诗”句式、用韵的特点。

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一起来背一下。

学生齐背《钱塘湖春行》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白居易的《卖炭翁》,齐读,说说这两首诗形式上有什

么不同。

学生活动:背诵、朗读、探究及阐述探究结果。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钱塘湖春行》与《卖炭翁》,引导学生从字数句数、用韵、对仗三个方面比较,了解古体诗的句式、用韵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两首诗的比较,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具体形象。让学生自己探究,印象更深刻。鉴于学情,用多媒体展示两首诗,并通过字的颜色区分,及韵脚注音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

(3)看视频,全面了解“新乐府诗”,尤其注意它内容上的特点。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大型纪录片《唐之韵》中关于新乐府诗的介绍。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使学生对“新乐府诗”,以及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了解“新乐府诗”“为国为臣为民为事”的特点也为下一步理解《卖炭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4) 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概括主要事件。

教师活动:展示《卖炭翁》的朗读停顿,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学生活动:二读作品,概述内容。

教师指导:先要求学生一句话概括内容。找准人物及中心事件。(为什么说

是“苦宫市也”? )

“卖炭翁的炭被宫使强买走了”

在此基础上补充,动笔概述情节。分析哪些是关键情节?这种买卖方式不

合理在哪?

“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大车炭,被宫使用一点儿没用的丝绸强行掠夺走

了。”

(设计意图:概括本身一定是建立对作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所以要求学生概括、概述情节,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总体把握诗歌内容,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诗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5) 自由品读,找出打动你的诗句朗读并分析。

学生活动:1.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最打动你的诗句,批注。

2.将你找出的句子朗读给同学听,并且说说你的理解。

老师活动:1.对学生的朗读予以指导——重音、语气语调、感情处理。

2.对学生零散的分析及时归纳与整理,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

肖像描写:可见其苍老与生活之艰辛。

心理描写:反常的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人悲惨的生活境遇。

环境描写:极其寒冷的天气状况“一尺雪”,而老人“可怜身上衣正单”“泥

中歇”,烘托出他极其悲惨的 生活境遇,宫使掠夺的行为也就更令人愤慨。

宫使的动作神态:横冲直撞、趾高气扬、仗势欺人、专横跋扈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的强烈反差,体现出“宫使”的

掠夺本质。

(设计意图:教学要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老师要对学生的文学感知能力充满信心,所以让学生自由的读,说出自己真切的感受,那些打动了学生的文字一定就是我们要重点分析、理解、借鉴的内容。同时,培养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学习过程中讨论交流的好习惯。)

(6) 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一步充实文章内容。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

1.卖炭翁如此年迈,为何还要如此辛苦的烧炭、卖炭?

2.宫使出现时,百姓会是什么反应?

3.卖炭翁的炭被掠夺走了之后,会是什么情形?

学生活动:就这三个问题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一方面希望学生在阅读中能联系自己学过的内容,如《石壕吏》、《羌村三首》,联系时代背景去理解作品。另一方面,也要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卖炭翁的遭遇绝不是个例,是有普遍性的。这样的掠夺给卖炭翁这样挣扎在生死边缘的老百姓打击是极其深重,甚至是致命的。)

(7) 在分析的基础上做片段描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大家读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一篇叙事的文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具体描

写,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作品才具有感染力,所以,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有这样的具体的描写。下面我们就来动动笔,学着在叙事中加入一些描写。

学生活动:分组写卖炭翁的肖像、心理,环境,宫使的神态、动作描写。

老师活动:学生写完后交流,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落实到写上,调动每个学生品读作品,也通过写后的交流、点评,让学生理解何为人物及环境描写。在叙事中加入描写,这既是初中作文的重要要求,也恰恰是学生最欠缺的,所以要让学生练笔并及时予以指导,并将在课后作业中继续强化训练。)

(8) 拓展延伸,理解历代中国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的这种情怀。

学生小结本课主题:通过记叙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

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老师拓展:展示多媒体上屈原、杜甫、张养浩、郑板桥关心百姓疾苦,同

情劳动人民的诗句,并总结:“中国历朝历代都有那些有良知、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用他们手中的笔为人民大声疾呼,正是这济世的情怀让他们创作出了不朽的佳作,也是在这些诗作的代代传诵中,让“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学习写作,要学习写作的技巧,更要学习他们的核心思想,将我们关注的目光从闪耀的明星身上转移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中,转移到那些更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人身上,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来。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深化这节课的学习深度,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9) 布置作业:

背诵《卖炭翁》。

结合课堂上各组的小练笔,将本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卖炭翁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重点

目标2

三、教学难点

目标3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唐朝,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首唐诗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首。在大唐,发展机会最好的地方,不是江浙沪,也不是北上广,而是长安和洛阳。在1221年前,一位16岁的翩翩少年来到长安,想出人头地、一鸣惊人——

(白居易16岁求达故事,涉及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

故事中的少年你知道谁吗?(对,白居易)今天,我们就走进白大师的《卖炭翁》,一起感受下大唐的世态冷暖。

(二)白居易个人经历及其写作背景

白居易(772新郑———846洛阳),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文化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虽生于官宦之家,却从小过着动荡不安、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白居易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聆听过无数灾民的哀嚎,也在兵荒马乱中饱尝家贫多故、飘零无助的苦痛,由此,他默默立下了一生的志向:我要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凭借1%的天赋和99%的汗水,白居易活跃在中唐政坛,官至左拾遗。当时的中唐政坛,最大的毒瘤莫过于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白居易一上任就对这些霍乱朝纲的权豪重臣们进行了尖锐抨击,白居易敏锐地觉察到眼下正是实现自己“为民代言”的绝佳时机,于是日吟夜唱,将继承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新乐府运动推向了最高潮。

这期间,传唱最广的作品就是讽喻诗《卖炭翁》

(三)题解

“苦宫市也”,即苦于宫市。唐德宗时期,公众所用之需,不再经官府承办,而是由宦官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宦官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等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此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四)初读正音

鬓、辗、辙、骑、敕、叱、将、系

(五)再读明义

1、围绕“炭”字,作者怎样展开行文思路?

烧炭——卖炭——夺炭

2、诗中施动的两个人物是谁?

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3、作者对这两类人都进行了哪些描写?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人物描写的五种类型(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卖炭翁: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贫苦的劳动人民)

宫使: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趾高气扬的宦官爪牙)

4、两种形象出现在一个画面中,凸显了怎样的`主题?

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

鞭挞与抨击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

讽刺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写法探究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七)延读拓展(补充诗词借用秒懂视频讲解)

再读这首诗,一种抑郁之气于胸腔吐而不快,全诗浅显易懂,字字泣血。而这样的诗篇白居易不是一首两首,而是一下子就向权豪们砸了几十首。

讽刺战争残酷,人民为避免埋骨他乡不惜自残身躯的《新丰折臂翁》: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揭露宦官骄奢淫逸,大肆铺张,而民间却正在发生“人食人”惨剧的《轻肥》: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借田舍翁之口道出阶级对立,贫富不均的《买花》: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而最令人钦佩的是,在《杜陵叟》一篇中老白同学连皇帝也没放过: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意思就是说皇帝下诏免收灾区赋税的时候,十家有九家已经交完了,白白让假仁假义的皇帝占了个好名声!

白居易用一生的才华在践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读白居易的诗,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他对家国的那份忧、对百姓的那份怜、对时代的那份无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大唐盛世,莺歌燕舞、歌舞升平的是达官贵人的作威作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是下层人民的饥寒交迫。当历史的车轮辗转到今天,我们看着这一张张笑脸,不禁感叹:生在这样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

(展示幸福老人图片)

(八)有感而发:小创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

(九)结束语

感谢历史,让我们生在这样的时代,国兴民悦,岁月静好。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愿我们梦若猛虎,心有蔷薇,感在心,动在行,不辜负这个时代!

(十)板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烧炭——卖炭——抢炭

卖炭翁宫使

外貌描写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对比

同情抨击讽刺揭露

第四篇:卖炭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诵《观刈麦》问题导入。

师:(顺势导入)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PPT),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同学个读课文,教师从旁指导。

3、播放PPT,教师范读课文。

5、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三.再读

指生读。(一人读)

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字“裳”(板书),这个字在这首诗里的字音读做cháng,(板书标音),同学们和我一起读一下,这回,大家在下面在再练习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生读)

四、读读品品

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

再读诗歌,圈画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词句,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略)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生活状况?(其间穿插朗读)

“苦”:

烧炭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外貌描写:年老体弱、劳动艰辛)

生活苦: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运炭苦:夜来城。。。冰辙。

心里苦: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描写:艰难无奈)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自己在下面默读课文,结合诗下面的注释,把不理解的或不清楚的字、词、句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同学们请做好,谁愿意把自己画出来的地方和大家说一说呢?

南山:指长安附近终南山

烟火色:烟熏火燎的颜色。(用图片来解读)

何所营:营:用处,有什么用处。

愿:盼望(相对的方法)

好了,同学们,大家现在的疑问都解决了,现在请同学们前后桌为一个小组,试一试,能不能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呢?(要注意,小组分工要明确,有人说,有人记录)

(注意巡视)

指生汇报,(2人)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诗的意思,那谁来说一说卖炭翁长的什么样?(生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还有哪个地方描写了卖炭翁的样子。(生读:可怜身上衣正单)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呢?(生: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

在描写人物中,这些描写叫什么描写?(外貌描写)(板书)

刚才同学们读的都是卖炭翁的外貌描写,通过外貌描写,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生答:这个地方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注意,如有可怜,请及时把握住。)

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呢?(生:可怜)(板书)

对于卖炭翁生活的可怜,你从刚才的那些外貌描写中找出来吗?(生:满面尘灰烟火色)

从对面部的描写,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很?(艰苦)(板书)

还有哪句话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的可怜?(生:两鬓苍苍十指黑。)

你找的真准确。这句话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么样?(大)

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干什么呀?(生:休息,看孩子,做饭等)

你们平时观察的可真仔细呀!但文中的卖炭翁却在年龄很大的时候在自己“伐薪烧炭”,说明卖炭翁生活怎么样?(引导说出“困苦”)(板书)

同学们再找一找,还有哪一句说明卖炭翁可怜?(生:可怜身上衣正单)

找的太准确了,就是这一句,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烧炭的季节都在什么时候呀?(生:秋、冬季)

那个时候天气冷不冷呀?(冷)

在这么冷的天卖炭翁却穿一件单薄的衣裳,说明卖炭翁生活很?(贫困)

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来说明,(指前二个板书,引导说出“贫苦”)

我们来看卖炭翁的生活,(指板书)生活可怜,表现在(指板书,齐读:艰苦、困苦、贫苦)

看到卖炭翁的这样生活,你心里同情他吗?(生:同情)那么,谁能带着这种同情来读一读这三句话。(一生读)

他读的我觉得有一点同情,那么谁能读的比他更富有同情的感觉?(一生读)

我相信集体的力量是最伟大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三句,注意一定带着同情的心情去读,(齐读)

(二)心理

课文除了描写卖炭翁的外貌,还有哪些句子描写卖炭翁的?(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

大屏幕出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

老者自己身上“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透过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者的处境十分艰辛。

我们知道这是一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谁能通过读来把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读出来呢?(一生读)

我觉得他读的确实反应了矛盾的、反常的心理,但是不够突出,谁能说说用什么方法可以读的更好呢?

(生:读的时候要声音缓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矛盾的感情)

再读,齐读

(三)读

现在,让我们一起把整篇课文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要把“可怜”读出来。(齐读)

五、升华

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的价钱,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要干什么用呢?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回来。(生汇报)

生齐读“身上衣裳口中食”

六、主旨探索

“身上衣裳口中食”,多么简单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那么这么一个简单而又微薄想法能不能实现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卖炭翁》的全文。(这里面有全文的录音)

思考:卖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欣赏完后,卖炭翁寻个简单而又微薄想法----“身上衣裳口中食”实现了吗?

卖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实际这“半匹红绡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是一点用处没有的,即不能当吃,也不能当穿,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了解一下。

之前我们说道: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七、布置作业

1、抄写并背诵《卖炭翁》

2、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第五篇:《卖炭翁》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3教学难点:教学目的2教学设想:通过史书记载的关于宫市的资料帮助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同时在认真的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在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

今天咱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它也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书记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末年(指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资治通鉴〉〉:“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无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而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也正由于白居易塑造了可怜的卖炭翁形象,千百年后仍然普遍为人们了解。下面,咱们来学习这首揭露批判宫市罪恶的诗歌。

三.读诗:

上节课,我们做了诗歌朗诵的指导,知道了这是一首叙事诗,情节跌宕,层次分明,在反映卖炭翁烧炭、卖炭的不幸遭遇时着力于肖像、动作、心理及场面的描写刻画,每一个层次都是鲜明生动的画面,并且在字里行间渗透了浓郁的感情,朗读时,应在以情带声、读活人物上下工夫。不知大家准备得怎样,想请同学来读一读。

设想:找两人读,读完后其他人比较分析评价。

大家都说的很好,也明确了读好诗歌,必须要心中有情,眼前有人物,有画面,才能读活。

现在请大家听范读(科利华教师备课软件提供),同时与自己的朗读作比较,掌握本诗的诵读技巧。

一分钟后,齐声朗读。

四.分析鉴赏诗:

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教师问:围绕着卖炭翁“卖炭”,诗歌写了几个层次的内容?

学生回答明确:烧炭——运炭——抢炭教师:其中,卖炭翁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苦”(学生一起呼应),有什么是苦呢?(师生一起说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这苦也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辛,运炭是艰苦,炭被抢是悲苦。

2.请大家阅读烧炭这一内容,明确作者是怎样写出卖炭翁的艰辛的?

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教师给出投影:

年龄特征-----卖炭翁职业-----伐薪烧炭劳动地点-----南山中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心理-----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衣正单-——愿天寒(矛盾心理------“可怜”)(教师)这是一个可怜的人,衣衫单薄,却期待着天寒,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让学生说出)。

3.卖炭翁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劳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白居易没有放弃这个铺垫的好机会,请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卖炭翁运炭的艰苦的?

学生读诗回答,教师给出投影。

投影:天寒------“一尺雪”

地冻------“碾冰辙”

人苦------“牛困人饥”、“泥中歇”

路遥------“晓驾炭车”、“日已高”

4.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应该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不是的)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问: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整理归纳,最后给出投影。

投影:外表------黄衣、白衫、翩翩——横冲直撞、趾高气扬(对比)行为------把、称、回、叱、敕、牵、系——仗势凌人、蛮不讲理炭直------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一车炭,千余斤)心理------宫使驱将惜不得(对比:地位悬殊)5.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下载《卖炭翁》教学反思(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卖炭翁》教学反思(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 江苏省如东县直夫初中 顾辉 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正......

    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白居易。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义。 2、 能力目标:学习抓住对人物、事件的描写突出中心的写作方法。 3、 情感目标:感受白居......

    《卖炭翁》说课稿

    《卖油翁》 说课稿 江城中学教师 郭珣 一、【说教材】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三个方面来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卖油翁》是初中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

    卖炭翁作文改写

    《卖炭翁》 在北京城内,有一个卖炭的老爷爷,他整日在南山中砍柴烧炭,使得他那被烟熏火燎的脸上满是灰尘,两鬓斑白,十个指头也被熏得发黑。 这一天,天还没亮,老爷爷就起来吃了几口冷......

    24.卖炭翁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教学用时:2课时教......

    《卖炭翁》读后感(合集五篇)

    《卖炭翁》读后感 阳光小学 前进 今天,我读了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卖炭翁》一诗。 这首诗讲了一个卖炭老翁辛辛苦苦的伐薪烧炭,将解决衣食的大问题的希望寄托在一车炭上。......

    余映潮课堂实录2《卖炭翁》教学设计

    《卖炭翁》教学设计 余映潮 [教例简述] 这是一节教读课。 第一个环节:自读。(8分钟) 读课文,读注释,再读课文,自讲课文。 第二个环节:诵读。(12分钟) 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读第......

    部编本初二下《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

    《卖炭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卖炭翁》通过刻画卖炭翁这一人物形象,叙述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