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人做事做官“十不如”
有些事情,你选择这样去做或许是好的,也是对的,但如果从更高的标准来要求、来衡量,却又是不够和不足的。倘若你选择更高的标准去做了,事情往往会做得更好,可以达到更理想的预期和效果。这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与其这样倒不如那样”。以下十个“不如”,不妨思之选之。
一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相对于那些工作没激情、生活没热情的麻木冷漠的人来说,有艳羡之心的人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的。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临渊羡鱼至少说明心没有死,还是热的,当一个人站在水边想得到鱼,内心深处有一种希冀、期盼和向往,心动了。然而,心动不如行动。《淮南子·说林训》里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站在河边,望着河水里肥美的活蹦乱跳的鱼,却得不到,徒生羡慕之情,此时此刻还不如回家织张网拿来捕。只有结网捕鱼,才能品尝到鱼的美味。由此观之,凡事倘若只停留在一味地羡慕或渴望,而缺乏具体且实际的行动,那只能是空想,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徒有望鱼兴叹而已。有想法还得有办法,有愿望还得有行动,才能事遂人愿、心想事成。
二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他人饥寒交迫、穷困潦倒,或遇到困难、遭受灾难时,出把力、搭把手,给钱给物,救人以急、帮人以需,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善良和德行,但是这种作用只是暂时的,也是有限的。给人鱼,不如传授给人捕鱼的技能和方法。要想从根本上而且长远地帮助到他人,最有效的是教给他人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办法,包括帮他人树立起战胜一切困难的坚韧意志、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有关“鱼”与“渔”的道理。我们常说的,扶贫先扶智,扶智还得扶志;
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他学习知识的方法等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授人鱼”是一时的,解决的只是“肚子”问题;
“授人渔”是永恒的,解决的则是“脑子”问题。
三是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喊破嗓子”指的是“言传”,这当然是必要的;
“做出样子”指的是“身教”,这更是必须的。宋代范晔《后汉书·第五伦传》中说:“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这些话都在强调“身教”之重要。现实中,总有那么一些人说得头头是道、振振有词,做得却是一塌糊涂、一地鸡毛,搞说一套做一套,或要求人家那样做而自己却背道而驰,种种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做派让人反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人家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坐在台上捂着乌纱帽喊着“给我上”,不如冲到一线拎着乌纱帽喊出“跟我上”,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最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四是“口惠”不如“实至”。“口惠”就是口头上答应给他人好处,应该说口头许诺有时也有它的好处和作用,让人有一种期许,产生某种激励。然而,更重要的应该是兑现承诺。《礼记·表记》中说:“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人。”倘若许人好处而实际利益却到不了别人身上,就会招致怨恨的灾祸。“口惠”有时可以鼓动一些人,但它终归不如“实至”好,假如“实至”不能及时与“口惠”配套,那么被鼓动起来的人就剩下被蒙蔽和被蛊惑了,从长远来看,口惠实不至最后吃亏受害的还是自己。“口惠”满足人们的心理期待,“实至”满足人们的利益需求。
五是苦熬不如苦干。人生短短几十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态度,有的在苦熬苦等,有的则在苦干实干。苦熬的人,常常是硬撑着,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会有路”的想法,处于一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状态,“等靠要”是苦熬者的真实写照。苦熬的人是熬不出头、熬不出希望的。而苦干的人则不然,怀揣心中的梦想,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美好前程是实干出来的。苦干实干加巧干是最朴素的“成功学”,也是成就灿烂人生的“通行证”。
六是扬长避短不如取长补短。人皆有所长,亦有所短。面对长与短,有的人选择扬长避短,把自己的长处彰显出来,而把自己的短处掩盖和包藏起来,说白了这是一种“容短”“护短”的狡黠,也是一种知难而退的怯懦。俗话说,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扬长”得有度,过度则有张扬之嫌;
“避短”也只是权宜之计,并非长久之策,更何况人之短处越“避”越严重,甚至会因短失长。扬长不如取长,避短不如补短。木桶定律告诉我们,一只木桶盛水多少,并不取决于最长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所以,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方能更加完善自己。
七是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坐而论道就是坐下来海阔天空谈道理。应该说,道理是用来理论的,有时有些道理就是越说越透、越辩越明。然而,坐而论道不可成常态,亦不可成习惯,如果只一味地或停留在坐而论道上,则容易流于空谈,陷入“假唱”,成清谈客。清谈客所以谓之“客”,正是因为清谈者自诩超脱、一副置身事外的看客心态,他们往往热衷于不切实际、不着边际的空谈,有的还常常以评判者自居,用“理论权威”来吓唬人,而实际上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空谈是会误国的,“论道”与“行之”务必结合起来,特别是“行之”要重于“论道”,只有老老实实地去践行那些道理,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才会让道理得以落地落实。
八是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从物理意义上说,如果汤沸腾了,想让它停止沸腾,可以舀起汤去浇汤,也就是将锅中沸水舀起,复倒回去,以止沸腾,这种方法能够达到一时止沸的目的,是可行的。不过,从根本上看,这只是暂缓危急的权宜之计,是化解困境的应景之举,治标而未能治本。当满锅沸腾时,要想不让锅里的汤漫溢出来,最好的办法是抽出锅底的柴火。正如古人所云:“臣闻扬汤止沸,不如去薪;
溃痈虽痛,胜于养毒。”解决问题就得从根子上下手,真正斩草除根,即便是治标也是为治本创造条件、赢得时间和留下空间,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可能避免反复、反弹,直至一劳永逸。
九是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事物的发展无非两种状态,一种是已经发生,一种是尚未发生。已经发生的是过去时和完成时,对于不及预期或始料不及的已经发生的事情,有的可以补救、加以完善,有的则无可挽救、不可修复。亡羊补牢正是一种事后补救和完善,属于后知后觉,架的是“马后炮”,当的是事后诸葛亮。尚未发生的属于将来时,有的则初露端倪,属于正在进行时,对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善于落叶知秋、见微知著,这种先知先觉,有助于下好“先手棋”,占得主动、抢得先机。未雨绸缪得有危机意识和底线思维,懂得看“桅杆”,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亡羊补牢是一种被动无奈,未雨绸缪则是一种积极主动,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
十是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帮助他人,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锦上添花,一种是雪中送炭。锦上添花就是在锦上面再绣上花,属于好上加好;
而雪中送炭则是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在别人急需帮助的时候施以援手。锦上添花做的是顺水人情,雪中送炭下的是及时雨。一般而言,人们大都喜欢做锦上添花之事,因为立竿见影、皆大欢喜,而雪中送炭急人之所急、解人之所困、救人之所危。锦上添花是捧场,雪中送炭是救场,做人做事既要捧场,更要救场,救场比捧场好。
“十不如”也是十道选择题,选什么、怎么选,考验的更多不是智慧而是价值取向。选对了、选好了,做人做事做官的“坐标点”更贴近实际、贴近正确,也更能走进新的境界,呈现新的气象。
第二篇:做人做事做官“十悟”
做人做事做官“十悟”
中新网4月22日电 最新一期《学习时报》刊发了徐文秀的署名文章《做人做事做官“十悟”》。文章指出,做人、做事、做官,是不少人需要经常面对和正确把握的大问题,处理好了,则健康成长,反之则裹足不前,甚至掉入人生的一个个“陷阱”,这其中有规律可循,总结“十悟”可思之用之。
第一,信仰、信念、信心是安身立命的“压舱石”。人无信仰没有精神,人无信念没有力量。信仰和信念好比人体身上的钙,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站不稳、立不住、走不动。对自己心中的信仰、信念,要像做“大拜”一样,虔诚、执着,让信仰信念成为自己始终不变的人生追求。信心源自内心的一种自信,信心十足的人有一种坚强的意志力,能够咬定目标、咬紧牙关,始终不分心、不走神,排除万难去赢得成功。
第二,能力、动力、定力是站稳走好的“支撑点”。能力是干事的基础,决定你“能做什么”;动力是干事的条件,决定你“想做什么”;定力是干事的保证,决定你“敢或不敢做什么”,三者具备则决定你“做成什么”。本领不强会被笑死,办法不多会被急死,劲头不足会被骂死,品行不正会被搞死。当下,最为可贵的是定力,能够挡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坐得住“冷板凳”,不被忽悠、不被糊弄、不被捧杀和棒杀,能够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有能力没动力,能力打折扣;有能力有动力,而没有定力一切全白废。这三者好比“三足”
可以鼎立,让人站得稳、干得好、走得远。
第三,能干、能处、能忍是进步前行的“阶梯”。一个人能干是一种素质,能相处善团结是一种境界,而能忍得住一时的委屈、不公和苦痛则是一种修炼。能干在于学习和实践,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学中干、干中学,逐渐就会能干起来;能处在于能否宽容、包容和理解、信任。世界再大,大不过包容的心,宽容、包容才能融合、融洽、融入,理解、信任人是一种境界,被理解被信任则是一种幸福;能忍在于能否看长远、想大局,站得高、看得远,唯“风物长宜放眼量”,才沉得住气、吃得了亏、受得了罪,“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能干、能处、能忍好比三个大的阶梯、三道大的门坎,跨过去、迈过去了,便能顺利地往前走。
第四,想法、说法、办法是能力高低的“三级跳”。一个人的能力水平,可以说有两次飞跃,一次是把心里的想法变成说法,另一次是把口中的说法变成实际的办法。人人皆有想法,只不过成熟不成熟而已,然而要把想法说出来,而且“说清楚、讲明白”,让人“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不至于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则大不一样。能说得到人心坎上去,打动人、温暖人、感染人,让人信服、佩服那叫真本事、真智慧;如果说再能够把这些想法、说法变成一个个具体的行动和办法,付之于行、见之于效,那便是大本事、大智慧了。而每个人的能力高低就在于其中的差别,到底处于哪一级跳上。
第五,事业、职业、副业是干好干坏的“分水岭”。如何对待工作?
有的人把它当事业,甚至生命,敬畏肩上的担子,有一种很强的责任感、使命感;有的人把它只是作为一种职业,上班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稻粱谋”,是谋生的手段和方式;更有甚者把它当作是副业,成了第二职业,打自己的“小九九”,忙自己的“小生意”,种自己的“自留地”。态度反映境界,态度决定状态。三种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也决定了一个人到底干多干少、干好干坏。
第六,学识、见识、胆识是成大器者的“法宝”。有学识没见识,容易孤芳自赏、刚愎自用,会坐井观天,乃至夜郎自大。而胆识就是胆略和气魄,有胆识便是有勇有谋,胆识是学识和见识的体现。什么是文化?“三识”俱佳、“三识”兼备就是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就具备了创大业、成大器的法宝。
第七,知足、知不足、不知足是人生航程的“校正仪”。做官做人做事关键在人生的价值取向,要做官知足、做人知不足、做事不知足,这样才会不折腾、不陶醉、不停步,才会真正拿到了人生价值的“金钥匙”。知足者乐,知不足者勇,不知足者进,处理好了三者的关系,就走出了自我的小天地,走进人生大天地,就会找到准确的人生定位。
第八,眼力、魄力、毅力是实现梦想的“翅膀”。眼力,是一个人分析、观察、思考问题的眼光和视角。然而,看到了事物本质及其规律,还得有果敢的魄力和坚韧的毅力去努力,有了魄力就能牢牢捉住稍纵即逝的机遇,抢占制高点,机遇就像闪电,只有快速果断才能将
它捕捉;有了毅力就能坚持、坚持、再坚持,就能走出人生的沼泽地,锲而不舍地一直向前走。
第九,平和、平静、平淡是快乐幸福的“主打歌”。如何让平和、平静、平淡成为一种常态,需要沉淀和修炼。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对人平和、对名平静、对利平淡,始终保持着平和之状、平静之态和平淡之心,始终对身外之物“看得透、想得通、放得下、忘得了”,就会心平气和、幸福快乐。
第十,自醒、自警、自省是健康平安的“预警器”。自醒、自警、自省是一种自我敲打,好比自己在那“照镜子”、“洗洗澡”、“正衣冠”。“三自”是一种灵魂的考问、人性的考问,只有经常反省、检讨自己,才会不断校正自己、修正自己,才会不走偏、不走歪、不走邪,始终走在正道上。
第三篇:做人做事做官“十悟”
做人做事做官“十悟”
第一,信仰、信念、信心是安身立命的“压舱石”。人无信仰没有精神,人无信念没有力量。信仰和信念好比人体身上的钙,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站不稳、立不住、走不动。对自己心中的信仰、信念,要像做“大拜”一样,虔诚、执着,让信仰信念成为自己始终不变的人生追求。信心源自内心的一种自信,信心十足的人有一种坚强的意志力,能够咬定目标、咬紧牙关,始终不分心、不走神,排除万难去赢得成功。
第二,能力、动力、定力是站稳走好的“支撑点”。能力是干事的基础,决定你“能做什么”;动力是干事的条件,决定你“想做什么”;定力是干事的保证,决定你“敢或不敢做什么”,三者具备则决定你“做成什么”。本领不强会被笑死,办法不多会被急死,劲头不足会被骂死,品行不正会被搞死。当下,最为可贵的是定力,能够挡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坐得住“冷板凳”,不被忽悠、不被糊弄、不被捧杀和棒杀,能够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有能力没动力,能力打折扣;有能力有动力,而没有定力一切全白废。这三者好比“三足”可以鼎立,让人站得稳、干得好、走得远。
第三,能干、能处、能忍是进步前行的“阶梯”。一个人能干是一种素质,能相处善团结是一种境界,而能忍得住一时的委 —1—
屈、不公和苦痛则是一种修炼。能干在于学习和实践,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学中干、干中学,逐渐就会能干起来;能处在于能否宽容、包容和理解、信任。世界再大,大不过包容的心,宽容、包容才能融合、融洽、融入,理解、信任人是一种境界,被理解被信任则是一种幸福;能忍在于能否看长远、想大局,站得高、看得远,唯“风物长宜放眼量”,才沉得住气、吃得了亏、受得了罪,“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能干、能处、能忍好比三个大的阶梯、三道大的门坎,跨过去、迈过去了,便能顺利地往前走。
第四,想法、说法、办法是能力高低的“三级跳”。一个人的能力水平,可以说有两次飞跃,一次是把心里的想法变成说法,另一次是把口中的说法变成实际的办法。人人皆有想法,只不过成熟不成熟而已,然而要把想法说出来,而且“说清楚、讲明白”,让人“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不至于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则大不一样。能说得到人心坎上去,打动人、温暖人、感染人,让人信服、佩服那叫真本事、真智慧;如果说再能够把这些想法、说法变成一个个具体的行动和办法,付之于行、见之于效,那便是大本事、大智慧了。而每个人的能力高低就在于其中的差别,到底处于哪一级跳上。
第五,事业、职业、副业是干好干坏的“分水岭”。如何对待工作?有的人把它当事业,甚至生命,敬畏肩上的担子,有一种很强的责任感、使命感;有的人把它只是作为一种职业,上班
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稻粱谋”,是谋生的手段和方式;更有甚者把它当作是副业,成了第二职业,打自己的“小九九”,忙自己的“小生意”,种自己的“自留地”。态度反映境界,态度决定状态。三种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也决定了一个人到底干多干少、干好干坏。
第六,学识、见识、胆识是成大器者的“法宝”。有学识没见识,容易孤芳自赏、刚愎自用,会坐井观天,乃至夜郎自大。而胆识就是胆略和气魄,有胆识便是有勇有谋,胆识是学识和见识的体现。什么是文化?“三识”俱佳、“三识”兼备就是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就具备了创大业、成大器的法宝。
第七,知足、知不足、不知足是人生航程的“校正仪”。做官做人做事关键在人生的价值取向,要做官知足、做人知不足、做事不知足,这样才会不折腾、不陶醉、不停步,才会真正拿到了人生价值的“金钥匙”。知足者乐,知不足者勇,不知足者进,处理好了三者的关系,就走出了自我的小天地,走进人生大天地,就会找到准确的人生定位。
第八,眼力、魄力、毅力是实现梦想的“翅膀”。眼力,是一个人分析、观察、思考问题的眼光和视角。然而,看到了事物本质及其规律,还得有果敢的魄力和坚韧的毅力去努力,有了魄力就能牢牢捉住稍纵即逝的机遇,抢占制高点,机遇就像闪电,只有快速果断才能将它捕捉;有了毅力就能坚持、坚持、再坚持,就能走出人生的沼泽地,锲而不舍地一直向前走。
第九,平和、平静、平淡是快乐幸福的“主打歌”。如何让平和、平静、平淡成为一种常态,需要沉淀和修炼。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对人平和、对名平静、对利平淡,始终保持着平和之状、平静之态和平淡之心,始终对身外之物“看得透、想得通、放得下、忘得了”,就会心平气和、幸福快乐。
第十,自醒、自警、自省是健康平安的“预警器”。自醒、自警、自省是一种自我敲打,好比自己在那“照镜子”、“洗洗澡”、“正衣冠”。“三自”是一种灵魂的考问、人性的考问,只有经常反省、检讨自己,才会不断校正自己、修正自己,才会不走偏、不走歪、不走邪,始终走在正道上。
第四篇:做人做事做官十悟
做人做事做官“十悟”
如何做人、做事、做官,是不少人需要经常面对和正确把握的大问题,处理好了,则健康成长,反之则裹足不前,甚至掉入人生的一个个“陷阱”,这其中是有规律可循的。身在其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感悟和心得,我以为,以下“十悟”似可思之用之。
第一,信仰、信念、信心是安身立命的“压舱石”。人无信仰没有精神,人无信念没有力量。信仰和信念好比人体身上的钙,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站不稳、立不住、走不动。对自己心中的信仰、信念,要像做“大拜”一样,虔诚、执着,让信仰信念成为自己始终不变的人生追求。信心源自内心的一种自信,信心十足的人有一种坚强的意志力,能够咬定目标、咬紧牙关,始终不分心、不走神,排除万难去赢得成功。
第二,能力、动力、定力是站稳走好的“支撑点”。能力是干事的基础,决定你“能做什么”;动力是干事的条件,决定你“想做什么”;定力是干事的保证,决定你“敢或不敢做什么”,三者具备则决定你“做成什么”。本领不强会被笑死,办法不多会被急死,劲头不足会被骂死,品行不正会被搞死。当下,最为可贵的是定力,能够挡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坐得住“冷板凳”,不被忽悠、不被糊弄、不被捧杀和棒杀,能够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有能力没动力,能力打折扣;有能力有动力,而没有定力一切全白废。这三者好比“三足”可以鼎立,让人站得稳、干得好、走得远。
第三,能干、能处、能忍是进步前行的“阶梯”。一个人能干是一种素质,能相处善团结是一种境界,而能忍得住一时的委屈、不公和苦痛则是一种修炼。能干在于学习和实践,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学中干、干中学,逐渐就会能干起来;能处在于能否宽容、包容和理解、信任。世界再大,大不过包容的心,宽容、包容才能融合、融洽、融入,理解、信任人是一种境界,被理解被信任则是一种幸福;能忍在于能否看长远、想大局,站得高、看得远,唯“风物长宜放眼量”,才沉得住气、吃得了亏、受得了罪,“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能干、能处、能忍好比三个大的阶梯、三道大的门坎,跨过去、迈过去了,便能顺利地往前走。
第四,想法、说法、办法是能力高低的“三级跳”。一个人的能力水平,可以说有两次飞跃,一次是把心里的想法变成说法,另一次是把口中的说法变成实际的办法。人人皆有想法,只不过成熟不成熟而已,然而要把想法说出来,而且“说清楚、讲明白”,让人“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不至于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则大不一样。能说得到人心坎上去,打动人、温暖人、感染人,让人信服、佩服那叫真本事、真智慧;如果说再能够把这些想法、说法变成一个个具体的行动和办法,付之于行、见之于效,那便是大本事、大智慧了。而每个人的能力高低就在于其中的差别,到底处于哪一级跳上。
第五,事业、职业、副业是干好干坏的“分水岭”。如何对待工作?有的人把它当事业,甚至生命,敬畏肩上的担子,有一种很强的责任感、使命感;有的人把它只是作为一种职业,上班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稻粱谋”,是谋生的手段和方式;更有甚者把它当作是副业,成了第二职业,打自己的“小九九”,忙自己的“小生意”,种自己的“自留地”。态度反映境界,态度决定状态。三种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也决定了一个人到底干多干少、干好干坏。
第六,学识、见识、胆识是成大器者的“法宝”。有学识没见识,容易孤芳自赏、刚愎自用,会坐井观天,乃至夜郎自大。而胆识就是胆略和气魄,有胆识便是有勇有谋,胆识是学识和见识的体现。什么是文化?“三识”俱佳、“三识”兼备就是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就具备了创大业、成大器的法宝。
第七,知足、知不足、不知足是人生航程的“校正仪”。做官做人做事关键在人生的价值取向,要做官知足、做人知不足、做事不知足,这样才会不折腾、不陶醉、不停步,才会真正拿到了人生价值的“金钥匙”。知足者乐,知不足者勇,不知足者进,处理好了三者的关系,就走出了自我的小天地,走进人生大天地,就会找到准确的人生定位。第八,眼力、魄力、毅力是实现梦想的“翅膀”。眼力,是一个人分析、观察、思考问题的眼光和视角。然而,看到了事物本质及其规律,还得有果敢的魄力和坚韧的毅力去努力,有了魄力就能牢牢捉住稍纵即逝的机遇,抢占制高点,机遇就像闪电,只有快速果断才能将它捕捉;有了毅力就能坚持、坚持、再坚持,就能走出人生的沼泽地,锲而不舍地一直向前走。
第九,平和、平静、平淡是快乐幸福的“主打歌”。如何让平和、平静、平淡成为一种常态,需要沉淀和修炼。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对人平和、对名平静、对利平淡,始终保持着平和之状、平静之态和平淡之心,始终对身外之物“看得透、想得通、放得下、忘得了”,就会心平气和、幸福快乐。
第十,自醒、自警、自省是健康平安的“预警器”。自醒、自警、自省是一种自我敲打,好比自己在那“照镜子”、“洗洗澡”、“正衣冠”。“三自”是一种灵魂的考问、人性的考问,只有经常反省、检讨自己,才会不断校正自己、修正自己,才会不走偏、不走歪、不走邪,始终走在正道上。
第五篇:做人、做事、做官
做人、做事、做官
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官,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终生的人生实践来回答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古今中外很多仁人志士、圣贤先哲都有着丰富而深刻的见解,如古人讲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先修身而后求能”等等。我认为,做人、做事、做官是密切关联、高度统一、相辅相成的,做人是根本、做事是目的、做官是载体,要先做人、后做事、再做官,不做官也要做人、也要做事。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外因只是通过内因才起作用,而一个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就是他的内因,从根本上决定着他怎样的做事、怎样的做官。事实也充分证明,决定人生成败的三分在做事、七分在做人,人生的一切成功归根结底都是做人的成功,人生的一切失败归根结底都是做人的失败。常言道:“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做官有止境,做人无止境”。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官这个问题思考明白并孜孜不倦地躬身实践。
堂堂正正做人
如何做人,古人有一段话讲得很好:“敬天地,忠社稷,孝父母,和夫妇,友兄弟,信朋友,睦乡邻,施穷人,救危困”。《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对于这个问题分析的最透彻、最深刻、最全面的还是毛泽东同志,他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我们共产党人的做人主张,那就是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做人的道理浩如烟海,做人的方法千姿百态,但我想,只要能够做到诚信而坦率、正直而忠诚、宽厚而善良、严谨而负责,你就是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也才能成为一个从根本上称职的领导干部。
诚信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是维系和保持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关系融洽、和谐相处的关键所在,也是推进社会进步与发展须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修身,莫善于诚信。夫诚信者,君子所以事君上,怀下人也”。诚信也是现代社会最昂贵的资本,没有诚信交不了朋友,没有诚信谈不成生意,没有诚信干不了大事。对于一名领导干部来讲,在为人处世上采取诚实的态度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上级和群众的关注之中,如果说起话来油腔滑调,做起事来虚无缥缈,你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上级不会信任,群众不会拥护,你在这个圈子中就不好立足了。而为人要做到真实可信,就必须保持一种坦率的态度。所谓坦率,就是实事求是,有一说
一、有二说二,直截了当、开诚布公、直奔主题,不弄虚作假、不言而无信,不耍小心眼、不搞小动作,做到心底无私、襟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就是与人沟通。沟通能力的大小,既取决于态度,也取决于方法,但只要能够做到真诚坦率,都会有丰厚的回报,因为真心换真心、真情换真情,坦率要比虚伪建立的关系更持久,真诚要比圆滑换来的友谊更珍贵。
正直而忠诚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品行,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可一生不仕,不可一日无德”,没有良好的人品做底子,是干不了大事、做不了大官的。那么,什么是正直呢?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孟子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实正直就是对正义和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坚守,就是堂堂正正、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刚直不阿,上不欺天、中不欺人、内不欺心。而作为党的领导干部,更要讲良心、讲党性,做人追求真理、坚持正义,做官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使自己成为透明的人、坦荡的人。至于说忠诚,则是对一个人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品格的更高要求。《忠经》里讲:“忠者也,一其心之谓也。为国之本,何莫于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于人乎?”忠诚,是对他人、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是爱的外延。人各有所事,便应各有所忠。作为一个人,就要忠于家庭、忠于亲人;作为一名党员,就要忠于党、忠于人民;作为一名干部,就要忠于事业、忠于职守。上,要无愧于国家;下,要对得起群众。不要让自己成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
宽厚而善良则是对人对事的一种胸襟和气度,彰显着人性的温暖和关怀。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高级动物,“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与人为善,人自善良”,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上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方式,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宽厚善良能够化解矛盾、冰释前嫌,能够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甚至能够化敌为友、壮大自我。而斤斤计较、睚眦必报只能作茧自缚,最后使自己陷于四面楚歌、寸步难行的境地。宽厚就是宽容与厚道。允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有耐心公正的容忍,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容人、容言、容事,这就是宽容。至于厚道,则是老子所谓“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忠厚朴实、谦逊内敛,以德报怨、以善报恶。宽厚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胸襟、是一种气度、是一种雅量,更是一种聪明的大智慧。你越是对人宽厚,别人就越尊重你、爱戴你、拥护你,你就越容易获得别人的理解与支持。当然,待人宽厚既不是懦弱无能,也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更不是纵容与姑息,任由胡搅蛮缠之人肆意妄为,而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给他人以足够的空间和改过的机会,做到宽厚而严肃、柔和而坚定,在一定范围内追求与人交往和处理问题的最佳效果。而善良又与宽厚互为表里,善良之人必定宽厚,宽厚之人必定善良,他们是一个内在的统一体。善良是一种深沉博大的爱,饱含着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同情、关心和爱护。俗话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一个心境澄明、与人为善的人,他在慷慨付出的同时却获得了真诚的回报,在忘却自我、舍弃自我的同时却获得了新的自我,这是人性善良的必然结果。我们在与别人相处时都要学会与人为善,恶虽小而绝不可为,善虽小而绝不可不为,永远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只要有这样一颗心,不管你做的事情是大是小、是多是少,你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古人认为,“淫漫则不能厉精,险躁则不能冶性”,深刻地指出了严谨对于人生修养的重要性。严谨是一种对人、对事、对己严肃认真的态度,没有这种态度,人生就可能流于放纵,事业就可能流于荒废。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人,都是对人生、对事业、对他人采取严谨态度的人。孔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古人强调“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都是这种态度的真实写照。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严谨就是工作作风上的务实高效、追求完美,就是生活作风上的洁身自爱、维系自我。身为领导干部,我们都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非常不容易,更要把“严谨”二字时刻悬于脑际,始终保持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感,慎言、慎行、慎独、慎微、慎终,决不能自我放纵。严谨更是一种高度责任感的体现。什么是责任?责任就是你所扮演的角色所应当承担的义务。在家庭中,你可能是父亲、丈夫、兄长;在单位里,你可能是领导,也可能是下属;在社会上,你可能是群众,也可能是朋友,但是不论扮演哪一种角色,你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你扮演的角色越多,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多;你所处的地位越高,肩负的责任也就越重。是不是有责任感,是检验一个人做人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和尺度。梁启超说:“人生于天地间,各有责任。一家之人各个放弃责任,则家必落;一国之人各个放弃责任,则国必亡。”作为一个领导干部,我们在家庭、单位和社会上扮演着多重角色、肩负着多重责任,一定要勇于负责、尽职尽责,做人对得起良心,做事对得起俸禄,做官对得起组织和群众,不能让自己成为不负责任的人。
踏踏实实做事
人活着就要做事。孙中山先生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郑培民同志讲:“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都把做事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事业的舞台大了,发挥作用的机会多了,更要很好地做事。那么,究竟如何做事、怎样把事做好呢?孔子倡导“事思敬”,即做事要敬业、严肃、认真;旬子呼吁做事要“心不使焉”,以至做到“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雨在侧而耳不闻”;庄子提倡做事要“不徐有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朱熹则要求“万事须是有精神方做得”等等。我认为,一个领导干部为官一任,就要严肃认真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多做一些利国利民的好事、实事、大事,不负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厚望。
一是要有超前的战略眼光并善于进行科学谋划。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讲的就是一个战略眼光问题。什么是战略眼光呢?它是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出发进行的通盘谋划和全方位思考,不在乎一时一事的成败得失,而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高屋建瓴、深谋远虑,体现的是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和远见卓识,是一种全局性、前瞻性的战略思维。战略眼光是长远的眼光、宽广的眼光,具备了这种眼光,你就能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你就是一个富有远见卓识和发展潜力的领导。所谓长远的眼光,就是在科学分析、逻辑推理的基础上,对事态的发展及走向作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剥去迷雾表象,分清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进行取舍。所谓宽广的眼光,就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总揽全局,对某一方面工作的发展程度和方法策略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以期对自身的发展有所借鉴、有所帮助。作为领导干部,有了全局性、前瞻性的战略眼光,还要善于进行科学的谋划。谋事是成事之基,一件事情能不能做好,科学谋划很重要。一个人工作水平的高低,也主要取决于其谋事的能力。相同一件工作,有人做的声色并茂,有人做的了无生气,谋与不谋,结果完全不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客观事物是纷繁复杂的,只有进行科学的运筹和谋划,才能做到成竹在胸、胜券在握,才能做到处变不惊、临危不乱。而战略眼光和谋划能力归根结底取决于领导者自身知识素质的高低。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处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不学习就要落伍,不思考就要被时代所抛弃。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必须把勤奋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项政治任务,做好学不倦之官,不做不学无术之人。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努力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广博的基础上求精求专,不论在哪个行业、哪个层次、哪个职位上,都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真正通过勤学深思,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思辨的广博程度,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增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经验主义、形式主义,为科学决策奠定扎实可靠的理论基础。
二是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抓好关系事业发展全局的大事。任何事情都有大小主次、轻重缓急之分,作为一个领导干部,首先要学会抓要务、抓大事,解决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既是一种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也是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毛泽东同志讲,任何一级的首长,都应当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来说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当放在其他的问题或动作上。并特别强调,有重点才有政策,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着精彩,满盘皆活”,一个高明的领导干部,必须善于抓重点,善于抓对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工作的全局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把握,站得再高一些、看得再远一些,从众多纷繁复杂的矛盾中发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准问题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从全局出发突出重点,抓住重点体现全局。当然,我们强调领导干部都要谋全局、抓大事,并不是说其他事情就可以不管不问了,因为矛盾总是在不断地转化,这一时期的次要矛盾在另一个时期可能就成为主要矛盾,所以要有全局观念,要统筹兼顾,善于弹钢琴,把复杂的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既把握好中心环节,掌握主旋律,又能照顾一般,主次配合,难易相间,像高明的钢琴家演奏出美妙的音乐一样,得心应手,浑然一体,从而建立起紧张而又有条理的工作秩序。一个高明的领导干部还要关注细节,关注小事。细节决定成败,小事成就大事。只有把小事小节做细做实,才能把大事大节做好。有人常用“杀鸡焉用宰牛刀”来表示不要随意抓小事,而事实上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细节见证品质,这是行之不败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带着忠诚、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追求去工作,关注细节,成就大事。
三是要求真务实,注重效率。要成就大事,就必须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急功近利的虚政绩、大吹大擂的假政绩,都是经不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求真务实,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既不冲动妄想、盲目蛮干,也不消极保守、丧失机遇,行所当行,止所当止,顺势而为,勇于接受既成事实。事业是干出来的,坐而论道、只说不干不行;说得多、做得少,贪图虚名也不行。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做官做事的基本方法。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切切实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殚精竭虑、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干一番事业,真正在自己的岗位上办一些利国利民的好事、实事、大事。以这样的态度和方法,我们就能在解放思想中实事求是,在与时俱进中开拓创新,在工作实践中发现规律,在稳中求进中加快发展。做事还要注意效率。高效率主要在于一个“勤”字,即“手勤”、“腿勤”、“脑子勤”。“手勤”,就是要及时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确保上级政策传达、落实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保证本单位、本部门工作信息的及时上报、反馈;“腿勤”,就是要多深入基层、多搞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工作动态,争取工作的主动性;“脑子勤”,就是要结合工作勤于思考,从领导的角度思考应该提供什么信息、作出什么部署,从群众的角度思考他们缺少什么服务、目前有什么要求,从下属的角度思考他们有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总之,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切不可惰性缠身,否则就会误事。
{ 四是要讲究分寸、体现风格。能不能办成事,能不能把事办好,有一个分寸问题。不卑不亢,不软不硬,不偏不倚,讲的就是一种分寸把握。说话有度,交往有节,办事得当,往往成功。作为领导干部,要看看哪些该办,哪些不该办;哪些能办,哪些不能办;哪些先办,哪些后办。不能不顾实际、照办照转,更不能借口特殊、自行其是。那么,做事的分寸如何把握呢?主要看是不是遵守纪律,是不是合乎规范,是不是讲究方法。一句话,做事懂分寸主要体现在限制自己、规范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不揽权、多揽事,不越位、多尽职,不干扰、多支持,按客观规律办事,按组织原则办事,按政策规定办事。做事的分寸还体现在协调配合上。每一项工作都不是独立的、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部门与部门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都相互涉及和影响,协调配合得好,工作顺利;协调配合不好,工作就受影响。每一个人都应当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从全局、从整体的高度去考虑、去协调、去落实,不能出现错位、越位、缺位的现象。讲究分寸,体现的也是一种处事风格。一个领导干部以什么样的风格处事,直接关系到党的威信和形象。一名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很重要的就体现在处事的风格上。在处理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时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同志、正确对待每一个人。对待事情有平常心,对待事业有责任感,以这样的态度处事,就会打牢成就事业的根基,就能树立起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就能以人格力量推进事业的健康发展。
清清白白做官
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管理者,是党的优秀分子和中坚力量,在究竟怎么做官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告诫全党,要做人民的勤务员,不要做官当老爷,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领导就是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胡锦涛同志要求,“领导干部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境界,也是做“官”的永恒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就是做一个公道正派、遵纪守法、开拓创新的好官,不愧对自己手中这份权力和责任,不愧对组织和群众对你的期望和信任。
首先,要公道正派。古人讲“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公道正派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讲,应该是做官第一位的原则。干部群众看一个“官”是不是一个好官,首先看的也是这个“官”办事公道不公道、正派不正派,公道正派就能“一言而万民齐”。领导干部手中都有大大小小的权力,这种权力是为了管理的需要而赋予你的,是一种公共权力,因此必须公道正派地行使;偏离了这个方向,就违背了权力的本质。而正与不正,实际上是一个政治方向的问题,它反映着一个干部从政以什么为目的、以什么为核心、以什么为基础。所以,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讲正气,身正、行正、心正,不愧于己、不负于心,以浩然正气抵御歪风邪气,保持“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的淡泊情怀,真正做到“以德服人、以正服人”。
其次,要遵纪守法。做官就是掌权用权,要掌好权,用好权,不仅要公道正派,更要遵纪守法。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得好,所向披靡;用不好,伤及自身。而要做到遵纪守法,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好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权力与责任是对等的,你有多大权力,就有多大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要记住,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不能用来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要记住,你在行使权利的同时也就担负着重大的责任,有权即有责,权责必相称,必须正确对待权力、慎重行使权力。要做到遵纪守法,还必须正确处理好感情与原则的关系。领导干部也是人,也有人之常情,但是,当感情和原则发生冲突时,感情要让位于原则,任何企图曲解原则、改变原则、破坏原则的做法都是极其有害的。要做到遵纪守法,也必须正确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工作上要向高标准看齐,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齐,贪图享乐、私欲膨胀是非常危险的信号。总之,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该做的就认真去做,不该做的绝不去做;对的就坚决地支持,错的就坚决地反对。
第三,要开拓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力量源泉。邓小平同志说:“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事业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很多工作和事情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去创新,在探索创新中不断前进和发展。很多成功的经验就是来自于思想的火花,然后付诸于实践得来的。所以,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的习惯,培育创新的思维,做到敢为人先而不步人后尘,开拓创新而不因循守旧。但创新也不等于蛮干,不等于一味追求标新立异而不考虑成本和效果。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做到创新与务实的高度结合,既要敢想敢干、又要脚踏实地,结合本部门、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地制宜地实施创新,使我们的事业在切合实际的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
第四,要严守党的纪律。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纪律是成就事业的基石。党的纪律是最重要的纪律,是党的生命和全部战斗力的基础。作为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党的纪律、维护党的纪律、遵守党的纪律,做严守纪律的模范,这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政治素质高低、党性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尺。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明辨政治立场;要严守党的组织工作纪律,坚持按党性原则办事;要严守党的群众工作纪律,坚持走群众路线;要严守党的经济工作纪律,做一个业务上的明白人,经济上的清白人。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党的纪律具有普遍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任何人不论职务大小、地位高低、资历深浅,都必须严格遵守。严守党的纪律对于一名领导干部来说,还意味着要严格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相结合,做到思想上的高度统一、行动上步调一致。
第五,要廉洁自律。一个人走上了领导岗位,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这根弦时刻都要绷得紧紧的,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放松。陈毅同志告诫党的各级干部:“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众目睽睽难逃脱。”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模范地遵纪守法,自觉接受监督,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做艰苦奋斗、勤政廉洁的表率,并带头同腐败现象作斗争。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时时刻刻自重、自醒、自警、自励,树立好的榜样。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履行好“一岗双责”。要切实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对他们的违纪违法行为要及时报告、决不袒护。要加强自律意识,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我们党内没有不受监督的特权,任何人都不能逃避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而且越是职位高的干部越要自觉接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