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白西施/咏苎萝山译文及赏析
李白西施/咏苎萝山译文及赏析
李白西施/咏苎萝山译文及赏析1西施/咏苎萝山原文: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西施/咏苎萝山译文及注释
译文
西施是越国溪边的一个女子,出身自苎萝山。
她的魅力过去今天都在流传,荷花见了她也会害羞。
她在溪边浣纱的时候拨动绿水,自在的像清波一样悠闲。
确实很少能见她笑起来露出洁白的牙齿,一直像在碧云间沉吟。
越王勾践征集全国绝色,西施扬起娥眉就到吴国去了。
她深受吴王宠爱,被安置在馆娃宫里,渺茫不可觐见。
等到吴国被打败之后,竟然千年也没有回来。
注释
1、苎萝山:位于临浦镇东北,海拔127米,历史上曾属苎萝乡,相传为西施出生地。山上有红粉石,相传西施妆毕将烟脂水泼于石上,天长日久,石头变成红色。
2、西施庙:位于浣纱溪西岸施家渡村,坐西朝东,面对苎萝山。相传,这座庙原是苎萝村中的西施宅,后乡人为纪念西施,改为西子祠。南宋淳熙年间,西施受封为苎萝乡48村的土谷神,改称娘娘庙。西施庙主体建筑现拆建为临浦镇通济中心学校,仅存余屋数间。西施庙门额为石刻阳文,是清光绪二年四月重修庙宇时的.遗物,今尚存。
3、浣纱溪:傍依苎萝山,属西小江古道。相传,西施父亲以卖柴为业,家境贫寒。西施自幼勤劳善织,常常帮助母亲在溪边浣纱。范蠡寻访越中美人时,正是在这溪边发现了浣纱的西施。唐代范摅《云溪友议》一文载:王轩游西小江,泊舟苎萝山际,感国色埋尘,怆然题西施石曰:“岭上青峰秀,江边细草青;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
4、西施洗脚潭:在苎萝山西麓。相传,西施未离故里时,常在这里洗脚沐浴,现已淤积为农田,称西施畈。
5、范蠡庵:俗称“日思庵”,位于临浦镇施家渡村柴湾浣纱溪畔。相传,范蠡大夫在此访得西施,当地乡人为纪念此事而建。附近原有古渡口,相传是当年西施入吴时的下船埠。
6、后江庙:又称起埠庙,在西施庙南,背依浣纱溪。相传,越灭吴后,范蠡携西施归越隐居,在此起埠上岸,现尚存。
西施/咏苎萝山赏析
李白的《咏苎萝山》,带领大家穿越两千年的时空,来到远古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艳阳天,越国大夫范蠡出访民间,来到苎萝山下的若耶溪,邂逅溪边浣纱的西施。只见佳人顾盼生姿,超凡脱俗,天生丽质,娇媚动人。两人一见钟情,遂以一缕浣纱,相订白首之约。不久,吴王夫差为报杀父之仇,领兵打进了越国。越军被打败,越王勾践作了俘虏。范蠡作为人质,跟随越王夫妇,到了吴国做奴隶。于是,他和西施的姻缘就被耽搁下来。三年以后,吴王夫差放回了勾践夫妇和范蠡。勾践回国,卧薪尝胆,准备十年生聚,力图报仇雪耻。他采用范蠡所提出的美人计,准备用女色击垮夫差。西施也被范蠡的爱国热情感动了,挺身而出,勇赴吴国,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西施遂与范蠡,一叶扁舟,隐遁于太湖烟波之中,不知所终,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与怀念。
李白西施/咏苎萝山译文及赏析2《西施 / 咏苎萝山》
唐代:李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西施 / 咏苎萝山》译文
西施是越国溪边的一个女子,出身自苎萝山。
她的魅力过去今天都在流传,荷花见了她也会害羞。
她在溪边浣纱的时候拨动绿水,自在的像清波一样悠闲。
确实很少能见她笑起来露出洁白的牙齿,一直像在碧云间沉吟。
越王勾践征集全国绝色,西施扬起娥眉就到吴国去了。
她深受吴王宠爱,被安置在馆娃宫里,渺茫不可觐见。
等到吴国被打败之后,竟然千年也没有回来。
《西施 / 咏苎萝山》注释
苎萝山:位于临浦镇东北,海拔127米,历史上曾属苎萝乡,相传为西施出生地。山上有红粉石,相传西施妆毕将烟脂水泼于石上,天长日久,石头变成红色。
西施庙:位于浣纱溪西岸施家渡村,坐西朝东,面对苎萝山。相传,这座庙原是苎萝村中的西施宅,后乡人为纪念西施,改为西子祠。南宋淳熙年间,西施受封为苎萝乡48村的土谷神,改称娘娘庙。西施庙主体建筑现拆建为临浦镇通济中心学校,仅存余屋数间。西施庙门额为石刻阳文,是清光绪二年四月重修庙宇时的遗物,今尚存。
浣纱溪:傍依苎萝山,属西小江古道。相传,西施父亲以卖柴为业,家境贫寒。西施自幼勤劳善织,常常帮助母亲在溪边浣纱。范蠡寻访越中美人时,正是在这溪边发现了浣纱的西施。唐代范摅《云溪友议》一文载:王轩游西小江,泊舟苎萝山际,感国色埋尘,怆然题西施石曰:“岭上青峰秀,江边细草青;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
西施洗脚潭:在苎萝山西麓。相传,西施未离故里时,常在这里洗脚沐浴,现已淤积为农田,称西施畈。
范蠡庵:俗称“日思庵”,位于临浦镇施家渡村柴湾浣纱溪畔。相传,范蠡大夫在此访得西施,当地乡人为纪念此事而建。附近原有古渡口,相传是当年西施入吴时的下船埠。
后江庙:又称起埠庙,在西施庙南,背依浣纱溪。相传,越灭吴后,范蠡携西施归越隐居,在此起埠上岸,现尚存。
《西施 / 咏苎萝山》鉴赏
李白的《咏苎萝山》,带领大家穿越两千年的时空,来到远古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艳阳天,越国大夫范蠡出访民间,来到苎萝山下的若耶溪,邂逅溪边浣纱的西施。只见佳人顾盼生姿,超凡脱俗,天生丽质,娇媚动人。两人一见钟情,遂以一缕浣纱,相订白首之约。不久,吴王夫差为报杀父之仇,领兵打进了越国。越军被打败,越王勾践作了俘虏。范蠡作为人质,跟随越王夫妇,到了吴国做奴隶。于是,他和西施的姻缘就被耽搁下来。三年以后,吴王夫差放回了勾践夫妇和范蠡。勾践回国,卧薪尝胆,准备十年生聚,力图报仇雪耻。他采用范蠡所提出的美人计,准备用女色击垮夫差。西施也被范蠡的爱国热情感动了,挺身而出,勇赴吴国,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西施遂与范蠡,一叶扁舟,隐遁于太湖烟波之中,不知所终,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与怀念。
《西施 / 咏苎萝山》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第二篇:苎萝山导游词
苎萝山导游词
赵晨润 王俊橹
各位旅客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能够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与大家相识。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赵,名晨润,在座的可以称呼我为小赵,这样显得更亲切一些!我是希望旅行社的一名职业导游,也是大家这次旅行的全程陪同导游。现在,让我来介绍一下诸暨这座古城。诸暨是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城市,是越国故都、西施的故乡。今天我就要带领大家游览西施故里的一个景点——苎萝山。
苎萝山呢,是西施的出生地,历史悠久,苍翠挺拔,别具风姿。山上有一块红粉石,据说手在石上一抹,便会抹下些红粉来。在苎萝山下,浣纱溪西岸,有西施庙,此庙原先是西施宅,南宋时才改为西子祠。庙坐西朝东,面对苎萝山,是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我们已经来到苎萝山脚下了,请大家拍几张照片,休息一下再出发。下面让我来讲讲西施的故事。
西施,原名施夷光。她出生在苎萝山下,关于这个还有一个传说:浣纱江的西边,紧贴山下有一个小村庄,叫做苎萝村。春天的一个早晨,从村西头一位姓施的打柴人家,传出了一声响亮、清脆的婴儿啼哭声,一个女婴诞生了。就是因为她,吴越春秋的历史揭开了崭新的篇章。这个女婴就是后来倾国倾城的西施。诗人胡学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苎萝山头云气流,浣纱滩头江色秋。浣纱女儿肤玉洁,碧波照映芙蓉愁。”因为西施,苎萝山名声远播。
现在大家来到了山顶,这块就是所谓的红粉石了,请大家在四周拍照留念,千万要注意安全。
今天的游览就到这里了,我们就要说再见了。希望大家以后再来参观我们美丽的诸暨,我会继续为你们服务!最后,我衷心祝愿大家一路平安,再见!
第三篇:西施咏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施咏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施咏原文翻译及赏析1西施咏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注释
1、西施:吴越春秋:越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谷,教以容步,三年学成而献于吴。
2、傅粉:史记:孝惠时,郎侍中皆傅脂粉。
3、浣纱:环宇记:会稽县东有西施浣纱石。水经注:浣纱溪在荆州,为夷陵州西北,秋冬之月,水色净丽。
4、持谢:奉告。
5、效颦:庄子: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效其颦,富人见之,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彼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按:颦古作膑。
6、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参考资料:
1、王向峰.古典抒情诗鉴赏: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第80页-第82页.
2、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河北大学出版社,20xx年:第31页.
赏析:
作者:佚名
此诗通过借咏西施而抒发现世感愤不平的讽刺诗,语意深微,很有普遍性。诗人通过西施的故事来发表诗人对人生的一点体会。即“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的现象。这一现象有两种情况:一是一般人难于辨别好歹,一旦美好事物被发现后,大家才吃惊地感叹艳羡;二是某些人与事物本来也平常无奇,一旦被评为上品或提拔成高官贵妇后,大家就刮目相看,敬佩不已。
春秋时越国诸暨芋萝山的美女西施,被越王勾践选送给吴王夫差,成为吴宫邀幸擅宠、娇怜命贵的艳妃,左右了吴王,支配了吴国。当然,西施这样做是有她的政治目的,但王维的本诗并不是取材她的政治图谋,而是用她入官后艳色凌人,写令人感到厌恶的恃宠擅权的官场世态。
开始两句从通常世态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很有概括性的问题:“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是说:天下入好德者少,重色者多,有这种社会习俗,象西施那样的人物,安能长久地处于微贱之地?因此生活中象西施这样的人物,会有被尊贵的一天,只是时机之遇的早晚。这两句是对取人不重德能的当政者的讥讽,并同时表明,那些得势者一朝之内便娇骄得判若两人,根源还在于重色者。
三四句“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是前两句中的有“重”而不“微“的一个突出的事实证明。一个越国的山村中的普通女子,一朝之间身价十倍,原因就是因为遇到了重艳色的人;重色人有多大权力,有色者就有多么贵重,如此的逻辑适合于说明历史上的一切权臣和宠姬。王维就是借宠姬而抨击权臣的,鄙视权臣并不是以自身的德能显出贵重的意义,而是借“重”而“贵”的,王维提醒当权的不要忘乎所以,用意是很尖刻的。
从第五句“贱日岂殊重”开始,到“莫得同车归”,连续八句,是对“西施”的讥刺,针对性是世俗心理和那些得宠后便殊众自贵、颐指气使的娇骄者。在王维看来,有一种社会性的心理惰性,就是一个美的事物,被埋没的时候谁也看不出它的“殊众”之处,而一旦被人发现了之后,它就成了世上稀有的宝贝。诗人认为西施就是这种心理的一个代表对象。诗人好象要问一问西施:“当年你在苎萝村溪边浣纱时,你意识到你自己是那么天下少有吗?比所有的浣纱姑娘都美吗?可为什么一进吴官,成为贵人,便感到自己成了稀世之珍呢?”对于自贵自稀的人,王维最鄙夷那种“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的得幸者,得幸者愈宠愈娇,借高权保护,唯己为是,非己为非,以致到了无有是非的程度。王维在仕途里不乏坎坷,接触了不少炙手可热的权臣,诗人很憎恶这种人,此刻诗人指着西施,一点也不客气地针砭了这些小人。诗中主要不是评价历史上的西施。
诗的最后两句:“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这是归结性的道德评价。这里包含的意义是很复杂的。在时间上,诗人回到了西施的时代,找到了那个被人传为笑柄的东施,向东施致语。向西施效颦学不到真西施的样子,又告诉她:这样的西施怎么可能学得了,况且她“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再不屑与当年浣纱伴为伍了,没有什么可效之处。王维的话当时的人是听得见的,诗人的真正的“邻家子”乃是现世人,不可效的'是那些“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的衮衮诸公。
世间确实有某些品质才能很好的人,周围的人却不理解而以常人待之,待际遇一到,被入发现后,周围的人又要群起而效法。效法者有不理解其所以然,只一味学习其所然;不免便成了效颦的东施。
参考资料:
1、王向峰.古典抒情诗鉴赏: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第80页-第82页.
2、徐北文评析.唐诗观止:济南出版社,1995年05月第1版:第14页-页16页.
西施咏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翻译
译文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注释
1、西施:吴越春秋:越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谷,教以容步,三年学成而献于吴。
2、傅粉:史记:孝惠时,郎侍中皆傅脂粉。
3、浣纱:环宇记:会稽县东有西施浣纱石。水经注:浣纱溪在荆州,为夷陵州西北,秋冬之月,水色净丽。
4、持谢:奉告。
5、效颦:庄子: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效其颦,富人见之,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彼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按:颦古作膑。
6、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赏析
诗人所处的盛唐时代,在繁华的外衣下隐藏着政治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廷大权,纨绔子弟凭着裙带关系飞黄腾达,甚至连一些斗鸡走狗之徒也得到了君王的恩宠,身价倍增,飞扬跋扈;才俊之士却屈居下层,无人赏识。而“读书三十年”的儒生,却“腰下无尺组”,“一生自穷苦”。
王维以这首诗来借咏西施,以喻为人。《西施咏》取材于历史人物,借古讽今。诗人借西施“朝贱夕贵”,而浣纱同伴中仅她一人命运发生改变的经历,悲叹世态炎凉,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感慨;借世人只见显贵时的西施之美,表达对势利小人的嘲讽;借“朝为越溪女”的西施“暮作吴宫妃”后的骄纵,讥讽那些由于偶然机遇受到恩宠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借效颦的东施,劝告世人不要为了博取别人赏识而故作姿态,弄巧成拙。
诗的开首四句,写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终不能久处低微。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爱,就身价百倍。末了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语虽浅显,寓意深刻。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这种评价是很中肯的。
第四篇:《西施咏》全诗翻译赏析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的诗意:美丽容貌天下人珍重,西施女哪能长久低微?这两句是说,像西施这样倾城倾国的绝色美女,那会长久做微贱之人。诗句写西施微贱时之况,隐喻一个有才能的人,只要有自己的志向,就会在世上立足,决不会长久微贱。语含讽劝之意,耐人寻思。
出自王维《西施咏》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粉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注
①艳色:艳丽的姿色。此指出众的美女。
②天下重:天下之极。名重天下。
③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原是苎萝山一个卖柴人的女儿。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退守会稽,知夫差好色,欲献美女以乱其政。得西施,训练三年,命范蠡献给吴王,吴王大悦,因而荒废政事。后来吴国果为越国所灭。相传吴亡后,西施又归范蠡,与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④微:微贱。
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参考译文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贫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简析
《西施咏》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人借西施从平民到宫廷宠妃的历史典故,来揭示人生浮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并表达对小人的嘲讽,揭露当时社会上潜藏的危机,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感慨;借世人只见显贵时的西施之美,表达对势利小人的嘲讽;借“朝为越溪女”的西施“暮作吴宫妃”后的骄纵,讥讽那些由于偶然机遇受到恩宠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借效颦的东施,劝告世人不要为了博取别人赏识而故作姿态,弄巧成拙。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四句,写西施有倾国倾城的美貌,不可能长时间处于低微地位。接下来,“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六句,写西施一旦获得君王的恩宠,身价便一下子高出百倍。“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四句,写容貌太差的人,想效法西施之美简直是自不量力。全诗语句尽管浅显平淡,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第五篇:《寿阳曲·咏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双调·寿阳曲·咏李白(贵妃亲擎砚)
姚燧
贵妃亲擎砚,力士与脱靴。
御调羹就飧不谢。
醉模糊将吓蛮书便写。
写着甚“杨柳岸晓风残月”。
【注释】
力士:即高力士,唐玄宗宠幸的宦官。
飧:即晚饭。
吓蛮书:指令番邦惊恐的文书。
杨柳岸:语出宋柳永《雨霖铃》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赏析】
这首曲是作者赞李白醉写吓蛮书时,蔑视高力士唐玄宗李隆基贵妃杨玉环等权贵,而表现出的高傲自豪的英勇气慨。作者借用了唐李白奉诏书写外邦语文书,令杨妃持砚,高力士为己脱靴,皇帝调羹汤给他并不道谢这个历史故事,最后以引用了宋人柳永的句子,说些杨柳风月,分明是讽刺帝妃贵臣之低能,赞扬李白的才高出众。两相对照,可见作者创作的功力。
【题解】
此曲状写李白奉召供奉翰林时的一段名事:贵妃捧砚,玄宗调羹,力士脱靴,李白作书。诗人李白才气横溢、不媚权贵、志向高洁的伟大形象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