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我的帝王生涯有感
读我的帝王生涯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我的帝王生涯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那是苏童笔下的一个虚拟王国,一段虚拟的历史。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一代帝王端白的一生,故事的叙述方式显得平淡而无奇,以第一人称的match方式进行讲述,除了大量的环境描写,没有过多的修饰。但整篇故事就是在这样的叙述方式中娓娓道来,以最平淡的方式创造了最震撼的效果。整篇故事充满了末日挽歌似的悲壮,寂静的却浓郁的忧伤。
故事开篇就进行了详细的环境描写,“父王驾崩的那天早晨,霜露浓重,太阳犹如破碎的蛋黄悬浮于铜尺山的峰峦后面。我在近山堂前晨读,看见一群白色的'鹭鸟从乌桕树林中低低掠过,它们……”开篇即用环境描写晕染了一层静谧的环境色彩,就如同即将迎来结束的大燮国一样沉寂。端白的语气中不见悲伤,不见波澜,似乎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来描绘一副别人的图。这份淡漠源于他内心温情的缺失。对他而言母后孟夫人,太后皇甫夫人在绝大部分的时候只当他是追逐权利的棋子,兄弟之间更是争权夺势,明争暗斗。所谓的父王或许也仅仅是个证明他身份的称谓罢了。如此,他的淡漠也是情理之中。而他的人生正是在这份淡漠之中来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他成了大夑王,伟大却孤独的王。初识端白,印象中是昏庸残暴而嗜血的。他会因为烦躁而下令剜掉冷宫中弃妃的舌头,会因为对血的厌恶恐惧而射杀功臣,会……他的种种会让人联想到历史上著名的短命天子萧宝卷,一样的残忍而无道。但细读他们又是不同的。端白近乎疯狂的残虐来源于他与生俱来的孤独情愫。他身上的一切恶习多是用于抵消对生存的恐惧,所以本质上与自身而言他是没有错的,他错的只是少年为王。正如僧人觉空所言“少年为王,即是你的造化,又是你的不幸”,只是那份造化只伴随他度过了极短的瞬间,而那份不幸却终其一生。
端白的一生如同苏童笔下的绝大部分人一样都在逃亡,初为君王是一种精神逃亡。在文中端白所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秋深了,燮国的灾难就要降临了”。这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似乎只是疯子孙信的信口之语,然而另一方面似乎也是端白内心不明的希冀。所以,端文的那场变动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端白的一种救赎,一种无意的来自外界的救赎。而后来在寻常杂耍班子无望时,端白开始自己苦练走索,在某种意义上算是一种自我救赎。正因为这后来的端白才会发出“面对人们欢呼燮王的狂潮,我不无心酸地想到黑豹龙冠的骗局蒙蔽了多少人的眼睛,曾经头戴龙冠的人如今已经逃离了那口古老的陷阱,而宫墙外的芸芸众生却依然被黑豹龙冠欺骗着。作为一个参与了大骗局设置的人物,我挽救了自己,却永远无法为那些淳朴而愚钝的人群指点迷津。”的确,他挽救了自己。至此他的逃亡似乎到了终点,然而杂耍班子京城一行又终结了他走索的未来。他失去了这一生中唯一的伙伴,终于还是孤独一人,在烈火之中见证了燮国的末日盛况。之后的他前去了苦竹寺,到了觉空圆寂之地,可以说这才是端白逃亡真正的终点。这篇文章与其说是端白帝王生涯的概述,倒不如说是他的一部逃亡史。该文诗意而伤感的叙述了端白由帝王到庶民,从王宫到逃亡,从人性沉沦到人性复活,再到对精神家园寻找的一生。从精神逃亡到身心逃亡。这是端白的一生,而苏童想告诉我们的却并不是单单的一个故事。在这篇文章中,苏童以历史为名,借用历史来表达他对人类家园的思考和探索,对在纷繁芜杂的世界中的人的精神归宿的寻找,体现了他对人类的精神拯救的关怀。端白说白了就是我们自己,他身上的缺点在现实中总能在别人的身上找到类似的,或是浮躁,或是残虐,我们只能讲苏童对那种缺点进行了无限放大,却并不能否认那是我们的通病。端白的逃亡就是我们的逃亡,然而这逃亡绝对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在如今这个技术越来越先进,科学越来越发达,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里,对自我的一种审视,对精神归宿的一种迫切的寻求。在故事的最后,端白成了走索王,是拥有与鸟儿一样自由灵魂的自己的王,这个是端白对自己帝王生涯的否定,更是苏童所展现的人类的自我反思意识。
读我的帝王生涯就如同端白读论语一样,有时候觉得这本书包容了世间万物,有时候却又觉得一无所获。
第二篇:读《我的帝王生涯》有感
读《我的帝王生涯》有感
安徽大学 14物流管理 杨静
那是苏童笔下的一个虚拟王国,一段虚拟的历史。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一代帝王端白的一生,故事的叙述方式显得平淡而无奇,以第一人称的match方式进行讲述,除了大量的环境描写,没有过多的修饰。但整篇故事就是在这样的叙述方式中娓娓道来,以最平淡的方式创造了最震撼的效果。整篇故事充满了末日挽歌似的悲壮,寂静的却浓郁的忧伤。
故事开篇就进行了详细的环境描写,“父王驾崩的那天早晨,霜露浓重,太阳犹如破碎的蛋黄悬浮于铜尺山的峰峦后面。我在近山堂前晨读,看见一群白色的鹭鸟从乌桕树林中低低掠过,它们……”开篇即用环境描写晕染了一层静谧的环境色彩,就如同即将迎来结束的大燮国一样沉寂。端白的语气中不见悲伤,不见波澜,似乎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来描绘一副别人的图。这份淡漠源于他内心温情的缺失。对他而言母后孟夫人,太后皇甫夫人在绝大部分的时候只当他是追逐权利的棋子,兄弟之间更是争权夺势,明争暗斗。所谓的父王或许也仅仅是个证明他身份的称谓罢了。如此,他的淡漠也是情理之中。而他的人生正是在这份淡漠之中来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他成了大夑王,伟大却孤独的王。初识端白,印象中是昏庸残暴而嗜血的。他会因为烦躁而下令剜掉冷宫中弃妃的舌头,会因为对血的厌恶恐惧而射杀功臣,会……他的种种会让人联想到历史上著名的短命天子萧宝卷,一样的残忍而无道。但细读他们又是不同的。端白近乎疯狂的残虐来源于他与生俱来的孤独情愫。他身上的一切恶习多是用于抵消对生存的恐惧,所以本质上与自身而言他是没有错的,他错的只是少年为王。正如僧人觉空所言“少年为王,即是你的造化,又是你的不幸”,只是那份造化只伴随他度过了极短的瞬间,而那份不幸却终其一生。
端白的一生如同苏童笔下的绝大部分人一样都在逃亡,初为君王是一种精神逃亡。在文中端白所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秋深了,燮国的灾难就要降临了”。()这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似乎只是疯子孙信的信口之语,然而另一方面似乎也是端白内心不明的希冀。所以,端文的那场变动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端白的一种救赎,一种无意的来自外界的救赎。而后来在寻常杂耍班子无望时,端白开始自己苦练走索,在某种意义上算是一种自我救赎。正因为这后来的端白才会发出“面对人们欢呼燮王的狂潮,我不无心酸地想到黑豹龙冠的骗局蒙蔽了多少人的眼睛,曾经头戴龙冠的人如今已经逃离了那口古老的陷阱,而宫墙外的芸芸众生却依然被黑豹龙冠欺骗着。作为一个参与了大骗局设置的人物,我挽救了自己,却永远无法为那些淳朴而愚钝的人群指点迷津。”的确,他挽救了自己。至此他的逃亡似乎到了终点,然而杂耍班子京城一行又终结了他走索的未来。他失去了这一生中唯一的伙伴,终于还是孤独一人,在烈火之中见证了燮国的末日盛况。之后的他前去了苦竹寺,到了觉空圆寂之地,可以说这才是端白逃亡真正的终点。这篇文章与其说是端白帝王生涯的概述,倒不如说是他的一部逃亡史。该文诗意而伤感的叙述了端白由帝王到庶民,从王宫到逃亡,从人性沉沦到人性复活,再到对精神家园寻找的一生。从精神逃亡到身心逃亡。这是端白的一生,而苏童想告诉我们的却并不是单单的一个故事。在这篇文章中,苏童以历史为名,借用历史来表达他对人类家园的思考和探索,对在纷繁芜杂的世界中的人的精神归宿的寻找,体现了他对人类的精神拯救的关怀。端白说白了就是我们自己,他身上的缺点在现实中总能在别人的身上找到类似的,或是浮躁,或是残虐,我们只能讲苏童对那种缺点进行了无限放大,却并不能否认那是我们的通病。端白的逃亡就是我们的逃亡,然而这逃亡绝对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在如今这个技术越来越先进,科学越来越发达,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里,对自我的一种审视,对精神归宿的一种迫切的寻求。在故事的最后,端白成了走索王,是拥有与鸟儿一样自由灵魂的自己的王,这个是端白对自己帝王生涯的否定,更是苏童所展现的人类的自我反思意识。
读我的帝王生涯就如同端白读论语一样,有时候觉得这本书包容了世间万物,有时候却又觉得一无所获。
本文选自《钱江潮》26期
第三篇:读《我的教学生涯》有感
读《我的教学生涯》有感
《我的教学生涯》这是关于中国教坛的泰斗人物——斯霞的一本书。斯霞老师的教育理念是在漫长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下来的,她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是从一节节课中凝炼出来的,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既重视学习,又大胆创造,因此她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不仅是鲜活的,而且是先进的。这些理论和经验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宝贵财富。
《我的教学生涯》其中丝毫看不出理论的成份,每句话皆让人感觉出自实践的经验之谈。虽然时间离我们已有二十多年,但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依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这不得不让人感叹。
书中提到“只要我们立足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能积极地、愉快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给学生充分的机会,使他们无拘无束地、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那么我们的办法也会多起来。如果我们教的学生是在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下掌握知识的。那么,是否也可以这样说,他们就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了;而我们培养的正应该是这样的学生。”也许这些理论在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二、三十年前那就是难能可贵了,不由得要赞叹斯霞老师的创新精神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此同时,更令人感觉到现在的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反倒更像是“返朴归真”了。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什么是爱岗敬业呢,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第二条是这样说明的“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它是一个标准更像是一个方向标。这让我想起了一则故事:有人问三个砌砖的工人:“你们在做什么呢?”第一个工人没好气地嘀咕:“你没看见吗,我正在砌墙啊。” 第二个工人有气无力地说:“嗨,我正在做一项每小时9美元的工作呢。”第三个工人哼着小调,欢快地说:“你问我啊朋友,我不妨坦白告诉你,我正在建造这世界上最伟大的教堂!”这也许就是问题的症结。有些人,不知道尊重自己的工作。他们把工作视作取得面包、衣服、房子的一种讨厌的“需要”,一种无可避免的苦役。而在一个人将他的工作视为苦役与痛苦时,他是决不能在工作上竭尽所能的。爱眼下的工作吧,选择了做教师,就努力做一名像斯霞一样的人民教师。也许不能像她一样成功,但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不愧教师这个称谓了。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我们的工作,就是我们的生命的投影。它的美与丑、可爱与可憎,全操纵于我们的手中。人们常说:教师是红烛,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是人梯,让别人踩着自己的肩头攀登辉煌;老师是艄公,把一批批的学生送达理想的彼岸。这些都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赞许,但同时也强调了教师的平凡。教师这个岗位是平凡的,一个人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同时也就选择了平凡和奉献,在芸芸众生中,他平凡得像银河里的一颗星,大海里的一滴水。在他的一生中,也许不会干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业,然而,只在真正做过教师的人,只有把自己热情和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第四篇:《我的帝王生涯》读后感900字
最近一直沉迷于苏童的小说中,他的故事总是透露出一份悲凉和凄冷,而且一般地点为香椿树街,这里发生了太多太多故事。大家都明白苏童的
小说故事是与作者童年的经历分不开的,他写作的来源和灵感都是童年时的种种经历,他说自己一直保持着一份童真的眼光,以孩提时的目光来看待生活。
而《我的帝王生涯》是与其他小说不一样的类型,可以被描述为一部历史剧,通过对帝王生活的时间线进行编写。没有苏童其他小说语言那么的晦暗,读起来也更加的轻松。
故事很短,讲述了一个从12岁开始当皇帝的燮王的帝王生活,通过他的视角将其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从开始对于成为帝王的厌恶,到贪婪得意,再到最后的落魄失意时对往事的回守。和尚觉空预言,最后送给燮王的《论语》,他在宫中就一直没有去读。一直沉迷于物质和美色中,忘记黎民百姓,国家大事。从其厌恶后宫嫔妃每夜发出的叫声,将她们舌头割掉,这一幕已经暗示了最后帝王的结局。他还喜欢玩蛐蛐和向往鸟儿的自由,表示他对帝王之事毫不感兴趣。而且这也是主题的一面,对自由的向往。
他与其兄弟的争权,也被祖母告知其兄弟端文才是真正的继承人,很显然他不会让位,于是想把其兄弟杀死,最后也是成为劲敌。
一个小太监燕郎对他的忠诚,一直是持续到生命最后一刻。但最后燕郎在皇帝被取缔之后,带着钱财想回家光宗耀祖,置办家产时,却遭遇了强盗,被夺走了全部钱财,这是多么可悲,又是多么讽刺!小太监燕郎的一生也就被生活无情的抛弃。
接着燮王向往走索艺人的生活,希望着自己成为新的一代走索艺人,得到那种飞一般的感觉,但等到了京城却已经如梦初醒,彭国人要将燮国毁灭,成为他的国土,他组建的戏班子人员也被杀害,很讽刺又很可笑的是他竟然还活着!更有甚者,他的所有兄弟都被杀死,而且端文成为最短命的一个帝王,所以我就觉得这也暗含了他又是多么幸运,可以逃过一劫。就是所谓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最后来到了其师父觉空的归属地,安心度过岁月,他身边带着俩件宝贝,一是《论语》,二是绳索。在这他开始白天走绳索,晚上读论语,过上了相似师父觉空的生活,文章最后说:有时觉得《论语》一书包含世间万物,有时觉得一无所获。
这部作品的争议还是很大的,有人特别喜欢,有人则厌恶。那么来谈谈你的感受吧,后期我会继续来写些苏童小说的读后感,毕竟他的作品对于我来讲,还是很有吸引力,喜欢在他虚构的世界里,作为一个旁观者来静静地看待里面的人物和生活。
第五篇:我的帝王生涯读后感---命运的捆绑[推荐]
我的帝王生涯读后感---命运的捆绑
有人说燕郎对端白是爱情,有人说端白并不那么坏否则怎会有燕郎这样的死忠粉,而在我看来燕郎对端白并非习惯和愚忠,而是别无选择的命运安排,端白成了他唯一的寄托。
他八岁成为一个阉竖,父母的目的是让他进宫终身不愁吃穿。他一个儿童面对险恶的环境,还带着父母光宗耀祖的梦想。
他成为端白的忠实的奴仆,是他的命运和他的聪敏过人。
他被端武欺负仍救了端武,为大局,更为保命保地位。
他为端白救蕙妃,他为端白去看李义受刑,他为端白去谋划杀端文。
他看见端白射杀垂死的功臣杨松,他内心应该是受到震撼和惊吓的;他把杨栋投毒的秘密告诉端白,也是自保和讨好。
他在端白眼里是那样天生的卑贱,但是端白也很享受那份卑贱。
“如果陛下去走索,那奴才就去踏滚木。”全文最感动这句。其实在燕郎看来这只是玩笑话,却在端白被贬为庶民做他寄生虫时变成了真实的诺言。并神奇的,他们最终获得难以想象的成功——他们成立了名噪一时的走索王杂耍班。
端白想独自离开,不想拖累燕郎,在燕郎看来他的人生被主子抛弃了,被命运抛弃了,他只能妇人式地去寻死。
多年的积蓄被抢了,对于端白来说只是一个灾难的小插曲,对燕郎却是灭顶之灾。不能光宗耀祖了,还会成为父母的寄生虫,拖累父母也成为家乡的笑柄。还带回了端白这个“主子”式的寄生虫。不能买地盖房了,平民的梦想破灭了,没有未来了。他仍然没有放弃端白,而是一如既往伺候他照顾他,替他设想周全。
做了王的贴身太监,此生就和王的命运绑在一起了。即使王被废,也不可能娶妻生子做平民。要做王一辈子的奴才。
他做不了重活,甚至有时拿碗都抖,因为他是一个没用的阉竖。
端白被废,给不了燕郎帝王的庇荫,燕郎只需要一个主子,一根牵引生命继续下去的线。
端白独自上路,还是在一个寒冷的清晨睁开眼就看到了自己忠实的奴仆,享受到随从给他的身体和心理上的温暖。“我一路朝南走,陛下去过的地方,我都去过。”可想到端白当了传家玉得了盘缠,燕郎是否向父母乡邻乞讨得到路费?
端白只听见大缸被砸碎的声音,只听到同伴被杀的哀叫声,始终没听到燕郎被杀的声音。从第一次见燕郎,他就是习惯沉默而害羞的,象一个女孩子。
燕郎把最安全的位置给了端白,在他喜欢的小女孩之间他依然把主子放在第一位,即使这个主子已经是个累赘。然后他再把自己的身体挡在小女孩前面。
“我终于把上天赐我的最忠实的奴仆弄丢了。”最终端白的后半生竟是在苦竹寺度过的。真料想不到这结局。
他竟没有死去。在那样的乱世。
他一定活了很长的岁月。回忆伴着他。还有无数白色小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