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电人员技能人才培训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从职业技能训练基础设施在地、市(县)公司、农村供电所等地的建设探讨了如何建设好农电人员技能人才培训资源保障体系,以加强农电人员技能培训工作。
关键词:农电;技能人才;培训;资源保障
随着农电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电力事业的持续发展,农电系统已成为江苏省电力行业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农电事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江苏省电力公司就全省农电系统全面实施省公司“人才强企”和“三新”农电发展战略,加强人力资源集约化、标准化管理,打造一流农电职工队伍,进行了工作部署,其中重点强调要加强对农电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而培训工作的好坏以及培训工作能否得到有效实施,关键就在是否能建设好培训资源保障体系。
一、农电人员培训资源保障体系现状及其建设的必要性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电力公司高度重视员工队伍建设,尤其是在主业人员技能人才培养等基础工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作为公司系统半壁江山的农电系统,由于历史原因等多种因素,农电人才的培养和建设工作起步较晚,农电人员培训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起点不高、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电工作的开展。
“十二五”期间,全国将大规模实施新一轮的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江苏农网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江苏的农电发展能否依然维持快速上升的态势,能否继续保持在国家电网系统的前列,最关键的就是要依靠电网的技术进步和队伍的素质提升。今后几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农网建设力度,着力消除农网薄弱环节,全面解决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积极推广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开展农网自动化、智能化配电台区、智能化电表等建设,提高农网技术装备水平和自动化水平。为了支撑更大规模、更强技术、更高水平的农村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必须配备一支业务技能高超、管理水平优秀的农电人员队伍,为此,加大农电人员培训力度,加强农电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农电员工素质,是今后一段时间农电工作的一项核心任务,而加快农电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培训设施的载体功能不仅显得紧迫而且更为必要。
二、加强农电人员培训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工作设想
加快农电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根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重点先行”的原则,紧紧围绕“强基固本、分层推进、有效提升”的工作要求,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农网配电营业工各等级的职业技能要求重点建设和完善培训设施。着力解决训练场所工位不足、实训设施功能不全的突出问题,努力把农电人员培训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职业技能训练基地必须根据目前全省农电员工待培对象多、培训需求广的现状,加快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注重更新和完善实训设备、增加训练工位、扩大培训场所,提升培训接纳能力,满足庞大的农电员工队伍技能训练需求,使之真正成为江苏省农电系统的“黄埔军校”,成为打造农电“铁军”的摇篮。
职业技能训练基地要按照省公司关于培训机构的布局定位和功能安排,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全省农电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搜集提炼出全省农电人员对技能培训的需求,按照“功能完备、项目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的原则,超前做好职训基地建设规划,加大对培训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研发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发出具有鲜明农电特色的培训项目和实训装置,要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农网配电营业工高级工和技师的职业技能要求开展技能培训工作,“十二五”期间要根据农网技术发展和优质服务的需要,在业已开展的农网配电线路和设备运检、装表接电和营业抄核等在内的常规培训项目基础上,注重吸纳和传播新的电网技术,要运用插件式、模块式、组合式等多种技术,建立起全能的有着鲜明农电特色的实训场所和设施,同时引入符合农电要求的管理类培训元素,实现对全省农电系统业务技能培训全覆盖,提升农电高技能人才培训水平。
四、完善市(县)公司培训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省公司“十一五”期间关于培训工作的安排,全省各市(县)公司都建立了规模不等的培训基地,培训基地的建设在提高本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上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从各市(县)培训基地所设立的培训项目和所开展的培训业务上看,大多数都侧重于主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而身处基层的农村供电所人员由于历史原因知识水平不高、技能等级偏低,他们亟待通过培训进行能力提升,但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培训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县)培训基地没有适合农电人员培训的实训项目和设备,为此,各市(县)公司培训机构在“十二五”期间必须考虑重点建设和完善针对性强的符合农网配电营业工职业技能特点的技能实训场所,实训场所的主要功能设置要按照农网配电营业工国家职业标准中中级工的培训和技能鉴定需要,结合本地区农网实际状况,优先配置安全性高、功能性强的实训设备,如低压设备安装和排故综合实训装置、装表接电和错接线检查一体化实训装置、电能表抄核纠错一体化实训装置等,并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农电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农网配电营业工中级工技能等级鉴定,夯实农电人员技能水平基础。
五、开展农村供电所培训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供电所是全省农网管理的基层单位,农电人员直接面对广大的农村用户,所涉及的工作面广量大,农电工作的性质要求广大的农电员工不仅要能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而且要求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动作迅速、技能娴熟,即使是初级工的技术难度,也要求他们体现出熟练工的技能水平,为此,农村供电所要积极主动地按照统一的建设方案和设备配置标准,开展“四个一”工程建设,即建设一档线、一台变、一间学习室、一间训练室,实现基础能力训练、网络理论学习等功能,为广大农电员工创造“就进、随时、灵活”的基本培训条件。
农村供电所“四个一”工程建设,可以根据农村供电所现有的场地和房屋建筑布局,在农村供电所建设场地上按照统一的建设方案建设“一档线、一台变”,同时在办公(生产)场所安排二间房屋,建设“一间学习室、一间训练室”,场地或房屋暂不满足建设条件的可分期或分批进行建设。为了满足学习和训练的需要,“四个一”中的“一档线、一台变”要按照农网工程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当场地条件受限时,可以缩短“一档线”的档距,但“一档线、一台变”中所使用的材料必须是电气工程建设中的真材实料,禁止用仿真材料代替。“四个一”工程建设中的“一间学习室、一间训练室”原则上分开设置,当所内房屋条件不满足时,可以将学习室和训练室合二为一,但在训练设备和学习用桌的摆放上要相对分开,定置管理。训练室内设置的实训装置要和农村供电所日常工作紧密联系,装置的实训功能要尽可能涵盖农电人员所从事的配电设备运检、装表接电、营业抄核等工作内容,实训设备要体现“模块化、插接式、多功能、组合式”的培训装置构建新理念。实训装置带电操作时,要有可靠的安全措施防止人身触电事故的发生。学习室内所配置的学习书籍主要以农村供电所日常工作中所能接触到的业务书籍为主,同时也可辅之以配置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教育类书籍。网络大学的学习可根据公司内关于网络管理的相关规定配置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供农电员工工余时间上网学习训练。
农村供电所“四个一”工程的建设是农村标准化供电所建设的一部分,“一档线、一台变”的建设应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一间学习室、一间训练室”的建设要与供电所专业化分工、班组化管理相一致。农村供电所“四个一”工程的建设是提高农电员工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农电员工技能水平的快速提升提供了载体,农村供电所在“四个一”工程的建设中要遵循因地制宜、逐步完善的原则进行建设,新建的农村供电所在规划建设中应将“四个一”工程的建设一并考虑。
加强农电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电人员业务技能水平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同时也是提升农电人员素质的有效手段,在农电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要根据现有培训基地资源状况和农村供电所现有条件,做好培训基地和农村供电所建设规划工作,确保农电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工作落到实处。唯有如此,才能为加强农电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条件,才能为开创农电工作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篇:试论农电人员技能人才培训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试论农电人员技能人才培训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论文摘要:从职业技能训练基础设施在地、市(县)公司、农村供电所等地的建设探讨了如何建设好农电人员技能人才培训资源保障体系,以加强农电人员技能培训工作。
论文关键词:农电;技能人才;培训;资源保障
随着农电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电力事业的持续发展,农电系统已成为江苏省电力行业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农电事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江苏省电力公司就全省农电系统全面实施省公司“人才强企”和“三新”农电发展战略,加强人力资源集约化、标准化管理,打造一流农电职工队伍,进行了工作部署,其中重点强调要加强对农电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而培训工作的好坏以及培训工作能否得到有效实施,关键就在是否能建设好培训资源保障体系。
一、农电人员培训资源保障体系现状及其建设的必要性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电力公司高度重视员工队伍建设,尤其是在主业人员技能人才培养等基础工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作为公司系统半壁江山的农电系统,由于历史原因等多种因素,农电人才的培养和建设工作起步较晚,农电人员培训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起点不高、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电工作的开展。
“十二五”期间,全国将大规模实施新一轮的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江苏农网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江苏的农电发展能否依然维持快速上升的态势,能否继续保持在国家电网系统的前列,最关键的就是要依靠电网的技术进步和队伍的素质提升。今后几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农网建设力度,着力消除农网薄弱环节,全面解决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积极推广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开展农网自动化、智能化配电台区、智能化电表等建设,提高农网技术装备水平和自动化水平。为了支撑更大规模、更强技术、更高水平的农村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必须配备一支业务技能高超、管理水平优秀的农电人员队伍,为此,加大农电人员培训力度,加强农电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农电员工素质,是今后一段时间农电工作的一项核心任务,而加快农电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培训设施的载体功能不仅显得紧迫而且更为必要。
二、加强农电人员培训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工作设想
加快农电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根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重点先行”的原则,紧紧围绕“强基固本、分层推进、有效提升”的工作要求,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农网配电营业工各等级的职业技能要求重点建设和完善培训设施。着力解决训练场所工位不足、实训设施功能不全的突出问题,努力把农电人员培训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职业技能训练基地必须根据目前全省农电员工待培对象多、培训需求广的现状,加快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注重更新和完善实训设备、增加训练工位、扩大培训场所,提升培训接纳能力,满足庞大的农电员工队伍技能训练需求,使之真正成为江苏省农电系统的“黄埔军校”,成为打造农电“铁军”的摇篮。
职业技能训练基地要按照省公司关于培训机构的布局定位和功能安排,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全省农电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搜集提炼出全省农电人员对技能培训的需求,按照“功能完备、项目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的原则,超前做好职训基地建设规划,加大对培训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研发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发出具有鲜明农电特色的培训项目和实训装置,要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农网配电营业工高级工和技师的职业技能要求开展技能培训工作,“十二五”期间要根据农网技术发展和优质服务的需要,在业已开展的农网配电线路和设备运检、装表接电和营业抄核等在内的常规培训项目基础上,注重吸纳和传播新的电网技术,要运用插件式、模块式、组合式等多种技术,建立起全能的有着鲜明农电特色的实训场所和设施,同时引入符合农电要求的管理类培训元素,实现对全省农电系统业务技能培训全覆盖,提升农电高技能人才培训水平。
四、完善市(县)公司培训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省公司“十一五”期间关于培训工作的安排,全省各市(县)公司都建立了规模不等的培训基地,培训基地的建设在提高本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上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从各市(县)培训基地所设立的培训项目和所开展的培训业务上看,大多数都侧重于主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而身处基层的农村供电所人员由于历史原因知识水平不高、技能等级偏低,他们亟待通过培训进行能力提升,但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培训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县)培训基地没有适合农电人员培训的实训项目和设备,为此,各市(县)公司培训机构在“十二五”期间必须考虑重点建设和完善针对性强的符合农网配电营业工职业技能特点的技能实训场所,实训场所的主要功能设置要按照农网配电营业工国家职业标准中中级工的培训和技能鉴定需要,结合本地区农网实际状况,优先配置安全性高、功能性强的实训设备,如低压设备安装和排故综合实训装置、装表接电和错接线检查一体化实训装置、电能表抄核纠错一体化实训装置等,并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农电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农网配电营业工中级工技能等级鉴定,夯实农电人员技能水平基础。
五、开展农村供电所培训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供电所是全省农网管理的基层单位,农电人员直接面对广大的农村用户,所涉及的工作面广量大,农电工作的性质要求广大的农电员工不仅要能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而且要求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动作迅速、技能娴熟,即使是初级工的技术难度,也要求他们体现出熟练工的技能水平,为此,农村供电所要积极主动地按照统一的建设方案和设备配置标准,开展“四个一”工程建设,即建设一档线、一台变、一间学习室、一间训练室,实现基础能力训练、网络理论学习等功能,为广大农电员工创造“就进、随时、灵活”的基本培训条件。
农村供电所“四个一”工程建设,可以根据农村供电所现有的场地和房屋建筑布局,在农村供电所建设场地上按照统一的建设方案建设“一档线、一台变”,同时在办公(生产)场所安排二间房屋,建设“一间学习室、一间训练室”,场地或房屋暂不满足建设条件的可分期或分批进行建设。为了满足学习和训练的需要,“四个一”中的“一档线、一台变”要按照农网工程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当场地条件受限时,可以缩短“一档线”的档距,但“一档线、一台变”中所使用的材料必须是电气工程建设中的真材实料,禁止用仿真材料代替。“四个一”工程建设中的“一间学习室、一间训练室”原则上分开设置,当所内房屋条件不满足时,可以将学习室和训练室合二为一,但在训练设备和学习用桌的摆放上要相对分开,定置管理。训练室内设置的实训装置要和农村供电所日常工作紧密联系,装置的实训功能要尽可能涵盖农电人员所从事的配电设备运检、装表接电、营业抄核等工作内容,实训设备要
体现“模块化、插接式、多功能、组合式”的培训装置构建新理念。实训装置带电操作时,要有可靠的安全措施防止人身触电事故的发生。学习室内所配置的学习书籍主要以农村供电所日常工作中所能接触到的业务书籍为主,同时也可辅之以配置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教育类书籍。网络大学的学习可根据公司内关于网络管理的相关规定配置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供农电员工工余时间上网学习训练。
农村供电所“四个一”工程的建设是农村标准化供电所建设的一部分,“一档线、一台变”的建设应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一间学习室、一间训练室”的建设要与供电所专业化分工、班组化管理相一致。农村供电所“四个一”工程的建设是提高农电员工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农电员工技能水平的快速提升提供了载体,农村供电所在“四个一”工程的建设中要遵循因地制宜、逐步完善的原则进行建设,新建的农村供电所在规划建设中应将“四个一”工程的建设一并考虑。
加强农电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电人员业务技能水平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同时也是提升农电人员素质的有效手段,在农电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要根据现有培训基地资源状况和农村供电所现有条件,做好培训基地和农村供电所建设规划工作,确保农电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工作落到实处。唯有如此,才能为加强农电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条件,才能为开创农电工作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论文来源及知识扩展阅读:http:///lunwen/
第三篇:关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论文摘要: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设为案例,重点介绍了学院“4233”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内涵,多元化、多主体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和实施效果,并提出了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对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论文关键词:质量;监控;评价;执行
一、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建设的依据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督,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质量保证体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2006]16号文件)的颁发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向以内涵建设为中心,重点抓教学质量,预示着我国的高职教育已进入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时期。2008年,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育[2008]5号文件)指出:“高职评估旨在促进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为重点的质量保证体系,促进高职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内涵质量建设,必须重视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质量监督。2010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这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标准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把教学质量提高作为提升高职办学内涵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方向。
高职教育“以提高内涵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以校企“四合作”为主线的发展方向”,促进了高职教育普遍重视内涵质量的建设,而建立有行业企业参与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反馈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为适应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对教学质量评价的要求,建立相对完整的高职院校教学过程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和反馈体系以及相对应的运行保障机制,形成教学从管理、检查、督促、反馈到整改的闭环系统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质量保障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构建“4233”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1.构建了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督保障体系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主要由教学管理部门和质量监督部门组织实施,两个部门并列运行可有效保障质量监督。为适应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改革需要,在教学质量监控实践中,我们探索出构建学院“4233”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即4个系统、2级组织、3支队伍和3级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有效监督、控制、评价、反馈保障。其中的“4”,即建立了学院教学质量管理监控的4个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监督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和教学质量反馈系统。其中的“2”,即院系二级督导组织实施教学质量监控,院督导室负责全院的教学质量监督、评价、反馈保障和二级教学单位督导组负责本系部教师教学质量的监督、评价与反馈指导。其中的第一个“3”,即3支队伍,院系专、兼职督导员队伍、学生信息员队伍和企业兼职督导员队伍。信息员队伍负责收集和整理本班级教学质量信息,企业兼职督导隶属于各个系部管理,参与系部的教学质量监督。其中的第二个“3”,即三级保障,形成学院、二级教学单位和教研室的教学质量管理、评价与反馈保障。
2.实现了多元化、多主体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质量监控是依据教学质量标准对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评价与反馈,如何科学、合理、公平评价,建立与教学质量标准相对应的评价标准是实施有效监督的基本保障。在实践中,我们用3年时间初步完成了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通过研究和不断实践的修正逐步形成了具有学院特色的多元化、多主体的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实现学院、企业兼职督导和社会第三方参与的多元化、多主体教学质量评价。即学院内部对二级教学单位教学工作状态的评价、对教研室教学工作状态的评价和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其中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由学生、同行、二级教学单位领导、二级督导组等完成,在评价指标设计和评价权重上,根据不同的评价主体指标侧重点不一样,这样可使评价结果较客观,教师易接受。外部评价主要是来自于企业兼职督导、实践指导教师和校友对学院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对学生定岗实习的职业能力的评价、社会第三方对学校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在聘请企业兼职督导员方面,选择以人力资源部部长为主要对象的兼职督导,因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部长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毕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最熟悉。因此,从2010年开始,学院根据二级教学单位规模共聘请了56个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部长为学院兼职督导员,得到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为了有效发挥兼职督导员在教学质量方面的监督作用,每年完成一次对系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测评,根据需要为二级教学单位学生做一次讲座,每学期完成一次听课任务,为学院督导室提供人才培养有关质量信息。教学质量测评则通过二级教学单位实习巡视教师给企业兼职督导和实习指导教师发放评价表的方式对学院系部教学工作和学生职业能力等进行评价。2011年,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又引入了第三方评价单位,即目前公信力较好的社会评价机构”麦可思评估”,对2010年的毕业生质量进行全面评估。通过企业和社会第三方对学院教学工作状态和教学质量的评估,使学院从上到下普遍重视教学质量内涵建设,提高了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近几年来,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处于同类院校前例。
三、有效实施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工作是一项针对活生生的人而开展的一种促进人的身、心、能健康发展的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思维劳动和观念形成的过程。不能用简单的方法对某一名教师或学生进行结果性评价,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应该建立在过程性和发展性的基础上,进行客观、公正评价。从教学活动过程来看,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是关键因素、学生是重要因素、教学管理是条件因素、质量监控是保证因素,评价的作用是检查教与学的质量并提出指导建议。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主要从教师工作的责任心、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三个方面进行考察,教师的教学责任心表现在教学态度、教师的精神面貌和教师的为人师表等方面;教学能力表现在教师课程的掌控能力、教学内容的取舍能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调节学生心理的能力等;教学水平表现在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教师知识及技能的迁移能力和学习运用能力等。对学生学习监督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风气和学习质量进行监控。学习态度表现在课堂学习的精神面貌,对待专题研讨、调研、社会实践等学习任务的态度等方面;学习风气表现在遵守组织纪律、尊重教师、师生互动的积极性;学习质量表现在完成学习任务(作业、报告、演讲)等的质量。对教学管理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主要检查管理者为师生提供的教学服务质量并提出指导意见;对管理者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者对教学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为师生提供的教学服务设施和师生对教学、生活等方面的建议意见落实情况等。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质量管理方面分两条线运行,分别由不同的主管领导管理,其目的是能够较好地实现督管、督学与督教。为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和质量反馈的要求,三支质量监控队伍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学院督导对教学质量监督的主要形式有听课、座谈会、专项检查、常规检查、实习巡视监督等。其中听课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重点听四类教学人员的课,即学期评价排名靠后的教师、学生信息员反馈意见较大的教师、近三年进校的青年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青年教师偏多是各个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学院高度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使青年教师较快通过教学关,通过对“青兰”工程实施的监督检查,在青年教师中开展教学比赛、说课比赛、课程设计比赛,组织青年教师听优秀青年教师上公开课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质量关,有效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企业兼职督导对学院教学质量的监控主要通过毕业学生顶岗实习、课堂听课、座谈会和填写教学质量评价表、学生实习巡视督导等方式进行。学生信息员对教学质量的监督主要通过各个班级学生信息员每月报送的教学质量意见书、座谈会、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对上述三支队伍反映的教学质量问题,学院督导室根据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三个反馈渠道,即通过每周的教学例会反馈一些面上较普遍的教学质量问题;通过对系部主任或书记反馈系部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中发生的教学质量问题;通过对教师一对一反馈教师个人在教学质量方面的问题。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有效促进了学院二级教学单位、教研室教师重视教学质量。
四、建立评价相对应的激励制度
教学质量的提高,仅仅依靠教师、管理者的自觉性或教师的奉献精神是不够的,需要建立相对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运行机制,其中评价激励制度是激励运行机制的重要保障,评价激励制度包括二级教学管理激励制度、教学工作质量评价激励制度、科研工作质量激励制度、教学团队建设激励制度及教学改革与创新激励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形成有效激励运行机制;通过激励制度的有效执行,可进一步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和挖掘教师潜在的教学能力。在构建“4233”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过程中,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特别重视激励机制的运用,建立了较完善的教学工作激励制度,对教师教学质量每学期评价一次,与教师的工作绩效、职称评定挂钩,有效提高了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对二级教学单位和教研室的教学工作状态每年评价一次,对获奖二级教学单位、教研室在校园网上公示,极大地促进了二级教学单位重视教学改革与创新、教学研究和学生就业质量,达到了预期效果。
五、注重教育教学工作研究,提高工作能力
教师的教育职业能力不但表现在教师的实践能力方面,同时也表现在教育理论及教学工作的研究中。教育职业性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和教学工作的研究能力,通过教育理论的研究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是教师教育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得到他人尊重的基础。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可以有效促进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不会教学研究或不能对教学工作很好地研究就不是一个好教师,教学工作的研究过程也是其教学工作的反思过程,用批判的思想、探究性的方法和创造性思维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改革热点问题,把总结上升到经验,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或教学风格或教学思想。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领导非常重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专门制定了教师科研激励管理制度,并规定二级教学单位和教学管理职能部门都有研究任务要求,将其作为每年对二级教学单位、职能部门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学院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例如,督导室自2008年以来先后完成了一项院级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一项省级重点教改课题“工学结合背景下教学工作状态评价研究与实践”、一项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重点教育科研课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学质量校企共同评价与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011年又成功申报教育厅重点教改课题“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及教学质量标准建设研究与实践”立项。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开拓了督导人员教学质量监控的视野,加深了督导工作人员对质量标准、评价标准以及教学质量监督的内涵认识,提升了督导室成员的督导工作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工作能力。
综上所述,高质量地构建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涉及到质量标准的建立、评价标准的建立、管理与激励制度的建立、管理模式的改革等,需要不断实践、修正、再实践,最终逐渐形成更加完善的学院教学质量监督保障体系。
第四篇:传媒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模式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 本文探讨了新闻教育如何立足WEB2.0环境,建设优质信息资源,突破传统课程章节目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内容重组,开发新的更加适合探究学习环境的教学专题,并建构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模式。
关键词 资源专题教学模式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journalism teaching can based upon Web 2.0 to develop perfect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break traditional content system of characters, as well as reorganize teaching contents.At last, the paper dwells on exploiting brand-new teaching topics which suits searching learning environment better and building informational resource-based topical teaching models.Key words resourcetopics teaching models
随着高校教学信息化意识的不断加强,基于WEB2.0技术环境,以网络课程、网络辅助课程、多媒体课件以及专题站等项目为支撑的课程信息化目前已经步入尝试性操作阶段。诸多专业的必修课程和选修的特色课程均纷纷上马信息化建设,虽然成果的层次高下不一,但是基于信息化资源的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的挑战是引人注目的,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其应用前景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通过教育信息化,探求基于WEB2.0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及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从而推进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新闻教育质量提升势在必行。《广播电视学》作为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出较有特色建设思路,即突破了传统教学资源平面性、章节一维性,用开发组构专题的方式实现了对教学资源的重组,并在WEB2.0技术环境支持共享底层资源前提下,借用了本专业其他课程的信息化成果,甚至通过拓展工具,实现了跨学科资源整合,建构了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模式,经教学实践检验,该模式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同时也在新闻教育中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一、基于WEB2.0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所谓WEB2.0,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由用户读信息向写信息的改变,从基本结构上是由网页向用户工具的演变,从工具上是由浏览器向各类阅读器等内容发展,运行机制上则是由客户服务器向Web服务器的转变。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去中心化、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特征。基于WEB2.0的教学,创设了双赢的师生观和知识观,构建了多元的思维模式,注重师生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造性,并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所谓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各种客观存在形态或存在物。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模式中,资源是指支持教与学活动的,能实现一定教学目标的各种客观存在形态。通常包括实物资源(如网络媒体、教学器材和教具等)、人力资源(如教师、学习伙伴、教辅及教学管理人员等)和信息化环境资源(如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及相关文档、电子阅览室、Internet、Intranet、虚拟实验室、虚拟小组、虚拟课堂和信息工具等)。教学资源是一个系统,包括人、材料、工具、设施和活动五大要素。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就是要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和手段,充分调动包括教师、学习伙伴、教辅及教学管理人员等在内的人力资源的能动性,有效利用包括媒体、器材、材料、工具和设施等在内的实物资源,合理规划和建设信息资源,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并为了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对资源进行包括信息质量、信息广度与深度、信息资源的稳定性与连续性等在内的全方位的评价。
《广播电视学》是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以广播电视媒介本体性质和广播电视节目的采访制作及现代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主线,综合应用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旨在探索和揭示广播电视信息传播及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本课程融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于一体,其内容结构中包括广播电视史论、广播电视实务以及广播电视事业经营管理等,除了传授广播电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加深对广播电视的基本理论、实际应用、媒介生态、社会功效及广播电视业的改革发展前景有一个较全面深入的理解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广播电视的正确观点和方法。根据课程基本属性和WEB2.0的技术优势,本课程将传统的平面的教学内容经过重新规划、组织,在WEB2.0中建设了适合专业教学的信息化资源环境,具体内容包括“最新通知”、“课程信息”、“教师简介”、“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程实践”、“自测练习”、“资源拓展”、“广电论坛”、“在线交流”、“课程工具”等内容。
二、基于内容重组的教学专题开发
专题是该教学模式中的核心概念,是指整合了教学目标的,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的教学任务。专题的覆盖面很广,关键在于为教学所需要,同时学生感兴趣。专题可以分解为若干个问题来解决,问题又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可操作的任务。
内容重组就是对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重组、整合、打包。以内容重组为基础和特色开发的专题是专题性教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着基于内容重组专题开发而展开,教学专题的开发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专题开发可以参照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1)要由师生共同开发。在教师主导下,在尊重学科专业课程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师生共同商榷,确定教学专题。
(2)要设计好问题。在既定的情境中,有一个以上方面制定不明确,问题描述不是很清楚或定义不明确,或者在问题陈述中不包括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是为劣沟问题。劣构问题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3)要有综合性。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使学生将在各学科各专业选修到的知识综合起来,用以解决现实的问题。因为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求解过程本来就是综合性的。
(4)要有挑战性。即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能力一般稍高于学生已有的智力和非智力水平。挑战性专题有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5)要有整体目标。专题应当是整合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情感水平。
(6)要加强实践性。关注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照上述几点原则,《广播电视学》教学内容由原来的章节内容经过重组,开发了“媒体特性与传播理论”、“节目系统与事业管理”、“节目生产与节目经营”、“界面人物与职业道德”、“广播电视受众调查”、“实验教学与业务实践”等六个专题,并为学生创设了一些劣构性问题,包括:社会性问题,如个人健康(酗酒、吸毒等)、暴力犯罪(少年犯罪、恐怖主义等)、社会平等(贫困、性别)、社会机制(家庭、教育)和社会公德(道德、个人品质);校园生活问题,如专业学习(志向、方法)、业余生活(爱好、综合发展)、师生关系(种类与评价)、衣食住行(消费观)、毕业设计(就业、升造)等。并要求主题单一,尽量一事一议;内容充实,要对所选问题做深入调研,收集素材;并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进行深入分析,有数据、有讨论,有结论。
三、探究性教学环境建构
所谓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在这里是指通过浏览网络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知的结论,什么是需要进一步求解的问题,并通过虚拟环境(虚拟社区、虚拟课堂、虚拟小组协作等)交互过程,制定调查研究计划,并实施问题解决过程。在急于信息化的专题性教学过程中,探究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它能够保持学生旺盛的兴趣力和能动性,有助于专题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实现专题教学,需要建设良好的探究环境。探究环境主要由资源、情境、工具和支持等部分组成。为满足特定的教学情境需要,这四个组成部分可以任意组合,从而构成多种特定的、灵活变化的探究学习环境。
1.资源
包括实物资源(如网络媒体、教学器材和教具等)、人力资源(如教师、学习伙伴、教辅及教学管理人员等)和信息化环境资源(如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及相关文档、电子阅览室、Internet、Intranet、虚拟实验室、虚拟小组、虚拟课堂和信息工具等)。前文已经做过较详细地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2.情境
情境是指促进学习者理解水平发展的环境,包括真实的和虚拟的情境。情境的形式可以分为三种:
(1)指导式。外部人员(教师和教辅人员)创建一个调用信息资源的虚拟地址,为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协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与资源相互作用的路径,帮促学生发展学习活动,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2)生成式。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目标,然后根据问题需要确定在哪里查询资源,并对查到的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当然,学生在自主能动地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排除可以根据需要寻求外部的帮助。
(3)磋商式。这种情境是对指导式情境和生成式情境的有效综合,问题求解中学生和通过虚拟环境建立良好的学习伙伴或问题解决的合作联盟,目的在于寻求更加行之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另外,问题驱动是专题性教学的一种主要的方式,所以,问题情境在探究学习环境中也非常重要。探究性教学环境所关注的问题类型一般有简单问答(Question)、案例(Case)分析、难题(Problem)解决、项目(Project)攻关等。问题情境也同样可以通过上述三种情境形式完成创设。
3.工具
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查找、获取和处理资源,帮助学生解释和评价资源的用途,并以具体的方法组织并表述理解。在以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环境中,工具主要包括搜索工具、处理工具和交流工具。
(1)搜索工具。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环境中,工具主要指具有专业搜索能力的搜索服务,包括系统平台内部搜索和互联网络搜索,搜索的直接结果应包括信息及其元信息。所谓元信息,即关于信息的信息,具体包括题名(Title)、创建者(Creator)、其他责任者(Contributor)、出版者(Publisher)、主题(Subject)、说明(Description)、日期(Date)、类型(Resource Type)、格式(Format)、标识符(Identifier)、来源(Source)、语种(Language)、关联(Relation)、覆盖范围(Coverage)、权限(Rights)等,不同类信息资源的元信息又有所不同。搜索工具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资源链接,以便学生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资源支持。
(2)处理工具。对多种媒体信息的加工与处理,帮助教师和学生组织、综合和生成信息,包括文字处理工具、图形图像处理工具、数据管理工具、网络信息界面整合工具、Spider组织工具等,对这些工具的有效利用,能够让教师和学生不断地建构知识,修正并呈现对知识的理解。
(3)交流工具。可以使学生利用文本、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和同步或异步方式共享各自的观点。E-mail和BBS等异步交流工具,使参与者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聊天室等同步交流工具能进一步实时协调合作方的学习活动。交流工具还可以帮助提高面对面交流和远程课堂的效果,为建立学习共同体创建更多的机会。
4.支持
支持活动很宽泛,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支持的机制主要包括教师对概念的描述和解析,对路径的指导和选择,多策略的定制和应用等,也包括学习共同体(如协作小组)提供的过程支持。
基于WEB2.0成熟的技术基础,创设《广播电视学》包括资源、情境、工具和支持在内的探究性教学环境是非常容易的。“最新通知”提供了关于学科专业课程的最新进展和专业教学的最新要求等方面的动态资讯,“课程信息”是专题性教学所要依附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框架,“教师简介”提供了专题教学所需要的指导教师的相关信息,便于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有目的的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学大纲”和“授课教案”作为教学的基本文档,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也提供了探究学习的路径参考,“课程实践”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提供了专题实践的参考原型,便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从别人的实践成果和教师提供的实践建议中获得间接经验,“自测练习”为学生探究提供了问题空间,有助于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领会概念的意义,“资源拓展”旨在打通学科、专业和课程壁垒,将有益于本课程专题教学的资源进行整合,为学生探究提供综合性辅助,“广电论坛”、“在线交流”和“课程工具”均不同程度地以工具的方式为教与学提供支持。
四、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模式设计
1.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
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围绕一个专题,通过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种不同信息资源,并遵循学科研究与实践的一般规范和步骤而进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知识探究、专业创新等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的基本特征是:
(1)提倡对多种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利用。
(2)信息化资源并不能直接用来解决专题所生成的真实的问题,学生必须先将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再利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3)要通过教学专题聚集资源,为专题教学整合有用资源,资源要服务于专题教学。
(4)突破学科本位,根据需要综合利用各门相关学科的相关内容,在孤岛似的学科知识之间架起融合的桥梁,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知识的能力和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5)将大专题裂变为多个问题,通过问题研究明确任务,再通过任务分析明确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案。解决真实问题,容易使学生积极投身学习过程,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使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6)强调帮促探究和协作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求解的过程中学会综合利用知识、内化知识、积极动手、动脑,使学生真正愿意学,学会如何学。
(7)提倡行动研究,注重过程评价,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完善探究过程。
2.教学模式设计
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是以资源建设为基础,以专题开发为前提,以活动探究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并从多维角度评价整个教学过程,模式图如下:
《广播电视学》课程在WEB2.0中实现了专题性教学设计,把传统的章节教学内容体系重组为专题内容,虽然各个专题内容的关联度不强,但是彼此都是探究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知识资源和概念支持,都为每一个专题的求解创设了特定的情境。该模式描述的是每一个专题教学的过程:在拥有了完备的资源、情境、支持和工具的探究环境中,专题教学从选题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拟定选题,并根据一定的组织原则建立学习小组,小组对选题进行讨论,把拟定的选题进行任务分解,以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明确任务以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辨别资料,评价资料的效用和价值,然后根据对资源的掌握情况进行任务落实,各成员各负其责,在操作中落实任务,并将各自的任务成果进行整合,整合后对成果进行评价、修改,再将修改完善的成果形式提交给班级交流展评,教师在展评中作出中肯的、科学的评价意见,提供各小组学生参考;学生根据交流展评的结果,进行集体反思讨论,整理反思意见,连同作品一起作为小组专题教学的成果。在专题探究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协作能力和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2]Hill.R.& Hannaf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digital environments: the resurgence of resource-based learning, ETR & D 2001, Vol.49(3), pp.37~52.[3]黄匡宇.广播电视学概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8
[4]马持节.探讨我国网络新闻资源分类标引体系[J].中国传媒科技,2005.1
[5]董晓常.Web2.0互联网再次喧嚣[J].互联网周刊,2005-7-25:28.
第五篇:“以快速培养青年人才为目标的新员工培训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以快速培养青年人才为目标的新员工培训体系建设”的研
究与实践
摘 要 ?S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电网建设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对青年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以缓解员工队伍年龄老化、人才断代的突出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在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管理工作中的实践所得,对所在企业(国网四川雅安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以快速青年人才为目标的企业新员工培训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进行系统阐述,以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 企业 新员工 培训体系 建设
中图分类号:F241.3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12-000-02
一、“新员工培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一)从先进企业的实践经验看,体系化的新员工培训对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世界著名的企业“松下电器”内部有一句培训谨句:“培训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没有培训所付出的代价却远远大于要培训所付出的代价。”许多优秀的国际化企业集团十分重视新员工培训。麦当劳、迪斯尼、苹果、三星、微软等世界著名的先进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不仅着眼于其素质和水平的提高,更着眼于传承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二)从国网的企业文化层面看,体系化的新员工培训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直接举措
近十年来,国家电网公司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从表层文化、制度文化到行为文化,由表及里、内外兼修,逐步形成了由人本文化、务实文化、创新文化、执行文化构成的核心文化。其中,人本文化是引领、是方向。其实质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就是必须坚持文化引领、教培为基、强化激励、人本发展。因此,实施体系化的新员工培训成为雅电集团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实现快速培养青年人才目标的的直接举措。
(三)从公司员工队伍现状来看,体系化的新员工培训是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公司在纳入国家电网控股管理前为地方型电力企业,因长期以来在进人渠道、用人导向等方面的不尽规范,导致员工队伍老龄化、人才断代问题日益突出,急需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新员工队伍,促进人才队伍结构改善。同时,新员工培训组织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培训内容相对简单、新员工分配到岗位后没有后续的培养计划支撑等问题的长期存在,使新员工职业发展陷于迷茫,部分优秀新员工看不到个人和企业发展前景,在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离职,给企业造成损失。因此,必须实施体系化、规范化的新员工培训才能促进其快速成长成才,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新员工培训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深入开展培训需求调查分析
为促进“新员工培训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的落地,结合新员工进入企业后职业成长的周期和企业发展战略,深入开展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新员工培训需求调查分析工作从听取管理层要求、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和调研新员工需求这三个方面展开,公司深入开展新员工培训需求调查分析研究工作,为新员工培训方案的编制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
(二)科学制定培训实施方案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培训管理部门制订培训内容、时间、师资选调等方面的初步计划后,再协调各方同意后,拟定《新进员工培训考核实施方案》,报公司审批后正式实施。方案分素质教育培训-准备阶段、专业岗位认知培训-助跑阶段、上级公司集中培训-提升阶段、基层单位跟班见习培训-实训阶段等4个阶段,将培训的目标、内容等具体化、明确化。
(三)精心组织实施入职教育培训
为了让新员工了解国网公司企业文化,及时全面了解入职培训整体安排,更好地参与培训,在新员工入职培训前,培训管理部门制作了规范、详尽的新员工培训指南。然后,采取军事化拓展训练的方式拉开培训的序幕,旨在促进新员工了解国网企业文化,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后续培训,以此强化员工的“个人服从集体”的执行意识和“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纪律意识,使新员工们深刻领悟到“团队精神、信任、责任”的精髓。
培训过程中,采取组织务实热烈的开班仪式和公司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授课等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专业课程培训。开班仪式上,公司培训分管领导从认识自我、加强学习、尊重前辈、理性定位、忠诚企业等5个方面寄语新员工,让新员工充分感受到公司的重视和关爱,提升个人参加培训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公司党政主要领导分别从“岗位成长成才”和“廉洁从业”,引导新员工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帮助新员工牢固树立纪律、法律的红线意识,勇敢面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充分发挥个人专长,服务电力事业和公司改革发展,实现人生价值。
(四)创新实施新员工专业认知培训
鉴于新员工专业岗位认知培训培训涉及专业多、持续时间长,除理论培训外还有大量的实操训练,考核内容多,安全要求高等实际,公司在新员工专业岗位认知培训的专业内训师选调、培训内容、安全保障、后勤保障、培训管理等方面实施了多项创新举措。
主要采取了创新推行“专业教学负责制”、创新选配专业授课资质、创新专业培训安全管理等一系列创新措施,极大地提升了优秀骨干内训师的系统思考和组织协调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各专业培训教学组织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使培训更加贴近一线,贴近实战,贴近青年员工特点,同时,确保了培训全过程的安全。
(五)抓实岗位见习阶段培训
岗位见习阶段培训既是前期培训的延续,又是让员工后期独立工作的战前演练,直接关系到新员工岗位适应能力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成效。因此,公司与基层单位密切协作,制定新员工岗位见习计划,确定师带徒方案,使新员工更好地将前期培训成果融入到生产实际工作中,实现新员工从学生向职场的最后一跃。
(六)严格各阶段培训考核
培训考核评估,是检验培训效果、改进培训工作、实现组织培训目标的重要环节。在新员工培训的各个阶段环节,公司均会提前精心制定相应的评价考核标准,采用笔试、实操、答辩等多种考核方式对新员工各阶段、各专业培训进行严格考核评分。
同时,还从服从组织管理、执行作息时间、参加军训情况、请销假情况、课堂(参观)表现、学习与创新等6个方面,对新员工培训期间的综合表现进行量化考核。
(七)培训后勤保障服务到位
公司在全力做好体系化的新员工培训工作的同时,始终不忘做好新员工在培训期间的后勤保障服务工作。让每一位新员工感受到国网大家庭的温暖。在培训基地,餐厅菜品种类不断调整创新,羽毛球、篮球、沙滩排球、篮球等各类体育活动一应俱全,图书阅览室开放,每周播放电影等,这一切的一切,在新员工培训的背后,是整个公司的力量在默默推动着新员工们成长、前进。
三、“新员工培训体系建设”研究实践的典型特色
“以快速培养青年人才为目标的新员工体系建设”主要是改变以往例行公事、简单培训、将新员工放到工作岗位上“自学成才”的粗放做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通过分阶段、成体系、整体时间跨度较长的培训,促进新员工在做到“两个学会”(即学会选择、学会做人)的基础上,做到“第三个学会”(即学会做事),实现其学生向企业员工的快速转型,成为企业人力资源,为其升级为企业人力资本打下坚实基础。具有体系化、内容实、方式多、支撑强4个典型特色。
(一)体系化
公司突破以往惯例,策划制定了为期近1年的体系化培训方案,为新员工由学生转化为合格员工提供了完整的平滑过渡期。方案按新员工对企业概况、文化氛围、工作全貌、具体工作的不断深入了解的过程,设计了准备、助跑、提升、实训等4个阶段、逐步递进的培训内容,使培训过程与员工心理适应过程、技能提升过程相契合,一步步支撑新员工角色转换。
(二)内容实
在新员工培训内容设计上,一是紧密结合新员工的需求,将企业概况、企业战略、员工职业发展、薪酬福利政策等员工普遍关心的问题纳入培训内容之中;二是在结合企业对员工的应知要求,设计了10余个专题、20余项应知类课程,如:纪律与执行、信任与责任、角色转换、安全生产、职业素养、心理健康、办公业务技能等;三是结合企业对员工的应会要求,设计了多专业、多环节的岗位认识、跟班实习的实践类课程,使新员工经过完整的培训考核后,能迅速达到就职岗位的基本要求;四是不仅注重教授新员工专业知识技能,而且更注重提升新员工的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
(三)方式多
在培训的方法和途径上,摒弃单一课堂讲授方式,充分运用了体验式培训、课堂讲授、座谈交流、角色扮演、现场观摩、实战操作、师带徒??践操作等相结合种的方式,紧紧抓住新员工的注意力和内心趋动力,寓教于乐,让员工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技能。
(四)支撑强
公司上下形成了领导高度重视、培训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各专业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文化氛围,培训支撑力量与体系十分强大。一是公司领导高度重视新员工培训工作,主导培训课程的反复优化,相关领导分别走上讲台,亲自对新员工言传身教。二是教育培训分管领导多次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培训准备、培训过程管理、培训管理责任等具体事项,提出明确要求。三是培训全过程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培训班成立班级委员会,全程配合班主任进行班务管理工作。培训管理部门提前向新员工发放《培训纪律告知书》,时刻提醒新员工注重个人言行,严守组织纪律,确保了培训安全有序进行。
四、结语
“以快速培养青年人才为目标的新员工培训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使“以人为本,教培为基”的理念深入新员工内心,新员工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为新员工成长速度明显加快,新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明显增强,企业文化更加深入新员工内心。通过新员工培养体系建设,不同的新员工都会坦露一种心声:“在各个培训环节都能体会到公司给予的悉心照顾和寄予的厚望,同时也体会到了电力人的艰辛,表示将尽快转变角色,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电力事业中,成为合格的“国家电网人”。这是最为可贵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