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是一种责任——读余华《活着》

时间:2019-07-27 20:5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活着,是一种责任——读余华《活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活着,是一种责任——读余华《活着》》。

第一篇:活着,是一种责任——读余华《活着》

活着,是一种责任

——读余华《活着》

博罗中学 黄会才

哲学要思考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人生则思考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而活?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在行进的光阴里,叫人生。记得我以前总是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父母把儿女养大,儿女把父母养死。”听着别扭,其实“养死”即是养老,养老而送终罢了,不是吗?

我从十八岁开始才会思考人生。那时涉世尚浅,父母年事不高,身体康健。我们兄弟姐妹七人,也都没有见过爷爷奶奶,还有外公。我们只见过外婆,而她也在我七岁那年离开人世,印象里只有她离世时大人围着那张床哭泣的情景和送她出山的画面,虽然她是在我们家生活,但我却全然不知道我的父母是如何对待老人的,自然也就没有传承,我的兄弟姐妹也是一样。

我开始思考人生是始于理想。上小学的时候要到镇上供销社的百货大楼买作业本等文具用品,也有卖小人书的也有卖糖果饼干的。我那时的理想就是将来可以成为卖图书的售货员或者卖糖果饼干的售货员,目的就是看书不用钱,或者趁人不备的时候偷偷拿一个糖果饼干吃(这一招是跟大人学的:以前生产队要社员剥花生种,就把带壳的花生领回家里来,而我们小孩子也参与其中,我们除了在一箩筐的花生壳里寻找漏网的花生米以外,也会偷吃花生米,大人同情可怜我们这嘴馋的小孩,就会纵容我们,并且要我们放回相应重量的泥块去充数,叫“革称”,我们就照做了。)后来上了初中,我的课室的隔壁就是学校的食堂,经常看到教师子女端着钵子饭,吃着肉满嘴流油,非常羡慕,而最终改变我人生远大理想的,除了钵子饭以外,最大的因素是隔壁食堂一到冬天就会经常飘来焖狗肉的香味,满校园弥漫。于是,我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做教师——只因了那诱人的狗肉香味。

那时,头脑里想的,都是“自我“,也可以说是自私的。老师的教育里最远大的理想目标就是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教师……为国家做贡献。而我的脑海里只有“为国家吃狗肉。”从启蒙到中学,所受的教育当中,基本都是“大德育”教学,没有受过包括品格情操方面的专门熏陶,所以我甚至到了出来社会参加工作了都还不知道捡到财物要归还失主,否则就属于违法行为,也没有具体的意象感知那些理想人物所从事的具体工作,所以只愿以后能够物质丰富一点,可以吃好穿好用就满足了,以至于后来得偿所愿从事了教育工作,也不知道真正的“为人师表”是如何一种“表”法。成为教师的理想是实现了,但是,我的生活里却不再有狗肉飘香了~

社会是一所大学,也是一座熔炉,在这个大染缸里,渐渐感知了人生的意义,也更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不再迷惘也不再糊涂,曾经见过的那些光彩照人的人物的结局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事的变迁,家里出现的相关的事情,对人生的思考就发生了一些改变,不再是“自我”为主,而是社会、学校、家庭为主了。

再后来,因为工作的调动,我来到了县城的一家初中任教,深层思索以前走过的工作之路,人和事的关系。个性的消磨,本真的留守,都是人生的际遇。也曾经自暴自弃,觉得一切都无所谓,整天浑浑噩噩的,没有了方向感,大概人都有迷茫期吧?就这样过了几年,脑海里涌现了一些英雄人物,比如保尔·柯察金的坚强品质,比如雷锋的小事情怀,脑海里迸出了一句话“人在弱势的时候,是靠精神支撑的”,而曾几何时,自己的精神支柱倒下了呢?于是重新鼓起勇气,直面生活。

“活着!一定要活着!哪怕像牲口一样活下去!”《芙蓉镇》的经典台词也一起涌现在耳际,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有希望,就会有力量,只要有力量,人生就会变得灿烂辉煌。可是,活着的真正意义在哪里呢?

我的朋友冯文望先生是一个资深教育家,也是心理学家,他曾经跟我讲过,人,除了自己,其他都是“别人”,我说:“自己有时都不是自己呢!”他很认同。他知道我自己在照料我的因为中风而瘫痪在床的父亲时,他感同身受,因为他也跟我一样,他说他照顾他的父亲,有一种重生的感觉,会是人生一笔重要的财富。自从父母逐渐老迈,我感觉生活的担子更加重了,很多时候,累的是心。女儿尚小,父母已老,正当五十多岁的我,承上而启下,工作也算忙碌,虽说衣食无忧,但是对于依旧担任高三毕业班科目的我而言,便是专职照顾一个瘫痪在床的老人都觉吃力,何况还有社会事务呢?

累,是生活的主题,人关键是在这苦累的生活中,如何调整好各方面的协调因素,比如家庭、学校的事情。承担着照顾老人、教育学生的、相妻教女的社会、家庭的双重责任,任何一方都不能偏颇。冯先生说的真有道理,照顾父母,人会获得新生,或者重生。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人的情感会发生蜕变:由原先的嫌弃、厌恶到后来的接受、习惯,再到后来的用心护理,无不渗透着骨肉亲情,再苦再累应该也是可以释然的。

教育子女方面,我对大女儿的管教是失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没有跟她生活在一起,所以倘若说没有什么感情也是不为过,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我也算是尽到了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和义务,这个跟失职并不矛盾。我也曾经问过她,作为父亲的我在她心目中的印象,她的回答是“不错”。她能给出对我的角色评价,我很是满足。如今,她在华南师范大学读书,但愿将来也要为人师的她,能够知性、明理、做好自己充当的各方面的角色吧!

小女儿生来乖巧、伶俐,人见人爱。作为父亲,我能过做的就是尽量多时间地陪伴,陪伴她成长、成才。她现在也读小学一年级了,由从前的不太搭理人不太说话到如今的主动搭讪滔滔不绝,都在做着改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这三观从来就没有对错之分,所谓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也因此每个人选择的人生道路也是不一样的。周末的时候与一个多年未谋面的同学在另外一个同学的办公室邂逅,听他说一个高中同学准备迎来人生的第三春了,我不禁惊叹:谁的婚姻是装在蜜罐里?不都凑合着吗?纵使第100春也是一样,矫什么情呢?而我印象中,他是那么本分、老实、厚道的人呐!难道是涉足官场而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这与责任有关吗?还是跟什么别的有关呢?这个事情也引发了我对人生的另外一种思考,就是社会体制的改变,人的思想,认识维度等却是根深蒂固。比如余秋雨,我一方面惊叹他的才华,一方面又惊诧他的人品。但是当有人在婚姻上指责他,并以此而骂他是文化流氓的时候,我倒是觉得换回封建社会,他最多也就是娶了一房姨太太而已。

这样看来,社会的变革也会让一些顽固的东西无法抹除,在这滚滚的历史洪流中,应该做到不争、不论、不求。尤其在利益面前,更加不要因为钱财的事情而跟人闹矛盾,让自己不开心。

徐福贵一生苦难,但是他都挺过来了!在常人无法承受的苦难面前,他坚挺地活着。他说:“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苦难,究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在历经苦难以后,不要只留下致命的打击,而是应感知生命所昭示的真正内涵。或许。徐福贵以一头牛的命运与自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我们,是否可以是一份精神财富?

徐福贵说:“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一个死去,我还活着。”在我看来,作为生命,徐福贵的人生是成功的。而成功的人生状态,我认为是这样的:不负父母,无愧亲朋,不累子女。

圆满的家庭都幸福着,不幸的家庭都苦难着。但是,只要心念尚存,认清自己,认清生活,认清生命的本质,就可以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活出自己该有的模样。在生命的长河里,我愿守护着你——我的家人,我的爱人。

第二篇:读余华《活着》

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读余华《活着》有感

迎接不可逆转的死亡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方式。阅读余华《活着》,让我们在百感交集的体验中,留下福贵一身中温情而朗朗欢笑的一切,留下一种疼痛无比的亲切。

福贵,一个地主家的浪荡少爷,在年轻时迷上了赌博,输光了家里的一百亩地和家宅,其父亲因此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从粪缸上摔下来,死了;一年后,他为了帮母亲去城里请医生,被国民党的连长抓去做壮丁,南征北战,苟且偷生,好不容易活了下来,待解放后回到家,却发现女儿变成了哑巴,而母亲也早已病死;后来一家人起早贪黑,辛苦生活,好不容易可以勉强活下去,儿子有庆却因为救县长的女人,被抽血抽死了;女儿凤霞,终于找到了个好归宿,却因为难产,大出血死了,老婆也在女儿去世后的三个月,离开了人世,原以为人生到如此已经是悲惨到了头,谁知道,女婿在一次做工中,被水泥板砸到死了,又过了三年,外孙苦根因为吃豆子被撑死了,一次次面对亲人的离去,一个个生命在脆弱中消亡,却又无力挽回,我考虑了很久,福贵面对这样不公平的命运,为什么还要活下去,怎么才能够活着,但是看完整篇小说,我明白了。

作为一个纨绔子弟年轻时的福贵曾在女人的胸脯上寻找快乐,在她们的肩上招摇过市,风光无限,在赌场上体味生命的刺激和冒险,然而当这一切都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之后,他终于明白自己为所欲为的沉重代价。当得知赌场的黑暗后,他没有怨天尤人,当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他也没有任何埋怨,当大革命中,龙二被枪

毙时,他也只是侥幸自己的祖坟埋对了地方。当然,福贵曾经也想光宗耀祖,想救亲朋好友于危难,给亲人一个舒适安稳的家,但那只是一个梦,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福贵是一只漂泊在海上的船,命运的风吹动着决定他航向的帆,安排了他的旅程。他无从抉择,只能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福贵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地过了两年,他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可谓九死一生,对于死亡,福贵见多了。可真正的让福贵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是老全,可以说老全是福贵的启蒙老师,因为老全说“死也要活着”,“只要想着自己不死,那就死不了”,可是死神还是带走了老全,在“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战场中让福贵看到没有人是能和命运抗争的。接下来龙二的死给福贵上了关于生死的第二课,毙掉龙二后,福贵是这样想 的:“我在战场上捡了条命回来,到了龙二这里又成了我的替死鬼,我家祖坟埋对地方了,我对自己说:‘这下可要好好的活了’。”福贵没有幸灾乐祸,也没有那种报仇雪恨后的痛快,只是在潜意识里安慰自己,告诉自己该如何去对待自己的生命,接下来如何走自己的路。在经历了由富贵到贫穷,由少爷到贫民的转变后,他感受命运,承受苦难,开始懂得“好死不如赖活着”,在目睹和耳闻众多死亡后,死亡对他来说不再多么悲壮,似乎人生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在福贵一家八口中,死了七口。这一长串的死亡,给福贵上了人生的第三课,对于亲人的死,刚开始或许有些伤痛,到家珍,他只是来了句“家珍死的很好”。直到后来他的“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

对于死亡福贵麻木了,也淡定了,当自己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离开他后,他没有太过的悲痛,只是遵从命运的安排,和那头老牛一

样继续着生命的本质,人的生命的唯一要求就是活着,在这种人生的感受中,他只能接受,因为这就是命运。在命运面前,任何愤怒和反抗都显得异常苍白,所以福贵学会了遵从,遵从命运的安排。他明白生命的真谛只是为“活着而活着”。不管是老全还是龙二,亦或是家人的死亡,让我们看到,活着甚至比死更要艰难,福贵能够直面神秘的死亡,是他对死的那种淡定。“我的一双儿女都是在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在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对亲人的这一“生”,一“死”我们看到福贵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惧怕与恐怖,并能用如此平淡的语调面对永别,是对生的遵从和死的淡定的人生观驾驭了他的思维,也是他活下去的第一把钥匙。

他—福贵活着,也必然要接受和经历这道程序,他的这道程序就是接受命运的安排,乐天安命便是最好的遵从。“疾风知劲草”,名为福贵,却无福无贵的一个下层贫民,在狂风暴雨中继续着生命的意义,他这颗小草,低微却不卑微,矮小却不渺小,瘦弱却不薄弱,他懂得随风摇曳,是他活着的最大筹码。我们可以看到,福贵正是在经历了一次次死亡的过程中历练了他那种超越于生死之上的人生观。对于死亡的淡定就是一种对一切事物理解后的超然,他不可能因为你的伤痛而消失或不复存在,用最淡然的心态去面对生命,正是这种豁达的人生观造就了福贵后来“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的一种心灵的自我疗养的生活方式,这或许是他最好的命运归宿,因为我们要“为活着而活着”。

人活着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人活着最大的价值,不是为了生活的拼搏,也不是因为逆境坠落,而是一种承受生命各种喜怒挫折的韧性,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活着。

何启斌

第三篇:读余华《活着》有感

读《活着》有感

以前,看过由这部小说改编过来的电视剧,不过里面的情节与小说有点出入,所以就在网上找到这篇小说简单地看了一遍。尽管是第一次读余华的《活着》,但读完以后感受多。他让我对活着,更或是生命有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的审视,或者说是另一种认识。

这部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如何从游混于社会的阔少爷变成一无所有的佃农,如何从刚开始无所事事的“败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的“顶梁柱”,如何从刚开始的淡漠亲情到后来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小说中,作者对于“死亡”的安排更是匠心独运。父亲的死第一次把他从生活中唤醒,使他开始谋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伤员们的死使他开始了解到战争的残酷,生活的残酷,更体会到家的温暖;就在他与家人团聚之时,母亲的死更是引发他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也让他刚刚品尝到亲情的心跌落谷底;就在一切趋于平静的时候,儿子“有庆”的死再次给了这个家庭以沉重的打击;人近暮年,就连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希望——孙子“苦根”,也离他而去,死因是撑死的„„现在看来近乎荒谬的情况,也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遭遇,集中反映在主人公福贵的身上,生活的疾苦,亲人的离去„„一次又一次地体会着从天堂直坠入地狱的感觉。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死亡”来表现“活着”的手法,不得不使人拍案叫绝。

看着主人公福贵的人生经历,当一个个至亲至爱的离他而去时,他的内心该是如何呢?换句话说,他又能如何呢?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我的身上,我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或许我会和他一样选择了很多活着的人的都会的一种做法——活着,努力的、艰难的、勇敢的活下去;也许我会选择另外的方法,用死亡来结束自己悲惨的一生。但这这是一种逃避,逃避生活带给我们的灾难,逃避自己的人生,并不能解决什么,只会徒增活者的人的痛苦。但活着这往往是最难的一个做法,人的一生中有痛苦,也会有幸福。你无法逃避,也无从逃避,你的选择,或许你根本就没的选,只能是面对。正如余华所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的,而不是为活着以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的。”在这篇小说中人是卑贱的,请允许我这么说,活着才是最大的幸福,然而我们当中的人却视而不见,他们认为活着理所当然的。一心追求名利,金钱,女色„„,他们都把活着当什么啦!他们对活着是如此的浪费,如此的无视,如此的不当一回事!或许只有看过这部小说才知道原来活着真不错,对应于那些轻视生命,浪费生命的人来说,活着只不过是一种无形的浪费。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人的一生中有太多太多的诱惑,它们会时不时的出现在我们前行的道路上,说真的面对这些我们或许会心动,但当我们想要去得到时,我们可能要付出很多,忘记很多,背叛很多,甚至是至亲的亲情。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去做呢?而《活着》则在这一方面有教会了我很多,它剔除掉了城市的浮噪和喧哗,它赋予人类精神洗练和升华的过程。它给那些为金钱而生与死的人以当头一棒,它教训了那些亵渎自己生命的懦夫,它更多的只是在告诉人们: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的。对于那些遇到什么事想不开,就拿自己生命开玩笑的人来说,或许他们并不知道活着的意义,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活着干什么?可是换一种思考方式,无论是怎样活着,直要能体会到活着的本身的意义那就行了,不需要为了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活着之外的东西而失去那些应有的活着的幸福。

就像小说里的主人公——福贵,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困境,其实再怎么好的解决办法都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要好好的活着,只有活着才有希望,才能去解决困难。人死如灯灭,死了留下的只有遗憾和痛苦,并不能解决困难。

让我们活着,好好的活着,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或许,这是读完这部小说我得到最切实的感触。

第四篇:读余华《活着》有感

读余华《活着》有感

看完余华的《活着》已有一段时日,总想着要写些什么,却又不知如何下笔!

《活着》,一个悲惨的故事。虽然不会像看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时哭得稀里哗啦的,但看《活着》会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种不肤浅的感觉,一种看了让人深感悲凉凄惨的感觉。这书看过很久了,但余华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还是令我难忘:一个小村,一座小城。还有主人公福贵。

这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

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亦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这是福贵老人说的话。也是对整个社会做人的一个总结。真是简明扼要。可是现在社会上就是这样的人多,你看看到时处说的是什么?谁谁是骗子,谁又挪用了公款,真是大偷小偷,偷了公家偷个人;还有的就是什么情人了,二奶三奶之类的,不都是这样的人吗?不过现在人人都见怪不怪了,这种事情就成了一种现象。成了一种现象啊!真值得人深思。??社会进步过程中,看来是免不了要出现一些不良现象的。浪费成风的现象就像古人所说: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贫不改旧家风。人人都是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啊!不过好在这只是一阵风,刮过去就平息了。现在不是到处提倡节俭吗?我想那些不良现象也会渐渐平息,成为一阵风很快的刮过去。在物质充

实的今天,让我们的精神也充实起来。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人们生活更加幸福!

2013年6月24日

第五篇:读余华《活着》有感

读《活着》有感

尽管是第一次读余华的《活着》,但读完以后感受多。他让我对活着,更或是生命有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的审视。

这部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如何从游混于社会的阔少爷变成一无所有的佃农,如何从刚开始无所事事的“败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的“顶梁柱”,如何从刚开始的淡漠亲情到后来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小说中,作者对于“死亡”的安排更是匠心独运。父亲的死第一次把他从生活中唤醒,使他开始谋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伤员们的死使他开始了解到战争的残酷,生活的残酷,更体会到家的温暖;就在他与家人团聚之时,母亲的死更是引发他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也让他刚刚品尝到亲情的心跌落谷底;就在一切趋于平静的时候,儿子“有庆”的死再次给了这个家庭以沉重的打击;人近暮年,就连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希望——孙子“苦根”,也离他而去,死因是撑死的„„现在看来近乎荒谬的情况,也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遭遇,集中反映在主人公福贵的身上:生活的疾苦,亲人的离去„„一次又一次地体会着从天堂直坠入地狱的感觉。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死亡”来表现“活着”的手法,不得不使人拍案叫绝。

看着主人公福贵的人生经历,当一个个至亲至爱的离他而去时,他的内心该是如何呢?换句话说,他又能如何呢?或许他选择了很多活着的人的都会的一种做法——活着,努力的、艰难的、勇敢的活下去。但这恰恰是往往是最难的一个做法。人的一生中有痛苦,也会有幸福。你无法逃避,也无从逃避,你的选择,或许你根本就没的选,只能是面对。正如余华所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的,而不是为活着以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的。”人是卑贱的,请允许我这么说,活着才是最大的幸福,然而我们当中的人却视而不见,他们认为活着理所当然的。一心追求名利,金钱,女色„„,他们都把活着当什么啦!他们对活着是如此的浪费,如此的无视,如此的不当一回事!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人的一生中有太多太多的诱惑,它们会时不时的出现在我们前行的道路上,面对这些我们或许会心动,但当我们想要去得到时,我们可能要付出很多,忘记很多,背叛很多,甚至是至亲的亲情。《活着》则在这一方面有教会了我很多,它剔除掉了城市的浮噪和喧哗,它赋予人类精神洗练和升华的过程。它给那些为金钱而生与死的人以当头一棒,它教训了那些亵渎自己生命的懦夫,它更多的只是在告诉人们: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的。

不要为了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活着之外的东西而失去那些应有的活着的幸福。

活着,好好的活着,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或许,这是读完这部小说我最切实的感触。

下载活着,是一种责任——读余华《活着》word格式文档
下载活着,是一种责任——读余华《活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余华《活着》有感

    读余华《活着》有感 假期抽了时间看了余华的《活着》已好久,写一些读后感也是必须的,不仅自己的心放不下那遭遇悲惨的富贵,就是行动上也受到一些削磨。毕竟活着是一种幸福,谁都......

    读余华《活着》有感

    读余华《活着》有感 38060132 王磊 前段时间在别人的推荐下,读了余华的这篇小说《活着》,小说不长,我用了一个下午就读完了,读完后感触很深。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以前的我从来没......

    读余华的《活着》有感

    读余华的《活着》有感 读余华的《活着》有感1 “活着”作为一个词语,在中国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要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

    读余华活着有感[推荐]

    走进余华,感受《活着》 读《活着》原因有两个:一、手机里的苹果商店里有这本书;二、这本书的名字比较文艺。可能因为年轻,总是喜欢故作深沉,所以选了这本书来看。 初读这本时,我经......

    读余华《活着》后感

    ~-3-22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是通过别人介绍才知道的,当时的朋友对我说这样的书的催泪性很强烈,我一直不大相信,我想可能这样的书一般都是为了骗取不太理智的读者的眼泪而使得他......

    读余华的《活着》有感

    活着 ————读余华《活着》 活着,两个渺小却又伟大的字眼....即使它像一根头发般软弱,但在遇到三万斤的重压,它去却不会断!活着,是一种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

    活着的真谛--读余华的《活着》

    活着的真谛—读余华的《活着》 江苏申源特钢有限公司 柯春华 生活中太多事情都要备忘,如果不作记录的话,很多会忘记。我觉得我有必要把我看过的这本书记录下来。它就是余华的......

    余华《活着》赏析

    忍受是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 ----余华《活着》赏析首先,我想用一段我自己非常喜欢的话作为书评的开始,它出自余华《活着》韩版自序:‚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