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赶海》教学反思(通用)
《赶海》教学反思(通用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赶海》教学反思(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赶海》教学反思1一,创设情景,感知趣
这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十一课《赶海》。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课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我教的是第二课时,本课教案始终围绕一个“趣”字设计的。课前演示课件,播放《赶海的小姑娘》欢快的歌来创设情景,感知趣。一下子就吸引学生注意力,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仿佛自己就是来到了大海边,以情感共鸣的开端就牢牢把握学生学课文的兴趣,随即导入课题。接下来我想通过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但在这个环节学生没有象往日一样畅所欲言,展开想象。说的都是书本上的内容。
二,自主探究,寻找趣
接下来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自主探究,寻找趣,当学生读完课文后,我没有给充分的时间让他们交流,导致这个环节有点形式化。
三,汇报交流,体验趣
接下来的师生集体汇报交流,体验趣的过程中,我能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说到哪件趣事,我就能灵活与他们共同探讨其中的乐趣之所在,有时我通过各种幽默的语言,使大家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体会更多的乐趣。比如:在讲到“追浪花”的句子时,钱安其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当时我还以为她对这句话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没想到她冒出一句:“我觉得摸海星也好玩呀。”当时我很明白,连续点了她同桌两次回答,都没有说到她喜欢的句子,于是在我还没有讲完这一件事时,她已经等得不耐烦了。没办法只好说一句:“我浪花还没追完呢,这么可爱的浪花,我要玩个够,再去摸海星也不迟。”这样不仅能正常进行,更为这堂课增添了不少风趣。比如:当时的我穿得衣服比较厚,再加上那天突然比较热,上课热得我实在受不了,只好灵机一动说一句:“老师玩的好热呀。”顺便把马甲脱了下来。以此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引导他们从理解语言、感受形象入手,在各种自由表演、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自己真正朗读的本领,以便举一反三,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并真正体会文中的“我”为什么对童年的一次赶海这么难忘。
四,整体回顾,释放趣
当四件趣事讲读完后,我采用的是整体回顾,释放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把自己感到最有趣的一件事,读给朋友或老师听听。
五,整体回顾,释放趣
最后以含情诵读,深化趣来学习第四自然段。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真正体会欣赏海边的美景也是赶海中的趣事之一。老师的感情朗诵来激发学生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并引导学生先回忆诗歌,再创造诗歌,让学生真正达到学而所用的本领。本来想边演示各种海边风景图片边播放《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来结束全文。在欣赏完图片这个环节中,我看时间还没到,就顺便问学生:“你想对大海说些什么呢?”意想不到的是学生能用一些比较高级的语言来回答:“大海,您是我们生活的摇篮。”“大海呀大海,您是我们生命的源泉!”“大海,您像妈妈一样哺育着我们成长。”这些无意中的生成把我的课堂又推向了一个高潮。
六,扩展思维,延伸趣
布置用这篇课文中的语气词回家写一篇最有趣的一件事,来促进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要他们回家看地图找离我们常熟最近的沿海城市是哪个?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上完这堂课,心中总有不少的感想,既有发扬之点,也有不足之处,只是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希望听了我课的老师多提提宝贵建议,让我在今后的教学方面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让我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吧。
《赶海》教学反思2在《赶海》一课中,我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感知课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多媒体手段在本课的运用,能使教学锦上添花,为此我把教学的部分过程在这与大家分享:
一、紧扣生活,引入新课
1、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首先,我问学生:“同学们,见过大海吗?”“你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在一部分学生骄傲地说出了自己对大海的感受后,我及时邀请大家到大海去旅游,进一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学习的欲望被初步激发。
2、出示多媒体课件。随着画面的展示,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澜起伏、时而惊涛拍岸……千姿百态,尽显眼前。教师和着音乐娓娓道来,强烈的感受,使学习欲望被再次激发。
二、指导看图,整体感知
出示课文中插图的课件,在学生观察插图时,相机引导他们从上到下说明图意。在体会月亮、星空、海鸥、大海多个个体美的同时,感受整个画面的和谐。这样做,可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观察事物的能力,创设情境,进行整体感知。
三、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因此,我的教学重点就放在如何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将精读训练落到实处。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几个步骤层层推进:
1、教师配乐范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体会文中的美感,我采取了配乐范读的形式。和着节拍,细细品味。
2、合作体会练读
这一段学习可以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指导。先让学生边看图边自由读第二句,说说大海睡着了是什么样的?再在小组内讨论,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增加了阅读趣味性。
3、配乐背诵,理解感悟
结尾,教师趁热打铁,给时间让学生当堂背诵,既积累了语言,又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四、欣赏音乐,总结延伸
“大海啊,故乡”中的师生共舞,拓展训练中的“大海做着甜甜的梦,她会梦见什么呢?”这些,也会给学生们带来深远的影响。将课堂与音乐相结合,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不局限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这也是我们大语文观的追求。
《赶海》教学反思3《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文字充满童趣,在教学时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领会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感。
一、激情入境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去。
一开课,我就出示了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以读感知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
在读书前,学生已经针对课题进行了质疑,所以他们迫切地想通过学习来寻求解答。一开始,我让学生自己来提出学习要求,在第一次读书中解决了生字新词和读通课文。第二次读书时,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清了课文脉络。第三次,我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感情,配上音乐来读书,学生进一步感悟了课文。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理解,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表达出来。
《赶海》教学反思4一、教学设计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第11课,叙述了作者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些趣事,抒发了热爱大海,难忘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全文的内容紧紧围绕“趣”和“乐”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等有趣的场景。课文行文流畅,内涵浅显明朗,字里行间充满活泼和真挚,很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实际。分析通篇课文,寓意简明,可深挖的“点”不多,教学回旋余地相对较小,故采用抓朗读训练学生语感,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生动活泼的写作特点,以读写结合的方法训练学生写作结束的教学方式。
二、做得还比较满意的方面
1、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首先立足于本课的“趣”,开动脑筋,设计多个环节,千方百计引导学生们读趣、找趣、说趣、品趣、因此,本节课课堂听讲、课堂讨论的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整节课充满活力,令讲者和听着有回味之感。
2、先把学生导入意境。开始上课,首先播放《大海啊,故乡》这首旋律优美,意境深长的歌曲,动人的旋律回荡在教室,接着我用优美的语言对大海的美景进行描述,唤起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和无限向往。在课文结束时,《大海啊,故乡》的旋律又一次响起,让学生随着美妙音乐进入意境,再次回味赶海的乐趣。
3、创设阅读场境,体味赶海快乐。文中描写了追赶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趣事,我采用“有扶有放”的教学方法,巧妙设计教学情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开动脑筋,让身心沉浸在作者文字所呈现的意境之中。
4、读写结合,培育写作能力。创新是课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目标,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课文中的某个词语,某个句子,或者写作技巧都是学生模仿、提高写作技能的对象和样板。
三、需要改进的方面:
1、语文课上要有琅琅读书声。这里说的“充分地读”,并非是无目的、无要求的泛读,我们提倡的朗读是一个要求逐渐提高,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是指有理解、有体验、有感受、能传情达意,包含着读者以良好的基本功,对文本的思索与体验的朗读。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大胆朗读。
2。我再一次体会到了教学机智,感受到了教师备课、精心设计各种有新意的教学思路的重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学生的“学”“悟”服务,让学生更有兴趣、更轻松地学习,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读写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赶海》教学反思5《赶海》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以倒叙的写作方式为我们回忆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 “趣”事。文章处处趣味四溢,洋溢着浓浓的真挚情怀。
这节课我的设计主要是抓住这篇课文当中赶海的几件趣事展开的!借助课件,通过让学生观察、品读来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堂中学生很活跃,但也体现出了一些不足。
首先,在展开几件有趣的事时,让学生进行了表演,这样课堂有些乱,所以,课前应预设好安排学生有序的体验,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让对某件事表演的好的学生上台给大家展示。
其次,在最后的练笔环节,如果能让学生当堂练习的话效果会更好,课下再让学生练习,操作起来就很困难了!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也给我以后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会继续努力,争取每次课都提前预设好,努力做到最好!
第二篇:《赶海》教学反思
《赶海》教学反思15篇
《赶海》教学反思1
《赶海》叙述“我”童年时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充满了生活情趣。短短五个自然段,把赶海的整个过程介绍给了读者,尤其第三自然段,写的很具体,很好玩。但,因为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去过大海,没有看过大海,所以理解赶海,只能借助这些文字,只能是一种表面的.获取。
怎样使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呢?我除了让学生找找文章中你认为最有趣的句子描写,还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捉虾、螃蟹等)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读好句子,读出感情。最后,我问“如果你也去赶海,你会做些什么呢?”顿时,激起千层浪。“我要去捉螃蟹、捉虾”,“我要去捡海滩上五颜六色、各种各样的贝壳”, “我要在海滩上用沙子建造城堡”,“我要躺在沙滩上洗阳光浴”……
正因为虚构式得享受了一次赶海的美,引领他们走入了这个情境中。让学生建立起一个海的概念,建立起赶海的向往。 让学生感受到赶海中最值得记忆,最值得写的过程。从而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童年记忆中的趣事。
《赶海》教学反思2
《赶海》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片文章,这篇文章是我去年面试时的文章,对这篇课文似乎有特殊的感情,《赶海》教学反思。《赶海》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文章,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限乐趣,表露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
对于大海,学生并不陌生,有的自己亲眼目睹过大海的雄姿,有的在电视或书上见到过,但大海给他们的印象只是表面的,如“一望无边的大海”、“辽阔的大海”、“波涛汹涌的大海”等等,那赶海是怎么回事呢?不少学生都很难理解,那怎样让学生理解赶海并体会到赶海的乐趣呢?我想应该抓住文本语言,借助多媒体、朗读等多种形式,启发学生想象,从而感悟赶海的乐趣。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文字优美,富有情趣。教学第一自然段时,通过播放学生熟悉并喜爱的歌曲《大海,我的故乡》,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回忆,抓住“每当……便……”的句式,体会赶海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第二自然段一个“闹”字特别有趣,童年时代都喜欢玩、闹,带有一种兴奋的心情。学生对“闹”的`表演,使感受到赶海的快乐和有趣。
第三自然段是全文重点,围绕“趣”字,让学生找找文中“为了表现赶海的趣,作者抓住了哪几件事来写的?”学生很迅速找出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龙虾”。“这几件事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件?为什么?比较详细的是哪一件?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通过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从不同的角度去感悟赶海的快乐。有趣的几个情境,还让小组的同学进行表演,使学生入境悟情,加深情感体验中讲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尤其是抓住几个语气词的朗读,从而既体会到乐趣,又理清了课文的条理,并教会学生在平时开展过活动进行习作时也要象课文一样有条理的写清每一件事。
第四自然段略写,写的是赶海之后海边的“平静”,习作写活动时很多学生结尾都是“今天真开心呀”,教会学生写活动之后平静下来做什么了,能给文章一个很自然的结尾。
第五自然段又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到赶海的乐与美,首尾呼应。
学习课文,既要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乐趣,同时又要教会学生写作表达能力,这才是语文课应该教给学生的。
做得还比较好的方面
1、在教这篇课文时,我首先立足于本课的“趣”,开动脑筋,设计多个环节,千方百计引导学生们读趣、找趣、说趣、品趣、因此,本节课课堂听讲、课堂讨论的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整节课充满活力,令讲者和听着有回味之感。
2、先把学生导入意境。开始上课,首先播放《大海啊,故乡》这首旋律优美,意境深长的歌曲,动人的旋律回荡在教室,接着我用优美的语言对大海的美景进行描述,唤起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和无限向往。在课文结束时,《大海啊,故乡》的旋律又一次响起,让学生随着美妙音乐进入意境,再次回味赶海的乐趣。
3、创设阅读场境,体味赶海快乐。文中描写了追赶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趣事,我采用“有扶有放”的教学方法,巧妙设计教学情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开动脑筋,让身心沉浸在作者文字所呈现的意境之中。
4、读写结合,培育写作能力。让学生模仿作者的描写手法写写自己童年时有趣的事,这样自己的体会更深刻。
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语文课上要有琅琅读书声,但我在这节课里读的要求太宽泛了,目的性不强,指导也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大胆朗读。
2、学困生发言的机会还是少了,我应该给他们创造适当的机会展现自己。
《赶海》教学反思3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文字充满童趣,在教学时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领会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感。
一、激情入境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去。
一开课,我就出示了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以读感知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
在读书前,学生已经针对课题进行了质疑,所以他们迫切地想通过学习来寻求解答。一开始,我让学生自己来提出学习要求,在第一次读书中解决了生字新词和读通课文。第二次读书时,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清了课文脉络。第三次,我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感情,配上音乐来读书,学生进一步感悟了课文。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理解,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表达出来。
《赶海》教学反思4
我上的《赶海》的第二课时,自己感觉还不错,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真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赶海》这篇文章文字优美,富有童趣,全文的内容也紧紧围绕“趣”字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赶浪花”、“捉大虾”、“抓螃蟹”、“摸海星”等场景来展开的。语句读来妙趣横生,情景交融,留有回味的地方很多。当然这篇文章还是有难点的,因为绝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去过大海,没有看过大海,当然理解赶海,只能借助这些文字,只能是一种表面的获取。也许通过这个课的学习能够给学生建立起一个海的概念,建立起一种美好的愿望,建立起赶海的向往。
在教学中,我始终紧紧抓住文中的“趣”,我设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请学生们以二人为一组,将赶海中你们组认为最有趣的内容读一读,并且读后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赶海,对于生活在海边的孩子来说是很熟悉的,但班上的学生没有一位见过海,更别说赶海了,但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体会到赶海的乐趣,我抓住一些主要的动作词和语气词去点拨学生,如:“摸呀摸呀”、“嘿、咦、哦”等,从动作上感悟用词的`准确性,从语气词中理解意思,体会“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虾”的乐趣。为了增加趣味性,我在指导过程中试着让学生边通过动作演示边朗读体会。
反思这节课,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在指导学生读这方面不够到位,缺少教师点拨,又如在“追浪花”这个趣事上,
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想象浪花不时回头,小作者追浪花会和浪花相碰的情景,这才是追浪花的乐趣呢,我竟然没有让学生去想象,这都说明我在备课时的不足,没相注重到各个环节尤其是一些细节方面。
《赶海》教学反思5
一,创设情景,感知趣。
这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十一课《赶海》。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课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我教的是第二课时,本课教案始终围绕一个“趣”字设计的。课前演示课件,播放《赶海的小姑娘》欢快的歌来创设情景,感知趣。一下子就吸引学生注意力,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仿佛自己就是来到了大海边,以情感共鸣的开端就牢牢把握学生学课文的兴趣,随即导入课题。接下来我想通过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但在这个环节学生没有象往日一样畅所欲言,展开想象。说的都是书本上的内容。
二,自主探究,寻找趣。
接下来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自主探究,寻找趣,当学生读完课文后,我没有给充分的时间让他们交流,导致这个环节有点形式化。
三,汇报交流,体验趣。
接下来的师生集体汇报交流,体验趣的过程中,我能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说到哪件趣事,我就能灵活与他们共同探讨其中的乐趣之所在,有时我通过各种幽默的语言,使大家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体会更多的乐趣。比如:在讲到“追浪花”的句子时,钱安其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当时我还以为她对这句话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没想到她冒出一句:“我觉得摸海星也好玩呀。”当时我很明白,连续点了她同桌两次回答,都没有说到她喜欢的句子,于是在我还没有讲完这一件事时,她已经等得不耐烦了。没办法只好说一句:“我浪花还没追完呢,这么可爱的浪花,我要玩个够,再去摸海星也不迟。”这样不仅能正常进行,更为这堂课增添了不少风趣。比如:当时的我穿得衣服比较厚,再加上那天突然比较热,上课热得我实在受不了,只好灵机一动说一句:“老师玩的好热呀。”顺便把马甲脱了下来。以此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引导他们从理解语言、感受形象入手,在各种自由表演、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自己真正朗读的本领,以便举一反三,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并真正体会文中的“我”为什么对童年的一次赶海这么难忘。
四,整体回顾,释放趣。
当四件趣事讲读完后,我采用的是整体回顾,释放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把自己感到最有趣的一件事,读给朋友或老师听听。
五,整体回顾,释放趣。
最后以含情诵读,深化趣来学习第四自然段。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真正体会欣赏海边的美景也是赶海中的趣事之一。老师的.感情朗诵来激发学生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并引导学生先回忆诗歌,再创造诗歌,让学生真正达到学而所用的本领。本来想边演示各种海边风景图片边播放《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来结束全文。在欣赏完图片这个环节中,我看时间还没到,就顺便问学生:“你想对大海说些什么呢?”意想不到的是学生能用一些比较高级的语言来回答:“大海,您是我们生活的摇篮。”“大海呀大海,您是我们生命的源泉!”“大海,您像妈妈一样哺育着我们成长。”这些无意中的生成把我的课堂又推向了一个高潮。
六,扩展思维,延伸趣。
布置用这篇课文中的语气词回家写一篇最有趣的一件事,来促进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要他们回家看地图找离我们常熟最近的沿海城市是哪个?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上完这堂课,心中总有不少的感想,既有发扬之点,也有不足之处,只是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希望听了我课的老师多提提宝贵建议,让我在今后的教学方面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让我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吧。
《赶海》教学反思6
一、教材简析:
1.整体课文分析
《赶海》是苏教版三年级的一篇课文,文章以倒叙的方式为我们回忆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趣”事。
2.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具体语言,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及难点:借助具体的语句体会赶海的乐趣,积累运用语气词,动词。
二、设计思路及理念:
《赶海》一文虽然文字轻松、语言活泼,但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融入到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去,就成了我们最值得研讨的地方。因此,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紧扣“趣”字,设计问题:这么多有趣的事,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另外,通过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图片展示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海星、海螺,拉近学生与大海的距离,让学生很快的融入到课文中。整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们去读趣、找趣、品趣、说趣、演趣、写趣,使课堂气氛和谐,充满了生命活力,教师鼓励下的学生敢说、敢评、敢演、敢问,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课堂灵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板书:追浪花)
1.课前播放<大海啊,故乡>.闭眼边欣赏边想象画面.
2.你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发挥想象)
3.美妙的歌声仿佛又把我们带到蔚蓝的海边.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跟着小作者一起去赶海.(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理念]情境导入。鼓励孩子插上了翅膀在优美的旋律中想象大海的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向往,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思维,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找“趣”
过渡:潮退了,告别了可爱的浪花,小作者又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
1.打开课文,快速地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总结,相机板书: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虾)
2.默读你最感兴趣的.事情,画出让你觉得有趣的字词,句子甚至是标点符号!然后再大声地读一读最喜欢的片段。
三、品读课文,体验“趣”
(一)、抓海星
1.引导学生读好“摸呀摸呀”。
以读代讲:你为什么把“摸呀摸呀”读那么慢啊?
这样摸会把小海星吓跑的.
2.想看看可爱的小海星吗?(出示图片)
3.指导感情读出喜爱之情。
鼓励性的评价:你笑着读这个”嘿”这句话,读得真棒
4.让我们学学他,边笑着读边加上你的动作,一起来感受下摸海星的乐趣!齐读
小结:这短短的一句话,我们从一个动作”摸呀摸呀”、一个语气词“嘿”、甚至一个不起眼的小感叹号都感受到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我们文中像这么有趣的画面还有很多呢,你还觉得哪件事特别有趣呢?
(二)、捉螃蟹
1.指名读觉得有趣的句子.
质疑:那个低着头的小伙伴在寻找什么?---捉螃蟹
2.同学们,螃蟹好捉吗?
从文中哪儿看出来这家伙一点儿都不好对付?---东逃西窜
3.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表演东逃西窜.
4.为什么要东逃西窜呢?----不愿意乖乖地被人捉住。
顺势理解“不甘束手就擒”的意思
5.想象此时螃蟹的心理---慌张惶恐恐慌紧张
引导读出螃蟹的内心.
(想象画面边读边加上动作.)
6.演趣。同桌两人合作,多读读尝试表演。(教师指导)
7.指名表演。老师也想凑凑热闹读旁白.
师生对话:
a.他为什么只努努嘴儿,不作声?-----怕螃蟹跑了
b.问表演的学生:捉到了吗?
c.被螃蟹夹疼吗?那以后还敢不敢捉了?
小结:同学们,努着嘴儿的小伙伴,四处逃窜的螃蟹,以及那“哎呦”一声的疼痛大叫,都让我们体会了捉螃蟹的乐趣,你们能通过朗读让人感觉到其中的乐趣吗?如果边读边想象捉螃蟹的画面,就会读得更好了
(指名读,评价.齐读)
(三)、捏大虾
1.读趣。
对比句子:
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
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
a.指名对比读.你喜欢哪句?为什么?
b.指名读“咦”的句子,读出了什么感受?---疑惑
“哦”的句子读出什么感受?---恍然大悟
2.分组,男女生对比读.
3.大虾是怎么逗我的?抓住“逗”字体验“趣”。
b.读这句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只怎样的大虾?---威风凛凛、神气、得意
从哪儿感受到它的威武了?----“摇摆”
c.随机指导读出相应的感受
d.伸出双手,当作长须,加上表情品读大虾的神气
e.难怪作者说它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呢!
(多媒体出示大虾和武将,谈相似之处,将-_____比作______感受比喻句的妙用。
f.这大虾的样子还真有点吓--人呢,小作者怕吗?从哪儿看出来?
g.知道朗读:重点抓住以下词语指导朗读,预设:
(1).“轻轻”
评价:你太用力了吧,会把大虾吓跑的.
你捏的可真小心啊.
(2).“只一捏”
评价:你捏的太辛苦了,不该是“只一捏”
你捏的真轻松
(3).“再也”
评价:都成俘虏了,你怎么还这么神气呢?
h.大虾成了你的俘虏,你能用上语气词对它说句话吗?
哈哈,看你还怎么神气.
嘿嘿,看你往哪里逃.
i.读到这里,很多同学手里和心里一定也已经痒痒的了,让我们伸出手来,一边读,一边捏一捏这只大虾。齐读捏大虾部分。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读读、想想、演演、再读读的方式去再现课文的趣味。通过各种语言评价方式,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形式的表演引导,鼓励学生各自独特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总结趣事,延伸海“趣”
过渡:1.(联系板书)刚才我们同小作者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虾,沙滩上其他人在干什么呢?
2.出示句子: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很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
a.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什么?(人多,热闹)
b.从哪儿感受到的?”有的…有的…有的…”
c.揭示排比句: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排列的句子
3.指导区分读出节奏快慢,声音高低,感受人多,热闹
4.其实还有很多趣事藏在省略号里呢,我们大家一起来边看图边想象。
5.填上合适的动词,出示:
_拾_海螺_捞_海蛎子__捉_海参__捞_海带各种海鱼和生物都可能被海水带上来
追浪花
总捞海鱼捡贝壳拾海螺捞海带
趣?(……)抓海星
分捉螃蟹
捏大虾
教学反思: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每次指导学生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力争做到在读中理解、感悟课文。实际教学中,虽然将三件趣事的顺序打乱了,但课堂反而更轻松,灵动了,拥有了主动权的学生兴趣也空前高涨,思维相当活跃,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一、以趣激趣,趣在文字
全文共写了六件事,却只详细描写了后两件事。“抓螃蟹”通过对螃蟹心理的猜度“不甘”引出它的动作“东逃西窜”,活脱脱的展现了螃蟹的狼狈,“捏大虾”则通过大虾被捉前后的对比:由主动的挑逗、不可一世到后来的被捉,泄气,一切只缘于我的“只一捏”,抓住这些细节,学生想不感兴趣都难。
二、以读展趣,趣在再现
课文语言活泼,用词准确、传神,尤其是第三段中的四个语气词,更是将作者当时的惊喜、好奇、疑问、恍然大悟等内在心理展示的淋漓尽致,因此,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趣,入情入境,还原课本情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了最好的朗诵者。
三、以写说趣,趣在表达
本文既值得我们深入浅出的推敲、学习,同时也是一篇好的范文,对于指导学生的习作大有好处。其次,文章的六件事中只是详写了两三件,而略写的部分就为我们的实践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因此,我邀请学生学会用上一些语气词,恰当的动词和总分,详略的手法写一写挖海螺的趣事,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能促进习作水平的提高。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课堂上应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愉悦,融洽的学习语文的氛围,把学生看成自己的朋友,去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看,听,说,读,演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阅读实践;在兴致盎然的阅读实践中,感受成功带来的阅读乐趣;在具体形象的阅读实践中,初步了解和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卢梭说的“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吧。
《赶海》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
1、以读为主,入情入境,感受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2、理解“武将”“战利品”。
3、充分利用插图,激发学生想像,练习说写。
教学重点:读中感受赶海的乐趣。
教学难点:激发想像,练习说写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歌曲《大海啊,故乡》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大海啊,故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这歌声仿佛又把我们带到了海边。看,蓝蓝的海水,洁白的浪花金色的沙滩,五彩的贝壳……多么令人向往呀!(出示课件:大海的美丽画面,配上海浪的声音)
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跟随作者去赶海,享受其中的乐趣。
[用歌声、海浪声及大海的美丽画面,在有效的时间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直奔课文中心。]
二、初读课文——找“趣”
1、我们轻轻打开课文,读读2-4自然段,你觉得什么很有趣,可以动动笔,在旁边作上记号。
[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交流
什么很有趣呢?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交流的同时让学生读读相关的句子,初步感知“趣”]
3、出示句子和插图
句子:“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
插图:人们赶海的情景图
(1)请大家读读这个句子
(2)还有很多趣事藏在省略号里,我们来边看图边想像,把它们找出来。
(3)趣事真多啊!谁来在横线上填上你最感兴趣的。
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 ,有的 ,有的 ……
[既认识了省略号的作用,又利用插图,发挥想像,练习了说话。]
三、精读课文2-4自然段,体验“趣”
过渡:哇,这么多有趣的事,我们也去乐一乐吧!
1、大家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觉得哪儿最有趣就多读读。
2、把你体验到的乐趣读出来或说出来。
△捉螃蟹很有趣
(1)自己捉
①怎么捉的,谁来读一读
听了他的朗读,你们有什么感受?(“摸呀摸呀”读得很好,感觉摸了很长时间)
谁也来摸摸螃蟹(指名朗读,可以做做动作)
②你捉到螃蟹了吗?说说你的心情。
谁也能用朗读把捉到螃蟹的快乐表现出来?
你觉得他读好了哪个词让人觉得很惊喜?(突出“嘿”、“抓住了”)
(2)看小伙伴捉
①看小伙伴捉螃蟹也很有趣,谁来读一读?
②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③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当时的情景。
④交流: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捏大虾很有趣
(1)指名读
(2)指导读好“咦”和 “噢”两个语气词
(3)这是一只怎样的大虾呢?谁来介绍一下。
这只大虾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威武、神气,像一员武将)
(4)我们来看看戏台上的武将,观察大虾与武将有什么相象的地方。
(出示京剧中武将的插图)
(5)如果你一边读,一边想像出大虾和武将的模样,那你的朗读一定会更逼真,感受也会更深,不信,大家试一试。(自读后指名读)
[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的习惯]
(6)这大虾呀神气不了多久了,请大家读读下面一句。
(7)大家捏住大虾了吗?有什么感受?
(8)谁再来读读这三句话,享受一下成功的喜悦。
3、练习说话(出示课文右边插图)
瞧,他们也很开心,什么事让他们这么高兴呢?
4、学习第四自然段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了。
(1)指名读
(2)(满载而归)读正确了,谁也来读一读。(收获真多!)
(3)小组合作讨论“战利品” 的意思
可以查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原指作战时从敌方缴获的武器、装备,本文指赶海摸到的螃蟹、鱼虾之类)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生接读,抒发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五、小组合作朗读全文。
先指名说说分工,再读
[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朗读的习惯,学生学生评价伙伴的朗读,促进合作意识的发展。]
六、看图写话
1、比比谁赶海的收获大
在前两次分步练习说话的基础上,出示整幅插图,播放海浪的声音,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创设情境,看图写话。
2、交流
七、结束语
大海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可时间不早了,我们得跟大海告别了,你们还有什么话要跟大海说吗?(让学生尽情抒发对大海的留恋、热爱之情。)
附板书:
赶 海
追 浪 花
趣 捉 螃 蟹
捏 大 虾
《赶海》教学反思
《赶海》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文章。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限乐趣,表露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
对于大海,学生并不陌生,有的自己亲眼目睹过大海的雄姿,有的在电视或书上见到过,但大海给他们的印象只是表面的,如“一望无边的大海”、“辽阔的大海”、“波涛汹涌的大海”等等,那赶海是怎么回事呢?不少学生都很难理解,那怎样让学生理解赶海并体会到赶海的乐趣呢?我想应该抓住文本语言,借助多媒体、朗读等多种形式,启发学生想象,从而感悟赶海的乐趣。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文字优美,富有情趣。教学第一自然段时,通过播放学生熟悉并喜爱的歌曲《大海,我的故乡》,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回忆,抓住“每当……便……”的句式,体会赶海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第二自然段一个“闹”字特别有趣,童年时代都喜欢玩、闹,带有一种兴奋的心情。通过师生对“闹”的表演,使感受到赶海的快乐和有趣。
第三自然段是全文重点,围绕“趣”字,让学生找找文中“为了表现赶海的.趣,作者抓住了哪几件事来写的?”学生很迅速找出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龙虾”。“这几件事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件?为什么?比较详细的是哪一件?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通过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从不同的角度去感悟赶海的快乐。有趣的几个情境,还让小组的同学进行表演,使学生入境悟情,加深情感体验中讲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尤其是抓住几个语气词的朗读,从而既体会到乐趣,又理清了课文的条理,并教会学生在平时开展过活动进行习作时也要象课文一样有条理的写清每一件事。
第四自然段略写,写的是赶海之后海边的“平静”,习作写活动时很多学生结尾都是“今天真开心呀”,教会学生写活动之后平静下来做什么了,能给文章一个很自然的结尾。
第五自然段又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到赶海的乐与美,首尾呼应。
学习课文,既要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乐趣,同时又要教会学生写作表达能力,这才是语文课应该教给学生的。
《赶海》教学反思8
一、教学设计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第11课,叙述了作者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些趣事,抒发了热爱大海,难忘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全文的内容紧紧围绕“趣”和“乐”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等有趣的场景。课文行文流畅,内涵浅显明朗,字里行间充满活泼和真挚,很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实际。分析通篇课文,寓意简明,可深挖的“点”不多,教学回旋余地相对较小,故采用抓朗读训练学生语感,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生动活泼的写作特点,以读写结合的方法训练学生写作结束的教学方式。
二、做得还比较满意的方面
1、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首先立足于本课的“趣”,开动脑筋,设计多个环节,千方百计引导学生们读趣、找趣、说趣、品趣、因此,本节课课堂听讲、课堂讨论的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整节课充满活力,令讲者和听着有回味之感。
2、先把学生导入意境。开始上课,首先播放《大海啊,故乡》这首旋律优美,意境深长的歌曲,动人的旋律回荡在教室,接着我用优美的语言对大海的美景进行描述,唤起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和无限向往。在课文结束时,《大海啊,故乡》的旋律又一次响起,让学生随着美妙音乐进入意境,再次回味赶海的乐趣。
3、创设阅读场境,体味赶海快乐。文中描写了追赶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趣事,我采用“有扶有放”的教学方法,巧妙设计教学情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开动脑筋,让身心沉浸在作者文字所呈现的`意境之中。
4、读写结合,培育写作能力。创新是课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目标,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课文中的某个词语,某个句子,或者写作技巧都是学生模仿、提高写作技能的对象和样板。
三、需要改进的方面:
1、语文课上要有琅琅读书声。这里说的“充分地读”,并非是无目的、无要求的泛读,我们提倡的朗读是一个要求逐渐提高,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是指有理解、有体验、有感受、能传情达意,包含着读者以良好的基本功,对文本的思索与体验的朗读。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大胆朗读。
2.我再一次体会到了教学机智,感受到了教师备课、精心设计各种有新意的教学思路的重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学生的“学”“悟”服务,让学生更有兴趣、更轻松地学习,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读写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赶海》教学反思9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新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战利品”的意义。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初步领会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大海的动态画面。
2、说说对大海的印象,出示的大海。
2、板书:海,用海口头组词。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与海有关的,题目叫赶海,板书:赶海
4、齐读课题,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1、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你准备怎么学习呢?
2、出示要求:
(1)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自学生字新词。
(3)标好自然段序号。
3、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师相机正音。
暑假
舅舅
努努
嘴儿
束手就擒
夹住
痒痒的
大虾
一捏
俘虏
偏西
满载而归
螃蟹
嘿
不甘
东逃西窜
哎哟
大螯
咦
吹
拂
哼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最难读,读给同学们听听。相机出示难读的句子.
4、同学们已经读通了课文,刚才你们提了许多问题,现在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自己解决。
5、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读读。(配上音乐)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齐读,说说你认为哪个生字比较难写。
2、指导学生记住难写的字。
3、指导学生描红,注意坐姿。
四、作业。
五、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
教后感:
一、激情入境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去。
本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以读感知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
在读书前,学生已经针对课题进行了质疑,所以他们迫切地想通过学习来寻求解答。一开始,我让学生自己来提出学习要求,在第一次读书中解决了生字新词和读通课文。第二次读书时,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清了课文脉络。第三次,我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感情,配上音乐来读书,学生进一步感悟了课文。
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理解,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表达出来。
三、重视字词教学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识字、写字还十分重要。这堂课,我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丰富识字教学,并留有时间让学生当堂写字,对于写字姿势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不正确的及时纠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整堂课我就是从以上几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做学习的主人。
《赶海》教学反思10
情景图呈现的是海水退去以后小朋友们捡拾各种海产品的情形,也既“赶海”的情形。小朋友们向往大海,常常是从大海中的小鱼、小虾等开始的,用“赶海”的情形来呈现素材,自然地引出了这些小动物,同时也能把大海物产的丰富自然地引出。对于海边的小朋友来讲,这是非常熟悉的活动;对于没有见过大海的小朋友来讲,虽然情景中的场景是陌生的,但与小朋友们一起活动的情形是熟悉的。相信小朋友读了这样的素材以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与“自己也来试一试”的想法。
教学目标的定位与竖式计算的关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够会口算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而不是用竖式来计算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竖式计算的方法是为以后计算更为复杂的'计算作铺垫的。当然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竖式计算也能为学生口算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建立表象。但是,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能过多地依赖竖式。
算法多样化与算法的优化:在数的认识与计算这个大的体系与领域中,我们应该不能忘记“十进制”的数学思想,不管是数的认识还是数的计算,都是在这个思想的支配下来进行的,特别是在以后更为复杂的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一,都是对这一数学思想最好的解释,所以能够促进学生思维与智力发展的就是这一数学思想的渗透。所以在算法的优化上可以采取整合横式与竖式的对比观察的方法,自然地把十进制数学思想渗透其中。
《赶海》教学反思11
《赶海》是一篇婉转动人、带有浓浓童趣、童真的课文。全文的内容也紧紧围绕“趣”字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等场景来展开的。语句读来妙趣横生,情景交融,留有回味的地方很多。
一、做得比较好的方面:
1、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一直立足于本课的“趣”,设计了多个环节引导学生们去读趣、找趣、品趣、说趣、演趣。因此,本节课的优点是课堂气氛和谐,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学生敢说、敢读、敢演,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把学生带入情境。一开始上课,我首先播放了《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欢快的旋律萦绕在课堂里,立即让学生们的思绪插上了翅膀,她们想到了美丽的大海,想到了在海边捉贝壳的情形,急着赶快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抓住赶海“趣”字,再现赶海的快乐。文中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事,我便采用让学生读读、想想、演演、再读读的方式去再现课文的情境。如有个孩子在完“摸”的动作后, “摸海星”这段时,读得特别慢,我笑着问他:为什么这样读?并通过对比读,更能体会那一声摸到海星后“嘿”的惊喜了!在理解“抓螃蟹”、“捉大虾”重点部分时,除了读之外,还加上了生动的表演,其实孩子们在表演中已理解了文本,通过不同的表演让孩子们体会文中“威风的大虾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的句子,学生们在兴致勃勃中对动词“捏”的准确使用更心领神会了。当然我所指名表演的是班上比较有表演天分的学生,他的一声“哎哟”以及不停地甩手等,为课堂增添了好的气氛,在“捏大虾”我让他伸手头顶扮大虾,并说说大虾的想法,好多学生畅所欲言,精彩的语句给课堂带来了欢乐的气氛。
4、以读感知。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理解,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
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
此,我利用多种形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在美美地读中品味《赶海》的情趣。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有利于以后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需要改进的方面:
1、语文课上要有琅琅读书声。这里说的.“充分地读”,并非是无目的、无要求的泛读,我们提倡的朗读是一个要求逐渐提高,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是指有理解、有体验、有感受、能传情达意,包含着读者以良好的基本功,对文本的思索与体验的朗读。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大胆朗读。
2.我再一次体会到了教学机智,感受到了教师备课、精心设计各种有新意的教学思路的重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学生的“学”“悟”服务,让学生更有兴趣、更轻松地学习,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读写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这节课学习“追浪花”和“捉螃蟹”时,没有彻底放手让学生品读和感悟,多少有点牵着学生鼻子走过场的痕迹,令人遗憾。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深钻教材,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赶海》教学反思12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时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领会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感。
上了这篇课文,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我反思如下:
一、激情入境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播放flash动画《赶海的小姑娘》)
2.知道什么是赶海吗?(师介绍: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海边捡贝壳、捞海带、玩耍等,我们把这些活动称为赶海。)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一课《赶海》。(师板书课题)
“赶海”这种事情,对这些生长在江南的孩子来说,是很希奇的一件事情,我自己也曾经利用假期去过一次青岛,才对海有了一些印象,但也没有充分感受到“赶海”的乐趣。所以在教学的时候,为了给学生增强一些海的感觉,我就特意在课的一开始,就播放flash动画《赶海的小姑娘》呈现出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同时伴有海浪海风的声音,和优美的歌声。学生觉得很新奇,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
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说说对“赶海”的理解。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以读感知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力求真正做到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
过渡:“我”童年赶海时,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在赶海的过程中,“我”的心情怎样呢?我们来细细地阅读课文。
1、讲读第2自然段时引导学生了解这一自然段讲了哪几个意思?
①舅舅带我去赶海。抓住关键词“闹”:我为什么“闹”?会怎样“闹”?
(“闹”,既说明是再三的要求,又体现儿童的特点。)
②到了海边,“我”看到海水“哗哗”往下退,浪花不时回过头来。
你想亲眼看一看这样的情景吗?(出示浪花画面)
看到这样的`情景,耳听着浪涛拍岸的声音,你想说些什么?
作者看到这样的大海,他又是怎么写的?指名读。
③我兴奋极了,追赶浪花。指导朗读,读出“兴奋极了”。
小结:这一自然段讲舅舅带“我”去赶海。一到海边,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很动人的情景,“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浪花。板书:追赶浪花。
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表达出来,这种兴奋,立刻成了孩子们自己的快乐了。
2、讲读第3自然段。
过渡:“我”和舅舅一起来到海边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生读),有的——(生读),有的——(生读)……我也立刻加入了他们的队伍。我做了些什么?
(1)自由读,思考以上问题。
(2)结合交流,指导朗读。
①“我”摸海星。(板书:摸海星)
指导朗读。海星容易被摸到吗?你怎么知道不容易被摸到?你读读看?(生读)老师听出来了,你把“摸呀摸呀”读得很慢,很小心。摸到小海星真是一件开心事,老师教你一个好办法,笑着读这个“嘿”字,会读得很好。你试试?
②“我”捉大虾。(板书:捉大虾)
“我”又是怎么捉大虾的?读一读,用小括号括出有关句子。
指名读。指导读:你读得真好!尤其是1、2两句。(出示文字:“咦……逗我呢!”)继续引导学生认识大虾的样子并指导读好“咦”和“哦”这些句子,体会其中的乐趣。
③小伙伴捉螃蟹。
过渡:“我”摸到了海星,捉住了大虾,心里美滋滋的。小伙伴们在干什么呢?他们也像“我”一样觉得有趣吗?
结合回答,出示伙伴抓螃蟹的句子:“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
指导朗读。看看这只大螃蟹,它可不好惹,正想着办法四处逃窜呢!谁来读?(指名读)所以,小伙伴只努努嘴儿,可不能惊动了它。
(3)小结。
同学们,“赶海”是多么有趣呀!(板书:趣)“我”摸到了小海星;还亲手俘虏了一只大虾,小伙伴虽染被螃蟹夹住了手,但还是很开心!
这里我重点抓住了“趣”这个词,让学生在课文中读读,感受哪些地方你觉得很有趣。这样学生边读课文边学习课文,边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感受“赶海”的乐趣,我在学生的脸上感受到了他们的兴趣,和他们对大海的向往。
3、讲读第4、5自然段。
(1)细读第4自然段,展开想象,重点理解“三三两两”。
过渡: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太阳偏西了,我们不得不回家了。瞧,每个人的背篓里都沉甸甸的,有些人已经唱着歌走上了回家的路,可有些人还舍不得离开呢,走走停停,还有的人还在继续捡东西呢。书上用了哪个词来形容这幅画面的?“三三两两”。(板书:三三两两)你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呢?(流连忘返,说明赶海的确有趣)
(2)细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想一想作者是怎么表达感情的。
走在夕阳照耀下的软软的沙滩上,带着自己亲手抓来的海星,大虾,“我”的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迎着腥咸的海风,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最爱唱的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会唱的可以跟着一起唱。(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
三、讲读第1自然段
这首歌多美啊!现在,每当我听到这首歌,便会想起童年时赶海的那件往事。
四、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跟着童年时代的作者一起到海边赶了海,感受了浓浓的赶海乐趣。如今,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首歌,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赶海时“抓蟹”、“捉虾”的情景,真是趣味无穷。
学习完课文后,学生们都说自己真希望自己也生活在海边,我就和学生一起来学习唱《大海呀,故乡》,学生听得很认真,学得很认真,我很感动:教师精心准备后的课,学生自然会喜欢!
《赶海》教学反思13
我带着实实在在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想法完成了《赶海》的二上。
在这堂课上,我根据《赶海》课文特点,按照“追赶浪花——感受乐趣——欣赏美景”的思路开展教学。一堂课下来,我认为以下几点达到了我预期的设想。
1、教学的主线明朗。
2、有意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如教学第3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快速读第3自然段,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画下来。”
3、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带问读文,边读边画,联系生活体验,联系具体的句子学习词语。
4、如何让学生感悟到作者对大海和生活的无比热爱,这是一上中我们遇到的突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又突出我们这次研究的主题“课堂引入的有效性”,我采用了这样的新课引入: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张开想象的翅膀,思考:听了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我这样教学,意在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海边有海鸥的鸣叫声、哗哗的.浪涛声,人们在海边的活动,从而激发他们对大海的向往,也为引出第2自然段作出铺垫。当然,在这堂课上,我也特别注意到别的环节的引入,自我感觉这些引入均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堂课下来,我感觉还有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准。前一天下午我用了一个班来试教,结果花了35分钟,于是我就想:这个班已上过花35分钟,那我们班没上过,花40分钟上同样的内容应该合适的。可是真正二上时,单教学第2自然段就花了5分钟,当时我就着急了,担心下面重点段第3段时间紧,于是我在第3段的教学中赶时间。这不赶还不要紧,一赶就省去了表演、个性化朗读,还省出过多的时间了!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学生个性化朗读未得以体现,赶海的趣“挖”得不到位的原因。
《赶海》教学反思14
今天用了两节课的时间教学完《赶海》一课。让我深有体会的是: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既有成功之处,又存在不足。成功之处有以下四点:
一、结合课文的特点,首尾充分利用了歌曲进行情境的创设和情感的熏陶。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先播放《大海啊,故乡》,接着用优美的语言对大海的美景进行描述,唤起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和无限向往。在结束时,《大海啊,故乡》的旋律又一次响起,让学生随着美妙音乐进入意境,再次回味赶海的乐趣。
二、立足于“趣”,注重于“实”。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设计多个环节,引导学生读趣、找趣、说趣、品趣。因此,在本课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整节课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三、读写结合,充分发挥课文的示范性。
本文写的是童年趣事,因此,教师充分挖掘课文的精髓,在阅读中进行归纳总结。
四、有扶有放,收放自如。
文中描写了追赶浪花、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虾等几件事,教师采用“有扶有放”的教学方法,巧妙设计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开动脑筋,沉浸在作者的语言文字所呈现的`意境之中。
五、本课教学不足之处:
1、在精读感悟环节,预设是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放手给学生自读自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赶海的“趣”。但交流时学生体会得不到位,而老师的引导不够深入,学生谈得比较浅显。在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方面也应加强些。
2、在评价方面,语言不够丰富,对于学生的朗读,回答问题,没有给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鼓励。
《赶海》教学反思15
《赶海》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领会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感。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去。
在课前,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我在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时,对捉、捞、捡、摸、抓、夹、捏等词语,让学生通过做动作表现自己对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进一步体会用词的精当。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理解,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同时,通过反复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表达出来。
第三篇:《赶海》教学反思
《赶海》教学反思
《赶海》教学反思1
《赶海》叙述“我”童年时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充满了生活情趣。短短五个自然段,把赶海的整个过程介绍给了读者,尤其第三自然段,写的很具体,很好玩。
但,因为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去过大海,没有看过大海,所以理解赶海,只能借助这些文字,只能是一种表面的获取。
怎样使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呢?我除了让学生找找文章中你认为最有趣的句子描写,还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捉虾、螃蟹等)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读好句子,读出感情。最后,我问“如果你也去赶海,你会做些什么呢?”顿时,激起千层浪。
“我要去捉螃蟹、捉虾”,“我要去捡海滩上五颜六色、各种各样的贝壳”,“我要在海滩上用沙子建造城堡”,“我要躺在沙滩上洗阳光浴”……
正因为虚构式得享受了一次赶海的美,引领他们走入了这个情境中。让学生建立起一个海的概念,建立起赶海的向往。让学生感受到赶海中最值得记忆,最值得写的过程。从而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童年记忆中的趣事。
《赶海》教学反思2
《赶海》是一篇婉转动人、带有浓浓童趣、童真的课文。全文的内容也紧紧围绕“趣”字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等场景来展开的。语句读来妙趣横生,情景交融,留有回味的地方很多。
二、做得比较好的方面:
1、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一直立足于本课的“趣”,设计了多个环节引导学生们去读趣、找趣、品趣、说趣、演趣。因此,本节课的优点是课堂气氛和谐,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学生敢说、敢读、敢演,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把学生带入情境。一开始上课,我首先播放了《赶海的小姑娘》这首歌曲,欢快的旋律萦绕在课堂里,立即让学生们的思绪插上了翅膀,她们想到了美丽的大海,想到了在海边捉贝壳的情形,于是也“闹”着赶快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3、抓住赶海“趣”字,再现赶海的快乐。文中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事,我便采用让学生读读、想想、演演、再读读的方式去再现课文的情境。如有个孩子在做完“摸”的动作后,读“摸海星”这段时,读得特别慢,我笑着问他:为什么这样读?并通过对比读,更能体会那一声摸到海星后“嘿”的惊喜了!在理解“抓螃蟹”、“捉大虾”重点部分时,除了读之外,还加上了生动的表演,其实孩子们在表演中已理解了文本,通过不同的表演让孩子们体会文中“威风的大虾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的句子,学生们在兴致勃勃中对动词“捏”的准确使用更心领神会了。
三、做得不足的方面:
1、教学时重视了各种形式的读,但品词品句部分做得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教会学生“品词品句”的方法。使学生学以致用。
2、引导学生说趣做得不够。课文后面有一题是“说说在你童年的记忆里,发生过哪些趣事?”本来打算在课中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 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口头练说,课外与课内有机结合——说说自己童年的趣事?然后再把它放在课后进行小练笔,这样效果就会更好些。但因为前面花的时间较多,后面时间较紧,因此,我最后就把这个环节省略了。
3、课文中有许多动词用得非常好,例如:“抓”“摸”“捏”等,应该引导学生品味,然后结合写作,让学生懂得以后在写作中可以通过使用动词这种形式把文章写得更具体、更生动有趣。
4、我的教学语言虽然生动有趣,但是有时口语太多,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
不过这节课还是有许多收获,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不也是进步吗?
《赶海》教学反思3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状态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让课堂与儿童生活紧密相连,让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生活中的的一部分。
《赶海》这篇课文记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全文的内容也紧紧围绕“趣”字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浪花”、“捉大虾”、“抓螃蟹”、“抓海星”等场景来展开的。因此,在教学中,就要紧紧抓住这个“趣”字,让学生感受到赶海的“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当然,在教学时,最好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更容易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趣”。
在教学时,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赶海,对于生活在海边的孩子来说是很熟悉的,但是课前的调查发现班中大部分同学没去过海边,更别说赶海了。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体会到赶海的乐趣,在课前,我便播放《大海啊,故乡》这首歌。借助优美的歌声创设情境,唤起孩子们对大海的向往和回忆,把他们的情绪带入到文本中去。孩子们的情绪一经调动,把学生引入文本就水到渠成了。
(二)感受趣事,体悟趣味
我在教学重点段时,紧紧抓住“趣”,放手让学生围绕“趣”字自读课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追浪花、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虾的趣,组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回忆赶海的经验,抓重点词句体会有趣情景。
《赶海》一课在运用词语方面非常准确、传神,值得细细体会。教学时,我结合图象、声音等,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精妙,如学习“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象戏台上的一员武将”这一句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对大虾的描述,然后让学生初步体会一下大虾的形象。接着,出示图象,让学生将戏台上的武将的形象与大虾作比较,从而让学生体悟到大虾与武将的相似之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领悟到课写出了大虾耀武扬威、威风凛凛的样子,而如此威风的大虾竟一会儿成为“我”的俘虏,是多么有趣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但体会了词语,训练了语言,更觉趣在学习中。
《赶海》教学反思4
我带着实实在在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想法完成了《赶海》的二上。
在这堂课上,我根据《赶海》课文特点,按照“追赶浪花——感受乐趣——欣赏美景”的思路开展教学。一堂课下来,我认为以下几点达到了我预期的设想。
1、教学的主线明朗。
2、有意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如教学第3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快速读第3自然段,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画下来。”
3、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带问读文,边读边画,联系生活体验,联系具体的句子学习词语。
4、如何让学生感悟到作者对大海和生活的无比热爱,这是一上中我们遇到的突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又突出我们这次研究的主题“课堂引入的有效性”,我采用了这样的新课引入: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张开想象的翅膀,思考:听了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我这样教学,意在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海边有海鸥的鸣叫声、哗哗的浪涛声,人们在海边的活动,从而激发他们对大海的向往,也为引出第2自然段作出铺垫。当然,在这堂课上,我也特别注意到别的环节的引入,自我感觉这些引入均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堂课下来,我感觉还有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准。前一天下午我用了一个班来试教,结果花了35分钟,于是我就想:这个班已上过花35分钟,那我们班没上过,花40分钟上同样的内容应该合适的。可是真正二上时,单教学第2自然段就花了5分钟,当时我就着急了,担心下面重点段第3段时间紧,于是我在第3段的教学中赶时间。这不赶还不要紧,一赶就省去了表演、个性化朗读,还省出过多的时间了!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学生个性化朗读未得以体现,赶海的趣“挖”得不到位的原因。
《赶海》教学反思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新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战利品”的意义。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初步领会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大海的动态画面。
2、说说对大海的印象,出示的大海。
2、板书:海,用海口头组词。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与海有关的,题目叫赶海,板书:赶海
4、齐读课题,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1、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你准备怎么学习呢?
2、出示要求:
(1)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自学生字新词。
(3)标好自然段序号。
3、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师相机正音。
暑假
舅舅
努努
嘴儿
束手就擒
夹住
痒痒的
大虾
一捏
俘虏
偏西
满载而归
螃蟹
嘿
不甘
东逃西窜
哎哟
大螯
咦
吹
拂
哼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最难读,读给同学们听听。相机出示难读的句子.
4、同学们已经读通了课文,刚才你们提了许多问题,现在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自己解决。
5、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读读。(配上音乐)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齐读,说说你认为哪个生字比较难写。
2、指导学生记住难写的字。
3、指导学生描红,注意坐姿。
四、作业。
五、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
教后感:
一、激情入境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去。
本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以读感知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
在读书前,学生已经针对课题进行了质疑,所以他们迫切地想通过学习来寻求解答。一开始,我让学生自己来提出学习要求,在第一次读书中解决了生字新词和读通课文。第二次读书时,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清了课文脉络。第三次,我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感情,配上音乐来读书,学生进一步感悟了课文。
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理解,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表达出来。
三、重视字词教学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识字、写字还十分重要。这堂课,我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丰富识字教学,并留有时间让学生当堂写字,对于写字姿势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不正确的及时纠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整堂课我就是从以上几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做学习的主人。
《赶海》教学反思6
《赶海》是一篇婉转动人、带有浓浓童趣、童真的课文。全文的内容也紧紧围绕“趣”字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等场景来展开的。语句读来妙趣横生,情景交融,留有回味的地方很多。
一、做得比较好的方面:
1、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一直立足于本课的“趣”,设计了多个环节引导学生们去读趣、找趣、品趣、说趣、演趣。因此,本节课的优点是课堂气氛和谐,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学生敢说、敢读、敢演,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把学生带入情境。一开始上课,我首先播放了《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欢快的旋律萦绕在课堂里,立即让学生们的思绪插上了翅膀,她们想到了美丽的大海,想到了在海边捉贝壳的情形,急着赶快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抓住赶海“趣”字,再现赶海的快乐。文中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事,我便采用让学生读读、想想、演演、再读读的方式去再现课文的情境。如有个孩子在完“摸”的动作后, “摸海星”这段时,读得特别慢,我笑着问他:为什么这样读?并通过对比读,更能体会那一声摸到海星后“嘿”的惊喜了!在理解“抓螃蟹”、“捉大虾”重点部分时,除了读之外,还加上了生动的表演,其实孩子们在表演中已理解了文本,通过不同的表演让孩子们体会文中“威风的大虾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的句子,学生们在兴致勃勃中对动词“捏”的准确使用更心领神会了。当然我所指名表演的是班上比较有表演天分的学生,他的一声“哎哟”以及不停地甩手等,为课堂增添了好的气氛,在“捏大虾”我让他伸手头顶扮大虾,并说说大虾的想法,好多学生畅所欲言,精彩的语句给课堂带来了欢乐的气氛。
4、以读感知。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理解,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
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
此,我利用多种形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在美美地读中品味《赶海》的情趣。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有利于以后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需要改进的方面:
1、语文课上要有琅琅读书声。这里说的“充分地读”,并非是无目的、无要求的泛读,我们提倡的朗读是一个要求逐渐提高,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是指有理解、有体验、有感受、能传情达意,包含着读者以良好的基本功,对文本的思索与体验的朗读。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大胆朗读。
2.我再一次体会到了教学机智,感受到了教师备课、精心设计各种有新意的教学思路的重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学生的“学”“悟”服务,让学生更有兴趣、更轻松地学习,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读写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这节课学习“追浪花”和“捉螃蟹”时,没有彻底放手让学生品读和感悟,多少有点牵着学生鼻子走过场的痕迹,令人遗憾。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深钻教材,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赶海》教学反思7
一,创设情景,感知趣。
这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十一课《赶海》。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课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我教的是第二课时,本课教案始终围绕一个“趣”字设计的。课前演示课件,播放《赶海的小姑娘》欢快的歌来创设情景,感知趣。一下子就吸引学生注意力,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仿佛自己就是来到了大海边,以情感共鸣的开端就牢牢把握学生学课文的兴趣,随即导入课题。接下来我想通过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但在这个环节学生没有象往日一样畅所欲言,展开想象。说的都是书本上的内容。
二,自主探究,寻找趣。
接下来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自主探究,寻找趣,当学生读完课文后,我没有给充分的时间让他们交流,导致这个环节有点形式化。
三,汇报交流,体验趣。
接下来的师生集体汇报交流,体验趣的过程中,我能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说到哪件趣事,我就能灵活与他们共同探讨其中的乐趣之所在,有时我通过各种幽默的语言,使大家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体会更多的乐趣。比如:在讲到“追浪花”的句子时,钱安其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当时我还以为她对这句话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没想到她冒出一句:“我觉得摸海星也好玩呀。”当时我很明白,连续点了她同桌两次回答,都没有说到她喜欢的句子,于是在我还没有讲完这一件事时,她已经等得不耐烦了。没办法只好说一句:“我浪花还没追完呢,这么可爱的浪花,我要玩个够,再去摸海星也不迟。”这样不仅能正常进行,更为这堂课增添了不少风趣。比如:当时的我穿得衣服比较厚,再加上那天突然比较热,上课热得我实在受不了,只好灵机一动说一句:“老师玩的好热呀。”顺便把马甲脱了下来。以此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引导他们从理解语言、感受形象入手,在各种自由表演、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自己真正朗读的本领,以便举一反三,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并真正体会文中的“我”为什么对童年的一次赶海这么难忘。
四,整体回顾,释放趣。
当四件趣事讲读完后,我采用的是整体回顾,释放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把自己感到最有趣的一件事,读给朋友或老师听听。
五,整体回顾,释放趣。
最后以含情诵读,深化趣来学习第四自然段。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真正体会欣赏海边的美景也是赶海中的趣事之一。老师的感情朗诵来激发学生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并引导学生先回忆诗歌,再创造诗歌,让学生真正达到学而所用的本领。本来想边演示各种海边风景图片边播放《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来结束全文。在欣赏完图片这个环节中,我看时间还没到,就顺便问学生:“你想对大海说些什么呢?”意想不到的是学生能用一些比较高级的语言来回答:“大海,您是我们生活的摇篮。”“大海呀大海,您是我们生命的源泉!”“大海,您像妈妈一样哺育着我们成长。”这些无意中的生成把我的课堂又推向了一个高潮。
六,扩展思维,延伸趣。
布置用这篇课文中的语气词回家写一篇最有趣的一件事,来促进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要他们回家看地图找离我们常熟最近的沿海城市是哪个?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上完这堂课,心中总有不少的感想,既有发扬之点,也有不足之处,只是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希望听了我课的老师多提提宝贵建议,让我在今后的教学方面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让我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吧。
《赶海》教学反思8
一、教材简析:
1.整体课文分析
《赶海》是苏教版三年级的一篇课文,文章以倒叙的方式为我们回忆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趣”事。
2.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具体语言,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及难点:借助具体的语句体会赶海的乐趣,积累运用语气词,动词。
二、设计思路及理念:
《赶海》一文虽然文字轻松、语言活泼,但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融入到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去,就成了我们最值得研讨的地方。因此,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紧扣“趣”字,设计问题:这么多有趣的事,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另外,通过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图片展示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海星、海螺,拉近学生与大海的距离,让学生很快的融入到课文中。整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们去读趣、找趣、品趣、说趣、演趣、写趣,使课堂气氛和谐,充满了生命活力,教师鼓励下的学生敢说、敢评、敢演、敢问,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课堂灵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板书:追浪花)
1.课前播放<大海啊,故乡>.闭眼边欣赏边想象画面.
2.你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发挥想象)
3.美妙的歌声仿佛又把我们带到蔚蓝的海边.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跟着小作者一起去赶海.(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理念]情境导入。鼓励孩子插上了翅膀在优美的旋律中想象大海的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向往,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思维,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找“趣”
过渡:潮退了,告别了可爱的浪花,小作者又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
1.打开课文,快速地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总结,相机板书: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虾)
2.默读你最感兴趣的事情,画出让你觉得有趣的字词,句子甚至是标点符号!然后再大声地读一读最喜欢的片段。
三、品读课文,体验“趣”
(一)、抓海星
1.引导学生读好“摸呀摸呀”。
以读代讲:你为什么把“摸呀摸呀”读那么慢啊?
这样摸会把小海星吓跑的.
2.想看看可爱的小海星吗?(出示图片)
3.指导感情读出喜爱之情。
鼓励性的评价:你笑着读这个”嘿”这句话,读得真棒
4.让我们学学他,边笑着读边加上你的动作,一起来感受下摸海星的乐趣!齐读
小结:这短短的一句话,我们从一个动作”摸呀摸呀”、一个语气词“嘿”、甚至一个不起眼的小感叹号都感受到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我们文中像这么有趣的画面还有很多呢,你还觉得哪件事特别有趣呢?
(二)、捉螃蟹
1.指名读觉得有趣的句子.
质疑:那个低着头的小伙伴在寻找什么?---捉螃蟹
2.同学们,螃蟹好捉吗?
从文中哪儿看出来这家伙一点儿都不好对付?---东逃西窜
3.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表演东逃西窜.
4.为什么要东逃西窜呢?----不愿意乖乖地被人捉住。
顺势理解“不甘束手就擒”的意思
5.想象此时螃蟹的心理---慌张惶恐恐慌紧张
引导读出螃蟹的内心.
(想象画面边读边加上动作.)
6.演趣。同桌两人合作,多读读尝试表演。(教师指导)
7.指名表演。老师也想凑凑热闹读旁白.
师生对话:
a.他为什么只努努嘴儿,不作声?-----怕螃蟹跑了
b.问表演的学生:捉到了吗?
c.被螃蟹夹疼吗?那以后还敢不敢捉了?
小结:同学们,努着嘴儿的小伙伴,四处逃窜的螃蟹,以及那“哎呦”一声的疼痛大叫,都让我们体会了捉螃蟹的乐趣,你们能通过朗读让人感觉到其中的乐趣吗?如果边读边想象捉螃蟹的画面,就会读得更好了
(指名读,评价.齐读)
(三)、捏大虾
1.读趣。
对比句子:
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
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
a.指名对比读.你喜欢哪句?为什么?
b.指名读“咦”的句子,读出了什么感受?---疑惑
“哦”的句子读出什么感受?---恍然大悟
2.分组,男女生对比读.
3.大虾是怎么逗我的?抓住“逗”字体验“趣”。
b.读这句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只怎样的大虾?---威风凛凛、神气、得意
从哪儿感受到它的威武了?----“摇摆”
c.随机指导读出相应的感受
d.伸出双手,当作长须,加上表情品读大虾的神气
e.难怪作者说它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呢!
(多媒体出示大虾和武将,谈相似之处,将-_____比作______感受比喻句的妙用。
f.这大虾的样子还真有点吓--人呢,小作者怕吗?从哪儿看出来?
g.知道朗读:重点抓住以下词语指导朗读,预设:
(1).“轻轻”
评价:你太用力了吧,会把大虾吓跑的.
你捏的可真小心啊.
(2).“只一捏”
评价:你捏的太辛苦了,不该是“只一捏”
你捏的真轻松
(3).“再也”
评价:都成俘虏了,你怎么还这么神气呢?
h.大虾成了你的俘虏,你能用上语气词对它说句话吗?
哈哈,看你还怎么神气.
嘿嘿,看你往哪里逃.
i.读到这里,很多同学手里和心里一定也已经痒痒的了,让我们伸出手来,一边读,一边捏一捏这只大虾。齐读捏大虾部分。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读读、想想、演演、再读读的方式去再现课文的趣味。通过各种语言评价方式,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形式的表演引导,鼓励学生各自独特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总结趣事,延伸海“趣”
过渡:1.(联系板书)刚才我们同小作者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虾,沙滩上其他人在干什么呢?
2.出示句子: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很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
a.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什么?(人多,热闹)
b.从哪儿感受到的?”有的…有的…有的…”
c.揭示排比句: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排列的句子
3.指导区分读出节奏快慢,声音高低,感受人多,热闹
4.其实还有很多趣事藏在省略号里呢,我们大家一起来边看图边想象。
5.填上合适的动词,出示:
_拾_海螺_捞_海蛎子__捉_海参__捞_海带各种海鱼和生物都可能被海水带上来
追浪花
总捞海鱼捡贝壳拾海螺捞海带
趣?(……)抓海星
分捉螃蟹
捏大虾
教学反思: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每次指导学生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力争做到在读中理解、感悟课文。实际教学中,虽然将三件趣事的顺序打乱了,但课堂反而更轻松,灵动了,拥有了主动权的学生兴趣也空前高涨,思维相当活跃,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一、以趣激趣,趣在文字
全文共写了六件事,却只详细描写了后两件事。“抓螃蟹”通过对螃蟹心理的猜度“不甘”引出它的动作“东逃西窜”,活脱脱的展现了螃蟹的狼狈,“捏大虾”则通过大虾被捉前后的对比:由主动的挑逗、不可一世到后来的被捉,泄气,一切只缘于我的“只一捏”,抓住这些细节,学生想不感兴趣都难。
二、以读展趣,趣在再现
课文语言活泼,用词准确、传神,尤其是第三段中的四个语气词,更是将作者当时的惊喜、好奇、疑问、恍然大悟等内在心理展示的淋漓尽致,因此,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趣,入情入境,还原课本情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了最好的朗诵者。
三、以写说趣,趣在表达
本文既值得我们深入浅出的推敲、学习,同时也是一篇好的范文,对于指导学生的习作大有好处。其次,文章的六件事中只是详写了两三件,而略写的部分就为我们的实践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因此,我邀请学生学会用上一些语气词,恰当的动词和总分,详略的手法写一写挖海螺的趣事,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能促进习作水平的提高。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课堂上应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愉悦,融洽的学习语文的氛围,把学生看成自己的朋友,去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看,听,说,读,演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阅读实践;在兴致盎然的阅读实践中,感受成功带来的阅读乐趣;在具体形象的阅读实践中,初步了解和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卢梭说的“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吧。
《赶海》教学反思9
下面是我在《赶海》二上时课堂引入部分的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先让我们来欣赏一段音乐。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在音乐结束时告诉我:听了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播放《大海啊,故乡》,学生闭目欣赏)。(音乐止)
师:听了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生作举手状)
生:我想到了美丽的大海。
生:我想到了海边有海鸥在飞翔。
生:我想到了我们去北海游泳的情形。
生:我想到了海边沙滩上有小孩在捡贝壳。
……
师:同学们,有一个朋友名叫杨谦。他每当听到这首歌时,就会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他写的《赶海》,跟他一起去感受赶海的乐趣。
(师板课题:赶海)
(播放画面)
师: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海边,此时正好是退潮的时候。你现在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哗哗”的海水声。
生:我看到了大海潮水正往下退,还发出“哗哗”的声音。
生:我看到了浪花一下退下去,一下又涌上来,好像不舍得离开。
师:是啊,退潮时的浪潮可有意思了。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的。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并用笔画下描写浪潮的句子。
……
自评: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根据文本的内容,以欣赏音乐《大海啊,故乡》来引入课堂,意在创造一种轻松、柔美的意境。
同时,我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张开想象的翅膀,既是想激发学习学习的兴趣,又是想过渡到作者听此歌想到童年赶海的趣事,从而把学生从课本外走进课本内。这样的课堂引入带有相当明确的目的,尤其是所提的问题“听了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它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所以我认为,这样的课堂引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走进文本,应该算是一种有吸引力、有生命力的引入吧。
《赶海》教学反思10
《赶海》这篇课文我是上周五开始准备的,时间也不算很长,但我还是时刻地在思考着怎样上好这节课,也是因为前两次听了马老师和戴老师的课,感触很大,觉得她们的课上的真的很好,自己也收获了不少,当然也希望自己能上好这节课了。
在教学中,我始终紧紧抓住文中的“趣”,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会,再深入地感悟。赶海,对于生活在海边的孩子来说是很熟悉的,但班上的学生没有一位见过海,更别说赶海了,但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体会到赶海的乐趣,我抓住一些主要的动作词和语气词去引导学生,如:“摸呀摸呀”、“嘿、咦、哦”等,从动作上感悟用词的准确性,从语气词中理解意思,体会“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虾”的乐趣。为了增加趣味性,我在指导过程中试着让学生边通过动作演示边朗读体会,其中我还让学生表演了“捉螃蟹”这件趣事,当然我所指名表演的是班上最有表演天分的一个学生,他的一声“哎哟”以及不停地甩手,为课堂增添了好的气氛,在“捏大虾”我让他们伸手头顶扮大虾,并说说大虾的想法,好多学生畅所欲言,精彩的语句给课堂带来了欢乐的气氛。
反思这节课,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在“闹”字的理解上,虽然我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去体会,但指导不到位,没有引导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反而是后来的环节中提到了;还有在“追浪花”这一趣事上,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想象浪花不时回头,小作者追浪花会和浪花相碰的情景,这才是追浪花的乐趣呢,我竟然没有让学生去想象,这都说明我在备课时的不足,没有关注到各个环节尤其是一些细节方面。不过这节课还是有所收获,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不也是进步吗?
《赶海》教学反思11
3月28日上午第二节课,我上了《赶海》的第二课时,上完后,展清老师给了我很高的评价,几个听课的老师也一致叫好!我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真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1、 本节课最明显的优点是课堂气氛和谐,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学生敢说、敢评、敢演、敢问,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 教师努力将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获得比教材本身更丰富的知识。比如我在教学“闹着”这个词语时,让学生先联系平时自己会怎样闹着要爸爸妈妈去某个地方或买某个东西,再想想当时“我”会怎样闹呢?学生由于有生活经验的链接,把当时“我”怎么闹着去赶海的情景表演地栩栩如生。
3、无论课堂内外,如果我们的教学仅着眼于非日常生活世界,将知识与生活剥离,断了与生活联系的筋脉,那知识将显得多么枯燥乏味,学习也不再是一种自然生发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经验的积累。学生的地位由“学习者”降格为“受教育者”其单向被动承受之意便凸现出来。
4、语文课堂应该回归生活,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生活中主体内化、主体自悟,真正实现对学生生命的唤醒,点拔与鼓舞,并促进学生主体的终身发展。
《赶海》教学反思12
《赶海》这篇课文对于我们南方的孩子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不要说赶海,就是真正的海,亲眼看过的同学非常少。
教学伊始,我就故意对孩子们说:“同学们,这篇课文对于你们来说,一定是具有相当吸引力的。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吗?”“因为这篇课文是写小孩子的。”“因为这篇课文的内容是小孩子感兴趣的。”“因为我们向往大海。”……接着和孩子们一起谈“赶海”到底是什么意思。(“赶海”的含义大部分同学都还不太明白)
初读课文之后,我问:“读了课文后,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你读后的感受?”这个问题刚一提出来,我就发现难度可能大了点。许多同学都面露难色,我刚想换个说法,降低问题的难度,又惊喜地看见了有几双小手高高举起。“乐。”“趣。”“为了表现赶海的趣,作者抓住了哪几件事来写的?”学生很迅速找出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龙虾”。“这几件事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件?为什么?比较详细的是哪一件?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通过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从不同的角度去感悟赶海的快乐。有趣的几个情境,还让小组的同学进行表演,使学生入境悟情,加深情感体验。
《赶海》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我自己认为能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符合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整节课我反复让学生进行聆听,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力求真正做到理解歌曲的境界和内涵。教学过程清晰,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也体现了教学的梯度。从学生准确的音准和节奏以及学生欢快的歌唱中我感受到了赶海小姑娘的欢快心情和纯真的童心。
班上的学生很多没有见过海,更别说赶海了,但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体会到赶海的乐趣,在上课前我通过多媒体营造了大海的意境,并播放歌曲《赶海的小姑娘》为背景,通过简单的律动来划分歌曲的乐句,同时让学生们更加的熟悉旋律。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欲望。
唱歌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歌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律美、音质美、歌词美、意境美,的确美文离不开美读,生动有趣的赶海生活,只有通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形式多样,充满感情地品读感悟,才有可能最大限度的让学生体验到赶海之趣,体验到作者的内心的情感。所以在朗读歌词这一环节我加强对学生们的引导,使孩子们都能发自内心的有感情朗读。
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设计课和授课方法的某些地方还有些不适合,但当我看着他们那天真可爱与求实好学的脸时,使我给了自己力量,又一次的以自己的想法创造研究了本课。通过自己研究教学尝试,使我感受到了改变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得到良好效果的快乐,也看到了学生的那种渴望创新、探索、渴求表现的要求,也使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巨大的潜能,更大的发展性、可塑性,使我在今后教学中奠定了基础。
还有对学生的小组合作没要进行有效指导。在“赶海”这个环节,虽然是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赶海,但有部分学生是小组合作完成的,这当中教师如果能对小组的表演进行适当、有效的指导,那么学生展示环节的效果会更理想。
《赶海》教学反思14
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采用网络教学,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感情,使他们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抓住本课趣味浓,学生乐于读的特点,我先让学生观看影片,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围绕“趣”字展开,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教学时学生根据站相关资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并大胆交流。
《赶海》教学反思15
《赶海》“海”一直都是我的梦中情结,我身处内地,长江之畔,能长年看到海的机会等于零,只能在假期中如滔滔江水般“东去到海不想回”。
《赶海》一文那天真烂漫的童年趣事深深吸引这我,我没有过任何赶海的机会,我所教的孩子们也是这样,如何使文中的“海趣”找到共鸣呢?
我的做法如下:
由学生学过的《美丽的南沙群岛》引入,引发对大海美的印象。
教师导语:
大海不仅美丽,而且他有着博大的胸怀,每天都准备了丰富的馈赠给那些赶海的人们。
生:什么是赶海?
师: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还有你问题的答案。 生初读课文,教师提醒,注意书上插图。教师检查自读情况。1、开火车读词 2、“拔萝卜”读课文。说说你们知道了什么是赶海了吗?倘若是你到了海边,你会去赶海吗?
文中的“我”也去赶海了,但是是现在发生的事吗?你从哪里看出的?(每当??便想起??)你生活中有这样难忘的是吗,能用“每当??便想起??”这种句式说说吗?
师:呀!你们脑子中记忆深刻的事还真不少呢,赶海的趣呀,也在“我”
的脑海中真是深深的扎下了根呀,为什么会这样呢?你们再默读课文,找找原因吧,并用笔划出来,做上眉批。
在朗读中学生交流着“我”的赶海之趣。
在评价中帮助学生体会“我”的 赶海之趣, 捉虾之趣, 观景之趣??
在句式比较中体会“嘿,我抓住了一只海星!”等语气组词开头句中
第四篇:赶海教学反思
赶海教学反思(15篇)
赶海教学反思1
《赶海》叙述“我”童年时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充满了生活情趣。短短五个自然段,把赶海的整个过程介绍给了读者,尤其第三自然段,写的很具体,很好玩。但,因为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去过大海,没有看过大海,所以理解赶海,只能借助这些文字,只能是一种表面的获取。
怎样使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呢?我除了让学生找找文章中你认为最有趣的'句子描写,还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捉虾、螃蟹等)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读好句子,读出感情。最后,我问“如果你也去赶海,你会做些什么呢?”顿时,激起千层浪。“我要去捉螃蟹、捉虾”,“我要去捡海滩上五颜六色、各种各样的贝壳”, “我要在海滩上用沙子建造城堡”,“我要躺在沙滩上洗阳光浴”……
正因为虚构式得享受了一次赶海的美,引领他们走入了这个情境中。让学生建立起一个海的概念,建立起赶海的向往。 让学生感受到赶海中最值得记忆,最值得写的过程。从而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童年记忆中的趣事。
赶海教学反思2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状态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让课堂与儿童生活紧密相连,让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生活中的的一部分。
《赶海》这篇课文记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全文的内容也紧紧围绕“趣”字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浪花”、“捉大虾”、“抓螃蟹”、“抓海星”等场景来展开的。因此,在教学中,就要紧紧抓住这个“趣”字,让学生感受到赶海的“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当然,在教学时,最好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更容易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趣”。
在教学时,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赶海,对于生活在海边的孩子来说是很熟悉的,但是课前的调查发现班中大部分同学没去过海边,更别说赶海了。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体会到赶海的乐趣,在课前,我便播放《大海啊,故乡》这首歌。借助优美的歌声创设情境,唤起孩子们对大海的向往和回忆,把他们的情绪带入到文本中去。孩子们的情绪一经调动,把学生引入文本就水到渠成了。
(二)感受趣事,体悟趣味
我在教学重点段时,紧紧抓住“趣”,放手让学生围绕“趣”字自读课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追浪花、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虾的趣,组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回忆赶海的经验,抓重点词句体会有趣情景。
《赶海》一课在运用词语方面非常准确、传神,值得细细体会。教学时,我结合图象、声音等,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精妙,如学习“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象戏台上的一员武将”这一句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对大虾的描述,然后让学生初步体会一下大虾的形象。接着,出示图象,让学生将戏台上的武将的形象与大虾作比较,从而让学生体悟到大虾与武将的相似之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领悟到课写出了大虾耀武扬威、威风凛凛的样子,而如此威风的大虾竟一会儿成为“我”的俘虏,是多么有趣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但体会了词语,训练了语言,更觉趣在学习中。
赶海教学反思3
《赶海》是一篇婉转动人、带有浓浓童趣、童真的课文。全文的内容也紧紧围绕“趣”字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等场景来展开的。语句读来妙趣横生,情景交融,留有回味的地方很多。
二、做得比较好的方面:
1、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一直立足于本课的“趣”,设计了多个环节引导学生们去读趣、找趣、品趣、说趣、演趣。因此,本节课的优点是课堂气氛和谐,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学生敢说、敢读、敢演,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把学生带入情境。一开始上课,我首先播放了《赶海的小姑娘》这首歌曲,欢快的`旋律萦绕在课堂里,立即让学生们的思绪插上了翅膀,她们想到了美丽的大海,想到了在海边捉贝壳的情形,于是也“闹”着赶快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3、抓住赶海“趣”字,再现赶海的快乐。文中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事,我便采用让学生读读、想想、演演、再读读的方式去再现课文的情境。如有个孩子在做完“摸”的动作后,读“摸海星”这段时,读得特别慢,我笑着问他:为什么这样读?并通过对比读,更能体会那一声摸到海星后“嘿”的惊喜了!在理解“抓螃蟹”、“捉大虾”重点部分时,除了读之外,还加上了生动的表演,其实孩子们在表演中已理解了文本,通过不同的表演让孩子们体会文中“威风的大虾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的句子,学生们在兴致勃勃中对动词“捏”的准确使用更心领神会了。
三、做得不足的方面:
1、教学时重视了各种形式的读,但品词品句部分做得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教会学生“品词品句”的方法。使学生学以致用。
2、引导学生说趣做得不够。课文后面有一题是“说说在你童年的记忆里,发生过哪些趣事?”本来打算在课中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 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口头练说,课外与课内有机结合——说说自己童年的趣事?然后再把它放在课后进行小练笔,这样效果就会更好些。但因为前面花的时间较多,后面时间较紧,因此,我最后就把这个环节省略了。
3、课文中有许多动词用得非常好,例如:“抓”“摸”“捏”等,应该引导学生品味,然后结合写作,让学生懂得以后在写作中可以通过使用动词这种形式把文章写得更具体、更生动有趣。
4、我的教学语言虽然生动有趣,但是有时口语太多,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
不过这节课还是有许多收获,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不也是进步吗?
赶海教学反思4
杨谦先生的这篇《赶海》,这次已经是我第二遍教了,我感到这次最成功。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领会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感。
一、激情入境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去。 本课一开始,我首先播放《大海啊,故乡》这首旋律优美,意境深长的歌曲,动人的旋律回荡在教室,接着就出示了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生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这样做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以读感知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
在读书前,学生已经针对课题进行了质疑,所以他们迫切地想通过学习来寻求解答。一开始,我让学生自
己来提出学习要求,在第一次读书中解决了生字新词和读通课文。第二次读书时,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清了课文脉络。第三次,我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感情,配上音乐来读书,学生进一步感悟了课文。
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理解,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
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表达出来。
三、重视字词教学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识字、写字还十分重要。这堂课,我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丰富识字教学,并留有时间让学生充分的识记,交给他们识记得方法。读的不正确的.及时纠正,并指导难写易错的字。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生字。
整堂课我就是从以上几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做学习的主人。
四、需要改进的方面:
1、语文课上要有琅琅读书声。这里说的“充分地读”,并非是无目的、无要求的泛读,我们提倡的朗读是一个要求逐渐提高,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是指有理解、有体验、有感受、能传情达意,包含着读者以良好的基本功,对文本的思索与体验的朗读。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大胆朗读。
2.我再一次体会到了教学机智,感受到了教师备课、精心设计各种有新意的教学思路的重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学生的“学”“悟”服务,让学生更有兴趣、更轻松地学习,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读写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赶海教学反思5
一、教材分析:
《赶海》是一篇婉转动人、带有浓浓童趣、童真的课文。在文中,一直萦绕在耳边的就是那首动人的歌曲“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对呀,小作者对大海的这一份依恋、这一份浓情、这一份长大后仍挥之不去的大海情结,就构成了这饱含深情的赶海??课文将赶海的经历描写得生动而具体,富有童趣。全文的内容也紧紧围绕“趣”字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赶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满载而归”等场景来展开的。语句读来妙趣横生,情景交融,留有回味的地方很多。
二、做得比较好的方面:
1、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一直立足于本课的“趣”,设计了多个环节引导学生们去读趣、找趣、说趣、演趣。还把体会作者的心情这条线索穿插其中,处处以学生的感知、感悟为主题。因此,本节课的优点是课堂气氛和谐,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学生敢说、敢评、敢演、敢问,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把学生带入情境。课前,我首先播放了《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优美的旋律萦绕在课堂里,立即让学生们的思绪插上了翅膀,她们脑海中想到了美丽的大海,看到赶海的图片,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于是一起赶快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抓住赶海“趣”字,再现赶海的快乐。文中描写了追赶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事,我便采用让学生读读、想想、演演、再读读的方式去再现课文的情境。如有个孩子在做完“摸”的动作后,读“摸海星”这段时,读得特别慢,我笑着问他:为什么这样读?并通过对比读,更能体会那一声摸到海星后“嘿”的惊喜了!在理解“抓螃蟹”、“捉大虾”重点部分时,除了读之外,还加上了生动的表演,其实孩子们在表演中已理解了文本,通过不同的表演让孩子们体会文
中“威风的大虾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的句子,学生们在兴致勃勃中对动词“捏”的准确使用更心领神会了。当然我所指名表演的是班上比较有表演天分的学生,他的一声“哎哟”以及不停地甩手等,为课堂增添了好的气氛,在“捏大虾”我让他伸手头顶扮大虾,并说说大虾的想法,好多学生畅所欲言,精彩的语句给课堂带来了欢乐的气氛。
4、以读感知。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理解,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三年级的语文学习,其实读还是最重要的,没有反复的阅读,没有进入情景的朗读,文章不能走进学生内心,学生就很难理解课文。因此,我利用多种形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在美美地读中品味《赶海》的情趣。
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有利于以后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做得不足的方面:
1、教学时重视了各种形式的读,但品词品句部分做得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教会学生“品词品句”的方法。使学生学以致用。
2、引导学生说趣做得不够。课文后面有一题是“说说在你童年的记忆里,发生过哪些趣事?”本来打算在课中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 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口头练说,课外与课内有机结合——说说自己童年的趣事?然后再把它放在课后进行小练笔,这样效果就会更好些。但因为前面花的时间较多,后面时间较紧,因此,我最后就把这个环节省略了。
3、课文中有许多动词用得非常好,例如:“抓”“摸”“捏”等,
应该引导学生品味,然后结合写作,让学生懂得以后在写作中可以通过使用动词这种形式把文章写得更具体、更生动有趣。
我觉得自己的教学设计还不够完美,教学语言虽然生动有趣,但是有时口语太多,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希望各位领导能提出宝贵的意见。
赶海教学反思6
《赶海》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以倒叙的写作方式为我们回忆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 “趣”事。文章处处趣味四溢,洋溢着浓浓的真挚情怀。
这节课我的设计主要是抓住这篇课文当中赶海的几件趣事展开的'!借助课件,通过让学生观察、品读来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堂中学生很活跃,但也体现出了一些不足。
首先,在展开几件有趣的事时,让学生进行了表演,这样课堂有些乱,所以,课前应预设好安排学生有序的体验,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让对某件事表演的好的学生上台给大家展示。
其次,在最后的练笔环节,如果能让学生当堂练习的话效果会更好,课下再让学生练习,操作起来就很困难了!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也给我以后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会继续努力,争取每次课都提前预设好,努力做到最好!
赶海教学反思7
《赶海》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片文章,这篇文章是我去年面试时的文章,对这篇课文似乎有特殊的感情,《赶海》教学反思。《赶海》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文章,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限乐趣,表露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
对于大海,学生并不陌生,有的自己亲眼目睹过大海的雄姿,有的在电视或书上见到过,但大海给他们的印象只是表面的,如“一望无边的大海”、“辽阔的大海”、“波涛汹涌的大海”等等,那赶海是怎么回事呢?不少学生都很难理解,那怎样让学生理解赶海并体会到赶海的乐趣呢?我想应该抓住文本语言,借助多媒体、朗读等多种形式,启发学生想象,从而感悟赶海的乐趣。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文字优美,富有情趣。教学第一自然段时,通过播放学生熟悉并喜爱的歌曲《大海,我的故乡》,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回忆,抓住“每当……便……”的句式,体会赶海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第二自然段一个“闹”字特别有趣,童年时代都喜欢玩、闹,带有一种兴奋的心情。学生对“闹”的表演,使感受到赶海的快乐和有趣。
第三自然段是全文重点,围绕“趣”字,让学生找找文中“为了表现赶海的趣,作者抓住了哪几件事来写的?”学生很迅速找出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龙虾”。“这几件事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件?为什么?比较详细的是哪一件?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通过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从不同的角度去感悟赶海的快乐。有趣的几个情境,还让小组的同学进行表演,使学生入境悟情,加深情感体验中讲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尤其是抓住几个语气词的朗读,从而既体会到乐趣,又理清了课文的条理,并教会学生在平时开展过活动进行习作时也要象课文一样有条理的写清每一件事。
第四自然段略写,写的是赶海之后海边的“平静”,习作写活动时很多学生结尾都是“今天真开心呀”,教会学生写活动之后平静下来做什么了,能给文章一个很自然的`结尾。
第五自然段又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到赶海的乐与美,首尾呼应。
学习课文,既要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乐趣,同时又要教会学生写作表达能力,这才是语文课应该教给学生的。
做得还比较好的方面
1、在教这篇课文时,我首先立足于本课的“趣”,开动脑筋,设计多个环节,千方百计引导学生们读趣、找趣、说趣、品趣、因此,本节课课堂听讲、课堂讨论的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整节课充满活力,令讲者和听着有回味之感。
2、先把学生导入意境。开始上课,首先播放《大海啊,故乡》这首旋律优美,意境深长的歌曲,动人的旋律回荡在教室,接着我用优美的语言对大海的美景进行描述,唤起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和无限向往。在课文结束时,《大海啊,故乡》的旋律又一次响起,让学生随着美妙音乐进入意境,再次回味赶海的乐趣。
3、创设阅读场境,体味赶海快乐。文中描写了追赶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趣事,我采用“有扶有放”的教学方法,巧妙设计教学情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开动脑筋,让身心沉浸在作者文字所呈现的意境之中。
4、读写结合,培育写作能力。让学生模仿作者的描写手法写写自己童年时有趣的事,这样自己的体会更深刻。
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语文课上要有琅琅读书声,但我在这节课里读的要求太宽泛了,目的性不强,指导也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大胆朗读。
2、学困生发言的机会还是少了,我应该给他们创造适当的机会展现自己。
赶海教学反思8
一、教材简析:
1.整体课文分析
《赶海》是苏教版三年级的一篇课文,文章以倒叙的方式为我们回忆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趣”事。
2.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具体语言,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及难点:借助具体的语句体会赶海的乐趣,积累运用语气词,动词。
二、设计思路及理念:
《赶海》一文虽然文字轻松、语言活泼,但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融入到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去,就成了我们最值得研讨的地方。因此,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紧扣“趣”字,设计问题:这么多有趣的事,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另外,通过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图片展示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海星、海螺,拉近学生与大海的距离,让学生很快的融入到课文中。整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们去读趣、找趣、品趣、说趣、演趣、写趣,使课堂气氛和谐,充满了生命活力,教师鼓励下的学生敢说、敢评、敢演、敢问,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课堂灵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板书:追浪花)
1.课前播放<大海啊,故乡>.闭眼边欣赏边想象画面.
2.你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发挥想象)
3.美妙的歌声仿佛又把我们带到蔚蓝的海边.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跟着小作者一起去赶海.(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理念]情境导入。鼓励孩子插上了翅膀在优美的旋律中想象大海的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向往,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思维,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找“趣”
过渡:潮退了,告别了可爱的浪花,小作者又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
1.打开课文,快速地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总结,相机板书: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虾)
2.默读你最感兴趣的事情,画出让你觉得有趣的字词,句子甚至是标点符号!然后再大声地读一读最喜欢的片段。
三、品读课文,体验“趣”
(一)、抓海星
1.引导学生读好“摸呀摸呀”。
以读代讲:你为什么把“摸呀摸呀”读那么慢啊?
这样摸会把小海星吓跑的.
2.想看看可爱的小海星吗?(出示图片)
3.指导感情读出喜爱之情。
鼓励性的评价:你笑着读这个”嘿”这句话,读得真棒
4.让我们学学他,边笑着读边加上你的动作,一起来感受下摸海星的乐趣!齐读
小结:这短短的一句话,我们从一个动作”摸呀摸呀”、一个语气词“嘿”、甚至一个不起眼的小感叹号都感受到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我们文中像这么有趣的画面还有很多呢,你还觉得哪件事特别有趣呢?
(二)、捉螃蟹
1.指名读觉得有趣的句子.
质疑:那个低着头的小伙伴在寻找什么?---捉螃蟹
2.同学们,螃蟹好捉吗?
从文中哪儿看出来这家伙一点儿都不好对付?---东逃西窜
3.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表演东逃西窜.
4.为什么要东逃西窜呢?----不愿意乖乖地被人捉住。
顺势理解“不甘束手就擒”的意思
5.想象此时螃蟹的心理---慌张惶恐恐慌紧张
引导读出螃蟹的内心.
(想象画面边读边加上动作.)
6.演趣。同桌两人合作,多读读尝试表演。(教师指导)
7.指名表演。老师也想凑凑热闹读旁白.
师生对话:
a.他为什么只努努嘴儿,不作声?-----怕螃蟹跑了
b.问表演的学生:捉到了吗?
c.被螃蟹夹疼吗?那以后还敢不敢捉了?
小结:同学们,努着嘴儿的小伙伴,四处逃窜的螃蟹,以及那“哎呦”一声的疼痛大叫,都让我们体会了捉螃蟹的乐趣,你们能通过朗读让人感觉到其中的乐趣吗?如果边读边想象捉螃蟹的画面,就会读得更好了
(指名读,评价.齐读)
(三)、捏大虾
1.读趣。
对比句子:
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
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
a.指名对比读.你喜欢哪句?为什么?
b.指名读“咦”的句子,读出了什么感受?---疑惑
“哦”的句子读出什么感受?---恍然大悟
2.分组,男女生对比读.
3.大虾是怎么逗我的?抓住“逗”字体验“趣”。
b.读这句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只怎样的大虾?---威风凛凛、神气、得意
从哪儿感受到它的威武了?----“摇摆”
c.随机指导读出相应的感受
d.伸出双手,当作长须,加上表情品读大虾的神气
e.难怪作者说它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呢!
(多媒体出示大虾和武将,谈相似之处,将-_____比作______感受比喻句的妙用。
f.这大虾的样子还真有点吓--人呢,小作者怕吗?从哪儿看出来?
g.知道朗读:重点抓住以下词语指导朗读,预设:
(1).“轻轻”
评价:你太用力了吧,会把大虾吓跑的.
你捏的可真小心啊.
(2).“只一捏”
评价:你捏的太辛苦了,不该是“只一捏”
你捏的真轻松
(3).“再也”
评价:都成俘虏了,你怎么还这么神气呢?
h.大虾成了你的俘虏,你能用上语气词对它说句话吗?
哈哈,看你还怎么神气.
嘿嘿,看你往哪里逃.
i.读到这里,很多同学手里和心里一定也已经痒痒的了,让我们伸出手来,一边读,一边捏一捏这只大虾。齐读捏大虾部分。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读读、想想、演演、再读读的方式去再现课文的趣味。通过各种语言评价方式,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形式的表演引导,鼓励学生各自独特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总结趣事,延伸海“趣”
过渡:1.(联系板书)刚才我们同小作者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虾,沙滩上其他人在干什么呢?
2.出示句子: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很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
a.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什么?(人多,热闹)
b.从哪儿感受到的?”有的…有的…有的…”
c.揭示排比句: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排列的句子
3.指导区分读出节奏快慢,声音高低,感受人多,热闹
4.其实还有很多趣事藏在省略号里呢,我们大家一起来边看图边想象。
5.填上合适的动词,出示:
_拾_海螺_捞_海蛎子__捉_海参__捞_海带各种海鱼和生物都可能被海水带上来
追浪花
总捞海鱼捡贝壳拾海螺捞海带
趣?(……)抓海星
分捉螃蟹
捏大虾
教学反思: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每次指导学生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力争做到在读中理解、感悟课文。实际教学中,虽然将三件趣事的顺序打乱了,但课堂反而更轻松,灵动了,拥有了主动权的学生兴趣也空前高涨,思维相当活跃,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一、以趣激趣,趣在文字
全文共写了六件事,却只详细描写了后两件事。“抓螃蟹”通过对螃蟹心理的猜度“不甘”引出它的动作“东逃西窜”,活脱脱的展现了螃蟹的狼狈,“捏大虾”则通过大虾被捉前后的对比:由主动的挑逗、不可一世到后来的被捉,泄气,一切只缘于我的“只一捏”,抓住这些细节,学生想不感兴趣都难。
二、以读展趣,趣在再现
课文语言活泼,用词准确、传神,尤其是第三段中的四个语气词,更是将作者当时的惊喜、好奇、疑问、恍然大悟等内在心理展示的淋漓尽致,因此,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趣,入情入境,还原课本情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了最好的朗诵者。
三、以写说趣,趣在表达
本文既值得我们深入浅出的推敲、学习,同时也是一篇好的范文,对于指导学生的习作大有好处。其次,文章的六件事中只是详写了两三件,而略写的部分就为我们的实践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因此,我邀请学生学会用上一些语气词,恰当的动词和总分,详略的手法写一写挖海螺的趣事,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能促进习作水平的提高。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课堂上应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愉悦,融洽的学习语文的氛围,把学生看成自己的朋友,去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看,听,说,读,演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阅读实践;在兴致盎然的阅读实践中,感受成功带来的阅读乐趣;在具体形象的阅读实践中,初步了解和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卢梭说的“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吧。
赶海教学反思9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时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领会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感。
上了这篇课文,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我反思如下:
一、激情入境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播放flash动画《赶海的小姑娘》)
2.知道什么是赶海吗?(师介绍: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海边捡贝壳、捞海带、玩耍等,我们把这些活动称为赶海。)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一课《赶海》。(师板书课题)
“赶海”这种事情,对这些生长在江南的孩子来说,是很希奇的一件事情,我自己也曾经利用假期去过一次青岛,才对海有了一些印象,但也没有充分感受到“赶海”的乐趣。所以在教学的时候,为了给学生增强一些海的感觉,我就特意在课的一开始,就播放flash动画《赶海的小姑娘》呈现出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同时伴有海浪海风的声音,和优美的歌声。学生觉得很新奇,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
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说说对“赶海”的理解。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以读感知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力求真正做到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
过渡:“我”童年赶海时,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在赶海的过程中,“我”的心情怎样呢?我们来细细地阅读课文。
1、讲读第2自然段时引导学生了解这一自然段讲了哪几个意思?
①舅舅带我去赶海。抓住关键词“闹”:我为什么“闹”?会怎样“闹”?
(“闹”,既说明是再三的要求,又体现儿童的特点。)
②到了海边,“我”看到海水“哗哗”往下退,浪花不时回过头来。
你想亲眼看一看这样的情景吗?(出示浪花画面)
看到这样的情景,耳听着浪涛拍岸的声音,你想说些什么?
作者看到这样的大海,他又是怎么写的?指名读。
③我兴奋极了,追赶浪花。指导朗读,读出“兴奋极了”。
小结:这一自然段讲舅舅带“我”去赶海。一到海边,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很动人的情景,“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浪花。板书:追赶浪花。
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表达出来,这种兴奋,立刻成了孩子们自己的快乐了。
2、讲读第3自然段。
过渡:“我”和舅舅一起来到海边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生读),有的——(生读),有的——(生读)……我也立刻加入了他们的队伍。我做了些什么?
(1)自由读,思考以上问题。
(2)结合交流,指导朗读。
①“我”摸海星。(板书:摸海星)
指导朗读。海星容易被摸到吗?你怎么知道不容易被摸到?你读读看?(生读)老师听出来了,你把“摸呀摸呀”读得很慢,很小心。摸到小海星真是一件开心事,老师教你一个好办法,笑着读这个“嘿”字,会读得很好。你试试?
②“我”捉大虾。(板书:捉大虾)
“我”又是怎么捉大虾的?读一读,用小括号括出有关句子。
指名读。指导读:你读得真好!尤其是1、2两句。(出示文字:“咦……逗我呢!”)继续引导学生认识大虾的样子并指导读好“咦”和“哦”这些句子,体会其中的乐趣。
③小伙伴捉螃蟹。
过渡:“我”摸到了海星,捉住了大虾,心里美滋滋的。小伙伴们在干什么呢?他们也像“我”一样觉得有趣吗?
结合回答,出示伙伴抓螃蟹的句子:“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
指导朗读。看看这只大螃蟹,它可不好惹,正想着办法四处逃窜呢!谁来读?(指名读)所以,小伙伴只努努嘴儿,可不能惊动了它。
(3)小结。
同学们,“赶海”是多么有趣呀!(板书:趣)“我”摸到了小海星;还亲手俘虏了一只大虾,小伙伴虽染被螃蟹夹住了手,但还是很开心!
这里我重点抓住了“趣”这个词,让学生在课文中读读,感受哪些地方你觉得很有趣。这样学生边读课文边学习课文,边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感受“赶海”的乐趣,我在学生的脸上感受到了他们的兴趣,和他们对大海的向往。
3、讲读第4、5自然段。
(1)细读第4自然段,展开想象,重点理解“三三两两”。
过渡: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太阳偏西了,我们不得不回家了。瞧,每个人的背篓里都沉甸甸的,有些人已经唱着歌走上了回家的路,可有些人还舍不得离开呢,走走停停,还有的人还在继续捡东西呢。书上用了哪个词来形容这幅画面的?“三三两两”。(板书:三三两两)你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呢?(流连忘返,说明赶海的确有趣)
(2)细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想一想作者是怎么表达感情的。
走在夕阳照耀下的软软的沙滩上,带着自己亲手抓来的海星,大虾,“我”的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迎着腥咸的海风,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最爱唱的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会唱的可以跟着一起唱。(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
三、讲读第1自然段
这首歌多美啊!现在,每当我听到这首歌,便会想起童年时赶海的那件往事。
四、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跟着童年时代的作者一起到海边赶了海,感受了浓浓的赶海乐趣。如今,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首歌,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赶海时“抓蟹”、“捉虾”的情景,真是趣味无穷。
学习完课文后,学生们都说自己真希望自己也生活在海边,我就和学生一起来学习唱《大海呀,故乡》,学生听得很认真,学得很认真,我很感动:教师精心准备后的课,学生自然会喜欢!
赶海教学反思10
《赶海》是一篇婉转动人、带有浓浓童趣、童真的课文。主要记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穷乐趣,表露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
在教这篇课文时,我一直立足于本课的“趣”,展开教学。
一、找趣
文中描写了追赶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事,我便让学生通过读读、圈圈画画的方式去文中寻找趣事,再进行板书,让几件趣事深入人心。再从字里行间感受“趣”,比如语气词“嘿”的惊喜、“咦”的疑惑、“哎”的.好奇、“哦”的欣喜等,再比如动词“东逃西窜”、“不敢束手就擒”等,让学生边找边看图边感受其中的有趣。
二、读趣
在找趣得过程中,读是不能少的。三没有反复的阅读,没有进入情景的朗读,文章不能走进学生内心,学生就很难理解课文。因此,我利用多种形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在美美地读中品味《赶海》的情趣。学生的表情告诉我,他们读懂了追赶浪花的兴奋,读懂了小伙伴抓螃蟹的激动,读懂了自己抓大虾的喜悦与骄傲。
三、演趣
在找趣、读趣的过程中,我又穿插了表演,让学生们一起跟着小作者追赶浪花、抓海星、捉螃蟹、抓大虾、唱歌谣等,体会文中“威风的大虾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体会小伙伴的一声“哎哟”以及不停地甩手……在动情的表演中,学生们更能体会到其中的“趣”。
四、说趣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以此激发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通过自己的快乐体会小作者的快乐。
赶海教学反思11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第11课,叙述了作者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些趣事,抒发了热爱大海,难忘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全文的内容紧紧围绕“趣”和“乐”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等有趣的场景。课文行文流畅,内涵浅显明朗,字里行间充满活泼和真挚,很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实际。分析通篇课文,寓意简明,可深挖的“点”不多,教学回旋余地相对较小,故采用抓朗读训练学生语感,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生动活泼的写作特点的教学方式。
二、做得还比较满意的方面
1、上课时,我首先立足于本课的“趣”,开动脑筋,设计多个环节,千方百计引导学生们读趣、找趣、说趣、品趣。
2、先把学生导入意境。开始上课,首先播放《大海啊,故乡》这首旋律优美,意境深长的歌曲,动人的旋律回荡在教室,接着我用优美的语言对大海的美景进行描述,唤起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和无限向往。在课文结束时,《大海啊,故乡》的旋律又一次响起,让学生随着美妙音乐进入意境,再次回味赶海的乐趣。
3、培养学生的语感。要培养语感,就要增强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真切感受,链接生活是一种好方法,因为链接生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验。有了体验,学生的情感就更投入,朗读的效果自然就会更好。我在教学学生朗读《赶海》中“那是暑假里的一天,我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舅舅答应了。”时,是这样进行的。
师:你们在家里要长辈答应做某件事,“闹”过吗?
生(齐):闹过!
师:现在我就考考你们。我现在就是文中的舅舅,你们就是文中的“我”。谁来和我“闹一闹”?
(老师选了一名学生,自己坐在桌子旁,手里捧着一本书看着。)
生(走到老师面前):舅舅你带我去赶海吧!
师:我今天没空,我正在看书呢,下次再去吧!
生(摇了摇在看书的老师):舅舅,舅舅,你就带我去嘛,你早就答应过我了。(说着从老师手中“抢”下书放到桌上。)
师:赶海有什么意思呀!你不是很爱看电视吗?今天,我就特许你看一个下午的电视。
生:我不,我不!我就要去赶海嘛!(说着就拖起老师来。同学们都笑起来。)
师:好吧,我就依你去赶海吧,你这个鬼丫头!(同学们鼓起掌来。)
师:谁来把这句话读一读,要读出“闹”的感觉。
我为了引导学生读出“闹”的语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师生合作将“闹”的过程充分地展示了出来。其实,师生合演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闹”丰富内含的过程。学生增强了“闹”的感受,读出语感就不难了。
4、创设阅读场境,体味赶海快乐。文中描写了追赶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趣事,我采用“有扶有放”的教学方法,巧妙设计教学情景,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摸海星”、“捏大虾”两个片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开动脑筋,让身心沉浸在作者文字所呈现的意境之中。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设计了两个情景,一是“摸海星”,为了让学生读出“摸呀摸呀”的动作感觉和过程感觉,特意设计这样的问题:“你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了摸海星的‘趣’?”,“你从‘摸呀摸呀’这个动词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在思考中找到了“动作感觉”和“过程感觉”,再读时效果就明显不一样。
三、需要改进的方面:
1、语文课上要有琅琅读书声。这里说的“充分地读”,并非是无目的、无要求的泛读,我们提倡的朗读是一个要求逐渐提高,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是指有理解、有体验、有感受、能传情达意,包含着读者以良好的'基本功,对文本的思索与体验的朗读。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大胆朗读。
2、我再一次体会到了教学机智,感受到了教师备课、精心设计各种有新意的教学思路的重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学生的“学”“悟”服务,让学生更有兴趣、更轻松地学习,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读写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3、这节课学习“追浪花”和“捉螃蟹”时,没有彻底放手让学生品读和感悟,多少有点牵着学生鼻子走过场的痕迹,令人遗憾。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深钻教材,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赶海教学反思12
《赶海》一课,初看题目就觉得非常有趣,以此为题,既突出了课文叙述的中心内容,又激发了读者兴趣,引人入胜。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课上完了,但心中有着对这堂课的一些感想。
对于课文导入前的一段声音、画面多媒体的结合——《大海啊,故乡》,一下子就吸引学生注意力,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仿佛自己就是来到了大海边,与小作者同赶海,以情感共鸣的开端就牢牢把握学生学课文的兴趣,随即学生边回忆边背出第一小节内容,我还发现个别学生的脸上起着微妙的变化,这是我感到最欣慰的。在接下来的讲读课文中我觉得自己在处理每段内容的'讲解方式上较以前进步多了,至少我脑中有思路,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多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实践,来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努力使自己做到讲课条理清楚,重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有时我通过这样的提问: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特别有趣?为什么?你能读得让别人也觉得十分有趣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引导他们从理解语言、感受形象入手,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自己真正朗读的本领,以便举一反三,学生就会学到知识,因而课堂上学生的朗读水平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培养学生运用恰当的朗读技巧,还应是我在教学中不断摸索的又一新问题。
当然,说了些自己对本堂课较满意之处,对于本堂课我也知道自己存在不足之处,课上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大部分学生动手画语句时,交流朗读时,倾听与说话之间的关系部分学生没有明确,少数同学在做各自的事情,我觉察到了,更使我想到的是自己要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吸引住学生,让他们在老师的带动下读好课文,理解课文,语文教师就应发挥自己的特长,以生动、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这样,学生注意力就会慢慢集中起来。虽然我是在讲课,但是我提出的问题都必须清楚,让学生知道老师问题的意思和接下来做什么,思维始终要跟着老师转,而在这堂课中,我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所提出的问题,采取的措施还未能让学生领悟,我本人是清楚的,但重要的是让学生听懂和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运用一种使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来领悟问题的内涵。这样,学生不但能集中注意力,课堂上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每上完一堂课,心中就有点滴的感想,既有改进之处,又有不足之处,关键是今后对于自己有薄弱的教学方面能认识到,还应多下功夫,无论是备课还是在课后都要稳稳当当做好每一步,争取在以后的课堂上有不错的表现。
赶海教学反思13
《赶海》是一篇婉转动人、带有浓浓童趣、童真的课文。在文中,一直萦绕在耳边的就是那首动人的歌曲“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对呀,小作者对大海的这一份依恋、这一份浓情、这一份长大后仍挥之不去的大海情结,就构成了这饱含深情的赶海课文将赶海的经历描写得生动而具体,富有童趣。全文的内容也紧紧围绕“趣”字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赶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满载而归”等场景来展开的。语句读来妙趣横生,情景交融,留有回味的地方很多。
1、把学生带入情境。课前,我首先播放了《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优美的旋律萦绕在课堂里,立即让学生们的思绪插上了翅膀,她们脑海中想到了美丽的大海,看到赶海的图片,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于是一起赶快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抓住赶海“趣”字,再现赶海的快乐。文中描写了追赶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事,我便采用让学生读读、想想、演演、再读读的方式去再现课文的情境。如有个孩子在做完“摸”的动作后,读“摸海星”这段时,读得特别慢,我笑着问他:为什么这样读?并通过对比读,更能体会那一声摸到海星后“嘿”的惊喜了!在理解“抓螃蟹”、“捉大虾”重点部分时,除了读之外,还加上了生动的表演,其实孩子们在表演中已理解了文本,通过不同的表演让孩子们体会文中“威风的大虾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的句子,学生们在兴致勃勃中对动词“捏”的准确使用更心领神会了。当然我所指名表演的是班上比较有表演天分的学生,他的一声“哎哟”以及不停地甩手等,为课堂增添了好的.气氛,在“捏大虾”我让他伸手头顶扮大虾,并说说大虾的想法,好多学生畅所欲言,精彩的语句给课堂带来了欢乐的气氛。
3、以读感知。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理解,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三年级的语文学习,其实读还是最重要的,没有反复的阅读,没有进入情景的朗读,文章不能走进学生内心,学生就很难理解课文。因此,我利用多种形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在美美地读中品味《赶海》的情趣。
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有利于以后写作水平的提高。
不足也有很多
1、教学时重视了各种形式的读,但品词品句部分做得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教会学生“品词品句”的方法。使学生学以致用。
2、引导学生说趣做得不够。课文后面有一题是“说说在你童年的记忆里,发生过哪些趣事?”本来打算在课中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口头练说,课外与课内有机结合——说说自己童年的趣事?然后再把它放在课后进行小练笔,这样效果就会更好些。但因为前面花的时间较多,后面时间较紧,因此,我最后就把这个环节省略了。
3、课文中有许多动词用得非常好,例如:“抓”“摸”“捏”等,应该引导学生品味,然后结合写作,让学生懂得以后在写作中可以通过使用动词这种形式把文章写得更具体、更生动有趣。
赶海教学反思14
3月28日上午第二节课,我上了《赶海》的第二课时,上完后,展清老师给了我很高的评价,几个听课的老师也一致叫好!我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真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1、本节课最明显的优点是课堂气氛和谐,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学生敢说、敢评、敢演、敢问,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教师努力将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获得比教材本身更丰富的'知识。比如我在教学“闹着”这个词语时,让学生先联系平时自己会怎样闹着要爸爸妈妈去某个地方或买某个东西,再想想当时“我”会怎样闹呢?学生由于有生活经验的链接,把当时“我”怎么闹着去赶海的情景表演地栩栩如生。
3、无论课堂内外,如果我们的教学仅着眼于非日常生活世界,将知识与生活剥离,断了与生活联系的筋脉,那知识将显得多么枯燥乏味,学习也不再是一种自然生发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经验的积累。学生的地位由“学习者”降格为“受教育者”其单向被动承受之意便凸现出来。
4、语文课堂应该回归生活,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生活中主体内化、主体自悟,真正实现对学生生命的唤醒,点拔与鼓舞,并促进学生主体的终身发展。
赶海教学反思15
我带着实实在在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想法完成了《赶海》的二上。
在这堂课上,我根据《赶海》课文特点,按照“追赶浪花——感受乐趣——欣赏美景”的思路开展教学。一堂课下来,我认为以下几点达到了我预期的设想。
1、教学的主线明朗。
2、有意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如教学第3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快速读第3自然段,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画下来。”
3、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带问读文,边读边画,联系生活体验,联系具体的句子学习词语。
4、如何让学生感悟到作者对大海和生活的无比热爱,这是一上中我们遇到的突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又突出我们这次研究的主题“课堂引入的有效性”,我采用了这样的新课引入: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张开想象的翅膀,思考:听了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我这样教学,意在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海边有海鸥的鸣叫声、哗哗的浪涛声,人们在海边的活动,从而激发他们对大海的向往,也为引出第2自然段作出铺垫。当然,在这堂课上,我也特别注意到别的环节的引入,自我感觉这些引入均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堂课下来,我感觉还有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准。前一天下午我用了一个班来试教,结果花了35分钟,于是我就想:这个班已上过花35分钟,那我们班没上过,花40分钟上同样的内容应该合适的。可是真正二上时,单教学第2自然段就花了5分钟,当时我就着急了,担心下面重点段第3段时间紧,于是我在第3段的教学中赶时间。这不赶还不要紧,一赶就省去了表演、个性化朗读,还省出过多的时间了!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学生个性化朗读未得以体现,赶海的趣“挖”得不到位的原因。
第五篇:《赶海》教学反思
《赶海》教学反思
《赶海》教学反思1
杨谦先生的这篇《赶海》,这次已经是我第二遍教了,我感到这次最成功。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领会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感。
一、激情入境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去。 本课一开始,我首先播放《大海啊,故乡》这首旋律优美,意境深长的歌曲,动人的旋律回荡在教室,接着就出示了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生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这样做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以读感知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
在读书前,学生已经针对课题进行了质疑,所以他们迫切地想通过学习来寻求解答。一开始,我让学生自
己来提出学习要求,在第一次读书中解决了生字新词和读通课文。第二次读书时,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清了课文脉络。第三次,我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感情,配上音乐来读书,学生进一步感悟了课文。
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理解,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
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表达出来。
三、重视字词教学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识字、写字还十分重要。这堂课,我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丰富识字教学,并留有时间让学生充分的识记,交给他们识记得方法。读的不正确的及时纠正,并指导难写易错的字。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生字。
整堂课我就是从以上几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做学习的主人。
四、需要改进的方面:
1、语文课上要有琅琅读书声。这里说的“充分地读”,并非是无目的、无要求的泛读,我们提倡的朗读是一个要求逐渐提高,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是指有理解、有体验、有感受、能传情达意,包含着读者以良好的基本功,对文本的思索与体验的朗读。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大胆朗读。
2.我再一次体会到了教学机智,感受到了教师备课、精心设计各种有新意的教学思路的重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学生的“学”“悟”服务,让学生更有兴趣、更轻松地学习,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读写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赶海》教学反思2
《赶海》是一篇婉转动人、带有浓浓童趣、童真的课文。全文的内容也紧紧围绕“趣”字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等场景来展开的。语句读来妙趣横生,情景交融,留有回味的地方很多。
一、做得比较好的方面:
1、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一直立足于本课的“趣”,设计了多个环节引导学生们去读趣、找趣、品趣、说趣、演趣。因此,本节课的优点是课堂气氛和谐,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学生敢说、敢读、敢演,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把学生带入情境。一开始上课,我首先播放了《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欢快的旋律萦绕在课堂里,立即让学生们的思绪插上了翅膀,她们想到了美丽的大海,想到了在海边捉贝壳的情形,急着赶快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抓住赶海“趣”字,再现赶海的快乐。文中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事,我便采用让学生读读、想想、演演、再读读的方式去再现课文的情境。如有个孩子在完“摸”的动作后, “摸海星”这段时,读得特别慢,我笑着问他:为什么这样读?并通过对比读,更能体会那一声摸到海星后“嘿”的惊喜了!在理解“抓螃蟹”、“捉大虾”重点部分时,除了读之外,还加上了生动的表演,其实孩子们在表演中已理解了文本,通过不同的表演让孩子们体会文中“威风的大虾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的句子,学生们在兴致勃勃中对动词“捏”的准确使用更心领神会了。当然我所指名表演的是班上比较有表演天分的学生,他的一声“哎哟”以及不停地甩手等,为课堂增添了好的气氛,在“捏大虾”我让他伸手头顶扮大虾,并说说大虾的想法,好多学生畅所欲言,精彩的语句给课堂带来了欢乐的气氛。
4、以读感知。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理解,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
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
此,我利用多种形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在美美地读中品味《赶海》的情趣。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有利于以后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需要改进的方面:
1、语文课上要有琅琅读书声。这里说的“充分地读”,并非是无目的、无要求的泛读,我们提倡的朗读是一个要求逐渐提高,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是指有理解、有体验、有感受、能传情达意,包含着读者以良好的基本功,对文本的思索与体验的朗读。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大胆朗读。
2.我再一次体会到了教学机智,感受到了教师备课、精心设计各种有新意的教学思路的重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学生的“学”“悟”服务,让学生更有兴趣、更轻松地学习,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读写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这节课学习“追浪花”和“捉螃蟹”时,没有彻底放手让学生品读和感悟,多少有点牵着学生鼻子走过场的痕迹,令人遗憾。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深钻教材,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赶海》教学反思3
这是一节小学四年级上学期第一课的歌曲教学,本课以“赶海”为主题,通过学生“说大海,听海浪的声音,学唱歌曲,表现赶海”等几个环节的落实,让学生通过说说、唱唱、演演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情绪,引领学生一步步的走进欢乐的音乐世界。可以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回头细想,仍有很多有待改进之处。
首先,也是最为关键的,音乐课堂要关注音乐本位,运用音乐语言的手段来促成音乐教学,即通过旋律、节奏、音程、和声、力度、速度、调式等表现来丰富教学内容。发声练习中我应该指导学生把这些声音升华为音乐,有节奏有强弱的表现这些声音,将自然的声音提升到音乐,并注重音乐的美感,这样音乐的课堂将更丰富、更美。
其次,音乐课堂要注重声音美感训练和表现,从音乐要素出发,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并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声音美感训练,就如上面所述声音模仿环节,再如学生表演环节,学生动作的美感教师要进行相应有效的指导;还有在念歌词中也要体现歌词美(有强弱、节奏的变化)。
第三,教师要关注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并且要将评价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这点正是我欠缺的。教师评价可以从音乐的角度以描述性、鼓励性语言为主,尊重学生纵向的发展。学生自主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尽量让学生行使自评、互评的权利,尤其是在学生表演环节,针对表演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妨给他们这个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构成真实、民主的课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第四,教师对学生的小组合作要进行有效指导。在“赶海”这个环节,虽然是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赶海,但有部分学生是小组合作完成的,这当中教师如果能对小组的表演进行适当、有效的指导,那么学生展示环节的效果会更理想。
每一次上完课都会有很大的收获,因为总有那么些关心我的老师们时刻在指导我、帮助我,感觉很幸福,也很幸运啊。
《赶海》教学反思4
下面是我在《赶海》二上时课堂引入部分的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先让我们来欣赏一段音乐。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在音乐结束时告诉我:听了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播放《大海啊,故乡》,学生闭目欣赏)。(音乐止)
师:听了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生作举手状)
生:我想到了美丽的大海。
生:我想到了海边有海鸥在飞翔。
生:我想到了我们去北海游泳的情形。
生:我想到了海边沙滩上有小孩在捡贝壳。
……
师:同学们,有一个朋友名叫杨谦。他每当听到这首歌时,就会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他写的《赶海》,跟他一起去感受赶海的乐趣。
(师板课题:赶海)
(播放画面)
师: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海边,此时正好是退潮的时候。你现在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哗哗”的海水声。
生:我看到了大海潮水正往下退,还发出“哗哗”的声音。
生:我看到了浪花一下退下去,一下又涌上来,好像不舍得离开。
师:是啊,退潮时的浪潮可有意思了。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的。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并用笔画下描写浪潮的句子。
……
自评: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根据文本的内容,以欣赏音乐《大海啊,故乡》来引入课堂,意在创造一种轻松、柔美的意境。
同时,我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张开想象的翅膀,既是想激发学习学习的兴趣,又是想过渡到作者听此歌想到童年赶海的`趣事,从而把学生从课本外走进课本内。这样的课堂引入带有相当明确的目的,尤其是所提的问题“听了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它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所以我认为,这样的课堂引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走进文本,应该算是一种有吸引力、有生命力的引入吧。
《赶海》教学反思5
一、教材分析:
《赶海》是一篇婉转动人、带有浓浓童趣、童真的课文。在文中,一直萦绕在耳边的就是那首动人的歌曲“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对呀,小作者对大海的这一份依恋、这一份浓情、这一份长大后仍挥之不去的大海情结,就构成了这饱含深情的赶海??课文将赶海的经历描写得生动而具体,富有童趣。全文的内容也紧紧围绕“趣”字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赶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满载而归”等场景来展开的。语句读来妙趣横生,情景交融,留有回味的地方很多。
二、做得比较好的方面:
1、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一直立足于本课的“趣”,设计了多个环节引导学生们去读趣、找趣、说趣、演趣。还把体会作者的心情这条线索穿插其中,处处以学生的感知、感悟为主题。因此,本节课的优点是课堂气氛和谐,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学生敢说、敢评、敢演、敢问,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把学生带入情境。课前,我首先播放了《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优美的旋律萦绕在课堂里,立即让学生们的思绪插上了翅膀,她们脑海中想到了美丽的大海,看到赶海的图片,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于是一起赶快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抓住赶海“趣”字,再现赶海的快乐。文中描写了追赶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事,我便采用让学生读读、想想、演演、再读读的方式去再现课文的情境。如有个孩子在做完“摸”的动作后,读“摸海星”这段时,读得特别慢,我笑着问他:为什么这样读?并通过对比读,更能体会那一声摸到海星后“嘿”的惊喜了!在理解“抓螃蟹”、“捉大虾”重点部分时,除了读之外,还加上了生动的表演,其实孩子们在表演中已理解了文本,通过不同的.表演让孩子们体会文
中“威风的大虾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的句子,学生们在兴致勃勃中对动词“捏”的准确使用更心领神会了。当然我所指名表演的是班上比较有表演天分的学生,他的一声“哎哟”以及不停地甩手等,为课堂增添了好的气氛,在“捏大虾”我让他伸手头顶扮大虾,并说说大虾的想法,好多学生畅所欲言,精彩的语句给课堂带来了欢乐的气氛。
4、以读感知。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理解,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三年级的语文学习,其实读还是最重要的,没有反复的阅读,没有进入情景的朗读,文章不能走进学生内心,学生就很难理解课文。因此,我利用多种形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在美美地读中品味《赶海》的情趣。
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有利于以后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做得不足的方面:
1、教学时重视了各种形式的读,但品词品句部分做得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教会学生“品词品句”的方法。使学生学以致用。
2、引导学生说趣做得不够。课文后面有一题是“说说在你童年的记忆里,发生过哪些趣事?”本来打算在课中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 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口头练说,课外与课内有机结合——说说自己童年的趣事?然后再把它放在课后进行小练笔,这样效果就会更好些。但因为前面花的时间较多,后面时间较紧,因此,我最后就把这个环节省略了。
3、课文中有许多动词用得非常好,例如:“抓”“摸”“捏”等,
应该引导学生品味,然后结合写作,让学生懂得以后在写作中可以通过使用动词这种形式把文章写得更具体、更生动有趣。
我觉得自己的教学设计还不够完美,教学语言虽然生动有趣,但是有时口语太多,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希望各位领导能提出宝贵的意见。
《赶海》教学反思6
《赶海》是一篇婉转动人、带有浓浓童趣、童真的课文。主要记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穷乐趣,表露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
在教这篇课文时,我一直立足于本课的“趣”,展开教学。
一、找趣
文中描写了追赶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事,我便让学生通过读读、圈圈画画的方式去文中寻找趣事,再进行板书,让几件趣事深入人心。再从字里行间感受“趣”,比如语气词“嘿”的惊喜、“咦”的疑惑、“哎”的好奇、“哦”的欣喜等,再比如动词“东逃西窜”、“不敢束手就擒”等,让学生边找边看图边感受其中的有趣。
二、读趣
在找趣得过程中,读是不能少的。三没有反复的阅读,没有进入情景的朗读,文章不能走进学生内心,学生就很难理解课文。因此,我利用多种形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在美美地读中品味《赶海》的.情趣。学生的表情告诉我,他们读懂了追赶浪花的兴奋,读懂了小伙伴抓螃蟹的激动,读懂了自己抓大虾的喜悦与骄傲。
三、演趣
在找趣、读趣的过程中,我又穿插了表演,让学生们一起跟着小作者追赶浪花、抓海星、捉螃蟹、抓大虾、唱歌谣等,体会文中“威风的大虾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体会小伙伴的一声“哎哟”以及不停地甩手……在动情的表演中,学生们更能体会到其中的“趣”。
四、说趣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以此激发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通过自己的快乐体会小作者的快乐。
《赶海》教学反思7
3月28日上午第二节课,我上了《赶海》的第二课时,上完后,展清老师给了我很高的评价,几个听课的老师也一致叫好!我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真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1、本节课最明显的优点是课堂气氛和谐,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学生敢说、敢评、敢演、敢问,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教师努力将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获得比教材本身更丰富的知识。比如我在教学“闹着”这个词语时,让学生先联系平时自己会怎样闹着要爸爸妈妈去某个地方或买某个东西,再想想当时“我”会怎样闹呢?学生由于有生活经验的链接,把当时“我”怎么闹着去赶海的情景表演地栩栩如生。
3、无论课堂内外,如果我们的教学仅着眼于非日常生活世界,将知识与生活剥离,断了与生活联系的筋脉,那知识将显得多么枯燥乏味,学习也不再是一种自然生发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经验的积累。学生的地位由“学习者”降格为“受教育者”其单向被动承受之意便凸现出来。
4、语文课堂应该回归生活,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生活中主体内化、主体自悟,真正实现对学生生命的唤醒,点拔与鼓舞,并促进学生主体的终身发展。
《赶海》教学反思8
今天用了两节课的时间教学完《赶海》一课。让我深有体会的是: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既有成功之处,又存在不足。成功之处有以下四点:
一、结合课文的特点,首尾充分利用了歌曲进行情境的创设和情感的熏陶。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先播放《大海啊,故乡》,接着用优美的语言对大海的美景进行描述,唤起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和无限向往。在结束时,《大海啊,故乡》的旋律又一次响起,让学生随着美妙音乐进入意境,再次回味赶海的.乐趣。
二、立足于“趣”,注重于“实”。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设计多个环节,引导学生读趣、找趣、说趣、品趣。因此,在本课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整节课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三、读写结合,充分发挥课文的示范性。
本文写的是童年趣事,因此,教师充分挖掘课文的精髓,在阅读中进行归纳总结。
四、有扶有放,收放自如。
文中描写了追赶浪花、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虾等几件事,教师采用“有扶有放”的教学方法,巧妙设计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开动脑筋,沉浸在作者的语言文字所呈现的意境之中。
五、本课教学不足之处:
1、在精读感悟环节,预设是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放手给学生自读自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赶海的“趣”。但交流时学生体会得不到位,而老师的引导不够深入,学生谈得比较浅显。在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方面也应加强些。
2、在评价方面,语言不够丰富,对于学生的朗读,回答问题,没有给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鼓励。
《赶海》教学反思9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第11课,叙述了作者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些趣事,抒发了热爱大海,难忘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全文的内容紧紧围绕“趣”和“乐”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等有趣的场景。课文行文流畅,内涵浅显明朗,字里行间充满活泼和真挚,很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实际。分析通篇课文,寓意简明,可深挖的“点”不多,教学回旋余地相对较小,故采用抓朗读训练学生语感,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生动活泼的写作特点的教学方式。
二、做得还比较满意的方面
1、上课时,我首先立足于本课的“趣”,开动脑筋,设计多个环节,千方百计引导学生们读趣、找趣、说趣、品趣。
2、先把学生导入意境。开始上课,首先播放《大海啊,故乡》这首旋律优美,意境深长的歌曲,动人的旋律回荡在教室,接着我用优美的语言对大海的美景进行描述,唤起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和无限向往。在课文结束时,《大海啊,故乡》的旋律又一次响起,让学生随着美妙音乐进入意境,再次回味赶海的乐趣。
3、培养学生的语感。要培养语感,就要增强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真切感受,链接生活是一种好方法,因为链接生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验。有了体验,学生的情感就更投入,朗读的效果自然就会更好。我在教学学生朗读《赶海》中“那是暑假里的一天,我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舅舅答应了。”时,是这样进行的。
师:你们在家里要长辈答应做某件事,“闹”过吗?
生(齐):闹过!
师:现在我就考考你们。我现在就是文中的舅舅,你们就是文中的“我”。谁来和我“闹一闹”?
(老师选了一名学生,自己坐在桌子旁,手里捧着一本书看着。)
生(走到老师面前):舅舅你带我去赶海吧!
师:我今天没空,我正在看书呢,下次再去吧!
生(摇了摇在看书的老师):舅舅,舅舅,你就带我去嘛,你早就答应过我了。(说着从老师手中“抢”下书放到桌上。)
师:赶海有什么意思呀!你不是很爱看电视吗?今天,我就特许你看一个下午的电视。
生:我不,我不!我就要去赶海嘛!(说着就拖起老师来。同学们都笑起来。)
师:好吧,我就依你去赶海吧,你这个鬼丫头!(同学们鼓起掌来。)
师:谁来把这句话读一读,要读出“闹”的感觉。
我为了引导学生读出“闹”的语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师生合作将“闹”的过程充分地展示了出来。其实,师生合演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闹”丰富内含的过程。学生增强了“闹”的感受,读出语感就不难了。
4、创设阅读场境,体味赶海快乐。文中描写了追赶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趣事,我采用“有扶有放”的教学方法,巧妙设计教学情景,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摸海星”、“捏大虾”两个片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开动脑筋,让身心沉浸在作者文字所呈现的意境之中。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设计了两个情景,一是“摸海星”,为了让学生读出“摸呀摸呀”的动作感觉和过程感觉,特意设计这样的问题:“你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了摸海星的‘趣’?”,“你从‘摸呀摸呀’这个动词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在思考中找到了“动作感觉”和“过程感觉”,再读时效果就明显不一样。
三、需要改进的方面:
1、语文课上要有琅琅读书声。这里说的“充分地读”,并非是无目的'、无要求的泛读,我们提倡的朗读是一个要求逐渐提高,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是指有理解、有体验、有感受、能传情达意,包含着读者以良好的基本功,对文本的思索与体验的朗读。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大胆朗读。
2、我再一次体会到了教学机智,感受到了教师备课、精心设计各种有新意的教学思路的重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学生的“学”“悟”服务,让学生更有兴趣、更轻松地学习,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读写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3、这节课学习“追浪花”和“捉螃蟹”时,没有彻底放手让学生品读和感悟,多少有点牵着学生鼻子走过场的痕迹,令人遗憾。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深钻教材,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赶海》教学反思10
《赶海》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以倒叙的写作方式为我们回忆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 “趣”事。文章处处趣味四溢,洋溢着浓浓的真挚情怀。
这节课我的设计主要是抓住这篇课文当中赶海的几件趣事展开的!借助课件,通过让学生观察、品读来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堂中学生很活跃,但也体现出了一些不足。
首先,在展开几件有趣的事时,让学生进行了表演,这样课堂有些乱,所以,课前应预设好安排学生有序的体验,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让对某件事表演的好的学生上台给大家展示。
其次,在最后的.练笔环节,如果能让学生当堂练习的话效果会更好,课下再让学生练习,操作起来就很困难了!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也给我以后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会继续努力,争取每次课都提前预设好,努力做到最好!
《赶海》教学反思11
情景图呈现的是海水退去以后小朋友们捡拾各种海产品的情形,也既“赶海”的情形。小朋友们向往大海,常常是从大海中的小鱼、小虾等开始的,用“赶海”的情形来呈现素材,自然地引出了这些小动物,同时也能把大海物产的丰富自然地引出。对于海边的小朋友来讲,这是非常熟悉的活动;对于没有见过大海的小朋友来讲,虽然情景中的场景是陌生的,但与小朋友们一起活动的情形是熟悉的。相信小朋友读了这样的素材以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与“自己也来试一试”的想法。
教学目标的定位与竖式计算的关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够会口算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而不是用竖式来计算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竖式计算的方法是为以后计算更为复杂的计算作铺垫的。当然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竖式计算也能为学生口算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建立表象。但是,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能过多地依赖竖式。
算法多样化与算法的优化:在数的认识与计算这个大的体系与领域中,我们应该不能忘记“十进制”的数学思想,不管是数的`认识还是数的计算,都是在这个思想的支配下来进行的,特别是在以后更为复杂的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一,都是对这一数学思想最好的解释,所以能够促进学生思维与智力发展的就是这一数学思想的渗透。所以在算法的优化上可以采取整合横式与竖式的对比观察的方法,自然地把十进制数学思想渗透其中。
《赶海》教学反思12
在《赶海》一课中,我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感知课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多媒体手段在本课的运用,能使教学锦上添花,为此我把教学的部分过程在这与大家分享:
一、紧扣生活,引入新课
1、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首先,我问学生:“同学们,见过大海吗?”“你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在一部分学生骄傲地说出了自己对大海的感受后,我及时邀请大家到大海去旅游,进一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学习的欲望被初步激发。
2、出示多媒体课件。随着画面的展示,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澜起伏、时而惊涛拍岸……千姿百态,尽显眼前。教师和着音乐娓娓道来,强烈的感受,使学习欲望被再次激发。
二、指导看图,整体感知
出示课文中插图的课件,在学生观察插图时,相机引导他们从上到下说明图意。在体会月亮、星空、海鸥、大海多个个体美的.同时,感受整个画面的和谐。这样做,可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观察事物的能力,创设情境,进行整体感知。
三、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因此,我的教学重点就放在如何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将精读训练落到实处。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几个步骤层层推进:
1、教师配乐范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体会文中的美感,我采取了配乐范读的形式。和着节拍,细细品味。
2、合作体会练读
这一段学习可以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指导。先让学生边看图边自由读第二句,说说大海睡着了是什么样的?再在小组内讨论,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增加了阅读趣味性。
3、配乐背诵,理解感悟
结尾,教师趁热打铁,给时间让学生当堂背诵,既积累了语言,又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四、欣赏音乐,总结延伸
“大海啊,故乡”中的师生共舞,拓展训练中的“大海做着甜甜的梦,她会梦见什么呢?”这些,也会给学生们带来深远的影响。将课堂与音乐相结合,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不局限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这也是我们大语文观的追求。
《赶海》教学反思13
《赶海》“海”一直都是我的梦中情结,我身处内地,长江之畔,能长年看到海的机会等于零,只能在假期中如滔滔江水般“东去到海不想回”。
《赶海》一文那天真烂漫的童年趣事深深吸引这我,我没有过任何赶海的机会,我所教的孩子们也是这样,如何使文中的“海趣”找到共鸣呢?
我的做法如下:
由学生学过的《美丽的南沙群岛》引入,引发对大海美的印象。
教师导语:
大海不仅美丽,而且他有着博大的胸怀,每天都准备了丰富的馈赠给那些赶海的.人们。
生:什么是赶海?
师: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还有你问题的答案。 生初读课文,教师提醒,注意书上插图。教师检查自读情况。1、开火车读词 2、“拔萝卜”读课文。说说你们知道了什么是赶海了吗?倘若是你到了海边,你会去赶海吗?
文中的“我”也去赶海了,但是是现在发生的事吗?你从哪里看出的?(每当??便想起??)你生活中有这样难忘的是吗,能用“每当??便想起??”这种句式说说吗?
师:呀!你们脑子中记忆深刻的事还真不少呢,赶海的趣呀,也在“我”
的脑海中真是深深的扎下了根呀,为什么会这样呢?你们再默读课文,找找原因吧,并用笔划出来,做上眉批。
在朗读中学生交流着“我”的赶海之趣。
在评价中帮助学生体会“我”的 赶海之趣, 捉虾之趣, 观景之趣??
在句式比较中体会“嘿,我抓住了一只海星!”等语气组词开头句中
《赶海》教学反思14
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采用网络教学,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感情,使他们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抓住本课趣味浓,学生乐于读的特点,我先让学生观看影片,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围绕“趣”字展开,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教学时学生根据站相关资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并大胆交流。
《赶海》教学反思15
如果说一类的教学,都是按部就班地顺下来,那么就不需要教这么多的文本了;如果说同一类的,言语表达是一样的,那么学生的阅读就失去了成长的`可能。正是由于每一篇本有,有其独特的个性,就像我们人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因此,学生在大量阅读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共性的方式得以巩固,个性的东西得以积淀。文本分类教学,决不能忽视每一篇文本的独有价值。
《赶海》独有的文本价值在哪?应该有很多。首尾呼应式的谋篇、描写与叙述巧妙地交织、段落间详略的合理分布等等,是都教,还是要选择?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文学与语文知识概念,太过枯燥,一点也不好玩。一旦不好玩了,就像赶海没有乐趣,就没人愿意去了。所以,基于有趣、好玩这一点的考虑,逐渐形成第三板块:感受叹词背后的情感。
该板块主要以朗读的形式展开,夸张的语言,往往比刻板的说教,更受学生欢迎。于是每一个叹词后面藏着的情感就在读读聊聊之间,传递出来。我觉得,说不出个一二三四,但却能切切实实感受到,那么说不清楚又有什么关系呢!语言的存在在于传递信息,既然学生准确把握了,目的也就达到了;言语的形式,在于表达,也在于被使用,既然学生已经会用了,那么也就学有所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