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导师制对师生关系的促进作用
导师制的师生关系是一直存在的。在大学,在国外,这是民主教育的思想体现。当我们的传统专制教育遭遇危机,使我们看到了民主教育的思想萌芽出现必要性。我们传统的国家目标、教学内容、教材教参、教学工具、教学形式等像一张巨大的圈套、一个僵死的框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就像陷入别里科夫的套子难以自拔,因为有大量的别里科夫这样的人存在,他们不愿传统教育的东西被历史淘汰掉,传统教育里有很多中国教育权贵们赖以生存的东西和深受中国传统控制的一般教师的思想寄托。幸好,还有年轻有活力的现代教育思想的萌芽,虽然少,但他们有活力,有思想,有力量。像这里鲁迅中学的导师制教育实践就是对教师主导控制教学模式的一种否定,向我们诠释了新课改真正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教学的五环节中,“辅导”这一环节最为基本的制度就是“导师制”。但在常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对“辅导”这一环节普遍不大重视,很少有学校去实践和研究。很多学校将教师免费给学生提供的补课称之为“辅导”,更是大大曲解了“辅导”这一教学环节的本意。坚持实践的“导师制”,是一项正本清源的工作,这才是“全员导师制”有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导师制最大的特点是师生关系的密切,这在今天尤为重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非常关注对大脑认知系统的研究,现在发现,学习并不是从大脑的认知系统开始的,而是从大脑的自我系统开始的。信息借助各种感官进入大脑时,自我系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它决定了是否要关注这些信息,也决定了是否把这些信息推进到认知系统。
通常情况下,人通过各种感官中接收到的信息,有95%被自我系统屏蔽掉了,只有5%的信息能够进入到认知系统中。人所选择接受的这5%的信息,与其和环境之间、和周边的人之间的关系融洽与否直接相关,如果一个学生走进教室的时候感受到的是非常温馨的环境,同学们之间有良好的信任关系,对老师以及讲授的课程也是充满欢喜和期待的,那么这个环境里所产生的各种信息就容易被学生感知到,并推送到认知系统中成为学习的要素;反之,学生的自我系统就会自动屏蔽周边中的各种信息。
“全员导师制”在着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建设温馨情趣有效的课堂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让学生建立对课程的兴趣、以及和老师之间、同学之间的信任关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反映出他和世界的关系状况,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信任、和同学之间的认同感反映出学生和他人的关系,这些都是学习能够发生的基础。关系第一,知识第二,不将这些关系建立起来,学习就很难发生。
第二,有助于促进每一个阶段的衔接。学校现在最为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两点。在整个学校里,学生始终在努力为了考出一个好的分数而拼命读书,兴趣特长是什么,不光教师和家长说不出来,学生自己也说不出来,以至于学生出了问题,教师和家长往往一脸的茫然,事先看不出一点端倪来。
“全员导师制”关注对学生全方位的辅导,包括了心理疏导和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这是一个很值得赞赏的制度。当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自己要懂得社会上各种职业的特点,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些职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要求教师要具备较丰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能够及时察觉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波动,及时进行心理干预,让学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如果这项制度深入推下去,必然会帮助学生在学校期间明晰自己的发展方向,促进学段的良性衔接。
第三,有助于学校特色的凝练与形成。创建学校特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特色”的载体是学生。学校特色建设的起点,在于对学生的现状有清晰的认识,能够基于现状确定学校培养人才的路径和举措;在于明确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能够超前考虑培养人才的规格并付诸实践;在于让学生充满情趣地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全员导师制”为学校全面把握学生身体发展的现状提供了可能。了解了这些现状,才能够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定出恰当的实践路径,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目标靠拢。
创建学校特色,必须坚持课程推进。课程是学校特色建设的载体。如果不通过课程来支撑,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丰富课程的资源,要想形成特色是非常困难的。当一门课程变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像血液一般流淌在学校工作方方面面之中,从领导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从学校到社会,师生的言行都能成为这一特色文化的形象展示时,学校的特色也就形成了。
看准了一件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其法宝非常简单,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