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波涌阀的优化设计论文
1波涌阀密封性能的优化设计
1.1优化设计及其数学模型
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包括优化设计三要素,即设计变量、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6-7]。(1)设计变量设计变量是指在机械设计过程中可进行调整和优选的独立参数,如构件尺寸、运动参数、节点的位置坐标等。参照波涌阀主要技术指标和重要技术参数如表1所列,根据波涌阀密封面泄漏量计算公式,选取波涌阀密封面流量的工作流量q、水通过缝隙后的密封面间隙两端压力差Δp、密封面间摩擦力F、O型圈胶料的硬度Fn、波涌阀水运动粘性系数γ为设计变量。用矩阵形式表示为(2)目标函数任何一项机械设计方案的好坏总可用一些设计指标来衡量,这些设计指标可表示为设计变量的函数,称为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也称评价函数,是用来评价设计方案优劣的标准,是优化设计追求的目标。目标函数作为评价方案中的一个标准,有时不一定有明显的物理意义和量纲,它只是设计指标的一个代表值,因此正确地建立目标函数是优化设计中很重要的工作[6-7]。波涌阀的密封性能是检验波涌灌溉设备整体性能的重要指标,其防泄漏性能常根据泄漏量的多少来衡量。参考常用优化设计的可选优化目标,以泄漏量最小(Function[f,g]=fun(x)=MinQ)作为设计的目标函数。(3)约束条件在优化设计过程中,设计变量的取值通常不是任意的,总要受到某些实际条件的限制,这些限制条件称为约束条件或约束函数。如对某些尺寸、位置、强度、刚度、稳定性等的限制[8-10]。受波涌阀密封面泄漏量设计变量的取值的不确定性的影响,波涌阀密封面泄漏量的边界约束如下:波涌阀密封面流量的工作流量q约束x(1):0.0042m3/s<x(1)<0.011m3/s水通过缝隙后的密封面间隙两端压力差Δp约束x(2):4.9MPa<x(2)<6.86MPa密封面间摩擦力F约束x(3):x(3)<16.35NO型圈胶料的硬度Fn约束x(4):45<x(4)<100(4)数学模型由设计变量、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三要素所组成的机械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可表达为:在满足约束条件下,寻求一组设计变量值,使得目标函数达到最优值。
1.2优化设计的计算机求解
目标函数:minQ,即Q<[Q],式中Q为允许最大泄漏量。约束条件:0.0042<Δp<0.011,4.9<q<6.86,F<16.35,45<Fn<100。取设计变量为四个,即:x(1)=Δp,x(2)=q,x(3)=F,x(4)=Fn约束只有上下界约束,但可将上下界约束转化为约束方程g(x)≤0的形式。对扭矩和功率影响不大,故不需调整,维持原机的进气歧管管径30mm不变。
2台架试验
本次台架试验的目的是进行优化计算后的样机试验。试验使用的汽油机是上述优化各参数后的机型。试验时采用93#燃油,大气温度17.1oC,大气压力100.8kPa,相对湿度53.6%等。如图12~14所示。通过试验与计算对比,结果表明,功率、扭矩、油耗率对比结果一致,偏差较少,对于实际生产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3结论
(1)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基础样机数值计算模型,计算值与试验数据基本吻合,误差在工程允许范围内,可用来对发动机进行变参数优化设计。(2)分析了进气谐振系统参数(进气总管长度、进气总管管径、进气歧管管径等)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规律,综合考虑改造成本及性能提升,选定进气总管长度为180mm,进气歧管长度和进气总管管径维持原机参数不变。(3)制作的样机与原机台架试验对比,改造设计后的电喷发动机扭矩最大提高9.2%,功率最大提高9.2%,燃油消耗率最大降低15.4%。
第二篇:优化小学作业设计.叶立波2
《优化小学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阶段小结
叶立波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因其优越性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采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将是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目标都要在课堂中完成。而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无论是学习的准备,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拓展,都需要借助数学习题和组织数学练习来完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我们不断对“练习”重新进行审视、思考、定位。在教学中如何改进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练习的功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少学生的无效和低效劳动,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鉴于上述认识, 我们学校制定校级子课题《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希望通过研究使数学作业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给学生以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如何优化课堂作业设计,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培养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对数学知识的真挚浓厚的感情,使他们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呢?本学期全体教师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更新观念,交流合作,积极进行探索和实验,使课题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
一、学习、研究、反思,不断提高科研素质,推进课题研究。
1、以理论学习为指导,把握教改现状,明确教改方向。
课题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课题方案”以及有关优化课堂作业设计的多篇文章。除了各自研读以外,课题组还每半个月聚到一起进行交流,记录心得体会,以求融会贯通,对课题研究有所帮助。
2、对照课题方案,开展课题研究与常规课相结合。
研究之初,课题组老师在教学中紧密结合课题来认真设计好每堂常规课。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来优化课堂作业设计,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3、注重反思,不断积累。
依据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研究过程,让老师对照课堂、对照问题、对照案例进行反思、揣摩、比较,提高课堂作业设计能力。教师们定期围绕课题在实践中的成功或失败以及教学前后的初衷、感悟、设想等进行反思和交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记录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撰写教后记,为今后参与教学的老师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二、阶段性研究成果。
沉重的书包,繁重的作业,高度的近视已成了现代小学生们形影不离的朋友。而知识的经济,竞争的社会,发展中的中国又在渴望着新一代的接班人。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我们不但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教师作业的设计。小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课堂内容的提升和综合,是学科知识的应用和迁移。合理的课堂作业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更好得掌握知识和技能,进而使学生在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并形成乐于探究的态度,从而全面实现教育目标。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趣、又富于探索和思考的课堂作业呢?下面结合本课题组在子课题中的教学体会和教学研究,谈谈一些认识:
1、优化练习设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研究。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无论是学习的准备,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拓展,都需要借助练习来完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我们不断对“练习”重新进行审视、思考、定位。在教学中如何改进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练习的功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少学生的无效和低效劳动,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⑴增强趣味因素。
趣味因素涉及的面非常广泛,它不单单指给学生创设一个什么样的情境,设计一道有趣的题目,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实际上,教师恰到好处的一句妙语,幽默的教态,风趣的评价,优美的板书等也都能体现出趣味性来,就拿我们练习中经常看到的填空、判断、选择、应用题等来说,如果给这些“老面孔”加以“美容”,把呆板枯燥的题目名称改写为体现人文关怀的导语,如选择题改为“反复比较,慎重选择”;连线题改为“手拉手”或“最佳搭档”;应用题改为“活用知识,解决问题”,增加问题表述的亲和力,学生自然就会感到轻松、有趣、充满自信。在课上若能恰当的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打比赛等形式,就更容易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⑵体现生活数学。
新课程理念认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含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我们要让他们在来自生活的鲜活的数学事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当然,我们老师在寻找体现生活数学事例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生活化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千万不能为生活化而生活化,避免牵强附会,忽视生活化为学生发展服务,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宗旨。
⑶注重实践活动。创新不仅需要丰富的书本知识,更需要进行广泛的实践活动。因为它本身具有的直观性往往可以使人在“动”中恍然大悟,在“动”中产生联想。
⑷设计开放情境。
一提到“开放”,很多人认为就是设计一两道难题,让学生发散思维。其实不然,它可以课前开放,让学生搜集数学信息,为准备性练习做好铺垫,也可以课中开放,针对形成性练习和巩固性练习从条件不完整,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一,解题策略不统一等方面来设计。还可以课后开放,迁移拓展。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是把所有问题解决在课内,而开放式教学则提倡把问题带出课外,带向生活,带向家庭,带向社会,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⑸点拨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它们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纵观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可以找到一明一暗两条主线,一条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另一条就是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一条暗线。前者容易理解,后者不宜看明。在练习环节上,如果我们能有效的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他们看到知识背后负载的方法、蕴含的思想,并注意结合具体环节点拨学生领悟这些思想,那么他们的素质将会达到质的飞跃。
2、改革作业评价。
根据学生的差异,以“成功体验”为依据,以各层学生“最近发展区”为标准,确定不同的评分标准进行分层评价,要求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分层评价因层而异,重在激励,不用一把尺子,去丈量一个班的学生。分层评价表现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题目上,采用不同的等级标准,使学困生达到较低标准时也有得优的机会。使优等生在较高要求的标准下,追求更高质量的作业。比如,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对于学困生如果算错,及时订正到全对,可以给一个优,而对于优等生则要求一次或最多两次成功才能得优。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他们完成作业并积极完成作业的兴趣。
3、其他成果。
⑴通过一个阶段地实验和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通过课题组所以成员的努力,每位教师将各自的研究成果在课题组内与大家交流分享,使全体课题组教师受益匪浅。大家找到了一条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⑵通过一阶段的实验和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本课题研究将教师们引领到了教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学习研究探索中。通过学习实践,教师掌握了基本的教科研方法。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会教、善教,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下阶段研究方向。
1、提倡学生进行数学小课题研究,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深切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设计探索性的作业,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探究性的作业,可以培养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着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重视教学案例研究。定期推出一些具有创新的典型课与公开课,通过示范,积累案例,对于每一个典型课例,要求教师认真准备,重在过程。课后进行总结反思,分析利弊,写出总结材料。
教学是一项遗憾的艺术。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但可以有十全十美的梦想,梦想教学上的和谐、完美、与超脱,纵然今天难以实现,总有明天……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继续认真学习和探索、实践与反思。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争在新课程的舞台上展示我们的风采,再创我们的辉煌
第三篇:程波论文
心系民生,不变的灵魂
——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二周年
程 波
(宿迁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 宿迁,223800)
摘要:建国六十二年来,心系民生是党领导下国家发展的思想与实践的主旨,是贯穿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岁月的高尚品格,是党的灵魂的集中体现。灵魂不变,民生的追求亦不变。正是因为这一不变的灵魂,我们党从幕后走到台前,从稚嫩弱小走向成熟强大,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长卷上书写了光辉的业绩,实现了中国社会民生的巨大变革。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
民生
灵魂
作者简介:程波(1986-),男,江苏宿迁人,宿迁市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与开放教育系教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联系方式:电
话 ***;E-mail chengbosq@163.com;通讯地址 江苏省宿迁市湖滨新城合欢路2号宿迁市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与开放教育系 邮编 223800。
“新中国”的“新”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新”,是全方位的“新”,其核心是在新的思想理论的指引下,在新的政党的领导下,揭开全新的发展篇章。新中国成立六十二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心系民生,使之逐渐成为党执政理国的核心理念。灵魂,对于事物而言,一般意指起关键和主导作用的因素或是事物所具有的高尚品格。对于一个政党而言,灵魂就是关系党的生存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就是一个党在事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过程中所积累形成的高尚品格,是一个党的性质的集中体现,是党与党之间相互区别的本质依据。
一、中国共产党的灵魂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灵魂,有学者认为是创新,有学者认为是与时俱进。诚然,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创新是一种变化,与时俱进就是坚持与时代同步的变化,坚持始终结合新的现实来创新。变与不变,从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角度来说,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绝对,然而不变却是相对的。细数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九十年历史,回望中国共产党执政下新中国走过的六十余载春秋,看上去创新与变化是一条十分明显的主线,创新让我们收获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在这些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革命取得了胜利,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在笔者看来,这些巨大变化的背后却蕴藏着中国共产党始终未变的特殊本质,那就是以民为本,心系民生。
心系民生是党的灵魂,从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思想理论中可以窥见。主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中的重要着眼点,也就是说,无论是判断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成效,还是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水平,都要以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否作为重要的标准。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的重要内容之一,既是对中国共产党性质的总结和发展,也是对全体党员的再教育和再要求,不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脱离人民群众,我们党就失去了历史优势和传统本色,党的执政和事业就会面临危险。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同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全体党员和干部要把“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精神贯彻到发展社会民生的具体实践中。
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心系民生的灵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灵魂是生命,党的生命深刻根源于人民的信任。自古以来,人心向背关乎政权兴衰,人民群众支持谁、选择谁,归根结底是看一个政党的思想是什么样的,其行为又是什么样的,而行为则无疑更具直观性,也最有可能成为普通百姓判断的依据。普通百姓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自己的生活状况,因此,执政党的思想和行为究竟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多大福祉,成为政党及其政权生死存亡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其次,灵魂是品质,党的品质充分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品质是人民群众笃信的基石,心系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建立和积累起信任基础,更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过程中予以巩固和发展,民生无疑是重要的依托和载体。再者,灵魂是精神,是不断追求探索的强大推动力。中国共产党在九十年的实践中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革命的胜利以及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无不源于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特质。民生是最大的现实,是最真切的实际,牢牢抓住这一实际是党的事业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的精神保证。
二、中国共产党心系民生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使中国人民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为追求更高水平的社会民生奠定了最根本的基础。执政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入探索,在“一穷二白”的背景下,首先实现了吃得饱、穿得暖,解决了温饱问题,然后,又从温饱一步步迈向小康。小康建成后,接着开始建设更加全面、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以民生和谐力促社会和谐的构建。从根本利益到具体利益,从物质到物质和精神,再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民生的内涵不断深化、拓展,不断从思想观点变为政策制度,再进一步得以贯彻落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民生从匮乏到富足,从简单到全面,实现了重大的变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切都源自于党与人民的高度统一,为民即是为党,民生利益与党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发展历史也正是始终关注民生、深化认识民生、坚持发展民生的九十年。在追求民生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得以诞生,不断发展壮大。
(一)心系民生,中国共产党为民而生,因民而立。
在旧中国,外无独立自主,内无民生民主,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也就成了近代以来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许多有识之士都试图改变现状,去完成这两大任务。为此,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民族、民主、民生的“三民主义”,领导创立中国国民党,在寻求民族独立、建立民主国家、发展社会民生等方面进行了尝试。然而,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主观因素的制约,加之客观环境的影响,未能在破旧立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中国历史的进程必然要由另外一群人来指引和主导,这便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在旧中国需要变革,在中国革命需要正确而坚强的领导核心的历史背景下,在致力于民族复兴和关心民众生活疾苦的历史使命的驱动下,中国早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团结奋斗的时代产物。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也为中国百姓民生的变革与发展创造了前提,带来了期待。
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关心劳苦大众的疾苦是中国共产党党诞生的内在源动力。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目标任务,决定了把人民群众的一切作为立党的根本。性质决定立党之本。在性质方面,党代表着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先锋队”强调了引领和主导。党的性质决定了党作为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必须为广大工农群众谋福利,必须成为发展社会民生的先锋队。宗旨关乎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宗旨方面,一个政党的宗旨是其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体现,是其奋斗追求的根本目标与方向。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全心全意地为百姓民生而谋划、奋斗,党的这一宗旨成为全党的行动指南。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社会民生的关切,这也就决定了党自成立开始就以民生为己任,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存状况,不断破解民生难题,改善和促进民生,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的全部使命和责任。
(二)心系民生,中国共产党为民而争,因民而兴。
自诞生之后,中国共产党用自己的思想理论和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一心为民的本色。20世纪初的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旧的生产关系和国家制度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制约百姓生活改善的本质因素,中国共产党人也深刻意识到,欲改善民生必先推翻旧的制度,建立全新的国家。所以,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首先通过革命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为了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不断的尝试与探索中经历了挫折,也收获了经验,最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那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并且,在革命的过程中,我们党坚持以革命成果惠及百姓,通过土地问题的解决来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放手发动和引领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投身革命。这一时期,党和人民的追求达到了高度统一,在为革命明确了为民的方向的同时,也为革命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在长期的革命和工作实践中,积累形成了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即群众路线。所谓群众路线就是党的全部工作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针。群众路线也是民生路线,民生路线是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
为民者,民拥之。中国共产党竭力为人民谋利,也为自己赢得了信任和支持,党自身不仅得以生存下来,还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群众基础不断加强,拥有一支听党指挥的革命武装,开拓出广阔的战略根据地,逐渐成长为能够影响中国政局的现实政治力量。历经革命,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了政权,领导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心系民生是我们党从诞生到成为执政党的成功经验。建国后,党在新的起点和平台上开始了发展民生的进一步探索,也开启了党的事业的新征程。
(三)心系民生,中国共产党为民而变,因民而强。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于自身、对于执政、对于民生的认识。国富民强必须依靠正确而强大的党,国富民强又必然促使党走向成熟、强大。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党主动求变,转变工作中心、转变发展观念、转变工作方法,实现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与发展社会民生的良性互动。一方面,通过扎实推进党的思想、理论、作风、组织、执政能力等的综合建设,提高了党促发展、保民生的素养和能力,有力地推动了民生的发展进步。另一方面,党在为民谋利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了自身,进一步赢得了民心,进一步巩固了执政地位,有力地推动了党的发展壮大。总结起来,围绕民生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将民生与搞好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结合起来。“文革”前后的一段时期,我们党一度偏离了灵魂、迷失了方向。十年**,乱了生产,乱了民生,也乱了民心。“文革”过后,我们党认识到没有经济发展其他一切都是空谈,民生也就失去物质基础。要实现更广泛的社会民生就必须千方百计地发展生产力,不遗余力地推动经济建设。为此,我们党及时将工作的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社会财富不断积累,民生的物质基础日益强大,党在解决民生问题时显得底气十足、游刃有余,也为未来民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是将民生与加强执政能力、抓好党的建设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取得,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认清历史发展的趋势,不断地把握人民的需要,不断地抓好自身的建设。努力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和帮助人民群众一起解决问题、共创美好生活。进入新世纪,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关注和改善民生成为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命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按照“三个代表”的核心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围绕发展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发展社会民生来抓好自身的建设。同时,突出党风廉政建设,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努力提高为民办实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党的各方面的本领,尤其是发展社会民生的能力。
三是将民生与突出社会建设、实现科学发展结合起来。民生问题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社会建设及社会管理的滞后影响到民生问题的解决。为此,党中央提出要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加强社会建设,以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以社会建设促进民生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要讲道理”,我们党开始重新思考和审视社会发展,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站在社会民生的角度,发展追求的不能只是一路飙升的经济数据,而应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整体的协调发展,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各方面切身利益。经历一段时期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发展成果,走上了正确的发展轨道,要更多地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民生。
三、小结:向着民生,再踏新征程
从民不聊生到民生殷实,一切的改变离不开党的矢志追求。民生无止境,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也没有止境。中国共产党业已走过的九十年是为民生而奋斗的九十年,新中国走过的六十多年是大力发展民生的六十多年。长期以来,从理论思想到实践行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努力求变,一切的变化只为不变的民生追求。长期以来,从国际环境到国内实情,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不变应万变,一切的不变只为满足变化的民生诉求。概括来说,就是立足于社会民生的党性本质没有变,而是对民生的认识更加全面而又深入,追求民生的目标更加高远而又具体,实现民生的手段更加多样而又切实。兴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心系民生都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灵魂。
党的十七大业已绘制出美好的民生蓝图,提出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而且,随着社会及人的发展,民生需求不断扩展,民生要求不断提高,必须立足科学发展,建设更加全面、更高水平的民生。“十二五”规划中,民生成为绝对的主题,怀揣民生之心,中国共产党踏上改善民生的新征程,面对一系列现实客观的民生问题,我们党必将延续不变的灵魂,在发展社会民生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和追求。
参考文献:
[1]张敏杰.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及其社会政策体现[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1(5).[2]文魁.党魂: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J].新视野,2002(3).[3]戴涛.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与关注民生在宪政理念上的内在统一[J].理论月刊,2010(6).
第四篇:优化课堂教学论文
现代教学论——关于优化课堂教学
摘要:课堂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学工作者的关注。知识的巩固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理解和实际应用,都对知识的巩固起着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创造条件。应结合实际,以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为指导,从而对现代化教学条件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进行分析,并深入讨论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现代化教学;课堂教学设计
不可否认,现代化教学工程的实施,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设计的思维定势,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诸多有利的条件,使课堂教学设计充满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也使其在课堂教学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松散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其应有的原则,才能达到课堂效果的最大化与合理化,进而克服课堂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1.现代化教学条件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分析
1.1现代化教学条件下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势
①课堂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等现代教育思想。由于教学设计以“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服务”为宗旨,无论是教学信息的选用与组织,还是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都是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这种课堂教学设计指导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高度的自主权,能够主动参与,并且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进行学习和提高,这样,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这种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这也恰恰符合建构主义课堂教学设计理论的要求。②课堂教学设计为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简单地说,课堂教学设计相当于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一个可执行的“处方”,它高于一般意义上的备课活动,是一种更为系统的教学设计技术。课堂教学设计注重对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有价值的所有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地分析,使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的知识体系,并将这些学习资源提供给每一位学生,从而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大有益处。另外,由于课前充分的设计准备,即使在课堂上出现突发的事件,教师也会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启动备用的教学策略,做到对教学计划的合理调整。因此,无论是在提高课堂知识传授效益方面,还是在增强学生能力生成效益方面,课堂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都不可小视。
③课堂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更加科学合理。我们大部分教师都习惯于讲课与考试测评的分离,认为只有课终的考试评价才是学生是否学好的依据,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甚至走进了“我教我的,你学你的,他考他的”的“教、学、考”相分离的误区,这与现代化教学的要求相去甚远。而课堂教学设计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进行这种形成性评价的时机,以及如何进行评价,如何将评价的结果反馈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完善,从而使课堂教学思路更顺畅,使课堂气氛更活跃、更融洽,也迎合了现代化教学对课堂“教、学、评”有机结合的要求。因此,课堂教学设计无论对教师进行教学、指导教学,还是对学生学习、建构知识都是非常有效的一项教育技术。1.2现代化教学条件下课堂教学设计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化教学工程的实施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诸多有利的条件,使课堂教学设计技术更具优势,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由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仍处于起步尝试阶段,教师对这一教育技术的掌握并不很到位,在设计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认真地分析这些在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提高教学设计技术的应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①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活动相脱节的问题。即课堂教学设计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教学活动没有按教学设计程序进行的现象,教学设计是一回事,教学活动又是另外一回事,两者是并行关系,而不是指导、反馈、执行相统一、相协调的关系。产生这一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教师对课堂设计过于理想化,片面地追求现代化教学的形式外显而忽略了教学的实际内容,对教学情况把握不准,没有客观地分析影响课堂教学设计的各种客观因素,比如对教学资源的开发、选择,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认知风格的分析,对教学任务的分析等等。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教学设计主要依赖的是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程具体的内容,而不是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主要因素进行。所以即便是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但由于与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相左而出现课堂教学无法继续的尴尬,从而使教师放弃教学设计的指导,又回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这样,课堂教学设计的工作就变成了“吃力不讨好”的无用功。
②教师对在教学设计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自身角色认识不足,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次序。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摆脱不了传统教学的束缚,既想按照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进行,又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产生一种无从下手的无奈,致使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过程出现比较混乱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的认定,现代化教学的实施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求教师从“台前”转到“幕后”,教师既要做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又要做教学设计的组织者、执行者,还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课堂中主要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指导的作用。认识了教师的作用,还要有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的精神,不断的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在实践中增长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质量。
③部分学生对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排斥,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从属技能不能满足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使学生失去学的信心,并产生排斥心理。
④还存在课前教学准备活动不充分造成教学设计执行中断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是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放,现代教学手段的丰富,现代教学方法的千变万化,使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往往会有一些盲目性的选择。而教师在课前的准备确不充分,比如,没有对所选的媒体播放工具的功能进行熟悉,没有事先检查教具是否完备,没有对学生上课前的情绪状态进行了解,没有对学生的前期知识学习掌握的情况进行摸底等等,这会对教学活动的实施带来一定程度的阻力,甚至会使课程被迫中断。
因此。优化课堂教学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1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系统性原则,教学的各个要素与各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对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资源进行整体协调、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科学安排,这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所决定的。系统性原则要求课堂教学设计,一是做到各个教学要素内部的有机结合,二是实现教学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融合。这样,教学活动程序运行的才能更加有序、更加稳定
2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客观性原则.课堂教学设计包含了大量具有客观属性的因素,比如,真实的教材内容及相关的知识信息,教师的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的能力,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及其从属技能的掌握,现有的教具、教学条件等等。因此,客观性原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的特征之一,它要求做到对教学过程中的各因素进行客观性的评价,从而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客观性的教学资料,使教学设计的目的更具针对性,并在应用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3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建构性原则.为建构良好的认识结构而教”是现代教学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教师按照学生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与规律设计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良好习惯。
4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主体性原则.主体性是指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性的发挥与发展是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内在联系的。因此,教学没计要注意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唤起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进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5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可行性原则
6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开放性原则和和谐性原则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现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找到在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在教学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要遵循这些原则,从而达到教学模式的优化与进步,从而促进教学的发展。优化课堂教学,达到课堂教学的优质。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班级:2009级1班
姓名:方勇华
学号:20091244002
第五篇:高中数学 教学论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
【中学数学教案】
用心
爱心 专心-12345678
你知道小高斯是如何求1+2+„+100的吗?
这一方法的思想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要“首尾相加”)?
类似的,你能求1+2+„+n吗?
对于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an},如何利用上述思想方法求Sn=a1+a2+„+an?
还有其他方法吗?
一个核心:概括——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典型实例的共同本质特征
强调学生实质的、高水平的思维参与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高水平的数学思维活动
在教学方式的改进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自己积极地、独立地进行数学思考的空间。不管是传授式还是活动式(相应的,学生学习方式是接受式或发现式),只要学生有思维的自主,就是学生的自主地位得到体现。
根据数学知识的认知需要,为学生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通过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使用“先行组织者”,在思想方法上多做引导,在具体细节上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做、多阅读、多思考、多交流,让学生多发表意见,教师自己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多听少讲,在关键点上让学生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课堂教学的“六字经”: 问题引导学习教学重心前移 典型丰富例证 提供概括时机 保证思考力度 加强思想联系 使用变式训练 强调反思迁移
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