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节日作文[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21-01-17 10:40: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的传统节日作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的传统节日作文》。

第一篇:中国的传统节日作文

中国的传统节日作文15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的传统节日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的传统节日作文1

每当春节来临,人们都要放鞭炮、福字、春联、千千结。我们家也不例外,每年的大年夜都要在大门上贴上福字。福字现在解释是“幸福”,而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把福字倒贴过来,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做暗记准备杀人,马皇后为了救那户贴倒了的人家,于是就把倒贴的“福”字说成“福到”的意思。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记得去年春节快要到了,为了让家里更加漂亮,我决定在门上贴一个倒福。我先拿来一块干抹布,把门擦得一尘不染。接着,我拎来一桶水;一块毛巾,我拿起毛巾往水里蘸了蘸,把水洒到门中央,然后,我快速拿起福字倒着往洒水的地方一拍,倒福就贴好了。我得意洋洋了起来。不一会儿,我贴的倒福掉了下来。我想:用水贴倒福,水干了,吸力没有了,福字就掉下来了。于是,我想到了胶水。我认真地在红福字上涂上一层浆糊,又跑出去,小心翼翼地将福字贴在门上。倒福终于贴好了。

中国的传统节日作文2

咱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风筝;有独特的民族节日,如:新年、端午节、重阳节。而其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新年了。

每当新年来临时,人们就会放鞭炮、吃团圆饭、听新年钟声和收压岁钱……

新年到了,商场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如:各种各样的红包、精美的中国结、代表喜庆的“福”字等,让人眼花缭乱。我们家里也开始迎接新年。妈咪和奶奶开始打扫房间,爸爸在门口挂起了对联,我在门口挂起了灯笼。不一会儿,屋子就变得干干净净。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午夜十二点的钟声了。夜晚十二点,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大地上一片沸腾,人们尽情欢唱,用歌声迎接新的一年。我也不禁手舞足蹈起来,加入这个快乐的行列。新年的钟声和鞭炮声、人们的欢笑声组成了一曲美丽的交响乐,热闹极了!

新年有着独特传统文化,新年是个阖家欢乐的日子,新年是个充满欢笑充满快乐的日子,徜徉在这欢乐祥和的气氛内,开心的笑着、玩着、吃着。

中国的传统节日作文3

世界上还有几个节日要吃香喷喷的粽子呢?世界上还有几个节日要比热闹的龙舟赛呢?

“端午节”是一个伟大的节日,一个神圣的节日。说起端午节。说起端午节一定要吃粽子,关于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还有一个故事:“传说,从前有一个大臣叫屈原,他提倡团结其他国家,共同抵抗秦国。可楚王不但不听劝告,反而将屈原免去职位,赶出都城。后来,楚国陷入了困境,屈原整天都非常忧愁。屈原见报国无望,便含恨投江自尽。屈原死后,出国的百姓异常悲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有些渔夫则驾起船只,把事先准备好的粽子、鸡蛋扑通扑通地往江里丢,说是让鱼吃了,就不会咬屈原的尸身。流传至今,便有了吃粽子的习惯。所以过端午节的这天,满街都是卖粽子的小贩,我们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

听了屈原的故事后,我格外感动。屈原这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真令人敬佩啊!以后,每年的端午节我要多吃上几个粽子。不光这样,端午节还要看精彩的赛龙舟表演,可热闹了。

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爱国精神的一种钦佩。

中国的传统节日作文4

“五月五.是端午.小朋友们来跳舞.吃粽子.高高兴兴过端午。”这首儿歌表达了人们过端午的愉快心情,那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端午节的来历是这样的,传说屈原是楚国的一位大臣,由于楚怀王听信谗言,把屈原赶出城,后来 楚国被秦国攻破,屈原心如刀割,在五月五这一天写下绝笔【怀沙】后抱石投江,楚国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便用树叶包饭团扔下水去,希望鱼儿不要去吃他的身体。

后来,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

粽子很好吃,可您知道怎么包粽子吗?

先准备两片竹叶卷成圆锥形,接着倒入两勺米略压实,放入你喜欢吃的东西,再加两勺米继续压实,把叶子向下折,如果还有剩,就再向下折,必须得像一个圆锥形的,然后用棉线捆好,注意打活结要不然蒸出来就不好打开了。最后一步上锅蒸,大概四十分钟左右。一锅香喷喷的粽子就出锅了。

中国的传统节日可真好呀!我喜欢过端午节。我要年年过端午节,牢牢记住屈原这个人,像他那样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点评:语言准确,生动,内容具体、丰富。结尾处不可或缺的点晴之笔,较好地突现了文章主题。

中国的传统节日作文5

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妈妈说端午节这天最重要的是吃粽子。所以,我们一大早起来,准备包粽子。首先,将两片粽叶中间交叉叠在一起,按住交叉的部分往里一卷,卷成一个漏斗形,再卷紧,拿出用热水泡过的糯米,一勺一勺地放到卷好的.粽叶中,放至二分之一处,就可以放馅了,准备的馅可真多啊!有腊肉、香肠、排骨、蛋黄、绿豆沙、红豆沙……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豆沙,我把豆沙一点一点地放到糯米上,不要放太满,不然会露出来,也不要放太少,会没味道,放好馅后,再放一层糯米,用手将它压紧,再将剩下的粽叶包起来,千万不要松手,不然总会像小花一样“盛放”,你又要来重做一次。包好口后,用棉线将粽子紧紧缠住,就像是给粽子系上了一条花皮带,再打上一个节,把它放到“桑拿”房中,蒸上半个小时,等到锅里直往外冒白雾,你不要心急,再等三五分钟后,就可以出“桑拿”房了,拿起一个粽子,轻轻地剪开它的“皮带”,脱下它的衣服,米就露了出来,原本快到透明色的糯米,现在却被豆沙染成了红色;原本一颗颗的糯米,现在却紧紧地拥抱到一起,可能是觉得冷吧!

轻轻地咬一口,糯米的软、糯、粘就爆发出来了,再咬上一口,就可以看见馅了,甜而不腻,还夹杂着淡淡的粽叶的清香,不一会儿,一个粽子就下肚了,可我还想吃第二个,可是被好朋友吃掉了,粽子虽然还吃,但也不能贪吃哦,因为糯米吃多了不容易消化,影响肠胃。

这就是端午节,中国人的端午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作文6

“嘿哟,嘿哟!”咦?是哪儿来的声音呢?哦,原来今天是端午节,他们正在赛龙舟呢!你看,每只船可以坐12到8个选手,有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裹着红布,手上拿着两只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前进。擂鼓打锣的坐在船的中部,在船前进时便彭彭铛铛的敲打起来,调整桨手的划桨节拍。这场激烈的“战争”多么惊心动魄!选手们一个个挥汗如雨,但他们任然在坚持,努力争夺第一名!

端午节不仅要赛龙舟,还要包粽子,吃粽子呢!这香喷喷的大粽子,让人忍不住口水哗哗往下流,很想吃一口!这香喷喷又美味的粽子,是纪念古代诗人屈原的。屈原跳江后,百姓们为了不让鱼虾吃他的身体,便把糯米投入江中。后来怕鱼虾因糯米分散而去吃屈原的尸首,便用粽叶把糯米包住,再用线缠上,这样鱼虾就不会吃屈原的尸首了。

我喜欢端午节,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传承下去,让全世界都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

中国的传统节日作文7

说到春节,大家一般都干些什么?放烟花、吃团年饭、领红包、守岁、贴春联……

过春节时,我最喜欢的便是吃团年饭。

到了晚上,我们家就要吃团年饭了,远方的亲人都会赶回来,一家团聚。厨房里外婆、奶奶、姨妈、妈妈忙活着,菜香从门缝里逃了出来,涌进我的鼻子里,这时,我的肚子已经敲打着“饿”的时钟了!哎,什么时候开饭啊?会做些什么好吃的呢?

等了好久,一大桌香喷喷的菜终于上齐了,我恨不得一下就飞过去,但是,可恶的爸爸把我拦住了。还说什么要先让过世的亲人吃,只见他盛了几碗饭,他拿来纸钱在桌子下点着,嘴里还念念有词,请过世的亲人都来吃。

终于开饭了,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桌子中间的一盘披着黄金甲的红烧鱼,口水都差点流到我的碗里了!我正伸手要去夹,又被爸爸拦住了。我嘴里哼哼道“为什么不让我吃鱼!”爸爸哈哈大笑道:“因为中间这条鱼是‘看鱼’不能吃,它的寓意是‘年年有鱼’。”原来还有这个说法呀!

就算不能吃鱼也有一大桌子的菜呢!白白的、滑滑的年糕、香香脆脆的土豆片、被红汁包围的红烧肉、油而不腻的猪肉、白嫩的豆腐……我恨不得把它们全塞到我的嘴里。

以前我还小,不懂得过年的寓意,不过我现在已经明白了。过年是要一家团聚,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是准备要迎接新的一年!

中国的传统节日作文8

有一句话叫:“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今天就是农历 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人们会吃粽子,看龙舟。一片欢声笑语汇成了一支歌曲。

有些地方会往汩罗江里投粽子,这就是来源于屈原。屈原是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诗人,有一次接到一个消息:有一位在楚国的很出名人去世了。屈原知道了,都划船过来打捞他的尸体,可是没有捞到。于是,他们就往汩罗江丢入米饭、蛋黄等剩菜,好让那些贪吃的鱼虾吃饱后就不用碰屈原了。老百姓还在木船上“咚咚咚,咚咚咚”地打鼓,吓走那些蛟龙。端午节的叫法特别多,有二十多种,如有端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蔳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等等。为了纪念屈原,一定要在端午节这天吃粽子。即使不喜欢吃,也不免吃一个吧!

粽子在春秋时期有两种。一种用菰叶(茭白叶)包黍成牛角的形状,叫“角黍”;另一种用竹筒米装米封闭好后烤熟它。这种就叫“筒粽”。我们今天最流行的“火腿粽子”,却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

说了这么多,下面该说到我了!我很喜欢吃粽子,特别是爸爸从酒家带回来的。我吃了一个又一个,吃得津津有味,满手都是油,成了一个让人哈哈大笑的“小花手”。粽子里面还藏有乌黑的眉豆,吃起来香喷喷的。

这时,我听到了远处赛龙舟的声音。“哇,现在正赛着龙舟呢,肯定有不少人在看!我猜测到。

端午节,是我喜欢的一个节日。我想:那么好的节日,对于我们这些二十一世纪的小朋友来说,应该要更加喜欢这个传统节日——端午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作文9

大家都知道,我国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春节有许多习俗,比如贴春联、包饺子、蒸年糕、拜年、给压岁钱、放爆竹等。经过学习,我发现这些习俗都是有来历的。比方说:过年为什么要放爆竹呢?

相传,古代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非常凶猛,每到除夕,“年”就会吞食牲畜,伤人性命。因此,人们只能逃往深山。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位老人,他在这里住了一晚,这时候“年”来了,老人便让村民点燃爆竹,“年”被吓得狼狈逃窜。原来,“年”怕火光、炸响和红色。因此,每年除夕,家家户户便贴春联,放爆竹,后来这一天就变成了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

每到春节前,爸爸妈妈都会给奶奶回去送钱、送好吃的。那天是小年,我和爸爸妈妈回奶奶家过小年,到了奶奶家,我把爸爸妈妈事先准备好的钱和年货给了奶奶,奶奶高兴地合不拢嘴。后来,我听见奶奶跟妈妈说需要她帮忙买一样东西,因为在村里奶奶买不到,需要妈妈在城里买,妈妈爽快的答应了。回家的路上,妈妈说她今天非常高兴,因为奶奶能把她需要的东西直接跟她说,说明奶奶真正把她当一家人。

我喜欢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作文10

我知道很多节日,有新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在这些节日里,我最喜欢的是有着浓浓的喜庆气氛的元宵节。

元宵节是每年的阴历元月15日,那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今年的元宵节,我们大队为了让元宵节的气氛更热烈一些,特别将许多的烟花,分别放在了大队大楼前的红旗台周围,准备在晚上燃放,让人们去观赏。那一天的晚上,我和妹妹一起,也带着几个元宵,边说边笑地去看烟花。

我们刚到观看烟花的观看点,烟花就开始燃放了。我们一边看着天上美丽的烟花,一边吃着元宵,享受着夜里看烟花的感觉。夜里的烟花真得很美呀,五彩缤纷,有的是绿色,有的是蓝色,还有一种奇特的烟花,爆炸后发出了吱吱的声音,就像一枚刚刚被砸碎的白宝石一样,在月光的照射下闪着点点白光,美丽极了……烟花在天上霹雳啪啦的放着,我们坐在地上,指着天上一朵又一朵美丽的烟花,又说又笑,整个院子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不一会,美丽的烟花就很快放完了,我们也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今天的夜晚真是一个快乐的元宵之夜,今天是一个快乐的元宵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作文11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元宵节闹花灯、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但我最喜欢的就是热闹的春节了。

春节前夕,大家都会贴春联、窗花和放鞭炮。有一次,我们在贴春联的时候,妈妈把“福”字贴倒了,我便好奇地问:“妈妈,您怎么把福字贴倒了呢?”妈妈笑着说:“把福字贴倒了是有原因的,换一种说法就是“福”到了。”我这才明白了。

到了晚上,我和爸爸带着各种各样的花炮,来到小区广场上准备放炮。花炮有:喷花、滴滴烬、大礼花、钻天猴等等。爸爸说:“妞妞,你来放喷花吧!”我胆怯地说:“我不敢。”但是,爸爸偏要让我放。“好吧,那我就硬着头皮上吧!”我心想。当时,我心里怦怦直跳,都快要跳到嗓子眼儿了。我放第一个喷花时,爸爸总是吓唬我,害的我还没点着就跑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当我再次准备点燃的时候,终于,把喷花给点燃了,我心里的那块石头也放下了。看着绽放的烟花,我脸上也露出了笑脸。

当我们回到家,那时已经是晚上八点了,春节联欢晚会刚刚开始,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刘谦的魔术,他能让一个小小的水壶倒出红酒、白酒、红茶等等,太不可思议了。

春晚结束后,我们开始吃年夜饭了,年夜饭就是水饺,韭菜肉馅的,可好吃了,真是越吃越香。

我喜欢春节,更喜欢春节的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作文12

中国传统节日有许多,比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让我记忆深刻的节日就是春节了。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春联,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真是热闹非凡。关于春节,还有一个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故事,我给大家讲一讲吧!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只怪物叫“年”,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长年居住在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一条条无辜的生命,人们一到除夕,扶老携幼,逃往山中。又到了除夕,乡亲们收拾东西准备逃跑,这时人群中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说他能赶走“年”,乡亲们劝他赶快跑,但老人坚持留下。这时,“年”跑到乡村来吃人,他看见一位老人用红色的火点燃了一条鞭炮噼里啪啦,“年”听到后落荒而逃。乡亲们回来后,看见村子里安然无恙,人们问老人是怎么把“年”赶走的?老人拿出了一幅红色的对联,一件红色大衣,一条鞭炮。从此以后,人们放鞭炮,贴对联,穿红色新衣,“年”再也不敢来了。每年过春节,大家都和家人团圆,在外打工的叔叔阿姨,早就买好了回家过年的车票,在整八点时,大家围在电视旁边,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过年时,人们都是满脸欢笑,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春节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迎接着崭新的一年。

中国的传统节日作文13

中国有不少的传统节日,你们都知道有哪些吗?有看花灯的元宵节;有吃粽子的中秋节;还有热闹的春节……,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九月九日孝敬老人的重阳节了,因为这是个孝敬老人的好机会。

重阳节有不少习俗,比如: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辟邪延寿。传说,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在重阳节这一天它就会出来到处走动,传播瘟疫,非常可怕。汝南县的父老乡亲都病倒了,村里有个叫桓景的小伙子不顾艰难险阻来到东南山上拜一位叫费长房的大仙为师,桓景用大仙给他的青龙剑苦练了一年,又到了九月九日这一天,大师对他说:“今天是九月九瘟魔又要来了,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你带着父老乡亲去附近的山上辟邪吧!”桓景按照大师说的去办,果然瘟魔不敢上山,桓景手持青龙剑追下来,大战几个回合,终于战胜了瘟魔,解救了父老乡亲。

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是重阳节这天还是平时我们都要孝敬老人,关心老人,比如:爸爸妈妈下班后主动帮他们捶捶背,倒杯热水,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空时常和爸爸妈妈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总之,我们要把握住每一个孝敬长辈的机会。

我爱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作文14

这两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有对联、十二生肖、剪纸,还有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和文字等。其中,我最喜欢传统节日的资料,因为我对传统节日很感兴趣。

在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新年,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每年过年,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飘飘的彩旗。妈咪做了丰盛的晚餐。外面不时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爸爸给我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礼花出门和小朋友一起放,我们玩得非常高兴。到了新年晚会开始,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与家人一起一边吃水果,一边观看晚会,精彩的节目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我还喜欢“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古老的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这天放学,我和爸爸妈咪准备了一份礼物去看望爷爷,我非常开心。因为我知道,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了解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同样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继承下去。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光辉灿烂,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要加强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作文15

春节又称过年,所以它和年兽有关。

春节当然要吃团圆饭啦。只听见厨房里咚咚咚的切菜声、哗啦啦的炒菜声、噗噗噗的煮饭声……在一起奏成了一支欢快的交响曲。我走进厨房,一股香味迎面吹来。我往桌上一看,哇!一桌都是美味佳肴,有带着红色汁水的红烧肉;有金灿灿的鸡腿;有香浓美味的木瓜丝……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总觉得时间过得非常慢,真想现在就大吃一顿。终于,饭好了,爸爸开始请已故的亲人吃饭。他首先在每个饭碗里盛一团饭,然后在桌子底下放一些纸钱点燃,最后洒了一些酒水在桌子边缘,让祖先们先吃完润润喉。我想:终于可以开吃啦。但在这之前,我们得先把老人们扶上桌,接下来自然是大饱口福啦!

吃完了团圆饭,就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玩的鞭炮时间。我飞奔到院子里拿出口袋里的鞭炮。我左手拿着炮,右手拿着打火机,一点燃就扔了出去,只听见一声巨响,爆炸了。

我又拿起冲天炮,一点燃,随着一声“咻”,冲天炮像火箭一样飞到了天上,炸开了。变成了各种图案,有花朵、有太阳、花瓶……

春节过得真快呀,希望下次春节快点到。

第二篇:作文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

这两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有对联、十二生肖、剪纸,还有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和文字等。其中,我最喜欢传统节日的资料,因为我对传统节日很感兴趣。

在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春节,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每年过年,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飘飘的彩旗。妈妈做了丰盛的晚餐。外面不时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爸爸给我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礼花出门和小朋友一起放,我们玩得非常高兴。到了春节晚会开始,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与家人一起一边吃水果,一边观看晚会,精彩的节目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我还喜欢“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古老的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这天放学,我和爸爸妈妈准备了一份礼物去看望爷爷,我非常开心。因为我知道,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了解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同样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继承下去。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光辉灿烂,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要加强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节日重阳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比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老人们最喜欢什么节日呢?噢!老人们最喜欢重阳节。

重阳节是怎么由来的呢?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在一本书上说过,它把九作为阳数,两个九,两个阳数,互相重叠,所以叫重阳节,还叫重九节哟!

重阳节活动丰富多彩,一般人们要登高、插茱萸,观菊花;在家呢,大人喝菊花酒,儿童吃菊花糕。重阳节不仅活动多,诗句也很多哩!大家还记得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讲的就是关于重阳节的事。在1989年,我国才正式把重阳节改叫老人节,在这个时候,全国会组织尊老敬老活动。记得去年的重阳节,老师带领我们去了敬老院,只见那里静悄悄的,一点也没有学校里热闹。我们给爷爷奶奶们表演节目,敬老院里充满欢声笑语,爷爷奶奶们看了都呵呵的笑,连声叫好;我们又去给爷爷奶奶们打扫卫生,他们还给了我们一把瓜子。看着爷爷奶奶们的笑容,我心里想:我一定要多照顾老人,不再让他们这么孤独。我们要尊老、敬老、爱老、助老,让这种习俗流传下去。

重阳节,丰富多彩的节日,老人们的节日。

中国的传统的节日——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传统的节日,也是我们一年中最隆重的一个节日,也是小孩子很盼望的节日,大年三十,人们都开始贴对联,包饺子、打扫卫生,三十吃饺子意为着在外面工作的、上学的都要回家吃这个团圆饭。家家户户都是忙忙碌碌的,但人们的脸上都挂满了笑容,等到三十晚上的十二点左右,村里就响起了噼哩啪啦的声音,原来是村里人在放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早晨还没等我起床,就被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吵醒了。我急忙穿好新衣服和爸爸一起去放鞭炮。初一这一天,人们互相拜年,我也收到了压岁钱,我的压岁钱妈妈都会给我存起来。春节一直要过到正月十五,春节的气息才渐渐没有了。

同学们也很盼望过年吧,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吃好东西,还可以放鞭炮,我喜欢过新年哟!

中国的传统的节日——春节

小朋友最喜欢什么呢?不用说当然是过春节了!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一到春节,大街小巷人山人海,男女老少脸上挂满了笑容,享受节日带来的快乐。除夕夜的晚上,一串串鞭炮被人们点燃声音真大,四处飞溅,我们也拿出烟花点燃,只见五颜六色的烟花冲上天空,紧接着。我们家四周都放起了烟花,烟花在空中绽放,像“仙女散花”,有的在空中垂下,像“倒挂杨柳”,还有的在空中绕了一圈又一圈,下面还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活像一根棒棒糖,天空中五颜六色的烟花染成一片。

过春节为什么要放烟花呢?原来相传古时候深山上住着一个凶恶的独角鬼怪,每到春节时,都会来抢东西,但它最怕响,人们为了它不再来抢东西,每到春节就放鞭炮,放烟花,把它下跑。

啊!“爆竹声中旧岁除”,在一阵阵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我们又长了一岁,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中国的传统的节日——春节

每当春节来临,人们都要放鞭炮、福字、春联、千千结。我们家也不例外,每年的大年夜都要在大门上贴上福字。福字现在解释是“幸福”,而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把福字倒贴过来,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做暗记准备杀人,马皇后为了救那户贴倒了的人家,于是就把倒贴的“福”字说成“福到”的意思。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记得去年春节快要到了,为了让家里更加漂亮,我决定在门上贴一个倒福。我先拿来一块干抹布,把门擦得一尘不染。接着,我拎来一桶水;一块毛巾,我拿起毛巾往水里蘸了蘸,把水洒到门中央,然后,我快速拿起福字倒着往洒水的地方一拍,倒福就贴好了。我得意洋洋了起来。不一会儿,我贴的倒福掉了下来。我想:用水贴倒福,水干了,吸力没有了,福字就掉下来了。于是,我想到了胶水。我认真地在红福字上涂上一层浆糊,又跑出去,小心翼翼地将福字贴在门上。倒福终于贴好了。

第三篇:中国传统节日

漫话中国传统节日节日一词来源于农事是由年月日与气候变化相结合而排定的节气时令发展而来春节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以前称元旦俗称过年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的由来与传说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甲骨文已经出现了年字《说文· 禾部》年谷熟也年的传说春节的习俗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讲求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的由来桃符的传说贴门神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贴窗花和倒贴福字窗花是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所贴的各种剪纸福字指福气福运倒贴福字表示福运已到挂贴年画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燃放爆竹爆竹也称爆仗炮仗鞭炮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花炮之乡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拜年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发展为后来的贺年片蒸年糕年糕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之意春节相关的诗词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宵节正月是农历元月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唐宋更加兴盛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不久就宣布要连续赏灯十天是中国最长的灯节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三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神是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元宵节燃灯的传说元宵节的习俗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观灯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提倡佛教的汉明帝时期公元58 75 年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明代南京最盛观灯日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槛绮窗丝障十里珠帘薄暮须臾灯船毕集火龙蜿蜒光耀天地扬槌击鼓蹋顿波心自聚宝门水关至通济门水关喧阗达旦桃叶渡口争渡者喧声不绝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转足有一百二十里城里几十条大街几百条小巷都是人烟凑集金粉楼台城里一道河东水关到西水关足有十里便是秦淮河水满的时候画船箫鼓昼夜不绝吴敬梓《儒林外史》走百病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元宵节相关的诗词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介子推与寒食的传说晋文公重耳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介山清明节的习俗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荡秋千秋千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植树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 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放风筝风筝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星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清明节相关的诗词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端午节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 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源于纪念屈原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

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后来端午节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筒粽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佩香囊和悬艾叶菖蒲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艾和菖蒲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有杀虫灭菌净化空气的功效端午节相关的诗词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七夕节七夕节也称乞巧节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女孩子最为重视的日子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牛郎织女的传说七夕节的习俗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当天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七夕节相关的诗词古诗十九首之一汉乐府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中秋节又称月夕八月节团圆节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唐代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盛行于宋朝明清时已与元旦即春节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嫦娥奔月的传说中秋节的习俗赏月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祭拜月神唐宋时期中秋赏月玩月更为盛行吃月饼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的《梦梁录》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中秋节相关的诗词水调歌头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1989 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重阳节的的由来与传说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恒景除魔的传说重阳节的习俗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杜甫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除了插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重阳节相关的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

第四篇: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由来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潮,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 “剃龙头”。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清明扫墓祭祖 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萌,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有时也被称做“踏青节”。

端午悼念爱国先人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一般认为,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产生的。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当秦国灭楚后,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罗江自沉;江边群众得知,便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人把这天定为端午节。每逢此节,民间有带香袋、吃粽子、赛龙舟习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谥艺,万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了,后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船则表示去营救屈原。

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是夕,陈瓜果子于庭中,女孩子结彩缕,穿七孔针。据说先穿完者为巧。“乞巧节”,又由于多是女孩子参加,故称“少女节”。

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传说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称“鬼节”。佛教徒这天要设“盂兰盆”,施斋供僧,举行诵经法会以及水陆道尝放河灯等宗教活动。中国大约是在梁武帝时(六世纪上半叶)始设“盂兰盆斋”的。现在,设“盂兰盆”的在民间少见,但放河灯的习俗却中秋阖家团员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有关。在古代,每逢中秋人们就用精制的糕饼祭奉月神;祭奉之后,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团圆欢聚。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重阳登高敬老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是魏晋以后兴起的节日。“重阳”、“重九”之名,肇于三国时代。主要有五种传统习俗。一是登高,此时秋高气爽、景色宜人,正是游历的好季节,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于健康。二是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三是饮酒赏菊。农历九月正是菊花盛开之时,观赏千姿万态的秋菊,喝几盅菊花酒,也重阳节的乐事。四是食重阳糕。人们把粮食制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谓之重阳糕,而“糕”又与“高”谐音,食之谓可步步高升。五是开展敬老活动,从古至今重阳敬老之风绵延不绝。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早先传说这天是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后来成为民间习俗,以示五谷丰登。民间有这样一首俗曲;“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黑豆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祝赞,祝赞那灶王降吉祥”。它反映了过去民间祭灶的情景。这天由于特别热闹,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农历新年的“彩排”,所以又称过小年。现在尽管设有在祭灶的了,但每年腊月二十三前后卖的关东糖、至今仍是人们喜爱的传统食品。

第五篇: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目前,国家法定休假的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除 夕

时间:农历十二月三十 释义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起源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别称

“除夕”在古时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别称。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春 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英文:The Spring Festival 释义

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也叫“大年初一”。

起源

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相关传说

年: 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远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出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

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

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适用地区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加蕴味无穷。习俗

守岁 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演变

起源: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元旦与春节的关系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有关诗句:

田家元旦-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 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 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 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 共说此年丰 元日(玉楼春)-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 碧井屠苏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 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 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 只与东君偏故旧 元旦试笔(选一)-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 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 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 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 吹到东溟月上时 丁卯元日-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 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 占年更喜梦维鱼 钓帘欲迎新巢燕 涤砚还疏旧著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 并无尘事到吾庐 甲午元旦-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 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乾消夜酒 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 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 五更欢笑拜新年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已酉新正-(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癸已除夕偶成-(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春节看花市-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春节 江南靖士

暂解城区烟火禁,兆丰雪霁在年前。街街饰彩家家掸,扫尽桃符换对联。

元宵节

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英文:Lantern Festival

释义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习俗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演变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立 春

释义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来源

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习俗

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还有一些地方会在立春时迎春喝“败毒膏”这种使人不长口疮的药膏。

寒食节

时间:清明节前一天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现也有清明寒食一起过的习俗)。

来源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清明节

时间:公历四月四-六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

释义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习俗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诗词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英语:Dragon Boat Festival

释义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来源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著名爱国诗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

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习俗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榕枝: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榕枝,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相关诗词

五月五日(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已酉端午(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午日观竞渡(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午日处州禁竞渡(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五日·选一(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五丝(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端午日赐衣(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竞渡诗(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乙卯重五诗 陆游(南宋)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七律 端午(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浣溪沙(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菩萨蛮(宋·陈与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端午(江南靖士)

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当日楚王憎逆耳,随将一国殉灵均。

端午(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七夕节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来源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习俗

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现在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男女双方会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重阳节

释义

重阳节,也叫双九节,古代以九为阳,六为阴,双九就是重阳,故称重阳节。

演变

阴历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同时也是中国的敬老节。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习俗

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具体习俗如下所列:

①、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②、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

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③、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④、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⑤、喝重阳酒

“重阳酒”即用优质糯米酿成的甜酒,于重阳节装进小陶瓷坛子密封保存。可能是因为温度和湿度比较适宜,所以酿出的酒特别醇,是米酒中的上品,甜纯美,男女老少皆宜,起源于西北少数民族。

“重阳酒”即“菊花酒”。每年重阳节时,最早的菊花花骨朵已长成,欲开花时,这就是制作“重阳酒”的上好的材料!

注:历史上也有农历七月十三为敬老节的说法。但于1989年时修改.时间: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元节

时间:农历七月十五

来源

中元节在中国的民间又称鬼节。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

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

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旧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与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同为古老传统节日。

习俗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员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佛教徒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盆会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间,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有条件的,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椿寺等都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民国以来,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历年此时都有”追悼阵亡将士法会“。用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三台经,供着一个”海陆空军阵亡将士“的牌位,进行公祭。

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中秋节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英文:the mid-autumn festival

来源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习俗

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到庭院赏月。

相关诗词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云軿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飐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冬 至

时间:农历十一月十七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习俗

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腊八节

时间:农历腊月初八

来源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习俗

喝腊八粥 节日表

以下节日未特定说明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

1、正月初一 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 上元节(元宵节)

4、二月初二 春龙节 又叫龙抬头 青龙节

5、二月十五 花朝节

6、清明节的前一天 寒食节

7、三月初三 上巳节 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8、春分后十五日 清明节

9、四月初八日 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10、五月初五 端午节

11、夏至节

12、六月六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

13、七月七,习称七夕、七月

七、乞巧节

14、七月十五 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

15、七月三十 地藏节

16、八月十五 中秋节

17、九月九 重阳节

18、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19、十月十五 下元节

20、十一月二十二 冬至

21、十二月八 腊八节

22、十二月二十三 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十二月的最后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

十、大年三十

还有几位圣贤的诞辰日:

关帝诞:六月廿四

至圣先师孔子诞:八月二十七

苍颉至圣先师诞 :三月廿八

鲁班公诞:六月十三(五月初七)

伏羲诞辰:五月十三(传说中龙的生日)

炎帝神农诞:四月二十六

黄帝诞辰:二月初二

诸葛孔明诞辰:七月二十三 孟子诞辰:四月初二 岳飞诞辰:二月十五 老子诞辰:二月十五

释迦佛陀诞辰:四月初八 屈原诞辰:正月二十一 六祖慧能诞辰:二月初八 附1: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腊月二十九 小除夕

正月初二 迎婿日,闺女回娘家。

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四 迎财神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正月初七 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

正月初八 谷日/顺星 众星下界之日 也称“祭星”、“接星”

正月初十 石头生日 “石不动”“十不动” 老鼠嫁女

附2:其它节日:

“半年节” 有六月十五日的、六月十四的、六月六的、六月五日的、也有六月初一日之说!

观音诞: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观音菩萨的信仰已经超出了佛教的范围,他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愿望!

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妈祖的诞辰日!

七月初一日,俗称开息门

填仓节: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祭祀节日,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又叫添仓节、天仓节,是祭祀仓神的节日。传统节日形象创作大赛

近年来,随着国家关于保护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措施的密集出台,国人

对传统节日也愈加喜爱和重视。但是,如此多的传统节日,却都没有能够体现其核心意义的主题 形象标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所以,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发起,重庆文化艺术节办公室和猪八戒网参与,并得到了重庆天友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大力支持的此次创意大赛,旨在通过面向全球征集中华传统节日的主题形象标识这一事件,吸引公众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参与,从而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一份绵薄之力。征集项目

传统节日主题形象标识

传统节日原创诗词

传统节日奇思妙想 大赛机构

主办单位:中华文化促进会

冠名单位:重庆市天友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重庆猪八戒网络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重庆文化艺术节办公室 附 录

2010年中国传统节日公历日期

腊八节 1月22日 除夕 2月13日 春节 2月14日 元宵节 2月28日 打春 2月4日 寒食节 4月4日 清明节 4月5日 端午节 6月16日 七夕节 8月16日 中秋节 9月22日 重阳节 10月16日

中国传统节日中英对照

1.春节(农历一月一日)Spring Festival;Chinese New Year's Day

2.元宵节(农历一月十五日)Lantern Festival 3.清明节(4月5日)Tomb-Sweeping Day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Dragon Boat Festival 5.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Mid-Autumn(Moon)Festival 6.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Double-ninth Day 7..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New Year's Eve 中国常见传统活动中英对照

过年 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

春联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剪纸 paper-cuts

年画 new year paintings

买年货 do shopping for the spring festival;do spring festival shopping

敬酒 propose a toast

灯笼 lantern

烟花 fireworks

爆竹 firecrackers(people scare off evil spirits and ghosts with the loud pop.)

红包 red packets(cash wrapped up in red paper,symbolize fortune and wealth in the coming year.)

舞狮 lion dance(the lion is believed to be able to dispel evil and bring good luck.)

舞龙 dragon dance(to expect good weather and good harvests)

戏曲 traditional opera

杂耍 variety show

灯谜 riddles written on lanterns

灯会 exhibit of lanterns

守岁 staying-up

拜年 pay new year's call;give new year's greetings;pay new year's visit

禁忌 taboo

去晦气 get rid of the ill-fortune

祭祖宗 offer sacrifices to one's ancestors

压岁钱 gift money;money given to children as a lunar new year gift culture note;in the old days,new year's money was given in the form of one hundred copper coins strung together on a red string and symbolized the hope that one would live to be a hundred years old.today, money is placed inside red envelopes in denominations considered auspicious and given to represent luck and wealth

辞旧岁 bid farewell to the old year

扫房 spring cleaning;general house-cleaning

年糕 nian-gao;rise cake;new year cake

团圆饭 family reunion dinner

年夜饭 the dinner on new year's eve

饺子 jiao-zi/dumpling;chinese meat ravioli

粽子 rice dumpling 中国元旦花絮

【我国元旦节由来】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颠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了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元旦诗话】

〔宋〕 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旦”一词来源古代,非指公历新年,而是农历正月初一,亦即春节。宋吴自牧《梦梁录》中《正月》开

篇话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以及南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等诗文中。元旦古称元日、元正、元长、元朔、元辰、元春、端日、上日等。从古到今,历代诗人都为元旦抒情作诗,留下不少名篇佳作。

古代元旦宫廷有贺岁之礼,规模宏大而隆重。三国时曹植《元会》诗:“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描写了曹魏时元旦贺岁的场面。

唐白居易《七年元日对酒五首》之二:“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表达了已过60岁的诗人不惧衰老、昂首挺胸进入新一年的风貌。

唐代另一诗人成文斡写有《元旦》诗:“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戴星”,即顶着星宿,比喻晚归或早出。

“觞”,即酒杯,可作饮酒解。“屠苏”,是元日专饮的多味药酒,古人认为饮此酒可以防病消灾。饮此酒有个规矩,老少不能同时共饮,而是从年幼者依次而来。因为按古人理解,每逢新年,虽然每人都要增寿,但实际上年少者得了一岁,而年长者却失了一岁,所以大家劝年少者先饮,以示祝贺,而让年长者后饮,以避忌讳。

唐人孟浩然写了一首《回家元日》诗,云:“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犹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在大唐盛世,“田家占气候”,自有半年乐,而诗人“无禄尚忧农”的情怀,则更是读书人的高尚品格。

古代元旦有贴春联的习俗。南宋诗人陆游的《已酉元旦》诗:“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宋伯仁《岁旦》诗:“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诗中的“桃符”、“桃板”即指春联。

当然,在古代歌咏“元日”的诗篇中,最著名的当推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为后人传诵不衰。

明代陈献章的《元旦试笔》有如一幅“乐岁图”。诗人在诗中写道:“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油然而生。

清代爱国诗人张维屏的《新雷》,虽未用“元旦”、“元日”等词汇,却以元旦为题,写出人们贺岁、迎春的喜悦:“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一代伟人毛泽东,1930年1 月写了一首《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上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欣赏这首词,犹如走入一幅壮阔的风景画,全词淋漓酣畅,清新自然,充满了乐观、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42年董必武在重庆写了一首七律《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欣赏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觉得字里行间浸透着诗人对革命事业的一片赤诚。其时抗战维艰,惟有精忠报国,方可期来日乐土安家。诗中所说的“胜利茶”,是当时重庆商店里出售的纸包茶,意在预祝抗日胜利。以新鲜事物为掌故入诗,可见董老对旧体诗的革新意识。

【元旦絮语】

古代我国的元旦日,并非如今通用的“格列历”——公历的一月一日。从殷代定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岁首,到汉代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曾有多次反反复复的改变。到民国时孙中山于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顺农时”、“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改公历1月1日称为岁首“新年”,但仍没称“元旦”。直到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统一使用“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公历1月1日规定为元旦节,并决定全国在此节放假一天。同时为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前后,因此改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元旦一词最早始 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龄等人写的《晋书》上载:“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称为元,初一为旦。南朝梁人兰子云的《介雅》诗也云:“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还有个传说,是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把“天子”的皇位没传位于儿子,而是把皇位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

在民国以后虽然定1月1日为新年,当时只有机关、学校以及外国经营的洋行大商号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承认,仍延承古时旧习以农历初一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与民间均没有什么欢庆活动。解放后将1月1日岁首改称为“元旦”节后,政府仍按照几千年来使用的农历历法按农时节令,在立春前后冬闲时期的“春节”放假

三天,民间办“庙会”等欢庆,传承百姓的心愿和千百年的民俗。节日文学

【节日诗词】

元会诗(魏)曹植

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尊卑列叙,典而有章。衣裳鲜洁,黼黻玄黄。清酤盈爵,中坐腾光。珍膳杂遝,充溢圆方。笙磐既设,筝瑟俱张。悲歌厉响,咀嚼清商。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

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家荣贵,寿考无疆。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元日(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已酉新正(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中华传统节日组诗 陈志岁 春节

暂解城区烟火禁,兆丰雪霁在年前。街街饰彩家家掸,扫尽桃符换对联。清明

乍温复凊雨如麻,郊野草青行迹加。或向陵园寻志石,思亲敬献墓头花。端午

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当日楚王憎逆耳,随将一国殉灵均。中秋

合家匀饼庆嘉辰,携向中庭望月轮。

二十四桥谁独立,鸳鸯双宿水如银。

下载中国的传统节日作文[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的传统节日作文[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 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也有的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过到正月底,其中以除夕和大年初一为高潮。春节时间延续长、地域跨度广,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第年第一个节气:打春(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资料整理 一、春节 1、起源传说 太古时期,有一种叫“年”的凶猛的怪兽,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一天换一种口味,连人也不放过。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合集)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15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汇编)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

    小学作文:中国传统节日

    快乐的春节 一年一度的春节马上就要来到了,每家都是喜气洋洋的气氛,很开心,我们家也不例外。 大年二十八,我刚起床,妈妈就喊着让我和姐姐贴春联,我们在大门中央贴了一个大大的福字......

    中国的传统节日作文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

    中国传统节日_作文范例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在农历三月(公历4月5日左右),此时正是春光明媚,空气洁净的季节,因此,这个节日叫做“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