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家风故事征文
【篇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也因此被世人誉为“诚信礼仪之邦”。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孝亲敬老
”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当今世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家庭价值的体现。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我国历史上有无数孝敬老人的楷模,留下了许多敬老的美谈与佳话。尧舜孝感动天、子路百里负米、黄香扇枕温衾。当今的社会也有许多孝亲敬老的感人故事。
我的父母虽然没有明令的家风家训,却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言传身教,形成一种无形的道德力量,影响着我和我的孩子。
我的婆婆有八十多岁的母亲。随着年龄增大,太太的腿脚不是很方便,她总是坐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去看太太,帮忙做饭,照顾生活起居。冬天的时候太太家暖气不足,家里冷,婆婆把太太接到家里来,陪太太聊天谈心,照顾她。太太也特别疼爱孩子,总是给孩子捎东西。这些我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周末只要有空我和孩子就会去看太太,给她带去爱吃的食物。隔三差五的和太太通电话,问问近况,也和她说说我们工作和学习中有意思的事。
良好的家庭熏陶给我和孩子树立了孝亲敬老的榜样,孩子在公交车上会给老人让座,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会伸出援手,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也是一种有形的传承。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孩子的心灵。
家风虽小事,关乎大国治。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相连形成民风,民风相融促成社会风气。一个社会要和谐美好,弘扬家风不可或缺。重视家风和家教,突出价值观和道德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每个家庭和每个公民的日常道德行为中,真正凝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基本力量。
【篇二】
我出生在一个教师之家,家风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一家的道德标准。我的家风是:见人要讲礼貌,做人要诚实守信,充满孝心。这些话就像海上的灯塔,指引着我前行,伴我成长。
让我先来说说礼仪吧!孔子曾说过:“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襞也。”我的家庭是个和睦之家,人人都讲礼仪,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我,从小就学会了礼貌待人。在暑假的时候,我和爸爸一同去了北京旅游,因为有一天自由活动的时间,我们想要去博物馆的缘故,就坐上了公交车。刚上车的时候,我们都抢到了自己的座位,到下一站的时候,上来了一位白发苍颜的老奶奶,我爸爸一见立马站了起来,柔和的说道:“您坐我的位置吧。”老奶奶也亲切的说道:“谢谢呀,小伙子!”我看见了,便想到:爸爸真不愧是我的好榜样,我一定要向他学习,下一站如果有老人上车的话,我一定要让座位。下一站到了,我又看见了一位年过花甲的老爷爷,一摇一晃的上了车,我找准机会,迅速的站了起来,面露微笑的说:“爷爷,您做我的位置吧!”那位老爷爷见了慈祥的说:“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爸爸就是我的榜样,我以有这样一位爸爸而骄傲。正是爸爸的言传身教,让礼仪从小就驻扎在我心。
诚实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一句名言说的好,“人类最不道处,是不诚实与怯懦。”我的妈妈为人真诚,实在。比如他们学校让他们工作总结,一般别人都会在网上一查,然后抄上。可妈妈却不同,她会把教学中的经验、不足、改进措施等一笔一划写出来,写出来的文章符合学生实际,有实用价值,因此,经常受到领导的表扬。她经常告诫我说:“抄袭是可耻的,自己的东西就要自己写,为什么要抄别人的,抄别人的那叫可耻——”有时作文不会写,在我想抄别人的时候,妈妈的这句话就时刻警醒着我,让我不至于犯错误。在我身边有了妈妈这个诚实的人,就会让我变得越来越诚实。
最后要讲的是做人要有孝心。古往今来,我们都说百善孝为先,孝都是我们所有儿女应尽的职责,我的爸妈就非常孝顺。有一次,爷爷感冒有点咳嗽,爸妈得知后,去超市买了上好的梨,拿到了爷爷奶奶家。刚一进门就拆开了箱子,爸爸妈妈一人各拿一个梨,冲进了厨房,拿起了削皮刀,削掉了梨皮,给了爷爷奶奶一人一个,还亲切的说道;
“爸妈,天气干燥,吃梨润嗓化痰,对咳嗽有好处。”此情此景,我也拿起了俩梨,冲进了厨房,迅速的把梨的皮削掉,给了爸爸妈妈,并对他们说:“我也会一直孝顺你们的。”这就是爸爸妈妈教给我的。家风如毛毛细雨一般滋润着我的成长!
【篇三】
“诚实守信最基本,自知自省要做到,与人为善记心间,分享互助是美德!”没错,这就是我家的家风家训。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基础性教育,良好的家风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基石.家风是由家庭成员的态度、行为及舆论营造的,存在于家庭日常生活中,表现在成年人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关系的态度和行为中。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舆论营造良好的家风;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不正确的舆论营造不良的家风。
父母亲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的言谈举止营造了特定的家风,未成年人在这种特定家风的熏陶下,会经过耳闻目睹接受影响。而影响我最深的人就是我的父母,他们一直以来都在诠释着这些美好的品德。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他们的正直善良和懂得分享,所以当我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孩子,当听到孩子第一次叫我妈妈的时候,我就自
己在心里说,孩子妈妈不希望你多优秀,但一定要做个真善美的人。现在,我的孩子已经二年级了,我还是会时常给她讲对我影响至深的事......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家里条件并不是很好,父亲的工作很辛苦,可是也赚不了多少钱,日子基本都是紧巴巴的,但是一家三口在自己的小家里还是很幸福的。我的父亲是一个老实肯干的人,待人诚恳,可能正是因为这样,有些人觉得父亲是好欺负,所以合起来抢走了我家的房子,父亲比较正直,当时二话没说,仅凭着自己微薄的薪水带着我和妈妈四处租房子。我当时非常不理解我的父亲,觉得他很怂,觉得他只要争一争,我们就不用过这样生活。父亲当时并没有解释什么,还是一如既往的工作,甚至比以前更辛苦,因为想多赚一些让我们能生活的好一点。日子就这样入不敷出的过了几年......我有一个大姨,她家生活条件也不是很好,但在我看来是比我们家好,起码有自己的房子。直到有一天,我知道家里分了一些钱,当然不是很多,买房子肯定是不够。本想着说终于不用再那样紧巴巴的过日子了,但是父亲做了一件我当时极度不能理解的事情,他拿出了2万块钱送给了大姨,试想一下,自己的生活已经很不好了,还拿出钱来送给别人,而且自己还没买房子......当时真的没办法理解父亲,非常埋怨他。其实,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么多年过去了,父亲什么也不曾解释过,只是一直用他那份真诚善良影响着我,感动着我,父亲用他的坚持让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是我的父亲让我相信了种善因得善果,让我相信了这个世界一定会有福报!现在,言传身教,我的孩子对于善良的认识也越来越强烈。记得有一天我们三口从公园回来,正好赶上楼上补习班下课,楼门口有一个家长在等自己的孩子。我们到门口的时候,这些中学生正好出来,这位家长的儿子就一直开着门等到人全都出去的时候他还没有关门,并且示意让我们进来,但就在这时,这位家长狠狠地瞪了自己的孩子,告诉他不用开着了,快过来!其实这件事情对我的感触还是挺大的,我觉得孩子本善良,在他能力范围内可以做的一些帮助别人的时期,家长不要过多的干预孩子,更不要觉得自己孩子傻,不要扼杀掉孩子的善良。说真的,那一刻我很庆幸,庆幸我的孩子在她没有多大力气时,看到有人手拿东西会赶快过去帮人家开门;
庆幸她看到拾荒老人会主动捡起瓶子,送到老人手里;
庆幸她懂得尊重每一个人,会和别人说谢谢;
庆幸她在走进校门的时候,能和门卫大爷说一声爷爷好......其实,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这些小事往往反映着一个家庭,我的孩子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会尽全力让她感受到善良,同时希望她也能用善良去感动别人!
家风、家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尊老爱幼、勤俭持家、明事知礼、正直善良......好的家风家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推动了中华民族不断向前,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一个处在好的家风家教的人,会在其好风气的影响下得到好的发展。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话很清楚的表达了身边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很重要。在成长过程中有好的家庭背景,对一个人的发展有十分巨大的影响,这是每个人都不能否认的。
而且我们起初的发展就在家里,家风家教也就自然对我们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一个好的家风家教可以促进一个人健康的成长,有助于一个人走向成功。真诚地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把握好自己的言行,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风!
【篇四】
“一个和睦的家庭必定有一股内聚力,一种潜藏在每个家庭成员内心又外化为他们的行为举止的精神气质,这就是家风。它,对内维系家庭秩序,对外展现处事待人的风貌。
每一个家庭都有一股淳朴的家风,每一位父母都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或引用古人的思想教育我们。家是我们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的言传身教处处浸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家风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事方略的潜移默化。
我生长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父母文化都不多,他们打小时候起就唠唠叨叨的说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虽然都是生活当中的琐事,亦没有的名人大家传诵千古的佳句,但平平淡淡往往却蕴含了父母对子女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我知道自己有些倔脾气,虽然平时我对父母的话总是不屑一顾,但日子久了,周围的人或事让我逐渐的明白了父母的话,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比如“孝敬父母”、“尊长爱幼”、“做人要诚实守信”、“勤能补拙”、“勤学好问”、“友善待人”、“谦恭有礼”、“知错就改”、“勤俭持家”等碎片化的词语仍然印刻在脑海。
我出生于80年,我的父亲,原是当地运输队的一名木匠,母亲是一名纺织工人。打从记事起父亲就已经下岗做了一名职业木匠,自己一个人照书本学习家具制作,每周能打出两个仿古式梳妆台,每个周日集市上都能够销售一空。那个时候家里到处都摆放着一个个纯手工制作榫卯木质构件,他们都需要放样、下料、刨平、打磨、组装、打腻子、打磨、底漆、面漆、晾干等多道工序,为了赶上集市能够顺利上市,父亲总是通宵达旦,有时一觉醒来隐隐听到母亲对父亲说,“睡会吧天都要亮了”,“得把面漆上完,要不周日交不上人家预定的家具了”父亲说。小时候的我只是记忆了父亲和母亲对话的这个片段,慢慢长大了,回忆起来才总结了两个字“守信”。记忆中母亲也早早下岗了,后跟随父亲做起了家具生意,再后来父母一起转行做起了水产生意,他们总是凌晨三、四点钟起床去上货、摆摊、叫卖,晚上要黑天后才能收摊,每到过年我放寒假也要跟着他们去帮忙,说真心话那不是一般的辛苦,一年四季如一日从来没有假期,一天下来筋疲力尽,我期待着问妈妈“晚上咱吃点啥?”妈妈说今天我们吃海鲜(其实是剩下的一点没有卖相的鱼、虾、蟹),一年365天,至少有300天如此。后来慢慢长大了才明白,利润大都在最后的尾子货,卖相不好的海鲜不能放到第二天卖,否则就不新鲜了,而扔掉了就相当于把利润扔掉了,吃了几年我也上了大学,总结了八个字“诚实守信”、“勤俭持家”。
其实家庭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小事,一件一件都记录在童年的记忆中,随着时光的流淌,沉淀出一股股纯朴的家风。高中时高考时期父亲经常偷偷留下小纸条告诫我“勤能补拙”、“勤学好问”;
平日里母亲总是拿最好最新鲜的海鲜送到爷爷、奶奶、姥姥那“孝敬父母”
……一张张普普通通的生活照,勾画出一个劳动人民家庭的家风,没有挂在墙上的古训,有的只是融入血液的方圆,对,这就是我的家风。
【篇五】
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母亲没有上过学,父亲只有小学文化。说起家风,父母都不可能给我一个准确的描述,但父母日常的言传身教,让我自小就知道要勤俭节约、要坚韧执着、要积极上进。
我家是于1964年兴修水利的时候从县城边搬迁到一个只有
20户左右的小山村,因为是外来搬迁户,多少都受到一些排挤,分田地的时候,分到的往往都是贫瘠和偏远的田地,所以基本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时勉强能糊口,赶上一些干旱的年头,粮食就不够吃,记得小时候,父母经常到亲戚朋友家借粮,那时也常吃些麦麸和野菜,放在现在,简直是不可以想象的事情。
如此艰苦的环境,父母虽偶有争吵,但从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兄妹共4人,我排行最小,我的哥哥姐姐为了给家里分担负担,也早早的辍学了。那时,父母总是嘱咐我要好好上学,在他们眼中,我成了改变家族命运的唯一希望。那时我的学费几十上百元,父母都要东拼西凑,当他们把那些东拼西凑的钱交到我手里的时候,我感觉特别沉重,感觉不能辜负父母的辛苦,在学习上也不敢有所松懈。父母对生活的热情、坚定和执着,从小就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在我面对困难的时候,从不逃避,坚韧执着,积极上进。
苦难是一把犁,它一面犁碎了你的心,一面在你心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或许正因为穷,才明白生活的艰辛,才知道珍惜。2000年到2004年,在天津上大学期间,生活费和饭费合一起每月200元,与同学相比,相差悬殊,因为没钱我从不敢与同学一起参加各种娱乐活动。我也曾经非常羡慕他们,但我知道,这200元也是家里倾尽所有给我凑出来的,我又有什么理由去埋怨和挥霍呢?大学期间,我做过家教、发过传单,做过推销。生活当自立自强、勤俭节约,与其哀怨自叹、索取无度,不如踏步向前,勇往直前,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或许,因为出生和成长的环境,我的思想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生活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等,希望我的孩子能继承优良的家风并不断完善,毕竟,一个好的家风并不是一代人就能完善的。我并不寄希望于孩子能有多大的出息,只希望他们能尽可能的做好自己,当他们有才华的时候,不辜负他们的才华!当他们平庸的时候,不辜负他们
【篇六】
家风是一个家庭优秀品德的传承和沉淀,是留给每个家庭成员宝贵的精神财富。我的家庭是个普通百姓人家,说起我的家风,没有令人特别动人之处,却深植我们的心中,时时刻刻陪伴着我们成长。
我的爷爷是个非常爱学习的人,他从年轻到年老一直都在持之以恒地学习。爷爷是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毕业后又成为了一名大学数学老师。爷爷不仅在工作中教书育人,而且还自己坚持学习。他自学了好几个国家的语言,还自己买书学习钢琴和水彩画。在爷爷家里的墙上挂着一幅漂亮的水彩画,画上的紫色葡萄亮晶晶的,栩栩如生,那就是爷爷年轻时候的作品。爷爷还喜欢用英语问我问题,但是我总是觉得他说的英语怪怪的。我问妈妈:“为什么爷爷说的英语我听不懂?”妈妈悄悄地告诉我:“那是因为爷爷上学的时候,外语学的是俄语,英语是爷爷自学的,所以他的英语里有俄语口音。”爷爷这么多年一直坚持着自学英语,他有一个很古老的很复读机,像宝贝一样放在抽屉里。他经常把复读机拿出来听英语磁带,有时候是韩语磁带,还有时候是俄语磁带。而且他只要一进书店,准会买一本英汉词典或者工具书回来看。我的爷爷就是这么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他刻苦努力的学习精神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爸爸和我。
我的爸爸继承了爷爷在数学方面的学习天赋,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在学生时代,爸爸的数理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顺利地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后来,爸爸参加工作后,不间断地坚持学习专业知识,参加各种职业考试,还被评为了高级工程师。我经常会看见爸爸挑灯夜读到深夜,这时我就会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爸爸这么大了还要学习?学习不是小孩子的事情吗?”妈妈笑了笑,耐心地对我说:“爷爷还在坚持学习,爸爸更要坚持了,咱们的传统就是持之以恒地学习。爷爷和爸爸可都是你的好榜样呢。”我听了妈妈的话,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下定决心把我的家风传下去。
家风是雨,孩子是苗,大人的言传身教鼓舞了我,这样的家风也让我受益匪浅啊!感谢我的祖辈和父辈,不仅给予我无私的爱和关怀,还让我深深地感到榜样的作用和力量。
第二篇:家风故事 征文
诚信待人,认真做事
——“家风故事”征文
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祖父母那一辈是农民,爸爸妈妈也只是普通劳动者的一员。因此,我们家并没有固定的家训。但即使这样,我还是从长辈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那就是:诚信待人,认真做事。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是前人对于诚信的理解,这足以说明以诚待人的重要,信守承诺,是人们你来我往的最基本的纽带。可是,小时侯的我是不懂这些的,直到那件事的发生,才让我对于这一点有了深刻的认识。
那是一年春天,我和小伙伴们约好准备趁一个周末去春游。但不巧的是,就在我们准备出行的头一天,我收到妈妈给我准备的生日礼物——一套《哈利·波特》。对它我已垂涎许久,一收到我就迫不及待地看起来,一套七册,一天哪里能看得完?于是,第二天我便放弃了与小朋友一同出游的打算,在家里悠哉悠哉地看书了,全然忘了约定这回事儿。
后来,这事儿还是被家里人知道了,虽然大家都没再提起,但是,有意无意的,爸爸总会给我讲起《曾子杀猪》《金斧子和银斧子》这一类的故事。就在那几天,身体不好的姥姥突然准备要回趟老家,听妈妈说,再过几天是二姨姥姥的七十大寿。姥姥的姊妹们曾经约定过:不管是谁,七十、八十大寿的时候,大家都要聚会庆祝一下。家里人也没有阻拦姥姥,她还是坐了两天的车,辗转赶回老家了。这件事给了我深深的触动:身体不适的姥姥都能遵守多年前的一个约定,而精力旺盛的我却不能信守承诺,还要给自己找借口。真是羞愧呀!这件事之后,我再没有做过失信于人的事。成长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里的长辈们,不仅教会了我如何诚信待人,还教会了我怎样认真做事。
我比较喜欢手工制作,记得刚开始学折纸的时候,特别喜欢折各种各样的纸花,但往往因为不够认真,折叠的步骤没有搞清楚,线条也折得不够合理,导致最后的成品,总是和原作相差甚远。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目睹了爸爸整理信息、上交报告材料的过程。那时的他神情专注、一丝不苟,有时直到烟烧到手指头,才会从冥思中反应过来。那个镜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从此,再做手工的时候,我都会格外的认真,细心的琢磨,所以现在,我的折纸技能也越来越出色了,很多小作品都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现在想想:有时候,家风家训并不需要拘泥于文字的限制。这些从长辈身上,学习来的为人处世的习惯,可能要比那些干巴巴的文字更能影响人,它们也必将一直伴随着我成长,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使我更加出色。
第三篇: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1 如果你常到我家去,你就不难发现:我们家经常在饭后说笑话,讲当天的趣事,因而开怀大笑。是的,这就是我的家,一个充满朗朗笑声的幸福小家。我的家虽然充满笑声,但一家人对我和弟弟的教育却是十分严格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爸妈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
它的意思是: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了自己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我的爸爸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贪图名、利,也不去羡慕别人家多么有钱,有权势,只是默默地为我们这个家付出着。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发生在一个晴朗的秋日,爸爸要去参加他初中的同学聚会。这对于正待在家里正无聊的我,无疑是个出去玩的大好机会。
“爸,就带我去吧……”我拉着爸爸的手摇着,祈求道。
“嗯……”
“爸,你就带我去吧……我待在家里都快发霉了,好不好嘛!”我见爸爸在犹豫,立刻又开口哀求道。
“好好好,真受不了你!”
“耶!耶!我可以出去啦!”我高兴得在家里蹦来蹦去,“我可以好好玩玩了。”
待我精心“梳妆打扮”一番后,看到爸爸,他还是穿着一件普普通通的衬衫。
“爸爸,你不换衣服吗?”
“不换了,穿那么好看干什么。”
“可……”
“哎呀,我们不要和别人比,我们只要过着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日子就好了,知道吗?”爸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嗯!”我重重地点了一下头。
在聚会时,爸爸遇到了一个和他曾经很要好的同学张叔叔。张叔叔的儿子成绩很差,他们便聊起了家风、家教对儿女的影响。
“现在的父母越来越不注重家教对孩子的影响了,只觉得孩子在学校学习就够了,自己却不管孩子,任由他们去,在这样环境中的孩子怎么能好得了呢?”我的爸爸先说道。
“说来也惭愧,我就是这样的人,要不是我妻子一直在关心着、管教儿子,要不然我都不知道儿子会怎么样。”张叔叔叹了口气说着。
“家庭中的家风、家教好,这个孩子才会茁壮成长,如果家风、家教不好,这个孩子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爸爸对张叔叔说着。
张叔叔也附和着:“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人,父母早已有名有望,然而由于不重视家教,最终致使子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也从反面证实了家教的重要性。是呀,难怪在同一间教室里,在同一个老师的教育下,学生会有优劣之分!”
听了他们的谈话,我也觉得:不仅大人要注重家教,孩子也要谨记父母的话,这样才会不至于误入歧途啊!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爸爸的话我会永远铭刻在心,永远。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2 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如同粮食一般,是一个家必不可少的成分。而在我们家,也有家风,它就是如何做人。
做人,肯定要做到善良。有一句话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父母也从小这样教育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故意向一条小道扔小石头。虽然小道又窄又偏僻,爸爸看见了,急忙上前制止了我,并教育我道:“怎么能这样子呢?”“怎么了……”我感到爸爸在生气,但又委屈地说。“你这样可能会让骑车的人摔倒,这等于是在陷害别人!”爸爸激动地说着,我在一旁默默地听着,慢慢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看到我好像意识到了错误,爸爸的口气缓和下来了,继续说:“儿子,你应该还记得去年摔倒的痛吧?骑车摔倒比那样还痛!”我下意识地捂了捂左手,那道伤,令我难忘。这时,爸爸变得和往日那般慈祥,道:“快把那些小石子捡起来吧。”“好!”
一个教训,让我知道,我应该小心地做每一个细节,我生怕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伤害到他人。
当人,做人还要守时,虽然妈妈没有给我讲这个道理,但却总是用行动告诉我这个道理。每次,和别人约定出行时间时,妈妈总是要提早几分钟到达。她说,这样,才不会让别人等我们。有一次,我还戏谑道“宁教我等天下人,休教天下人等我”。但是,久而久之,我也耳濡目染,学着妈妈,养成了守时的好习惯!
父母的一些举动,总能影响孩子。优秀的品质,就是从中培养起来的。
这就是我家的家风,它让我从中养成了许多好品质,这样的家风,值得传扬!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3 我住在农村,爸爸妈妈常跟我说: 人穷志不穷,我们一定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要拾金不昧。我那时并不明白那句话,直到八岁那时候,乐乐才让我明白了这句话的意义。
觉得八岁那年,乐乐和我一起到花都湖骑自行车。乐乐和我正骑在中途的时候,我忽然看见了一个很漂亮的钱包。和乐乐说: 乐乐,快看!有一个很漂亮的钱包被别人给丢在地上了,我们得发财了!我们把它捡回家吧!乐乐听了,十分生气,说: 我们不能把这个钱包捡回去,如果我们把这个钱包捡回去的话,那这个钱包的主人一定会十分着急的。我们还是把这个钱包送到失领处吧。好吗? 我听了,感到羞愧万分。于是,我和乐乐说: 乐乐,那我们现在就把这个钱包送到失领处吧。乐乐听了,心情就变好了,马上一边拿着那个漂亮的钱包,一边拉着我到失领处哪里了。
我和乐乐一起骑着自行车,有说有笑的。骑了差不多七分钟,我和乐乐就到了失领处。到了失领处的时候,乐乐就把钱包交给了失领处的阿姨,阿姨见了,对我和乐乐说: 你们真是两个拾金不昧的好孩子呀!我和乐乐听了,甜甜地笑了。
不久,那个钱包的主人来到了失领处,那个阿姨告诉她: 看,坐在那儿的两个孩子。您的钱包就是她们找回来的。钱包的主人知道了,对我们连连道谢。我们连声说: 不用谢!于是,我和乐乐就一起继续骑自行车了。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做人一定要诚实。
第四篇:家风故事征文(七章)
家风故事征文(七章)
(一)好家风助我圆好梦
父亲说过,我们这个家庭是体面的家庭。父亲所说的体面,不是指有钱有势,而是说我们这个家庭有个很好的家风,那就是人人喜欢读书爱学习。
从爷爷说起吧。我的爷爷念过私塾,认识不少字,而且字写得好。逢年过节,村里人争着邀请他去写对联。爷爷还是一把“铁算盘”,加减乘除、开方、乘方各种珠算方法烂熟于心。因此,村里村外常常有人请爷爷去算自己不会算的账。爷爷是个热心人,给人家帮忙吃顿饭就行了,别的啥也不要。也许爷爷是识字人,更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在解放前那种艰苦的条件下,他就将我的父亲送到学校去读书,并让父亲一直读到“完小”毕业。
之后,因为父亲是个识字人,所以做了一位人民教师,成了我们村里第一位走出家门做教师的人。因为是做教育工作,父亲更热爱读书学习。我们家里的书籍很多,有伟人著作,有古典文学,都是父亲想方设法购买的。四大名著父亲看了好几遍,讲起故事来头头是道。《毛泽东选集》家里有几个版本,那是父亲敬爱毛主席的缘故。学生们非常喜欢父亲的课,因为父亲的丰富知识吸引了他们,教育他们怎样做人。父亲做教师做了40多年,培养了无数的学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到了我们这一辈,兄弟姐妹们都生活在新社会、新时代。社会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读书学习的机会。父亲不但为我们树立了读书学习的榜样,而且经常督促我们要多读书多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既是为家族争光,也是为国家做贡献。
在父亲的教导和影响下,我们兄弟姐妹个个都喜欢读书。大姐、二哥、三哥先后考上了师范学校,跟父亲一样都做了人民教师。而我呢,虽然在家务农,但我也非常喜欢读书,阅读了很多农业科技方面的书籍,因而我在种地的过程中从作物品种的选择到病虫害的防治,样样都讲究科学,所以水稻、麦子等农作物年年稳产高产,年年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我还利用科技养猪,我把养猪方面的书读得滚瓜烂熟,像什么《母猪的饲养技术》《仔猪的疾病防治》等等,书里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熟记于心。在养猪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和步骤我都按照书上介绍的经验去做,所以我养的猪生病少、生长快、出栏周期短。我每年都要养两头大母猪,出栏肥猪一百多头,能获得不错的经济收入。因此,我们家真正地走上了小康致富路。
读书不仅让我走上了致富路,还让我学到了很多健康卫生知识,更懂得讲文明懂礼貌。简单说,我以前在夏季高温时打完农药会用冷水洗澡,可书上说,这样做相当有害。因为冷水使皮肤收缩,毛孔处的农药更容易进入身体内,可导致中毒。正确的做法是,高温季节打完农药,应该马上用温水洗澡,毛孔扩张汗液外泄,身上残留的农药容易洗掉,才能减少中毒的危险。读书让我改掉了这些不良的卫生习惯,促进了身体的健康。我从书中还学到了很多文明礼节的知识,我孝敬家里的老人,科学教育自己的孩子,平时不骂人不吵架,跟每一个家庭成员和谐相处,邻里关系也十分和睦。也许正因这样,家人更对我多了一份关爱,邻居们也更喜欢我,我的生活里充满了欢乐。
我常常想,正是爱读书爱学习的好家风培育了我的品德,圆了我的好梦,让我的人生更加精彩。我一定要把爱读书爱学习的好家风一代一代传下去。
(二)美好家风代代传
摘要: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道德之本,是家庭美满和睦、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石。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道德之本,是家庭美满和睦、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石。《论语·学而》中就有“事父母,能竭其力”的说法,“父母在,不远行”的警句,唐代诗人孟郊更是留下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千古名句。
向忠明,**市航道段“鄂道标601”艇(宜城至转斗湾)艇长,参加工作30多年来,工作中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是大家公认的市劳模、先进艇长。在家里,他是一位好儿子,好老公,好爸爸,弟弟妹妹的好兄长。多年来他无微不至的照顾老人以及身患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弟弟,与兄弟姊妹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十多年来如一日,用爱心呵护每一个家庭成员,用真心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幸福的家庭。
常言道:“顺者为孝”,老人上了岁数,话多唠叨是经常的,每当这个时候,他就对自己说,不要和老人计较小节,虽然有些话年轻人不爱听,但绝无恶意,我们要耐心听,等听完再作解释,这样就会化解误会。八小时之外,他默默无闻地恪守着“君子入则孝”、“事父母能竭其力”的人生格言,他以实际行动为家庭其他成员做出了表率,赢得了单位同事和亲朋好友的称道,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现代孝星”的典范形象。
**年,身患残疾的弟弟不小心摔了一跤,右腿骨折,需住院治疗,一家人都跑去医院照顾弟弟,由于单位年底很忙,他也十分着急,等航标艇一靠岸不管有多重要的事他都先去医院看看弟弟,帮弟弟擦身翻背、洗脸、洗脚、洗衣服剪指甲、端屎端尿。他总说:作为咱向家的长子,为兄弟姐妹们起个带头作用是应该的”。
**年,弟弟又一次摔跤骨折,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而且还欠了不少钱。看着丈夫从此变得消沉起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呆在家里,向大嫂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生怕丈夫想不开,从此消沉下去。于是苦口劝导,耐心疏导,对他说“我跟了你,并不是看中了什么东西,而是看中了你这个人,你的不服输的性格”。有的人面对命运的突变不知所措,有的人在命运面前誓不低头,在向大嫂的鼓励劝导下,向艇长慢慢摆脱了阴影,生活慢慢步入了正轨,债务很快就还清了,而且日子也一天天有所好转。可后来,向大嫂也患上了哮喘病,为了护理好她的身体和饮食生活,他专门跑到医院去咨询医生,怎样从生活保养到药物调理方面进行照顾。向艇长常说,我的毕生荣誉有一半是我老婆的。
**年初父亲去世前还摸着他的头说:“忠明啊,我走了,你这年老体衰的老娘以及身患残疾的弟弟就都交给你啦”。看着弥留之际的父亲,向艇长坚定的对父亲说:“父亲,您就放心吧,有我一口饭,绝不会饿着他们”。从此他身上的胆子就更重了。
作为一位父亲,他深知知识和做人的重要性,因为每个人都有老了的时候,只有我们为下一代儿女树好尊老、爱老的标尺,让他们从小在爱的氛围中接受熏陶,才能让他们明白,爱心、孝心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责任和品质。只要爱心无涯,孝心永驻,就能使每个家庭和社会获得双赢。因此即使再忙再累,也从不放松对女儿的教育,尊老爱幼成了这个家的家风,代代相传,根深蒂固,用自己的爱心、孝心、责任心构筑了一个和谐的家庭。
(三)索华青,女,汉族,56岁,中共党员。现任青海省司法厅直属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真心待人是索华青全家的处事态度,与邻居都能够和睦相处,邻居们有些事情做不了或需要帮忙,她们都热心帮助。她们一家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为那些需要帮助的邻居解决一些燃眉之急,她们用实际行动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爱岗敬业,工作楷模
索华青同志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充分发挥共产党人的本色,认真履行职责,处处以身作则。雷厉风行,不折不扣地去完成党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近几年机关党务工作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是城中区优秀人大代表,这些荣誉的取得,与她爱人理解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二、家庭和睦,邻里团结
索华青夫妇家庭多年来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团结邻里,乐于助人,是司法厅机关有口皆碑的“模范家庭”。生活当中,每当发生摩擦时,他们都能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问题。作为妻子的索华青既是单位重要岗位的领导,又是家庭的“一把手”,把家庭照顾的细致入微。长期以来,她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侍奉老人,教导孩子,料理家务,受到邻里的高度赞扬。
三、勤俭持家,崇尚环保
她们家庭倡导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注重科学理财、合理消费、勤俭节约。他们时常教导儿子:“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生活中点点滴滴要从每件小事做起”。家里面的每样东西能修复利用的,从来不轻易地丢弃,尽量使其再发挥作用。平时养成随手关灯的良好习惯,只要家里或办公室没人就关掉一切电源,注意节约每一度电和每一吨水。这一勤俭节约的意识已深入到每一个家庭成员之中,并成为全家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尊老爱幼,家中模范
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索华青同志还努力做一个好女儿、好媳妇、好妻子、好母亲,协调好家庭事务,使整个家庭和谐融洽,和睦相处。她把工作之余时间都留给了家人,陪伴家人,就算只是一家人在一起聊天,那也是她心中最幸福快乐的时光。身为一家之主,她以宽容和理解善待每一位家庭成员,做到“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关怀”。作为晚辈,她尊敬老人,关心老人,孝顺老人。作为妻子,与丈夫相互关心,互相扶持,夫妻感情融洽,从不为小事争吵;作为母亲,她以身作则,注重对儿子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孩子节俭、谦逊、自强的良好品质,教育他们独立自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牵手相伴三十多个春秋,索华青夫妇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一同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夫妻俩从没因生活琐事红过脸、吵过嘴,他们用自己的真诚、善良和孝心换来了家庭的美满、幸福。索华青一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文明和谐家庭的深刻内涵。
(四)我是一个出生在九十年代及改革开放后优渥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童年时代里欢乐的笑声一直萦绕在我专属的郭家老房西屋。伴随着我的健康成长,祖父母及父母总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我努力学习,积极锻炼,从而让我对学习知识及德行修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当然,这还少不了祖父郭子亭老先生制订家训的功劳。郭家的家训是以“六自”为准则,六自即是:自省、自爱、自尊、自立、自信、自强。自爱是根本,自尊、自信是基础,自省是手段,自立是目的,自强是理想。二十字为基要,即家俭朴则兴,人勤奋则贵。读书破万卷,德义度春秋。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及硅步无以至千里。一个家族的振兴与发达,离不开引领家庭家族走向成功的长者所创立的家风和家教。家风与家教的形成都会经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积淀和努力,它总结了前世中无数家庭的成败以及经验,结晶遵循自家的发展独一无二、适合自己家庭或家族走向兴旺实际的法宝,引领家庭或家族走向成功及辉煌。而祖父郭子亭老先生恰恰是郭家最适合制定家训的人物。他的半生戎马,半生育人。他用其一生的经历书写了一部家族奋斗教科书。的确,在生我养育我的这片地处三江交汇的黑土地上,作为垦荒者的第三代,作为移民的第三代。祖父辈的艰苦经历在我们如今生活的21世纪自然无法体会。虽然还时常耳畔有听到“旧社会”“日本鬼子”“草甸子”等,但那些艰苦岁月留给我们已经没有太深的印象;但是,郭子亭老先生对子孙后代是负责任的,他将人生的经历压缩为一本家训日记。我的父亲早已把其父亲往日的磨难奋斗当作一种精神,将一种积极阳光面对生活,勤劳节俭,德义并存的家风传承给我这第三代。
我家的家风有四条:一是内心阳明,世界无暗,二是认真做事、勤俭节约,三是善良诚实,乐于助人,四是孝礼亲邻,三省吾身。
下面就把我家的家训及家风做一个讲解:祖父郭子亭先生在世时总说阳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对我们很重要,所以他给孩子起名都是带有日子偏旁部首,父亲名振昕,我名为阳。祖父更把郭家老宅的西屋书房定名为“阳明阁”。祖父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总是和蔼的面容,从不在晚辈面前讲生活的负面能量,祖父过世后祖母经常给我讲祖父小时候只上过几天私塾,后来就辍学给地主家作童养工,祖父只能偷偷的去地主家书房看书,直至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爆发,十六岁的祖父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山东省当地抗日游击武装队伍;记忆中祖母给我讲的都是明天会更好,煮皮带,吃树皮的苦日子已经结束了,遇上了好时代要好好学习,不管上什么学校家里都支持,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只要是我想要买的书籍或一些学习用品总是会如愿以偿,当我由小学升到初中,到高中,每成长一个阶段,这种积极的态度便转换成一种精神,鼓舞着我成长。待到我识字后,我开始阅读祖父留下的家训日记。
祖父郭子亭先生生于1924年农历二月初三,山东省招远县毕郭镇庙子夼村,祖上可追溯到唐代中后期汾阳王郭子仪一脉。幼年患黑血病,后治愈。1940年加入民兵,1942年与祖母冯玉梅成亲,1946年正式参军。1955年随农建二师五团移驻黑龙江省绥滨县,屯垦建设二九〇农场。部队转业后任人事科科长,医院支部书记,一分场书记、中小学首任校长兼书记,1983年3月在副处级岗位上离休。1994年4月离世。
文革期间我的祖父曾被圈养在猪圈里养猪,祖父没有自怨自叹,而是审时度势,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待到文革结束,果然两起两落又重新做起了校长。祖父深谙阳明心学,内心阳明,则世界无暗。
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向前走,这是认真做事的第二点家风;一口吃不了大胖子,凡事不可心急但必须认真去做认真对待,从小事做起,不管是以前在校读书还是现在返乡工作,家里每个人都会主动的做家务;祖父母亲言传身教的是勤奋节俭,自己的衣服鞋子都是穿的实在是破了穿不出去了才买新的,吃饭时总是把好吃的菜让给我们吃,从小我就耳濡目染传承这种勤劳和节约的风气,也教会了我不浪费不奢侈。
三是善良诚实,乐于助人,在我年纪很小的时候,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这些耳熟能祥的故事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父母亲教导我们做人做事要诚实,做人,要诚实、诚信、知错就改。“诚信是做人之根本,立业之基”这句则是祖父传授给父亲的口头禅。父母从小就教育我做人要诚实,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要改正,不能撒谎。父母让我们知道了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富裕的生活要靠自己双手来创造,有勤奋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父母总说记得家中最开心的事情是我们考试取得了好的成绩,而丰盛的饭菜是父母亲一种鼓励的方式,与亲人们聊聊学习上生活上的事情总是那么开心、有趣,不管我的学业到哪个阶段成长到什么年纪,这种开心幸福的感觉从未减弱。
四是孝礼亲邻,三省吾身。父母一直告诫我:德为天下先。好孩子要懂礼貌。坚持每天写日记,反省一天所做所思。家风家训是应该牢记的座右铭。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的更远!铭记家风熟读家训,坚持自查自省为自己的人生做奠定而坚定的基础,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家训的六自则是要我们牢记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基准。只有自己做得好,子女下属才会效仿。二十字基要则是明确解释了百行德为天下先的重要性,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通过看书不断地学习,才是丰富人生的重要途径。
这些年以来我时刻研习祖父留下的这六自家训二十字基要及四点家风家教。我同样会以身作则传承给下一代,并且在我们这个郭氏家族中,这优良的家风家教也早已根深蒂固深入人心,无论子女们学业有成走多远,或者事业有成有多么的成功;都忘不了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以致于我们自己同样的要言传身教,教育我们的后辈代代传承。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生活环境和各方面的条件越来越好,但这些优秀的精神永远不会被弃忘,它激励我们积极向上,教会我们面对生活,遇见困难不气馁。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在郭家的一个小家风尚里所展现的淋漓尽致。这是垦一代,红一代留给我们这第三代最为宝贵的历史财富。
良好的家风传承是社会风尚健康发展的前提,每个家庭都应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风和家教,作为家庭的继承者责无旁贷应该担当起这一重任,坚持依法治国、以训治家。形成家庭的凝神举力,助力社会风尚进步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千百万个家庭汇聚成一股强大的中华振兴力量全面实现龙江梦大荒梦,谱写小康新辉煌。
(五)好家风诠释家和万事兴
固安县马庄镇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大家庭,15口人,祖孙四代人至今未分家。三个儿子结婚立业与侍奉着古稀老人的父亲母亲一同过着平淡、和睦、忙碌的生活,勤劳、朴实、感恩、孝亲敬老的家风让这一家子孝妻贤、妯娌们从未红过脸,兄弟三人互谅互帮,令人羡慕。
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即正身,从自身做起,做表率。只有用自身言行,亲力亲为做事作表率,全家人效仿,家庭才能讲和谐、和睦之风,推己及人,远之影响村风民风的好转。近日,笔者来到固安县马庄镇小褚林村,见到刚从村里志愿、公益、环保岗位风尘仆仆归来的张秋立。张秋立,朴实憨厚,今年57岁,担任村里多种“要职”(红白理事会会长、首任小褚林村吵子会会长、村理财小组组长等等)。当谈及如何把这个大家庭经营得和美、温馨,他深有感触。
勤劳干事,“家和万事兴”
“撸起袖子加油干”,以身作则、亲力亲为是深刻体现张秋立对家庭付出的生动诠释。时光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成家立业的张秋立身怀瓦工手艺,带领十几个青壮劳力闯京津建筑市场。1991年春节,回到家乡做了当时让十里八村村民意想不到的事情:白手起家带领全家人(父亲张树森、母亲刘桂存、妻子陈桂芬和两个未出嫁的妹妹)靠勤劳、能干的双手建起五间瓦房。那些年来,张秋立每每打工回到家看到祖父辈建起且留存下来摇摇欲坠、破败不堪土坯房的家,便暗下决心自己要建一所村里数一数二“满天红”的大瓦房(垛口少,小屋里亮堂,俗称满天红)。想法付诸行动,年节过后,张秋立自己凑建房所需资金、物料,由设计到房屋建造,他和家人既当设计方又当施工方(瓦工、木工、钢筋工、搬运工等工种)。开始建造时,父亲和妻子和泥、锄泥;母亲和妹妹搬砖、勾缝;垫磉、拉土、挂瓦。全家动员,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在那个年代盖房是一个让村里老人和年轻人想都不敢想的大事,遇到的难题可想而知。“打瓦”便成了建房躲不过去的难题之一。瓦,当时农村建筑市场上还没有卖的,得自己做。从1989年开始,张秋立凭着年轻,头脑灵活,请师父,买教材,远赴山东学“打瓦技术”;建房时,白天他带领全家五口人砌墙,到了晚上自己和妻子开始打瓦。先把沙、石、水泥按比例和好,接着装到预先制作好的模子里,打压实。第二天早晨夫妻俩把瓦搬到屋外晾晒(期间不能暴晒更不能雨淋),待晾干后码好备用。一个月的时间,他和家人终于把五间瓦房建成,此举成了村民们街头巷尾议论夸赞的热门话题。
立身之所完成后,张秋立与家人又开始了谋划致富项目:发展自繁自养的养猪业。通过走出去考察与市场调研,他发现发展养殖业前景广阔。他先在自家院子里设计建造八间新式猪圈,接着投资几千元从外地购买种母、公猪。几年时间他的养殖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年存栏育肥和仔猪百头左右的规模,年收入几万元。他富裕不忘乡亲,每天开着三轮车走街串户,免费向养殖户传授自创的自繁自养技术,被乡亲们亲切地誉为“流动养殖”土专家。在他的带动下,该村张万利、梁宝河、张得儒等十几户村民也相继走上了养猪致富路,养猪成为村民走上富裕之路的支柱产业。
互帮互助,常怀感恩之心
虽然张秋立一家人口多,老老少少四代人生活在一起,但人与人之间和谐、和睦且诚实守信,与邻里之间相处得融洽。“我家里的人诚实善良、朴素,都踏实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从不追逐名利,时刻记着别人对自己的一点点好。”“九十年代我们一家人盖五间房自力更生一点不假,但那时,上柁檁、垫磉土,众乡亲不用招呼全都伸出援助之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今咱不愁吃不愁穿,大伙儿信任我担任村内‘要职’,不管哪家婚丧嫁娶,我当第一时间赶到,不计报酬尽心尽力帮助其办好,少花钱图个心里踏实。”
如今,张秋立3个儿子都成家立业,他们将朴素、报恩和诚实的家风铭记在心。大儿子张伟夫妻俩在村里开一家商超,秉承以诚信待客、食品安全、乐于助人、薄利求生存等理念,将超市打理得井井有条,并且义务为村民支取养老金,存手机话费让村民不用出村便享受到各种便利。在开超市之余,他们还开办了村里首家缝纫培训班,免费提供缝纫机,手把手教缝纫技术,免费联系加工户。在他带动之下,张万利、张华等户通过免费培训,让这些粗手粗脚的大老爷们,变身“织男”走上富裕之路。
孝亲敬老,好家风代代传
张秋立、陈桂芬夫妻俩孝亲敬老在村里是出了名的。
去年春天,花甲老人刘桂存患白内障多年需做手术治疗。夫妻二人术前忙前跑后,联系县医院眼科大夫,办住院手续,背着老人跑遍眼科医院检查科室。老人住院期间,儿媳陈桂芬把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尤其是老人去掉眼罩时,她都寸步不离,生怕老人摔倒、碰着。
说起张家儿孙媳妇和孙辈孝亲敬老的家风,村民们有口皆碑,夸赞不止。十几年前,张树森老人(张秋立之父)因脑栓塞瘫痪在床,全家人又一次孝心集结。连出嫁的三个闺女都适时回家“在岗”,尽到了孝敬老人的职责和义务。老人的吃喝拉撒睡,夫妻二人尽心尽力地照料;为防止老人长期瘫痪在床长褥疮,大孙子张伟买来躺椅,每日天气晴好将爷爷抱出抱进晒阳光,陪老人聊天逗老人开心。二孙子张建、三孙子张华在外打拼创业,常抽时间赶回来,总先到老人跟前尽孝;买爷爷爱吃可口的食品、饮品……直至伺候老人家去世。多年来,张秋立一家孝敬老人的事迹成为村里的美谈。如今,张秋立以德服人、以诚待人,以行动感化家人的同时,也在村里树立威信,收获了身兼数职的工作。诚信为先的大儿子张伟在村里开的商超,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另两个儿子也事业有成,四代人生活得富裕、和美;每逢节假日,或家里人过生日,儿孙们纷纷从外归来与老人家聚在一起,和和美美地吃个团圆饭,这样的场景令人羡慕。勤劳、朴素、诚实、感恩的家风和家教在张家一代一代潜移默化中传承着。
(六)四代从教为传承
百度一下“王”姓,中国最大姓氏之一,考古可知:列侯分封时中山靖王之后,皇封“王”姓,尤其荣耀。繁衍几千年,成为天全国人口最多的十大姓氏之一,其中不乏王侯将相、名人墨客,这是历史。
现实版的我们一家从祖太爷开始,我们是实实在在的劳苦人民。一百五十年前,我们一家随着全国的逃荒大军“闯关东”。来到此地,从此开始了此地创业、繁衍的生活。
也可能是基因的作用吧,从祖太爷到爷爷、到父亲,祖祖辈辈崇尚的是“忠厚传家远、积善人家长”,讲究的是“百善孝为先、诸事皆有缘”,牢记的是“世上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德、人间第一等好事就是读书”。并把这些作为教育后人的首选课,这大概就是现在所说的家训吧。
祖太爷到爷爷并不识字,疲于奔命,哪得读书?但是他们懂得读书的珍贵,懂得书籍的分量。不知从哪得到的一本《朱子家训》,一本《妇女家训》,成了家中至宝。说也奇怪,并不识字的他们对这两本书的内容倒背如流,以至于这就成了家庭教育的“校本教材”。孩童时代起,无论男女,就要跟着大人背诵朱子的金玉良言,并实施之,比如黎明即起,打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来检点;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比如莫贪身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比如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家中女儿到了出阁年龄,或者是有新媳妇进门,《妇女家训》就是必备课程。讲究孝道、与邻里和睦。说来奇怪,当你背错了的时候,一字不识的爷爷会立即知道哪错了,所以晚辈们背诵这些东西都会认真、仔细,以至于到了中年还能耳熟能详。
背下来不是目的,实践与理论相统一才是背诵的目的,学会做人才是根本目的。记得那是发生在困难年代的一件事,我们家中兄弟多,粮食紧张,连续的野菜稀粥。正值雨季,哥哥忍不住饥饿,去生产队的地里掰了几个还不成熟的玉米,用火烤后一饱腹肚。小弟将此事告诉了爸爸,爸爸看着我们,不忍太过责怪,只是找到生产队长,道歉、认错,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包赔给生产队。此情此景,我们深深的懂得了忠厚、诚信的含义。
自己不读书,是没条件,但心中羡慕读书人。无论如何创造条件也让子女读书,哪怕是短时的。在此观念下,家族里读书之人越来越多。在爷爷的力促下,从老爷爷(爷爷的弟弟)开始,从私塾开始,家族开始有了读书人,而且情忠于教育教学。情忠于国学教育,100多年过去了,家族中至今已有四代人从教。
老爷爷出身私塾,有深厚的国学基础,从事工作之时,正是国家建国初期,在我们这地方算是一大文化人了。受其岳父包家的影响,他几经周折,拒绝了从政、拒绝了当时喀喇沁旗乌兰牧骑团长的职位,毅然回乡教学,兢兢业业一辈子,为按丹沟乃至美林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老爷爷的影响下,父亲22岁走上了从教之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历经祖国非常时期、改革时期,始终坚守在最偏远的山沟里教书育人,在复试班教学中,独创蹊径,成绩斐然。即使是在非常时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教学特点就是完成教学任务后,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国学教育。在祖国各地逐渐抛弃国学记忆的大形势下,他们的学生还能熟记《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朱子家训》等等这些本属于中国的东西。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高中毕业的我秉承祖父两代人的期望,也走上了教育教学的岗位,受前辈的影响,除对教学兢兢业业外,我对国学格外关注,工作中,课堂上下,总是有意无意的向学生传输国学经典,并向系列化靠拢。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家出现了国学热,我的国学教育也走上了正轨,我编写的国学读本《丛林丹枫》正式出版发行,被很多学校用作校本教材,所带班级的读书成果被上级主管部门验收,评审,成为学校的科研成果。
侄子在北京搞起了幼儿教育,也正在向幼儿传授简单的国学知识。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忠厚传家远,积善人家长,世上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德、人间第一等好事就是读书,这是古训,也是我们的家训。如今,我家四代从教。
(七)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如同粮食一般,是一个家庭不可缺少的。家风的树立、存在,对整个社会是有好的帮助的。例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孕的人让座;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垃圾等一些小事上不只是个人礼仪素质和道德水平的体现,还是一个人背后家风好坏的体现。在良好的家风影响下,我健康茁壮成长着,我身上已深深烙上了家风印迹。
我家的家风是“孝”,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父母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
外婆已95高龄,妈妈十年如一日的细致照顾着她。前两年外婆不慎摔断了腿,妈妈把她接回家住,担心老人手术身体吃不消,寻访了老中医,采用中药浸泡的方式慢慢疗养,那段时间每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十分忧虑,可却从来不说累。爸爸妈妈对外婆的这份孝心也深深地感染着我。
我们在父母、亲人无微不至的关爱下,茁壮无忧地成长着,我们贪婪地享受着他们给予我们所有的爱,他们总那么无私的爱着我们,我们也就习惯的照单全收,我有时也会想:等有一天我长大了一定要给父母买很多东西,可是父亲教育我说:“孝顺不是体现在你能给我们买多少东西,孝顺父母可以是父母下班回到家后你能送上一杯热茶,父母累的时候你能说上一句安慰的话,父母晚上回到家你能端上一盆洗脚水,还有就是能看到你学习成绩进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你的孝顺。”妈妈也常说,孝敬无底线,就是说对大人尽孝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终点,只有起点。
“百孝顺为先”,“孝敬无底线”,我要牢牢记住这几句话,把它作为我们的家风家训,也教育下一代,从小做一个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
第五篇:清廉家风故事征文
1.清廉家风故事征文一
清廉,指清白廉洁。“廉”被封建士大夫奉为立身处事的根本。流传至今的许多清正廉洁的故事,不禁令人肃然起敬,由衷地称赞这些清正廉洁之士。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廉家风故事征文,欢迎参考!清廉家风故事征文一
在中国,很多人家中都有家训家风,当然了,我家也不例外。但我家家训就只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
从小,父母就教我要孝顺,要懂得尊老爱幼,在这同时他们自己也在用实际行动给我做榜样:
有一回,我家因为入保险起了一点小小的争执。大家的意见也都不同。就在这时,爸爸决定听爷爷奶奶的。为什么呢?用爸爸的话来说,这就是百孝顺为先,意思就是要适当的顺着老人,让他们顺心。如果没有顺,又哪来的孝呢? 爷爷奶奶年纪都大了,难免有时会有些小矛盾,一遇到这样的情况,爸爸妈妈总是耐心的劝说,从不顶撞爷爷奶奶。尽管他们有时说的很没有道理,爸爸妈妈也丝毫没有要责怪他们的意思。
爸爸妈妈常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就是说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记得有一年冬天,爸爸正忙着修暖气,忽然来了一个电话,爸爸接完之后就急匆匆的出去了。我心想:“还有什么事比修暖气还重要呢?”爸爸一回来,我就问他:“爸,你刚才干嘛去啦?”“去你奶奶家了,你奶奶的收音机坏了,我帮忙修了一下。”我当时很是不解,奶奶的收音机难道比修暖气还重要吗?要知道,冬天没暖气妹妹会很冷的。后来妈妈告诉了我“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我才恍然大悟。
《弟子规》里也曾说到:“亲所好,力为具。”说的就是家人喜爱的东西,要尽力为他们争取。说到这,我就想起了我的堂弟――壮壮,他9岁。那天,他和奶奶去赶集,奶奶看上了一条毛衣,90块,奶奶说太贵了,没舍得买。于是壮壮把每月35元的零花钱攒了下来,再加上家人偶尔给他几元。不出两个月,就攒了90多块钱。他把90元交给奶奶,为奶奶买下了那条心仪已久的毛衣。这不就应了那句话吗――亲所好,力为具。“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是我家家训,同时我也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亲所好,力为具。”视为我的家训。从今天开始,我一定把这几句话牢牢记住。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
这就是我家家风,它在我心中是最棒的。我一定把它告诉我的同学们,让我们大家一起做新时期的优秀少年!专家点评: 这篇文章,小作者由“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悟出了“家风”的涵义,点明了我家的家风是“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文章语言清新活泼,结构独特合理。
清廉家风故事征文二
打开历史的橱窗,凝望每个熠熠生辉的家族故事背后,总有一种给予人力量与导向的袅袅之音,拂去时光灰尘,那些流淌在国人骨髓中的血液似乎总有一种馥香为之而传承――家风――凝聚中国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理念的信仰,无论时光嫣然,身影未曾走远……
方土息作的农耕经济让这片国土的人们从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氏族、家族观念,宗法传统让这一观念打上了特色的烙印,为之而传承是每个家族特色的气质,也是其生存的命脉。《尚书》有云:“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除却所居之所,所居之人,家立不腐的就是这种浚明之气。春秋伊始,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谆谆告诫,居家之要,《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立世所需,传统始成;秦汉接踵,《礼记》示人,为家风标注礼仪规范;魏晋而至,皇皇大著,蔚为壮观,班昭《女诫》,与人风骨,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隋唐盛世,《颜氏家训》千古流芳;宋元传承,伯庐之作《治家格言》更是精辟之刊;晚清之世,更有伯涵家书,醍醐灌顶……
缓缓转动时光轮轴,我们在形式迥异的家风之中,似乎总能领略到这样的精髓;宽厚待人;勤俭持家;诗书传家;明事知礼;忠君爱国……字眼的背后是一个个家族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凝结,贯穿整个家族辉煌的始终,君不见,袁家四世三公何以立于乱世;嵇康绝音,狱中告子脱软骨之俗;包公清廉,举族恪守为人敬仰;岳母刺字,岳家忠魂长存,伯涵言勤,曾氏历久不衰……这些于历史岁月中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在见证每个家族辉煌的同时,也极大的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净化,成为所处时代道德典范…… 家风纯正,齐家者治国有方,政风肃然,民风淳厚,国风自当正大光明…… 当我们将家风与传统联系之时,我们似乎应该多一种思考,是否传统之中存在些许与时代精神不符的甚至相悖的残留,重男轻女,忠君奴性,封建纲常……这些早已被时代抛弃的残渣,我们应该秉着扬弃的态度审视家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种扬弃的态度在现代社会则尤为明显,当传统家风遭遇现代文明之时,首先修葺的,应是那些与法不容的部分,将家风之精华化为德育,与法相辅,则社会之精神文明建设多一种有利向导。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开展之今天,家风应有变通之灵性,与法相辅之时,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成为青年人生信仰之灵源,诸如忠君化为爱国爱党,诗书扩为学艺……
当祠堂成为古迹,家训披上尘土,庞大的家族身影渐渐模糊,每个城市的三口之家成几何增长,我们对待那随历史传承下来的家族气质,似乎不必装潢牌匾择高处以示人,也无需故作缅怀之状,但门境不n,不明古义,何以华夏子孙自居?每一个家庭兴旺鸿达,才会有力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当你唏嘘 “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世”冥冥怪圈时,就应该铭记一条准则,家,从来不只是人与房子的结合,岁月的辗转之中,总有一种信念与理想不曾离去……
夙夜浚明有家,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莫让家风走远……
专家点评: 这篇议论文“浚明有家,亮采有邦――莫让家风走远”,立意鲜明,观点明确,说理充分透彻,引用名人名言、经典事例,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论据充分有力,分析透彻合理,哲理性较强。
清廉家风故事征文三
社会是由家庭所组成的,社会以及国家的心就是家庭。社会的安宁,国家的兴盛,均有赖于家庭所产生的影响。而家风则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社会学家将其称为“家庭文化”,心理学家则称之为“精神风貌”,其内容是指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共有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言行表现的总和,也是家庭成员品格、文化素养、道德情操、人际关系的具体体现。
话说“家风好,则人心正,父母慈,儿女孝,婆媳睦,妯娌和,子孙贤;家风不好,则父母恶,子不肖,孽孙生”。大凡出人才的家庭必有好的家风。孟母为保家风纯正三择其邻,又断机杼,使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的孟子刻苦攻读,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大家。位列三公的曾国藩对子女要求严格,不允许高人一等,提倡节俭持家,使其子女都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美国的爱德华和珠克两个家庭,家风传至八代。爱德华是博学多才的哲学家,勤奋好学,为人严谨,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风范。他的子孙中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是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而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玩世不恭,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他的子孙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酗酒致残或夭亡,60多人犯过诈骗和盗窃罪,7个人是杀人犯,总之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两个家庭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代,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相濡染,相延续,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向两极发展着。
家风的好坏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父母文化程度,所关涉的乃是父母的德行素养。一个知识分子,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差强人意;一对文盲父母,却可能培育出良善品德的孩子。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这样写道:“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了起码有几十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在一些学校育人一课缺失的时候,常常是父母给孩子补齐了这一课。
上世纪70年代,呼秀珍和丈夫的工资不到40元,家庭生活很是拮据。她的两个女儿,就出生在这个年代。家里的住房拥挤不堪,粗茶淡饭,然而,她绝不让孩子从小学会虚荣和浪费。在女儿郭巧和郭灵的童年记忆里,家庭生活比较简单、随便、俭朴,从小到大,妈妈没给她们织过一件毛衣,没给她们买过一个玩具,甚至没给她们做过几顿热乎乎的早饭。母亲这样简单的生活作风和敬业精神,让她和妹妹养成了许多良好的习惯:不论学习还是做事,都能坐得住、不浮躁;对生活的要求也不高。相反母亲勤于工作的身影对她们的一生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家风清则社风清,家风浊则社风浊。如果一个社会的多数家庭都拥有积极向上的家风,其家庭成员在家风的影响下都具有良好的个人操守和品行,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社会风气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教育家庭成员崇尚节俭,力戒奢侈,多与他人比修养、比勤俭,少与他人比阔气、比享受。这样,我们的社会、国家才能风清气正。
专家点评: 这篇议论文题目提出论题,开头提出论点“家风清则社风清,家风浊则社风浊”,正文部分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有力地进行论证,语言流畅,有较强的说服力。
清廉家风故事征文四
随着cctv新闻频道播出的“新春走基层之家风是什么”,我就对“家风”这个热门话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促使我每天都要看央视新闻的有关报道。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俗话也叫门风。我们这个中华民族有重视家风的传统,讲究道德,勤俭持家,看重亲情,严于教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发扬这个优良传统尤为重要。
古代人把家风总结为五常八德,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现代人的家风是什么,众说纷纭。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低调做人、为事清廉,孝顺和气、厚道诚实……在新闻频道,记者们采访了四川成都火锅店一位顾客说:“我们家有一个传统,这一碗饭,吃着只要剩一粒米,不行。”还采访了面摊老板说:“朴实一点,厚道一点,做人要实在一些,天上不会掉馅饼砸到我头上的。”说得很好很实在。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问爸爸:“我们家的家风是什么。”爸爸说:“我们家的家风是不要贪小便宜,要懂得谦让。借别人东西一定要还给别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家风,你会飘进千家万户的!大家都来晒晒自己的家风吧!专家点评: 这是一篇完整而又精彩的议论文,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发扬这个优良传统尤为重要”开宗明义,富有丰富的意蕴。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论证层次清晰,论述深刻、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