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红色村“扛旗”引路,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大全]
近年来,海丰县附城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振兴”目标,精心打造红色村、精品村——新山村,以点带面、串珠成链建设湾区红色文化体验景观示范带,加快实现乡村全域美丽、全面振兴。新山村荣获“广东十大美丽乡村”“广东省文化与旅游特色村”,跻身全省“乡村振兴大擂台”五强,为全县乡村振兴工作树立标杆、提供样板。
一、突出党建引领,激发乡村振兴新动力
镇党委坚持党建带乡建,大力推进新山村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深入实施“红色铸魂”工程,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一是配强“头雁”。调整撤换5名村党支部书记,配齐配强18名“头雁”,着力打造“遇事冲在前、干在前”“搞建设有思路、破难题有办法”头雁队伍。二是创新方法。创新并推广“三明三定”工作法,强化村“两委”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确保基层党组织思路明确、决策科学、组织有力、落实有效。“三明三定”工作法入选“2019年广东省基层党建优秀创新案例”。三是当好“先锋”。“宁可晒黑三圈,不能耽误一天”。镇党委班子成员带头践行“一线工作法”,擎起“虎狮头”、当好“包工头”,示范带动镇、村、组党员干部出实招、解难题,以实际行动引领广大群众和外出乡贤踊跃参与、捐钱出力,党群同心推进乡村振兴。新山村一党员带头腾出自家宅基地80多平方米;
村民们也纷纷腾出旧房地、菜园地共3130平米,全部用于红色文化馆等村公共设施建设。新北村党员干部积极发动外出乡贤,筹措资金200多万元支持家乡建设。
二、突出生态宜居,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
围绕市委晓强书记提出的“八大美丽”工作要求,着力推进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镇建设。一是高标规划,科学编制建设方案。坚持规划先行,找准海丰县城“南部新城”和与市城区同城化协同发展新定位,聘请浙江乡建专业团队,征求汇集镇、村、组和群众意见,高标准、合理化编制鹿境片区规划建设整体方案,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留住乡愁,改造提升村容村貌。全域推进14个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清拆破败建筑133306平方米,统一规划建设公厕72座、村级垃圾中转站7座和垃圾分类收集点94个,建立农村环境卫生常态化保洁机制;
实施拆旧复绿,加强村前屋后空地景观点缀,鼓励引导村民栽花种果,建成“四小园”约58600平方米;
将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纳入村规民约,统一外立面改造,保留“下山虎”“四点金”等地方特色民居,充分利用旧石板、旧门窗、旧瓦罐等“以旧修旧”,既美丽乡居,又留住乡韵。三是守住生态,精细打造景观靓点。按照“盆景”变“风景”的发展思路,围绕“一村一景区、一处一景点”,以穿城而过丽江河一江两岸为脉络,以西闸丽江公园为起点,实施村内外道路景观提升、河体净化、河堤美化、山体绿化工程。重点推进鹿境五村连片生态美丽宜居建设,打造具备岭南村居风韵、绿水青山自然景光的湾区示范带“入户花园”。
三、突出资源特色,焕发红色基因新光芒
活化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做好“红色+”文章,培育乡村旅游经济新增长点。一是深挖红色史料。加大对全镇革命遗址的排查登记、革命史料的发掘采集力度,目前已认定广东省革命遗址5处,正在申报55处。二是讲好红色故事。整合新山、新南、新北等村的革命史迹和人物故事,通过红色故事会、主题党日活动、革命后裔讲述等多种形式,传承弘扬革命精神,教育激励广大村民听党话、跟党走。三是擦亮红色名片。修缮蔡素屏故居、农会旧址和赤卫队队部等革命旧址,连线规划长约3公里“红色文化长街”,打造红色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的红色基因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被纳入广东省“东方红城、农运摇篮”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的重要游览节点。
四、突出融合发展,激发产业振兴新活力
围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推进全镇产业专业化、品牌化、特色化。一是坚持产业专业化。利用辖区范围内土质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等自然禀赋优势,引进农业合作企业8家,成立24个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6000多亩,积极引导圆山菜心和番石榴、新山西瓜和油占米、荣港番茄等向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打造“双区”米袋子和菜篮子。二是坚持产业品牌化。依托地处油占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种植范围的优势,高标准推广种植油占米优质品种2200亩,注册“新山油占米”商标,打响本土优势品牌。三是坚持产业特色化。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公交线路及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引入村民乡贤和社会资本经办“农家乐”、精品民宿、特色文旅商店,走好走实“红色文化教育+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路子。目前,已引导发展农家乐16家、特色商铺20余家、精品民宿1家、文创空间4家。2019年,新山村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高峰期每天2万多人次;
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2万元,贫困户人年均收入达1.8万元,返乡回流人员超200人,实现家门口的“创业梦”。
第二篇:以 红色“蝶变”铺就乡村振兴“路”
以红色“蝶变”铺就乡村振兴“路”
广东近年来大力实施的“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人民日报近日也以《广东走向振兴的“红色村”》为专栏做了专题报道。广东依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了“红色+乡村+党建”的发展模式,通过红色“蝶变”铺设乡村振兴“路”。
“粗放化”变“精准化”,建强基层党组织管理乡村社会民生的“主阵地”。提起乡村治理,以前更多是一种“粗放化”的管理,基层党组织负责宣导政策,但如何落实,可能更多依靠于村委自身的执行力。但在广东建设“红色村”的目标里,优化乡村基层党组织的位置是强化党领导核心力的重要举措,各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做了许多创新有益的尝试。例如惠州龙门、揭阳普宁、东莞大岭、汕尾新山等地,就以“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兴趣相投、特长相同”为原则,通过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在农民合作社、村民小组中建立党支部,“精准化”了村干部的职责,延伸到社会治理、民生管理的各个层面,成功建强了基层党组织乡村治理的“主阵地”。
“碎片化”变“规范化”,奠定基层党组织帮扶群众温暖互助的“主基调”。以往乡村治理,可能在某一阶段着重于如生态或者精神文明某一方面的建设,这种“碎片化”的治理在一段时间内带来的成效固然可喜,但久而久之也会成为发展的“壁垒”,所以,广东建设“红色村”始终围绕群众所需所盼的各类目标进行“规范化”、全面的推动。例如新山村、仁化县、高潭镇等一批红色革命老区,就通过建立党群志愿者服务队伍,安排党员领头雁“一对一”对困难户进行帮扶,并把帮扶评价作为评比活动的重要考核指标;还有村干部针对村民最看重的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坚持惠民生整治工程进行解决;对有自主创业想法的村民,搭建乡贤创业平台,为其提供经验和借鉴……通过这些举措,广东“红色村”的建设赢得了乡民们的支持,党群之间温暖互助的故事每天都在广东“红色村”里上演,这正是红色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主基调”。
“单一化”变“共同化”,奏响基层党组织治理乡村和谐发展的“主旋律”。乡村治理要和谐发展的重点就是要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以前的乡村,可能更多依靠村“两委”、村干部进行“单一化”治理,而在广东“红色村”的建设过程中,探索“两规三联一法”基层治理模式,以“村规民约、家规族训”倡导德育新风,以“党员联系困难户、乡贤联系创业户、律师联系法律需求户”实行乡村法治建设、以“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动村民民主决策,由原来的“单一化”转变成围绕基层党组织为中心,“两委”干部、驻村干部、村民乡贤、志愿者一起贡献的“共同化”模式,优化了基层党组织乡村治理力,也让村民对建设“红色村”的热情继续加强,奏响了乡村治理和谐发展的“主旋律”。
“久久为功,和衷共济,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广东建设“红色村”,是打造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优越性的重要窗口。通过不断激活红色基因,革命老村迎来“旧貌换新颜”的“蝶变”之路,构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第三篇:以智慧乡村行动示范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以智慧乡村行动示范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要求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自2015年以来,作为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的特有方式,海南省开展了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试点,在实践探索中,海南省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在发展农产品电商、培育民宿等分享经济、促进农旅融合、推动创业创新等方面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效。为深入了解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技术给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可行路径,课题组于2017年11月20-24日对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的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其发展成效、经验做法等做了总结提炼,为信息化引领驱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一、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解剖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这只麻雀,可以说,他们在利用互联网思维和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信息化给乡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内实现全镇脱贫,而且呈现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景象。
在产业兴旺方面,以火山为特色,打造了施茶石斛、咖啡种植、山鸡养殖、诺丽果种植、南药种植、壅羊养殖等5个农业物联网生产示范基地,建成了石斛观光园、美社咖啡屋、开心农场等一批农旅融合的休闲农业示范点,正在推进14个高效农业产业园的落地和建设。石山黑豆在没有“触网”之前,只能卖6-7元/斤,通过电子商务,现在能卖到30元/斤以上。目前,石山镇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建设黑豆种植基地,种植面积已达4100亩,每亩产量近300斤,未来种植面积将扩展到5000亩以上,并已申请“石山黑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总之,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在生态宜居方面,石山镇把网络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强建设,截至目前,光纤入户共7490户,入户率达77%,基本实现了“4G到村、光纤到户、终端到人、重点区域WIFI全覆盖”,森林覆盖率更是高达62%。在美富村(施茶村内自然村)建成了海南省第一个通过源头控制、以太阳能为动力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全村103户人家的化粪池、洗菜等生活污水全部接入到生活污水处理站,经一体化治理终端处理后,排放出来的水能够达到国家一级A类标准,回收后用于农田灌溉等。因此,石山镇施茶村2017年荣获了第二批“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村”称号。
在乡风文明方面,互联网改变了村民的思维,也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村民从开始拒绝互联网,到现在已经利用互联网开展生产、便利生活。石山镇抓住以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这个契机,以美富村为示范点,挖掘、整合家训文化,修建占地面积330多平方米的家风家训馆。在施茶村还成立了新乡贤理事会,现有成员50余人,乡贤们为村里的社会事业建设积极出钱出力,每年会给村里考取大学的孩子3000-5000元不等的现金奖励,同时通过互联网,共同参与村内事务管理,提升文明生态美丽乡村的内涵。
在治理有效方面,石山镇依托农业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管控中心,建立了石山镇政务管理服务系统,搭建了政务服务、精准扶贫、基层党建、农村金融等服务平台,将党务、政务、电商、农业、旅游等集中管理,同时推进乡村网格化管理,使得邻里之间更加和睦团结,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干净,村民们借助优美的生态人居环境,吃上“旅游饭”,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中,施茶村的党建工作还得到了中组部的高度认可,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在生活富裕方面,互联网让村民就业增收多元化,通过土地流转入股、房屋用于民宿出租、电商让农产品优质优价等方式让家庭收入逐年增多。据秀英区委常委、石山镇党委书记胡余亨介绍,石山镇农民人均收入2014年5400多元,2015年8652元,2016年10380元,?A计2017年能到达13000元左右。2014年全镇有贫困户187户823人,2015年底全部实现脱贫,至今未出现返贫现象,村民幸福指数快速提升。我们走访了村民王建平一家,他家5口人,包括夫妻俩,一位102岁老母亲和儿子儿媳。据他透露,他们家除了老母亲和儿子外,都在村里上班,全家1年的纯工资性收入超过25万元,如果加上种植业收入,人均收入则可达6万元。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互联网农业小镇的建设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把以农民生产、生活、生态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农村农民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先导作用。坚持以土地为根、人才为本、产业为核、文化为魂的思路,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生态。
一是以土地为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信息技术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提供信息化支撑,将每块地都“上图入库”,锁定承包权,让农民吃下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的“定心丸”,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盘活经营权。
据施茶村党委书记洪义乾介绍,海南石斛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海口市统筹城乡发展有限公司、施茶村三方合作成立了占地800多亩的施茶石斛种植专业合作社,公司出资金、种苗、技术等,该村有41户农户以土地租金入股,每亩租金1000元/年,实现了租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变化。同时,还有效解决了120多名村民就业,每年工资总额不低于200万元。这极大激发了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适度规模经营的趋势。
二是以人才为本,强化农村双创人才培育。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石山互联网小镇以发展农村数字经济为引擎,结合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强返乡、下乡人员利用互联网创业创新的知识和能力培训,同时,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形成了以党员带大户,大户带小户的组织体系;鼓励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先后成立了火山壅羊公社、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青创中心等一批创客空间,吸引返乡创业大学生达到300多名,参与培训的农民达2000余人。
目前已有近50家不同创业主体活跃在石山镇。火山口咖啡的郭文旭,2014年辞去IT经理的工作,携妻子回到石山镇,将家人33平米的茶馆重新装修后,创立火山口咖啡。2016年获得了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创业创新一等奖,在“互联网+”“旅游+”的浪潮推动下,其价值愈发突显。目前,已开设了第二家火山口咖啡馆,室外面积就达300平米,业务涵盖咖啡种植培育、咖啡馆运营、咖啡产品销售,年营收达百万元。还即将带领村民建设一个100亩的咖啡庄园,将旅游观光和咖啡文化结合起来,走精品咖啡路线。
三是以产业为核,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特色产业为核心,依托物联网和电子商务,从农业生产和销售端入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应用先进的传感监测、远程遥控、智能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打造了“火山公社”电商平台与“海岛生活”“优电联盟”等电商,开展线上线下联动销售,同时利用互联网营销休闲农业,带动周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农产品分级、包装和加工,形成了“互联网+农业+旅游”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
美社村(施茶村内自然村)的安媚,以前做过幼师、干过旅游,随着石山互联网小镇游客的不断增多,她回乡创建了“美社有个房”民宿合作社,与村民合作,先后以“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建成拥有120个床位的55间特色民宿,每天的入住率均在80%以上。据她介绍,合作社的主要收入来源不是民宿,而是农产品消费和销售。她每天要接待安排150人以上餐饮,每人平均消费100元,同时统一收购周边农户的农产品,经过统一包装、统一品牌后让游客作为伴手礼采购。通过民宿带动了山农产品销售,引导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是以文化为魂,彰显生态人文历史特色。乡村之美,美在特色、贵在特色、难在特色。石山镇利用本地区古村落的原始风貌和自然环境,利用互联网思维,结合自身优势,以“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模式,为乡村注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元素,加上全媒体的宣传手段,形成品牌效益,为美丽乡村的发展注入了新血液、新活力。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利用火山地质的独特资源优势,深挖历史古韵、弘扬人文之美、培育村落独特气质,结合休闲农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展销、线下活动等形式,发展民宿、乡道骑行、水果采摘、农业观光等“农业+旅游”项目,打造农旅特色品牌。
三、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提档升级需要注意的问题
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从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着力在发展理念、文化挖掘和人才培育等方面提档升级。
一是深化共享理念,完善平台与数据应用建设机制。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有一个镇级运营中心和一个大数据中心,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村级服务中心。由于缺乏底层基础数据标准,镇级运营中心和村级服务中心之间数据分割,彼此之间尚未完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未来要在加快构建数字资源体系、加强大数据应用的基础上,尽快实现不同平台、不同数据之间的互联互通,将相关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数据一张图,找到盈利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强村落保护,挖掘古村落历史文化生态价值。石山镇拥有一批传统的火山古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但是,目前石山镇还未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古村落的价值,主要还是以打造人文景观为主,未来石山镇建设要重点挖掘这些具有厚重历史文化价值古村落背后的故事,做好开发和保护工作,将其作为小镇提档升级的灵魂所在。
三是强化人才培训,培育支撑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人才是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提档升级的生力军,要加强外地人才的引进和本地人才的培育。针对农民群体,要大力开展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帮他们提高信息查询、网络营销、获取服务和便捷生活的能力;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创客,要大力开展创业创新培训,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四、思考与建议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从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的创新成效和实践发展看,没有智慧乡村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没有乡村振兴也就难以实现民族复兴。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智慧乡村行动。智慧乡村是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智慧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实施,已有一定的试点基础,通过智慧乡村建设,发展智慧农业,培育智慧农民,为质量兴农、品牌强?r、绿色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信息化支撑。建议尽快制定智慧乡村行动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智慧乡村行动,以智慧乡村建设示范引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是建议在海南发展独具特色的数字经济。海南作为全国首个全域旅游示范省,农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要进一步通过“互联网+农业+旅游”的方式,全面提升民宿、康养、休闲观光等业态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村数字经济模式。同时,海南作为“天然大温室”,要加快建设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大数据,切实把数据变成生产要素,进而转化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社会财富。
三是建议将石山镇打造成新型农村人才培训基地。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试点和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典型案例,取得了一系列好经验好做法。尤其是在电子商务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等方面形成了一批软硬件条件成熟的实训基地。建议将其作为农村双创人才培训基地,立足海南、面向全国提供服务,为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第四篇:2022年XXX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开展情况
2022年XXX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XXX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市县工作安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创新举措、整合资源、聚合项目,以点串线、以线带面,一体推进“五大振兴”,扎实开展示范村创建,努力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立标杆、树样板,现将2022年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X村成立于XXX年,距县城XX公里,距XXX公里,紧挨XXX高速公路,距离XXX省道交汇路口XXX,交通优势便利。全村共有XXX户,XXX人,常住人口XXX户XXX人,目前种植户XXX户,养殖户XXX户,耕地面积XXX亩,人均耕地XXX亩。围绕XXX养殖,打造“农户饲草料种植+合作社育肥+企业初加工”全产业链,带动群众增收致富,2021年人均收入达XXX元。聚焦主导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先后投入资金XXX万元,2022年计划新建养殖小区、道路、防渗渠、绿化环境等XXX个项目,获批资金XXX万元。
二、创建工作开展情况
(一)经济发展好方面。
依托“XXX养殖合作社+XXX公司+XXX饲料加工厂”建立稳定产供销一体产业链,年屠宰牛XXX头、羊XXX余只,销售额突破XX亿元,XXX饲料加工厂年产量XXX吨,销售额XXX万元。围绕牛产业XXX户XXX人农户种植饲草料XXX亩,每亩净收入XXX元,带动全村人均增收XXX元,XXX户XXX人养殖户从事肉牛肉羊养殖,年出栏肉牛XXX头,每头净收入XXX元,年出栏肉羊XXX只,每只净收入XXX元;XXX合作社发展XXX、XXX等特色种植产业,注册商标“XXX”,打造精细化产品,推出灌装、袋装、礼盒装等包装产品,在XXX开设阿勒泰礼物销售网点,并通过线上线下将商品销售至XXX内外,年产值突破XXX元,年带动富余劳动力XXX人次;以XXX为代表的种植户从事种植XXX/XXX/XXx,种植规模XX亩,发展采摘业,实现年产值XX万元,为牧旅结合、农旅结合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二)生态环境好方面。
坚持以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实施新建围墙、庭院林果、房屋外立面改造等提升改造项目,全村绿化面积达到30%。实施新型户厕建设项目、排污管网项目,并将排污管网直接连通县城主管网;建立XXX平米堆放点用于存放残膜;现有垃圾船XX个,生产生活垃圾实现集中收集、集中转运;坚持“积分制”、“红黑榜”等机制,引导群众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中,持续做好院里院外六件事,掀起全民主动参与村庄清洁行动。
(三)宜居条件好方面。
目前,道路硬化XX万平米,安装路灯XXX盏,护栏XXX米,视频探头XXX路,对于基础设施日常维护成立了专职维护队伍。XXX户群众用上了安全饮用水、住上了“放心房”。现有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矛盾纠纷调解室、活动室等XXX平米,用于群众感恩教育、政策宣传、文体娱乐等,并建有XXX平米公厕浴室一座、XXX平米卫生室一座、幼儿园等基础设施。(四)配套服务好方面。
XXX名缴纳医疗保险和XXX名缴纳养老保险人员参保率均达到了100%,学龄前儿童就学率100%,80岁以上老人纳入补贴范围XX人,将XX名符合低保条件的人员纳入了低保范围。依托主导“XX产业”年带动富余劳动力就业,配备XX名就业和社会保障员,引导在村的XXX名劳动力,投身农业畜牧业人员XXX人。(五)乡风文明好方面。
广泛开展XX精神宣传教育,引导村民传承“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XX精神,结合“村规民约”、“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措施提升群众积极性,借助姐妹花舞蹈队,不断激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各民族邻里和睦,团结互助,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谋发展。先后获得全省“XXX示范村”,“XXX文明村”、“XXX卫生村”等荣誉称号,XXX年被国家授予“全国文明村”。(六)人才支撑好方面。
立足“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坚持激活“存量”,扩大“增量”。结合XXX文件要求,配齐配强村XX班子,培养后备力量XX名。深化“XXX”机制,将XXX合作社负责人XXX、XX养殖合作社负责人XXX等XX人先后发展成x员,XXX等致富带头人XX人进入XX班子。组织本土人才和村民群众进行技能培训,先后培训Xx余人次,有效提高了村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扩大了乡村带动致富队伍,增强了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底气。(七)有效治理好方面。
制定村民XX章程、村民Xx规则、村务公开、XXxx决策、Xx管理等制度;建立XXX村X防X治、义务x防XX队伍;组织动员村干部、X员、农村致富带头人、身边好人等群体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学习创新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丰富文化生活等文明实践活动10余场次;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全面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打造法治长廊、农家书屋、乡村大喇叭等法治文化阵地,广泛开展法律法规、扫黑除恶、XX反Xx教等宣传活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通过“三送”活动(义诊送健康、帮扶送温暖、文化送欢乐),对留守人员定期开展关怀关爱,基层治理水平显著提高。(八)生活富裕好方面。
紧紧围绕Xx委关于发展Xx产业的决策部署,突出抓好Xx产业发展优势,围绕XXX产业,持续抓好“XXX”的发展模式,2022年实现种植饲草料面积突破XXX亩,企业加工销售肉牛突破XXX头,羊XXX只;统一规划的养殖小区,实现人畜分离的同时,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养殖,力争2022年牛年出栏突破XXX以上,羊年出栏XXX只以上,全村牛羊产值突破XXX元,种养殖户户均增收XXX元以上。结合实际引导有意愿的居民回村创业,发展特色农家乐、采摘园、民宿客栈等旅游业态24家,打造农旅融合的精品体验区,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三、示范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旅游业带动效应不够明显。虽然发展了农家乐、民俗文化等旅游地标,但由于受到后续资金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项目单一等因素,加之受XX等其他因素影响,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乡村旅游发展效益不佳。二是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短板。个别居民群众环境与健康意识较差,对不良生活习惯缺乏改变的能动性,对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认知不够,人居环境整治“主人翁”意识不够;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及农村保洁员配备不足,资金保障有限,长效管护机制还有待完善,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三是本土人才外流现象较为普遍。据统计,村上本土人才资源并不短缺,但由于缺乏乡村人才回乡发展创业的平台,培养出人才却留不住人才,且人才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不完善,不能有效激发本地人才扎根乡村的热情、干事创业的激情,导致大多数本土人才不愿返乡创业,人才外流现象较为普遍。
四、下一步重点工作方向
(一)围绕“产业兴旺”要求,切实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
新建养殖小区,彻底实现“人畜分离”。结合村产业优势和资源特点,围绕培育壮大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特色品牌,扶待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业”,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精做细肉牛、肉羊、枸杞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及深加工,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拉长产业链接、要素链接和利益链接。(二)围晓“生态宜居”要求,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持续实施农村房屋拆改建行动,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持续改善和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及秸秆资源化利用行动,全面提高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率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常态化开展河渠整治行动,切实强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治理;大力实施村庄绿化,建立健全村庄绿化长效管护机制,逐年提升集中居住点绿化率、亮化率、硬化率。(三)围绕“乡风文明”要求,深入实施文化引领战略。
依托XX精神宣传教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核心价值观与规章制度交汇相融,教育引导和规范约束村民言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坚定信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深入推进文化惠民,积极培育挖掘本土文化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切实丰富广大村民的文化生活;大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活动,不断提升农村整体文明程度。(四)围绕“治理有效”要求,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充分发挥村级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村干部素质能力,健全完善村干部日常管理;全面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水平,确保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全面进步;扎实开展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村监会、协商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推动乡村现代化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全面提升。(五)围绕“生活富裕”要求,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坚持以XX产业为主导,实施科学化规范化XX,逐步提质增效,实现效益最大化,坚持发展庭院经济,围绕乡村游打造林果园、采摘园、农家乐、民宿、生态园,发展农旅融合发展,通过XXX的产业发展思路,争取三年内人均收入翻一翻;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倾力打造出具有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品牌响、效益好的农牧业集体产业项目,从根本上为广大农民群众实现生活富裕提供有力组织和经费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