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然之道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
《自然之道》这一课分为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讲字词,第二课时主讲课文。对我而言,这一课的教学是有些难度的,因为它是一篇精读课文,这就意味着要教好这堂课就必须要让学生深入课文细细体会其中的精髓,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感觉到由于第一课时的课我的估计失误,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一课时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我对第一课时的课进行如下反思:
一.教学设计反思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一篇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课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由于第一课时主要以学习生字词为主,所以我在设计中也强调了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初读课文,让学生能够掌握文本内容
2.读生词,纠正读音。解释几个成语的意思。读的方式有个别同学读,齐读,开火车读,男女生交替读等。
3.生字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读和写。读的方式有请同学读,齐读等。让同学们自己发现快速记忆的方法,并给予适当的补充。让同学通过书写的方式发现不足之处并及时纠正。
4.学习课文1——2自然段
我感觉教学设计基本可以让学生掌握字词并进行一定的拓展,但是读字词的方式有些单一,书写时也可以增加一些环节让学生发现如何更好地记忆。
二.教学过程
整体能够比较流利地将课讲下来,但是由于我记错了时间,导致教课的整体进程过快,一些本应该进行拓展和训练的地方都没有进行到位,而且课堂的整体氛围也没能充分调动起来,这是一个失误。时间的问题也是今后我必须要注意的一点,这是给我的一个警示。
三.出现的问题
1.PPT上的要求要与教师说出来的要求一致,我在PPT上呈现的是“自读课文”,在课堂上说:“大声朗读课文。”这样可能导致任务不明确。
2.在进行评价时,不要说:“挺好的。”要善于运用肢体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和评价。
3.在进行文字的训练时,不应该说:“不要写成什么。”这样说的话很可能会将学生引入错误的方向。
4.PPT上出现的问题太多,要尽量在心里想问题。
5.语速太快,成语解释的时间过短
6.讲伏笔的地方占用时间较多
四.建议和改进措施
1.在进行投影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点评,在展示学生书法时要适当进行表扬。
2.语速要稍慢一点,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
3.在播放图片时可以加上一点背景音乐,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
4.把握好时间,合理安排每一个环节。
5.在同学们写字的时候,可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写字姿势。
6.注意声音,要抑扬顿挫,调动气氛。
7.在同学们读书讨论时要微笑着环顾四周这一课时的教学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老师和同学们给了我很多的建议和帮助。我希望这些问题在我以后的教学中能尽量避免,将我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一一改正,希望我以后的教学能更加完美。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2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
由于公开课是在本课教学之后上的,如果还按阅读课来上,学生一定觉得没有新意,也失去了上课的意义。任何时候给学生上课,都不可以抱着表演或是应付的态度,而必须让孩子有所收获。因此我的课一改再改,最终呈现的是一节以文带文的习作课。
课前的备课深受何捷老师《自然之道》的启发和影响,对于细节的描写几乎完全按照何老师的思路进行设计。先抓了第四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两个直接传授道的段落,进行了人物语言的对话感悟细节描写的魅力。再回归到5到7自然段,抓具体的关键词句进行体会感悟,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激发孩子的情思,感受细节描写的魅力。
有改变的地方是,我的目标设计只有一个:领悟文章写法上的特点,学习如何在叙述故事中揭示道理。这样一来,我对如何讲道理做了细致的思考。除了细节描写外,我还考虑到故事性对于讲道理的重要,和道理如何蕴含在文中等。
在理清了如何讲道理后,我还进行了同类文章的延伸阅读。我选择了《丑陋的容器》这篇含有明显的道理的文章,让孩子根据课堂上的所学,来延伸阅读,内化讲道理的能力。
最值得一提的是板书设计:我将故事视之为骨架,将细节描写视之为血肉,孩子自然的感觉到蕴含其中的道理便是文章的灵魂。这样一来清楚明了,课的重点就很突出了。
改进之处:
1.一堂好课的设计是需要做足课前准备的,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去钻研的,甚至需要阅读大量的相关读物来拓宽自己的思路,让课堂显得更加饱满,给学生的足够简洁易懂,却又终生难忘。我当然做得不足了,可是临上课的前一天晚上才有了完整的思路的,虽然提前也进行了钻研,但是对于课的设计没有完全融入内心,在众目睽睽之下心里发慌就说了上句接不了下句了。
2.感觉学生接受的不是很好,可能整个思路理清了,但是运用起来怎么样,不得而知。细节的描写,包括把故事写的清晰流畅等,哪里是一句话可以明白的,需要长期的训练,需要大量阅读的积淀,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功底。那么我的课设计的是不是还是过于笼统,一课一得,我真的不敢确定今天的课堂孩子是否有所得,得的是皮毛还是更多?心里并不踏实。
3.接下来还要继续研究这样的课型,将阅读课变成习作实践课,不仅仅挖掘课文的思想性,更要关注文章的文学性,要不断地细读文本,发觉可以利用的文本资源,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运用,让孩子有更大的收获。
通过这一节课,我觉得收获的不仅仅是一节课的优缺点,而是对于今后如何上课的思考。我会再接再厉,在不断的研究与学习中进步。
第二篇:《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西师版语文五年级
第26课《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的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场景,揭示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从此次旅游目的入手,沿两条线索展开,一条场景线,一条情感线。我以绿龟的命运为主线索,着重不同场景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紧紧联系“我和同伴”及“向导”各自思想感情的变化:“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进而发展到震惊与后悔;“向导”由心平气和进而发展到发出十分难过的悲叹。
在复习课文内容后,我渗透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游客须知,使学生初步感悟规则的重要性。然后,开始新授课。
我先出示自学提示1:
在孩子们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反馈交流。我注意从场景到情感,引导学生读悟。通过引导,朗读、讲授,再现一只幼龟被嘲鹰啄食的揪心场面,着重体会我们和向导的不同心情。明白鹰啄龟是自然之道。
当一只幼龟被救后,沙滩上的景象让我们震惊。我们感受到违背自然之道带来的恶果。我出示自学提示2:
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后,反馈交流,引导孩子们理解违反自然之道的恶果,以及我们和向导那深深的后悔和自责,体会到“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道理。《新课程标准》指出,中高年级的学生应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所以我就把词语放在具体语境中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例如探、欲出又止、悲叹等。《新课程标准》还指出中高年级学生应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所以群龟出巢的场面由学生根据自己语言积累自由描述,他可以用文中语言,也可自己组织语言。《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所以我在教学中设计有关想象问题“游客会怎么说?”“想象许多食肉鸟的出现,沙滩上的景象”“推演幼龟和嘲鹰的故事”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就要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设计进行“精雕细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锻炼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篇:《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
《自然之道》是人教课标本第八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我”和同伴在南太平洋的一个海岛上旅游时,看到一只想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食肉鸟叼啄,于是焦急万分,迫使随同向导施以援手,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我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我们为此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印象中,我是带第三批学生学《自然之道》了。按理说,该老马识途、轻车熟路的。但是,这些天带学生读《论语》,对“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名言又反刍了一番:“有知识、有创新”是孔子提出的一条为师的标准,今年我教《自然之道》,还能“老调重弹”吗?
“老调”,乃大部分语文老师所沿用的“调”,乃照搬教参的“调”。具体到《自然之道》一课,就是“先入为主,引诱为辅”:教师脑海里已经认定向导知道“幼龟离巢进入大海时会先派‘侦查兵’探路”这一自然之道,再引导学生认同并讨论:既然他知道,为什么还要救幼龟?翻看第八册《教师教学用书》,里面就写着这样的建议:向导的态度、做法也是一个激活学生思维发表个性化感受的引发点,可以引起课堂的争辩: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不过,不弹“老调”,先该怎样改弦易张呢?我想,干脆简单点,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倾听他们读文后的真实想法。
所以,完成课文的初读、生字识记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等任务之后,我请学生快速默读一遍文章,再互相交流体会。
很快,有孩子发言时提到对“小泡泡”的理解。我相机板书“向导”二字,让他们把目光聚集过来。接着,抛出一个开放性的探究问题:向导到底知不知道“幼龟离巢进入大海时会先派‘侦查兵’探路”这一自然之道?没想到,学生畅所欲言,一下子说了四种意见:1、向导深知幼龟是侦察兵,救它会引发更大的灾难。无奈游客催促,被迫出手相救。2、向导虽然是生物学家,但并不知道加拉巴哥岛绿龟的秘密,所以一同前往观察。3、向导应该知道一点。他可能隐约觉得大自然的生物都有生存之道,食肉鸟啄幼龟是自然规律,贸然出手可能不好。4、向导深知幼龟是侦察兵,但游客们很焦急、很顽固,不听向导的。为了教育游客,他决定给他们一个深刻的教训。
说实话,一些孩子从未这样欲罢不能,表现出如此丰富多彩的自我见解。所以,我及时夸奖学生,说他们比我所听过的《自然之道》公开课上表现出色的学生还要棒!
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以后,我再引导他们聚焦:想清楚,你支持或反对哪种猜想?再回到课文,细致阅读,画出相关“证据”。
不出所料,大多数同学细读文本后,首先否定了第2种想法。证据就是描写向导态度的两个重要词汇:“若无其事”和“极不情愿”。没想到的是,几个孩子认为第1种观点也经不起推敲:游客催促,向导长了嘴巴呀,为什么不马上说明不能救啊?!嗯,这真是合乎情理的'推测。更有意思的是,预想中的争辩发生在第3、4种观点的支持者身上。
支持观点4的学生(恰好是性格比较急躁的几个顽皮男生)觉得,向导有“若无其事”地暗示过游客,但那些游客听不懂,所以必须让不听劝告的人好好看看,违背自然之道的下场。在残酷现实面前,才可以转变某些人的固执。观点3的支持者则从文中找到了很有利的证据:“我们的目的,就是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如果向导决定拿更多绿龟的生命去教育游客,为什么还会“赶紧摘下棒球帽,迅速抓起几十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文章最后向导是后悔地悲叹“我们……”,而不是说教式的 “你们……”
试想,如果没有把课堂真实的思考空间和自由表达的权利充分还给学生,能闪现出那么多可贵的思维火花吗?能产生那么多你来我往、有理有据的激烈交锋吗?
真实课堂的惊喜,还在延续。
当我请学生交流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所得知的人们生活中遵循自然之道或违背自然之道的事例时,张祺同学谈到一个她认为人们违背自然之道的小事例,很有趣:一些小猫、小狗被主人穿上鲜艳华丽的衣服,不好。小动物的毛就是天然的衣服,人类却要多此一举,按照自己的喜好打扮它们,它们内心一定不喜欢这样。听到这里,调皮的陈源广趁机假扮小狗喊:“我不想穿衣服!”引得全班哄堂大笑。不知怎的,我灵感顿生,找到了这些天苦寻不着的“钥匙”:“太好啦!上星期我动员大家参与全国小学生‘新思路’作文大赛,虽然也给你们专门做了《观察想象》的写作指导,却发现交上来的文章要么拿旧作充数,要么还是打不开思路,平淡无奇。想想看,张祺说的不就是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吗?如果融进她刚才的感悟,配以好的形式,比如写成童话《我不想穿衣服》,该是多么的生动、新颖啊……”
教学之道贵在“真”。有了“真”的前提,教师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呵护他们的个性,孕育他们的灵性。持之以恒的真实课堂,也一定会出现创新的曙光。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2
《自然之道》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后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感情朗读、对比体验等过程,理解文章内容。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平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遗憾之处,如:课文内涵突出不够,挖掘不广泛。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强调不够,没有突出违反自然规律就会事与愿违的理念,另外,由于教师本人理解的肤浅,再加上课堂机智欠缺,所以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只停留在“好心办坏事”的这个层面,对于在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中能够引出的“弱肉强食、生态平衡、适者生存”等观点没能即使引导,实际上这些也是“自然之道”。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更新观念,以学定教,不能以教定教;要拓展思维,备课时考虑既要周全又要深入。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3
今天,我教学了《自然之道》第二课时,我的思绪就像课上学生回答问题一样,漫天飞扬。特执笔记录如下:
我对自己以下两点很满意:
一、走进角色,我是“我”
在这堂课的教学进程中,我曾多次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与“我”同忧、同喜、同悲、同乐。
在故事发展到了高潮,幼龟们得到了错误信息,于是成群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我强调了“成群成群”说明好多幼龟;“争先恐后”又说明幼龟的爬行的速度很快;“鱼贯而出”说明幼龟又非常的有秩序。于是,我说:“这么多幼龟争抢着爬向大海,他们心里是怎样想的?”理解了上述词语之后,再来回答题,学生也是争先恐后、鱼贯而出。
“哇!外面很安全,快爬呀!”
“伙伴们,趁着现在安全,快爬向大海呀!”
“快,机不可失,是不可再来”
“哈哈……”虽然一阵哄笑,但我心里却很欣慰,我觉得学生们已经走进了角色,仿佛已经看到了当时幼龟的那种急于寻找安全的行动场面。
“天啊!”我听见背后有人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在这一段教学时,我抓住了这段的情感基调,追问:“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办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异口同声道:“愚蠢。”此时,“他们心情怎样?”
生:伤心、悲伤、自责……
“他们的内心会有怎样的语言?”
生:“天啊,看我们干了一件多糊涂的事儿。”
“哎,我们帮了倒忙!”
“哎!在至今日,何必当初!”
我觉得学生已经深深地走进了作者的内心,充分体会到了人物当时的心情,进入了角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读中体会,悟中想象
教学第九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场景。
生:“我看到作者和同伴们忙碌着救幼龟。”
“我看到他们一个个气喘吁吁的,也顾不上休息。”
“我看到蓝蓝的天空上有好多食肉鸟疯狂的啄食;沙滩上遍地爬满了小幼龟,他们无奈的等待着命运的挑战;还有忙碌的人……”
“我看到满地的残骸。”
“我看到沙滩上一片狼藉。”
……
听着学生们一句句如同真实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们读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证实了这种想象教学也是一种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仍在思索,思绪依旧飞扬,能上一节让学生明白,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幻想,走进每一个故事,把自己变成其中的主人公,这是我的追求,是我的`努力方向。
本课内容浅显易懂,琅琅上口,学生喜欢读乐于说,尤其是课文的语言幽默、风趣,充满了童真,童趣,好多句段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品读文本时,在我抛出“快乐的足球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时,同学们情绪高涨,都争先发言,有的说这场足球赛好玩,有的说这场足球赛有意思,有的说这场足球赛处处流露着开心、快乐。结合具体语段来谈时,也是有好多同学补充,朗读,同时课堂上还穿插着欢笑,那时情景现在还在我脑海中萦绕。课堂气氛浓厚,个个听得认真,读得投入,谈得透彻。不用维持纪律,个个专心;不用启发发言,个个跃跃欲试,真如出闸的洪水,有刹不住闸的气势。越是表扬前面的,后面的同学越好好表现。所以整堂课在学生此起彼伏的发言中愉快的结束了,很轻松。
分析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课文内容学生易学易懂,学生感兴趣,这是文本的优点。
本课一课时完成,引入过程由“谁喜欢踢足球?你喜欢佩服的球星是谁?”开始,引起学生兴趣,再加入一些自己知道的球星,如:罗纳尔多、劳尔、……及一些足球知识,与同学们建立了共同语,趁热打铁学文,学生激情未过读文、谈感受时,特别有话可说,特别有发言的冲动,再加上教师及时地评价、激励,使学生一直处于高温状态,效果较好。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4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
其实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并没有理好思路,不是我没有去备课,在上周六时,读着课文,我没有思路,没有找到切入点,尽管我也上网搜索了别人的教学设计,可是觉得并不满意。也不是觉得他们的设计糟糕或者吹捧自己,而是觉得他们的设计并适合自己的教学,或不适合自己的班级。
周日晚上,我再读课文,说来好笑,我的床头就放着自己的教学课本,睡觉前读读,寻找一些灵感。“勤能补拙”,因为有时无法给备课留太多的时间,于是就这样来弥补。
还是理一下头绪吧,即使什么都没有,就带着孩子去读一读课文,说一说感想,只要思从文中来,想从文中来,那么总能吸收语言,感悟文本。
释题入手
《自然之道》,那么先解决课题吧。课始,我说:“孩子们,放眼我们周围,自然界一切变得奇妙。你们有否觉察?”他们说了现在春季的动物、植物的特点。
“是呀,春暖花开,燕子归来,这是自然现象,也是自然——(学生齐答:之道),那么你们能明白自然之道是什么吗?”
“本来就是这样的。”“必须这样存在的。”“原由的规律。”
他们能意会了,我想在课后再让他们说说还有什么现象也是自然之道,那么他们就会领悟了。
初读置疑
我对孩子们的读书很放心,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他的困难也不在朗读上,最困难的一个也能在我上课前就将课文读熟的。但是这课的字词有些麻烦。解决“拦路虎”,他们也应该没有问题。
有时,我布置:自己将课文读读,想想你在预习中碰到了哪些困难?有什么问题?好了,与同桌一起交流字词。
他们很快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我到那几个孩子身边去,不过他们的同桌已在提示他们了。
然后,朗读课文,我觉得第一课时先保证读书的时间,不管怎样,只有将书读好,才能进行其他学习。
读完课文,我让孩子们将他们的疑问在小组内解决,还不会的提出,在全班同学中交流。这样,字词方面就比较少,有些也可以在结合课文学习进行理解。
释疑学习
小组学习好了后,我请小组长将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除了几个是一些“豆芽为什么会长出叶子“这样无聊的问题,有两个问题我让学生讨论交流。
问题一:向导知道“自然之道”,为什么要抱起那只幼龟想大海走去?
问题二:向导既然知道这是一只“侦察兵”,为什么不干脆将这只幼龟重新赶回巢穴。这样后面的幼龟就不会出来了。
问题一我在上课之前考虑过,本来就决定让孩子们自己去讨论解决的`,主要的是我心里也有底,这样才能引导他们。
孩子们的讨论也比较深入:
看法一:向导是知道这是“自然之道”,但他的同伴们不知道,反过来指责他,为了让他们见识一下这样的规律,所以就这样顺他们的意思去做了。
师:对呀,他们本来就是来见识幼龟是怎样爬向大海的,现在就让他们看看这中间的挫折吧。
看法二:向导被指责“是见死不救的人”,在面子上觉得过不去,就抱着幼龟朝大海走去了。www.ertong6.com
师:人的面子有时真是害人。
看法三:他们这样自作聪明,就让他们看看这样的后果吧,破坏自然规律就没有好结果。
师:你的想法有总结作用了。
……
最后,我还是根据“向导若无其事地说‘叼就叼吧,自然之道’”这句话来理解,不过也觉得这样都有道理。
可是针对问题二:我没想过,让他们讨论,他们也觉得是向导考虑不周,要不可以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我只能说:我们下课后再想想吧,可能是向导没有我们小孩子聪明。
今天继续上第二课时,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好的方法。学习完了课文,我就拓展12课的《大自然的启示》来学习了一个章节。
后续:这样的课文,我真的还是有些问题,主要是自己备课的不足,可能太粗糙了。这单元是说明性的文章,那天看了二月兰的有关说明文的教学反思,我也仔细琢磨了一回,我的悟性不怎么样,让他山之石也攻不了玉。
不知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朋朋救命呀!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
由于公开课是在本课教学之后上的,如果还按阅读课来上,学生一定觉得没有新意,也失去了上课的意义。任何时候给学生上课,都不可以抱着表演或是应付的态度,而必须让孩子有所收获。因此我的课一改再改,最终呈现的是一节以文带文的习作课。
课前的备课深受何捷老师《自然之道》的启发和影响,对于细节的描写几乎完全按照何老师的思路进行设计。先抓了第四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两个直接传授道的段落,进行了人物语言的对话感悟细节描写的魅力。再回归到5到7自然段,抓具体的关键词句进行体会感悟,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激发孩子的情思,感受细节描写的魅力。
有改变的地方是,我的目标设计只有一个:领悟文章写法上的特点,学习如何在叙述故事中揭示道理。这样一来,我对如何讲道理做了细致的思考。除了细节描写外,我还考虑到故事性对于讲道理的重要,和道理如何蕴含在文中等。
在理清了如何讲道理后,我还进行了同类文章的延伸阅读。我选择了《丑陋的容器》这篇含有明显的道理的文章,让孩子根据课堂上的所学,来延伸阅读,内化讲道理的能力。
最值得一提的是板书设计:我将故事视之为骨架,将细节描写视之为血肉,孩子自然的感觉到蕴含其中的道理便是文章的灵魂。这样一来清楚明了,课的重点就很突出了。
改进之处:
1.一堂好课的设计是需要做足课前准备的,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去钻研的,甚至需要阅读大量的相关读物来拓宽自己的思路,让课堂显得更加饱满,给学生的足够简洁易懂,却又终生难忘。我当然做得不足了,可是临上课的前一天晚上才有了完整的思路的,虽然提前也进行了钻研,但是对于课的`设计没有完全融入内心,在众目睽睽之下心里发慌就说了上句接不了下句了。
2.感觉学生接受的不是很好,可能整个思路理清了,但是运用起来怎么样,不得而知。细节的描写,包括把故事写的清晰流畅等,哪里是一句话可以明白的,需要长期的训练,需要大量阅读的积淀,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功底。那么我的课设计的是不是还是过于笼统,一课一得,我真的不敢确定今天的课堂孩子是否有所得,得的是皮毛还是更多?心里并不踏实。
3.接下来还要继续研究这样的课型,将阅读课变成习作实践课,不仅仅挖掘课文的思想性,更要关注文章的文学性,要不断地细读文本,发觉可以利用的文本资源,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运用,让孩子有更大的收获。
通过这一节课,我觉得收获的不仅仅是一节课的优缺点,而是对于今后如何上课的思考。我会再接再厉,在不断的研究与学习中进步。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6
今天,我教学《自然之道》第二课时,我的思绪就像课上学生回答问题一样,漫天飞扬。
我对自己以下两点很满意:
一、走进角色,我是“我”
在这堂课的教学进程中,我曾多次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与“我”同忧、同喜、同悲、同乐。
在故事发展到了高潮,幼龟们得到了错误信息,于是成群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我强调了“成群成群”说明好多幼龟;“争先恐后”又说明幼龟的爬行的速度很快;“鱼贯而出”说明幼龟又非常的有秩序。于是,我说:“这么多幼龟争抢着爬向大海,他们心里是怎样想的?”理解了上述词语之后,再来回答题,学生也是争先恐后、鱼贯而出。
“哇!外面很安全,快爬呀!”
“伙伴们,趁着现在安全,快爬向大海呀!”
“快,机不可失,是不可再来”
“哈哈……”虽然一阵哄笑,但我心里却很欣慰,我觉得学生们已经走进了角色,仿佛已经看到了当时幼龟的那种急于寻找安全的行动场面。
“天啊!”我听见背后有人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在这一段教学时,我抓住了这段的情感基调,追问:“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办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异口同声道:“愚蠢。”此时,“他们心情怎样?”
生:伤心、悲伤、自责……
“他们的内心会有怎样的语言?”
生:“天啊,看我们干了一件多糊涂的事儿。”
“哎,我们帮了倒忙!”
“哎!在至今日,何必当初!”
我觉得学生已经深深地走进了作者的内心,充分体会到了人物当时的心情,进入了角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读中体会,悟中想象
教学第九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场景。
生:“我看到作者和同伴们忙碌着救幼龟。”
“我看到他们一个个气喘吁吁的,也顾不上休息。”
“我看到蓝蓝的天空上有好多食肉鸟疯狂的啄食;沙滩上遍地爬满了小幼龟,他们无奈的.等待着命运的挑战;还有忙碌的人……”
“我看到满地的残骸。”
“我看到沙滩上一片狼藉。”
……
听着学生们一句句如同真实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们读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证实了这种想象教学也是一种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仍在思索,思绪依旧飞扬,能上一节让学生明白,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幻想,走进每一个故事,把自己变成其中的主人公,这是我的追求,是我的努力方向
遗憾:
一是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之中。课堂,是教师精心为学生搭建的可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进取全面发展的平台。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说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这是我在这节课操作上的首要缺失。我通过观察估算了一下,在这节课中没有完全动起来(主要是脑动)的学生占着不小的比例。是什么原因呢?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确,在教学构思上对主体性和全员性考虑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
二是朗读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它对领悟情感陶冶情操培养情趣很有好处。所谓读文悟道披文入情,强调的就是读。这节课中,对朗读的处理,没能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统一起来,从而使阅读教学显得单薄,显得缥缈,显得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教师的操作不慎而造成的缺憾。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7
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是一篇叙事性哲理故事。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要从事件中感悟其道理就是一件不易的事。
在众多的网络教学案例中,教者大多是以事情的发展顺序(即起因、经过、结果)的方式来呈现教学。我也曾以此为教路指导过学生亲触文本。但学生对此学习思路不是很清晰,大多是由教师牵着走,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发挥,对文本所呈现的自然之象难以形成链条。因此,此次的教学,我从单元主体(感悟自然)入手,引领学生去探寻自然之道,形成了两条教学主线:一是了解自然(幼龟的生活规律);二是探寻自然之道(人类是如何违背规律,也就是自然之道)。
教学从课题所涉及的自然之物是什么?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这一自然之物的?学生在自读中能找到九句描写幼龟的句子。然后,让学生细读这九句话,思考:从这九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形体特点,繁殖规律,活动方式。……)在形体特点中感受幼儿龟的弱小,在繁殖规律中感受幼龟的庞大家族;在活动中感受幼儿龟的谨慎;在结局中感受生存的恶劣,引发质疑。这此都是海龟的自然之象。
在感悟“自然之道”课中,从我们此次科考的目的入手,观察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发现幼龟——抱龟入海——群鸟食龟——抢救群龟”),内心的感受变化(紧张——震惊——悲叹),层层剥笋般地解读质问,制造教学冲突。学生在探寻地过程中感悟了自然之道。
整个教学过程清晰自然,或品读,或感悟,或想象,课堂教学效果如预期的精彩。但在教学之后,与一名师交流,交谈感受,他否定了我的教学设计。这是叙事性哲理故事,要让学生感受完整地故事起因,经过,结果。试想,我的这种教学看起来教路清晰,其实有点在支解文本,是名副其实的阅读分析,与当前的课改理念相背。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8
三月十日,我在本班教室上了一节组内公开课:人教版第八册第九课《自然之道》。反思教学,存在不少缺失:
第一、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的不够。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积极的活动犹如连接语言和思维的桥梁,为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创造条件。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是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就缺少生机和活力。这堂课没有完全动起来的学生占五分之三,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在教学构思上对主体性和全员性考虑不周全。
第二、朗读显得单薄。朗读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教师应运用情景渲染,示范朗读和引导学生联想、想象等手段,促使学生领悟课文情感,生成内在语,激发朗读兴趣,所谓读文悟道披文入情,读得不充分,不能透彻理解文本内容,使教学显得不厚重。这节课中,对朗读的处理,没能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统一起来,从而使阅读教学显得单薄,显得缥缈,显得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教师的操作不慎而造成的缺憾。
第三、把握课堂不够灵活。刚上课不久,有一个学生提出质疑:向导明知把幼龟的侦察兵放入大海会使众多幼龟受到伤害,为什么不把它再放回龟巢呢?这个问题我只从表象向学生解答,因为刚刚学习文章,只待学习后学生有了较深的理解,再揭示其含义。因时间紧迫,学后忽略了这个问题,没有向学生揭示深意,虽然这堂课的目标可能是完成了,大部分同学也对于最后感悟的结论自己可以体会到,但总觉得学生学习不够深刻。
第四、对“蠢事”的探究还不够深入。上课开始,我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找出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么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主线感悟情与理的冲突,以达到对自然之道不仅要认识,而且要遵循的这种想法。教学中想让学生明白“蠢”不只是该不该救的问题,还有怎么救的问题。要么不救,要么选择正确的方式救。不救,绿龟会有自己的自保方式,我们遵守这个“自然之道”,它们或许不会受到更大的伤害,食肉鸟也自能按弱肉强食的原则觅食;如果救,也得要看清情况,了解清楚规则,顺应“自然之道”,选择正确的方法。我们不是不能改变事实,而是要依照规则改变。虽然课堂上,多数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也只是点到为止。教学没有很好地带领学生系统地去探讨,去争辩。对“愚不可及的蠢事”认识不深入。
从教这么多年,我越来越体会到:每一个教学目标都制定清楚,在自己心里形成一定的框架,上课的时候就能围绕自己的教学目标,有重点有难点地进行教学了。课堂上,学生兴奋,老师激情,这样的上课真的是件乐事。
今作如此诊断,意在矫正自我,改进教学,使教学日臻完善。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9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是一篇叙事性哲理故事。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要从事件中感悟其道理就是一件不易的事。
此次的教学,我从单元主体(感悟自然)入手,引领学生去探寻自然之道,形成了两条教学主线:一是了解自然(幼龟的生活规律);二是探寻自然之道(人类是如何违背规律,也就是自然之道)。
教学从课题所涉及的`自然之物是什么?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这一自然之物的?学生在自读中能找到九句描写幼龟的句子。然后,让学生细读这九句话,思考:从这九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形体特点,繁殖规律,活动方式。……)在形体特点中感受幼儿龟的弱小,在繁殖规律中感受幼龟的庞大家族;在活动中感受幼龟的谨慎;在结局中感受生存的恶劣,引发质疑。这此都是海龟的自然之象。
在感悟“自然之道”课中,从我们此次考察的目的入手,观察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发现幼龟——抱龟入海——群鸟食龟——抢救群龟”),内心的感受变化(紧张——震惊——悲叹),层层剥笋般地解读质问,制造教学冲突。学生在探寻地过程中感悟了自然之道。整个教学过程清晰自然,或品读,或感悟,或想象,课堂教学效果较精彩。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0
小宋讲授的课文是《自然之道》。这篇课文的生字词较多,每一个词语都是值得认真推敲的,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用词生动,描述精彩的精美范文。因此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生字词的掌握、人物情感变化的把握以及语言的形象表达上。在第二课时的讲授中,以向导的情感态度变化为线索把握课文的主旨,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对这节课的点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宋对于课程的逻辑顺序把握的比较严密。两个课时下来,课程进行的比较顺利,整堂课的衔接比较自然,没有刻意的为了讲课而讲课,而是将课程需要讲述的内容自然而然的传授给学生。这让我的课堂看起来比较完整。
其次,对于学生的回答能够进行及时的反馈,对积极地做法做出积极回应,以此来对该行为进行正强化,这不仅能够使动作的发出者得到行为强化,也可以让其他同学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强化。也许是简单的几句话,但是能给学生带来一种无形的激励作用。对于不良行为,不给予理睬,使这种行为逐渐退化,直至行为消失为止。
第三,小宋对于课程的重难点把握准确。将教学重点放在生字词的学习以及掌握课文主人公的情感态度变化之上,立足于教学重点,使学生们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体会遵循自然之道的必要性。教学的难点也正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往往很难把握描写人物情感变化的技巧,因此我通过让学生找出向导情感态度的词语的方式,让他们体会语言的魅力。
存在的问题:
1,在第一课时的讲授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把握的不准确。朗读的过程要大体经过三个阶段:由“读正确”到“读流利”,最后才是“读出感情”。而实习生在进行指导的时候,这个顺序往往把握的不正确,一开始对于学生的要求过高。而且一开始所进行的齐读课文,效果不是很明显,齐读并不适用于大篇幅的朗读。
2,在学生进行写字的过程中,没有很及时的提醒他们注意坐姿。坐姿的养成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进行提醒,久而久之才会养成习惯,其次,握笔的姿势也是需要长久进行培养的。
3,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第二课时的上课过程中,没有注意到与学生们交流的`语言问题。没能用到一些活泼、具有激情的言语来对他们进行激励。反而声音听起来有点无精打采,甚至有时候态度有些凶。并且,脸上的微笑也消失不见了,日后上课无论什么原因,笑容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此次上课小宋实行了奖励的制度。第一次使用效果明显,大家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听课,课堂的气氛一片活跃。课程进行的十分顺利,但是,第二节课,奖励制度产生的问题也逐渐体现出来了。由于同学们对礼物的向往,大家都忙于举手,反而不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言了,课堂的秩序显得有些混乱。奖励制度的存在虽然能够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但是反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这需要我进一步地改善奖励制度的运行方法,努力使其优点扩大,不利因素尽量减少。让奖励制度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1
【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 侦察 愚蠢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自然对人类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话,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语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作者一行人的目的,那么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吗?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九课《自然之道》(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课文
1、谁愿意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
(开火车复习词语)
2、把这些词带入课文中自由速读,想想作者一行人的目的是什么呢?
3、指名说。
4、说得真好,你们愿意看看可爱的海龟吗?(师点幻灯片,边看边说)
5、看完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三、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1、是啊,如此可爱的小海龟却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出句子)
2、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
⑴ 学习三、四、五自然段:
① 请同学自由选择3、4、5自然段中的任一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② 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③ 指名汇报,学生补充。
三段:表演 抓住 幼龟:欲出又止 侦察 踌躇
潮鸫:企图。
四段:指导读。
抓住重点词:焦急 若无其事 冷淡 极不情愿
解释:规律
④ 大屏出示并比较句子。
Ⅰ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Ⅱ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⑵ 学习六 七 八自然段:
① 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自由读6-7自然段。
② 同桌讨论。
③ 指名说。
④ 向导由冷淡到不情愿到补救到不得不发出悲叹,齐读最后一句。
⑤ 同学们,当海滩上最后一只海龟艰难的爬进大海,看到那长长的沙滩足迹时,你最想说什么?
⑥ 指名说。
师引导:万事皆规律,有法天下和。(板书)
四、小结
1、出大屏,布置自选作业,生写师巡并指导。
2、指名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练习册。
2、推荐读课外书。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能紧紧抓住教学重点,以读,演 悟等多种形式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向导最后的.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理解了自然之道即万事皆规律,有法天下和。学生说的积极性很高,最后小练笔,学生便水到渠成了。
本节课也有不足:
1、课题中的道还应在课尾小结时再点一下就好了。
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所加强。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不断钻研,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2
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感缺失太多。反思教学,诸多感触涌上心头,其突出者有三:
一是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之中。课堂,是教师精心为学生搭建的可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进取全面发展的平台。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说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这是我在这节课操作上的首要缺失。我通过观察估算了一下,在这节课中没有完全动起来(主要是脑动)的学生占着不小的比例。是什么原因呢?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确,在教学构思上对主体性和全员性考虑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
二是朗读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它对领悟情感陶冶情操培养情趣很有好处。所谓读文悟道披文入情,强调的就是读。这节课中,对朗读的处理,没能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统一起来,从而使阅读教学显得单薄,显得缥缈,显得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教师的操作不慎而造成的缺憾。三是评价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催生剂。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无疑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的进取心,激励学生的求知欲。评价犹如催生剂,给学生以力量,给学生以风貌,给学生以健全完美的人格。我明于心而未能明于行。今作如此反思,意在矫正自我,改进教学,使教学日臻完善。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3
《自然之道》是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后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现对自己本课教学设计评析如下:
一、把握了文章的主线,抓住文章的核心问题开展教学。
在这节课上我抓住了以“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为经线,前后联系;以“我”和同伴以及向导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纬线的教学主线开展教学,横向贯通。 教学经线:围绕着“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一中心句,从“愚在哪里”,“蠢在哪里”,“痛在哪里”,“悔在哪里”,“悟在哪里”这几个版块进行教学。 教学纬线:以绿龟的命运为主线索,紧紧联系“我和同伴”及“向导”各自思想感情的变化:“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进而发展到震惊与后悔;“向导”由心平气和进而发展到发出十分难过的悲叹。
因此在复习完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我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找出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么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主线感悟情与理的冲突,以达到对自然之道不仅要认识,而且要遵循的这种想法。
一是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之中。课堂,是教师精心为学生搭建的'可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进取全面发展的平台。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说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
一、坚持与文本的对话,读中感悟,读中促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学活动中的对话,是建立在“文本”话题之上的。教师必须通过“文本话题”,激活孩子的相关知识和生活体验,促使孩子深入思考,积极对话。通过对话交流,获取来自文本的信息和来自学习同伴的信息,从而进行知识的重新建构,形成新的能力品质。因此,我的教学活动的着力点是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设计这样两次对话:假如你就是在现场的作者和他的伙伴,回头想一想,当时你的哪些做法,哪些想法是“愚不可及的”?假如你就是那位生物学家向导,回头想一想,当时你的哪些想法,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让学生换个位置去感受,当课文学习到后面的内容,即向导和作者以及同伴们奋力拯救幼龟后,带着震惊与深深地自责读向导说的话,相信此时学生的感悟会更加深刻,从而更好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二、以读引读,拓展文本的外延。
语文的学习不能单纯以课本为本,应该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由一篇读多篇。因此在这课第一课时的学习之后,我就鼓励学生拓展阅读,即“以读引读”。所谓“以读引读”,就是以课内阅读带动引导课外阅读,以已读的内容带动引导对未读的内容的阅读,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把学生引进书的海洋。除了开展大量阅读之外,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学习“自然之道”这篇课文,学生从课外阅读了大量的关于自然的文章,充分明白了自然的规律是不能违背的。这不是光一节课的学习所能习得的。
当然,在这一节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在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之前缺乏良好的铺垫。有一些过渡也不够自然。同时在幻灯片的设计上要注意链接时,考虑学生的问题生成。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就要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设计进行“精雕细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锻炼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4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和几个朋友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上,想实地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开巢穴进入大海的。出于好心帮助了一只幼龟,结果却给成千上万只幼龟带来了灾难,使不少幼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物。这件事告诉我们:爱护动物就要了解它们,了解自然法则,只有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办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感情朗读、对比体验等过程,
理解文章内容。我觉得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学生的自由辩论:一部分学生以原告——绿色海龟家族身份控告旅行团,并说明控告的理由;另一部分学生以旅行团成员身份为自己申辩;一名学生以审判长身份结案。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平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时间非常充分。学生们敢于大胆发言,课堂上出现了争辩的场面,有的同学认为向导做的对,以此来让这些旅行者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有的同学说向导做的不对,不能以牺牲几十只幼龟的生命为代价来让人们觉醒,还有的同学认为向导的做法既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在审判长定案的环节,我还为他捏了把汗:如果他判得不公平或有一方不服怎么办,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审判长竟然当机立断宣判:旅行团成员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使海龟家庭受到了严重的.损失,但由于他们也是出于好心,所以旅行团成员要向海龟家族公开道歉。真是思维敏捷,表达清楚呀,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遗憾之处,如:课文内涵突出不够,挖掘不广泛。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强调不够,没有突出违反自然规律就会事与愿违的理念,另外,由于教师本人理解的肤浅,再加上课堂机智欠缺,所以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只停留在“好心办坏事”的这个层面,对于在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中能够引出的“弱肉强食、生态平衡、适者生存”等观点没能即使引导,实际上这些也是“自然之道”。
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更新观念,以学定教,不能以教定教;要拓展思维,备课时考虑既要周全又要深入。
篇三:《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我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主线明确,目标定位准确,按照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结构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抓住重点词语.感情朗读、换位思考.悟中想象等过程,理解文章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曾多次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文本的角色内心,与角色同忧、同喜、同悲、同乐。例如:在故事高潮时,幼龟们得到错误信息,于是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我先引导学生从“成群”“争先恐后”“鱼贯而出”等词语体会幼龟之多,爬行速度之快,且有秩序之后,再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是巢中的幼龟,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也是争先恐后.鱼贯而出。“哇!外面很安全,快爬呀!”“快,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呀!”听着学生们一句句如同真实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们读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证实了这种想象教学也是一种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
一堂课下来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缺失,我觉得以下两点是做得不够的:
一是板书与教学脱节。总是讲过之后,才想起要板书,和教学内容严重脱节,这也暴露了自己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可能平时的教学中自己懒散惯了,以至连板书也跟不上了,以后要在这方面加强练习。
二是评价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催生剂。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无疑会唤起学生的信心,激励起学生的求知欲。但是在课堂上我的评价语言相当困乏,激励不起学生的兴趣。像这样的缺点还有很多。仔细审视一下,不难发现,这些都是平时明白的道理,但往往是明白于心而未能成于行。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矫正自己,不断充实自己。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就是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进行“精雕细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锻炼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高。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5
课堂上,让学生们找文中描写神情和动作的词语和句子。
学生找到“极不情愿”,这句是写文中的向导在“我和同伴”要求下极不情愿把“侦察兵”幼龟放回海里。我问学生:“为什么是‘极不情愿’呢?”学生说:“因为向导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是大批的幼龟被食肉鸟吃掉。”
”为什么向导明知道这样是错的.,还要做呢?“我接着问道。(这是备课时预设的环节,旨在让学生讨论向导做法的对错,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对是非的独立判断能力。预设中,学生应该会答到向导是因为不忍,或者不好拒绝游客,所以极不情愿地帮助侦察的幼龟。)
问题提出,有学生举手了:“是因为向导想让文中的‘我和同伴’自己认识到错误。”
听到这里,我有些意外,更有些惊喜。这说明学生在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考虑问题。
我当时给他这个回答一个很高的评价。
我想,课堂最重要的,不是语文词语句子简单的罗列,而是触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思维的碰撞,有所得,这也许就是我们教师应该寻求的目标。
第四篇:《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我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主线明确,目标定位准确,按照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结构进行教学。课后,我和本教研组的老师一起认真进行了评课总结。静心思考,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找出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么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主线感悟情与理的冲突,以达到对自然之道不仅要认识,而且要遵循的这种想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感情朗读、对比体验换位思考等过程,理解文章内容。力求在课堂上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平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这堂课的教学进程中,我曾多次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与“我”同忧、同喜、同悲、同乐。听着学生们一句句如同真实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们读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证实了这种想象教学也是一种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实效。其次,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一组组鲜活的可视可感的画面,让学生的视野不是一个孤立静止的语言符号。当这些活动的画面在学生脑海中跳跃时,学生对词语的意思,对文章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其三,紧扣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去把握人物的感情变化,感悟自然之道。
第五篇:《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在小黑板上抄写生字新词和两组需要比较的句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第一课时
一、导入,引出“道”
1.故事导入。
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那是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放学,我背着书包正往家里走,突然,我发现前面不远处的'麦地里,一只喜鹊正扑腾着翅膀,却怎么也飞不起来。于是,我疾步走上前去,抱起那只喜鹊。我发现,那只喜鹊的翅膀受伤了。我连忙把那只喜鹊抱回家,用碘酒擦洗它的伤口,敷上消炎药,把它包扎好。不几天,那只喜鹊好了。我很喜欢它,怕它飞跑了,于是就把它的翅膀尖给剪了,并用罩子把它罩住。我每天给它食吃,给它水喝,精心喂养。可是没多久,你们猜,它怎么了?(它却死了)
2.引出“道”。
是呀,这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板书课题。
3、读题,解释“道”。
学生读课题,说说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
二、自由朗读,疏通字词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的习惯)
2、认读生词: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蠢事返回海鸥补救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小黑板展示,对于“若无其事”等词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等方式理解)
3、名分段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对于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或挑战读)
4、初读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注意:要将学生提出的不懂的地方进行梳理、归纳,并及时解决;若不能马上解决,可以简单板书,在后面的教学中相机处理,在此环节上绝对不能走形式。)
三、入情入境,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方法: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自由读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演这个情景。
注: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深入研读,对于细节部分要反复推敲,不能读读了事,还要把字词的理解同表演结合起来,如“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就要把幼龟当时的神态、眼神体会出来。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1)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幼龟”和“嘲鸫”,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议,教师抓住“欲言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写“幼”和“幻”这两个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范写“啄”字。
(2)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和表情的词语,如“焦急”、“冷淡”、“若无其事”、“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去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组再说一说。
4、讨论:我们干了一件什么“蠢事”?
5、比较句子: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注: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了坏事,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多练习几遍。
四、本课小结
本来想帮助幼龟,结果却让许许多多幼龟成了食肉鸟的食物,在让人惋惜的时候,它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看看!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2
三月十日,我在本班教室上了一节组内公开课:人教版第八册第九课《自然之道》。反思教学,存在不少缺失:
第一、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的不够。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积极的活动犹如连接语言和思维的桥梁,为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创造条件。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是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就缺少生机和活力。这堂课没有完全动起来的学生占五分之三,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在教学构思上对主体性和全员性考虑不周全。
第二、朗读显得单薄。朗读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教师应运用情景渲染,示范朗读和引导学生联想、想象等手段,促使学生领悟课文情感,生成内在语,激发朗读兴趣,所谓读文悟道披文入情,读得不充分,不能透彻理解文本内容,使教学显得不厚重。这节课中,对朗读的处理,没能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统一起来,从而使阅读教学显得单薄,显得缥缈,显得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教师的操作不慎而造成的缺憾。
第三、把握课堂不够灵活。刚上课不久,有一个学生提出质疑:向导明知把幼龟的`侦察兵放入大海会使众多幼龟受到伤害,为什么不把它再放回龟巢呢?这个问题我只从表象向学生解答,因为刚刚学习文章,只待学习后学生有了较深的理解,再揭示其含义。因时间紧迫,学后忽略了这个问题,没有向学生揭示深意,虽然这堂课的目标可能是完成了,大部分同学也对于最后感悟的结论自己可以体会到,但总觉得学生学习不够深刻。
第四、对“蠢事”的探究还不够深入。上课开始,我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找出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么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主线感悟情与理的冲突,以达到对自然之道不仅要认识,而且要遵循的这种想法。教学中想让学生明白“蠢”不只是该不该救的问题,还有怎么救的问题。要么不救,要么选择正确的方式救。不救,绿龟会有自己的自保方式,我们遵守这个“自然之道”,它们或许不会受到更大的伤害,食肉鸟也自能按弱肉强食的原则觅食;如果救,也得要看清情况,了解清楚规则,顺应“自然之道”,选择正确的方法。我们不是不能改变事实,而是要依照规则改变。虽然课堂上,多数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也只是点到为止。教学没有很好地带领学生系统地去探讨,去争辩。对“愚不可及的蠢事”认识不深入。
从教这么多年,我越来越体会到:每一个教学目标都制定清楚,在自己心里形成一定的框架,上课的时候就能围绕自己的教学目标,有重点有难点地进行教学了。课堂上,学生兴奋,老师激情,这样的上课真的是件乐事。
今作如此诊断,意在矫正自我,改进教学,使教学日臻完善。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3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叙事散文,讲述了几位游客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由于不了解自然规律,好心救了一只幼龟,却造成龟群被肉食鸟大量猎杀的故事。本文篇幅较长,既描写了人物,又描写了动物,接近口语化的语言质朴而流畅,平实的叙事中不乏曲折,并且蕴含着耐人回味的哲理,是一篇值得反复揣摩研读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像这样篇幅很长,内涵又很丰富的文章该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既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又教给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目的呢?我在这课的教学中做了不少探索。
一、深入研读文本,抽丝剥茧定内容
有人说“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得多”,孙绍振教授也认为“教学内容决定教学策略”。因此,在教学本课之前,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来研究这篇教材的核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因此帮助学生理解课题“自然之道”的含义,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所要揭示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难点。对于这一点,相信大多数教师都能关注得到。然而,如果仅仅只关注这一点,那么语文课就难免走上只注重内容分析的老路。薛法根老师说“要为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我明白还必须要挖掘文本中蕴含的“语文核心价值”。
反复研读文本后,我发现本文和其他写启示类文章有所不同,并没有直接的段落来阐述启示,而是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自然地流露情感,表明态度,读者需仔细品味语言后方能领悟作者用心。再联系到学生在写启示类习作中常常用“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这样公式化结尾的现状,因此我决定将“领悟本文独特的表达方式”作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力求学生“文意兼得”。
二、紧扣“自然之道”,层层推进解题意
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后,接下来就要考虑“怎么教”了。研读文本,经过一番取舍、提炼、整合之后,我秉承“叩其一点,联结全篇”的“长文短教”理念,将教学思路定为:紧扣课题,以向导的语言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梳理文本,探寻“自然之道”的含义。
“自然之道”的含义是本课的重点、难点,仔细揣摩,我们甚至还能感受到一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为帮助学生理解,我设计了三个层次:一抓向导的`语言,联系上文,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揣摩,获得感性认识——自然之道就是嘲鸫捕食幼龟这样的自然现象;二扣向导的语言,联系下文,在具体事件中再次感悟——自然之道就是自然界已经形成的规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盲目的干涉反而会带来更大的恶果;三用补充课题的形式,提升学生对“自然之道”的感悟——我们应当了解自然,尊重自然。这样就化难为易,让“不可说”变得“有可说”了。
对于“自然之道”的解读,我的观点让我们有耳目一新,如沐春风之感。在这样的解读下,才有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实施策略。而原本难以理解的课题“自然之道”,其潜藏的深厚含义就这样一步步呈现在学生面前,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可见,文本细读是教师至关重要的备课环节,只有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才会有让人击节赞叹的教学设计。
三、牢抓关键词句,步步为营学方法
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的过程中,我也没有忘记应当时时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而落实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就是牢牢地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例如: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嘲鸫捕食幼龟的语句,感受作者笔下的动物形象,揣摩作者的情感倾向;引导学生找出游客感到懊悔自责的句子,从字里行间揣摩作者对事件的看法;采用更换课题、补充结尾等形式让学生比较、感悟文本在结构、语言上的妙处。总之,就是始终运用“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纵观整堂课,我的教学手段非常简单,就是用“读思结合”这种最基本、最自然的方式帮助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支玉恒老师说“要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而我这堂课恰恰就是以语文学习的“自然之法”,探寻语言魅力的“自然之道”啊!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4
课堂是以富于变化的时空,主体、客体、本体、媒体等关系随时在转换。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为圆满完成自己的教学过程而抢时间,赶教材,生硬施教而少有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生动性,则学生必然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这样将无法达到主体地位和愉快发展。
老师要上好课,认真精心设计问题,绝对是教学的必要手段。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理念却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随机渗透与体现。在教学《自然之道》一文时,我通过多种形式,充分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抓住课文中的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品味,感悟语文语言。
同时注重体验,如表情体验,情境体验,朗读体验等,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的`同时,有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所在。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本课时,我安排学生自由读,合作读,齐读,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等,让学生人人都有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
学生在课堂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体验成功,从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意识。这样用多种学习方式,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学生在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5
《自然之道》的第二课时主要讲课文,我根据老师的建议,明白了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一节课我的收获颇多,以下是我的总结和反思:
一.教学设计反思
先前我设计的教案中并没有太多让学生发挥的地方,主要是教师在引导,单纯地在学习文本,但是听了老师的建议后发现原来课堂还可以以这样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深入课本。以关键的词句带动课文的学习,通过教师语言的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学习,学习关键语句时顺势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是在安排教学设计时带给我的最大的`启示。
二.教学过程反思
优点:1.在教学过程中我吸取了上节课的经验,合理的安排了时间,预设了突发状况的解决方案。
2.注意了语气的抑扬顿挫,在让学生读句子的时候适当地进行了引导,突出了重点词语。
3.增加了图片对比环节,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4.突出了语言文字训练。
出现的问题:
1.有同学回答完问题没有及时进行表扬。
2.有些句子在引导同学读的时候没有读出重点的词。
3.教师示范读的次数较少,要给学生一个引领。
4.板书“伤害”时间有些过早,没有到最恰当的时间
三.建议及措施
1.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文本内容
2.教师要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尤其是在学生在进行朗读时把握不到位的时候。
3.不要忘记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在他们回答问题较好的情况下。
我觉得这节课的整体气氛还是比较好的,学生们也能够找到问题的到答案并进行拓展。从这堂课中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合理运用,争取每一堂课都尽善尽美。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6
本学期的教研课已经落下帷幕,回想自己从选课、备课、磨课到最终上课展示的过程,组内老师不管是教师评价语还是教学环节、板书等多方面,都给予我悉心的指导与帮助,使我深地感受到团队的温暖与力量。
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团队力图合理利用教材和层层深入的教学策略,引导在诵读、思考、体验中学会。
一、整体感知课文
为了突出重点,充分展开学生的自主探究,从根本上摆脱冗长的情节分析和烦琐的提问应答。我采用了直接导入的方法,并请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随机板书,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初步了解概括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语言文字
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感悟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
课文中向导的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我先从引导学生品读小幼龟侦查巢穴外面情景的神态、动作入手,使学生感受到小幼龟的机警与谨慎;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游客焦急急切的合理与向导的“若无其事”的反常,通过理解词意“若无其事”,创设情境,使学生联系生活,结合语境再次体会向导“若无其事”的正常,从而初步感受向导所说的:“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番话的意思。当课文学习到后面的内容,即向导和作者以及同伴们奋力拯救幼龟后,带着震惊与深深地自责再回读向导说的话,相信此时学生的感悟会更加深刻,从而更好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培养能力
有限而想象无限,许多文本会留下较多的空白,给读者以尽可能多的想象空间。在阅读教学中,借助“文本”的`“留白”而展开想象的超文本阅读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教学课文的第5―8时,我采用以读带讲、读中想象、感悟的方式,体会文中的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默读,并试着用文中的语句概括这几段的主要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边读边感受、边读边想象,成功地对文本进行补充,使得群鸟叼食龟群的画面在学生的想象中更具震撼力;最后通过小练笔选择不同角色的不同想法,更让学生感受到违背自然规律带来的恶果是无法弥补的。从这些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发现,课文的空白处成了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实现了对文本的更深刻地认识。
在这节课中,让我觉得遗憾的地方很多:首先在指导学生朗读人物的不同心情的语句地方比较仓促,尤其到5―8自然段的情感升华部分,学生情感投入欠缺;其次,不能机智灵活地处理课堂教学环节,致使文章表达方法及推荐好书环节没有进行;再次,在课上,自己还太过“强势”,总想牵着学生说出我想要的答案,留给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时间过少,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落实得不到位。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就要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设计进行“精雕细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锻炼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7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针对王老师的这节课,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析:
一、从教学思想上看
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执教者能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真正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中,能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将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
二、从教材处理上看。
执教者能够深刻理解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除了让学生对文本做深刻地理解外,在最后还让学生走出教材,走进大自然。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自然规律。
三、从教学程序上看。
本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师抓住了本文的主线——“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在理解蠢事的基础上理清了本文的线索——以人物情感变化为线索。然后紧紧地抓住这条线索展开教学。
四、从学法指导上看。
执教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端正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通过反复阅读,圈画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引生想象,抓住中心句,用段意归并法概括文章内容等多种学习方法。比如,能联系上下文,明确向导的身份,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老师能适时地点拨:联系上下文是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由于实例点拨,生动形象,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教师不是教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
最后,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如果在课文结束时,能引领学生总结一下学习方法就更好了。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8
《自然之道》是人教课标本第八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我”和同伴在南太平洋的一个海岛上旅游时,看到一只想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食肉鸟叼啄,于是焦急万分,迫使随同向导施以援手,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我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我们为此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印象中,我是带第三批学生学《自然之道》了。按理说,该老马识途、轻车熟路的。但是,这些天带学生读《论语》,对“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名言又反刍了一番:“有知识、有创新”是孔子提出的一条为师的标准,今年我教《自然之道》,还能“老调重弹”吗?
“老调”,乃大部分语文老师所沿用的“调”,乃照搬教参的“调”。具体到《自然之道》一课,就是“先入为主,引诱为辅”:教师脑海里已经认定向导知道“幼龟离巢进入大海时会先派‘侦查兵’探路”这一自然之道,再引导学生认同并讨论:既然他知道,为什么还要救幼龟?翻看第八册《教师教学用书》,里面就写着这样的建议:向导的态度、做法也是一个激活学生思维发表个性化感受的引发点,可以引起课堂的争辩: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不过,不弹“老调”,先该怎样改弦易张呢?我想,干脆简单点,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倾听他们读文后的真实想法。
所以,完成课文的'初读、生字识记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等任务之后,我请学生快速默读一遍文章,再互相交流体会。
很快,有孩子发言时提到对“小泡泡”的理解。我相机板书“向导”二字,让他们把目光聚集过来。接着,抛出一个开放性的探究问题:向导到底知不知道“幼龟离巢进入大海时会先派‘侦查兵’探路”这一自然之道?没想到,学生畅所欲言,一下子说了四种意见:1、向导深知幼龟是侦察兵,救它会引发更大的灾难。无奈游客催促,被迫出手相救。2、向导虽然是生物学家,但并不知道加拉巴哥岛绿龟的秘密,所以一同前往观察。3、向导应该知道一点。他可能隐约觉得大自然的生物都有生存之道,食肉鸟啄幼龟是自然规律,贸然出手可能不好。4、向导深知幼龟是侦察兵,但游客们很焦急、很顽固,不听向导的。为了教育游客,他决定给他们一个深刻的教训。
说实话,一些孩子从未这样欲罢不能,表现出如此丰富多彩的自我见解。所以,我及时夸奖学生,说他们比我所听过的《自然之道》公开课上表现出色的学生还要棒!
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以后,我再引导他们聚焦:想清楚,你支持或反对哪种猜想?再回到课文,细致阅读,画出相关“证据”。
不出所料,大多数同学细读文本后,首先否定了第2种想法。证据就是描写向导态度的两个重要词汇:“若无其事”和“极不情愿”。没想到的是,几个孩子认为第1种观点也经不起推敲:游客催促,向导长了嘴巴呀,为什么不马上说明不能救啊?!嗯,这真是合乎情理的推测。更有意思的是,预想中的争辩发生在第3、4种观点的支持者身上。
支持观点4的学生(恰好是性格比较急躁的几个顽皮男生)觉得,向导有“若无其事”地暗示过游客,但那些游客听不懂,所以必须让不听劝告的人好好看看,违背自然之道的下场。在残酷现实面前,才可以转变某些人的固执。观点3的支持者则从文中找到了很有利的证据:“我们的目的,就是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如果向导决定拿更多绿龟的生命去教育游客,为什么还会“赶紧摘下棒球帽,迅速抓起几十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文章最后向导是后悔地悲叹“我们……”,而不是说教式的 “你们……”
试想,如果没有把课堂真实的思考空间和自由表达的权利充分还给学生,能闪现出那么多可贵的思维火花吗?能产生那么多你来我往、有理有据的激烈交锋吗?
真实课堂的惊喜,还在延续。
当我请学生交流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所得知的人们生活中遵循自然之道或违背自然之道的事例时,张祺同学谈到一个她认为人们违背自然之道的小事例,很有趣:一些小猫、小狗被主人穿上鲜艳华丽的衣服,不好。小动物的毛就是天然的衣服,人类却要多此一举,按照自己的喜好打扮它们,它们内心一定不喜欢这样。听到这里,调皮的陈源广趁机假扮小狗喊:“我不想穿衣服!”引得全班哄堂大笑。不知怎的,我灵感顿生,找到了这些天苦寻不着的“钥匙”:“太好啦!上星期我动员大家参与全国小学生‘新思路’作文大赛,虽然也给你们专门做了《观察想象》的写作指导,却发现交上来的文章要么拿旧作充数,要么还是打不开思路,平淡无奇。想想看,张祺说的不就是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吗?如果融进她刚才的感悟,配以好的形式,比如写成童话《我不想穿衣服》,该是多么的生动、新颖啊……”
教学之道贵在“真”。有了“真”的前提,教师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呵护他们的个性,孕育他们的灵性。持之以恒的真实课堂,也一定会出现创新的曙光。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9
生本的理念是让每一个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给每个同学一个创造的机会。让同学们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自然之道》的先学小研究
六年级班组姓名
1.自然之道指什么?
2.你了解太平洋绿龟吗?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课文哪些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解。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可以联系你所了解的事例谈),并说感受。
5.拓展活动(广泛阅读相关书籍,查找与自然相关的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PPT、讲故事等进行汇报)
一、对学生课前小研究的反思:
第一次在研究课上运用“3+1”教学理念说实在的心里确实没底。从准备到上课可以是焦作到解放的过程。为什么这么说,请听我细细道来。从接到通知,就着手准备。先确定上课的内容,我让学生自己选择,经过讨论,确定上第五单元。这一单元主题是“科学与发现”,如此看来,学生对奇妙而有趣的大千世界好奇,感兴趣。接下来,我以生本理念想对这一单元整合来上,但事与愿违,我绞尽脑汁找不到切入口,先学小研究设计不出来。于是我调整了内容,最后由我决定上《自然之道》。
生本的理念是让每一个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给每个同学一个创造的机会。让同学们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设计先学小研究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设计。但收上来的作业效果,不太满意。学生的设计要吗问题太过简单,要吗问题的答案没有研究价值,不够开放。要吗学生的问题设计口吻不对。在参考了于素云老师带回来的范本后,我设计了先学小研究,国庆节期间让学生做。回校第一件事,我检查了学生的先学小研究,让我欢喜让我忧,高兴的是:1.你了解太平洋绿龟吗?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自然之道指什么?学生的作业效果较好。但令我不满的是:3.课文哪些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解。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可联系你所了解的事例谈),并说感受。5.旁征博引——自然之道可引申“之道”?(广泛阅读相关的书籍、查找资料,与小组同学找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研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PPT、讲故事、访谈等进行汇报)第三题,学生答不到点子。第5题,学生基本空着不写。根据以上情况,我对先学小研究再一次修改。如上表,利用信息课,还有两节语文课我手把手教学生上网查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的作业总算让我输了口气。
二、课中小组及全班交流情况反思:
教学时,教师组织教学5次,时间分别是2,4,2,10,1,教师有效讲解2次,时间为2,1,学生时间:1.讨论时间:4分钟。2.回答问题时间:6分钟。3.练习时间:讲故事14分钟,演讲2分钟,幻灯片4分钟。学生参与学习情况:1.学生汇报人次25人次,回答有效问题个数,15人次,回答无效问题个数0个,课堂生成精彩之处:推进大阅读,学生查找资料较丰富。
三、整体感受与反思:
这节课能体现出“生本”理念,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可看出,学生课前小研究花了不少时间去查找资料,完成练习。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训练。教师上得轻松。但是,学生对课文的体会感悟过少。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反思还是自己对生本的理念理解太狭隘,“3+1”学生练得多,老师讲得少。问题的设计光是考虑开放性,没有想到文本的联系。因此,先学小研究的4.课文哪些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解。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可以联系你所了解的事例谈),并说感受。再一次修改:1.仔细读文3——8小节,说说当看到幼龟被咬,作者(同伴)以及向导态度各是怎样的?为什么?⑵当救了幼龟侦察兵之后,看到群龟鱼贯而出,作者(同伴)及向导各表现怎样?为什么?2.从发现幼龟侦察兵被咬,到那只幼龟被救之后,作者等人态度为什么会发生那么大改变?你从中悟出什么?修改后,问题细化了,更有指向性,帮助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0
在许多“精彩纷呈”的课改课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简简单单地读一两遍课文,就开始谈对课文的理解、感受,甚至表演、改编课文等。一群聪明的小孩在老师的'引导下,上演一场场配合默契、皆大欢喜的喜剧。这看起来美丽动人,但静心反思,却是雾里看花。
没有实实在在的静心体验、个性探究,那种浮躁肤浅的学习态度怎么能把书读到心里去呢?阅读是个对话的过程,学生一方面从文本中汲取信息,习得母语,一方面又总是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作出判断和选择,自主构建学习的意义。而这一种过程,首先要让文本同化学生,让学生走进文本。基于这样的思考,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并在上课伊始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梳理成学习文本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才是有的放矢,真实有效。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真切地感受文本,扎实稳妥地细嚼慢咽,吸收文本语言,又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表达所需。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更是心与心的交流,只有把书读到心里去了,阅读才有味道,才有收获,才有快乐!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1
小宋讲授的课文是《自然之道》。这篇课文的生字词较多,每一个词语都是值得认真推敲的,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用词生动,描述精彩的精美范文。因此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生字词的掌握、人物情感变化的把握以及语言的形象表达上。在第二课时的讲授中,以向导的情感态度变化为线索把握课文的主旨,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对这节课的点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宋对于课程的逻辑顺序把握的比较严密。两个课时下来,课程进行的比较顺利,整堂课的衔接比较自然,没有刻意的为了讲课而讲课,而是将课程需要讲述的内容自然而然的传授给学生。这让我的课堂看起来比较完整。
其次,对于学生的回答能够进行及时的反馈,对积极地做法做出积极回应,以此来对该行为进行正强化,这不仅能够使动作的发出者得到行为强化,也可以让其他同学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强化。也许是简单的几句话,但是能给学生带来一种无形的激励作用。对于不良行为,不给予理睬,使这种行为逐渐退化,直至行为消失为止。
第三,小宋对于课程的重难点把握准确。将教学重点放在生字词的学习以及掌握课文主人公的情感态度变化之上,立足于教学重点,使学生们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体会遵循自然之道的必要性。教学的难点也正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往往很难把握描写人物情感变化的技巧,因此我通过让学生找出向导情感态度的词语的方式,让他们体会语言的魅力。
存在的问题:
1,在第一课时的讲授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把握的不准确。朗读的过程要大体经过三个阶段:由“读正确”到“读流利”,最后才是“读出感情”。而实习生在进行指导的时候,这个顺序往往把握的不正确,一开始对于学生的要求过高。而且一开始所进行的齐读课文,效果不是很明显,齐读并不适用于大篇幅的朗读。
2,在学生进行写字的过程中,没有很及时的提醒他们注意坐姿。坐姿的'养成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进行提醒,久而久之才会养成习惯,其次,握笔的姿势也是需要长久进行培养的。
3,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第二课时的上课过程中,没有注意到与学生们交流的语言问题。没能用到一些活泼、具有激情的言语来对他们进行激励。反而声音听起来有点无精打采,甚至有时候态度有些凶。并且,脸上的微笑也消失不见了,日后上课无论什么原因,笑容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此次上课小宋实行了奖励的制度。第一次使用效果明显,大家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听课,课堂的气氛一片活跃。课程进行的十分顺利,但是,第二节课,奖励制度产生的问题也逐渐体现出来了。由于同学们对礼物的向往,大家都忙于举手,反而不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言了,课堂的秩序显得有些混乱。奖励制度的存在虽然能够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但是反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这需要我进一步地改善奖励制度的运行方法,努力使其优点扩大,不利因素尽量减少。让奖励制度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2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
其实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并没有理好思路,不是我没有去备课,在上周六时,读着课文,我没有思路,没有找到切入点,尽管我也上网搜索了别人的教学设计,可是觉得并不满意。也不是觉得他们的设计糟糕或者吹捧自己,而是觉得他们的设计并适合自己的教学,或不适合自己的班级。
周日晚上,我再读课文,说来好笑,我的床头就放着自己的教学课本,睡觉前读读,寻找一些灵感。“勤能补拙”,因为有时无法给备课留太多的时间,于是就这样来弥补。
还是理一下头绪吧,即使什么都没有,就带着孩子去读一读课文,说一说感想,只要思从文中来,想从文中来,那么总能吸收语言,感悟文本。
释题入手
《自然之道》,那么先解决课题吧。课始,我说:“孩子们,放眼我们周围,自然界一切变得奇妙。你们有否觉察?”他们说了现在春季的动物、植物的特点。
“是呀,春暖花开,燕子归来,这是自然现象,也是自然——(学生齐答:之道),那么你们能明白自然之道是什么吗?”
“本来就是这样的。”“必须这样存在的。”“原由的规律。”
他们能意会了,我想在课后再让他们说说还有什么现象也是自然之道,那么他们就会领悟了。
初读置疑
我对孩子们的读书很放心,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他的困难也不在朗读上,最困难的一个也能在我上课前就将课文读熟的。但是这课的.字词有些麻烦。解决“拦路虎”,他们也应该没有问题。
有时,我布置:自己将课文读读,想想你在预习中碰到了哪些困难?有什么问题?好了,与同桌一起交流字词。
他们很快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我到那几个孩子身边去,不过他们的同桌已在提示他们了。
然后,朗读课文,我觉得第一课时先保证读书的时间,不管怎样,只有将书读好,才能进行其他学习。
读完课文,我让孩子们将他们的疑问在小组内解决,还不会的提出,在全班同学中交流。这样,字词方面就比较少,有些也可以在结合课文学习进行理解。
释疑学习
小组学习好了后,我请小组长将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除了几个是一些“豆芽为什么会长出叶子“这样无聊的问题,有两个问题我让学生讨论交流。
问题一:向导知道“自然之道”,为什么要抱起那只幼龟想大海走去?
问题二:向导既然知道这是一只“侦察兵”,为什么不干脆将这只幼龟重新赶回巢穴。这样后面的幼龟就不会出来了。
问题一我在上课之前考虑过,本来就决定让孩子们自己去讨论解决的,主要的是我心里也有底,这样才能引导他们。
孩子们的讨论也比较深入:
看法一:向导是知道这是“自然之道”,但他的同伴们不知道,反过来指责他,为了让他们见识一下这样的规律,所以就这样顺他们的意思去做了。
师:对呀,他们本来就是来见识幼龟是怎样爬向大海的,现在就让他们看看这中间的挫折吧。
看法二:向导被指责“是见死不救的人”,在面子上觉得过不去,就抱着幼龟朝大海走去了。www.ertong6.com
师:人的面子有时真是害人。
看法三:他们这样自作聪明,就让他们看看这样的后果吧,破坏自然规律就没有好结果。
师:你的想法有总结作用了。
……
最后,我还是根据“向导若无其事地说‘叼就叼吧,自然之道’”这句话来理解,不过也觉得这样都有道理。
可是针对问题二:我没想过,让他们讨论,他们也觉得是向导考虑不周,要不可以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我只能说:我们下课后再想想吧,可能是向导没有我们小孩子聪明。
今天继续上第二课时,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好的方法。学习完了课文,我就拓展12课的《大自然的启示》来学习了一个章节。
后续:这样的课文,我真的还是有些问题,主要是自己备课的不足,可能太粗糙了。这单元是说明性的文章,那天看了二月兰的有关说明文的教学反思,我也仔细琢磨了一回,我的悟性不怎么样,让他山之石也攻不了玉。
不知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朋朋救命呀!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3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针对教学内容枯燥的特点,我从几下方面如手:
一、利用情境图,用讲故事方式进行教学。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对与一年级孩子来说,讲故事是教学手段之一,特别是童话故事。我利用情境图创设情境,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入新课,一下子就吸主了学生。在老师和学生共同讲故事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完成了由“枝”到“zh”,由“吃”到“ch”,由“狮”到“sh”,由“日”到“r”的过程,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对象建立新的联系,将拼音教学化难为易,大大地提高他们对汉语拼音的学习效率。
二、联系表音形图,让学生探究字母读音。
在教学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学生自主与合作的精神,同时也给学生提出了探究的命题,让学生自己尝试发音,体会发音过程,探究发音方法,在已熟悉的事物中找新的未知点,从而产生对学习拼音的兴趣。
三、利用记住字母。
要把汉语拼音记住,记得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不让豪语拼音忘记,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要自己的方式记住字母,这对已有些识记豪语拼音经验并喜欢探究的小朋友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好机会。他们都会跃跃欲试。如:人耍狮子sh、sh、sh,老师老师sh、sh、sh,狮子狮子sh、sh、sh,s+h=sh、sh、sh......
四、利用游戏,巩固字母。
对与本地孩子来讲,要发准平舌音与翘舌音很难,因受地方语音的'引响。利用游戏“看谁听得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来掌握知识,巩固知识。
五、利用“师带徒”形式教学。
在教学整体认读音节的方法来学习新的音节,并且利用我当“小老师”互教互学,重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读好整体认读音节及它的四声。
六、不足之处。
回想整堂课,不难发现有些欠缺之处:
1、个别学生对sh与r的发音不准,shi与ri的发音不准,在以后教学中,要多关心后进生,要用放大镜来发现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
2、s和r的书写不正确,需要耐心和细心,多练是关键,但是还有个别学生书写得较差有待多多练习。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4
回想自己从备课到上课的过程,觉得受益匪浅。在细读文本、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我力图践行“生本”课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自然之道》是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 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 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后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 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这堂课的教学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我认为有这样两个方面的可取之处。
【一】活动设计扎实有效
【二】学生活动充分有效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想,有收获、有遗憾,才有不断地提高。经过这堂课的锤炼,我在的教学之路上又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和几个朋友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上,想实地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开巢穴进入大海的。出于好心帮助了一只幼龟,结果却给成千上万只幼龟带来了灾难,使不少幼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物。这件事告诉我们:爱护动物就要了解它们,了解自然法则,只有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办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感情朗读、对比体验等过程, 理解文章内容。我觉得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学生的自由辩论:一部分学生以原告——绿色海龟家族身份控告旅行团,并说明控告的理由;另一部分学生以旅行团成员身份为自己申辩;一名学生以审判长身份结案。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平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时间非常充分。学生们敢于大胆发言,课堂上出现了争辩的场面,有的同学认为向导做的对,以此来让这些旅行者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有的同学说向导做的不对,不能以牺牲几十只幼龟的生命为代价来让人们觉醒,还有的同学认为向导的做法既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在审判长定案的环节,我还为他捏了把汗:如果他判得不公平或有一方不服怎么办,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审判长竟然当机立断宣判:旅行团成员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使海龟家庭受到了严重的损失,但由于他们也是出于好心,所以旅行团成员要向海龟家族公开道歉。真是思维敏捷,表达清楚呀,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改进之处:
1、自己在上课时还存在一些不好的习惯。自己说话的语速太快,学生回答问题时,自己比学生还急,总想强学生的话,替学生说,代学生总结。其实想想就算换成我们,针对一个问题也不太可能在一时之间就组织好语言,说得头头是道,要允许学生思考。另外,存在说半句话让学生接话的现象,看似实在启发学生,其实并不是那回事。
2、在设计教学环节时,零碎的问题太多,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应该紧扣中心设疑,引发学生思考、阅读、探究、争论。以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3、朗读显得单薄,方法不够灵活多样。朗读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教师应运用情景渲染,示范朗读引读、指名读和引导学生联想、想象等手段,促使学生领悟课文情感,激发朗读兴趣,所谓读文悟道披文入情,读得不充分,不能透彻理解文本内容,使教学显得不厚重。
4、评价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催生剂。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无疑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求知欲。但是在课堂上我的评价语言相当困乏,激励不起学生的兴趣。这也是这节课学生主动参与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我想我可以将我的教学进行一些改进:学生先将课文大意复述一次,由此引出“愚不可及”,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蠢事的具体的表现,组织小组学习,再进行交流汇报,自由拓展更多的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并尝试让学生自己去学会欣赏本文的表达特点,学生提出要点,老师补充,让学生根据要点,自己找文中的句子,进行评点,言之有理即可,老师稍加点拨。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今后我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磨练。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5
《自然之道》是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后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现对自己本课教学设计评析如下:
一、把握了文章的主线,抓住文章的核心问题开展教学。
在这节课上我抓住了以“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为经线,前后联系;以“我”和同伴以及向导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纬线的教学主线开展教学,横向贯通。 教学经线:围绕着“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一中心句,从“愚在哪里”,“蠢在哪里”,“痛在哪里”,“悔在哪里”,“悟在哪里”这几个版块进行教学。 教学纬线:以绿龟的`命运为主线索,紧紧联系“我和同伴”及“向导”各自思想感情的变化:“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进而发展到震惊与后悔;“向导”由心平气和进而发展到发出十分难过的悲叹。
因此在复习完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我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找出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么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主线感悟情与理的冲突,以达到对自然之道不仅要认识,而且要遵循的这种想法。
一是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之中。课堂,是教师精心为学生搭建的可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进取全面发展的平台。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说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
一、坚持与文本的对话,读中感悟,读中促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学活动中的对话,是建立在“文本”话题之上的。教师必须通过“文本话题”,激活孩子的相关知识和生活体验,促使孩子深入思考,积极对话。通过对话交流,获取来自文本的信息和来自学习同伴的信息,从而进行知识的重新建构,形成新的能力品质。因此,我的教学活动的着力点是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设计这样两次对话:假如你就是在现场的作者和他的伙伴,回头想一想,当时你的哪些做法,哪些想法是“愚不可及的”?假如你就是那位生物学家向导,回头想一想,当时你的哪些想法,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让学生换个位置去感受,当课文学习到后面的内容,即向导和作者以及同伴们奋力拯救幼龟后,带着震惊与深深地自责读向导说的话,相信此时学生的感悟会更加深刻,从而更好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二、以读引读,拓展文本的外延。
语文的学习不能单纯以课本为本,应该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由一篇读多篇。因此在这课第一课时的学习之后,我就鼓励学生拓展阅读,即“以读引读”。所谓“以读引读”,就是以课内阅读带动引导课外阅读,以已读的内容带动引导对未读的内容的阅读,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把学生引进书的海洋。除了开展大量阅读之外,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学习“自然之道”这篇课文,学生从课外阅读了大量的关于自然的文章,充分明白了自然的规律是不能违背的。这不是光一节课的学习所能习得的。
当然,在这一节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在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之前缺乏良好的铺垫。有一些过渡也不够自然。同时在幻灯片的设计上要注意链接时,考虑学生的问题生成。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就要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设计进行“精雕细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锻炼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