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深化“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改革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实施方案
省委、省政府确定2018年为“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突破年”。推行“四办”改革,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主要抓手,是建设人民满意服务型政府的有力举措。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推动“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改革向纵深发展,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更好地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创业,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深化“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改革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工作方案>的通知》(甘办字〔2018〕78号)》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以更快更好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为导向,围绕直接面向企业和群众依申请办理的行政审批和服务类事项,深化“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改革,推动审批服务理念、制度、作风全方位深层次变革,着力打造“宽进、快办、严管、便民、公开”的审批服务模式,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和群众跑政府的次数,不断优化办事创业和营商环境,切实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审批服务便民化全过程,聚焦影响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堵点痛点,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把服务企业和群众的事项办理好,让群众成为改革的监督者、推动者、受益者。
——坚持改革与法治辩证统一。着力破除审批服务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相关政策法规立改废工作,构建更加系统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审批服务制度体系。
——坚持放管并重、放管结合。协同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和监管方式创新,积极探索新型监管模式,落实监管责任,以更高效的监管促进更好地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府管理真正转向宽进严管。
——坚持体制创新与“互联网+”融合促进。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政府管理创新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进审批服务扁平化、便捷化、智能化,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二、主要任务
(一)深化“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改革
1.继续梳理公布“依申请”事项及“最多跑一次”事项。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以企业和群众办好“一件事”为标准,按照“一网通办”要求,在已公布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公共服务事项目录、便民服务事项目录的基础上,参照《全省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事项指导目录》和省级业务部门公布的“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形成本部门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事项指导目录和“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市编办(市审改办)统筹做好事项梳理审核规范工作,形成《嘉峪关市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事项目录》和“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并印发实施。
牵头单位:市编办(市审改办)
责任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
完成时限:2018年10月底前
2.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在线办理。凡与企业生产经营、群众生产生活等密切的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切实提高网上办理比例,实现全市80%以上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能办(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牵头单位:市政管办、市政务服务中心
责任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
完成时限:2018年12月底前
3.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简化办、马上办”。继续精简规范政务服务事项,推进信息互联互通。推动一般事项“不见面”、复杂事项“一次办”,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申报材料齐全的原则上一次办结;
需要现场踏勘、技术审查、听证论证的,实行马上响应、联合办理和限时办结;
对合法合规的事项实行“马上办”,减少企业和群众现场办理等候时间。逐步推行审批结果“两微一端”(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推送、快递送达、代办送达等服务方式,变群众“少跑腿”为“不跑腿”。
牵头单位:市政管办、市编办(市审改办)、市政务服务中心
责任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
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4.继续推进“就近办”便民服务工作。在我市率先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下沉城市社区及三镇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面向个人的事项“就近办”,继续分批次将量大面广、具备条件的便民利民事项下沉到社区和三镇。同时,进一步完善基层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功能,使平台功能更加完善,使群众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最大程度便民利民。
牵头单位:市政管办、市编办(市审改办)、市社会治理局
责任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
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二)深入推进审批服务标准化
5.编制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聚焦不动产登记、市场准入、企业投资、建设工程、民生事务等办理量大、企业和群众关注的重点领域重点事项,按照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的要求,逐项编制标准化工作规程和服务指南,推行一次告知、一表申请。按照国家推进审批服务标准化的有关要求,落实《甘肃省政务服务“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工作规范》,科学细化量化审批服务标准,压减自由裁量权,完善适用规则,推进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构建和完善形式直观、易看易懂的审批服务事项办理流程图(表),实现网上可查、电话可询,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清晰指引。
牵头单位:市编办(市审改办)、市市场监管局
责任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
完成时限:2018年10月底前
6.优化再造办事流程。进一步优化再造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对涉及多个部门、群众需要“多次跑”、“多头跑”事项的办事流程,着力打通部门之间办事环节,建立一体化的办事流程。市政府各部门要减事项、减层级、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进一步优化再造流程,减少以审批、备案、证明等形式存在的前置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在已公布行政许可、下沉社区和三镇便民服务事项办事流程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其他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流程等内容。另外,要探索制定审批服务运行评价标准,建立相应考核评价机制。
牵头单位:市政管办、市编办(市审改办)、市政府研究室
责任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
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三)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
7.继续清理规范各类证明事项。全面清理烦扰企业和群众的“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各类无谓证明,大力减少盖章、审核、备案、确认、告知等各种繁琐环节和手续。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按照“保留是例外,删掉是常态”的原则进行清理,证明事项需进行评估后方能保留。能通过个人现有证照来证明的一律取消,能采取申请人书面承诺方式解决的一律取消,能被其他材料涵盖或替代的一律取消,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一律取消,开具单位无法调查核实的证明一律取消。消除审批服务中的模糊条款,属于兜底性质的“其他材料”、“有关材料”等。在办理相关事项过程中,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必须出具的法定证明、权属证明等材料,可以运用大数据信息共享和通过政府部门内部的信息核查和共享查询的,应当予以取消。对地方性法规设定的证明事项,要逐一研究,按照法定程序提出意见建议,尽可能予以取消。另外,各部门对市委、市政府设定的各类证明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对可以直接取消的停止执行;
对应当取消但立即取消存在困难的经市政府同意后于2018年9月30日前报省法制办,并于2018年12月底前完成相关证明事项取消工作。
牵头单位:市政府法制办
责任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
完成时限:2018年12月底前
8.公布保留证明事项清单。要积极推进各部门之间政务信息共享,从源头避免“奇葩”证明等现象。确需保留的证明,要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说明理由并对外公布清单,逐项列明设定依据、索要单位、开具单位、办理指南等,严格实行清单式管理。对保留的证明,要加强互认共享,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举证。
牵头单位:市政府法制办
责任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
完成时限:2018年12月底前
(四)大力推行审批服务集中办理
9.深入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优化提升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功能,进一步推动审批服务事项进驻大厅统一办理。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中心开展“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工作的通知》(甘政办发〔2018〕65号)要求,分类增设或整合设置若干综合性受理窗口,完善“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政务服务模式,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实现“一窗通办”。根据企业和群众办件频率、办事习惯,不断优化调整窗口设置。
牵头单位:市政管办、市政务服务中心
责任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
完成时限:2018年12月底前
10.畅通政务服务渠道。对涉及多个部门的事项,建立健全部门联办机制,探索推行全程帮办制。在社区已实行根据办理事项和居民需求开辟特殊通道和加班办理的基础上,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房管局、市国土局及市人社局等部门随后开展通过预约、轮休等办法,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错时、延时服务和节假日受理、办理通道。同时,要完善政务服务效能监管,全面推行审批服务过程和结果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牵头单位:市政管办
责任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
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11.探索建立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完善基层综合便民服务平台,整合基层审批、服务、执法等方面的力量和职能。探索建立综合性机构,实行扁平化和网格化管理,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打造综合、便民高效的政务服务平台,实行“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保证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利基层治、基层事情有人办。
牵头单位:市编办(市审改办)、市政管办
责任单位:市政府各部门
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五)着力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
12.清理整合政务信息系统。打破信息孤岛,规范各部门信息共享的种类、标准、范围、流程,加快推进部门政务信息联通共用。按照“整合是原则、孤岛是例外”的要求,进一步清理整合分散、独立的政务信息系统,统一接入省、市两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构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政务信息可靠交换与安全共享,并依法依规向社会开放。
牵头单位:市政管办、市发改委、市工信委
责任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
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13.加快推进信息共享。加快推进市政府各部门内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现部门业务办理系统与甘肃政务服务网的对接联通。在已实现市房管局、市社会治理局等部门自建系统与甘肃政务服务网的对接联通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公积金中心等自建系统与甘肃政务服务网的对接联通。完善网上实名身份认证体系,按照国家、省上相关工作统一安排,明确电子证照、电子公文、电子印章法律效力,建立健全基本标准规范,实现“一次采集、一库管理、多方使用、即调即用”。待省级部门审批服务系统端口、权限和共享数据向各级政务服务机构开放后,及时进行对接,打通数据查询互认通道,实现对自然人和企业身份核验、纳税证明、不动产登记、学位学历证明、资格资质、社会保险等数据查询需求。待全省建立起省、市两级统一的政务数据共享管理机构,实现全省域“一个平台、一张网、一个库”后,除有特殊保密要求外,各业务部门原则上不再单独建设审批服务业务平台系统。
牵头单位:市政管办、市发改委
责任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
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14.完善政务服务便民平台。依托甘肃政务服务网,深度开发各类便民应用,推动更多审批服务事项通过互联网移动端办理。运用大数据精准分析和评估审批服务办件情况,有针对性地改进办理流程,让办事更快捷、服务更优质。以审批智能化、服务自助化、办事移动化为重点,把实体大厅、网上平台、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等结合起来,实现线上线下功能互补、融合发展。
牵头单位:市政管办、市社会治理局
责任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
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六)创新便民利企审批服务方式
15.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在学习和借鉴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改革,推进“照后减证”,简化办证许可环节,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编办(市审改办)、市政府法制办
责任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
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16.优化投资审批方式。进一步推动在建设工程领域实行联合勘验、联合审图、联合测绘、联合验收。实行企业投资项目“多评合一”、并联审批。对国家鼓励类企业投资项目探索不再审批。对已批“存量建设用地”技改项目推行承诺备案制。在各类开发区推行由政府统一组织对一定区域内土地勘测、矿产压覆、地质灾害、水土保持、文物保护、洪水影响、地震安全性、气候可行性等事项实行区域评估,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根据全市暂未实现“多规合一”的现状,2020年修编《嘉峪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充分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等各类规划的衔接,确保“多规”确定的区域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一致,实现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资源,为进一步探索整个区域的环境评价奠定基础,实现“规划同评”。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建设局、市国土局
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市水务局、市环保局、市农林局、市国安局、市民宗委、市人防办、市安监局、市文物局、市地震局、市气象局等具有审批、核准权限及涉及项目审批事项的有关单位
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17.打造便利审批服务环境。加快推进居民身份证、驾驶证、出入境证件、医保社保、住房公积金等便民服务事项互联互通、在线可查、异地可办。推广容缺后补、绿色通道、首席代表、告知承诺、邮政或快递送达等便利化措施,推行预约办理、同城通办、异地代办、跨层联办、智能导办、一对一专办等多种服务方式,多渠道多途径提高办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突出的排号等号、耗时长、来回跑等问题。对量大面广的个人事项可利用银行、邮政等网点实现服务端口前移。针对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留守老人多等农村地区实际,积极开展代缴代办代理等便民服务,在村庄普遍建立网上服务站点,加快完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
牵头单位:市政管办、市编办(市审改办)、市社会治理局、市政务服务中心
责任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
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七)深化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改革
18.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无法定依据的一律取消。对已取消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和证明材料,不再作为行政审批的前置条件。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要明确办理时限、工作流程、申报条件、收费标准并对外公开。
牵头单位:市编办(市审改办)
责任单位:市属各有关单位
完成时限:按国务院、省政府部署同步推进
19.建立中介服务网上交易平台。依托甘肃政务服务网开发建设中介服务网上交易平台,中介服务机构“零门槛、零限制”入驻,实现网上展示、网上竞价、网上中标、网上评价。
牵头单位:市政管办、市编办(市审改办)
责任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
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20.加大中介服务监管力度。加快推进中介服务机构与主管部门脱钩,切断利益关联。放宽中介服务市场准入,鼓励支持各类资本进入中介服务行业和领域,破除中介服务垄断。对导致垄断的行业政策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审查清理,除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外,各部门设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部门间中介服务机构执业限制一律取消。严禁限额管理中介服务机构数量,营造服务高效、公平竞争、监督有力的中介服务市场。企业自主选择中介服务机构,政府部门不得强制指定或变相指定。政府部门在审批过程中委托开展的技术性服务活动,必须通过竞争方式选择服务机构,服务费用一律由部门支付并纳入部门预算。强化中介服务监管,全面开展中介服务信用评价,建立健全中介服务机构退出机制。
牵头单位:市编办(市审改办)
责任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
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八)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21.进一步推动监管方式转变。改变“重审批轻监管”、“重处罚轻监管”的行政管理方式,把更多行政资源从事前审批转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上来,进一步推动事前审批为主向事中事后监管为主转变。按照权责对等、权责一致和“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厘清审批和监管权责边界,强化落实监管责任,健全工作会商、联合核验、业务协同和信息互通的审管衔接机制。要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原则,积极推进综合监管和检查处罚信息公开。
牵头单位:市编办(市审改办)、市市场监管局
责任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
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22.探索建立健全新型监管模式。加快建立以信用承诺、信息公示为特点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应用,充分运用省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向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开放的数据,并与政府审批服务、监管处罚等工作有效衔接。探索智慧监管、包容审慎监管,提高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简约性。联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实现“事前管标准、事中管检查、事后管处罚、信用管终身”。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社会治理局
责任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
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23.推进综合执法。梳理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检查等执法类职权事项,规范程序、行为和自由裁量权,推进严格公正规范文明执法。进一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各类执法机构、职责和队伍,减少全市政府执法队伍种类,进一步推动力量下沉、重心下移。整合优化基层治理网格,实现“多网合一、一员多能”,提升基层监管执法能力。
牵头部门:市编办(市审改办)、市政府法制办
责任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
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三、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深化“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改革、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工作是省委、省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又一重大举措,各部门、单位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其融入我市正在开展的“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及“放管服”改革突破年活动,统筹部署,整体推进。各部门、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准确把握改革方向。市政府各部门、单位是推进这项工作的责任主体,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亲自部署推动,加强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深化“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改革、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部门、单位要增强大局意识,按照责任分工,密切协作配合,形成推动改革的合力。对不动产登记、市场准入、企业投资、建设工程、综合行政执法等重点领域改革事项和政务信息共享等难点问题要实现重点突破,为推进改革扫除障碍。各部门、单位要不等不靠,因地制宜大胆探索,敢于率先突破,形成有特色、有亮点的经验做法;
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及时与省直有关部门进行沟通衔接,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三)强化考核督查,狠抓工作落实。建立考核督查制度,将深化“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改革、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相关情况作为全市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列入重点督查事项。结合开展“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市委办、市政府办将适时开展督查督办和明察暗访,着力革除“管卡压”、“推绕拖”和官僚主义、部门本位主义等“四风”新表现形式,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损害群众合法权益的依纪依法严肃问责。
(四)注重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各部门、单位要立足各自实际开展各种效果良好的宣传,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传播手段,全方位、多层次地对深化“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改革、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进展情况进行宣传报道,努力提升群众知晓度。对各部门、单位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及时宣传推介,促进相互学习借鉴提高。要坚持开门搞改革,将改革宣传与信息公开、政策解读、社会监督等结合起来,多渠道听取企业群众意见建议,正确引导社会预期,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广泛凝聚社会共识,营造良好改革氛围,使“四办”改革家喻户晓。
第二篇:深化“一次办好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实施方案
XX市XX镇深化“一次办好”改革 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XX市委办公室、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莱西市深化“一次办好”改革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实施方案>的通知》(西办字〔2018〕25号))的部署要求,服务保障新旧动能转换,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深化“一次办好”改革、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简称“一次办好”改革)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围绕服务保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持续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 本,聚焦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突出问题,以政府为企业和群众办事“一次办好”为改 革理念和目标,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落实一流 营商环境提升年“七大行动”,全力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 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获得感强”的国内一流营商环境,切实 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二、主要任务措施
(一)推进政务服务“一次办好”
1.公布“一次办好”事项清单。按山东省、青岛市和莱西市要求明确“一次办好”事项梳理范围,将已公布的“零跑腿”、“只跑一次”事项规范为“一次办好”事项。
2.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以办好“一件事”为标准,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全面实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不论“见面不见面”“跑腿不跑腿”“线上线下”都要实现“一次办好”全覆盖。合法合规事项“马上办”,减少企业和群众现场办理等候时间。一般事项“网上办”,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涉密事项外,原则上均纳入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办理。凡与企业生产经营、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审批服务事项均要实现从网上咨询、网上申报到网上预审、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已在实体大厅办理的事项,不得要求企业和群众补填网上流程。个人事项“就近办”,加强市政务服务大厅和镇街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实现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复杂事项“一次办”,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申报材料齐全的原则上一次办结;需要现场踏勘、技术审查、听证论证的,实行马上响应、联合办理和限时办结。
(二)创新“一次办好”服务方式
1.完善政务服务办事流程。围绕“一次办好”目标,全面推 行以“一号、一门、一窗、一网、一次、一生”为主要内容的“一 站式”集成服务。努力实现企业、群众办事仅须凭借统一社会信 用代码或身份证号码在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只对一个窗”,线上“一网通办”,全程“最多跑一次”,政府主动为企业和群众 提供精准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2.优化提升“一站式”服务功能。实体政务服务大厅要“多 门”变“一门”,除因安全等特殊原因外,逐步取消政府部门单 独设立的服务大厅,实现企业和群众必须到现场办理的事项“只 进一扇门”。政务服务大厅要将分设的办事窗口整合为综合窗口,完善“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工作模式,实现“一窗受理”服务。关联事项要推行“一链办理”,把分散 在不同部门的事项按链条优化整合,将“一事一流程”整合为“多 事一流程”。率先选取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的政务服务事项进行 流程优化整合,社保缴纳、劳动就业、民政救助、等民生领域推行“一链办理”,实现“一次告知、一表申请”。推动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完善各类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基本实现行政许可事项和依申请办理的公共服务事项网上服务全覆盖,最终实现“一次登录、全网通办”,大幅提高政务服务便捷性。梳理必须到现场办理事项的“最多跑一次”目录,精简办事环节和材料,推动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确保与企业生产经营、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和办理量大的高频事项 100%实现“最多跑一次”。
3.推行帮办代办制度。建立健全帮办代办制度,各政务服务 大厅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对一”贴心帮办服务。通过预约、轮 休等办法,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错时、延时服务和节假日受理、办理通道,探索实行“5+X”工作日模式,对重点区域、重点项 目有针对性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
(三)完善“一次办好”服务网络体系
1.整合拓展各类办事渠道。梳理摸底全镇各类政务服务事项 办理平台、办理途径、办理场所,摸清底数,归集合并,结合实 际协助青岛市依托“山东政务服务网”完善统一的网上办事大厅、“青岛政务通”手机 APP,实现统一办事入口、统一办理平台、统一服务标准。将手机移动端办事作为政务服务未来发展方向,选取与群众关系密切、量大面广的常办事项集中重点突破,强力 推进网上办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以政务服务大厅(实体端)为依托,网上办事大厅(电脑端)、手机办事 APP(移动端)、自 助办理机(自助端)为支撑的多种办事渠道并存的“四端”办事 新格局。
2.实现一键受理咨询投诉。依托市政务服务热线,设立82461708全镇“一次办好”改革政务服务电话,受理企业和群众的咨询投诉举报,及时查处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慵懒散拖、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以及服务态度生硬等问题,坚决杜绝政务服务过程中的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
3.推动政务服务下沉基层。完善基层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功 能,将政务服务延伸到社区、村庄等。充分发挥村级服务代办 员作用,开展代缴代办代理等便民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 公里”。
(四)强化“一次办好”支撑条件
1.制定政务服务标准规范。梳理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标准化、规范化,实现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办理。构建和完善形式直观、易看易懂的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流程图(表),实现网上可查、电话可询,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清晰指引。消除政务服务事项中的模糊条款,属于兜底性质的“其他材料”“有关材料”等,要逐一加以明确,不能明确且不会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供。凡是上一个办事环节已收取的申报材料,不再要求重复提交,减少不必要的二次、多次、重复提报。)
2.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巩固“减证便民”成果,组 织开展清理证明“回头看”活动,全面清理烦扰企业和群众的“奇 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各类无谓证明,下大力气减少 盖章、审核、备案、确认、告知等各种繁琐环节和手续。凡是没 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能通过个人现有证照证明的一律取 消,能采取申请人书面承诺方式解决的一律取消,能被其他材料 涵盖或替代的一律取消,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一律取消,开具单位 无法核实的证明一律取消。确需保留的证明事项,要充分说明理 由并对外公布清单,逐项列明设定依据、索要单位、开具单位、办理指南等,严格实行清单式管理。
3.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深化“互联网+
政务服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办 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按照“整合是原则、孤网是例外” 要求,加快各层级、各部门间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打通“信息孤 岛”,消除“数据烟囱”,实现数据互认共享,从源头上避免“奇 葩”证明等现象。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统筹管理,推进基础信息资 源库建设。完善网上统一身份认证体系,推广电子证照共享应用。凡是政府部门产生的证照、批文等原则上不再需要办事企业和群 众提供。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各单位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入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审批服务便民化、“一次办好”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决策部署。建立党支部(党组)主要负责同志抓改革抓落实工作机制,统筹负责“一次办好”改革的组织协调、推进落实和督促检查。主要负责同志总牵头“一次办好”改革,分管负责同志牵头分管领域“一次办好”改革工作。各单位要确定专门人员负责“一次办好”改革工作,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镇各相关部门要于8 月底前制定“一次办好”改革具体工作方案,将改革任务清单化,任务分解到位、责任落实到人,向社会公开承诺,确保逐一兑现。镇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一次办好”改革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二)加强督查指导,强化结果运用。各单位要将“一次办好”改革相关工作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改革任务台账,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综合运用实地督查、问卷调查、电话回访、明察暗访、不打招呼等方式对“一次办好”改革各项工作任务真督实查,定期调度通报各单位改革任务进展情况。协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作风建设,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对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对推进改革有力、积极作为的给予表扬,对工作措施不力、任务推进缓慢的通报批评,对不作为、慢作为,甚至阻碍改革的,要抓住反面典型,严肃问责。充分发挥考核导向作用,运用好考核结果,确保各项改革任务和部署安排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三)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改革氛围。坚持开门搞改革,多 渠道听取企业群众诉求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建立健全企业群众 满意度调查机制、第三方评估机制和改革成效评价机制,切实将 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评判改革成效标准。充分利用 镇情、广播、网络、新媒体、发布会等载体,广泛宣传“一次办好”改革。采取灵活多样形式跟进解读各项改革政策,正确引导社会预期,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广泛凝聚社会共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XX市XX镇人民政府 2018.8.9
第三篇:内部纳税服务征文:鞍山国税上线运行“一窗通办”管理系统
纳税服务征文:
实现‚无缝隙‛业务衔接,纳税人可以在任一窗口办理所有涉税事项
鞍山国税上线运行“一窗通办”管理系统
近日,辽宁省鞍山市国税局开发运行‚一窗通办‛管理系统,该系统真正实现了‚一窗受理、内部流转、即时(限时)办结、一窗发放‛的工作目标,能够对业务受理、前后台业务衔接及处理结果反馈等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和监督考核,为‚一窗通办‛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监控平台,有效解决了‚职责不清、流转不畅、推诿扯皮‛等问题。该系统上线运行后,国税干部在办理涉税业务时,纳税人可以同步查看所有事项办理过程,对国税机关执法流程、所需资料、工作要求一目了然。系统的推行加强了该局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用信息化手段对涉税事项办理进行全程监控,提高了‚一窗通办‛工作后台运行的规范性,为纳税人节约了大量办税时间。
一窗通办问题催生管理系统
‚当前只有依靠信息化手段,利用软件规范工作程序、落实制度,对‘一窗通办’进行全程监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运行不畅的难题。‛这是在推行‚一窗通办‛服务过程中,该局领导层渐渐达成的共识。
据了解,去年12月1日,鞍山市国税局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一窗通办‛办税方式。在‚一窗通办‛办税模式应用过程中,该局发现,‚一窗通办‛办税方式要求窗口人员必须同时掌握各方面的办税技能,身兼数岗。由于业务繁多,有关政策时有调整 1
变化,而业务培训并非一蹴而就,因此,部分内部人员暂时不具备‚一窗通办‛服务所要求的素质,业务瓶颈影响‚一窗通办‛服务质量的提高。窗口受理后,后台操作多靠手工传递,缺乏计算机系统的管理与监督,个别基层单位后台运行中仍然存在内部资料传递不及时、超期办结、审批效率不高等问题。同时,管理部门也存在任务量无法统计、任务完成情况无法及时监控、对未按时完成业务的绩效考核缺乏依据等情况。该局领导认为,只有应用一套完善的计算机系统辅助软件对‚一窗通办‛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并进行全过程的督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超期办结甚至久拖不办、税务文书传递责任不清等问题,否则就会出现形式上的‚一窗通办‛。
针对以上问题,该局组成软件开发攻坚小组,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成功开发出‚一窗通办‛管理系统,并于今年7月1日在全系统推行。据介绍,该系统包括业务查询、统计、提示、考核4个功能模块,能够对待办事项、未办事项自动提醒和查询,实现了‚无缝隙‛业务衔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资料在各岗位的滞留时间。
全功能窗口实现真正“一窗通办”服务
记者了解到,‚一窗通办‛辅助软件是为适应新的纳税服务需求而研发的。因此在软件开发之初设计者就将着眼点放在了规范‚一窗通办‛服务上,投入硬件设备将税收业务所涉及的全部金税卡如报税认证、发票发售、发票代开、发行等整合安装到每一个涉税窗口中,通过快捷的切换进行控制。纳税人需要办理哪项税收业务,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就可以切换到对应的业务界
面,这样纳税人就可以在一个窗口办理完所有的涉税业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站式纳税服务。
‚现在,我们的一个窗口,就是一个办税服务厅。每个窗口都能够满足纳税人全部业务受理需要。‛鞍山市国税局征管处处长马维隆说。据他介绍,发票业务量一直在窗口业务中占有相当比重,发票发售业务能否纳入‚一窗通办‛是衡量‚一窗通办‛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准。为防止涉税事项‚体外循环‛,该局将税收管理员发票验旧环节调整至办税服务厅。现在纳税人购买发票可以直接到办税服务厅接受验旧购新,即时领购,仅发票发售一项,税务机关就为纳税人节约办税时间至少20分钟以上。
鞍山市海纳开关设备有限公司梁女士说:‚以前购买发票必须交验已使用过的发票,税收管理员审核后再由科长签字,最后到办税服务厅排队领购新发票。如今在办税服务厅任何一个窗口都能办完,我们真正尝到了‘一窗通办’的甜头和实惠。‛
据了解,鞍山市国税局对内部办税流程进行了梳理,最后将纳税人11类152个涉税事项统一交由办税服务厅窗口一次性受理,由后台负责审批。针对业务种类繁多,窗口工作人员‚学不过来‛的问题,系统增加了业务提示功能。
‚现在,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窗口受理业务。即使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都可以很快上手。‛立山区国税局负责软件开发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打开电脑,以纳税人变更税务登记为例,给记者进行了演示。登录系统,输入纳税人识别号,选择业务种类后,系统可以对所办理的涉税事项需要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自动提示和告知,既省略了税务干部查阅相关资料的中间环节,又避
免了因疏忽或业务不熟练造成纳税人携带资料不全而来回奔波之苦。对纳税人提供相关资料不全的,通过系统可以即时制作《补正资料告知书》交给纳税人。对不符合条件的,即时打印《不予受理通知书》交给纳税人。
该系统还能够对一项办税业务进行跟踪管理,对前一部门所传递的业务事项进行自动提示,同时在提示中按‚一窗通办‛管理规程的要求列出本环节所应完成工作的时限,避免了以前文书‚久拖不办‛或者‚无人催办‛的现象。
透明办公方便纳税人了解办税全过程
‚在过去的办税模式下,纳税人办税经常是‘楼上楼下跑,各个部门找’。系统上线运行后,纳税人只要带齐所需材料,到办税服务厅任何一个窗口都可以办理全部业务,各个环节我们都实行内部流转,不再需要纳税人到各个部门科室去找经办人审核、签字。‛立山区国税局办税服务厅科长孙华说。
据她介绍,该系统具备纳税人自助查询功能,该局在办税服务厅设立了‚一窗通办‛纳税人自助查询计算机,纳税人只需输入纳税识别号即可查询到所申办涉税业务的流转情况和办结时间,极大地方便了纳税人。他说:‚现在的系统透明度特别高,纳税人可以清楚地看到工作的每一个流转环节和办结时限,一旦后台流转不畅,他们就可以进行问责。‛今年以来,鞍山市国税局先后对4名干部进行黄牌警告,3名被调离了工作岗位。
鞍山市国税局纪检组长赵国发说:‚从软件运行的反馈情况来看,一方面由于计算机软件的介入,实现了受理过程的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将绩效考核与统计查询进行有机整
合,起到了对工作进程的督导和促进。另一方面把税收管理员从验旧发票中解放出来,减轻了工作量,使其更能集中精力从事日常检查、责任区巡查和纳税评估工作,有效降低了执法风险。‛
鞍山市国税局局长周传国表示,‚一窗通办‛办税方式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办税服务厅功能上的改革,而且是税收征管和税收审批制度的一次重大革新。涉税申请事项前移到办税窗口,切断了纳税人与审批人‚面对面‛的联系,部门之间建立起了相互制约的审批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丰富和拓展了惩防体系建设内涵,实现了‚征纳双赢‛。
据统计,‚一窗通办‛自去年12月1日推行以来,该局累计压缩办税时限1026个工作日,减少审批环节51道,简并涉税文书36种,成功办结即办事项41万件,限时办结事项8.3万件,切实减轻了纳税人的办税负担。周闯
第四篇: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关于印发广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实施方案的通知
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关于印发广州市创业投资
引导基金实施方案的通知(穗科信字〔2010〕93号)
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创业投资环境,引导社会资源投入我市创业投资事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金融办联合制定了《广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实施方案》,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若有任何问题,请及时与市科技和信息化局联系。
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 广州市发展改革委 广州市财政局 广州市金融办
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八日
(联系人:李天舒,联系电话:83124748)
广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实施方案
根据《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发展改革委第39号令)、《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8〕116号)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07〕128号),为落实市主要领导关于改革科技投入方式,完善我市高新技术创业投资环境,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的指导精神,促进高新技术培育和产业化发展,推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设立广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目的
(一)强化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引导4倍以上的社会资本参与我市创业投资,有效放大创业投资资本供应量,扩大支持自主创新的资本规模,利用市场化手段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
(二)加速高端自主创新资源集聚。利用引导基金参股设立的创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企业),投入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好的创新企业和项目,以规范企业管理,提升中小企业发展能力,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同时,通过资本注入,引导海内外高端创业团队和创新企业来广州落户发展,加速创新资源集聚能力。
(三)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引导基金参股设立的创业投资基金的投资导向作用,优先投入政府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培育一批新兴产业的骨干企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成长为支柱产业,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四)增强中心城市金融服务功能。利用政府引导基金,激活和完善创业投融资环境,鼓励和吸引大批国内外创业投资机构落户广州,推动产业资本集聚,促进我市创业投资发展,形成立足广州、服务全国的投融资平台,增强中心城市的金融服务功能。
(五)优化政府科技投入模式。引导基金参股设立的创业投资企业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不仅可改变单纯依靠政府对创新投入力度不足的问题,也可克服单纯靠市场配置创新资源失灵的问题,有利于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完善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科技投入模式。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建立一批重点投资于我市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重点产业领域的创业投资企业,吸引50家以上的国内外创业投资企业集聚广州,激活我市创业投资环境,优化政府科技投入模式,强化全社会投入自主创新的氛围,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培育80-100家高新技术创新型企业和总部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显著增强国家中心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近期目标:2010年内,整合现有资源,设立2亿元规模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立3-4只重点投资于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网络、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的创业投资子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投入8-10亿元,并争取国家参与投资1-2亿元。
中长期目标:用5年左右时间,形成20-30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形成100-150亿元的创业投资资金规模,投资300家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30家左右的上市企业,形成3-5家100亿元以上规模的本地骨干企业。
三、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设立与管理
(一)引导基金的设立
引导基金设立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稳妥推进的原则,5年内政府引导基金控制在20-30亿的总盘子。其资金来源主要渠道如下:盘活广州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现有存量资金4亿元、市财政新增科技经费投入及专项资金、各区级财政投入、争取国家主管部门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其它财政性资金。
第一阶段(2010年):试点阶段,从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现有存量资金(约4亿元)中划出2亿元用于建立第一期政府引导基金,该引导基金仍委托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作为引导基金管理机构,设立专帐管理。
第二阶段(2011-2015):深入总结试点阶段的实际成效,视其成效与财力情况扩大政府引导基金规模,每年选择2-3家创业投资机构进行合作,重点投资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特色产业群。
(二)引导基金运作原则
引导基金与社会投资机构共同设立创业投资企业,政府不直接参与和干预创业投资企业的日常运作与投资决策,完全尊重创业投资机构依照章程和决策程序,按市场化、专业化的尽职调查、市场分析和专业评价作出的投资决策,政府仅通过政策引导和股东表决权引导投向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中小企业,以减少项目投资决策的外部干预和主观性、随意性。
(三)管理机构
1.引导基金管理委员会及职责。由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国资委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引导基金管理委员会(下称“管委会”),管委会负责引导基金的资金筹措、引导资金合作伙伴选择、引导基金退出、管理制度、绩效奖励等重大事项决策,审定专家评审委员会名单,审议合作创立的创业投资企业的章程和决策规则等。管委会的日常工作由市科技和信息化局承担。
2.专家评审委员会。引导基金聘请政府、金融、投资、法律等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对拟与引导基金合作的创业投资机构和管理团队进行专业化的审查和评估,提出独立的评估意见,为管委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办法另行制定)
3.受托管理机构。委托广州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作为政府引导基金的受托管理机构,负责引导基金日常管理和运作,以股东身份参与参股的创业投资企业的决策和管理,代表引导基金行使股东权利、承当股东义务与责任。主要职责如下:
1)担任引导基金的出资主体,由其委派合格的人员担任参股创投企业的董事和监事,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2)按照引导基金的评审要求,组织专家对拟与引导基金合作的创业投资企业进行专业评估;
3)管理引导基金投资形成的股权,负责实施引导基金投资形成的股权退出工作;
4)监督检查引导基金参股设立的创业投资基金所投资项目的实施情况,定期向管委会报告监督检查情况,并对监督检查结果提出处理建议。
4.托管银行。由管委会选择一家商业银行作为引导基金的托管银行,具体负责资金保管、拨付、结算等日常工作,对引导基金投资区域、投资比例进行动态监管。托管银行每月向管委会出具监管报告。
(四)引导基金的引导方式
试点阶段引导基金主要采用阶段参股方式。由引导基金向创业投资机构参股,对创业投资机构和管理团队给予一定让利,并按约定条件在一定期限内有偿退出。
设立的创业投资企业资金规模原则上不低于2.5亿人民币,引导基金参股比例一般不超过20%,且不成为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社会募集资金比例应大于60%。
(五)引导基金的绩效评价
建立引导基金的绩效评价机制,地方政府资金纳入公共财政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对引导基金的引导规模、投资情况、投资收益等进行绩效考评,并以此作为合作创投机构和管理团队的奖励依据。
四、引导基金的运作
(一)创业投资企业的组织形式
政府引导基金参股或合作设立的创业投资企业可采用公司制或有限合伙等合法的组织形式。
(二)参股设立创业投资企业
政府引导基金通过参股现有或新设创业投资企业方式设立创业投资企业,拟合作企业应满足《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并符合下列条件:
1.在广州市依法设立的创业投资企业或投资管理企业;
2.实收资本不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或实际管理的基金规模不低于2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3.主要负责人具备创投企业管理经验,且已取得良好的管理业绩;
4.有至少3名具备5年以上创业投资或相关业务经验的专职高级管理人员;
5.至少拥有2例初创期或成长期企业投资成功退出案例;
6.具备科学合理的项目评估标准、有效的投资决策程序和风险控制机制、健全的内部财务制度。
(三)合作设立创业投资企业
政府引导基金与社会资本合作方式设立创业投资企业,拟合作方应具备下列条件:
1.要求在广州市依法注册设立创业投资企业或投资管理企业;
2.合作设立的创业投资企业实收资本应不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或承诺筹集的境内基金规模不低于2亿元人民币;
3.主要负责人具备创投企业管理经验,且已取得良好的管理业绩;
4.有至少3名具备5年以上创业投资或相关业务经验的专职高级管理人员;
5.具有科学合理的项目评估标准、有效的投资决策程序和风险控制机制、健全的内部财务制度。
(四)参股或合作设立创业投资企业的程序
1.向社会公开征集拟与引导基金合作的对象;
2.拟合作方提交引导基金参股或合作设立创业投资企业的实施方案。
3.由广州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对实施方案进行尽职调查,提出审查意见;
4.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估,提出独立的专家评估意见;
5.管委会根据审查意见和专家评估意见,择优选择合作对象;
6.广州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与合作各方共同签署合作协议。
(五)引导基金参股的创业投资企业应遵循的原则
1.鼓励投资广州市范围内注册设立的创业企业,要求投资本地创业企业的额度不低于引导基金出资额的2倍;
2.投资对象仅限于未上市企业。但对上市企业的定向增发和所投资的未上市企业上市后,创业投资企业所持股份的未转让部分及其配售部分不在此限;
3.投资对象应以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为主;
4.对单个创业企业的累计投资不得超过创业投资企业自身注册资金或承诺资金总规模的20%,以保证创业投资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分散风险;
5.不得投资于其他创业投资企业;
6.原则上投资时不得控股被投资企业。
五、政策支持
(一)引导基金的退出政策
引导基金参股设立的创业投资企业稳定运营以后,可在适当时机通过公开转让股权或到期后清算等方式退出。通过公开转让方式退出的,创业投资企业原股东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受让。
参股设立创业投资企业的其他股东购买引导基金在创业投资企业中的股权,在引导基金参股3年内,转让价格按引导基金原始投资额确定;超过3年、不足5年的,转让价格按引导基金原始投资额与转让时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计算的收益之和确定。超过5年的,引导基金采取同股同酬的方式退出。
非创业投资企业股东的投资者购买引导基金在参股创业投资企业中的股权,可按上述转让价格为基价,以公开拍卖方式进行转让。
(二)管理费及奖励
1.管理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国家资金与地方政府资金、社会资金共同按创业投资基金章程规定支付基金管理机构管理费用(一般按照每年1.5%-2.5%)。
2.业绩分成:每只子基金将净收益的20-30%奖励给参股创投企业投资管理团队或管理公司。
3.特别奖励:对参股创投企业投资于广州地区的项目,根据具体运作情况,经管委会同意,从引导基金在参股创投企业所分配的投资收益中安排一定比例作为参股创投企业投资管理团队或管理公司的特殊奖励,以引导、鼓励参股创投企业支持广州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三)风险控制
为控制风险,同时引导、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引导基金也可以要求享有优先清偿权,保证政府出资的本金安全,以最大限度控制引导基金的资产风险。如引导基金要求优先清偿权,则采取“保本+固定回报”的方式参股创投企业;当子基金有赢利但低于同期存款利息或同期国债利息时,政府出资方与子基金其它股东按出资比例分配子基金的净利润;当子基金有赢利且超过同期存款利息或同期国债利息时,政府出资部分按照同期存款利息或同期国债利息获取固定收益。参股创投企业发生破产清算,按照法律程序清偿债权人的债权后,剩余财产首先清偿引导基金。
发布部门:广州市其他机构 发布日期:2010年06月28日 实施日期:2010年06月28日(地方法规)
第五篇:关于在我市二、三圈层区(市)县进一步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常态化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成府流办[2011]37号
成府流办[2011]37号
关于在我市二、三圈层区(市)县进一步健全流动
人口服务管理常态化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
为继续深化我市流动人口常态管理,形成良性发展的工作态势,按照市政府提出的进一步规范常态化管理工作的要求,现就我市二、三圈层各区(市)进一步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常态化工作机制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常态化管理工作机制,夯实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基础,建立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体系,规范基层服务管理工作模式。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强化信息维护,强化分析应用,强化服务管理,充分发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在社会管理中基础性和纲举目张作用,为我市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建设发展服务。
二、工作目标
(一)健全完善组织领导体系。通过常态化管理工作,落实相关区(市)县、街道(乡镇)政府流动人口的牵头组织责任,进一步深化日常工作领导,落实工作保障,确保常态化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二)实现基础信息完整、准确、鲜活。相关区(市)县政府要科学统筹,合理安排,对辖区内的全部实有房屋、用工单位、流动人口信息及时更新维护,确保房屋信息采集率达100%、出租房屋信息采集率达100%、用工单位信息采集率达100%、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率达85%。
(三)建设网格化服务管理责任体系。相关区(市)县政府要开展网格化服务管理责任体系建设,依托网格化服务管理责任体系实施常态化服务管理,通过“一采、二收、三发现”、“一传、二用、三反馈”,实现底数清、情况熟、信息灵。
(四)强化分析应用为社会管理服务。全面落实各级流管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工作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分析应用体系,职能部门对流管数据的接收、处理率达100%。
(五)深化“7+5”工作规范,服务管理工作见实效。强化对职能部门应用流管交换数据情况的考核,使基础数据能更好地为政府行政服务。
三、工作重点
(一)完善房屋基础信息采集维护工作。相关区(市)县要指导街道(乡镇)对现有房屋信息进行全面梳理,重点针对近期新建的住宅小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用房,组织开展房屋、出租房屋信息的采集维护工作,实现房屋信息采集的全覆盖。
(二)深化用工单位管理工作。各街道(乡镇)要以社区(村)为单位,对社区(村)内所有使用流动人口的单位逐一梳理,尤其是对大型商场、市场、写字楼、厂矿等用工单位,全面采集基础信息,逐一签订流动人口管理责任书。
(三)规范房屋中介机构管理工作。各街道(乡镇)要组织开展对辖区内的房屋中介机构全面登记工作,掌握中介机构情况,建立房屋出租信息、承租流动人口信息传递机制,落实中介机构协管责任,对违规机构严格处罚。
(四)探索网格化服务管理责任体系建设。相关区(市)县政府要确定两个街道(乡镇)开展网格化服务管理责任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尽快启动摸底调查和体系建设准备工作,精心组织、科学划格、合理配备,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责任体系建设。
(五)深化分析应用,服务管理务见实效。按照流动人口基础信息分析应用规范的要求,落实区(市)县、街道(乡镇)分析应用责任,及时传递相关信息,指导相关部门落实7+5服务管理工作规范,在维护稳定、经济建设、服务民生、行政管理等方面务见实效。
四、工作措施 按照《成都市基层政府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细则》和三个《规范》的要求,相关区(县)政府要细化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常态化工作:
(一)健全管理网络,落实责任体系。
健全区(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流管机构,各级实行专人负责,明确工作责任。通过扁平化责任体系、层级式责任体系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以“办、站、点”相互结合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实现网络全覆盖,深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各部门、各级政府要结合工作实际,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要采取日常督查、年终自查与抽查复核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日常工作的检查、督导,严格考核,规范流动人口工作责任体系。
(二)落实工作规范,强化工作保障。
按照三个《规范》的要求,扎实开展基础信息日常采集录入及更新维护、职能部门的7项服务和5项管理、流管数据的分析应用工作,强化对职能部门的考核,使基础数据能更好地为政府行政服务。
相关区(市)县、街道(乡镇)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本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机构的人员、经费和办公设施予以保障。以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责任倒查、捆绑考核及目标考核等方式,强力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常态化工作。
(三)突出工作重点,务求工作实效
1、落实基础信息采集维护、日常管理责任。各街道(乡镇)要采取有效措施,针对新建小区基础信息不完善,日常管理薄弱的问题,组织社区干部、专兼协管员、物管人员开展全面的入户采集。尤其要结合食品安全检查,落实重点出租房屋的日常管控,发现食品安全隐患。
2、针对用工单位信息采集不规范、漏采现象较突出的现状,相关区(市)县要高度重视,各街道(乡镇)要落实责任,组织力量进行全面清理,对用工单位信息及时更新维护,同时按照《成都市居住证管理规定》的要求,落实用工单位协管责任。
3、加强对房屋中介机构的管理,建立工作台帐。准确掌握房屋中介机构负责人、从业人员、经营范围等基础信息,按照《成都市居住证管理规定》的要求,督促中介机构,将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信息,二十四小时内报所属流管机构,按照报送信息—上门核实采集-录入系统的步骤,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途径。
4、规范信息分析应用工作。充分发挥流动人口基础信息在维护稳定、服务民生、经济建设、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辐射作用,各级流管机构按照《成都市流动人口基础信息分析应用工作规范》的要求,定期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数据分析工作,并将相关数据及时向相关职能部门传递,职能部门对数据接收、处理率要达100%,为政府科学行政提供有力依据。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八日
主题词:常态化 工作 指导意见
主送:
二、三圈层区(市)县政府流管办。
成都市人民政府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办公室 2010年7月18日
(共印2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