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挖掘二次人口红利应对劳动力减少论文
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变化往往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动,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影响要素投入对经济长期增长机制产生影响。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逐步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也渐进放缓,由此导致劳动力长期处于减少趋势。针对劳动力层面的这些变化及其经济影响,我国应该从劳动力作为经济要素的本源逻辑出发,积极努力挖掘“二次人口红利”,力图促使劳动力要素继续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
我国劳动力供给减少至少表征为三个层次的经济现象,这三个经济现象将成为劳动力供给减少背景下我国经济战略调整的逻辑起点。
首先,劳动和非劳动人口比例将发生变化。从人口整体结构看,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人口中劳动人口数量将出现减少,而非劳动人口数量将逐渐增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国从事生产的人口逐渐减少,而需要抚养的“纯消费人群”正在扩张,这将导致我国整体经济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内部需求结构和外部需求结构将随之出现相应调整。因此,我国长期高投资、高出口和低消费的基本需求结构模式将出现调整。
其次,生产要素配置组合出现变化。不论从人口老龄化视角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减缓角度来看,我国通过大量劳动力数量投入减缓资本边际报酬递减,从而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很难持续,我国资本劳动比将大幅上升,生产要素配置组合将出现阶段性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按照现有模式发展,未来我国资本边际报酬将加速递减,从而长期经济潜在增长将会出现实质性下降的趋势。
第三,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与劳动和非劳动人口比例变化和生产要素配置组合出现变化相对应,我国劳动力生产要素的价格将出现长期持续提升的状况,由此引发劳动力要素与资本要素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导致我国长期依赖低成本劳动力的产业竞争优势将逐步削弱。此外,我国长期劳动报酬受到压抑的趋势将发生转变,劳动力报酬增长速度将超过资本报酬增长速度,整体经济的要素分配格局将出现变化,从而对需求结构产生影响。
中国劳动人口变化趋势
挖掘“二次人口红利”
因此,必须从顺应劳动力供给数量变化和合理利用现有劳动力资源出发,通过提高素质、优化配置和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挖掘“二次人口红利”,使劳动力继续成为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动力。
要加快提高劳动力素质。鉴于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减少并由此造成的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等问题,加快提高存量和新增劳动力的素质,不断积累优质人力资本,通过劳动力本身素质的提高,改善劳动生产率,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必须加快技术创新,特别是加快偏向于节约劳动力的技术创新,以适应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的新情况,提高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防止劳动力数量减少带来经济增长动力缺失的风险。
要逐步优化劳动力要素配置。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减少,我国过去赖以生存的以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模式很难继续。因此,伴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变化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必须优化劳动力要素的配置。主要通过市场手段,将提高素质的劳动力配置到那些附加值高和创新驱动的产业当中,同时加快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第三产业转移。通过优化劳动力要素的配置,主动调整供给结构,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要积极促进劳动力可持续发展。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在经济发展当中,更多强调劳动力的“生产者”功能,而忽视了其“消费者”功能。事实上,只有同时重视劳动力两种属性的功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通过增加劳动收入和完善社保体系发挥劳动力消费功能对经济长期发展的作用,同时,通过深度城市化提升我国整体消费能力。
根据以上设定的我国应对劳动力供给变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取向,应该采取以下具体战略举措。以培育人力资本为重点推进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调整。随着我国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增长步伐逐步放缓,通过大量投入廉价劳动力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模式难以为继。
因此,必须要改变传统经济增长的机制,通过人力资本积累提升劳动者的工作技能和知识水平,将经济增长的动力由依赖劳动力数量投入转变为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发挥政府对于人力资本投资的主导作用。国家要做到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人力资本投资,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需要。
要以加快创新和强化服务为重点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在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化的背景下,劳动力成本将处于长期上升的趋势,因此要尽快改变“低成本”竞争的产业发展模式,推进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效率,加快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顺应我国老龄人口比重上升的人口结构新特征和与之相应的制造业升级的产业趋势,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的服务产业。促进引进与创新两种方式融合推进。在加快产业技术进步的原则之下,综合利用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两种方式推进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加快形成政策法规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创新服务业建设,创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要加快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要营造良好服务业市场环境,并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同时积极稳妥推进服务业开放。
要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促进需求结构调整。我国劳动力供给发生变化有两个相关的经济社会现象,一是老龄人口(非劳动力人口)趋于不断增长,另一个便是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前者意味着我国消费人群的稳步增加,后者意味着劳动报酬份额将逐步提高。因此,我国要顺应以上经济趋势性特征,加快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以期通过需求结构的调整主动应对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化带来的相关影响。建立劳动报酬稳定增长机制。要切实提高居民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加快提高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并发挥财政税收制度对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同时建立健全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收益全民共享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加快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城乡“接轨”和地区转移接续制度建设。
第二篇:人社部:延迟退休可应对劳动力减少
人社部:延迟退休可应对劳动力减少
昨日,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公开表示,延迟退休年龄,考虑的不仅仅是养老金的长期收支平衡,更大的背景,是随着老龄化社会加速,中国的新增劳动力已开始减少。
胡晓义在昨日下午由中国记协举办的“‘中国梦’与社会保障”中外媒体新闻茶座上做出上述表示。虽然没有明确“延迟退休年龄”已是国家即将实施的新政,但此番表述,亦表明人社部赞成“延迟退休年龄”的态度。
上周,养老体系改革顶层方案设计者之一,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教授在接受新京报专访时就明确表示,延迟退休年龄,是迟早的事;而且,(政策实施)越早越好。
焦点
延迟退休可节约劳动力资源
昨天,面对媒体再次抛出的“中国是否要延迟退休年龄”问题,胡晓义详细阐述了目前官方对“延迟退休年龄”的考虑。他表示,有媒体将“延迟退休年龄”解读为政府是为了养老金的长期收支平衡,“这是一个考虑,但仅仅因此而延迟退休年龄,这个诠释太狭隘了”。
胡晓义说,还有一个更大的宏观背景,就是中国劳动力已经结束了无限制供给的时代。“去年,中国的新增劳动力首次出现下降,这意味着,我们不可能再无限制地使用劳动力,要节约劳动力资源”。
据胡晓义的分析,延迟退休年龄,将是中国今后节约劳动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他说,“如果我们在劳动者还有足够劳动能力的时候,就中断了市场链条,切断了人力资源运转的效应,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不过,胡晓义同时强调,在延迟退休年龄同时,国家应该出台配套政策,着力开放实施
中年及更大年龄段劳动力适合的工作岗位,以保障这部分人群充分就业。
养老保险缴费规则还需研究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称,在养老体系改革顶层设计方案中,针对延长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目前最低为15年),多部门已经达成共识。
昨日的座谈会上,胡晓义指出,上述报道并不准确。他说,几天前,人社部确实就养老保险改革顶层设计召开过内部成果交流会,探讨7家平行研究机构(包括4家国内机构和3家国际机构)改革研究方案。“这次会议上,只有成果交流和专家观点交锋,出席的相关部门对具体问题没有发布任何意见。因此,称‘多部门就延长养老缴费等达成共识’不准确。”
那么,延长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到底有无必要?胡晓义说,目前在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居民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都是15年。同时,每多缴一年,养老金就相应增加。但是,多缴多得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还存在宣传不足,激励性不够等缺憾,让不少参保者只愿意缴足最低缴费年限。
综观其他国家,胡晓义介绍,有些国际规定了领取全额养老金的门槛,是要缴费满30年、37年,甚至40年,否则,获得的养老金水平将递减。“对比我国现行制度,有些国家是在40年以下做减法,我国则是在15年以上做加法,其实机理是一样的”。
中国要选择哪种养老保险缴费规则?胡晓义称,这个问题很敏感,要考虑现有制度本身的发展历程,也要考虑中国人的接受习惯,还需深入研究。
“以房养老”不会取代养老保险
胡晓义昨日意外回应近期引发全民吐槽的“以房养老”话题。
虽然,首先强调人社部并不负责“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但胡晓义表示,愿意发表一下个人对“以房养老”引发社会热议的看法。
“国务院提出探索‘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主要目的可能帮助老年人手中的不动产增强流动性,变成可支配的资产。”胡晓义指出,“以房养老”,仅仅是给有房产有条件的老年人多一种选择,并非基本或主流的养老方式,更不会取代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
“所以,‘以房养老’不应持续成为社会对养老问题关注的焦点”,胡晓义说。
相关新闻
将推进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昨天,胡晓义明确,我国将推进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目前,我国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较低,公民从一个城市移居至另外一个城市,常面临基本养老保险无法转移接续等困扰。
胡晓义说,要实现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可靠运行,持续发展,就要推进基础养老金的全国统筹。下一步,相关部门将总结养老保险制度省级统筹的经验,研究制定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重点是明确中央和地方事权财权,增强分散和抵御风险的整体调剂能力,既注重全国的统一公平又兼顾地区发展和生活水平差异。
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被视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牛鼻子”,也是解决目前我国养老金“缺口”、“双轨制”等问题的“根源性问题”。
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在接受新京报专访时表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已列入今年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改革计划。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和制定全国统筹的方案,同时也在听取各地方的意见。
跨省报销方便异地安置老人
针对社会关注的异地就医报销不便问题,昨天,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已经实施和准备推进3项解决措施。
胡晓义进一步强调称,正在探索的跨省就医费用即时报销的便民政策,主要针对异地安置的退休老人,不主张提供给所有人。其中原因,就是医保报销政策,要引导合理利用本地区的医疗资源,不鼓励所有居民都涌入大城市看病。
与此同时,国家卫生计生委主管的新农合制度,也开通了国家新农合信息平台,首期试运行北京、内蒙古、吉林、江苏、安徽、河南等9个省级平台的互联互通,方便参合农民今后通过这一平台,实现异地就医点对点的即时报销。
数说
根据现行《社会保险法》,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应做到全民覆盖。不过,昨天,胡晓义介绍,到上个月底,我国城乡基本养老保险(16岁以下少年儿童和在校学生无需拥有基本养老保险)覆盖8.06亿人,依然有约2亿人未覆盖;同时仍有几千万人,游离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外。
胡晓义分析称,没有基本养老保险的2亿人中,大部分是就业流动性强的农民工,还有一部分青壮年农民和城市无业及灵活就业居民。
据统计,到2012年底,医疗保险覆盖了城乡13亿以上人口(其中职工和退休人员2.6亿,城镇居民2.7亿,新农合8亿),全民医保基本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