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之际
火热时节,铁血“八一”。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凝望八一军旗,如巨幅画卷般的军史故事扑面而来。南昌起义、古田会议、万里长征、百团大战、三大战役、抗美援朝……一幕幕雄壮活剧,述说着曾经的荣光,激扬着英雄的豪迈,启迪着未来的遐想。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故事。故事的精彩,既在于情节的跌宕起伏,更在于它带给人们思想的震撼、境界的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我将无我”的历史担当,为我军标定新的历史方位、赋予新的使命任务,带领人民军队踏上强国强军的新征程。讲好新时代的强军故事,既是汲取精神营养,也是向世人展示人民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光辉形象,更是为新征程吹响奋进的号角。
(一)1953年2月,毛泽东登上“长江”舰,为人民海军挥毫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之后,他又给“洛阳”等四舰写下了同样的题词。
2019年12月17日,南海之滨的三亚,习主席出席我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交接入列仪式并登舰视察。
强大!强大!这是我军历任统帅思想中与初心使命一起同频共振的关键词。
追求的目标有多高,其行进的里程就有多远。一支军队设定的目标有多高,决定这支军队的历史舞台就有多大。
2013年3月,习主席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郑重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听党指挥是灵魂,能打胜仗是核心,作风优良是保证。这一鲜明彰显我军血脉基因的强军目标,谋的是民族复兴伟业,布的是强国强军大局,立的是发展安全之基,标定了人民军队作为大国军队、强国军队的样子。
强军之“强”,不能只是自我定义,与自己的过去比较,更要与对手比、到世界舞台中央比。2017年10月18日,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上作出新的标定:“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从此,“世界一流”被纳入强军目标的内涵,衡量强军的标准有了置于世界军事坐标体系来评估的全新视野。
越是远大的目标,越要步步稳健。习主席擘画指引面向未来的强军蓝图——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
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21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强军的目标图、路线图、施工图逐步铺展,强军梦的诗和远方从浓墨重彩的“大写意”转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
“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宏阔高远的强军目标,内蕴着党和人民对和平发展的坚定追求。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雄伟蜿蜒的万里长城,不是侵略扩张的象征,而是防御外敌的产物,是世界上亘古至今一座最大的和平丰碑。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不是武力开道、军队先行,推进国家利益的“野蛮生长”,而是要努力缩小同世界军事强国的差距,保护好正在建设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华家园,防止因军力落后的“时代差”而让中华民族曾经的血泪史、屈辱史重演。我们深深懂得,大国兴亡的历史,没有哪一个横断面是相同的,但体现出来的规律却是相似和相通的。“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是历史规律。”我们认同这样的历史规律,决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新时代中国国防的世界意义。”2019年7月,中国政府郑重宣示,“一支强大的中国军队,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力量。”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是组建维和待命部队数量最多、分队种类最齐全的国家。在浩瀚的大洋上,一批又一批护航编队,是中国洒向世界的大爱与友谊,是向全人类敞开的和平之窗。
(二)1949年开国大典上,武器装备是“万国造”,因为飞机太少,只好飞了两遍。1954年,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201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上,从“陆上猛虎”到“海中蛟龙”,从联合防空“火力网”到战略打击“东风家族”……32个装备方队规模之大、类型之全均创中国历史之最。
两次阅兵,70年的时光隧道,流淌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强国强军的心血,铸成一条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这是一条从历史中走来、沐浴着辉煌荣光的路。从毛泽东强调“应有强大的军队”,领导制定建设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的总方针,到邓小平提出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从江泽民提出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到胡锦涛提出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军队全面建设,走中国特色军事发展道路,我们党总是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准确把握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阶段性要求,不断推动强军进程“拾级而上”。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着眼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目标下来思考,放在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中来考量,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运筹,确立了顶层谋划的大设计、转型跨越的大思路、建军治军的大方略,构筑起一条更新更美的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随着我们党对强军布局的不断拓展,强军之路越拓越宽广,越走越通畅。
从视察原第13集团军时强调“深入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到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和党的十九大上提出“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再到今年春节前夕视察看望驻云南部队时提出“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强军布局不断拓展优化,日益成熟定型。
政治建军是立军之本,改革是强军必由之路,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人才资源是强军兴军的宝贵战略资源,依法治军是强军之基。新时代强军布局中的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这五个方面,犹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同香、瓣瓣同心。
“同香”,都蕴含着同一种强国强军的博大情怀;
“同心”,都滚烫着同一颗爱党报国的强军之心。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习主席以大视野、大气魄、大胆略、大担当推进强军进程,引领全军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
先后召开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中央军委党的建设会议、中央军委基层建设会议等,贯彻落实政治建军大方略。制定和贯彻落实中央军委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推进“八个专项清理整治”,编密扎紧制度笼子……
打响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三大战役”,四总部、七大军区告别历史舞台,中央军委15个职能部门全新亮相,成立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划设五大战区,裁减军队员额30万……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强军战略,国产航母入列,歼-20、运-20等一批先进武器装备列装部队,一大批关键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
着力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把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首次提出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加紧构建“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矢志强军打赢的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印发《关于新形势下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决定》,军事法规制度体系顶层设计不断加强,重点领域立法项目有序推进,推动治军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统筹联动,共同托起强军之“强”,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兵败,则国家承受莫大之“辱”,人民承受无比之“痛”;
兵胜,则国家稳如磐石,安定繁荣。
今天,民族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汇聚成“历史的刀锋”,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高悬在头顶。某些国家挑起的经贸战、科技战、舆论战、外交战,多管齐下,多维交锋,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逆流和寒流不断袭来。正可谓“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
山雨欲来,乱云飞渡。新时代强军故事的重大看点,正在于人民军队能否在国家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期提供坚强战略支撑。
2019年“八一”前夕,《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向世界宣示了党和人民赋予人民军队的新时代使命任务:为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战略支撑,为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提供战略支撑,为维护国家海外利益提供战略支撑,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战略支撑。有效履行“四个战略支撑”的使命任务,强国复兴就有了“定海神针”,中华号巨轮就能劈波斩浪,到达复兴的彼岸。
“看脊梁铁铸,担当社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引领全军铸就更为坚固的强国之盾。
聚焦聚力备战打仗主责主业,开展战斗力标准大讨论、着力纠治和平积弊,强化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
与时俱进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制定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赋予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新的时代内涵。
大抓实战化军事训练,颁发实施关于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意见、规定等,组织重大演训活动,组织备战打仗专项巡视和应急应战军事训练监察,中心工作摆位更正、抓得更严更紧更有成效。
领导指挥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开展钓鱼岛维权斗争,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组织海空力量常态巡航,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和实施海外护航,建立吉布提海外保障基地,加强边境管控、反恐维稳等,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振了国威军威,展示了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
从“星星之火”走来,向“世界一流”奔去。人民军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向着第一个百年目标全力冲刺,朝着中国梦强军梦砥砺前行,正在筑就强军事业新的里程碑。
“宏大叙事”的中国梦强军梦,也是“具体而微”的个人梦。我们每名官兵都是“梦之队”的一员,都是强军梦的参与者,都是新时代强军故事的书写者。让我们携起手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为新时代强军故事演绎下一个更为恢宏壮丽、更加激动人心的历史活剧!
第二篇:讲好强军故事 书写改革华章
讲好强军故事 书写改革华章
在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有序展开、逐步实施以来,军报紧跟时代步伐、服务大局、围绕中心、贴近部队,刊发许多反映全军官兵坚决拥护改革强军、自觉服从改革大局、全力做好改革工作的报道。其中,2016年2月25日军报头版头条刊登的长篇通讯《当那一天真的来临》,是一篇高扬改革主旋律、传播强军正能量的好报道,可以称得上是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佳作。
我在反复研读这篇报道时,深感英雄部队铁心向党,真情报道感人肺腑!这说明部队做得好——我曾在这个集团军担任过某师政委、军政治部副主任和主任、军副政委和政委,对这支部队的红色基因、优良传统和辉煌业绩是比较熟悉的,坚信他们会发扬传统、听党指挥,在改革中交出合格答卷;报道写得好——作者在采写时融入真情实感,丰满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和精准的数据信手拈来,恰如其分的点评俯拾即是,给人以教育、激励、鼓舞和信心,让人更加“风物长宜放眼量”,坚信军队改革一定能够成功,强军目标一定能够实现,部队的整体战斗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军魂意识永远鲜明如初,实战标准融入官兵血脉
这篇报道,说的是陆军第27集团军按照习主席和中央军委命令,高标准提前完成移防任务的故事。作者没有简单地就事论事,就搬迁说搬迁,而是做到了事中有魂、魂牵事行,整篇报道虽然讲的是部队移防搬迁,但文中折射的是官兵的军魂意识,体现的是部队的实战标准。
部队在移防搬迁中,为什么能够做到“按作战行动标准组织搬迁”“走得悄无声息”“走得毅然决然”,到了新驻地又是“先战备、再办公、后生活”“确保指挥控制不断线”,做到战备工作不断档,时刻准备上战场。其根本原因是集团军从首长机关到基层连队,每一名干部战士都自觉地把对党的无限忠诚铭刻在心坎上,践行在岗位上,深刻认识到这次搬迁是改革大考的组成部分,并不亚于一场战争洗礼。为此,整个部队做到了“政治大考,一兵一卒都要拥护支持投身改革,一人一事都要经得起历史检验”,“我们必须以绝对服从的实际行动,体现对党的绝对忠诚”,上上下下叫响了“撤并降改听党的,进退走留看我的”的口号,以“听党话、跟党走”的赤胆忠心,义无反顾地投入改革洪流。
行动从思想来。忠诚决定行动,行动检验忠诚。这篇报道主题深刻,全面展示了部队官兵军魂意识和看齐意识的崭新境界。作者把对党忠诚的军魂意识作为一条红线贯通全篇,提升了新闻报道的思想立意,起到了“高举旗帜、引领导向”的作用。从压题照片“临行前官兵面对党旗发出‘坚决服从命令’的庄严誓言”,到大小标题的提炼、行文中的事例选择,处处彰显着忠诚。同时,作者在故事中讲述官兵完成任务雷厉风行,“决不讲价钱、决不打折扣、决不搞变通”,反映了实战标准已经融入官兵血脉,拓展了新闻报道的思想内涵。
追溯红色基因传承,军史故事见证革命本色
这是一支有着优良传统和作风的老部队,在战争年代能征善战,屡建奇功,爱民守纪,名扬天下。作者在报道中,从这支部队的军史中精选了两个感人至深、流传至今的战斗故事,运用穿越的笔法行文叙事,准确精当地让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让前辈与后人有机相连,使报道的事件有厚重的史料支撑,官兵的行动有传统的基因构成。这种写法顺理成章地起到了温故能知新的作用,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可敬、可信、可爱、可学的情感和联想:重温传统令人肃然起敬,喜看今朝让人倍受鼓舞,展望未来使人信念如铁。
在叙述部队移防搬迁“千人千车动,搬迁寂无声”的场景时,作者深情地运用了66年前解放上海时的生动一幕——就是这支部队当年解放上海时,严守军纪,秋毫无犯,不入户、不扰民,露宿街头,传为佳话。从“露宿街头”到“搬迁寂无声”,虽然时代不同,但画面相似,本质一致;作者还选取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这支部队绝对听从党的指挥,面对极端严酷的情况,官兵顽强地坚持在长津湖恶战十昼夜,全歼美军“北极熊团”的战例,联系这次移防,虽然年代不同、但季节相同,军事行动的内涵不同、但显示的政治品质相同。
从历史到今天,这种追根溯源的写法,比较厚实地反映了部队官兵“营盘可以变,传统不能丢”的精神风貌,“露宿街头不扰民”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没有变,听党指挥、服从大局的红色基因没有变。这支部队不仅在战争年代做得好,在和平时期照样做得好,每一次面临严峻的考验,他们都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细节触动读者心灵,精准数据表现高风亮节
这篇报道不仅主题鲜明,意境高远,而且文风朴实,令人信服。全篇没有大话、空话、套话,摒弃了“八股腔”“俗套味”,在行文中运用大量的人物、故事、数据来具体反映官兵的实际行动、思想境界和精神信仰,就是作者画龙点睛的点评,也是论从史出、论从事出、论从心出,言简意赅,恰如其分,触及心灵,让人铭记。
说到人物故事,报道中出现的第27集团军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17人之多,从集团军首长、机关领导到机关的处长和参谋,从部队的团长政委到基层的班长、士兵,覆盖面广。他们中,有主要领导带头投身改革,为部队做好样子;有面对家庭困难,舍小家、顾大家,自觉腾退公寓住房;有团、营、连的干部来到新驻地后,与基层官兵同甘苦,白手创建新营区。通过这一个个活灵活现、真实感人的具体事例,让人看到这支部队的优良传统没有丢、革命本色没有变,广大官兵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不是喊在口号上,而是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力度落实在实际行动上,从而达到了以事感人、以实取胜的效果。
数字反映工作,细节可见精神。在这篇报道中,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精准的数据,像5100万营房专项经费移交给新组建单位;历时5年、耗资千万的指挥控制系统和集电视台、政工网于一体的政治工作信息中心,全部原封不动地留下;组织专人对营院143栋营房、31000多件营产营具、2673件装备器材等核实造册,图纸、表格和账本装满6个整理箱;投资130余万元改造废弃招待所,腾出66套公寓房,添置100套办公桌椅,全面检修营房库室等;他们敢啃硬骨头,先后8次协调、26次约谈当事人,彻底解决11个历史遗留问题等。这些数据,不是表态的决心,而是完成任务后的统计,把枯燥的数字与细微的工作、可贵的精神、崭新的风貌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后令人信服,令人敬佩。古有“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的名句;今有“部队移防走,点赞传军营”的佳话。
首尾巧用军旅歌曲,前后呼应增强文化底蕴
歌声是心声的反映,军歌是战斗的号角。这篇报道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十分贴切地选用了军旅歌曲的歌词,作为文章的“大标题”和“压轴戏”。当我拿到报纸时,那醒目的大标题“当那一天真的来临”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真有股军味、有股实战味!作者在肩题上鲜明地指出:“这里说的那一天,是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实施之日”,但“这次改革大考,不亚于一场战争洗礼”。这种联想和定位,是作者在准确把握报道主题内容和深刻理解歌词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做到的,真是妙手偶得、难能可贵。作为军人,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准备、所进行的各项改革,都是为了强军兴军,为了“当那一天真的来临”时能打胜仗,报效国家和人民。报道结尾用军歌发出号召,又形成一个高潮,与文章标题前后呼应、大气磅礴、催人奋进、彰显血性。这种文思和歌曲的融合互补,不仅增强了报道的文化底蕴,而且更能让军营的主旋律生动形象地铭刻在官兵心里,并不断延伸。
军报作为中央军委机关报和部队官兵的良师益友,是传播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重要平台,我衷心期望今后能够在军报看到更多生动感人、融合渗透我军优良传统的好新闻、好照片、好文章、好作品。
第三篇:迈向协商民主新时代(人民日报写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之际)
迈向协商民主新时代(议政)
——写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之际
2014年09月17日07: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再过不到半月,我们将迎来新中国65华诞,而在此之前的9月21日,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纪念日。
1949年9月21日晚7时,北平中南海怀仁堂,群贤毕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隆重召开。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略中,这次会议有着非凡的意义——它担负着协商创建新中国的历史重任。
千年古都,气象一新。在团结与民主的氛围中,中共领导人同受到新中国理想召唤而来的社会各族各界代表坦诚以对,充分协商,一起为人民共和国奠基。
团结与民主,也成为人民政协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持的两大主题。65年间,人民政协在中国大地上扎根、生长乃至枝叶繁茂,在共和国的发展道路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理论创新引领辉煌历程
每年开在春天的全国两会,如今已是观察中国的一扇窗口,也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独特刻度。两会之一便是政协全会,2000多位政协委员,带着各自界别群众的意志与诉求,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商国是。
代表大会进行决策,由人民政府执行实施。这样一种政治体制,集中体现了我国广泛的人民民主。
2006年初,《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颁发,它是中共中央第一次专门就人民政协工作颁发文件。文件鲜明地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
一个个新论断接续将人民政协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高度,逐步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良性轨道。
有力探索开掘全新活力
十八大再次为人民政协事业大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首次明确‚协商民主‛概念,并指出,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出进一步部署,将‚协商民主‛定位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并作出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全面部署。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已经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也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面对理论创新释放的全新发展空间,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人民政协动作频频,焕发出更为强劲的生命力。
自2013年10月起,全国政协借鉴政协历史上民主党派人士倡议并举办‚双周座谈会‛的经验,创立了双周协商座谈会,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才能真正达到协商的目的,即人民内部各方面就共同问题取得共识,并依共识而行动。
新一届政协还尝试了一些精细的制度设计,比如建立副主席联系界别和专委会联系界别的制度,以及正在着手设立的群众联系委员制度,其用力方向,便是打通民意渠道,进一步畅通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常规渠道。
如今,国家的决策体系中,来自政协的力量和智慧已成为重要一环。从党的重要决定、决议的制定,到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从重要人事任命,到重大工程上马;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民生政策出台……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各级政府的工作部署,无不凝聚着人民政协的智慧和心血。
政协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议政建言的质量。俞正声主席曾提出‚三个拒绝‛:拒绝冷漠和懈怠,拒绝浮躁和脱离国情的极端主张,拒绝奢靡和一切利用权力或影响谋取私利的行为。以此为准绳,委员们议政热情和聪明才智必将充分涌现,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供更多助力。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正起,深水区改革尤需全社会广泛共识与智慧迸发,而这两者正是人民政协所长。与共和国命运紧紧相连的人民政协,必将书写更加辉煌的历史答卷。
第四篇:2007年08月07日.民族区域自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写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之际
民族区域自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写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之际
任仲平
2007年08月07日 来源:《人民日报》
(一)“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人们把关切的目光,投向祖国北疆的广袤原野。
1947年,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人民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我国第一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的诞生,不仅开启了内蒙古发展的新纪元,而且开辟了中国特色民族发展的新道路。
60年来,内蒙古大草原用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诠释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旺盛生命力——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百元增加到城镇居民10358元、农牧民3342元;曾经封闭落后的贫困之地,变成人均GDP列于全国前10名、经济增长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的富裕文明之乡。
紧跟内蒙古区域自治的脚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相继成立。今天,各级民族自治地方已有155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起,构成我国三大政治制度。
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富裕。占中国总面积64%多的民族自治地方的沧桑巨变,勾画出这样的历史轨迹——
历史场景的背后,是历经百年离散的中华民族苍凉悲壮的奋斗,是备受欺凌的少数民族不平等的过去。而这一页,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被彻底翻了过去。作为保证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发展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建国方略。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造,揭开了我们多民族国家团结奋进的崭新一页,谱写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乐章。
(三)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存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放在历史的大坐标上看,新中国开启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正确选择。
从历史传统看:“大一统”始终是中华各民族的价值追求和最高目标。入主中原的各族政权,都以统一中国为荣,以统一中国为己任。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分裂从来不得人心。“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始终是历代王朝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方略。历代中央政府都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不同于内地的特殊政策进行治理。这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渊源。
从民族关系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各民族之间始终存在着密切而广泛的经济文化联系,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凝聚成伟大的中华民族,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中华文明史既是一部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多民族相互交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历史。
从文化渊源看: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文化基础。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进程中,各民族对祖国山川土地、传统文化高度依恋,对国家荣辱
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必须服从中央的领导。
一定的聚居区域是基础。一个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是以一个或者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一个民族,也可以在不同的聚居区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在一个民族自治地方内,其他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也可以建立行政地位较低的自治地方。
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是核心。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除享有一般地方国家机关所享有的职权外,还享有若干自治权。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最重要的特征、最显著的标志。
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关键。行使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首先要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没有本民族的干部,民族区域自治就无从体现。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是实质。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实质就是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使之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的内部事务,真正实现当家作主。
60年丰富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特色”日益鲜明——
它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既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也不是单纯的地方自治,而是两者的有机统一。
它是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结合。既充分考虑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等经济因素,又考虑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等政治因素。
它是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结合。既充分尊重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传统,又正确反映了我国现实国情的客观要求。
从茫茫草原到边关南陲,60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少数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赢得了少数民族同胞的衷心拥护。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它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是维护国家统一安定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把党和国家总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紧密结合起来,是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重要形式;有利于把上级国家机关的领导、帮助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把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民族的繁荣、发展、进步、和睦结合起来,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前提;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是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重要途径。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使得各民族在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里,既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又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展所长。
(六)几十年来,无论我们在前进过程中遇到多少困难和风险,都始终保持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统一,都始终保持了发展稳定的大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和谐,促进了56个民族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同心同德。
针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情况,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实行一系列优惠政
(七)一个人要进步,必须善于总结;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也必须善于总结。
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可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
这是我们党深刻总结民族工作实践得出的经验,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的国情,决定了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从确立民族区域自治为重要的建国方略,到把民族区域自治写进党的基本纲领,并以基本法的形式加以规范,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充分保证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60年风雨考验,60年探索实践。今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民族问题上的集中体现。因为这个制度,我们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保证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
(八)“中国的人口占到全世界的1/4,中国所发生的一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总结探索、与时俱进的过程。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也只有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格局中,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才能坚持得下去、完善得起来。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来解决”,强调“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并提出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
这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提出了新目标。大力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又好又快发展,着力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证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法制建设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为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保障。
(十)60年甲子轮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经历了制度与体制的创新,承载着团结与发展的成就,正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