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局外人》的读书笔记(推荐5篇)

时间:2021-01-17 10:4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局外人》的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局外人》的读书笔记》。

第一篇:关于《局外人》的读书笔记

关于《局外人》的读书笔记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局外人》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局外人》的读书笔记1

黑白线描的封面,所有人都在向前走。唯有他,看往了不同的方向。

看完《局外人》,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自己的内心,也住着一个默尔索。

故事其实很简单:默尔索的母亲死了,他的态度却仿佛只是像对待今天天气很差一般,冷冷相对,在母亲的葬礼上也没有哭泣。后来,一次意外,在和朋友的一次海滩出游时,错手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被判了死刑。在生命即将结束时,拒绝接受神父的忏悔仪式。在默尔索的整个人生中,他就像是一个局外人一般。

默尔索对人生的态度,许多的行为和言语其实都不符合一般的世俗标准:他对母亲并非没有感情,却不愿做戏,哭天喊地地来告诉世人他的悲伤;女友玛丽问他是否爱她时,他明明可以说一些甜言蜜语糊弄过去,他却连敷衍都不愿意;雷蒙问他能否和自己做朋友,他也只是回答做不做都行,在法庭上,他也没有为自己找理由开脱,没有声嘶力竭地为自己辩护;在最后,神父为他做忏悔仪式,他不肯接受,并且坚持自己从来没有对哪件事真正悔恨过……

“我们活在社会,必须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如感情,爱情,事业,金钱等等。我们不能不遵守约定的风俗习惯……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那么无疑就成了社会这个“局”外面的人,最终被社会抛弃。”

对于默尔索来说,遵守这些所谓的社会道德,便是脱离自己本心,就是要受世俗的左右摆布,所以他拒绝了。他始终忠于自己的感情。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默尔索的自由跳出了人们划定的框架,所以他成了大众眼中罪不可赦的恶人,成了这个世界的“局外人”,可他从来没有后悔过。

“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他们做的往往并非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他们都有一种群居意识,惧怕被疏离与排斥,惧怕孤单无依靠。”

其实我挺羡慕默尔索的,或者说心里就住着一个默尔索,因为他可以一条路走到底,没有任何负担,甚至离开那个对他来说可有可无的世界。我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为了不挨骂,为了显得自己不会不合群,为了不被看做不入流而去附和,去撒谎,去迎合,去做一些违背本心的事。

随心所欲,畅所欲言的生活没有人不向往。可后来想想,社会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更脆弱,大众的包容性也比我们想象的更浅薄。所以世俗可以挑战,但挑战之前,更要想清楚自己的代价。说白了,保持自我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能力,没有资本,也没有默尔索超脱一切的淡然,该妥协还得妥协,毕竟学会妥协也是生命中重要的一课。

《局外人》的读书笔记2

其实第一次看完的时候,有点看不明白整部小说到底想表达什么。主人公墨尔索因为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流一滴眼泪,而成为后来杀人案中最至关重要的依据。法律最终判他有预谋,清醒杀人的杀手。他有心解析却无力辩解。

他所说的一切都是真话和事实,可是却不是别人想要听到的答案和事实。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在于赤裸裸讽刺了人性总喜欢以各自主观意识去评判周围的一切。

墨尔索过于真实又不屑于掩饰的个性,既让人喜欢又讨厌。喜欢可能是因为渴望自己也能有这种本性,讨厌可能是因为他们都知道他们这辈子也没办法做到他那么坦诚和真实吧……

不过墨尔索对于婚姻的看法其实蛮像现在社会的婚姻。很多人因为年龄大了,碍于社会和家人的眼光。选择了一个自己不讨厌的人结婚,然而那个人是不是爱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讨厌足矣。

我想哪怕墨尔索没有这宗让他致命的命案,也总会有其他的事情让他最终牺牲。因为他活得太透了,这样的人生意义绝不是我想要的。人活一场总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才三十六岁的他却把一切都看透,有点像其他文章描述的:有的人二十多岁就死了,八十岁才埋葬,在很大程度上说的就是这种人吧。

《局外人》的读书笔记3

小说《局外人》以默而索母亲的死开篇,母亲的死并没有让他过度的伤心,他甚至连母亲的最后一眼都不看,也不流泪,将母亲埋葬后,他为回到阿尔及尔离开那鬼地方而兴奋不已,“我想到我要上床睡它十二个钟头时我所感到的喜悦”。回到阿尔及尔,他便和女友鬼混在一起,游泳、看滑稽电影,他早将母亲之死抛之脑后。对于老板的调任巴黎,他的回答是“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兴奋”。而女友的求婚,他的态度是“怎么样都行”。邻居莱蒙请他写信,让他帮助自己对付自己的情人,他想都没想,欣然答应,“他问我是不是马上写不方便,我说不”。而他不知道,他在不自觉地卷进一场斗殴中,最后在海边,他开枪打死了一个对手。

接着,他被审判,固然他有罪,但对他的指控却让人失笑。对母亲的死无动于衷成了检察官手中的痛处,他振振有词地说道:“我控告这个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于是,默而索被判了死刑,但他似乎对这一切尽不在乎,当他知道上诉无看之后,他依然平静地等待着死亡,并拒尽向神父做自己最后的忏悔。

整篇作品以时间为线索,可回纳如下:母亲之死→被调任与女友求婚→帮邻居对付其情人→开枪杀人→被判死刑。整个过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个“局外人”,他对这个世界似乎麻痹了,对于一切东西,他都接受,唯独最后拒尽对上帝的忏悔。

但我以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时时刻刻参与到这个世界当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之所以把母亲送进养老院,是由于自己和母亲无话可说,而养老院里有很多老人作伴,他“明白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个‘未婚夫’,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来’的游戏”,他以为“母亲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所以,对默而索而言,真实情感与外在的表现并无关系,他虽伤心,但母亲的死并不会让他流泪。对于老板的摊派巴黎,他并没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兴奋”。女友的求婚,他以为“这无关紧要,假如她想,我们可以结婚”。以上两点说明默而索对自己拥有的一切已满足,他不是一个对生活贪婪的索取者。出于对邻居的帮助,他写信帮邻居对付其情人,杀死阿拉伯人是由于他当时产生了幻觉,他看见“刀锋闪闪发光,仿佛一把冷光四射的长剑刺中了我的头”。在监狱里,他屡次拒尽接见神父,由于他不信上帝,是由于他“对自己有把握,对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对我的生命和那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到离死前,他“体验到了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往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但默而索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显然与整个社会要求它的成员信守的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是互相排斥的,这个世界不断在排斥他,所以他成了这个世界的“局外人”,被处决时,他发出了最后的喊声:“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美,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看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看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啼声。”,并以此为幸福。他是真实的。他以自己的真实存在完成了对这个荒谬世界和悲惨人生的一次打击和胜利。

《局外人》的读书笔记4

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很短,很快看完,老实说,我不觉得自己读的多么懂,读完第一感受是意犹未尽,总觉得跟没讲完一样,觉得该有后续。其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人企图用自己的思想去操控别人,把自己以为的东西当作真相,事实上,真正的真相是什么?恐怕只有当事人知道。人的心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东西,尤其在我近半年对心理学的研读之后感触更深,一个人一时一刻的想法可能涉及很多很多方面的东西,生理上的,环境情境上的,过去经历,当时的情绪状态,刚刚读过的书等各方面因素都可能对你接下来一刻的某种行为或言语产生影响,但别人对你行为的猜测却绝不可能完全考虑到所有影响因素。

总是有人试图用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生活经历,宗教信仰,行为模式,应对方式等等来分析评判某个人的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和外在情绪。但是,你怎么知道一个笑着的人内心实际是否在哭泣呢?你怎么确定一个看似对人漠不关心的人不是在内心默默祈祷祝福呢?……这类例子太多了,每天都发生在我们周围,但从没有人在意过,也没有人在去想别人、评判别人之前想到过这个问题。我们有时候就像个局外人一样被别人排除在外,哪怕他们的讨论对象就是你。他们会说你就是这样那样的人,你肯定是这样那样想的,诸如此类的话。他们分析你,评判你,自以为了解你,可以替你做决定,可以为你做辩护(就像小说中的律师),同时把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思想强加于你(就像牧师和审判官不愿意相信主人公不信仰上帝一样,非要让主人公承认自己其实信仰上帝)。

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一个人世界里的主人公,却是社会群体中的局外人,群体拒绝我们有自己的思考和灵魂,在群体中,我们没有自我,我们是自己的局外人,只能看着群体中的自己被信仰,被思考,被了解,被分析。

我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方世界,没有人能真正完全了解你,正如我觉得释梦这个工作只有梦者本人才能完全的解读,而且其实每个人自己也很难完全说出来自己内心所思所想的内容,人类的言语有时候并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内心,先不论有很多只能用视觉上的图像呈现在内心,很多无意识层面的东西甚至连图像、梦都难以解释千万分之一。

第二篇:《局外人》读书笔记

《局外人》读书笔记

《加缪文集》译林出版社/郭宏安译/1999上5月第1版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所写的第一部小说,小说分两个部分有八十页,描述了一个叫默而索的年轻人安葬母亲之后,一直到因为防卫过当致人死亡而被判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说语言冷静又干脆,却有那么一点的单调叙述并揭示了默而索复杂的内心世界。

看了这部作品心里起伏了一下,《局外人》的第一部分进展得很平坦,第二部分默而索被捕入狱后,矛盾步步升级。《局外人》是怎样一则故事?介于上外史课对加缪的认识我很认真地读了一下。作者先让每一个角色都有崭露头脚的机会,并且宽待他们种种不良的举止,使病态的社会得以继续维持而又去展现。然而默而索是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他既与整个现实同污,又能坚持自己的沉默。比如在第一部分中,他可能在母亲下葬的第二天与女友调情,但他绝不愿意俯首于繁文缛节,甚至憎恶形式主义恶风无止境的繁衍。所有人都顺从地做了形式主义没有价值的牺牲品,而默而索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脆弱的锁链关系当中重要的一环,随之,作者巧妙地设计了默而索射杀阿拉伯人的场面。这一部分按时间顺序叙述,像记流水账,显得有些啰嗦。我们看到的莫尔索是那么冷漠,简直只是个纯感官的动物,没有思考。莫尔索杀人仅仅是因为太阳,这看起来真的显得荒谬,可事实就是这样。

小说开头一句即是:“今天,妈妈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样的口气,大凡成人提到该类事,会尊称母亲,可是默而索却不是。接着又是一转:“也许是昨天„„”,不经意间,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经心和恍惚。接下来,让人有点觉得不理解,他从头到尾没有哭,还在母亲遗体前抽烟。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乐乎,带女友回家过夜。还帮一个名声狼藉的邻居惩罚他的情妇,因为“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女友要和他结婚,他觉得“怎么样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爱她,他竟然说“大概是不爱她”。最后迷迷糊糊杀了人,对于法庭上的辩论也不关心,好像与他无关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与其说是因为杀了人,不如说因为被指控“怀着杀人犯的心埋葬了母亲”。在临刑前夜,他拒绝神甫,却想起妈妈。小说最后一句:“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许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让我们感到震惊!

这不禁让我去想,默而索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从上面的简述,默而索似乎是个冷漠的人,因为在母亲下葬时候竟然不哭。默而索为什么不哭?小说最后解释道:“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准备把一切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来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这样的“理性”使得他和整个社会道德系统脱节。

小说进行到将近尾声时,我看到检察官评判莫尔索的那段话,却觉得这似乎是加缪借检察官的口所说出的大多数人所能看清的一种判断,也让我开始去体会主人公的“接受”和“不在乎”。如:他说,陪审员先生们,他曾仔细探索过我的灵魂,结果一无所获。他说实际上我根本就没有灵魂,对于人性,对于人们心中的道德原则,我都是一窍不通。他补充道:“当然,我们也不能责怪他。他不能得到的,我们也不能怪他没有。但是说到法院,宽容所具有的全然反面的作用应该转化为正义所具有的作用,这不那么容易,但是更为高尚,特别是当这个人的心已经空虚到人们所看到的这种程度,正在变成连整个社会也可能陷进去的深渊的时候。”

最后,他说他的职责是痛苦的,但是他要坚决地完成它。他说我与一个我连最基本的法则都不承认的社会毫无干系,我不能对人类的心有什么指望,因为我对其基本的反应根本不知道。他说:“我向你们要这个人的脑袋,而在我这样请求时,我的心情是轻松的。在我这操之已久的生涯中,如果我有时请求处人以极刑的话,我却从未像今天这样感到我这艰巨的职责得到了补偿、平衡和启发,因为我已意识到某种神圣的、不可抗拒的命令,因为我在这张除残忍之外一无所见的人的脸上感到了憎恶。”(p79-80)

我们活在社会,必须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如爱情,事业,金钱等等。我们不能不遵守约定的风俗习惯,像母亲下葬时候要恸哭,娶一个女人时候要说“我爱你”,在法庭上为自己辩解。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那么就会成为社会这个“局”外面的人,最终会被社会抛弃的。

在社会抛弃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时抛弃了社会。虽然生活在社会中,可是价值观游离在社会之外。默而索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明确否认永恒,但是也不为永恒做一点努力,是一种含糊的态度。当大家都这样解释世界的时候,默而索却要另外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难免成为局外人。

生存的无奈,往往在于精神往往和肉体的分裂,人和社会的背离生之无限渴望和死亡无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就显得就很荒诞。

小说是积极的,催人奋进的。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的阐释很好,但是我觉得作者还是把人心想的太简单了但事实真有这么简单么?当然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因素,一个人的生存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20世纪西方文学

---------读书笔记姓名:哈尼亚.塔尔道学号:2008041059班级:08汉文5班指导老师:牟学苑

第三篇:局外人读书笔记

局外人读书笔记

局外人读书笔记1

《局外人》,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的代表作,作者在后记里用一句话概括了它,“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不在他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处以死刑。”

看似荒诞的一句话,背后隐藏是主人公默尔索不肯遵循人类社会的既定规则,继而被人类社会所摒弃的真相。作者说默尔索是一个真实的人,他拒绝撒谎,“撒谎不仅仅是说谎话,事实上,尤其是当你说的不仅是真相的时候,你就在撒谎”。是的,默尔索是真实的,他与母亲的感情淡薄,他母亲的死,他没有感受到哀伤,所以他没有装哭泣,但这被标上了冷漠无情的标签。他对人类的许多追求都感觉索然无味,“我们从来不能改变生活,无论如何,生活都是一样的,我在这儿的生活也不会令我不高兴”。这看上去挺消极的,但他感受得到当下真实的美好,他不信下一世,不信上帝,他信真实存在的当下的每一刻。

一个人真的可以的游离于这个社会吗?如果一个人可以,那两个人,三个人,成千上万的人呢?人类,能在地球走到目前的这个地位,依靠的不就是那些明着的暗着的规则吗?从种族角度而言,摒弃不遵守规则的人,并没有什么问题,对于种族而言,你不可以不一样,因为种族不需要你的不一样。

但对于个体呢?前世是什么?未来是什么?种族是什么?这些看不着抓不到的虚无,不如当下真实的每一刻。所以,对于个体,你当然可以不一样,你的感受,只属于你。

如果个体和种族互不干扰,那么也可以相安无事。但如果个人和种族产生冲突,比如默尔索,当他因杀人被押上法庭,当报道开始铺天盖地而来,那么他的个人的自由对于整个种族而言不值一提,毫无疑问,是要被牺牲的一个。

“加缪说过,诞生在一个荒谬的世界上的人唯一真正的职责是活下去,是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他说过,如果人类困境的唯一出路在于死亡,那我们就是走在错误的道路上。正确的路是通向生命、通向阳光的那一条。”

很多时候,你可以不一样,但有些时候,你不可以不一样!

局外人读书笔记2

加缪是我的男神,是奠定或塑造我的积极心理的最重要的人,从来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够像他一样,能够用一种众人以为的悲观主义的形式去讲诉对人类的深爱和悲悯,他挖掘到的所有荒谬外衣下的人性的良善的种子,都会在我心中留下生和茁壮的可能,成为我们可以继续相信真善美的证据。

与我,阅读是从心且随心的。

年少时不读加缪,因无趣,因灰暗阴冷,因晦涩;自以为成熟时开始喜欢加缪,因西西弗斯故事一样的冷静自持坚韧;现在可能真开始读懂加缪,至少开始读懂《局外人》。

当过多的外在“规则”判决和确定一个人的行为价值的时候,或许有大部分人叫嚣着融入规则碾压别人,或许有小部分人审视屈从规则求全自身,或许只有最“弱者”的那些人毫无办法,只能隔离逃避,夹缝中苟且偷生,直至无处可逃。加缪能够看见“局外人”们对世界的单一执着而又无能为力的深爱。

罗曼罗兰认为的英雄主义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依然深爱生活。加缪的英雄主义或者是,看清生活的真相而又深爱生活但却无能为力,然而,即便再是无能无力,加缪依然选择深爱。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加缪是悲观主义者?(甚至有人认为加缪是极端悲观主义。)能够在荒诞中自持且坚守的加缪是真正的大智大勇,一个智者勇者怎么可能是悲观主义者?

重读《局外人》,是在尝试用正念技术关照体察回归自我,且略有体会之后的,读到了不一样的加缪和局外人。

局外人读书笔记3

加缪真是个伟大又非凡的人!有时读书感觉作者消失在书中,而这本书让一个才华横溢,敏感善思的作者形象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局外人某一刻让我无奈,甚至对其遭遇陷入麻木地观看,某一刻又让我心疼,当我突然意识到他作为局外人却比所有人更接近生活本质的时候。有时我甚至觉得这局外人有点像某一刻的自己。睡醒午觉昏昏沉沉没和任何人打交道时,因为当他人出现,我必然难做到置身事外。而主角做到了。

他不去欺骗,表达虚假的好感和忏悔,而是有多少感情抒发多少感情,决不撒谎。这让他在生活中并未少一点痛苦,因为总会有人在他身边喋喋不休,希望他扮演一个众人需要的角色。这对他个人来说,也带来清醒,确定的同时带来了虚无,他觉得一切都没有价值。一个清醒而陷入虚无的人是不可爱的,因为若一切都没有价值,人性也不再存在。但总有一些时刻,这个“局外人”让我动容,因为他从虚无中脱身,重新接近了生活。那一刻他的感受比所有人都要细腻温柔。最后加缪的讲话更让我对于真实、虚无、英雄主义的认识变得完整。加缪真是个了不起的人。保持真实,不要冷漠,追求真理和正义的道路是痛苦曲折的,但路上总有星星和海洋。

局外人读书笔记4

《局外人》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加缪26岁完成的作品。是法国荒诞哲学的代表作。最开始吸引人的是书在介绍的时候就是“如果你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一定要读《局外人》”这本书。一开始就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但是有从一个荒诞的故事入手,但是当你完整的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却发现本书完整的意义通过一个荒诞的故事,告诉人们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发出了充满和谐又有道德分寸的声音。

《局外人》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默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到他在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为止,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故事。这种叙述毫无抒情的意味,而只是默尔索内心自发意识的流露,因而他叙述的接二连三的事件、对话、姿势和感觉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给人以一种不连贯的荒谬之感,因为别人的姿势和语言在他看来都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可理解的。唯一确实的存在便是大海、阳光,而大自然却压倒了他,使他莫名其妙地杀了人。在第二部分里,牢房代替了大海,社会的意识代替了默尔索自发的意识。司法机构以其固有的逻辑,利用被告过去偶然发生的一些事件把被告虚构成一种他自己都认不出来的形象:即把始终认为自己无罪、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莫尔索硬说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因为审讯几乎从不调查杀人案件,而是千方百计把杀人和他母亲之死及他和玛丽的关系联系在一起。

《局外人》这本书通过塑造莫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莫索尔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谬,不近人情,实则正是他用来抗击这个荒谬世界的武器。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那么一刻特殊时刻,感觉自己对待一些事物的时候,感觉自己与这个社会完全脱节,好像一个局外人一样,但是又在这个剧中。做一些被人认为离经叛道的事情。也许这样才能体现自己身在局中的`意义。但是这也许是平凡的人没能自身强大的原因。当你强大到可以掌控全局的时候,才能使得自己身在局中吧!

局外人读书笔记5

读完小说《局外人》,总想写些什么。然后就有了以下的了。

首先是关于“局”,也就是这个世界。加缪认为世界是荒谬的。其实这个咱中国人理解起来是最简单的:想想身边的事情就行了。

有了这个局之后,也就有了局外人默尔索——他的“出局”是由于一次意外的杀人,在此之前,他是一个游离在这个“局”边缘的怪人:冷漠,貌似迟钝,对一切事物感到厌烦。甚至连母亲死了,他的反应仅仅是: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但默尔索对这个“局”的认识是清晰、准确无疑的:进退两难,出路是没有的。在杀死人之后,他认识到:那却好像是在我的苦难之门上短促的叩了四下。也许仅仅是处于厌烦,他才生性孤僻,什么话都懒得说,什么事都懒得做。

之后他参加的法庭辩论是造成他出“局”的直接原因,也使得他本人同这个“局”的对立日益尖锐,“全部希望就是在奔跑中被一颗流弹打死”。读到此我总是悲观的。荒诞的世界,出路是没有的,可能的选择有:一是死,自杀或者被杀;二是妥协,也就是思想上的自杀。但是不对,局外人默尔索在最后一刻想起了他死去的妈妈,他明白了她为什么在死之将至,时日无多的时候仍然玩起“重新再来”的游戏,他醒悟了:我觉得我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仍是幸福的。(他当然没有“在精神上杀死自己的母亲”,检察官对他的指控在这一刻显得多么可笑!)他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通过人们的仇恨,他感觉到了自己的在局外的存在,并以此为幸福。他是真实的。他以自己的真实存在完成了对这个荒谬世界和悲惨人生的一次打击和胜利。

显然,小说是积极的,催人奋进的。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的阐释,那很好;但要从小说角度分析,我认为还是不够好:作者把人心想的太简单了。但事实真有这么简单么?正所谓,人心难测啊!

局外人读书笔记6

读到主人公很多无所谓的生活态度的时候,就像在说自己

不喜欢这本书里面很多的书评,引不起共鸣,反而和主人公有很多的思想交流

从杀人犯罪方面来说,他的确是有罪的,本来他开枪再补枪的行为就是一种犯罪。当时考虑了这大概也是主人公心理状态的一种表现,他也许是压抑着的,带有轻微暴力倾向,虽看似温和无争,实则狂躁,只是一直控制着自己,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性格,那就是冷淡理智甚至漠然地对待生活,以及身边的人

但是也想过,他很多的处事方式,我也经历过,也是那样给别人冷漠无情的感觉,我一直以为是自己太理智了,所以对很多事情不带个人情感,甚至会深层次地去分析一个事情的各个方面。在这方面,我觉得,主人公只是和感性的旁人不一样而已,并没有过错,要说过错,大概就是,他理智到不想花费太多精力去迎合别人,只是淡然地存在于这个社会。不悲不喜,生活也就简单了。

还很喜欢本书的一些情景描写,已经气氛烘托,更衬托主人公跳脱事件的心态

哈哈哈哈哈,看这种书让自己更加理性

局外人读书笔记7

其实第一次看完的时候,有点看不明白整部小说到底想表达什么。主人公墨尔索因为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流一滴眼泪,而成为后来杀人案中最至关重要的依据。法律最终判他有预谋,清醒杀人的杀手。他有心解析却无力辩解。

他所说的一切都是真话和事实,可是却不是别人想要听到的答案和事实。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在于赤裸裸讽刺了人性总喜欢以各自主观意识去评判周围的一切。

墨尔索过于真实又不屑于掩饰的个性,既让人喜欢又讨厌。喜欢可能是因为渴望自己也能有这种本性,讨厌可能是因为他们都知道他们这辈子也没办法做到他那么坦诚和真实吧……

不过墨尔索对于婚姻的看法其实蛮像现在社会的婚姻。很多人因为年龄大了,碍于社会和家人的眼光。选择了一个自己不讨厌的人结婚,然而那个人是不是爱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讨厌足矣。

我想哪怕墨尔索没有这宗让他致命的命案,也总会有其他的事情让他最终牺牲。因为他活得太透了,这样的人生意义绝不是我想要的。人活一场总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才三十六岁的他却把一切都看透,有点像其他文章描述的:有的人二十多岁就死了,八十岁才埋葬,在很大程度上说的就是这种人吧。

局外人读书笔记8

很长时间我都把自己的浅薄归因于小时候没书可读,后来大学再恶补,好像意义并不大,再后来就彻底放下了读书这件事。

这两年生活上的困境把我逼到了好像除了读书没有其他更合适的事干的一种境界,各种各样的杂书拿起来就读,囫囵吞枣,没有消化,但终于有了一点读书的乐趣。

但小说还是例外。读的时候很投入,读完许久实在想不起来作者究竟在说什么。《局外人》更不例外。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沉闷,散漫,短短一本书,却让我几次都想放弃。然而,真正读完,再加上出版社在末尾增加的一篇导读,让我意犹未尽。这几年所经历的事情突然之间涌上心头,荒诞、意识、生命、死亡,这些陌生的字眼,在我的生命中终究连成一串音符。

我是幸运的吗?我是社会的既得利益者,祖祖辈辈靠服从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生命的延续。对于这样的生活状态,他们是满意的,因为身边总有更多的不幸。于是,我也成为了这个大军中的一员。服从权威,服从规则,即使陌生人的亲人去世也必须得表现出悲伤的样子,更何况是自己的母亲。我确实没有经历任何困难过上了大部分羡慕的稳定生活。

我是不幸的吗?美好的表面总是有太多不为外人所知的故事,我一面享受虚荣,一面为虚荣做掩护,这样的分裂终究让我不再满足。我开始埋怨命运的不公,我是多么积极认真听话的孩子啊,怎么会被评判为敢抗拒规则?我的身体开始出现各种症状,我的心理力量无法支撑我至少正视生活。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开始读书,开始找心理医生,开始去检查身体,情况似乎有好转,但我知道根本的原因只是我不再想得到好评,我开始脱离所谓的主流社会与传统规则,我接受自己就是这样渣,然后我开始享受孤独。

到现在,我突然才明白,那些所有我觉得不幸的发生才是生命真正对我的馈赠。

默尔索的冷漠至少是他已经觉察生命的荒谬之后的表现,但我们更多的人,从来就没有想过生命的意义。出生被老人看,然后上学,不停地上学,然后工作,努力挣钱,然后再找个结婚对象完成任务,然后继续重复。

诸神惩罚西西弗斯往山顶推巨石,到达山顶的那一刻,巨石就会滚落下来,西西弗斯继续往山上推,一遍又一遍重复。

这样的命运何其相似。

唯一不同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我们在做这种荒谬的重复。

默尔索看似冷漠,其实他更看重的是真实。他想和玛丽待在一起,享受当下的美好。在看到马松和他的妻子在海边木屋说说笑笑之时他第一次感受到他真正想结婚了,他需要的是真实的、具体的、人性的。

在《西西弗神话》中,加缪对这种生命的荒谬给出了清晰的解读:造成西西弗痛苦的清醒意识同时也造就了他的胜利。不存在不通过蔑视而自我超越的命运。如果西西弗下山推石在某些天里是痛苦滴进行着的,那么这个工作也可以在欢乐中进行。

那么,我想第一步需要先有欲望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不是如何成功,而是真相。

如果有了发现,就会有疏离感。然后就会有更强的好奇心去发现更大的真相。

也许,结果就是荒谬,也许是其他,我不知道。至少我们是清醒的,清醒就意味着你可以选择,选择冷漠,像默尔索,一步一步试着与这个世界连接。选择真实,享受生命的每一个当下。

这样的生命是勇敢的,因为我们在试着脱离一个巨大的磁铁。这块磁铁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吸附了世界上大多数的金属,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其实我们并不是一块金属,我们是可以离开的。

这样的生命是孤独的。在采访唐诺的视频中,我第一次了解到真正伟大的作品并不可能是畅销书。一部作品要获得几百万个人同时喜欢,它注定要符合这么多人的价值观与欣赏水准,这对于伟大的作家来说,这是有悖于这个职业的使命的。

加缪在诺贝尔奖颁奖晚宴上说:

艺术是一种手段,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呈现了人类共同的苦难与欢乐,从而感动了大多数人。所以它迫使艺术家不再自我孤立,使其屈从于一种最为质朴、最为普世的真理。

只有承认自己与众生的共性,他的艺术和他的独特才能从中得到滋养。

他不该为制造历史服务,他应该为承受历史的人服务。

对于知晓的事,绝无谎言;对于任何压迫,反抗到底。

伟大的作家之所以流芳百世,并不是他一直传递所谓的正能量,他一直在述说着永恒的真相和真理。如果没有与之相关的好奇与思考,注定只能与这样伟大的作品擦肩而过。

这是我的意识的时刻。

逐渐醒来,清醒地生活,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局外人读书笔记9

这是本使我的灵魂震颤的书。默尔索是我的同类,我对他的冷漠、他的委屈、他的每一句心里话感同身受。他有错,错的是他出于自保杀了人,他甘愿为此付出代价毫无开罪的想法。他没想到人们会对他施以人性冤案——因为你和大家不一样,所以你是禽兽,所以你就是蓄意杀人你罪无可恕。

他从不会欺骗玛丽说我爱你,也许玛丽正是因此失望,也因此被打动。

他交朋友的时候,不会因为大家都说这是坏人就对此人全盘否定,所以他是接收到这个坏人最真挚的友情。

妈妈死了,他不会哭泣。别人说他残酷无情,却不知他早已参透向死而生。

淘宝上《局外人》有句宣传语,说如果你感到你感到格格不入,就看看这本书。但我相信默尔索的格格不入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共鸣,这就是这本书流传为经典的原因。

这就是我为一个没有悔恨的杀人犯哭泣的原因。

局外人读书笔记10

黑白线描的封面,所有人都在向前走。唯有他,看往了不同的方向。

看完《局外人》,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自己的内心,也住着一个默尔索。

故事其实很简单:默尔索的母亲死了,他的态度却仿佛只是像对待今天天气很差一般,冷冷相对,在母亲的葬礼上也没有哭泣。后来,一次意外,在和朋友的一次海滩出游时,错手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被判了死刑。在生命即将结束时,拒绝接受神父的忏悔仪式。在默尔索的整个人生中,他就像是一个局外人一般。

默尔索对人生的态度,许多的行为和言语其实都不符合一般的世俗标准:他对母亲并非没有感情,却不愿做戏,哭天喊地地来告诉世人他的悲伤;女友玛丽问他是否爱她时,他明明可以说一些甜言蜜语糊弄过去,他却连敷衍都不愿意;雷蒙问他能否和自己做朋友,他也只是回答做不做都行,在法庭上,他也没有为自己找理由开脱,没有声嘶力竭地为自己辩护;在最后,神父为他做忏悔仪式,他不肯接受,并且坚持自己从来没有对哪件事真正悔恨过……

“我们活在社会,必须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如感情,爱情,事业,金钱等等。我们不能不遵守约定的风俗习惯……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那么无疑就成了社会这个“局”外面的人,最终被社会抛弃。“……

对于默尔索来说,遵守这些所谓的社会道德,便是脱离自己本心,就是要受世俗的左右摆布,所以他拒绝了。他始终忠于自己的感情。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默尔索的自由跳出了人们划定的框架,所以他成了大众眼中罪不可赦的恶人,成了这个世界的“局外人”,可他从来没有后悔过。

“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他们做的往往并非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他们都有一种群居意识,惧怕被疏离与排斥,惧怕孤单无依靠。”

其实我挺羡慕默尔索的,或者说心里就住着一个默尔索,因为他可以一条路走到底,没有任何负担,甚至离开那个对他来说可有可无的世界。我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为了不挨骂,为了显得自己不会不合群,为了不被看做不入流而去附和,去撒谎,去迎合,去做一些违背本心的事。

随心所欲,畅所欲言的生活没有人不向往。可后来想想,社会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更脆弱,大众的包容性也比我们想象的更浅薄。所以世俗可以挑战,但挑战之前,更要想清楚自己的代价。说白了,保持自我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能力,没有资本,也没有默尔索超脱一切的淡然,该妥协还得妥协,毕竟学会妥协也是生命中重要的一课。

局外人读书笔记11

可能是年纪大了,书读完基本也没什么感想,随便写点胡言乱语。

比起异乡人更钟意局外人这个译名。

从头到尾有种奇妙的疏离感,如默尔索看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一如读者看着书中的默尔索,都仿佛置身局外一样冷眼旁观着。

空洞的内在和过满的世界,交错着的夏天昼日刺眼的光线和轻飘飘无梦的夜晚两个意象,一切孤立的、无来由的、偶然的要素,象征性地组成了一条犯罪链。

恰到好处的缺乏共情,缺乏普世的价值心这种消极的美德,正应和了氛围,是内在的虚无主义。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没有感想就是对它最好的评价。

第二部里有句话写的真好啊,读到的时候忍不住笑起来:

「无论如何,就算我不确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我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缺非常确定。」

我一直以来所践行的信条,忽然得到了另一个时空的认同。

写到结尾默尔索的爆发时(用爆发来形容未免有些冒犯),前面所有寡淡的压抑全部在此刻升华成明珠,反复读了四五遍才罢休。

(当然也不排除是因为我脑子宕机不够用的原因)

最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太难看了,为了写读书笔记用极大的毅力坚持着。

再说一遍,太难看了。

全是阐述,纯粹写给外国人的,但凡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点了解的都没必要去看。

浪费时间。

局外人读书笔记12

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很短,很快看完,老实说,我不觉得自己读的多么懂,读完第一感受是意犹未尽,总觉得跟没讲完一样,觉得该有后续。

其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人企图用自己的思想去操控别人,把自己以为的东西当作真相,事实上,真正的真相是什么?恐怕只有当事人知道。人的心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东西,尤其在我近半年对心理学的研读之后感触更深,一个人一时一刻的想法可能涉及很多很多方面的东西,生理上的,环境情境上的,过去经历,当时的情绪状态,刚刚读过的书等各方面因素都可能对你接下来一刻的某种行为或言语产生影响,但别人对你行为的猜测却绝不可能完全考虑到所有影响因素。

总是有人试图用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生活经历,宗教信仰,行为模式,应对方式等等来分析评判某个人的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和外在情绪。但是,你怎么知道一个笑着的人内心实际是否在哭泣呢?你怎么确定一个看似对人漠不关心的人不是在内心默默祈祷祝福呢?……这类例子太多了,每天都发生在我们周围,但从没有人在意过,也没有人在去想别人、评判别人之前想到过这个问题。我们有时候就像个局外人一样被别人排除在外,哪怕他们的讨论对象就是你。他们会说你就是这样那样的人,你肯定是这样那样想的,诸如此类的话。他们分析你,评判你,自以为了解你,可以替你做决定,可以为你做辩护(就像小说中的律师),同时把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思想强加于你(就像牧师和审判官不愿意相信主人公不信仰上帝一样,非要让主人公承认自己其实信仰上帝)。

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一个人世界里的主人公,却是社会群体中的局外人,群体拒绝我们有自己的思考和灵魂,在群体中,我们没有自我,我们是自己的局外人,只能看着群体中的自己被信仰,被思考,被了解,被分析。

我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方世界,没有人能真正完全了解你,正如我觉得释梦这个工作只有梦者本人才能完全的解读,而且其实每个人自己也很难完全说出来自己内心所思所想的内容,人类的言语有时候并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内心,先不论有很多只能用视觉上的图像呈现在内心,很多无意识层面的东西甚至连图像、梦都难以解释千万分之一。

局外人读书笔记13

《局外人》读起来非常流畅,好读!读的过程里,极其引人发醒。都说《局外人》在写荒诞,我恰恰不觉得荒诞。为什么?因为当荒诞成为了常态,荒诞也仅仅是叫做荒诞,不荒诞才被称作荒诞!

我不喜欢埋怨这世界,所以对我来说也就没必要去形容它。套用一句佛教用语:众生皆苦!无论我们如何形容这世界,每个个体的体验并没有改变。所以,以个体出发,我拒绝谈荒诞。

《局外人》的故事架构是:母亲的葬礼——女朋友——朋友——杀人——审判,可以说主人公默尔索在他的这段人生里,以一种极其温吞暧昧的态度在生活。他谈不上热爱谁,也谈不上关心谁,更谈不上自己需要什么!他说他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但他知道他对什么不感兴趣。这极其像我们大家。所以默尔索得到了很多人的理解,我想说,无论我是否理解他,我都拒绝认同他!

我喜欢是硬汉式的生活态度:真正的勇士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不喜欢温吞暧昧——怎么样都行的这种生活态度!懦夫才需要找理由!懦夫才试图解释:这不是我的错!

《局外人》的故事其实也明确的告诉了我们,如果我们以温吞暧昧的态度面对生活,生活会狠狠的扇我们耳光,甚至会砍了我们的脑袋!

《局外人》后记里说,默尔索不愿意撒谎。但我想说:面对现实的审判,不撒谎是本分;面对良心的审判,清醒的反思才是真正的不撒谎!默尔索坐在审判席上是因为他杀了人,而不是没有在葬礼上哭泣。但默尔索从未反思杀人这件事,审判者们也没有重点审判杀人这件事,所以,默尔索自己没有直面良心的审判,审判者们也担当不起现实的审判——恐怕这也是本书想表达的荒诞本身——事情永远不是它该有的样子。

默尔索说他杀人是因为太阳、因为天热,任何人恐怕都想回复一个“呵呵”吧。任何人,如果你以为你与世界相隔千万,那是自欺欺人的。如果谈自然法则,默尔索会被人寻仇,如果谈社会法则,默尔索会被审判。所以,默尔索以一个格格不入的态度假装在观摩我们,实际是在欺骗自己、麻痹自己——要知道,这世界看似与谁无关,实则与谁都有关。我们看到默尔索杀了人,作为读者以上帝视角去看,还能看到他从始至终把自己放在一个无辜者的态度上——他承认杀人,但他有竟然描述了那么多外因!我不能认同!

默尔索把自己放在世界之外,假装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生活,但他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吗?他觉得他的人生和生活都是荒诞的,请问,他有没有想过荒诞的原因?他的邻居、朋友、女朋友、母亲、母亲的男朋友、养老院的护士、神父等等,他在观察他们,也在评价他们,甚至他试图理解他们,他理解了吗?张爱玲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众生皆苦啊,当懂得了人人都在苦楚中,一个觉醒了“懂得”意识的人还会那么冷漠吗?很多时候,当过错有了理由,我们便不好苛责了。但如果一个人以局外人自居,那么再抱有什么理由,那么那是一种虚伪或者说是在无病呻吟。

默尔索参加了母亲的葬礼、默尔索从不对女朋友说我爱你却答应与她结婚、默尔索与人吃了顿饭听了他的故事就成了他的朋友、默尔索随随便便就为打情人的朋友作证、默尔索糊里糊涂的就跟着朋友打架、默尔索不假思索的就冲人开枪又开了四枪。我不知道这样的人怎么能被称作局外人,或者说旁观者,他靠着无意识状态如行尸走肉般生活,却说自己是旁观者?我一向认为,真正的旁观者,是像老子那样,能说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人,真正理解了这世间,以一颗悲悯之心看待一切的人。

默尔索,我想大约是作者写出来,让他照鉴我们的镜子,让我们看看,我们与他何其接近,让我们想想,是该像他一样浑浑噩噩,还是该睁开眼睛好好的再审视审视这个世界和自我。

《金刚经》里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我有时候会把它理解为“岸在你边”,都灭度了,但没有灭度,为什么呢?我想因为真正灭度自己的只能是自己,不是佛不是菩萨,不是任何人,他们可以是接引者,可以是一个像老师一样的角色,但真正对自我起到作用的,还是自我。所以,读《局外人》的时候,我会去想,这样一个糊涂人,为什么要叫做局外人?他真的是局外人吗?

再套用《金刚经》一句话:若干种心,皆为非心。默尔索,他把自己设定为局外人,何尝不是非心,何尝不是执着?特别是他的哪一个行为,是他真正起心动念,以自我意识去追求的?从始至终,我没有找到他以他的意识去做的事情。他以一种被动的,甚至本能的反应在跟着事情走。如果一定要说他的执念,便是他刻意独立于世界之外的态度,他刻意的消极、刻意的冷漠、刻意的被动。

《易经》有句话:履霜,坚冰至。字面意思很简单,下霜了,冻冰也就不远了。引申含义就是凡事皆有因果。默尔索以一种无意识状态跟着事件在走,最后杀了人,成了被告。他坐在被告席上,难道他被冤枉了吗?没有,但他的态度,似乎是他被冤枉了。我想问,他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

可怕的人生,不是我们一味追求,却追求失败,而是我们从未追求,却自认为苦楚不堪、自认为浑身伤痛、自认为失望透顶!

有句话:人人都是一座孤岛。人是一种很矛盾的生物,人与人,既依存又疏离。人与世界,既身在其中,又想置身事外。人与人生,既厌烦透顶,又无从改变。大多数时候,总想一番作为,但到头来大都是空想不作为。

《局外人》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如果你以主人公的视角去审视这世界的荒诞性,它是成立的,深有可挖的。如果你以主人公的懦弱或者不作为的态度去揣摩人生的进与退,也是深有可挖的。

局外人读书笔记14

有些时候,我们会带着已有的观点和看法去理解、判断某个人、某件事。先入之见所带来的影响,在这本书中被精彩的呈现。

书的第一部分,波澜不惊,看不出主线。在默尔索开枪杀人之后,我都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只是因为阳光刺眼、天热气躁,无意间扣发了扳机?我唯一比较喜爱的,是葬礼结束后在阳台上对过往行人的描写。

到了第二部分,尤其是法庭上指控的情节,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它把前文琐碎、平淡的剧情串联在了一起,使之有了意义。法官力求陈述主人公对母不孝、没有道德,塑造其主人公本身就是一个恶人的形象。然后,带着这种形象、印象去看待杀人的案件,认为这是有预谋的、是十恶不赦的。而事实上,主人公本身就是一种对什么事都满不在意的性格,葬礼上的态度也不能反映他本身的本质。人,本就是各种各样,主人公对母亲葬礼的行为不同于他人,此外,不能得到其他结论,更不能说他是一个恶人。

在我看来,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事,被用来一件事证明另一件事,尤其是法庭这种需要公证、理性的地方,简直不可理喻。但即使是这种不可理喻的事,在现实中,也比比皆是。我们很多时候的判断,是基于现有的认知、已形成的看法,而非准确清晰的事实依据。说到这儿,又不得不提一提媒体。现在很多新闻都是把一些与事实无关的词写进去,让大众对事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前,先对新闻人物贴上一个标签,带着主观认识去看这件事。这些媒体都是无良媒体。反过来看民众,很多人都是在一种不自知、不思考的状态下被人牵着走,这也是值得人反思的。

主人公默尔索作为一个局外人,是一种不同于大众,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的人。这种性格造就了在别人眼中的“恶人”形象。算是主流文化对旁路的不理解与排斥吧。我非局外人,但并非不能理解。

话说,书的结尾与神父交谈的那一段我没怎么读懂,这也许就是我和许多人书评着眼点不同的原因吧。

局外人读书笔记15

“今天妈妈死了,还是昨天,我不知道。”

开篇即说了这样令我震惊的话,原以为此话无非如文克尔曼所说的希腊艺术形象:“表现出一个伟大的沉静的灵魂,尽管这灵魂是处在激烈情感里面,正如海面上尽管是惊涛骇浪,而海底的水还是寂静一样。”我想,莫非主人公默尔索------一个阿尔及尔的小职员,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角色,只是为了强忍着内心深处的泪水罢了。

然而,我错了。

生于市,于世,他是个彻头彻尾如此平淡的人,淡到不留痕迹,淡到只是这个世界的旁观者,他的存在,只不过是用自己的双眼无限放大这个世界而已,然后再缩为一点------人生。

他淡到记不起母亲的忌日,淡到母亲死后依然过着正常人的生活,淡到不知道是否要求婚于玛丽,淡到浑浑噩噩杀了人,淡到不为自己辩解而无故被判了死刑,也拒绝向神父忏悔,他似乎无意识,而他一切的行动却由着意识来支配。

按常理,人类的性情,亲人死后,对我们应是个很大的打击,痛哭流涕,捶地几拳,整日无精打采,仿佛灵魂被抽走了一般,如文中母亲在养老院的朋友“他又激动又难过,大颗大颗的眼泪流在脸颊上,但由于脸上皱纹密布,眼泪竟流不动,时而扩散,时而汇聚,在他那张哀伤变形的脸上铺陈为一片水光。“

然而默尔索却不愿开棺见母亲,守灵时,并未和母亲在养老院所结识的朋友多聊几句生前。或许,我们会给他贴上“没有人性”的标签,然而,“人类的情感并非是主观的,它同样隶从于一切意识的定律,它超越自身。”我们往往在离别的时刻,过多地回忆过往,那些甜蜜,欢乐的时光然而如今却相隔一方,情绪自然跌落谷底,泪如泉涌。然而主人公默尔索什么也回忆不起来,没有了过往,当然也没有伤痛,无所谓眼泪。

再者,“浮事本无常,四世自轮回。”把这种妈妈的死认为是一种解脱与前往天堂,死是通向生的必经之路,毕竟妈妈生前所居住的是养老院,而不是一个真正的家,与养老院的人的交谈,也无非是掩盖住了内心的沉痛,离开后也就永远没有了这层伤痛。

默尔索被他的回忆不起,平淡拯救了,他也被其摧毁了。

由于黑人吹奏的声音妨碍到了雷蒙,雷蒙给了默尔索一把枪,让他吓吓黑人,默尔索无意识的走向对岸,阳光如此的庞大,一圈一圈的笼罩着大地,膨胀着,膨胀着,由一点无限的放大······放大······放大······“嘣”的一声,他结束了黑人也结束了自己,接踵而来的便是审判。

审判或多或少的都隐射了当时法国的现实,所以我对这部分并不是特别的喜欢,然而“艺术要面对现实”。各大报刊都争相报道,并不是对此有看法,感兴趣,而是夏天属新闻的淡季,总要搞点噱头。“一切的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他不愿找律师,也没有为自己辩护,最后根据他对母亲无所谓的态度,以及母亲死后他过得依然很快乐的生活为由,认为他人格性格并不正常,认为他是一个“没有人性的杀人犯”,死亡就这样以所谓的道德和莫名的法律强加在他的头上,他于是不相信未来,也没有拒绝死亡。

默尔索在文中很少说话,也很少行动,唯一可窥见的是他的思想:淡,如书名,他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任何东西都吸引不了他的注意力,他看着这世界,却游离在世界之外,默尔索是个通透的人物,无意识地接受了别人给他的安排,不去争夺也不去争议。

“ 现实中,这样的人还存在吗?”我问自己。

如今所谓的佛,不过是拿着ipad,玩着微博,大谈人生的加v认证者,所宣传的效果大都无非是转发,看看,抛之脑后。

小说毕竟是理想人物,虽模仿自然,却并非是自然的全部,用夏多布里昂的观点来说,即“脱离现实,进入神秘、梦幻一般的境地。”

所以生于市,必定要“为挣得糊口的面包,歌唱赞美诗篇。”因为生存与追求不仅是义务,也是种责任。我们不妨“中隐隐于市”。

第四篇:《局外人》读书笔记

关于《局外人》读书笔记[优秀]

关于《局外人》读书笔记[优秀]1

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很短,很快看完,老实说,我不觉得自己读的多么懂,读完第一感受是意犹未尽,总觉得跟没讲完一样,觉得该有后续。

其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人企图用自己的思想去操控别人,把自己以为的东西当作真相,事实上,真正的真相是什么?恐怕只有当事人知道。人的心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东西,尤其在我近半年对心理学的研读之后感触更深,一个人一时一刻的想法可能涉及很多很多方面的.东西,生理上的,环境情境上的,过去经历,当时的情绪状态,刚刚读过的书等各方面因素都可能对你接下来一刻的某种行为或言语产生影响,但别人对你行为的猜测却绝不可能完全考虑到所有影响因素。

总是有人试图用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生活经历,宗教信仰,行为模式,应对方式等等来分析评判某个人的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和外在情绪。但是,你怎么知道一个笑着的人内心实际是否在哭泣呢?你怎么确定一个看似对人漠不关心的人不是在内心默默祈祷祝福呢?……这类例子太多了,每天都发生在我们周围,但从没有人在意过,也没有人在去想别人、评判别人之前想到过这个问题。我们有时候就像个局外人一样被别人排除在外,哪怕他们的讨论对象就是你。他们会说你就是这样那样的人,你肯定是这样那样想的,诸如此类的话。他们分析你,评判你,自以为了解你,可以替你做决定,可以为你做辩护(就像小说中的律师),同时把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思想强加于你(就像牧师和审判官不愿意相信主人公不信仰上帝一样,非要让主人公承认自己其实信仰上帝)。

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一个人世界里的主人公,却是社会群体中的局外人,群体拒绝我们有自己的思考和灵魂,在群体中,我们没有自我,我们是自己的局外人,只能看着群体中的自己被信仰,被思考,被了解,被分析。

我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方世界,没有人能真正完全了解你,正如我觉得释梦这个工作只有梦者本人才能完全的解读,而且其实每个人自己也很难完全说出来自己内心所思所想的内容,人类的言语有时候并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内心,先不论有很多只能用视觉上的图像呈现在内心,很多无意识层面的东西甚至连图像、梦都难以解释千万分之一。

关于《局外人》读书笔记[优秀]2

《局外人》的作者是法国文学大师阿尔贝加缪,故事荒诞甚至恐怖,写出了一个人与世界不熟的局外人。

故事的开头是主人公默尔索接到死亡通知单,写着母死。明日葬。几个大字。他显得格外平静。他请了两天假来到母亲生前的养老院,糊里糊涂的看着别人安葬了母亲。他的感受只是疲劳,而没有失去母亲的痛苦,只有死因都没有询问。他不带有一丝悲伤。与周围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母亲的朋友们神情沮丧,满面泪容,都很悲伤,沉默。默尔索只是觉得长途奔波的疲劳。他觉得这些人都是为了道德上装出来的悲伤。其他人也都觉得他太过无情。

养老院是一个生命将尽的地方,默尔索听院长说母亲在这里交到一个朋友,常常傍晚一起散步。他觉得他感受到了母亲的内心世界,其他人只是表面的配合。他并没有迎合这个社会和他们一样表现得很夸张。默尔索很爱他的妈妈,但也没有真的太过悲伤,更不愿自己一蹶不振。他不愿与别人一样,所以显得格格不入,成为了局外人。

本来一个不愿和群的人,生活却给他当头一棒,因为被朋友莱蒙约出来打群架,默尔索在头脑混乱的情况下,防卫过当误杀了一个阿拉伯人。于是被指控为故意杀人。检察官只问了一句你爱不爱妈妈?他认为这是一个表面看起来没有关系而实际却和案件有很大关系的问题。于是检察官请来证人证实默尔索的'罪状。妈妈死了,他连泪都不流;妈妈的葬礼,他竟然喝了牛奶咖啡;妈妈葬礼的第二天,他居然有心情和女人约会,证明默尔索的冷血。

因为默尔索的不合群,律师几乎放弃的对他说,别说话对他更有利。孤立无援的默尔索几乎被排除在外,好像审判的是别人一样。陪审团被说服判处默尔索死刑,而此时默尔索才发现自己的命运被别人控制和决定,自己真正成为了局外人。默尔索始终选择用冷漠对抗荒谬,他坚持自己的做法,绝不屈服,但是并不能为他开脱,死刑之前,神父走到他身边试图感化他,请求神宽恕他,但是默尔索拒绝相信上帝救赎。他平静地接受死亡。

故事里的人物很难说谁对谁错,谁真谁假,冷漠和热情相互的,真的自我就是对的吗?真的不争不抢不谙世事就是对的吗?消极怠慢和积极向上是相对的,我们是消极度日还是开朗度日?多活和少活也是相对的,哪种活法是正确的?不效仿别人,不哗众取宠,但是我们也过得有意义才行。

我们每个人,都曾像默尔索一样,渴望保持纯良的本心,真实的自我,由此证明,我是有意义地活着,不为流俗所左右。当一个人遵循本心,不隐瞒不虚伪不逢迎不屈从,秉持独立和自主意识,不惧成为不入俗流的“局外人”。

关于《局外人》读书笔记[优秀]3

《局外人》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尔贝?卡缪1957年得奖作品,畅销且影响深远,是二十世纪著名小说,是一本值得我们阅读的好书籍。

首先是关于“局”,也就是这个世界。加缪认为世界是荒谬的。其实这个咱中国人理解起来是最简单的:想想身边的事情就行了。

有了这个局之后,也就有了局外人默尔索――他的“出局”是由于一次意外的杀人,在此之前,他是一个游离在这个“局”边缘的怪人:冷漠,貌似迟钝,对一切事物感到厌烦。甚至连母亲死了,他的反应仅仅是: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但默尔索对这个“局”的认识是清晰、准确无疑的:进退两难,出路是没有的。在杀死人之后,他认识到:那却好像是在我的苦难之门上短促的叩了四下。也许仅仅是处于厌烦,他才生性孤僻,什么话都懒得说,什么事都懒得做。

之后他参加的法庭辩论是造成他出“局”的直接原因,也使得他本人同这个“局”的对立日益尖锐,“全部希望就是在奔跑中被一颗流弹打死”。读到此我总是悲观的。荒诞的世界,出路是没有的,可能的选择有:一是死,自杀或者被杀;二是妥协,也就是思想上的自杀。但是不对,局外人默尔索在最后一刻想起了他死去的妈妈,他明白了她为什么在死之将至,时日无多的时候仍然玩起“重新再来”的游戏,他醒悟了:我觉得我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仍是幸福的。(他当然没有“在精神上杀死自己的母亲”,检察官对他的`指控在这一刻显得多么可笑!)他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通过人们的仇恨,他感觉到了自己的在局外的存在,并以此为幸福。他是真实的。他以自己的真实存在完成了对这个荒谬世界和悲惨人生的一次打击和胜利。

关于《局外人》读书笔记[优秀]4

加缪的《局外人》写了一个平凡的小职员默尔索,住养老院的母亲病故后,他前往参加葬礼,由于面对母亲的离世,默尔索成了一个“局外人”,因为他并未表现出特别的悲伤之情,而这使得周遭一群人难以理解,也为后文他在法庭上的辩护埋下了伏笔。后来他莫名其妙地杀了一名阿拉伯人,遭到逮捕的默尔索在法庭辩论时,面对辩护律师、检察官、法官、陪审团、证人等,又再一次“失声”,成为了一个“局外人”,最终被判死刑。在整个审判过程中,其实默尔索都有自己内心的“见地和辩解”,但只在最后法官问他有什么想说的'时候吐了两个字“没有”,失去了为自己辩解的最后机会。

整部小说,默尔索都很少说话,即使说话,也说很短、很不“中听”的话,但说的却是他真实的想法。比如:当养老院的人问他是否愿意见一面棺材中的母亲,他说不愿意,再为他为什么时,他说“我说不清”,他女友问他是否愿意结婚,他说结不结婚都行,如果她要就结。一般我们都会推崇纯真的、诚实的为人处世,但当这种纯真和诚实成为近乎不加任何掩饰的行为时,我们是否真的愿意接受?至少在这部小说里,当默尔索做到的时候,其他人都难以接受,并用世俗观念和刻板印象去审判他,给他定罪。这可以说是莫大的讽刺。

关于《局外人》读书笔记[优秀]5

我一直被焦虑症所困扰。焦虑的根源说不清楚,只要没有按照计划工作,犯了拖延的毛病,就会莫名其妙地焦虑。如何才能安心度过每一个当前的时刻,或者如何才能安心地度过一生,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

直到读完加缪的《局外人》,这个问题才有所缓解。初读《局外人》,不知所云,这是很多文学名著的通病,作者好像无意规规矩矩地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于是我翻看了很多书评、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如何欣赏《局外人》的创作风格。再次阅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到小说的魅力。

《局外人》的故事很简单,大概分成四部分:参加母亲的葬礼、和玛丽约会、在海滩杀人、审判。

小说的开头很特别――“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楚。”一个正常人怎么会对自己的母亲没感情,对于妈妈的死,表现地如此平淡,像是在谈论别人的事情。连母亲的死的日子都搞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小说开头的一个悬念。读到后面,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不正常的人”,或者说“异化的现代人”。一个对世界“无所谓”的人,一个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时时感觉到世界的荒谬的人。

没错!加缪的这部作品,主要探讨的是人对世界的荒谬感。

什么是荒谬,简单来说,就是你照镜子的时候,有一瞬间镜子里的那个人不像自己的那种感觉。传统的小说,都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有逻辑的串联起来,故事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才能让读者明白。但加缪指出,这个世界本质是荒诞的。这个世界没有原因,没有目的,也没有意义,只是存在着。

想象一个宇航员去了一个陌生的星球,这个星球上有一个大机器,结构非常精细,各部分运转自如,看了让人叹为观止。可是,当你知道这个星球上没有生命,这个机械的运转没有目的的时候,你是不是会抓狂?没错,我们的地球就是这样一台大机器。

我们的焦虑来源于目的,如果做事没有目的,人会无所适从。如果没有目标,不追求点什么,我们不能很好的享受一个安闲的下午。可是加缪指出,世界是荒诞的,一切的追求都没有意义,我们为什么还要追求。

小说的主人公默尔索一直是作为一个局外人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掉一滴眼泪,养老院的人问他要不要看母亲最后一眼,他拒绝了。可以说他是“被迫”参加了母亲的葬礼。葬礼是按照别人的安排进行的,天气很热,有人暗示这里的天气不比巴黎,应该尽快下葬。这一切虽说都在问默尔索的意见,但他其实没有选择。

接下来的守灵夜搞得大家都很疲惫,默尔索不明白,葬礼为什么要这么折腾,这一切的形式有什么意义,无非是徒增了这个世界的荒诞。

葬礼之后,默尔索在游泳的时候遇见了女朋友玛丽。玛丽是默尔索以前的办公室职员,默尔索之前就想搞上她,但玛丽不久辞职,离开了公司,这种事没有来得及发生。偶遇玛丽,两个人产生了好感,然后回家上床。

玛丽问默尔索:你喜欢我吗?默尔索说:你问的问题没有意义。

玛丽再问:想要和我结婚吗?默尔索说: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到无所谓。

玛丽说:你真是个怪人,但我喜欢你这一点。

默尔索就是这样一个人,对一切都无所谓。这正是小说主人公吸引我的地方。如果一个人能看清世界的荒诞本质,了解意义的虚无性,那他还能对这个世界要求什么呢?我们为什么还要焦虑?如果我们的欲望和这个现实的世界总是冲突的,那要么是我们错了,要么是这个世界错了。对于默尔索这个人物来说,他就从来不会感到焦虑,因为他不知道应该焦虑什么。

不得不说,《局外人》塑造了一个让我痴迷的角色,在这个角色身上,我没有看到对现实的无奈,而是一中强大的精神力量。他并不是一个被“异化”的人,而是一个真实的人。默尔索看到了世界的'本质,他想活的真实一些,不想被社会同化。

为了融入社会,我们经常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但很多时候,我们不敢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我们经常因为家庭和婚姻妥协,那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说我们是自由的。

之后,默尔索杀了人,但没有杀人动机。这在正常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杀人以后,小说进入了审判环节。这部分非常精彩,集中体现了司法程序的荒诞性。在审判自己的过程中,默尔索有时候哭笑不得,面对滔滔不绝的律师,默尔索一句话也插不上嘴。不禁产生疑问:到底是我犯了错,还是别的人犯了错。为什么自己一直被谈论,而从不被问及自己的感受?

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也是如此,我们经常无端揣度、八卦别人的生活,以自己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别人的对错,却从不问及他人的真实感受。同样,我们自己在与生活的不断妥协中精疲力竭的生活,却从不问自己的真实感受。

最后,执行死刑前,当默尔索被问及是否需要上帝,是否需要临终前的救赎时,他拒绝了神捕。这让神捕很吃惊,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死前不相信上帝的。

默尔索活的真实,活得真实的人是不需要上帝的。如果我们需要一个上帝才能使人生得到慰藉,那我们是否还在意义的泥潭中挣扎,还在判断人生的价值,还在在焦虑中前行,还在努力构建本就虚无的意义之网。

《局外人》这本书值得每个在焦虑中挣扎的人深思。

关于《局外人》读书笔记[优秀]6

小说《局外人》小说以默而索母亲的死开篇,母亲的死并没有让他过度的伤心,他甚至连母亲的最后一眼都不看,也不流泪,将母亲埋葬后,他为回到阿尔及尔离开那鬼地方而兴奋不已,“我想到我要上床睡它十二个钟头时我所感到的喜悦”。回到阿尔及尔,他便和女友鬼混在一起,游泳、看滑稽电影,他早将母亲之死抛之脑后。对于老板的调任巴黎,他的回答是“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兴奋”。而女友的求婚,他的态度是“怎么样都行”。邻居莱蒙请他写信,让他帮助自己对付自己的情人,他想都没想,欣然答应,“他问我是不是马上写不方便,我说不”。而他不知道,他在不自觉地卷进一场斗殴中,最后在海边,他开枪打死了一个对手。

接着,他被审判,固然他有罪,但对他的指控却让人失笑。对母亲的死无动于衷成了检察官手中的痛处,他振振有词地说道:“我控告这个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于是,默而索被判了死刑,但他似乎对这一切尽不在乎,当他知道上诉无看之后,他依然平静地等待着死亡,并拒尽向神父做自己最后的忏悔。

整篇作品以时间为线索,可回纳如下:母亲之死―→被调任与女友求婚―→帮邻居对付其情人―→开枪杀人―→被判死刑。整个过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个“局外人”,他对这个世界似乎麻痹了,对于一切东西,他都接受,唯独最后拒尽对上帝的忏悔。

但我以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时时刻刻参与到这个世界当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之所以把母亲送进养老院,是由于自己和母亲无话可说,而养老院里有很多老人作伴,他“明白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个‘未婚夫’,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来’的游戏”,他以为“母亲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所以,对默而索而言,真实情感与外在的表现并无关系,他虽伤心,但母亲的死并不会让他流泪。对于老板的摊派巴黎,他并没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兴奋”。女友的求婚,他以为“这无关紧要,假如她想,我们可以结婚”。以上两点说明默而索对自己拥有的一切已满足,他不是一个对生活贪婪的索取者。出于对邻居的帮助,他写信帮邻居对付其情人,杀死阿拉伯人是由于他当时产生了幻觉,他看见“刀锋闪闪发光,仿佛一把冷光四射的长剑刺中了我的头”。在监狱里,他屡次拒尽接见神父,由于他不信上帝,是由于他“对自己有把握,对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对我的生命和那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到离死前,他“体验到了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往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但默而索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显然与整个社会要求它的成员信守的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是互相排斥的,这个世界不断在排斥他,所以他成了这个世界的“局外人”,被处决时,他发出了最后的喊声:“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美,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看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看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啼声。”

第五篇:《局外人》的读书笔记

《局外人》的读书笔记

《局外人》的读书笔记1

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很短,很快看完,老实说,我不觉得自己读的多么懂,读完第一感受是意犹未尽,总觉得跟没讲完一样,觉得该有后续。

其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人企图用自己的思想去操控别人,把自己以为的东西当作真相,事实上,真正的真相是什么?恐怕只有当事人知道。人的心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东西,尤其在我近半年对心理学的研读之后感触更深,一个人一时一刻的想法可能涉及很多很多方面的东西,生理上的,环境情境上的,过去经历,当时的情绪状态,刚刚读过的书等各方面因素都可能对你接下来一刻的某种行为或言语产生影响,但别人对你行为的猜测却绝不可能完全考虑到所有影响因素。

总是有人试图用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生活经历,宗教信仰,行为模式,应对方式等等来分析评判某个人的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和外在情绪。但是,你怎么知道一个笑着的人内心实际是否在哭泣呢?你怎么确定一个看似对人漠不关心的人不是在内心默默祈祷祝福呢?……这类例子太多了,每天都发生在我们周围,但从没有人在意过,也没有人在去想别人、评判别人之前想到过这个问题。我们有时候就像个局外人一样被别人排除在外,哪怕他们的讨论对象就是你。他们会说你就是这样那样的人,你肯定是这样那样想的,诸如此类的话。他们分析你,评判你,自以为了解你,可以替你做决定,可以为你做辩护(就像小说中的律师),同时把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思想强加于你(就像牧师和审判官不愿意相信主人公不信仰上帝一样,非要让主人公承认自己其实信仰上帝)。

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一个人世界里的主人公,却是社会群体中的局外人,群体拒绝我们有自己的思考和灵魂,在群体中,我们没有自我,我们是自己的局外人,只能看着群体中的自己被信仰,被思考,被了解,被分析。

我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方世界,没有人能真正完全了解你,正如我觉得释梦这个工作只有梦者本人才能完全的解读,而且其实每个人自己也很难完全说出来自己内心所思所想的内容,人类的言语有时候并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内心,先不论有很多只能用视觉上的图像呈现在内心,很多无意识层面的东西甚至连图像、梦都难以解释千万分之一。

《局外人》的读书笔记2

“今天妈妈死了,还是昨天,我不知道。”

开篇即说了这样令我震惊的话,原以为此话无非如文克尔曼所说的希腊艺术形象:“表现出一个伟大的沉静的灵魂,尽管这灵魂是处在激烈情感里面,正如海面上尽管是惊涛骇浪,而海底的水还是寂静一样。”我想,莫非主人公默尔索------一个阿尔及尔的小职员,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角色,只是为了强忍着内心深处的泪水罢了。

然而,我错了。

生于市,于世,他是个彻头彻尾如此平淡的人,淡到不留痕迹,淡到只是这个世界的旁观者,他的存在,只不过是用自己的双眼无限放大这个世界而已,然后再缩为一点------人生。

他淡到记不起母亲的忌日,淡到母亲死后依然过着正常人的生活,淡到不知道是否要求婚于玛丽,淡到浑浑噩噩杀了人,淡到不为自己辩解而无故被判了死刑,也拒绝向神父忏悔,他似乎无意识,而他一切的行动却由着意识来支配。

按常理,人类的性情,亲人死后,对我们应是个很大的打击,痛哭流涕,捶地几拳,整日无精打采,仿佛灵魂被抽走了一般,如文中母亲在养老院的朋友“他又激动又难过,大颗大颗的眼泪流在脸颊上,但由于脸上皱纹密布,眼泪竟流不动,时而扩散,时而汇聚,在他那张哀伤变形的脸上铺陈为一片水光。“

然而默尔索却不愿开棺见母亲,守灵时,并未和母亲在养老院所结识的朋友多聊几句生前。或许,我们会给他贴上“没有人性”的标签,然而,“人类的情感并非是主观的,它同样隶从于一切意识的定律,它超越自身。”我们往往在离别的时刻,过多地回忆过往,那些甜蜜,欢乐的时光然而如今却相隔一方,情绪自然跌落谷底,泪如泉涌。然而主人公默尔索什么也回忆不起来,没有了过往,当然也没有伤痛,无所谓眼泪。

再者,“浮事本无常,四世自轮回。”把这种妈妈的死认为是一种解脱与前往天堂,死是通向生的必经之路,毕竟妈妈生前所居住的是养老院,而不是一个真正的家,与养老院的人的交谈,也无非是掩盖住了内心的沉痛,离开后也就永远没有了这层伤痛。

默尔索被他的回忆不起,平淡拯救了,他也被其摧毁了。

由于黑人吹奏的声音妨碍到了雷蒙,雷蒙给了默尔索一把枪,让他吓吓黑人,默尔索无意识的走向对岸,阳光如此的庞大,一圈一圈的笼罩着大地,膨胀着,膨胀着,由一点无限的放大······放大······放大······“嘣”的一声,他结束了黑人也结束了自己,接踵而来的便是审判。

审判或多或少的都隐射了当时法国的现实,所以我对这部分并不是特别的喜欢,然而“艺术要面对现实”。各大报刊都争相报道,并不是对此有看法,感兴趣,而是夏天属新闻的淡季,总要搞点噱头。“一切的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他不愿找律师,也没有为自己辩护,最后根据他对母亲无所谓的态度,以及母亲死后他过得依然很快乐的生活为由,认为他人格性格并不正常,认为他是一个“没有人性的杀人犯”,死亡就这样以所谓的道德和莫名的法律强加在他的头上,他于是不相信未来,也没有拒绝死亡。

默尔索在文中很少说话,也很少行动,唯一可窥见的是他的思想:淡,如书名,他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任何东西都吸引不了他的注意力,他看着这世界,却游离在世界之外,默尔索是个通透的人物,无意识地接受了别人给他的安排,不去争夺也不去争议。

“ 现实中,这样的人还存在吗?”我问自己。

如今所谓的佛,不过是拿着ipad,玩着微博,大谈人生的加v认证者,所宣传的效果大都无非是转发,看看,抛之脑后。

小说毕竟是理想人物,虽模仿自然,却并非是自然的全部,用夏多布里昂的观点来说,即“脱离现实,进入神秘、梦幻一般的境地。”

所以生于市,必定要“为挣得糊口的面包,歌唱赞美诗篇。”因为生存与追求不仅是义务,也是种责任。我们不妨“中隐隐于市”。

《局外人》的读书笔记3

可能是年纪大了,书读完基本也没什么感想,随便写点胡言乱语。

比起异乡人更钟意局外人这个译名。

从头到尾有种奇妙的疏离感,如默尔索看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一如读者看着书中的默尔索,都仿佛置身局外一样冷眼旁观着。

空洞的内在和过满的世界,交错着的夏天昼日刺眼的光线和轻飘飘无梦的夜晚两个意象,一切孤立的、无来由的、偶然的要素,象征性地组成了一条犯罪链。

恰到好处的缺乏共情,缺乏普世的价值心这种消极的美德,正应和了氛围,是内在的虚无主义。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没有感想就是对它最好的评价。

第二部里有句话写的真好啊,读到的时候忍不住笑起来:

「无论如何,就算我不确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我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缺非常确定。」

我一直以来所践行的信条,忽然得到了另一个时空的认同。

写到结尾默尔索的爆发时(用爆发来形容未免有些冒犯),前面所有寡淡的压抑全部在此刻升华成明珠,反复读了四五遍才罢休。

(当然也不排除是因为我脑子宕机不够用的原因)

最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太难看了,为了写读书笔记用极大的毅力坚持着。

再说一遍,太难看了。

全是阐述,纯粹写给外国人的,但凡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点了解的都没必要去看。

浪费时间。

《局外人》的读书笔记4

局外人是由法国小说家阿尔贝。加缪在1940年5月份完成的一部小说,加缪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他在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中《局外人》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社会这个局里面,我们每个人都是局外人,对生活而言,我们每个人又都是自己局里面的主角,可也有类人特立独行的活成了自己人生中的局外人,就如同男主默尔索一般。对默尔索而言,生活是索然无味的,什么事情都激不起他的兴趣,让他喜怒哀乐,即使是他的母亲去世,他的脸上也没有流露出任何不一样的表情,埋葬完他的母亲,他的生活还是老样子,一点都没变。

直到他在海边开枪杀死了那个阿拉伯人,他被捕了,被捕之后,依然是面部改色,毫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罪恶和内疚,也从不为自己辩解,似乎被捕的人不是他自己而是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陌生人。默尔索的人生他从始至终都没有参与过。现下,有很多的佛系青年,不知是否他们也在走着默尔索的路,对自己和身边的事情毫不感兴趣,把自己当成了生活中的局外人。

最后被砍头的那一刻,默尔索似乎有点醒来了,他说他想再活一次,他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敞开心扉,不想那么孤独,是的,这一辈,他就没有认真活过。

人是社会型的,需要融入这个社会,才不会感觉孤单,人的成长轨迹就是不断的在与这个社会建立联系,不断的适应社会的规则,懂规则才能运用规则,才能更加过的自由。年少时,我们都曾轻狂过,试图反抗社会上的规则,被撞的遍体鳞伤,现在回想起来,也只剩下满屏的幼稚。

人这一辈子的敌人只有自己,与自己和解,做生活的局中人,珍惜每一天,今天与明天都是不一样的24小时。

《局外人》的读书笔记5

读完小说《局外人》,总想写些什么。然后就有了以下的了。

首先是关于“局”,也就是这个世界。加缪认为世界是荒谬的。其实这个咱中国人理解起来是最简单的:想想身边的事情就行了。

有了这个局之后,也就有了局外人默尔索——他的“出局”是由于一次意外的杀人,在此之前,他是一个游离在这个“局”边缘的怪人:冷漠,貌似迟钝,对一切事物感到厌烦。甚至连母亲死了,他的反应仅仅是: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但默尔索对这个“局”的认识是清晰、准确无疑的:进退两难,出路是没有的。在杀死人之后,他认识到:那却好像是在我的苦难之门上短促的叩了四下。也许仅仅是处于厌烦,他才生性孤僻,什么话都懒得说,什么事都懒得做。

之后他参加的法庭辩论是造成他出“局”的直接原因,也使得他本人同这个“局”的对立日益尖锐,“全部希望就是在奔跑中被一颗流弹打死”。读到此我总是悲观的。荒诞的世界,出路是没有的,可能的选择有:一是死,自杀或者被杀;二是妥协,也就是思想上的自杀。但是不对,局外人默尔索在最后一刻想起了他死去的妈妈,他明白了她为什么在死之将至,时日无多的时候仍然玩起“重新再来”的游戏,他醒悟了:我觉得我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仍是幸福的。(他当然没有“在精神上杀死自己的母亲”,检察官对他的指控在这一刻显得多么可笑!)他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通过人们的仇恨,他感觉到了自己的在局外的存在,并以此为幸福。他是真实的。他以自己的真实存在完成了对这个荒谬世界和悲惨人生的一次打击和胜利。

显然,小说是积极的,催人奋进的。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的阐释,那很好;但要从小说角度分析,我认为还是不够好:作者把人心想的太简单了。但事实真有这么简单么?正所谓,人心难测啊!

《局外人》的读书笔记6

很长时间我都把自己的浅薄归因于小时候没书可读,后来大学再恶补,好像意义并不大,再后来就彻底放下了读书这件事。

这两年生活上的困境把我逼到了好像除了读书没有其他更合适的事干的一种境界,各种各样的杂书拿起来就读,囫囵吞枣,没有消化,但终于有了一点读书的乐趣。

但小说还是例外。读的时候很投入,读完许久实在想不起来作者究竟在说什么。《局外人》更不例外。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沉闷,散漫,短短一本书,却让我几次都想放弃。然而,真正读完,再加上出版社在末尾增加的一篇导读,让我意犹未尽。这几年所经历的事情突然之间涌上心头,荒诞、意识、生命、死亡,这些陌生的字眼,在我的生命中终究连成一串音符。

我是幸运的吗?我是社会的既得利益者,祖祖辈辈靠服从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生命的延续。对于这样的生活状态,他们是满意的,因为身边总有更多的不幸。于是,我也成为了这个大军中的一员。服从权威,服从规则,即使陌生人的亲人去世也必须得表现出悲伤的样子,更何况是自己的母亲。我确实没有经历任何困难过上了大部分羡慕的稳定生活。

我是不幸的吗?美好的表面总是有太多不为外人所知的故事,我一面享受虚荣,一面为虚荣做掩护,这样的分裂终究让我不再满足。我开始埋怨命运的不公,我是多么积极认真听话的孩子啊,怎么会被评判为敢抗拒规则?我的身体开始出现各种症状,我的心理力量无法支撑我至少正视生活。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开始读书,开始找心理医生,开始去检查身体,情况似乎有好转,但我知道根本的原因只是我不再想得到好评,我开始脱离所谓的主流社会与传统规则,我接受自己就是这样渣,然后我开始享受孤独。

到现在,我突然才明白,那些所有我觉得不幸的发生才是生命真正对我的馈赠。

默尔索的冷漠至少是他已经觉察生命的荒谬之后的表现,但我们更多的人,从来就没有想过生命的意义。出生被老人看,然后上学,不停地上学,然后工作,努力挣钱,然后再找个结婚对象完成任务,然后继续重复。

诸神惩罚西西弗斯往山顶推巨石,到达山顶的那一刻,巨石就会滚落下来,西西弗斯继续往山上推,一遍又一遍重复。

这样的命运何其相似。

唯一不同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我们在做这种荒谬的重复。

默尔索看似冷漠,其实他更看重的是真实。他想和玛丽待在一起,享受当下的美好。在看到马松和他的妻子在海边木屋说说笑笑之时他第一次感受到他真正想结婚了,他需要的是真实的、具体的、人性的。

在《西西弗神话》中,加缪对这种生命的荒谬给出了清晰的解读:造成西西弗痛苦的清醒意识同时也造就了他的胜利。不存在不通过蔑视而自我超越的命运。如果西西弗下山推石在某些天里是痛苦滴进行着的,那么这个工作也可以在欢乐中进行。

那么,我想第一步需要先有欲望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不是如何成功,而是真相。

如果有了发现,就会有疏离感。然后就会有更强的好奇心去发现更大的真相。

也许,结果就是荒谬,也许是其他,我不知道。至少我们是清醒的,清醒就意味着你可以选择,选择冷漠,像默尔索,一步一步试着与这个世界连接。选择真实,享受生命的每一个当下。

这样的生命是勇敢的,因为我们在试着脱离一个巨大的磁铁。这块磁铁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吸附了世界上大多数的金属,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其实我们并不是一块金属,我们是可以离开的。

这样的生命是孤独的。在采访唐诺的视频中,我第一次了解到真正伟大的作品并不可能是畅销书。一部作品要获得几百万个人同时喜欢,它注定要符合这么多人的价值观与欣赏水准,这对于伟大的作家来说,这是有悖于这个职业的使命的。

加缪在诺贝尔奖颁奖晚宴上说:

艺术是一种手段,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呈现了人类共同的苦难与欢乐,从而感动了大多数人。所以它迫使艺术家不再自我孤立,使其屈从于一种最为质朴、最为普世的真理。

只有承认自己与众生的共性,他的艺术和他的独特才能从中得到滋养。

他不该为制造历史服务,他应该为承受历史的人服务。

对于知晓的事,绝无谎言;对于任何压迫,反抗到底。

伟大的作家之所以流芳百世,并不是他一直传递所谓的正能量,他一直在述说着永恒的真相和真理。如果没有与之相关的好奇与思考,注定只能与这样伟大的作品擦肩而过。

这是我的意识的时刻。

逐渐醒来,清醒地生活,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局外人》的读书笔记7

黑白线描的封面,所有人都在向前走。唯有他,看往了不同的方向。

看完《局外人》,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自己的内心,也住着一个默尔索。

故事其实很简单:默尔索的母亲死了,他的态度却仿佛只是像对待今天天气很差一般,冷冷相对,在母亲的葬礼上也没有哭泣。后来,一次意外,在和朋友的一次海滩出游时,错手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被判了死刑。在生命即将结束时,拒绝接受神父的忏悔仪式。在默尔索的整个人生中,他就像是一个局外人一般。

默尔索对人生的态度,许多的行为和言语其实都不符合一般的世俗标准:他对母亲并非没有感情,却不愿做戏,哭天喊地地来告诉世人他的悲伤;女友玛丽问他是否爱她时,他明明可以说一些甜言蜜语糊弄过去,他却连敷衍都不愿意;雷蒙问他能否和自己做朋友,他也只是回答做不做都行,在法庭上,他也没有为自己找理由开脱,没有声嘶力竭地为自己辩护;在最后,神父为他做忏悔仪式,他不肯接受,并且坚持自己从来没有对哪件事真正悔恨过……

“我们活在社会,必须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如感情,爱情,事业,金钱等等。我们不能不遵守约定的风俗习惯……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那么无疑就成了社会这个“局”外面的人,最终被社会抛弃。“……

对于默尔索来说,遵守这些所谓的社会道德,便是脱离自己本心,就是要受世俗的左右摆布,所以他拒绝了。他始终忠于自己的感情。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默尔索的自由跳出了人们划定的框架,所以他成了大众眼中罪不可赦的恶人,成了这个世界的“局外人”,可他从来没有后悔过。

“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他们做的往往并非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他们都有一种群居意识,惧怕被疏离与排斥,惧怕孤单无依靠。”

其实我挺羡慕默尔索的,或者说心里就住着一个默尔索,因为他可以一条路走到底,没有任何负担,甚至离开那个对他来说可有可无的世界。我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为了不挨骂,为了显得自己不会不合群,为了不被看做不入流而去附和,去撒谎,去迎合,去做一些违背本心的事。

随心所欲,畅所欲言的生活没有人不向往。可后来想想,社会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更脆弱,大众的包容性也比我们想象的更浅薄。所以世俗可以挑战,但挑战之前,更要想清楚自己的代价。说白了,保持自我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能力,没有资本,也没有默尔索超脱一切的淡然,该妥协还得妥协,毕竟学会妥协也是生命中重要的一课。

《局外人》的读书笔记8

小说《局外人》小说以默而索母亲的死开篇,母亲的死并没有让他过度的伤心,他甚至连母亲的最后一眼都不看,也不流泪,将母亲埋葬后,他为回到阿尔及尔离开那鬼地方而兴奋不已,“我想到我要上床睡它十二个钟头时我所感到的喜悦”。回到阿尔及尔,他便和女友鬼混在一起,游泳、看滑稽电影,他早将母亲之死抛之脑后。对于老板的调任巴黎,他的回答是“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兴奋”。而女友的求婚,他的态度是“怎么样都行”。邻居莱蒙请他写信,让他帮助自己对付自己的情人,他想都没想,欣然答应,“他问我是不是马上写不方便,我说不”。而他不知道,他在不自觉地卷进一场斗殴中,最后在海边,他开枪打死了一个对手。

接着,他被审判,固然他有罪,但对他的指控却让人失笑。对母亲的死无动于衷成了检察官手中的痛处,他振振有词地说道:“我控告这个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于是,默而索被判了死刑,但他似乎对这一切尽不在乎,当他知道上诉无看之后,他依然平静地等待着死亡,并拒尽向神父做自己最后的忏悔。

整篇作品以时间为线索,可回纳如下:母亲之死—→被调任与女友求婚—→帮邻居对付其情人—→开枪杀人—→被判死刑。整个过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个“局外人”,他对这个世界似乎麻痹了,对于一切东西,他都接受,唯独最后拒尽对上帝的忏悔。

但我以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时时刻刻参与到这个世界当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之所以把母亲送进养老院,是由于自己和母亲无话可说,而养老院里有很多老人作伴,他“明白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个‘未婚夫’,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来’的游戏”,他以为“母亲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所以,对默而索而言,真实情感与外在的表现并无关系,他虽伤心,但母亲的死并不会让他流泪。对于老板的摊派巴黎,他并没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兴奋”。女友的求婚,他以为“这无关紧要,假如她想,我们可以结婚”。以上两点说明默而索对自己拥有的一切已满足,他不是一个对生活贪婪的索取者。出于对邻居的帮助,他写信帮邻居对付其情人,杀死阿拉伯人是由于他当时产生了幻觉,他看见“刀锋闪闪发光,仿佛一把冷光四射的长剑刺中了我的头”。在监狱里,他屡次拒尽接见神父,由于他不信上帝,是由于他“对自己有把握,对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对我的生命和那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到离死前,他“体验到了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往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但默而索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显然与整个社会要求它的成员信守的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是互相排斥的,这个世界不断在排斥他,所以他成了这个世界的“局外人”,被处决时,他发出了最后的喊声:“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美,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看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看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啼声。”

《局外人》的读书笔记9

读到主人公很多无所谓的生活态度的时候,就像在说自己

不喜欢这本书里面很多的书评,引不起共鸣,反而和主人公有很多的思想交流

从杀人犯罪方面来说,他的确是有罪的,本来他开枪再补枪的行为就是一种犯罪。当时考虑了这大概也是主人公心理状态的一种表现,他也许是压抑着的,带有轻微暴力倾向,虽看似温和无争,实则狂躁,只是一直控制着自己,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性格,那就是冷淡理智甚至漠然地对待生活,以及身边的人

但是也想过,他很多的处事方式,我也经历过,也是那样给别人冷漠无情的感觉,我一直以为是自己太理智了,所以对很多事情不带个人情感,甚至会深层次地去分析一个事情的各个方面。在这方面,我觉得,主人公只是和感性的旁人不一样而已,并没有过错,要说过错,大概就是,他理智到不想花费太多精力去迎合别人,只是淡然地存在于这个社会。不悲不喜,生活也就简单了。

还很喜欢本书的一些情景描写,已经气氛烘托,更衬托主人公跳脱事件的心态

哈哈哈哈哈,看这种书让自己更加理性

《局外人》的读书笔记10

《局外人》读起来非常流畅,好读!读的过程里,极其引人发醒。都说《局外人》在写荒诞,我恰恰不觉得荒诞。为什么?因为当荒诞成为了常态,荒诞也仅仅是叫做荒诞,不荒诞才被称作荒诞!

我不喜欢埋怨这世界,所以对我来说也就没必要去形容它。套用一句佛教用语:众生皆苦!无论我们如何形容这世界,每个个体的体验并没有改变。所以,以个体出发,我拒绝谈荒诞。

《局外人》的故事架构是:母亲的葬礼——女朋友——朋友——杀人——审判,可以说主人公默尔索在他的这段人生里,以一种极其温吞暧昧的态度在生活。他谈不上热爱谁,也谈不上关心谁,更谈不上自己需要什么!他说他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但他知道他对什么不感兴趣。这极其像我们大家。所以默尔索得到了很多人的理解,我想说,无论我是否理解他,我都拒绝认同他!

我喜欢是硬汉式的生活态度:真正的勇士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不喜欢温吞暧昧——怎么样都行的这种生活态度!懦夫才需要找理由!懦夫才试图解释:这不是我的错!

《局外人》的故事其实也明确的告诉了我们,如果我们以温吞暧昧的态度面对生活,生活会狠狠的扇我们耳光,甚至会砍了我们的脑袋!

《局外人》后记里说,默尔索不愿意撒谎。但我想说:面对现实的审判,不撒谎是本分;面对良心的审判,清醒的反思才是真正的不撒谎!默尔索坐在审判席上是因为他杀了人,而不是没有在葬礼上哭泣。但默尔索从未反思杀人这件事,审判者们也没有重点审判杀人这件事,所以,默尔索自己没有直面良心的审判,审判者们也担当不起现实的审判——恐怕这也是本书想表达的荒诞本身——事情永远不是它该有的样子。

默尔索说他杀人是因为太阳、因为天热,任何人恐怕都想回复一个“呵呵”吧。任何人,如果你以为你与世界相隔千万,那是自欺欺人的。如果谈自然法则,默尔索会被人寻仇,如果谈社会法则,默尔索会被审判。所以,默尔索以一个格格不入的态度假装在观摩我们,实际是在欺骗自己、麻痹自己——要知道,这世界看似与谁无关,实则与谁都有关。我们看到默尔索杀了人,作为读者以上帝视角去看,还能看到他从始至终把自己放在一个无辜者的态度上——他承认杀人,但他有竟然描述了那么多外因!我不能认同!

默尔索把自己放在世界之外,假装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生活,但他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吗?他觉得他的人生和生活都是荒诞的,请问,他有没有想过荒诞的原因?他的邻居、朋友、女朋友、母亲、母亲的男朋友、养老院的护士、神父等等,他在观察他们,也在评价他们,甚至他试图理解他们,他理解了吗?张爱玲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众生皆苦啊,当懂得了人人都在苦楚中,一个觉醒了“懂得”意识的人还会那么冷漠吗?很多时候,当过错有了理由,我们便不好苛责了。但如果一个人以局外人自居,那么再抱有什么理由,那么那是一种虚伪或者说是在无病呻吟。

默尔索参加了母亲的葬礼、默尔索从不对女朋友说我爱你却答应与她结婚、默尔索与人吃了顿饭听了他的故事就成了他的朋友、默尔索随随便便就为打情人的朋友作证、默尔索糊里糊涂的就跟着朋友打架、默尔索不假思索的就冲人开枪又开了四枪。我不知道这样的人怎么能被称作局外人,或者说旁观者,他靠着无意识状态如行尸走肉般生活,却说自己是旁观者?我一向认为,真正的旁观者,是像老子那样,能说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人,真正理解了这世间,以一颗悲悯之心看待一切的人。

默尔索,我想大约是作者写出来,让他照鉴我们的镜子,让我们看看,我们与他何其接近,让我们想想,是该像他一样浑浑噩噩,还是该睁开眼睛好好的再审视审视这个世界和自我。

《金刚经》里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我有时候会把它理解为“岸在你边”,都灭度了,但没有灭度,为什么呢?我想因为真正灭度自己的只能是自己,不是佛不是菩萨,不是任何人,他们可以是接引者,可以是一个像老师一样的角色,但真正对自我起到作用的,还是自我。所以,读《局外人》的时候,我会去想,这样一个糊涂人,为什么要叫做局外人?他真的是局外人吗?

再套用《金刚经》一句话:若干种心,皆为非心。默尔索,他把自己设定为局外人,何尝不是非心,何尝不是执着?特别是他的哪一个行为,是他真正起心动念,以自我意识去追求的?从始至终,我没有找到他以他的意识去做的事情。他以一种被动的,甚至本能的反应在跟着事情走。如果一定要说他的执念,便是他刻意独立于世界之外的态度,他刻意的消极、刻意的冷漠、刻意的被动。

《易经》有句话:履霜,坚冰至。字面意思很简单,下霜了,冻冰也就不远了。引申含义就是凡事皆有因果。默尔索以一种无意识状态跟着事件在走,最后杀了人,成了被告。他坐在被告席上,难道他被冤枉了吗?没有,但他的态度,似乎是他被冤枉了。我想问,他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

可怕的人生,不是我们一味追求,却追求失败,而是我们从未追求,却自认为苦楚不堪、自认为浑身伤痛、自认为失望透顶!

有句话:人人都是一座孤岛。人是一种很矛盾的生物,人与人,既依存又疏离。人与世界,既身在其中,又想置身事外。人与人生,既厌烦透顶,又无从改变。大多数时候,总想一番作为,但到头来大都是空想不作为。

《局外人》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如果你以主人公的视角去审视这世界的荒诞性,它是成立的,深有可挖的。如果你以主人公的懦弱或者不作为的态度去揣摩人生的进与退,也是深有可挖的。

《局外人》的读书笔记11

有些时候,我们会带着已有的观点和看法去理解、判断某个人、某件事。先入之见所带来的影响,在这本书中被精彩的呈现。

书的第一部分,波澜不惊,看不出主线。在默尔索开枪杀人之后,我都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只是因为阳光刺眼、天热气躁,无意间扣发了扳机?我唯一比较喜爱的,是葬礼结束后在阳台上对过往行人的描写。

到了第二部分,尤其是法庭上指控的情节,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它把前文琐碎、平淡的剧情串联在了一起,使之有了意义。法官力求陈述主人公对母不孝、没有道德,塑造其主人公本身就是一个恶人的形象。然后,带着这种形象、印象去看待杀人的案件,认为这是有预谋的、是十恶不赦的。而事实上,主人公本身就是一种对什么事都满不在意的性格,葬礼上的态度也不能反映他本身的本质。人,本就是各种各样,主人公对母亲葬礼的行为不同于他人,此外,不能得到其他结论,更不能说他是一个恶人。

在我看来,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事,被用来一件事证明另一件事,尤其是法庭这种需要公证、理性的地方,简直不可理喻。但即使是这种不可理喻的事,在现实中,也比比皆是。我们很多时候的判断,是基于现有的认知、已形成的看法,而非准确清晰的事实依据。说到这儿,又不得不提一提媒体。现在很多新闻都是把一些与事实无关的词写进去,让大众对事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前,先对新闻人物贴上一个标签,带着主观认识去看这件事。这些媒体都是无良媒体。反过来看民众,很多人都是在一种不自知、不思考的状态下被人牵着走,这也是值得人反思的。

主人公默尔索作为一个局外人,是一种不同于大众,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的人。这种性格造就了在别人眼中的“恶人”形象。算是主流文化对旁路的不理解与排斥吧。我非局外人,但并非不能理解。

话说,书的结尾与神父交谈的那一段我没怎么读懂,这也许就是我和许多人书评着眼点不同的原因吧。

《局外人》的读书笔记12

当初我们英文课读这本书的时候,同学们都讨论的很激烈,有觉得默尔索的性格不可思议的荒唐,有觉得默尔索很酷,而我想的是——为什么他就能变成那样的性格?不过世界上人那么多,总归有一个默尔索,所以也就没有再钻牛角尖。但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很复杂,而且也一直在变化,好吧,说远了。

我把默尔索的变化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开头至杀人案,基本上可一看到默尔索无疑比起普通人缺乏了一些情感,但他是一种未经过reason的`非常自然、无意识的状态。他非常会观察,对外界趋于客观。这是他的nature,还未经过下意识的改变。所以他简简单单杀了个人,因为太阳太讨厌了,这其实说得通不是么?

第二个阶段基本上cover了全文,从中间到那位牧师全算上。默尔索干了件大事——对他来说,他也感觉到不一样了。而对于社会上的大多数人,这可相当不可思议。所以法官问默尔索你愧疚吗,所以marie一而再再而三地安慰默尔索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默尔索压根不觉得这是个那么大的问题,监狱挺无聊的,但渐渐睡个十六个小时,再消磨过剩下的几个,一天就过去了。唯一困惑,唯一让自己烦躁的就是法官啊,或者marie,他们都和自己想得不一样。法官还有那个养老院的director为什么要说自己那么多坏话,这种恶意让默尔索很难过。监狱适应得不错,可要消除和别人的矛盾(conflict)可挺让人不爽的。而这种不爽在牧师来的时候到了极点,所以默尔索又咆哮又生气地跟牧师喊了一通。

说了之后,他——第三个阶段。他觉得没啥可在乎的了。他的结局只有一个——死亡。不是一时的自暴自弃,默尔索是真正接受了这个事实并无所畏惧。这个世界冷漠就冷漠吧,我有法子对待这样的冷漠。而我死的那天,我可以期望的也就是一些人带着对我深深的仇恨来看我的死刑。我只能期待这个,那就期待。

默尔索某种意义上算是局外人,因为他容不得一点虚伪,一点都不可以,这跟很多人都不一样。但是他也跟大部分人一样,想要活得舒服些,不然他为什么折腾出来一个荒谬主义呢,也不过是不让自己失望。最后死的那一刻,他肯定也是满足的,至少他让他自己变得满足。

《局外人》的读书笔记13

我一直被焦虑症所困扰。焦虑的根源说不清楚,只要没有按照计划工作,犯了拖延的毛病,就会莫名其妙地焦虑。如何才能安心度过每一个当前的时刻,或者如何才能安心地度过一生,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

直到读完加缪的《局外人》,这个问题才有所缓解。初读《局外人》,不知所云,这是很多文学名著的通病,作者好像无意规规矩矩地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于是我翻看了很多书评、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如何欣赏《局外人》的创作风格。再次阅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到小说的魅力。

《局外人》的故事很简单,大概分成四部分:参加母亲的葬礼、和玛丽约会、在海滩杀人、审判。

小说的开头很特别——“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楚。”

一个正常人怎么会对自己的母亲没感情,对于妈妈的死,表现地如此平淡,像是在谈论别人的事情。连母亲的死的日子都搞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小说开头的一个悬念。读到后面,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不正常的人”,或者说“异化的现代人”。一个对世界“无所谓”的人,一个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时时感觉到世界的荒谬的人。

没错!加缪的这部作品,主要探讨的是人对世界的荒谬感。

什么是荒谬,简单来说,就是你照镜子的时候,有一瞬间镜子里的那个人不像自己的那种感觉。传统的小说,都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有逻辑的串联起来,故事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才能让读者明白。

但加缪指出,这个世界本质是荒诞的。这个世界没有原因,没有目的,也没有意义,只是存在着。

想象一个宇航员去了一个陌生的星球,这个星球上有一个大机器,结构非常精细,各部分运转自如,看了让人叹为观止。可是,当你知道这个星球上没有生命,这个机械的运转没有目的的时候,你是不是会抓狂?没错,我们的地球就是这样一台大机器。

我们的焦虑来源于目的,如果做事没有目的,人会无所适从。如果没有目标,不追求点什么,我们不能很好的享受一个安闲的下午。可是加缪指出,世界是荒诞的,一切的追求都没有意义,我们为什么还要追求。

小说的主人公默尔索一直是作为一个局外人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掉一滴眼泪,养老院的人问他要不要看母亲最后一眼,他拒绝了。可以说他是“被迫”参加了母亲的葬礼。葬礼是按照别人的安排进行的,天气很热,有人暗示这里的天气不比巴黎,应该尽快下葬。这一切虽说都在问默尔索的意见,但他其实没有选择。

接下来的守灵夜搞得大家都很疲惫,默尔索不明白,葬礼为什么要这么折腾,这一切的形式有什么意义,无非是徒增了这个世界的荒诞。

葬礼之后,默尔索在游泳的时候遇见了女朋友玛丽。玛丽是默尔索以前的办公室职员,默尔索之前就想搞上她,但玛丽不久辞职,离开了公司,这种事没有来得及发生。偶遇玛丽,两个人产生了好感,然后回家上床。

玛丽问默尔索:你喜欢我吗?默尔索说:你问的问题没有意义。

玛丽再问:想要和我结婚吗?默尔索说: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到无所谓。

玛丽说:你真是个怪人,但我喜欢你这一点。

默尔索就是这样一个人,对一切都无所谓。这正是小说主人公吸引我的地方。如果一个人能看清世界的荒诞本质,了解意义的虚无性,那他还能对这个世界要求什么呢?我们为什么还要焦虑?

如果我们的欲望和这个现实的世界总是冲突的,那要么是我们错了,要么是这个世界错了。对于默尔索这个人物来说,他就从来不会感到焦虑,因为他不知道应该焦虑什么。

不得不说,《局外人》塑造了一个让我痴迷的角色,在这个角色身上,我没有看到对现实的无奈,而是一中强大的精神力量。他并不是一个被“异化”的人,而是一个真实的人。默尔索看到了世界的本质,他想活的真实一些,不想被社会同化。

为了融入社会,我们经常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但很多时候,我们不敢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我们经常因为家庭和婚姻妥协,那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说我们是自由的。

之后,默尔索杀了人,但没有杀人动机。这在正常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杀人以后,小说进入了审判环节。这部分非常精彩,集中体现了司法程序的荒诞性。在审判自己的过程中,默尔索有时候哭笑不得,面对滔滔不绝的律师,默尔索一句话也插不上嘴。不禁产生疑问:到底是我犯了错,还是别的人犯了错。为什么自己一直被谈论,而从不被问及自己的感受?

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也是如此,我们经常无端揣度、八卦别人的生活,以自己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别人的对错,却从不问及他人的真实感受。同样,我们自己在与生活的不断妥协中精疲力竭的生活,却从不问自己的真实感受。

最后,执行死刑前,当默尔索被问及是否需要上帝,是否需要临终前的救赎时,他拒绝了神捕。这让神捕很吃惊,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死前不相信上帝的。

默尔索活的真实,活得真实的人是不需要上帝的。如果我们需要一个上帝才能使人生得到慰藉,那我们是否还在意义的泥潭中挣扎,还在判断人生的价值,还在在焦虑中前行,还在努力构建本就虚无的意义之网。

《局外人》这本书值得每个在焦虑中挣扎的人深思。

《局外人》的读书笔记14

其实第一次看完的时候,有点看不明白整部小说到底想表达什么。主人公墨尔索因为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流一滴眼泪,而成为后来杀人案中最至关重要的依据。法律最终判他有预谋,清醒杀人的杀手。他有心解析却无力辩解。

他所说的一切都是真话和事实,可是却不是别人想要听到的答案和事实。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在于赤裸裸讽刺了人性总喜欢以各自主观意识去评判周围的一切。

墨尔索过于真实又不屑于掩饰的个性,既让人喜欢又讨厌。喜欢可能是因为渴望自己也能有这种本性,讨厌可能是因为他们都知道他们这辈子也没办法做到他那么坦诚和真实吧……

不过墨尔索对于婚姻的看法其实蛮像现在社会的婚姻。很多人因为年龄大了,碍于社会和家人的眼光。选择了一个自己不讨厌的人结婚,然而那个人是不是爱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讨厌足矣。

我想哪怕墨尔索没有这宗让他致命的命案,也总会有其他的事情让他最终牺牲。因为他活得太透了,这样的人生意义绝不是我想要的。人活一场总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才三十六岁的他却把一切都看透,有点像其他文章描述的:有的人二十多岁就死了,八十岁才埋葬,在很大程度上说的就是这种人吧。

《局外人》的读书笔记15

一个人,对母亲的死似乎不带悲痛,与谁交朋友也无所谓;平常人觉得结婚这种大事也丝毫不放在心上;面对职业,没有平常人的雄心大志。他看淡一切,面对死刑却不挣扎,而唯一想要挣扎的可能就是想发表一下作为被告的观点,然而这却被无情扼杀掉,因为局内人感受到他看清一切,坦然处事的态度的威胁性。

审判不针对事件本事而东扯西歪到一些人世的道德规范,不禁让人觉得可笑。

拒绝神甫的拥抱,就是拒绝上帝,拒绝相信所谓的救世主,默尔索是这样的果敢,又是这样让人怜悯。

然而,现实中,能做到默尔索这样的人少之又少,物欲横流的世界,生存,职业,婚姻永远是生活的主题,我们似乎都被生活牵着鼻子走,我们没有办法看淡一切,当生活只剩一片面包时,当我们失业时,当伴侣离我们而去时,几乎没有人能稳住内心当个“局外人”。我们心中有太多欲望,关于金钱,关于成功,而无论哪种欲望占据内心,我们都没有办法成为默尔索。

没有人能轻易成为默尔索,而加缪的这篇小说里却有这样一个超然的局外人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反映出20世纪的“荒诞——绝望”的主题。

于个人而言,既然我们都成不了默尔索,那么我们也不必成为默尔索,每个人努力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那就是最好的结果。于社会而言,希望社会能充满正义与光明,莫让无辜的人感到绝望。

下载关于《局外人》的读书笔记(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局外人》的读书笔记(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笔记《局外人》(五篇材料)

    读完小说《局外人》以及一些评论文章,我来写写对这篇小说的总体理解。首先是关于“局”,也就是这个世界。加缪认为世界是荒谬的。其实这个咱中国人理解起来是最简单的:想想身边......

    《局外人》读后感

    《局外人》读后感3篇《局外人》读后感1“面对这充满预兆和星星的夜,我第一次敞开心扉,欣然接受世界温柔的冷漠。我感到我与这份冷漠如此相似,亲如手足。我觉得我过去是幸福的,现......

    《局外人》读后感

    《局外人》读后感 《局外人》读后感1 小三,这个名词,我不太懂,只是被他们作为口头禅,时不时从口中吐出,漫天飞舞的小三二字,让我耳熟能详了!当朋友们在说说事事非非时,会谈到有关于......

    《局外人》读后感

    《局外人》读后感7篇 《局外人》读后感1 终于在今天看完了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鼠疫》,我看的是孙睿君翻译的版本。刚开始看的时候没想到里边会是讲的两个单独的......

    《局外人》读后感

    《局外人》读后感 篇1小三,这个名词,我不太懂,只是被他们作为口头禅,时不时从口中吐出,漫天飞舞的小三二字,让我耳熟能详了!当朋友们在说说事事非非时,会谈到有关于这两个字的,特别姑......

    《局外人》读后感

    读《局外人》有感作者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

    读《局外人》有感

    读《局外人》有感 读《局外人》有感1 如《无题》中所说:对于世界,我永远是一个陌生人,我不懂它的语言,它不懂我的沉默,我们交换的,只是一点轻蔑,如同相逢在镜子。世界的荒诞本体—......

    《局外人》读书感悟

    初探标签理论下的越轨研究并管窥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贝克尔《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书评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霍华德•贝克尔的社会学著作《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