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一览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一览
在现在社会,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一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题的动因与根据:(说明选择本课题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综述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一、选题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一)选题的理论价值
首先,孝道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它强调幼敬长、下敬上,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使他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意义。
其次,古人把孝道即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继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我们略作考证便可得出结论,古代孝道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并通过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有效地营造了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鼓励人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已及人,尊敬、爱护和关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儿童,以推动家庭和谐与社会进步。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会安定;只有社会安定才能经济繁荣;只有经济繁荣才能国富民强。
其三,弘扬孝道文化,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孝道也是形成现代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还可以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四,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倡导孝道文化具有深远的社会主义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选题的实践意义
历史上孝道都说明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一定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服务的上层建筑。社会发展了,奴隶制与封建制不存在了,它为其服务的基础与对象没有了,这种思想便不起作用了。具体地说,时至今日,奴隶制的孝道、封建制的孝道已过时了,如果再把当时孝道的标准原封不动地拿来,用于今天,显然不合适。那么,今天看来,孝道在当今社会上,在人际关系中还应该存在吗?孝道在今天是否还有积极作用呢?回答是:我们还应对它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也就是说它在当今社会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列宁曾分析社会上的事物或思想,概括为两种范畴:一是历史的范畴或阶级的范畴,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思想。历史变化了,其所服务的阶级不存在了,这种思想也过时了,无用了。但也有一种思想,属于永恒的范畴。即自有人类以来便有这种思想,它不受时代、阶级的局限,在人类社会上永远起着作用。有的思想二者兼有,孝道便属于此类。
上面分析孝道的三个特点很明显属于历史的(阶级的)范畴,但它还有永恒范畴的一面。例如:
第一,人类为了生存和延续,就要生儿育女。父母对子女生育抚养,付出精力、财力、爱心,使子女成长、成才。随着岁月的流逝,父母老了,子女理应对父母赡养、照顾,此乃常理。第二,父母抚育子女,不只令其吃饱穿暖,还要教育培养,把其塑造成才。同样,子女对父母应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尊敬、尊重,此乃人之常情。第三,父母、长辈多年来辛勤工作、经营,具备了许多知识和技能,积累了许多经验与教训,这些知识财富,子女应以虚心的态度来学习接受、继承。第四,父母作为社会的一员,他们都有一定的追求,一定的生活目的。他们教育子女继承自己的事业(大的理想,不一定具体某一专业),子女对其志向或遗志应继承与发扬。第五,社会在发展,人往高处走,子女在学习、继承父辈的基础上,做出更光辉的事业,对社会贡献,为父母增光。这不仅是父母的希望,也是社会的要求。
上述赡养、尊重、学习、继承、发扬几个方面,都体现出子女应孝敬父母,晚辈应尊敬长辈的道理。从社会学的角度上看,孝的观念还有上行下效的意思。一个人孝敬父母,也给子女做出好榜样,自己的子女对自己也会孝。如果自己不孝敬父母,子女也会效法自己,对自己也不会孝,敬人者人恒敬之,孝亲者子恒孝之,亦是之常理也。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有精华、有糟粕。我们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老树发新枝,青草来肥田,利用传统孝道的合理部分推动当今社会的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
1、传统孝文化的评价
关于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地位多数研究者给予比较高的评价。肖群忠的评价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而且它还具有对祖先崇拜、追求永恒的宗法性、人文性宗教意义,另外,它还是中国人珍视生命、保护生命的哲学意识的体现,同时,孝作为人类内发而自然的至诚之爱是中国传统社会与人际关系得以展开的精神基础。可以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深层的元意识,正因为如此,它成为百行之首、百善之先、德之根本、政治法律之运作基础、教育教化之核心内容,甚至连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俗、艺术等都深受影响。
关于传统孝文化的历史作用,大多数研究者以辩证法为指导,做两分法的评价,既对其精华进行肯定,又对其糟粕进行批判。陈川雄认为孝的一些特殊含义已随着时代的变迁,显现出它的局限性。而像爱亲、养亲、事亲、尊亲谏亲等孝的基本含义将与人类共存,具有超时空性。肖群忠认为孝对中国国民性的积极影响表现为促使中国人形成了仁爱敦厚、忠恕利群、守礼温顺、爱好和平的优良品质;消极影响则表现为其权威价值取向导致了国民的因循守旧、保守落后的性格,其片面义务价值取向导致了国人的权利意识淡漠、忍耐不争的人格特质。罗国杰认为孝在一定时期内有力地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和谐发展,凝聚着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氏族关系,为维系家庭团结和保持社会稳定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同时,在长期等级制度的社会中,主要是自宋明到五四这段时期,它被统治阶级及其思想家们加以扭曲,把愚孝当作道德楷模,把牺牲子女的基本权利作为道德教条,把压抑人性作为孝的必然归宿。
总体上看,研究者多能理性客观地评价传统孝文化,对其精华与糟粕的分析视角更加广泛和深入,在揭示传统孝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精神本质上有较大进展。
2、孝文化继承与发展
如何传承孝文化,探寻孝文化的现代价值,实现孝文化的现代化是学者们研究孝文化的一个热点问题。学者们多从伦理学的视野分析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马宜章提出克服传统忠孝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从五个方面建构其现代伦理价值。谷树新认为五四以来对孝道的批判为孝道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传统孝道的丰富内涵为孝道的现代化提供了可能性。
余玉花等认为孝亲的伦理问题的存在是实现传统孝道现代转换、赋予孝道现代价值的前提。杨振华指出孝在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上具有重要价值。
路丙辉认为道德要求的对应双向性特质决定了传统孝文化在现代家庭道德建设中的价值。
潘剑锋等认为传统孝文化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康颖蕾等提倡建立一种依托孝为文化基础的符合中国国民性格的养老保障制度。姚凤民指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应以传统孝文化为依托。
张洪玲认为家庭养老与孝文化之间具有本原关系。还有些研究者探讨了孝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及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马永庆认为农村孝道德的发展需要构建新的有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体系、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和制度建设及法律监督。
潘剑锋等认为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实现,农村养老模式应走向社会化。
朱曼等认为弘扬孝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变,崇老文化的消失,相关社会规则与规范的淡出,使传统孝德的现代化陷入了危机。杨昌江认为传统孝文化要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孝与公德、民主、科学和法律的关系。吴锋认为自由、平等、民主是对传统孝道的最大冲击,并提出孝的本质在于对父母的爱,而不在于形式。
(二)国外研究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查阅不到相关的资料。
三、我的见解
虽然孝文化如何现代化是当前孝文化研究的焦点问题,研究成果也比较多,但部分成果停留在一般性的分析层面,深入思考不够,还有一些曲意迎合社会热点,分析比较臆断。综观上述研究成果,我们不难看出,近年来不少学者在孝文化的研究方面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对于孝文化的起源、内涵、类型、历史演变、历史地位及作用、现代价值等问题均予以较为详尽的考察、分析和有益探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孝文化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起来了,并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内涵。与此同时,这一领域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思考。如,孝文化的起源与内涵是孝文化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依然存在比较大的分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释、道两家的孝文化及与儒家孝文化的关系研究有待深入;魏晋以后,尤其是宋代以后的孝文化研究亟需深入;少数民族孝文化的研究和孝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还相对薄弱,有比较大的研究空间;如何使传统孝文化现代化是孝文化研究的重大课题,虽然目前倍受关注,但研究的深度还有待加强。总之,孝文化研究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需要学者们继续努力。
课题的主要内容:
(一)孝道观念的淡化
(二)孙子、孙女的尊老敬老态度日趋下降
(三)对孝敬父母、尊老敬老社会环境的营造力度不够
(四)法律对孝道观念的强化作用不明显
(一)孝道观念淡化的原因
(二)不重视孝道观念的教育
(三)不重视对孝敬父母、尊老敬老社会环境的营造
(四)村民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的惩罚及执行力度不够
(一)帮助村民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念
(二)重视对该村青少年的孝道观念教育
(三)努力营造有利于村民形成养老尊老敬老观念的社会环境
(四)加大对法律的宣传教育,提高法律的惩罚和执行力度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查找相关书籍,了解相关内容,然后根据实际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献查阅,以解决存在的问题。
2、网络查询法
利用计算机查询相关信息,获取所需的研究资料
3、实地调查法
深入实地,搜集第一手资料以供写论文时参考
4、比较分析法
比较有关专家关于孝道观念研究的差异,从本地区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
完成期限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第一阶段:(20xx年1月开始)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进行调查活动,收集数据并整理分析。
第二阶段:(20xx年2月底至3月初)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修改。
第三阶段:(20xx年3月中旬至4月初)论文初稿撰写,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认真撰写论文初稿。
第四阶段:(20xx年4月中旬)4月20日前定稿,在指导老师指导下修改论文,在修改的基础上最终定稿。
第四阶段:(20xx年5月中旬)参加系上安排的论文答辩会。
第二篇: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 学生姓名: 系 别: 政治与法律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研究动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各国学者开始对这个古老的研究领域给予新的重视,寻求各种解决方法,以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有二个方向,一是以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多数学者选择的希望通过发展社会养老即建立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一是希望健全现有的家庭养老体系,辅助以社会养老体系,中国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这,主要希望发扬中国传统的尊老、敬老的思想来促进家庭养老的健康、和谐发展,这方面较为突出的论文有有萧振禹主编的《养老,你指望谁——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困惑》等,张怀承主编的《中国的家庭与伦理》等。他们提倡目前中国应继续以家庭养老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儒家传统的孝道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来达到家庭养老的健康发展。
选题的依据
孝道思想是儒家及儒家思想核心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种孝道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才形成了尊老爱幼,孝敬老人,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据有关资料统计,XX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1%,根据科学预测,到2025年底老年人口将达2.8亿,约占总人口的20%。显然,我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与发达国家不同,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进入的,时间短,速度快,指望在短期内用社会保障和敬老院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终不太现实。家庭养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我国养老的主要途径。在这种背景下,探讨儒家的孝道思想尤其是其中的敬老原则与现代家庭养老的关系,对于现代社会的进步发展,解决老龄化社会中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选题的意义
a 从理论上看,丰富和深化了儒家“孝道”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健康的养老体系
b 从实践上看,对于加强家庭道德建设,推进家庭文明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儒家“孝道”思想与现代家庭养老 1儒家“孝道”的基本内容 2儒家“孝道”原则的糟粕和精华 现代中国的家庭养老 4儒家孝道的现代转承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重点: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儒家“孝道”的转承
2、难点: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儒家“孝道”的糟粕和精华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
1、收集资料
2、归纳整理资料
3、编写写作提纲
4、写作论文
5、修改文章
6、完善定稿 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分析法;
3、演绎归纳法;
4、分析综合法。措施:
1、充分收集资料
2、对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和综合
3、制定写作计划表
4、主动多与指导老师交流 进度安排:
1、XX年12月20日前确定选题
2、XX年1月16日前提交开题报告
3、XX年4月10日前提交论文初稿交指导老师审阅后进行修改。
4、XX年5月20日前交定稿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 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3] 刘翔:《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4] 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 辜鸿铭著,黄兴涛、宋小庆译:《中国人的精神》,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 [6] 杜汉生:《中国精神》,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7] 萧振禹主编:《养老,你指望谁——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困惑》,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8] 武寅、石竣主编:《家庭伦理与人格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XX年版 [9] 吕平主编:《孝经》,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年版 [10]《中国人口报》,1999年2月5日1版
[11] 张怀承主编:《中国的家庭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12] 高成鸢主编:《中国的尊老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 杂志:《中国哲学史》、《哲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等有关中国哲学、儒学网站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第三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题报告
运 城 学 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题报告
西华师范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篇三:思想政治教育开题报告徐满1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2007级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学位论文研究课题报告书
研究课题名称:我国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研究生姓名:徐满
指导教师:王平达
研究起止日期:2009年5月——2010年6月 2009年4月20日 1 2 3 4 篇四: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
学生姓名:
系 别: 政治与法律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研究动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各国学者开始对这个古老的研究领域给予新的重视,寻求各种解决方法,以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有二个方向,一是以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多数学者选择的希望通过发展社会养老即建立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一是希望健全现有的家庭养老体系,辅助以社会养老体系,中国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这,主要希望发扬中国传统的尊老、敬老的思想来促进家庭养老的健康、和谐发展,这方面较为突出的论文有有萧振禹主编的《养老,你指望谁——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困惑》等,张怀承主编的《中国的家庭与伦理》等。他们提倡目前中国应继续以家庭养老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儒家传统的孝道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来达到家庭养老的健康发展。
选题的依据
孝道思想是儒家及儒家思想核心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种孝道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才形成了尊老爱幼,孝敬老人,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据有关资料统计,xx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1%,根据科学预测,到2025年底老年人口将达2.8亿,约占总人口的20%。显然,我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与发达国家不同,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进入的,时间短,速度快,指望在短期内用社会保障和敬老院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终不太现实。家庭养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我国养老的主要途径。在这种背景下,探讨儒家的孝道思想尤其是其中的敬老原则与现代家庭养老的关系,对于现代社会的进步发展,解决老龄化社会中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选题的意义 a 从理论上看,丰富和深化了儒家“孝道”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健康的养老体系 b 从实践上看,对于加强家庭道德建设,推进家庭文明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儒家“孝道”思想与现代家庭养老 1儒家“孝道”的基本内容
2儒家“孝道”原则的糟粕和精华 现代中国的家庭养老 4儒家孝道的现代转承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重点: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儒家“孝道”的转承
2、难点: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儒家“孝道”的糟粕和精华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
1、收集资料
2、归纳整理资料
3、编写写作提纲
4、写作论文
5、修改文章
6、完善定稿
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分析法;
3、演绎归纳法;
4、分析综合法。
措施:
1、充分收集资料
2、对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和综合
3、制定写作计划表
4、主动多与指导老师交流
进度安排:
1、xx年12月20日前确定选题
2、xx年1月16日前提交开题报告
4、xx年5月20日前交定稿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 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3] 刘翔:《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4] 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 辜鸿铭著,黄兴涛、宋小庆译:《中国人的精神》,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 [6] 杜汉生:《中国精神》,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7] 萧振禹主编:《养老,你指望谁——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困惑》,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8] 武寅、石竣主编:《家庭伦理与人格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xx年版 [9] 吕平主编:《孝经》,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年版 [10]《中国人口报》,1999年2月5日1版 [11] 张怀承主编:《中国的家庭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12] 高成鸢主编:《中国的尊老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 杂志:《中国哲学史》、《哲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等有关中国哲学、儒学网站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第四篇: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3
目录
论文摘要 关键词 引言„„„„„„„„„„„„„„„1 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家长式的说教,融洽师生关系,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前提„„„„„„„„„„„„„„„„„„„„„„2 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少一些“填鸭式”的理论灌输,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这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必备条件„„„„„„„„„3 多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少一些传统的“满堂灌”讲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这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关键 „„„„„„„3 情境教学法„„„„„„„„„„„„„„„„„„„„„„„3 幽默艺术教学法„„„„„„„„„„„„„„„„„„„„„4 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学法„„„„„„„„„„„„„„„„„4 结束语„„„„„„„„„„„„„„„„„„„„„„„„„5 参考文献„„„„„„„„„„„„„„„„„„„„„„„„5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建设和谐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院: 政法学院
班级: 06级思想政治教育二班
姓名: 贾军
指导教师: 李春贤 职称: 教授
完成日期: 2010 年 5 月 20 日
建设和谐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战略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它涉及到了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方方面面。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而和谐文化又与和谐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内容,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本文从和谐文化和谐和社会的 关系入手,阐明了什么是和谐文化,以及在新时期建设和谐文化的伟大意义和建设和谐文化的方法。同时论证了在新的时期需要新的文化来引导和纠正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定义
目 录
一、对和谐文化的认知.............................................................................................................1
二、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2
(一)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让全国人民更加团结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作贡献..............................................................................................................................................2
(二)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
(三)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我国当前的矛盾和面临的危机、也有利于凝聚人心................................................................................................................................3
(四)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二者关系..........................................................................4
三、建设和谐文化的途径........................................................................................................4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4
(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4
(三)处理好竞争机制与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关系..............................................5
(四)坚持统筹协调、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5 参考文献........................................................................................................................................6
无论什么社会,在一个时期中总有一种文化起主导作用,同时又并非一枝独秀而是多元共存的。例如中国封建社会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中孔子坚持“礼治” ,主张“宽猛并济”;孟子倡导“仁政” ,主张“推恩于民”;荀子“隆礼重法” ,礼法结合。正是这些思想与封建统治紧密的相结合才造就了中国5000年的辉煌历史。同时又有道家、法家、佛教的共存并立;在现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其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同时也有伊斯兰文化、移民文化与土著文化的多元共存。在建设和谐社会、处理多元文化关系时,应当树立、新时代和谐文化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这一论述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方向。建设和谐文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一、对和谐文化的认知
和谐:和:禾+口,人人有饭吃。谐:言+皆,人人能说话。《左传·襄》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①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在字典中和谐是:融洽,调和的意思。实际上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均衡,协调,整体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根本。然而,由于世间中非均衡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和谐与不和谐成为伴随人类发展的永恒矛盾。造成人来为了短期利益而导致社会自然的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发生。如社会中的贫富差距过大,阶级对立,以及国际间时刻发生的流血事件。在中国近几年这种不和谐现象更加突出。沙尘暴,荒漠化,水土流失,非典,禽流感,甲流,地震。等等每一起事件都在震撼着国人的心,而这一切都根源于源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经济与文化不协调所致。所以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建立一种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那就是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其实我们也可以说,凡是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都可以统称为和谐文化。而建设和谐文化 1.左转.襄二十年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56-57 ○
也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的发扬。孔子曾经说过:“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的和谐思想。同时和为贵、和衷共济、和气生财、和而不同等思想为历代先贤所推崇。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它是文化体系运行中的最优功能状态。就是要把和谐确立为社会发展目标,树立以非对抗的、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思维方式,营造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体谅、相互帮助的社会风气,培育坦诚、大度、宽容、开放的社会心理。从静态来看,它是文化体系运行中的最佳结构状态。“和而不同”的内在本质决定了和谐文化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它不仅包括具有先进属性的文化内容,也包括健康有益以至无害的文化,甚至还包括宗教文化以至于被改造过的部分落后文化。
二、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一)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让全国人民更加团结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作贡献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①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表明了要把建设和谐文化作为我国当前的核心价值体系和全国人民团结的思想基础。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决定了人们在不同利益的背后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因而能够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包含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同时也体现着团结、合作的精神。他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是实现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的重要保证。建设和谐文化,我们还需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思想基础。同时和谐文化的建设也有利于我国各民族减少名族之间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很安定。
(二)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我党在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从此我国就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虽然我们承认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在贫困的基础上也无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过快致使人们的思想文化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落后的不健康 1胡锦涛.2006年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N]中国人民日报。2006-12-12(5)○ 的文化和思想。比如法轮功的传播,封建迷信思想的兴起,网络色情暴力的传播和民族独立思想等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速度,不断的腐蚀着人们的精神和价值观。单纯的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不可能自动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不可能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和谐文化蕴含着协调发展的理念,它所倡导的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因素,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进步。所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要有生产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经济建设依然是中心,集中力量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任务尤为繁重。但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的。单纯、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不仅会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代价,还会造成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现象蔓延、思想道德堕落等社会问题,造成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衰退的反差。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培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我国当前的矛盾和面临的危机、也有利于凝聚人心
70年前,毛泽东曾说过:“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①而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和谐文化强调的是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起到化解矛盾、整和社会关系的作用。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也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也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社会越是向多样化发展就越需要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这种文化调节和整合的过程,本身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随着改革开发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出现纷繁复杂的局面,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建设和谐文化,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培养人们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有助于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形成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维护公平、相互关爱、结互助的社会风尚。
1毛泽东.矛盾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 3
(四)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二者关系
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的最终源泉在于社会生活,尤其来自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物质与文化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 而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就要有不同的文化与之相适应。而我国现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样的一些性质和特点,不同程度存在于现实的社会关系、社会体制、社会行为、社会生活之中。它们必然会以各种方式在思想文化领域表现出来,成为和谐文化的基础和源泉。与此同时,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冲突,还会不断提出建设和扩展和谐因素的要求,从而成为和谐文化发展的动力,促进和谐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繁荣。没有和谐的社会现实,就不会有和谐文化;没有现实对于和谐的追求,也不会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就越发达。
三、建设和谐文化的途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受到社会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文化建设领域的这一新变化,既给我们的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突出表现就是人们社会道德的伦丧失和主体价值观的缺失。所以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文化——和谐文化来使全体人民树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需要我们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任何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有主导价值观的强力支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但是我国与之相应的文化却比较落后。尤其是我国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发展的地域和城乡差异明显,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文化落差,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建设和谐文化,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而我国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 4
壮大文化产业,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建设和谐文化,加强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满足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维护最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这样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最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要多鼓励好的文学作品的创作。不仅要使人们在读书中纠正思想还要学会东西。同时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同时还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对一些传播色情暴力和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文化产品要严厉的打击与抵制,为人民的生活学习创造一片良好的环境。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文化产品,用社会主义的和谐理念教育和激励人民,给人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力量。
(三)处理好竞争机制与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关系
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竞争如同发动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和谐如同润滑剂,是保持社会机器正常运转的调节器。如果只有竞争而无和谐,则社会就会由于过度紧张而崩溃,就像机器没有润滑剂会烧毁一样。而如果缺乏竞争,社会就没有活力,就不会进步。所以竞争与和谐都是社会发展所必须。我们必须大胆引进社会竞争机制,而辅之以社会协商机制,使和谐社会建立在良性竞争制度之上。在竞争中求和谐,在和谐中通过竞争来成长壮大。
(四)坚持统筹协调、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
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民心,民意,和人民的生活。三国里刘备就说过得民心者得天下。《孔子家语·五仪》云:“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建设和谐文化,一方面要坚持统筹协调、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重视城乡、区域、社区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文化活动引导,活跃农村文化氛围。文化发展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要加强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满足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维护最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保证广大人民有创造文化的自由和学习文化的权利。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重视人的心理的和谐与健康,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要照顾多数,区分层次,增强和谐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大力发展和谐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利益和矛盾出现纷繁复杂的局面,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而社会越是向多样话发展就越需要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所以建设和谐文化,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和改造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维护公平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思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左转.襄二十年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56-57 2.尹德洪.和谐文化与经济学重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蔡定剑.李洪雷制度冲突及其解决途径.[M].上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周莹.和谐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5.赵东坡.经济学视野中的不和谐倾向及应对.[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74.7.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5 8.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人民出版社.[M]2005年3月,第一版。9.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10.路甬祥.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实质深入探讨和谐发展规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 11.李忠杰.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M].北京:中国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2.夏勇.制度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二期
Build Harmonious Hulture on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Harmony
Abstract: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Is to buil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neral strategy for a major strategic task,and Also involve social life in many respects。Social harmony and harmony and cultures are closely linked。Harmonious culture, social harmony of the basic conditions and important,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must build harmonious culture。Build harmonious culture to promot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rive, to build socialistic harmonious society provide motivation and guarantee, opinions and cultural conditions.Support From the harmonious culture of harmony and social relations, what is the harmonious culture, is harmonious culture and social harmony, and in the new perio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significant。
key word: harmonious society; culture en faveur;harmonydefinition 7
第五篇: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8
目录
论文摘要 关键词 引言„„„„„„„„„„„„„„„1 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家长式的说教,融洽师生关系,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前提„„„„„„„„„„„„„„„„„„„„„„2 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少一些“填鸭式”的理论灌输,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这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必备条件„„„„„„„„„3 多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少一些传统的“满堂灌”讲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这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关键 „„„„„„„3 情境教学法„„„„„„„„„„„„„„„„„„„„„„„3 幽默艺术教学法„„„„„„„„„„„„„„„„„„„„„4 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学法„„„„„„„„„„„„„„„„„4 结束语„„„„„„„„„„„„„„„„„„„„„„„„„5 参考文献„„„„„„„„„„„„„„„„„„„„„„„„5
浅析大学生思想现状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论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人们的思想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变化,这其中就包括正处在思想前沿的高校大学生们。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导下,努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积极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认真探索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科学规律,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管理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1大学生思想现状及制约的内外因素
1.1 现在的大学生能对当前的社会状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客观、全面、正确地评价社会基本问题大部分学生也能充分认识到社会与个人、自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规律和矛盾。但部分学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立场不坚定;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新科技的学习和接受快,但部分同学对社会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层面上,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到不能理解。大学生在政治取向上具有明显实用、功利的特点,对政治淡漠,缺乏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责任感,缺乏吃苦耐劳和献身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只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从价值观说,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注重自我价值的优先实现,主要表现在对自我价值、自身利益的追求,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实现;大学生追求更客观,自我意识和成才意识日益强烈,但身心发展不平衡,存在许多矛盾和困惑,且理想现实化、功利化,偏重个人发展。大学生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从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从注重知识的价值,到国家级期刊http://www.xiexiebang.com/guojiajiqikanfabiao/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上的享受,认为获取知识只是为自己能够有更好的物质享受做铺垫。合理的利己主义,逐渐成为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
道德品质缺失,守法护法意识淡薄。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准普遍不高,有的缺乏最基本的公德修养。一些学生不肯吃苦,劳动意识淡漠,不以克己、勤俭、吃苦、谦虚等为美德。缺乏自觉主动的劳动意识;毕业择业时眼高手低,没有好待遇的工作不愿意去选择;不想付出得回报。是非观念差、对法律理解肤浅,缺少自我控制。
1.2 制约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基本因素
1.2.1 内在因素即大学生自身因素。在大学阶段,每个大学生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观念的形成是从有意识开始,慢慢的积累而形成的。一个人的性格是从小养成的,观念的产生和性格的养成是一个过程,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性格外向的大学生可能好动,喜欢交友、聊天、运动等等;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可能喜欢一个人学习,不愿与人交往,不善与人沟通,这些性格的养成会使大学生本人的思想和思维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疾病的产生、表现多数是在大学期间,而这些现象的产生是个体性格怪癖和思想扭曲综合在一起产生的。而大学生自身控制范围内的如惰性、不上进、意识薄弱等都会让自己的思想状态发生变化。
1.2.2 外在因素即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的发展带来物质产品的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对精神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大学生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当然也不会例外。这其中包括家庭环境、父母言传身教、父母教育方式、传统观念、学校教育、文化传播的影响等等许多社会因素都让走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思想产生了变化。从一个人出生后,有清楚的意识开始,他的思想状态就在不断的变化,一个大学生可能因为父母生活中常伴有不文明的语言,而学会了骂人,而不认为这是不对的;可能会因为自己要好的同学和玩伴喜欢抽烟、打架而跟着去做;可能会因为在电视和网上看到流行歌曲播放,便去追逐潮流而去歌唱,却从不会唱一首革命歌曲;可能会因为父母下岗,生活拮据而感到自卑;可能会因为父母经常打骂自己而产生逆反心里;可能会因为经济上的攀比,而走上违法道路;可能会因为追求时尚,而无心学习,总之这些社会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都会让大学生的思想变得不求上进,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很好的法律意识,而社会环境因素也成为制约大学生思想变化的重要因素。
2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便摆在了高校管理的面前。
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把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根本和核心,带动其他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加强辅导员和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辅导教育论文www.xiexiebang.com员及教师队伍。政府应努力净化社会环境,高校也应积极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联系更加紧密和频繁,其相互依赖性增强,社会环境的作用显得日益复杂。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都能影响大学生思想变化。因此,全社会要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开展法律宣传活动、加强网络资源管理、倡导主流文化等,以此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氛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