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严格草原执法监督保护玉树草地资源的论文
前言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做好草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这其中草原执法监督则是草地资源建设与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玉树的草原执法监督却有许多尚待完善之处。由此可见,关于“草原执法监督”的探讨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玉树草原执法监督的现状分析
从目前所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玉树草原执法监督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理念的缺失
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执法部门,抑或是社会个体,都没有给予草原监督执法工作以足够的认识。当地政府不重视,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在资金上都很难给予足够的支持,对于相关部门来说,由于理念的缺失,工作人员就无法深刻意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很难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进而影响执法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执法体系不健全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玉树草原监理机构和执法体系尚且不够健全,尤其是执法人员少,更是给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不少的难度。玉树草原面积辽阔,现有执法人员的数量根本无法满足草原建设和保护的实际需求,执法的难度可想而知。另外就是执法的威信并不是很高,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在实际处理的时候往往就很难得到很好的落实,因此草原违法行为也就很难真正得到有效的制止。
2.3 草原执法监理的专项资金投入不足
草原执法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是需要有力的资金支持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玉树县尚且没有用于草原执法监督的专项资金,这样就导致草原监理机构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购置相应的执法器械和交通工具,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不高,导致监理工作滞后,也就很难完成草原的执法任务了。
2.4 执法力度不够,权威不高
群众对草原执法监理工作不够了解,甚至存在极强的抵触情绪,再加上执法人员在实际执法的过程中存在某种程度的随意性,也导致执法的权威性受到严重影响,执法的力度大打折扣。玉树草原执法监督的对策分析
要想进一步做好玉树草原的执法监督工作,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3.1 树立先进的理念
草原对于玉树地区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这种作用不仅仅在于对生态环境,也包括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进一步加强对草原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刻不容缓。监理机构作为草原执法监督的权力机关,其工作开展的有效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草原环境建设的实际成效。因此,一定要树立先进的理念,充分意识到加强草原监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还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切实保证草原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落到实处,切实提升牧民对草原法律、法规在生态环境和畜牧业生产中重要意义的认识,转变农牧民一些相对片面落后的思想观念,为依法管草、合理、科学利用草地资源,实现草原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
3.2 加快完善草原执法监理体系
加快完善草原执法监理体系建设至关重要,为此,笔者建议,可以立足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分类指导,逐步规范,不断提升素质,进一步加快草原监理体系的建设,严格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结合司法,进行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提高执法水平,明确职责,逐步打造一支执法水平高的专业化队伍。
3.3 建立玉树草原执法监理的配套法规体系
对于玉树草原监理机构而言,一定要进一步加强与当地政府之间的联系,尽快制定并不断完善草原执法监理相关的法规,形成完善的配套法规体系,逐步实现草原监理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真正实现草原监理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科学化以及规范化。
3.4 加强草原执法队伍的建设
打造一支专业素养强、职业道德素养高的执法队伍至关重要。为此,不仅仅要努力改善执法人员的待遇条件和社会待遇,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另外,还要做好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执法水平,打造一支综合素养高的草原监理队伍,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玉树县草地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保驾护航。
3.5 加强草原监理与当地相关部门的联动
执法监理工作并非草原监理机构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需要与相关部门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联动机制,形成县、乡(镇)、村的三级监管体系,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有力的基础。结语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做好玉树草原监理和执法工作的重要性,不仅仅能够有效保护草地生态环境,同时也能够保证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推动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但是,落后的理念、执法队伍的不健全以及资金的不到位等相关因素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草原监理、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此,笔者建议,一定要树立先进的执法理念,进而以此为知道,不断加强对监理执法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切实做好草原资源保护工作,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资源开发与内蒙古草原保护
资源开发与内蒙古草原保护(论文提要)
孙兆文 王亚男
草原文化是草原民族智慧的结晶,凝聚着民族的情感、意志和追求,体现着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性格,构成民族的基本要素,成为民族的重要标志。草原生态环境和游牧生产方式塑造了草原文化和牧民的精神气质。没有草原生态环境,就没有游牧生产方式,也就没有草原文化。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草原文化的根基。在开发资源加快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保护好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这不仅是继承、繁荣和发展草原文化的需要;而且是改善内蒙古的生产条件和投资环境,发展工农牧业生产和改善群众生活的需要。
如果说孕育黄河、长江、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的青藏高原是中国的第一水塔,那么作为华北、东北诸多河流如额尔古纳河、嫩江、西辽河、滦河、永定河发源和上游流经地区的大兴安岭和内蒙古高原则应被看作中国的第二水塔。保护好林草植被有利于充分发挥内蒙古高原涵养水源、减少风沙、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因而保护好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环境,又是构筑中国北方的生态屏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内蒙古草原,干旱少雨,大风天气多,土壤构成多为栗钙土和风沙土,导致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开发中特别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第一,工程建设中要认真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开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和建厂、筑路、规划城镇建设时,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尽量少占用草场、林地和耕地;对于破坏了的植被要及时修整和恢复;采掘区抽出的疏干水不得污染河流、湖泊水体;剩离土和粉煤灰回填采空区灌上疏干水用以恢复植被;煤矸石要用于发电和制砖。第二,推进工业生产生态化。工业生产要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源头上控制和消除污染,避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拒绝引进工艺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第三,推进农牧业生产生态化。发展生态农牧业,就是要实行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有机结合,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平衡主要是维持土壤肥力,保持牧业生态系统平衡主要是牧草生长量与牲畜用草量大体相适应,对退化、沙化的草场要有计划地实行休牧、禁牧,以利于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农牧林业是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相统一的生态经济系统,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实行农牧林结合。第四,有计划地发展生态旅游。内蒙古有辽阔的草原,雄伟的大兴安岭森林,浩瀚的沙漠,诸多河流湖泊温泉,各类风光独特的自然保护区,还有多处古文化遗址和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丰富的旅游资源亟待开发。做好规划,进行旅游景点和线路的选择和开发;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测算最大承载人数,有序地开展生态游、民俗风情游、考古人文游、度假疗养游、探险游;加强对旅游者进行保护环境教育,避免在草原上随意开车碾压和乱丢废弃物等。第五在适宜地块发展人工种草,发展培植甘草、黄芪、枸杞、麻黄等药材和草原白蘑等食用菌,种植果树、山杏、板栗、榛子等经济林,既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增加群众的收入,又有利于减少对草场的压力和保护草原植被,同时还要防止和杜绝人们乱挖药材和搂发菜对草原植被的破坏。第六,改变农村、牧区、林区居民生活用能源的结构。改变烧秸秆、烧粪、烧沙蒿和烧木材的旧习,积极营造薪柴林、引导烧煤、天然气,推广利用沼气、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既有利于保护林草植被,又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第七,大力宣传草原文化中尊重自然、热爱自然、适应自然、适度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思想精华,培育干部和群众的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伦理,加强环保执法,努力实行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活消费生态化,在资源开发建设中切实保护好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环境。
总之,繁荣发展草原文化离不开广袤美丽的草原这个根基,人们在保护和修复草原生态环境的实践中也离不开草原文化的滋养;开发资源发展经济必须保护草原,经济发展了可以为保护环境提供更多的财力物力,只有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才能使可再生资源得到永续利用,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及其合理开发保护
作者:朱琳,赵„文章来源:论文网点击数:更新时间:2004-10-23 22:25:20
【关键字】草地旅游;草地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摘要】我国拥有丰富的草地旅游资源,但开发利用十分匮乏。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对于保护草地资源环境、缩小东西部差距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草地旅游开发的特点出发,研究开发的原则和保护的对策,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
长期以来,人们对草地资源的认识及其价值评价集中在草地可通过第一、第二性生产为人们提供所需的有形产品的能力上。随着社会生活向高层次发展和草地学研究的深入,草地资源的内涵开始扩大到草地景观及其周围的环境、气候、民情等综合方面,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草地旅游指在草原地区以草原风光、气候和少数民族的民俗、民情为旅游目标,以具民族特色的歌舞、体育、餐饮、观赏、避暑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以及为这些旅游服务的经营活动。草地旅游既是发挥草地景观资源美学价值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一项开发性活动,也是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新兴草原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较快。
一、我国草地旅游资源概况
我国草原从东到西跨49个经度(78°—127°E),从南到北跨36个纬度(29°—65°N);东西长约4000km,南北宽约2500km,总面积约4亿hm2,约占国土面积的41.7%。我国草原的类型之多居世界第一位,共有18个大类,37个亚类、1000多个草地型。我国有牧草类型5000多种,草原上还生活着许多珍稀野生动物,草原上还能生产许多珍贵的中草药。截至2000年底,我国已划定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5处,面积达196.7万hm2(表1)。
表1 我国草原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2000年底)
编号
保护区名称 级别
面积(hm2)行政区域 批建时间 主管部门 河北红松洼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
7300 围场县
1998 环保
河北滦河源草地自然保护区 省级
21500 丰宁县
1997 环保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 1078600 锡林浩特市
1997 环保
内蒙古白二爷沙坝自然保护区 县级
8000 和林格尔县
1996 环保
内蒙古蔡木山自然保护区 县级
26000 多伦县
1995 环保
内蒙古陈巴尔虎草甸草原 县级
600000 陈巴尔虎旗
1996 环保
内蒙古图牧吉自然保护区 县级
90300 扎赉特旗
1996 环保
152 辽宁沙金台草地自然保护区 县级
90600 康平县
1986 环保
257 黑龙江立新草原自然保护区 县级
333 青岗县
1989 林业
273 黑龙江四方山自然保护区 县级
12000 肇东市
1993 环保
291 黑龙江移新草原自然保护区 县级
兰西县
1990 环保
295 黑龙江引嫩河水库自然保护区 县级
2067 明水县
1990 环保
1241 宁夏云雾山自然保护区 省级
4000 固原县
1985 农业
1265 新疆金塔斯山地草原自然保护区 省级 9767 福海县
1986 农业
1267 新疆那孜—确鹿特草甸自然保护区 省级
16400 新源县
1986 农业
∑
1967003
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提出的自然保护区长远规划的原则之一就是重点加强草原、海洋、地质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到2010年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600万hm2,2050年达2000万hm2。这些自然保护区,为开展草地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美丽辽阔、丰富多彩的草原,虽然古人描写的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情景已有所改变,草没那么高了,但“粉白湖上云,黛青天际峰”的迷人景色,古今仍然一样,正是草原的旷远、壮丽的风光,自古以来吸引着观光旅游的人们。近年来,我国的草原旅游业发展较快,不仅有大量的国内游客,还有很多国际友人。目前,已形成规模的草地旅游区有北京的康西草原、河北坝上闪电河上游及附近的多个旅游点、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的希拉穆仁、灰腾梁等及甘肃祁连山、新疆天山和青海的部分旅游点等。
二、草地旅游的资源利用特点
(一)草地旅游的资源条件特点
草地旅游资源的核心是草地植被,各类草地植被与其环境,如山地丘陵、滩川平地、水体道路、设施建筑等组成宁静迷人的旅游景观综合体,是吸引游客的资源基础。同时草原上还产出特有的野生药材、野生食用植物及特有风味农作物等,可向游客提供。夏季凉爽宜人的气候是吸引游客来草原消夏避暑的主要原因。我国主要草原区均分布于高原和中、高山地,其最热月平均气温多不到20℃,与邻近的大中城市有10℃以上的温差,是调理身心和盛夏避暑的良好条件。“夏季到草原来滑草”,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追求。优美朴实的少数民族风情和风味是草原吸引游客的又一原因。我国主要草原区是蒙、满、哈萨克、藏、裕固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骑马射箭、手抓羊肉、篝火晚会等独具特色的活动深为游客所喜爱。
(二)草地旅游的市场经营特点
草地旅游属于自然景观型,其客源主要为临近城市的居民,以消夏避暑为主。因此,草地旅游发展最适宜的地区应是距大中城市较近、交通条件较好的草原区边缘地带。经营上则是旅游企业与当地农牧民分工协作进行。农牧民承担旅游企业不易经营的重要服务项目,如向游客出租骑乘马匹、供应风味餐饮原料、出售野生观赏和药用植物等。正是由于农牧民的这种广泛参与,使草地旅游与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有了更密切的联系和影响。在旅游的资源条件中,除民族风情外,其它每年只有在风季过后的植物茂盛生长期(5—9月)才能具备,所以草地旅游经营的季节性极强,并与农牧林业生产同季。
三、开发草地旅游资源的意义
(一)保护草地旅游资源环境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大问题。人们从一系列的全球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危害中认识到,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长期可应用的自然资源,人类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和社会也难以持续发展。因此,旅游领域内生态旅游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开展草地生态旅游可以提高人们对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进而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保护草地生态环境。草地生态旅游将游客带往拥有优美自然环境和珍稀动植物的广阔草原,以此为当地赚取更多的收入,从而鼓励他们保护自然资源,改变那种竭泽而渔,捕杀野生动植物的生活方式。并且,旅游的收入也使他们有力量投资草原基本建设和保护,维护、恢复和创造优美的草原生态环境,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二)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
旅游业在20世纪的飞速发展证明,它将是21世纪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航空、餐饮、娱乐、商贸、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业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国西部拥有广袤的草地资源(33144万hm2)占全国草地总面积(39283万hm2)的83.37%,并且旅游品质较好的草地资源和草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也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随着人们回归自然,走向大草原这种旅游取向的增强,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草地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一)生态安全性原则
草地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脆弱,旅游开发要以不破坏草原的自然风貌和生物的多样性为前提,依据草原资源的环境条件进行不同程度的开发。在开发利用时要科学确定开发的强度,设计合理的旅游规模,使之严格限制在生态容量范围之内。开发方式上要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产品的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与草地的生态环境相协调,尽量把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减到最小。
(二)公众参与原则
当地公众的密切参与是草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支持。草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替代当地居民对草地资源的其他利用方式,缓减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并且通过旅游开发,弘扬当地传统文化,增强地方独有文化气氛提高旅游资源的品质。在旅游开发中,公众通过参与也获得了利益,开始珍惜爱护草地资源,成为保护环境的强大力量。
(三)旅游产品多样化原则
草地旅游资源受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因素长期作用,呈现出不同的地质地貌特点,并生成了多样性动植物生态环境,这些丰富的生态资源是开发类型多样的旅游产品的依托。据此可开展典型自然风光观光游、野生动植物观赏游、草原科普教育游、科学考察游、生态牧业观光游、草原野营游、草原民俗风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
(四)广开筹资渠道原则
由于资金短缺,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十分不充分。应该广开筹资渠道,从多个方面积极创造条件筹集旅游开发基金。可以合作开发的形式,吸引私人、集体、旅游企业等的参与,加快草地旅游资源向资产的转变。对于有代表性的草地资源,应争取国际组织的合作研究项目,增加旅游开发保护资金的来源。
五、草地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一)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保护必须立法,尤其是对重点旅游区更为重要。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旅游资源,就是给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管理者制定行为规范,使他们有法可依。其内容应包括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旅游资源保护的范围和内容,对违反保护条款者的处罚办法等。1985年6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加强了与之配套的法规建设,各级地方政府还制定了各种实施细则和办法。尽管这些法律法规从不同的角度对草地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保护作了有关规定,但实际保护工作仍不尽人意。这除了法制尚不健全之外,还和普法宣传教育不足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关。
(二)运用规划和技术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草地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制定,是旅游开发研究的中心环节。规划在对旅游景点做出科学构想和设计的同时,还要提出地形景观、草皮植被、文物古迹、动植物、水体以及整个生态环境、旅游环境的保护,并合理划定保护范围和确定环境容量。此外,规划还得从总体布局上予以协调组织,避免在风景区布置不必要的服务设施。要根据具体景区的资源和环境特点,慎重确定旅游活动项目。对于那些会导致景区内水体、空气污染的旅游活动项目,要严格限制开发。应开发多种不破坏环境的具有草原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在农牧户中进行专业化生产经营,加强营销、拓展客源,直至形成固定的消夏避暑游客群体,减少无效消耗,提高经营效益。对于那些以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为目的而设置的草地自然保护区,则要限制旅游活动的空间范围,科学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并将旅游活动尽可能控制在实验区范围内,适度向缓冲区发展。
(三)运用监测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草地旅游与草地生态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影响是复杂的和长期的,因而应对草地生态环境各主要因素、草地植被状况、旅游客源状况、游客心理预期等进行持续监测,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调控,使其健康地发展。
(四)运用宣传教育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应当树立资源环境道德意识和思考判断资源环境道德行为的善恶标准,要提高公民的资源意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在人们中树立保护资源环境的道德意识和理念,要使人们不仅以坚强的意志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还要有极大的勇气和热情支持旅游资源保护。在治理和保护草地旅游资源的同时,应重视游客的资源环境道德建设。旅游景区应采用适当方式,让游客认识到,游客在游览消费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应自觉地维护旅游区的良好环境。
(五)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实现草地旅游资源永续利用
生态旅游是在生态学原则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坚持社会、经济和生态平衡协调发展,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欣赏研究自然和保护环境的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活动。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旅游需求和旅游供应相结合的旅游系统的持续良性运行和发展,而且包括旅游资源经济效益的持续发展,它是在现代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经营带来生态和环境质量破坏以及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冲击下,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旅游具有自然性、生态性、文化性、可持续性等特征,可以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在广大草地旅游区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我国草地旅游业的现实选择。
第三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论文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论文
浅析南街村工厂排污对乌江沟水环境 的危害及治理方案
学院:法学院 年级:2014级 班级:法学三班 姓名:孟静航
学号:1413424048 联系方式:***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一、乌江沟水环境污染现状.................................3
(一)乌江沟当地村庄水污染现状........................3
(二)乌江沟周边村庄水污染现状........................4
二、乌江沟水污染的原因和危害.............................5
(一)南街村工业发展的污水排放........................5
(二)生活废水和其他废弃物造成的污染..................6
(三)农药和化肥方面造成的污染........................7
三、乌江沟水环境的治理方案...............................7
(一)强化(南街村)乡镇企业污染治理与环境管理措施....8
(二)进一步加大乌江沟附近村庄的环保建设的资金投入....8
(三)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完善公众参与制度..............9
(四)加强农村水污染防治的法治建设,严格环境执法.....10 【参考文献】............................................1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号称“红色亿元村”的南街村实现了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飞速发展,而在河南临颍县三家店村,却有条“臭名昭著”的乌江沟。村民反映有“大同世界”美誉的河南南街村将未经治理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进了乌江沟,下游几个村子上万名村民百姓的生活用水被严重污染,这也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坏。农村水资源是农业发展乃至人们常生活的基本保障之一,水资源的污染问题逐渐成为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制约性因素。目前,环境保护部就《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公开征集意见,虽然新水污染防治法并未出台,但由此可见我国对水污染现状更加重视,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治理方案。基于此,文章主要对乌江沟水环境现状及治理方案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乌江沟,水环境,污染,治理方案
一、乌江沟水环境污染现状
(一)乌江沟当地村庄水污染现状
提起河南临颍南街村,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社会主义小社区”“亿元村”等一连串耳熟能详的词组,而在南街村那一片惹眼骄人的繁华背后,却有一万多人数年以来一直生活在痛苦、疾病和无助之中。
冬天的乌江沟看上去像一汪死水,从东至西就像一条灰白色的带子穿村而过,在村子中央的低洼地带留下一潭巨大的死水,没有波澜,没有生机。据村民们反映,别看现在乌江沟“看上去没有啥”,“一到夏天啥就都来了”。夏天的乌江沟“生机勃勃”,冲天臭气,大花蚊子、长尾巴蛆„„这些该来的东西会一样不少地衍生、泛滥。那时,乌江沟中的腥臭刺得村民睁不开眼,人不敢往跟前去。白天,黑色的长尾巴蛆从沟中成群结队地浩浩荡荡爬向两岸,“爬得村里满地都是,没法看。”一不留神踩在脚下啪啪作响,又恶心人又吓人。为阻止蛆爬进家中,沟两边的村民不得不在自家院门前撒上石灰粉。“有时清早起来,一睁眼就会看见窗台上爬着黑蛆,恶心得连饭也吃不下去。”一提起这些,村民们的恐惧和厌恶之情溢于言表。近10几年来,农村水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越来越恶化,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不仅对粮食造成减产,而且直接威胁着居住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的身体健康。正如汪恕诚部长在中国水利学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所做的学术报告《水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与调控》中指出,“我国的水污染问题已十分严重,其造成的严重后果不亚于洪灾和旱灾,已经到了迫在眉睫、非 解决不可的时候了”。①
(二)乌江沟周边村庄水污染现状
乌江沟虽然从源头到淮河穿越了数个乡镇,但是最为深受其害的却是临颍县三家镇的三家店村及潘庄村、西华县奉母镇的冯庄、沟刘及后邵等五个村庄,因为乌江沟从上述这五个村庄穿村而过,污染严重的河水直接影响到了沿河两岸近在咫尺的万名村民的饮用水源。
三家店村原来的饮用水用的几乎都是自家备有的小压井,水清色正、甘甜可口,但是进入90年代后,村民们就再不敢用这些小压井取饮用水了,因为污染严重的乌江沟已经严重的渗透进了地下饮用水源,导致村民疾病多发。于是全村人凑了钱请来了漯河市环境监测站的人对乌江沟三家店村段水质进行了抽样分析,结果显示②:该处水质化学需氧量每升达20毫克,是国家规定标准的8.36倍;高锰酸盐指数每升40.80毫克,是国家同类标准的4.08倍;而在三家店村采集的四份地下水,总大肠杆菌最多者达每升230个,少者每升也有89个,分别是国际标准的76.67倍和23倍;总硬度高者为每升1470毫克,低者为每升628毫克,分别是国家同类标准的3.27倍和1.40倍。农村饮用水源大多受到污染,1983-1985年调查表明③,大肠菌群超标率达 86%,全国约有7亿人饮用这种超标水;有1.6亿人饮用受有机污染物污染的水;饮用含氟化物和含盐量超标的人数也较高,分别为7700万人和1.2亿人;有5000万人口饮用氯化物超标的水,①②汪恕诚 .水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与调控【J】.中国水利,2001,(11): 6—9. 天涯论坛 . 《南街村的污染问题》 ③曹风中 .中国环境与健康报告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饮用硝态氮和硫酸盐超标的人 口也大约均有3400-3500万。1993年调查表明,饮用大肠菌群超标水的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饮用有机污染物超标水的人口比例有所增加,达21.5%。我国人群患病的88%、死亡的33%与生活用水不洁直接相关。
二、乌江沟水污染的原因和危害
(一)南街村工业发展的污水排放
乌江沟原本就不是一条河。它只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修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旱涝保收时遗留下的产物。在旱季乌江沟根本就不排水,当时虽然也有一部分临颍县的生活污水排放到乌江沟,流不到多远就被土壤吸收了。乌江沟之所以像现在这样常年排污,与南街村集团的形成有直接关系。
南街村集团所属的包括啤酒厂、彩印厂在内的二十多家工业企业,产生的废水都排向了乌江沟。随着乡镇企业的不断引进和增加,在数量和规模上也呈现出不一致的现象,很多企业由于自身经济方面原因的限制,使得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大多数的乡镇企业中并没有相配套的污水处理系统,即使有也只是简单的摆设,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运行。大量的乡镇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将大量的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人到河流、农田或是水库中,给水体带来严重的污染,而且在相关部门的处罚治理上往往会出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而没有进行严格的落实,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环 境带来极大的威胁。①这也是造成乌江沟水污染的重要原因。
(二)生活废水和其他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南街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周边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垃圾也日益增多。乌江沟的农村生活当然也存在了这样的问题。其中,生活垃圾主要有菜叶、瓜果皮、废旧物品、塑料袋等,而且这些垃圾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多,从当前乌江沟周边村庄的实际现状来看,垃圾清运处理系统的建立和完善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普及和应用,很多的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的回收和治理,很多的村民会直接把垃圾扔进河道、沟渠中,使其在水流下进行自然消解,这样就会使水体中化学成分增加,酸碱度失调,不能直接灌溉和取用,导致农村正常用水的不便。另外,在生活垃圾的处理上,缺少统一的规划指导,人们的居住又往往比较分散,导致垃圾的产生和堆放也较为分散,这对水污染的防治是极为不利的。据了解,我国的生活垃圾数量巨大,3亿城镇人口,每人每天产生1 kg计,9亿农村人口,每人每天产生0.5 kg计,每天共产生75万t,全国每年合计将增加生活垃圾27375万t。同工业垃圾一样,生活垃圾利用率极低,大部分都露天在城郊和乡村堆放,这不仅占去了大片的可耕地,还可能传播病毒细菌,其渗漏液也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②。
①②吕佳.李艳松.《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5年 第 9期
李贵宝 .污水资源化及其农业利用(污灌)的对策【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1。(11):9—12.
(三)农药和化肥方面造成的污染
对于乌江沟本地村民来说,农药和化肥方面造成的污染随着当地农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化学农药和化肥被应用到农业种植中,而当地农民为了尽可能多的实现经济效益也加大了使用量,根据国家近几年的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的农村水污染由农药和化肥所引起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统计①,2004年化肥年使用量高达4637万t,按播种面积计算,平均化肥使用量为4l1kg·h m,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安全上限为(225kg·hm);这就表明,农药和化肥同样会威胁人类饮用水的安全,更污染了乌江沟的水环境。
三、乌江沟水环境的治理方案
根据 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及水利部和国家环保局的有关政策,确定21世纪初叶农村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以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环境 质量为目的,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并重,结合农村的 资源优势、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加强水的高效利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动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实施农村废物的资源化和能源化,实现农村社会和经济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②”
①②梁维敏 .梁 潇.王 缇《浅谈农村水污染的成因与防治对策》:2011一01 一05 李贵宝.王东胜.谭红武.朱 瑶.《中国农村水环境恶化成因及其保护治理对策》2003年4月 第1卷第2期
(一)强化(南街村)乡镇企业污染治理与环境管理措施
目前我国农村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尚未完成,呈加速发展的态势,因此乡镇企业的污染仍是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必须在长时间内面临的难题。当寻找到乌江沟的源头也就是南街村东南角。在其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变电站的中间,只见一股污浊不堪的水正从一个排污口涌流而出,阵阵臭气扑鼻而来。污水穿过一座小桥,浩浩荡荡一路东去。而在小桥的西边,还有一排七个并列着的排污口,排污留下的痕迹至今仍清晰可辨,沟中的大片淤泥至今也未能干涸。而一旦这些排污口全部使用,其排出的污水流向也只有一个:乌江沟。因此,解决乌江沟水污染的问题首先就要加强和完善控制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法制建设。对危害、威胁城乡水源地的乡镇企业,严格限期实行关、停、并、转、迁。结合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好县级与乡(镇)级的环境保护规划,并 重点制定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规划。
(二)进一步加大乌江沟附近村庄的环保建设的资金投入
对于乌江沟水污染问题,三家店村的村民目前的境况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去年年中,有关部门决定在三家店村实施“深水井人畜饮水给水工程”,并委托临颍县水利局进行初步设计,确定了供水设备及主管线建设由三家店镇集体解决,分户支线由村民自己承担的解决方案。该项目投资概算共需资金53万元,目前地方已筹集了20万元的资金。一眼160米的深水井于去年底打好,今年春节前,三家店村的村民在每户支付了220元的管道钱后用上了卫生水。虽然 污染源这个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但目前三家店村村民的吃水基本没有多大问题。
因此,各级政府作为本辖区环境质量的责任者,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作用,把农村环境保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把公共财政可利用的有限资金用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不断拓宽投资渠道,逐步建立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长效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更好的解决乌江沟水污染的问题,让农村水环境保护工作尽快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三)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虽然三家店村村民的吃水基本没有多大问题,但是另外几个村子的乌江沟水污染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临颍县环保局的张副局长提到①,像过去五六十年代,人们根本就没有环保意识。由于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所以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和环保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使农民意识到各类污染的危害,识到污染直接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紧密相连,使其不断提高环保意识;或者对重点农户特别是农村地方干部进行有组织的环境教育。
乌江沟水污染之所以到了如此地步,虽然绝大多数原因指向南街村乡镇企业的排污,但是也有很大部分原因在于群众本身。此次水污染防治法的修订草案中添加了第七章“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这一章第一百零三条【水环境质量、重点水污染物排放监测和突发水环境 ①天涯论坛 . 《南街村的污染问题》 事件等信息】规定①:“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统一的水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统一发布国家水环境质量信息、重点监管排污单位名录及其重点监管排污单位水污染物排放监测信息及其他重大水环境信息。定期发布水环境状况公报。”第一百零五条【重点排污单位公开信息】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自行监测方案、主要水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水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突发水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接受社会监督。不得以保守商业秘密为借口拒绝公开。建立上市公司环保信息强制性披露机制。” 在乌江沟问题上,我们同样应该把握公众的实际需求特点,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还要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积极发挥监督机制作用,然后进一步的采取措施强化社会监督机制。
(四)加强农村水污染防治的法治建设,严格环境执法
对于乌江沟水污染问题,首先就要完善农村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增强环境立法的可操作性,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准人制度,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严把项目审批关,认真落实环保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禁止实施高耗能、重污染、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杜绝污染向农村转移。其次,要加大对环境违法的惩治力度,避免出现“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对不执行 ①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第七章 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 环境影响评价、不正常运转治污设施、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超标排污以及造成重大水污染事故的对象要重点查处。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予以禁止,并且对一些迁移的工业也要做好制度上的规范。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体系,重视对农村水污染的防治,从制度上形成一种警戒,从而构建良好的水污染防治氛围。
【参考文献】
【1】石国强,郭建,孙慧莲.当前河北新农村建设中水污染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63—67.
【2】吕佳.李艳松.《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年第9期 【3】潘淑君,周其文.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与管理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07(4):47—49.
【4】潘碌亭,吴坤,杨学军等.我国农村污水现状及处理方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5(5):223—225.【5】王薇,俞燕,王世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与设计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14(1):59—62.
【6】梁维敏,梁潇,王缇.浅谈农村水污染的成因与防治对策天津农业科学,2011(03):142—144.
【7】李贵宝.污水资源化及其农业利用(污灌)的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1。(11):9—12.
【8】万华玲.农村水污染的成因与防治对策分析(J).科技传 播,2011(19):29-45.
【9】天涯论坛.《南街村的污染问题》
第四篇:林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策略论文
摘要:森林资源对于国家的各项经济生产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需要森林管理人员加大林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提高森林营林建设质量,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和谐关系,并时刻以生态环境平衡为管理出发点,优化森林资源结构,保证森林资源的多样性分布等。文章对现阶段的林业资源保护与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意见。
关键字:林业资源;保护与管理;现状;具体措施
林业资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出现了日益紧缺的现象,在不断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影响了我国的气候变化。森林资源既对社会具有应用意义,又对自然环境拥有促进生态平衡的作用。因此,在林业资源保护中国家和地方应该不断的加大管理力度,通过现代化技术与林业规划等措施提高森林的管理现状。林业资源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经济消耗中具有较慢的效益增长,但是管理人员要从长远规划出发,并具有社会责任感,不断的提高林业的科学建设。
一、林业资源保护与管理在现阶段的发展现状
1、以经济建设为重点,忽略了森林的可持续化发展路线,并影响了森林生态化建设。在较大部分的人民群众中,森林工程主要就是为社会提供木材的供应,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较多森林管理人员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中,没有对林业资源实施保护和合理利用,乱砍滥伐,加快了森林资源面积的快速建设,并没有实施营林造林的规划。在自然环境中,也没有进行防虫防鼠处理,在森林防火工程中缺乏管理技术和管理计划。这些管理措施都需要经济的支出,森林管理者没有正确认识经济投入与长远建设的关系,通过经济效益的盲目追逐造成了林业资源保护效果不佳的现象。
2、林业资源环境的生态恢复较慢在经过近几年的森林管理宣传中,人们逐渐的认识到了资源、生态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营林工程的建立,不断的规划林业资源建设,增加森林资源的覆盖面积,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保持森林系统中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但是在较多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的的地区,森林的生态恢复能力较差,不仅是因为树木的生长周期较长,就是在破坏的环境中土壤资源、水资源和动植物的多样性分布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需要森林通过森林长时间的自我修复来逐渐的恢复。
3、林业资源管理不健全。封山育林计划性开采等政策的落实,使依托于采伐建立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瞬间崩塌,林业的经济效益骤降这导致很多林业优秀的管理人才流失到其他行业,造成了我国林业资源管理的不健全林业体系人才的缺乏,使我国林业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困难,导致我国对林业资源保护与管理的一系列管理措施无法落实,盗采盗伐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林业的经济转型和林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4、没有有效利用森林执法在森林资源中的保护作用。为了确保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国家制定了森林保护法等一些列行为规范,通过法律效力的约束,规范森林管理人员和社会群众的行为。但由于林业经济转型给林业经济发展带来的困境,使得林业执法和管理岗位人员聘用困难,这直接导致我国林业管理和执法力度不足。
二、林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策略探究
1、长期造林与短期采伐相结合。木材作为人类最基础的建筑和生产资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我国对木材仍然有着大量的市场需求,但由于我国林业资源进入了全面保护时期,木材的供给渠道由林业采伐变为进口由于木材进口成本较高,大量不法分子为了经济利益不顾法律潜入森林盗采盗伐,极大的影响了森林的休养生息和生态恢复为了在解决我国社会发展对木材需求的前提下实现林业资源的保护,避免盗采盗伐现象,我们可以将长期造林与短期采伐相结合,建立林业的长远发展规划,设计多级森林保护体系,对林业资源进行合理的资源开发和保护可采林地采伐作业后,要及时补种树种,并做好护林工作,维护林区的生态平衡为了满足社会对木材资源的需要,我们可以合理的改变可采林地的林木生态结构,改种一些具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树种,保证对社会木材的供应,实现计划性开采,不给盗采盗伐人员以可乘之机
2、完善管理监督体制,建立健全执法队伍。实现森林资源的有序开发和生态保护,我们必须将盗采盗伐等违法现象扼杀在摇篮里,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林业资源监测体系,建立和健全林业资源执法队伍,不断创新林业资源的管理方法,实现对林业资源的有效管理和监控,提升林业资源的管理水平为了提升林业资源的管理水平,并解决林业执法人员不足的窘境,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一系列林业资源数据库,并积极收集林业信息,提升林业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现如今,无人飞机已经不再是军事领域的专属,在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可以将该技术应用于林业执法管理中,为林业执法队伍配备小型无人飞机,提升林业执法的效率和效果提升林业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必然能够提升林业管理的执法水平。
3、加速林业的经济结构转型。我国有着庞大的林业人口数量,随着封山育林等一系列林业保护措施的落实,使林业人口失去了经济来源,林区的经济发展陷入困境林业地区的经济困境,正是导致滥采滥伐现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我们需要加速林业的经济结构转型,促进林业地区经济的平稳和可持续发展,使林业人口能够安居乐业,并积极投身到森林资源保护事业中为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林下经营,挖掘森林的生态经济价值,在保护森林的基础上实现林业经济的提升另外,我们还可以依托于林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开发林业旅游资源,并打造系统的林业旅游产业链条,促进林区的经济发展,提升林区人民的经济收入。
4、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确保林业资源的稳定安全。森林火灾是林业资源保护的头等大敌,森林防火工作也是林业资源管理中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虽然我国林业系统一直高度重视森林火灾的预防,但森林火灾每年仍然给我国的林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做好森林的防火工作,确保林业资源的稳定安全,我们首先要加大森林防火知识宣传力度,提升人们的森林防火意识和森林防火知识,减少林区火灾的发生其次还可以设置各类森林防火口号防火警告牌等,不断向林区群众及游客串串森林防火知识最后要完善森林防火机制,建立森林防火应急预案,启动零报告制度,建立统一指挥的森林防火运行机制,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保证林业资源的安全。
三、结语
林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对区域环境及生态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提升林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水平,我们首先要建立长期的林业资源采伐规划,其次要完善林业资源的管理体系,提升林业资源管理水平,另外我们还要加速林业的经济结构转型进程,促进林业的经济发展,最后还要做好森林的防火工作,保证林业资源的稳定安全。
参考文献:
[1]周健.关于林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策略探究[J].农机服务,2015(04).[2]胡成云.林业资源保护及森林防火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J].绿色科技,2013(12).[3]王小红,戴渭.林业资源保护及森林防火管理策略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06).
第五篇:严格落实资源保护责任、持续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全力维护群众权益
“严格落实资源保护责任、持续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全力维护群众权益”心得体会
局里组织“严格落实资源保护责任、持续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全力维护群众权益”主题讨论会,在学习中,我内心深受感动,心灵再一次接受了洗礼。
会议上指出,国土资源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益”。“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既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工作基本原则,也是基于现势国情阶段构建国土利用新格局的新思维、新论断和新方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闸门”和人民群众福祉的坚硬“基石”,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既需要科学的宏观顶层框架设计,更离不开具体可性的底层体制机制和规范的操作措施协同配合推进。
“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是基于系统论视野的有机整体论断,是构建国土资源管理与利用工作新格局的大方向,这既需要科学的顶层制度框架设计,又需要科学的底层机制和规范操作措施的配套推进。面对建设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新时代要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落实这一新思想论断的关键点在于找准制度改革的切入点和落脚点,高度统一到“四个利于”的总体目标上来,聚焦到“三位一体”的土地制度改革上来,即把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利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利于资源可持续利用、利于生态均衡安全的“四个利于”作为总目标,以改革管理方式构建新的集约节约用地制度,以转变补偿安置方式构建新的征地制度,以完善土地权能构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形成一套低成本、高效率、公平、合理、科学的土地管理、利用新制度。
胡锦涛曾说过,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我们对党和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倍加自豪,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
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必须严守党的纪律,树立良好作风,坚定不移的将“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贯彻到底,永葆共产党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本色。在为人民服务中受到深刻教育,使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