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家庭教育[全文5篇]

时间:2020-11-21 12:42: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为什么要学习家庭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为什么要学习家庭教育》。

第一篇:为什么要学习家庭教育

为什么要学习家庭教育

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为什么要学习家庭教育,希望有所帮助!

一、第一个问题:生养分离——惩罚等在未来

这个问题,我想从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起。

我的一个侄儿,他是82年出生的,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成家。孩子现在刚过了一周岁生日,马上要被奶奶带回山西老家去。原因是他们的房子很小,几个人长期挤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心理压力都比较大;另外,小孩子的爷爷一个人在老家,生活上长期没人照顾,也是个问题。作为80后的小俩口,已认识到把孩子全托给老人,长时间见不到孩子是件不可取的事,但囿于现实,又不得不妥协一下。一家人最后商定的方案是,奶奶把孩子带回老家,每隔一个月来北京住一个月,这样交替着两头跑,虽然奶奶辛苦些,但可保证孩子有一半的时间能天天见到父母亲。总的来看,这应该说是个比较“两全齐美”的办法。

这个例子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我近几年在生活和工作中接触了很多家长,总的来说,我觉得目前家长们面临的困惑或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几个方面,如何解决和孩子的分离问题,应该是他们遇到的第一个困惑。

在这一点上,应该说80后比70后的感受更强烈。我想,这个变化是个好现象。更年轻的父母们越来越意识到和孩子相处的重要性,不再简单地把“生”与“养”分开来。这一点,我认为80后整体来说比70后上了一个台阶。这可能缘于家长们学习的意识越来越强,从做家长的素质及水平上来说,是一代更比一代强。

前几天看媒体报道关于各地“用工荒”的问题,往年是农民工进城找不到工作,现在是城市企业招不到工人。媒体分析了几条原因,其中一条是,80后一代陆续成为了父母,他们看到了农村留守儿童大面积出现的问题,不愿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已比较清楚地意识到,现在外出多赚一点钱,但因此失去了陪伴孩子的机会,耽误了孩子的教育,是件不合算的事。

70后这一代父母,他们很多人已开始品尝由自己制造的“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寄养儿童”所带来的“恶果”。有他们作为前车之鉴,更年轻一代父母们已有意识地避免和孩子分离。但现在整个社会生活还是快节奏的,竞争式的,80后所面临的社会竞争压力一点不比70后少,所以他们作为家长,在分离问题上内心有更多的冲突,如何能充分地陪伴孩子,又能兼顾自己的工作,成为他们面临的一个两难问题。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用猕猴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把一些幼小的猕猴和母亲隔离开来,在小猴子的笼子里安装了两个“假妈妈”。其中一个妈妈用硬梆梆的钢丝做成,但胸口上有奶瓶,另一个妈妈用绵软的绒布包裹,但没有奶水。按照人们“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断,小猴子应该和有奶的“妈妈”更亲近。事实则不然,小猴子只是在饿了的时候才靠近钢丝做的妈妈,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绒布妈妈这里。这个细节,可以让我们看到婴幼儿内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惧,他们对温暖的依恋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这个实验到这里还没有完结,到这些猕猴成年后,基本上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实验人员把它们和另外一些吃母乳、在母亲怀抱正常长大的猕猴放一起后,这些从小没得到正常母爱的猕猴不能正常融入集体生活中,大多数性情冷漠。实验人员通过人工办法让这些有心理创伤的母猴怀孕,待小猕猴出生后,这些母猴对小猴冷漠而无情,残忍地虐待小猕猴,有的甚至咬死了自己的孩子。猕猴和人的基因有94%是相似的,它们身上反映的正是人类最初始的情感状态。这个实验说明,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东西。

大自然设计人类是有其深意的,让我们想一下,为什么男人的生育能力可以维持到六、七十岁,甚至八十岁,而女人的生殖能力只能到50岁左右?这样的设计,就是要保证一个孩子出生后,他的妈妈有足够的余生来抚养他长大成人。一个孩子失去父亲是失去了世界的完整,而要失去母亲,则是失去了整个世界。我们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宁死当官的爹,不死讨饭的娘”,这是无数人总结出的一种无奈但合理的选择。我们来现实中考证一下就可以证实这一点,很多因各种原因缺失母爱的孩子,他们长大后,多半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父亲抚养都不能取代母亲,何况爷爷奶奶!

通过前面这些话想说明的是,在抚养下一代问题上,我们要努力清除技术化的思维方式,要回归自然。我们常说要“科学育儿”,回归自然,才是遵循了最大的科学法则。

现在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家长因为条件或观念的原因,早早地送孩子进“全托”幼儿园,一周才见孩子一面;而在很多农村地区近年来又搞“并校”活动,合并幼儿园、合并小学、合并中学,这使得很多年幼的孩子不得不早早过上寄宿制生活。这些情况都会导致一些后续教育问题。我不得不说,这些“合并”行为是反教育科学的,是不尊重个体儿童的,它仅仅是出于行政管理的判断,而不是出于教育的考虑,更不是出于对儿童的尊重意识。早早地让一个孩子离开家庭,把他抛入集体生活中,会导致儿童早期的情感发育的损伤。再好的炉膛也不能把一个制作粗糙的碗烧成一个精美的盘子,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弥补早期精神发育所缺失的东西。

把和孩子相处当作“早教”的一部分,已成为年轻一代父母们普遍认可的一种教育意识。所以在养育孩子和自己的事业形成冲突时,不少家长做出了痛苦而理性的选择。比如,有的妈妈为了陪伴幼小的孩子成长,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或出国工作的机会;有的妈妈为了延长哺乳期,宁可放弃高收入的职位或工作。这是家庭教育出现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

这是个积极的信息,有了这样积极的意识不等于有了条件,现在确实还有好多年轻家长为没有条件和孩子相处而苦恼。妈妈不能和孩子充分相处。比如职场中的女性往往承担了并不亚于男性的工作,母亲这个角色又要求她和孩子有更多的相处机会。这是年轻家长面对的第一个困境,是应该引关注的社会问题。

二、第二个问题:竞争焦虑——已成为普遍的思维方式

家长们现在面临的第二个困境,或说主要问题,是竞争焦虑。

现在年轻的父母们普遍有一种焦虑感。这些焦虑大家可以说都大同小异。比如,从大的方面来说,我能否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良好的教育?我是否有能力培养出一个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孩子?这样,就会牵扯出很多具体的困惑,别人上胎教班,我上不上?别人的孩子四个月就上早教班了,我要带孩子去吗?早期教育该如何做,我这样做对吗?如何选择到一所好的幼儿园,如何择到一所名小学,如何上一所不错的中学,如何帮助孩子取得高考的胜利,如何让孩子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70后、80后两代人都是从竞争中成长,并仍在竞争中生存。我们必须承认,他们绝大多数人目前没有获得经济上的安全感,同时他们又怀有较强烈的成功动机。所以竞争意识已强化为他们的天性,这种“天性”必会迁移到他对孩子的教育中。“领着孩子去打拼”成为他们抚养下一代的一种下意识心态。可是,毕竟绝大多数人受制于种种条件,在竞争中常感力不从心,这种力不从心的感觉会在人内心引起焦虑。

应该说,这是个社会问题。这种竞争意识从50后、60后家长那里萌芽,到70后父母们那里大面积爆发,目前尚未看到下降的趋势。80后家长们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会面临这些压力,而这些压力仅靠自己协调解决是不可能的。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竞争是挫折的重要来源之一。因为任何竞争中,获胜者永远是少数人,目标受阻的失败者遭遇的是痛苦和挫折。而痛苦和挫折常常引起敌意。哲学家尼采也说过:“竞争产生对自己的不满意。任何对自己不满意的人,随时准备好了进行报复。”

家长内心的竞争意识,学校实施的竞争环境,社会倡导的竞争文化都像山洪一样呼啸而来,把家长和孩子一起卷进去,很有少人能及时撤出,站岸上从容观看。

人生并非完全不需要竞争,我们不否认竞争给人们带来的成就感,能推动社会进步。但从教育的角度来讲,竞争一定要守住两个度,一个是心理程度,一个是年龄向度。前者说的是“适度”的竞争是好的,不要“失度”;后者说的是并非任何年龄的人都适宜参加竞争,老人和孩子的生活中就不该有竞争。因为他们是弱势人群,体内能量本身就很少,竞争消耗能量,于老人来说会加速枯萎,于孩子来说会影响其正常成长。老人竞争的问题现在不是问题;而儿童竞争的问题则十分突出。家长们把自身的竞争心理和压力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进入了赛场。要上文化课,开始有作业,要比谁听话,比谁表现好。上了小学、中学,以考试为主的、名目繁多的评比几乎控制了学校生活——反儿童心理、反教育的事发生得实在太多了!

人们错误地以为所有的竞争都可以促进儿童的进步,事实是绝大多数竞争对绝大多数孩子造成损害。获利的只是少数人。当竞争焦虑成为普遍的思维方式时,带给成人的只是焦虑及相伴的损害,带给孩子的则是一生的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对孩子的损害根本而彻底。

三、第三个问题:“家长强权”——最隐蔽但最锋利的刀子

最想说的是第三种困惑。它经常被人忽略或误读,所以一直不曾引起大家的注意。但从我这些年的研究来看,这恰恰是最紧迫、影响最深的一个问题,这就是“家长强权”问题。

在这一点上,我感觉必须把70、80后这两代人分开来谈。区别是,70后自己扮演了强权家长,80则因为独生子女的身份及孩子尚小等原因,即使现在长大成人做了父母,仍是“被强权”的对象。

70后出生在文革结束前后,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急速转型时期,市场意识扑面而来,迅速成为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同时,他们的'文化程度又前所未有地高于前辈。他们自信自己有能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可是有关教育中的科学与民主意识还尚未得到普及。所以这一代人很多会以商业社会的思维特点来要求自己的孩子,表现出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或是以技术思维方式来对待孩子。比如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要求孩子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各方面严格要求孩子,对孩子进行军事化“听话”训练,家长的意见总是对的……总之,在生活中表现得很强势。家长强势的典型表现就是对儿童自由意志的剥夺,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懦弱、逆反、没有上进心等等。

这些年来,人们一谈到现在孩子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时,都说孩子是被“溺爱”坏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归纳。这种错误的归纳长时间以来深入人心,使家长们迟迟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甚至更错上加错地往前走。比如有人认为是因为自己对孩子爱得太多了,为了不溺爱,就更严厉地要求孩子,甚至打骂孩子。当然,这样做的后果是可以想象出来的,那就是孩子更不如意。其实,只要是正常的爱,给孩子再多的爱也不会把孩子爱坏了,因为没有爱就没有健康成长。如果说有些“爱”会让孩子变坏,那肯定不是“爱”,只不过是披着爱的外衣的“过度管制”。比如小到吃饭,大到上什么课外班或选择什么专业,家长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听话”仍是我们在教育儿童中的核心审美心理。人们说“四二一”家庭格局有问题,不错,是有问题,但这里的问题绝不是孩子被爱得太多,而是自由太少。六个大人管一个孩子,一人说一句,再加上一个说一不二的强势家长,孩子身上得捆绑多少绳索啊。一个被太多绳索捆绑的孩子,怎么可能是一个幸福的、健康的、有出息的孩子呢?

“自由”这两个字,在我们的教育中还没成为共识,公众对它还有太多的误解。每当我在不同的场合谈到给儿童自由的问题时,总会遭遇质疑,而质疑者总会把自由理解为“放任自流”或“无法无天”,它显示我们对自由的理解尚处于一个多么幼稚的阶段。自由和尊重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当全社会都在谈“尊重孩子”,却在“自由”的观念上出现盲区,尊重其实就变成一句空话。所以,我想,年轻的父母们,应该来一次自我思想启蒙运动,重新估价自由在教育中的价值。理解了作为人的自由意志在教育中何等有价值,在家长内心自会掀起一场“去强权运动”,这不仅是家长的进步,也是整个社会教育文化的进步。

而80后的父母,基于前面提到的时代的差异,并且他们的学习意识更强些;而且由于他们的孩子尚年幼,强权的问题还没来有在这一代家长身上凸显出来。但他们却必须面对自己父母的强势。因为这一代人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绝大多数是有文化的50后,而且到他们自己的孩子在近年出生后,父母都还年富力强。这些年富力强的“老人们”,自己年轻时只抚养了一个孩子,既积攒了一些带孩子的经验,又没过足带孩子的瘾,身体又健康,所以,在孙辈出生后,几乎是毫不犹豫地一手包办,爷爷奶奶成了养育孩子的主角,80后父母成了配角,孩子除了吃奶找妈妈,其余事情上,爷爷奶奶都包了。除了白天上班时间,甚至晚上孩子睡觉也是跟着爷爷奶奶。他们在教育理念上固守过去的***惯,甚至做得过分,又不肯去学习新的理念知识,也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样,在带孩子过程,两代人就会不断发生冲突。很多年轻人陷于两难境地,既需要父母帮忙带孩子,又无法阻止父母对孩子破坏性的教育。这是很多80后家长们遇到的一个典型问题。

当然,我这里谈的70、80后的这些区别只是相对的,并不绝对。文化范畴中的很多概念,其外延往往是模糊的或纠缠混杂的,我们只能就其呈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方面来谈。

第二篇:家庭教育要与时俱进

家庭教育要与时俱进

传统的教育观念,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家庭教育不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和形势的发展。比较突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养轻教;二是爱的“错位”;三是分数至上。

事实证明,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家长应采取方法,加强家庭教育。

一要转变观念。当前教育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广大家长必须从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解放出来,逐步从重养育轻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树立养教并重的思想。家长既要当好孩子学习的后勤,又要主动担当起培养孩子的责任,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把孩子教育好。在教育方面,既要防止围绕分数转,又要纠正撒手不管、放任自流的现象。既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身体素质,又要关心孩子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要重视智力投资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里边的智力投资不仅仅是买书本、让孩子上辅导班,它还包括有计划地引导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和劳动。比如假日的旅游、课外阅读、锻炼身体和健康文明上网以及农村、厂矿体验生活等其他项目的投入。简单地说,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对孩子进行综合培养,使之有健康的身心、广泛的爱好和较强的能力。笔者很赞同他们去农村、去厂矿体验生活,让孩子了解生活的艰辛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磨炼一下个人意志。

三要正确处理好对孩子的期望和培养。“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一个父母的期望,但是,并不是说期望越高越好。俗话说“知子(女)者,莫过于父母也。”当家长的一定要根据自己子女的情况,制订一个适当的培养目标,并积极为孩子实现这个目标创造条件,不要总是对孩子施加压力,更不要做一些脱离实际的蠢事。曾经媒体报道,有一个孩子,本来学习成绩就很一般,基础也不扎实,可是做父母的不懂得学习规律,硬是通过关系将自己的孩子塞进了重点中学,结果孩子吃不消,最后没办法又只好回到普通中学就读,得不偿失。

四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孩子的教育是一项周期性长、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家长要善于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孩子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并积极引导孩子刻苦学习,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支持他们参加社会实践。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不断地总结经验,对孩子要学会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还要注意做好言传身教。

五要注意两代人之间的心理沟通。生活越是紧张,家长越是要注意珍惜两代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可以通过闲扯、谈心、观察、书信、便条、短信等多种渠道沟通了解,关心子女各方面的情况,及时进行教育。

第三篇:为什么要重视家庭教育

为什么要重视家庭教育

为什么要重视家庭教育

大家都知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来到你的家庭之中除先天条件之外就如同一张白纸,任你家长去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去绘最新最美的图画。每位家长经过多年的书写绘画,其作品却千差万别,各有特色。也就是说,你多年辛辛苦苦培育你的孩子,你也觉得尽了父母的职责,可自家的孩子和人家的孩子反差很大,无法相比。原因在于你是否运用了科学的育子方法。是否掌握了现代家庭教育的理念和原则,是否从孩子出生到孩子考大学你抓住了孩子发展的每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去科学的调教孩子。

我从教 多年,这是我第一次呼吁要重视家庭教育。因为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身上的问题严重啊!特别是在最近十年,我通过家庭教育感悟到:孩子学会做人,家庭教育是核心哪!家庭教育不光是智育教育,而更重要的是道德教育。我们的家教目标应是:培养家庭中的好孩子,学校中的好学生,社会中的好公民,治国中的好公仆。要实现这一目标,看看你家孩子的概率能是多少?要面对现实不要太乐观哪!

几年来,来我家咨询的孩子,反面例子多了,自然要上升到理性思考。我每个周日都要去看望和辅导孩子,和他临近住宿的同学有时也来问题。这样时间长了我很受他们的欢迎。每到假期他们都到我家来补习。以后家长传家长,同学传同学,来我家的孩子也就多了起来。一批接一批,什么样的孩子都有。有的家长含着热泪述说孩子伤心的故事。

有位家长曾是我教过的学生,向我述说她如何找儿子的经过。她说:“我儿子在小学五年级时就常常出逃,家长一找就是十天半月,找回来后,爸爸曾把孩子打昏过,用水浇过来再打,可是还不管用,爸爸已经放弃不管了,可是当妈的不能再不管哪!每当孩子出走时,她几夜难眠,后来眼睛充血,最后导致成脑病、心脏病,她没黑没白的找儿子,实在支撑不住了,找个旮旯就睡觉,有时刚睡着,一有惊动马上精神,爬起来再找,就像幽灵一样,昏昏沉沉在大街小巷里窜,她曾碰到过大树、电线杆子,多次差点和出租车相撞,被司机大骂一顿才醒悟,由于走路踉跄脚指盖被踢坏了好几次,有时眼睛直勾勾盯住孩子群,跑过去找啊找,找到孩子时,抱着孩子大哭,看到孩子多日不洗的脏衣服,心理就更是难受,家长们?你们体味过找孩子的滋味吗?一不留心他就跑了,为了看住孩子,这位家长工作也辞了。被孩子折磨得筋疲力尽。

一位母亲述说她初二的女儿:女孩一米六五左右,长得较标准,由于习惯不好整天不学习,谁的话都听不进去,在家顶撞家长,在校和老师对着干,因此常被学校开除,家长为此伤透了脑筋,孩子转了一所学校又一所学校。后来这个女孩以处对象为自己的最大乐趣,每到一所学校,不到一周时间,准和不学习的男孩子勾搭上,闹的家长苦不堪言。

有个小学四年级的男孩,个子矮矮的,戴一副七百度的眼镜,说是玩游戏累的,孩子不听话,顽皮得很,其真正学识也只有小学二年级的水平,家长曾为他找过二十多位家教都不见效,说到此时,他爸爸难过的流出了热泪。儿子看到此情景,把嘴一撇,小声地说:“大王八精还下雨了呢!”看看这是什么儿子,孩子从小就不知体恤父母,孝道从何而言!

有位初中生,家里都管他叫“报废子孙”。据他妈妈说这孩子被学校开除了,品质太坏了,上学必送,放学必接,否则在路上就会打架,时常有家长找上门来。每学期支付的医疗费都比学费多。到年三十晚上人家都通过电话拜年,而他家不敢接电话,怕一些孩子骂难听丧气的话。孩子在家与在外面一样坏,在家绞尽脑汁对付家长,如藏家长的一只鞋,或往鞋里放脏物,当产生逆反心理时,常常以报复的心理对付家长,一次妈妈的单位里分了十斤鸡蛋,他为了出气从楼上一个个的往楼下撇鸡蛋,闹的四邻不安。总之坏事干尽,家长拿他没办法。

以上仅是几个代表而已,当今社会上这样的孩子已不足为奇,几乎是班班都有,特别是进入品行不良第二高峰期的孩子更为严重,可谓是班任难管,科任难教。他们连做人的底线都没有。在家不知孝顺父母,在校不知尊敬老师,在社会上对人没有礼貌。这些没有教养,不懂礼仪的孩子能适应社会吗?他们的父母拼命的为孩子挣钱,尽力满足孩子的欲望,可这种爱的结果又是什么呢?家长应该反思啊!

在我的教育实践中,在对问题生的反复思考中,总结了他们的表面特征:长辈溺爱,孩子变坏,无拘无束,私欲无度,娇生惯养,顶撞家长。做了错事总想撒谎,课堂一坐无心听课,找茬说话,搞小动作,打扰别人,干扰讲课,作业毛草,抄袭也错。具有这些特征的孩子,如不及时管教,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的家长很明智,发现了苗头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如用陪读的方式看管孩子,实践证明多数是有效的,但也有不如人意的,有位中学生由于多次被学校开除,家长也就多次择校坚持陪读,监读,好苦啊!家长陪孩子一同上学,每天坚持把孩子送到学校,家长也就放心了。孩子即使不学习,由于有老师照管孩子也不易招惹是非,家长不放心的是下课和放学。为了掌握孩子情况,家长每天在校门外监护,找一个藏身之处,便于窥视孩子,就像猫捉老鼠,多么的不易呀!家长既要监视孩子,还要躲着孩子,否则还会遭到孩子的斥责,这样时间长了,孩子没有自由,便产生了逆反心理,把家长的一片爱心当成了驴肝肺。有一次,这名孩子在电话中对家长说:“你们的招不高,我能玩死你!你们这样的看管我,我要让你们付出代价 ……。”这种孩子靠看能解决问题吗?家长在孩子的心目中没有权威,在家庭环境中,在孩子的成长中,孩子是老大的地位早已形成。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而父母是家中的奴仆和佣人。父母把伦理关系搞颠倒了,把大小王的程序输错了,孩子管你管惯了,你听他的听惯了,孩子还能听你的吗?他们早已产生不良心理,认识片面,情绪偏激,行为冲动,意志固执,喜怒无常,自暴自弃,为所欲为,人格变态。这样的孩子长期在溺爱的环境中,早以形成了不良性格:胸无大志 , 无所作为 , 自卑自弃 , 不求上进,虚情假意,目空一切,容易激动,爱发脾气,放任散漫,知难而退,自制力差,不负责任,孩子到了这种地步,我们做家长的心理是什么滋味,在教子上有什么感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他们的不良心理和不良性格是怎样形成的?我们要自省啊!不要执迷不悟啊!

孩子到了这种地步,就具备了一定的胆量,就敢于触犯法律,就具有了犯罪的征兆了。这样的孩子在课堂上 , 厌恶课堂学习,找茬说话扯皮,故意招惹是非,不服老师管教,在校外 , 交友极不慎重,损友经常结帮,对人没有礼节,野蛮傲慢撒谎,出口污言秽语,举手欺压众良,法律意识淡薄,管你教师家长。孩子到了这种地步,能不被学校开除吗?这种孩子一旦步入社会,就极易违法犯罪,家长们想想吧!独生子女社会,这样的例子多得很啊!爱子如杀子啊!家长若不在孩子小的时候,舍得操点心,待孩子长大后翅膀硬了,你就有操不完的心。

如果我们家长把孩子爱成了畸形,那么孩子在学校有的人怕担后果责任,就会投其所好,给你宠着,帮你惯着,迎合你家长,只要不太过格,都能忍着,让着,哄着,将就着教。

记得有一次上品行课,一名新转来的初二男生,趴在桌子上假装睡觉,我用手轻轻地推推他,我说:“上课了。”家长们你们猜猜这名孩子会怎样?他突然站起来说:“你凭什么管我!”“上课了!”“老师有责任管你!不是吗?新来的同学?你知道品行老师是管什么的吗?教品行课就一定要管你们的品行!你错了还不醒悟!请你午间到办公室找我!”到了午间这名同学向我认了错,他说:“以前我到哪都是老大,同学们怕我,老师也不敢深管我,一般的课,我上课睡觉老师是不管的。听同学们说你上课很严,我只是试探一下,老师我错了,再上您的课我不睡觉了。”家长们?你们想想这名同学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恶习的原因在哪里?后来这名同学上品行课听的很认真,考试次次及格,非常听我的话。由于品行上的进步,后来他当上了班长。

如果我们的家长处处护着孩子,当孩子做错了事也为孩子争理,那么你的孩子就会养成不良性格。

有一次,我给初一新生上课,在师生互动时,突然听到一声破口大骂,打断了我的讲课,我说:“骂人的同学请站出来。”这位同学却说:“凭什么我要站出来,他为什么不站?”“我听到了骂人的声音,却没有看到违纪的学生,就是让他站出来,也得我了解情况后再说,有你这样无礼取闹的吗?你先别管他人错在哪里,他做错了事你可以告诉老师,你不告诉老师,反而开口大声骂人,就是你的错,说你扰乱课堂秩序不算过分,课堂上使用不文明用语本身就是不文明的表现,不服午间再说!”到了午间,家长领孩子来了,有的老师告诉我:“那可是小学出了名的。家长护孩子护得很,小学教他的老师谁都怕管他的孩子,否则家长就跟老师没完。”这时有位领导也说:“他你也敢管!你真是没事找事。”“正常管理一切都很正常,若是天天没事那反倒不正常了。”午间我不仅教育了孩子,而且还说服了家长,一切风平浪静,从此这名孩子变得懂事多了,家长的宠惯也变成了理智的宠惯。

教育孩子必须以事件为载体,做到遇事明理。“事怕颠,理怕翻”。做到换位思考就能以心换心,管教孩子必须让家长明白:“管”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严”是对孩子爱的体现。好孩子是从小管出来的,坏孩子是从小惯出来的。家长们,几个事例已能说明现在孩子面临的问题是多么严重了吧!

家长过分溺爱,学校重智轻德,自身意志薄弱,社会诱惑不良,学习没有动力,交友不会选择,生活娇气怕苦,社会适应不良。关于孩子品行不良的现象,我已有专门的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这些现象不是偶然的,它的出现要伴随着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有某种因素在促使它发生,人们不妨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会促使孩子变成现在的样子呢?我们不妨转换个角度来思考下面的问题,看看自然科学能给我们什么启发。

我们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同位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这里两条平行线是因,第三条直线是缘,有了这个因缘就有了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直线电流通过螺线管时,要发生磁效应,使螺线管有了磁性,在螺线管中插入一根铁棒会使磁性大大增强,这里直线电流和螺线管是因,铁芯是缘,有了这个因缘,才使磁场大大增强。

电流通过电炉丝时,电炉丝要发热,这是电流的热效应,电炉和电流是因,合上开关是缘,电炉发热是果。

把紫色的石蕊溶液分别滴入石灰水和盐酸溶液中,结果是:石灰水变蓝,盐酸溶液变红,这里指示剂和酸碱液是因,相遇是缘,变色是果。

再说农民种地,从播种施肥到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这里种子、土壤、阳光、水分是因,适当温度和时间是缘,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是不同时期的果。不同的因结不同的果。

我们都知道,每隔四年会出现一次闰年,因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是 365 1/4 天,所以每过四年就会多出一天,变为 366 天,这一年就是闰年,出现闰年的因是万有引力,缘是公转周期。日、月食现象,这是我们大家熟知的,世界是物质的,宇宙万物都在运动,月球绕地球运动,地球绕太阳运动,当月球运动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便发生了日食,同理,当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时,地球挡住了太阳的光,在月球上投下了地球的影,被投影的部分就不再反射太阳光了,于是便出现了月食。过去人们不懂科学,把它叫做天狗吃月亮,愚呀!谁知道日、月食的因是什么?缘是什么?因是万有引力,缘是三球在运动中恰成一直线时,才能发生,请问,有没有太阳在地球和月亮之间的情况?没有啊!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啊!拿来两张纸,夹在手中,在两张纸中间用力吹气,会出现什么现象?这两张纸会离开,还是会靠拢?试试看。这是流体力学原理,流速越大,压强越小,这两张纸便会靠拢,流动空气是因,两张纸靠拢是果,流动空气在两张纸间通过是缘,有了流体力学原理,才有飞机上天这个结果,机翼上面是拱形的,下面是平的,飞机在运动中,机翼上方的空气流速比下方快,上表面的压强小于下表面的压强,在这个上下压力差的作用下,当压力差不小于飞机自重时,飞机便能起飞。

我举了这么多自然科学的例子,目的是什么?不同的因结不同的果。自然科学给我们以启示:世间万物有果必有因哪!

那么孩子品行不良的因是什么?是教育呀!特别是家庭教育!启蒙教育是关键哪!别人的家教教训或我们自身的教训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啊哪!有些自然科学我们不懂因缘,就如同我们养育第一胎孩子一样,没有经历过,难免没经验,难免出现教子误区,家长常常以误爱的姿态出现,好心办了错事呀!

为了您的家庭和睦与幸福,请及早树立科学的育子观念,从孩子降生那天起,就重视家庭教育,特别是十岁以前的教育,如果孩子在十岁以前没能培养起好的行为习惯、礼仪习惯、学习习惯,那么在孩子十五岁之前,必须对孩子的不良习惯给予矫正,否则当孩子习惯定型后,再想矫正,已为时晚矣,难以教化,你操心的时刻已经到来。

为此我要提醒家长们,反思自己的教子观念,在今后的家教中,努力成为孩子: 思想上的引领者,行为上的指导者; 学习上的辅导者,生活上的关心者; 好习惯的强化者,好性格的塑造者; 事业上的支持者,婚姻上的参考者; 困难上的扶助者,前途上的导航者!

第四篇:家庭教育要重视哪些方面

外教一对一

http://www.xiexiebang.com

家庭教育要重视哪些方面

1.学习习惯

教师家长大都懂得,不同教育阶段,教育方法也不一样。在小学阶段,重要的是培养学习习惯,这点许多人都知道,但是能够落实的人很少。就如同大家都知道减肥和戒烟的重要性,但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人少之又少。

教师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专注培养以下几个学习习惯。

(1)正确的书写习惯。俗话说,字如其人。一个人的书法就是他的广告,一种身份标签。从考试角度来说,卷面整洁,书写规范,也是很好的得分项。

如今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货币电子化,文字电子化,人们都汉字的书写越来越不重视了。提笔忘字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时代病。如果能有一两个学生书法出众,一定会令人刮目相看的。

每年高考前,都会有人拿衡水中学学生印刷体般的高考英语作文来博取眼球,这也从侧面说明,书写对高考的重要性。对于英文书法练习,要注意每一个单词内字母间距,句子中的单词间距,已经行距。此外,要每天对着字帖,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练习,最好是选那种中高考英语写作范文的字帖练习。

(2)写作业的习惯。这一点太重要了,相信很多家长深有体会。孩子写作业拖拉是一种病,得治。没有孩子生下来就是写作业动作快的,都是后天训练的结果。

对此,父母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孩子每天放学回家,都在应对学校的作业,其他任何才艺练习都无法进行,孩子最终成了学习机器。

培养孩子的写作业习惯,也就是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关系到孩子的学习效率,最终影响到中高考成绩。

有的孩子一边写作业一边吃东西,有的孩子回家先看电视,或玩游戏,最后才写作业,还有的孩子放学后在外面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父母喊了半天才恋恋不舍地回家,磨蹭半天才开始写作业。这些都是不会的习惯,需要慢慢改变。

(3)纠正错误的习惯。高考状元们每次的作业和考试,都认真订正,并且抄写到错题本上,有空反复学习。这绝对是一个拉开差距和提高成绩的好方法,有经验的老师们都会要求孩子准备一个错题本,然后经常检查,督促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准确使用错题本的习惯。

在错题本上,不能光写出准确答案,还要写出错在什么地方,考查的是什么知识点,只有这样练习,复习起来才有效果。

(4)读书的习惯。有人说,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就是送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因为工作原因,教师们经常要看一些书,这种热爱读书的家庭氛围,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家长每天训斥孩子,“逼迫”孩子去读书,告诉孩子读书的重要性,而自己却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或玩手机,就没有起到“榜样”的作用。身教重于言传!

2.重视家庭教育

文章来源:www.xiexiebang.com 外教一对一能进行有效沟通。

http://www.xiexiebang.com

想要孩子爱上学习,必须要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有的老师在学校对学生非常有耐心,回到家管理自己的孩子,一言不合就吼叫,不

状元们的家长正好相反,非常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朋友去沟通,没有命令式的语言,孩子在家里没有压力,所以也乐于接受父母的建议。

父母对于孩子更多的是鼓励和表扬,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看到问题的积极面,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放大孩子的缺点,给孩子造成极大的紧张和压力。

教师都学过教育心理学,善于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有什么事情都愿意告诉家长,特别是上了初中或高中,孩子进入了青春期,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孩子就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3.生活有规律

教师和公务员的工作和生活相对稳定,比较有规律。不像有些职业,经常加班,顾不了孩子的学习。

与公务员相比,教师的工作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因为它的周期和孩子们的上学是一致的,有周末,有寒暑假。

不要小看寒暑假,时间很长,非常宝贵。有一句流行语,“不怕同桌是学霸,就怕学霸放暑假。差距越来越大。” 因为老师有时间,所以一般会在寒暑假,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清晰的规划,并且严格监督执行。

相信大家都有这种感受,以往都是成绩差的学生需要补课,现在情况变了,成绩越好,假期上培训班的需求越多。

因此,有人说,假期是拉开差距的最好时机。

4.坚持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比赛,要掌握好节奏,在这次比赛中,能坚持到最后的都是人生的赢家。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家庭教育的最大影响是,父母变得越来越焦虑,望子成龙之心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急切。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抢夺只需要简单劳动的工作,所以每个人都有一种紧迫感。

为了提高孩子未来的竞争力,大家的家庭教育出发点都是以功利为目的,不断地给孩子施压,而无视教育发展的规律。

教师家长相对来说经验丰富,不会因为孩子成绩一时的起落而坐立不安,而是从长远来规划孩子的学习,每天坚持执行学习计划,立足长远,持之以恒!

文章来源: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家庭教育要保持一致性

家庭教育要保持一致性

家庭教育中,家庭不同成员之间,常常因教育观念、教育态度、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差别,形成不一致,比如父母对子女要求不一致,就会造成家庭教育者管教要求之间的矛盾,结果削弱了教育效果。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一个要管,一个要放;一个要严,一个要宽。有时夫妻二人还故意在孩子面的扮演黑白脸,以为一个打,一个拉,有哄他的,有吓唬他的是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那就大错特错了,在这种气氛中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两面性!家长的要求不一致,常常会伴随着家长之间的分歧和争吵,争吵尽管可以设法避开孩子,但分歧是无法避开孩子的眼光的,这种分歧会给孩子造成教育的真空,而孩子也往往很善于钻这样的空子:在一方受了管教就跑到另一方去诉苦;在一方受了罚,就跑到另-方去讨爱。另外,孩子还会对家长产生不同的看法与态度。由于家长的教育要求不一致,孩子就会误以为家长中有的爱他,有的不爱他;有的专门保护他,有的老是惩罚他。于是孩子对家长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态度。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之间如何做到要求统一、教育一致呢? 这里提出几条建议供家长朋友们参考。

一、情感投射的一致性

情感投射的一致性是指家庭中的每位成员对其子女、晚辈都应具有同样程度的爱,怀有相似的感情,持趋于一致的教育态度。这种爱、感情、态度通过成人对子女的言行表现出来。如果对孩子情感投射的幅度、强度不一致,会导致孩子对有的家庭成员亲近,对有的家庭成员疏远、回避,甚至产生敌对心理。

二、教育思想的一致性

一个小孩把自己的雨伞让给别人打.自己却被雨淋湿了。回家后,父亲赞扬下他这种行为,而母亲却数落孩子。这种教育思想的不一致就会使孩子不能形成统一的价值尺度和判断是非的标准,从而使孩子失去言行的方向性。类似这样的事,只要父母一方处理得合理,另一方就应当予以支持,决不能各唱各的调,否则教育效果就相互抵消了。

三、教育过程的一致性

家长由于各人经历不同,文化水平互有差异,性格更不可能完全一样,因而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产生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要求是很自然的。一旦出现分歧,不要争吵,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吵,把分歧暴露在孩子面前。可以心平气和地弄清情况.找出原因,想出办法。如果没有原则分歧,就完全可以求大同存小异,克服分歧,协调解决。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商量,取得共识是很重要的。

四、共同学习教育知识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一致,有许多是由于家长缺乏教育知识造成的。尤其是老一辈家长中,文盲和缺乏教育知识的占相当大的比例。有文化的父母应在加强自我学习的基础上,向长辈普及教育知识。如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教育故事;一起看电视时讨论有关的教育案例;支持他们到“家长学校”听课等。

只有这样,才能使家庭中各成员间不同的意见统一在正确的科学的基础上,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

要知道孩子知识薄弱,以义母之言为言,以父母之意为意。现在父母意见不对,互相吵嘴,那么孩子使“无所适从”了,做父母的敎训子女,不能使子女有所适从,这就算不得教育了。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写贾政因宝玉“不肖种种”,“笞挞”宝玉,王夫人上前阻拦:“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勒死我,再勒死他。”接着,贾母出来进逼:“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逼得贾政只得跪下,又检讨,又保证:“皆是作儿的一时性急,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可见,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出现分歧,从古到今屡见不鲜,所以才有“可怜鷓鸪飞,飞向树南枝。南技日照暖,北枝霜露滋”(李桥《鹧鸪》)。

1、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孩子思维的一大特点是缺乏主见,易于服从,他往往“迷信杈威”。任何长辈包括父母、老师等,在他心中都享有很高的权威,所以,这时如果父母的教育观点一致,则易于使孩子接受。反之,如果父母的意见有分歧,而且这种分歧是公开化的,让孩子一目了然的,那么就会大大影响教育效果。孩子本身还不完全具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如果父母意见不一,孩子就会无所适从,并很自然地倾向于保护他的一方,那么假如另一方所持的观点是正确的,其所做的努力也就无济于事了。

但是,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没有两个人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即使是感情深厚的夫妻在对孩子的培养问题上,在处理与孩子有关的种种生活瑣事上,双方的观点也不可能永远保持一致;即使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也可能在具体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例如,父母都愿意孩子吃得好,但有时会因为给不给孩子吃肉的问题而发生争执。孩子在这个时刻,真所谓“处于两人之间,难以为人了”。

那么父母应如何对待这一问题呢?应该商量,应该求大同存小异。最关键的问题是不宜把分歧暴露在孩子面前,即使宝宝还很小,也要如此。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讲话要注意分寸,否则细心的孩子就会听出父母的意见有分歧,而且很自然地就会寻求对自己有利的一方,而拒绝听从对自己不利的一方。这样,孩子怎么可能接受到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教育呢?

当某一方的教育方法不当时,另一方应在孩子不在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千万不可一怒之下什么都说,甚至经常赌气:你如此,我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这样会使孩子的是非观念紊乱,导致其日后品德不良。

2、母爱的作用:这里需要强调一下母爱的作用。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而无私的爱。这种爱对孩子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缺乏母爱的孩子中有很多心理发育不健全。但母爱又不能毫无止境,毫无理智。对待孩子,母亲也需要给予理智的爱,这样才能使自己从慈母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与父亲统一观点,使孩子形成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的明确看法。当然父亲也不应过于严厉,不应采取令孩子生畏的各种粗暴体罚,那样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此外,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作用也非常重要。他们格外疼爱自己的孙儿孙女,总是想让孩子得到更多的爱。但是,过度的宠爱常常会使孩子依赖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庇护,甚至当父母对他进行正常教育时也会产生抵触情绪,而以祖父母、外祖父母作为反抗这种教育的武器。这种溺爱对孩子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害了孩子。

习惯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父母的耐心和恒心,而且还需要一个系统环境来支持。这个系统环境是多维的,不仅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还包括家庭内部环境的一致性。家庭内部的一致性,也不仅仅指父母之间的互相配合,而是整个家族之间的密切合作。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好更快地形成良好习惯。因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个人不是由于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

当前,家庭中教育的不一致性往往涉及多个方面。

第一,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意见不一致。一位父亲曾经苦恼地说:我们家三口人,但我在我们家是第五把手,还没有我们家的咪咪地位高。咪咪是我女儿养的一只猫。我们家教育孩子的事情全由我爱人一个人包了。本来,我对教育孩子是挺有热情的,刚开始还经常给孩子讲讲故事什么的,但我爱人就是看我不顺眼,老嫌我管不好孩子,说我讲故事的口气不对,腔调不对,手势也不合格。总之,我不是这不对,就是那不对,弄得我的心情也很不好。她在组织部门工作,可能管人管多了吧,在家里也总想管我。

后来,我们之间就更对立了,她可能觉得她处处都比我强吧,老说我什么都不懂,就懂技术,不懂教育。我一张嘴说孩子,她就插嘴说“别听你爸爸的,他懂什么”,或者说“你爸尽瞎说”,现在孩子也好像有了保护神一样,我让她做点什么,都支使不动她。我一说她,她就去告诉她妈妈,有时还学着她妈妈的样子说“你懂什么”,气得我不行。如果我们两个都批评孩子,孩子就觉得少了保护神,立刻就会大哭、耍赖或者满地打滚。

我觉得孩子之所以这样,都是我妻子给教坏了。她们娘俩成了一个同盟,我在家里越来越显得多余,所以我现在一般不管孩子了。我们同事都挺羡慕我的,说我真自由,家里的事情什么都不用管,其实他们都不知道我心里的滋味。那滋味的确是不好受。看到别人的父亲都和孩子亲亲热热地,而我却和孩子关系很冷漠。我想,等孩子长大了以后,她会和我更加疏远。所以,说心里话,有时我心里挺怨恨我爱人的,感觉她是在和我争夺孩子。也许是出于报复心理吧,我对家里的事情有些漠不关心。

这种不一致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不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使孩子面对矛盾的、摇摆的教育方式,接受的是对立的、随心所欲的教育信息,形成两面性的人格,而且还非常影响夫妻之间的情感联结,使夫妻中的一方远离家庭事务,甚至逃避家庭、漠视家庭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父辈和祖辈之间往往教育态度不一致。一次,笔者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小女孩,清清秀秀的,可就是牙齿上长满了黑色的斑点。于是我同情地问孩子的母亲怎么回事。女孩的母亲满腹怨言地说都是婆婆把孩子带成了这样。原来,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奶奶都给孩子糖水喝。孩子也是越喝越爱喝,一来二去,牙齿上就长满了黑斑点。孩子的父亲一气之下去和奶奶理论,谁想到奶奶还说:“别信那些书上的说法,小孩的乳牙反正是要掉的,再长了新的不是一样白白净净吗?再说了,我小时没吃过几块糖,这牙不也掉光了?我把你们兄妹七个都带大了,哪个不长得人模人样的?咋的了?” 隔代教育的不一致性,除了会带来夫妻教育不一致所产生的影响之外,还可能形成亲子之间的隔阂,使父辈和祖辈之间产生矛盾、孙辈和父辈之间产生矛盾。这样,家庭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和伤害就又多了一层。

第三,家庭内部的教育一致性还包括家族风气,即家风的相互矛盾。如,父母在家中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独立的好习惯,但是孩子到了亲属家以后,却被宠起来,亲属包办了一切,什么都不让做;或者,父母在家中要求孩子不吃零食、少吃零食,但孩子到叔叔或阿姨家以后,叔叔或阿姨却给孩子零食吃,还对孩子说:“没关系,吃吧,你妈妈问我,我就说你什么也没吃!”这样的家族环境给孩子的就是不一致的教育。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要养成良好习惯,就会增加很大难度。

第四,家庭内部的教育一致性,还包括教育过程前后一致。父母常常犯这样的错误:高兴的时候对孩子是一个态度,不高兴的时候对孩子又是另外一个态度。两段时间里给孩子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孩子放学以后帮妈妈收拾房间,妈妈会说:宝贝儿别干了,好好学习就行了,家里的一切事务妈妈都能做!等孩子拿出了成绩单,妈妈一看孩子没考好,就勃然大怒:就你这个样子,将来准是个讨饭的,傻坐在这里干什么,还不去帮我收拾房间?这种前后不一致的态度,会使孩子形成双重人格,并学会看大人眼色行事。习惯养成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如果一会儿这样要求,一会儿那样要求,习惯培养的力度就会越来越小,甚至起到了负面作用。

上述几种教育不一致的情形,都会使家庭教育的力量互相抵消,从而导致失败的教育。关于习惯培养的一致性问题,本书第八章第三小节中有详细的理论探讨,由于本章主要供父母们阅读,因此在这里不做详细论证。

因此,我们曾经倡议:建议有效的父母联盟。当然,推而广之,为了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我们应该建立整个家族的联盟。为了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建立有效的父母联盟,有些教育者们常常倡议教育者要对被教育者的要求保持一致,形成教育合力。这样的理论在教育学方面很站得住脚,但在心理学家们看来,却值得商榷。

笔者曾经采访了中日友好医院大夫,著名的家庭治疗师李子勋先生。自1990年开始,他就从事心理咨询及家庭心理治疗,至今已有十余年,在家庭教育及心理治疗方面颇有建树。在谈到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时,李子勋说:

心理学和教育学具有明显的差异,心理学比较强调有效性,而不是强调对错。其实夫妻完全一致是不太可取的。太一致了以后,孩子就没有了可选择的权利,他基本上就是生活在一个单一的模式下。这样孩子难以了解人的多样性,以及在多样的人群中自己该怎样选择,怎样生存。夫妻的一致和不一致应该有一个摇摆,让孩子能够看到人的意见的可变性,因此有一些选择。也就是说,父母的意见在某一个情景下是可以的,而在另外的情景中就不可以。比如,父母亲说孩子在上课的时候玩游戏是不可以的,但是在放学以后玩游戏就是可以的,这就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在某一种情形下是可以的,在另外的情形下就不可以。这种教育不是一种单调教育,而是情景教育。孩子通过教育会懂得在这个情境下可以做什么,在那个情景下不能做什么。这样做比告诉孩子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要好一些,丰富一些。夫妻在教育孩子方面保持一定的差异比较好,但这种差异不是对立的差异,而是程度上的差异。这与夫妻建立有效同盟不矛盾。假设父母在家庭中表现出了各种差异,但又不是互相对立的,这样孩子就可能在一个环境下接受多重的意见。在这样的环境里培养长大的孩子,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他会懂得很多东西看起来是对立的,但实际上也是并存的。这些东西不一定是父母告诉孩子的,而是在生动鲜活的生活中体验出来的。建立有效的父母同盟,关键的不是如何对待孩子,而是做父母的要给孩子一个感觉,让孩子觉得父母的情感很稳定。心理学上讲“同盟”,是指“情感联结”,不是指“态度联结”。其实,在家庭里面决定很多事情,不在于他们的态度如何,而在于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纽结的情况。

李子勋大夫所谈的观点值得父母们思考。要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首先要保持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和谐,正如李子勋所说——重要的是情感的联结,而不是态度的联结。因此,要保持家庭内部的教育一致性,家庭成员之间不必爷爷说什么,奶奶也说什么,爸爸说什么,妈妈就赶紧说什么。只要大家在教育孩子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在亲情上是和谐的,对孩子的好习惯养成就会有很大好处。

美国著名儿童问题专家简•尼尔森、莱恩•劳特和h.史蒂芬•格兰等人也有相同的看法。他们说:我们在认识上,是不是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共同教育孩子就意味着父母双方在认识上、行动上必须保持完全一致?如果父母双方能够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的关系,那么两个人尊重对方就会像尊重自己一样,而且能理解即使双方意见不一,也是可以的。孩子们既不会因为爸爸有一种教育方式,而妈妈是另一种方式而在人身上产生混淆,也不会在行为上发生混乱。如果说父母双方意见不一,对教育孩子有所损害的话,那就是父母双方相互推诿责任,或者让孩子利用父母的意见不一来控制家庭。一旦父母双方都认识到不同意见的价值性,并能正确磋商,求同存异,那么共同教育孩子将会是共同担负责任的一件愉快的事情。

可见,只要夫妻双方情感和谐,相互尊重,孩子就不会乘机控制家庭,也不会因此而逃避父母的教育。同样,此原则也适用于祖辈与孙辈之间的教育、重组家庭、离婚家庭等的教育。

当然,家庭成员之间在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方法上也会产生矛盾。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矛盾是可以协调的,关键是协调的方法。父母或祖辈间如果产生了不一致的意见,要离开孩子单独协调,如孩子睡着以后,父母可以沟通一下教育孩子的不同想法;也可以在孩子去亲戚家的时候,父母单独讨论一下孩子的教育问题。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儿争吵。在采访中,李子勋大夫还说:“夫妻要在孩子面前尽可能掩饰双方的不和谐和冲突。夫妻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不要过分关注对错,要多注意是否有效。强调对错是一种压力。当夫妻有了冲突,要尽快化解,尤其不能吵架以后三天都不说话。孩子生活在这种不正常的氛围里面很难受。”如果成人之间在教育孩子方面实在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可以去咨询教育专家,或者参考有关书籍等。

一致性是教育的重要原则,要改变前后脱节、家庭内部相互矛盾的现象,才能真正使良好习惯稳定地向前发展。因此,我们建议父母:

(1)尊重配偶以及配偶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家庭是一个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夫妻一方不要因为孩子与另一方关系亲密,就排斥、反感,或者互相争夺孩子的情感。当双方有不同意见时,要坦然对待,同时要明确告诉对方,您很尊重他(她),对于他(她)同孩子的亲密关系,您也很欣赏,很赞同。

(2)告诉孩子,他做某些决定时,需要征得父母双方的同意。一个10岁的男孩对父亲说:“妈妈说了,我可以去买一双运动鞋,而且明天可以不去参加钢琴比赛。”爸爸听了非常生气地说:“你必须去参加比赛,你妈妈说的不行。”孩子买了运动鞋回来以后,丈夫对妻子说:“你为什么允许孩子不参加比赛?”妻子很吃惊地说:“我什么时候这么说了?我告诉他说,买鞋是可以的,但比赛应该去参加。”上述对话说明,孩子在利用父母之间缺乏沟通的情况。因此,当孩子向父亲转达母亲的意见时,父亲要带着孩子,与母亲沟通,反之也是一样。这样,孩子就不会悄悄利用父母之间的关系。

(3)双方意见不同时,不追究谁对谁错,而要一起探讨双方不同意见的各自价值,并一起寻找更有价值的方法。

(4)不在孩子面前说另一方的坏话。要多告诉孩子另一方对家庭的贡献,以及对孩子的爱。如果您对另一方有意见,尽可能不在孩子面前抱怨,更不要请孩子评判谁对谁错。

(5)增加沟通的机会,不要让孩子成为双方的传话筒。如果孩子在一方面前表示对另外一方的不满,不妨召开一个家庭会议,大家一起讨论。或者,在一个愉快的日子里,全家一起探讨一些相关问题。总之,应该让孩子感受到夫妻双方情感上的联结,而不是互相排斥。

综上所述,父母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态度要一致,严父要严中有慈,慈母要慈中有严,祖辈与父辈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等孩子进入托儿所以后,又需要家庭与托儿所配合一致对孩子进行教育。

下载为什么要学习家庭教育[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为什么要学习家庭教育[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tkjqwi为_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 !_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我们一定会拥有幸福的人生为什么要学习......

    家庭教育要适应时代要求

    家长学校讲稿——家庭教育要适应时代要求黄冈镇中心小学[开场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超旧人”。为人父母者,无不期望子女胜过自己,比自己生活得更幸福,也更有成就。子女是......

    家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家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经过四个半天的家庭教育培训,在上周四11.20日结束了,在这次的培训中,我学习到了很多我以前没接触到的知识,也使我感悟很深,下面我从以下几点谈一下我......

    家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家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宝贝。我们都期望他们能够平安、健康、快乐地成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也一直处在不断的学习、探索和反思中,希望自己能够与孩......

    家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家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在家庭教育方面,通过这几年的生活与实践,陆续把点滴感悟写下来,一则如实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二则希望与家长们交流,共同提高。我认为,夫妻要 想教育好自己的......

    家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家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几个月的家庭教育学习之旅,才赫然发现自己犯了那么多的错误。学习之后,发现家庭教育培训教程的内容是那么的丰富多彩:从家庭教育的基本原理到家长教......

    学习家庭教育感悟

    你 是 花 蕾 ,我 是 太 阳 ——参加班主任家庭教育专业化课程培训学习感悟 作者名:赵艳丽 玛纳斯二期班主任班 工作单位: 玛纳斯县第二中学 上交时间:2014年2月15日 2013年3月,我......

    学习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小二家长梁现兵 家庭教育既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艺术,又是一项异常复杂的过程,它不仅要求家长有个方面的知识和见识,而且要求家长懂得怎样更好地与孩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