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法治密是时代必然要求(保密工作研讨发言)[大全]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嬗变,将现代文明进化的速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也促使世界战略格局由单极进一步向多极发展。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使世界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国际力量对比也将发生新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期。这些瞬息万变而又无法回避的背景,以执着而又刚性的挑战姿态,影响、引导着各行各业包括保密工作的发展。
保密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特殊重要工作。早在诞生之时,我们。
党就将保密作为党的一项纪律。党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苦难辉煌史,就是一部红色保密史。新中国成立后,保密工作展开新篇章,工作任务转变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人民政权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此,党在不同时期相继下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与之相呼应,政务院从新中国成立之初颁布《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到国家法制恢复时期的 1989 年 5月 1 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下简称《保密法》),再到法治确立时期的 2010 年 10 月 1 日《保密法》再行修订完成并实施,一个以宪法为依据,以《保密法》为主体,保密行政法规规章及其他法规中涉及保密管理的法律规范为配套,与刑法、立法法等基本法律相衔接的我国保密法律法规体系也逐步建立,为保密工作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将法治确定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九大将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务,并就如何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全面部署,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科学指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用新理念新举措引领保密工作新发展”的指示精神,在党中央、中央保密委员会的坚强领导下,保密工作依法治密踏上新征程:不断加快的立、改、废、释过程,使得 300 多件法律法规渐次展现,保密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行政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成为保密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养,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水平成为共识;机关、单位保密工作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领导体制、工作机制逐步规范,保密管理成效正在显现。
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依法治密是保密工作的应有之义,法治化成为保密工作的必由之路。当前,在致力依法治国这个时间节点,江苏保密工作步入新的历史方位,即向法治化转型升级。党中央在 2016 年初就要求,“要着力推动保密工作转型升级,坚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保密战”。保密工作由传统形态向以信息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形态转型升级。从保密部门而言,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用信息化手段去发现问题隐患,另一方面要做好信息化条件下的保密防护。目前我们开展的互联网监管、违规外联监管及后期将施行的涉密网络监管,为及时发现问题隐患提供了技术支撑。现在我们要着力在防护上下功夫。信息化条件下的保密防护内容繁杂,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涉及信息化行
为的管控,也称网络管理;另一类是基础保密管理,主要是《保密法》中除网络管理以外的其他管理要求。基础保密管理与网络管理的划分不符合逻辑上的科学分类,甚至连划分都不严密,这里主要是做一个简单区分。基础管理与网络管理关系十分密切,密切到任何一个网络违规行为都能在基础保密管理中找到原因。因此,保密工作的转型升级必然要以基础保密管理向法治化转型升级为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保密管理,向信息化网络化的转型。
升级也将是脆弱的。
基础保密管理究竟如何向法治化转型升级,这是我们“十三五”时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内容。当前,已围绕“依法”摸索出了初步的思路和做法:
第一,立足保密法律法规,明确保密工作职能任务体系,明确“ 做什么” 的思路。一是印发《机关、单位保密工作职责与规范》《县(市、区)委保密办(局)主要工作职责与规范》,帮助机关单位和县级保密部门梳理职责任务。二是编制和完善省保密局权力清单及责任清单,并对基层保密行政权力清理进行指导,做到“清单之外无权力”。三是印发《关于强化落实保密工作基本规范的通知》,直观呈现保密工作应为和禁为的行为底线。四是印发《机关单位保密工作内容一览表》《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内容一览表》《三类资质(格)单位工作内容一览表》,建立工作体系。
第二,开发规范化管理信息平台,推动保密工作任务落地落 细,解决“ 怎么做” 的问题。开发保密工作规范化管理信息平台,嵌入
近30 项基础保密管理模块,既了解了本机关单位保密工作的全部内容,也掌握了每项工作的基本要素与流程。利用信息化手段采集各机关单位保密管理数据,既通过数据展示机关单位保密管理真实状态,也为保密部门精准有效地指导机关单位开展日常保密工作提供了依据。
第三,构建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提升保密工作整体效能,实现“ 做到位” 的目标。研究构建保密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包括保密技术监管、机关单位保密工作监管、专项业务监管和省市县三级保密部门履职监管等四方面内容,全面覆盖非密网络和涉密网络涉密设备管理情况、机关单位保密管理情况、地方保密业务开展情况,着力实现保密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第二篇:加强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下)
加强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话说“学习与做人做事”(下)
古人讲:立身百行,以学为本。实践证明,学习既是做人的成功之道,也是做事的成功之道。学习的进步是一切进步的先导,学习的落后是一切落后的根源。所以说,学习对我们每个人做个好人、把事情做好,完善人生、成就事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学习是谋事之基。欲做事必先谋事。能谋事、善谋事是一个党员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领导干部是这样,一般工作人员也是这样。就我们日常工作来讲,为什么有的人做得就很出色,而有的人做得就不够好?其实,区别就在于是不是善谋多思,有没有思想,有没有主意。谋事就是要以脑取胜,以智取胜。古人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胸有良策一件,胜似雄兵百万”,这就充分说明了谋事的极端重要性,道出了谋事对于做事、成事的重要性。我们经常讲,工作要开拓创新,什么是创新?怎样创新?还常讲“思路决定出路,想法决定干法”,思路怎么出?想法从哪里来?其实就是一个“谋”字。因此,我们不论是从做好本职工作而言,还是从担负领导使命来讲,都必须提高谋事的能力、谋事的水平。而要提高谋事的能力,单靠空想是不行的,根本还是要用知识武装,拥有实实在在的学问。如果不学习,脑子一片空白,没有什么东西,就是再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什么好主意好点子。事实上,思路清晰的前提是学习,创新的理念靠知识启迪。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学习,思想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勤学习、多读书,才能激活创新思维,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谋得准,才能练就见微知著的洞察力、明辨是非的判断力、敢于决策的决断力;才能拥有世界眼光、具有战略思维,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和主动性。第二,学习是做事之本。一个人不仅要善于谋事,还要精于干事,干事的能力也就是目前讲的执行力,这也同样需要在学习实践中而获得。一个称职的干部必须是既有理论高度,又具有执行的力度。当前,我们一些同志常感到工作压力大、力不从心,很多人把其原因归结为客观因素,事实上,造成这种压力的主观原因之一还是自己缺乏足够的知识和智慧,还没有相应的能力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于是就有了压力,有了本领恐慌和能力危机,这也正像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有了精神懈怠的危险和能力不足的危险。防止这种危险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向能力比自己强、工作比自己优秀、事业比自己成功的人学。发展的本领是学出来的,是在学习中孕育、在思考中萌发、在实践中产生、在创新中提高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谁学得更多、更扎实,谁的本领就更强、更大、更过硬,谁就拥有了应对各种复杂局面、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驾驭全局的能力和水平。第三,学习是成事之道。人要干成事、干好事,不仅要有想干事、能干事、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还要有会干事、善干事的工作方法和艺术,如果方法对头,工作就好开展,如果方法不对路,工作就会陷入僵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把干事的勇气建立在把握规律、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大家知道,目前我国既处在发展的黄金期,又处在矛盾的凸显期,现代社会的开放性、流动性,利益格局的多层次、多样性,人们观念的多元化、复杂性,都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面对这一新的形势,如果不创新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还是习惯于以行政手段代替法律手段,采取简单粗暴或强制性的办法,就势必会激化矛盾,使问题复杂化,甚至把好事变坏,把小事变大、大事变炸,酿成严重后果。近几年所发生的贵州瓮安等群体性事件,就是因为方法欠妥、应对不力、处置不当造成的。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影响了一些领导干部个人的政治前途,教训十分深刻。所以,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注意在学习中提高做事的技巧、做事的艺术,掌握做事成事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本领。同时,要学会自觉按政策办事,严格依法行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用更加科学、更加稳妥、更加有效的方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第三篇:建设法治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文章标题:建设法治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作为人类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形态,和谐社会绝不会自发地生成,也不会自然的实现。实践证明,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借助于法律制度的推动和
保障。如果法律制度完善而且合理,社会成员就能和谐相处,社会关系就能和谐顺畅;反之,如果法律制度欠缺失当,社会人员必然冲突频发,社会关系必然扭曲。各级政府作为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机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中处于支配地位,法律制度能否完善并得到切实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机关的努力。因此,严格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一、和谐社会应有合理的利益获取和协调机制
当一个社会在经济上能够保障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政治上能够满足部分社会成员参政议政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保证社会成员的安全生活,这个社会的正常运行才具有较为稳固的基础。在这一社会阶层结构体系中,主要的利益群体均能够通过制度化的手段,通过正当途径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要维护作为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前提的公平、公正。要处理好各个不同阶层、各个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当前特别是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来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使社会财富向少数人一方聚集。在利益调整的过程中,政府的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在开展立法工作,要注重全面而合理地体现和反映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的需求,并将不同利益群体获得需求的手段制度化、合理化、规范化。提出的地方法规草案和制定的地方政府规章,要能够反映客观规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能够代表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这要求我们:
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和谐社会作为根本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重视法理研究,把无视与务虚结合起来,务实而不就事论事,务虚而不脱离实际。在立法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具体分析具体问题。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历史实践中,地方立法必须体现和谐社会的思想内涵和实际要求,要确立保障的规则,有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确立公平公正的原则、体现民主法制的理念、提倡诚信友爱的文化。就我市来讲,立法必须服从于“两个率先”,促进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二是要杜绝重复立法和盲目照抄上位法。地方立法应当是国家立法的补充和细化,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和迭加。要珍惜现有法律资源,凡是已经有法律和行政法规施行的领域,只要上位法基本适用的,地方一般不再就此开展立法工作。确需对上位法作出某些具体的细化规定的,一般可以采用简化的体例结构,需要几条规定几条,不必“穿靴戴帽”,贪大求全,追求结构完整。
三是要注重立法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地方立法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地方性和特殊性。它所调节和注重的是地方性事务的管理和服务,因此,其所依据的客观事实也必须是地方性的和具体性的。脱离了地方实际,闭门造车,甚至满足于条文的完整和规范,往往会造成不良影响,注定是要被不断发展进步的实践所抛弃的。近年来,我市的地方立法工作在结合地方特色方面有了显著进步,出台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为推动“两个率先”目标的顺利实现,今后的立法工作应当与我市的客观实际结合得更加紧密,力求有效地预防和解决本地区可能发生的各种冲突和矛盾。
四是要及时调整、修改地方法规。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形势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法律制度也必然要随着客观实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加以修订、完善。一件法规或规章能否达到预期的立法效果,是否适应现实的需要,设定的行为规范是否恰当,是否需要修改完善,要看其施行的实际效果。如果一部法规或规章不能有效地衡平各种利益关系,不能有效地消除和化解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我们就要及时地修订。
二、和谐社会应具有有效的社会控制和监督机制
和谐社会应是一个社会控制机制完善的社会。真正的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尊重人的权利基础上的有秩序的法治社会。法治社会最主要的任务,是对政府的权力进行约束。现在有那么多的社会不和谐因素,与行政权力没有得到有力约束有很大关系。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和监督机制还表现在为了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的产生的越轨和违法行为能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