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落实推进纳税缴费便利化改革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若干措施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20(最终5篇)

时间:2021-02-18 14:21: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落实推进纳税缴费便利化改革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若干措施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2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落实推进纳税缴费便利化改革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若干措施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20》。

第一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落实推进纳税缴费便利化改革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若干措施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20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落实推进纳税缴费便利化改革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若干措施的实施方案》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2020年12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落实推进纳税缴费便利化改革

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若干措施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认真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0〕24号)、《税务总局等十三部门关于推进纳税缴费便利化改革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若干措施的通知》(税总发〔2020〕48号)的要求,结合广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加强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提高纳税缴费便利度,优化税收执法方式方法,持续提升服务市场主体水平,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税收营商环境。

二、主要任务

(一)持续推进减税降费政策直达快享。

1.梳理和发布优惠政策清单。自治区各有关单位要按照减税降费适用情形梳理优惠政策清单,明确优惠政策事项及优惠政策享受条件、有效期、办理方式等内容,并及时通过“云讲堂”、编发指引等方式发布优惠政策清单。(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广西税务局、自治区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拓展完善税费政策服务渠道和方式。自治区各有关单位要依托壮美广西·政务云、广西电子政务外网、自治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等,建立政策发布、解读、培训、咨询一体化的政策服务平台,在门户网站设置“减税降费”专栏,在服务热线设置“减税降费”专席,在办事场所设置“减税降费”专窗,制作“一图(表)看懂政策”、“常见问题解答”等宣传辅导产品,方便纳税人缴费人查询和掌握政策。(自治区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广西税务局,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提供政策精准推送服务。自治区各有关单位要为各项优惠政策“打标签”,主动甄别符合享受优惠政策条件的纳税人缴费人,为其提供税费政策精准推送服务。(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广西税务局,自治区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实时监测政策落实情况。自治区各有关单位要运用税费大数据监测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情况,及时扫描分析应享未享和违规享受的疑点信息,让符合减税降费条件的纳税人缴费人应享尽享,对违规享受的及时提示纠正和处理。(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广西税务局,自治区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优化政策享受方式。自治区各有关单位要加大部门协同和信息共享,除依法需要核准或办理备案的事项外,推行“自行判别、申报享受、资料留存备查”的方式办理,进一步提升纳税人缴费人享受政策红利和服务便利的获得感。(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广西税务局,自治区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提高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落实效率。广西税务局要定期分析申报纳税情况,向符合条件的纳税人推送办税提醒,并积极引导纳税人采用网上渠道申请和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业务。自治区财政厅要加强对各市、县(市、区)的库款监测,指导各市、县(市、区)财政部门及时保障退库资金到位。自治区各有关单位要密切合作,畅通电子退税渠道,压缩办理时间,确保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及时获得退税款。(自治区财政厅,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广西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加快出口业务各环节事项办理速度。自治区各有关单位要建设和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出口退税申报功能,按照国家税务总局部署推行无纸化单证备案;

进一步简化结关、收汇手续,压缩企业单证收集整理时间;

税务部门办理正常出口退税业务的平均时间确保不超过6个工作日,出口退税管理一类企业不超过3个工作日。(自治区商务厅,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南宁海关,广西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不断提升纳税缴费事项办理便利度。

1.拓展税费综合申报范围。广西税务局要加快推进企业所得税(预缴)、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预缴)、印花税“五税合一”综合申报,稳步推进财产行为税等税费“十税合一”综合申报。(广西税务局负责)

2.完善税务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广西税务局要进一步完善不动产登记承诺制办税,逐步扩大税务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涉税业务范围,进一步减少证明材料。(广西税务局负责)

3.压减纳税缴费时间。自治区各有关单位要进一步加强纳税缴费申报操作和相关账务处理技巧的培训辅导;

按照纳税人经营情况智能简化申报表填报,缩小申报表“尺寸”,拓展自动填写项目,减少税费计算时间;

推广个人所得税申报模板转换工具,推行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申报)等电子表格导入方式申报,进一步压缩税费填报时间,力争在2021年将营商环境“纳税时间”指标压减至88小时。(由广西税务局牵头,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及各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分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4.积极推进“客服办税”服务。广西税务局要进一步完善“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服务,由税务人员通过客服平台线上为纳税人提供“点对点”、“一站式”咨询辅导、在线办税、征纳沟通等服务,方便纳税人办成事、快办事。(广西税务局负责)

5.大力推进税费事项网上办、掌上办。自治区各有关单位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便捷性,全面推行税费事项网上办、掌上办。2020年底前,除个别特殊、复杂事项外,实现其他纳税缴费服务事项100%网上办理。2021年底前,实现主要办税缴费事项掌上办理。(广西税务局,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及各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分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6.加大纳税缴费便利化改革力度。广西税务局要拓展完善“智能审批”,对纳税人领用增值税发票、小额退税等事项实行计算机自动审批;

推行“零流转核批”,对非法定集体审议的依申请事项,按照审管分离、下放权限等原则进行集中核准和审批;

拓展完善“智能+”办税服务,依托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建立“智能+”服务知识库,推进实现常办涉税事项全程网上自主办结。(广西税务局负责)

7.鼓励纳税缴费便利化创新试点。自治区各有关单位要支持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广西钦州保税港区和各地开展纳税缴费便利化改革创新试点,鼓励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原创性的具体措施。对探索中出现失误或者偏差,符合规定条件的,按照《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规定予以免责或者减轻责任。(广西税务局,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稳步推进发票电子化改革促进办税提速增效降负。

1.强化电子发票服务平台服务保障。自治区各有关单位要稳步推进发票电子化改革,提高市场主体发票使用便利化水平。建立平台平稳运行的长效保障机制,强化电子发票服务平台技术保障,加强互联网、语音电话和实体办税场所等渠道的咨询辅导工作,及时帮助纳税人解决开票问题。(广西税务局牵头,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公安厅、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进电子发票应用社会化协同。自治区各有关单位要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电子发票数据规范和技术标准,积极推进会计凭证电子化入账、报销、归档工作,推动电子发票与财政支付、单位财务核算等系统衔接,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提升财务管理和会计档案管理电子化水平。(广西税务局,自治区财政厅、档案局、司法厅、大数据发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优化税务执法方式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1.全面落实执法制度。广西税务局要坚持依法依规征税收费,坚决防止和制止收过头税费;

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信息公示平台;

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税务行政执法案例指导、重大税务案件审理说明理由等制度,确保税收执法公平公正。(广西税务局负责)

2.深入推进阳光执法。广西税务局要健全和完善税务机关权责清单,公开实地调查涉税事项的监管规则、工作标准和纳税人应准备的事项,并在受理纳税人申请时提醒纳税人准备;

进一步完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优化简易处罚事项网上办理流程;

加强税费政策法规库建设,通过税务网站集中统一对外公布并动态更新;

完善税务执法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全面推进内控机制信息化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减少执法风险。(广西税务局负责)

3.强化分类精准管理。自治区各有关单位要统筹户籍、税源、部门协作等信息数据的采集,优化完善税收大数据平台,推广税收征管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立健全纳税人生产经营电子信息档案库;

完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积极构建动态“信用+风险”新型管理方式,分别采取提示提醒、实地核查、风险阻断等措施处置不同级别的风险问题;

税务、公安、人民银行、海关等部门密切协作,严格依法查处利用“假企业”、“假出口”、“假申报”等手段虚开骗税行为。(由广西税务局牵头,自治区公安厅、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南宁海关按职责分工负责)

4.建立健全纳税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市场主体纳税信用评价机制,依法依规深化守信激励和联合惩戒;

进一步落实好纳税信用评价级别修复相关规定,加强重大税收违法失信案件信息和当事人名单动态管理,为当事人提供提前撤出名单的信用修复途径。(广西税务局负责)

(五)强化跟踪问效确保各项措施落实落细。

1.完善税收营商环境评价体系。自治区各有关单位要坚持以纳税人缴费人感受为导向,开展税收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进一步提升纳税缴费便利化水平。(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牵头;

广西税务局,自治区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认真开展政务服务“好差评”。自治区各有关单位要实现“好差评”政务服务事项、评价对象、服务渠道全覆盖,确保每项差评反映的问题都能够及时整改,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由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牵头;

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医保局,广西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实时监控办事流程。自治区各有关单位要实时对税费优惠政策和纳税缴费工作流程进行监控,及时收集和响应纳税人缴费人诉求,优化政策和措施落实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和便利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医保局,广西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强监督检查。自治区各有关单位要采取明察暗访,以及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督查方式,对减税降费政策和纳税缴费便利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落实不力的单位严肃追责问责。(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医保局,广西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其他事项

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加强统筹协调,做好各项任务措施的试点和推广。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协调和工作监督,确保各项措施及时落地见效。各级税务部门要积极会同有关单位,围绕纳税人缴费人需求,研究推出更多务实管用的创新举措,不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持续提升服务市场主体水平,持续提高服务“六稳”、“六保”工作质效。

(本文转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第二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的通知(桂政办发〔2016〕168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的通知(桂政办发〔2016〕16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根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0号)、《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振兴教育的决定》(桂发〔2014〕2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4〕7号)精神,为加快推进我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我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学区制管理改革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将试行学区制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是通过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整体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我区在部分县(区)开展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试点,在体制机制创新、教育资源配置、教师调配与交流、教育教学管理、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作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内外广泛实践经验证明,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是促进县域内学校间互相帮扶、优势互补、融合共生、内涵提升、促进均衡的重要手段,是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破解“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有力抓手,是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学区制管理改革的目标任务

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要牢固树立优质均衡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城乡一体、资源共享、优质引领、提升质量”原则,通过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教育资源调配机制和教育教学管理方式方法,实现学区内统一进行资源配置、师资调配、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学校招生、质量评价的“六统一”,构建县域、城乡、校际之间深度合作,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融合发展,县域内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新机制。

三、学区制管理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科学设置学区。

1.学区设置原则。按照“城乡统筹、强弱搭配”原则,根据县域内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学校分布、距离远近等实际情况,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划分为若干个学区。

2.学区组建形式。学区设置可采取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城乡帮扶等多种组合形式进行设置。学区一般以1所优质学校为龙头学校,与若干所同学段相对薄弱的学校组成教育融合发展共同体。一般按小学、初中学段分别设置学区,也可探索初中+小学的模式设置学区。每个学区学校数原则上不超过10所。学区设置主要有以下形式:

(1)城乡帮扶形式。

①城区学校+乡镇学校(村小学):由1所优质城区学校+若干所同学段乡镇薄弱学校(若干村小学),通过帮扶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

②乡镇学校+村小学+教学点:乡镇中心校在参加与县城优质学校组成学区的同时,自身作为牵头学校与村小学、教学点组成学区,辐射村校、教学点,提升村小学、教学点教育质量。

(2)集团化办学形式。

优质学校+薄弱学校:由1所优质学校+若干所同学段薄弱学校组成学区,实行集团化办学模式统一管理。

(3)学校联盟形式。

①初中+初中+小学:1所优质初中学校+若干所薄弱初中学校+若干所小学组成学校联盟,共同促进内涵发展。

②优质学校+优质学校:若干所同学段优质学校结成联盟,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内涵发展。

全区各地可根据有关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对学区设置形式进行积极探索创新。

(二)创新学区管理机制。

1.明确学区管理职责,创新学区管理机制。全区各地要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学区长学校、学区其他学校的管理层级和关系,赋予教育行政部门、学区长学校办学资源配置、师资调配、教育教学管理等职责和管理权限。明确学区长管理学区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明确学区长学校与学区内学校的职能和相互关系,强化学区长学校管理学区内学校的统筹权。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区办学资源的配置、校长教师的调配、学区整体绩效考核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要将学区长和学区管理人员从事的学区管理工作计入工作量,建立基于学区管理成效的激励机制。学区长学校负责对学区内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示范引领和帮扶,学区长由龙头学校校长兼任。学区内各学校校内行政、财务、后勤、安全等常规管理体制机制可维持不变。

2.建立学区运行机制,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按照“统筹协调、统中有分、分中有合、统分有序”原则,建立学区运行良好机制,统筹推进学区教育资源调配、教育教学管理一体化改革,制定学区工作计划和学区议事、决策制度,建立教育教学、财务后勤、学校安全管理等协作机制,搭建学校管理交流平台,提升每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

(三)建设和共享学区资源。

1.全面改善学区学校办学条件。全区各地要按照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统筹学区学校体育场地、实验室、图书室、科技活动室等场所建设,配齐配足教学设施设备,加快推进学校信息化,配套建设教师周转房,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2.共享学区学校教育资源。要着力构建学区办学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和仪器设备在学区内学校开放共享;促进学区教师资源、教学成果、办学特色、校园文化的共建共享;促进学区内学校校外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家长资源及其他社会资源的共享。

(四)加强学区队伍建设。

1.打造学区管理团队。加强学区管理人员配备,每个学区设学区长1名、副学区长及管理人员若干名,均由各学校工作人员兼任。定期组织学区长和学区管理人员学习和交流。加强学区管理后备人才储备,从学校管理人员、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中重点培养一批优秀学区管理人才。

2.配齐配足学科教师。根据编制标准、学生规模和教育教学需要,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实行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盘活编制存量,提高使用效益。配齐配足各学科合格教师,重点向村小学、教学点倾斜。全面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统筹调配教师资源,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等问题,实现学区师资配备基本均衡。

3.促进校长、教师交流。建立健全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通过跨校兼课、支教、走教、轮岗等方式促进教师交流。支持学区统一调配教师,使教师从“学校人”转化为“学区人”、“系统人”。

4.加强学区教师培训。支持学区开展以学区为单位的教师培训、校本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及教研能力和水平。学区要统筹培养薄弱学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通过共建教学团队和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坊等方式,整体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5.努力提高教师待遇。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岗位结构比例和职称评聘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向薄弱学校流动。提高乡村教师补助标准,并按距离远近、艰苦程度等因素进行差异化补助。

(五)全面提高学区教育质量。

1.统一学区课程实施。学区要建立健全教育教学协作机制,加强课程教学实施的统筹,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扎实推进教学常规管理,要统一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提升课程实施效果,要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建立必修、选修与社团活动相统一的学科课程体系,共建特色课程教学资源,确保开齐开足开好课程。

2.统一学区教学研究。学区要实行学区联合教研制度,统筹开展学科备课、教学研讨、听课观摩、课题研究等活动。加强学区内学生差异化研究,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科教学与德育、美育的融合,发挥学科教学综合育人功能。学区要协同高校、教学科研机构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教学研究新格局。

3.共育学生核心素养。学区要统筹组建德育工作团队,共同研究和推进学区德育工作,共享德育资源。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整合体育艺术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和艺术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协作,组织协调开展学区内学校学生共同参加科技、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4.共创学区文化。学区要大力推进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着力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和学区文化。在传承、提升学校原有文化底蕴的同时,从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拓展延伸,加快融合,构建互励共进的学区文化,形成“一校一特色、一学区一品牌、一县一风采”的良好育人环境。

5.统一学区质量评价。学区要统一开展教学质量监测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注重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加强学区内学校教学质量监测、综合分析与整改提高。注重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四、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区各地要把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领导协同抓,完善领导和决策机制,建立工作会商制度,及时研究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要建立市级统筹、以县为主、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是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的责任主体。教育行政部门要牵头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并组织实施。编制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的相关配套政策。财政部门要统筹保障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推进的工作经费。教育督导部门负责加强对全区各地实施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的专项督导评估。

(二)加大经费投入。

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统筹安排义务教育相关经费、项目,保障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顺利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建设、教学科研、教师培训、设施设备配备等经费项目安排要充分考虑学区内学校间及学区间的相对均衡。学区要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学区内薄弱学校的发展。

(三)强化督导检查。

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建立与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考核评估制度,教育督导部门要结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督学责任区工作,对学区制管理改革进行定期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科学合理运用督查结果,提升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四)深入宣传动员。

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微信、微博等媒体,向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公众广泛宣传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的重要意义、主要政策措施、典型经验和工作成效,要广泛动员广大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和投身到学区制管理改革事业中,在改革创新中再立新功,要在全社会营造重视、支持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的良好舆论氛围。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2月28日

第三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计划的通知(桂政办发〔2014〕64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计划的通知(桂政办发〔2014〕64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计划的通知(桂政办发〔2014〕64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自2007年自治区组织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以来,我区县域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培养培训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当前我区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吸引力不强,质量有待提高,还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新需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新期盼。为贯彻落实《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振兴教育的决定》(桂发〔2014〕2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4〕43号)精神,加快发展我区县级中等职业教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计划》印发给你们,请各地制定实施方案予以贯彻执行。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尽快制定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并报设区市人民政府审定;各设区市也要及时制定本市的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统筹方案。各县(市、区)的实施方案和各市的统筹方案由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在本通知下达1个月之内一并报教育厅备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7月2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计划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振兴教育的决定》(桂发〔2014〕2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4〕43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目标

2014年,全面启动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招生规模明显扩大,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明显突破。到2017年,按照国家办学标准和要求,基本形成“各具特色、多元立交、产教融合、适应需求、充满活力”的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新格局。到2020年,将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建设成为我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

二、重点任务

(一)编制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发展规划。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从促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当地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要求的实际出发,改革创新,办好1所新型中等专业学校。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要统筹辖区高中阶段教育和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统筹学校和专业合理布局,制定辖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统筹方案。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因地制宜做好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的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办学规模,科学设置专业,优化教师配置,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确定的办学标准和要求,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校园校舍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并预留学校发展空间。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将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建成当地集高中阶段教育、教师进修培训、民族文化传承、就业和扶贫培训、业余体校、电大教育为一体的教育综合服务平台。(二)扩大招生规模,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各市、县(市、区)要按照自治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的要求,坚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统筹做好当地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招生工作。扩大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规模,规范有序推进职业教育渗透,招收更多符合条件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到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就读。统筹城市职业学校和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在做好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同时,努力做好向自治区直属、市属中职学校和其他县级中等专业学校送生工作,送生数与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数一并纳入招生考核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计算范畴。加大“上学免学费、就业有技能、升学有通道”等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宣传,营造良好的招生氛围。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发展规划和国家、自治区确定的办学标准及要求,持续推进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生均校园面积标准改扩建校园,实现教学区、培训区、生活区、运动区、行政区等功能区布局合理配套。按照生均校舍面积标准改扩建校舍,满足总量需要的同时,按功能配套需要,填平补齐教学用房、图书馆、体育场所、行政用房以及学生宿舍、食堂等教学生活设施。按照生均教学设备配备标准,突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配套建好计算机室、专业技能教室、理化实验室、远程培训功能室、虚拟仿真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加强与专业建设对应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2014年各县级中等专业学校要按标准完成1-2个远程多媒体、多功能教室的建设任务。(四)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引企入校、校办企业、办校进厂、企业办校等多样化合作模式。广泛吸纳行业企业的课程设置意见,将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爱岗敬业等企业课程引入学校。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推进职普融合、与城市职校联合办学和中高职衔接。广泛开展初中职业教育渗透,初中学校要利用劳技课时普遍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接收从初中三年级第二学期转入的初中学生,在帮助其继续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相关课程的同时,增设职业指导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并积极引导其继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积极推进县级中等专业学校与普通高中融通办学、与城市职校联合办学、与高职院校贯通办学。积极探索开放办学新途径。鼓励县级中等专业学校与区内外有实力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办学。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支持优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与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组建跨区域职业教育集团,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县级政府可以通过委托管理、合作共建、地方建校集团运营等多种方式支持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参与职业教育集团。

(五)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要加强辖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和城市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统筹,优化专业布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县级中等专业学校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重点企业与学校共同研究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设置工作、“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课程体系建设工作。集中力量支持学校办好1-2个服务区域重点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的骨干专业、1-2个适应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的涉农专业,努力办好2-3个服务农村新生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富民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需要的特色专业。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和国家颁发的指导性专业教学计划,构建灵活开放的课程体系,科学编制教学班级,科学设置综合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科学确定文化课与专业课比例。

(六)实施“9+3”教育精准扶贫计划。

教育行政部门建立贫困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对完成9年义务教育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继续学习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引导其到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接受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就业创业,摆脱贫困的代际传递。对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后升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照自治区规定的标准给予学费补助。(七)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各县(市、区)要按照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编制政策要求加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按照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编制标准,结合当地事业编制总量情况,合理配备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按照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6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60%以上的政策,突出加强专业课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年龄结构,老中青结合,重点引进青年专业教师,适应现代生产技术和教学信息技术需要。切实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实现教师在职培训制度化。

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关于“校长应具有从事三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的经历,校长及教学副校长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其他校级领导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要求,配备热爱职业教育、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人员担任校领导。

(八)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

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向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统筹加强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满足教学、生活、管理、安全需要的信息化平台,2014年各县级中等专业学校要建成一个满足区域教师培训、适应本地行业培训、能够远程双向互动的多功能多媒体教室。创新使用信息化技术,加强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建设覆盖学生学籍管理、学生资助、招生就业、教师管理、教学管理、专业设置、实习实训等关键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学校管理和教学信息化的应用水平。(九)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利用县级中等专业学校配套的教学、实训、生活、体育等设施和“双师型”师资力量,整合资源,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发挥各部门各行业的优势,加强各部门与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的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面向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基层广泛开展在岗培训、转岗培训以及农民工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扶贫培训等,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2014年在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全面启动农民工培训、教师培训、民族文化传承培训、护理健康培训、业余体校培训等。

三、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办学活力(一)建立分类考评奖补新机制。

2014-2017年,自治区在教育发展资金中每年安排不低于2亿元的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奖补资金,实行分类指导、奖补分开、奖优扶先,调动各级政府办学积极性。

补助各地推进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2014-2017年,自治区每年安排每县不低于100万元的推进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补助经费,用于加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向经济基础和教育基础薄弱的地区倾斜,向专业建设特色鲜明的学校倾斜。先启动先补助,不启动不补助。奖励各地争优创先。2014-2017年,自治区每年安排项目经费奖励,对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实行分类考评、分类奖励。考评内容主要包括招生送生情况、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情况、办学条件改善情况、毕业生就业(含升学)情况、特色专业建设情况、培训工作开展情况等6个方面。每年对综合考评优秀的前10名,每县(市、区)给予不低于4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基础薄弱、进步显著的前10名,每县(市、区)给予不低于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某单项改革在全区领先的前10名,每县(市、区)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自治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经费奖补办法由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另行制定。

鼓励各地创新奖补机制。各市、县(市、区)要因地制宜通过资金、项目扶持等方式,加大对辖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的奖励补助。

(二)完善鼓励学生就读中职学校的政策体系。

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自治区实行中职学校学生学费全免政策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应届初中毕业生报读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接受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全部免交学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生每年给予1500元生活补助,对继续升入高等职业院校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生每年给予2000元学费补助。

畅通学生就读通道。实行初中毕业生免试注册升入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学习制度、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入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学习制度、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口升入本科院校学习制度、县级中等专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在校生相互转学制度。逐步扩大本科高等学校和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规模,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更多升学机会和多种升学路径。(三)建立结对帮扶激励新机制。

创新结对帮扶方式。高职院校可通过在县级中等专业学校设立中专部的方式开展中高职贯通办学,城市职业学校可通过在县级中等专业学校设立分校或教学点的方式开展合作办学。鼓励高职院校和城市职业学校通过管理、课程、师资、设备“四下乡”方式结对帮扶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办学,通过选派管理干部到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挂任校领导和接收“校长挂职、干部跟班、教师进修”等方式提高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水平。

激励开展结对帮扶。2014-2017年,自治区对合作办学和结对帮扶成效显著的高职院校每年给予200万元奖补。同时,优先安排其招生计划,优先推荐国家项目和改革试点,优先安排自治区项目和改革试点。对合作办学和结对帮扶成效显著的城市职业学校,自治区优先安排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等项目,优先推荐国家职业教育项目。

(四)建立和完善加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新机制。

推行人事分配新机制,改进学校绩效工资管理方式,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内,经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决议,报主管部门同意,并向同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后,可提高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占当地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控制线比例。

引入用人新机制。建立适应职业教育办学特点需要的灵活用编用人制度,在中等职业学校临时性的聘用教师编制定额内,通过学校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用人计划,教育行政部门报同级编制、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的方式,由学校自主聘请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专业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调剂空余编制和岗位用于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提高优秀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实施教师定向免费培养计划和特岗计划,为学校培养和安排“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专业课教师。建立全区“双师型”教师信息资源库,探索建立培养培训、资格认证、聘任管理新机制。

落实社会服务激励机制。鼓励学校面向市场需求多种形式开展科技开发经营、技术服务和职业培训并取得合法收入,允许学校按绩效工资发放有关办法从其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纳入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或进行自主分配,用于支付本校教职工开展科技开发经营、技术服务和职业培训的课(劳)酬,以及教师到企业管理学生实习、开展招生就业等方面工作的补助。

构建培训激励机制。实施国培、区培计划,免费为学校培训教师,提升在岗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实施中职学校名师工程,充分发挥名师对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的辐射作用。各学校要以“传帮带”、“名师工作室”、“请进来”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教师校级培训;以“走出去”方式加强教师进修培训,安排专业教师每2年不少于2个月的企业实践。

四、落实责任,形成工作合力(一)落实政府责任。

县级人民政府是举办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的责任主体,要把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工作纳入县级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的议事范围,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负责组织制定和落实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职业教育投入、用地、建设等方面政策。确保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安排职业教育的比例分别不低于30%、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年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自治区政策规定。“两费附加”可用于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建设贷款贴息。各县(市、区)按不低于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的2%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各校按照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辖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的统筹领导,制定辖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规划、城乡中等职业学校及专业布局规划。安排城市职业学校对口帮扶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和开展联合办学,加强对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的指导。

落实自治区部门指导和协调责任。自治区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沟通,配合协作,完善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按职能分工继续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落实自治区奖补经费,加强业务指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示范推广;建立工作通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通报各地工作进展情况;建立综合改革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自治区对各地办学奖补的主要依据。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全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工作的统筹协调、组织推进、具体指导。(二)转变职能,规范管理。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干预,扩大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办学自主权。充分发挥领导小组或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形成会商机制和工作合力。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依据国家和自治区相关规定,规范管理,优化服务。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是举办学历教育的法定机构,同时可作为职业教育中心面向社会开展各类培训。

(三)建立健全考评督导制度。

把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范围,自治区将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纳入各市、县绩效考评,各市、县(市、区)也要将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就读比例纳入各初中学校绩效考核,不断扩大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规模,促进县域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

各级教育督导机构要将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的督导作为重要任务,列为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县级政府落实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责任,特别是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9项重点任务的推进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将督导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告并作为自治区经费奖补的主要依据。(四)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广泛动员全社会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县级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大“上学免学费、就业有技能、升学有通道”等国家职业教育优惠政策的宣传,大力宣传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改革新举措,大力宣传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大力宣传学生就业创业升学典型,大力宣传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深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1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深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15〕

101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深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15〕101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西深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10月26日

广西深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为加快广西“两个建成”步伐,巩固提升“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成果,结合广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办法推进农村规划建设管理,按照《广西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要求,统筹广西城乡发展,深入推进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改革,破解乡村规划建设中的难点和“瓶颈”问题,组织开展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示范县、乡镇和村屯建设,探索建立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新体系、新机制,统筹推进乡村规划编制和实施两大转变,制定和完善规范农村建设长效管理的政策措施,努力提升乡村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全面改善乡村面貌和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满足乡村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群众主体。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各级政府要在规划编制、规划实施和建设管理中发挥引导和主导作用,精心组织,规范运作,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乡村规划建设主体是农村、是农民,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组织和动员农民参与,共同规划和建设美好家园。

(二)科学规划,节约集约。乡村规划是乡村建设的蓝图。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科学编制乡村规划,科学确定农村建设用地范围以及宅基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布局、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引导乡村各项建设有序进行;要按照节约集约的要求,合理选择乡村建设用地,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尽量选用村庄旧宅基地、荒地和废弃地,提高建设用地效率。

(三)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乡村规划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农村,根系农民。编制和实施乡村规划要充分考虑“三农”工作,要符合当前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体现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和落实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最基本的民生项目,并按照农村、农民的要求安排项目建设的时序,各级财政、社会资金予以优先安排。(四)因地制宜,凸显特色。乡村规划编制与实施要因地制宜,要充分挖掘当地村落的形成特点、布局形式以及当地自然、人文景观特点,提炼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元素并加以运用。同时,要充分利用经济适用的当地建筑材料和乡土树种,凸显地方特色。

(五)试点先行,逐步推进。乡村规划建设管理要针对不同条件、不同区域进行试点,试点先行、示范带动,创新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在积累和总结试点示范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向其他区域甚至全区推进,最终实现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有序高效运行。

(六)完善制度,重在长远。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加强制度设计,建立和完善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项目建设与质量安全、资金长期投入与安全运行、设施维护与长效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确保乡村规划建设的长远发展。

三、总体目标

统筹推进乡村规划编制理念改革创新,转变乡村规划实施管理模式,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与乡土建筑的发展,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和乡村建设管理与维护的长效机制,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实现乡村规划编制和实施由规划师、政府作主,向村“两委”、村建设理事会和村民共同主导的方式转变,使乡村规划更符合乡村发展的实际,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乡村建设更符合村民的意愿,体现村民的意志;使传统村落得到有效保护,乡村特色更加浓郁,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依法、规范、有序运行,走出一条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有序、农民积极参与、特色塑造鲜明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农村建设新路子。

四、试点范围和内容

选择规划建设管理体系较为完善、当地党委政府积极性较高、村庄规划编制基本完成的地方作为试点。上林、永福、平乐、田阳、罗城等5个县,以及具备条件的全区乡土特色建设示范村屯作为首批试点。试点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完善四个层级的管理体系;建立政府与农民对话的协调机制;实行乡村规划建设许可制度、村镇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建立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查处责任制;推行民办公助、村民自建机制;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推进乡土特色建筑发展;下放规划建设管理权限;建立村“两委”组织、村民参与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机制,完善村民自治机构和村规民约,发挥乡村规划建设理事会作用。

五、试点任务与责任分工

(一)试点建立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新体系。在5个试点县探索建立由县级规划建设管理部门、乡镇规划建设管理站(所)、村委会、乡村规划建设理事会(规划协管员)参与的四个层级构成的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新体系。1.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建设。

一是整合乡镇部门管理资源,推进“四所合一”(乡镇规划建设、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和安全四项职能合一的管理机构),建立和完善各乡镇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落实管理人员和编制,并赋予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权限。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并监督本乡镇各级规划、建设计划的编制和实施;管理和审批本乡镇各项建设活动;监督检查村镇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生产;负责对村屯规划协管员和农村建筑工匠的业务指导、考核、档案管理等工作;统计和验收村屯新农村建设民宅;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相关执法工作;负责乡镇辖区内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及城建监察工作等。(责任单位:自治区编办牵头,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及各市、县政府配合)二是引导建立乡村规划建设理事会。由村民选举村屯中德高望重的“五老”(族老、宗老、老前辈、老干部、老教师)等群众组建乡村规划建设理事会,聘请乡村规划协管员。主要负责协助村委会开展试点项目建设,参与本村屯的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约束村民按规划按要求建房,协调处理村民建房的土地置换和发生的矛盾,共同推动村屯建设活动按规划实施。(责任单位:由试点县政府牵头,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指导)三是指导制定村规民约,引导村“两委”、乡村规划建设理事会(规划协管员)参与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为农村建房提供服务。(责任单位:由试点县政府牵头,自治区编办、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指导)四是建立健全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规范乡村规划、建设行为。(责任单位:由试点县、乡镇政府牵头,自治区编办、住房城乡建设厅、国土资源厅等部门指导)2.探索建立政府与农民对话的协调机制。在试点县和试点村,依托农村“四议两公开”、村规民约和“一事一议”的议事规则和办法,建立由乡镇政府、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会议、乡村规划建设理事会等共同协商、共同管理村屯事务的工作机制,着力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群众真正成为村屯建设和管理的决策者、建设者和受益者。(责任单位:由试点县、乡镇政府牵头,自治区编办、住房城乡建设厅、国土资源厅等部门指导)3.实行乡村规划建设许可制度。由县级政府依法委托乡镇政府负责实施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乡村规划区范围内的村民建房必须符合乡村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遵循先批后建、一户一宅、面积控制、建新拆旧(列入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名录的除外),以及方便群众、简便易行、限时办结的原则实施规划、建设许可,并建立以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为必要条件的乡村建设管理机制。(责任单位:由试点县政府牵头,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市政府指导)4.实行村镇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由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日常的乡村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市、县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和指导,帮助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做好村镇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监督工作。(责任单位:由试点县政府牵头,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市政府指导)5.试点制定并实施农村村民新建楼房奖励政策。为打造村庄统一的建筑风格,体现地域建筑特色,突显城乡风貌改造成效,各试点县要加强对农民按规划按要求开展农房建设的引导,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县级财政试点安排一定的奖励资金,对农村村民新建楼房能采用体现当地建筑特色的建筑设计图册修建,并符合乡村规划控制要求、建筑设计要求和建筑特色风貌要求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按程序办理土地使用证、乡村规划建设许可证等手续的给予一定的奖励。(责任单位:由试点县政府牵头,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市政府指导)6.实行办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不动产登记证(或房屋产权证)优惠政策。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或房屋产权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不动产登记证(或房屋产权证)优惠政策制度。对符合各项程序、手续齐全的农村村民新建楼房,在办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不动产登记证(或房屋产权证)给予只收取工本费的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国土资源厅牵头;各市、县政府,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配合)7.建立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查处责任制。

一是制定广西查处违法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细化对违法建设查处的界定标准、范围和要求。(责任单位:由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各市、县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配合)二是县级政府要建立县级有关部门组成的“两违”(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建设查处工作体制机制,全面梳理县域内乡村“两违”建设情况,按照“解决存量、严控增量”的要求,分阶段、分类型、分别进行处理。住房城乡建设与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沟通,理顺“两违”建设的查处程序,避免一方查处后形成合法化的行为。乡镇政府要充分发挥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村民委员会、乡村规划建设理事会和乡村规划建设协管员的各自作用,建立乡村建设巡查制度,及时发现、通报和制止“两违”建设行为。对乡村规划区内新增的“两违”建筑,由县政府责成乡镇政府组织力量依法予以查处,或由县政府责成有关部门会同乡镇政府依法查处。对“两违”行为监督、制止和查处不力的,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责任单位:由试点县政府牵头,住房城乡建设厅、国土资源厅、各市政府指导)8.推行民办公助、村民自建机制。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以统一规划为依托,以重大项目为平台,将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的生产生活等公共基础、公共服务类设施项目和产业发展类项目纳入乡村规划,并按照自愿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自愿出资出劳,参与项目建设。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推行民办公助、村民自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公告及时将项目实施内容、资金使用、出资出劳等情况在受益区范围内公示,主动接受村民和社会的监督。按照“谁投资、谁收益,谁所有、谁管护”的原则,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和政策要求,落实日常的管理、运行、维护的权益和责任。(责任单位:由试点县政府牵头,住房城乡建设厅、国土资源厅、各市政府指导)(二)统筹推进乡村规划编制和实施两大转变。

1.转变村屯规划编制理念。村屯规划要体现区域和民族特色,突出生态理念,传承农耕文明,弘扬优秀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一是转变过去延用城市规划编制的理论和方法,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生态理念融入乡村规划全过程,坚持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历史性和前瞻性相协调,探索凸显桂风壮韵乡村规划布局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二是把村屯规划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纲要来统筹谋划、精心设计、系统运作,充分考虑农民创业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乡村旅游、农副产品加工、庭院经济、村屯绿化美化和建设用地整理,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和增加工资性收入。(责任单位:由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各市、县政府配合)2.转变村屯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组织形式。

一是编制和实施村屯规划,要搞好调查研究,尊重农民意愿,实施民主决策,使农民成为村屯规划的受益者和管理者,使村庄规划成为具有约束性的村规民约。(责任单位:由试点县政府牵头,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市政府指导)二是制定乡村规划纳入村规民约制度及村“两委”、理事会、规划协管员、村民参与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政策文件。(责任单位:由试点县政府牵头,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市政府指导)三是进一步细化乡村规划审批前、后,需要向村民公示、公开、宣传、征求意见、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等的程序和要求。(责任单位:由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试点县政府配合)(三)开展“两活动”,推进“四试点”建设。

1.开展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屯活动。在总结完善试点县开展乡村规划建设管理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的城乡规划提质行动,在全区开展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屯活动,改革和创新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责任单位:由试点县政府牵头,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市政府指导)2.开展“村屯规划我作主”活动。在试点村开展“村屯规划我作主”活动,组织农民通过编制和实施村屯规划,提高建设美丽家园的兴趣和信心,保障农民对规划编制的参与权、话语权和集体决策权;总结和推广建立乡村规划建设理事会等经验,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责任单位:由试点县政府牵头,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市政府指导)3.试点建立乡村规划师与乡镇挂钩联系机制。通过社会招聘、机构志愿、个人志愿、选调任职和选派挂职等途径,公开聘用乡村规划师。乡村规划师挂钩联系一个或多个乡镇,主要职责是组织规划编制、落实农民意愿、协助业务培训、指导规划实施,所在单位可优先参与村镇规划集中行动的规划编制工作。乡村规划师与乡镇挂钩联系期限一般为两年,联系期结束如需续聘,由乡镇提出申请,并经征求乡村规划师意见后,由住房城乡建设厅另文公布。对参与挂钩联系的乡村规划师,将在职称评定、执业资格晋级、继续教育等方面,实行相应的鼓励政策。乡村规划师连续两年考核优秀且符合招考岗位条件的,相关县事业单位在招聘工作人员时,安排一定名额实行定向招聘。

对从社会人员招聘的乡村规划师试行年薪制。机构志愿者的待遇由派出单位解决。个人志愿者由聘用县给予每人每月一定的基本生活补贴。选调和挂职人员在担任乡村规划师期间,原单位待遇不变,同时由聘用县给予每人每月一定的生活补贴;挂职期间,连续两年考核优秀且符合选拔任用条件的,经本人和原单位同意,可根据聘用县市相关部门、相关乡镇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选拔担任相应职务。(责任单位:由试点县政府牵头,自治区编办、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市政府指导)4.试点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引领。在村庄建设中,为引导农民不占耕地,特别是不占农保地建房,试点选择荒山、荒坡地,在做好村庄规划的基础上,探索试行先期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再引导农民依山就势建房,避免农民挤占基本农田建房的违法行为。完善村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落实村庄规划要求,不断完善管理机制,落实相关责任人员,强化群众在规划建设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意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自我管理和村规民约的自我约束作用,使项目建设与规划管理协同推进。(责任单位:由试点县政府牵头,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市政府指导)自治区层面安排涉及村屯规划建设的项目,原则上实行申报制。项目应由村民委员会组织村民讨论,合理确定建设内容、投资规模、村民参建形式、项目管理和运营等事项,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申报和实施。(责任单位:由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各市、试点县政府配合)推行项目方案专家组会审制,突出解决乡村建设缺乏特色的问题。自治区、市、县政府要建立健全乡村建设专家组,建立设计方案联合审查制度,加强对乡村建设的指导和服务。组织编制具有地方风格、民族特色,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且为农民所接受的建筑设计图册,采取一定的鼓励方式推荐给农民选用。(责任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市、试点县政府)5.试点实施农村建筑工匠领建。县级政府负责开展农村建筑工匠培训,编写统一的培训教材,有计划、分批次组织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对培训合格者发给农村建筑工匠证书。建立农村建筑工匠管理体制,对农村建筑工匠的从业进行监督管理。农村建筑工匠可以同时兼任农村规划建设协管员。当地政府安排的投资在50万元及以下的乡村建设项目,以及农村危房改造、“一事一议”公益项目等,可由农村建筑工匠领建。农村建筑工匠可以承接2层以下的农村房屋施工项目,对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依法承担相应责任。(责任单位:由试点县政府牵头,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市政府指导)6.试点建筑用材本土化。推动乡土建筑建设,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对居住偏僻、交通不便的村屯以及传统村落等,在村民建房、修缮和保护古民居时鼓励采用体现传承历史文脉、就地取材、物尽其用、节约环保和有地域优势的乡土建材。要组织研究、发布地方建材使用目录,从村屯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入手,引导农民在农村基础设施、农房建设时,合理利用当地乡土材料来建造房屋。组织开展乡土建材住宅建造试点。要注意传统工匠建造技艺的传承,组织和鼓励传统工匠施展手艺、重新带徒授艺,传承技艺。(责任单位:由试点县政府牵头,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市政府指导)

六、实施步骤(一)实施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9月)。

1.开展相关制度建设。按照本方案推进各项制度建设,确保如期完成。

2.相关试点项目建设。按照本方案下达的项目计划开展2015年广西深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试点建设工作,确保2015年11月全面开工。

3.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制定督查指导工作方案,组织相关厅局和专家到试点提供技术指导和工作督查。(二)验收阶段(2016年10月-2016年12月)。

1.各地组织单项验收、综合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报送自治区城乡风貌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

2.住房城乡建设厅对试点工作项目进行验收,适时召开会议交流、推广先进经验。

七、部门和有关人员工作职责

(一)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审定乡村规划建设管理试点项目计划,督促、指导和验收乡村规划建设管理试点项目工作;负责对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站实施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和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进行技术指导;负责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工作;做好具有当地地域性民族特色建筑风格通用图集的设计工作,提供给当地村民建房选用。牵头统筹推进乡村规划编制理念和组织实施的两大转变。负责组织开展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屯等若干专项工作活动。(二)机构编制部门:负责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的设立审批,落实人员编制和工作职能。

(三)财政部门:负责本级财政资金对乡村规划建设管理试点建设的投入,加强财务监督和管理,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四)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审核乡村规划建设管理试点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查处乡村占用耕地、水田建房等违法行为;负责对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站实施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协助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做好乡村规划建设监督工作。

(五)各市政府:根据自治区下达的建设计划,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市级深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督促辖区内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做好本职工作。

(六)县级政府:负责制定县级深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督促辖区内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做好本职工作。负责建立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体系。负责组织或委托乡镇政府等有关部门依法拆除辖区内的乡村违法违章建筑。

(七)乡镇政府:对乡村规划建设管理负总责。负责建立健全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和乡村建设巡查制度并监督实施;负责组织查处“两违”行为;负责组织或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拆除辖区内的乡村违法违章建筑;协助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统筹推进乡村规划编制理念和组织实施的两大转变。

(八)村委或乡村规划理事会:在乡镇政府的指导下,依照村屯规划和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积极参与村庄规划建设、土地利用和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维护管理。配备或聘请乡村规划建设协管员(可兼职)参与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配合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和乡镇政府统筹推进乡村规划编制理念和组织实施的两大转变。

(九)乡村规划师:负责组织规划编制、落实农民意愿、协助业务培训、指导规划实施。

(十)其他有关部门按各自的工作职责对口开展相关工作。

八、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负责广西深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主要负责对试点工作进行组织、指导和协调,制定政策措施,审定工作方案,确定工作范围,督查工作进度,并对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决策;负责深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试点的日常工作;组织成果验收,统筹协调各部门整体推进,掌握动态、总结经验。各试点市、县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深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试点工作的领导。

(二)加强协调配合。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工作协调机制,抓好进度统筹、问题协调、资金筹措和项目推进,形成各地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合力。

(三)加强督导服务。自治区将组织工作组对各地开展督促检查、动态跟踪,加强技术指导,协助解决问题。(四)加大宣传力度。自治区和各地应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深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

下载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落实推进纳税缴费便利化改革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若干措施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20(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落实推进纳税缴费便利化改革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若干措施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20(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