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食品工业环糊精包结物增溶思考论文
1环糊精包结增溶基本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1.1基本原理
CD分子呈“截锥体”形的中空环状结构,C2、C3的仲羟基构成其宽口端,C6的伯羟基则位于窄口端,具有亲水性,分子内部由非极性的碳骨架和C3、C5上的氢及醚氧构成,为非极性,由此形成“外亲水,内疏水”的特殊分子结构[3](图1)。CD包结增溶技术是以CD作为主体分子,将难溶于水或水溶性差的具有合适大小的客体分子包结在其疏水空腔内,形成主客体包结物,通过CD“外亲水”的结构,改善客体分子的物化性质,提高其在水中的溶解性及稳定性[4-5。CD的包结增溶作用主要通过对客体分子的包结作用实现,包结物形成是增溶的前提。包结过程实质是极性小于水的客体分子进入CD空腔,并将其中的水分子替换出来的过程,包结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空腔内高焓值水的释放,包结物的形成可能是主客体间多种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氢键、范德华力、疏水相互作用,以及CD在包结过程中释放的环张力等[6]。
1.2包结增溶效果的影响因素
1.2.1内因
包结物的形成首先取决于客体分子大小与主体空腔的匹配度,主客体的溶解度等性质也是影响包结增溶的内在因素。此外,包结物间的聚合(非包结作用)也可能对客体产生进一步的增溶作用[7]。BCD的空腔大小相对合适,对许多不溶性物质有显著的包结增溶作用,但其本身的溶解度有限(1.85g/100mL,25℃)。通过对分子中的羟基进行化学修饰或酶学改性(即使是引入疏水性的甲氧基),打破母体CD的刚性结构,形成无定形不对称晶体,可使母体CD溶解度显著提高,并且更加安全无毒,如随机甲基化-β-环糊精(RAMB)的溶解度可达到2000mg/mL(25℃),且羟基的物质的量取代度较小时溶解度越高[8]。客体分子应具有合适的大小,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主客体的几何相容性。核黄素分子中核糖醇基的存在使其无法完整进入BCD空腔而只能通过疏水性的芳香环伸入其中形成局部包结物[9]。客体物的溶解度及带电性对包结作用有一定影响,客体物疏水性越强,环糊精对它的增溶作用越明显。
1.2.2外因
1.2.2.1溶剂及其他添加物
溶剂影响主客体的溶解性,只有在溶解状态下主体分子间的自集聚作用较少,主客体才能相互作用形成包结物。水极易被客体分子从空腔中替换,因而是最常用的溶剂。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的添加可使不溶性的客体物溶解,但也有研究表明二噁烷和二甲基亚砜(DMSO)存在时可同客体分子竞争与BCD形成1:1包结物,表明有机溶剂可能对包结物形成的效率甚至结构和稳定性造成影响,所用溶剂极性需接近于水,且易于蒸发除去[10]。水溶性聚合物(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羟基酸(如柠檬酸、苹果酸和酒石酸)的添加可起到协同增溶的效果,且不会与主体物相互作用,影响其对客体物的包结程度[11]。
1.2.2.2温度与pH值
加热可以提高CD和包结物本身的溶解性,但也可能使包结物热变性而不稳定,这与客体分子的性质有关,多数包结物在50~60℃间既可能产生分解。非离子型客体物比离子型的易于形成包结物,而这点受到pH值的影响。咖啡酸(CA)在水溶液中以3种带电形式和1种中性形式存在,在pH值为2.0~3.5的酸性环境中,疏水性最强的中性CA占主导,此时CA最易与羟丙基-BCD形成包结物,包结常数最大,但带电客体物获得的增溶程度却可能比中性客体高[12]。
2环糊精包结增溶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2.1对难溶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增溶
较多的食品功能成分是疏水性化合物且不稳定,限制了它们在以水为主体的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通过CD的包结增溶可提高这类物质的水溶性、稳定性、生物利用率及与食品体系的相容性,更容易为人体吸收和利用。槲皮素是优良的抗氧化因子,但几乎不溶于水,将其分别与3种CD制成包结物,采用1HNMR及分子模拟表征发现,槲皮素的B环、C环和部分A环表现出对CD空腔的亲和性,形成了稳定的包结物,相溶解度图为典型的AL型,3种CD对槲皮素的增溶能力为:磺丁基醚-β-环糊精>HPBCD>BCD[13]。BCD对其他类黄酮类保健功能因子如橙皮素和柚皮素[14]等也有显著的增溶作用,并且能有效地掩盖苦味,提高适口性。环糊精分子可与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如亚油酸、花生四烯酸)形成2:1包结物,提高后者的水溶性;对鱼油中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等也有增溶作用,并能延缓氧化变质、掩盖不愉快的气味[15-16]。
2.2对呈色及呈味物质的增溶
CD可作为食用辅料对多种亲脂性的呈味、呈色物质进行增溶,提高它们与食品体系的相容性,避免光、热、氧等因素的影响,提高加工和贮藏稳定性。此外,由于这些物质通常具有抗氧化等生理功能,因此通过增溶可提高生物利用率,如番茄红素[22]等难溶性的类胡萝卜素类天然色素在包结增溶后,水溶性和着色、氧化稳定性都有所提高。但有研究[23]表明,CD的包结作用使类胡萝卜素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降低,但不影响与Fe3+间的反应。表2列出了CD及其衍生物对呈色及呈味物质的包结增溶效果。
2.3对其他食品添加剂的增溶
游霉素作为一种广谱抗菌剂,常用于对干酪的防腐。Koontz等[27]发现BCD、HPBCD和GCD都可与游霉素形成包结物,最高可使溶解度提高152倍,且不影响游霉毒的体内抗真菌活性。采用CUPRAC法进行总抗氧化能力测定时脂溶性和水溶性抗氧化剂需要分开进行处理,甲基-β-环糊精(MCD)与脂溶性抗氧化剂形成包结物后,可使后者得到增溶且不影响抗氧化能力,从而能够对亲脂水平不同的混合抗氧化剂的总抗氧化能力直接进行测定[28]。2g/100mL的MCD溶于丙酮-水(9:1,V/V)中,可使β-胡萝卜素、VE、苯酚类抗氧化剂显著增溶,且不影响测定的准确性[29]。CD还能增加富马酸在水中的溶解度,拓宽其在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范围[30]。
2.4去除食品中的嫌忌成分
食品中的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类(PAHs)可通过CD包结增溶技术去除。苯并[a]芘(BaP)的溶解度极低,在环境中十分稳定,通过与RAMB和HPBCD形成包结物,溶解度显著增加,提高了通过Fenton氧化降解去除的效率[31]。研究发现BCD和GCD可与双酚A(BPA)形成包结比2:2的包结物,即头头相连的环糊精二聚体包结了两个BPA分子,单体溶解度分别提高19倍和24倍,从而有助于将难溶的BPA从污染的基质中除去[32]。亲脂性的胆固醇单体能被CD空腔包结,因此可通过包结增溶脱除动物性食品中的胆固醇,制得低胆固醇食品。例如通过形成主客体包结物,BCD对黄油中的胆固醇脱除率最高可达到90%,且脱除后黄油的化学、流变学及感官特性差异不显著[33]。通过交联BCD精脱去胆固醇(脱除率达92%)后的干酪成熟过程加快,且不影响风味的形成[34]。
3展望
CD特殊的结构和性质、优良的生物学特性使其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潜力巨大,但目前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不同CD(母体环糊精、取代基或取代度不同的环糊精衍生物)对不同客体物进行包结增溶后,可能对后者稳定性、抗氧化性及其他功能性质造成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对改性CD(如医药学中广泛使用的磺丁基-β-环糊精、羟乙基-β-环糊精等)和包结、降解平衡的研究及模型的建立等还有待深入。此外该技术在脱除食品基质中的有毒有害及不期望存在的其他成分方面,已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如在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及食品分析等方面),但要获得更广泛实际应用还需要更多基础理论研究的支撑;对食品原料潜在功能因子运用包结增溶技术以改善物化性质,促进功能食品开发的突破性进展,更值得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第二篇:毛概结课论文-加强和谐校园建设的思考
加强和谐校园建设的思考
摘要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新生力量,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实现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所以大学的和谐环境对于一个大学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和谐校园 校园建设 大学生 文化建设 思考
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那么如何加强和谐的校园的建设呢?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同的高校在经济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应该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校园内部的硬件设施,如美化校容校貌;合理布局富有特色的校园建筑;增加文化设施,改善师生居住饮食条件,拓展通信和网络服务,更新陈旧设备,为教育教学提供保障;完善的校园设施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使人、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的精神文化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是衡量学校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志。例如学校通过组织升旗仪式和文明监督岗活动、组织青年志愿者参加实践活动、开展各种文艺汇演活动,建设文化长廊,张贴宣传画、悬挂名人警示语;校门前后挂出警示标语;布置教室,抓好班级文化建设等,弘扬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文明习惯。还有在师生教职工中展开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文化活动,促进大家思想感情的交流,形成统一的和谐氛围;经常组办一些学术讲座,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学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在校园内,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要尊师重道,尊重老师的劳动,老师也要关心爱护学生,高度负责而不是得过且过,上完课走人等着领工资的态度,师生互敬互爱,从而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希望那些课堂上随意接听电话、玩手机的同学学会尊重老师的同时也是尊重自己。确保和谐的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到和谐校园的温馨。那些在宿舍不管他人利益,喧哗吵闹的同学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帮互助,从而打造和谐人际关系,和谐学习环境。校内体现出一种团结友爱、积极向上、诚实守信,考试不作弊,教师认真负责的校园氛围。
校园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品位。将思想教育融汇于文娱活动中,使学生在美感欣赏、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潜意识和形象化的教育,变枯糙的思想灌翰为充满趣味的心灵体验,学生更乐于接受,思想教育也更见成效,校园内的氛围也更为轻松活泼,和谐自由
三、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和方式
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管理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校园管理不断得到加强,管理体制不断得到健全,生活在校园的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才能稳定有序地进行。在中国高校大量扩招,高等教育领域进一步开放,生源质量和素质发生很大的变化的背景下,构建和谐校园环境要求高校领导者深入研究新形势下高校运作规律,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和方式。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学生的“生杀大权”,以灌输命令为主体的教育,以“管、控、压”为主导的工作方式能使高校维持运作,但不一定和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进一步产业化,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高等教育本着“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进行收费,学生缴费上学,学生与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契约式”的“出钱”与“受益”的关系。学生出钱,学校就得让学生受益。在改革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今天,民主、自由、公平、公正的思想也已被广大学生崇尚和接纳。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传统的灌输式理念,粗暴的“管控压”式的工作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高等院校应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和各高校的特点,形成一个“学校领导,政工人员负责,教师协同,学生参与”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格局,让更多的人参与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教育变为被动教育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四、建立和健全校园保障体系,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上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照顾。高校实行收费制度以后,部分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成为一种特殊的弱势群体。当然,高校中的弱势群体不仅仅包括经济上贫困的学生,也包括存在其它问题的学生群体。学生生活上的负担和不顺,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剧烈的变化,改革开放带来的意识形态领域内各种思潮的激烈 碰撞等等,都使大学生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便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这些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汇入了高校的弱势群体。建立和完善校园保障体系,相对贫困学生而言,就是使他们在经济上得到帮助,从而走出困境。校园保障体系有别千社会保障体系。就目前来看,助学贷款、贫困学生补助金是其主要内容,但是二者所扶助的贫困学生毕竟有限,且两者都是政府行为。在有条件的高校,也可吸引一些富有企业或企业主捐资建立助学基金,帮扶贫困学生,成立一定的勤工俭学机构,指导贫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把勤工俭学作为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加以建设和完善,不仅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还可以在劳动的过程中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艰苦奋斗的思想,自强不息的精神。心理疏导机构的建设在各个高校的状况不容乐观,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咨询和疏导相对滞后。一些高校缺乏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没有引进专门的心理学人才。心理疏导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仅需要专门的机构,专业化的人才,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人员,也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学生的思想问题缠绕在一起,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教育,二者相辅相成,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育成健康的人格。
五、确保校园稳定,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保证
高校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晴雨表。我们要清醒看到高校稳定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从高校总体情况看,虽然大局稳定,但是也潜伏着一些不安定因素,各种安全隐患仍然不少。主要有“五个不容忽视”:国外敌对势力对高校的渗透不容忽视,“四个多样化”对师生道德建设的影响不容忽视,互联网对传统教育管理方式的挑战不容忽视,校园及周边的治安问题不容忽视,高校发展中的问题不容忽视。因此,维护稳定工作十分重要。高校必须把维护校园稳定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注重采取措施,切实把维护稳定工作落到实处,这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保证。例如在校园内,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要尊师重道,尊重老师的劳动,老师也要关心爱护学生,高度负责而不是得过且过,上完课走人等着领工资的态度,师生互敬互爱,从而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希望那些课堂上随意接听电话、玩手机的同学学会尊重老师的同时也是尊重自己。确保和谐的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到和谐校园的温馨。那些在宿舍不管他人利益,喧哗吵闹的同学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帮互助,从而打造和谐人际关系,和谐学习环境。校内体现出一种团结友爱、积极向上、诚实守信,考试不作弊,教师认真负责的校园氛围。
结束语
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作为大学生,也应该为构建和谐校园出一份力。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举手之劳的小事,也许我们可以为他人带来便利,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促进和谐,和谐的校园需要你,需要我,需要我们共同打造。祝我们在一个和谐的校园内生活、学习并逐渐成长。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2]张秉让.对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思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7.3.[3]陈锡坚.关于大学和谐校园构建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