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创新下好社会治理“先手棋”
以创新下好社会治理“先手棋”(人民时评)
张 洋 《 人民日报 》(2016 年 10 月 14 日
05 版)
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主动出击,杜微慎防,应该成为今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进一步提升群众安全感的必然趋势和重要任务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的重要途径。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就此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这一指示将推动社会治安综治领域从“后置”变为“前置”,从“被动”转为“主动”,有效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近年来,各地政法综治部门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努力确保社会和谐有序。但与此同时,我国仍然处于高风险社会,突发事件、安全事故等易发多发,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复杂,一些新业态在兴起发展的同时,也给公共生活带来新风险。不论是传统的社会治安,还是食品药品安全,以及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而出现的新型犯罪,都给社会治理工作带来了挑战。比如,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如能更加细致,有些事故就不会发生;多一些应急处置的预演和预案,有些损失或许就可以避免。大量案例提示人们,如果将原本“后置”的环节提到前面,将会减少很多风险。
未雨绸缪,有些地方已经走在前面。以征地拆迁为例,很多人的感觉是“天下第一难”,笔者近日在江西南昌却看到,这里的征地拆迁规模不小,总体进度却平稳有序。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有关部门在拆迁工作尚未启动时,就组织专门力量调研社情民意,做足风险评估,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工作,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又如,针对电信网络诈骗,上海、吉林、湖北、深圳等地建立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实行防范、打击、治理一体化,颇见成效。一系列社会治理成功经验表明:下好社会治理“先手棋”,防患于未然,平安就会越来越多。
实际上,当前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为下好社会治理“先手棋”提供了可能,为社会风险系数、群众安全感的“一降一升”提供了条件。以往,公安机关流传着一句话,“打击犯罪永远比不上犯罪的速度”。如今,随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立健全,互联网技术的嵌入运用,一些过去“想到做不到”的事情逐渐变成了现实。比如,公安机关不仅可以借助视频监控系统精准定位犯罪嫌疑人,快速将其绳之以法,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大数据分析,科学预测违法犯罪的多发区域、高发类型等,有针对性地发出预警提示。又如,针对非法集资案件多发的情况,山东等地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可疑资金和人员的监测和预警,避免群众财产安
全蒙受损失。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实践证明,事发后的及时处置是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主动出击,杜微慎防,应该成为今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进一步提升群众安全感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各地政法综治部门进一步增强工作主动性,既要审时度势,精准把握新形势下各种风险,又要改革创新,丰富完善风险防范、平安建设的体制机制。如今很多地方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互联网+社会治理”渐成风气,下一步应该进一步加强智能开发、深度应用,拿出更多的科技“杀手锏”,使其对社会乱象的判断力、威慑力越来越强。
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在社会治理这项系统工程中,预测预警预防机制相当于风险的“瞭望塔”。对风险的识别和预警越精确及时,平安中国建设的主动性就会越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也将随之不断提升。
第二篇:强化预测预警预防 下好维护稳定先手棋
强化预测预警预防
下好维护稳定先手棋
铜山地处四省交界,环绕徐州主城区,社情民情复杂,正处在城市建设和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极易发生影响稳定事件。去年,我刚到铜山工作,就发生了一起群众到区政府集访的事件。事件起因是一个在建小区的开发商发生意外,资金链断裂,建设停工,部分业主担心不能按期拿房,到政府讨要说法。虽然事件随后得到及时有效化解,但事情暴露的许多问题值得深刻反思:为什么没有预测到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后的连锁反应?为什么没有事先得到人员集聚的预警信息?为什么没有形成化解矛盾的预防措施?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更大力度做好预测、预警、预防工作,下好维护稳定先手棋,掌握社会治理主动权。
一、第一关口排查预测,矛盾信息早掌握。
去年8月,我区詹湖村一位信息员发现,该村种植的水稻抽穗率偏低,村民怀疑种子有问题,有串联迹象。这位信息员及时把情况反映上来,我们预测可能要发生集访事件,当即安排相关部门到现场解决问题,村民对处理结果非常满意。在预测掌握社会矛盾信息中,我们重点开展了三个方面的排查工作。一是制度化开展日常排查调解。依托区、镇、村三级综治中心,整合村干部、片警、社工、调解员等4类专门力量和“五老“人员、平安志愿者、社会组织等3类社会力量开展日常排查。通过村级公道会、镇级听证会、区级联席会“三会联动“,利用行政、社会、道德的力量多方调解。二是常态化开展重点排查整治。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地区、特殊群体、敏感时期常态开展针对性、拉网式的重点排查。深入开展“百千万“大走访,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按照市“四项督查“要求,逐项梳理解决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药品食品安全、信访稳定等重点排查发现的问题。三是专业化开展问题排查化解。对交通、医患等专业疑难问题,由专业人员参与排查,成立了12个专业调处委员会,组建了律师、行业专家等第三方参与的“专家库“,构建起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我们感到,对潜在的风险点,只要我们及时掌握、预测到位、跟上解决,小事情就不容易变成大矛盾,个别问题就不容易酿成群体事件。
二、第一时间研判预警,风险隐患严管控。
去年10月,我区一大型商业中心开业在即,多方预警获悉,其他地方同一家商业中心的近百名业主因商业纠纷,约定在活动现场闹事,我们当即成立了应急工作班子,提前联动处置,避免了一起公共安全事故。在及时研判预警、有效管控矛盾风险上,我们主要采用了“日周月“分析研判机制。一日一碰头,每天综治部门组织召开会议,梳理掌握的矛盾纠纷和涉稳动态信息,对《平安稳定信息专报》我每天必看,重要预警信息及时安排。一周一调度,每周区分管负责人调度条线重大矛盾纠纷和重要涉稳问题,落实包案化解责任制。今年以来,区四套班子包案化解了495个信访及涉稳问题。一月一研判,每月对社会稳定、治安、公共安全等动态信息深度研判预警。去年下半年,我们发现涉及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较为突出。经过调研,出台了新的《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施细则》,促进了此类问题的有效解决。我们认为,当前社会矛盾风险点多、燃点低,必须高度警醒,用“放大镜“审视每个苗头、用“显微镜“观察每个征兆、用“望远镜“预警每个隐患,既要遏制“黑天鹅“事件,更要坚决防止“灰犀牛“事件的发生。
三、第一环节源头预防,维稳根基深扎牢。
去年,我区托龙山社区实施棚户区改造,由于事前开展了周密细致的第三方稳评工作,两个月内488户居民、18万平方米的房屋拆迁完毕,动迁过程“零冲突、零上访“。我们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保稳定、促和谐的工作基石,以实施“四项工程“为抓手打牢维稳根基。一是实施“稳评工程“降风险。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全面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围绕项目“邻避“问题,既把握“要不要干“,又斟酌“能不能干“,努力找到民意的最大公约数。二是实施“雪亮工程“强技防。加强技防村、小区建设,实现了城乡技防监控视频全覆盖、全联网、一体化运行,整合城乡各类管理数据,提升研判预警、应急指挥能力。这几年我区治安案件发案量年均降幅6%以上,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三是实施“接访工程“纾怨气。区镇村干部坚持“上班第一事,先办群众事“,每天安排区四套班子成员轮流到区来访接待中心坐班接待、受理群众诉求,镇里书记、镇长每周一雷打不动接访下访,接访情况通过视频实时传到区里。今年全区进京赴省上访同比下降20%和65%。四是实施“实事工程“暖民心。今年重点做好农村道路“户户通“、村卫生室提档升级等50个实事项目,推进城区公共停车场、道路和农村公交、改水等“六公六建“工程,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我们充分感受到,对群众只有用真心、动真情、听真话、办真事,尊重群众意愿、理顺群众心气、解决群众困难、保障群众安全,才能从源头上守住维护社会稳定的防线。
安全稳定既不应是奢侈品,也要严防成为易碎品,应当是为群众提供的标配品。我们将按照李书记讲话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在连续两届获得“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的基础上,今年全力争创全国“长安杯“,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篇:以媒体融合助力社会治理创新
以媒体融合助力社会治理创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发挥各类社会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社会治理合力。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深入推进,各类新媒体在畅通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渠道、搭建多样化社会治理平台、汇聚各方资源、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进一步发挥媒体融合发展的积极作用。夯实用户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激发其参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用户是发挥全媒体作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媒体融合发展应着眼于拓展用户覆盖面,实现终端随着人走、信息围着人转,为全媒体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打下坚实用户基础。坚持以互联网思维优化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项目资金等资源配置。坚持移动优先,形成载体多样、渠道丰富、覆盖广泛的移动传播和服务矩阵,持续推出形态新颖、内容优质、服务精准的移动端产品,提升用户到达率,充分运用新技术手段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打好群众基础。打造互动平台。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单向信息传播转变为双向和多向互动。用户不再只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在媒体融合发展中,应强化媒体与用户的连接,打造更多更优质的有利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互动平台。高度重视网、端、微、屏等多种终端建设,促进单向传播向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场景转变。简化用户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降低用户参与成本。加强用户习惯和偏好研究,优化用户互动体验,形成高黏度、高频率的互动平台。聚焦治理难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媒体融合开拓了新空间,也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提供了重要支撑。要以先进技术引领和驱动媒体融合发展,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新技术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为社会治理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提供更多媒体融合平台,不断增强社会治理的预见性、精准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网络谣言、用户隐私泄露、大数据杀熟、网络暴力等问题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挑战。媒体融合发展应聚焦社会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着眼于社会和用户可持续发展需求,以提升用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出发点,帮助用户解决操心事、烦心事,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积极贡献力量。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拓展用户网上网下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度,推动“媒体+政务”“媒体+服务”“媒体+商务”等的发展,提升全媒体服务水平。比如,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特别是重大传染性疾病中,各类媒体可以通过建构线上线下渠道,征集相关信息和求助线索等,帮助解决群众面临的实际难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一些新媒体平台组织了公益直播带货活动,聚合社会各方资源,对接市场和用户需求,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高效更便捷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取得良好效果。(作者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第四篇:创新社会治理
如何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一、什么是社会治理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小标题下,用了1000字左右的一段话,阐述了一个新的执政理念——社会治理。此前,经常使用的一个类似概念是“社会管理”。新的“社会治理”概念的提出,引出了一系列问题:什么是社会管理?什么是社会治理?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是什么关系,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为什么要用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
“Governance”即“治理”的概念,在20世纪后半期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风行而得到学界和政界的青睐。上个世纪90年代,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的界定是:“个人和各种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并列出了“治理”概念的四个特征:其一,治理不是一套规章条例,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其二,治理的建立不以支配为基础,而以调和为基础。其三,治理同时涉及公、私部门。其四,治理并不意味着一种正式制度,但确实有赖于持续的相互作用。值得关注的是,在这段对“治理”特点的表述中,可以概括提炼出四个关键词,即“过程”、“调和”、“多元”和“互动”。
按对“治理”的理解来看“社会治理”,是否可以作这样的界定:在社会领域中,从个人到公共或私人机构等各种多元主体,对与其利益攸关的社会事务,通过互动和协调而采取一致行动的过程,其目标是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基本需要。
参照以上提出的“治理”的四大特征,对比“社会治理”和“社会管理”这两个概念,也可以概括出“社会治理”的四大特征:
社会治理必须强调“过程”。在这里,“过程”的涵义是:社会治理的动态性、发展性和延续性——社会治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的,所以既不能靠制定一套“一刀切”的规章条例,试图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以不变应万变;同时也不能靠一场“运动式”的大轰大嗡,试图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而这两者,恰恰是以往“社会管理”的最显著的特点。
社会治理必须倡导“调和”。社会本身是一个有自组织能力的有机体,通常处于一个生机勃勃的过程中。所以,不能试图用某种强力乃至蛮力去“支配”社会。而是要让社会本身发挥其自我生存、自我发展乃至自我纠错、自我修复的功能。所以,社会治理需要高超的“治理艺术”,在收放张弛之间拿捏得恰到好处。而以往的社会管理的缺陷,恰恰是过于迷信强制力量。
社会治理必须兼顾“多元”。社会是由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构成的,不同的阶层和群体的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政治诉求都是不一致的。因此,社会治理必须非常重视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不论多数少数,不论强势弱势,不论公立民营,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分享发展成果。而以往的社会管理常常错把高高在上的施恩赐惠当成了最高境界,而且极具“社会排斥”的色彩。
社会治理必须注重“互动”。要引导全社会达成利益共识,尤其是针对长期目标的利益共识,就要建立一个适合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框架和社会机制。使多元主体都能够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然后在沟通交流、相互妥协、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社会共识。在行动上,也应该是互动型的,上下配合,同心同德。而以往的社会管理常常是“一言堂”,急功近利,短视而只顾眼前利益。综上所述,以往的社会管理已经暴露出很多的认识误区和制度缺陷,诸如一刀切、运动式、压制型、堙堵式、恩赐性、排斥性、一言堂、功利心„„不一而足。这恐怕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要用一个新的概念,其实也是一种新的理念——社会治理来取代以往长期使用的社会管理一词的根本原因。
具体而言,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就是要在承认个性化、多元化的基础上,通过互动和调和——沟通、对话、谈判、协商、妥协、让步——整合起各社会阶层、各社会群体都能接受的社会整体利益,最终形成各方都必须遵守的社会契约。
二、为什么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社会治理体制占有重要位置,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目标要求,就必须重视社会治理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实现社会治理的“五个转变”。
实现社会治理思维视角从“国内”到“全球”的转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把社会治理当成纯粹的国内事务,没有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思考社会治理问题。进入21世纪,我国的社会治理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国际合作的日益频繁,加剧了各国的文化冲突,极大改变了政府社会治理的环境;大规模的人员、资源、信息、资本快速跨国流动,加速了风险传播,放大了危机影响,增加了社会治理难度;民主行政、责任行政、服务行政、回应行政等理念深入人心,冲击着政府社会治理的传统观念,对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形成挑战。在这一潮流下,任何一国的社会治理都不可能孤立进行,“全球治理”给“国家治理”带来了新的冲击。这就要求社会治理体系从一个封闭式的治理结构转向开放式的治理结构,并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社会治理问题。经济全球化给社会治理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社会治理理念推动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另一方面,在树立“全球”思维的同时,还要主动防范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在国内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意识形态管理,深化公民国家意识、社会整体意识,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形成法律法规、社会道德、文化传播多位一体的安全防范布局;在国际上,要进一步加大中国现代社会治理理念的宣传力度,树立正面形象,在涉及国内社会治理的问题上坚持原则,坚决杜绝任何外来势力干涉,依据本国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实现社会治理主导理念从“利益”到“价值”的转变。社会治理的政治性、公共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其价值取向与单纯的经济管理活动追求个人利益、部门利益、集团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截然不同。我国过去30多来年的公共管理,是以物质利益为导向的公共管理,实施的是“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方式,实施社会管理过程中,没有完全做到以人为本。在利益导向的社会治理理念下,社会风险不断增加,社会矛盾不断累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管理失灵状况。在此背景下,建立实现多元价值追求的复合治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和治理实践工作中,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和谐成为应然选择,调整社会关系、协调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实现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善治”的社会治理目标。
实现社会治理功能定位从“维稳”到“维权”的转变。“维稳”与“维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由于特殊的国情,实践中,我国社会治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单纯地强调“社会的稳定性”指标,忽视了“社会的公正性”“社会的参与性”等维度,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有效维护了我国社会的基本秩序和稳定局面,但也不利于社会活力的释放,导致了影响社会和谐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当前,必须顺应公民权利意识大大提高的现实情况,公平保护公民利益,坚持依法治理和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从实体、程序和时效上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要求,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真正防止因为“维权”而产生的“维稳”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实现社会治理主体构成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管理主体主要是政府。“大政府”架构在一定阶段产生过一定积极效应。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政府的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整体发展。现实中,政府负责等同于政府包揽,从观念到制度都排斥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其结果一方面导致社会自治发展缓慢,公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导致了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的发生。实际上,社会治理除了国家和政府之外还应强调社会组织、企业、公民个体等社会力量的参与。社会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类型的主体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擅长,因此需要主体的多元化。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前提下,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为公众提供高质量、差异化的社会公共服务,实现从政府单一主体的单向度管理,走向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推动社会治理从国家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
实现社会治理方式方法从“刚性”到“柔性”的转变。社会治理既可以凭借法律约束、纪律监视、强迫控制等刚性手段,也可以依靠组织、协调、激励、感召、启发、诱导、协商等柔性方法。长期以来,政府在实施社会管理时,往往习惯于行政处罚等刚性措施,而对于柔性方法则较少采用和考虑。现代社会治理需要柔性治理思维,变硬约束为软引导,变强制服从为服务感化,变堵截民情为疏解民心,变应急管理为预防治理,变事后干预为事前预防,合理引导社会舆论,适时干预社会情绪,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风险。
三、如何创新社会治理
十八大提出,为了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必须做到: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引导它们依法开展活动。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
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第五篇:以区域化党建杠杆撬动创新社会治理
以区域化党建杠杆撬动创新社会治理
建设宜居家园的实践和探索
近年来,区域化党建业已成为基层党建工作中最有活力、最为活跃的实践领域。经过几年的探索推进,xx镇“N区N会”区域化党建工作形成了富有xx特色的区域融合“神经链”、“联动轴”、“实践区”,其杠杆效应逐渐传导至社会治理和社区建设领域,逐步形成了以基层组织建设、社区自治区域共治等为主要抓手推动工作创新的新格局。
一、立足“两大主题”,应对“四大需求”——“N区N会”区域化党建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背景
xx镇地处xx区东南端,紧邻市中心区。随着市政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市民生活的日渐活跃,根据产城融合、社会治理、群众工作的时代要求,2012年,镇党委在开展“大联勤”的基础上,致力于党建系统的“再升级”,按照“一会统筹、N区联动;分类推进、全面提升”的基层党建思路,推行“N区N会”(行政区、社区、商区、校区、园区党建联盟+党建峰会)区域化党建工作。
xx“N区N会”的提出和实施,深深植根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这两个重要主题,并在实践中逐渐向社区建设领域拓展。一方面,“美丽xx”的战略目标,要求党建工作和群众工作紧扣“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文化繁荣、宜居宜业”的城市化治理理念;另一方面,市民全面发展和产城融合发展的现实需求,又要求尊重基层首创,拿出切实举措,真正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问题。“N区N会”牢牢扎根于xx地区发展和社会治理的现实,是应运而生的创新举措,具体表现为用区域化的方法为社会治理、基层建设和社区建设过程中呈现的“四大需求”提供解决路径。
一是群众诉求从“基本型”向“多元化”发展,产生“张力”需求。
xx的基本需求仍然占据较大比重,如全镇低保户占全区三分之一左右,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31%。同时,精神文化、市政发展、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等新型需求表现日渐旺盛,居民在就医、出行、教育、居住、物业管理等领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源利用和分配成为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二是区域格局从“单一型”向“混合型”发展,产生“合力”需求。
xx曾有“市场兴、百业兴”的说法,但在“调结构促转型”的要求下,以专业市场为主的单一产业格局,近年来已经演化为集电商、汽配、金融等为一体的多元型产业结构;原本以xx路为主线的商圈分布,演化为全区域覆盖的混合型产业布局。而地铁xx线开通、xx线动工,也使业态、地缘之间的关系更为纵横交错,产城融合和区域治理的需要更为迫切。三是社会建设从“内生型”向“公共性”发展,产生“动力”需求。
公共服务平台、条块治理模式逐渐充实进管理体系,取代居民区、经济单位、行政部门等的自我管理。近年来,针对内生型需求溢出带来各类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动力机制问题,镇推出“大联勤”、“小联勤”等社会治理综合性平台,加大开放参与和公共治理的力度,并在“N区N会”工作中提出实现区域化党建靠动力激发的要求。四是党的建设从“单位制”向“社会化”发展,产生“活力”需求。
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少资源”无法应对利益诉求多元交叉的立体格局——无法解决群众具体的问题就意味着失去一部分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组织建设“低活力”难以匹配市民生活和产业发展的活跃程度——固步自封带动不了群众参与、监督、评判。“自扫门前雪”、闭门抓党建的传统基层组织建设方式已经疲态尽显,作为社会治理的“领头雁”,基层党组织迫切需要提升自身活力。“N区N会”在近年来镇开展“大联勤”的基础上,着力于复杂矛盾的解决、区域发展的突破、党建功能的提升、社会融合度的增强,不断推进区域单位共谋党建、共促发展、共同服务、共建和谐的能力和水平。
二、围绕“三个方面”,推动“N子服务”——为社会治理提供组织保障和工作平台
“N区N会”工作的出发点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党组织自身作用的发挥,提升党建工作对社会治理的引领效应。着力点是开门搞党建,跳出党建抓党建,实现党的建设与群众工作、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的全面融合,推动单位内外、行业内外、区域内外资源统筹利用。据此,“N区N会”着重在基础性、组织力、项目化等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推动,实践中也产生了一首富有xx特色的“N子”党建工作经。
一是突出“基础性”。
把组织建设作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重要基础,具体为:“联会峰会明确了路子”,每年召开一次党建峰会的同时,每季度各联盟召开联席会议,实行轮值主席制,累计召开联席会议近百场,担任轮值主席的党组织书记xx人,以常态会议机制增强联盟有效运行力;“课题调研开阔了脑子”,各党建联盟完成调研课题;“特色工作亮出了法子”,基层党组织每家至少实施一项党建特色品牌,形成xx余种品牌特色链,普遍涉及社会治理、社区建设领域;“先锋指数测出了影子”,对全部党组织和党员进行了先锋指数测评,形成了“群众眼中的党组织和党员”的基本反映。二是强化“组织力”。
称之为“十项机制建起了架子”,机制包含两项“组织架构建设”(组织领导、党建峰会机制),形成神经系统;五个“运行规范建设”(联盟联动、党群联动、联勤联动、品牌创建、专题研讨机制),犹如“手和脚”;三项“保障支撑建设”(先锋指数测评、专家咨询、督导指导机制),赋予“大脑”和“小脑”功能,以此形成一个集镇党委、二级党委(党组)、党建联盟、基层党组织及社会力量一体运作、各司其职的区域化党建“神经链”,并有效传导至社会治理的基础和末梢。三是巧用“项目化”。
即分解推动、项目运作。具体为:“联动共建搭起了台子”,构建xx对联盟内党组织“小联动”结对,xx对联盟间党组织、与区域内体系外党组织、区域外党组织三个层面的“大联动”结对,围绕社会治理、社区建设展开共建内容;“统一行动吹响了号子”,五个联盟实施五个统一行动,共同目标面前凝聚共同力量;“共治项目开出了方子”,根据社会治理要求,联盟形成“一年以一个重大项目解决一个重要问题”的推进思路和措施,一些受到普遍欢迎的项目逐渐演变为常态工作品牌;“集中服务甩开了膀子”,每半年开展一次联盟统一行动日,累计开展集中服xx次,吸引xx多名党员群众参加,受益群众xx余人次,“xx”等集中服务更是形成了定期化、经常性的工作机制。
三、推动“N区汇聚”,提升“宜居效应”——“N区N会”的初步成效
xx镇区域化党建在激活“区域统筹”中提升,以区域化之“法”,党建联盟之“实”,党组织之“活”,开展党的建设和群众工作,有效推动了xx区域内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的作用发挥。
深化“服务结对”,形成“联动”效应。通过多渠道的资源引入,打造镇层面结对的xx多对共建关系,联盟层面结对的xx对共促关系,基层党组织层面结对的xx余对区域内外联动关系,不断推动社会治理和社区建设合力形成。依托党建联盟的实体运作,在联盟内开展“小联动”结对,相同业态、相近特点的单位党组织结成xx个对子,以共同发展、相互借力的形式推进服务群众、社会治理工作;与联盟间党组织、区域内体系外单位党组织、区域外单位党组织开展“大联动”结对,基层党组织建立区域内外结对共建关系xx对。xx市场监督管理所党支部与xx经济城党支部开展“所城联动”,探索共同服务企业发展、推动区域治理的新模式。坐落于xx路的上海市轻纺市场,在参加镇商区党建联盟后将“星级”商户的评选与商户的社区表现挂起钩来——不仅要看经营,还要看社区表现。租户一改以往在租住地乱堆乱扔现象,邻里关系和睦了,还激发了社区志愿服务的热情。这些区域合作服务模式在xx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xx年实践中得到充分演练和推进,形成基层党组织和区域单位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基本做法,如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和轨交xx号线开展“文明路上党建帮”合作结对,在居民走进轨交工地的同时,拉近了区域化党建的服务纽带。
打通“服务分割”,形成“联合”效应。依托社区党委、行政组织党组,形成“二级党委(党组)”领导和推动“N区”党建联盟的工作架构。镇各科室紧紧围绕“N区N会”谋划和开展工作,形成部门联动、工作联合的服务态势。在创城登高、轨交xx号线基地征收、“两个覆盖”等工作中,镇不断深化“浸社区”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模式,由机关科室和机关干部包干基层单位和社区工作任务,切实体现机制联享、组建联推、阵地联建、活动联办、考核联动的要求。同时,在各类群众性问题研究和解决过程中,全面开展资源整合、力量联合,严格执行对照联勤工作制度的要求,推动“网上信访联合接待大厅”、“大联勤”、“大数据”等群众综合治理平台建设,共同组成群众问题和社会矛盾解决体系,推进影响群众满意度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和及时回应。
优化“服务体系”,形成“主体”效应。按照市委、区委关于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要求,“N区N会”全面统筹镇群众工作,形成区域支撑、基层自治为主要特点的群众工作格局。一是强化基层自治机制。在社区全面实施“五联”工作法,构建先锋议站(家)、社区议站(家)。二是建立区域单位支撑机制。区域单位普遍参与社区服务,其中“两新”组织每年组织两千余人次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向社区捐助资金近百万元;三是改进机关干部在联系服务群众中的作风建设。镇机关党总支在全面实施“顺民心、听民意、解民忧”的“xx”工程中,形成“xx”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模式,结合找准解决“四风”方面突出问题,做到定点联系、定项参与、定期解决、定责落实。今年以来,更是成为创城、轨交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四是开展先锋指数测评。在镇全部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中开展的党组织和党员先锋指数测评,随机抽取群众进行打分,聚焦“四风”、“不严不实”等现象,对照群众迫切期望解决的问题助推社会治理成效形成。
凝聚“服务力量”,形成“共同”效应。以党建联盟为单位,打造党组织共同服务力,是“N区N会”的重要目标。x个党建联盟分别实施了各自的统一行动项目,行政区党建联盟“四进四强”行动,社区党建联盟“五联”工作法,校区党建联盟“三优三名”工程,商区党建联盟“五位一体”工作体系,园区党建联盟“四阵地”建设,成为凝聚共同服务力,分领域明确服务主线和服务内容的重要抓手。新郁社区在实施“平改坡”和创城治理工作中,社区党总支根据社区党建联盟统一行动——“五联”工作法要求,建立
“三专”队伍,并进而形成“新郁心愿”民心工作体系,在工程建设和居民之间架设意见反馈、解决、监督的平台,xx多家单位参与的专项工作组,在部门间吹响“集合令”;xx多名居民骨干组建的专区服务队,在邻里间响起“征询声”;近xx名居民代表担任的专门监督员,在施工队旁架起了“摄像头”,推动社区建设各项工程平稳完成,并确保没有一起矛盾升级。在统一行动的范畴内,党建联盟每半年开展一次“统一行动日”集中服务,五支“联动服务队”走上街头、走入市场、走进家庭,通过集中服务和集中走访,形成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具体举措;按照“一年以一个重大项目推进一个重要问题解决”的思路,各联盟明确各自“共治项目”,努力让群众感受到“N区N会”区域化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带来的变化:行政区党建联盟推动“浸社区”服务,推进问题解决;社区党建联盟构建“党群议事体系”,推进居民自治;商区党建联盟打造“xx路商圈诚信经营公益服务共同体”,推进社会责任;校区党建联盟运行“品质教育社会资源库”,推进校园建设;园区党建联盟建好园区“一中心一基地”服务点,推进人才服务。同时,党建联盟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定期开展集中性课题调研。
突出“服务特色”,形成“抓手”效应。结合自身实际,当前,五个党建联盟内xx家党组织提出并实施了xx余项党建特色品牌,其中有很多内容涉及社会治理领域。在一次沿街路面乱设摊治理过程中,xx城管中队的党员看到摊贩大多生活困难,“放任不行,贸然取缔却容易引发新的社会问题。”怎么办?党支部组织党员和骨干队员在现场路段设置“微型党课流动授课点”,并开展“城管进社区”活动,全面听取意见建议,探索“亲民、文明、服务”为一体的城管新形象。镇机关党总支的“xx”联系服务、铜川社区的“四事”活动、景域集团的服务“三带动”、xx市场的“xx”、xx幼儿园的“送教进市场”等,在xx的党员群众中日渐深入人心,成为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自觉行动。
增强“N区”汇聚,提升宜居品质。按照规范建设、自主运转、功能升级的要求,xx不断深化“N区N会”区域化党建平台对社区建设的功能效应,积极构建以社区“五联”工作法为主要内容的社区自治共治体系。一是构筑群众需求主动服务机制,推动自治缘自治圈的形成。xx社区在“N区N会”工作中建立因“孩”结缘的自治服务圈,推动居民自治的联系纽带日益拓展,最终形成“孩缘”自治,以“年轻妈妈”等群体为志愿者基本班底,为老年人口占据较大比例的xx社区带来了一股清新活力,并逐步从需求分散的“孩缘”服务向相对固定“孩圈”自治发展,让社区自治找到新的支撑点。二是构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体系,推动问题结的纾解。推出“服务对接,需求认领”项目化结对服务模式,在基层党组织间实现服务群众焦点汇聚和行动自觉。xx社区针对黄土裸露、花木枯萎等现象,由党总支推进“迷你菜园”项目,超过30%的居民家中建成“迷你菜园”,用“营养砖”培育出的萝卜苗、小西红柿、紫背天葵等,不仅装点了居民生活,而且产出了不少环保、美味的蔬菜。增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认识,通过相互交流参与“家庭一平米小菜园”活动的经验,促进了宜居和谐的社区文化建设。xx社区针对小区私装地锁、车辆乱停、堆物占位等现象,加强党员的自治引领和“三驾马车”的协同推进。在业主中建立微信群,就安装地锁占车位的突发性问题,社区党总支积极发挥业委会和党员作用,由业委会成员和党员加入该群,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思想动态,做好防止矛盾激化的预案,并及时召开听证会,群策群力提建议,最终形成了加强小区内部管理的共识。同时,今年xx月由物业和业委会召集“占位群”的部分业主座谈会,认真听取他们的诉求,达成相互谅解共同管好停车位的共识,建立了xx小区“车管小组”,推动原先的“占位群”向“车管群”转化,截至目前,xx位居民参与该项工作,解决
xx个具体的停车难题。三是形成项目共建模式,推动实事工程各方的互动链。定期梳理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名单和活动情况,纳入社区公益服务建设体系,xx有限公司上海市轨道交通xx号线xx标项目党支部与铜川和鼎秀两个社区党总支共建结对,协调化解轨交xx号线施工过程中产生的xx5起矛盾,并协助动迁工作稳步推进,确保了市实事工程的顺利开展。沪嘉交通公司党支部与鼎秀社区党总支采取共管形式,为“阳光楼宇阳光道”建设提供宜居氛围,实施绿化认领、道路修复等工作举措。针对居民入住时对交通、环境问题的意见,xx市场党委与xx社区党总支共建开展“xx进社区”项目,截至目前,累计举办xx次,提供xx吨xx,在增强企业反哺社会的责任意识的同时,有效化解区域矛盾,该社区与区域单位的矛盾下降xx%。
四、聚焦“宜居家园”建设,发育城市基层党建——新起点上区域化党建的现实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同时强调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镇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xx“N区N会”要紧紧贴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主线,着力解决xx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基本掌握区域化党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在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要求面前,“N区N会”要实现新起点上的新突破,主要仍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区域化党建需要注入新的内涵要求。
今年以来,中央、市委、区委多次强调城市基层党建的概念和探索,中组部在上海召开了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会议,这也要求我们在区域化党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城市基层党建的实践路径。新形势下,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任务更为繁重,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一是党员教育管理方式要进一步针对现实需求。
随着下岗失业党员、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退伍党员、待业大学生党员不断进入社区,为区域化党建带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面临社区党员队伍构成日益庞杂,人员流动性大,存在着组织关系不接转、人户分离等问题,部分党员对社区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参与社区党组织活动的自觉性不高。一些离退休党员由于身体不好等原因,不经常参加组织活动;一些外来流动党员流入社区后,不主动与社区党组织联系,社区党组织无法对他们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口袋党员、隐性党员、挂名党员增多,不按时交纳党费,不参加党组织活动的现象比较普遍,成为区域化党建和城市基层党建实践道路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党建活动基础设施要进一步对标城市基层党建要求。
党建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载体来支撑,目前来看,落实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要求,社区活动设施还较薄弱。硬件方面,基层党建阵地较为匮乏,基层党员活动场所不足,往往都是“一室多用”,开展活动经常临时找场所,与此同时,图书室、电教室等基本设施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软件方面,缺少党建工作信息平台,信息发布、召开会议还靠老一套,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缺少党员群众互通互融的共享平台,无法和群众进行有效对接,不能真正了解群众诉求。缺少了基础设施和经费的保障,党建工作无法施展拳脚。三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两个覆盖”的成效还需进一步融入区域化党建格局。
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迅速发展。这些组织多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主要聚集于各类商务楼宇、产业园区、商圈市场之内,具有规模小、党员少、从业人员流动快等特点。在工作中,由于部分新兴经济组织负责人对党组织的作用认识不足,担心党组织开展活动占用时间、人力、财力,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增加成本支出;部分新建私营企业主面临的竞争压力大,对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热情不高;部分非公企业党员党性意识不强,没有把个人目标同党的建设的整天目标结合起来,有的甚至不愿把党员身份亮出来。“两个覆盖”实施一年来的成果,急需以体系方式和体制框架固化并及时融入区域化党建格局。(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宜居家园的实践需要更有效的载体。
区域化党建,归根结底要围绕“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具体目标,特别是社会治理的现实任务予以深化。xx即是“大联勤”的起源地,又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社会治理难题,更要求区域化党建探索引领和保障社会治理创新之路。今年以来,区委提出并实施“宜居家园”建设,明确“共建、共治、共创、共享”的综合治理框架,为区域化党建提供了加强具体载体建设的新命题,镇主动实施“x站x家”自治共治载体建设,以期形成新的基层统筹阵地效应。(三)激发党建内生活力需要更有力的措施。
“N区N会”突出强调的自主运转,还未在全部党组织中形成自觉的机制力,大多还只是按照镇党委的要求,按图索骥、亦步亦趋开展和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这也暴露出思想认识上的引领意识还未完全到位,传统党建靠组织发动到区域化党建靠内生活力激发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以区域化党建的具体举措来激发和培育。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当前区域化党建工作要进一步坚持统筹协调,积极探索实践,改进方法措施,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工作落实。
在五年工作的基础上,镇党委结合新的工作要求,明确进一步深化“N区N会”工作的具体举措,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全面明确“N区N会”新的工作主题。
今年“七一”前夕,在“N区N会”区域化党建实施五周年的基础上,镇党委根据新的工作内涵,明确着重从三个主题进一步推进“N区N会”深化拓展:坚持“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之路,让区域化党建的杠杆撬动区域事业的发展,围绕“打造xx城市化地区创新社会治理的标杆”和“争做xx城市基层党建的范本”的工作目标,在广大区域单位中实现“作用融通、资源融入、服务融合”的效应;贯彻“城市基层党建”之路,让区域化党建的愿景带动基层党建的推进,在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实现“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和“先锋先行、xx真行”的力量格局;探索“宜居家园”之路,让区域化党建的温度滋润和发育居民的自我管理服务,在xx万xx居民中形成“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文化繁荣、宜居宜业”的共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xx“N区N会”树立新作为,就要对标新时代的人民美好生活愿景,就要以三个主题的牢固确立,形成以xxxx多万市民为根本导向的建设目标。二是认真确定“N区N会”新的工作重点。
围绕镇提出的“两片一带三站”沿线发展战略,对“N区”党建联盟开展工作做好进一步细化;围绕“精益求进、xx真行”的精神内涵,在区域化党建实践中具体推进“先锋先行、xx真行”的党员作用;围绕新起点上的镇工作战略目标,从细微处入手,从精细化着眼,利用党建服务中心、党建服务站(点)等综合服务平台的阵地效应,推动区域化党建的感受度和获得感。在明年工作中,“N区N会”将在区域单位中着重推行“先锋
xx微服务”,以微小服务为载体,将健身场所、停车站点、便利商店、单位门岗等作为首批服务点,提供饮水点、休息处等服务内容;以微笑服务为表现,定期组织区域单位、党员干部、群众骨干、“两代表一委员”等在服务点实施公益行动;以微型项目为激发,面向有需要的群体提供切实有效的项目服务。以此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的工作要求。
三是深入推进社区“x站x家”建设。
将此作为推进“宜居家园”建设,深化“N区N会”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在此前三个社区试点的基础上,镇党委、办事处明确全面推进“x站x家”建设的目标要求。在居民区层面,全面建立先锋议站、社区议站,先锋议站为区域化党建议事服务经常性阵地,社区议站为居民自治社区共治常态化阵地;在块区、楼道层面,普遍建立先锋议家、社区议家,作为块区、楼道议事服务的经常性、便捷化载体。在具体实施中,广泛纳入区域单位力量,如先锋议站和议家,纳入的就是在册党员、在职党员、区域单位党员三支力量,同时根据居民意愿,有的是在楼道开设“议家”,还有的是在家庭设立“议家”,切实解决一些居民关心的问题,形成各方参与的固定阵地和稳定队伍。xx年,“N区N会”将利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契机,全面增强“x站x家”建设的社区影响力和区域粘合度。一方面,全面督促社区党组织完成“先锋议站(家)”建设内容,形成一批有常态活动效应的固定载体平台;另一方面,全面加强资源“三本账”的凝聚力建设,加强区域单位和社区建设共建共享的常态化,以及共同面对问题的共治力。
四是着力强化“项目化结对”工作。
在常态化结对的基础上,普遍采用项目化结对方式推进联动共建。今年“七一”大会除了表彰优秀项目化结对品牌外,还启动了新一批项目化结对工作,基本构建了“两个经常性纽带”:一是共同事务由党组织牵头的经常性议事服务纽带;二是共治项目由各方参与的经常性项目服务纽带,涌现了“xx”、“xx”、“xx”之“xx”等项目化结对工作内容。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项目化结对将重点对标xx市民美好生活的愿景,将从三个方面予以推进,首先,根据主要矛盾,查找表现形式,找准可以解决的区域性问题;其次,加强党建联盟影响和号召区域单位的工作力度,广泛集成和丰富资源内容;再次,实施“真心换xx”主题项目推进计划,设置涵盖社会发展多个领域的分项目推进内容。
五是注重推动实体化责任体系。
主要分为四个层面来推动:第一个层面,是在镇班子成员中落实“党建引领、一岗双责”领导体系,镇班子成员具体承担条线工作实施中的党建引领责任,切实加强对各领域党建工作的督促、指导、检查,形成“推进立体、责任具体”的职责布局。第二个层面是强化“二级党委”指导协调,五个工作部门(社区党建办—行政区,社区自治办—社区,社区发展办—园区,总工会—商区,社区服务办—校区)具体督促“N区”党建联盟开展工作的区域化党建责任体系,不断推动业务工作和党建工作有机结合,按照“分类建设、一体推进”的要求,共同参与打造区域化大党建工作目标。第三个层面,是在“N区”党建联盟中实施轮值主席“两通一联一考”任期制度(即任期内要与对口的“二级党委”、工作指导部门定期沟通,对所有成员单位联系一遍,由对口的“二级党委(党组)”、工作部门、成员单位、督导组共同开展轮值主席离任考核)。第四个层面,是在基层党组织中,进一步明确主动融入镇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路径和方法,积极落实参与创城行动“宜居家园”建设的载体和抓手。同时,为党建联盟配备工作督导指导组,由班子成员任组长,机关科所长任组员,机关干部任对口成员单位党建联络员。“N区”党建联盟的实体化运作是“N区N会”体现持久生命力的重要基础,从2018年开始,将轮值主席考核进一步与个人和单位考核联系起来,适时举办轮值主席论坛和述职活动,同时做好“两增”,一方面,增强党建联盟对区域单位的影响力,体现面上的工作广度;另一方面,增加群众和区域单位评价分值,体现纵向的区域参与深度。
六是积极拓展全覆盖参与。
“N区”党建联盟,将镇所属党组织作为成员单位,将部分驻区单位和区域化党建共建单位作为共促单位。随着区域化党建向城市基层党建的不断推进,进一步加强区域单位与党建联盟的常态沟通和共同行动。一方面,将相关单位纳入“N区”党建联盟联席会议和社区“x站x家”议事服务范围;另一方面,以党建联盟行动统筹区域单位参与力量,如进一步考虑将xx路商圈有关市场纳入商区党建联盟活动体系。当前,“N区N会”的覆盖面还与区域全覆盖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下一阶段,将着重以“三步走”做好“N区N会”的区域化覆盖工作,第一步:普遍走访一遍区域范围内有影响的单位,形成区域化的思想共识;第二步:及时纳入共促单位体系,形成区域化的机制基础;第三步:重点形成几个具体的项目推进措施,增强区域化的运行合力。
五、基层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思考和启示
在实践中,xx镇依托社区、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商务楼宇、商商贸区、专业市场等建立区域化党建联盟,改变传统的以纵向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单位建党”模式,注重横向联合和项目统筹,以区域为主体,把区域内所有单位纳入共建范畴。针对不同领域党组织的特点,按照各有侧重、分类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协调协同、一体统筹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可以
说,“N区N会”为xx镇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初步形成了汇聚区域资源的枢纽效应,也为区域社会治理社区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激活区域单位“动力”,是区域化方法开展社会治理推进社区建设形成持久生命力的源泉。
就xx“N区N会”实践而言,区域化开展社会治理的动力体现在三个方面:“利益型”纽带,主要体现在为小微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环境型”纽带,主要表现在为区域单位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工作环境;“服务型”纽带,针对一些经营效益好、社会责任强的区域单位,为他们融入区域生态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项目。正是采取了分类实施、诉求对接的做法,“N区N会”激起了区域单位参与社会治理的普遍热情和共同话题。(二)坚持平台建设“开放”,是区域化方法开展社会治理推进社区建设形成广泛参与监督评判基础的前提。
党委明确“N区N会”开门搞党建的基本运行模式,有效助推了基层自治体系的建立完善,提出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一平台五机制”为重点,推动基层党组织开展社会治理工作,也是立足于开放参与这个前提和基础。在近年来的党内主题教育实践中,坚持先锋指数测评机制,发挥“群众眼睛”的监督和评判作用,确保了党性锻炼植根于丰厚的群众土壤。社区“x站x家”议事平台建设的成效,不仅表现为为社区事务提供了更畅通、更直接的解决渠道,更体现在社区周边环境的整体优化。居民反映诉求在多元参与议事平台的发声,推动了区域单位对环境治理的整体自觉,促进了区域党组织主动对接社区需求,为区域资源的服务自觉提供了富有针对性的价值目标。(三)找准问题解决“实效”,是区域化党建带动社会治理创新加强社区建设统筹协调作用的关键。
群众对党的基层组织,普遍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因此,区域化党建从问题导向入手,推动问题查找、即知即改、项目转化。“项目化结对”即是在这方面的一个探索,通过区域力量聚焦区域问题、党建联盟统筹项目推进、职能部门支撑项目落地、社会力量评判项目实效,寓党的建设、社会治理、群众工作于项目平台运行之中。同时,党建联盟通过统一行动,党组织通过特色工作创建,也形成了常态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渠道。(四)做实部门力量“支撑”,是区域化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形成稳定运行效应的基础。
一方面,行政区党建联盟将机关、窗口单位、“两代表一委员”等纳入基本服务力量,构筑了“N区N会”枢纽的关键支撑点。如在党代表、政协委员中推动形成督促和参与“x站x家”建设的“一引领三参与”工作举措。另一方面,行政区单位将区域联动作为基本考核内容,形成了问题解决机制的推动力。如结合创城、轨交xx号线建设等重要任务,对机关干部每季度联系社区、联动区域的情况进行分析,在机关干部普遍树立了参与社会治理、解决实际问题的部门责任和联动意识。在城市基层党建、宜居家园建设等主题的指引下,xx镇“N区N会”区域化党建工作将继续坚持“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党建引领、区域协同、社会参与、作用融通的工作效能,努力形成推动xx各项事业发展的引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