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反思(全文5篇)

时间:2020-04-13 07:4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反思》。

第一篇: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反思

民风民俗类作文是一种比较好写的话题作文,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各自延续传承的独特的民俗。但民俗文化涵盖的内容太广泛,很多人只知其中一二,如窥冰山一角,对丰富的民俗文化的真正内涵知之甚少。因此,家乡的风俗这一习作课题看似好教,实则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我还是紧扣单元课文,总结详略得当的手法。然后,采用与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不同家乡风俗的魅力,提升习作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让学生在课前就搜集丰富的相关资料,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我们要写有关春节风俗的`文章,就要搜集其相关的资料,如:贴春联、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守岁、拜年,等等。只有了解了这些风俗,我们才能全面了解春节。另一方面就是引导学生们筛选素材,学生们搜集的相关资料是很多的,但是不可能全部都用到作文里,这就要让学生们写作主题进行取舍。这个环节通过学生们的交流讨论还是能够完成的。再就是,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材料。这里我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材料的详略问题。对表现主题有利的素材要详写,和主题关系不大的可略写,没有关系的就不写。只有材料详略得当,才能凸显文章的主旨。第二,材料安排的先后顺序。选择好的材料不可随意堆砌,要有统筹全文的能力,在总体构建好文章后,能够合理安排所用材料的顺序。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有很多方面的学习并没有细致化,导致有些内容理解不清,之后也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争取做到理解清晰,便于观察。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忽视了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文体。一般来说,小学生写记叙文会比较好,也容易写得生动形象。说明文也是比较适用的一种文体,但是要注意详略得当和运用生动的语言,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总的来说,在此堂客的教学过程中有“获”也有“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习作教学反思

2.《习作3》教学反思

3.习作4教学反思

4.习作1教学反思

5.《习作2》教学反思

6.习作指导教学反思

7.习作3教学反思

8.动物习作教学反思

9.习作的教案教学反思

第二篇:习作:家乡的风俗

习作:家乡的风俗

一、在阅读中学习方法

(一)年糕

尤 今

新年食品当中,我独爱年糕。

它们圆滚滚、亮晃晃的,一看到它们,我心中便自然而然地生

出喜庆之意、圆满之感。

小时候,我曾有一段时间,寄居在祖母家。每年岁暮,喧喧腾

腾地准备过年的当儿,我最爱的,便是看祖母做年糕。

尽管市面上有现成的糯米粉出售,可是,祖母担心那些糯米粉掺进别的杂质,所以,每年总买大包大包的糯米回来,自己磨。她一面转着那古老质朴的小石磨,一面虔诚地喃喃自语:

“年糕年糕年年高。”

把愿望寄托在传统食品里的这种美好的情愫,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

磨好了的糯米粉,像白雪一样,高高地堆着。祖母在糯米粉中加入水、椰糖,搅匀;然后,在圆形的铁罐里妥妥帖帖地铺上剪成圆形的蕉叶,小心翼翼地倒入拌好了的糯米粉,再把铁罐一只一只地搁在炭炉上面的蒸笼里,蒸上几个小时。

蒸好的年糕,软滑如水,不黏牙,不滞齿,切片而食,幽香绕舌,那股适口的甜味,晃荡晃荡地由喉头轻飘飘地流进了胃囊里,通体舒畅。

别人做年糕,做不出同样的水准,登门讨教,祖母在倾囊相授之余,总会加上这两句话:

“磨粉的时候,心一定要诚。年糕小气,你心不诚,便做

不成。”

祖母已去世多年了,然而,每逢新年吃年糕时,我脑海里总会浮现祖母磨粉时那一张虔诚至极的脸。而这些年来,“你心不诚,便做不成”这句话,也成了我重要的处世哲学。

1.这篇文章写的是()

A.服饰   B.饮食   C.民居

2.年糕的样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重点写了祖母做年糕的过程,请按顺序排列。

A.蒸年糕

B.磨糯米粉

C.买糯米

D.加入水、椰糖

E.放入蒸笼

F.铺蕉叶,倒糯米粉

()—()—()—

()—()—()

4.年糕的口感是________________,不黏牙,不滞齿,幽香绕舌,有股适口的______味。

5.祖母年糕做得好的原因是()

A.磨粉的时候,心诚。

B.祖母不买现成的糯米粉。

6.从这篇文章中我明白了,在介绍饮食的时候,要抓住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来写。

7.试着介绍一款自己家乡的美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过节

沈从文

我生长的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的小县城。狮子龙灯焰火在那里极著名。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

由初一至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

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城厢内外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灯的不仅要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

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有时自告奋勇帮忙,许可拿个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运气不坏。因为始终能跟随队伍走,马不离群。直到天快发白,大家都

“烧”得个焦头烂额,筋疲力尽。

队伍中附随着老渔翁和蚌壳精的——蚌壳精照例多选十二三岁面目俊秀姣好的男孩子充当,老渔翁白须白发也做得俨然——这时节都现了原形,狼狈可笑。最后集中到各会馆前点验家伙散场时,正街上江西人开的南货店、布店,福建人开的烟铺,已经放鞭炮烧开门纸迎财神,家住对河的年轻苗族女人,也挑着豆豉萝卜丝担子上街叫卖了。

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的是()

A.服饰  B.节日习俗  C.工艺品

2.短文记叙了__湘西__的春节习俗,这些习俗包括__“送灯”______和______“送灯”__,作者主要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作者写了表演队伍表演的情形,请用横线画出表示表演的人很勇敢的句子。

4.作者不光写了表演的情形,还写了“我”和其他的小孩追随队伍的情形,请用波浪线画出一处。

二、习作内容:家乡的风俗

1.下面的内容属于民风民俗吗?是的打“√”,不是的打“×”。

(1)孩子出生九天时做“九朝”,满月时要办“满月酒”,满一周岁时要举行“抓周”仪式。()

(2)山西的刀削面、武汉的老通城豆皮、天津的狗不理包子都很

好吃。()

(3)除夕之夜,全家人要在一起吃团圆饭。()

(4)过年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2.下面是青青写《那达慕节》所用的材料,你觉得哪些应该详写?哪些应该略写?请将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A.详写 B.略写)

(1)“那达慕”的意思。()

(2)举行“那达慕”的日期。()

(3)赛马、摔跤、射箭等活动。()

(4)活动快结束时,大家沉浸在欢乐之中。()

3.展开联想补充句子,让句子更生动。

(1)那龙舟,像____________________,载着一大群健儿在浪花

里蹿。

(2)赛场上的马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勇往直前,势不可当。

4.读一读下面的习作片段,猜猜哪是开头,哪是结尾。

(1)“过年了!过年了!……”伴随着这欢天喜地的声音,春节在大家的翘首期盼中来临了。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们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大家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2)“10,9,8……1”听着春节晚会上观众和演员倒计时的喊声,看着无数的烟花在天空中绽放,激动和欣喜之情油然而生,新年到来了。()

5.试着写一个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听读短文,完成练习

1.选文中没有提到下面哪种吆喝?

()

A.介绍制作过程的吆喝。

B.借甲物来形容乙物的吆喝。

C.靠戏剧性来吸引人的吆喝。

D.合辙押韵的吆喝。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作:家乡的风俗

一、(一)1.B

2.圆滚滚 亮晃晃 喜庆、圆满

3.C B D F E A 4.软滑如水 甜

5.A 6.样子 制作过程 口感

7.示例:西安羊肉泡馍无论是做法还是吃法都是很讲究的。制作时,先将优质羊肉洗好切成片,再加以各种作料大火煮烂。吃时,店家会给你一个大碗和两个馍。吃羊肉泡馍最主要的就是掰馍,馍掰得越小越好,泡起来才更入味。馍掰好后,店家会将滚烫的羊肉汤倒入碗中,同时配以葱花、香菜、粉丝、盐、味精和地道的陕西油泼辣子,这样一碗羊肉泡馍就做好了。它的味道真是鲜、香、辣,让人赞不绝口。

(二)1.B

2.湘西 “送灯” “烧灯” “烧灯”

3.这些人却不管……迎面奋勇而前。

4.示例: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在炮仗焰火中消磨。

二、1.(1)√(2)×(3)√(4)×

2.(1)B(2)B(3)A(4)B

3.示例:(1)一条大白鱼(2)离弦的箭一样

4.(1)开头(2)结尾

5.示例:啊,家乡的大秧歌,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美,醉着家乡人的心。

三、1.D

2.表达了作者对老北京传统习俗的热爱、怀念之情。

第三篇:习作一 家乡的风俗

习作一

家乡的风俗

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图片)“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风俗)

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

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    节》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从味、色、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风俗习惯。“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3.写作技巧点拨。

(1)要把风俗活动的各个环节写清楚,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2)要按一定的顺序写。一般先简要地交代风俗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内容,然后详写参加活动的经过,最后写活动的结果及感受。可以把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风俗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很多,写时既要对群体活动的情景做总体描述,也要对其中的个体作具体的描述。对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细描写,其余部分可一笔带过,这样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4.写自己对风俗活动的看法,可以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注意要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5.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的是什么风俗,内容详略得当、特点突出,语言通顺恰当,等等。

五、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风俗,选取不同材料,运用抓住特点描写风俗的方法,介绍出家乡的风俗活动,详略得当,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六、延伸。

将你的习作与同桌交换,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勾画出对方习作中所刻画的家乡的风俗特点。(看看是否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习作:家乡的风俗

抓特点

详略得当

第四篇:家乡风俗

家乡风俗

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的各个节日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有所不同,那么就由我来把家乡的风俗介绍给大家吧!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兔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我们四川的风俗都很特别,我喜欢我的家乡!

南山实验鼎太小学五年级(2)班四年级:何垠羲

第五篇:家乡风俗

以上10点是我们温州人在过年时会准备的事情。

在我们的温州的传统节日有:

1、正月初一春节

2、正月初五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元宵节)

4、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龙抬头青龙节

5、二月十五花朝节

6、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

7、三月初三上巳节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8、春分后十五日清明节(现定阳历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端午节

11、夏至节

12、六月六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

13、七月七日,习称七夕、七月

七、乞巧节

14、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

15、七月三十地藏节

16、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17、九月九日重阳节

18、十月初一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19、十月十五日下元节20、十一月二十二日冬至

21、十二月八日腊八节

22、腊月二十三日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腊月的最后一天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

十、大年三十。

以上是我们家乡的节日与习俗。

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的各个节日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有所不同,那么就由我来把家乡的风俗介绍给大家吧!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兔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我们四川的风俗都很特别,我喜欢我的家乡!

我们金华人有一种很特别的习俗,那就是金华斗牛。

金华斗牛,曾与金华火腿齐名,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清末民初尤其盛行。金华斗牛是牛与牛斗,不同于西班牙的人与牛斗,被誉为“东方文明斗牛”。斗牛当日,参斗之牛装以勇士之饰,由其主人护送进入斗牛场,此时鞭炮齐鸣,观者欢呼雀跃。

我就看过几场:牛主把牛牵到赛场上。此时,两牛怒目而视,各自刨腿,四肢并力,奋力斗争,观众则呐喊助威,呼声响彻云霄。败者血肉模糊、仓皇而逃;胜者则奋蹄而追,紧随其后,斗牛即将结束。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这里有相当大的体现。败退之牛将被主人贬成耕牛甚至宰杀;而胜者则身价加倍,威风一时。

下载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反思(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反思(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家乡风俗

    家乡的风俗 一年结束了,在除夕夜是团圆夜,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的,庆祝一年平安结束,新的一年好的开始。 在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年夜饭的食材,一大早就能闻到鸡鸭鱼肉的......

    家乡风俗5篇

    社戏 一提起社戏,我们脑海里就有鲁迅的《社戏》,其实我家乡这里的社戏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社戏,只是每年的农历二月份,他们在对着庙扎一个台子,等台子架好,就去请戏班过来唱戏,因为我......

    《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 滨河小学 王海鲲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知道不同地区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情感目标:学生初步感受风俗带给人们的丰富多彩的生活......

    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讲我家乡过节的风俗习惯。 我的家乡在枫溪镇张家湾先联村小溪沟组,我是土家族,是少数民......

    家乡风俗-中山

    我家乡的风土人情——中山 广东省中山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中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西、北江下游,北接番禺市和顺德市,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市和斗门县,东南接珠海市,并隔珠......

    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美食 先市中学初一年级三班鄢幔指导教师杨承德 虽说我的家乡是四川,但我却一直随母亲生活在深圳,也是最近,回到四川读书的一年,才感受到四川,感受到家乡的风俗,可谓是“......

    习作教学反思

    习作教学反思 篇一:习作>教学反思记得三年级第一篇习作是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虽然上课教师进行了指导,学生也试着说了,但是等到作文交上来,真是惨不忍睹,与自己想象中的距离相差太......

    家乡的清明风俗

    家乡的清明风俗 中建小学:闫继云 教学目的: 1、了解家乡的传统节日。 2、通过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清明的诗歌,感受清明节的风俗,以及我国的传统文化。 3、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