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对智慧城市的作用论文(含五篇)

时间:2019-09-12 14:16: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园林景观对智慧城市的作用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园林景观对智慧城市的作用论文》。

第一篇:园林景观对智慧城市的作用论文

摘要:本文从园林景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关联性和共性为切入点,综合园林景观与智慧城市的核心价值与内容,探究园林景观与智慧城市发展之间的潜力、功能与价值。

关键词:园林景观;智慧城市;关联;作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7X(2016)01-0080-03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影响下,全球超过100个城市在进行智慧城市的试点、规划和建设,提出了依赖信息技术来改变城市未来发展蓝图的计划。作为智慧城市绿色文明、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和纽带,园林景观的构建与拓展已成为影响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园林景观与智慧城市

作为智慧城市形象重要载体的园林景观,对城市整体风貌的展示,宜居环境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概括,综合对智慧城市和园林景观相关概念的分析和解读,本文认为园林景观是智慧城市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慧城市密切相通。园林景观不仅能影响智能城市的发展与建设,而且与智慧城市的实现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从发展、规划的不同阶段来看,智慧城市与园林景观相结合,能很好的实现信息互通、节约资源、生态高效、降低管理成本,为城市建设与发展发挥其重要的载体作用。

(一)园林景观与智慧城市二者的发展趋势

目前,全球许多国家和政府在抓紧研究和积极引导智慧城市的发展。国内而言,很多城市也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相继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并着手未来的规划与建设。专家的预测,未来二三十年内,智慧城市会集生态化、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于一身,走协同化、低碳化、绿色化、安全化联动为机制的发展道路。而相对于智能城市的全面发展,园林景观在体现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主旨下,更加朝着多样化、标准化、专业化、建筑与园林景观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进而与智慧城市相接轨。从长远发展来看,随着智能化、信息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注重智能与科技、创新与共享、信息与文化、生态与可持续是二者共同面对的问题。而如何打造出一个真正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活环境,是园林景观与智慧城市未来发展所为人们期待的。

(二)园林景观与智慧城市二者的关联性

1.多元化。智慧城市与园林景观应倡导多元化,相互融合。多元化须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综合考虑诸如地理环境、区域经济、文化背景、人们的渴望与需求、生活习性和特点等等。作为新兴的智慧城市,武汉五里界新城树立了一种多元化发展的典范(见图1)。五里界新城在提供主要城市服务功能的同时,提出园林与城市动态化、多元化的融合。将收集到环境监测、车辆流动、污染物排放等动态数据汇总到城市智能数据平台,联合智能信息反馈系统、区域生物多样性研究、文化和精神体验活动三个基础板块,以城市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发挥园林景观的流动性、多样性,构建一个既有本土特色,又富有多元化气息的智慧城市与园林景观环境[1]。

2.一体化。智慧城市建设与园林景观的结合上,无论是智慧城市建设还是园林景观设计,两者都是在构筑空间,都是为了同一目标——营造一个美好的居住环境。纵观二者内在的发展规律,均存在协调与服务、构建与优化的本质属性。我们需要在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做到整体把控,打造智慧城市与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体化,充分发挥二者的功能和属性。目前,在德国、瑞典等欧洲许多智慧城市的旧城改造过程中,做为最有效参与者之一的景观设计师,需提前介入,与城市规划部门相互沟通,共同协作。以园林景观设计的使用功能为出发点,将规划设计细节、生态环境需求和智能系统改造逐步升级完善,形成一体化系统和整体设计理念(见图2)。通过前期的协作与配合,设计师和规划者们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一体化要求的多边机制和有效操作途径,有效挖掘城市独特的资源(自然地貌、历史文化、空间肌理等),整合了景观与建筑、园林与城市,纵向拓展了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建立了新的多元秩序,实现了园林景观与智慧城市的一体化发展。

3.人文化。园林景观与智慧城市本身一样,均崇尚历史和文化,具有很强的专属性。从二者的构建要素和未来发展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和园林景观设计都要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充分利本区域自然环境与人文特色,使规划设计与当地风土人情、文化氛围相融合,实现可持续性、生态性与文化性的统一。邬贺铨院士在《智慧城市应植入本土文化“基因”》一文中指出:“人文化是智慧城市的‘情商’,会产生独特性和吸引力,使人们能够从城市景观中读出不同城市的历史文脉和文化空间,品味出不同城市的人文风格。”[2]俞孔坚认为:“人来自于自然,同样回归于自然。现代的城市被喻为‘钢筋森林’,如何改变这种被灰色冰冷混凝土世界所包围的城市,让‘文化’与‘绿化’相得益彰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综合来看,智慧城市不但要环境出色,而且人文效益也要显著。只有将人与城市建筑、景观有机融合,增加内部接触空间和互动机会,才能实现智能城市与园林景观的人文化。

4.数字化。当今智慧城市建设与园林景观设计均提倡数字化。随着3S技术的发展,GIS、RS和GPS已成为二者相互获取数据、分析数据,使多元数据得到融合、影像数据解译精度提高,使决策和设计过程更科学、规范。美国阿肯色州法明顿以机动车辆为导向的城市景观规划项目中,设计以改造城市公共空间为主体,期望重塑当地的农业景观,重拾法明顿的农业遗产(见图3)。决策者以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类型为基础数据,以大数据作为核心支撑,将城市的所有资源与数字系统串连起来,整合数学定量模型、景观指数、公众参与等多种数据,利用3S辅以其他数据资料,综合的反映了城市结构和景观类型特征,使改造后的城市空间更加合理、便捷,具有很强的可达性。

5.信息智能化。园林景观和智慧城市的另一个基本特征便是信息智能化。智慧城市能有效地将智能处理与深度计算能力,通过信息化处理的方式来实现泛在数据之间的智能连接与协同联动,最终打造高效的智慧城市[3]140-143。相比智慧城市的智能化而言,园林景观与智慧城市的关联点在于智能技术和信息的应用上。智能分析、声控技术、远程管理软件、FDR传感系统技术等在景观建筑、植物种植管理、水景和灯光等方面均具有技术可取点。作为以建设智慧城市为终极目标的加拿大多伦多,智慧新城计划利用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协同技术,从建筑、交通、城市空间、生态环境、清洁能源等多方面入手,为市民提供使用舒适、规划合理的智能城市空间。与此同时,通过对声控技术、FDR系统、城市远程信息管理等智能化技术与监测、分析数据的有效结合,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日照、通风等条件,减少了噪音、降低了有害气体的吸入量,营造出信息化、智能化、复合化的城市空间与居住环境。

6.生态与可持续化。从生态与可持续化的视角去重新认知和解读园林景观与智慧城市的关联性,须全面引入生态系统论和可持续设计理念。在园林景观层面,把园林景观作为EI(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多尺度城市开发是城市开发规划的空间战略)。将景观元素和空间格局所组成的景观网络结构化,整合不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来构筑城市,为居民提供多样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服务。在智慧城市生态可持续建设方面,通过对生态技术因子、系统论和EI(宏观、中观、微观)三层面的综合分析与运用,构建一种生态与可持续化协同发展的全新智慧城市模式。

二、园林景观在智慧城市中的作用

现阶段,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智能技术与园林景观环境的有效结合,科学、系统的规划城市的未来。

(一)树立城市生态价值观

园林景观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致力于探讨一种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模式,旨在帮助人们了解与感知城市环境,使个人行为与城市发展产生联系,形成有机的统一体。园林景观在智慧城市中的作用在于,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有效的推动城市生态转型和高效的运转;通过挖掘城市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生态高效、节能低碳、绿色环保、信息智能、建筑宜居、环境优美的智慧城市,进而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

(二)协调城市建设与环境可持续

在协调城市建设与环境可持续,园林景观设计先导先行。作为二者的中间环节,智慧城市园林景观要深化内涵、转化优势,不断开发和研究对城市环境有利的技术支撑体系。通过借助信息化系统与科学技术,准确、高效地评估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绿地使用率[3]140-143。在倡导智能科技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系统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与全方位化并进的园林景观体系和构建模式,发挥园林景观重要的纽带作用,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与环境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三)促进城市软实力发展

对于提高智慧城市软实力而言,园林景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园林景观是反映智慧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支撑智慧城市生态平衡、凝聚城市文化共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园林景观建设的带动下,智慧城市正朝着“城市—花园—森林”的建设方式转变,发挥其内在的感召力和亲和力。通过对智慧城市园林景观的构建与深化,将有效发挥其特有的“软文化”、“软资源”与“软实力”,为智慧城市文化战略的提升,起到辐射、传播、推广的作用。与此同时,也能促进智慧城市相关行为的洗礼、升华,最终达到提升智慧城市软实力的目的。

(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园林景观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应用性学科,是集园林学、景观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于一身,具有高度的交叉性和复杂性,对于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有着间接而深远的影响。更进一步来说,园林景观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会更多地关注人本思想、注重城市功能,强调城市的管理水平。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和设计者,不仅要用感性的眼光去看待智慧城市建设,更要用科学和理性的方法去观察、研究城市内在与外在的空间环境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效的方式方法去指导智慧城市建设,以点带面,深化细节,不断提生智慧城市的管理水平。

三、园林景观在智慧城市中的价值

探究园林景观在智慧城市中的价值,本文认为应从智慧城市与园林景观的关联性和发展趋势上进行研究、总结。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案例的解读不难发现,园林景观对智慧城市的发展、缓和城市与人类、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具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在园林景观的有效推动下,建设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兼具公共安全、生态优先、绿色环保、功能多样的新型智慧城市。相反的是,通过智慧城市建设,能促进智能信息系统的全面提升,有助于解决园林景观设计中数据采集的盲目性,能准确、及时、有效的进行数据传导,为城市决策者提供准确的判断依据,从而为构建高效、节约、智能化的园林景观打下坚实基础,发挥园林景观真正的价值与意义。智慧城市与园林景观相结合,有利于实现节约资源、生态高效、降低管理成本、协调城市发展、提升城市软实力,为城市建设及管理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俞孔坚,AshokLall.亚洲的可持续未来[EB/OL].(2012-06-14)[2015-09-15]

[2]吴亚伟.浅析城市绿地系统的文化功能[J].山西建筑,2007(7):8-10.[3]卢溪.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探索[J].信息系统工程,2013(15).

第二篇:科技创新对建设智慧城市作用研究

科技创新对建设智慧城市作用研究

当前,国内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如火如荼,很多城市都出台相关措施和行动计划,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重新构造城市机构、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的利器,大力发展城市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产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解决大城市病及城市群合理建设的实际问题。但如何让智慧城市建设真正落地?如何找到好的盈利和运营模式?特别是具有更强的集中智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具有更强的科技创新发展能力作为基础和支撑。

一、科技创新在智慧城市中的需求

1.科技创新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

从内涵上看,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统筹整合各类城市信息系统,从而对城市中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集成与协同应用。建设智慧城市是高度集成、融合各种科技创新技术,实现实体基础设施与各类信息的有效结合,是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一种大规模普适运用,将带来新一轮大规模的科技创新。2.科技创新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途径

智慧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建设智慧城市其实就是实现城市从传统发展到智能发展,致力于提高城镇化的效率,尤其是要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质量的提升。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鼓

励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促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追求技术的更新和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坚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实施更加高效的科技创新战略,能进一步激发智慧城市建设的活力。

二、智慧城市是科技创新应用的结果

科学技术加速创新应用,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更是突飞猛进,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技术基础。

首先,物联网解决了信息自动采集、获取和传输的障碍,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将具有移动终端、RFID、传感器等等智慧化模块的末端设施,通过短距离通信、有线长距离或者无线和设备之间实现互联互通。满足智慧城市对城市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利用互联网将城市设施中无处不在的智慧化传感器有效的连接起来,从而实现对城市全面感知,对教育、城市服务、公共安全、生态环境、政务、民生等等各方面的需求做出智能化的决策支持,让智慧城市真正做到“智慧化”。

其次,云计算解决了信息高效处理的问题,提供了信息技术应用快速推广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云计算可以认为是智慧城市的“大脑”。所谓云计算以互联网的计算方式为基础,让智慧城市应用系统根据自身的需求,从由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词中获取与之相适应的软件服务、存储空间以及计算能力,提高对系统资源的利用效率。

再次,移动互联网为智慧城市的应用拓展了空间。移动互联网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资源下载、移动音视频服务、手机游戏和应用、手机支付等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和商业模式

日趋成熟,正在深刻改变信息时代的城市生活。智慧城市需要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丰富的信息化服务,而通过移动互联网则可以拓展信息化应用的时空范围,实现随时随地、无缝的服务。随着3G、4G、城市WiFi网络与移动应用技术的发展,移动办公、移动政务等不断创新的移动信息化应用方式为各行业用户创造了新的基础办公方式。

最后,运用系统集成技术有效集成计算机软件、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通讯及业务应用系统,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大综合大集成提供可能。系统集成技术对城市中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集成与协同应用,它强调的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应用系统的大综合大集成,并为决策者提供解决方案。

三、加强智慧城市科技创新的举措

智慧城市没有统一的建设模式,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市场环境、发展阶段而各有侧重,在发展理念上应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包括科学技术、科学化管理、相关科技制度等各个方面,创新是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化的动力,惟有创新才能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才能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每个城市的信息化水平不一样,产业结构不同,各有特色,不能盲目跟风,需要根据各地实际合理规划和定位,因地制宜地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在全球智慧城市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下一步相关举措如下: 1.夯实科技创新基础能力

加强科学基础研究和战略科研研究。提高创新能力应重点聚焦在科学基础、科技前沿和科研人才,推动各学科均衡发展和交叉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项目以及国家级科技计划中,切实加强应用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同时,加强战略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前瞻部署有望催生未来变革性技术的重大基础研究,为建设智慧城市提供理论基础与依据。

推进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开展专题调研,研究提出我国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的路线图,明确优先领域和方向、发起和组织机制。适时建立相关工作机制和组织构架,探索在我国具有优势特色且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域,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2.优化科技产业创新布局

落实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协调发展有机结合。选择若干创新资源富集、创新能力强的地区建设一批产业园区,实质性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完成试点区域试验方案,建立完善试点工作监督评估与协调机制,总结并向全国推广一批可复制的改革举措和重大政策,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加大基层科技工作力度。发展县市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服务平台,创新基层科技进步工作的评价与监测,推动创新驱动成效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加强基层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和科技管理人员培训。

3.完善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机制

推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完善重点领域协同。进一步加强创新战略对话,深化区域联合研究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基础和需求,推动重点领域的联合研发、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共建特色园区,推动企业积极与国外先进企业洽谈合作,推动同港澳台科技合作再上新台阶,完善驻外科技机构和科技外交官的全球布局。

促进创新资源双向开放和流动。加快建设对外技术转移中心,推动国家级科技合作平台升级,引领优势产能和创新合作;加强科技人才交流,培养国际化青年科研人员,提升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能力;推动一流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我国建立合作研发机构,引导先进技术产业化、商业化,为建设智慧城市提供人才资源保障。4.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探索科技服务业促进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形成一批科技服务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培育一批新兴服务业态和科技服务产业集群。加强对科技服务业区域和行业试点的指导和支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良好载体与必要设施。

四、结束语

智慧城市是一种发展城市的新思维,也是城市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新形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涉及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各类科技创新将大大提升互联和智能方面的特性,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技术动力。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你我都能在日常的生活中随时随地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方便与舒适。

第三篇:智慧城市发展论文

中小型智慧城市建设

摘要:智慧城市建设以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为基础,包含了众多领域,各个领域之间有机互联,互为整体,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开展如火如荼,但仍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多种举措稳步推进。

关键词:智慧城市 智能交通系统 智慧医疗系统 智能电网 发展前景

一、发展背景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公布,明确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智慧发展、五化融合。2014年8月29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交通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根据八部委文件精神,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以人为本,务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突出为民、便民、惠民,推动创新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向城市居民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避免重建设、轻实效,使公众分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二)因地制宜,科学有序。以城市发展需求为导向,根据城市地理区位、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产业特色、信息

— 1 — 化基础等,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科学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综合条件较好的区域或重点领域先行先试,不断总结经验,再逐步扩大建设范围和领域,有序推动智慧城市发展,避免贪大求全、重复建设。

(三)整合资源,统筹协调。进一步依托云计算中心及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等系统性软硬件设施,整合政企各方现有的软硬件资源,统筹协调,减少不必要的资源重复及浪费,不断优化流程,提升效率。

(四)市场为主,协同创新。积极探索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管理方式、推进模式和保障机制。鼓励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注重激发市场活力,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投资和运营,杜绝政府大包大揽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五)可管可控,确保安全。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落实责任机制,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和保护个人信息的力度,加强要害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确保安全可控。

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六)细化要求。

1、公共服务便捷化。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交通出行、防灾减灾、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领域,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的信息服务体系,公众获取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方便、及时、高效。

2、城市管理精细化。市政管理、人口管理、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社会诚信、市场监管、检验检疫、食品药品安全、饮用水安全等社会管理领域的信息化体系基本形成,统筹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及建(构)筑物数据库等资源,实现城市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精准化水平大幅提升,推动政府行政效能和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3、生活环境宜居化。居民生活数字化水平显著提高,水、大气、噪声、土壤和自然植被环境智能监测体系和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在线防控体系基本建成,促进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4、基础设施智能化。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电力、燃气、交通、水务、物流等公用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运行管理实现精准化、协同化、一体化。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

5、网络安全长效化。城市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基础网络和要害信息系统安全可控,重要信息资源安全得到切实保障,居民、企业和政府的信息得到有效

— 3 — 保护。

三、发展前景及问题

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借助各种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交汇点,代表了信息技术发展和综合利用的方向。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正面临着人口膨胀过快、交通拥堵不堪、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等多种挑战,推动城市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打造智慧城市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智慧城市建设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智慧城市已成为医治“城市病”的最佳良药,是城市发展的高层次需求。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智慧的基础设施、智慧产品、智慧技术、智慧设备等协同推进,最终形成城市整体智慧产业链,推动传统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型升级。未来成熟的智慧城市体系将包含以下几种必要组成。

1、集多种技术为一体化的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从而建立起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目前,智能交通系统已发展为集交通信息采集、通信传输、数据处理、控制指挥等技术为一体的多学科应用型产业,因其实时、准确、高效、绿色的特点,成为解决一些大型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2、实时互动的智慧医疗系统。智慧医疗是以医疗信息化为基础,核心是借助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通过传感设备进行患者的身份管理,形成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患者主索引,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约定的业务逻辑和网络协议,进行信息的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目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医疗主要应用于医疗器械与药品的监控管理、数字化医院和远程医疗监护三个方面。未来智慧医疗产业将向个性化、移动化方向发展,智慧胶囊、智慧护腕、智慧健康检测产品等移动智慧医疗产品将会广泛应用,借助智慧手持终端和感测器,有效地测量和传输健康数据。

3、坚强型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是基于高速通信网络,利用传感和测量技术、设备技术、控制方法以及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等先进技术,实现电力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高度融合。智能电网具有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等特点,能够抵御各类外部干扰和攻击,同时,由于具有强韧的电网基础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因此在实现多种能源便捷接入的同时,能够抵御各类外部干扰和攻击。智能电网是电网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世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个性化智慧家庭。智慧家庭又可称为智慧家庭服务平台,是综合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家电控制等技术,将家庭电器智能控制、信息交流及消费服务等家居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创造出高效、舒适、安全、便捷的个性化家居生

— 5 — 活。智慧家庭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全新的体验,依托数字电视机顶盒、个人手机等终端载体,实现政务服务、社会服务信息化,将人们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机联系并融合起来。同时,智慧家庭可将技术、产品、应用、服务和社会、社区、家庭、个人等单元密切联系起来,体现出科技创新对于提升消费水平、推动人文生活进步的巨大力量,真正做到安全、便利、舒适、节能、智能。智慧家庭产业融合了硬件升级、软件应用与运营服务等多个领域,为芯片制造商、面板厂商、终端厂商、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等产业链参与者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及空间。

(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仍存在的问题。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基本与世界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并且具有良好的实践土壤。随着科技部在2013年10月将20个城市纳入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的规划数目已超过220个,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各地先后投入智慧城市建设中。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综合分析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1、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缺少运营准入标准,存在项目一哄而上等现象。此外,由于缺乏相关的标准体系,项目建设水平、基础参差不齐,严重制约智慧城市的建设。

2、缺乏详细的工作任务和实施路线。目前我国有些城市盲目跟风,把智慧城市仅仅定位在工程建设,或者是作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没有深刻领悟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国家 — 6 — 打造智慧城市的核心目的。

3、缺乏相应的配套体制和法制环境。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而当前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这一特性认识不足,没有建立推动智慧城市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仅仅依靠政府投资来推动建设,无法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将直接导致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严重不足。

(三)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多种举措稳步推进。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智慧城市建设对于加快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求解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复杂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途径。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多种举措稳步推进。

1、要制定顶层设计和长期规划。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政策,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力量,联合推进,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要求,加强对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和监督。

2、要考虑各个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从自身特色和需求出发,以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为着眼点,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统一规划下考虑到每个城市所处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3、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配套措施和法制环境。建立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多种手段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重照,刘淑华.智慧城市:中国城市治理的新趋向[J].电子政务,2011(06).[2]李峰.智能交通系统在国外的发展趋势[J].国外公路,1999(01).[3]王立谦,朱明清.浅谈智能电网的现状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9).[4]李建功,唐雄燕.智慧医疗应用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J].中兴通讯技术,2012(02).[5]李艳.如何认识和推进社区信息化——面向社区服务和管理开展社区信息化的经验总结[J].中国信息界,2007(06).— 8 —

第四篇:城市园林景观小品考察报告

城市园林景观小品考察报告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视以及环保意识的提高,景观设计新的思维方法在不断出现。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荫道环境营造中,景观小品的设计已被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设计因素,越来越被世人所重视,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它体量小巧、造型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很好的起到了点缀衬景的画龙点睛作用,是园林环境建设中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艺术个性的小型景观。

园林景观小品的应用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包容中,所以人们看到的景观小品不只是景观小品本身,而是这件小品与周围环境所共同形成的整体艺术效果。例如众所周知的各大城市麦当劳连锁店门前的山姆大叔像,杭州西湖中的三潭映月,平湖公园运动雕像、牛角像等等,在设计与配置景观小品时,首先考虑的是其所处环境和空间形式,保证景观小品与周围环境、建筑之间做到和谐、统一,使整个景观小品作为整体环境中的一部分,而不去刻意的考虑其“孤立成一景”的自身个性张扬。

另外,设置好的园林景观小品一般情况下不可随意搬动的,必须具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什么样的环境和美化、绿化环境中搭配什么样的园林景观小品是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如平湖公园音乐喷泉、健身器等既丰富了时代气息,给人休闲小憩之感,让你在疲惫之中精神为之一振。通过景观的衬托,科学的巧妙利用,不失其自然价值,所以在景观小品的设置上,要充分的科学利用地理条件、周围环境、视觉因素等进行合理的设置,避免出现过于突兀或过于消极隐避 1的设计,从形式、尺寸、造型、空间、质感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利用、搭配、完善。

作为环境建设的园林景观小品,具有相当艺术含量的可观赏性是第一属性。通过景观小品的造型、质地、色彩、工艺向人们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表达某种感情。一般说来,环境景观艺术是与意境、自然、文脉、公众四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景观小品即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即富有民族性,又与时代感紧密相连,像平湖公园牛角造型等富具民族特性,与环境自然的融入,富有灵气,富有时代气息,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景象再现,仿佛与过去的时代交流的感觉。同时也反映了特定的社会、地域、民族的审美情趣,所以园林景观小品的制作,必须注意形式美、时代感强,富于民族特色,与环境协调的规律,另外在景观小品的营建上也是体现城市时代特征载体的一种时空展现。因此在营建时,应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手法、新思路,使园林小品景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风格。

总之,城市园林景观的美是整体的,也是细节的。正如建筑的美要通过细节体现出来一样,城市园林景观小品是体现一定风格与人文特征的综合体,园林景观小品无疑是形式最为丰富,功能最为多样,出现最为频繁的重要细节。它涵盖了城市环境的各个方面和时代文化,以大小各异的形式进行表现,它可以小到不被人所注目,大到成为空间焦点,成为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一个不可被忽视的靓点。2

第五篇:城市海绵城市园林景观实施

导读:

转型换档是大背景,去库存是新形势,未料一二线城市房价暴涨;行业层面,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投资过亿,总共拉动投资有望超过1.2万亿元,开放式小区讨论的余音还在绕梁,住建部发文要求综合管廊建设采取周报制度。这些看似不着边际的事件(还有PPP、垂直园林建筑等)背后,有着怎样深刻的联系,中央布的是怎样一个大局?企业层面,按照行业的一般特征,将海绵城市业务内容分为规划、设计、设备、材料(建材)、施工、运营、模拟、投融资和综合类(参与三项以上),对初步调研的企业进行分类统计,超一半省份没有专门从事海绵城市建设的企业,这背后有多大的企业机会和个人机会?本文将逐一给出观点。

一、海绵城市建设之建设内容

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比喻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海绵城市示意图海绵城市核心理念是“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核心理念是“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或低影响设计(Low Impact Design,LID),是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简单来说,海绵城市就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尽量模拟原有的自然生态水循环模式,削峰补枯,从传统“人定胜天”开发模式转向新型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开发模式。海绵城市建设并不存在技术障碍,以目前技术水平完全可以实现。

海绵城市雨水生态循环图 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削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海绵城市”核心在“海绵孔”和“海绵孔”之间通道,还原到城市建设中就是城市中的各个调蓄水设施和给排水系统。海绵城市核心调蓄水方式包括入渗、蒸发、滞留、蓄集等,采用的基本设施有生物滞留带、绿色屋顶、植草沟、雨水花园、储水池等。

”海绵城市“开发建设是一个立体的系统工程

传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水的考虑主要围绕着“给水”和“排水”两个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其设计规划是线性和平面的,但正如海绵是三维立体的,“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自然也是立体工程。虽然“海绵城市”概念提出针对的是城市的“水”问题,但由于水本身涉及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海绵城市”的开发建设注定是一个立体的系统工程。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城市水系、绿地系统、排水防涝、道路交通等多领域规划,同时需要政府规划、排水、道路、园林、交通等部门与地产项目业主之间协调合作,以及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等多专业领域协作。城市改造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般周期又相对较长,这就决定了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详尽合理的顶层设计。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示意图

海绵城市示范区总体建设技术路线框架

海绵城市建设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互为补充

海绵城市建设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互相补充,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地下综合管廊是重要市政管线(供水、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燃气、排水等)的公共隧道,旨在提高城市在供排水等公共服务领域的综合负载能力。海绵城市建设重在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系统,通过源头分散、储存的方式,降低地下管廊排水负担。二者互相补充,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负载能力。海绵城市建设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均涉及对地下排水系统的改建,均属稳增长、惠民生的“有效投资”,未来有望常态化,成为基建投资稳增长的最重要方向。

海绵城市设计趋势一:

弹性城市和垂直园林建筑建筑是城市最基础的细胞,如果建筑对雨水能呈现海绵特性,那么城市离“海绵”也就不远了。这里需要引进弹性城市和园林建筑的设计理念。一是引入弹性城市的设计理念。弹性城市(Resilientcity)是目前国际上非常流行的概念。所谓弹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准备、响应特定的多重威胁并从中恢复,并将其对公共安全健康和经济的影响降至最低的能力。联合国建议打造“弹性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城市必须在制定低碳可持续发展路线的同时,采取措施提高其弹性应对的能力。二是结合园林设计的理念。如果把中水和雨水在建筑中的充分综合利用,就可以把整个园林搬到建筑上去,即垂直园林建筑。这种建筑整体上呈现出海绵状态,能将雨水充分收集利用,实现中水回用,排到自然界中的水体污染物几乎等于零,所有的营养素都能在建筑内循环利用,并且绿色植物还能够固定二氧化碳。如果城市广泛推广垂直园林建筑,不仅可显著减少地表水径流量,而且会营造出一个非常美妙而且可以四季变化的城市景观。

海绵城市设计趋势二:

海绵社区结合水景观再造海绵建筑推而广之就是海绵社区。快速城镇化到来之前,我国许多地方曾经有过良好的城市水景观被称之为“山水城市”,当代城市规划师应该传承历史文化,回归社区魅力,增加社区的凝聚力。通过由下而上的再设计,将社区水的循环利用和景观化、人性化相融和,并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开展海绵社区建设。

海绵城市设计趋势三: 海绵城市建设智慧化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与国家正在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相结合,实现海绵城市的智慧化,重点放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的领域,以及灾害应对领域。智慧化的海绵城市建设,能够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使原来非常困难的监控参量,变得容易实现。未来,我们将实现智慧排水和雨水收集,对管网堵塞采用在线监测并实时反应;通过智慧水循环利用,可以达到减少碳排放、节约水资源的目的;通过遥感技术对城市地表水污染总体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暴雨预警与水系统智慧反应,及时了解分路段积水情况,实现对地表径流量的实时监测,并快速做出反应;通过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智慧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实现雨水及再生水的循环利用等等。此外,建筑智慧化方面,可以通过公共建筑水耗在线监测,显示公共建筑水耗、能耗的排名情况。根据试点城市调查,建筑单位面积水耗最高和最低相差十倍之多,有的建筑由于设计和运维问题,水管出现了严重的漏损,这些缺陷都可以通过公共建筑水耗在线监测系统诊断出来。将水耗情况在媒体进行公开排名,有助于建筑管理和产权单位清楚的认识水耗情况,主管部门可以要求对水耗最高的建筑进行强制性改造,明确控制性指标性和针对性措施,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的水循环利用和用水效率得到提升。在这方面,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做的非常好,低影响雨水设计系统通过数字模型和信息化技术的精细化管理,能够把GIS、云计算这些技术落实到位,并将其作为一种手段,使海绵城市智慧起来。

二、海绵城市建设之市场规模

海绵城市全国性市场形成才刚开始

海绵城市建设效益突出,具备全国推广潜力。海绵城市对于北方城市将主要起到“止涝济旱”,防止地面沉降、地下水漏斗的作用。对于降水量较大的南方城市,则主要起到防灾减害,分化利用的作用。预计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城市(涵盖我国城市数量90%以上)将作建设海绵城市的强制性要求。当前全国658个城市中仅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全国性市场形成才刚开始!

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投资过亿

据测算,建设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绿色投资”每平方公里投资需求约在3000~5000万元。新城建设将加入管线建设等基建内容,整体投资需求每平方公里在1亿元以上。按照国务院设定目标,海绵城市不仅在新城建设中将起到吸纳雨水,综合利用的作用,还将在旧城改造,推动水环境综合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旧城改造难度大,与原系统兼容性要求高,设计复杂。单位投资将超过新城建设。整体而言,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投资将超过1亿元,达到1.5亿左右。

海绵城市市场规模测算一:

据国泰君安预测,根据国家近期提出海绵城市75号文要求,657 个城市在2020 年全面完成任务——即不低于20%的海绵城市建设任务。按照海绵城市建设导则,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建设投资成本在1.5-1.9 亿元之间,全国657 个城市如果都要在2020 年完成任务,整体投资接近10 万亿元。海绵城市市场规模测算二:据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章林伟估算,海绵城市总的建设成本大概在1.6亿-1.8亿元/平方公里。2013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到47855.28平方公里,近5年来一直保持约5%的增长率,依据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由此可得,2020年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投资规模至少需达2万亿(47855.28*(1+5%)7*20%*1.6)。据悉,首批16个城市的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已公开的数据显示,16个城市公开计划投资已达1359.23亿元。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方面,中央财政对16个试点城市的专项资金补助目前在200亿元左右,未来有望扩大试点并加大补助预算。仅16个试点城市,已披露的未来三年投资额已近1200亿元。其中,湖南常德未来三年计划投资高达266亿元,山东济南计划投资148.75亿元。16个城市平均每个城市投资额71.6亿元。试点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投资额高达2.8亿元。我国共有332个地级行政区,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铺开,保守假设每个地级市未来投资60亿元建设海绵城市,则未来3-5年,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投资总额将至少高达2万亿。市场规模测算二:16个试点海绵城市投资规划统计

市场规模测算二:16个试点城市试点面积和试点区域海绵城市

市场规模测算三:根据公布的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按照“一定3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的补贴政策,仅试点城市未来三年的补贴约为(6*1+5*4+4*11)*3=210亿元,如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最高可至231亿元。从现有公开信息可以看到,目前16个试点城市2015年到2017年拟投资金额将达到1300亿元左右,每个城市平均投资约83亿元。2013年开始,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并重。即使不考虑新城镇建设的增量投资,一旦海绵城市建设由试点推广到全面铺开,假定过去三年中出现内涝的300多个城市中一半需要进行海绵城市改造,按照每个海绵城市83亿元投资额估算,总共拉动投资有望超过1.2万亿元。海绵城市建设投资既是补旧债,又是启新程,当下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这种类型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尤其被政府重视。

海绵城市的投资构成

以安徽省池州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项目为例,未来三年规划相关项目共117个,总投资约221.6亿元,包括道路交通海绵城市系统、园林绿地系统、建筑小区系统、水生态及水安全系统、能力保障系统5大类,全方位打造城市水环境整体解决方案。从投资金额看,建筑小区系统投资金额最多。

海绵城市投资带动作用

(一)除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投资之外,海绵城市所必需配合的传统排水管网的改造、水体生态修复等都是动辄数亿级别的投入。有城市曾做过测算,仅现有排水管网改造,每平方公里大致需要1亿元投资。水体生态修复也耗资巨大。例如,江苏宜兴对城区西氿湖进行的生态修复,计划投资10亿元。此外,在中央政策扶持和地方政府政绩驱动之下,海绵城市建设与全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棚户区、危房改造有机结合,将掀起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

海绵城市投资带动作用

(二)海绵城市建设将带来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我国工程设计界长期以来沿用灰色排水方案,造成城乡社区大量的硬化地面,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实施海绵城市技术以后,新的技术规范和技术体系将逐步建立。社会资本被引导到绿色科技领域投资,大量的企业创新转型,相应的产业技术装备也会跟进,形成新的绿色产业链,带动就业及经济增长。另外,海绵城市建设也将在我国节能减排领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并带动产业转型,绿色生态产业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现有2万多个社区,假设每个社区投资500万元进行生态修复,仅北京市的投资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有专家估计,我国城乡生态修复领域的投资,将从最初的几千亿元发展到成熟期的数万亿元,市场规模庞大,生态工业体系将得到完善。

三、海绵城市建设之掘金方向

海绵城市涉及上下游多个行业

海绵城市要求构建低影响开发的先进雨水系统,包括从前端的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生态恢复,中端的低影响开发建造多种雨水系统组件,如透水性铺装、绿色屋顶、植被覆盖、雨水蓄水池、下渗装臵、雨水管道等,到后端的污水污泥处臵,涉及包括生态修复、园林绿化、绿色建材、管网建设与运营、智慧城市与物联网技术、污水污泥处理等多个行业,投资巨大,将拉动新一轮城市建设的热潮。

海绵城市受益领域

海绵城市建设是立体的系统工程,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涉及到多部门多领域,市场也将会让多个领域受益。对于长期的系统工程,首先获益的将是具备相当实力的城市规划设计公司。事实上,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申报过程中,部分实力雄厚设计院通过申报方案的设计已经中获得了不菲的收入。

掘金海绵城市之建筑建材

1.建筑路面。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建筑建材的需求最大,据相关专家估计,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本质上是过去城市化建设的“升级版”,住建部印发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明确了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建筑与小区建设进行了详细规定,要求建筑屋面和小区路面径流雨水能通过相关设施进行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这一规定将使特殊建筑屋面、绿色建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业务已涉及该领域的企业将直接利好。

2.城市工程。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人民政府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主体,要从城市规划层面上对新老城区区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由此,从事水务工程,具有城市综合工程经验的企业有望受益。

掘金海绵城市之水处理

海绵城市对污水净化要求很高,而我国现阶段水污染严重,城市污水中含有大量氮、硫、磷等物质,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形成恶臭水质。在海绵城市建设会增加城市雨水的留存,这些留存的水如不能得到很好的净化处理,将造成很大的城市污染。海绵城市的构建,将对雨水回收系统、净化系统、供排水系统产生大量需求,相关企业将受益。

掘金海绵城市之地下管网

海绵城市建设将大量地表径流转至地下,大大增加了地下水流量,需要在地下铺设大量管道,原先落后的地下管网系统难以适应地下水流量的大幅增加。雨水在地下的分散过程中将提高对地下管道、管材及设备的需求,布局立足于综合管廊工程、管网材料及设备制造的企业。

掘金海绵城市之园林产业

海绵城市建设强调回归自然,加大园林建设,园林设计过程中需要改良增强土壤渗透性能、选择适宜乡土植物和耐淹植物等方法,避免植物受到长时间浸泡而影响正常生长,影响景观效果。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需对城市内部已有湿地、山体进行扩建、复建,为了维持城市生态空间的比例,需要建设一系列人工湿地、生态公园等设施,将极大程度地使涉足园林修建、生态设计的园林企业受益。

掘金海绵城市之智慧海绵

信息化管控平台在建设中有重要地位。立足城市规划实践,海绵城市建设的首要阶段就需要对现有规划进行海绵评估,评估数据需用于对新一轮规划的前置性参考文本和专项规划,后续形成的大量数据也将用于实现海绵城市的常态化建设,包括对城市高程信息、水文气象条件、城市排水设施和雨水利用设施进行动态信息管理和监控,进而得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方法、技术指南和相关费用效益。信息化管控平台将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

四、海绵城市建设之竞争态势

超一半省份没有专门从事海绵城市建设的企业

截至2015年8月,从事海绵城市建设的企业总数约为84家,覆盖我国48.4%的省(市、区),超过一半的省份基本没有专门从事海绵城市建设的企业。其中海绵城市建设企业数量位居前5的省(市、区)依次是江苏、广东、北京、上海和山东,占行业企业数的比例分别为22.6%,19.0%,17.9%,16.7和6.0%,前5个地区的累计总和约占行业总量82.2%。

海绵城市从业企业涉及的业务数量分析

按照行业的一般特征,将海绵城市业务内容分为规划、设计、设备、材料(建材)、施工、运营、模拟、投融资和综合类(参与三项以上),对初步调研的企业进行分类统计。84家初步统计的企业当中,通过对从事的业务数量分析,81.0%以上都能够承担三项以上的业务能力,承担一项的主要是材料(建材)和模拟;承担两项的主要是设备、施工等。

海绵城市从业企业涉及的业务领域分析

从单项业务分析来看,规划、运营和投融资领域的专业企业目前没有。由于海绵城市规划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涉及空间规划、市政排水、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等专业。因此,传统的城市(乡)规划设计院、水利规划设计院、市政设计院和景观设计院等涉及城市排水领域,但是,从事雨水综合利用规划的专业人员较少。运营需要有稳定的市场和有效的盈利模式,才可能促进市场化的公司发展,特别是私营部门的参与,当前,海绵城市正处于培育阶段,运营即便要开发,主要还是依托公共部门。而投融资领域专业企业的空白,主要是行业处于培育期,但不排除有相关的融资机构正在考虑这一新兴市场。而海绵城市工程设计、设备和施工类的企业占总调研企业数83.3%以上。从事城市雨洪模拟的企业有两家(北京、上海),其中北京HY企业有雨水排水模块的开发,而上海WB企业则能够为城市提供区域性商业化的雨洪风险预报服务。从事海绵城市材料(主要指建材),约占11.9%,企业数量与分布均分散和有限。

海绵城市供需矛盾严重不平衡

经估算,2013年,7个省(区)份洪涝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当地GDP的1%,包括海南(2.05%)、江西(1.66%)、广西(1.38%)、吉林(1.30%)、甘肃(1.17%)、四川(1.12%)和湖南(1.08%),而安徽接近1%(0.91%)。海绵城市行业可认为是传统城市市政排水行业的子领域,行业产能和规模占城市排水行业总量的比例微乎其微。有限的产能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和山东等地,其中东北、华中和西部(包括西南)严重空缺。我国城市雨洪灾害空间分布极为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华南和中西部地区,其中华北和东北同样存在较高的城市雨洪风险。将产能和洪涝分布对比可见,以江西、湖北为代表的中部地区供需矛盾严重不平衡。

五、海绵城市建设之PPP模式

PPP模式将会大规模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

由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的资金规模大,以及国家对PPP模式的政策补助,可以预见PPP模式将会大规模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而项目本身的复杂性又要求PPP项目公司有强大的统筹、协调和规划能力。这几方面的特性将会使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同时又具有相当市政项目施工经验的城市规划设计公司成为PPP项目合营公司的热门之选。

海绵城市将成为未来环保PPP领域的最重要模式之一

财政部鼓励海绵城市的建设采用PPP模式,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整体战略,一个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将是经过系统设计的城市水资源整体利用方案,包括雨水利用系统、排水管网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水环境监测系统的提标改造或建设运营等,因此我们认为海绵城市将成为未来环保PPP领域的最重要模式之一。DBFO(设计-建造-融资-运营)是其常见商业模式。此外还有ROT(改建-运营-移交)、BOT(建设-运营-移交)等模式相结合。项目收入一般由项目运营收益、政府购买及财政补贴三部分构成。其中运营收益将受政府特许经营权的保障;政府购买费将列入政府跨财务预算,其支付的费用所形成的回报率按合同约定执行,通过人大代表会议审核

海绵城市PPP项目DBFO模式示意图

DBFO(设计-建造-融资-运营),由社会投资人负责项目的设计、投融资、建设、运营、期满移交等相关工作。①项目参与公司和试点城市当地政府授权部门联合建立PPP项目特许经营公司,并负责相关管理,具体工程建设招标及建成后运营;②政府在运营期开始后依据绩效考核标准进行付费;③合作期满,项目资产使用权和经营权按约定方式移交至政府指定机构,或委托项目公司继续运营。

六、海绵城市建设之趋势前瞻

海绵城市项目进展处在初级阶段

目前海绵城市项目进展处在初级阶段,国家支持PPP 模式在海绵城市中的运用。根据16 个试点城市工作会议(武汉召开),16 个试点城市目前进展大多数还处在项目规划以及小尺度项目建设阶段。对于试点城市,国家已经提出重要奖励要求,即采取PPP 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项目、国家给予10%的资金奖励。从16 个试点城市的中期工作汇报情况来看,所有试点城市对PPP 运作尚未有实质性成果,有的城市还没有思路,有的城市仅有1-2 个项目马上开始招标。因此2015 年4 季度投资机会预计不会太大。但是在4 季度还有不到3 个月的时间里,所有关心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机构一定在思考75 号文带来的影响、以及自身如何介入海绵城市投资方向。

海绵城市建设资金来源尚处探索阶段

号文中最核心内容之一是第9条“创新建设运营机制”,即要和以往运营机制有所不同。此前污水处理领域执行的是单个项目,采取的模式是BOT、TOT 等,是传统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这种模式也促使国内污水处理在近10 年内实现高速增长,但是海绵城市建设领域产生的是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应,看不到经济效应。从国外情况来看,欧美许多城市的建设项目资金部分通过激励机制来解决,即如果通过收费不能解决径流排放任务,那么管理部门将征收管理费。但是我国目前尚未有城市开展此项工作,更多还在政策探索阶段。

2016年或是海绵城市项目落地黄金时段

预计 2016 年1 季度将成海绵城市项目落地黄金时段。第一批16 个示范城市从名单公布走到今天,经过三部委上报3 年行动预算以及专项规划工作等流程,近期已有一部分城市的先期项目(如道路、局部小区等)开始进入招标程序,有些规划设计也在招标。财政部正式下达拨款以来,2015 年下半年是海绵城市紧锣密鼓的准备阶段。目前从市场来看,海绵城市还没有实现产业爆发,需等到2016 年。2016 年第1 季度预计第一批16 个示范城市的绝大部分PPP 合作方均将确定。

海绵城市单独对大型企业的资金压力不会过大

海绵城市单独项目金额在20-40 亿元,对于大型企业产生的资金压力不会过大。未来5-6 个月内,海绵城市PPP 招标中比较大的合同包金额应该在20-40 亿元,10 亿元级别项目比较常见,很少会有50 亿以上。所以对大型企业的资金压力不会太大。

七、海绵城市建设之对策建议

建议一:选择标的城市非常重要 与以前污水厂单一标的不同,PPP 项目比较复杂、尤其是海绵城市的PPP项目,甲乙双方无论在商务条款还是具体技术实现互信都需要长期标前沟通。针对具体项目,只要有意向投标、均要提早准备,因为后面成立PPP 项目公司需要政府与企业长时间合作,像一次婚姻,需要长期的沟通过程。城市选择公司、公司选择城市属于双向选择,公司也将在具体合同中投资很大,选择标的城市非常重要。

建议二:强化集约化运作能力

海绵城市项目模式未来发展趋势是从“碎片化”走向“集约化”,对企业综合实力要求不断提高。从整个海绵城市建设运营来看,国家未来明显趋势是不希望项目碎片化运营。例如16 个城市申报项目之时,需要完成不低于15平方公里的建设任务,但是有些城市报了400-500 个项目,数量众多不便于管理。住建部希望把碎片化项目进行集约化运作。集约化运作对投资机构的要求比较高:首先要具备资本实力,即融资成本要低,其次需拥有运作资本能力,此外还要有解决方案的整合技术。因此海绵城市工程是系统性工程,目前具备综合实力企业或投资机构很少,有些企业资本实力很强、但是解决方案技术来源存在问题;有些企业原本做下游终端产品、长期做雨水利用产品并积累了大量经验,尤其在北方缺水地区的雨水利用企业经验确实丰富,这些企业也看到了海绵城市行业未来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因此目前存在相关企业欲从下游走向上游。这对该类下游企业是一大挑战:虽然这类企业在雨水利用产品方面拥有丰富经验,但是要提供海绵城市全流程解决方案并不容易,这些企业可能仅掌握海绵城市建设的某几个环节,但是全流程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还达不到。

建议三:建筑企业需要做两大方面准备

针对海绵城市,建筑企业需要做两大方面准备:一是资金筹措,二是技术储备。从资金筹措方面看,如果公司是上市公司,则可以制定并上报定增计划;公司自身资产、以及资本运作(集中资金、或采取低成本资金)也可用于海绵城市项目。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产业链来看,公司需要在人力资源、技术细节、产品储备实现明显改善。如果公司不具备相关业务优势,可以通过收购拥有甲级资质的设计院进行外延式拓展,如缺乏道路业务经验、则可并购具备道路建设资质公司来满足海绵城市建设需求,为后续工作提供保障。建议四:好项目特征=擅长领域+回报率高+支付能力

综合实力企业将有选择性的展开项目角逐。具备综合实力企业未来项目不会局限于示范城市;此外在示范城市中实力型企业也会进行筛选。项目具备以下特征将受到欢迎:公司擅长领域、利润回报率相对较高、所在地政府支付能力较强等。特别是流域治理方面,在整个湿地建设、生态建设上,综合实力企业可能更有兴趣,而像小区透水涂装、绿地及道路建设等利润率低、业务不擅长的领域,综合实力企业的兴趣可能较为薄弱。

下载园林景观对智慧城市的作用论文(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园林景观对智慧城市的作用论文(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涉及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

    智慧城市

    1.智慧城市开展的背景 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构筑创新2.0时代的城市新形态,引领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路,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12月5日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

    智慧城市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决定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 在中国杨帆起航 -------140城市角逐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有望近日面世 “智慧城市”正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样本。 在2013年年初已经公布90个试点城市的基础上,第二批......

    智慧城市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中国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每年有1500万人口进入城市。《金融时报》2010年9月21日报道:1980年中国城市人口比例仅20%,而到2010年这一比例达到45%,是......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面向城市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它的结果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终极表现为人类拥有更美好的......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 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是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城市,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缓解当前日......

    智慧城市

    物联网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