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航都大街全线人行道、绿化工程项目详细勘察

2022-02-11 14:3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1、航都大街全线人行道、绿化工程项目详细勘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航都大街全线人行道、绿化工程项目详细勘察》。

目 录

1前言 2

1.1工程概况 2

1.2地理位置 2

1.3主要技术指标 2

1.4勘察等级 2

1.5勘察目的及任务 2

1.5.1勘察目的 2

1.5.2勘察技术要求 2

1.6勘察依据的主要规范、规程及技术标准 3

1.6.1 国家标准 3

1.6.2 行业标准 3

1.6.3 地方标准 3

1.6.4参考资料 3

1.7勘探工作量布置 3

1.8勘察技术方法 3

1.9勘察工作质量评述 3

1.10 完成工作量 4

2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4

2.1地形地貌 4

2.2 气象特征 4

2.3场地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场地稳定性 5

2.4场区地层结构及特征 5

3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 6

3.1 地表水 6

3.2 地下水 6

3.2.1地下水埋藏条件 6

3.2.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6

3.2.3地下水水位 6

3.2.4地下水渗透性 6

4岩土测试成果 6

4.1 室内土工试验 6

4.2 原位测试成果 7场地不良地质作用与特殊性岩土 7

5.1场地不良地质作用 7

5.2场地特殊性岩土 7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7

6.1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7

6.2 各土层工程地质评价 7

6.3 各岩土层的工程特性指标 8

6.4场地地震效应评价 8

6.4.1场地抗震设防烈度 8

6.4.2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 8

6.5 场地水和土腐蚀性评价 8

6.5.1场地水腐蚀性评价 8

6.5.2场地土腐蚀性评价 8

6.6 均匀性评价 9

7管线工程地质评价 9

7.1明挖段工程地质评价 9

7.2土石工程分级 9与基础施工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 9

8.1 施工降水、排水评价 9

8.2 基坑支护评价 9

8.3施工验槽 9

8.4岩土工程监测 10

8.5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风险 10

9结论与建议 10

附件:

1.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1张

2.工程地质剖面图及图例 1张

3.钻孔柱状图 29份

4.勘探点性质一览表 1份

5.试验报告 1份

6.成都市建设工程勘察现场作业报告表 1份

7.勘察施工照片及岩芯照片 1份

航都大街全线人行道、绿化工程

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

1前言

1.1工程概况

受成都空港兴城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对其拟建航都大街全线人行道、绿化工程项目工程场地进行详细勘察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本次勘察仅针对新建输水管。

1.2地理位置

拟建场地位于本项目位于成都市双流区航都大街,管道总计2542.468m。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详见图1.2。

“"

图1.2 拟建建筑物地理位置示意图

1.3主要技术指标

该项目解决航都大街范围内的供水水压不足,保证居民用水的稳定性;沿航都大街一、二段(星空路与西航港大道之间)西北侧绿化带内新建DN500输水管,沿线于道路交叉口附近与南侧现状配水管连通,起止点与现状配水管连通,管道压力根据片区现状管道及规划确定,管材采用MPVE管道,管长2542.468m,管道埋深约1.5m。

1.4勘察等级

根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相关条文规定,以及收集了解的场地地质情况综合判定,该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场地),地基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地基),综合判定本次勘察等级为乙级。

1.5勘察目的及任务

1.5.1勘察目的

市政工程详细勘察应针对工程特点和场地岩土条件,进行岩土工程分析和评价,提供设计和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及有关结论和建议。

1.5.2勘察技术要求

根据拟建物的性质和勘察等级,结合拟建场地所处的工程地质条件及业主和设计的要求,本工程勘察的技术要求为:

(1)详细查明管道沿线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并做出评价。

(2)进行综合工程地质勘察,详细查明管道沿线的不良地质作用、特殊性岩土的类型、范围、性质,对工程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价,为治理方案设计提供依据和建议。

(3)详细查明管道沿线地下水的分布发育情况,并评价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及对地基的影响。

(4)详细查明场地地基的地质条件,为选择构造物结构和基础类型提供必要的地质资料,并做出评价。

(5)提供施工开挖放坡系数,对施工方式和基坑支护方案提出建议,并应提供施工支护设计所需参数。对工程施工降水方案提出建议,并提供土的渗透系数。

(6)提供抗震设防烈度、划分场地类别、判别可液化土层,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做出评价,划分对抗震有利、不利或危险的地段。

(7)为确定管道线路、工程构造物的位置和编制施工设计文件,提供必要的工程地质资料。

1.6勘察依据的主要规范、规程及技术标准

1.6.1 国家标准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

(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2019);

(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5)《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T0218-2014);

(6)《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

1.6.2 行业标准

(1)《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

(2)《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

(3)《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2016年版;

(4)《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20年版);

(5)《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 87-2012);

(6)《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建设部【2018】37号文。

1.6.3 地方标准

(1)《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

(2)《成都地区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范》(DB51/T5072—2011)。

1.6.4参考资料

(1)《工程地质手册》(第五版,工程地质手册编写委员会2017年);

(2)《水文地质手册》(第二版,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队主编,地质出版社2012年)。

1.7勘探工作量布置

勘探点布置根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以及工作井管线接口、和转折位置布置钻孔的规范原则,并参照管道设计提供的管线平面图进行钻孔布置,钻孔基本按管道工作井和跨越道路两侧布置,并满足《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的要求,本次勘察地点为双流区,共布置32个勘探孔,采用超重型动力触探孔和植物胶回旋护壁。其中ZK10、ZK11、ZK12位于地铁保护区,未实施,勘探孔间距31.36~110.00m;已完成植物胶回旋护壁钻孔10孔,孔深10.1-10.3m,占比33.3%;完成超重型动力触探钻孔19个,孔深10m。取样孔12个,标贯孔15个。合计植物胶全断面回旋取芯钻孔进尺101.6m,超重型动力触探孔进尺190.0m。勘探点布置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1.8勘察技术方法

(1)搜集资料及工程地质调查

根据地质调查及钻探表明,拟建场地无断裂、溶洞、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无古河道、河浜、防空洞、污水管、电力、通信电缆等其它对工程不利的地下埋藏物,场地稳定性良好,适宜建筑。

(2)钻孔测放及工程测量:

根据拟建物总平面图与《勘探点平面布置图》,本次测放点坐标为成都市平面坐标系统,高程系统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采用中海达V8高精度GPS测放钻孔位置及孔口标高。控制点坐标由业主提供,测量控制点坐标及绝对高程详见表1.8。

表1.8 坐标及高层控制点一览表

控制点号

X坐标

Y坐标

高程H(m)

A1

204821.122

211274.599

497.5378

A2

207425.8901

211689.881

497.319

(3)钻探:本次勘察采用SH30超重型动力触探,对比孔采用XY-1型钻机双管全断面取芯钻进。

(4)取土、水试样:为了定量评价地基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地表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本次勘察共取原状土试样6件,扰动土试样12件,土腐蚀性试样2件,地下水试样2件。

(5)室内试验:对所取的原状土样进行了常规土工试验,对扰动土做颗粒分析试验,对土进行腐蚀性试验。

1.9勘察工作质量评述

本次勘察采用了工程地质测绘、地质调查、工程测量、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等综合勘察方法,并充分收集利用了拟建场地已有的地质资料。为保证勘察工作达到优良级目标,组建了以工程负责人为主要质量责任人的全面质量管理小组,实行项目负责制,开展了勘察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活动,对原始资料进行了100%的自检和互检,确保了野外原始资料的准确性。

工程测量采用GPS进行,实测标注,其精度满足规范要求。

钻探采用XY-1型和SH30-2A钻机进行施工,严格控制回次进尺。钻孔合格率100%,优良率80%以上。

所有土试样均现场及时密封保存,并及时送样,确保了室内试验工作的及时进行。土试样运送过程中,包装箱采用了海绵垫底的方法,尽量减小对样品的振动。

所有现场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操作认真,记录完整,原始数据和计算正确,指标关系吻合,成果报告符合要求。

综上所述,各工序各专业严格执行了现行有关规范、规程和标准,总体工程质量良好,达到了规定要求。

1.10 完成工作量

勘察完成的工作量见表1.10。

表1.10 完成工作量统计表

序号

工作内容

单 位

数 量

测放钻孔

61(含复测)

植物胶全断面回转取芯钻探

孔/m

10/101.6

超重型动力触探

孔/m

19/190.0

水的腐蚀性试验

土的腐蚀性试验

土的常规试验

颗粒分析

本次勘察各项工作作业时间如下:

野外工作:2021年8月22日至2021年8月28日;

室内试验:2021年8月24日至2021年8月30日;

资料整理:2021年8月28日至2021年8月30日;

提交报告:2021年8月31日。

2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本项目位于成都市双流区航都大街,地貌单元属岷江水系Ⅱ级阶地。场地地形整体较为平坦。拟建管道范围地面高程为496.1~498.7m,高差为2.6m。

2.2 气象特征

成都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多年平均气温16.4ºC,极端最高气温36.3ºC,极端最低气温-4.3ºC。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99.9mm,最大年降雨量1343.3mm,年降雨日141天,最大日降水量为167.6mm,最大降雨量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的84.1%;多年平均蒸发量642.6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多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228.3h;多年平均风速为1.2m/s,最大风速为14.3m/s(NE向),极大风速为18.5m/s(2011年5月1日),主导风向为E向(详见表2.2-1)。

表2.2-1 成都市气象站主要气象资料汇总表(2004年~2017年)

台站名称

温江国家基本气象站

地理位置及海拔高度(m)

北纬30°45′,东经103°52′,高程:517.7m

台站地址

成都市区街

数值及统计年限

数值

出现时间/统计年限

平均气压(MPa)

943.3

2004-2013

958.9

2004-2013

气温℃

年平均

16.4

2004-2017

极端气温

最高

36.3

2006.8.11

最热月平均

26.7

2017.7

最冷月平均

2.4

2011.1

湿度

年平均相对湿度%

2004-2013

极端最小相对湿度%

2013.3.1

降水量(mm)

年平均

899.9

2004-2017

年最大

1343.3

2013

年最小

610.9

2012

月最大

525.5

2013.7

日最大

167.6

年降水日数(≥0.1)

141

雨季起讫时间

/

蒸发量(mm)

年平均

642.6

年最大

729.1

平均风速

1.2

各季平均风速(m/s)及主导风向

春(3~5)

1.4

年最大风日数

最大风速(m/s)及风向

14.3NE

极大风速(m/s)及风向

18.5E

最大雪深(cm)

2012年冬季

最大冻土深度(cm)

其他

平均雾天日数

2004-2017

平均雷暴日数

2004-2013

2.3场地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场地稳定性

该区域构造属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坳陷中部东侧,处于北东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和龙泉山断裂带之间(见图2.3-1)。由于受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影响,两构造带相对上升,在坳陷盆地内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冰水堆积层和冲洪积层,形成现今平原景观。在成都平原下伏基岩内存在北东走向的蒲江—新津断裂和新都—磨盘山断裂及其它次生断裂。但除蒲江—新津断裂在第四纪以来有间隙性活动外,其它隐伏断裂近期无明显活动表征。

场地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场地区域隐覆断裂的活动情况和龙门山、龙泉山构造带的活动对成都市的影响。蒲江~新津断裂和新都~磨盘山断裂是影响成都盆地区域稳定性的主要断裂,其性质、延伸方向、发育特征及其具体位置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从龙门山构造带和龙泉山构造带的活动情况看,从获取的成都市区影响最大的场地浅层地震勘探资料,结合钻探资料及其收集到得附近场地波速测试资料也进一步证实,场地内无断裂通过,该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未发现新构造活动形迹,亦可不考虑隐伏断裂以及龙门山断裂带和龙泉山断裂的影响,属相对稳定地块。

”“

图2.3-1 成都平原位置及构造略图

2.4场区地层结构及特征

收集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根据现场钻探揭露,场地内揭示的地表覆盖层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组成。现根据钻探揭示情况将场地各地层的分布及特征由上至下简述如下:

2.4.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

(1-1)素填土:杂色,松散,稍湿,主要由粉质黏土组成,该层在场地内普遍分布,层厚为0.2~4.3m,平均层厚1.6m。

2.4.2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

(2-1)可塑粉质黏土:灰褐色,褐黄色,可塑,土质均匀,稍具光泽,切面稍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欠固结。该层在场地内普遍分布,层厚2.2~2.9m,平均层厚2.0m。

(3)卵石层:褐灰色、浅黄色,湿~饱和,卵石成分以花岗岩、灰岩及砂岩为主。卵石呈亚圆形、圆形,一般为中等风化,少量呈强风化或微风化。充填物为黏土、中砂及圆砾,卵石层与上部土层交界面位置,卵石层顶部约1m深度范围内含泥量普遍较高。根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按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本工程将其分为2个亚层:

(3-1)松散卵石:褐灰色、浅灰色,潮湿~饱和,黏土、中砂及圆砾充填,卵石含量为50%-55%,粒径2-6cm,局部含泥量较高,石质成分主要为花岗岩、灰岩及砂岩等,磨圆度较好,分选性较差,级配较好,最大粒径达6cm,层厚1.5m-2.0m,平均层厚1.8m。

(3-2)稍密卵石:褐灰色、浅灰色,潮湿~饱和,黏土、中砂及圆砾充填,卵石含量为55%-60%,卵石粒径4-8cm,局部含泥量较高,石质成分主要为花岗岩、灰岩及砂岩等,磨圆度较好,分选性较差,级配较好,最大粒径达10cm,未揭穿。

3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

3.1 地表水

场地内及周边未见地表水分布。

3.2 地下水

3.2.1地下水埋藏条件

根据成都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场地钻探揭露地层及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填土的上层滞水及卵石层中的孔隙潜水。

填土中的上层滞水仅在回填区钻孔揭露,无统一水位,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生活排水等的补给,水量较小。

孔隙潜水是本场地主要的地下水类型,水位埋深浅,水量丰富,对本工程基础设计和施工影响较大。第四系松散层中孔隙潜水具微承压性,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以地下径流方式通过含水层排泄,少部份以蒸发方式排泄。卵石层属强透水层,水位随季节性降水变化。

3.2.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区间范围地下水的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

成都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99.9mm,最大年降雨量1343.3mm,年降雨日141天,最大日降水量为167.6mm。根据资料表明,形成地下水补给的有效降雨量为10~50mm,当降雨量在80毫米以上时,多形成地表径流,不利于渗入地下。

地形、地貌及包气带岩性、厚度对降水入渗补给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区内上部土层为粉质黏土,结构较紧密,降雨入渗系数0.05~0.11。地形低洼,汇水条件好,有利于降水入渗补给。

区内地下水的径流、排泄主要受地形、水系等因素的控制。其地下水径流方向主要受地形及裂隙发育程度的控制,大多流向地势低洼地带或沿裂隙下渗。

区内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向附近河谷或者地势低洼处排泄。

3.2.3地下水水位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场地潜水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为1.00~2.00m,其中12、1、2月为枯水期,7、8、9月为丰水期。

勘察期间处于丰水期,勘察时测得场地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为4.6~5.8m,对应标高为:493.52~490.51m。

3.2.4地下水渗透性

本场地卵石层为主要含水层。根据成都地区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卵石层渗透系数建议值为20m/d。

4岩土测试成果

4.1 室内土工试验

1)本次勘察共采取可塑粉质黏土原状土试样6件,卵石扰动样12件,进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实验,其结果见“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统计成果表4.1-1”、卵石颗粒分析成果表4.1-2”,《土工检测报告》附后。

表4.1-1 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统计成果表

土层名称

指标

项目

天然

含水

率

(%)

密度

o

(g/cm3)

比重Gs

e0

ωL

(%)

ωρ

(%)

塑性

指数

Ip

液性

指数

IL

压缩

模量

ES

(MPa)

压缩

系数

a1-2

(MPa-1)

内摩

擦角

(0)

粘聚

C

(kPa)

黏粒含量<0.005mm

可塑粉质黏土

(2-1)

样本容量

最大值

30.7

1.96

2.74

0.868

38.4

23.9

15.1

0.49

6.37

0.38

47.0

最小值

25.6

1.91

2.73

0.783

34.8

21.0

13.8

0.33

4.92

0.28

30.0

平均值

28.5

1.93

2.74

0.821

37.2

23.0

14.3

0.39

5.49

0.34

37.0

标准差

1.71

0.02

0.01

0.04

1.27

1.02

0.51

0.06

0.58

0.04

0.46

6.29

变异系数

0.06

0.01

0.00

0.04

0.03

0.04

0.04

0.15

0.11

0.12

0.03

0.17

修正系数

0.98

0.88

标准值

13.59

32.52

表4.1-2 砂、卵石颗粒分析成果表

土 层

名 称

指标值

颗粒组成百分比(%)

0.5

0.5

0.25

0.25

~ 0.075

0.075~ 0.005

松散卵石(3-1)

样本容量

最大值

21.6

23.2

18.8

19.0

10.5

7.2

5.6

4.5

3.8

3.3

最小值

18.6

20.5

13.4

7.6

6.7

5.2

3.5

2.6

2.6

1.9

平均值

20.1

22.3

15.2

13.3

8.8

6.2

4.6

3.5

3.2

2.7

稍密卵石

(3-2)

样本容量

最大值

23.5

23.5

25.6

14.8

9.5

7.3

5.4

4.2

2.3

1.7

最小值

19.6

20.7

20.5

7.2

7.3

4.5

2.6

2.1

1.5

0.9

平均值

21.6

22.1

22.0

10.8

8.2

5.5

3.6

3.0

2.0

1.3

4.2 原位测试成果

(1)标准贯入试验(N)

本次勘察对整个场地的素填土(1-1)、可塑粉质黏土(2-1)共做了24次标准贯入试验,其统计结果见表4.2-1。

表4.2-1 标准贯入(N)试验结果

土层及编号

样本容量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标准差

变异

系数

统计修

正系数

标准值

素填土(1-1)

4.5

1.84

0.41

0.77

3.5

可塑粉质黏土(2-1)

6.4

1.30

0.18

0.88

5.5

(2)超重型动力触探(N120)试验

本次勘察,对21个钻孔进行了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N120),以判别卵石的密实度,根据《成都建筑地基设计技术规范》(DB51/T5026-2001),卵石密实程度判别标准见表4.2-2。

表4.2-2 N120密实度判别标准表

N120击数

N120≤4

4

7

N120>10

密实度

松散

稍密

中密

密实

N120试验统计结果见表4.2-3。

表4.2-3 N120试验统计表

项目

样本容量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标准差

变异系数

统计修正系数

标准值

松散卵石(3-1)

576

5.2

2.6

2.9

1.26

0.22

0.7

3.1

稍密卵石(3-2)

984

8.3

3.7

5.8

1.26

0.22

0.99

5.7

由动探曲线可知:场地分布的卵石层总体而言以松散~稍密为主。

5 场地不良地质作用与特殊性岩土

5.1场地不良地质作用

根据地质调查及钻探表明,拟建场地无断裂、溶洞、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根据物探成果核实,沿线分布自燃气管道对工程不利的地下埋藏物。场地稳定性良好,适宜管线埋设。

5.2场地特殊性岩土

拟建场地特殊性岩土主要为填土。

场地内填土主要包含素填土。素填土主要为粉质黏土,含少量植物根系及卵石、圆砾等,具有不均匀性,高压缩性,强度低。

6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6.1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根据对管道沿线工程地质调查及收集相关资料,地貌单元属岷江水系Ⅱ级阶地。经调查,管道沿线未发现不良地质作用,也无防空洞、孤石等埋藏物。根据物探成果核实,沿线分布自燃气管道对工程不利的地下埋藏物。该场地稳定性较好,适宜管线埋设。

6.2 各土层工程地质评价

根据本次勘察成果资料,管道沿线场地内的地层由素填土(1-1)、粉质黏土(2-1)松散卵石(3-1)、稍密卵石(3-2)。结合场地拟建建筑的特征,各岩土层用作基础持力层的适宜性评价如下:

(1)场地分布的素填土(1-1)层,结构杂乱,均匀性差,欠固结,不能作为拟建管道的基础持力层。

(2)场地内分布的可塑粉质黏土(2-1),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压缩性高,物理力学性能一般,均匀性一般,可作为拟建管道的基础持力层。

(3)场地内分布的松散卵石(3-1),承载力较高,可作为拟建管道天然地基的基础持力层。

(4)场地内的稍密卵石(3-2)层分布均匀,工程力学性质较高,可作拟建管道的基础持力层。

6.3 各岩土层的工程特性指标

根据钻探情况,综合各项测试,结合成都地区经验,各岩土层的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见表6.3。

表6.3 岩土的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表

土层

名称

重度

γ

(kN/m3)

压缩模量ES

(MPa)

变形模量

E0

(MPa)

粘聚力

C

(kPa)

内摩擦角

φ

(°)

承载力

特征值fak

(kPa)

1-1素填土

17.5

/

/

/

2-1粉质黏土

18.9

5.5

10.5

140

4-1松散卵石

0

180

4-2稍密卵石

0

320

说明:(1)表中卵石层的压缩模量Es按照下列理论公式计算而得:

Es=Eo/β,β=1-[2μ2/(1-μ)],式中:μ—土的泊松比,砂取0.30,卵石取0.25

(2)降水后卵石层抗剪强度提高,进行基坑支护设计选取参数时,可适当提高其抗剪强度值。

(3)素填土抗剪强度指标为经验值,基坑支护设计时可选用。

6.4场地地震效应评价

6.4.1场地抗震设防烈度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2010)(2016年版)附录A的规定,拟建场地位于成都市双流区东升街道,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基本地震动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

6.4.2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

参考我司附近项目波速测试结果,场地内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约为262m/s,综合分析,本场地土属软弱土~中硬土(场地内素填土为软弱土;粉质黏土为中软土,松散卵石、稍密卵石),可判定该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特殊性岩土主要为填土,为对建筑抗震的不利地段,后期施工对填土进行挖除换填后,可按对建筑抗震的一般地段考虑。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本工程建筑抗震设防不得低于标准设防类,简称丙类。

6.5 场地水和土腐蚀性评价

6.5.1场地水腐蚀性评价

本次勘察在场地取得地下水2件,根据岩土水测试报告,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的规定作水的腐蚀性评价如表6.5-1。

表6.5-1 地下水腐蚀性评价表

按环境类型(Ⅱ)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

腐蚀

介质

SO42-

(mg/L)

Mg2+

(mg/L)

NH4+

(mg/L)

OH-

(mg/L)

总矿化度

(mg/L)

ZK09

87.22

<300

15.47

<2000

/

<500

0

<43000

383.8

<20000

ZK24

腐蚀性

结论:该地下水按环境类型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

按地层渗透性(A)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

项目

pH值

侵蚀性CO2(mg/L)

HCO3-(mmol/L)

ZK09

7.20

>6.5

0.00

<15

4.26

>1.0

ZK24

腐蚀性

结论:该地下水按地层渗透性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

项目

水中的Cl-含量(mg/L)

长期浸水

干湿交替

ZK09

/

24.96<100

ZK24

/

24.11<100

腐蚀性

/

结论:该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

由表6.5-1可知,该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

6.5.2场地土腐蚀性评价

本次勘察在场地取2件土试样,根据土的化学分析报告,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的规定作土的腐蚀性评价如表6.5-2。

表6.5-2 土的腐蚀性评价表

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

钻孔编号

按环境类型

按地层渗透性

环境类型

指标

SO42-(mg/kg)

Mg2+(mg/kg)

渗透类型

指标

pH值

ZK15

含量

53.79

<450

29.28

<3000

B

含量

7.35

>5.0

ZK22

腐蚀性等级

等级

等级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

孔号

浸水状态

Cl-含量(mg/kg)

腐蚀等级

ZK15

B

26.94

<250

ZK22

对钢结构的腐蚀性

孔号

pH值

腐蚀等级

ZK15

7.35

>5.5

ZK22

由表6.5-2可知,该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仅以pH值评价场地土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

6.6 均匀性评价

沿管线布置钻孔揭露地层层位、厚度差异小,因此,判断场地为均匀场地。

7管线工程地质评价

7.1明挖段工程地质评价

表7.1 路段工程地质条件调查及评价表

序号

地形地貌

工程地质概况

工程地质评价

该段路线为全段拟建管线,位于岷江水系Ⅱ级阶地,线路整体分布于双流区,地势起伏较小。地表植被以街道绿化为主。

该段路基土上覆为第四系全新统填土,上更新统冲积层可塑粉质黏土和卵石。地下水为上层滞水、孔隙潜水,以孔隙潜水为主。

该路段地势较平缓,无不良地质灾害,工程地质条件基本良好。

素填土土石工程分级为Ⅰ级,属松土;粉质黏土土石工程分级为Ⅰ级,属松土;松散卵石土石工程分级为Ⅱ级,属普通土;稍密卵石土石工程分级为Ⅲ级,属硬土;建议土方挖方边坡坡率按照表8.2取值。

管道主要采用明挖开槽法施工,管道基础深度<3m时采用人工开挖。管底为素填土(1-1)建议进行换填处理,其余地段为可塑粉质黏土可采用天然地基,但需考虑不同地层接触带的不均匀沉降问题。

7.2土石工程分级

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附录J,判别沿线土石等级和类别于表7.3。

表7.3 沿线各地层土石分级一览表

名称

土石等级

土石类别

素植土(1-1)

松土

粉质黏土(2-1)

松土

松散卵石(3-1)

普通土

稍密卵石(3-2)

硬土

8 与基础施工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

8.1 施工降水、排水评价

根据现场土层条件和水位测量,当开挖较浅时建议采用集水坑(井)明排措施以排出基槽内积水,当开挖较深时建议采用井点降水。施工排水应与其他工序紧密结合。排水应连续进行不得间断,严禁泡槽。排水应待沟槽回填夯实至地下水位以上时,方可停止排水。

8.2 基坑支护评价

根据设计方案,根据素填土厚度,局部存在超挖,开挖段基槽施工将形成深约1.5-2.5m的基坑。根据基坑周边环境和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基坑深度等因素,将基坑安全等级定为三级。基坑一般可采用自然放坡+网喷或者土钉墙处理。基础开挖弃土严禁在基坑坡顶及边坡堆放,及时清运出场,确保施工安全,并做好施工过程的监测工作和基坑坑底的封底处理。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8.2.3,该工程岩土体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及坡度允许值建议见表8.2。

表8.2 岩土体坡度允许值及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

岩土

名称

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

坡度允许值坡高5m以内

(高宽比)

素填土(1-1)

/

1:1.50

粉质黏土(2-1)

1:1.25

松散卵石(3-1)

1:1.25

稍密卵石(3-2)

140

1:1.00

注:本工程实际开挖深度约1.5-2.5m,设计可根据现场条件调整放坡坡比。

8.3施工验槽

基础开挖至设计标高时,建议加强验槽工作,必要时进行施工勘察,以及时解决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

8.4岩土工程监测

拟建基础应进行基坑变形观测。基坑变形观测工作在基础底面施工完成后即应开始,直至沉降相对稳定为止。沉降观测应由具有专业测绘资质的单位承担,所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沉降稳定标准,应符合有关规范及规程要求。

8.5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风险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现场踏勘,拟建场地范围内及附近无滑坡、塌陷等影响工程稳定的不良地质现象。基坑开挖将形成高约1.5m-2.5m基坑,开挖后应对开挖边坡进行处理及保护(可按8.2建议进行边坡治理),防止其边坡失稳垮塌。

9结论与建议

9.1结论

(1)拟建管道沿线地形整体较为平坦,无构造断裂、溶洞、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根据物探成果核实,沿线分布自燃气管道对工程不利的地下埋藏物。稳定场地,适宜建筑。

(2)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局部修订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成都市双流区东升街道,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基本地震动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场地特殊性岩土主要为填土,为对建筑抗震的不利地段,后期施工对填土进行挖除换填后,可按对建筑抗震的一般地段考虑。

(3)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场地土对混凝土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

9.2建议

(1)管道施工形成深约1.5m-2.5m基坑,一般可采用自然放坡+网喷或者土钉墙处理,岩土体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及坡度允许值建议见表8.2,基础形式建议采用天然地基。

(2)施工前应详细了解沿线的工程地质状况,根据地层情况制定相对应路段的施工方案,确定施工参数,当遇地层变化地段或遇施工困难时应提前制定方案并了解原因,及时调整施工参数,确保施工能顺利进行,做好施工过程的监测工作和基坑坑底的封底处理。

(3)场地地下水由上层滞水和孔隙潜水组成,卵石层为主要含水层。根据成都地区深基坑施工经验,场地宜采用管井降水配合集水明排。降水方案设计时,卵石层渗透系数建议取20m/d。

(4)基坑开挖至基底设计标高时,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地基验槽工作。

(5)本报告可作为施工图设计之依据。

附件6:成都市建设工程勘察现场作业报告表

”“

附件7:勘察施工照片及岩芯照片

”“

”“

”“

”“

下载1、航都大街全线人行道、绿化工程项目详细勘察word格式文档
下载1、航都大街全线人行道、绿化工程项目详细勘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